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良好的数学直觉思维建立在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上
数学直觉思维毕竟是一种数学思维,良好的数学直觉思维要建立在学生习得的数学知识之上。所以想要建立学生良好的数学直觉思维,还得从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上下功夫。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例如教师可以选取比较有趣的、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在班上讲解,力求从题目的吸引度上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充足的发挥空间,因为数学是需要思维进行参与才能学好的学科,只有学生真的动脑筋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才能对数学知识深入、牢固地掌握。
二、形象思维诱发数学直觉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能力素养;优化教学;实践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57-01
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由于年龄和智力发展的关系,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对比较抽象化概念的理解基本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主要依靠判断和推理等开展思考活动的理性思维发展却相对滞后。而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程对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要求开始升高加码,这就是许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感到越来越吃紧费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适当时期开始重视和注重对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他们尽早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理性逻辑思维的平稳过渡。
笔者就此话题,结合自身的实践与体会,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1.在开展基础内容教学中实现思维的组织和开发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活跃,处于不稳定态势,如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等。有鉴于此,教育应当遵循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强化小学生形象感知思维基础上逐步开发抽象逻辑思维。否则就是欲速则不达,或是现代版的揠苗助长。
1.1要强化小学生的感性认知。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通过多媒体手段来直观演示小数除法的演算过程,指导学生对算数的商和余数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除不尽”现象中感悟一个或多个数字持续重复的过程,从而建立起循环小数概念。
1.2要促进数学知识的有效转化。小学数学前后内容之间都有一定的相联性,教学中要通过“温故知新”法,把小学生的“已知区域”和“未知区域”进行“直航与互通”,以新旧知识的联系转化来训练数学思维。例如,紧密联系“商不变规律”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与大小变化规律”等已学知识,对新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大有促进作用。
1.3要对学生强化练习和分类整理的指导。在对学生加强知识练习的同时,还要注重指导他们将已学知识按照一定标准,开展经常性的区分、梳理和整合。有效促使小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巩固学习,较好适应数学知识的相通与变化,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训练信息的收集、整理、辨析和处理能力,从而不断发展逻辑思辨能力。
2.在开展课程教学训练中实现思维的引导和发展
人的思维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形象思维,一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呈现出多向性的四个显著特征,即顺向性、逆向性、横向性和散向性,散向性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发散性思维。一般说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充分,抽象思维不足”。对此本文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展开小学生思维训练主要是解决两大问题:
2.1解决训练方法问题,在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有人总结了四种思维训练方法,即抓口算,训练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抓凑整,训练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勤归纳,训练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设题,训练小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2.2通过教师讲述、教学训练、专题引导和巩固强化等各种途径方法,把小学生由现有的以形象性思维为主逐步转向抽象性思维发展。例如小数中有许多“一题多解型”,这对于开发智力、拓展发散性思维、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位教师教学四年级数学题:“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如下图),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是指导观察图形,让学生根据题意在原图上画出增加部分,并提示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出了五种以上的解法,让现场所有人为之振奋。这样的例子可信手拈来。
3.在开展教学环节延伸中实现思维的培养和强化
有人说,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良好思维和学习能力是依靠养成性实现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课堂教学的传授和训练之外,还必须在拓展教学空间、延伸课堂环节之中对小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有效巩固掌握在手的教学成果。
3.1要要充分发挥课本上例题以及练习中“还可以怎样算”、“比一比谁算得快”、“怎样简便怎样算”等提示,指导学生进行联想与类比,进一步拓展和优化数学学习思维。
3.2执教者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自己编制或从题库中择优选取一些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各类题目,尽可能形成“生活化数学现象”,在激发学习情趣、深化课程情感的同时,激励小学生多训练、多巩固、多提高。
【关键词】 动手操作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08-02
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和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特征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困扰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突出问题,而动手操作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手段。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动手操作的意义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鲜明的抽象性的特点,很多数学定义、数学公式、法则的阐释,在思维方法上都需要逻辑推理与抽象概括,而从小学生的认识发展特点来看,正处于从非常直观的形象思维向十分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时期,小学生获取知识很多时候依靠直观感知,通过动作展开思维。所以,要对数学学科性质和小学生认识能开之间的矛盾,教学时,教师应当科学组织学生展开操作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相互配合,取得良好的感知效果, 这样有利于创造积极的条件,促进学生能够由感性认识顺利上升至理性认识。
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得到改善。从传统教学模式来看,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很多时候虽然老师使用了教具,但是往往是老师对学生演示,学生看的形式,这特别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也限制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充分调动自身的多种感官,在学习过程中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地位难以真正贯彻落实,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学生听课过程中过于被动的情况要想改善,加强操作活动是最好的途径。
动手操作有利于增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在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方面,具体操作活动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种活动是突出手和眼之间的协调,整个学习过程能够动态感知数学材料,第二种操作活动是能够加强手和脑之间的有效沟通,也就是通过一种智力内化方式实现外部活动向内部隐性语言形态的转化。具体操作展开时,小学生能够将自身内部思维活动和外显的动作过程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和谐,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时期,所以这种方式对于小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数学知识具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应答达到手、脑并重,这样不仅会促进其的思维的发展,也会切实促进其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数学是重要的工具与基础。所以小学生应当从小打好数学学习基础,重视学生对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利用操作活动使得所有学生均能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学习,最终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多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这与儿童思维认识发展的规律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说从形象思维慢慢过渡至抽象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动手操作,可以借助于教学用具或组织进行折纸、画画等方式,为小学生掌握直接感性认识创造条件,之后通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抽象思维能力。
人的大脑功能的发挥,实际上是脑区域能动地将不同的功能系统联系起来的协调活动。要是对某个大脑半球片面利用,就会同时抑制到大脑另一半球的发展,要是大脑左半球负担过重的驱动抽象思维活动,而要是人的右半球驱动形象思维活动负担不足,就会导致人出现神经过度紧张、思维缺乏的情况,会损害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对于大脑功能系统能够协调活动非常有利。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对手、眼、口、脑、耳等感官一齐并用,协同作战,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动手操作需要注意的事项
1.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教学用具,设计好操作步骤,以及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要达到的目的,掌握利用操作要解决何种问题,避免随意操作与盲目操作。
2.要将思维能力训练与语言表达,与实际操作结合。
时间儿童思维的发展就是其外部活动慢慢内化的过程。教学时应当倡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复述,利用语言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表达,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正确引导。
3.操作学具必须把握适量、适时、适度。应当对操作契机充分把握;适量,指不能滥用学具操作;适度,指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知水平的时候,应让学生及时抽象丰富的表象,上升至理性认识。
教师们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多年的教研探索,证明该项教学活动切实可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发出版社,1986
一、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观察实验等教学手段和群体互动等教学形式,都能较好地将数学结论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发现者。让学生借助教材学会自学是学会学习的前提,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拓进取意识、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使学生逐步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学会边动脑边操作,并能够把自学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
在教学中,我认为除了组织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例如:“一块正方形硬纸片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这道题看起来是一道减法应用题,在实际中就不是那么简单,如果使学生知道答案会出现有3个角、4个角、5个角,就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演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其规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会从这里萌芽。
将观察实验法引进数学课堂,变一个人演示众人看为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大大丰富了数学直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自主性”在活动中得到满足,创造的潜能得到发挥。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可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开始时,教师讲解与新知识有关的小故事(电脑出示相应的动画片):熊山上的小熊们最喜欢吃熊妈妈做的饼了。有一天,熊妈妈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熊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小花熊一块。小棕熊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熊妈妈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小棕熊两块。小黑熊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熊妈妈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小黑熊三块。讲到这里,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猜,哪只小熊分得的饼多?为什么?”学生们争相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是聆听,不做回答。学生们急于知道究竟哪个答案是正确的,这时教师适时导入新课:“到底哪只小熊分得的饼多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分饼,看看谁得出的结论正确。”
该环节教学,引发了每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们愉快而迫切地进入了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三、鼓励学生创造性应用
在数学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寻根究底”的学习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思路才会开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即使学生提出了荒唐的问题,教师也不要批评他,更不能嘲笑他,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鼓励,悉心爱护他们主动发问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学习兴趣 有机结合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每一名数学教师十分关注的课题。我们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从小学生心理角度而言,如果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对课堂教学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兴趣是数学学习的最好催化剂,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了,那么对数学材料的分析也就更加清晰准确了。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最活跃、有效的,它能够使数学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兴趣与思维的培养与探索。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探索
1.加强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小学生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小学生善于观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和技巧,学会在观察事物时透过事物的表面,抓住事物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我认为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积累都是通过他们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实践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也就没有正确的概括、推理和创新,所以应有意识地安排小学生去观察实践,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这样,既增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营造了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2.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小学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概括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手段,以达到“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直观”教学有时就能够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形象的印象,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其乐无穷,由直观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乘(除)另一个数得多少的教学就顺利多了、简单多了,这也充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重视小学生数学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小学生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教学实践也证明了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例如测量身高,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更形象、具体的感知;让学生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小学生准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体重和书本,可以帮助小学生弄清楚“千克”和“克”的区别。总而言之,在小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创造性地思维。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小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和新见解,应在学习兴趣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思维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强烈的好奇心。
1.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调动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优秀的数学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题意读不懂,就可以采用启发式、举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发现问题的突破口,用通俗易懂的手势化繁为简。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能够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数学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简简单单停留在教材的表面。教师还应该将拓展精神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例如涉及科学知识,可以多讲讲与其相关的科学知识,让小学生正确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学会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求知的渴望。
3.充分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小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就举一个一题多解的数学例子: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243千米,按照同样速度,该汽车下午又行驶4小时,这一天该汽车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第一种解法:先求出该汽车平均1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再求出该车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算式:243÷3×4+243=567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该汽车一天共行驶了几个小时,再求出该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该汽车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算式:243÷3×(3+4)=567
以上两种解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例243×3-243÷3×2=567,其中:243×3表示该汽车行驶9小时的路程,243÷3表示该汽车平均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该汽车9小时行驶的路程减去2小时行驶的路程,就是这一天7小时行驶的路程。这是一种创新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为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是它变为思维创新的工具和镜子。”正因为手和脑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一项基本任务。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适合的学科之一,新课程改革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教育家吕叔湘也曾告诉我们:“我们做事情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就决不会好。”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因此,如何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这就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的重大课题。如果把学习设计成生动有趣的活动项目,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就会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
1.1引导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悬念,提供补充一些有趣的素材,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在增进创新技能的同时,教师也和孩子们一起领略数学的神奇,使之更加喜爱数学。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练习课时,教师通过学生提问,自己快速算出引入新课。教师先出示?×1l=?,让学生确定方框里的乘数为两位数,成为一道与11相乘的算式,然后再自己口算出这个数与l1相乘的积。先让学生任意出两位数与1l相乘给老师回答开始学生对老师的答案半信半疑,有的就会拿笔算起来,再而就会产生“老师怎么会算的那么快而准?”就在学生这种强烈的疑问中,顺利导入新课。
1.2故事法。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循此恰当地引导到学习数学上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研究方法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数学神童高斯的故事。一次,老师让高斯和他的同学们求从l加到100的和,并规定做不出就不许回家吃饭。同学们连忙动手算起来。可是数字太多,算着算着,一不小心就错了。正在大家手忙脚乱的时候,高斯站起来报告:“老师,我做好了。”老师在一边看着小说,他头也不抬地说:“你肯定错了,重新算过。”但高斯非常自信,拿着答题板走到老师的旁边让他看。突然,老师瞪大了眼睛。5050!答案是正确的!老师惊奇地问他用了什么方法。高斯胸有成竹地说:“1+100=101,2+99=101,3+98=101……这样共有50个101。101乘以50就是我们要做的题目的答案。老师,您看我做得对吗?”后来,这位数学神童不仅在数学领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在天文学、电磁学、大地测量等科学领域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3游戏法。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的思维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在学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动脑,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形成表象,再利用表象中的中间作用,把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同时,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启迪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把一根绳子截成5段需要几次”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根绳子和一把小剪刀,学生会在浓厚的兴趣中一边剪一边数,当绳子剪成5段时,就会发现共剪了4次。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并印象深刻。教学游戏化不仅使得数学丰富多彩,新颖别致,情趣盎然,还让孩子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感受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
2鼓励学生对数学产生质疑
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出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并和同学讨论。思源于疑,有了疑才能引发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进一步产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强烈欲望。巴普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常说常新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心理特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把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当中,唤起他们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以下的质疑:“为什么要规定四年一个闰年呢?”“2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者29天呢?”当学习到三角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质疑下为什么自行车的支架是三角形?在课堂上,教师应提倡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别出心裁的想法,不反对猜测。爱提问题是小学生的本性,为了使学生勇于质疑,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民主和谐的氛围,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
3鼓舞学生将数学变生活化
创新的三个特点: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同样我们也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要用到数学,如打电话需要拨号,到商店买东西付款时候需要结账,买衣服的时候需要尺寸等。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与社会生活相互依存和融合,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举目望去,到处都是数、形、大小、长短、位置、加减等数学信息,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世界中。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对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增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回家测下自己的身高,量下自己的腰围,算下从学校到家里的路程;学了面积计算后,可以让学生测量并计算自己房间的面积;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每月总的用水情况及主要方面用水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交给妈妈等。这些作业既有趣,又紧密地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学得轻松,学得有意义,能学到课堂上得不到的实践经验。
总之,教师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今教育改革的使命就是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是要激活课堂教学,让创新思维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考文献
l代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再认识[D].广西师范大学,2001
2冒囤平.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有效教学[J].吉林教育,2010
(2)
3宁国然.数学创新思维培养与“启发――创造”的教学模式[D].首
都师范大学,2000
一、数学思维的概述
数学思维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而提出的教学理念,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等一系列的教学探讨,从而获得对数学本质和规律上的认识的一个学习过程。通常,数学思维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会观察、分析、综合考虑相关问题。(2)能够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类比推理。(3)运用自身对问题的理解,运用合乎逻辑的理论,准确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观点。(4)能够有效运用各种数学概念,数学定律,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说,数学思维能力是人们从事数学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组合。
二、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合理有效编排教学导入环节,引发学生关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和思想的教学内容,充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调动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投入到学习思考中去。所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有效安排课堂导入环节,保证在教学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进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充分提高。
2.充分运用教学工具,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就小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来说,由于年龄小,他们对抽象的教学知识难以理解,但是数学思维的培养又是小学生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引用教学工具等较为形象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等,运用教学工具巧妙地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时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强化学生的认知情况,如数学加减法的运算,教师可以用木棒的组合多少来帮助学生进行运算。运用教学工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
3.适当设置相关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设置相关的教学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究情感,同时也可以有效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设置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切不可设置与学生认知不相匹配的深度问题,让他们难以理解而起不到预期的教学作用。合理有效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使得其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认知水平都能得到普遍增强。
4.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先把和加在一起再同相加,与先把和加在一起再同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86-01
小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源头,而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是发掘创新潜能、弘扬主体精神、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尊重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获得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呢?笔者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动机
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创新思维的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创设课堂上的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境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境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1、精心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利用课题问学生想知道些什么,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学了商不变性质有什么用,有的说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学生的思维火花一下子被激活了起来。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究,大胆猜想并验证。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2、善于巧“问”。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教师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创新成果的平台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执着的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情,就不会取得教学的成功。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必须创设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和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情才会放松。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精神才能得以展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积极探索,努力实现教学创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让我们继续努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实效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要采取小组合作强化创新思维
小组合作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因为当一个学生有疑问时,可以引导其与小组中的同学商量。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对座位的安排也是有要求的。具体来说,可以安排一个有号召力的、比较会安排策划的孩子,安排一个学习比较踏实的孩子,然后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孩子,最后是一个思维不活跃的孩子,这样四个孩子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能吸取别人的长处,并且起到互补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要立足于课堂,工夫要花在课内,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与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概念、技能,更要注重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数学的思考方式、思维套路。为此,教师要不断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