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

第1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

一、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指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制定的能体现一定教育价值观的办学出发点。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决定并制约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并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教学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长的管理实践,影响着学校的工作方向和品牌形象。

我国从2001年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极其重视校长培训,说明了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课程改革进入纵深推进阶段的关键时期,校长的办学理念仍然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关系到学校的发展。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改革必须要面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面对每一位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而新课程的根本价值在于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因此,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验现状,小学校长必须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学校实际的办学条件、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最大限度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拥有科学的管理水平

新课程改革前1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校长的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的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学校长必须要在立足本校教学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实践,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在管理决策上,应遵循教育及管理规律、新课程的核心精神,制定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决策方案。通过适当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处于良性互动之中。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调动全校的各种积极力量,齐心协力完成学校的工作目标。在管理目标上,应着眼于适应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学校制度创新,而不仅仅囿于日常管理事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要做到科学管理,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突出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定位,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人格发展需要和知识养成需要,建立适应当代教育教学生态的工作机制。在管理思想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师生充分而又自由、主动而又生动、全面而又独特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发掘师生的创造性潜能,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关心师生的价值诉求,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

三、开拓教学的崭新局面

课程改革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小学校长必须到教师中去,从学生中来,推进生动活泼、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西部地区的小学而言,校长必须要走进课堂,做到引导教师的教学观念、观察教师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借鉴新课程改革10年来成败经验的基础上,立足课程改革现阶段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发挥教师投身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积极性,把新课程精神用于课堂教学,不断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精神相适应的崭新教学模式。

走进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校长应带领教师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精神,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内容开展有效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积极推进课程三级管理的实践,引导教师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学校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使学校办学走向特色化发展模式。

第2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角色教育理念社会价值反思

2010年以来,随着进入21世纪后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陆续制定、完善和颁布,它将在以往的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的规划,这将是有史以来变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对教育改革的全新部署。可是,在如此重大而又严峻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队伍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

对此,我深感疑虑,尤其是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两次跟随“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的优秀学员(政治学科的一线骨干教师)学习和接触的过程中,并在经过研究生的专业课内容的学习以后,我的忧虑不但加深。结合已学的知识,以一个敬畏者的心态经过仔细的反思后,我想对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自我认识和定位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一、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自我角色该如何定位

一直以来,在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的教育模式中,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历来是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随着其主体性的日益彰显,学生往往被当作被动的被灌输知识的客体,这在目前全国各类学校的教育中极为普遍。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造就了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对生活的倍感无趣,进而抹杀了其作为生命个体的思维发展和自我存在的意义。总之,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做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社会存在性。而在其中,教师也在有意或无意中充当了造成这一恶果的帮凶。

在现代教育理念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这种转换,却让许多老师感到茫然,尤其是在广西壮蔟自治区今年也即将实施新课程改革试验的大教育环境下,好多教师更是多了一份慌乱和无所适从。

二、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

新课程改革所引入的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在教育的目标上,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将学生教育成人、成材,但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培养方式上―即其所执行的教育理念也是时刻在激烈碰撞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现代教育理念,其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体验过程,即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理解和记忆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和价值观。也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作为辅助的桥梁,通过适度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自我成长和自身发展,从而在社会中形成生活的智慧乃至学术和人生的智慧;并通过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反思、追问和顿悟’,从而升华为一个自主性的、社会化成长的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这充分体现在“教育”的“育”字上。这一点上学期在德智外国语学校,从与其校长的教育理念的交流中,到其讲叙学校的办学思想―“让学生‘象大树一样成长’”和其学生在外人面前所表现出的良好素质中可以看到。也可以看出一些有眼光的教师在课程改革这方面所做出的一些适当和有效的探索与尝试,但可悲的是绝大部分教师到目前为止还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三、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对社会价值取向把握的冲突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尤其是高考制度不合理方面上纲上线的限制,好多教师尤其是面对高考升学压力的一线的老师们,似乎在无意识中形成了一种荒谬的共识――‘课改是个屁,分数是个宝’。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新课程改革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在其现实利益与个人前程面前就更加显的苍白和无力。

当然,也有些有智慧、有眼光的教师能够看到新课程改革的价值意义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在;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其价值取向中,其偏重的依然是高考方案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利益和实惠。为此,在轻重缓急中其撇清的永远是新课改,课改方案也仅是点缀和陪村而已。

四、在新课程改革中该如何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和实践

随着当今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实施, 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研究制定工作自2008年启动以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对教育场域中的职业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此,就如何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实践新课程改革,我想提出如下感受和建议。

反思是自我更新意识的体现,也是实现自我更新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注重把握在教育过程中倡导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善于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社会化成长,即“从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教师应把教学、研究、学习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活方式,将反思和自我专业发展作为一种职业人成长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容许教师自由地选择专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以激发其参与专业学习和实践新课改的动机。并设置有利于适宜自我更新的环境、创造教师学习的必要条件。

五、结束语

第3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新课程改革 教学困境

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思路等不断得到转变和提升,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等不断实现创新和突破,这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力”,进一步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学形势、教学要求的变化,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尤其是部分教师由于学习能力不足、教学观念未及时更新、对新课标的学习未能深入等原因,导致自身未能及时跟上学科改革的步伐,出现教学观念传统落后、教学方式刻板单一、教学方法低效高耗等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严重掣肘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此,有必要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并针对问题及困境提出相应的突围策略,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改革成效。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部分教师观念守旧,教学思想落后。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摸索阶段,大部分教师做到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实施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但是仍然存在部分教师未能有效摆脱传统落后教学观念的束缚,面对教学的新形势,仍旧采取传统的一套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而导致其在教学思路、方法、手段等方面不仅创新性不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而且滞后于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步伐,导致课程教学高耗低效,严重影响和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盲目追求教学形式化。

纵观我国各地小学在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情况,一些发达城市的部分教师已经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既能够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又能够大胆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形式丰富多元,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但是另一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贯彻却陷入误区,教学只重形式而轻实效,过于盲目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最终导致多种教学形式杂糅一堂,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只是由传统的内容堆砌转变为形式堆砌,削弱教学改革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成效不高。

教学成效不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突出问题。特别是教师在完成新课教学后,未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致使一些教学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难以被学生及时地消化和吸收,削弱语文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致因分析

造成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层面的主观因素。作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教师无疑身处教育改革的“第一线”,起着主导教学的作用。然而,由于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业务能力不高,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深入,未能真正实现教学观念和理论的转变,这就导致其在面临教学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时容易出现“力不从心”、“手足无措”等问题。另一方面则在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层面的客观原因,如学校对小学语文课程编排不够合理,教学资源较为匮乏,社会未能提供充足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场所,家长对小学语文学科重视不足、认识不深刻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实践带来负面影响,从而致使语文教学困境的出现。

三、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突围策略

(一)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要破解小学语文教学目前面临的困局,首先就要从教师主观层面入手,促进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掌握丰富的教学理论,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实现自我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能同时达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在不同的教学模式、方法主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其最终获得的教学成效明显不同。为此,教师要不断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方法等,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角度出发,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尽可能地多添加一些学生感兴趣且助于课堂活跃的教学元素,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促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最终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成绩“双获得”的良好局面。

(三)积极改进教学策略。

衡量一节语文课教学是否有效,重要的不是在于这节课上教师讲授了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教师是否将教学主体讲透、讲明,即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应当重质而非重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实质,也是破解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教师目前要做的是在课堂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启发式教育,重视对学生主观思想和主体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同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沉醉在语文教学课堂之中,不自觉地学习、理解并有效掌握课堂所教知识。长此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必然得到增强,小学语文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目的必能快速达到。

四、结语

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境,造成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教师主观层面及家庭、社会、学校等客观层面。针对困境,找寻突围之策是重点。对此,笔者分别从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及积极改进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提出突围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实现有效教学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第4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动手的情感和能力,并注重过程、优化学法、培养发现、鼓励创新。然而,要达此目的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教研员及学生从理念上认识、观念上更新,使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教研员恰当的角色定位和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能,并积极探索、潜心研究和勇于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勇于创新。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以及如何获取新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研员要指导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努力适应学生学习方式,探究最佳的教学方式和行为。然而,要达此目的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教师、教研员和学生三者间的共同合作。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活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学生的成长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视野。故,仅仅靠教师的教学是不行的。我们只有通过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寻求新的教研取向,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我们应该认识到,教研员不重视教研就是失职,学校不重视教研,教学就失去生命力,教研工作必须与新课程改革同行。

在这浩瀚如烟而五彩缤纷的信息时代,教研工作的重要与价值更加凸现出来。教研员已被推到风口浪头,教研员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带头人,应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教研员不仅应该善于收集信息,还应善于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以全面提高自己能“研”善“研”能力,认真探索、研究和实践,真正使教研工作取得实效。应提倡“教研员可以是教师,教师也可以是教研员”的工作方式,并应挖掘各种积极因素全员动员,形成万马齐腾、千帆竞发的态势,才能促使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行和积极推进。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教研员职能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但这种理念必须转化为先进的教学行为才有意义和价值。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优秀教学效果的获得,主要靠教学实践来落实和实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研员应该是探究者、实践者、指导者和引导者。故,教研员应该熟练掌握新课程教学的理论、策略、原则和方法,并能进一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理出方案、实施操作等。教研员既是“技术员”、“施工员”,又是“监工员”,其担当的角色有多重性,而几“员”间命脉相关,生死共存。教研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全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研员应该是“万精油”。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研工作质量和效益,才能真正实现“以研促教”。

2、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动手的情感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并通过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真正实现“变教为导”、“教是为了不教”,实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展,最终成为有用之人的目标。而教研工作就是要以此为目的,优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最终成为完整的、有用的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教研员也是教师,是培养和引导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和引路人。

3、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和支配下,加强理论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也是教研员提高业务能力的必经之路和“加油站”。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这种实践也很难获得成功。教研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把握新课改理念,反复研读新课改理论和有关的教育文献的方式,并不断将之用于实践。同时,还应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的理论学习培训,采取“自培”与“他培”,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为搞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尽职尽责;还应积极寻求有利的条件,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探寻出有效的教研方法,从而促使教研工作顺利开展,以确保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教研工作有实效。

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与教研员职能

1、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研员实践的过程。其过程特点主要是学习理论——把握导向——探寻规律——研究教材——理出目标——了解学生——注重教法——实施操作以及命题评价这样几个环节。教研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故,教研员要不断提升自我,并不定期、不间断地与一线教师交朋友,共同探究,寻求径路。教师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在与之交流时,教研员要有亲和力,应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使教师愿与之接近。同时,还应具有审视力、观察力和洞察力,适时与教师交流,为教师垂范。既能为人之师、做人之“范”,又能拜人为师、以人为“范”。从新课程实施的过程看,教研员应该扮演“学用型”和“开放型”角色,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具有全能意识,担当全程引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职能。

2、过去的教研员往往只“研”不“教”,教研员深入一线调研,与教师了解得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认定主要看一份试卷上的勾叉,看表册上排名的位置。教研员的工作程序是进校——听课——指导——命题——考试,然后,又是看最后的结果——成绩,缺乏一个最基本的而又最重要的环节——交流。而教研员从未认真反思过这样的恰当性、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是否合符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合符新课程改革理念,致使学生大多成为高分低能而只能盛水的“容器”,这样,学生的能力从何而谈?学生怎能成为完整的人,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学法创新、教师的教法创新,但教研员的“研”法更应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施行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应提倡“研”“教”一体的教研模式,既是教研员又是教师。新课程改革迫使教研员必须率先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并应充当“领头羊”,而其职责迫使也必须是“领头羊”,且必须领好“头”。教研员只有知难而上,才可以一边通过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践,又一边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使“研”“教”自成一家、两全其美。应探寻教研方式多样化,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平常与教师或学生交流,还是课堂的示范教学,都要求教研员既要有理论的讲述能力,又要有实践的操作能力,才能发挥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研员实践、教师教学和优化学生学法并教化学生成材的过程。教研员必须经常与教师共同研讨、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不断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又用以指导实践。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从而找出不足,寻求到有效方法,才能达到使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进而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目的。学生最终才会成为对人民、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都有用之人。教研员也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但其培养的方式与教师不同,更多的是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和对教师的指导来达成。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研员的工作,教研员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

4、教研员的职能要求教研员应该是一个教学能手,是教师的一面旗帜,是教师的引领者,是教师的典范和楷模。因此,首先教研员必须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并经常深入课堂实践,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教师交流、实践、推广,为教师示范,替教师解难,真正发挥教研员的职能作用,从而实现真正的“以研促教”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使教研工作尽显本色。

5、现在,教研员不再是传统的“闭门造车”的研究者,而应是实实在在的开放的探究者、拓荒者。教研员应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研究出有价值的成果进行推广和实践。现在和过去的一段时期里,教研员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有不务正业之嫌,说白了仍是“打杂”,真正从事教学研究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做好教研工作确实很难。而要一时改变这多年就形成的常规也是不可能的。但,作为教研员不能守株待兔,坐享其成。教研员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并注意合理、紧凑地安排时间,否则要想真正干好教研工作也是不可能的,取得优异成绩更是天方夜谭。教研员职能要求教研员不仅应懂得业务。还应为自己创设用武环境,才能立于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才能发挥其职能作用,才能有效和高效地做好教研工作。

总之,新课程改革迫使教研员必须转变角色,应重新审视自我的职能,给自己恰当地定位。并应认真细致地审视自己的教研行为,将自己宏观的研究与微观的思考相整合,既要有更多、更高、更实的理论思考与提升,又要有更多、更具体、更细致的操作与实践。并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以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研究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教研成果,并积极实践和推广,才能有效和高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第5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问题;历史教材;合作学习;传统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新课改势在必行,不可阻挡。作为一名一线老师,通过几年的学习、实践,逐渐的改变了原来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对一些新课程的理念也逐渐的深入了解。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教学方法观、评价观等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能够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等这些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也逐渐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但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推进,特别是近期观摩学习了省里组织的高中历史教学能手评选课和地区组织的历史优质课后,对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做法有些困惑了。困惑之余,对几个问题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还是以材料为主。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在观摩学习的几节课里面,老师创设了很多新的情境,利用了新的材料,很少见到教材的影子,心里不免产生一点疑虑,历史教学的新课改不需要教材吗?不可否认,合理运用材料进行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历史课堂不应该脱离教材,而是应该充分运用教材。教科书拥有丰富的文字与图表资料,新课改的精神就是要教师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理念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充分运用教材,挖掘教材的资源,围绕教材设计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教材文字简练,结论性的内容较多,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重点与难点知识的突破,为了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系统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材料,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但应去粗取精,宁缺勿滥,合理使用。

二、课堂的合作探究学习应该怎样进行。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几年来,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施,这对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合作学习形式化,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有组织、有准备的,不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学习,分成小组就是合作。合作不是唯一的学习形式,是否选择这一方式,要看它能否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不能让活动泛滥。其次表现出来的合作学习很少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要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以老师需要思考哪些问题值得通过小组合作去完成,同时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三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忽视。老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当组织者、主导者、合作者的多重角色,老师不能把问题交给学生就完事大吉,要适时地进行指导,老师要走进学生中去,及时获得小组合作交流的信息。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开展必要的学生活动,所以我们要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将其片面化;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相互结合。

三、新课改下如何对待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第6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培训 ;转变;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改革。可怎样做才是改革?我们做的只能在网上搜索学习其他省市的新课程改革资料,学校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只能靠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去推进新课程改革。这样做了就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幔亢苣严胂螅没有转变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学校指导者会真的把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推进。没有学校骨干教师对新课程相关资料和实施环节的系统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改革究竟能够推进多远,更可能的是跟着感觉走,随着文件转。

这样的摸索就像在黑夜艰难地跋涉,多希望有盏明灯为我们指引前行的道路。“培训”就是那盏明灯,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培训”更是一场及时雨,对学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是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必要组织准备和理论准备。就像干涸已久的土地终于等来了雨水的滋润,这样才能孕育无限的生命。

“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要了解新课改改了什么――认清新形势;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明确新要求;该怎么办――采取新途径。加强对教育部立德树人文件的理解并合理、逐渐地、有计划地改变自己教学方式,方法,达到预期的要求。”这是我在2015年11月14日,参加旗党校举行的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支瑶校长关于《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与途径》的讲座中的深切体会。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作为一线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支瑶校长的讲座依次列出了关于新课改相应的国家文件,并从近几年的国家文件中,对比、总结出国家近几年形势的变化,提出“育人为本、问题导向。是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国家形势为系统推进、环环紧扣。面向学生而是素养的提升与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支校长提出了当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学段割裂、重叠、交叉的知识,大部分教师掌握的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初中和高中之间的衔接不当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学习的断层。所以,支校长提示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看清自己所教年级的知识,也应该“向下看,向上看”。同时举出具体、生动的事例展示“如何做好学段统筹”,要准确、全面定位目标。这些内容是学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师迫切需要的,也是我们意识却没有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方面,支校长也做出了指导性建议:教师应在设计教学中,从关注活动形式到关注活动功能价值的落实,从关注活动任务设计到关注教学问题设计,从关注活动结果到关注基于活动的反思、概括、提炼,从关注素材的丰富到关注素材的使用。这些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

通过培训,我的教育理论得到提升,观念得到转变,同时更深感肩上的压力的沉重,更感责任的重大。只有不断地思索,不停地探讨,永不停止地实践,才能把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经过反思,我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教学能力,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只有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二)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按照学校的要求,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要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上,力争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

(三)做一个勤奋学习的教师

针对支瑶教授讲到中小学教师教学内容割裂现象,导致教学内容的割裂与交叉的问题。我们要应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小学、初中教材。全面了解之后,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第7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1

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我国各类学校都在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小学教育教学来说,更应承担起提升学生素质的重任,积极进行管理方法调整。当前我国部分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还存在部分问题,难以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积极正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改变这一教育状态。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思想未能根本扭转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校本理念、评价理念等等,但受制于传统思维定势,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握这些管理思想,更难运用到学校管理实践中。在陈旧的管理理念下,管理改革很难推进。

(二)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

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往往会沿用以往的管理方法,如自上而下的监控。管理者的思想不够新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管理方法上缺乏创新,这样的管理模式显然难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三)教学管理目标不明确

部分小学在改革管理方法时存在盲目的问题,在缺乏明确管理目标的情况下推进管理改革,其成效可想而知。在目标缺失的状态下,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会失去针对性,管理活动也会显得无序,直接影响管理效果。

(四)教学管理系统欠缺开放性

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是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缺少来自教师、学生、社会的监督,吸收不到正面的意见,整个管理系统是闭塞的。这将对教育教学管理的改进带来较大的阻碍。

二、解决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管理活动的先导,作为教学管理者必须转变思想,积极接受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伦理方面的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校长、主任等可以主动参与到针对小学管理者开设的培训课程中,学习最前沿的管理方法,在不断的进修中完成理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另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更多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应用于教育领域,作为教学管理者,要看到科技进步对教学管理的意义,可以通过网络和其他学校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与国家知名优秀教育者建立联系,听取他们的建议,进而改进管理方法。学校的教学管理者要克服传统自上而下的“监控式”管理思路,将管理重心由行政管理逐渐过渡到课程管理,助力与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参与教师的推门听课、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正确的管理理念引领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将拥有更加正确的方向。

(二)改变培养方式,提高管理能力

教师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将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作为管理者要注意改变对教师的培养方式,帮助教师完成专业成长,使学生真正从新课改中获益。首先,要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积极为教师创造学习条件。如,订购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教学书籍或者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来开展远程研修等。其次,管理者可以在学校内部举办教学比赛,以此来激励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比如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夯实教师的基本专业素质;开展多媒体课件大赛,提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的能力等。第三,管理者要对青年骨干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在学校内部进行新老搭配,以老带新,实现优势互补;举行多层次的听课互动,要求青年教师准备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精品课,在互相交流中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提升所有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明确管理目标,建立管理机制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要设定明确的管理目标,找准努力方向,只有这样,管理机制的建设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对于教师来说,管理目标应设定为:促使教师自觉主动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承担起教育教学责任。例如,青年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缺乏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科学方法,这时青年教师就应主动听老教师的课程,汲取经验,整理出方案,并在后续数学教学中加以运用。在管理机制方面,管理者要把握好规范、民主、人文化的方向。首先,学校要确保校务公开。例如将学校发展规划、学杂费明细、财务流向等都予以公示,将学校管理置于教师、学生和社会的监督之下;其次,要保证管理的宽严适度。如教师因生活困境影响到正常工作时,管理者不能武断地进行处罚,更应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学校管理更加人性化,教师则会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教学当中。在这种管理之下,学校的整体风貌将得到很大改观。

(四)加强系统建设,促进系统开放

学校应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其管理也应是面对大众的,只有教师、学生、社会、家长共同参与,才能促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不断进步。首先,学校的管理活动应积极与社会生活建立联系,将家长带入到学校管理中。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让社会各界人士及学生家长进入学校,参观课堂,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一来,学校既接受了社会监督,实现了自我成长,又可将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成效传递出去,起到宣传作用。其次,管理者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师生为教育教学管理提意见,如建立起教师工会制度及学生会制度,保证师生可以以组织形式对管理活动出谋划策。

三、结束语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要研透新课程改革的内在精神,正视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理念、培养方式、管理目标、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来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改进,以期取得理想的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宋美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初探[J].学周刊,2012(19).

第8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德育工作现状

1.1 各大学校加强德育稳步推进改革进程

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其所倡导的民主教育,鼓励人的个性化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大学校高度认识课改的重大意义,积极构建开放的基础教育体系,开展新课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通过探索、研讨活动,以学促动积极适应课程改革,让在潜移默化中,在熏陶感染中提升素质教育成果,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此次课程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不仅使老师们形成可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问题点拨和师生活动过程,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程度和行为表现,促进了师生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1.2 新型德育体系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

新课程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都要发生转变,此举不仅改革了我国的各学科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而且鼓励学校充分研究利用教材资源,合理补充、改进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在全国范围内出版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来替代过去的教学大纲。

各大学校稳步贯彻教育新理念,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全体教师积极转变观念,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投入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的行列中。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进步,在实施新课程的道路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德育体系。

1.3 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成果显著

新课程、新教材促进了所有参与的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新课标中提出了多种素质教育、探究式学习的实施途径,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来提升素质教育成果,几年来,一批教师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契机,内外兼修快速成长,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并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在他们的带领下,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2 现阶段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践行方法和方式单一

各大教育机构在新课程改革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教学工作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是我们也应该请醒地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如若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将严重地阻碍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

2.2 教学实践探索不足,课堂教学水平不高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理论成果教学实践探索,在教学常规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教学实践探索不足,教学过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不能科学灵活地使用教材,课堂教学结构不合理,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足,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未能积极研究有效教学措施,切实实现减负增效。在以教育科研指导和优化教学活动的时候,尚未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水平不高,因此,还需要勇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重合作讨论,轻自主探究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一线参与课改的实验教师,在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一些教师重合作讨论,轻自主探究,无法让德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片面追求形式,自主教学的有效性不高,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与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3 完善德育工作不足的对策

3.1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今后,还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利用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学生个体与教师互动课堂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知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建立师生之间多边互动的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立体结构,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2 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强调教育的整体效应,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途径入手,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作用,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抓好教学常规的过程管理,集中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出发,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认真执行教师备课、辅导、作业布臵与批改的各项要求。

3.3 创设宽松环境,倡导民主型教学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构建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流程,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机会,积极创设教学情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开发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启用开放性的多向教学结构,引导学生主参与的课堂训练,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时间,加大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此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努力打造卓越课堂。

第9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发生变化,广大语文教师逐渐意识到转变教学观念和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新课程改革课程相适应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推广,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语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越来越多。这一变化是教材面向新课程改革需要的一大变化,这一变化不仅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还给教学工作和高中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高中生多年来习惯了传统教学中被动的学习,一旦放开思维束缚,则他们将变得无所适从。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转变旧思想,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推进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出不断努力。

一、更新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形成的教学方法,现如今已经不合时宜。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教学方法将会被时代淘汰。新理念下我们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主动摒弃旧的教学理念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观察高中生、观察教学、理解教学流程和教学目标。只有更新教学理念,才能促使教师义无反顾地对新形势下的教学展开反思,纠正与新课程不相符的教学方法。这样新课程理念才有可能取代原有教学理念的地位。新教学理念随之带来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要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要放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才能被广大教师运用和接受,才能让高中生认同和接受。积极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践行新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阶段必须做的分内事。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教师的教学要由“注入式”变为“启发式”;教师要引导高中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探索,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要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高中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要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的教学要由注重教条结论转变为注重知识发现过程。只有实现这些改变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教学转变。

二、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渗透语文思想

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教师要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新课程以高中生的发展为根本,高中生的发展需要他们以内动力作为支撑,高中生的学习内动力来源于学习兴趣。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就能培养的。教师要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转变教学方法,多组织高中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和高中生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通过把发生在高中生身边的实例带进课堂,引导高中生进行课堂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高中生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经过教学实践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同时,教师应多注意渗透语文思想。

语文思想是语文知识的灵魂。单纯地教给高中生语文知识,而不教给高中生语文思想,则高中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死的,只有具有语文思想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语文思想的渗透,让高中生在语文思想的引导下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体会语文思想的重要性,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既定目标,总是片面追求课堂内容的“多而全”,把课堂教学安排得满满当当,实际教学中一旦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件就会耽误教学进度,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为了保证教学内容多而全,不顾高中生的接受程度,一直把涉及的教学知识点讲完。导致高中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教学效率非常低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想在一堂课的有限时间内把所有问题都说清楚是很难的,造成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事实上每堂语文课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点,我们只要把这一知识点揭示出来,然后让高中生去揣摩、去探索、去联想,那么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在高中Z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讲多练,以点带面,抓住重点,使所授知识系统化,便于高中生掌握,要合理把握教学内容,追求教学实际效果。

四、因人而异,展开有效评价和教学

新课程理念以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中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课堂评价工作都要以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由于每一个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组织教学时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都要因人而异。对于不同高中生,我们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鼓励高中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为此,我们要在分层教学和课堂评价上下工夫。

1.对语文开展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高中生认识发展相结合,把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高中生实际水平相结合,以此确定教学起点,使不同层次的高中生都能接受,从而把全班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并且掌握好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