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本人爱岗敬业、勤于奉献、认真负责、苦干实干,曾先后被评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本人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认真备课,激情上课,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向着真善美方向发展,成为一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良好阅读习惯,博学善思的学生;作为阜南一中语文教研室主任,本人带领阜南一中语文教研室全体语文教师,同心同德,潜心研究高考,把握高考语文大方向,为学生学习语文指点迷津、保驾护航,为阜南一中语文教学事业添砖加瓦;作为年级主任,本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前提下,带领整个年级教师兢兢业业,埋头踏实苦干,创下了阜南一中时隔多年再次考取北大的辉煌成绩;作为阜南一中副校长,本人分管学校总务、后勤等多项事宜,同时兼任阜南一中分校——中岗校区负责人一职,直到担任中岗中学校长。
自本人担任中岗中学校长以来,秉承“立德树人”“以高中带动初中,初中反哺高中”的理念,紧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致力于培养新时代新青年。同时,带领全体教师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把一所农村初中建成了一所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质量优秀先进学校。2021年中岗校区高考取得骄人成绩,在首届生源质量不理想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低进高出的逆袭,其中600分以上四人,在总共660名考生,本科达线接近400人。初中部也不甘落后,第一名考进了全县前50名,这是建校以来史无前例的辉煌。
今后,本人将再接再厉,相信在本人的带领下,在全体中岗中学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岗中学“百年仍是少年“,未来可期,再创辉煌!
一、遵章守纪,敬业爱岗,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认真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学习十精神,积极参加“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活动,积极参加“两城同创”活动。认真撰写网评,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性原则,提高党性修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作风正派、为人诚实。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领悟《重庆教师十不准》,努力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二、求实创新,认真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方面,认真学习专业业务知识,认真研究教学规律,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本年度,深入研究并开展学本式卓越课堂,引导孩子广泛开展自学、互学、展学及评学,努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对个别的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 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在课堂上广泛关注后进生,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提高后进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由此后进生进步较大。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制作课件、领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积极查找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找到卓越课堂与孩子的结合点。 上课时认真授课,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充分运用自学、互学、展学方式调动孩子探究式地学习。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力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创设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数学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孩子在实践中学数学,在实践中消化数学,在实践中运用数学。既培养了孩子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不断学习,积极参加教改科研。
积极参加教改科研,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在研课题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在学本式卓越课堂中如何引领后进生进行展学》,并把研究的成果和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参加了沙区科技培训,数学培训,全国信息技术网络培训以及学校的微课培训。不断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并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老师们共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注重实践,落实校本实践课程
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认真落实2+2活动和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小课题研究和科技实践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小课题研究方面,与周文闻、陈萍等老师一道,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并引导学生提出课题,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不断深入研究提出的课题,最后得出满意的成果:《如何让凤仙花开放得更久》。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辅导四、五年级学生参加了沙区科技模型比赛,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了孩子的科技意识。
五、主要业绩
教育教学成绩在学校及片区名列前茅,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撰写论文和辅导学生分获市区级奖:
2015年12月 ,小课题网评《行走在小课题路上》获区二等奖。
2015年12月与周文闻、陈萍、姜伟和谢明合作辅导学生小课题《如何让凤仙花开放得更久》,获区小课题研究一等奖。
2016年4月《引领“展学”环节,让卓越课堂更精彩》获市级基础教育课改论文二等奖。
2016年5月,微课《用三角板画垂线》获区级三等奖。
2016年5月辅导学生刘思睿参加2016年科技模型比赛获区二等奖。
2016年2月论文《在卓越课堂教学中探究如何“展学”》在期刊《新校园》上发表。
2016年3月论文《删繁就简,直指核心,提高效率》在期刊《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上发表(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37-01)。
五、继往开来,开创新的天地。
鉴于自己在本学期的各方面表现以及在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后进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主要工作及成绩:
1、a+c群预防流脑接种。十一月份镇卫生防疫站对我校学生进行预防流脑接种,接种率达到98%以上(初期名同学因身体原因不能接种,都接种来)。在这次接种中表现最优秀的班主任有方义柏、刘厚勇、李安学、万文平、贺明俊,他们认真组织,认真宣传,班上接种率达到百分之百。
2、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法纪安全教育。我们以“期中总结暨家长会”为契机,邀请法制副校长贾警官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法制安全教育课。全身通过经讲座,受到了腿伸的教育。同学们边听边记笔记,决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这些知识运用好,遵纪守法、时时刻刻讲安全,注意安全。
3、开展了一次安全员手超过比赛活动。同学们根据平时所学是我知道的安全知识,以及身边的典型事例,为首要:素材,办起了一份高质量的手常昊,政教处评出了刘明辉等20名一等奖,舒畅等五名二等奖,多亏等10名三等奖。然后政教处用展板形式展出来取代,此次活动开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意识。
4、举行了一次“安全班会”优质课以赛,九个班主任全部参加联赛,看谁的安全班会课上得好、自己设计一个安全主题。前项亲自组织安全处、教处同志参加青冯克,李安学老师讲的《安全从我做起》一课,被评为一等奖,贺明俊鱼、万文平、刘厚勇被评为二等奖,其余一个班主任为三等奖。此次活动开展进一步落实了安全农作,也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存在着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1、师生的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2、安全教育的需要安全社会的配合(如交通安全等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法 课程教学 改革
引言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教育理念,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质量,还能够完善自身的教学技能,为毕业之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由此可见,对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当下教育行业的首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1理论知识脱离实践操作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和束缚,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教学中将重点都放在科学的逻辑性和学术性上面,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1]。在课堂上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还容易导致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没有通过实践验证的理论知识缺乏了教学意义。
1.2课程定位不准确
在教学活动当中,部分教师尚存着完成了课堂教学就等于完成了教学目标的错误理念,导致教学缺乏了明确的目标,课程的定位也不准确。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一批优秀的教育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应该时刻铭记教学目标,合理安排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的穿插合作。
1.3形式主义教学
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照本宣科、教条主义,按照传统的观摩听课、上岗实践、班级管理以及实结等传统步骤逐一实行,教学实践过于流程化、形式化。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各环节得不到有效、细致的落实,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力量[2]。
1.4教学方法陈旧
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观念陈旧,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取代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把学生当做接收知识的工具继而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如此枯燥、单一的教学手法不仅抹杀了学习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还压抑了课堂教学气氛,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学习、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探
2.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明确可以为学校日后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帮助[3]。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是为社会培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化人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技能、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旨在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推动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2.2构建动态教学体系
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因此不同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也历经改革,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应该由丰富而动态的教学实践替代固有的、封闭的理论形态,在沿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分析当前的相关资料,引进、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建立一个既符合现代要求又契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动态教育体系。这种动态教学体系不仅能够增加全新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案例,还能够摒除一些陈旧的、操作性差、针对性不强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平台[4]。
2.3充实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理论始终建立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是帮助学生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培养教学技能的指导方针,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充实了教育教学理论,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修养。
2.4完善实践体系
实践是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于生活当中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而完整的教育体系应该是由课内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活动两部分组成,并且将两者之间有效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课外实习活动等多种途径得以实现,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可操作性[5]。
2.5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学生通常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能力的升华,因此,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中主要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完善的方法,在进行课堂学习中,除了对课本知识的吸收,还应该勇于提出疑问,并通过讨论、合作、查阅等方式自主寻找答案,并且在课后通过总结和完善来综合一天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能动性,让学生体会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在这种过程当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终上所述,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不仅影响了小学教育质量,也与全民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值得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的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教学法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黄科华. 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3:232-233.
[2]石月兰. 任务驱动法在高职“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应用探究[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60-63.
[3]姜丽艳. 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3,31:40.
关键词:U-S合作;教育见习模式;创新
1国内外关于教育见习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教育见习的研究有以下两大类:(1)教育见习内容的研究。使见习生关注专家教师的学生管理策略、如何听课评课、借鉴优秀教师经验等。如:Watkins提出了三个策略解决新手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Beckett提出培养教师胜任力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2)探讨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与实习见习生的关系问题。如:Parkay和Standford认为,建立良好的指导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实践的成效和效果。我国有关教育见习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教育见习的模式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赵欣如、杜春光等(2012)指出:北京师范大学结合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工作,积极探索教育见习的新模式。(2)关于高职院校师范专业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研究。如:葛慧(2013)指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教育见习已经成为师范生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师范专业不仅要高度重视教育见习的研究,还要重视教育见习的组织与安排,更要重视教育见习各方面的改革。(3)关于教育见习与教师专业化进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如:周波(2013)以浙江师范大学与金华五所中学“伙伴合作”项目为例,探讨现有教育见习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教育见习评价中引进发展性评价理念和原则,能有效帮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促进其专业发展。综上所述,国内外教育见习当面的问题已拥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对制度与实践模式创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总结以下几点:(1)关于教与实践的系统个案研究缺乏,与某地区结合实际情况结合的实证研究较少。(2)偏重于研究普遍现状,对于某一特殊环节的某一特定参与者研究较少,如:师范生个体价值观、实习基地学校与师范生的关系、高校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作用、职能等成果仍相当有限。
2U-S合作培养,教育见习模式创新的具体内容及做法
2.1见习目标
(1)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现状、认识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动向,树立职业信念,坚定为教育事业的奋斗。(2)初步接触教学实践,通过课堂观摩参与教学活动,掌握教育教学活动环节及组织,了解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状况,熟悉小学教师的职业内容。(3)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为日后的学习明确方向,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打下基础。
2.2见习模式创新
(1)采取集中统一实践和分组分批结合的形式,实现课内外一体化、逐层递进、校内外结合的教育见习模式,多层面、立体化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2)实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及“校内实践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教育见习管理体制。每个见习基地即市内小学会有一名大学教师挂职校长助理并负责学生的见习带队指导活动,同时,聘请市内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实行通识指导与专业指导、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见习指导模式。(3)学院每年组织召开教育实习基地学校联席会议,确定各基地学校所接纳的人数,见习存在的问题,并做相应的调整。
2.3教育见习实施内容及步骤
根据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原则,教育见习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入学至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的见习入门阶段、大学二年级的见习提高阶段、大学三年级上半学期的见习发展模拟阶段。不同阶段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第一阶段:见习的初级阶段(1)目标:本阶段为见习的第一步,是见习的启蒙阶段。主要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现状、认识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动向。初步进入小学,了解小学的日常管理模式、学校组织运行机制等。(2)内容要求:其一,组织学生观摩并参与小学的活动,如:参与小学的班队活动、观摩小学的教研活动等。其二,邀请优秀教师为大学生做学术报告,使学生树立职业优越感,通过与小学一线教师座谈讨论,了解目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如何成长为一代名师等。第二阶段:教育见习提高阶段(1)目标:本阶段使学生了解课堂教学步骤、如何管理课堂、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发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特点。(2)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实习学校进行课堂观摩,每位学生都有专门的校外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沟通和指导。要求学生每两周进小学听课观摩一次。在观摩的过程中学生能真实的接触教学实践,明白课堂教学步骤,了解教师课堂管理策略,熟悉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掌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状态。同时,也能使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改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为后期的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见习升华阶段(1)目标:通过观摩熟练掌握学科教学过程及步骤,内化班主任管理的理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备课、讲课、评课,同时,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为未来的毕业论文选好题目。(2)内容要求:此阶段的内容:其一,观摩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了解学科教学过程,与校外指导教师座谈讨论,帮助见习生改变角色,学习如何听课评课,怎样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等,通过班主任工作的体验,了解班主任管理的策略和智慧。其二,在观摩听评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试讲模拟,优秀见习生可以在小学进行交流展示。这一方面为见习生提供了学习、经历和体验的机会,另一方面让见习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最后,召开见习生表彰总结会,通过见习实践分享、展板制作使见习生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同时,对优秀见习生进行表彰,号召向其学习。更多的见习生能发现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能认识到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不足,也能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找好合适的选题。
3教育见习的效果及反思
通过U-S合作,校内外实践结合的方式改进教育见习,取得了一些成果。(1)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通过入学就接触小学,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有了清晰的认识,体会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也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90%的见习生都感到当初进小学校园,小学生对其敬礼并称老师时,他们都深深感到骄傲。当然也感受到了老师的分量,老师要给学生做好榜样。不难看出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学生的认同感很高,并非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无奈选择。(2)实践技能大幅提高。通过创新教育见习模式,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优化学生教学技能。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了社会各个机构的认可。如:我院学生何志妍、李淑萍及李晓雨在2016年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决赛(陕西赛区)获得了一等奖。此外,我院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0%,这也与注重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密不可分。在安康市各所小学的顶岗实习的学生也获得了各个校领导的一致好评,招教和特岗教师的命中率也非常好。由此可见,教育见习这个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环节有多么的重要,如果这个环节没有达到目标,那么很难促使师范生角色的最佳转变,很难完成教育实习实践的种种任务。(3)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有提高。为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之前,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教学学管理、教学理念等知识。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怎么开展教学研究知之甚少。通过教育见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80%的同学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小学在教学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主、副科时间分配、学生安全教育、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等问题,部分学生通过参与小学的教研活动能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策略。同时还能针对自己设计的模拟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欣如,杜春光等.创新教育见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8):7.
[2]葛慧.高职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改革问题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108-110.
[3]周波.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教育见习发展性评价探析——以浙江师范大学与金华五所中学“伙伴合作”项目为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67-68.
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发展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价值主张,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小学教科研活动也日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校长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对教育科研活动还普遍存在着认识不清、动力不足的问题。“只要自己能够把课上好,无需搞什么教育科研”,这是许多农村一线教师的观点。甚至还有教师认为搞教育科研就是不务正业,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看法在边远山区教师中尤为突出。“不反思、不研究、不合作”是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面对教育科研时的普遍态度。教育科研是否真的对教师专业成长毫无裨益?事实并非如此。名师成长经验和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征途上,教育科研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必须要依靠教育科研的跟进,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才能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一般而言,实施教育科研的基本路径是:确定课题(归纳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反思(运用先进教育理念不断追问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学习(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和知识)——行动(用科研的态度和方法去探究、实践)——总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教育教学规律,把研究成果归纳提炼出来)——推广(把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进行验证、推广应用)。
一、“问题——反思环节”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教育科研的前提是要把自己在教育领域中发生的典型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自己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不能视而不见,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特别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事件,要善于观察、收集和分析,提炼总结为问题,围绕问题确立有价值的课题,这是我们经常说的“问题既课题”。事实上,从教育现象到教育问题再上升为教育科研课题就是一个教师对自我经验不断追问和自我反思的过程。教育科研中“问题——反思环节”对我们基层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所说:教师成长=经验+反思。“问题——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挖掘和梳理出经验中蕴含的道理,使经验升华为理论,是教师获得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引导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反思自我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反思让教师尽快实现个人专业成长。
(一)教学实践中反思
引导教师关注自己班主任和课堂教学实践,特别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关键事件”,及时对相关教育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研究,理性审视自己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观教育教学实践,正确运用反思的结果优化或矫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
(二)理论学习中反思
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要求教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结合实际做好读书笔记,引导教师以摘抄、随感、反思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理论学习意识,让教师在持续的理论学习中,充分认识自己在教学改革中的不足和缺陷,不断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完善自我理论修养,提高自我理论学习的自觉性,让读书和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三)同伴互助中反思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研和培训活动,优化教师研训模式,让教师在教研组、备课组和学术沙龙中进行反思学习。这种身临其境的团队研修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很大。
二、“学习——行动环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个教师仅有“问题——反思”意识是不够的。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研究更多属于应用型研究,要以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为突破口,以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为研究的源头活水,把课题研究引入教研组,与教研结合;把课题研究引入课堂,与教学结合,发掘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研究元素。中小学教师必须将其学习反思后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做而论道,在做中学,实施好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案”,致力于解决教育问题,促使教师努力成为一名研究者和反思者。这种探究性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它强调教师们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学习、研究和行动来解决问题,减少了盲目性,提高了自觉性。因此“学习——行动环节”可有力促进教师个人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实现教师在认知上的跨越,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
三、“总结——推广环节”带动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般沿着“问题—课题—学习—实践—反思—总结—推广”的研究路径进行。教育科研是一种探索教育规律的活动,它要求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结果,达到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其研究成果应具有普遍推广和指导作用,这就需要一个交流的机制、平台和研讨的氛围,进行阶段总结和推广。比如总结推广中“教育科研沙龙活动”这种形式,既有个人反思,又有同伴互助,还有专家引领,能给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思维交流碰撞提供有利机遇和良好平台。沙龙活动中,可以组织教师围绕课题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积极而有效的交流,与会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充分阐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使理论和实践能够真正结合起来,让大家在广泛交流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积极发挥课题主研人员、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不断提升教师科研素养。“总结——推广环节”能很好地促进和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现今,教师职业专业化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同,小学教师职业不断走向成熟,逐渐确立起专业标准,成为专门的职业,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也从政府政令的角度证实了小学教师作为专业发展和专业活动的存在。事实是,小学教师作为专门职业不仅客观存在,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小学教育专业本身属于现代高等教育中按职业标准划分的职业分类体系,而不是以知识或学科分类的学术性专业分类体系。“高等”是其学术知识和能力背景,“专门职业”是小学教师不可替代的核心和根本。《专业标准》中就明确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一《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当然,也的确有人认为小学教师不是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培养小学生不需要那么高的专业要求,似乎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相比在专业水准和专业要求上可以降低,其实不然。小学生培养或培养小学生的职责并不意味着对小学教师专业要求的降低,反而是更高。小学教育即初等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和为民族素质全面提升打基础的艰巨任务。因此,越是基础教育段的低年级的教育教学,其综合培养的要求、全面发展的目的、仁义礼智善端的培育、良好习惯的养成越不容易,对教师职业专门化的要求也越高。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我们深深感到教师是一个专门职业,因为人的成长规律是可循的,儿童成长规律是可循的,教育既是一项科学的活动,又是一项艺术的活动和技巧。”可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职业性和专门性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卓越小学教师和小学教育管理人才应是其最鲜明和最突出的特色,而且培养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需求持续、长远、稳定。
二、实践性
小学教师本科专业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教师”,尤其是“卓越的小学教师”,是其最重要的定位要求。小学教师培养需要加强和重视实习实践环节。首先,高质量或卓越的小学教师必须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育界众所周知,《纲要》强调“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些要求或标准在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课堂上很难真正落实。师德的高尚不只是表现在理论上而是表现在与教育事业、与学生、与学生家长等等的关系中,业务的精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的,教育教学活力和高素质是在教育教学行动中体现的。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教学技能、高超的教育艺术,必须依凭实践教学来造就。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课程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即使将教育教学理论或观点背得滚瓜烂熟,也并不能说明他(她)就能胜任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带好班级,就能被学生所爱戴。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才是最为主要的,也才是最为切实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三字一话”水平、备课能力、讲课基本功、说课本领、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艺术、激励和唤醒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能力等等,皆影响着小学教师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入职,并逐渐由新手向能手、熟手发展,这些仅仅依靠教室里的课堂理论教学,只能事倍功半。其次,《专业标准》也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的能力培养。该《专业标准》本身就是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小学教师的基本功。该《专业标准》要求小学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这些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中真正重视教育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数,将教学实习和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虚设。在重视教师的教育实践方面,美国小学教师培养方案很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各个教育学院越来越重视与周边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且教学实习时间长,实习有层次性,学生有机会接触小学各年段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实习工作具有全程性。美国小学教育师范生实习在四个学期内进行,从低年级开始,然后逐步延伸到高年级。”[5]反观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的设计,一般而言,时间相对较短且较为集中。除入学时的“军事理论及训练”这一大学生通用的专业实践之外,教育实习10周和毕业论文8周全部集中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一“第八学期的整学期实习制”,时间上根本没有保证,有些学校实际采取的是“2+2+1”的5周实习模式,2周校内集中指导,2周校外实习,1周校内集中总结。这样的安排也过于集中,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在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不到位,上岗教学实习活动跟不上。有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根本不去实习或上不了几次讲台,形式化现象严重,实习形同虚设。最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教师培养过程的实践性。早在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意见》中,就十分重视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指出:“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又将“实践取向”、“育人为本”与“终身学习”并列为教师教育的三大理念。强调“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要在研究自身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增长实践智慧,不断实现专业发展。这启示我们,凡教师教育就必须重视其实践特性,同时也为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彰显实践特色的高要求。
三、综合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既是小学教育自身特点的反映,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要求,也符合高校各专业之间课程设计深度联合与培养模式综合开放的实际需要。首先,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色来自于相关规定的要求。《专业标准》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知识的综合性。在《专业标准》中,关于小学教师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和“专业能力”;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十三个领域: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在“学科知识”领域,强调“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该《专业标准》作为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理念的指引下,还特别强调小学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评价观和学习观,小学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综合性知识和突出的教学能力。这些新变化体现了时展和教育进步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引导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的指南针。结合小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彰显小学教师素质的综合性,突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色的“综合性”是其必然。在《专业标准》中,特别重视知识技能的多样综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教师在知识水平上可能不要求高深,但必须是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综合性来自于小学教育对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实际需求。从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具备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知识或多科性知识;从小学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启蒙性、基础性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是单科的,而是综合的。因此,有人建议,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上,“可参考医科大学培养儿科医生的思路,儿科专业就是培养面向儿童的全科大夫……面对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所具有的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个案分析能力,比掌握文理学科某一专业基础理论显得更为重要。”从某些小学对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而言,为小学生的终生奠基或“包班制”教学,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准备和能力素养必须是全面的、丰富的。最后,小学教师需要综合开放培养。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的实际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也必须打破单一的由教育学院或教育科学学院培养的模式,需要教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等具有教育、语文、英语、数学、体育学科的学院联合培养,甚至还要与当地的小学协同培养。纵观国内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以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培养模式”,以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分科培养模式”,以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中间培养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也各有操作的简捷与复杂。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实际,其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多学院联合培养”。这一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小学课程门类的开设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而设计。具体可采用“2+1+1”模式。“2”即大一、大二在教育科学学院或教育学院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1”即大三在其他学院根据学生本人的学科兴趣修习相关专业的课程;“1”即大四重新回到教育科学学院完成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的相关环节。
四、学科性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 教材 教学方法 课堂管理 考核方法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心理全面发展的,能适应新时期小学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具有大学专科程度的小学教师。要求学生具有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主修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数学是基础文化课,也是学科专业课,数学教学是整个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当前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要求,与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广大师生的期望都存在着较大差距。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课程设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厌学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与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我对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方法谈几点认识。
一、选好、编好教材,注重教材的应用性和适用性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使用的教材,一般前两年选用中职或高中教材,后三年选用高等数学教材。这样前阶段使用的教材往往会和大专阶段选用的教材知识点重复,而且前阶段学习时间紧,相对学习的知识点较少,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而到大专阶段,知识点较多,内容较为深奥,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的压力,造成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从而对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选好、编好一套供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使用的完整的数学教材是迫切需要的。
1.注重在知识浅层挖掘。从教学改革的要求和教学实际出发,教材必须将最基础部分的知识,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进行变通性强化和对比性强化,从而使基础知识得到充分丰富和发展。
2.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概念的引入和叙述上,做到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略去有些公式、定理的纯理论证明,突出其应用。
3.注重例题、习题的选配。增加对例题的讲解,增加对习题的练习,从而达到多听、多想、多做。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4.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在内容的编排上,注意知识点的承上启下作用,力求做到详略合理,增删有据。不贪多求全,不贪高求深,只讲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
二、结合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知识特点,采取“给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这一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它和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五年制数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地听。这样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而初等数学是在常数范围内展开的,形式思维是初等数学的主要思维方法,高等数学主要研究变量,使辨证思维成为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法。例如:极限理论、导数、微积分等概念都渗透着哲学的质变与量变,对立统一等辩证观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针对两个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可以尝试渗入下列方法。
1.课前创设法。
教师要求学生上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首先,通过仔细阅读,了解所要学的知识点;其次,创设上课的情境,设想老师会将知识点用怎样的方式和顺序呈现;最后,分析每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应用性,并且写出预习报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目的性,就会与自己设想的对比,听课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同时自学能力也能得到培养。
2.课堂朗读法。教师在教学中介绍某些概念、定理时,可以先推理证明,再要求学生一起朗读。用朗读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纠正学生一些数学术语和符号的错误读法,使学生注意力再次集中,活跃课堂气氛。
3.角色转换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让学生上讲台讲解例题、讲解练习,发现问题及时帮其指出改正。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4.课后总结法。教师要求学生养成复习、整理知识的习惯。特别是通过做作业,发现哪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够好,需要及时地复习巩固。睡觉前一定要回顾今天学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视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只有好的课堂环境,才能顺利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和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没有好的课堂环境和秩序,即使教师精心设计教案,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利用好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也难达到较好的效果。我对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表我们不难发现,课堂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课堂秩序主要靠教师来维持。教师面对的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具有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差异很大的特点,要使全班学生始终投入学习,参与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怎样才能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精心备课;(2)注意教学的紧凑性、流畅性和过渡性;(3)让学生明白教学目标、任务,明白如何参与每一个具体的活动;(4)提高课堂提问艺术;(5)制定课堂规则(教师、学生共同参与)。
四、改进考核方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五年制大专的数学考试不同于中考数学考试,也不同于高考数学考试,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的考核方式和方法要有所改进,要关怀“人”的发展,要注重思维训练,要重视个性品质的培养。教师要将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成绩的比例加大,可以设置为1∶1。只有侧重平时的表现,摆脱以往完全依靠限时笔试的形式,才能更合理地评定出学生成绩,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实习;问题;解决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这一因素。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着教育水平的发展。近年来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给了教师更多的权力,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传统观念上的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组织者、设计者。因此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养,来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实习是教师成长的第一步。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到中小学参与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通过教育实习检验自身在高等师范院校所学的知识,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的过程。这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环节,也是师范院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必经之路。
1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认同感不强,自我定位不准确
实习是影响师范生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刚上大学开始,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小学教育专业不满意,甚至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没出息,没有出路,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实习时不能认真地进行教育实习工作。还有部分实习生对自己在实习期间担任的教师这一角色认识不清,无法从自身实际的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这一角色,对实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2缺乏经验,与实习学校教师、学生不善交流
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由于在实习之前对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性活动能力培养较少,加上在实习前对实习生的培训过于简单,使得实习生在实习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缺乏经验。而且,实习生本身还是学生,在实习前未过多地去接触社会,对人生的经历比较少,阅历浅薄。在实习期间不能很好地在实习学校去应对一些社会化的问题。
1.3不被实习学校重视,自我落差感强烈
由于在实习之前甚至实习期间,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没有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进行统一的安排管理,使得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所教授课程与自己在高等师范院校所学课程知识不符,导致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不能发挥自己所长,将自己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之中;甚至有部分的实习学校不让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上课,而是另外安排实习生的工作,比如:改作业、刷油漆等。还有部分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对实习生不够重视,甚至是忽视实习生。
2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质量的原因
2.1高等师范院校本身的原因
2.1.1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实践性不强
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素养对实习学生来说,是顺利完成教育实习工作的基础。尽管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已经具备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为后来的实习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在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教学技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内容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践技能、班级管理以及活动组织能力不强。很多实践性的课程是在实习之后才安排。实习生在校期间,学校的很多课程安排不合理,本该在实习之前的课程却安排在实习之后。
2.1.2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实习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在实习前很多院校在教学计划中都对教育实习作了专门的安排,但是,很大程度上高等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认识存在不足之处。很多学校都把学生的教育实习只是看作一个不太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次,在实习培训时未对学生介绍实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实习认识不清,不能很好地开展实习工作。最后,对于实习的考核过于表面化,高等师范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实习的考核,主要通过学生的书面总结、报告之类的材料来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但是对于具体的、真实的实习情况并不关心、了解。
2.1.3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中一般采用集中的位置实践管理模式。它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助于教育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但在某些方面却很难保证实习的质量。带队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不同的学校对实习生进行了解、管理,使带队教师对实习生的管理不能落到实处,只能通过与实习学校的小组长进行联系,间接地管理。而且,部分带队教师局限于本身不善于管理学生的特点,不会管理学生,导致实习工作松散。
2.2实习学校方面的原因
2.2.1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工作热情不高
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将自己在高等师范院校所学的理论转化、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师范生是这一实践活动的主要力量,是未来教师的新型力量。指导教师指导着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是这一实践活动的主导力量,他们的指导对教育实习工作的展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习中,写教案、试讲、听课、总结、作业的批改等都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的认真负责,会提升教育教学实习的质量。然而,在实践过程部分学校的指导教师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不高。
2.2.2实习学校在思想上不愿意接受实习生
就目前情况来说,每所中小学校都把本校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作为重点。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认为,让实习生去教课,是拿自己的学校、班级做实验,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程和质量。所以,一般不让实习生上课,就算有时候因为实习学校教师太忙让实习生上课,也会另找时间把实习学生讲过的课,再重新讲一遍,来确保教学质量。所以,有些学校为了避免费时、费力,就会很少甚至不安排实习生讲课,大多数情况只是让实习生听指导教师上课,给学校、办公室打杂。
2.2.3专业、工作量分配不合理,学生在实习学校处于被动状态
在实习中,实习学校一般的做法就是,把实习学生分到不同的教研组和办公室,由一些教师来具体负责实习学生的实习情况。部分指导教师是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对此有些指导教师就会把自己的工作甚至是关系好的同事的工作量附加给自己的实习生,产生工作量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对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来说,实习生的考核成绩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对于实习生的指导教师来说对实习生的评价只是单纯地凭借自己在生活中、教学中的认识而做评价,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与无目的性。
2.3实习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2.3.1实习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育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及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师范院校的实习生是未来教师的雏形,对此,应该加强实习生的教学素养及能力。但是在实习期间部分实习生素质不高,会严重影响到教育实习质量。对于实习学校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实习生。
2.3.2实习生角色的转变不正确
实习生在实习前一直是学生的身份,对教师是尊重、敬畏的态度。可是在实习期间忽然间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角色转变未适应。实习生要以教师的形象出现在实习学校,不能将平时的陋习带入学校,甚至传授给小学生。但是由于实习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加上实习学校对实习生与学校正式教师的不同态度与待遇及实习生对自身的定位,使得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未能很好地、正确地转变角色。
2.3.3教育理论和专业技能无法转化为实践技能,服务于实习
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实习是把所学的理论综合运用于教学实践,并以此提高自己的能力的过程。可是,由于部分实习生在高等师范院校本身不够扎实的教育理论和不过关的专业技能,还有,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上缺少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实习生本身在理论上、专业上都具有一定的欠缺性,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运用于实践过程之中。因此,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知识脱节,甚至不会将知识讲授给学生的现象。
2.3.4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自己对教育实习本身了解欠缺,虽然高等师范院校在教育实习前,都会对学生进行动员、培训,加强对实习生教育实习的理论引导。然而,许多学生对什么是教育实践,如何开展教育实践和一些很实际的问题不清楚,没有掌握教育实习的真正目的及重要性。另一方面,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安排的教育实习的时间是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一段时间很多学生都在进行复习考研,还有部分学生处于毕业季前的迷茫期。因此,对于实习重要性理解不清或不愿理解。
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加强实习生对本专业的正确认识,提升专业认同感
高等师范院校应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当前形势下,实习生参与教育实践性的热情不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实践工作不够重视,甚至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正确。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这一专业对全民素质提高的基础性作用,还应该通过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出发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动性,让学生自己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使师范生从自身专业出发给自己未来的发展设定一个明确的定位。
3.2做好实习前的培训工作,加强实习生对教育实习重要性的了
教育实习是入职前的教师在职前对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检验实习师范生对学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实习生在实习之前首先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地构建知识框架。因此,作为师范生教育的实践课程,教育实习必须受到很大的重视。对于在实习生实习之前召开的实习动员大会,要端正学生对教育实习的态度,从内在加强实习生对教育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从内部改变学生的实习态度,使之从中了解教育实习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3.3建立实习保障制度,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实习生在这一实践过程占主体地位,指导教师则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他们对实习生工作指导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实习工作的进行。因此可以加强实习的保障制度,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3.4明确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的任务职责,提高指导工作效果
明确指导教师的义务职责,能够提高指导工作效果。指导教师是师范生开展教育实习活动的组织引导者。带队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促使实习生更好地适应实习生活;实习学校的教师对实习生言传身教,可以使实习生获得更实用的知识。为此,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激发教师参与实习指导工作的积极性,明确教师职责,为教育实习的开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前提;学校应该从管理者出发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认真指导实习生。
3.5改革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技能培训,促进实践技能的提高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性的重视。高等师范学院也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塑造,打破了以前专科学校垄断专业化、实践性的面貌。然而,部分学校还是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教育实习很好的发展。教育实习是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实践活动。但该理论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必须通过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教育实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教育实习是培养学生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21世纪的教师教育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日教师,今日做起。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教育实习,全面提高实习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教育需要的合格师资。
作者:赵文刚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马荣.高师教育实习的历史、问题与对策[J].龙岩师专学报(月刊),2009(11).
[2]钟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3]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张博伟.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角色与指导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