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资源的特性范文

生态资源的特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资源的特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资源的特性

第1篇:生态资源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 水经济 模型 水产业 产出 现代水经济

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对人类至今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也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将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种资源,就是水资源。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其绝对重要的地位,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水经济”,已经开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1 水经济系统

从有生产活动开始,人类就在不停地探索利用水资源创造财富的途径,这些途径日益得到拓展,时至今日,人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已经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经济系统,我们称围绕水资源属性建立的经济系统为“水经济系统”。

2 水资源

大家都知道“石油经济”的概念。但是,对于人类而言,水比石油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这是因为,水具有比石油复杂得多的资源属性。认识水的复杂资源属性,对于形成现代水资源价值观念,建立现代水经济系统,意义重大。

2.1 按水资源用途划分的属性

(1) 水的自然资源属性。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是指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所体现的特征。与铁矿作为投入物经过冶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钢材、铁等生产资料和其它如汽车、水管等消费品等一样,水经过提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工业用蒸馏水和生活消费用的饮用水、洗漱水等。当然,水还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其它必不可少的直接或间接投入物。水资源的这些属性,表现的是其自然资源属性,它能为人类提供效益,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2) 水的资产属性。水的资产属性,是指仅仅通过水的所有权的运用便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所体现的特性。当某一社会单元取得一定的水域的所有权后,便能将其作为生产的工具,为产权(使用权)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水的资产属性有如铁路、公路、土地,但比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如一定的水域不仅可以作为交通运输的资源,还可以作为养殖业、水力发电等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水的这种特性与其自然资源特性的重要区别在于,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直接消耗掉,而是像工业生产的设备和厂房一样,其物质形态并不会被直接转移到产品中,而是通过占用方式将其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与工业生产设备一样,水资源在作为资产使用时,由于水质在降低,水的使用价值也在降低。就像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要通过修理、更新来实现保值增值一样,水资源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水的环境资源属性。自然环境可以接受、分解、还原、转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它有害影响,从而满足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的生态需求。这是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资源特性,它已经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范畴。自然资源所具备的这部分特性,环境和生态学家们称其为环境资源特性。它包括依托自然资源的物质实体产生的景观的可观赏性与舒适性(景观优美性)、环境容量与其自身的调节(分解、转化废弃物)能力。水具备以上环境资源定义的所有属性,这一属性的意义在于它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功能。

(4) 水的生态资源属性。水资源还具备与人类生产生活间接相关或无关的生态功能。这部分生态功能表现为:水不仅是生命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包括生命系统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的必备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体都包含水,所有的自然生命系统需要水来维持,部分非生命系统缺乏水将会退化。在沙尘暴肆虐、土地大面积沙漠化、人类付出惨痛代价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水的生态资源特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2.2 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1)系统性。以上使用特性不仅构成一个复杂的经济学系统,涉及经济学的供给、需求与市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均衡、边际效用等问题,还涉及目前的前沿学科和理论,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系统性决定水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复杂性。

(2)稀缺性。理论上说,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对于水资源而言,存在现实的稀缺(中国北方的水资源状况)、潜在的稀缺、结构性稀缺和季节性稀缺四种情况。稀缺性为发展水经济提供了基础。

(3)竞争性。表现在同类厂商之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水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竞争性(作为自然资源投入和作为资产、环境资源、生态资源之间的竞争性)。竞争性决定了水资源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4)兼具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水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在水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水作为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决定市场机制在水经济中的地位。

3 水产业

水产业是水经济的主体。根据水资源的用途,水产业涉及的产业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从水的自然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利工程、自来水供应、其它水产品、节水技术和产品等,作为现代水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节水技术和产品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2)从水的资产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电工程、水产养殖、水运、港口、码头、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等。其中,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是现代水经济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

(3)从水的环境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房地产、旅游、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其中非接触性旅游、水环境监测、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4)从水的生态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绿化、植被建设与恢复、湿地保持与再造、地下水保护等。这类水产业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4 水产业的产出

4.1 水产品和服务

水产品和服务与一般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的特性,水产业的这部分产出具有完全的私人物品特性。因此,具有完全的市场化特征。由于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一般国家都采用的是政府垄断经营的方式,但是,这种经营是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在运作。

4.2 水环境质量

传统观念上,人们一般认为水环境是产业的投入要素,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水环境资源在可以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或消耗的同时,就像制造业使用的钢材本身就是冶金行业的产品一样,现代经济系统中水环境质量本身就是产品和服务,并且存在现实的市场需求。

4.3 生态平衡

以水作为重要一环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标准的公共物品。人类从事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活动,是关系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水环境的生态效益是一种社会效益。作为水产业的重要产出内容,生态系统的恢复必须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和社会公众的参与。

5 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5.1 政府的作用

包括:水资源产权的所有权属国家和集体所有,各级地方政府的水务管理部门行使该权利;水资源的使用权实施部分市场化的原则;政府保留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的使用权,并行使生态保护的一切职能;确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订水资源产权相关法律和规划;制订一般水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市场运作规则;建立水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和污水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水资源“使用者付费”机制,控制水资源的定价权,利用价格调节水资源的使用,并获得水资源使用收益;建立水环境“受益者付费”机制,获得水环境收益; 建立水环境“保护者受益”机制;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水资源(包括水环境)使用监督机制,行使监督职能;建立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5.2 市场的作用

包括:按相关法律和规划配置水资源的使用权;由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决定水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数量和价格;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资源,包括资金、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刺激技术进步机制。

6 现代水经济

6.1 传统水经济

传统水经济,是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传统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七个“强调”和七个“忽视”:强调由自然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忽视其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强调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忽视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强调利用,忽视开发和节约;强调占用,忽视保值增值;强调自然资源产权,忽视环境资源产权;强调产品价值,忽视资源价值(产权价值);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

6.2 现代水经济

现代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的属性体系建立起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经济系统。现代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经济价值与环境生态价值并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并重;开发、节约与利用并重;自然资源产权和环境资源产权并重;在水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并重;形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形成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注重水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7 结束语

水资源具有复杂的资源属性和经济学属性体系,现代水经济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系统,本文只是对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现代水经济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环境和生态具有复杂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水经济系统的深入系统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张杰彬,甘茂治.资产维修、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2)

第2篇:生态资源的特性范文

(一)选择特色

选择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富有特色的精华部分,是发展特色旅游的基础,只有选择具有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和区域性,能够产生巨大的空间影响力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才能具有发展的潜力,实行可持续发展。比如,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它便以帝王之都、唐风古韵作为自己开发的主题定位,以此资源来进行开发旅游。

(二)保持特色

在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尽可能地保持自然和历史的原始风貌。任何过分的装饰和全面毁旧翻新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特色旅游资源失去了其自然和原始的状态,那么将会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削弱它的特色的价值,从而失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开发。

(三)突出特色

特色旅游开发必须突出资源的特异性和独特性,着重围绕着资源的主题特色进行开发,尽可能地凸显它的典型性和特异性,强化它的垄断性,加大和其他地区的资源特点和文化环境的差异性。比如云南的旅游开发,不但在景观上凸显地方民族特色,而且在文艺表演、民族风俗展现上都强化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协调特色

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必须因地制宜,注重景观的开发和周围的环境的整体特点要协调,从这种协调中来衬托特色、增强特色,形成以自然为本,以特色为根的文化提升,让旅游人文更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最直接最彻底地让资源特色融为旅游细节。比如杭州的整体旅游风格,整个城市的特点宛如一个大大的城市花园,完全体现了“休闲之都”的风貌。

二、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构建

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是现实价值,而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潜在价值。

(一)经济价值

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建设旅游设施、提供旅游服务、开发旅游产品等这些具有经济特性的活动,使特色旅游资源具有社会再生产的性质,因而产生经济价值。这样的经济价值表现为资源的自然再生产的能力之上,主要有为开发、保护和恢复特色旅游资源再生产所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反映的是社会对此投入的价值。以及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的调查、评价和依托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的交通建设、景点开发、宣传促销等投入的价值,这些都被称为“现实价值”。

(二)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是特色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体现的是间接使用价值。这种潜在的价值是由使用资源的效用性和稀缺性所决定的,同时稀缺性的特征也决定了特色旅游资源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在充分认识其稀有性的基础上,明确其相应的价值。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基础,提高产业标准,在维护和景观设计上都要保持生态资源的完整性。结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很好地体现景观设计和主题文化协调的生态氛围,提高生态环境的协调性。

(三)文化价值

第3篇:生态资源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多功能;综述

1 相关概念

土地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物质来源基地,是人类生产、生活劳动的主要对象;人类与土地的关系,总是在利用、改造和反作用中不断前进,人地关系已然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1];土地包含土壤,土地是一个立体空间,有地下层、地表层、地上层;就整体而言,土地具有多功能性,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经济(生产)功能;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作用,各种组分的不同组合呈现出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同样,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也反作用于人类、动物的活动之中。

资源就是指现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能够为人类利用、为人类服务的生产和生活资料[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在一定的期限内,土地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现在还不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但未来可能会为人类所利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土地都是有价值的;同样,土地资源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比如,现在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由于人为原因、自然原因等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而使得土地资源成为不毛之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土地与土地资源等同。

功能是任何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具备的,如我们通常所讲的绿地功能、水域功能、方法论功能等,其在不同的系统环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通常人们所认为的功能,大多是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实际上还有许多功能未被人类所感知,功能的发挥受限于系统环境条件,一般来说,任何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或精神,即具有功能,其可以满足某方面的需求属性,可以是现实需求,也可以是潜在需求。多功能,任何物质或精神的功能性并不是唯一的,通常表现为既有这种功能,又有那种功能,即具有多功能性;多功能性的划分可以从其系统整体环境而言,王万茂等认为土地具有承载、养育、仓储、景观功能[3]。

2 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

土地资源利用多功能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依据土地自身特性、周边环境,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评价该种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地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影响;这里的环境是一个宏观范畴,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4];评价的区域可以很大也可以较小,该区域土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其本质特征是物尽其用;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在应用中要突出综合性的特点,在评价尺度上要包括空间尺度(宏观、中观、微观尺度)和时间尺度(现状评价、潜力评价尺度)。

土地资源利用多功能评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考虑土地和环境系统整体中各个方面的统一布局,强调土地、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全面性;对于土地和环境的结合,人类不仅要考虑土地自身的形成、发展、毁灭的完整过程,还要关注环境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更要正确处理土地与环境系统整体中的局部与整体、重点与普通之间的关系。

3 相关功能评价辨析

生态功能指在一定的区域系统中、在生态系统正常的循环作用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方面的产品和服务[5],侧重生态系统自身存在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自然状态,生态系统功能属于土地功能范畴,是土地功能的三大功能之一。

土壤也具有功能与多功能特性,从土地的定义中可知,土壤本身属于土地的一部分,国外学者认为土壤具有农业生产、过滤、缓冲调节、转换等多种功能[6],国内学者认为土壤具有生产、生态、承载、记录等功能[7],国内外学者关于土壤功能的研究都比较多,研究程度相差不大。

景观功能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系统中,各个土地要素组分所形成的景观特性,各个组分在不同的地域范围下所具有的景观功能各异,因此景观功能具有区域特性,其属于土地功能的一部分;景观功能侧重于空间格局、尺度,而生态功能不仅包括有形的生态功能,也包括无形的生态功能[8]。

土地资源利用生态功能评价侧重于土地与环境中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其价值更多是生态效应,并把生态作为一个主要研究指标来对待,更多的是生态环境恶化后对应的决策机制。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在土地资源利用生态评价的基础上而提出的长远发展战略,是发展了的生态评价,还有待于发展到土地资源利用多功能评价。

4 结论

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过程,其评价指标也由单一向全面度量演变,其评价方面也由以农业、耕地、概念框架为主逐渐转向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上。而随着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理念的不断完善,其必将更加有效地指导政府规划、开发、评判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刘艳芳.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58-68.

[2] 刘卫东,彭俊.土地资源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8.

第4篇:生态资源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福建沙生;药用植物;综合价值;量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6-0011-05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其中砂质海岸与海滩约为565km,占185%。海岸沙生植被分布自闽江口以南沿海地区、海岛及长乐至东山沿海岸段,最南端经诏安的铁炉岗滨海与广东的海岸沙生植被相连[1],包括天然沙生植物与逸生药用植物。天然沙生植物中具有药用记载的资源物种,称为沙生药用植物。这些本土药用种质资源具有传统的中草药利用价值,兼具防风固沙生态效益,当中又不乏优质的观叶、观花、观果等观赏资源,综合药用、生态与景观三大功能,筛选优质的沿海防护林组成物种,特别是本土的、天然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应用,将形成沿海防护林的一大特色。

目前有关植物综合价值评价方面的研究,多见于园林绿化植物或野生资源观赏及衍生价值的综合评价 [2-6]。沙生药用植物作为砂质海岸的特殊植被,兼具药用、生态与景观三大功能,但其综合价值评价迄今仍属空白。研究提出建立沙生药用植物综合价值的量化评价体系模型,首先进行模型评价因子的筛选与赋值,并对福建省36种砂质海岸本土沙生药用植物进行评价,为福建省乃至我国砂质海岸带绿化建设的群落配置与物种多元化提供基础的应用体系。

1仪器

MacBook Air(Apple Inc);SHARP XG-MX460A投影仪(夏普中国); Keynote 自制演示文稿。

2方法与结果

21评价因子适用主体在对福建省滨海首期11个县市的部分砂质海岸进行实地考察基础上(另文报道),整理得36种天然沙生药用植物,列为量化评价对象,详见表1。各物种的生物学特征由多组实地拍摄的照片组成(含物种自然生境的地理信息(GPS定位)),照片体现生境特点、生长期特征、观赏部分、传统入药部位等各方面的综合信息,其中生活型、生境与生态功能、观赏部位、入药部位等4项与量化评价直接关系的内容整理见表1。

值的合理开发利用出发,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结合沙滩海岸观赏价值,选择生态效益、药用应用、观赏价值等三个一级评价因素。一级评价因素以下细分二级评价因子,筛选依据分析如下。

221生态价值相关因子筛选植物生活型、生物学特性(包括特殊生物学特性)是发挥生态效益的主要因素。一方面,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生活型是植物群落配置的首要考虑因素。另一方面,沙滩作为植物体特殊的生境,沙生植物天然具有适应环境的生物学特性。低矮的植株,强大的根系如露兜树具水生根,蔓延性的藤茎节如单叶蔓荆具极强的匐蔓性,具有发达的不定根等生物学特性,是其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的生物学基础,亦应作为评价其综合利用价值的主要因素之一。

222药用价值相关因子筛选药用价值与药用植物的入药部位、药材使用率、药用产量、药材价格等因素相关。入药部位与沙生药用植物的生态利用价值关系密切。全草入药、根类及根茎类入药的资源,则其采收时,其生态价值也归于零;而地上部分入药,特别是果种入药,其根系终生保存,故防风固沙生态价值终生存在,其花果期的观赏价值也高,故以花、果入药为佳。是否为中药来源植物与特色常用草药,以药典收载为参考依据,中药来源植物则其入方率与药材使用率高,销售量大;特色常用草药亦是使用率高的一类。使用率间接影响药材的价格与成本。药材产量高低直接影药材的经济价值。而价格、成本高低影响药农的积极性。

223观赏价值相关因子筛选野生观赏植物因种类繁多,习性、观赏部位及特点、园林功能和用途等差异较大,很难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大多根据个人喜好而定。植物的观赏价值包括狭义的植物体形态观赏特性,与广义的观赏特性即人文性。形态观赏特性,体现在株形、植物各部形态、气味,人文性则体现在寓意、不良特性等方面[1-3]。沙生植物的观赏性状选择,依然强调植物生物学特性与特殊生境的一致性。与沙滩生境较大的生物学色彩差异,与海、天、沙滩的色彩协调性,是沙生植物观赏性状的要求因素。具体体现在株形、叶、花、果实、气味等几个方面。株形方面:与生活型相关,考虑到其生态环境与生态效益,以低矮、匐蔓性为要求。叶方面:包括叶形、叶色、叶大小、叶质地等,以叶形奇特、叶色非常规色、叶大或碎小、叶质地肥厚等为佳。花方面:包括花形、花色、花大小、花附属物等,以花形奇特、花色鲜艳如大红大紫等、花大或成花序、花具特殊形态附属物等为佳。果种方面:包括果种大小、果种颜色、果种形状等,以果种大、果色鲜艳、果形奇特等为佳。气味方面:在正常嗅觉喜好范围内,越浓郁则在开阔的沙滩或沙岸越能持久传送。

23量化评价体系模型根据“22”项内容筛选出的一级与二级评价因子,根据层次分析法[7]建立沙生药用植物综合价值评价因子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20个二级评价因子采用

24沙生药用植物综合价值评定

241评价专家组组成由从事中草药种质研究、中草药栽培、中草药销售、园林景观设置、林业研究等相关研究人员20名对上述分级因子进行评定。

242评定方法采用心理物理学法[8]对21项中36种目标物种的实地考察拍摄照片进行室内评定。评定之前发放表1材料,供评定专家参考。评定过程采用幻灯放映法,讲解目标资源的功能诉求,对36种目标资源照片顺序播放,播放时间每张照片20s。为了使评定得到有效的反应,采用二次重复播放的方法。第一次播放让评定者浏览所有的植物图片,并配以植物科属、名称、主要生态功能、特殊性状如气味等图片无法展示的性状描述、药用部位与简单药用价值的介绍。通过第一次播放及解说,让评定者对本评价体系的功能及对所有物种样本有整体了解,第二次播放时,评定者结合图1、表2中的评价因子对36种目标物种进行综合价值打分,总分100分,取20位评定专家平均分值。

3结论

本研究讨论并建立了福建沙生药用植物综合价值量化评价体系模型,包括生态效益、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等3个一级评价因子和20个二级评价因子,涵盖了沙生药用植物在砂质海岸群落物种配置中的必要因素。在此评价模型中,以百分制计,36种沙生药用植物综合价值最高为单叶蔓荆(81分),最低为拟漆姑(33分),平均得分为56分,综合价值属中等水平。

本次评定结果显示部分野生天然药用植物具备优良的综合利用价值,最为明显的是单叶蔓荆。其果实为中药蔓荆子的主要来源,在生态效益、

药用价值与观赏价值中均具有出色的表现,是福建省砂质海岸常见的资源物种[9-11],具备深入探讨其综合利用价值的优势。

本次量化评分标准采用百分制绝对值,初步测评了福建省36种本土沙生药用植物的综合价值。此方法简单可行,操作性强。但同时,基于不同目的的植物群落种质资源配置,要求对某一方面的利用价值进行侧重评价时,则需要考虑相关评价因子的权重设置,此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编委会.福建省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33.

[2]吴晓星,刘凤栾,房义福,等.36种欧美观赏海棠品种(种)应用价值的综合评价[J].南京林I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1):62-65.

[3]龚建英,王华新,龙定建,等.石槲观赏植物观赏利用价值综合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5 (20):19-25.

[4]魏育钢,蓝登明,李钢铁.内蒙古贺兰山野生花灌木资源观赏及潜在开发利用价值评价[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5,41(4):13-17.

[5]吴燕燕,白岳峰,林夏斌,等.武夷山地区观赏荷花品种引种价值综合评价[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6,36(2):106-113.

[6]王忠红,关志化,陈双臣.野生葱属植物观赏价值评价及其应用[J].南方农业学报,2016,47(8):1349-1355.

[7]赵焕臣,许树柏,和金生.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51-59.

[8]王雁,陈鑫峰.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J].林业科学,1999,35(5):110-117.

[9]刘小芬,杨成梓,黄泽豪.闽产蔓荆子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医学报, 2011,26(1):122-125.

第5篇:生态资源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特性;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森林的病虫害具有破坏力强、种类繁多和爆发性强的特点,能够在相当短的时间对森林造成很大的损害。因此,充分了解森林的病虫害特性,及时对其进行防治是相当重要的。只有积极防治森林的病虫害,才能保护森林资源的安全,促进林业建设的发展。下文中笔者就森林的病虫害特性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为小陇山林区森林防灾减害提供一些防治措施建议。

1 森林的病虫害特性

小陇山林区地跨天水、陇南、定西,各种地形地貌风格迥异,气候的地域划分也相当明显,自然条件复杂。在这种环境下就造成了小陇山林区有着丰富的物种资源,当然也就造成了病虫害的种类庞杂。当前小陇山林区已知的病虫害种类多达300多种,而其中经常造成危害的约有10多种,对于小陇山森林资源结构、林木植被质量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病虫害的主要特性是爆发性强、破坏力强、繁衍能力强以及高适应性等。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病虫害的自然死亡也相当少。因此,森林病虫害的特性可以总结为以下5个方面:

经常发生森林病虫害的林区面积始终居高不下,而且总体都是呈现出增长的态势,损害程度日益明显;时有发生森林病虫害的往往会出现大面积的病虫害爆况,给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相当严重;很多次要的森林害虫在某些地方成为了主要的害虫,森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很多危害性较强的病虫害扩展迅速,接二连三的进行蔓延,给小陇山森林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小陇山林区中的经济林区病虫害日益严重,成为制约山区经济发展和林农脱贫的重要阻碍。

2 森林的病虫害防治现状

2.1 病虫害日益增多

由于病虫害的种类庞杂,病虫害凭借着其蔓延速度快、繁衍能力强和适应能力强等特征日益增多起来。而且目前而言还缺乏良好的病虫害防治观念,对于病虫害防治不能实施有效的防治,只是起到了暂缓的作用,没有从根源上防止病虫害危害森林的情况。

2.2 病虫害防治水平不高

森林病虫害一直都是小陇山林木建设和森林发展过程中的头等难题。由于长期以来对于森林的病虫害防治认识度不够,防治意识薄弱,导致了针对病虫害防治的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难以提高,造成了病虫害防治之后又再生,周而复始危害着森林生态系统。

2.3 森林病虫害损害面积逐年增高

当下小陇山森林的病害虫防治工作虽然年年防治,但进展不大,导致被病虫害损害的森林面积逐年增高,提高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而且随着病虫害损害面积的增多,防治工作也必须全方位立体化进行,对于小陇山传统的人工防治是一个挑战。

3 森林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1 积极进行预测预报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是运用现代科学办法侦查病虫害发生动态,充分调查当地气候条件、森林覆盖面积记忆林木生长状况,通过结合监测到的资料推算害虫发展趋势。积极进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让防治工作将一切情况都掌握,便于开展防治。

3.2 改进林区,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

虽然小陇山近几年大力发展森林资源和林业建设,打造了很多人工林区,但是人工林区往往树种比较单一,导致了整个林区的生态系统相当不稳定,非常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必须要从改进林区出发。要改进林区树种,选择适合林区地势地形条件的树种,而且树种一定能够具有一定的抗病虫性;杜绝病虫害苗木进入林区;及时对林区进行消毒;将单一的林木种类换为多样性的混交林,提高林区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加强对于林区林木的养护管理,合理进行施肥和灌溉,提高林区林木的整体健康度。充分利用林区林木与其他生物、植物以及周边环境的复杂网络关系合理调节林区生态系统,加强林区整体对于病虫害的抵御能力。

3.3 加强检疫工作 防治病虫害入侵

当今森林的病虫害不仅仅在小陇山林区发生,全国各地区都有发生且有蔓延之势。因此,各地区城市绿化等地区之间的苗木交流势必会导致一些携带着病虫害的树种进入小陇山,造成病虫害大量蔓延,让森林受到损害。因此,防治病虫害一定要加强检疫工作,防治病虫害入侵。对于入侵病虫害小陇山森防站部门要重视起来,以治理和防控结合的方针积极进行治理。大力加强林木运输车辆、林木来源地的检验检疫工作,在检疫工作中积极运用现代高科技进行。

3.4 提高认识

针对当前小陇山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认识度不高的情况,病虫害防治应该将“提高认识和加强领导”当作一项重要措施。要提高小陇山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认识。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生态文明、生态环境是我国十之后提出的重要观点,因此,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的打造起推动作用。要认识到病虫害对于森林资源的损害。森林资源受到损害直接阻碍了小陇山林区农林经济以及相关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因此,进行森林的病虫害防治能够保证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对于造林绿化战略高度的认识。森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有效提高造林绿化工作的质量,提高小陇山森林的整体质量,能够实现小陇山林业跨越式发展。

4 结束语

第6篇:生态资源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榆科;层次分析法;榉树

中图分类号:Q9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00103

1引言

榆科(Ulmaceae)落叶乔木或灌木,分布于热带至寒温带,以朴属、山黄麻属、榆属和白颜树属居多[1]。中国产8属,50余种,广布于全国各地。其中榆属占将近一半,青檀属为特有属。榆科植物根系发达,喜光,耐干旱瘠薄,喜酸性或微酸性土壤。

2研究地概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海拔50~200 m,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1361.6 mm,集中于4~7月,年相对湿度为80%,年平均气温17.4 ℃,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本区地层古老,母岩为典型的第四纪网纹红壤,风化程度较深,具有酸、黏、瘦、易板结等劣土特征,同时又富含铝,经长期生物改良后,已经成为适合植物生长的优质土[2]。

3研究方法

采取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园榆科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榆科植物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生物学特性等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榆科植物进行分析与评价。

4结果与分析

4.1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现场实地踏勘及分析总结,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有榆科植物4种,分别为榆属的榆树,榉属的榉树,朴属的朴树和糙叶树属的糙叶树。其中榉树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大,共277棵,而榆树、朴树和糙叶树数量相对较少,分别仅为3棵、11棵和5棵,且分布较为集中。榉树和朴树均有用作行道树,在校园绿化中得到应用,尤其是榉树,在校内应用较为广泛,且校内榉树来源广,多数来自海宁、武汉、浙江、美国、澳大利亚、江苏、江西、杭州等地,观赏价值较高。

4.2资源评价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3,4]。

4.3模型的构建

参照国内观赏植物资源评价指标[4],选取与榆科植物的观赏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3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即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生物学特性来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图1)。评价模型分为4层,即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最底层。各层次的意义分述如下。

(1)目标层(A)。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榆科植物观赏开发利用价值。对校内榆科植物有一个更全面的比较认识,从而判断、筛选出榆科植物中观赏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树种,便于以后榆科植物的开发利用。

(2)准则层(B)。设定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生物学特性这3个影响、制约榆科植物观赏开发利用的因子作为准则层。

(3)指标层(C)。选择与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的12个评价指标作为指标层,对各指标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分值。

(4)最底层(P)。待评价的榆科植物种类。

4.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由表可知,针对榆科植物,观赏价值中的C2叶观赏价值占有最大的层次总排序权重,为0.335411156,约占33.54%,是榆科植物观赏开发利用时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其次是观赏价值中的C8最佳观赏期和生物学特性中的C10生态习性,各占约19.51%和15.46%(表1、2)。这说明,在开发榆科植物时,首先应当考虑该植物叶的观赏价值,并且也不能忽视其观赏期的长短和生物学特性,以免达不到理想效果。

4.5评分标准

建立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依据B层各指标分别对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生物学特性和C层各指标间差别程度不同,不论其为定性还是定量的指标,均按照从好到差5级进行评价,拟定1~10分制评分。具体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是在对榆科植物的观赏特性、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特性等方面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后进行量化确立的(表3)。

4.6评价结果与分析

榆科植物最主要的观赏价值为秋色叶和树形。榉树树形优美,冠幅庞大,叶色季相变化丰富[5],枝细叶美,绿荫浓密,应用V泛,得分相对其他3个树种高。朴树虽树形美观,树冠宽广,绿荫浓郁[7],但秋色叶观赏价值不高,得分次之。榆树虽然秋色叶不佳,但早春先花后叶,簇生于枝端,其果“榆树钱”也被大家所知晓,因此分值排第3。相对而言,糙叶树虽树冠广展,苍劲挺拔,枝叶茂密,浓荫盖地,但观赏价值均不如前者,因此得分最低

参考文献:

[1]祁承经,林亲众.湖南树木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85~390.

[2]刘春林,曹基武,吴独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植物园的珍稀濒危植物[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9):97~99.

[3]杜栋,庞清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30.

[4]蔡殷知.观赏植物评价方法研究及评价模型应用-以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为例[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第7篇:生态资源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辽西;毛榛;调查;生态评价; 生态利用

中图分类号:S718.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16802

1辽西地区气候植被特征

1.1气候特征

辽西地区包括锦州、朝阳、阜新等地,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南部属半湿润区,北部属半干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540.6 mm,且多集中在7~9月份,年均蒸发量为1974.3 mm,森林覆盖率69.6%。

1.2植被特征

在南部的半湿润区域,分布着大批天然次生林。一些条件适宜地块自然生长一些片状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灌丛,掌握其生态特性,探索林分演替规律、进行生态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毛榛灌丛的调查与结果整理

2014年,林业技术人员对大河北镇石洞沟四道洼天然毛榛灌丛进行调查,经整理后,结果如下。

2.1环境因子

调查地块位于大河北镇石洞沟村清河四道洼,小班面积4.2 hm2,海拔980 m,西北坡,阴坡,土层厚度5~30 cm,郁闭度0.9,上坡位,坡度35°,立地条件较差。

2.2灌木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标准地,在四角和中心机械量取5块5 m×5 m见方面积,调查记录灌木树种、盖度、高度等,整理记录结果见下表1。

3毛榛的生态特性评价

毛榛,桦木科榛属灌木,高2~4 m,丛生,多分枝。4~5月先叶开花,8~9月果实成熟。产于山西、四川北部等广大地区,常见于海拔400~1500 m的山坡,在辽宁西部分布为灌木优势种,也见于杂木林及油松林下。毛榛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坡地及丘陵优良的保持水土灌木树种,种子含油50%~60%,可榨油供食用,种仁入药,

3.1先锋树种

毛榛灌丛生长的地块,均为阴坡或半阴坡,立地条件较差,多年来,因某些生长条件适宜,由裸地或灌木林演替成以毛榛为主的灌丛群落,毛榛成为原始建群种和先锋树种,是影响改善小区域环境的主导因子,这种超强的裸地适应特性,对大面积阴坡、土层瘠薄地块的植被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3.2群落演替的过渡性

从调查结果看,毛榛总株数9040株Mhm2,占调查总株数的49.8%,毛榛为本群落的主导因子;其它种如五角枫(Acer truncatum Bunge)、糠椴(Tilia mandschurica Rupr.er Maxim.)、暴马子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 Hara var. amurensis (Rupr.) J. S. Pringle)、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和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几种树种总数为3360株Mhm2,有些树种的平均高度于毛榛相同,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这一组乔木会逐渐高出毛榛,并使树冠逐渐扩大,在阳光照射上,占具优势,使乔木树冠下灌木因缺乏阳光而抑制生长,并逐渐演替为以五角枫、糠椴为主的次生林。

3.3经济效益低

毛榛灌丛郁闭度0.9,多年的自然生长,有部分结果,产量较低,采收效益较低。

4保护恢复措施及生态应用

4.1封育措施

在辽西南部或自然环境相似地块,采取封育措施,利用毛榛灌丛先锋树种的特性,促进毛榛在阴坡或半阴坡立地条件恶劣的地块天然生长,成为毛榛灌丛植被群落的建群种,实现由灌草丛到灌树丛植被群落的演替。

4.2群落自然演替进程与保护

由毛榛生态特性决定,作为群落主导因子,在自然演替进程中,毛榛灌丛发挥独特的作用,在一个或几个生理期内,必然经历毛榛的生长、繁茂、逐渐衰退的过程,取代群落的主导因子逐渐衍变成为五角枫、糠椴等,并向更高群落演化发展。

毛榛灌丛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群落主导因子的更新、向顶极群落演替的过程是可逆的,一旦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演替将停滞或发生逆向演替,辽西南部的天然次生林,是由半个世纪以来的封山育林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如果天然林被破坏,所产生的生态影响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恢复时间。

4.3经济开发

对一些立地条件适宜的灌丛,采取平茬措施,达到壮枝、壮芽,促进结果,次年要短截徒长枝、强旺枝、超长枝,芽饱满、长短适中的健壮枝留作结果母枝;5~6月进行疏枝,对于过密的徒长枝、细弱枝要适当疏除,疏枝量不超过总枝量的20%;及时除萌蘖,基部萌发的萌蘖都要及时除掉,能减少树体生长和产量形成。

4.4生物多样性保护

天然毛榛灌丛,是影响本群落的主导因子,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檗的生长创造了条件,也为一些珍稀草本植物生长提供了保障,毛榛的生长,对群落内生态系统的稳定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菊春.辽宁青龙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2]许志刚.实现辽西北小城镇绿化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防护林科技,2014(4).

[3]刘洪伟,白瑞兴,魏金杰.凌源野皂荚生物、生态学特性调查与资源利用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3(3).

第8篇:生态资源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生态系统 信息性 生态性 系统性

[分类号]F270.7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正朝着知识化和生态化发生巨大的转变。其一,智力资源逐步替代物质资源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其二,企业也遵循生态规律,按照自然资源和市场容量的情况而发生经济活动,即企业的成长空间由环境资源容量来决定,二者同时发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此背景下,诞生了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不仅帮助企业扩大了可利用的生态空间,提升企业竞争力,更加展现了发展企业信息生态化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企业信息生态系统是近年来新生的一种企业运作系统,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对信息生态学、企业信息化及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系统性和全面性的阐述,但关于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仍然非常稀缺。本文站在信息生态角度对企业信息生态系统进行解析,究其本质是由信息、生态、系统这三大基础元素构成。信息是主体,是生态系统传递的客观内容;生态是尺度,是系统运行的潜在规则;系统是基础,是一切元素构成的整体集合。三大元素的结合构成了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为未来研究系统内在机理、运行机制、运行模式等相关理论与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对于挖掘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内在潜力、探讨其演化特性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可见,对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生态、系统三元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为今后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推波助澜。

1 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解构

企业信息生态系统是由企业中的人、信息、技术、实践构成的一个系统,它以企业为个体元素进行各种商业活动与信息交流。它是围绕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在企业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能量、物质、信息交换和转移的过程。企业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动态系统,系统中的人、信息和技术等组成要素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协同发展。传统形式下,企业为了争夺资源和市场而进行破坏性的竞争,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而生存。如今,站在信息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企业之间达成合作、共生,形成一种基于产品、技术之上的增值服务,是信息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结果。

企业信息生态系统是一种新生的企业运作系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稀缺,其系统构建也是基于逻辑模型进行研究。从系统运作角度,可将其细化为生态信息管理子系统、生态资源调度子系统、生态因子自我调节子系统、生态决策评价子系统。而从整体、全面归纳来看,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实际上就是由系统、信息、生态三大要素构成。系统即为管理子系统、调节子系统、决策评价子系统;信息即为企业需求信息、企业传播信息、外界生态环境信息;生态即为生态资源、生态因子、生态平衡、企业生态决策。因此,系统、信息、生态便是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具体化、缩影,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便是通过这三者的集合进行着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系统、信息、生态是构成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三大重要基本要素。信息在整个系统中无处不在,根据不同的信息类别与不同的信息需求者进行信息交流,它是系统运行的粘合剂;生态是企业个体之间、企业与外界环境之间共进、衍生的生存状态,它们相互辅助、协调,最终达到生态平衡、长久发展的目标,是系统的灵魂支柱;系统,即为企业运行的整体、集合,是企业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界面,同时是信息和生态运作的基础、展现的平台。

所以,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是需要系统、信息、生态三者相互促进、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企业长久发展、环境绿色健康。同时,为了更好地挖掘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潜力,对系统性、信息性、生态性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2 系统性

“系统”一词来自拉丁语“Systema”,即“群”或“集合”的意思。它早在古希腊就已出现,原意是复杂事物的总体,不过在当时尚未成为一个具有确定科学含义的概念。英文一词具有体系、系统、体制、秩序、机构、组织等含义。中国学者钱学森认为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任何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系统的环境是指存在于系统之外的并且与系统发生作用的所有外界事物的总称。系统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实际上,环境就是为系统提供输入或系统输出的场所,即环境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即指企业内部信息环境,包括许多影响信息的创建、分布和使用的、相互依赖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由人、惯例、价值及技术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其强调企业、人类与信息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考察人在信息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企业发展与信息环境的关系,使人类社会与信息环境的发展能够协调一致。

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为:①共享命运。即整体上企业间“相互适应、共享资源”,由传统形式下你死我活的竞争转变为“双赢”式的竞争合作,虽然企业在资源和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竞争,但因为有着共同做大市场的愿望,而能在竞争的排斥力下共处,达成信息协同,实现长远持续发展。②创新性和演化性。一个健康的信息生态系统是动态发展、自主创新、处于不断演化当中,具有适应和进化能力。基于企业生态链的合作既可以使企业实现资源互补,又可以发挥自身的核心专长,挖掘较强的创新潜力,加强了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内部机制创新,发挥成员的创造性和潜力,达到协作创新、共同进化的目标。③地域性和情境性。信息生态系统与不同的信息环境相对应,信息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从而体现着不同特色的地域性特征。而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人或技术在不同的情境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也可以对自己所在区域的生态施加影响,这也是生态区域之外的人无法办到的。

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强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一个生态要素所发生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系统,一个企业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个行业、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变。因此,企业之间只有通过不断的“适应、利用、改善”的过程实现生存、成长、回报、获取继而再发展,才能实现企业个体系统的通畅运行、企业种群系统的持续开拓、整个信息生态环境资源均衡,这不仅创造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战略,同时回

报给社会一个协调、稳定、共生的企业发展最佳方案。

3 信息性

近阶段,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革命正在引发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的重大变化,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社会变革息息相关,以致企业信息化是跨越信息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企业信息化通过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模式以及综合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信息资源利用率、扩大了企业竞争领域,最终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在进行企业信息化改造时,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企业流程重组之间具有互动的作用。但是,企业往往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不是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角度来思考。而信息生态系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信息管理的新范式。其主张顺应空前积累的竞争形势,把握市场机遇,由不同企业围绕某一特定任务组成灵活的企业联盟。各企业间形成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演进的信息生态系统。

在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中,首先,信息是系统构建的主要内容,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无限性、依附性的特点。信息生态系统则沿袭了信息性的基本特点,又结合生态性和系统性开创了自己的相关特性。其次,信息人即一切需要信息并参与信息活动的单个人或多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费者。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构成了系统的信息循环链,在不同的阶段和场合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第三,信息环境是信息生态的背景和场所,是企业竞相争夺信息与物质能源的平台。在一个复杂的信息生态中,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被称为信息生态因子,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且互动设计是信息性的特征体现。

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对企业间的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和开发利用,以适应多变的竞争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拓宽了信息的流通空间,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利用效率,建立各类企业共生的信息生态圈,从而达到企业间共生的战略目标。

4 生态性

所谓生态就是生物的生存状态,它包括有机生物的生存条件、相互关系以及有机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原本运用于生物学中,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同一物种内部或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个体或群体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接着,由于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等问题的解决方式与生态学所研究的内容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和共通性,生态学便运用于多个领域,促进了相关的分支学科诞生,信息生态学即是其中之一。

国外学者T.H.Davenport和L.Prusak在1997年出版的《信息生态学》一书中,对信息生态学给出了如下的表述:信息生态学是指对组织内部信息利用方式产生影响的各个复杂问题采取整体的观点,显示在许多不同现象的相互作用时必须利用系统观(System Ap-proach)来分析问题。通常可以将信息生态学与生态系统中知识的获取、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联系在一起。

4.1 企业生态性

纵观企业发展历史,像自然界的生物体一样,历经由盛而衰、由小变大的生物演变过程。企业作为生命有机体,具有生存与发展的欲望,经历成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过程,同时在遗传与变异、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种内和种间斗争也受着环境的选择。“企业生态链”类似于生物界的食物链,按它们的营养级可顺序分为上、中、下等多级,下级为上级产品的消费者。同样,在一个行业内也存在生态链关系,按顺序分为供应商、企业、中间商和顾客,后者为前者的消费者。然而,企业与生物不同的是并非每个地区都存在着特定完整的生态链,它要求充分利用企业生态资源进行区域分工,促使企业与生态环境相互推动与制约,形成自觉目的性,使企业与资源能够合理匹配、有效运用。图2是一个企业生态链模型。

由于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导致企业环境时空的变化,企业依存的空间缩小。结合一般生态系统的物种与种群,企业生态体按照其特性划分为企业种群和企业群落。企业种群是指进行类似活动的企业集合,它们在经营中利用资源的方式类似,其经营结果也类似。同一种群内的组织为了类似的资源或相近的顾客展开竞争。企业种群生态致力于探讨企业种群的创造、成长及消亡的过程及其与环境转变的关系。企业群落是指由若干企业或企业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企业群体。在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中,企业与企业、企业种群、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作用,其摒弃传统的企业为了争夺资源和市场而采取的破坏性的竞争方式,而是达成合作、共生,形成一种基于产品、技术之上的增值服务,这也是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结果。

4.2 信息生态平衡

第9篇:生态资源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 水循环再生 可持续发展

1.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水环境和水循环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以及地下水超量开采。同时存在城市街区的扩大导致不可渗透面积增加,下水道改造导致排水系统的变化,降雨时短时间内的排水量增大,使得河川内洪水时洪峰流量增大问题; 土地利用面积的增加,水面、绿地等的面积减少,使得水蒸发量减少,市区的气温上升,对城市的气候也会产生影响,同时还伴随着水环境恶化、水文化丧失等一系列问题。

2.城市化的水文效应

2.1城市水文循环的特点

从水循环路径看,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江河湖泊关系,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赋存环境和补排转化路径。除天然水循环外,还形成了由“取水-输水-用水-排水-回归”五个基本环节构成的人工侧支水循环。它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城市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相应变化,区域水循环也随之而变。从水循环特性看,城市土地利用,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地貌与植被分布,使城市地表水的产汇流特性和地下水的补给排泄特性发生相应变化。

2.2 城市水循环的短路化

城市水循环由区域天然水循环和人工侧支水循环复合而成,后者是对自然界水循环的社会强化。一般来说,城市不透水的下垫面、河道整治和人工排水管网等工程措施,创造了一个新的径流形成条件,隔绝了地面径流、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换,水循环过程行程缩短、时间加快;城市不透水的下垫面和合流制的排水系统,增加城市水环境中的悬浮固体及污染物,减少下渗和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城市枯水期基流,这就是所谓城市水循环的短路化。

2.3 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

城市化影响降水已成共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建设对降雨径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树木、农作物、草地等面积逐步减小,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规模、面积不断增大。城市化过程使相当部分的流域为不透水表面所覆盖,减少了蓄水洼地。由于不透水地表的入渗量几乎为零, 使径流总量增大;不透水地表的高径流系数使得雨水汇流速度大大提高, 从而使洪峰出现时间提前。地区的入渗量减小,地下水补给量相应减小,干旱期河流基流量也相应减小。

(2)城市污染对降雨径流水质的影响

城市径流中污染物组分及浓度随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类型、交通量、人口密度和空气污染程度而变化[4],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严重,在某些地区和城市出现酸雨。地表污染物以各种形式积蓄在街道、阴沟和其它与排水系统直接相连接的不透水表面上。如行人抛弃的废物,从庭院和其它开阔地上冲刷到街道上的碎屑和污染物, 建造和拆除房屋的废土、垃圾、粪便或随风抛洒的碎屑, 汽车漏油与排放的尾气, 轮胎磨损, 从空中沉降的污染物等。

2.4 城市内外的水量循环

城市水循环中的水量有相当部分来自城市区域以外,或地下潜水和深层地下水。城市人工侧支水循环中,一部分经处理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集中排人城市河湖水体,也有相当部分不经河流直接排人城市区域以外的受纳水体,而另一部分经处理的退水又重新回到人工侧支水循环中。

3.对策研究

城市水文的特点是城市水分流动、污染、和净化都被人工强化。健全的城市水循环必须保持城市水资源供需的平衡、排放与处理的平衡,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对城市水资源在生态、生活和生产三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3.1 城市绿地建设

以公园、绿地、花园式机关单位为“点”,以沿路、沿边、沿河、沿江绿化为“线”,以广大城市居民的住宅的屋顶、阳台、庭院为“面”的点、线、面结合的闭合状的城市绿化管理体系。绿地建设要物种多样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一个地区绿地面积与环境质量有关,不仅要用绿地面积所占比例作为参数,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评价它在环境质量中的作用,正确引导城市绿地建设。

3.2 城市河流的保护和建设是健全城市水文循环的基本手段之一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往往是河流被硬化、渠化,城市景观和水环境被破坏,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的增加,与河流泄洪功能减弱密切相关。作为城市防洪的对策,要树立蓄、疏结合的治水理念,还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以“绿”和“水”作为空间基质,把水、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以水造景,营造一个舒适的城市水环境。

3.3城市水资源管理

要把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的管理统一起来,城市规划与管理应把城市水文、排涝、供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水环境保护作为基本范畴考虑,具体研究城市生态的水环境容量、蓄水洼地的条件和布局问题,及其污水处理与回用、水体连接与流动、水生生物与观赏设施等问题。

4.结语

城市是人类生存环境给原自然系统叠加的最重负担,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既具有自然环境的特性的复杂性、易变性、难于恢复性,还具有人工环境独有的人类活动主导性,易受外界干扰性的开放性,输入输出的不均衡性。城市化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水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为此,必须深刻地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对策,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元生,金光炎.城市水文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杨京平.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周玉文, 赵洪宾. 排水管网理论与计算[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马学尼, 黄廷林. 水文学( 第三版)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王浩.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题报告[R].北京.中国水利信息网.2004年1月14日

[6]张宗祜,张光辉.大陆水循环系统演化及其环境意义[J].地球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