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改革总体方案范文

教育改革总体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改革总体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改革总体方案

第1篇:教育改革总体方案范文

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高考。“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鲁昕说。

高考模式“一分为二”释放出怎样的改革信号?何种制度及配套设计能让技能型高考获得青睐?这将对教育本身及就业市场产生什么样的辐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记者专访了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

一问:高考模式为何要“一分为二”

技能型高考,其实并非新词。早在2012年,湖北省就率先实施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办法,力图在中职与高职、职教与普教之间搭建起沟通衔接的“立交桥”。而此次鲁昕的表态,更透露出面向普通高中生实行技能型高考的改革意向。

那么,高考模式为何要实现这样的“一分为二”?

在张亚群看来,这种分类考试办法更适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选拔的要求,“过去是‘一张卷子考各类考生’,很难体现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选拔的特定要求,也使高考低分者不免有挫折和自卑的感觉”。不少专家也表示,在国际上普教与职教“分类考试”已是普遍做法。

不过,在习以为常的“职教是二等教育”“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的观念面前,此次改革能否不再像由职教“扛大旗”的春季高考一样寂寞收场?

“这项改革举措的真正落实,需要加强四方面的配套工作。”张亚群表示,根深蒂固的“重学术轻应用”观念或将成为最大阻力,为此,“首先应提升对技能型人才的价值及选拔方式改革意义的认识,营造人才选拔的适宜环境;其次,要精心组织技能型高考,从命题、选拔标准到组织管理,必须严格要求,不能‘降一等’来考,缺乏应有的含金量;三要加强教育配套,充分重视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建设,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四要解决好技能型人才的出路问题,这将提高人才选拔的吸引力。”

二问:能否倒逼教育改革

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选拔环节,此次改革能否倒逼教育改革?

“最有可能发生变化的是一批地方本科院校,不再一味地争办研究型、学术型大学,而是该认真思索如何办出特色。对于一批坚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这种鼓励性政策则可以提升其办学自信。”洪成文表示,随着两种高考模式的深入推进,一些成绩中上游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就业压力等因素主动选择技能型高考。

这样的预测也和未来改革不谋而合。据统计,中国普通高校共1 200所左右,但仅在办学水平和质量上有分化,在办学功能上并没有明显区分,办学模式趋同。鲁昕表示,教育部未来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最近已成立联盟,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转型改革。

对于处于高考前端的基础教育,洪成文认为要适应这样的双轨选拔,必须变革已有的“重知识训练,轻实践训练”的教育模式,一些学校可能面临新问题,须同时提供两类教育。“还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分轨年龄的科学性,为什么是16岁,不是更早或更晚?二是学校是否有合适的师资、科学的评价体系去帮助学生规划,科学地选择好自己的发展轨道。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那么分轨考试的设计终将遇到麻烦,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也值得怀疑。”

三问:能否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除了对于教育本身的导引之外,此次改革更引人关注的是,技能型高考的推出能否培育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缓解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题?

“结构性失衡需要结构性调整。”丁大建认为,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最大的结构性问题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招工难,但未来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熟练技术工人,这要求大学生培养结构和高校专业结构都要调整,并改变“计划入口,市场出口”的模式。“如果技能型高考的实现能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解决这种结构性的不匹配,大学生就业难题或将得到缓解。”

同时,就业市场往往是考试招生的风向标,技能型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的良好表现也会反作用于其招考培养。丁大建指出,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讲,增加技能型高考吸引力,改变“技能型人才(较学术人才)低人一等”的固有观念,还必须迈过“两道槛”。

“第一,从学校角度而言,办学应更遵循市场规律,办出个性和特色,与产业发展对接,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如此培养出的人才才能真正被市场悦纳。第二,要变革报酬体系。职业化的社会需要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合理的薪酬制度,要摆脱现有的等级化人才观,按照职业特征由市场配置薪酬。”丁大建说。

【相关解读】

职校学生不再与高考“陪绑”

参与此轮考试招生制度设计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介绍说,将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学术型人才选拔分开,进行两种模式的考试,这是高考改革总体方案的一部分。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将占考生数量近一半的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解放”出来,不再与高考“陪绑”。

杨东平认为,很多报考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并不擅长选拔性的普通高考。而实际上因为招生困难,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将高考录取分数线降低到100多分、200多分,这样的高考成绩在录取中几乎没有意义。

另一方面,高校所需要的学生职业技能的展示又无法通过高考体现出来,因此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考查方式需要进行变革。实际上现在浙江和上海等省市部分高职已经在试点进行“专业技能测试”参考高中阶段成绩进行录取。

据了解,今后的“技能型人才高考”将由两部分成绩组成:专业技能测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就是说,参加“技能型人才高考”的学生无需参加高三的统一高考,只需向学校提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参加招生校的专业技能测试。

杨东平透露,高考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及其配套实施意见将在近几个月公布,今年9月入学的高中生或将成为这套方案的首批受益者。根据改革方案“3年早知道”原则,新的高考方案和招生录取方式将在2017年正式实行。

【相关评论】

实现分类高考须提高职教地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只有让职业教育获得平等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分类高考。

熊丙奇说,“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实际上就是对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一考试改革方向的落实和延续。据了解,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已经开始探索高职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分离。

如北京市已有26所高职开展自主招生,被高职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和录取。

熊丙奇分析,高考分为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考试后,很可能会依据现在部分省市进行的高职和本科录取,对现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进行重新划分,三本院校将与高职院校划为一类,参与技能型人才高考的录取。但分类考试、分开录取并不能解决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最为根本的还是应该彻底改革高考录取制度,通过建立社会化考试和高校自主招生,让学生拥有多次考试的机会,同时,由学校自主设计选拔标准,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和发展规划自主去申请学校。

熊丙奇认为,在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没有得到认可的现状下,简单将高考分为学术型和技能型并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学生不愿意从事技能型工作。同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空心化,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方面都与社会发展脱节,很多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人才普遍匮乏。

“只有让职业教育获得平等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分类考试,人才分流,这样高考改革探索才能获得成功。”熊丙奇说。

“两种高考”颠覆性没那么强

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即将出台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高考模式。

教育部最新释放的信号,让呼吁多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一下子变得具象不少。所谓“两种高考”的提法,无疑极大突破了现有模式。

公众对旧有学历教育深感失望,故而对新模式期望甚多。但也有人担心,这一方案会使一些大学彻底世俗化,乃至成为一个技工生产流水线。自上而下推动的大学改造,所导致的身份转变与认同落差,又该如何平复?

上述担忧其实没太多必要。事实上,“将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学术型人才选拔分开,目的是将占考生数量近一半的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解脱出来,不再与高考陪绑。”而在过往,即便是高职院校,也只能依照高考分数招生,其低至一两百分的分数线,简直就是笑话。

所以,“两种高考模式”的实质,乃是为中职学生设计专门的升学通道与筛选流程。“专业技能测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录取标准,显然比超低的高考分数有意义得多。从此角度看,细分的高考方案,顶多就是对现有模式的补漏而已,其颠覆意义远没有各方想象的那么大。

【延伸阅读】

未来高考怎么考

此前教育部《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显示,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为:

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并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二是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第2篇:教育改革总体方案范文

关键词 CDIO理念 电工电子实习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TM1-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在确保各项技能基础上,从教学题材、组织实施、进阶教育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着手,加强学生工程系统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整体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重大教育改革项目的启动,我国确立了建立工程教育强国的目标,全面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如何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是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广州大学校实验中心根据2012版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从偏重知识传授到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指导精神,以及机械、电子等专业的需求,计划在电工电子实习课程中引进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工程实践项目贯穿实习整个过程,打通实习教学各环节,加强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1 CDIO工程教育理念及特点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团队,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全新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方面,涵盖了现代工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CDIO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了一个愿景、一个能力培养大纲和12条标准。CDIO的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现代工程实际的环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CDIO能力培养大纲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主线,综合考虑了专业基础、个人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和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过程。CDIO标准则系统、全面地规划了工程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具体操作模式。国内外实践表明CDIO理念先进可行,符合教育教学的自然规律,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贯通改革与综合培养,尤其适用于集中实践环节教学。

2 电工电子实习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工电子实习是大部分理工科类专业学生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和工程训练环节,是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课外实践的重要节点,广州大学2008年建成全校性的公共基础实践类教学平台,由实验中心电子实习中心承担实习教学、课程建设与相关管理工作。据2012年全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现有7个学院13个专业的电类和非电类学生选用,年人机时数约3.9万。实习课程组成员一直专注课程建设,致力于持续提升实习教学效果,但目前的实习教学偏重于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整体而言系统化的工程能力培养效果有待加强。

广州大学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正在经历着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转变。为实现我校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推动从偏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转变,有必要吸收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加强电子实习中心的建设与探索,对我校电工电子实习课程教学进行革新,升级硬件配套,在确保各项技能基础上,从教学题材、组织实施、进阶教育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着手,加强工程系统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早进入课外实践创新阶段,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

3 基于CDIO理念的电工电子实习课程建设

电工电子实习是学生实训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电工、电子和设计三大部分,是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过渡节点,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团队建设、教学评价、硬件升级与校企合作等方面对其进行改革和建设。

3.1 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为建设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工程实践项目贯穿实习整个过程,打通实习教学各环节,让学生在工程项目实践中循序渐进系统掌握各项技能,具备各项能力,实现立体化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主要达成两个方面的目标。

图1:CDIO模式下的目标建设

(1)技术目标:主要指学生在实践中所需要掌握的各项技能。具体要求有:①掌握安全用电知识和用电基本技能;②掌握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测量方法、常用仪器和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焊接、贴片、拆焊等电子基本技能;③掌握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焊接、装配、调试以及故障检测与排除等技能;④具有需求分析文档、设计文档和使用说明文档等的撰写能力。

(2)CDIO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是学生工程系统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有: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以及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的工程能力。

3.2 实习课程建设总体方案

广州大学校电子实习中心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制定了详尽的电工电子实习课程改革方案,如图2所示。

图2:CDIO教育理念下的实习课程建设思路

以工程实例教学为核心,通过工程实例展现产品生产全过程,引出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思想。CDIO模式下的电工电子实习课程改革方案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理论、实践有效结合,采取自主学习、实例教学、典型作品设计、课外创新大赛等形式,把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而系统地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课程建设过程中,依托广州大学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厚重基础,组织课程组成员收集国内外各高校CDIO改革相关资料,制定符合广州大学特点的电工电子实习课程CDIO建设方案,并计划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的机械、电子等专业中进行试点,其改革效果通过课下交流、师生问卷等方式进行反馈,及时完善教学改革方案。

3.3 电工电子实习课程具体建设内容

3.3.1 教学内容改革

基于CDIO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结合实践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特别是已学课程和后续课程,研究把以往的教学内容改革成CDIO工程项目,从过去偏重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转变到工程应用创新题材,并进行素质拓展,与学生课外创新直接对接,因材施教和进阶提高的内容也要恰当设置,对项目选择的实用性、先进性和拓展性要求较高。

3.3.2 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深入研究先进教学理念,如CDIO核心教育理念、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结合实训工程项目,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用具体的工程项目贯穿实习教学各环节,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循序渐进系统化掌握各知识点的应用,注重系统性与模块化培养,研究工程项目与因材施教、进阶提高和课外创新的对接设计;从偏重基本技能培养过渡到注重加强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3.3.3 立体化教材建设

研究基于CDIO核心理念的教材编制,力求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立体化。(1)内容立体化:以CDIO核心理念为原则,在保障现有各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研究已学课程和后续课程内容和定位,融入先进题材、现代工艺和调试技巧等内容,还要考虑教材的引导作用,例如因材施教、进阶提高和未来课外创新等需求,作为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工具手册;(2)形式立体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编制包括纸质教材、PPT、典型环节演示的DV视频、PC操作演示屏幕录像,网络课程等各类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3.4 评价方案

研究CDIO教学效果评价方案,纳入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指标,对基于项目的工程教育模式的效果进行恰当评价,并根据师生问卷反馈,定期举办教研会议不断完善,为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教改研究提供依据。

3.3.5生产实习

调研硬件升级及其配套研究工作,满足CDIO实习改革对现代贴片工艺的需求、按专业整班或合班集中实习效率要求以及更高年级创新实践的需求,确保工艺的实用性与一定的先进性;探索校企合作发展道路,与行业加强对接,积极创造条件让电类专业生产实习的部分内容转回学校,让学生得到真正动手锻炼机会,也可降低实习中心运行成本,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4 结束语

CDIO工程教学模式是目前国内工程类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我校电子实习中心结合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的自身特点,改变传统实习教学模式,吸收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实践课程体系中电子电路基础课程与后续应用课程的承接关系,选取恰当工程项目,通盘考虑平滑过渡,对接好课外创新实践,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开展工作,编制立体化教材,建立师资培训与教学评价机制,构建系统性的工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顾佩华.CDIO 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2] 胡志刚.工程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优化―基于CDIO-CMM的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3] 李蕊,王岩韬,贺毅. 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金工实习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2,30(5).

[4] 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5] 王丽娜,杨裕亮,金波.基于CDIO理念的生产实习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

[6] 刘琳,苏寒松,李昌禄.电子工艺实习工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1,14(2).

第3篇:教育改革总体方案范文

这是一则让人悲伤又无助的消息。一个每天坚持学习到深夜的听话男孩,竟然猝死课堂。而其爸爸的那篇悼文,更是让人眼眶湿润。然而,这并不是今天唯一的关于学生的坏消息。据《南方都市报》报道,11月13日晚上8点,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鹤煤总医院急诊室爆出猛料,一个13岁女孩疑因学习成绩差被亲妈打死,送到医院前就没有了呼吸。警方表示女孩妈妈已被刑拘,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取证中。

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一个15岁上初三;一个13岁上初一;一个认真听话,学习刻苦;一个成绩据说较差,不受母亲喜欢……两个不同地方的年龄相仿的两个孩子身上,竟然几乎同一时间发生悲剧,让人错愕,让人惋惜,更让人不解。而上初中这段时间本应该是人生的最美年华,是花季是雨季,应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不料却终究敌不过因学习而导致的压力以不同的方式殒命。

笔者认为,两起事故同时发生于高考改革之前的这段时间,并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我国当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的学生与家长共同面临的教育压力,反映了在这种压力之下学生的身体状况与家长的暴力情绪。而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或者是身体承受力达到某个极限,危险就会降临于这样的家庭与个体之中。

或许有人认为,批评当下的教育体制并不恰当。发生这样的悲剧,也与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以及学生与家长的个人素质有许多关系,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是,在2019年高考改革未完全落地之前,教育体制的应试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底层社会家庭的孩子对于依靠学习而出人头地的渴望与压力非常之大,而每天做作业做到深夜、家长因孩子学习差就棍棒相加,只是这种重压下的个体与具体表现。

正如你我所见,无论走进哪所学校,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一些这样那样的教育暴力口号。“用生命拼成绩”、“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宁可血流成河,也不落榜一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鲁迅讲礼教吃人,在当下谁又能否认学习压力也是在杀人。

或许直到死亡来临,许多家长才有可能去思考学习成绩与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正如只有意识到了身体里的疾病因子,许多坚持奋斗的成年人士才开始注重体育锻炼。因此,对许多中学生家长来说,道理有时候并不容易讲通。即便笔者的孩子处于升学关键阶段,我也可能必须要向亲爱的小孩施以重压,甚至也可能会因为成绩差而实施家庭暴力或冷暴力。

改变一考定终身、减少高考科目、放宽春季高考政策……这些都是当下我国高考正在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各个省份也已根据去年教育部制定的高考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届时高考的压力会在理论上得到很大的减轻。然而,各地的中考也需要减轻压力,也需要不断改革。同时,各地教育部门还需要不断促进各地学生的减压减负工作,而不能让这一轮又一轮的中、高考改革又遇到社会的习惯性“软抵抗”。

第4篇:教育改革总体方案范文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创新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想。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中高职合作提出“十个衔接”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自2001年山东省教育厅推出“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模式,各中高职院校开展了诸多中高衔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创新实践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是以三年制高职为主,以其他教育类型为辅的全日制公办职业院校。学院2012年启动五年制高职教育,开设黑色冶金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程造价、会计共5个五年一贯制专业,经过4年多的探索和尝试,在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

(一)搭建平台、分区办学

五年制一贯制培养模式经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2014年之前实行分段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坚持五年一体化设计,由教学管理部门与专业系部统一制定,但在教育教学责任主体上,采取两段式安排,前两年由中专部(淄博机电工程学校)统一管理,负责课程安排、教学实施,第三年转入校本部,教学均由专业系部负责。该培养模式虽能凸显初中起点学生的特点,利于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但也存在中高职人为分段、课程不能紧密衔接、学生转入高职无法快速融入大学生活等弊端,且易被边缘化,人才培养成效受到较大影响。

针对问题,学院注重问题导向研究与改革实践结合,立足于淄博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确定了全院统筹、分区独立办学、特色发展的一体化培养思路,以居于校本部南校区基础部为五年制“培养特区”,从机构设置、办学权限、管理体制等方面顶层设计,打破原有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生存模型,还原其独立、独特的办学地位与发展形式,形成相对独立、方向明确的办学平台,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形式、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学生发展、就业创业与评价等全方位一体化发展体系,实行实质性五年一贯制办学。

(二)校企研联手提供支持

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人才培养需求分析与专业发展剖析,做好五年制人才培养现状剖析与发展策略分析,重构专业发展布局,本着质量为先、特色为长的原则,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品牌专业、品牌教育、品牌人才。

其次,采用校企研合作的方式,以学校教改实践为基础平台,邀请企业行业专家与省市职教专家深度全程参与,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组成专业发展研究团队,为五年制教育发展把准脉、对好症、开良方,校企研共同打造良性互动、动态发展的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围绕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培养规格与培养策略,调整培养方向与办学模式,优化专业建设方案,确保五年制专业科学、良性发展。

(三)构筑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科学确定五年制人才培养规格,量身定做培养目标,做好课程与技能培养的衔接,重点突出“通用+专业+专向”的培养模块架构,优化课程结构与培养形式,逐步形成“一年基础、两年专业、两年专长”的培养机制,既弥补初中生读大学的基础短板,又强化专业意识与专业能力、特色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凸显五年一体化培养的综合优势。

重视五年制教育实践环节,采用总时控制、灵活分段的模式,促进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有序推进。技能课程贯穿十个学期,前两个学期以通用技能为主,中间四个学期以专业基础技能为主,最后四个学期则突出专业专长技能。同时,统筹考虑课程内容编排,系统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妥善理各门课程的衔接、渗透和融合,构建多元化专业课程模块。

结合项目研究与实践探索,实行方案先行与实践跟进相结合,形成方案优化与实践指导的良性互动。在前期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总体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细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校五年制高职部为单元进行实践验证,根据运行情况,对方案中不适合、不完善的地方适时调整优化。

三、三点思考

(一)应注重“硬件改造”与“软件提升”共同发力

打破原有管理体制,办学形式、组织架构、人员构成、资源保障先行,在这一前提下改革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形式,形成一体化培养外化形式与内生体系的共通共融,为五年制教育提供一种校内附设又有独立发展空间的范式。

(二)校企研联手形成一体化培养环境与支持系统

五年制人才培养创新应既基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真实情境,又邀聘省市职业教育研究专家、行业企业骨干等高端职教资源深度参与、多方互动,合力打造品牌专业,进而打造品牌教育,为五年制教育提供常规发展、科研指导、合力推进的成功借鉴。

(三)科学设计五年一体化培养路线图

结合学生特点、发展需求与成长规律,以人格形成、素养提升与技能培养为关键要素,以成长、成才、幸福为主题,构建“通用+专业+专长”的模块化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体化培养目标科学定位与特色发展的有机结合。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是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强化学生职业工作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是高职院校完善管理制度,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四、结语

通过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与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学生创造就业、创业、深造等多种选择路径,扩大学校综合影响力,提升五年制高职教育社会吸引力。下一步,各院校还应就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方面努力探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分储备、积分银行作为衡量成长发展的重要指标,形成人才培养的动力资源与互动系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强化实践、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鸿杰,虎保成.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教育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机制[J].甘肃科技,2016(14)

第5篇:教育改革总体方案范文

核心提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下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今后一阶段全国教育工作的目标确定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国教育系统为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适应教育形势变化,破解热点难点问题的一次重大理论和实践转型。

“管理”与“治理”,一字之别蕴含着深刻的观念创新。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对我国的教育系统提出了诸多全新要求:一是参与力量将更加多元。要办好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单靠政府一家是远远不够的,广泛吸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建设是达成“教育治理”各项目标的关键。二是主体权责将更加明晰。在“教育治理”这样一个多元体系中,要更加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教育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主体在其中的功能地位、权利职责,这是达成“教育治理”各项目标的基础。三是体系运行将更加高效。走向“教育治理”要求体系中各主体的运作更加科学、协同更加精细、响应更加即时、流程更加优化,这是达成“教育治理”各项目标的保障。

从当下来看,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是“管办评的分离”,其中核心是构建新型的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突破口是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是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格局。由此,管理信息化在此格局中的地位不可或缺:“管办评”体系的构建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职责关系的明晰,教育体系的运作优化、精细治理、即时响应,都离不开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正印证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论断的正确。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颁布实施,尤其是2013年教育部出台《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后,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以解决中央、地方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无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第一阶段”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也已初具规模,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第二阶段”。相比第一阶段着力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此阶段更加强调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应用;相比第一阶段着力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此阶段将更加重视通过管理信息化提升各类教育机构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信息化力量最薄弱的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机构);相比第一阶段着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此阶段将更加注重破解制约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相比第一阶段着力解决教育数据的获取问题,此阶段将更加重视数据的精准科学和实时生成。

第6篇:教育改革总体方案范文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硕士专业学位 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大力发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是完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调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需要,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承载主体,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同层次高校之间的办学竞争日趋激烈。获得硕士专业学位点授权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升级,提高办学层次,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新建本科院校应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科学谋划,积极调整硕士点申报方向,大力创造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本条件,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特色。

一、充分认识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意义

专业学位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其层次和类型结构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其有效地发挥社会功能。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发展知识经济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型人才。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大幅增加。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是新的科技革命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及研究生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提出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结构性转型,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意义。因此,积极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抢抓国家大力发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良好机遇

为进一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需要,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2008年12月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6次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比例,改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攻读学术型为主的局面,为各行各业培养一线专业人才。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明确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要求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充分认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10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占硕士生的比例,已从2008年的6%提高到25%,2011年招生人数占硕士招生总数的32%,达到30%以上。按照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数按原则上不少于5%的比例调至专业学位计算,到2015年,将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从以学术型为主,转到以应用型为主,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达到50%以上。

三、积极培育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有效途径

1.面向需求,加强硕士专业学位顶层设计。

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具有自身特定的要求,强调立足社会需求,强化职业导向,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专门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011年8月开展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首次允许符合条件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试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明确要求,申报的专业硕士培养项目必须直接服务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申请高校在满足该特殊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优先支持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学科,要求申请单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主干学科直接服务于国家有关行业领域,与有关企业及行业已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学研合作成果突出。

由此可见,新建本科院校要切实转变办学观念,统一思想,将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列入学校发展战略目标规划中去,做好资源配置,明确发展思路,精心制定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总体方案,科学部署总体目标任务及阶段目标、进度安排等,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专业硕士培育方向并积极开展各项培育工作。

2.强调实践,建立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要面对学校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创新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各个环节以实践为导向,强化实践性。二是要切实加强与行业或企业开展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硕士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工作。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吸引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和实践课程教学、实习或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学位论文或设计指导等,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三是要深化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改革。突出教师教学、科研实践经验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与专业硕士教育相适应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实现专兼融合,结构合理,双师教学,双师指导要求。四是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实行综合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教育素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情况等,采取校内考核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凸显专业硕士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目标和特点,改变考核学术化倾向,努力创造有利于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良好环境。

3.加强领导,建立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机构。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聘请有关行业、企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担任名誉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由相关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校内外长期从事相应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或实践工作的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并设立研究生培养处专门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具体事务。二是制定促进开展硕士专业教育的管理文件。大力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制定促进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激励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各种开展专业硕士教育有效探索,将专业硕士教育培育业绩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中去,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三是经费保障。学校把对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不断提高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专项经费比例,确保专项经费逐年增加。用于支持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础设施、案例讨论室、案例库以及实践基地的建设等。不断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投入体系。四是积极营造有利于开展专业硕士教育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赵丽娜.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必然性及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7).

[2]刘辉煌,谭飞燕.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4).

第7篇:教育改革总体方案范文

一、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现状

我国普通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会计模拟实验、会计做账实训、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从理论上说,这些实践环节基本迗到会计教学培养的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学指导思想缺乏科学性

无论从会计教育观念上,还是教育思想上,都还是禁锢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导致会计教学仍然处于“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说是“重理论,重实践但缺少实践”的教学模式。即使有一些会计模拟的练习,那也是粗浅的、简易的,实习内容或是缺乏系统性,或是缺乏仿真性,教学实践环节单一,机械枯燥的记账凭证填制工作,使学生疲于应付,实践教学的主体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故而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另外,关于企业对学校会计人才需求质量的要求,学校及学生的忧患意识还是比较浅薄,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会计学类专业学牛在就业上还依然有一点优势,故而内驱力不足。

(二)教学实践环境缺乏仿*性

经调查了解,目前财务会计在实践教学环境上存在不少问题。就实践教学硬件环境来讲,大多数髙校都设有会计模拟实验室,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拥有多少实验设备成为衡量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另外,在模拟实验室中,学生只能按照教师提供的资料机械的完成实训。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设计与实施严重脱节,无法达到提髙学生的会计技能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实践手段缺乏现代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学科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会计教学不但要重视手工做账的实际操作,更要重视对财务软件的重视。但是,在有些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城市的许多高校,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得到普及,学生无法接触到信息化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在这方面与信息化社会有一定的脱节。他们毕业后,面对单位的会计软件就显得无所适从。

二、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方案的设计

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一定要瞄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其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形式都要与这一目标相适应。由于当前会计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教学,特别是会计实践方面的教学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与培养实用型会计人才这一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笔者认为应加强会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首先应重视会计实践教学的总体方案设计。笔者认为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抓好会计实践教学总体方案设计:

(一)确定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面向国际航运与港口企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_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学校严格遵守《规划纲要》的指示,贯彻党的现代教育方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上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在教学理念上坚持突出特色,面向国际航运和港口企业,培养具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市场发展状况与特点的创新性人才。这样一个良好的大气候为学校大力发展与培养合格的会计及其电算化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并因此决定了专业定位与人才的培养目标。

2、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四个能力的要求

(1)认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依据现有的会计法律和规范,结合企业的特点,进行正确、合理职业判断。

(2)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除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自己动手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3)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的变化。

(4)创新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所面临的经济业务也将日益复杂,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

学生从会计学的教学中也获得了三个方面的收获^(1)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最前沿的会计和经济法规,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掌握如何对企业会计的焦点、热点和难点进行梳理和分析;(3)获得其他方面的能力:文字输入与处理能力、数据库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应用与操作能力、审计能力、投资和理财能力、财务分析能力。

(二)明确与规范会计实践教学内容

要搞好会计实践教学,就必须要弄清会计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往往只包括会计模拟实践与会计电算化模拟,其实不然,这二个方面只是会计实践教学的二个重要内容,而非全部。笔者认为,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起码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会计基本业务

它要求学生运用手工或会计电算化手段掌_企业会计基本业务流程及处理,主要有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启用、设置和登记、对账与结账、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制作会计报表等。

2、会计延伸业务

主要是财务分析、包括对财务报表进行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分析。运用这四个指标对企业的状况做出最基本的绩效评价。

3、会计相关业务

主要有会计岗位设置与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管理会计业务、财务管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体系与手段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对现行会计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行了如下设计:

1、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主要釆用理论讲授、课堂问答式互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行启发式、互动式、案例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提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案例分析中能够使学生见到企业真实的账簿、报表以及审计报告等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理论阐迷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会计课程的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创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全面推行案例教学由于教学案例是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实际事例,尽管也可能对某些情节进行了虚构,但其内容是有客观依据的。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应贯穿案例教学,即结合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设计若干案例,穿插在有关章节中讲授。

2、教学手段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髙教学效果。

会计学课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行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釆用大量的FLASH、视频、图片资源制作学科课件,直观性强,图文声像并茂,能从多个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财务软件的使用。

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会计实践教学的手段应更新,釆用手工、电算化、网络等相结合的手段。学校应该在手工会计模拟的基础上,结合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共同进行,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目前,学校安装有用友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

(3)网络教学环境的有效利用。

学生可以在网上进入建设好的电子阅览室、电子文献信息光盘检索系统及国内在线检索系统,共享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通过校园网,学生还可以使用电子邮件等各项功能。同时校园网还支持校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和信息沟通,引进了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包括远程教学、CAI工作室、院系部门网站等。

(四)建立实习基地

1、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多方联系,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合作平台。教师组织实习小组定期到企业的财会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能使学生们身临其境,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配合实验室里的模拟练习。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与企业合作开发和研究各个会计领域的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理论问题,还可以作为企业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基地,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这样可以使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促使企业愿意和髙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果条件允许,髙校还可以与国际知名公司以及外企或合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使会计实践教学国际化。

2、开创校内实习基地

高校各种科研实体的建立以及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力,使得高校经济活动十分活跃,出现了一些髙校的校办企业。校办企业具有先天的实习优势,在校办企业内部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用人单位可以根据用人要求而很清晰的明白学生的能力及特点。面对面试环节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技巧,在语气以及用词等方面都要注意。除去上述的内容,正确的求职方法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那就是创业环节,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下,发展中国家里增加就业人口以及就业机会最为重要的一个动力是大批的成功小企业。因此大学生创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国家也在这方面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而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讲最为原始的动力应当是大学生的激情与梦想。但是因为大学生经过长时期的学校生活,往往对于现实以及市场会有不充分的估计,同时还没有成熟的人际关系与资金,所以创业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大学生在校的时候,学校就应当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中涉及到企业的相关指导,使学生对于创业工作受到前期指导,使其在团队精神以及经受风险等良好的心态为出发点,进而建立起努力坚持的信心。教育学生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这里所谓的职业道德是指,当人们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职业心理、责任心、荣誉以及心理等一些观念。大学生从业之后其本身所具备的职业道德会直接的影响到所在企业的发展稳定等方面,因此髙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的过程中,必然要加强大学生从业的规范及约束,使他们能够认识不同职业所需要具备的不同职业操守。例如,当医生则必然要有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而从事法院的工作则必然要有秉公执法的职业道德,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则要有保守技术机密的职业道德等。

综上所述,髙校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不能单个的存在于学生教育的某个阶段,要在整个过程中予以贯穿,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不能只是向学生传授如何找到工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实训。教师可以组织实习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到校办企业进行实习,请校办企业会计人员现场讲解企业里发生的各项业务及处要点与方法。通过在校办企业的实习,能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还可以到后勤集团公司和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进行实习。因此,如果高校联系校外实习单位却是有困难,则可以考虑开发校内的实习资源。

3、创立校内模拟实习基地

学校可以考虑利用自由的设施,将办公楼或者教学楼的某个教室改造成模拟化的企业。具体做法如下:将教室作若干隔断,作为模拟企业的办公室:利用半学期的时间,虚拟货币和企业的经营业务;利用财务软件模拟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制作出模拟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由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职位,对期末时期结束的模拟企业做出相应的经营评价和绩效评价。在这种模拟企业经营的情况下,可以使学生更能真实地感受到企业的经营运作,并以企业的业绩作为期末成绩的考核依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三、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前景与展望

会计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实践教育的深化和改革依赖于良好的教育理论,而切实可行的实践教育又可以完善理论教育,因此在任何层次的会计人才培养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理论;学生学习会计实践课程,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高其动手操作的能力。髙校不仅应当强化学生学习会计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合理配置会计专业的教学资源,使会计理论和实践能够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希望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加强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实在和有用的知识,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需要的会计专门人才。

第8篇:教育改革总体方案范文

关键词: 常德经开区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开展现状

享有“世界第一运动”美誉的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我国古代蹴鞠,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近十年来随着我国足球运动竞技水平不断下降,大有逐步淡出大众视野的趋势。2015年3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三步走”发展战略,给我国足球事业描绘一个十分美好的蓝图,无论政府层面还是市场方面都采取相应措施给予积极的回应,在学校方面主要以打造校园足球为响应举措。笔者以《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为主要衡量依据,对经开区崇德中学、莲花池小学、苏家渡小学与乾明路小学四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获批以来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旨在总结建设亮点,查找不足,为特色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建设与指导中提供参考依据与建议,让校园足球更快、更好地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常德经开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主要利用中国知网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整理,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1.2.2现场调查法

利用同城工作的便利,对四所学校的场地器材、教学训练、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实地观察,并对相关领导、老师与学生访谈,为本研究提供材料与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组织领导现状。

国家大力推行校园足球,从教育发展战略层面看,是以足球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遏制住青少年体质不断下滑的趋势,为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培育更多的人才。四所学校的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均为校长(书记)担任,健全和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基本按照《标准》开展各项工作。从调查情况看,目前苏家渡小学执行情况最好,投入最多,效果最明显。同时也发现个别学校工作走过场,批前批后校园足球活动变化不明显,有套取政府专项经费的嫌疑。

2.2条件保障现状。

2.2.1体育师资现状

由表1可以看出,四所学校大部分教师平均每周承担4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量,除了苏家渡小学无足球专项教师外,其他均有。四所学校均按要求配齐体育教师。

2.2.2落实体育教师待遇情况

在访谈中发现除了崇德中学对参与组织指导学生课外足球训练与开展足球活动的教师给予10元每次的不足外,其他三所学校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均暂未考虑,这显然对教师参与课外足球活动的积极性有影响。

2.2.3场地器材与体育经费保障现状

四所学校对校园足球活动均增加投入,因办学条件存在起步差异,投入大小差别较大见表2。调查中得知四所学校的目前办学条件能满足校园足球教学、训练、活动等工作的开展。四所学校均有体育工作专项经费,是否年生均体育教育经费不低于学校年度经费预算10%,就不得而知。调查发现四所学校均没为学生新增购买运动意外伤害险,这为足球活动的开展埋下了隐患。

2.3教育教学现状。

走访发现四所学校均按照要求把足球列为体育必修内容,每班每周至少上一节足球课,均把足球作为校园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积极营造校园足球文化。但在开展足球活动时,内容安排存在针对性不强、区别不明显的不足,给人一种高低年级一锅烩的感觉,并且在足球活动中因学生多教师少导致部分学生随性“玩足球活动时间”四所学校都有必要加强基于网络的校园足球信息平台建设。

2.4训练竞赛现状。

四所学校都成立足球俱乐部或兴趣小组,成立男女足球代表队,但训练不是常态化,或多或少都存在为了应付某个赛事或活动而临阵突击训练现象。四所学校都开展校内足球比赛,但开展次数远不够《标准》要求,受办学条件的限制,仅崇德中学承办过本地足球比赛。

3.促进四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的建议

3.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国家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旨在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供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校长(书记)为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只要真正认识到足球进校园工作的重要性真抓实干,没有办不好的。

3.2加强监督,奖惩分明。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对辖区内特色学校日常教学训练等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办事拖沓推诿的学校给予相应处罚,让这项惠国惠民的政策落到实处。

3.3增加投入,全面提高。

首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办学条件无论软硬件在当地均属于较好的,加大投入力度不仅仅用于场地器材,还应该对参与课外足球活动的教师给予合理的报酬,对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加大足球人才引进(聘请)与培养方面的投入力度,使校园足球运动水平迅速上一个新台阶,并以此带动全校足球教学训练水平的提高。

4.结语

四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都把校园足球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工作机制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在执行上都存在选择性;场地器材设备均能满足足球教学训练、开展足球活动的需要,教师参与足球课外训练、组织开展足球活动的报酬有待落实;学生运动意外伤害险尽快购买;足球教学有时间保证,课外足球活动有安排,但课外训练因该经常化。

参考文献:

[1]臧家利.我国足球价值的解构与建构[J].体育与科学,2015(3):20-24.

第9篇:教育改革总体方案范文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升学校和一个区域教育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自2007年以来,我县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按照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方案,牢牢抓住学校文化建设这个“纲”,牵动学校的内涵发展。经过六年的努力,全县学校办学特色逐步彰显,办学效益明显提升,学校的主流价值观正在形成,师生的行为方式大为改观。

怎样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设置校训石、文化墙等校园景观,学校变得越来越漂亮,我们就说这个学校有文化,可以吗?不一定,把“文化”理解为“风雅”“装饰”,投入大量经费建设校园美化工程,只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表层认识。

第一,学校文化绝不仅仅指学校的物质景观或者大型活动,而是包括学校理念、学校制度、学校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等在内的复合体。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在学校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处于领军地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要深入研究本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汲取学校发展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和文化底蕴,结合学校发展现状,深刻反思现有学校文化的优势、特色和不足,在广泛争取师生意愿的基础上,建构学校核心价值观,明确学校办学理念;通过师生和专家论证,最终完善并清晰地表述出学校精神文化体系。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深入提炼学校核心价值观,建立能够体现学校特点、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二是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要树立师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的先进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建设,积极营建反映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要求的优良校风。通过提炼核心价值观,优化办学理念,制定发展策略,形成系统、独特、能为全体师生广泛认同的、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文化体系;继而努力发展学校办学特色,不断增强学校文化对所在乡镇、社区以及学生家庭的影响力,通过多种形式内化为全校师生的个性品质,使师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体现学校的文化倾向。

第二,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直接体现着教育的人文理想和追求。各中小学要深化课程改革,树立新课程理念并转化为教学行为,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县各学校依据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全国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和民间漫画艺术之乡的厚重文化底蕴,开发出了富裕漫画、满乡满语、石头装饰、珍珠球等近百种校本课程,使学生特长得以充分培养,丰富了办学内涵。

第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健全学校制度,确保制度与办学理念的协调。学校制度是学校观念转化为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的中介,观念能否转化为行动,关键在于制度。在学校新的观念体系之后,应该努力在制度层面寻求落实的路径,健全执行、监督制度。同时还应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师生广泛参与,并逐步认同办学理念,使师生员丁将学校观念体系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理念宣传、思想引导和学校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两翼,不可偏废,既加强外在约束,又鼓励自觉自动,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学校文化落地。

第四,加强专题培训,注重专家引领,不断提升教师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能力。校长和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和参与者,由于学校文化建设是新兴事务,绝大多数校长和教师没有接受过这一方面的系统培训,所以,他们虽然认可“文化强校”等理念,满腔热情地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但因为他们对学校文化的认识有限,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往往走入误区。近年来,我县多次召开学校文化建设论坛,剖析典型案例,引导校长注重反思,协助校长选择本校学校文化发展方向,制订本校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等,广大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显著增强。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必须得到专家引领,我县先后聘请季平、刘祥平、鲍传友等学校文化建设专家讲座指导,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五,确立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的首创精神。领导者的角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非常关键,师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容忽视。校长应通过加强宣传、鼓励进步、支持专业发展、民主分权等方式,争取教师对新型学校理念和各项建设措施的认同、参与,鼓励教师多反思、多创造,成为新型文化的自觉实践者和倡导者。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多样的个性出发,切实开展好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美育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活动、学会娱乐,全面主动健康成长,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