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

九色鹿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九色鹿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九色鹿教学设计

第1篇: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

一、 提问设计要有整体性

有效的提问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问”的倾向,看似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例如教学《寓言三则》,魏星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整体性问题: (出示寓言中三个主角的语言)这三句话说话人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但有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没有?(说谎)那两只狐狸,还有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自由地朗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词句支持自己的观点,选一个故事讲讲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从人物的话切入,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主题聚焦在“谎”字上,教师利用这个问题串起了全文教学的脉络,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将“不难”的寓言引导到“难”的困惑中,为文本细读搭好一个架子。此外,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比较,文本内容形成互补,互为资源,不仅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而且使学生对文本有了“陌生”的感觉,利于打破惰性思维,激起创造的热情。

二、 提问设计要有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指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难易适度,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辅提问,即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拾级而上,步步升高,直达知识的高峰。

例如教学《鞋匠的儿子》,可这样设计提问:参议员们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从中你感受到林肯是一位怎样的总统?通过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领悟课文的主旨。

三、 提问设计要有启发性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但正是这种矛盾才构建了语文和谐的美。教师在提问中要善于发现这种矛盾的美,巧于启发,紧扣认知矛盾,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

在执教《水》一课时,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之后,我的教学没有就此而终,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村民们更多的时间是在缺水的痛苦中度过,为什么作者却用了大量文字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抓住这一矛盾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文本,提升思维力度,不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写缺水之“苦”却具体描述水给村子里的人带来了“乐”的反衬写法,更借此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 提问设计要注意合理性

问题设计得合理,学生就比较容易回答,而如果设计得不合理,就会导致学生不知如何思考,造成思维的短路。

现以《九色鹿》的三种提问设计为例。

第一种:

(1) 调达为什么会背信弃义?

(2) 调达受到国王惩罚后心里会想些什么?

第二种:

(1) 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从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

(2) 九色鹿为什么要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

第三种:

(1) 从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以及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两件事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

(2) 从调达前后两副截然不同的嘴脸可以看出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3) 你想对故事中的王妃和国王分别说些什么?

《九色鹿》一文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颂扬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和机智沉着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谴责调达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恶劣行为。第一种问题设计,一是把着力点放在调达上,显然没有准确全面地把握课文的重点;二是意在揭示调达泄愤心理,似乎要把调达背信弃义的责任推给王妃和国王。第二种问题设计,只是一味赞扬九色鹿高尚的品质,同样没有全面把握课文的重点。相比之下,第三种问题设计,既准确全面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又兼顾课文的次重点(对王妃和国王的评价),显然比第一、二种问题设计更加合理。

五、 提问设计要讲究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及时调控,灵活应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维,提升思维能力。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在学习重点段落——天鹅破冰时,有一名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湖面上冻了,别的候鸟都另找暖和的地方,天鹅为什么还在这儿呢?”问题一出,同学们都来了兴趣,个个议论纷纷,而我课前并未考虑到这一问题,教参上也没有现成答案,于是,我灵机一动,把问题巧妙地“抛”给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把老师都给难住了,斯杰潘老人也有这样的困惑,你们看,他瞪着眼睛,也想弄个明白呢。我们不妨根据文中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帮斯杰潘老人解开疑团,如何?”学生欣然接受,我便组织他们先同桌讨论,我也参与其中,边聆听边指导,指导他们也可联系天鹅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加尔湖与众不同的特点想想。还别说,交流时,学生的答案还挺丰富的。虽说这生成性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巧妙地一接一抛,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我适当点拨,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兴趣,而且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文本内容,学生在感情上更能与斯杰潘老人产生共鸣,同情、佩服这群天鹅。

六、 提问设计要注重艺术性

提问要生动形象,过分死板不是好问题。如一年级课文《天上一群小白羊》,两位教师导入新课时分别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教师一:

(1)看到天上一朵朵的云,你们说它们像什么?

(2)你们觉得小白羊怎么样?

(3)有人为此写了一首儿歌,不过这不是真的小白羊,它是天上千变万化的云。(出示课题:天上一群小白羊)

教师二:

绿油油的大草原上,奔跑着一群小白羊,真美呀,奔着、跑着,它们飞到天上去了,这是为什么?请一齐读《天上一群小白羊》后回答。

第2篇: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阅读课堂 教语文 教课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23

语文教学必须要实现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潜入文本的核心内容,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形式入手,在全面感悟、深入体验情感的基础上而得“意”,从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策略上以得“言”,从而追求言意兼得的教学境界。“教语文”的视角就是从文本的语言形式入手,引领学生解开文本语言的密码,撩开遮挡在文本表层的面纱,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熏陶情感,习得学习方法,提升语文能力。

一、“教语文”就要淡化文本的内容,重品味文本语言

文本的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但在具体语境下能生发出富有生命的气韵。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感悟文字的弦外之音,从而提升学生的言语生命质量。教材中,文本的一些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匠心独运。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自身的质感、意蕴进行悉心体悟。如,苏教版教材《半截蜡烛》一文,小女儿最后通过“娇声”的语言成功地将蜡烛转移,保全了情报,让伯纳德夫人一家成功脱险。而“娇声”一词看似普通,然而用在此处却意味十足。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让学生发现了这一词语在表达中效果的:首先,“娇声”一词符合这一年龄段女孩子特有的个性特点,体现出用词的精确性;其次,这个词语的使用打消了德国军官的提防意识,为成功转移蜡烛奠定了基础,体现出用词的贴切性;最后,这一词语的使用与下文中德国军官想起自己的女儿形成了有效的逻辑联系,使语言文字彼此之间产生了联系,体现出用词的衍生性。

二、“教语文”就要淡化学习的结果,而聚焦学习方法

语文新课标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及时进行方法的提炼和习得。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构思的框架、段落结构的安排、遣词造句的风格、描写说明的技巧入手;也可以以阅读方法为切入点,提出统领性的问题,理解关键词的表达效度,对主要内容进行提炼概括,让学生习得方法,从而触类旁通。例如,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和视角解读“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一是逻辑联系法――雪松适时地弯曲,既保全了自己,在赢得生机的同时也获得弹出积雪的能量;二是案例阐释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能复国;三是名句印证法――大丈夫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对文本的核心语句进行深刻地体悟解读,学生在感知品味的过程更习得学习的方法,可谓一箭双雕。

三、“教语文”就要淡化教师的精彩,而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中,课堂的精彩源自于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应该借助教材文本,为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提供有效的历练平台。在教学设计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内容分析”向“语言能力”的突围。例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设置相应说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文本内容的复述、焦点问题的辩论、不同角色的转述等方式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从而为自身的言语积累和表达欲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写的训练,则是在倾听、表述、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言语实践,是学生主体对材料进行整合、归类和提炼的过程,是最为鲜明直接的言语实践活动。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树立阅读与写作双重本位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会阅读中获取写作的营养,从而将读写有效落实在阅读教学之中。如,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就在总结提升时,进行了以下教学――评一评:你们对九色鹿和调达各有怎样的评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读一读:激情朗读凸显人物形象的典型语句,深化自我的体验感悟;写一写:如果调达能够幡然醒悟,他将会怎样自省,请尝试写一段话。

整个教学,教师寥寥数语,组织串联,点拨评价,可谓简洁,但学生却这样的引导下妙语连珠,课堂精彩纷呈。

第3篇: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

一、激发质疑动机,让学生“有疑可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机是最有效的推动力。学生只有在学习动机的推动下,才能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潜入文本,细读教材,以汲取更多的养分。然而,传统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是学生无“疑”可问,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一味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和时机自主提问,就会渐渐地失去提问、质疑的能力。让质疑开路,让语文课堂呈现一道别样的风景,教师就必须要优化教学设计,增强学生的质疑动机。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通过巧妙地情境设计,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质疑动机。师:通过初读课文,我们认识了这篇童话中的一些角色。我们先来做一个民意调查:你最喜欢哪个角色?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喜欢“小稻秧”,有的喜欢“喷雾器大夫”,唯独没有喜欢“杂草”的。教师见时机已到,问:老师和你们不一样,我最喜欢杂草了。还没等教师说完,学生就开始七嘴八舌地向我提问,生:老师为什么喜欢杂草?生:杂草对小稻秧那么凶,你为什么喜欢它?生:杂草还抢了小稻秧的营养,它是个坏东西,老师为什么喜欢它呢?师:杂草真的如同学所说吗?我们还是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看看大家能不能说服我不再喜欢杂草。接下来,师生一起品读课文,教师邀请了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对“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等词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催化剂”,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说服老师,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对质疑的兴趣,促使学生走进文本,在朗读中感悟,在交流中增强认识,化无效为有效,变低效为高效,让课堂从“波澜不惊”走向“风起云涌”。

二、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

传统语文课堂中,很多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除了缺乏学习动机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质疑的习惯。很多学生都担心自己提的问题不够好,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因此,要让学生“有疑可问”,教师就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能够勇敢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九色鹿”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把提问的机会给了基础一般的同学,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一脸认真地问:“世界上真的有九色鹿吗?”听到这样的问题,其他同学都笑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示意同学停止哄笑,另一方面要对提问的同学竖起大拇指。师:你提的问题正好也是老师想问的?我们也曾学过《乌鸦与狐狸》《狐假虎威》的故事,故事里的乌鸦、狐狸、老虎是真的会说话吗?这的确是我们必须先弄懂的问题。接下来,师生一起就“民间故事、寓言、童话故事的虚构与真实”进行了交流讨论。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开始理解了一些民间故事的阅读规则,为学生深层次的挖掘文本,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这个环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再一次表扬了提问的同学,师:大家看,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多有价值啊,让我们全班都了解了一个重要的阅读规则,希望下次继续提问。顿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自信、勇敢是学生自主质疑的关键。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化尴尬为和谐,既让学生成功地解读了民间故事的阅读规则,同时也让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相信下次,这位同学还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引发多元思考,让学生“有疑善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更是深入探索和创造的源头。传统课堂中的学生多处于“全盘接收”的状态,讨论交流的话题也多是由教师提出的,一问一答的形式无法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堂呼唤学生的质疑精神,要让学生以理性的思维思考文本,以辩证的态度分析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按照课前预设,紧紧抓住了“着迷”“迷恋”“痴迷”三个提纲挈领的关键词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小主人公对昆虫的喜爱,而读到第九、第十自然段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一位学生把“很不情愿地把自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中的“放”字读成了“扔”,面对同学的失误,一个个小手举了起来,生:读错了,原文里是“放”。而也有同学表示支持,生:这里用“扔”不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大多数学生认为不能用“扔”,因为“扔”太随意了,用“放”可以表达出小主人公对小宝贝的珍爱。又一学生提出质疑,生:他把小虫子放在那里,会不会捡回来呢?师:对啊,大家想一想会不会“捡”回来呢?教师故意把“捡”字突出来,生:当然,他对昆虫那么迷恋……

深层次的质疑是将课堂引向深入的法宝,那些停留在浅层次上的质疑需要关注,那些深层次的质疑更值得探讨和研究。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提出了最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峰回路转,让课堂由错到对,绽放出了从未有过的光彩。

四、巧用生成策略,让学生“有疑乐问”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学生学习的乐趣不是提出疑问,而是由疑到释,由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到突然间的豁然开朗,这样的质疑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课堂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出发,来评价W生的质疑,从而实现问题的升华,实现文本的深入挖掘。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评价课文中的人物,许多同学都认为宙斯是一个凶残、毫无人性的人物。理由很简单,因为普罗米修斯前去盗火的时候,宙斯狠狠地惩罚了他。然而,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宙斯是铁面无私,秉公办事。因为国有国法,天上也有天上的法规,普罗米修斯盗火触犯了天规,理应受到惩罚,宙斯不过是履行自己的职责罢了。考虑到这样的理解正是儿童内心真实想法的体现,不应当直接否定,有疑才有进,释疑方能提高,于是,锁定问题焦点,“普罗米修斯为谁去盗火?”“宙斯阻止他盗火的原因是什么?”“一个为了人类的发展勇于牺牲自己,一个为了所谓的天规实施酷刑,你觉得谁对谁错?”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的眼中开始闪烁出光彩,可见他们对人物的认识比之前更加深刻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质疑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获得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如,上述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思维闪光的瞬间,充分挖掘、利用可生成性资源,把学生引入问题天地,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第4篇: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第一遍让学生横着读,读正确读流利。第二遍让学生竖着读,发现每一竖行分别是写“月亮”、“阿炳的身世”、“《二泉映月》的旋律”,读出感情读出理解。孙老师有意识地将文中的词语分组出示,变换形式朗读,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是构成文本的基本单位。教师应打破常规,将文本中的词语进行提取、重组,构建有效词语序列,引导学生读、品、悟,体会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之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构建词语序列对阅读教学的作用: 

一、构建词语序列,优化文本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更为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而构建合理的词语序列能帮我们做到以上两点。 

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课文《九色鹿》,揭示课题后,呈现第一组词语:挣扎、气愤、残害、无辜、皇榜、发财、浩浩荡荡、斥责。这组词语是本课的生字词,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挣扎”“残害”“无辜”等词的意思。第二组词语:救命之恩、郑重起誓、千恩万谢。第三组词语:恩将仇报、见利忘义、灵魂肮脏、背信弃义。 

朗读两组词语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都和谁有关?(调达),再讨论为什么调达的变化这么大?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从而顺利导入课文的学习,使课堂学习更为有效。 

二、构建词语序列,提炼文本内容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平时练习,我们发现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较弱,为此失分也较多。概括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精选文本的关键词语,通过构建词语序列,提炼文本的主要内容。 

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课文《祁黄羊》,笔者出示了两组词语,第一组为:祁黄羊、解狐、祁午;第二组为:准许、辞职、郑重、举荐、慎重、出以公心。先让学生知道文中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第二组的词语说说文章的内容。通过词语序列的构建,学生正确地提炼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构建词语序列,点亮文本朗读 

高水平的朗读有助于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悟、表达的完整、写作的提高。教师可以构建词语序列,引导学生寻找与文本的理解交织点、与作者的情感交融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课文《黄河的主人》第一自然段:师:1961年,作者袁鹰到兰州去,站在黄河边,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读读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描写了黄河雄伟的气势?出示词语: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我感受到黄河的波涛翻滚而来。生2:我感受到黄河壮阔的气势。生3:我感受到那气势都要将天推开了。师:把这种感受融入句子中,谁来读?(多名学生朗读)师:黄河令作者震撼不已,更让作者震撼的是这置身于滔天巨浪中的羊皮筏子?那究竟是怎样的筏子?学习课文2~5自然段。 

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对刻画艄公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为此,笔者抓住表现黄河风浪险恶的关键词语,构成词语序列。让学生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开始,渐次深入体会艄公的勇敢、机智,最终在朗读中加深情感体验。 

四、构建词语序列,加深文本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细读,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词语序列,抓准文本理解的切入点,提升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课文《秦兵马俑》,笔者出示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让学生交流秦兵马俑的特征。指名朗读。凸显词语: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具体表现在哪里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词语序列:久经沙场、肩负重任、威武凝重、勇猛善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张弓搭箭、神情专注、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并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其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还表现在哪里呢?根据学生回答,再次出示词语序列:微微颔首、若有所思、眼如铜铃、神态庄重、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凝视远方。在此基础上,还交流补充了其他神态的兵马俑,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部分教学以“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为核心选取了本语段的关键词,构建、组合了词语序列,以词解词,让学生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五、构建词语序列,纵深文本研读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对文本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研读。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词语序列,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研读。 

如苏教版第十一册课文《轮椅上的霍金》,初读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就“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霍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一问题进行交流,并将学生回答的内容有效整合、概括,出示如下:第一组:命运、成就、人格;第二组:残酷、辉煌、伟大。 

学习第一序列词语时,笔者让学生知道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霍金。而学习第二序列词语重在引导学生潜入课文,划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小组间相互交流感受,适时出示:第一组:完全瘫痪、长期禁锢、彻底剥夺、彻底变形;第二组:黑洞的蒸发性、黑洞的大爆炸、科学的宇宙模型、皇家协会会员;第三组:勇敢顽强、乐观向上、富有理想、常怀感恩。通过朗读来体会霍金命运的残酷、成就的辉煌、人格的伟大。 

六、构建词语序列,拓宽习作空间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词语序列,以此来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 

如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渔歌子》,为了让学生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美景,笔者适时构建了三组词语序列:第一组:青山、白鹭;第二组:桃花、流水、鳜鱼;第三组: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利用三个词语序列,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分别描绘出了三幅美丽的画面,然后将这三幅画面连成一幅江南水乡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善于将关键词语进行提取、重组,构建词语序列,达到优化文本导入、提炼文本内容、点亮文本朗读、加深文本理解、纵深文本研读、拓宽习作空间的作用,从而使语文教学更为有效。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11. 

[2]苏教版小学语文(7-12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贾燕敏. 妙用词串,让课堂生辉[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23:79-9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