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现状的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现状的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现状的调研报告

第1篇:农村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一)教师数量:目前我市农村共有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初中11所,完小30所(其中中心小学20所),村小及教学点42个,初小77所。在校学生34515人,教师数2592人,其中小学1693人,初中899人,因病请假22人,借调到其他行业工作的3人。另有年高体弱教师(男55岁、女50岁以上)100多人不能胜任教学工作。

(二)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紧缺学科:

1、年龄结构:小学50岁以上教师占52%,36—49岁占29.5%,35岁以下占18.5;初中50岁以上教师占16.1%,36—49岁占40.5%,35岁以下占43.4%。总体来说,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初中教师年龄结构则相对合理。

2、学历结构:总体学历基本达标,但仍有85名老教师学历不达标,特别是第一学历达标的教师达标率不高。 3、学科紧缺:小学英语教师48人,初中仅22人,缺口很大;信息技术学科,小学36人,初中仅15人;音体美小学48人,初中仅26人。初中缺口更加明显,亟待选招新教师充实。

具体情况如下表:

类别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人数)

紧缺学科(人数)

35岁以下

36—49岁

50岁以上

本科以上

专科

中专

高中

初中

及以下

英语

信技

音体美

其他

小学

18.5

29.5

52

35

658

931

51

18

48

36

48

10

初中

43.4

40.5

16.1

239

590

54

14

2

22

15

26

16

总计

274

1248

985

65

20

70

51

74

26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1、师德师风教育。教育系统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师风师德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动员、对照自查、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摆问题,剖根源,抓典型,定措施,要求人人参与、个个过关,并结合师风师德宣讲活动弘扬正气、激励先进。

2、教师业务培训。确保每年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业务培训。每年安排约300人次青年教师参加省级、地级、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师德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水平提升培训。同时建立校本培训监管机制,强化各校校本教研工作有效开展。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有效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3、打造品牌队伍。通过每年一度的“德、能、勤、绩”考核、教师职称聘任、优秀教师与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的开展,结合九江市三年一次的“一、二、三”优秀园丁评选工作,打造一批名师。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度,扩大了人才品牌效应。

4、优化班子结构。把思想境界高、群众反响好、专业发展强的年轻骨干教师吸纳到班子中来,从而使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5、改善办学条件。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农村校舍基体得到了改造,办学条件大大提高,使边远山区青年教师“进得来,留得住”,能够安心教学。

整体来看,我市农村教师队伍较为稳定,大部分教师服从组织、扎根农村、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也取得了喜人的育人成果。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加快,初中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92.2%,三年内提高了9.1%,小学教师专科学历41%,超过了省定标准六个百分点。XX年度教育教学质量跃居九江市前列。正是因为有一支师德好、学历高、业务精、能力强、讲奉献、爱学生、有钻劲、能创新的教师队伍,才使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有了根本保证。

二、客观现状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依然不稳,总量超编,但教学岗位人员相对不足,教非所学、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以及教师精神面貌令人担忧,已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近几年来生源锐减,大量优生转入城区学校,造成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差距在日渐扩大,生源越差,教师教学积极性就越低,教学质量越差,越留不住生源,形成了一种生源流失与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主要问题如下:

(一)超编缺岗现象严重。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整体数量依然缺编。乐园学校定编80人,现有在职在编教师81人,返聘民师2人,工友1人,看起来是超编,但其中服兵役1人、借调外出4人,由于“民转公”教师多,正值自然退休高峰期,其退休教师达26人,这种现象在全市普遍存在。还有一些地方虽然超编,但教学网点多,整体缺编现象更加严重。南阳学区有宝山、韭山、红日、严畈4个教学点加起来也只有30个学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30个学生却配备教师7名,其中韭山教学点只有一名学生也配备了一名教师;而中心小学37个教学班却只有34名在编教师。教学网点的分散,班额小,也是导致教师数量不足的原因之一。为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一些地方只得聘请代课教师。

第2篇:农村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溧水和高淳两个中等专业学校的机电、电子两个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共12个班级,计489名学生,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69份。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是抽样问卷。因此,我们在抽选班级时充分考虑了班级整体素质的优中差相结合,涉及的专业有数控、机电、汽修、旅游、电子、财会、计算机等七大类,在性别上充分考虑到各个专业的特殊性,选择了纯男生、纯女生及男女生大致均衡的班级,便于调查研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是学校德育课教学情况的调查,主要包含了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态度、作用、内容、方法与手段、作业、考核、学习及教师等共八个方面。

调查时间

2012年5月

调查情况与分析

下面是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作用、内容、方法与手段、作业、考核、学习及教师等共八个方面的评价。

1.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及原因

从表中可以看出:1、50%以上的学生还是喜欢或比较喜欢德育课的,不喜欢和无所谓的加起来不到 50%左右。这说明,整体而言,学生对德育课还是比较认可的。2、学生喜欢德育课的原因,主要是德育课程内容对自己的生活有指导作用,这一比例占到了37.9%,远远高于内容的趣味性,也不是教师讲得好。这说明德育课堂要继续强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3、学生厌学并不是德育课程的内容太深或离实际太远,而是教师照本宣科及学生本身学习自觉性不高所造成的,这也显示了学生问卷回答中真实性的一面,有的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德育课怕上,其它课也是这样。这使我们认识到并不是德育课程本身的原因及单纯德育课程的原因,对有的学生而言,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德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方法来吸引他们。

2.中职生对德育课程作用的认识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1、学生充分肯定德育课程内容对自己的生活有指导作用。认为德育课程“非常有用”及“有一定作用”的占到了75%,这也说明了德育课并非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地位。2、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要求是教师多联系生活实际与未来的职业实际,而不是与他们无关的实际。这使我们全体德育教师感到欣慰,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职校德育课教学生活化选择的必要性、准确性及针对性。

3.中职生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评价

从表中可以得知:1、学生普遍喜欢与生活相关的案例,仅仅此一项比例高达51.9%,看来案例教学有值得继续发扬光大的前景与必要。2、角色扮演法、社会实践法与讨论法,三者之和占了65.2%,这也说明学生最喜欢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3、认为德育课教法有效果的比例非常高,占到了84.4%,认为没有效果的只占了15.9%。对教师教法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占到了71.5%。这也再一次说明了德育课并非有些人空口无凭说的无效。说明一线德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学生的认同,也是最有权威的认可。4、认为吸引力一般的占到了42%,我们的德育课整体上还不十分理想,对德育课不满意的也占到了18.6%,这说明学生对德育课的教法整体上认可的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太认可,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同仁都知道,近二成的学生如果不满意、不认可或不学习,会给课堂带来怎样的后果?!这给我们广大德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改进教法已迫在眉睫。5、学生是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的,喜欢或比较喜欢的总共占了69.4%,这使我们经常使用多媒体的教师倍受鼓励;同时,不喜欢与无所谓的比例占到了32.2%,这一比例恰巧与学生不太想学的比例相近,这可能表明整体而言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是得到学生认可,想学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能促进课堂教学,更有助于自己的学习。

4.中职生对联系职场与榜样学习的态度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对涉及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示范的做法是认可的,认同的比例是非常接近,非常喜欢与比较喜欢的约占到了65%,这也说明了学生对指导就业创业的教学比较欢迎,不喜欢和无所谓的约占了35%。

5.中职生对作业的看法

表面上看,学生喜欢作业中最多的是实践作业,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之和不及实践作业,但有趣的是“选择其他”的占到了29.4%,实际上反映了相当数量的学生不喜欢做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90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与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同时,这也给我们德育课教师一个信息,德育课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是否存在一些问题:作业只是注重了知识的巩固,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忽视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关心的问题的能力培养,使学生觉得做作业没有兴趣或没有意义。从而改进作业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喜欢做作业成为我们每一个德育课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6.中职生对考核的想法

以上可以看出:1、绝大多数学生赞同不闭卷考试,这一比例达到了76.6%。2、认为“考核要与日常行为相结合”的占到了53.8%,说明学生已经逐步认识到德育要有行为体现,学为致用。3、认为开卷与日常行为相结合的占31.2%,几乎高出闭卷与日常行为相结合10个百分点。这表明学生更希望开卷考试。4、认为考核要注重表现与活动成果,并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占了占45.4%,接近一半的比例。5、令人惊讶的是选择说不清的同学只占了2.2%,这说明学生对考核的态度非常明确,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

7.中职生对学习的评价

从上表可以看出:1、认为课堂死气沉沉与混乱的占了34.1%,喜欢且积极配合教师活动的只占了42.3%,不喜欢的占了55.4%,不喜欢但配合教师的占了33.8%,这说明目前我们德育课堂表现并不是十分让学生满意,中职学生的学习已经不是单纯的兴趣,而是有一定自觉与理性的成份了。2、在学习方法上,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探究式、合作式及自主式学习方法,这一比例占到了82.2%,这说明学生对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非常认同,有17.8%的学生选择“老师讲我们记”,可能受到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法影响,学习理念难以改变。

8.中职生对德育教师的评价

以上得知,学生选择第一位的是“尊重关心学生”,这体现了学生对教师人文素养的要求,希望得到教师尊重的愿望非常迫切,这也显示了90后学生平等意识、自我意识的增强。

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广大学生心目中有德育课,他们对德育课还是认同的,认为德育课对生活与就业创业具有指导作用,心理上对德育课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多数课堂已经摆脱了纯粹的“满堂灌”“一言堂”等传统教学方式,开放式的教学、使用多媒体手段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但同时我们更不可否认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总结如下。

1.教学目标不明确

仍以知识目标为主,忽视对学生生活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空泛

讲授内容仍以课本知识为主,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3.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许多教师仍采取照本宣科知识传授式教学,忽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

4.教学评价简单化

作业布置仍然是德育知识的巩固和拓宽,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培养;德育课成绩主要还是以一张考试试卷来决定。

以上问题是导致现在一些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出现的“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主要问题

有效对策

1.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就是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现实生活中,理论思维的培养要符合学生的生活阅历、活动方式和认知规律。教学应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正真地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使德育课教学正真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到德育课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将德育课知识的学习与有关生活现象或解决具体生活问题的实践结合起来,能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德育课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2.做到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就是要正视现实生活,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影响,深入学生生活,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乐意接受,容易做到,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3.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就是在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的生活原型出发,根据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情感需要、实践能力和社会的实际,大胆灵活地处理教材,或更换、调整,或增减、重组形成新的教学主题,优化整合教材内容,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教学更具针对性,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构”。当学生与教材有了沟通、共鸣,有了理解、体验,教材就真实可信,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就有了生命力,就充满了魅力。

4.做到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生活化,就是教师善于把教学课堂打造成一个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舞台。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有效策略主要采取情境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关心的生活热点问题,通过创设教学生活情境,设置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体验、去寻求正确的答案,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在学习中生活。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出来的生活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个个生活的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师生的交流、述说、碰撞成为生成性的“活资源”,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真切、更为广博、更为有价值。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课堂有生活的外延,有人生的阅历与生命的体验。可见,教学不一定是教教材,但一定是借助教材引发、生成问题,且师生以生活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对话,获得发展,确实起到了活化教材的作用,让德育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5.做到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学评价生活化是指教学的学习评价要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让教学评价生活化,要求我们德育教师在教学评价方法和方式上也要改革创新,让学生既主观地接受和认同所学知识,又能主动地将知识内化为行为习惯。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德育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关注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教学评价成为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辅助手段。

第3篇:农村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乌兰县铜普镇山羊肝片吸虫感况的调查

民和县新时期畜牧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青海省梅花鹿遗传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在青海发展薰衣草产业的建议

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之我见

发挥农机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同仁县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整顿农机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青海省农牧厅举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讲座

浅谈海晏县特色农牧业发展途径

加快发展我省鲑鳟鱼养殖产业的建议

加强我省重点渔区水产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

浅谈农村微生态养殖的应用与展望

青海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情况

化隆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植物检疫的任务和措施

确保羊群安全越冬的六种措施

无公害蔬菜苜蓿芽的栽培技术

生菜冬天的栽培技术

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

加快发展青海畜牧业之我见

青海省公路运输环节动物检疫现状调查与思考

海晏县农田野燕麦影响小麦产量的调查

浅谈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与对策

河南县三江源区生态保护项目中存在问题及措施

祁连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浅析

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发展海晏县农牧区畜牧业的对策

浅谈门源县皇城乡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影响民和县小尾寒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与对策

循化县冷水养殖发展思路

门源县发展特色种植业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关于在青海省推广微生态养猪模式的几点意见建议

关于加快改善基层草原站基础设施建设几点意见

青海省公路运输环节进省动物防疫监督探微

浅谈门源县俄博沟村推广种植青杂四号油菜的主要做法

退化草地牧草免耕松土补播与撒播镇压式播种技术在喷灌条件下的对比试验

青海5个地区淡水钩虾线粒体DNACOXⅠ基因的序列比较

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强化土地管理维护农民工权益

浅论大通县城郊型县域经济的发展

祁连县牦牛“复壮”工程进展及展望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几点思考及措施

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海南州奶产业现状及今后的对策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对称多县草地退化的探讨

对西宁市饲料生产与销售情况的思考

小麦倒伏原因分析及措施

整合资金集建培植能人经营推进规模养殖——对循化县积石镇新建村养殖示范点经营模式的调查报告

同仁县草场承包工作调研报告

对互助县八眉猪保种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前景分析

草食牲畜单一畜种能繁母畜比例发展指标验证计算法

集约化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与生态保护建议

对发展现代畜牧业与观光畜牧业的认识

第4篇:农村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 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及策略 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研究 镇海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中小学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概述 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述与启示 香港高校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 如何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育发展 中国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 清睿教育:引领中国中小学外语信息化教学 浅谈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研究 中小学生教育信息化 浅谈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探讨 浅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CDC(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Background information[DB/OL]..

[6][12][17]覃云云.香港教育信息化概览[J].世界教育信息,2012(5).

[7][8]香港教育局.第四个资讯科技教育策略[Z].“发挥IT潜能 释放学习能量全方位策略”咨询文件.

[9][10]香港教育局.第三个资讯科技教育策略调查报告[R].

[13]教育信息化素养[DB/OL].http:///pisa/keyfindings/pisa-2012-results-volume-I.pdf.

[14]运用电子学习(资讯科技)促进学习[DB/OL].http://.hk/sc_chi/publication_pressreleases/press_releases.php?id=71.

第5篇:农村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回顾这几个月,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年下半年的主要工作

(一)营业厅的实习工作

移动营业厅是移动公司直接面向客户的一个窗口,在这里的工作人员就是移动的一线工作人员,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直接代表着移动的形象。在两个多月的营业厅前台实习中,我不仅看到了前台人员工作的认真和生活的激情,更是感受到那种以公司为家的强烈的责任心与归属感。具体而言,我不仅对前台的业务流程有了最基本的熟悉,而且对前台工作人员的职责有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业务方面,除了正常的收费、办理业务等工作外,接待用户、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咨询、受理投诉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营业员工作职责方面,高水平的业务和协调工作的能力、较强的责任心、谦虚的工作态度、团队作战的精神、服务的热情等是衡量前台优秀员工的基本准则。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移动需要什么样的员工。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论的的进一步升华。所以,在前台实习一段时间后,根据公司安排,我们参加了省公司新进员工的第四期培训。这次培训活动虽经历时间不长,仅有十来天,但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既有理论学习,又有拓展训练。尤其是在领导讲座中,介绍的“中国移动需要什么样的员工”,让我铭记在心:1、强烈的创新意识;2、艰苦奋斗的精神;3、尽善尽美的追求;4、谦虚谨慎的态度。由此可见,只有我们移动的每一位员工发挥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并注意从我们身边的点滴做起,真正发挥自己的战斗力,才能为公司、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在烈日炎炎下深入南山湖拓展训练基地,和同事们众志成城、攻城拔寨,使我明白了团队战斗力是无所不摧的——“只要战胜自己,你就赢了人生”。

(二)营销经理实习岗

进入十月份后,我们轮换到营销中心营销经理实习岗。总体而言,营销中心在整个公司的业务流程中处于关键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大家平时的工作既繁琐又忙碌,但都井然有序。经过近三个月的实习,让我感受颇多。

1.了解到营销经理的基本职责。

(1)认真学习中心每个月分解的营销任务,包括业务和服务。及时学习并掌握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方式有多种,包括:

1)每天早上的晨会;

2)每个月的业务、服务培训会议;

3)省、市公司的相关电视电化会议。

(2)及时传达相关会议精神并协助、督促好营业厅的工作。

首先,月中例会为营销经理和店长们提供了最直接、最广泛的交流舞台。通过这次会议,营销经理可传达本月的业务指标和服务重点;其次,巡查工作是对营业厅的最直接的督导,并能及时了解到各营业厅的所需;最后,每周的数据通报明确了各个营业厅自身的进度,并为下期的工作提供了最强的动力。

(3)认真思考、及时反馈各期服务重点在执行过程中的状态。

通过每周的服务例会,所有与会人员,包括部门各位分管领导、自办厅班长、营销经理等,大家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并讨论,最后形成一些针对性、时效性很强的方法和措施。

2.了解到合格的营销经理所应具备的条件

(1)强烈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是做一名优秀的工作人员所必须的。责任心是做事情的标准之一,有责任心的人总是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而没责任心的人总不认真地去做事。

(2)灵活的引导力

引导力是对政策和方案实施的有力支撑,为实现目标提供了准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而灵活的方式更能使引导效果明显,它是检验你的工作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3)较强的执行力

执行力实际上包含执行人的理解力和执行的可操作性。对于一名营销人员来说,理解力是最基本的,而可操作性也不能纸上谈兵。即还没做,就开始讨论下发政策的优劣,困难的大小。这不是好的工作作风,我们绝不提倡。相反在做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供可行的建议,这才是表现较强执行力的良好方法。

3.认真实践营销经理的岗位

在经过约两个月的师傅帮带之后,中心根据要求统一安排我们独立管理相关营业厅的工作,主要负责XX、XXXX、XXXXX等营业厅的日常督导。在此过程中,我充分实践、积极思考,发现合作厅的日常督导工作较琐碎,且对执行力和时效性要求非常高,但这些我

都能按要求认真完成。令我遗憾的是,反馈市场信息仍是我们工作中的薄弱一环。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搜集好市场信息,尤其是竞争对手的信息内容,并做好有效性分析、提出针对性方案,这是做好营销工作的最重要环节。但由于时间有限,感觉自己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还不够深入,没能更有效地摸索出相关的重要方法和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有机会一定认真加以弥补和完善。

(三)农村市场开发工作的初步涉及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移动农村市场开发显得日益成熟。在公司领导的高瞻远瞩下,适时地提出了该工作,并成为*年公司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计划主要分三阶段来完成。

1.农村市场调研阶段

搞好农村市场的调研工作是开展好后续工作的首要基础。我们三组调查人员,经过合理分工后,深入农村,走访了宜兴农业基础村、农业特色村、工农混合村、工业发达村等农村集镇,获得了第一手的调研资料。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XX农村的发展现状有了初步了解。

2.调研情况汇总、营销计划制定阶段

在经过紧张而有序的调研后,大家对情况进行了认真、科学的汇总,并形成了反映宜兴农村通信行业现状的调研报告。根据报告,大家集思广益,认真分析,最终制定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营销计划,为实施农村市场的开发做好了充分准备。

第6篇:农村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最初设定的工艺美术范畴的室内装饰专业,伴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各方面日趋发展,室内装饰专业逐渐融入了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人机工学及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成为一门内涵深广边缘综合的新型学科。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艺术类招生的热门专业,就业形势也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渐扩大而显得异常火热,但是在这种大的背景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归根结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够深入和缺乏实践训练,这最终导致毕业生在进入行业后,面临真实的设计项目时缺乏经验,而不知所措。据了解,目前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中,大多数的实践平台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只能使项目设计停留在方案阶段,使其不能客观地指导设计工作。而概念创意设计教学着重强化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通过概念创意的创新设计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设计思维与工作方法,其结果未必能够实现,但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性思考和理性策划的能力,为其留有进入专业领域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内涵深广边缘综合、实践性强”的专业特性,来寻求学科发展的方向与需求。

二、结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教学课题研究

(一)课题概述。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专业训练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知识和技能并针对性地补充和学习实际项目所涉及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项目设计的过程和要求。湖北文理学院作为保康县歇马镇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的援助单位,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接受了歇马镇政府的邀请,承担了所在镇的21个村庄进行规划设计,课题组团队成员由带2011届毕业班的专业辅导教师组成,团队结合本次课题纳入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课程,结合学生毕业考察和毕业设计进行展开,学生通过这一毕业课题的学习和训练,了解和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运作,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原则、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相关政策和方法规范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树立对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价值观,有利于今后参与同类项目实践,提高专业设计素养和实战水平。

(二)课题的目标与要求。每年毕业设计课题都因项目而有所不同,往年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大都以虚拟训练课题为主,设计目标和对象比较模糊,设计要求也不太明确,本次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真实项目进行开展,目标明确,并要负担责任,因此对课题设计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对较高。

1.课题项目背景分析。本课题名称为“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规划设计”,歇马镇地处保康南部,驻足沮水河畔,背依荆山腹地,大小山头418个,其中标名大山头37座,山峦重迭,沟河纵横。东与两峪乡的大岭交界,南与兴山榛子乡的黄家垭接壤,西与马桥镇的高桥河相连,北与后坪镇大石脑毗邻。属山区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差异较大,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歇马镇地域较广,地形条件复杂,海拔较高,其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目前以烟叶为主,以后着力发展以九路寨为中心的旅游产业,但是21个村庄的规划各有特色。

2.设计内容和要求如下。第一,以设计村庄的自身产业特色和村庄形态特色为入手点,对所在村庄的地块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对地质地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民居建筑的历史、形制、风格、使用状况及周边环境作进一步现场调查和资料查证,并参考国内外相关实例的成功经验,完成调研报告。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保康县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年)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歇马镇提供的规划资料及有关建设意见,提出对所规划村庄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如下内容:村庄产业、基础设施、居民点等规划设计方案;居民点详细规划设计方案;风景区沿线的景点规划设计;近期环境改造方案(包括环境和旧建筑的改造);新建居民点的户型和效果图方案;规划编制说明。第三,以本课题为基础,挖掘和整理农村民居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和风格特点,以探索如何通过改造使新旧结合,重新彰显出其历史风采和地域特色为命题,完成毕业论文的创作,并结题。

三、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法的创新与特色

毕业设计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或继续深造前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因此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及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是把握这门课程的两个关键要素,也是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的特色所在。

(一)创新特色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解决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常常困扰着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选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自2003年课题组申报了鄂西北新农村民居建筑模块设计的省级科研课题,课题组成员一直关注新农村建设和规划设计,自2007年开始课题组就将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结合,课题逐步由虚拟性转向真实性,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2009年课题组参与第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针对保康县城关镇的9个村庄进行设计实践,并关注农村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再生话题,与湖北襄阳所处的鄂西北大环境发展的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007~2010年历年毕业设计选题都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确保课题的时效性和挑战性。一是教学的介入必须在项目进行前,使学生能了解村庄现状的真实情况:课题组成员的教师带领毕业班学生进入保康项目所在地,并驻扎在所在村庄,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村居建筑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形成调研报告;二是选择历史价值深厚或有突破性利用的区域和乡镇为课题对象,对所在项目区域的地域特色、民俗民风、民居特色等作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有所重点地进行研究,特别是景区村庄形成的历史风貌,人文特点等作了更为详实的考证,使课题的深度和高度有所加强。三是村庄及其环境规模宜小巧适中,以便学生能集中精力深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选择难度较小、特色相对不明显的村庄让学生全程参与并完成规划方案的设计实践,鼓励学生组成课题小团队独立完成项目。

(二)创新特色二: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项目进行前或早期是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的最好时机,这样学生可以针对村庄的基本现状做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到现场了解许多真实的村庄现状以及实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且联系县镇的政府代表、规划局、旅游局和相关技术负责人等在现场或其他同类项目带领参观和技术讲解,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印象深刻,对他们日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以上谨慎的选题和现场的指导,使学生在乡镇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建筑保护利用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批判性视野,启发他们去思考新旧对话与共生问题。通过产学研的互动,不断建立一个将历史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毕业设计实践性课题研究的体会。一是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性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围绕教学中针对设计创意、设计逻辑等问题展开研究,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二是利用专题性、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以跨学科为启发点、依托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密切的综合课题,引导学生作出基于对建筑造型艺术、技术、文化、生活经验等多维因素综合思考的创新设计结果。四是通过本项目,组建一批观念活泼、创造力旺盛的教研团队,以教师为表率迸发出设计原创爆发力来影响学生。利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

四、结语

第7篇:农村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对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支撑着国家的发展,同时推动着其他行业的稳步进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工作,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代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十分迫切,影响着整体农业建设的步伐。因此,改变当下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

1农村经济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完善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土地政策;建立农村财政和资产管理制度,公开农村的财政状况;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发展要求;加强农村干部的培养工作,建立一支具有高标准的专业管理队伍。这4方面的工作内容互相影响,其工作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整体的农村经济收益,完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终极任务。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垫脚石”,有了这一基础,农村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

2.1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全面

在现代的管理人员中,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建设,按照农村经济管理的有关制度行事是没有必要的。缺少了根本的认识,很多基层的工作人员都是处于一种迷茫的工作状态,被动的处理有关事宜,甚至是寥寥完事,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这样的工作缺乏最基本的工作动力,不具有发展的前景。

2.2相关法律不全面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包含着众多的内容,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负担和财务等内容。这些工作是非常繁琐且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管理。然而,现存的管理法律是不全面的,缺少了与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农村经济管理部分在处理农村农业的有关矛盾纠纷事宜时,总是“底气不足”,这样对于各项事宜的进行和处理,农业事业发展的进行都是极大的阻碍,严重影响了农业事业的发展和推进。

2.3干部队伍不稳定

由于相关的管理法案的缺乏,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缺乏法律指导监督。这引发了另一矛盾便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干部队伍不稳定。管理工作的干部经常随意调换岗位,影响了工作的进行。这种情况没有得到好转,便引发了恶性循环。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事安排呈现一片糟的状况。

2.4经费短缺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来自于政府的财政供养,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来源。然而我国的农村处于负债的局面,很多地方的经济管理工作的干部的工资没有得到按时发送,这会影响干部们的工作热情。为解决问题,有的农村采取了借贷的方法,借贷之后不能按时还上,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令农村经济管理的经费问题影响工作,经费不足使其运转困难,最终停止工作。

3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改善方法

3.1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得到了重大的进步,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关注。各级部门应当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思想工作指导,使其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总要性和必要性。干部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其放在工作的首位。

3.2健全相应法律法规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各级政府应考虑实际情况,考虑到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制定符合现状的相关法律,建立全面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法律法规,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为国家落实各项制度提供了基础。

4小结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和管理动力。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各级政府应当关注和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机制和制度,提高农村经济的管理水平。同时应当注重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工作队伍,让他们学习农村经济管理的理念,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作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法,努力推动农业事业的发展。

作者:谭占茹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青山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第8篇:农村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解Q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由来已久,曹锦清先生《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对陈家场村近百年来人口流迁的详尽分析,就已经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描述并未发展为社会问题。我国农民工群体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因而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就业流动性大,且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无法解决其家庭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突出,而且长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的具体表现: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但父母的辛勤劳作对孩子来说是双面的,可能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也可能会使儿童感觉读书无用从而辍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表现最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任性、自私、冷漠、内向的性格特点,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留守综合症”。这种症状长期发展下去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公安部公布数据:全国未成年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集中在农村且以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对留守儿童而言,父母离开农村到城市谋求发展,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代管监护人舍不得管,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并且代管监护人大部分是文盲且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儿童卷面成绩而忽视了留守儿童在智力和能力上的教育,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安全教育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扭曲。

2.学校教育的失职

学校教育只注重学业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各级财政没有为留守儿童提供专项经费,缺少相关制度的支持,而且农村中小学师资尚缺乏,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最终引发社会问题。

3.留守儿童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和发育的关键阶段,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缺乏有效监督,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很难形成。并且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其旺盛,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诱惑,当面对可能的伤害与危险时,往往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容易发生各种危险事件。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政府自上而下,形成合力

吕绍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措施是结束留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在城市。未来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户籍及相关制度改革,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地方政府要积极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更应该督促教育部门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2.家庭自内向外,全面监护

父母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孩子多沟通,学会理解孩子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合理需要,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等。代监护人不能只关注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更应该关注他们道德修养、价值观的培养;多与孩子、孩子父母、学校进行沟通。

3.学校由松到严,丰富监管形式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掌握他们在学习、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学校丰富教育活动类型和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加强监管,提高留守儿童的生存能力。

4.社会提高认识,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层层把关、净化社会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要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5.儿童自我教育,增强自身素质

留守儿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正确地认识各种问题,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修养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及时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出现、发展与解决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自身五个方面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解决好这一问题,使他们成为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曹锦清.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2.

[2]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0(10):15-18,53.

[4]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2):29-32.

第9篇:农村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这一决定,在教育界被简称为“布局调整”,在民间,则被简称为“撤点并校”。初衷无疑是好的,一方面,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非常少,另一方面,相对贫乏的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的很多小孩无法接受基本正常的教育。政策实施后,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对于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有显著作用。

但与此同时,撤点并校也造成另外的后果——为了求学,学生们要背井离乡,家长们有时也要被迫陪读,因此产生部分学生的营养、心理、亲情、文化等问题,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些问题慢慢浮现。2011年末的几次重大校车事故,加剧了人们对“撤点并校”的质疑。

选择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作为“撤点并校”政策的考察点,并不是因为它撤得多、并得快,而是因为,它是中国极普通的一个县,因此更有样本价值。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撤点并校”前后所发生的变化,也看到了“中国滋根”等公益组织的积极努力,以及政府和民间为解决现状的有益联合——正是这种联合,让人眼前一亮。

10年,值得对一项公共政策的效果进行整体评估;10年,值得回头望一望,我们已经走了多远;10年后,我们该总结既往经验,完善政策,让孩子们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城乡学校的布局调整进程就像一场百米竞赛,经历了起步、发动,并在十年后即将冲向终点。在这场竞赛中,有村民吃力跟上了队伍,贫困的村民终被抛弃。一份县人大调研报告将乡村教育的现状归结为:“城挤、乡弱、村空”。

凌晨六点半,天还黑着,在黄河边的山西省石楼县,田家岔村已经醒来。伴着鸡鸣狗叫,一台满载学生、顶上摞着行李的中巴车摇摇晃晃地开上村里土路。临行前,有学生家长特意点了一挂鞭炮,给开学第一天的孩子们讨个彩头。

女生白婷婷也在车上。两个小时后,她将正式转学到距离县城更近的马村寄宿制小学。那里每天能吃上三顿饭,有单独的音乐体育老师,宿舍楼下还有饮水机——这在她之前的村庄小学里都是奢望。

这个16岁的女生是主动要求转学的,“六年级了,村里的小学还在上五年级的英语”。

2012年春季学期,田家岔小学将只剩下19名学生。十年来,随着石楼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步伐,已有数千名像她一样的孩子选择离开村庄,前往学生更多、条件更好、离家也更远的其他中小学。

撤点并校的开始

从太原坐车,从高速路转到柏油路、石子路,看过满眼黄土、千沟万壑,四个多小时后,才到达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石楼县位于山西省西部,东依吕梁山,西濒黄河,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当地流传着“山山和尚头,坡坡鸡爪沟,种田难见苗,十亩一担挑”的顺口溜。

散落在5700多条山沟里的500多个自然村里,曾经村村有小学。一孔土窑洞,一位高中毕业的民办教师,少则五六个、多则几十个学生,就是一个典型的村小。人们习惯性地把这种学校叫做“单人校”。

将便宜的三合板涂了墨汁晒干,用作黑板;下雨时,从窑洞顶哗啦啦往下掉土块,“条件确实是差”,石楼县小蒜镇转角小学校长韩志勇向笔者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管理的一所村小有50多个孩子,夏天热得要将窗户卸下来,实在顾不上的时候,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就给其他学生每人发些小棍子,打发到窑洞外做算术、玩黄土。

这些像撒出的胡椒粉一样分散在山沟里的村小,以乡镇为单位,统一归中心校管理。村小只有一至四年级,复式教学,教学质量依赖于老师的知识水平和责任心。五年级时,不同村落的孩子们便集中到乡镇的寄宿制小学,然后进入乡镇初中、县城高中。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下形成的、“村村办小学”的农村教育格局,进入21世纪后被打破。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3条规定,“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从此,石楼县撤点并校、布局调整的序幕缓缓拉开。

起初,县教育局计划撤并15人以下的学校。然而,固守土地的村民们都不愿意放弃孩子在家门口上学的机会,强烈反对。撤并不得不放缓。在2001年后的两年内,实现撤并的学校大多是没有生源自行消失的,为数不多。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退耕还林等政策进行,2003年前后,石楼县政府制定了“撤乡并镇”“移民并村”的总体规划,要把散居在全县506个自然村的8.9万农业人口,集聚到“1城4镇82个中心村”来。

那时,全县还有中小学365所,其中有近90个是不到10名学生的教学点。

“移民并村,学校先行”,是石楼县教育体育局提出的一个口号。2004年,新建了中心小学的小蒜镇教鹏焉村成为全县第一个移民新村。教鹏焉本来只是位于一个三岔路口的山头,周围的三道山梁里分布着十多个自然村,新村建起后,附近教学点陆续撤并至教鹏焉小学。

“客观地说,在2005年以前,以行政手段强行与老百姓意见对着干的情况,非常少,”石楼教育界人士郑化民如此评价,30年来,他做过教师、校长,后进入教育行政部门至退休。

时代及政策的助推

2005年10月,吕梁市人民政府了《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实施意见》。意见第一次将撤并标准做了规定,即“调整后保留小学的服务半径,沿川及公路沿线一般约为2公里,山区视具体情况可适当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