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绩效改革思路范文

绩效改革思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绩效改革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绩效改革思路

第1篇:绩效改革思路范文

[关键词]贷款建设 事业财务 基建财务 合并核算

长期以来,依照我国国家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体制等有关制度的规定,事业财务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基建财务执行《国家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即高校事业财务与基建财务是分开核算的,并分别向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部门决算报表和财政性资金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决算报表。在过去的高校基建财务实行独立核算,是有利于加强基本建设资金的专项管理。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校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各高校在扩招、院校合并、教学评估等多种因素的迫使下盲目建设,导致资金严重短缺。在政府财政拨款不足的前提下,唯有向银行举债借款。现行的贷款建设形式与过去主要以国家投资为主的基建体制和会计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

一、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开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分离的会计报表不利于全面反映高校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

在高校发生贷款的情况下,银行为及时掌握高校的偿债能力和信用等级,必然会长期跟踪高校的财务状况。但是,因为高校事业资金和建设资金的运行状况,被分离成两套不同的会计核算体系来表述,银行要综合了解一所高校的资产负债信息,必须要将其事业报表和基建报表再作进一步的分析,才能得出全面的结论,这无疑给报表使用者带来不便。同样,相互分离的报表也不利于学校决策者准确及时地掌握全校的经济运行情况,不利于合理安排资金和财务管理,更不利于政府实行全面的监管和绩效评价。

(二)银行贷款所涉及到的会计问题

用于基建的银行贷款及利息应该在哪个账套体系中核算,高校会计核算制度并没有明确规定,造成有的高校在事业财务中核算,有的在基建财务中核算。在事业财务核算方式下,向基建账拨款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将贷款资金划拨到基建账上,在贷款还未偿还前,年终结账后“事业基金”科目有可能出现巨额赤字,导致当年收支逆差过大;另一种方法是将贷款资金作为往来款转到基建账上,令“应收及暂付款”科目反映出有大量的资产,使巨额的贷款利息没有纳入基建成本中核算。以上操作都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况且按照现行《国家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政府对基建贷款的贴息,仅作为对“待摊投资”的冲减,无需在基建报表上反映其来源。类似的,学校用自筹资金偿还基建贷款时,也只是对“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进行冲销。以此推理,高校无论是收到政府贴息还是用自筹资金偿还贷款时,都似乎不必在基建会计中体现为基建拨款,从而导致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产生很多困惑。

(三)银行贷款形成的资产“账实不符”

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基建项目完工交付使用资产时,必须用财政拨款或自筹资金拨款才能冲销。如果银行借款尚不能全部偿还,即该资产还未形成学校的净资产,将导致固定资产实际已投入使用却迟迟不能入账,由于两个账套体系的分离,事业财务中也得不到反映,造成资产严重的“账实不符”。同时引发另一个问题,当基建贷款偿还之前形成的固定资产按估价入账时,是否应同时增加“固定基金”价值?显然如此操作会使相应的负债在事业财务上得不到正确的反映,从而误导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同时也会使固定基金虚增,混淆净资产与负债的本质区别。

根据以上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高校事业财务与基建财务的分离,已不适应目前的财务管理需要,只有合并二者,统一核算,才能全面反映高校办学规模、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

二、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核算的改革构思

(一)调整科目设置

在保持现行高校事业会计科目的前提下,根据基建业务需要,增删有关核算基建投资活动的会计科目。具体方法如下:

1.在资产类科目,(1)增设“在建工程”一级科目,核算和监督高校的基建工程、安装工程以及大修理工程等发生的实际支出,包含专用于基建的借入资金和资本化利息费用。该科目可依据现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设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贷款建设投资”和“其他投资”等明细科目。 (2)增设“基建工程暂付款”一级科目,设置“工程暂付款”、“设备暂付款”、“贷款基建项目”等明细科目。另外,在“固定资产”科目中增设“贷款建设的固定资产”明细科目。

2.负债类科目,(1)在“借入款项”科目下增设“基建借款”二级科目,并按贷款银行进行明细核算。(2)增设“应付工程款”一级科目,用以核算已完工并将交付使用,但按合同规定尚未支付的工程款,该科目按承建单位进行明细核算。

3.在收入类科目,增设“基建拨款”一级科目,核算财政拨入高校的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参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设置“以前年度拨款”、“本年预算拨款”、“财政贴息资金拨款”等明细科目。

4.在支出类科目,将“结转自筹基建”改为“基建支出”,核算在本年度完工的基建项目的全部支出,本科目按工程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年末一般无余额。

5.在净资产类,增设“基建结余”科目,用以归集完工基建项目的收支结余,本科目按工程项目设置明细账。年末如为贷方余额,则表示完工工程拨款的累计数额;如为借方余额,表示该工程属于学校自筹资金数额。年终,由“基建结余”转入“事业基金”科目。

(二)银行贷款资金的账务处理

1.取得基建借款时,借:银行存款;贷:借入款项――基建借款。

2.项目在建期,支付借款利息时,借:在建工程――贷款建设投资;贷:银行存款。

3.支付工程进度款时,借:基建工程暂付款――贷款基建项目;贷:银行存款。

4.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借:在建工程――贷款建设投资;贷:基建工程暂付款――贷款基建项目。办理验收手续后,借:固定资产――贷款建设的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贷款建设投资。

5.偿还银行贷款时,借:借入款项――基建借款;贷:银行存款。

6.结转已偿还银行贷款及利息的完工基建项目时,借:基建支出;贷:固定基金。同时,借:固定资产――房屋和建筑物;贷:固定资产――贷款建设的固定资产。年末将“基建支出”科目借方余额转入“基建结余”科目,再按高校会计制度转入“事业基金”科目。

(三)完善银行贷款形成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

在未偿还贷款建设的固定资产竣工并交付使用时,转入事业财务账之初,不能同时增加固定基金,只有学校利用自筹资金或财政拨款还清债务之时,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才能重新对等。即通过“基建结余”科目的借方余额表示银行贷款本息尚未偿还的已完工项目资金赤字数,需要以后年度安排事业结余资金偿还。当贷款偿还时再以同等数额事业基金转增固定基金,借记“事业基金”,贷记“固定基金”,直至借款偿还完毕,贷方余额表示银行贷款已偿还的基建项目资金结余,年末转入“事业基金”科目贷方。

(四)优化会计报表设计

以合并事业财务和基建财务的会计科目为基础,调整报表的编制项目,建立完善的高校财务报表体系:1.编制反映资金来源、占用及结存情况的《资产负债表》。参照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资产负债表》格式,调整其中的资产类增加“在建工程”、“基建工程款暂付款”项目;负债类增加“基建借款”、“应付工程款”项目;收入类增加“基建拨款”项目;支出类增加“基建支出”项目;净资产类增加“基建结余”项目。2.编制反映高校经济收支情况的《收入支出表》、《事业费支出明细表》。在《收入支出表》中增加“基建拨款”、 “基建支出”项目,删掉“结转自筹基建”项目。3.参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报表的要求和格式,编制《基建投资表》、《基建借款情况表》、《基建工程明细表》。

参考文献:

[1]梁慧嫒,陈新环,吕劲松.建设单位会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81

[2]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讲座编写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讲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8

第2篇:绩效改革思路范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改革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行政管理从内容、职能到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率、高管理水平的现代行政综合平台,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是目前摆在许多高校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依然沿袭着科层制管理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或校—院—系三级管理的层级制管理。大学校长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全面行政管理工作,校长之下分设若干名副校长,每位副校长又分管若干个处室部门及院系,院系成为最终负责执行的基层单位。学校通过实施岗位责任制和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确保学校的政令畅通。然而,这种管理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一)机构臃肿及人浮于事造成效率低下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基本上仿照政府机关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建构起来,每所高校少则十几个部门,多则二十余个管理机构,形成了小而全的局面,有时还会出现因人设岗、因人设事的情况,造成了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多头领导,议而不决,决而不断,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由于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件事情由几个部门分管或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协作方能解决,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等情况,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行政效率。

(二)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导致官本位思想滋生

为了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学校的每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按照管理权限和岗位责任被固定在不同的层级上,由高到低层层节制,权利逐渐集中,呈金字塔状分布,学校行政最高层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为载体,通过上级的命令,依靠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来实现。学校的一切资源,包括学术资源都在各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的掌控之下,学术权力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庸,行政资源挤占学术资源成为一种常态,使得本应以学术为中心的高校仍是行政权力决定一切资源的分配,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所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易滋生权力崇拜。

(三)管理方式陈旧制约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运行主要就是凭借行政负责人的行政权威以及各类规章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职责来约束组织内成员的行为。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虽然可以强化工作秩序,保证各项政令畅通和落实,但是,在理性的规章制度之下,组织内所有成员必须服从、服务于组织内部职级权威、规章制度,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被长官意志所代替,容易导致内部成员的思想惰性;处在组织内的人往往思想观念陈旧,办事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作为高校组织系统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的存在意义在于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最快捷的工作效率、最实际的工作效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生活等提供便利,为青年学子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最终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文化传承、知识更新、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但科层制管理模式抑制了基层的活力及创造性的发挥,降低组织效率和管理质量,影响到高校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行政效率,为高校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改革思路

(一)采用扁平化管理以实现权力中心适当下移与分散

扁平化是相对科层组织而言,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管理人员,以便组织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延伸至最远的底层,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建立起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结构。高校应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精简职能部门,实现权力中心的适当下移与分散。

一是扩大院系的自,把一定的资源分配权、机构设置权以及一定的人事权等适度下放,从而提高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自主需求发展的动力;二是适当分散权力,注意权力在更多的利益群体间进行分配,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在就学校重大事项作出决策时,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由封闭式决策转向开放式决策,让各利益群体参与学校决策,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制度化。

(二)重视组织文化建设且增强服务意识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的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是在组织中为成员所共同持有的一系列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的总和。高校行政管理机关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保证高等教育历史使命的完成,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管理的落脚点放在服务上,把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放在心上,切实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办实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而并非是为了截取行政权力。至于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态度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最有发言权。只有强化服务意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具备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够把高校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适时提出高校行政管理机关的精神、形象、作风等行为规范,以利于行政管理人员共同遵守,同时可以对外树立高校良好的形象。

其次,要倡导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而学习是人们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和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行政管理人员应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政管理机关要为教职工学习、交流搭建平台,提供条件和便利,在组织内部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氛围。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学习促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把业务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变成行政管理人员的潜意识和自觉行动。

(三)贯彻“教授治校”的理念以完善高校行政决策机制

清华大学知名校长梅贻琦提出“教授治校”的理念,其核心内涵就是充分尊重专家在学校管理,尤其是在学术建设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高校行政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在高校的治理结构中,可以考虑适度提高学术权力在权力机构中的地位,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适度分离。高校应成立由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学校治理委员会,一般学术建设方面的事务应交由学校治理委员会处理、决定,如教师职称评聘、项目评审、学科建设等,学校行政领导不予干预;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亦应广泛听取学校治理委员会的意见,并经由学校治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学校行政主管领导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未来发展战略与目标的制定上,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和服务,两者互不干涉,又互为补充,实现良性互动。

(四)推进依法治校以创造和谐的高校行政环境

首先,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最基本的建设,在依法治国已成为时代必然的新形势下,高校必须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财务、后勤等诸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用法制手段处理、化解高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促进高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目在于推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要严把“入口关”,按照公开选拔、择优录用的原则,把优秀人才吸收、引进到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之中,并按照科学管理、大胆使用、积极培养的原则,通过岗位轮岗、脱产培训、社会实践、校际交流等方式,提高在职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要引入竞争机制,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第三,加强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全程监督。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的最终指向和归宿是保证高校培育人、发展人和完善人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为保证行政权力服务于这一目标,促使行政权力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遏制作风,就应当重视校内纪检监察、工会、教代会等传统部门的建设和工作发展,充分运用现代网络的快捷与透明,深系基层群众,通过如实反映行政权力运行走向,及时纠正行政权力产生的不良后果。

(五)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以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要进一步推动学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把现代网络技术充分应用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改变单纯通过文件形式的政务处理方式为现代网络技术处理方式,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应用,以网络充当信息载体和传递管道,加强学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开展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一方面实现学校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打破时空、地域局限,及时收发、处理、和传递信息,保证信息畅通,以实现高效、有权威的学校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建设一个跨部门、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信息库和办公信息资源库,可以避免数据收集的重复,减轻工作负担,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高效、有序、有力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朱灿焕.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3(20)

2.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3.张建恒.论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观念的转变[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第3篇:绩效改革思路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行政管理改革

一、引言

行政管理对每一所学校而言,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环节。学校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对学校内发生的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和管理,并且可以对职校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趋势的方向掌控,让管理者能够对职校的现状进行了解,以及对发展方向进行调整,从而有效的提高院校管理水平。

二、学校执行行政管理的意义

学校对校方行政管理体系的实验和不断改善,是对人类办学的积极探索的实践,高效的行政管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因此行政管理对院校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体系。对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大,人们也比往日更加关注职业院校的发展,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对学校的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改善,如何对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进行改善工作,是每个院校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关于行政管理手段的改革,能够帮助职业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好的解决存在问题。职业院校在以后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和更加严峻的问题,更加需要对行政管理现状进行调整从而改善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保证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院校自身的发展。

三、当前职业院校行政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行政管理制度缺陷

当前,院校的行政管理在各个地方都存在着权力象征,提高了教育者的职权,却相对弱化了教师们以教学为本的学术地位。在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进行职权的竞争,才是可行的。从目前大部分的职业院校的发展可以看出,职校的发展中,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没有过多的联系,这是由于行政部门并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对学校行政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上,以及人员分工上都没能作出比较细致的管理,这使学校的行政管理的效率大大的降低,甚至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二)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较低

职业院校的管理机构的运行,基本上是参照政府的行政模式,很大程度上对政府的行政管理和运行进行模仿和对比,这样做虽然能够达到职业院校行政管理的目的,却不能完全符合职业院校发展的现状,并且会出现拉低了学校行政效率的现象。对于任何部门的行政管理来说,行政人员的组成都是最基础最主要的部分,行政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决定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职能。在这一点上,虽然很多职业院校都加强了对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却忽视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考察和筛选。致使一些并不适合,或者并没有相对能力的人来进行行政管理工作。不仅降低了效率,还对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形象造成了影响。

(三)行政管理信息没得到完善

行政管理当中促进发展、提高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对行政管理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的发展,职业院校行政管理能够达到现代化信息管理,对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职业院校对学校各部门职能者的工作进行分工,将每一份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个人,来保障责任管理体系的健全。而很多学校都疏忽了责任分配的工作,导致行政管理工作出现延后、拖沓的现象,学校仍然没有意识到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四、职业院校行政管理应对改革的措施

(一)改革职校传统管理行政管理模式

职业院校对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一个发展迅速的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迎合新时代,首先就需要对传统的旧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应该注重行政信息的管理,实际运用到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中去,促进职业院校“信息化”的先进发展,并且还要辅助以各种方法、手段,对院校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全新的设计管理,从理念开始改革,加强员工的行政水平,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二)加强完善职校行政管理体系

在进行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建设中,不能忽视当前院校个部门的结构、相互之间的联系,需要充分了解当前的行政结构和部门,制定好大的发展趋势,确保职业院校对学校整体的管理机制的改革完善,从行政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着手,加强完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工作。融合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协作,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从院校内部,行政管理人员开始完善,确保责任制度的正常运行,将行政责任落实到个人,强化每个员工在各个职位上的职能作用,并对行政部门的工作能力进行实时考核,实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实行科学化、现在化管理

要实现职业院校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管理,必须加大对行政部门管理的力度,跟进时代的脚步,尽快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努力改善行政环境,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为学校的科学化管理提供实力基础。全面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摈弃旧的管理理念的同时,依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建立以此理念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开展校园信息网的建设,为学校行政部门提供更加科学和现代的管理方式。

五、结束语

第4篇:绩效改革思路范文

“三公经费”是指用作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公务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招待产生的费用。高校作为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运行的事业单位,其“三公经费”也将被纳入公开范畴,这就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有利于促进高校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有利于财务公开的推行,有利于限制高校不合理的“三公消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三公经费”公开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下文将从高校“三公经费”内涵、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管理模式等方面予以论述。

1.高校“三公经费”内涵的特殊性使得公开的口径略有不同

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对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来说, “三公经费”公开是为了限制公款出国旅游等不良现象。而对高校来讲,其因公出国(境)费用主要是用于学术交流、师资培养、公派学生等对外交流费用。其次,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是领导干部专车和工作人员公务用车发生的相关费用。在高校中,除了正常的公务用车费用外,还有很多如:跨校区学生教师班车的购置、运行费,以及学生实习、实践、文体活动等由学校承担的用车费用,这些都是为教职工、学生服务的业务类开支。

2.促进高校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高校“三公经费”的公开,将促进高校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另外,信息公开也能督促高校在预算执行中坚持预算的刚性原则,严格预算执行进度,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的核算手段,不为“三公经费”超支预留任何空间。

3.督促高校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

由于“三公经费”的数据是根据高校预算、决算中的相关经济科目数据汇总整理出来的,这就要求高校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内控制制度,以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的数据与单位预算、决算、会计核算数据保持一致,保证公开的财务信息能够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另外,也要求高校“三公经费”应该核算明晰,支出有度,控制有力。

4.要求加强对“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的内外部监督力度

为保证“三公经费”开支合理、合规,就要求高校的财务、审计部门要将审计监督职能要贯穿于“三公经费”管理的始终。就要求政府审计部门、社会各界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情况的监督力度。

三、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改革新思路

1.高校应严格界定“三公经费”内涵。“三公经费”高校业务发展的重要经费来源,从其内涵来看,并非高校要公开的“三公经费”都是需压缩削减的不合理“三公消费”,应该在日常财务管理中按性质区别对待,合理把握核算与统计口径, 经过甄别后真实反映高校“三公经费”支出,以保证“三公经费”公开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高校应针对性地提出将“三公经费”从基本支出预算中分离出来,进行独立项目预算,根据当地物价水平制定合理的预算标准,采用“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等合理的编制方法,避免预算编制的主观性,才能有利于节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高校是应将“三公经费”纳入项目核算管理。通常“三公经费”是反映具体用途,按经济分类划分的,核算细化程度不够。所以“三公经费”单独进行项目管理,执行中不得随意占用其他预算资金,才能做到真正地控制。另外,高校在经费审批上成立专门审批小组,有专人经办,分管领导审批,归口管理。实行“支出问责制”,“支出标准无行政级别化”“支出绩效考评”等措施。

4.对科研经费中涉及“三公经费”的开支,就要求高校应加强科研项目管理。一是不论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项目审批立项时,都必须明确预算科研项目预算并对预算内容进行细化,严格按预算执行。二是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三是全而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对科研经费各项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都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客观地评价使用绩效,督促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5.加强内外部监管体制建设。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的监督体系的作用,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保证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二是要加强社会、政府两方而的监督作用,财政部门应制定财政资金使用的总体规范和资金支出标准,实行不定期对高校“三公经费”实施专项检查,及时纠正“三公经费”中存在的不合规支出。

四、结论

高校“三公经费”的公开,对于满足社会对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获取社会对高校发展的理解与支持,提升社会形象有着非常重大地意义。高校应敢于面对“三公经费”公开对高校财务管理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积极探索创新财务管理新思路,以“三公经费”公开为契机,开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尹平.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J].财会之友,2012,(3)

[2]韩俊仕.“三公”经费公开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0)

[3]马淑英.高校对“三公”支出的监管[J].会计之友,2013,(12)

[4]张春红.从晒“三公经费”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趋势 [J]财会通讯,2011,(26)

作者简介:

第5篇:绩效改革思路范文

[关键词]高校 先锋小说 教学困境 路径

[作者简介]穆厚琴(1965- ),女,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残雪创作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2011/11/57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15-02

随着90后学生走进高校的课堂以及专科学校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特殊性,在现当代文学史先锋文学的教学环节中出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意识减弱、难以深度融入课堂的现象。重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思考应对策略,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目标等,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当代先锋小说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困境及原因

近年来,在现当代文学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进入到先锋文学教学环节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意识明显减弱,导致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相比较于过去70后学生对先锋文学作品的熟悉、80后学生对先锋文学作品中情节内容的惊奇,90后学生更多的是觉得先锋文学作品索然无趣。文学课的成功与否建立在对作品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而现在的学生对作品读之甚少,使讲台成为教师上演独角戏的舞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和学生认真交流和分析、思考,我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缺乏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相关知识的储备,造成阅读和理解先锋文学作品的困难。专科院校学生文化知识底子相对较薄,他们很少接触中外文学理论书籍,也较少接触中外现代派文学作家、作品,不了解现代各种文学流派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各种现代文学思潮流派。比如学生对现代派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复杂现象茫然不知,也不知道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现代主义思潮有什么不同;80年代中国文坛思潮更迭迅疾、出现的作家太多,在较短时间内学生分不清哪些作家写作了哪些作品,等等。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不主动要求自己掌握种种相关知识信息,这样就造成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障碍。此外,由于专科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在学制三年的情况下,作为基础课的现当代文学史的课时被一再压缩,专业技能训练占用学生很多的课余时间,也使他们无暇耐心地阅读需要深入思考才能理解作品内涵的先锋文学作品。

2.时代的距离感、作品的疏离感、学习的困惑感阻碍学生阅读和接受先锋文学作品。90后学生对当代先锋文学作品反映的那个特殊时代在认知和感情上有隔膜,使他们无法理解先锋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感情和主题,很难引起情感共鸣和获得审美体验。80年代先锋文学作品大量描写“”时代诡谲的政治风云,描绘丑恶的人性,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者的“零度情感”,以及85年左右开始兴起的各种“小说实验”等,都让现在这些从未经历过任何、在父母过度关爱下长大和大量阅读网络小清新文学作品的90后学生产生巨大的距离感,滋生拒绝阅读的心理,因此造成学生很少有兴趣阅读先锋文学作品。比如,余华是先锋文学作家中学生最熟悉的作家,学生只对其创作发生转型之后90年代的作品《活着》最为熟悉和喜欢,因为他们能容易理解作品中所阐述的“活着”的意义,能被作品中作家所流露出的人性关怀的温情打动。而余华在80年代的作品如《现实一种》《古典爱情》《在细雨中呼喊》等描写人性的极度残忍和社会极端阴暗,学生对这类内容的作品比较陌生。再比如,更走极端的残雪等先锋文学作家,他们用突破语言规范的语言写作大部分读者读不懂的“灵魂小说”,直接把涉世未深的学生拒斥于作品之外。另外,在教学先锋文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同样的困惑:以余华、残雪等为代表的先锋文学作家的作品中大量描写血腥人性、阴暗社会的一面,从中传递出的疲惫、压抑、绝望等的情绪,会给正准备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消极影响?他们所尝试的文体实验、语言实验等,对于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学生似乎看不到先锋文学作品具有任何现实价值,这也是影响学生接受先锋文学的重要原因,阻碍学生选择阅读更多的先锋文学作品。

3.网络文学以风格多变和内容贴近当下生活抢夺了读书市场。异军突起的网络文学以其与当下社会生活密切贴近和处处迎合90后学生的阅读趣味而吸引他们的目光。网络激发了中国民众超强的文学热情、文学想象力和文学创造力,一次又一次文学创新不断引发一股股文学热潮。从1998年痞子蔡在BBS上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使网络文学开始受到注目,至2007年玄幻小说、历史小说、盗墓小说和穿越小说接连引发四波网络阅读热潮。90后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成为网络文学的庞大读者群。不少网络文学作品充满青春气息和描写爱恋的美好,能够轻松走进年轻读者的内心。比如,最近很受学生喜爱的网络作家顾漫的小说《何以笙箫默》和《微微一笑很倾城》,写男生、女生在打网游时建立起来爱情,情节内容非常贴近90后学生的生活,还满足了90后学生对游戏、爱情、学业和事业的所有心理欲求。学生们觉得这类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与他们一样在现实挣扎中找到自己命运方向的人,很容易被这些网络文学高手调动起代入感。相比较而言,阅读令人感觉沉重和沉闷的先锋文学作品,费力去猜测先锋文学作家们抛下的一个个时代的谜团和写作技巧的谜团,令他们缺少积极性。

4.教师知识信息陈旧、教学方法传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90年代以后整个现代文学研究出现停滞的现象,而当代文学批评涉及太多,当代文学作品背后缺少历史观支撑,虽然当代文学史教材被一再重写,但依然让人觉得对这段文学史的讲述缺乏头绪、缺少清晰脉络。学生课后的反映是觉得这一文学时期作家太多、作品混乱、缺乏评价标准。究竟以什么样的历史观来重现当代文学是学术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就现当代文学史课堂教学方法来看,有些教师受限制于学校教学硬件设施的条件或者自身没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依然采用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教师主讲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昏昏然,作业抄教材,考试背教材。在学生对先锋文学缺少研究兴趣和不做作品研读的前提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更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变当代先锋小说课堂教学现状的方法

1.教师重视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在对于经典作家作品和重要文学现象的历代不断解读、阐释和各种不同观点的论争中层层积淀而形成的,文学史就是读者解读、阐释和接受所积淀的思想与审美的历史。所以,教师在先锋文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梳理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要以经典作品为主导。解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发现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讲授80年代先锋文学,教师首先应该在作品上下工夫,把所有先锋文学作品全部阅读一遍,经过作家作品之间的比较,才能甄别出这一文学时期的优秀作家及其经典之作。再把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在课堂上做重点解读,让学生既能了解那个时期作家所承担的文学任务,又能发现其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同时掌握辨别作品优劣的批评标准。以余华和残雪两位作家为例,他们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尚无法认定他们的哪部作品是其代表作,但是我们可以大致以他们在80年代到目前的30年创作中,比较出他们的优秀作品。余华的《细雨中呼喊》《活着》,残雪的《五香街》可称为是他们目前作品中最优秀的作品,师生可以通过细读和讨论的形式把握这类作品。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都呈现批判的主题,对黑暗政治、畸形人性持激烈否定的态度,以否定的方式呼唤现代文明的再建,而我们今天的文学正是诞生在80年代先锋文学所开拓的文学土壤上。残雪在21世纪将自己的小说称为“新实验”小说,我们如何看待残雪固执的文学实验?以宽容的心态来看,残雪就像一个钻井寻找新水源的人,她在寻找文学有没有另外一种表达的可能,即她进行文学创作的价值在于试图开拓一条文学新路。

2.教师转变教学思维,调整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由“讲解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建构新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有效地协助我们打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云计算”时代,它带给我们这样一种科技变革,就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和服务,并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这样的技术革命的时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应随之发生变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课堂实践证明,90后学生对开放式课堂教学形式十分欢迎。只有学生深度融入课堂,融入课堂讨论的问题之中,我们的课堂才能叫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此外,必须要有开放的课程眼光,在课程视野中重新认识和定位我们的现当代文学史课,可以开设和这门基础课教学紧密配合的选修课和讲座,将学生在基础课中感觉混乱的、产生学习畏难情绪的学习内容作为选修课和讲座的研究专题,可以特别强化讲授现代派文学的相关知识。

3.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现当代文学史课堂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他们具备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收获,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而研究式学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读书的过程和感悟拿出来与学生分享,把质疑拿出来与学生交流,把观点拿出来与学生谈论,教师和学生在了解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批判性思考,达到对文化更为深入的批判与理解。这样,在研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灵感思维、创新思维,使学生享受到思想创新的乐趣和问题解决后的成就感,这将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先锋文学的兴趣。以研究余华为例,教师合理选择作品探究的切入点,巧妙设计讨论题目,并根据学生讨论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与进度。为使学生对作品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有更为深入的批判与思考,教师需要深刻地理解余华作品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以便引导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探究与剖析。这种挑战使教师不断地深入探究各文化专题,同时也在学生的课堂讨论和习作中汲取新的理解,拓展了文化视野,提高了文化批判理解能力,师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共同提高。

为使中国先锋文学的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引导学生重视阅读经典作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是走出教学困境的科学路径。

[参考文献]

第6篇:绩效改革思路范文

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络一代”,尤其是大学生,他们通晓各种最新网络和通信技术,能熟练通过各种搜索引擎获取自己感兴趣和所需要的信息,通过电子邮件、QQ、博客、手机等多种即时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学习、交际和娱乐,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和决定所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方式。[1]网络资源之丰富、功能之强大、信息获取之便捷,向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这一自古便特有的权威、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既然有了Google、百度,为什么还需要老师? Google与教师的区别何在?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达成最佳组合?种种矛盾是摆在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凸显信息化优势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广大高校教师借鉴和研究,并可以此为契机,探索出一条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教育改革之路。

翻转课堂(由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翻译而来,也被译为反转课堂、颠倒课堂)的理念在北美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波新浪潮。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课件等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上由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后作业”翻转成“学生课前学习+师生课堂探究”。[2]

这一颠覆性的教学模式,显现出了几大教学优势:

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最大化

高校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以教师为主的课程讲授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缺乏课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很少使用视频观摩、查阅文献、比较研究等自学手段,甚至教材也成了摆设,只在考试复习时才派上一时用场。

而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相应的转换,课前学习使学生从被动接收到主动研究,起到了学习的主体作用,变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起到教学的引导作用,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合作者和辅导者。

利用信息时代学习资源的多样性改善了以往教材的单一性,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获得大量的课外延伸学习资源,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加上课外自主学习的环境相对宽松,学习的节奏和时间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安排,既可以反复研究学习的重点难点,也可以跳过自己已经掌握的部分,从而避免了学习过程被教师主宰的现象,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学习。[3]

增强教学互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一直提倡增强互动性,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

没有进行积极思维或还来不及消化刚学习到的知识,根本提不出什么问题;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也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因而能参与互动的学生很少,互动效果不佳。

而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由于学生事先已了解了课程内容,思考过了教师提出的问题,那么在课堂互动时学生就可以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并和师生一起探讨、共同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余时间和课堂时间的双赢

由于课时限制等种种原因,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余

时间一般是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但多数学生其实是用于了娱乐休闲,感觉“考大学难,读大学轻松”。而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学生必须在课外完成自主学习,充分填补了时间空白,使之得到有效利用。

在课外学习中,对于学生遇到的困惑和疑问,若是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向他人请教等方式自己解决;若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则作为上课时的学习重点。这样便使课堂学习的目的性更强,重点突出,教师更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不同的问题,课堂学习效率更高,改善了以往学生上课容易走神、学习目的盲目的现象。

要使“翻转课堂”得以顺利有效的开展,就必须事先做好各种条件保障。笔者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广告设计》课程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总结出一些心得,以供借鉴参考。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基础

要使学生能较好的完成课外学习,必须有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做支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前给学生布置好课前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给学生提供与之相关的学习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教师选用的优质教材、优质课件、优质网络教学视频或自己录制的教学视频等。目前国内外有不少优质的开放教育资源,如哈佛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TED视频、中国国家精品课程、大学公开课等,教师可选择与自己的教学内容相符的视频资源整合到教学实践中。

我在《广告设计》教学中选用了国家精品课程网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资源,加上自己精心制作的PPT课件,给学生准备了充足的课前学习资源。

适当的课程时间提前量是保障

鉴于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我国高校尚处于试行、探索阶段,学生还不能立即适应新的课程模式,所以课程教学的开展要有一定的时间提前量。

首先是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其次是要提前召开课程说明会,推广课程模式的理念和方法以及考核的新方式,使学生理解、接受从而积极配合;再次,是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阶段课程预习时间。

丰富的课堂活动设计是关键

课堂活动通常包括解答学生疑问、重释难点、练习巩固、课堂讨论、探究实验等,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内容。若课堂形式过于单一,如:全部用来做练习、测试等,会让学生慢慢失去兴趣。若缺乏有实质产出的实践设计,则师生可能在课堂上倍感无聊或无事可做。

我在《广告设计》课程中设计了以下几种形式的内容:

1.问题探讨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的重视和培养,是教学的核心。不去观察,没有发现;不去思考,没有问题。因此设计教育必须从观察出发,从提问开始,以“疑”激起兴趣,以“问”展开思维,让学生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

翻转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解答学生自发提出的疑问外,还应该有意的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广告设计》课程中,除了探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一些实践性问题,我还向学生抛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拓展思维的前瞻性问题让学生分组谈论,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课程内容,拓展学习的深度和

广度。

2.大师、名作赏析

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人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查阅到各地各类的信息资源。在《广告设计》课程中,我向学生提供了多种关于平面广告设计经典的链接内容,如:知名平面广告设计大师详细资料及作品欣赏、国际平面设计大师专访、大师作品展等,使学生虽然不能亲临展览现场、不能与大师直接对话,但仍然能进行及时的学习交流。

3.设计实践

实践是检验一切知识的真理。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是培养的重点之一。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设计比赛资讯,这是很好的可以作为项目实践内容的设计资源。用比赛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践内容,比赛的真实性与实效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从事探索、讨论和实践,教师则帮助他们实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良好的综合素养是保障

经过课前的自学,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各种问题或假设.有些问题和假设老师可能闻所未闻或者没有充分准备。这就要求任课老师既要有扎实的本学科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灵活的应变技巧,这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配合信息化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顺利的开展教学工作。从这个角度讲,“翻转课堂”不仅促进了学生,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的学习主动性。

考核多样化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过程不仅重结果,同时重过程,所以传统的期末考核方式已不太适合,考核应综合两部分的考评:

1.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① 教师课前预留问题的自学效果,课堂上由学生以PPT形式展示自学成果

②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

2.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实际或虚拟的项目设计实践,由学生展示综合学习成果

第7篇:绩效改革思路范文

关键词 机械CAD 就业形势 教学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中国制造2025中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近年来,高职高专类院校响应国家政策,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不断飙增,就业形势就显得非常棘手,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就业的一大途径。明年我院的应届毕业生将多出近1300人,应届毕业生人数已经跃居全省之最,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高专院校更要办出他们的特色。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都要具有相应的必要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学院教师要积极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丰富教学方法手段。

机械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我院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一门传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其应用广泛,比起机械手工绘图,效率高,准确性高,劳动强度低,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本课程的实用性变得越来越强。该课程涉及了工程数学处理、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机械设计基础等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二维及三维造型出图仿真及模拟加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生使用CAD进行二次开发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已经成为现代化生产必不可缺的技能。

中国制造2025中还强调,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机械CAD技术的飞速发展,引领了高职高专院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力争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的高压就业形势下,机械CAD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加入一些创新创意元素,如多学科的渗入融合和课程之外的锻炼环节及大赛锻炼,以下就浅谈一下机械CAD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新的教学思路探讨。

1传统模式的“机械CAD”课程

(1)课时不够。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机械CAD课时仅32学时,而要讲述机械CAD系统组成和原理、命令技能、三维造型、工程中的应用等;有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要求用机械CAD绘图,毕业后甚至能用到二次开发以扩展软件功能,显然32课时不能与本课程的重要性相匹配,也正因为课时原因,少数学院还停留在二维造型阶段。多数院校在课程结束后的一周实训,任务内容大同小异,甚至一直沿用很多年,在设计前,指导教师又作了详细讲解,学生不需要搜集资料,不需要设计思路和方案,更不能体现实际项目工程的设计理念,仅仅是照葫芦画瓢,创新性不足,创意性不够,挑战性不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教材选择不够成熟。机械CAD教材中,二维例子较多比较成熟,但说明性文字较少,不适合在校大学生学习。三维绘图和二次开发我国起步又较晚,多数教材讲述不够,显然跟不上技术主流的发展,有必要运用先进的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优化教材内容,剔除过时的,补进新技术,跟上时代新步伐。

(3)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无法自主学习,缺乏创新意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即便操作课本例题习题比较熟练,当遇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时,缺乏软件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专业体系不完善,就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更有些高职院校因为经费原因,计算机都不能提供给学生,学生无法得到动手锻炼的机会。

(4)考核方式更是以教材习题为主,并且考试成绩占七成,造成了学生不注意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氛围不浓厚,积极性不高,学生不假思索的命令套用、格式照搬导致创新性不够。

2“机械CAD”课程教学改革新的思路

2.1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

计算机在飞速发展,21世纪的机械师是需要在屏幕上展现、评估甚至交流自己的设计思想创作。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满足行业需求,我们应该将机械CAD、CAM、Pro/E、UG、MastCam、SolidWork等课程与实训融合,教学内容上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知识与本课程的联系,使学生脉络清晰、主次明确,并对机械专业形成课程体系,达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实用性。切忌出现将机械CAD课程与其他机械类专业课孤立起来,更忌出现非机械类专业教师讲授机械CAD课程的情况,因为这样会导致课程各自为政,相关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交叉与渗透不够。有条件的院校,将机械CAD课程课时适当增加,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提前分配好设计任务,理论课教师每次授课后,学生可以边做练习,边思索设计题目,以达到促使学生提出设计思路、设计方案、设计步骤等的目的,指导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重点看任务量、专业相关性和创新性。

2.2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

教学方法在不断发展,机械模式在不断进步,新的就业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大学生要掌握基本的思想、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注重技能习惯的培养。机械CAD课程教学目的正是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强调三视图、三维和二次开发章节,要去掉不实用,引导学生使用先进的、快速的绘图方式,提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领导能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好的教学方法,积极寻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最好能将课堂教学、实训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选择项目案例时,要考虑实用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前提下,多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制作适合自己学生的CAI课件,并多播放图纸资料和绘图过程视频,教师布置作业时,不能局限于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最好能结合机械专业将理论知识融入进去,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拓展学生的新视野。教师更不要照本宣科,要多利用实物、模型演示,多给学生讲解图册,读懂图。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可以多组织机械CAD理论和上机操作大赛、金工大赛、数控技能大赛等,以提高理论课程的趣味,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

多展出本届和往届学生优秀作品,多激励和鼓励同学,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典型错误重点讲解,对于专业知识不懂的,教师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注重教学互动,耐心辅导,教学中要兼顾板书、挂图、多媒体教学。多于高职高专类机械专业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要精讲多练,充分利用市院系级精品课资源,突出加强实训教学,在掌握基本功能后,突出技巧,强调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和加工工艺性,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成绩的考核上,注重过程教育

理论教学过程中分若干小组,选出小组长,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锻炼学生的通力合作、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深刻体会成功的喜悦。把小组排名和小组成员的互相打分加入到每个学生的成绩评定中去,让学生管理学生,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实训时,主要让学生自查、互查,主动思考,锻炼学生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的精神。同时,小组长负责沟通好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的问题和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教师负担。

2.4教学改革新思路下的师资培养

任何一个产品的研发,都需要市场调研、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因此,在机械CAD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路和决断能力。教师对学生多鼓励,多指导,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新形势下的教师要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懂实际操作生产的高级技师型“双师型”人才,既懂机,又懂电,既有过硬的文化知识、科研能力,又有良好的素质修养责任心。要以德服人,多下工厂,掌握一手素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经常参加工程锻炼和技能训练,多跟企业合作搞科学研究,真正参与工厂的产品开发、工装设计、一线操作组装、维护保养才能提高业务水平。学院领导要切实关心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多校企合作,培养骨干教师,丰富教师专业技能知识。

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丰富自己的课件,因材施教,改善课程视频、动画等,多翻阅书籍,拓广知识面,并将工程内容和科研内容融入到理论教学环节中去,将多学科的内容融合到实训教学过程中去,多激发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机械CAD教师要懂机械设计基础、制造工艺、数控加工等课程,可以加强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最后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

中国制造2025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用人模式已经在向设计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综合型人才的目标发展。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探索适应行业发展的教学模式。注重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协作精神、挫折教育的锻炼,以职业素质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成绩考核注重过程教育。总之,机械CAD课程教学改革针对以前存在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课时不够、教材落后、考核方式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培养等问题,改革中加入多学科的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师资,打造过硬的骨干团队。同时,课程教学改革的路还任重而道远,需要同行们积极努力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玉山,韩柳,戚厚军.简论机械CAD/CAM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2] 高葛.《机械CAD/CAM》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5(03).

第8篇:绩效改革思路范文

一、完善现行分税制

(一)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分工

由于特定的受益范围的不同,公共物品具有不同层次的地方性。因此,应根据公共物品的公共性程度和规模经济的大小,明确各类公共物品提供的产权划分,从而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完善公共物品的提供机制。在进一步细化政府间事权划分过程中,可把外溢性相对弱的公共物品划归本级政府,把外溢性较强的公共物品供给划归多级政府共同负担或上级政府向下转移支付资金来解决,同时细分事权。要充分考虑地方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中央政府政策导向。

相对其他国家,中国已将更大比重的事权(支出责任)转移至基层级政府。在省以下政府事权划分格局中,县乡两级政府承担了大部分地方公共物品供应职能,其中压力最大的两项公共支出是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重新调整支出划分有必要减少各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职能,集中提供公共物品。在调整政府间事权划分结构中,可考虑把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转为由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共同承担。

(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进一步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不断改进转移支付的计算方法,如科学测算标准收入和支出,增强其科学性、合理性;要将税收返还、定额补助等逐步纳入到规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当中,使其真正具有均等化的功能:要控制专项拨款的规模和范围,对专项拨款进行合理分类,取消属于地方事权的专项拨款,优化结构,确保重点,将专项拨款用于国家重点支持和必保的项目:规范专项拨款的分配和程序,逐步采用因素法核定大部分专项拨款,专项拨款项目和金额的确定要透明、公开、公正、公平,提高专项拨款资金的使用效率。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对象应明确规定为县级辖区,至少应主要针对县级辖区,尤其是贫困县。

转移支付涉及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而健全的法规体系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有力保证。无论是联邦制度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财政分配关系、转移支付的目标和运作方式等,都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如美国的《联邦宪法》,德国的《联邦基本法》、《联邦空间布局法》和日本的《地方预算法》等都规定了“各地区的发展和公民生存条件趋于一致”,把各地区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定为财政转移支付的最终目标。中国还没有一部中央转移支付的法律法规体系,如《政府转移支付法》等,对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程度形式、依据、用途和监督等以立法形式进行监督还是一个空白,这样就很难确保转移支付的顺利运行。因此,应该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充实转移支付管理机构,并制定比较完整的有关转移支付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转移支付制度的透明度,使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建立起地方政府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

(一)建立地方政府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

首先要建立行政官员考核机制及干部任免机制。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中凸显的种种怪现象,除了涉及社会公众监督的机制不健全外,与行政官员绩效的考核标准和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因为考核标准和方式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决策层的负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决定着对他们的评价和奖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起着导向功能。对地方政府来说,除了地方利益外,还有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或政府财政决策人的利益。地方政府由地方干部组成,是经济工作的行为主体,他们有其自身的利益,是利益主体。这种个人利益对地方政府的公共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地方干部的任免问题。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干部任免基本上由上级决定,同样也是上级来约束地方政府行为,非政府组织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和监督较弱。因此。形成对政治权力运作的根本约束限制机制及其相关的政治制度与程序,是确保财政运作符合市场根本要求的关键所在。另外,对决策人员的资格也要进行严格审查。他们既要有较高的预测、决策水平。也要受到责任与风险的约束,要从制度上把决策人员的责权利结合起来。

(二)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在以上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的同时,只有按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非盈利性、法制性特征要求,优化地方财政支出,才能使地方政府有效提供地方公共物品。

按照“公共性”的要求,地方财政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与“生产建设财政”不同,公共财政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的。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按照“非盈利性”的要求,地方政府就不能与民争利。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的职责只能是通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因此,财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措资金的基础上;财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至于“法制化”,也就是地方财政收支的规范性。

地方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优质高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就必须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为此。必须改革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非公共性的财政支出,并严格设定公共物品的供给范围和投入数量,避免资金用于搞超出实际的形象工程,同时,加强对地方执行情况的监督。应该根据轻重缓急来安排财政资金的使用,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社会所必须的公共物品生产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如社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投资、农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

三、构建多元化的地方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科斯的灯塔”表明,一向认为必须由政府经营的公共物品也可以由私人提供和经营。私人不仅可以供给公共物品,而且更有效率,从而反驳了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垄断供给的传统经济学观点。(史蒂文斯,1999)。森(Sen,1974)则从理论上说明利他主义道德观可以通过合作行为摆脱囚徒困境。威斯布罗德fWeisbrod,19861以英国16世纪私人自愿组织的慈善机构提供了广泛的公共物品之实例说明利他主义由来已久。这些理论都向人们展示:公共物品供给领域已经在使打破政府单一的供给模式成为可能。

(一)市场和第三部门正成为地方公共物品的有力供给者

在工业化国家,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已经是普遍开花。如英美两国公共

服务的合同出租较为普遍。1992年美国由于政府采购的开支占财政开支的1/6,达2100亿美元。环保署、宇航局几乎把所有的工作都交承包商来完成。据1996年的资料,美国地方政府(特别是市政府)把能够承包出去的公共服务(约100多种)全部进行合同出租。英国自1980年通过《地方政府计划和土地法案》、《地方政府法案》等法律,1988年实施《下一步行动计划》,经过1993年英国政府名为“市场检验”的改革之后,英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公共服务项目达15亿英镑。

美国的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委托给私人企业来供给,只有义务教育和道路建设(非收费路)仍然由地方政府供给,其投入占地方政府预算的一半以上。

我国地方公共物品领域也不乏私人供给的案例。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壮大,掀起了一股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浪潮,为我们展示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广阔前景。如第一个利用外资在基础设施领域推行BOT投资方式的是深圳沙角B电厂。第一个利用民营资本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行BOT投资方式的是泉州刺桐大桥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政府改革的大背景下,第三部门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非赢利组织在公益性事业、社区服务等方面有效克服了政府操作的低效率、的弊端。

(二)地方政府为主导的三位一体供给模式

国内外地方公共物品供给领域的供给主体多元化的例子向我们证明可以打破完全由政府提供的单一的供给模式。但由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第三部门自身管理缺陷的存在,地方公共物品不能依赖任何一种单一的供给模式。

在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下,实行地方政府为主导的三位一体的供给模式,可以使地方公共物品得到有效供给。这样,既能改变地方政府因财政困难而使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又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进而提高地方公共部门的供给效率。这种地方政府主导的模式,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市场和第三部门辅助参与的合作竞争的协调供给模式。“主导”二字就明确界定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仍然要发挥其在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重要作用。只不过这时发挥作用的领域、范围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供给方式可以市场化,不等于说政府就可以撒手不管,无论什么时候,市场与第三部门有不愿为或不能为之事,依然是地方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

在这种模式下,三个供给主体有效发挥的作用空间,要受到地方公共物品的不同特征限制。三者只有在其边界内行事,才能使各自在公共领域发挥最大效用。因此,应以地方公共物品的不同特征来划分三者的作用空间。如:地方政府适合于最基本的地方纯公共物品的供给,因为这类公共物品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基础教育、卫生防疫以及地方法规等地方公共物品等。如果地方政府过多介入地方准公共物品的供给,就会使地方政府因财力的限制而使地方纯公共物品提供不足。作为“利益人”的市场就可介入具有一定竞争性或一定排他性的地方准公共物品的供给,如一些收费公路等。私人企业的资金投入地方纯公共物品的话,这些领域的“搭便车”行为,会导致私人企业入不敷出,难以持续经营。而“第三部门”只是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供给主体,其适合于小型、分散的、接近基层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要使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地方政府必须能够提供一个使私人有效介入供给的制度环境。唯有政府树立良好的信誉,才能激发私人介入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积极性,从而使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多样化、质量提高。

第9篇:绩效改革思路范文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常规管理过程入手,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构建一个在线互动管理平台,以实现毕业设计管理过程的信息化、高效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顶岗实习 互动平台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因此,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此环节也是相当复杂的,从选题、资料收集、资料整理、拟定提纲、撰写论文、修改论文、论文定稿再到答辩,需要很长的周期,在此期间老师对学生给予及时指导能帮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但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在管理各环节、各阶段上存在着工作效率低、交互性差等问题。

二、毕业设计管理过程描述——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毕业班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就正式进入毕业设计阶段,直至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结束,为期近半年。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是同时进行的,因此要求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整个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如下:

1、学生选择指导教师。

2、师生见面,教师指导学生选题,向学生明确课题的目的、性质、内容及具体要求。

3、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开题报告,并审核开题报告。

4、定期与学生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调研及收集必要的参考资料、查阅有关文献、督促和检查学生阅读资料文献的情况。

5、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分阶段与学生联系交流,提出指导性意见,尽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6、定期辅导答疑,检查设计(论文)进度和质量,及时了解学生在设计(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期间,完成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7、认真审阅毕业设计(论文),向学生提出补充和完善论文的意见,指导学生按时完成论文定稿,准备答辩资料。

8、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提出是否准许所指导的学生参加答辩的意见,并指导学生参加毕业答辩。

9、组织学生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并最后考评。

10、答辩结束后收齐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资料、成果,按学校要求整理归档。

三、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管理现状分析——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毕业设计的管理日趋复杂化,原有的半手工半计算机的管理模式变得不再如以前那样有效。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随着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严格化以及高职教学资源的短缺,暴露出了诸多缺陷:

1、以海院为例,毕业设计的学生选题工作目前基本可以由学院教务信息系统完成,但只能实现单向选题。只能由学生选择教师,学生多教师少,谁动作快谁就能选到符合心意的指导教师,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抢”导师的怪状,公开性、公平性不足;同时,教师没有权限筛选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意愿无法满足。因此尚不能通过双向选择使得学生、导师得到较好的组合。

2、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与指导教师沟通不畅。以海院为例,在整个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由教师自由采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联系,而因为通常大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找工作或参加实习,手机等联系方式也会经常有所变动,这些会导致师生联系不畅,关于毕业设计的相关公告得不到及时地传达,导致毕业设计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交互性差。

3、指导过程中相关事项的通知需要先经由系部传达给教师,再由教师通知学生,重复劳动多、效率较低、信息沟通不及时。

4、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大,重复性劳动。对于同样的通知或同样的指导工作,教师往往重复多次,费时费力,收效还甚微。例如,同样的论文格式的指导,对于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内容,但却要重复多次来执行,效率太低。

5、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及文件得不到较好的记录与存档。毕业设计的管理日趋复杂化,其中涉及的各种资料越来越多,部分资料已逐渐采用电子文档形式,但仍有部分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种规定、统计信息仍以纸质形式存储,容易损坏或丢失。同时,不论是电子资料还是纸质资料在整个指导过程中都由导师自身负责收取和保管,直至最后答辩结束后才会统一归档,期间教师个人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资料的完整性。

6、学生之间交流不足。学生分散于各个实习企业,由于实习工作紧张忙碌,联系方式经常变动,同时缺少交流的共同主题和统一的平台,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很少能够相互交流。

四、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指导过程管理改革思路——构建毕业设计在线互动管理平台

在对当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考虑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在线互动管理平台,以实现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无纸化。同时也借此为师生搭建一个虚拟的网上交流沟通环境,在此虚拟环境中,指导教师可以基于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此平台相互交流,从而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在平台中实现如下功能:

1、系统管理功能的实现,包括平台成员管理、毕业设计相关通知公告管理、毕业设计相关规定管理等。

2、双向选题功能的实现,包括学生题目自主申报、教师题目申报、题目专家审批、题目补充申报、题目统选、选题分配、选题结果查看等。

3、论文开题功能的实现,包括开题报告提交与审批。

4、论文中期功能的实现,包括论文大纲提交与审批、论文草稿提交与审批、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交流等。

5、论文结题功能的实现,包括论文终稿及程序提交与审批、论文答辩成绩及总成绩录入、相关表格填写等。

这样,整个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就能将各项事务转移到统一的网络平台中来完成,减少重复劳动,保证信息、互动交流及时有效。

五、结论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但由于毕业设计过程周期长、细节繁琐,另外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是同时进行的,学生多在校外实习、工作,学生和指导教师沟通不便,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教师的指导也流于形式,最后整个毕业设计实践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而设想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平台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进行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融入集成专业适合度、学生兴趣度和教师意愿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块,以期提高选题效率和师生满意度。同时加入互动交流模块加强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郭娟,殷德顺,毛洪贲.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