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训练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产生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初中语文阅读教师在课堂中仍然注重集中教学和知识讲授,忽视了让学生自主体验和知识内化的过程,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经验,浅析了几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几点策略。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自主学习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自主地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去,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师的真正教学本领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丰富的教学内容,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关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寓言故事和精短小说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创新朗读方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分角色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组织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师要从教学方式上下好功夫,避免呆板式教学模式的出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问题意识,学生也就能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文本中去,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因而学会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培养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化的课堂氛围,并在课堂中为学生留有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彰显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适当地提示或者引导,鼓励学生将问题勇敢地提出来。其次,要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重视,并给予恰当的提示或者指导,让学生尽快通过阅读或者与同学沟通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丰富阅读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技巧
初中阶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提高阅读能力仅仅通过有感情朗读和提问思考是不可行的,还需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全方位地理解阅读文本,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首先,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带领学生去阅读某一种类型的文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可以按照粗读文本把握文章大意、细读文本理解文本思想感情、精读文本提升文本内涵的步骤让学生理解每一次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某一种类型文章的具体阅读方法。例如,针对粗读,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中心句、划分段落大意、看过渡句、把握文章结构等方法;针对精读中的优美语句鉴赏,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鉴别优美语句、分析优美语句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分析优美语句的运用方法和修辞手法等。此外,关于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并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交流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作者进行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感情的理解,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增强情感体验,进而提高文学素养,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与阅读文本融合的目的。如果一个学生不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周围环境,直接就进入文本阅读中,很可能不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感情,甚至对其不感兴趣,这就很难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了。例如,在学习鲁迅文章的时候,教师应该从鲁迅的生平背景、语言风格、语言特色出发,然后深入到具体文本的理解中去,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狂人语言”了,并在以后遇到鲁迅先生的文章,就会更容易理解一些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体会感悟文本语言、意境和感情,凸显学习主体地位,形成自我感知,提高阅读体悟。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阅读文本,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指示带领学生去理解文本,并在引导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五、注重阅读训练之后的总结与反思
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应该是有始有终的,学习的终就是对知识的总结与反思,而总结与反思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丰富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这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同样适用。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训练之后的反思与总结:第一,要引导学生对于每次训练之后进行总结,对错误及时反思,对疑惑点及时记录,进而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扬长避短;第二,要引导学生对于每一阶段的阅读训练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阅读训练阶段中的进步之处和不足之处,并制定好下一步阅读训练计划,进而在以后的阅读训练中及时发扬和改正。
总之,阅读训练之后的总结与反思尤为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简迎春.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 张永春.初中小班化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3] 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 教育导刊,2010(7).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教学行动研究;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07-02
1.引言
英语专业阅读课是英语专业语言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各种英语水平测试中不可缺少的项目,更是提高听说和写作能力的有力杠杆。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的现象。如何解决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备受重视的教学行动研究启发了笔者。本文笔者以所授班级为对象,将行动研究应用于课堂,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反思了教学行动研究在实践中的效果,探讨了这种研究方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2.教学行动研究的内涵
“行动研究”是二战时期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柯立尔(J.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来的。近年来在国外师资教育乃至外语教学界备受推崇。教学行动研究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吴宗杰1995)。 McNiff(1988)把这种教学行动研究分为5个具体步骤:①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②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③制定、实施教学方案,以期解决该问题;④评价教学行动结果;⑤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根据McNiff的这五个步骤,我们可以把教学行动研究的过程概括为发现问题、提出对策、采取行动、进行反思四个环节连续循环的过程。
3.教学行动研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3.1 明确问题。本文研究对象为辽东学院外语学院一年级的学生,共三个班,合计92人。辽东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课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的专业水平一般,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专业并非自己兴趣所在,很多因素导致了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够理想。为此笔者对三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师生谈话。结果发现学生上课比较被动,师生互动困难;对待不同文体的阅读材料均采用同样的阅读速度和方式;阅读时边读边查生词,读完文章后,不明白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也就是不知道文章的论点;判断词义时,总是很难结合语境,因而误解文章的真正意思;缺乏在篇章层次上的阅读技巧;此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不系统。
3.2 提出对策
3.2.1 系统介绍词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在课堂上利用专门的时间,系统的向学生介绍词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补充构词法的知识,指导学生如何在口语和听力等实践环节中汲取词汇,使词汇学习与语境相结合,在语言实践中扩大词汇量。
3.2.2 加强阅读策略培训。在调查分析中,学生还是习惯使用如唇读、复读、逐词逐句等不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效果的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强化略读、寻读、推理等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选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3.2.3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除了泛读课的学习时间外,应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量,向学生推荐国内外一些难度适中且内容丰富的报刊、杂志、小说等,同时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定期影印一些好的阅读材料,并对课外阅读资料都要安排具体明确的阅读任务。
3.3 实施行动。根据以上制定的行动研究对策,我们制定了为期12 周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计划。计划中涉及了词汇、阅读策略和课外阅读三方面内容,每周以不同重点进行课堂训练。前三周的时间主要介绍词汇学习的方法,并以测验的方式在句子、文章中考核词汇。其余课时主要介绍阅读方法,每种方法都配有专项训练。方法介绍之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其中第六周结束时,在学生中进行访谈,并根据谈话记录,学生作业等信息对教学行动研究计划进行必要调整。对于安排的课外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缩写,摘要,读后感等形式进行反馈,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研究结束时,于第十三周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搜集反馈。
3.4 反思
3.4.1 学生学习效果。在词汇部分,主要是包括借助构词法知识,利用近义词、反义词、上下文语境,采用联想、分类、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和扩大词汇。并且在每次的词汇考试当中增加了对以前学过的词汇的考核,帮助学生反复记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阅读技巧方面,本研究主要培养训练略读,寻读,预测,识别指代关系,综合性推理和推测词义等策略。主要过程是介绍策略,练习使用策略,综合应用阅读策略。从检验效果上来看,80%的同学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少部分英语基础实在太差的同学效果不明显,教师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有所侧重,帮助他们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的课外阅读方面,对于教师指定的任务他们基本都能够完成,阅读量增大了,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扩大了词汇,补充了相关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的读书报告和书评等内容很多都是摘抄别人的。这说明我对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指导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并给予更明确的指导和监督。
3.4.2 教师教学收获。教学行动研究不仅使学生受到积极的 影响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实施计划时增加了对教学过程的了解,增加了对学生的了解,通过查阅资料、切磋研讨、观察分析、评价与反思以此解决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给我们带来自我的肯定。
4. 结语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逐渐意识到应该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实施教学研究计划,并不断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Mcniff, J.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 Macmillan Education, 1988
事实上,一些擅长“讲”、传统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尤其难以转变教学观念。他们的课堂还是以“讲”为主,心中只有知识、教学设计和分数,教学过程还是沿袭“预习、讲解、作业、评讲”的传统模式展开。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不强,课堂上依赖教师,课后在题海中徜徉。
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教学方式,构建一种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新型课堂迫在眉睫。
十年来,四川省华阳中学课改经历了从“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学业与心理同步发展的“人本关爱”课堂,到“五大系统”优化的生本动力型高效课堂的实践。2009年年初,陈安福教授根据其理论研究和我校教改实践经验,提出和推动学校实施“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我校形成了“人本关爱、教学育心、系统优化、三维七段”教学特色。2009年年底,我校成功申报教育部“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人本教育的“育心”文化研究》,并在子课题《教学育心文化研究》中展开深刻变革传统课堂、构建新型课堂的“三维七段”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课堂转向:走向三维课堂
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全面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校在实践研究中认识到,要真正实现“三维目标”必须构建有生命力的“三维课堂”,将“三维”目标转化为教师“三维的教”和学生“三维的学”,教师通过“三维教学”有效指导学生课堂学习,助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学生通过“三维学习”,实现知识性学习、方法性学习和情感性学习的有机统一。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不少教师感到指导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是容易的,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有一定困难,而指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则困难更大,因为过程与方法部分是隐性学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则更多是一种隐性学习。我们在探索中逐渐明确,只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体验、经历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就可以转化为显性学习。
相对于教材、教学过程的内容而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实多数是隐性的,但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的情感和态度表现却是显性的。如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态度、是否关爱学生、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感等都是显性的,而学生的感受既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特别是互动探究时师生情感的表现也都是现实而具体的。作为高中学生,必须明确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更要学会方法、学会思维,从学会到会学。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心态及心理调控能力,正是许多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障碍,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明确高中学习必定是“三维”的学习。
在竭诚走向“三维”课堂的过程中,我校“教学育心,三维七段”教学理念已逐渐得到师生的认同。作为我们实施新课程的有效突破路径,“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并在各级各类教学展示、竞赛、教研、培训中得到各界充分肯定。
二、教学转型:实施“单元教学”
高中新课程教材都是按“单元”体系编排,如语文、政治是以“单元”编排的,历史则以“专题’’单元编排,英语、体育分别按“话题”单元和“模块”单元编排,数学、物理、化学则以“章节”为单元。问题是许多教师对这样的教材编排并未很好理解和适应,处理教材时由于教材,内容增多;一般情况下教学又是分课时设计的,教师们便按课时将知识划分为单一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出现了教学内容多、时间紧的矛盾,导致师生教与学的负担加重。这说明老师们在将“三维”目标转化为教学行为时,没有理解新教材“单元”编写的意图。按照班级授课制,课堂都以40分钟或45分钟为教学时间单位,教研机构也大多追求“一节课的改革”,许多教师也对一节课简单地进行时间划分。可在一节课中怎能实现单元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学转型——实施“单元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不在于“点”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知识结构的构建,分课时教学虽然突出了“点”上的知识,却削弱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没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意图。
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结构体系,生成、发展认知结构和综合素质,我们在课改实践中实施了“三维七段”单元教学,即将“三维”渗透到“七段”的每一个阶段中,以“单元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而“单元”是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实情灵活划分的教学单元。例如,在进行《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数学教学时,按分课时设计教学一般要用11至12节课,远远超出教材设置的8个学时,学完后学生也不易形成知识体系。而我们采用单元教学则只用8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可见,以“单元?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解决前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要求各教研组在开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学科学段特点、学生情况等,对本学期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划分,再按单元集体编写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时教师再根据本班实际进行个性化调整。
实践证明,实施“单元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单元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生成发展认知结构,便于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施过程和新型教学方式,便于克服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不足及课改实施中的形式化、表面化倾向。
三、过程重构:“七段”变革教学方式
教学思想和观念变革必须落实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理念转变是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的。要实现教和学的变革,真正实现从讲授为主到指导学习为主的转变,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并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并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辅导者。
一个单元的教学通常不可能在一节课完成,往往要2至3节甚至5至6节课,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构建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经过实践研究,我们把单元教学分为七个阶段,即学习引导、先学自研、互动探究、点拨讲解、训练内化、诊断反思、辅导提升。
在单元教学中,“七段”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不是对教学过程简单机械地划分。为帮助教师在单元教学中有机、灵活、有效地实施“七段”教学,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各段的实施要点。
1.学习引导。通过教师对“三维”目标的展示与解读,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方法学习、学习心理的引导。目标引导,明确要求;方法引导,指点路径;心理引导,激发动机。
实施要点是:其一,学习导入,包括情景导人、复习导人、诊断反思导人、认知冲突导入、质疑导入、实验导入等方法。其二,目标展示与解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单元教学目标并转化为学习目标,了解单元学习时间安排。其三,方法引导,强调本单元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学习方法,包括一般的学习方法、学科学习的特殊方法等。其四,激发动机,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和兴趣,注意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
2.先学自研。先学和自研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自研的前提是先学,先学解决对教材理解的问题,自研的重点是质疑。先学自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预习,学生要通过先学自研,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其实施要点是:一是阅读自学。先学自研要求学生先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做到初读了解大致内容、细读抓住重点、精读加深理解,达成理解内容、领悟方法、体验情感、逐渐实现高效阅读的目的。鉴于在理科教学中阅读是薄弱环节,我们特别加强了理科教学中阅读自学的指导。二是研究质疑。有深层次与浅层次的质疑问题,包括知识内容的疑、方法上的疑、批判性的疑等。思起于疑,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学生要学会善于表达自己的质疑。
3.互动探究。我们认为,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应该包括认知的互动、思维的互动和情感的互动。互动要体现以思维为核心的认知互动,互动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思维碰撞和心理互动的过程。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消极的简单互动,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互动。
展示互动。学会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互动探究首先是学生展示学习的收获与体会、相互启发,通过学生展示帮助其他同学弄清不懂的问题。互动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敏捷思维,学会参与、交流、互动,在互动中学会互动。
探究互动。教师要参与、引导学生的探究互动,并根据学生在先学自研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生生、师生互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互动。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互动的过程中,要防止“走题”,避免出现低效、无效、负效的探究。在互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敏捷思维、发现问题、碰撞思维、学会辩论,在互动探究中学会互动探究。
4.点拨讲解。点拨讲解重点是“点拨式”的解,而不是讲述;讲解重点是解惑,核心是实现思维上的同频共振、情感的共鸣触动。点拨讲解要做到解惑、启智、动情,教师要做到换位思考、以学定讲、以疑定解,并确定好点拨的起点、宽度与深度。点拨讲解中学生要学会边思边记,以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生成认知结构。
点拨讲解要注意:一是问题点拨。教师点拨讲解主要不是教学预设的问题,而应是学生生成问题与预设问题结合点上的点拨,这是教师课堂智慧的体现。二是思维点拨。教师要善于揭示教材的思路和方法,并引导学生领悟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师要边点拨边观察学生思维中的问题,并体现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流畅性、多维性。点拨讲解时教师要“点”到要害,讲到关键,真正解除学生之惑,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思维能跟随教师的思维,实现二者同频共振。三是心理点拨。教师在点拨时要关注学生的心态、情绪、困惑、意志努力状态,实现师生的情感交流。四是语言提炼。教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学科性,做到通俗易懂、语言精练、幽默生动、抑扬顿挫、深入浅出、显现个性,尽可能克服口头禅、方言、训斥、平铺直述等。教师对关键语词要放慢速度、强调重音、适当重复,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内化掌握。
5.训练内化。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化和外化过程,通过训练实现内化才是目的。要克服目前书面作业多、简单多练、忽视其他训练形式的弊病。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在实施中根据每个单元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有书面训练与口头训练、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个人自主训练与小组合作训练、系统训练与专项训练、习题训练与实验训练以及拓展性训练、定时训练等。师生不能简单地将训练当成是完成作业或检测、考试。
训练内化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知识与技能训练,包括重点知识或主干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以及知识归纳技能、学习规律总结、解题技能的训练内化。二是过程与方法训练,如记忆和思维训练,审题解题策略、方法训练,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策略训练。三是心理训练,如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情绪的调控、挫折耐受力、学习归因等方面的训练。
6.诊断反思。诊断反思包括三个维度: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反思;对学习过程、策略与方法的反思;对学习态度、习惯、心理状态的反思。诊断反思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不能把反思作为学生评价的依据。诊断反思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体验性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是通过过程来进行过程性学习,它既是教师专业提升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学会诊断反思的过程。
诊断反思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反思。一种不好的倾向是教师在进行问题归因时往往主要归咎于学生,这显然是片面的。教师对学生的诊断,应考虑学生的智能差异、认识差异、性格差异、性别差异、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技能熟练程度的差异以及注意力和记忆力思维水平的差异、学习策略的差异等。二是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不少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诊断反思,或不愿面对自己的问题,或找不出问题。教师要高度重视自我反思,并自觉地对自己的理念、态度、师德等进行全面反思。三是学生学习的自我反思。目的是增强反思学习的心向、养成自我诊断的习惯。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诊断反思,包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知识的模糊点、错误点、丢分点、难点、关键点、考试技能)的诊断反思。其二,对方法与过程的诊断反思,包括解题方法与策略、思维的过程的诊断反思。其三,对心理方面如学习的动机、态度、习惯、情绪等心理状态的诊断反思。
7.辅导提升。辅导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辅导、生生互助辅导和学生的自我辅导,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辅导,又要进行方法和心理的辅导。辅导的方式有课内外辅导、渗透性辅导、专门性辅导、点拨性辅导、诊断性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
辅导提升应把握如下要点:一是知识辅导,目的是弥补知识缺陷、纠正知识错误、整理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等。二是方法辅导,主要包括记忆方法、阅读方法、复习方法、交流方法、探究方法、反思方法、考试方法、诊断方法、实验方法指导以及审题、解题方法的指导。三是心理辅导,如成就动机辅导、归因辅导、学科畏难情绪相关辅导、应试焦虑相关辅导等。
总之,在“三维七段”单元教学中,“单元教学”和“三维目标”都是通过“七段”来实施的,教师在“七段”教学中实现育知、育智、育情的有机统一,学生也在七段学习中实现学知、学智、学情的有机统一。
四、价值启示:不仅是教学路径的突破
“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新的突破:既是教学过程的重构,又是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
“三维七段”单元教学将传统的“一维”知识的教学乃至“二维”的教学,重构为“三维”的教与“三维”的学。它将一节课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单元进行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融合在一个单元中,通过七段教学来组织实施。
“三维七段”单元教学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它通过教学过程的重构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在“三维七段”单元教学中,新课程“三维目标”生动地转化为教师“三维”的教学和学生“三维”的学习。
关键词:数学交流对策
一、小学生数学交流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由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置没有确立,多习惯于“教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听”的被动式教学,仅沿着老师的思路去回答问题,偏重于列出算式和确定计算结果,缺乏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性、拓展性思考,没能从理念上全面把握教学的基本知识,更没能很好地体味数学在实践中解决奥妙问题的无穷趣味和魅力,从而使学生对数学问题思路单一,学习兴趣不高,普遍缺少的愿望和需交流的问题,即使有问题,也难以用较准确的数学语言予以表达,导致交流信心的缺失,形成交流障碍。因此,要解决小学生数学交流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方式上着手,通过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读、说、听、写”训练,来优化小学生数学交流的氛围,提高小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解决小学生数学交流问题的对策
1.培养学生“读数学”的能力。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数学课本、文献以及老师、同学的解题过程等,接受数学信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克服有口无心的“假读”,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思考,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引导自由阅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教会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针对数学概念、公式、性质、计算题、应用题等各种不同情况,分类教会各种类型的阅读方法,准确理解,排疑解难。设计阅读提纲,优化阅读过程。设计阅读提纲有助于开启学生思路,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阅读教材,增强与书本交流的针对性。开展阅读大课堂,拓宽学生阅读视野。课堂阅读时间相对有限,因此要把数学阅读延伸到课外。开展数学朗读比赛,提高学生数学语言水平。
2.培养学生“听数学”的能力。倾听是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针对大多数学生不会或不善于倾听的实际,重点教给学生进行有效倾听的方法。营造氛围,强化倾听意识。通过富有暗示意味的教室布置,强化学生的倾听意识,感受倾听的重要性。正确引导,教会倾听方法。教师明确提出,学生倾听要做到“五心”,即一要专心,二要耐心,三要细心,四要虚心,五要用心。学会复述和评价,提高倾听能力。安排一节“听算、复述”活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课能力和复述能力,并要求学生对复述进行评价。能够质疑和补充,深化倾听功能。学会反思和创新,提高倾听效益。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并能根据听到的别人的意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经过思考、交流、反思,然后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内化成自己的素养,然后有所创新。
3.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课上课下缺乏敢讲敢说精神的情况,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让学生有时间说,有机会说,敢想敢说,愿想愿说,会说善说,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与好奇参与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充裕的时间里主动思考,踊跃发言,热情交流。正确引导,让学生说规范的数学语言。通过操作的有序性来训练学生语言的条理性;让学生总结概括数学概念提高他们语言的准确性和简练性;在解答应用题的分析推理中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逻辑性。明确要求,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叙述解题过程。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把自己的思考方法、解题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听懂、听明白,促使他们有条理地整理自己的思路。组织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口头表达。组织开展多种形成的交流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思考、尝试、说话的条件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开展互评,让学生在数学辩论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一些教学内容的易混点、疑难点,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相互评论,调动他们的钻研积极性,给他们充分的自主发言权,让学生敞开心扉,相互巧妙设问,相互补充充实。
4.培养学生“写数学”的能力。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交流手段,它对于不善言谈的学生尤其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习数学的观察发现、心得体会、反思总结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书面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是写学习后记,学会自我评价。二是写错因分析,学会与同伴交流。指导学生记录平时自己做错的题目,要求他们观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有针对地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三是写试卷反思,学会与老师交流。每次测试后,要求学生写试卷反思,指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评价的能力。
5.加强综合训练,着眼提高整体交流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交流能力,教师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一是以课堂教学为渠道,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把实物同图像和数学思想结合起来,学会多方位的数学交流。二是组织召开数学主题班会,通过让学生调查了解家中每月的用水、用电情况,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的与班级同学交流,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三是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交流。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个又一个数学情境中逐步感悟,主动探索,同时还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操作过程、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等,并把这些过程加以深层次的反思和整理提升后,有条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表达、倾听与自我反思的能力。四是举办“数学考试经验交流会”,让学生把平时考试时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写成书面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各组同学听后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也可以适当补充,还可以进行评价。学生在分享别人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考试经验,增强了考试信心,提高了大家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江西高考卷自2011年起把对话填空改设为阅读表达,这就意味着把阅读能力的考查比重加大,对学生的阅读技巧与能力的要求提升到更高档次,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准确理解篇章的能力和准确应对各种阅读题型的能力与技巧、还要求学生具备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阅读考查内容与角度 反思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外阅读取材
“得阅读者得天下”,足以证明阅读部分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容忽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笔者和她所带的高二班级学生认真研做了2012年江西英语高考卷,尤其关注了阅读理解的命题特点和能力考查要求、并通过认真批改、学生小组讨论、课堂解疑精讲、学生的做题感受与失误反思,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感悟到了: 即使是阅读理解部分,学生也唯有“基础与能力并举”方可“厚积薄发”。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2012年江西高考卷阅读理解的命题特点、谈谈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从考查内容与角度分析 (近两年江西高考卷阅读理解试题考查内容分析表)
考查内容、
项目分布
细节理解题
推理判断题 词义、句意猜测 /
代词指代题
主旨/标题
归 纳 题
写作意图/
作者态度题 写作手法 /
篇章结构 /材料出处题
2012 卷
题 数 11 4 2 2 0 1
2011 卷
题 数 10 3 3 2 1 1
二、“把脉问诊”学生失误点
依据学生的做题情况与自我反思来分析学生在此次阅读中的种种失误,使今后的阅读教学有所借鉴,教师在讲解时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学生在阅读训练中能“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地积累经验。
(1)(2012江西高考卷)阅读理解中的主要失误点为:58,62,67, 69,75。
58题:细节理解题。学生误选D。主要原因是题干没审清,忽略题干中的限制信息“Mark thought”; 讲解时,我让学生反思错因,结果许多学生都能自我发现---答题习惯不好,忽略了题干的要求往往只是一味地在四个选项中找与原文表述吻合的选项,以至于“答非所问”。
62题:推理判断题。学生易误选A。讲解时,选择由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症结不在于他们找不到答题信息句,而是对所给的信息句理解不够到位以及缺乏恰当的推理能力。表明学生在阅读的基本功上存在问题,未能准确捕捉语句所表达的“弦外之音”。
67题:细节理解题(数字计算)。依据我的经验,关于数字计算题,总是会有部分学生失误;甚至已有一些学生会经常表现出对这种题型有心理障碍。其实该题的信息处理非常简单,关注到题干中的“at least”这个关键词就可以了。
69题:细节理解题。学生易误选D。其实题干设置是细节理解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题干命题特点---“why”问题。但学生因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面不够广而不能准确理解信息句“because sometimes it is all work and no play”的真正含义。此题说明,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只能“望洋兴叹”。
75题:主旨大意归纳题。学生易误选C。该题失误的主流原因与69题一样。学生对D选项中的“at a cost”部分不太理解,因为他们忘了“cost”还有“代价”之意。此题再次证明基础的重要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四、关于高中阅读教学的一些建议
(1)反思阅读课型的教学
其实,我们在高一、高二阶段花了大量的课时用在前八册书的阅读课型的教学,但是似乎很多时候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一些阅读理解任务。因此,教师应先反思自己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应充分相信教材中的课文选材,以它为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体
验阅读技巧与方法的运用,扎实培养阅读能力与技巧。
2.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此招益处甚多,一是节省课堂的讲解时间,如词汇等容易的问题和一些浅层理解问题学生可以自主解决;二是经过预习,学生能够发现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听课的针对性,而且更有利于锁定学生的注意力。
3. 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因此教师要精心备课,设置有意义的预习问题,最好还有检测的方法,如设置一些与高考题型模式的问题如果有外带时间限制。
4. 教师的教学理念应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牢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角色分配、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作为高校课堂的衡量标准。讲解时,尽量把“讲解”的权力最大限度地下放给学生。
5. 教师对阅读练习的讲评课也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精心备课,有的放矢。教师通过批改和批改笔记,学生的错误点、判断学生的错误原因,以便确定讲解重点和讲解方式,增强课堂讲解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2)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方向
阅读教学应帮助学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阅读部分的考查方向与命题特点,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与科学答题思维的培养。同时,还应加强不同体裁、题材文章的阅读训练,不可拘泥一格。
1. 教师应注重阅读方法的培养和指导,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基本方法。
2.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高中阅读能力的考查方向和命题设置特点;阅读训练的设置要
既包括考查学生的细节理解能力,还要培养深层分析能力,其中包括文章及段落的主旨归纳、
作者写作态度和意图的揣测、词义与句意的猜测等等能力。
3. 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答题的思维。老师可以
针对班上学生的阅读弱点增设相应的问题;经常训练学生养成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的英语阅读
习惯,如用关键词或关键句快速归纳文章主旨大意及段落大意,学会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内在
逻辑。
4. 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针对自己的阅读答题能力的弱项进行专训,及时分析错因,总
结经验。帮助学生克服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干扰,理性地利用自己已有的技能和所学的知识科
学冷静地答题。
(3)课外阅读拓展的必要性
根据高考卷选材的原汁原味、时代性强、信息量大、关注社会热点等等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仅凭课文以及一些试卷中的阅读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把课外拓展阅读看做课本教学的延伸是相当有必要的。
其实,现在获取阅读材料的途径很多,教师们可以选择性地利用手头的教辅资料或从一些英语学习网站下载资料。通过课外的拓展阅读,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得到同步提升,还接触到了不少“窗外事”。
当然,教师在选材时,要注意到题材、体裁的丰富多样性和趣味性,以便最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自己用心去设计一些可检测出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题目,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阅读能力与技巧也得到锻炼,并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同样体验成功的快乐。
按照区、镇两级教研室工作要求,以研究有效性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促使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二、工作目标:
1、重视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做到教研活动主题化。本学期围绕“如何有效开发文本教学资源”为主题,开展校内教学研讨活动。
2、把好教学质量关,重视基础知识的过关测试,做好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力争各科成绩排在镇属学校前列。
3、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一堂课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4、继续一人一课、随堂听课等形式,关注教师的业务成长。确定好每科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5、做好各级立项课题的检查准备工作。
三、工作具体措施:
(一)、规范教学行为,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根据学校统一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好教案;严格按照课程表、教学进度及内容上课;作业设计上能抓重难点并及时批改;认真辅导学生、及时总结教学心得。
1、每位教师期初定好各学科的教学计划。各学科组长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学科特点,制订教研活动计划。及时上交教导处。
2、抓好教师的备课。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要详细、具体,要体现教法和学法;练习作业要有针对性;及时写出课后教学评价。
3、每星期都要组织教师分科、段进行集体备课,定时、定点、采用专题讨论、了解每级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等形式互相交流、共同探讨。集体备课每周时间安排如下:
语文科:星期一下午第一节
数学科:星期四下午第一节
英语科: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体艺科:星期五上午第二节
4、抓好学生作业质量,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老师作业布置精当适量,不能变相体罚学生,书写格式要求统一、规范,以及爱护好作业部,保持清洁和齐全。教师批改及时、认真。学生作业有错要及时更正。
5、落实教学检查制度。
(1)单元知识检测尽量按计划(不能超过一星期)同科同时进行,语文一周、数学三天内做好批改、分析、评讲、记分等工作,并交教导处检阅。
(2)同级科的教师平时互检备课本及学生作业本,以便互相评议,互相促进。本期各科组长每月检查1次,学校平时抽检及期末全面检查,检查情况及时向教师反映,并做好书面记录。
(二)抓好教研组建设,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
1、抓好教研组建设,健全并重视教研组资料积累。要求教师平时资料收集后交给科组长入档。
2、以“如何有效性课堂教学”为主题,开展校内研讨活动,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征集相关案例并开展评比活动。
3、加强教师间的课堂教学交流,开展教研组内听课、评课活动。一学期科组长听课不少于15节,其他教师不少于10节。要求记录齐全,有听后思考记录,期末上交听课记录本。
4、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一堂课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本学期要求所有资料电子存档。
5、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通过理论学习、骨干教师示范、体验实践、教学反思、专题研讨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学科教学质量,坚持常抓不懈。
1、各任课教师认真抓好教学质量关,团结整个年级段的力量,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建立学困生、优秀生档案。
2、做好学科质量过关、考查、分析工作。
3、抓学生基本能力的形式
(1)组织力量做好一年级学生汉语拼音过关测试工作。二、三年级写话比赛。
(2)阅读能力。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利用好学校图书馆,扩大学生阅读量,要求做好记录。本学期准备在4-6年级进行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竞赛。
(3)数学解答能力。要求每班在上数学课前进行口算训练,学期间进行数学知识竞赛。
一、指导思想:
按照区、镇两级教研室工作要求,以研究有效性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促使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二、工作目标:
1、重视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做到教研活动主题化。本学期围绕“如何有效开发文本教学资源”为主题,开展校内教学研讨活动。
2、把好教学质量关,重视基础知识的过关测试,做好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力争各科成绩排在镇属学校前列。
3、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一堂课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4、继续一人一课、随堂听课等形式,关注教师的业务成长。确定好每科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5、做好各级立项课题的检查准备工作。
三、工作具体措施:
(一)、规范教学行为,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根据学校统一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好教案;严格按照课程表、教学进度及内容上课;作业设计上能抓重难点并及时批改;认真辅导学生、及时总结教学心得。
1、每位教师期初定好各学科的教学计划。各学科组长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学科特点,制订教研活动计划。及时上交教导处。
2、抓好教师的备课。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要详细、具体,要体现教法和学法;练习作业要有针对性;及时写出课后教学评价。
3、每星期都要组织教师分科、段进行集体备课,定时、定点、采用专题讨论、了解每级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等形式互相交流、共同探讨。集体备课每周时间安排如下:
语文科:星期一下午第一节
数学科:星期四下午第一节
英语科: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体艺科:星期五上午第二节
4、抓好学生作业质量,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老师作业布置精当适量,不能变相体罚学生,书写格式要求统一、规范,以及爱护好作业部,保持清洁和齐全。教师批改及时、认真。学生作业有错要及时更正。
5、落实教学检查制度。
(1)单元知识检测尽量按计划(不能超过一星期)同科同时进行,语文一周、数学三天内做好批改、分析、评讲、记分等工作,并交教导处检阅。
(2)同级科的教师平时互检备课本及学生作业本,以便互相评议,互相促进。本期各科组长每月检查1次,学校平时抽检及期末全面检查,检查情况及时向教师反映,并做好书面记录。
(二)抓好教研组建设,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
1、抓好教研组建设,健全并重视教研组资料积累。要求教师平时资料收集后交给科组长入档。
2、以“如何有效性课堂教学”为主题,开展校内研讨活动,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征集相关案例并开展评比活动。
3、加强教师间的课堂教学交流,开展教研组内听课、评课活动。一学期科组长听课不少于15节,其他教师不少于10节。要求记录齐全,有听后思考记录,期末上交听课记录本。
4、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一堂课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本学期要求所有资料电子存档。
5、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通过理论学习、骨干教师示范、体验实践、教学反思、专题研讨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本
(三)、学科教学质量,坚持常抓不懈。
1、各任课教师认真抓好教学质量关,团结整个年级段的力量,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建立学困生、优秀生档案。
2、做好学科质量过关、考查、分析工作。
3、抓学生基本能力的形式
(1)组织力量做好一年级学生汉语拼音过关测试工作。二、三年级写话比赛。
(2)阅读能力。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利用好学校图书馆,扩大学生阅读量,要求做好记录。本学期准备在4-6年级进行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竞赛。
(3)数学解答能力。要求每班在上数学课前进行口算训练,学期间进行数学知识竞赛。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堂阅读教学 存在的问题 培养方法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英语阅读能力是发展语言技能的前提,是考核一个人的英语水平的标准之一,同时也是学习英语的目标。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考生必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理解能力。高考命题中阅读理解这一大题一般有4―5篇,分数占40分左右,再连同完形填空和与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相关的题型,总分达到了85分。阅读理解的分数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成绩的高低。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为学生了解国外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1.阅读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语言基础问题
影响阅读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词汇量。有些学生语法知识匮乏和词汇量不足,再加上阅读时碰到的生词较多,不能摄取文章的整体意思,于是就断章取义,造成理解的偏差。
1.2课堂参与问题
在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并没有做到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当教师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只有几个学生能回答,学生的阅读主动性没有提高。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对阅读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1.3阅读选材问题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只是形式单一、内容乏味的阅读材料,恐怕不能取得提高阅读能力这个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材料的选用尽量做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生词量尽量控制在3%左右,那么结果就会截然相反。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点。
1.4阅读技巧问题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地追求“量”,认为只要到达一定的练习就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练习讲解时只是简单地对答案,而不注重阅读技巧的灌输。这样不但没能通过阅读练习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压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培养阅读能力
2.1充分利用教材
新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话题范围广泛,教学内容贴近内现实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信息量大,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其他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理解。这些特点和高考阅读理解的选材一致。在课文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抓住这几个方面:①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培养学习的主动性。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提出疑问,带着问题上课。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更强,针对性更突出,也有利于教师解决重点、难点。因此,在课文教学前,首先让学生掌握课后词汇,为阅读清除障碍;其次从整体上理解文章,了解主旨大意;最后才是深入阅读、细节理解、了解作者的观点等。此外,在开展阅读教学前,教师有必要对课文内容作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如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科技发明、文化习俗等。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特定背景下理解课文,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②抓住中心,进行整体教学。准确地抓住材料的主旨大意是正确理解全文的关键所在,而且在高考考查中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提问是阅读理解测试的必考内容。因此概括归纳能力很重要。具体体现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通读文章,找出文章中心大意(general idea),然后将文章划分段落,找出段落大意(topic sentence),再对一些关键句子、中心词进行具体理解。最后让学生将具体细节信息与段落文章中心思想结合。这样的理解应是透彻、全面和具体的。另外,在解题方面,应使学生养成准确理解题意的良好习惯。③精读。教师应在泛读之后再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深入理解课文,然后回答难度大的、甚至字面上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对整篇文章正确理解并掌握细节,领悟作者的意图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例如Book 1 Unit 1 Reading里边的一句话“But as the moon gave far too much light,I didn’t dare open a window.”看到这句话你也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月光太亮就不敢开窗户?很多小女孩不是很喜欢月光吗?但如果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和情节有所了解的话,你就会知道主人公安妮一家是犹太人,他们为了躲避德国纳粹的抓捕而躲藏起来,当然就不敢随便打开窗户。④结合课文,设置讨论话题。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合理设置情景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到阅读思考中来,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提高阅读能力奠定了基础。阅读课的讨论可以安排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
2.2通过课堂阅读技巧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2.1阅读速度的提高
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速度。教师可以开设阅读技巧训练课,或者利用课前十分钟阅读练习来加强阅读教学。阅读技巧训练的目的是通过课堂当场的练习和讲评,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还可以增加一定的阅读量以提高阅读速度。这是近三年福建省高考英语试卷阅读量和读速比较: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高考对考生阅读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平时的课堂上通过训练来提高阅读速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前提是要正确地理解文章意思,否则没有一定的准确率就没有提高速度的意义。
2.2.2阅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在阅读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起来。因此,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要求:①不出声地阅读,要默读。默读的速度要比出声阅读要快得多。②要以意群或者句子为单位,不要逐字逐句地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而不是一字一句地理解,否则势必会影响阅读速度,同时也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③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词义而不查字典,从词的相邻和句子的语法关系寻找代替词,边阅读边推测词义。如果是对文章的理解没有很大关系的生词,可以跳过。
2.2.3利用不同的方法阅读
①略读:通过整体的理解,大致掌握文章的内容大意,为细读做准备。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中心,找出每段的主题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大意。如果是没有主题句的段落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句意及上下文的关系分析,推断和概括段落大意,正确理解文章表达的信息。
②跳读:对于一些明显的信息,如年代、数字、书名、人名、地名、专业词汇等,可以直接在文中寻找,而不需要全篇阅读。
③细读:要抓住文章的细节和关键信息,还要对不明白的句子或段落反复阅读。多次阅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再结合上下文反复推敲,同时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全文的中心思想,仍然可以猜测出句子的意思。
3.引导学生反思,做好自我评价
反思不仅能加强对所形成知识的巩固,而且是学生对个体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思考。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精心设计多个阶段的小反思,还有整节课的反思。这样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进一步改进自己的阅读方法。比如可以在课后设计一些反思性的问题:Can you tell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Can you recite some beautiful sentences?Do you have some different opinions?做好反思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体系。在阅读训练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两张分别能表示阅读速度和理解正确率的统计表。一张让学生登记每次阅读练习的速度和正确率,另一张可供全班同学使用。这样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进展情况,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了解、相互促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勇敢探索,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得到真正提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钻研教学大纲,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林红.谈谈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2010-03-10].
在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课下认真研讨,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培养他们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从英语资料中快速而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强调快速阅读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学习中,反复强调快速阅读的重要性和时限性,并指出精读和泛读的不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正确的信息。向学生讲清在阅读过程中,不需要100%的理解,要求70%的理解,抓住中心思想就可以,让学生懂得不是读得慢理解的就好,没必要查所有的生词,只要求阅读后知道文章的大意,正确答题就可以。
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第一,要求学生不逐词查字典,课上不解释文章中的语法问题,可以课后答疑。
第二,先泛读,大致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再看问题,带着问题精读,最后检查答案,阅读时不准出声,不东瞧西看,影响阅读速度。
第三,养成阅读时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在课堂上进行阅读限时的训练,读完后立即做练习检查理解情况。
3.保证学生的阅读量
除课上进行专项计时或限时阅读训练外,课下要布置适量的阅读,要求课上与课下紧密配合。此外,建议学生可以读一些英语报纸,杂志和一些英语刊物,不断地提高词汇量,更好地提高阅读技能。
4.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