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专业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世界范围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加剧,各国把教育摆到了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在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作为教师,笔者也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过去人们常将“教师”看成是“教书匠”,即教师只要能灌输给学生知识就可以了;后来人们又在此基础上,将教师看作是“能师”,即教师不仅要传授一定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并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而现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是一种“人师”,即教师不仅是教书,而且还要育人。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来塑造学生的品格。要成为“人师”是对教师的高要求,它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需的,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要求的。
1.教师专业化的总体要求
(1)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领域发展的前沿;(2)要经过较长的专业训练,包括所教学科的课堂实习;(3)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爱生;(4)有较高自组织教学,创设学习环境,有较强的判断力评价学生和自身;(5)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管理;(6)要求所有在职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
2.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教师要求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教育、科研一体化的趋势,要求教师具有一般的、较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即要求教师一专多能、知识面要广。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是网络型的,即各学科综合为一个整体,互不分家。
3.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1)要求教师具有教学能力,实验指导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示范能力以及推想思考能力;(2)要有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即:与学生、与家长实现有效的双向沟通能力;(3)组织管理的能力,如组织好班集体,使这个集体能为每个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4)教育研究能力,如撰写教学反思、学术论文等;(5)熟练而有效地运用信息手段的基本能力。因此,复合型的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既有基础能力,也有一般能力,还有创新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综合发挥其作用。
4.教师劳动形态上的要求
教育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而不是只按陈规操作或简单重复的机械性劳动。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其正式职能以外,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课堂的导演,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
二、设计一堂有效的课
在教学具备了以上专业理论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呢?
1.要把握关键词“有效”
(1)有效益。即:目标达成度。在常态下,让大部分学生懂了。其次,教师也要收益,一堂真实的课堂教学,是有缺憾的课,有发展空间的课,问题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公开课是锻炼人的好时机,评课时要做建筑师,发现闪光点与问题,并讨论出可行有效的解决办法,使授课者与听课者共同收益,共同进步。(2)有效果。即:学生课前与课后在知识、状态、技能、方法、兴趣、情感、学习意识、行为和习惯等方面是否一样?发展变化大不大?要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不能只有温度没有深度,活跃要活到教学三维目标上来,不能只有活动没有学习,要把活动过程改变为学习过程,不能用学生本来的好来掩盖自己的不足,学生进步了才是教学有效了。(3)有效率。即:一堂课投入与产出的百分比。在同样的教学效果下尽可能的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2.有效的课堂应思考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旅游管理;双语教学;教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1-0058-02
双语教学能够扩大学生视野,拓宽思路,将语言和专业学习同步进行,以外文旅游文献作为语言学习的材料,使学生在语言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掌握了旅游学术研究的框架模式,通过了解国际旅游业发展成功经验,把握旅游业最新动态,迅速接近世界学术前沿,把我国的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教育推向深入。
一、关于双语教学理念内涵的界定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 Languages”(两种语言),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在美国双语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在加拿大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法语;在新加坡和香港、澳门地区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汉语。
在很多国家或地区,政府规定的官方通用语言有两种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交往的方便,往往两种语言并重,即Bilingual,或是一种语言为主一种语言为次。如果以英语为次,则可称英语为第二语言,即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再如,当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到以英语为通用语言的英美国家之后,英语就很自然地成了他的第二语言。由于当地的通用语言是英语,汉语仅仅在家中或遇到中国朋友时才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就慢慢地退居为第二语言,英语则成为他的第一语言了。
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双语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的交互,而决不仅仅是在英语课堂上听英语教师从头到尾用英语授课。“双语”只在特定情况下存在,也就是只有当汉语以外的某种语言(如英语),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与汉语同时成为交流用的语言时,才能称之为双语。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需求
中国旅游业是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尤其在加入WTO后,旅游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对外开放,真正进入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在更深的程度上与国际接轨。旅游业是涉外性较强的产业,作为旅游接待国家应当既充分及时地掌握主要客源国家的需求特点以更有效地进行旅游规划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又掌握其他旅游接待国家的发展状况知己知彼,以取得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和优势地位。与之相匹配的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以及专业理论都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发展起来的,因此实施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接受到更为前沿和先进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够培养其自我研究自我深造的能力。
2.培育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旅游产业的竞争焦点已从资源竞争转向人才竞争,尤其是既精通旅游专业知识和汉语言文化,又通晓外语、熟悉外国文化、了解国际旅游市场运行规则、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高级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竞争,这就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双语教学显得愈加迫切。
3.完善学科建设和创新的需要
旅游学科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发展历史不足30年,在理论体系、学科框架及实践领域很不成熟。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旅游业起步早、发展快,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体系并总结出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时期,融入国际大环境、与国际接轨是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业是不断发展的行业,新问题、新矛盾、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为应对变化,在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创新教育及相应的创新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应对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既能够增加学生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有机会在社会实践和实习中进行实训演练。
马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探讨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探讨
1.教学模式的确定
目前,国内广泛运用的双语教学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完全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可称为“完全双语模式”;第二种是在使用母语的同时也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也可称为“部分双语模式”;第三种则被称为“过渡教学模式”,即允许教师和学生在双语教学的开始阶段部分地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过渡到仅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完成从借助母语的学习向借助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习的过渡。
在制定开课计划之初选择在第六学期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也是结合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实际,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学年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培养了相应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在第四学期开设的旅游专业英语课程中掌握了一定量的旅游英语专业词汇,都为双语教学课程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两门课程都采用了过渡教学模式,即在开始阶段部分使用母语,以培养学生适应语言环境的能力,然后在中间阶段逐步加大英语授课的比例,最终过渡到仅使用英语授课的教学。
2.教材的选用
教材不仅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对进口教材的依赖性大,由此造成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任课教师选择国外优秀教材的信息渠道狭窄;二是即使选定了国外优秀教材,也难以保证及时、足量、连续供应。理想的旅游专业双语教学教材应当更多地借鉴国际旅游业发展经验,紧跟行业发展态势,阐述专业知识,同时融合语言教学的特色,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直接使用国外的原版教材还容易导致文化差异和理解障碍等问题。因此考虑到本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针对《旅游业发展动态》这一课程信息量新的特点,突出“动态”特征,笔者根据自身海外留学的经验和实际,选用了Carson L Jenkins的“Introduction on Tourism”一书中的几个章节作为基本理论的介绍,同时在教材的编辑中收集了有关生态旅游、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和旅游业信息系统等多个较前沿的章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国外关于旅游热点问题的最新观点和数据。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期都实施对于教材的更新,以突出课程“动态”的特征。
《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以James A.Bardi 的 “Hotel Front Office Management” 和Thomas J.A.Jones 的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of Housekeeping Operations”作为基本教材,选取了前厅部和客房部的相关的基础理论部分,包括部门的重要性、地位和主要岗位职责,同时截取了实际操作的章节进行总结归纳,补充了相关的专业术语,例如不同房态、职位、服务的名称等等。
3.教学方法的创新
开展多样的团队作业鼓励学生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发挥各自特长,提高交流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旅游业发展动态》课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取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对象探讨该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这样的团队作业,能够使学生在学会搜集英文的专业资料的同时,开拓专业视野,培养用英语来阐述旅游专业论点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讲解内容和节奏,在初期阶段对于专业术语进行铺垫解释,并在课后要求学生复习加强记忆,中文授课比重较大;在中期阶段逐渐加大英文授课的比重,并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专业术语;在课程的后期尝试完全英文授课,对于难点或者较为深奥的内容用中文作相应的解释。注重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为基础,充分结合学生对于课程接受的程度循序渐进达到教学效果。
4.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缺乏学习专业外语的动力和参与双语教学课程的兴趣,课堂互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每学期授课的前一、两周都开展关于双语教学内容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水平,英语较好的学生在学期初就能够理解消化全部教学内容,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通常不能够适应双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导致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降低。
学生学习动机强弱是成功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双语教学面临的关键问题,不仅应当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参与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实现两种语言的思维能力,最终能够自由地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经过成功的双语教学课程,学生应该熟悉英语的表达方式、常用专业词汇,能够顺利阅读旅游类英语文章,可以用英语解释旅游现象、用英语表达与旅游及专业课程相关问题的看法。
四、结论
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性、实践性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旅游服务人员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灵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过硬的语言功底。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学实践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必须依赖于教材的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由此才能逐步培养出与国际接轨适合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既精通外语、精通专业,又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复合型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6).
[2]孙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8).
一、课型的设计理念
(一)课型
课型泛指课的类型或模型,是可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型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特定的课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过程结构。通过对课型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型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律,提高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根据文体类型,语文课型可分为:记叙文课型、小说课型、议论文课型、文言文课型、古典诗词课型等。
(二)古典诗词课型
古典诗词课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具有文字精炼、意境深远的特点,通过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能促进艺校学生的艺术专业水平。
(三)创建有针对性的课型设计理念
一直以来,古典诗词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难点,艺术学生认为古典诗词苦涩难懂,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模式陈旧低效。而艺术学校学生有着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擅长艺术表演的特点。只要在教学中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就会找到古典诗词课程探索的入口。我国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教师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我们可以尝试把古典诗词课与艺术专业结合起来,使诗、乐、舞融为一体,创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
二、课型实施的策略与手段
(一)确立古典诗词课型教学目标,建立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策略,实现多维互动教学。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作品的意思,欣赏其文采,品味其内涵,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为将来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提供养份。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呢?建立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策略是关键。“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论,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索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笔者围绕着古典诗词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科学有序地设计为:“再现情境――走进古代――融情入境――二度创作”,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穿越时空,融情入境、诗意盎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找出学生与课型的契合点,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艺术学校的学生思维敏锐,富于联想,表现力丰富。笔者力求把静态的古典诗词知识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联想力和创造力,把课堂知识和艺术能力结合起来,互为促进。比如:在学习《诗经・蒹葭》时,先用歌曲《在水一方》引入,优美、熟悉的旋律让学生甚感兴趣,很快学生就能背出诗文。通过老师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接下来让学生自由发挥,讲解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老师选取在《诗经》的精粹篇章,把风雅颂、赋比兴等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深化知识的结构层次。最后让学生上台以朗诵、歌唱等形式进行表演,从而展示教学成果,进行教学评价。
(三)结合教改的新趋势,独辟蹊径,进行创新性探索,实现文化课学习和专业课学习的有机结合。
人教社《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构想》中提出:“中职语文教学应适应培养目标,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形成以符合专业学习需要,职业生涯需要、职业持续发展需要为主,兼及社会生活需要、个性发展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中职语文的教学特征之一就是为专业服务。按照这一理念,在课型的实施中,则应侧重于找出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相通之处,两者有机结合,以艺术的形式和手段理解、深化主题,使学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并学以致用,增强走向社会的竞争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推陈出新,以新的思路、新的姿态走在教改的前沿。
(四)充分运用多种资源,建立古典诗词课型实施的基本操作流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精心设计课件,把作者的生平、趣事用形象生动的PPT展示出来;通过播放有关诗词的歌曲或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兴致盎然;调动歌库及声乐老师的有关古典诗词歌曲的教学资料,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把教学场地移到有音响设备的音乐室或小舞台,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歌、舞、诵、小品、演奏等),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设计“古典诗词表演大赛”,用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充分发掘其艺术潜能,达到文化为专业服务的目的。课程教学寓教于乐,灵活运用多种创新教学法,最后通过创新竞赛展示教学成果。以下是笔者创建的基本操作流程,仅供同行参考。
古典诗词课型实施的基本操作流程
课例 再现情境 走进古代 融情入境 二度创作
《诗经・蒹葭》 播放邓丽君歌曲《在水一方》的视频,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题。 让学生寻找有关《诗经》的资料,还原古代的文化氛围。 化身为那个时代的青年男女,体会他们的爱情生活与婚姻追求。 让学生进行歌舞表演,再现古代浪漫,唯美的爱情意境。
《明月几时有》 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诗歌引入此文,播放王菲演唱此词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对苏轼生平及其创作风格的简介,组织学生对诗词的主题思想进行讨论。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首最喜爱的苏轼的诗词,变身为宋朝的坡朗诵其作品。 通过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演,并融入个体的创作。
《琵琶行》 播放名家朗诵此作品的录音带,使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的介绍,让学生联系历史,体现朝代兴衰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变身为白居易和琵琶女,对自身的命运进行独白,体会他们此时的情感。 集体表演,用旁白、舞蹈、服饰、背景音乐、器乐表演等衬托朗诵,再现诗词的神韵。
《虞美人》、《相见欢》 播放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独上西楼》,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 收集有关史料,介绍李煜跌宕的人生,引入本文。 化身为亡国之君南唐李后主,体会其失去国家的痛苦。 让学生用演唱歌曲的形式,表现作品主题。
三、课型实践的成效与反思
(一)建立有效教学评价机制,及时检验教学成效。
老师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学生的表演形式、学生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理解、学生表现作品主题的程度、学生创作的积极性。由此,老师能客观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有效教学评价一览表
题目・作者 学生的表演形式 学生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理解 学生表现作品主题的程度 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诗经・蒹葭》 能和作品内容相结合 理解透彻 能创造性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高涨
表现形式一般 理解一般 基本能表现主题 积极性一般
表现形式不合适 不能较好地理解 不能较好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较低
《明月几时有》・苏轼 能和作品内容相结合 理解透彻 能创造性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高涨
表现形式一般 理解一般 基本能表现主题 积极性一般
表现形式不合适 不能较好地理解 不能较好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较低
《琵琶行》・白居易 能和作品内容相结合 理解透彻 能创造性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高涨
表现形式一般 理解一般 基本能表现主题 积极性一般
表现形式不合适 不能较好地理解 不能较好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较低
《虞美人》、 《相见欢》・李煜 能和作品内容相结合 理解透彻 能创造性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高涨
表现形式一般 理解一般 基本能表现主题 积极性一般
表现形式不合适 不能较好地理解 不能较好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较低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效果显著。
课件的丰富多彩,手段的创新运用,较好地带动学生融情入境,打破了以往课堂的沉闷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动起来,让古人活起来。实践大大激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融入个体二度创作,使文化和专业两个层面互为促进,不断进步。
(三)有助于学生艺术表演能力的提升和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有利于推进语文教改的实施。
以学生对主体的表演活动从策划、创作到表演、化妆、道具的制作,均由学生一手操办,老师只是从旁指导,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提供的这个展示平台,展现了学生多姿多彩的艺术潜能,诗词与朗诵、小品、器乐、声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真正体现了歌、乐、舞圆融相通的特征。学生通过表演展现自我,互相切磋,互相学习,达到文化课与专业互为促进的作用。
(四)由于笔者专业水平及设备的限制,古典诗词探索仍有诸多方面有待完善。
探索中的古典诗词课型,没有现成的教案、教辅资料和参考模式,教师在短时间内引领学生对作品理解透彻,难度的确较大。因此,更要求老师多才多艺,一专多能。我们需不断阅读作品,查找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设置生动的教案,制作丰富有趣的课件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文化课老师也应多向专业老师请教,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养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把课堂搬到舞台、音乐室等地方,但有时由于场地的限制,活动内容无法按计划完全展开;学校歌库、音乐库资料还不十分齐备,也制约了我们的选材;有些服饰、道具没有现成的,只能学生动手制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表演的发挥;乐器种类单一,对表演的效果也有影响。
总而言之,我们的探索只是一个开头,各种课型的研究,还有待于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互相交流。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就能通过语文教学点亮学生的职业前途!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吴必尊.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现状调查报告[J].广州师训,2007,(05).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能上岗胜任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矛盾,尤其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导致W生的动手能力不高,社会适应性差,就业能力不高,生源也随之逐年萎缩,因此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向应用型方向转型迫在眉睫。信阳师范学院是豫南革命老区的一所地方院校, 1992年开始招生,2008年旅游管理专业被评为河南省特色专业,2014年开始招收第一节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本科生近900人,是河南省首批专业集群转型的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集群转型的关键是实践教学改革,能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没有突出实践特色
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的需要,旅游业需要大量旅游经营管理与服务方面的 旅游业应用性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高校的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延续复合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没有突出的应用型的特色,复合型和高级专门人才实在精英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初期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旅游业作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产业,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新定义,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应突出应用型特色,充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工匠精神也应该有所体现。
(二)教学没有体现实践特色
地方高校由于在教学内容上墨守成规,创新性不足,沿袭传统教学方法,即以课堂上理论讲授为主,甚至是满堂灌,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在教学内容上基本是以理论课为主,教师教学从教材到教材,学生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例如地方高校目前主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基本围绕《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管理原理》等课程开展教学,教学内容设计是以教材为参考,教学方法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与其他的非应用型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方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没有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特色与要求,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差。
(三)教师的实践技能差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在学历、学位、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很高,大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陆续被引进投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岗位,但是对他们实践经验没有做任何要求,这样就导致教师的实践技能处于缺失状态,并且在相当长的一短时间内不会有改变。高学历、高科研成果这道门槛把旅游行业的业界精英和行家拒之门外,使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距离越来越远,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与专业转型的要求相去甚远。
(四)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随着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地方高校也开始了实习基地建设的步伐,但是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实践结果来看,地方高校对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性高,但是实施落实不力,导致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对实习基地建设理念滞后,为了迎接教育评估或者为了学校的实习就业的考核指标未而设置实习基地,为评估而实习,未达标而建设的现象突出,因此往往就出现在实习基点挂牌、签协议后,实习基地就无人问津,并没有真正开展务实、专业的实践实习和教学,实习基地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能力严重滞后,不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学旅游而不懂旅游,成为学旅游的门外汉。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以信阳师范学院旅游学院为例
(一)制定实践为特色的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集群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突出培养目标的实践性,我校新修订的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并进一步加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把《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财务管理》、《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以及《导游学》等8门主干课程设计了实训与实验内容,总学时达162学时,占实验课程总数的100%。
(二)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校内实训。学生在校内实训中,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可在模拟餐厅中进行中餐宴会摆台、西餐摆台、席间服务、斟酒等综合实训练习,锻炼自身的服务技能;在模拟客房中进行中式做床、西式标准做床、夜床服务、客房VIP服务等实训练习,增强基本操作技能。并在实训中掌握酒吧中的酒水品尝、酒水调制等酒水知识的认知,依托综合实验室,对旅游管理专业所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会计操作等服务技能进行的综合练习。第二,校外专业见习学生在第4学期要进行为期1-2周的校外旅游认知见习和旅行社见习,见习地点主要选择在4A级以上景区进行。通过景区见习,可以让学生直观的对景区管理所涉及的导游、餐饮、线路、服务、开发等内容有一个认知和了解,并通过撰写专业见习报告使学生的认知系统化,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专业顶岗实习学生在第6学期和第8学期由学院统一安排组织到沿海发达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地15家星级酒店实习基地进行为期7个月的专业顶岗实习。此举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可在毕业后选择与实习基地签约就业。
(三)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即实训与实验、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以及学生实践创新等4项内容的需要。在教学队伍建设上,坚持“内外结合、相互学习”的方式,首先积极鼓励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外出到知名高校和企业中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扩展视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每年寒暑假都会有教师根据专业和课程需要去培训学习,效果明显。其次,积极与实习单位紧密合作,通过学院专职教师进实习基地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利用遍布全国的星级酒店、5A级景区、知名旅行社的实习基地的资源与条件,一方面去实习基地讲学,另一方面有积极向企业学习,把企业的优秀人才引进课堂,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实践教学新局面经过不断努力,目前“双师型”教师10人,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鼓励教师获得高级规划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等执业资格,形成学校教师讲理论、企业专家带实务的旅游理论与执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
(四)积极开放实验室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周末均对学生进行开放,由专人管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学生们积极参与,并与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的赛程紧密结合,以赛代学、以赛代练。同时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承担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挑战杯”的设计与研究,学校导游技能大赛、客房操作技能大赛、信阳市旅游服务技能大赛以及全国旅游服务技能大赛的模拟活动等。开放实验室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参与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先后有多为在校大学生全国挑战别大学生技能大赛、省级创业创新团队奖,并相继成立的旅游公司入驻校大学生实践基地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五)加强实习基地实习实践
关键词 文化底蕴 教育追求 教育智慧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果的好坏。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主要表现在:学生愿不愿意学,用什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来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育智慧;有没有教给学生方法;教学目标有没有达成。下面,谈谈教师专业素养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一、男女教师不同的性格特征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影响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身体素质五大类进行:速度、耐力、灵敏、力量以及协调。在这五大类中通过跑、跳、投掷、技巧、武术、韵律舞蹈、球类等活动形式进行教学、训练。而每一个教材所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也就不同。男教师顽强、坚定、果断、勇敢、潇洒的性格在一些教材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在球类教学中,他会利用自己本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表演个花式运球、三分投篮等,那潇洒干净的动作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崇拜之情,从而激起学习的欲望。在技巧单双杠的教学中,男教师的沉稳和刚健会让学生有安全感,能够放心大胆地在他的保护下练习,掌握得就相应快些。而女教师特有的柔美气质在一些体育舞蹈、技巧内容中得以发挥,音乐节奏感强、动作优美等等都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改变,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偏科,更应要求自己全面发展,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弥补不足。
二、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影响
1.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的教学观念对课堂有效性的影响。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起着指导作用,教学方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切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从新的教学理念中引发出来的,教学观念不转变,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有效的课堂就无从谈起。骨干教师之所以能从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很大程度上是从教学观念上进行了转变,他们能认识到新课标下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能意识到“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的传统观念的不足。过往的教学观念用在如今的孩子身上往往起不到作用,从而不断学习,在培训过程中新老观念的冲撞能引起他的反思,进而转变观念,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加强,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而一些普通教师有的是因为“嗅觉”不灵敏造成原地踏步,有的是因为消极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过日子,他们的教学观念落后,又不学习新的理念,所以导致课堂低效甚至无效。
2.骨干教师和非骨干教师的专业知识对课堂有效性的影响。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长流水。”骨干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可以很好地消化教材,并且能够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巧妙地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木桶效应”告诉我们,普通教师在某方面素质有些缺失,就会影响他全部能力的发挥,所以必须要努力提升,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骨干教师和非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包括教师对教材把握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1)对教材把握的能力。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资源,它不仅决定课堂教学内容,还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准确把握教材是形成有效课堂的前提。骨干教师会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内容、编写意图和编写理念。非骨干教师的能力相对弱一些,对教材的考虑不够全面准确,所以同一教材与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有一些差距。
(2)课堂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出现许多无法预设的情况。骨干教师相对于非骨干教师来说,课堂经验足一些,对课堂中出现的新情况能够灵活地运用,及时调整自己,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而非骨干教师这方面的经验不如骨干教师多,所以应变能力相对弱一些,往往遇见突发问题和新的教育资源时缺乏敏锐感,不能准确判断,也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36-02
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传授主体,不仅要有深厚的教育专业素质、更加广阔的教育视野,还需要掌握基本的教育规律,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性。所以,小学创新性教师的培养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但是,由于收到种种传统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的弊端,没有充分做好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准备。因此,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开放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理念
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实现人才培养观念上的转变,打破传统过于封闭的教育观念,增强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创新性,要让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交流合作意识。然而,目前的很多高校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时,并没有树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不太重视同国外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因此,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积极转变传统的、落后于时展要求的教育观念,重视校级合作和国际交流,确立开放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当代小学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小学教育专业成为玉林师范学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首批试点专业,在实施过程中,以教师教育新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指导,突出“重基础、强实践、能创新”的教师教育特色,通过与优质小学开展校校合作,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理念先进、业务精湛、创新能力强的小学卓越教师,成为积极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强化学科基础建设
小学教育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健全完善的学科体系作支撑,这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学科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满足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要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而小学教育专业又需要多个专业的支撑,如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音乐、美术等,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科基础的有效建设。因此,玉林师范学院在小学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多科学、综合性、厚基础的原则,然后再突出初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小学各学科课程等学科,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学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基础”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上的均衡。知识是基础,所以学科体系建设要满足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需求;而能力与素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所以学科体系建设还要满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教学需求。总之,小学教育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需要正确确立知识、能力的素质结构,拓宽专业教学领域,建立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重视人文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从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坚持职前培养与小学教育发展的适应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新任务,所以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职前培养需要积极与小学教育的发展相适应,要把高校周边地区的小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基地,通过更多的小学教育实践来促进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职前培养与现代小学教育发展的积极适应,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自身教育职业的理性认知,从实实在在的教育现场中获取更多的职业感悟。因此,玉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非常重视同社会、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同更多的学校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创建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现有玉东小学、实验一小、实验二小等多所小学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基地,真正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思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学科研精神的培养。学校积极建设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构建校内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先进设备与技术的教学实训室、教师能力提升实训室、教师教育行为观察室、微格教室等,为学生的职前实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将有助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与小学教育实践的协调与适应,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针对性。
四、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而言,其毕业后进行小学就业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需要格外注意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是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此,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做了积极的探索。首先,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如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开设了识字教学、朗读教学专题、小学文本解读、教师口语训练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大大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还要求学生积极进行专业实践课程的拓展训练,如课前五分钟实训、微型课试讲、有效教育模式演练等,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丰富多样有效的形式。其次,根据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高度重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小学教育教研室自编教育见习手册,从大一起就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去见习,培养学生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情感和倾向性,在见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做好教育见习的记录、总结和反思,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实习的时间延长至三个月,充分的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要求。另外,在一些班级中探索双导师制,给学生在校内外安排了指导老师,尤其是校外的实践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校外基地的教育实践,在见习和实习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动态化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学生在教育专业素质上的缺陷,做到及时的查漏补缺,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从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第一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五、建立健全再教育机制
关键词:旅游专业;课堂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7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68-1
一、注重一个“趣”字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就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兴趣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激发了兴趣就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通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来激发。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环节的一切机会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一个“活”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程式可循,这样就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如学习旅游服务心理,因学生很少有旅游的体验,为了准确把握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心理需求,以便提供针对,让旅游者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首先组织学生两日游,先做“上帝”体验被服务的感受,旅游地点、方式、准备等都由学生讨论交流确定,师生共同组织实施。学生分别从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导游、购物等全方位的体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了解旅游服务技能技巧。回来后再结合体验探讨如何针对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做好服务工作,学生畅所欲言,气氛热烈,教学内容迎刃而解,不需老师讲解。
职业学校的教学有其特殊性,教学的场所不能只是教室,根据教学需要亦可是景区、实训室、酒店、走入社会等。课桌的摆放也要灵活,不要始终都是秧田式,而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而变化,如:小组合作式桌子就可摆成几个方阵,学生面向前坐成u型,有时坐成弧形,半圆型等。
三、把握一个“形”字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深奥的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内容深入浅出。教学手段要形象直观,“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能用实物就尽量用实物,能动手就动手。对于抽象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网络、多媒体等形式激发学生求知热情。
四、立足一个“实”字
教学源于实践,离开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源。所以,教师要把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或亲身经历引入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亲近感,感觉学习与生活同在。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运用知识技能去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而不是把学生训练成技法的仓库,如何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教师呈现flas,某婚宴接近尾声,服务员小刘上了莲子百合糖水,客人吃完后,小刘连忙上果盘,客人纷纷拿起水果品尝皱起眉头说:“水果怎么这么酸啊!结合专业和旅游服务实际探讨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再尝试:吃糖以后喝杯茶再吃橘子就不那么酸了,茶和吃水果酸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继续探究。
职业中学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学生要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作为旅游管理学生,在实训室学习掌握基本的技能后,利用假期到酒店、景区实习进行实战演习,让学生做然后知不足,开学后,学生针对自己找差距,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同时也带来一些鲜活的案例。
五、力创一个“新”字
“教学不是一件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过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教,而不考虑学生有什么收获,这样的教学往往只有教而没有学,只是教师一厢情愿,是不成功的教学。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
所以我们要更新理念,变“以教促学”为“以学促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了保证活动效果,教师还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处理,让其适合学生实际。再依据学习规律,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突出一个“主”字
课堂上流汗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技能是学生练会的,不是老师讲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笔者以中餐菜肴服务技能为例:结合学生参加学校星级酒店工学结合活动,让学生为酒店餐饮行业校企合作会议的客人提供菜肴服务,采取了“三堂一体”的教学结构,即:课前自主探学、课上模拟演学、课后实战验学。教师提前一周下发工作任务。学生成立行动小组,通过网络、文本、企业调研、向学姐请教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整合后上传网络平台交流。课上小组展示交流,并提出学困点,再根据演学堂的工作任务书和评价表,研讨确立实训步骤,选择实训方式,做好准备。在演练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课后为宴会客人提供真实的菜肴服务,教师现场指导,并请客人评价。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在真实的情境中练就了服务技能,增强了服务意识,提升了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结合地方、学校、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主动探究尝试、体验感受、交流合作。以做字当头,学字贯通,相机而教的诱人以渔理念,让学生由学习的旁观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08).
论文摘要:立足旅游发展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本文对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进而阐明了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实施的有效路径。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模式;路径
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现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我国现有的高职旅游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旅游专业生源紧缺;专业设置单一、缺乏创新;教学过程中理论课为主导,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的软硬件与教学的要求不相称;缺少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等。这些问题致使高职院校难以满足社会对旅游管理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以“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为目标的旅游人才培养战略,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定位到“专业思想稳定、知识技能夯实”的教学改革模式上来。
一、旅游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由于我国拥有一大批具有世界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还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那时,我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企业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而随之而来的人才缺口也日渐扩大。庞大的旅游产业发展靠人才支撑,宏伟的目标靠人才去实现。数据显示,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高达800万人,而目前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尤其是旅行社、酒店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新的旅游业发展态势下,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思路,国内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设置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10个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1043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90%以上,即近950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共设置了旅游管理类的相关专业共1964所(个),累计培养相关毕业生335948人。但在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属于较低层次的职业教育,在生源质量、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软硬件设施及师资水平上凸显出一系列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生源不足、整体素质偏低
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性很强的行业。由于人们对服务行业存在偏见,相对于有些专业而言,又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致使旅游专业成为现今的“冷门”专业。据统计说明,我国旅游产业每年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每年旅游业专门人才缺口至少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人的数字递增,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1700万人。因此,旅游专业生源问题是我们面临主要问题。
旅游行业对就业者的外在条件有着很客观、很现实的要求,但在高职院校招生压力及各地录取须按高分到低分进行的现实下,致使一些面貌、体态、身高等不符合旅游专业要求的学生也被录取,造成生源素质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学生就业情况。旅游专业生源从数量、质量上已不能满足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邵琪伟在201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人才不足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明显改善。
2.专业设置单一,缺乏创新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行业,这一行业涵括不同领域的职业,进而需要不同专业人才。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这两个专业方向,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太过集中,已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旅游专业设置应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需求、市场需求、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适时对专业进行创新、调整,尤其是涉外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文化遗产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信息系统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3.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开设了许多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却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时间较长,影响其就业发展。
4.教学的软硬件环境与教学的要求不相称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由于资金和意识的问题,教学设施的完善比较缓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一般来说,对于旅游专业大型软件系统及配套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需要大量资金、人力,所以要达到教学的要求并非易事。因此,部分院校就弱化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往往通过课堂上听教师讲授和演示,课下到图书馆或从网上查找资料,设计完成作业来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动手能力的训练大部分也集中在简单的基础设施上和专业项目训练上。实践训练趋于流程化、形式化,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毕业生由于实践经验在学校得不到提高而造成低就业、慢发展。
5.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大多数旅游专业教师无论是从知识的结构、深度还是动手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致使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使得我国旅游院校的教学质量多年来仍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人才培养的质量没有质的飞跃。
三、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选择
(一)“请进来、走出去”模式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由于实践性、专业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吸纳先进教学理念,采用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教学模式。所谓“请进来”,可根据专业特点,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优秀服务人员到校讲座、授课、传授经验;所谓“走出去”,就是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可以组织教师到知名职业学校或品牌的旅游企业参观学习,参观院校实训环境和旅游企业运转情况,从而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
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院的办学和管理水平,还可以使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二)“校企联合”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企业、学院、学生实现三赢基础上,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实现基地、教学、培训、科研、就业一体化,促使教学水平与学生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带动招生与就业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的实质是多方共赢。对于高校来说,院校可以获得更多旅游企业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从而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旅游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实现校企联合,不仅能够提高旅游企业人才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通过借鉴、利用旅游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改进旅游企业的培训,从而达到节约企业培训成本的目的。对于学生培养来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这种校企合作中充分得到了锻炼。这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
(三)“订单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学校能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配置教学资源,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分享。对学校而言,订单培养克服了以往教学的盲目性、封闭性和高成本,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在校学习就明确了就业单位和具体岗位,也可到相应企业顶岗实践,学习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不用考虑如何择业就业就直接到订单单位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四、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实施的有效路径
为了能够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行业认知能力、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有效途径促进旅游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一)确定不同层次的实习环节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使学生参加社会实习、实训,让他们走出课堂,通过行业认知、行业观摩、行业见习、毕业实习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获得新知识及提高综合素质等专业教育的目标,同时也为推动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在学生开始旅游专业学习时,就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单位管理者讲授有关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及发展方向等问题,使学生增进对旅游行业了解,树立专业意识。其次,与专业课程紧密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到旅游、酒店等实习基地进行观摩学习,使学生了解各个岗位职责,便于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和学习重点。再次,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行业见习的机会,在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最后,通过毕业实习最终明确职业目标,为自身发展准确定位。
(二)建立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
以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方针,建立不同类型实习基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紧密型(综合型)实习基地
所谓紧密型实习基地是指双方将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产研合作、挂职锻炼、员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共赢态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选择规模大、资质高,行业诚信良好、文化内涵丰富、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旅游、酒店企业进行合作。一方面培养企业需要的一线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共同探讨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等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开发实践课程、编写教材等。最后为双方搭建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深入开展。
2.普通专业型实习基地
普通专业型实习基地就是能够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良好平台,保障其生活、学习、工作有序进行的企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选择社会形象、声誉良好的旅游、酒店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锻炼其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校企双方通过沟通协调促使成为挂牌实习基地,确保双方对于人才的需要、培养。
3.短期实习基地
短期实习基地是指能够为学生提供认知实践的平台,使其了解企业的文化发展、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等方面。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可根据课程安排选择典型、代表旅游、酒店企业进行观摩、认知,从而达到专业课程任务学习目的,并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条件。对于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由于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更应多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短期实习,促进对行业的整体了解,以及时调整学习方向。
(三)加大技能操作类课程
关键词:旅游酒店管理;市场需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伴随着世界旅游酒店的蓬勃发展,我国旅游酒店业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三门峡市旅游酒店业作为河南省的一个旅游酒店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酒店业的发展将带动全市经济的再次腾飞。
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的三门峡市旅游与酒店行业急需大量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人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已经为旅游与酒店行业培养了大批具备在旅行社、饭店、风景名胜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一线服务和管理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如何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掌握三门峡地方旅游与酒店历史文化,培养出三门峡旅游与酒店业所需要的真正专业人才,成为目前旅游与酒管理专业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就如何利用新兴的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2 教学目标与市场需求相一致
2.1创新培养理念
为了更好更准确的适应三门峡旅游与酒店需要,培养出符合目前三门峡旅游与酒店管理市场新型管理人才,必须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即在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旅游与酒店基础知识掌握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其个性发展这一基本原则,使专业培养方向与三门峡旅游与酒店市场需求相一致,从而更贴近三门峡旅游与酒店市场需要。
2.2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专业教育已定位、培养目标已确立,无论从旅游与酒店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方面都与培养目标相一致。高职高专旅游与酒店教育的目标必须瞄准市场,满足旅游与酒店业实际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服务管理人才。因此,旅游与酒店的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显得尤为重要。高等学校要培养合格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一定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高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坚持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辩证统一,面向旅游单位,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操作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专业化人才。在飞速蓬勃发展的三门峡旅游酒店的新形势、新环境下,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适应三门峡旅游酒店市场,我们的教学也要面向实际,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要加大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加大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3创新教学模式
旅游酒店高职课程设置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论课时偏多,而实践课时则相对较少,所采用的课程结构及教材理论性强,难以体现旅游高职的教学特点。我国现行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模式基本上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 即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模式构建课程体系。这种模式的专业教学是一种以纵向为主的框架式课程体系, 其核心要素是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学创造潜力为目标。这种传统课程设置模式, 对高职旅游专业而言针对性不强, 背离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影响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导致课程教学实际效果的下降, 而且挤占了学生接受技能训练的课时,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的提高,这就要求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实践检验教学模式和就业前强化训练等层次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知识整合及创新能力。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应本着以能力为目标的职教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个性化的专业教育,使之所学专长完全适应市场的发展和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服务与管理等能力的培养,注重适应旅游企业内部各部门管理人才的能力培养,按照市场需求规律来进行,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学技能,用实践补理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入企业文化与职业标准,使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都具体实在,都不脱离市场需求,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都符合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最终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3教学模式与实践相结合
3.1注重实践教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必须倡导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现代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此,要专门设置实践实训环节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强调学生的专业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以拓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旅游行业十分看中从业者的经验,要求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因此,旅游酒店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校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作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院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抓基础、抓能力、适应能力强的素质教育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大方向,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突出以地方旅游特色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特色,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去学活知识,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使内在素质转化为外现技能。
3.2强化职业素质
旅游与酒店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复合型和实务型,集管理、营销、策划、沟通、应变等的实务技能为一体。针对旅游酒店专业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这一特点,强化职业素质教育最重要。根据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掌握旅游酒店市场信息、处理各种事物的应急能力。作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肯定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要想使他们认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我们就必须把握好专业特色,强化他们的职业素质和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自身素养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学有所用,走向社会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3.3培养新型人才
旅游与酒店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的存在与发展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和区域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三门峡的旅游与酒店产业正在更新结构,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产生和扩大,如会展旅游、旅游形象设计等。结合三门峡旅游酒店业科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专业将朝应用型、技术型方向发展,扩大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
3.4强化校企合作
高职高专的旅游与酒店专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为实现高职教育目标,针对学生个性化特点,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订单式教育,通过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结合学生所选就业岗位,采取校企结合的教育方式,按岗位要求和企业要求,订单培养。以学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发展为依托,以专业精神为精髓,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本专业教学模式。通过把企业专家请进校园、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顶岗实习等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技能,而且大大拓宽了他们知识面。另外,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行业人士担任实训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邀请业内专家作各种讲座、报告,定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大大拓宽了人才培养方式。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在企业中培养职业人,而且实现零距离就业。
综上所述, 探索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新路子一直是近年来旅游酒店专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旅游人才,就应当创新教学模式,大胆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与新思路;就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据、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符合地方需求的高知识、高素质、高水平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炜.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5).
[2]王华,葛静宜.高职职旅游教育模式构建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