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德育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针对小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所开展的教育工作总称。德育的目的是使小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对善恶美丑具有正确的评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心理潜能,使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小学德育教学相辅相成、关系密切,两者融合具有可行性,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为了达到育人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品质,都关注学生心理活动;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都大相径庭,如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宣传、班主任工作,等等。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教学提供了保障,而良好道德品质又促进了学生心理活动健康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的融合策略

1.教学方法的融合

长期以来,大部分小学德育教学收效甚微,仍沿袭“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传统教育模式,小学生在“满堂灌”“说教式”的道德灌输下,参与性不容乐观。往往教师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学生就是不爱听,听不进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德育只满足了社会需要的功能,过于强调社会规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社会范畴,甚至某些德育教学所讲授的内容照本宣科,这种“上下一般粗”“缺乏层次”的德育教学,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能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厌倦等情绪。因此,在德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了。如教师在实施德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为目标,致力学生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实现,关注学生个体心理平衡,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1]。

2.教育内容的融合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由于道德情感体验的空缺,“生硬说教”下的道德教学使学生很难理解道德情感的内涵,容易在人与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融合,就需要对两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如在思想品德教学为主的德育活动中,引入心理健康知识,向学生讲解人与人如何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知识内容。对于高年级学生,还可以融入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相关内容,向学生普及性生理卫生、性心理卫生知识。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于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心理活动,可以渗透德育知识,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又如对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学生,可以让其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以道德为切入点,让其端正自我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

第2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学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以往学校不是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学校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过程,欲速则不达,难以一蹴而就。鉴于此,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相融合就成为教学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教学提供必要补充与支撑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内在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软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学工作的支撑。其次,从某种程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学工作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其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旨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德育教学工作则是为了教会学生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加强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则倚重于构建学生的自我认识、强化学生的自制力,从内容上补充了德育教学工作。

(二)德育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路明灯

德育教学工作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路明灯,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做指导方向。所以,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采取德育的“视觉”和“思维模式”去进行,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渗透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否则方向偏颇,心理健康教育易出现南辕北辙的境况。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学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学中,关键在于如何将二者融会贯通,从而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完成效果。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已是势在必得,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工作的契合点、互相借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将会成为实现学生心理需求和教育服务的必然选择。因此,作为德育教学的每一位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学生的心理导师。对待学生的德育教学困难时,不是一味地呵斥或者强行禁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并遵循和利用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辅导学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一)科学看待学生心理问题

在学生在校期间,作为班集体的管理者,教师必须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问题也大多是由心理的不平衡或者暂时性失意引起的,并不是完全因为学生的思想问题引起。此时,教师不能急于将问题定性,而更多的应该是仔细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透过表象分析内在原因,然后加以心理疏导和教育,让学生意识到问题并积极改正,形成强大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

(二)创造班级良好心理环境

1.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本身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所以,学习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老师要不断完善个人品格,塑造健康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做到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要多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关心,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

2.营造健康的班级氛围

有这样一种说法:给孩子一个和谐的世界,和谐的环境能塑造出孩子美好的心灵,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作为老师,用自己的真心与爱营造积极进取、文明向上的班级氛围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活跃身心,促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德育工作者应刷新认知,积极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心理需求,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班会、文艺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同时又充实了内心,从而加强了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同时,学校还可以多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针对学生的问题有问必答,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心理,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只有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把握思想道德原理,才能让学生在新的道德演变中减少迷失,从而不断融入社会发展的需要中。

四、关注个性发展、个别谈心与辅导

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也一样。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而异,团体的指导有时难以达到最佳效果,需要认识到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个别学生及时进行心灵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要想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该要耐心等待,如同春播种,秋丰收一般,要坚持不懈地去沟通,关注个性发展。

五、建立家长沟通机制

教育永远离不开学习和家庭,因此,心理健康和德育融合教学必须要结合两大阵营,密切配合,形成一股合力。这就需要老师掌握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等。及时地与家长互动,齐心协力地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素质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德育工作的完成,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但融入不代表可以互相代替,只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真正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完善德育教学的目标,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湘红.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78-79.

第3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育;ABC理论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建设的栋梁,现代的中小学生不仅要具有广博学识和健康的体魄,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笔者简要分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探索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素质教育在全国已经广泛实施,已不是学校接受不接受的问题,而是一种全国上下统一的行为。一般来讲,素质包括人格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四种。在中小学生中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为另外三种素质提供一个很好的载体,很大程度上还可以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于他们的教育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所以要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我们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ABC理论模式

对于ABC理论来讲,A是诱发性事件;B就是在遇到A后产生的一些信念、想法;C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被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A是引发事件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个理论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对A的了解,对C的控制,由于中小学生心理还不是太成熟,相对来讲是比较脆弱的,这就要求我们让他们远离A的困扰,以及避免C的出现。把这个理论应用于心理学的教育中,要对A、B、C三者进行合理掌控,然后实行各个击破的方法。

2.合理情绪疗法

从合理情绪疗法的角度看,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综合体。所以,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不合理的信念。出现这些非理性的信念,对于正常人来讲经过调整是能很快消除的,但是对于一些性格上有缺陷或者有情绪障碍的人,他们很难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这些不理性的信念在他们身上就会明显和强烈地表达出来,要是这些人在情绪困扰中无法自拔,就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以改变这些不合理的心态。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合理情绪疗法,教师应加强心理训练。对于一些不合理信念要学会改变,并建立合理的信念。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绪,教师要给予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对他们进行解释和评价,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事件的存在和发生是有具体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对学生而言,教师要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把学生向乐观自信上引导,让他们在看待学习和生活的时候要具有坦荡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对于那些发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引导学生要以客观的心态对其进行分析和认识。

如今的中小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公主”或“小皇帝”,在成长的时候受到的关爱和关注比较多,这就造成了他们自我意识比较强,但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没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对于和他人、集体的关系处理不好或者根本不会处理。看待问题的时候对事物的认识不足,没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学习和生活中因为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就会导致他们出现心理波动,容易情绪郁闷、沮丧、低下。在中小学心理教育中,引进合理情绪疗法非常有利,在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不能进行笼统治疗,每一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情况虽然有规律可循,但还需要就个体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坚韧的性格和良好的品质,养成不畏困难的人生态度,在今后的生活中让他们愈挫愈勇,接受人生的

挑战。

对于学生来说,中小学是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学生在生活中看不到父母的身影,时间一长,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有的时候对于事情的看法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对于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以免做出影响更大的事件。所以,对于中小学来说,加强心理健康的研究以及建立合理的教育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14-20.

第4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农校合作

家校合作,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配合,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教育互动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主旨的教育活动,其并非可以在朝夕之间就完成的,需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经过长期的合作配合方能实现。就当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与道德教育混在一起共同展开的;再加上,家庭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位,使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家校合作,弥补家庭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失,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教育意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

对于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其和校园内的其他教育具有差异性,需要同时重视教育互动、实施环境、教育氛围、教育对象。环境对于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环境具体划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大环境为整个的社会或是自然环境,小环境为组织、社区、家庭、校园等。针对小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为产生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家校合作,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小学生心理疾病有效预防,家庭教学是对于校园教育内容的一种有效延伸,甚至影响到教育效果的成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分依赖校园内部的健康教育,家庭方便需要积极的加入,根据具体的理论指导合理设计,为校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双方面的监督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

1.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家校合作效率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校合作中,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家校合作与时俱进,提高家校合作效率。比如想要让家长更好的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必须让家长清楚的了解学校每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从而配合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制作校园网页,让家长在家长就可以浏览到学校的信息,这种方式既便捷,又迅速。而且,学校也可以将近期的工作事项,以及学生在校参加的各种活动和表现全部放在校园网页中,供家长去浏览,去发现孩子在学校是否存在问题。

另外,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心得体会、自己的教学日志、所看的经典著作等等公开在自己的博客上,与家长分享,供家长去阅读借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家长也可以通过博客向老师留言提问,毕竟大多数的家长的教育能力有限,他们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不多,对于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的掌控,所以需要老师这一类专业人士的指导,通过网络,家长可以将自己的困惑说出来,在网络上获取答案。这使得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的快速,问题的解决也就更加的高效。在互联网这个平台里,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更为密切,能够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2.联动活动机制

家校合作关系到三个主体,学校、家长、学生,为了促进合作教育模式的落实应用,发挥应有的效果作用,学校和家庭之间需要建立针对心理教育的联动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提高双方的联系,稳定双方的关系,通过合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学校需要定时的举行家长会谈,或是亲子互动活动,让学生的家长聚集到一起,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内容、时间、手段展开全面的讨论研究,教师和家长及时交流,让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具有了解,双方共同制定策略,提高配合效率。在家长的监督下,学生在家庭中保持好的态度,坚持正确的习惯,逐步提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很多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为校内成绩不理想,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失去学习的良好体验和感受,逐步将自身的兴趣转移到打架、游戏、网络空间中,长期发展产生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家长需要对于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具有大致的了解,针对性的对于学生进行适当疏导,家庭生活中不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平时避免应用过于激烈的言语,逐步降低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

3.多途徑沟通

合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学校和家长应通过灵活多样的交流渠道,真诚沟通,共享信息,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美国新泽西州矿山学校采用一种称为“星期五文件夹”的家校联系方式,文件夹内除了装有“教师--家庭交流表”和一些帮助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资料和技巧等东西外,还有一些激发孩子好奇心、自信心、学会如何学习等的诀窍。这种简单但有实效的方式在美国已逐步推广。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开放教学日等双向交流活动,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现时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的办法。

三、总结

家庭和学校和学生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对于学生性格品行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合理性。家庭和学校之间要保持频繁且有效的沟通,学校要帮助家长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家校合作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我们要不断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

当前我们中小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是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消极教育模式。而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积极的视野,以积极的心态去促进人的健康和发展。那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如何来正确认识和加以应用呢?

一、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我们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进一步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针对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的,也可以说是单纯治疗性质的健康教育。而积极心理学则实现了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倡导积极地去对人生价值的自我直接肯定。因此说积极心理学进一步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2.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当前我们中小学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测量评估手段虽然很多,但这些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对心理负面、病态的测量和反应,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测量评估。而积极心理学则是用正面指标,从积极的心理状态方面来衡量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例如,有关情绪的问卷、福代斯情绪问卷、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指数问卷等,这些不仅能够对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诊疗”,而且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3.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其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以及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不仅使深受师生们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积极的思想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们进行了积极的心理影响,使学生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对于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开拓思路,大胆尝试积极心理学教育。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1.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从过去的那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转变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只有这样先从理念上转变了,才能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到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此,中小学学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认真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以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预防与诊疗的有效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学生们的内在激情,发挥出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更健康快乐的成长。首先,我们应当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格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诊疗心理疾病两大方面。在做好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目标同时,利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中小学生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有更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积极心理学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关注如何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达到学习最佳的状态,取得最好的绩效。积极心理学更多的是关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教育、幸福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其内容更多地注重快乐、尊重、宽容等情感方面的培养,是一些积极地实现人生价值观、追求更高人生目标的内容。因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们在教育内容上必须要向积极心理学靠拢,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内容,结合学生们现实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对学生们施以积极的心理影响,培养他们积极的人格,促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体验到主观幸福感。此外,也应注重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纳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去,通过积极心理学来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改进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尽管很多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在这些教育中,心理教育老师大多注重的是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而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学生们即使学了心理健康知识,但当自己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也不能进行自我剖析和解决。而积极心理学将积极人格的形成作为基本的追求,而积极体验则是形成积极人格的基本途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学生们自身的积极体验,学生们就会从自身内部起作用,以情绪体验为例,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可以导致不同的行为倾向,其中积极情绪则能通过内化积极的因素,从而使个体建立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能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产生一些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并把这些思想和行为迁移到其他方面。在有关的研究中显示,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健康的归因方式、良性的人际关系、正确的应激和心理防御系统、神经中枢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影响人格,从而实现对人类健康的呵护。积极的环境营造积极的体验,积极的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以体验、参与、合作、活动、内省为主要手段,以咨询、干预为辅助手段,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主渠道,构成了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5.通过家、校、社会合作,共同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也是有环境要求的,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除了受学校环境影响外,还直接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小学生,无论是生理年龄还是心理年龄都是处在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们的心理成长起着关键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对学生们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这就需要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共同学习探讨对学生们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有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中,才能保障学生们积极心理的成长和成熟。三者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

总之,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深入学习积极心理学,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就一定能够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进一步为中小学生们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陈红等.积极心理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4]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5]任俊.积极心理学: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11-30.

第6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发展;途径

[作者简介]陈雯(1963―),女,江西萍乡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副教授;余陆维(1974―),男,江西上饶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讲师;王坚(1965―),男,江西萍乡市人,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江西南昌33004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课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系统研究”(编号:04jy20)系列论文之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实施策略进行了精到的论述。然而,对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一片领域――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很少有专门的论述。这是一个缺憾,也是本文写作的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很多,诸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卫生教育等等。其含义也因提法的不同而有差异。这里,按教育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1]。”

一、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的农村学校里亦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中小学生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即面临着自身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也面临着学习、竞争的压力,再加上他们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使得他们的焦虑、抑郁、敌对、孤独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国内外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20%[2]。还有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存在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为16.4%,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9%;在初中阶段,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4.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5%[3]。2001年,由北京市八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进行的研究还表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例最高为19%。

(二)要使农村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青少年的培养,不仅仅是要让他们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增强体质,还要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得到思维的启迪,学会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

(三)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文明与进步,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首先要重视农村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同时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准,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使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能够保持科学、理性的处事态度。这实为促进文明进步之举,利在推动农村的发展与繁荣。

二、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如前所述,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和素质教育及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考察的结论是:现实情况令人忧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农村教育行政部门的忽视,致使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严重,甚至工作仍未启动。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再加上不少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甚至对“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一无所知,往往采取消极等待、简单应付的态度,或名义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在虚报情况,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这种倾向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二)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较热,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心理健康实际教育的水平与质量都不高。

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根本无法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有些学校只能由部分有志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来承担。由于他们能力和水平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他们不是对一些心理问题总是无法解决,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技巧运用感到困难。

(三)虽然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决心大,热情高,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操作不够规范,存在不少误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如不得随意解释测验结果,不能滥用测验量表或其他测验手段,对测验结果及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保密等等。但是,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问题,很难规范地进行操作。

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趋向”[4]。这些倾向主要有:1、心理健康教育是治疗学生心理疾病。2、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为了提高升学率。3、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4、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5、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了一种知识的传授教育,而并没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高。上述倾向,都会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在实施过程中要解决如下五个问题:

(一)确立明确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既可以参考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的目标,也可以参考其它地方确定的目标。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并保持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各种教育力量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以便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首先,当地的县乡教委要重视抓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支持力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引入学校教育机制,把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看成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与核心,成立领导小组。

其次,要注意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激励机制,让教师主动地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再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形成教育同步。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许多地方还很落后,学生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可能要求其积极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做到不让他们反对、产生阻力就算成功了!

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当地乡、村的支持,要让每位村民逐步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从而为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前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从增加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与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自身素质入手。

(四)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这一问题在农村尤其重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千方百计解决这一问题。

(五)建立教育工作者与有关专家的联系。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医学界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通过各种形式的下乡活动,打破围墙,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协作与攻关。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帮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四、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根据农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我国农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

(一)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在各种素质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思想道德有思想品德课,文化科学有各科教学课,劳动技术有劳技课、身体有体育课,唯独心理素质没有心理课,这是很不合理的。因此,很有必要在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解决以下两大难题:第一,使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因为仅仅依靠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而不去找心理咨询老师。第二,如前所述,目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有待建设,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以下几点错误做法:

1、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考试科目。如果这样的话,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目的。学生又会为了考分而死记硬背一些心理学概念原理与规律。

2、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心理学课。如果上课时总是向学生灌输那些空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学生将会厌烦的,特别是干巴巴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因此要积极引入活动教学内容,将课上得生动,让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

3、将心理学课上成德育课。由于目前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担任,而他们由于以前的工作实践,形成了思维定势,仍按德育课的教学方式上课,造成学生心理紧张。

(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里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科教学来展开的。所以,我们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既可以推动各科教学工作,又可以让各科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那么,该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教师在各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这样,既能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还能缩短文学作品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比赛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各种训练来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学校中有许多的兴趣小组,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让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感受与同伴交往、协作所带来的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此外,在农村学校里还可以举办心理教育方面的讲座,开设心理教育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通过班级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对全体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方便的,主要是因为:班主任要比其它任课教师更熟悉自己的学生,这样就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直接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接触,这样就便于及时深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指引前进方向。因此,在农村学校中,要注重将班级的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以形成坚实的心理教育工作基础和运行机制。

(五)通过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我国农村学校里,由于经济条件差,人员编制紧张,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还比较困难,但为了发挥个别疏导的独特作用,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可以创设条件,因地制宜,积极争取。

(六)通过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的情绪极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改革开放,一方面,农村社区正以开放的姿态引进现代文化,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在加强本土优秀文化的建设,用现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从而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社区文化。

除了上述社区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学校本身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自身因素,因为教师在学校心理环境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力,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开朗的性格,从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5]。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也要充分发挥其它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校园景点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等,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时要注重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同时,由于家庭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有深刻、持久的影响。而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大重视,往往不太注意家庭环境的建设。为此,农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中,通过指导家长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沟通方式、养育态度等,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

五、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大趋势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被纳入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将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种先进科学的理念,这种理念无疑会渗透于教育观、学生观和人生观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这也从客观上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随着各方面教育力量的重视,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将不断提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很低。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日趋成熟,各方面的日益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稳步前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我们坚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R]. 1999.8.13.

[2]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2.4.

[3]魏庆安. 浅谈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N].光明日报,2001-04-12.

第7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途径 存在问题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三、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思考

一、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小学生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要素,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需要各个学科协同起来,重视小学生个性心理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下面接着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结合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教育策略。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2.1家庭的因素

有相关的研究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整个小学校园学生所承受的最大心理压力是来源家庭背景条件方面,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学生没能获得正常需摄入的营养,相当一小部分学生由于这个患上不同程度的营养性疾病,从而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阻碍和影响。这些学生还在为自己日常生活的开支所苦恼,他们所有的爱好兴趣、学习用品都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牵制。而这样的情况会随着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善或者持续地紧张而不断往差的方面进行发展,进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可弥补的消极影响,不利于正常的发育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2.2文化氛围的因素

一些小学生学生的成长一直都是笼罩在不良文化氛围当中,久而久之便让他们养成了较为固定且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往往因为家庭实实潜藏着较多的消极情绪,例如在想法观念上的传统破旧、家庭放松对学生的教育,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学校时期依旧会带有实际家庭情况给自己的烙印,与当前积极乐观、热情开放、具好奇心的小学生心理不同,不同的家庭文化氛围给孩子从小的影响是巨大的,与其他孩子接触往往会显得较为闭塞,心理失衡问题的出现。

2.3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能够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种环境进行分析。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通常父母亲的综合素质、对子女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和途经以及整个家庭的生活氛围都会直接和间接给孩子的性格养成以及各方面的素质形成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亲往往在巨大的压力下形成严重的心理扭曲问题,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其次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在目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经常会出现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一些学生因为受限于经济问题不能很好地参与进去,进而无法找到真正的心理归属感,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是社会的影响。在当前整体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的贫富差距是越拉越大,学生需要承受由于家庭条件差距无止境的拉大而给自己形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学生带来了不安和焦躁的不良心理因素。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对症下药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心理和个性发展特点,对个别同学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只有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找到突破口,家长和教师加强沟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育过程中改一改耐心,讲究教育的方法,择机而教。

3.2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磨练个人意志品质

小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是生理方面导致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缓解学习的压力。所以学习生活要有节奏,讲究“积极的休息”以及“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后,学生的压力和心理状态就会逐渐趋于平和,把注意力专注于学习或是个人兴趣上,慢慢享受生活和学习的时光,这种自觉性的形成有赖于心理较快教育课帮助学生形成的良好作息规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其次,培养健全的人格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增强信心,树立起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的个人精神,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失败不气馁,这是学生时代需要慢慢培养起来的个人品质。往往有着积极失败管的学生往往更加乐观和开朗,心理问题会越少。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尽量培养孩子独立完成的习惯,不要果断的干预和限制,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是健康心理教育极力避免的问题。

3.3满足孩子正当的要求

家长和老师往往给孩子过多的要求和自由的限制,使得他们的意见得不到尊重,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老师和家长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及时针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培养小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取得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面对问题家长和教师也应该要善于等待,把健康的心理观念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传达给学生,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这是当前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结束语

总的来说要想真正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给予良好的改善,需要长期坚持的扶持行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和转型,小学生群体会暴露出越来越多新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要求每一个教育从业者都能够切实投入到其中,在小学中慢慢养成一种健康的学习环境。给予小学生时刻的关注,尤其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小学生群体,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及时改变当前小学心理健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梅玲.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小学时代(教师) 2011年01期

[2] 仝云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条途径[J]. 甘肃教育 2011年10期

第9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心理健康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5-0036-01

所谓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不断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其素质全面得到提升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我们知道,小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成型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必然趋势。实际上,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带来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大幅度提高,又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推进与实施。下面,结合自身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浅谈在小W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充分利用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则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渠道与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类指导,因人施教以及循序渐进。此外,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尽量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不是处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外,甚至相互割离开来。总之,我们必须着力帮助小学生解决其心理方面的困难与问题,促使他们积极认真地调整好心态,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当学生处于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时,一般都会思维活跃,身心放松,乐于学习,积极提问,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接收知识效率比较高,学习质量与效果比较明显。反之,就会极大地抑制、禁锢学生的思维,其学习积极主动性必然遭受极大的挫伤和打击,这样其学习质量与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发挥语文知识的感染力等,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进而使其人格与情感受到不断的陶冶和渲染。总之,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地把握、分析研究,并尽量做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内容之一。为此,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创设集美、智、趣于一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氛围,客观真实地展现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尽最大可能地缩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知识和得到全面发展。一般情况下,小学生都比较乐意参加各种角色表演活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由此,教师就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与规律,尽量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创意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或人物的心里,进而更为真切地受到感染与启发,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娱乐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