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生命教育范文

小学生生命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生命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生命教育

第1篇:小学生生命教育范文

1.1生命关怀的定义。

生命关怀是对人类和人的生存情况和生存价值最深层的关心与热爱,它是以生命中实际的需要为起点,为生命创造出自由和自然的状态,帮助生命领悟和体验生命的价值所在,以便于更好地实现生命的全面发展与协调。个体的生命关怀其实质上是关怀个体生命的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不同个体的生命是不同的、独特的,并通过各种经历、感受展示出来,从而使生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1.2生命关怀的重要性。

在当今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生命关怀的理念,不仅是对小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怀,还是对小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当今教育界必须直接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2.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2.1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是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场所,生命教育工作的实施主要是根据学校的教育方式展开的,因此,学校应该支持和帮助生命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在当前生命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许多学校并没有将生命教育列入日程,开设的专门性的生命教育课程比较少,缺乏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2缺少生命教育人才。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不少学校缺乏生命教育的教师,一些学校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并不是主要负责生命教育工作的,他们几乎没有参加过生命教育培训就担任这一教育工作,对生命关怀等的认识与理解也仅仅来自书本,缺乏实际意义,甚至有些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与书本理论相违背,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最终不利于小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进行,效率明显降低。

2.3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今的小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父母都给予了过多的爱,但是父母没有在付出爱的同时教导小学生如何关心他人,使得不少学生对父母、对他人、对生命无情与漠视。还有一些家长忽视了家庭暴力的影响,认为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形成暴力倾向,从而出现了校园暴力事件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4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判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而在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东西约束了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例如网络文化和游戏的存在。目前网络上充斥着不良文化或暴力文化,小学生在无意中接触后就会无意识地进行模仿,错误地理解各种不良行为;最为严重的是网络游戏的侵害,大部分游戏都有着血腥的内容,不少小学生沉溺于这些游戏中,也习惯了这些暴力游戏,对于血腥的画面没有感觉,长此以往,在他们看来,生命的价值就变得无足轻重,回到现实生活中,虐待残杀动物不足为奇,同学间打架斗殴更是常事。

3.小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改进措施

3.1学校应加强对生命教育工作的重视。

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小学生生命教育教学工作。首先是改革教学内容,将生命教育融入各科目中,让小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认识了解生命,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自我保护,珍惜和热爱生命。其次是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对于从事生命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但要加大数量,还要加强质量培训,让教师能够以活跃的方式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己领悟生命的价值所在,形成生命意识。最后,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等,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小学生们提供真实的活动场景,增强对生命活动与现象的体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生存知识。

3.2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空泛的说教,它渗透在教师的每个动作中,每天的生活里。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伟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小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教导学生关怀生命。在一次上课中,同学们围着一只惊慌措施的飞蛾,在他们眼里这只是一只虫子,因此主张踩死虫子并没有什么,然而,我用扫帚帮助飞蛾逃离了这困境,解救了它。从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知道,从事生命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生命意识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将生命关怀融入生活中,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教育学生学会关怀生命,珍惜生命。

3.3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小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接受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学校时,应当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尊敬师长,和同学和平相处,团结友爱,切记不可和同学打架斗殴等;在家里,应当尊老爱幼,听长辈的话,如遇到父母吵架等情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劝阻他们,努力维持和睦的家庭;在社会上,尽可能地避免和不良分子接触,不受社会坏风气的影响,不沉溺于网络游戏。总之,小学生应当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避免不良事物的干扰,做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不断进步。

4.结语

生命教育帮助了我们超越了自我的生命,提高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实现了生命价值。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工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从事生命教育的相关工作者应当尊重生命,使每个生命都能够全面发展,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和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得小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大社会舞台上能够勇敢向前进,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生生命教育范文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小学生 思想品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6 文献标识码:A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近年来,学生自残、自杀、暴力犯罪等事件频发,在让人深觉痛心的同时,也领悟到我们的教育中缺少了生命教育的成分。生命教育即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发展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生命价值和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培养健全的人格的一种教育活动。我国教育部早在2003年就在制订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时,对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提出了生命教育的要求,从那时起,生命教育就成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亮点之一,这无疑强调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重点阐述了小学生品德培养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思想品德培养中生命教育的渗透与实施以及过程中的几个注意点。

1小学生品德培养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1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思想品德培养中需要渗透生命教育

生理上,如今的小学生身体发育较早,体内器官发育正在成熟,体型上有些小学生的发展已经接近成人,机体机能也迅速提高,此时需要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他们通过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变化、正视自己、珍爱生命来保持健康的发展。心理上,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而小学高年级阶段则接近青春期,此时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处理好心理发展上面临的冲突与挑战。

1.2小学生生命观现状决定其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需要渗透生命教育

根据近年媒体的报道和有关调查可以看出,十八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是自杀和暴力致死,其低龄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这些失去未来的孩子如果能在一开始就充分接受生命教育,了解了生命的美好,学会了珍爱生命和尊重生命,那么这些悲剧就不会如此多的上演。笔者认为,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中渗透生命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小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也可以使他们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敬畏生命。

1.3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中渗透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小学生身心发展早熟,他们置身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所面临的思想和心理冲突也越来越多,遇到问题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尤其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上暴力、凶杀等内容带来的误导也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如果不对小学生进行及时、正当的生命教育,他们很可能走上一条不归路。因此,在小学生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2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中生命教育的渗透和实施

2.1在思想品德课中大力提倡生命教育

基于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思想品德课标的亮点之一,在课改不断推进的现状下,在思想品德课中更应大力推进生命教育,使思想品德课成为渗透生命教育的主要媒介,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体验生命的价值。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对生命教育进行系统的和明确的讲解,深入挖掘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合到思想品德课程当中。

2.2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将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

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应作为生命教育实施的重点之一。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了解违法犯罪的代价,让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

2.3生命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共同致力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

学校和家庭应帮助学生树立生命责任意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要为家庭和社会负责。教育各方应将关注的重点从学生的成绩高低转向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态上,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和重要责任,学会感恩父母、回报社会,体现人生的价值,承担起生命的责任。

3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中渗透和实施生命教育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教材开发和教师素养方面

首先要明确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中生命教育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来开发教材。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和生命教育教材,在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制时可以借鉴国外的生命教育。比如,根据有关资料介绍,从20世纪60年代,生命教育成为美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程内容,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都开始了生命教育课程。但是,生命教育也要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最主要的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开发思想品德教材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然而如何解决应试教育对思想品德培养和生命教育的严重干扰的问题,这就需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等的重视。

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实施生命教育,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学生品德培养和生命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作用不容忽视。教师拥有的生命教育智慧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具有深邃的生命教育情怀,践行生命化的教育方式,尊重、热爱、赏识学生,创造温馨、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情境和教学空间,构建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为此学校也应该加强教师的生命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注重对教师生命教学效果的评价。

3.2将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结合起来

当代学生表现出普遍缺乏挫折教育、受不了委屈、敏感脆弱的特征,遇事容易采取极端的反应行为。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开始,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正视逆境。教育各方要有意识地创造一定的挫折和逆境,帮助孩子锻炼自己问题解决的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引导孩子正视苦难和逆境,在承受苦难和摆脱逆境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乐趣,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值得思考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避谈死亡的旧习惯造成我国生命教育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将爱惜身体确立为孝的基础,这体现了对生命权的尊重,却隐含着对死亡的忌讳。如今人们依然认为谈论死亡是不吉利的,教师更多的是回避、淡化甚至于异化“死亡”的概念,以致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死亡教育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小学生对于“死亡”缺乏正确、客观、积极的认知引导,有的过于害怕死亡,有的过于轻视死亡。在小学生品德培养和生命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死亡教育”,让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惊叹于生命的奇迹。

3.3将生命教育和“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联系起来,树立生命保护的意识

前几年有新闻报道表明,有学生在见义勇为之后得到了学校的大力宣传和表扬,回到家里却被批评并被告之“以后不许多管闲事”。这类事件的背后,体现出成人对于生命教育和“见义勇为”之间矛盾的认知。其实二者并不矛盾,生命教育是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然而成人若给孩子灌输的一直是“贪生怕死”的观念,那么谁该为社会和国家承担起责任呢?如果人人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当孩子遇到危险时,谁又能挺身而出?孟子在《告子上》中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这应该是一个浅显的共识,那就是生命教育和“见义勇为”精神教育不能偏废,关键就在于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见义勇为时学会请求帮助,根据自己的能力履行应尽的生命责任。

总之,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中要更多地渗透生命教育。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不仅要承担德育的功能,更要教会学生敬畏、尊重和珍惜生命。让思想品德课找回失落的精神世界,归还完整的生命性,是每一个德育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关注小学生,就是关注未来的青年,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生命教育伴着所有孩子长大,让生命教育充实他们的品德培养,这不仅是教育的呼唤,更是人性的呐喊。

参考文献

[1] 池晓燕.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2013年高考新材料作文之“名言警句型”备考指津[J].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3(05):24-27.

[2] 乔虹.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4(10):5-8.

[3] 张润新.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亮点――生命教育[J].才智,2014(02):109.

第3篇:小学生生命教育范文

1生命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生命教育的研究始于美国人J.DonaldWalters(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出版的《生命教育》一书。随后澳洲于1979年成立“生命教育中心”。1989年,日本在《教学大纲》中提出“敬畏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精神”的教育理念。1996年,台湾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20世纪末,香港也对生命教育给予极大关注,倡导“以生命为主线,以爱为核心”的公民教育。对于生命教育,国内学者也在传统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见解。2003年4月,湖北省教育厅针对大学生自杀现象日益突出的问题,专门组织召开了全省81所高校“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据了解,这是湖北省乃至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大学生自杀为主题的专题大型会议。2004年辽宁省正式启动“生命教育工程”,在全省中小学开设生命教育课。2005年6月,上海市公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希望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体系,引导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的价值,热爱、尊重、关怀、欣赏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2005年12月,湖北省地方教材《生命教育》通过立项初审,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在我国正悄然走来并有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严格意义上讲,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特别是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亟待研究与加强。

2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可谓见仁见智。陈斯拉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而刘利、张利民认为生命教育是指向生命自身、针对生命内涵的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人的生命、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的教育。

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根据人的生命本质、生命发展规律以及社会进步的需要来设定教育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育活动,从而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孟媛媛则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对生命教育进行了解析:广义的生命教育不仅是指热爱、珍惜个人的生命价值,也包括他人、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价值,并涉及生死观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教育、智慧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狭义的生命教育则具体指人生观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生命,把握生命的真谛,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我们认为,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培养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进而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尊重与关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并通过实践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思考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的总目标之下,理应关注大学生的生命发展和生命需求,点化润泽大学生的生命,促成大学生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整体生成,培育身心健康、情意均衡发展的充满生命激情与活力的全面人才。但是研究表明,由于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主旨应是“全面育人,促进生命和谐发展”的认识不到位,加之没有准确把握体育的生命品性,生命在体育教育中失落了,体育教育未能有效融合生命教育,没能充分起到全面开发生命,点化与润泽生命的作用。

1过多关注“种生命”,较少关注“类生命”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但“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高清海先生继承马克思的理论,从哲学的角度认为,人具有“种生命”和“类生命”双重生命属性,认为人是“种生命”和“类生命”的统一体。“种生命”指的是人被给予的自然生命,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是个体存在的先决条件和人的最先前提的规定,同时又是对人的一种限定和制约,是类生命的前提和基础,它主要表现为个体生命、本能生命、自然生命、物质生命和自在生命等;“类生命”是指人“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为人所独有,是对种生命的超越和否定。主要表现为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价值生命和智慧生命等等。高校体育教育理应关注人的“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双重属性,但是,由于受前苏联劳卫制和西方兵操体制的影响,一贯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将其对象视为生物意义上的人,过多关注其生物属性,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同样存在这一现象,就是对学生的“种生命”关注过多,却较少关注学生的“类生命”。

2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生命意识淡漠

由于受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影响,我国高校的教育目标曾经定位在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的人才,将“育人”与“制器”混为一谈,置受教育者于教育工业流程之中,欲将其制成标准化的“教育产品”,对大学生的生命本体缺少关注和尊重,使得大学生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感悟不到生命的激荡,体味不到生命的意义、价值与乐趣。同样,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也没有被给予应有的重视,人们将体育教育的目的定位于学习与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以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在这一体育教育目的指引下,人们关注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术有没有提高,而忽略了体育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有生命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都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而我们往往忽略大学生的这些属性,生命意识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没有被给予应有的重视。

3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生命教育目标的缺失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逐渐渗透到体育课程中。新课程标准一改过去的以增强体质或传技技能为教学目标的局面,从中小学到大学体育教育,均确立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同时,身、心、社三维健康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与体育教育紧密相关的生命教育并未成为基本目标之一,这不能不说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遗憾。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践行生命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树立“生命为本,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育应是以生命教育、身体教育及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育,要树立“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生命为本”体育教育理念是指:体育教育应重视自然生命存在与保全的基础性,遵循生命规律,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生命机体优化,培养其养护生命的能力,增强其生命活力;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感受生命之美,引导其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培养其积极生活态度与健全人格,提升与发展其价值生命,实现学生生命开发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狄尔泰认为,人是整体的人,是“有意志、有情感、有想象的存在物”,在“人这一整体事实中”,“精神生活与人心理———物理(灵与肉)生命统一体完美融合”。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个体参与到体育教育中来,高校体育课程就应从生命的全面发展出发,尽力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促进大学生生命自由、完善地发展,使他们不仅学会体育基础知识、掌握运动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学校体育教育是一种以寻求人的生命本质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促进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和谐性为目的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一个手段。因此,构建生命化的体育课程理念必须实现由“健康第一”向“全面育人”的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其创造性与超越性,要尊重其个体的独特性,体现生命的多样性,使其成为生成生命、体验生命与唤醒生命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教育的生命性、开放性、复杂性、特异性、多样性、灵活性、选择性与生成性等特点,牢固树立“生命为本,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增强生命意识,确立生命教育目标,达成全人的教育。

2凸显“生命元素”于教学过程之中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生长过程,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不断超越原来的旧我,不断地完善人的价值生命、精神生命,最后成长为新我的过程。因此,生命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不可能像一场精彩的演出那样按照预定的剧情进行,它充满着智慧的挑战和激情的碰撞。也就是说,要在具体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注入生命元素。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体育新课程五个领域目标中生命教育目标的缺失是一个丞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体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应在体育教学目标中增加生命教育目标,以促使教师在备课、上课时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因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生命、理解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使得体育教学目标更加科学、全面、系统。

教学目标要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增加了生命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贴近学生当下的生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从而不断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为避免生命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泛化与虚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综合考虑以下6大因素:一是健身性,即考虑教材对学生可能的健身价值;二是文化性,即考虑那些能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教材;三是娱乐性,即选择娱乐性、趣味性强的教材;四是典型性,即选择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材;五是有用性,即选择那些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较高价值与意义的教材;六是时代性,即考虑现代社会生活中新兴的运动项目。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促进手段,“基于教育的生命机制,评价要激扬生命,而不是要控制生命”。因此,生命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评价必须充分体现人性化,这就要求改变原有的评价导向,即由过去的重在甄别和选拔转向促进学生生命全面和谐发展。

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方面:一是评价主体的转变,由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改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总评要结合师评与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这样的教学评价更加合力和人性化,有利于为学生创设主动思考、主动观察、互相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有利于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进而培养学生真诚、自信的精神。二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因人而异,就是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根据达到要求的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通过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使他们每人学有所得、各有所获,最终促进学生均衡全面的发展。三是评价评价内容要多样。即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情意表现、体能增长及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等多个方面,教师在平时可以通过观察、成长记录袋、进步量表、书面(或口头)作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客观、公正的评价,真正落实以运动知识、技能为载体,达到育体、育人之目标。

3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4篇:小学生生命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生命教育 开展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一家人宠爱一个孩子,孩子的受教育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溺爱导致孩子任性、脆弱,不能很好地面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现代小学生的生命意识极为薄弱,因为缺乏这方面的专门教育,孩子不懂得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在遭遇一些突况、遭受到威胁时也不能够正确的处理问题,这导致很多小学生会出现自我伤害或者是意外伤害的情况发生。伤害事故一旦发生,不仅会给小学生的生理带来很大的疼痛和打击,也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伤害,这对于年纪尚小的小学生来说是很严重的伤害,对于他们的快乐和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学校父母和老师应该加强合作,从小开始对孩子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提升他们的生命意识,让他们在任何时刻都能够保护好自己,特别是在遭受到突发的由伤害性的事故的时候能够有良好的应对能力,能够使自己不受伤害。开展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能够相应国家素质教育和全方位发展的号召,还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工程。开展生命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本文作者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就是公民在各个阶段学习的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内容,包括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的思考和学习,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生命。生命教育在公民成长和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必须的,能够给公民带来最恰当的教育和引导,能够让我们对生命有一个更加细致、更加直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享受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价值能够在每一个阶段都得到最好的体现。

二、对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学生养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是我们所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因为没有人的生命可以重来,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要珍惜生命,更加有尊严地享受生命。小学生时期还是生命很稚嫩的阶段,很多小学生都不理解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容易遭受到伤害。小学生的心智和思维模式尚未成熟,他们不能够较好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并且珍爱生命。小学生自杀、伤害同学、溺水等事故往往让我们沉痛不已。小学生不知道一旦生命消逝是怎样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命观,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养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护好自己,同时不去伤害他人。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长大,但是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比如说,在教室里吵闹追逐就容易摔倒,造成伤害;与同学打闹也容易使自己受伤;学生在上下学的路上以及在公共场所都可能遭遇到危险的情况……这些情况可能对学生造成失分严重的伤害,追悔莫及,但是学生还尚未成熟,他们不懂得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让自己不受伤害。防范于未然永远比亡羊补牢来得重要,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增强对危险的防范能力,更好地保护自己。当危险发生时,接受过系统化的生命教育的小学生不会慌乱,更能够冷静地面对问题,并且采取措施来规避风险或者降低对自己的伤害,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家长要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生的起步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家长来说,必须要注重在家庭中开展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不是只凭借一次课程或者一次谈话就能够完成的,需要的是长期的坚持和常规化的教育。因此,家长可以在每天的晚饭结束后和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和谈话,可以是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的知识,也可以是针对“512地震”、“强台风”“校园踩踏事故”等事情展开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养成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总之,家庭教育是不能忽视的,在生命教育中必须落实到位。

(二)学校要开展专门教育

学校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的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因此要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就必须要注重在学校中的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熏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学校可以在宣传窗中放一些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图文和事迹,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也能学到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如此之外,课堂教育也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定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主题课堂,并且在常规的课程中渗透进去,让学会懂得珍爱生命。

(三)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理论化的生命安全教育可能对于学生来说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和感知能力还不强。学校可以开展一些适当的实践活动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生命的可贵,同时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让学生感知那些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牺牲的勇士们的精神,使他们对生命的价值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另外,学校还要定期开展“地震安全逃生”“火灾安全逃生”的演习,让学生能够在遇到这样的灾难的时候学会安全逃生,保护好自己。

总而言之,生命安全教育能够让学生感知生命的价值,学会珍惜生命,同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伟龙.农村小学生命教育实践初探[J].考试周刊,2015,(16).

[2]夏春梅.对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师,2008,(S1).

第5篇:小学生生命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渗透;生命意识

现有的每一个有生命意识的个体,对生活的理解不仅包括珍惜自己生命的生命意识,也包括珍惜别人生命的生命意识。尊重和关爱生命的意识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利益,也反映了人性的觉醒和追求正义、和平、爱情、友情、亲情的渴望及和谐相处的想法,更是人类文明的终极意义。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1.体验生命

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相互通的对话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引导他们在无数或习以为常、或难得一见的生命动态中感受各种生命有声有色的勃发;抓住每一个事件,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明确地认识到有着生命教育精神渗透的语文阅读才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2.生命意识的培养

要更好地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其中的“诗仙”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却仍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感悟,也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孤”、“独”等古诗中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同时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极情绪来告诉学生,我们面对沉重的打击时,可以让自然的景致帮助自己重新获得“战斗”的勇气,回复平和的生活心态。

3.拓展阅读空间,珍爱生命意识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运用课内外清新隽永、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理解,感受生命的珍贵,体验亲情的温馨,享受多彩的生活,品味博大的情怀,养成健全的人格,收获生命的真谛,实现阅读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面对生活的磨难,你必须扬起自信的风帆,鼓足生命的勇气,勇敢地战胜它,才能在磨难中走向成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缺失的原因

相比之下月前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关于生命意识的培训是非常稀缺的。在一般情况下庄要是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念造成的。许多学校仍然追求高升学率的语言教学,追求好的考试成绩和更高的学校排名,这种应试教育的后果是让学生去追求过多的分数。虽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很多是非常稀缺的,终于到了生命的意义缺失。最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旧时候小学语文教学影响生命意识。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只关心考试分数用分数来衡量有形知识。

三、小学语文中渗透生命意识的策略

1.从语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意识教育资源

随着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与生命有关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教师应对其中与生命有关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引导学生对其加以重视,最终使学生的生命意识得以培养起来。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对与生命有关的话题,教师应进行重点阐述,挖掘所存问题,如针对课文题目发问,谁说这句话,为什么说了这句话等。使学生带着疑问对课文进行学习。而当学生回答出这些疑问同时,也就对其生命意识进行了培养。

2.在写作练习中渗透生命教育

有人说,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在对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其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写作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写作中提高对社会的感知力,及表达自我、认识与思考社会的能力。在此之中,教师可以引进生命话题,让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进行有关生命话题的专项写作训练。

3.依托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而形成那些优美的词句或文章,并不是文字的简单拼凑,而是具有生命意义的符号的填充。如,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虽然属于不同的流派,风格也迥异,但每一首都具有深刻的生命哲学内涵。

4.构建对话平台,体验生命价值

由于对人性缺少一定的滋润,使得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显得生硬而缺乏温暖。针对该种现象,教师就需要搭建起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与交流中感悟到生命的价值。而阅读就是构建师生对话的一种良好的形式。教师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对自我进行激励,从而使师生间的对话融合得以实现。

第6篇:小学生生命教育范文

一、目前我国中小学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与误区

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也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流行疾病等等,随时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安全与健康。中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生命安全时时在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威胁。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天大约就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两万名少年儿童非正常死亡;还有40-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资料显示,多年来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数均超过1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这与我国在对未成年人的安全宣传教育上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从学校的角度看,有些学校没有进行全面、规范、系统的安全管理。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要求中小学校进行专项整治,但是有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甚至只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进行弥补,不能系统考虑校园安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部分学校对校园安全工作不够重视,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提高应试成绩上。有些学校没有一套适当有效的事故预防管理方法,则难免在学生的安全防护上出现漏洞。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校园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分析校园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薄弱。

从学生方面分析,中小学生是中小学安全工作的主体,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青少年欠缺安全防卫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任务相当紧迫和重要。自1996年起,我国就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随着近年来社会对中小学生安全的重视,有的学校甚至还规定了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月,说明了我国对中小学校安全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

二、国内外中小学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情况概要

2005年的一项学术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仅有不到5%的未成年人接受过安全自护方面的教育。学校主要进行的是一些法律常识及校纪校规的教育,家长大多时候也只是叮嘱“听老师话”、“不要和同学打架”之类,至于遇到突发事件时如何提高警惕,关键时刻如何自护、自救和求救,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样的结果是未成年人中有较强辨别能力的不到10%。新浪网上的一个调查更令人震惊:在答“是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题中,“会”的仅占52%。问其“灾难逃生知识从什么渠道获得”,18%的人称“没有渠道”。对生死相关的知识,竟如此无知,岂不令人痛心?这是一种社会教育的缺失!所以大多数人一遇灾难,恐慌、失措,最后做出错误选择。

由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少工委主办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活动组委在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10个省市进行的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显示,家长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依次为:学校占51.44%,公共场所占36.32%,自然环境占10.4%,家里占1.8%。令人意想不到:调查中学校居然成为家长们最担心孩子受伤害的地方。所以,中小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对校园和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减少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等措施,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

我国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活动最好的城市是上海,上海于2005年6月十七日颁布《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该指导纲要的内涵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今年9月,上海54所首批试点中小学学校教授生命教育课。

三、针对目前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现状所应采取的对策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过去也一直在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预防教育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说教、走活动式的过场,而没有真正实现在课程意义上的统筹。因此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也是课程资源整合的需要。而开设相对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就可以实现对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人生观教育、禁毒教育的课程整合,以生命教育理念进行统整,从而使教育趋向完整。对学生如何进行预防火灾、交通、溺水、疫情、拥挤踩踏、食物中毒等事故进行了教育,切实提高了全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具体来说可以着力落实以下三个具体措施:

一是通过对生命的认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生命的过程,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二是强化对生命的感悟,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并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是促进对生命的升华,使学生在认知和感悟生命的基础上,敬畏和欣赏生命,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生命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

第7篇:小学生生命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素质教育;教育回归

一、生命与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

何为生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解释:“生命像一粒种子,藏在生活的深处,在黑土地和人类胶泥的混合物中。在那里,多少世代都留下他们的残骸。”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由身与心结合而成,身是生理,心为精神;但以心灵为主体。

何为教育?《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代通常解释为教化培育,即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解释其尚不了解的现象、问题或行为。

现在的教育形势下,再以传统的面对面说教,收效甚微,单一的安全教育形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认识发展,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生命意识的教育将使师生发展走上一个台阶,并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为网络在线学习、智能终端移动学习和随时随地地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不再是新鲜的东西,已经进入普通家庭,被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广泛接受并熟悉,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网络空间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走向有着很大影响。

网络的出现,一下子拓展了未成年人受教育的空间,造就了新的教育天地。为此,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挖掘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能够彰显个性的空间,又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安全意识的提高,符合时代的要求,势在必行。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开始探讨生命本质以及生命回归等问题,呼吁学校教育要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生命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生命教育也得到大力提倡。

三、生命教育效果

1.学会珍爱自我,自我认同意识得到增强

2.学会与人共处,关爱他人

上述数据表明: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得到转变,懂得了怎样与人相处,懂得了感恩父母和老师,明白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同时对动物、植物也懂得了应该去爱护,初步明白了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对校园网络的开发和利用,一改原来单一的面对面说教模式,使多角度、多渠道、多元化地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成为现实,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未成年人生命教育不再出现真空,家长、老师可以很自然地走近他们,甚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毫无疑问,这提高了学校生命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青少年生命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多层次的:首先是生命安全;其次是生命成长;最后是生命情感与态度。生命教育重在形成贯穿各层次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系统全面的教育系列。

小学阶段重点帮助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内容包括了解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亲近自然、尊重生命;了解自己的身体;乐于交往;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掌握交通、生活安全的基本技能,学会自我保护……

通过信息技术学习空间与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相结合的探索研究,摸索出一套利用网络空间资源的正能量,同时又能建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起到良好促进作用的教育模式。通过校园网络开展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的四位一体生命安全教育,最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和安全意识,使之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生生命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德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丰富心灵,坚定信念。在新的形势下政治课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感悟生命意义的教学新境界。

一、生命教育: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

生命教育就是指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教育却不知不觉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遮蔽了塑造人心灵的真谛: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对实用技术的向往。其结果是使本来应当促进学生生命完善和人性丰富的教育,变成了压抑学生个性、禁锢学生精神世界的机械训练。教育界在近几年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全新的教育理念,针对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在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急需拓宽。生命教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而应该成为全民教育、全社会教育。

请关注几则案例:

《华西都市报》11月12日报道:今年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豪,4个月找不到工作,觉得对不起父母,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于11月6日在四川老家自杀身亡。

“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12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恬恬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

什么让孩子不想活?有专家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及感情问题。

从这些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折射出一个问题——独生子女教育真令人担忧。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是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太高,制订的目标不切实际。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轻则喝斥,重则打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家长过度娇惯孩子。这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这种孩子特别容易两极分化,或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就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第三,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孩子有心里话从不敢向家长诉说,家长也无从知晓孩子心里想什么,需求什么;

第四,家长对孩子缺乏赏识。看见的只是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话语常带讥讽,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第五,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产品,孩子既不敢怒又不敢言,个性压抑心理产生畸变。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树立自强的意识。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使他们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重要的实施者,也应引起反思

一是学校、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因材施教。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要正确看待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我们培养孩子的不仅仅是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二是要加快学校心理教师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大都无心理教师,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迫于形势,装点一下门面。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问题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学校不但要配备心理教师,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的结合。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加强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造成一些学生对生命漠视;所以在中小学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应首先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真我,而且要帮助他们发展潜能,实现自我。

四是加强责任心的教育。生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次,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孩子们懂得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成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五是加强挫折教育。教育给了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知识、能力,教育营造了尊重生命的氛围,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明确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失败。不能一遇到困难和失败就悲观失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教育孩子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六是要进行人与自然环境的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以宏观的视野去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关心人类面临的危机,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第9篇:小学生生命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66-02

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西方腐朽的文化意识形态、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和平演变”以及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给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带来了严重冲击,大学生面临多重压力,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和矛盾冲突。近年来,马加爵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发生在高校校园的恶性杀人事件,以及逐年攀升的大学生自杀数据,震惊全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重要的生力军,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他们正视和珍惜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强化感恩教育,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和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更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质需要。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发生在高校校园的大学生自杀、杀人、自残、伤人、报复社会等问题屡见不鲜,充分暴露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严峻课题。当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和培养大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水平和健康向上的人格素养。而现实的高校教育一味地强调教育功能,育人功能薄弱,带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过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看重的是学生的考研率、就业率等数字,导致很多大学生“高分低能”、“知识至上”,这种延续多年的教育模式缺少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关怀,严重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使得大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思考自己和他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能正确地定义和把握生命,甚至是漠视生命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生命教育未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生命教育最早源于美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是我国最早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地方,我国内地对生命教育的研究比较滞后。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可查,我国生命教育的对象大都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未纳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只是个别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的选修课。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单一的灌输式理论说教为主,讲授的知识涉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几乎没有,更是缺少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不能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理想信念教育问题,这种乏味的政治理论知识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没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指引,帮助他们合理地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的生命观,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而生命教育的滞后和缺失不能帮助大学生尊重和热爱生命,导致了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恶性事件的逐年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引起了在校大学生和家长的恐慌,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高校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队伍师资薄弱

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感受生命的美好,真正领悟每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教育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支专门从事生命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而当前高校并未将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须课,更谈不上设置专门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来担任,讲述的大都是涉及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却很少,同时受专业知识的限制,他们即使会对学生提及生命教育,也因自身素质不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

教育的起点是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回归到教育本身,而人是生命存在的依据和基础,因此,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让大学生学会尊重、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教育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探索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真正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观和生命意识,领悟生命存在的真谛。

(一)将生命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是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前提。生命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生命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实质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即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却背离这一教育目的,过于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忽视了对大学生加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不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如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人际关系紧张、抗挫折能力较差、心理问题增多等,特别是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轻视、漠视生命现象严重,极端者更模仿网络游戏的暴力情节报复社会、伤害他人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大生命教育力度,将二者有机结合,成为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前提。同时,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要贯穿到大学生四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新教育教学手段,教会大学生关爱和珍惜生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充分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认知。

(二)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是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想基础。长期以来,在现代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实行了标准化、统一化”,奉行“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忽视生命教育,所培养出的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较差、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缺失、心理素质脆弱等,这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要转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把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作为全人格教育,注重启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引导他们全面发展,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将生命教育植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热爱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的生命观,进而珍爱生命。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和实践环节是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都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只是一味地灌输式教育,内容陈旧,无法吸引学生眼球,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改变以说教为主、忽视生命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大胆创新。一是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融入学校教学计划,把生命教育课堂变成强化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主要渠道;二是开展生命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自身存在的价值,掌握生命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感悟生命中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和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死亡教育、责任教育、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并努力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四是借助网络新媒体的优势,通过校园网、QQ、微信、微博、人人网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生命教育,创办生命教育宣传片,滚动播放与大学生生命教育有关的视频和名人讲座,不断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四)注重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能力培养和队伍建设是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组织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辅导员,为了保障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注重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能力培养和队伍建设。当前,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薄弱,教师的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因此,一是高校应花大力气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将长期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纳入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二是要注重对生命教育教师的能力培养和知识培训,组织他们考取心理学专业相关证书,外出学习其他高校的经验做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着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