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销社三农服务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以黔江区农业科技入户实施过程为对象,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针对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加强示范户建设和推广主体建设的建议,对推进黔江区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农业科技;农技推广;农技服务;重庆黔江
黔江地处武陵山区腹地、重庆市东南角,东临咸丰,西界彭水,南连酉阳,北接利川。面积2 397 km2,人口49.34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8%。下辖3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30个村(居)委(其中居委54个)、1 498个村(居)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区县。农业科技入户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关系到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搞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5年黔江区被农业部列为首批100个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作的县(区),工作中黔江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人”和“体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黔江区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实施概况
3年来,黔江区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以培育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核心,以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为主要工作方法,分别在全区10个镇乡、100个示范村全面展开。全区共选聘技术专家10人,选定技术指导单位1个,选聘科技指导员50名,遴选培育科技示范户1 000户,辐射带动2万多农户。仅2006年就引进新技术5项(次)、新品种21个(次),培训农业技术干部200人(次),召开现场观摩会5场(次),举办技术培训200场(次),印发技术资料4万份,培训农民1万人(次)。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在该地区取得了初步成效。
1.1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全区1 000户3年示范种植水稻1 066.7 hm2,辐射带动了1.56万hm2的推广面积。经组织田间测产,示范户粮食平均产量达8 790 kg/hm2,比对照年(平均7 845 kg/hm2)增产945 kg/hm2,增幅为12%。示范户的平均产量比带动户的平均产量增加2 485.5 kg/hm2,增幅43.5%,比普通农户的平均产量增加2 842.5 kg/hm2,增幅53.2%。1 0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产品产量和收入在2008年产量3 055 t的基础上提高了10.2%,通过示范户的带动,2万农户的农产品产量和收入持续增加。
1.2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
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抓户”的要求,努力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工作机制,打通技术通道,搭建工作平台,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2006年在城南街道办事处创办的20 hm2水稻机插秧高产示范片,实施“八统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栽、统一施肥、统一机防、统一抗旱、统一机收)集成技术入户到田,解决了技术转化的“最后一道坎”问题,克服了百年不遇旱灾对示范片的影响,经专家组验收,平均产量达到9 180 kg/hm2,最高田块现场实产验收产量为10 125 kg/hm2,为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山区粮食生产提供了借鉴经验。黄溪镇在科技指导员组成结构、技术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方面大胆创新,采用承包和双向选择的方式,在全镇公开选聘技术指导员,制定了技术指导补贴标准,建立回访制度,加大奖励力度,以示范户满意程度为标准,对技术指导员进行严格管理。
1.3转变干部作风
区、乡2级技术指导员坚持科技入户的做法,把进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亲临畜禽圈舍,作为联系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搞好农业科技推广的工作平台和工作通道,组织广大农业科技干部进村入户察民情、听民声、解民难,深入田间地头摸情况、找问题,开展面对面的示范、手把手的指导、心贴心的服务。通过入户,既使农业干部收集到了农村第一手资料,把握了农民的思想脉搏,结识了一批农民朋友,增进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了为农服务意识,又使农业科技人员增强了责任感、充实感和成就感,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农民群众在入户服务中得到实惠,科技素质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2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
2.1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不健全,配套服务不完善
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是向农村推广、普及先进科技的主要渠道,也是向农民传输新知识、新科技,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民获得新技术及相应的社会服务的重要保证。但是,自从1991年财政包干后,乡镇农技推广组织推广经费全由地方负责,不少地方减少推广经费,只管发工资,只养兵,不打仗,一些乡镇甚至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断奶”、“脱钩”,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纷纷自谋生路,导致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残缺不全,乡级农技站只是一个空架子,村级农技组织名存实亡。许多乡、村级以前组织的为农民提供服务的种子站、化肥、农药经销点都不复存在,提供农用物资的供销社也承包给私人。农民种养迫切需要的相关技术指导、咨询更是所求无门,以农业服务为宗旨的农村信用社只存不贷,有名无实,大大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入户率[1]。
2.2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本高
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应用,如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化施肥、生态农业等,对于改良土壤、优化农田小气候、节约投资、提高产量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先进的技术只有在大面积的土地上采用,才能取得较高的比较效益,而黔江区的户均耕地仅0.25 hm2,且分为8~10块,在千家万户的小块田上搞土壤试验、设计配方、科学耕种,不仅推广成本太高,且比较效益难以体现,农户没有积极性,科技人员也难以发挥作用。
2.3农业高新技术贵族化,农民难以接受
一些科研单位搞试验田,既有各种化肥,又有各种国内外先进的农药,水、电、柴油都有充足保障。这种条件在广大农村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科技人员所开处方还要解决测土等一大堆技术问题,这些都是农民无法开展的,这种贵族化的高新技术,很难适用于广大农村现实情况[2]。
2.4农民文化素质低,制约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农业科技入村入户固然依靠优质实用的高科技成果及其配套服务措施,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使用者。而黔江区文化程度稍高的青壮年均已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大部分是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老人和妇女,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需的市场信息、经营决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这些因素已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入户工作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通过农技服务体系的推广活动作用于农民,再由农民实际操作作用于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是推广主体,而农民既是推广者也是承接主体。因此,推进科技入户工作,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加强示范户的建设
3.1.1示范户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与作用。培育科技示范户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人才需求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村对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特别是有些山区偏僻,工作生活条件差、待遇低,外边的人才不愿进,里边的人才向外流。农村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解决了农村人才短缺的问题。培育科技示范户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农村科技示范户是连接科技与生产的“传导体”,他们直接使用科学技术于农田作物上,使科技成果和经济效益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并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动作用,不但解决了示范户自身的脱贫致富问题,而且通过科技的推广辐射,许多实用技术很快被其周围群众所掌握,从而大大加快了科技兴农的步伐。
3.1.2准确选择示范户。选准示范户是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关键环节。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相关的程序,重点从“实用性、朴实性、示范性、稳定性”4个方面选择综合素质较高、接受能力强、生产规模大、热爱农业、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示范户,对他们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顺利实施打好基础。①稳定性。农村科技示范户直接从农民中产生,他们生长在山区,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培养出来后会深深扎根于生他养他的地方,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是“永久”型的农村人才。②朴实性。农村科技示范户在生活、生产上与周围群众有着共同语言,他们不摆架子,不空讲道理,最讲求实际,科技成果经过他们使用取得良好效果后可以直接向农民传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示范性。科技示范户既有技术,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他们的实践对注重直观和实际利益的农民来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一般来说,科技示范户在群众中威信较高,科技成果经他们的示范,很快就会被农民仿效学习,推广起来也比较容易。④实用性。科技示范户学习和掌握的技术以及经营的项目,大多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选择的,是资源、技术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3.1.3加强示范户的能力建设。①在集中培训、系统学习中更新知识和技术。加强培训,更新技术是提高示范户素质、实现科技兴农的根本措施。要积极励示范户参加农广校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对于科技示范户自愿上农广校的,村或乡可提供一定学费;农闲季节邀请上级农业部门专家讲课;对科技示范户实行绿色证书培训[3]。②在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中提高示范户生产、经营和推广能力。黔江区属偏远山区,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差,对推广科技成果不热心,他们对贫穷落后状况束手无策,大部分外出务工、做生意。面对这种局势,应抓住威信较高、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作为示范户,将农业技术直接应用于他们的农业生产,并提高他们各项管理技术,促使他们尽快成为率先脱贫致富的农户。③在试验过程中提高示范户科技水平。即将科研项目从试验设计、布设、观测到结题验收等一系列工作全部放在农民身边进行,让农民参与其中,等到项目完成时,农民就会完全掌握各项技术措施,也会辐射带动周围一大批人仿效学习。④在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培养示范户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在搞试验的同时,可能会遇到农民反映强烈、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对此,可以在有代表性的个别户中试验性地予以解决。这样既减少经费的浪费,又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还能推动科研工作的进行,并容易与群众打成一片。⑤在组织典型经验交流中不断提高。为增强示范户的辐射作用,加速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每年召开1~2次示范户经验交流会,边学习、边交流经验,让各村示范户代表介绍科学种田、科技致富和带动农民进行科学种田的经验,有利于促进共同学习借鉴,共同提高。⑥家庭综合生产中培养科技示范户多种经营的规划和统筹能力。农业科技涉及到农、林、牧、渔等各种生产领域,可以根据当地生产结构与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庭院经济示范户”,实现劳力、土地、农副产品等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持续增产增收。
3.1.4对示范户实行规范化动态管理。①建立科技示范户档案、实行注册分级管理。将示范户分为区、乡、村3级,主要抓尖子户、重点户、典型户。分级管理有利于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的合理安排,避免项目重复布置,使各级责任明确,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满足不同层次示范户对技术的要求。②发证挂牌、综合考核。为了确认示范户在“三级一户”农技推广体系中的合法地位,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可以为他们颁发农业科技示范户证书,为各级示范户挂牌,实行注册管理制度。同时,明确示范户的条件、标准、权利和义务,制定对示范户定期走访、指导、培训、检查评比、注册管理等各项制度。每年对各层次示范户进行1次综合评定,对不合格的示范户予以淘汰,以对优秀的示范户予以奖励。③技物结合,优惠扶持。对各级示范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享受以下优先:优先得到科技信息和资料,优先参加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优先安排试验项目,优先优惠购买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农膜,优先参加职称评定和学习深造,优先承包适度规模的农田,择优选拔为技术员。
3.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主体的建设
3.2.1建立农民需求信息反馈机制。农民需求信息反馈机制是通过一定的渠道收集、存储、整理和处置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关信息需求,对农技推广工作进行调控和反馈。通过信息反馈机制不仅可以检查农技推广计划是否设计科学,农业技术推广是否到位,农技推广质量是否能够满足农民的需要,还可以增强农技推广工作中的自我纠错能力,使农技推广工作处于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建立畅通高效的需求反馈机制,是农技推广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4]。①农技推广中信息反馈应遵循的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要求信息反馈者站在全局上把握系统状态,为决策者提供准确、全面信息;二是实时快速原则,建立畅通的渠道,把农民需求信息实时快速地传递给决策者;三是规范化原则,把征询农民需求信息和为其他部门提供有关信息列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站的职责范围,推动信息反馈规范化管理;四是分工与合作原则,有关单位、人员在分工基础上,应相互配合,共建共享,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发挥整体功效。②农民需求信息反馈模式与流程。构建“以农户为中心,以农技推广体系服务平台为依托,多方协作”的农民需求信息反馈模式。一线农业推广人员入户调查坐诊咨询获得的需求信息,除了向乡镇(区域)中心做工作汇报外,还要反馈给对口业务站,并通过互联网定期不定期与农业信息服务中心进行交流。③农技推广系统中信息反馈的形式与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多渠道收集与反馈农民需求信息,确保农民需求信息全面、准确、迅速地传递到农业技术推广有关部门。开展农民需求问卷调查活动。制作信息采集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与实地采访,获取农民科技服务的需求信息。结合下乡现场收集,农技人员在包村入户和日常各项推广活动中注意发现农民生产、生活中的新需求,随时了解农民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村级服务站设兼职农业信息联络员,定期召开村级服务站会议,座谈讨论,交流有关信息。④开发应用农民反馈的需求信息。通过以上各种渠道采集到的信息,经整理分析,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开发应用。农技推广部门根据这些需求信息,及时修订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行动计划、工作内容、推广目标、重点技术,使农技推广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实际需要同步发展,建立新型的农业服务推广运行机制。
3.2.2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创新。①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以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技术指导、应急现场技术援助、信息服务等。农户或农业企业在产前、产中、产后遇到技术难题等,可以直接到农业服务中心当面进行咨询,寻求帮助。②乡镇农业经营公司的技术物化服务。积极开展广泛的农药、化肥、种子、化除药剂等方面的配套物资服务和农产品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并做好村级连锁服务站、服务点的农资供应和协调管理等。③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典型示范带动服务。
3.2.3考核考评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考评机制,是正确引导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指挥棒,在增强工作计划性、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提高农技人员服务水平和推广效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①考核考评的总体要求及目的。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规律,本着“科技入户,服务三农”的宗旨,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农技人员的工作业绩。②考核考评的主要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原则,即考核考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有利于挖掘推广人员的潜能,有利于促进推广人员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二是重要性原则,考核的重点应着重放在“绩”上,兼顾“德、能、勤”3个方面;三是绩益挂钩原则,考核考评的结果,必须与农技人员的奖惩、利益、选聘、评先等紧密挂钩;四是可操作性原则,细化、量化考核考评的指标,以绩效为核心,与农技人员的岗位责任相一致;五是公开、公正原则,考评办法、考评的过程和结果要公开化、民主化,考评本身要相对客观、公正,让考核考评真正起到激励、引导、促进作用。
3.2.4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①组建区域性农业服务公司。按照股份合作制运作,以村级服务站为基点实行连锁经营,为农民提供技物一体化服务,为区域内实施的重大推广项目提供配套服务,开展一般性技术推广、技术承包、田间作业等农村专业化服务,连锁经营种苗及农用物资,开展农产品市场流通、储藏保鲜等产后服务,既为农民提供相关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服务,又为农民提供相关的经营服务。②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一般的技术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以及市场促销服务等业务逐步交予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组织实力。一是在区(县)级,建立瓜果、蔬菜、畜禽、沼气等各类行业协会,扩展农业技术服务领域,行业协会与会员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对会员实行技术、生产、资金、销售、信息、管理等全方位、系列化服务。二是在区(县)以下,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购销中介组织、农业专业大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机制下开展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配套农资经营服务,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三是扶持农技人员创办科技服务实体。在政策上重点支持,鼓励分流人员领办、创办农业科技咨询、农资经营服务实体,对他们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成果验收与评价等方面与公益性农业服务人员同等对待。③建立村级服务站,开展示范户定点帮扶带动。鼓励和吸纳乡镇农技人员、农村能人、村组干部创办村级服务站。每个村服务站下联5~10个中心示范户,每个中心示范户直接联系1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带动10~20个农户。从而实现技术进村入户,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真正延伸到村组农户和广大农民,彻底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千米”问题。
4参考文献
[1] 高国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模式探索[J].农民科技培训,2009(12):7-8.
[2] 徐静敏.农业科技入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J].中国科技博览,2008(2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