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工作目标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健康发展,优化高原夏菜、西甜瓜和林果品种,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以质增收;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以价增收;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提高农作物产品,实现以量增收。发展和规范头营、民族、二营、大洼山等村现有50多家农家乐,加大对农家乐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农家乐软件档次。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与集约利用,促进农民多元增收。
二、主要任务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无公害标准化高原夏菜产业,在街道积极推广雪洁70、雪霸等适宜高海拔山区种植的优良菜花新品种,进一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真正实现以品牌增收;加大农业技术指导力度,在继续进行日光温室统一育苗,鼓励农民利用自家日光温室自己育苗,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真正实现以量增收;在街道碱水沟、湾、杨家湾沿黄三村实施沿黄灌区特菜生产5000亩,在湾引进向阳春萝卜、花红苋菜、油麦菜、上海青、特级四九皇菜心、香芹、苦苣等特菜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进一步提升沿黄灌区蔬菜质量水平,真正实现以质增收;进一步增强湾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以价增收。
2.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设施农业。在街道民族等5个村和街道石沟村推广全膜双垄玉米沟播生产2000亩,大力推广适宜高海拔山区种植的玉米良种。积极引进鲜食玉米新品种食葵新品种,在地区试验示范;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打造西甜瓜生产基地,在街道道石门沟村推广西甜瓜2300亩。
3.加大农民科技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通过外请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包村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全方位培训,输转农村劳动剩余力,真正实现务工增收;发展和规范现有50多家农家乐,加强农家乐服务人员和厨艺培训,进一步提升农家乐软件档次,以“人家”项目建设为依托,提升头营村农家乐硬件档次。同时,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到农民经合组织办的好的地方参观,学习农村专业合作社管理先进经验,促使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更合理、更科学,真正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
4.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对街道大浪沟村的蔬菜果品种植业和杨家湾村的畜类养殖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和发展,积极帮助和指导两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专业人员对合作社进行指导,搞好建章立制,健全财务管理、市场管理、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细则,监督其规范运作,促使合作社在规范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规范,切实帮助社员增收致富。
5.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农超对接”模式。针对目前当前我区专业合作社“农超对接”覆盖面不宽、发展不平衡,超市农产品经营水平还较低和农产品增值税抵扣政策落实不力的现状,要进一步完善“农超对接”发展机制,提高“农超对接”质量。以湾蔬菜专业合作社成功的“农超对接”模式为典型,帮助和引导其他合作社,做好农超对接工作,搭建农超对接平台,增加花色品种,内确保完成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的规范和扶持。
6.加强合作社财务规范管理。财务管理是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规范财务核算是合作社内部管理的核心,是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对此,今要着重做好合作社财务核算的工作,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处理核算业务。
三、实施步骤
1.安排部署阶段(3月10—3月25日)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倒排时间表,召开专门会议对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快魔芋产业化开发的重要意义
魔芋产业是区区域优势产业之一,魔芋产业化开发是一项技术性强、产业链长、附加值较高的富民工程,加快魔芋产业化开发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步发展的原则,实现低投入、低风险、高产出,农民增产增效目的,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芋农的种植水平,扩大种植规模,推动魔芋加工企业科技创新,积极开发新产品,促进魔芋加工企业升级增效,通过大力发展魔芋产业努力提高山区农民的收入,尽快脱贫致富。
二、项目总体目标
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适宜区域农户广泛参与、基地规范化种植、合作社技术服务、企业规范化经营的魔芋产业化发展格局。到2013年全区建成10万亩优质魔芋生产基地,年产鲜芋15万吨,实现产值4.8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千元以上。加工企业实现年产魔芋精微粉8000吨,魔芋富硒健康系列食品20000吨,魔芋刺五加胶囊5亿粒,年产值达9.6亿元。
三、项目实施具体任务
1、抓好基地建设,扩大种植面积。在海拔700米以上的中高山区建设魔芋种植基地,重点在双龙镇、早阳乡、中原镇、前进乡、共进乡、洪山镇、牛蹄乡等38乡镇,选择适宜种植地块,应用优良品种、实施魔芋套种玉米、垄作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适时收挖等生产技术,建立标准化魔芋基地10万亩,其中种芋基地3万亩,商品芋基地7万亩。
2、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健全魔芋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区上完善魔芋技术推广中心,产区乡镇组建魔芋技术推广站,重点村组下派魔芋技术科技特派员。在重点基地乡镇组建魔芋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服务,提高效益。开展技术培训,组建由魔芋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特派员服务队,深入生产一线现场指导,举办技术培训班、开展技术讲座和培训、播放技术录像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芋农的技术水平。
3、加强技术研究,做好科技示范推广。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筛选出优质高产抗病魔芋新品种;开展魔芋组织培养,快速繁育优质种芋。开展魔芋需肥规律、施肥技术等研究,开发应用魔芋专用肥,确保肥料的搭配及用量合理;示范推广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的魔芋防病营养药袋;通过开展生物农药引进筛选和生产应用,使收获魔芋球茎无残留;通过残留检测,生产出绿色产品;研究开发出提高魔芋球茎葡甘聚糖含量的方法和技术。通过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提高魔芋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
4、加快产品开发,提高产业附加值。以龙头企业科技研发队伍为主体,依托安徽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大学、师大的研发技术队伍,积极开展新产品研发,不断开发魔芋食品、魔芋葡干聚糖、魔芋精粉、魔芋亲水胶、魔芋胶囊等系列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魔芋产业附加值。
5、建立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从2010年起,采取项目扶持、企业参与等措施,支持合作社加大魔芋基地建设工作力度,由企业或合作社组织与种植户签订收购最低保护价合同,确保企业原料来源,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与种植户互利共赢。
四、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本项目从2010年4月1日开始至2013年3月31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项目起步阶段(2010年4月1日——2011年3月31日),主要任务是:成立组织,制订实施方案,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培训技术骨干,建立示范点。成立组织机构并制订实施方案,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队24个,确定魔芋产业科技特派员50人,在早阳、中原、洪山三个乡镇建立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新建种芋基地1000亩,商品芋基地11720亩,全区魔芋种植面积达到65720亩,年产鲜芋10万吨,加工企业产魔芋精微粉4000吨,魔芋系列食品10000吨。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4月1日——2012年3月31日),主要任务是:新建种芋基地2000亩,建商品芋基地14122亩,全区魔芋种植面积达到81842亩,年产鲜芋12万吨,培训农民2万人。魔芋加工企业年产魔芋精微粉5000吨,魔芋健康系列食品15000吨,魔力胶囊3.5亿粒。
第三阶段:加快发展,巩固完善阶段(2012年4月1日——2013年3月31日),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快发展,新建种芋基地2000亩,建商品芋基地16158亩,全区魔芋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鲜芋15万吨,培训农民1万人。魔芋加工企业年产魔芋普甘聚糖8000吨,魔芋富硒健康系列食品20000吨,魔芋刺五加胶囊5亿粒。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处理达到规定标准。项目区内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五、强化措施,加强领导,形成产业开发合力
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精深加工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被列为许多地方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从2012年起,农业部和财政部在我省正式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中央财政今年将安排5亿元用于该项目的实施,我省作为试点省份安排4000万元的补助资金,通过财政“以奖代补”方式,扶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贮藏和保鲜设施,改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
于文波副主任指出,我省作为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试点省份,通过调研确定了农安县、榆树市、九台市、德惠市、梨树县、公主岭市、双辽市、松原市宁江区、长岭县、白城市洮北区、通榆县、洮南市、汪清县、敦化市、龙井市这15个县(市、区)为我省的项目实施区域。各项目实施县(市、区)也要按照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选择2~3个重点乡(镇)进行集中建设。
我省今年在15个县(市、区)拟建设的目标是:
1.拟新建贮藏窖1652座,其中10吨贮藏窖788座,20吨贮藏窖540座,60吨贮藏窖324座,共增加马铃薯贮藏能力3.81万吨。
2.拟新建通风库598座,其中20吨294座,50吨304座,共增加果蔬贮藏能力2.11万吨。
3.拟新建简易冷藏库127座,其中10吨12座,20吨20座,50吨95座,共增加果蔬贮藏能力0.53万吨。
4.拟新建组装式冷藏库146座,其中10吨5座,20吨7座,50吨35座,100吨99座,共增加果蔬贮藏能力1.18万吨。
于文波副主任强调,为保证上述建设目标的顺利实施,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有步骤地实施补助项目。第一步搞好宣传发动。搞好有关补助项目的政策宣传,要让项目区的农户和专业合作社了解补助项目是要干什么、当年奖补的设施有哪些、中央财政的补贴标准是多少、农民想建设该怎么申请、要通过哪些部门的审批、建设完成后如何申请验收、验收合格后如何领取奖补资金等内容。第二步搞好培训和申报。各项目实施县(市、区)要抓紧进行培训指导,并做好项目申报的组织工作,将省里统一印制的申请表及时发放给有建设需求的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同时由乡(镇)政府对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填写一式三联的申请表进行审核,每个设施一份申请表,主要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并加盖公章。如果申请建设的农户和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分配到一个乡一个村的奖补资金额度满足不了建设需求,可以按照农民认可的方式,公平公正地确定当年享受奖补设施的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第三步搞好审核。县级农业和财政部门审批建设内容和奖补资金额,并加盖公章。县里要对通过审批建设奖补设施的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在乡(镇)、村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公示结束后,项目实施县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向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部门申报,经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确定项目实施县各类奖补设施建设数量。第四步搞好建设。农户和专业合作社拿到第三联经过审批盖有三个公章(乡政府、县农业局、财政局)的申请表后,根据农业部印发的《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奖补设施技术方案》要求开始施工建设。第五步搞好验收。县级农业及相关部门对完成建设的奖补设施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工作要实地见物,确认是新建设施,符合工程验收标准,验收合格后要签名并加盖公章,同时对通过验收合格的建设奖补设施的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在乡(镇)、村进行7天的公示。第六步搞好兑付。经验收合格并公示无异议的建设设施,由县农业部门与财政部门联合行文报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领导小组和财政厅,经省领导小组抽查审核批准后,由县级财政部门兑现奖补资金。
该项目自实施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财〔2012〕47号)和农业厅、财政厅《关于报送〈2012年四川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的报告》(川农业[2012]105号)文件精神,结合西充实际,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扶持特色、示范带动、逐步推开”的原则,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与现代农业建设、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立足我县甘薯、柑橘、香桃、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将果蔬贮藏窖、简易冷藏库纳入奖补范围,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和农民建设愿望迫切的地方,科学编制《2012年西充县农产品(甘薯、水果)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全县规划建设甘薯(水果)60吨贮藏窖25个,50吨简易冷藏库35个,20吨简易冷藏库4个,10吨简易冷藏库4个,50吨通风库1个,2吨贮藏窖304个。县上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牧业局,专职负责处理日常工作。明确农业局、财政局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责成两部门精心组织建设项目的申报、审批、公示、实施等工作;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上报项目的信息、相关材料等。由农牧业局农技站具体组织项目实施,财政局负责监管资金的使用和兑现奖补工作,协调配合项目审批、公示、实施和验收等工作。县农牧业局组织召开项目区乡镇分管领导、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动员会,一是大力宣传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项目申报、建设、督查、验收等工作程序;二是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对技术操作规程,不同农产品的保鲜温度、湿度、时间要求,库(窖)的日常管理等进行系统培训和实地指导,充分发挥好项目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把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做成暖民心、顺民意、遂民愿、助民富的民心工程。采取“统一规划设计、分头实施建设、验收兑现奖补”的有效措施,在项目规划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县农牧业局、财政局经常深入项目区,对建窖农户和专业合作社进行现场指导,重点检查开工前的公示、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等,确保项目建设的实效性和公正性。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遵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项目建设原则。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一是坚持自愿申报和审核的原则,由农户和专业合作社自愿提出奖补设施建设申报,并经县农牧业局、县财政局审批同意后,方可建设。二是坚持项目建设公示的原则,在项目开工前和竣工项目验收后,对承担项目建设任务的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相关信息在所属乡(镇)村都分别公示7日,方可开工建设和兑现奖补资金。项目补助资金发放严格按照程序,经验收合格后,由县财政局直接发放到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手中,杜绝了截留挪用等违规行为。三是坚持相对集中建设的原则。在规划建设时,坚持重点向甘薯、水果专业合作社集中,向主产乡镇集中,向主产村社集中建设。四是坚持规范程序阳光操作的原则,对财政奖补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受益主体确认、项目验收等环节做到公平公正,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成效显著
2012年我县甘薯贮藏被列入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通过财政“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扶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贮藏设施,改善产地初加工条件成效明显。3.1贮藏能力增加新建甘薯贮藏窖251个,专合作组新建甘薯贮藏窖65个,新增贮藏能力2200吨,其中:贮藏普通薯、淀粉薯约1200吨,特色甘薯(西充黄心苕、紫薯、香薯)约1000吨。3.2烂薯率降低新建贮藏设施烂薯率明显降低,其中仿高温大屋窖烂薯率在7%~10%,半地下室贮藏窖烂薯率6%~7%,岩窖烂薯率4%~6%,地上式贮藏窖烂薯率9%~11%。(3)价格翻番:普通薯收挖时(鲜薯)0.8~1元/千克,贮藏4个月(鲜薯)2.4~2.8元/千克;特色甘薯收挖时(鲜薯)4~6元/千克,贮藏4个月(鲜薯)12~14元/千克,并达到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的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建议
一、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落实情况
2020年省上安排我县农机购置项目资金455万元,其中:国补资金400万元,省级补贴资金55万元。按照省州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方案的要求,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全面实行“全价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补贴资金兑付方式。全年共完成录入申请870户1045台,申请录入中央补贴资金302.778万元,分八批次兑付资金358.548万元,其中兑付中央补贴资金303.548万元、省级补贴资金55万元,兑付率为78.80%(第七批次补贴资金13.561万元和报废补贴资金0.77万元正在核验兑付当中)。共购置动力机械60台;耕整地机械203台;农业废弃物利用处理设备1台;收获后处理机械180台;收获机械15台;田间管理机114台;畜牧机械469台;种植施肥机械3台,带动农民投入资金达815.31万元。完成报废农机具4台,完成报废补贴资金7700元;完成河湟等7家合作社装备提升机具购置任务,现已投入使用。实行“一站式”服务,加强补贴机具全程监管,及时兑付补贴资金,确保了适宜我县购置的农业机械应补尽补。2020年结转中央补贴资金96.452万元,在2021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优先使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持续实施,优化了我县农机装备结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升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农机补贴政策落实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禁止”要求,坚持“五项制度”、“八个不得”, 切实做到了四个到位:即贯彻会议精神到位、宣传动员到位、工作措施到位、便民服务到位;实现了五个结合:即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与畜牧养殖业相结合、与农业产业扶贫相结合、与粮改饲推广工作相结合、与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相结合,农机购置补贴为全县脱贫功坚和乡村振兴中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项目实施。一是成立了以县上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任副组长,25个乡(镇)长为成员的县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确保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顺利实施。二是根据省州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了《县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方案》,确保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开展。三是制定下发了《县农机购置补贴机具核验制度》,强化农机购置补贴机具核验管理,防范管理风险。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为确保购机补贴政策正确实施,集中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公告等形式,宣传农机补贴政策,共印发各类宣传资材料2万多份。并利用逢集日、“三夏”、“三秋”下乡、各类农机工作会议、农机安全宣传月等活动进行广泛有效的宣传,同时加强农机补贴手机APP的宣传推广工作,农户使用农机购置补贴APP申请和审核工作正常运行。通过宣传,农机补贴政策在我县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严格规范申请程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中心严格按照补贴申请程序,积极引导购机群众在已获得部级或省级有效推广鉴定证书的产品目录中自主选型,购机后本人持身份证、户口簿、一折通、发票及相关手续到政务大厅便民窗口申请补贴,经工作人员审查申请资料无误后再进行网上申报,并现场打印农机购置补贴申请表。
(四)强化监管,严防疏漏。为强化对农机补贴工作的监督管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管。一是强化对农机经销商的监管。重点监督经销商在农机补贴政策宣传上不能误导,售机价格上不能抬高,机具质量、售后服务必须保障。我们采取调查、回访、抽查等方法,监督经销商在政策宣传、机具售价、售后服务上不出偏差;二是强化对农机补贴项目的监管。规范农机补贴程序,完善农机补贴资料,做到见机见人、人机一致、机具型号一致,确保农机补贴程序及标准符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三是强化对农机补贴机具的监管。严格审查审核购机人身份和有效证件,防止利用农民身份套取补贴资金,并明确规定补贴机具在两年内不得转卖,两年内随机抽查,如发现不实,要追回补贴资金。
(五)严格核查机制,及时兑付资金。为确保农机补贴政策顺利实施,让农民群众及时领到补贴资金。核查工作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乡制度,做到“三见五查”,“三见”即见人、见机、见票;“五查”即:一查补贴对象是否符合规定;二查购机人与补贴指标申领人是否一致;三查所购机具、出厂编号、发动机号是否与《补贴机具核查花名册》一致;四查所购机具是否有永久性铭牌;五查所购机具的使用情况,入户核查全覆盖。今年我中心组织干部职工先后6批次对补贴机具进行入户核查,做到了“三见五查”,入户核查率达到100%。同时,坚持“机具核查一批、资金兑付一批”的原则,核查审核无误后,分8批次进行资金兑付,按时完成了省厅要求的资金结算进度。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质量投诉、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力度;
2、部分生产企业没有及时在农机补贴系统上传补贴机具信息,导致农户申请办理补贴时无法录入系统,影响办事效率。
3、农机合作社入社人员数量相对较少,总体规模小;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视野狭窄,缺乏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4、从事农机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尤其缺乏中、青年人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导致农机合作社社员平均年龄较大大,朝气不足。
5、在农机购置补贴系统中有牌证管理的补贴机具有免审功能,不用审核人员在系统内审核直接到公示,有审核错误的现象发生。
四、意见及建议
1、指定专人负责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质量投诉、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及时督促相关企业做好售后服务。
2、建议省厅督促相关生产企业及时在农机补贴系统上传补贴机具信息,提高农机补贴工作的办结率。
3、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及管理层人员的培训,规范合作社软件资料,提高合作社运作水平。
4、进一步加大合作社好经验、好做法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农机合作社作用的认知度,抓好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5、建议取消有牌证补贴机具的免审功能,系统内进行人工审核,发现错误及时更正。
五、措施及办法
1、多措并举,广泛宣传政策。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机补贴政策的知晓率,充分发挥乡镇农机站的职能作用,认真做好农机补贴申请的初审工作,积极引导购机户按照补贴政策程序提交申请,切实保障农民群众享受农机补贴的合法权益,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大合作社好经验、好做法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农机合作社作用的认知度,抓好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2、完善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政策文件、业务知识、办事流程、规章制度等内容的业务培训,强化干部职工的纪律观念、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认真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责任制,建立政策咨询服务、申报受理登记、申请录入统计、机具入户核实等工作保障机制,确保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一、补贴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补贴实施情况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6年来,泗水县共落实各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11.4256万元(中央、省资金1892.996万元,市累加资金66.83万元,县资金51.6万元),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过程中,经过我们严格审核,规范操作,共有3880余户农民享受到了这一惠民政策,补贴各类农机具4965台套。为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全面杜绝弄虚作假现象,泗水县农机局严格执行农机购置补贴关于“八不准、四严禁”的有关规定,加强了对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落实,规范程序、严格管理,组织好补贴机具的供货、建档、喷号等工作,认真核对购机手续,做到购机户姓名与所购机型相统一,确保了补贴机具发放工作没出现任何偏差。
(二)取得的成效
1.农机装备水平快速提高,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农机总量持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由于补贴政策的推动,大大调动了农民对大型、新型机具购买的积极性,大马力、联合作业机械增长较快。截至到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36.6396万千瓦,拖拉机保有总量达到12327台,机引配套田间作业机械14930台套,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203台,小麦联合收割机497台,大中型拖拉机1766台,免耕播种机208台。林果、畜牧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全面增长,挤奶机、贮奶罐、冷藏罐等大型畜牧用机具从无到有,马铃薯收获机、马铃薯播种机、大棚卷帘机、大棚用保温被等新型机械、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也从无到有,逐步增长。装备水平呈现出“面”拓展、“量”增加、“质”升级的良好发展趋势。
2.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攀高
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泗水县农业生产机械化进程,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县机耕面积达到79.8135万亩,小麦、玉米机播面积55.041万亩,小麦、玉米机收面积42.0375万亩,小麦种植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种植机械化程度也达到了80%左右。随着农机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这些性能优越、先进适用、节能环保机具的迅速普及,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撑。
3.保护性耕作实现新跨越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泗水县农机局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过程中,把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确定为补贴重点,大力推广普及。截至目前,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203台,免耕播种机208台。2011年小麦免耕播种面积达到6.8万亩,经专家测产,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小麦亩产达到596kg,比常规播种增产26kg,增产效果明显,保护性耕作的实施不仅减少了农户的作业环节、节约成本还能增产增效,改善生态环境。
4.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勃蓬发展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吸引了更多农民购买大型、新型农机具,造就了一批农机大户,泗水县农机局因势利导,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整合农机资源,开展规模作业、合同订单作业、以及玉米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小麦播种“一条龙”作业,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而且他们所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机手加入到农机合作组织。目前,泗水县共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140人,专职12人,兼职20人,共有农机手140人,县农机协会、乡镇农机协会会员有的并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农机原值80-100万元的1个,100万元以上的9个,2011年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完成作业服务总面积15万亩,年服务总收入达到815.1万元。
泗水县永胜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农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分别于2010年、2011年相继获省农机办、省财政厅扶持资金5万元。
二、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
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政策性强,补贴对象明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大,工作量大,操作程序严格,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为了确保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我局认真领会、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加强项目的组织管理,成立了“泗水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按照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确立了以玉米联合收获、免耕播种、机械深松和经济作物机械为重点补贴机械,具体制定泗水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实施范围及补贴规模;补贴对象及优先条件;报名办法及购机监督要求等。
(二)广泛宣传
通过县电视台的滚动字幕和新闻节目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全面宣传报道,并在《泗水大众》报上刊登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及内容。通过乡镇(街道)农机站深入到村入户,深入农村、集市、田间地头进行了广泛宣传,张贴“农机购置补贴申请程序图”,发放农机购置补贴明白纸,出动宣传车辆,同时邀请厂家安排机具,派技术人员来讲解、宣传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把农机购置补贴的机具种类、享受补贴的对象、优惠条件、重点发展的机具等内容做到了家喻户晓。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基础,以建立农户电子信用信息采集和评级系统为重点,以推广应用农户信用评级结果为手段,加强农村信用宣传推进,健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和激励惩戒机制,增强农村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力争到2013年底,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建成全市统一、功能完备的农村征信服务平台,科学有效地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等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评定,实现农村信用信息共享;二是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建立与农村特色产业链条相配套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支持模式,发挥信用引导信贷资金配置的正向激励作用,促进涉农贷款投放和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营造良好诚实守信氛围,努力将我市争创为“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系统化、特色化、长效化发展。
三、实施步骤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自2013年8月启动,年底前进行总结,分宣传启动、组织实施、总结考评三个阶段实施。
(一)宣传启动阶段(2013年8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市直有关部门、人民银行及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企业的信用档案参考指标和评价参考标准。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1月)。由人民银行牵头,组织涉农金融机构征集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信用档案,推广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各涉农金融机构制定配套办法和措施,按照“先增量、后存量、锁定有贷户、挖掘潜力户、最终实现全采集”的思路,统筹安排,将全部新增贷款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信用档案纳入农村信用共享平台,对存量贷款户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录入,逐步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并依托农户信用评分结果发放农户贷款。各镇(街道)协助辖区金融机构网点开展对所有符合标准农户的信息采集工作,实现全覆盖。
(三)总结考评阶段(2013年12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信用评定工作,涉农金融机构为信用户授牌,团市委和人民银行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授牌,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信用村、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镇授牌。同时,认真总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和评分系统,拓展评价结果应用范围,深化建设内涵,提高社会效应。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统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负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检查监督等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
1、人民银行市支行。负责组织、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制定信用信息指标和评分标准,将信用档案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库对接,推进电子化信用档案和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根据涉农金融机构的业务需求和现有设施情况,指导其创新业务管理模式,创新信贷产品,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2、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商贸办、团市委。负责协同人民银行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支持和协助涉农金融机构做好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和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采集工作,组织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逐步实现各单位信用信息共享。引导和督促涉农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农村发展中资金紧缺问题。协调解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资金配套问题,出台技术服务、资金支持等政策措施,支持信用户、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发展。
3、涉农金融机构。要制定各自工作计划,充分利用现有信贷业务系统,广泛征集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将所有农户及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信贷信息及时纳入农村征信服务平台,保证信贷信息的连续性和准确性。要充分利用信用评价结果,通过简化贷款手续,实行利率优惠等激励手段,让信用客户享有信贷倾斜政策和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在贷款额度、期限上满足农户的生产需要。要建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相适应的信用培植、信用评价和金融扶持模式,并据此实施信贷业务创新,使信用户享受信贷便利。
4、各镇、街道。负责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的宣传、动员工作,加强与涉农金融机构工作联系,密切合作,准确、如实地采集信用信息,确保全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工作;心得体会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思路
我校总体工作思路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服务农业重大工程项目为导向,加快建立“三位一体 、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依托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2 我校16年工作进展情况
我校按照省、市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于12月上旬完成了培训任务。整体培训分为三个阶段,集中培训10次,实训8次,观摩交流学习5次,共计50天。为扎实做好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自10月起,我校就着手收集阿克苏市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料等工作,精心筛选,最后遴选了150名符合条件的培训学员,现已进入完善各类档案资料阶段。
3 我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点
3.1 成立领导组织,制定方案和培训计划。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工作领导为组长,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阿克苏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阿克苏市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3.2 深入调研农民培训规律,创新培育理念。我校在制定工作制度和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全方位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生产能力,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目标,认真向外地先行者学习,总结历年农民培训经验,按照试点工作探索创新的要求,制定科学的、详实的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创新了“培训不只在课堂”、“培训不只讲技术”、“培训不只是讲授”、“快乐体验教育”、“全面提升素质”等农民培训理念,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大胆创新突破,产生了更好的培训效果。具体教学内容有:(1)政策法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包括政策法规解读、人生观教育,致富观念教育和经营思想教育。通过培训了解政策,改变思想观念,激发创业热情,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2)农业基础知识传授:通过培训为农民搭建起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3)具体的小麦、棉花种植、果树嫁接操作知识和技能。(4)经营管理知识:内容包括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5)素质能力的训练:训练积极心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升精神状态。在培训形式上,采取教师讲授、实训、实践操作、素质拓展训练、课外活动交流、外出参观交流等教学形式相配合,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起到全面提升受训者素质的效果。
3.3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努力做好学员遴选工作。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学员的质量是关键。我校先是广泛收集全县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信息资料,而后又深入各乡镇,通过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搜集各乡镇种植、养殖大户资料,共收集种养业大户资料300余份;第二是对收集到的300余户种养业大户资料进行筛选,初选150户;再入户考察,我们针对筛选出的150户初选对象,由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对每户农民进行入户考察,与农户座谈,实地考察其产业情况和个人素质。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筛选,最终确定150名正式学员。
3.4 组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象素质较高,对培训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培训,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培训任务。我们广泛与本地和外地大专院校教师、农业专家联系,组建层次高、搭配合理的种植业、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队伍,主要是我市农业局、林业局高级农艺师、林业工程师、高职院校以及良种生产企业、农业示范园区等单位专家、教授。
3.5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工作。开班第一堂课由市农业局主要负责同志专题讲座,向学员讲解学习的重要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新型职业农民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丰富多彩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成功案例等。第二是严格考勤管理。要求每节课点名,严格请消假制度。将考勤结果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教学秩序。第三是用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学员,让学员有锻炼、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我们把150名学员分成8个班,所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提高了学员的凝聚力。由于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管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到课率始终保持在100%。
4 心得体会
4.1 领导重视,多部门配合,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培训项目,要求高,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不单是要求做好培训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工作。这些工作一方面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各涉及部门和社会机构的通力协作和配合。
4.2 加强管理,落实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功的关键。许多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除了真正学到种植、养殖专业技能以外,就是想在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后,能够享受更多的政府扶持政策。培育对象也只有得到更多的扶持,才能成长壮大,成为真正的职业农民。因此,落实好扶持政策,是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运作模式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出发,实施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战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促进产销衔接。
(二)建设原则
1、政府重视支持,供销社牵头主办,市场化运作。市、县(区)供销社为牵头承办部门,按市场化机制运作。各县(区)政府要把建立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项目列入年度督查考核的重点任务,并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
2、系统联合发展,培育龙头农产品营销企业。坚持系统联合发展,培育区域内龙头农产品营销企业,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
3、注重市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好调控、支持、规范、引导与服务。
4、注重因地制宜。围绕特色建基地,围绕营销抓生产。突出产品产业和地域特色,确保产销衔接有实效。
(三)运作模式
由各县(区)供销社组织推动,组织国内(外)连锁超市、农产品营销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建立直采直供关系。
二、建设内容
1、2012年,围绕全市优势农产品建立直采直供基地6处(分别是:其中:区1处,1处,县2处,县1处,县1处。每处直采直供基地与1-2家超市、农产品营销企业建立直采直供关系。
2、每处直采直供基地要有建立信息档案,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超市、农产品营销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及时、准确的供求信息。
3、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每处直采直供基地配备检验检测仪。
三、落实任务的时间安排
(一)启动阶段(2012年2月28日前)
召开各县区供销社主任会议,领会上级精神,分配工作任务,结合实际,各县区社制定具体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
(二)项目建设推进计划(3月1日至10月31日)
1、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开展市场调查,确定产品市场定位,筛选确定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月1日至4月20日)
2、组织有关人员到先进地区单位学习,借鉴经验。组织召开第一次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便民实施项目培训班。(3月31日前)
3、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到农产品营销公司、超市考察了解市场信息。(5月10日前)
4、以会代训形式,组织召开第二次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便民实施项目培训班。(5月31日前)
5、组织农产品营销企业、超市到农产品生产基地考察。(6月30日前)
6、搞好产品推介,组织农产品营销企业、超市有关人员到省内外考察市场,寻找商、经销商。(5月1日至7月31日)
7、搞好产销对接,适时组织召开农产品营销公司、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会议,签订购销协议。(7月1日至10月31日)
8、以会代训形式,组织召开第三次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便民实施项目培训班。(7月20日前)
9、组织各超市、农产品营销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参加在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烟台召开的经贸洽谈会、农博会等,开拓市场。(8月10日至10月31日)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
1、各县(区)组织验收,向市供销社和市财政局写出验收申请。(11月1日至11月10日)
2、根据各县(区)呈报的直采直供基地建设验收申请,由供销社牵头成立考核验收工作领导小组,分步对各县(区)直采直供基地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11月10日至11月30日)
3、根据日常督导检查和考核验收情况,对承担直采直供基地建设项目的部门以奖代补给予资金补贴。
(四)建立督查考核制度
1、各县(区)供销社定期上报直采直供基地建设进展情况(每月20日前)。
2、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不定期组织专项巡查调研。
3、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和通报直采直供基地建设进展情况。
4、日常信息上报、督导巡查调研情况一并计入县区综合考核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