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评价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不分文理对现在的中小学生有何影响?下面采访省教育厅权威解读
14门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2019 年入学高一学生实行新方案
东莞时间网讯 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就全面推进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3日,记者就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热点问题采访了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
1、改革亮点
体现广东特色,分项目分步骤推进改革
问: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何亮点和特点?
省教育厅:《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高考改革的五大任务和23条具体措施。我省改革方案体现了广东特色,如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一年多考制度和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模式等都是我省的改革特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一年多考制度、分类考试制度等,有效地引导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考试负担,增加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我省改革方案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分项目、分步骤稳步推进我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如2019年的高考加分政策调整,2019年的调整和优化二本招生录取批次,2019年增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2019年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2021年高考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等改革内容,既有已启动的单项考试招生改革,也有未来改革的任务和路线图。
2、中小学招生
实行学区制度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问:如何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
省教育厅:《实施意见》对中小学招生制度进行了总体设计、统筹推进,对改革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破解中小学择校难题。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录取高中阶段学校新生;全省统一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招生办法,逐步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比例。
具体改革办法由各地市制定。
3、学业水平考试
14门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和次数是多少?
省教育厅: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均列入学考范围,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等14门。学考分散安排在各学期进行,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个科目两次参加考试的机会,同时计最好成绩为最终结果。
从2019年开始,我省学考就已提供1年2次考试;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学考考试管理与高考一样,全部在标准化考点和考场进行,考试全程监控录像。省教育厅将于2019年制定完善学考制度的实施方案,对实施学考工作作出具体的规定。
4、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制定方案实行631录取模式
问:怎样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基于高考基础上综合评价录取是指什么?
省教育厅: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我省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一是规范评价内容,确保全面真实。如实记录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活动和表现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全面、充分反映学生高中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到有据可查。二是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和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情况及突出表现。三是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记录和评价程序,建立公示、申诉和诚信责任追究制度,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进行公示,确保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准确。
省教育厅将于2019年制定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实施方案,对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作出具体的规定。
2019年,我省在南方科技大学试点进行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招生改革,即在学校录取的标准中,高考成绩占60%,学校测试占30%,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占10%,简称631录取模式。
5、改革衔接
今明两年入学高中生仍执行现方案
问: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什么时候启动?从现在到实行新的高考方案期间,我省高考实行什么方案?
省教育厅:《实施意见》明确我省2019年出台我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2021年高考开始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高考综合改革具体方案将在2019年制定并公布。
我省2019年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2021年高考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即2019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实行新的高考方案,现在在读的高中学生以及2019年、2019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仍执行目前的高考方案,考试科目、内容和方式不变,从2019年起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统一高考科目使用全国卷。
在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前,这几年过渡期,各中学和考生要按照目前的高考方案要求安排好教学和备考工作。
6、考试科目
不分文理科,学业水平、外语可考两次
问:新一轮高考改革是否分文理科?考试科目如何组成?哪些科目提供一年多考?
省教育厅:考试科目设置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意见》对此已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即实行3+3考试模式,也就是普通本科院校实行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试方式,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分值不变,每科满分150分。考生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门科目成绩组成。计入高考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所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组合上不分文、理科。
为减轻考生集中应考的压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统一高考的外语科目,将创造条件为考生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由考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参加考试,并选择最好的成绩使用。
7、高考录取
据获悉,2月23日上午10点,江苏省教育厅将举办新闻会,沈健厅长将通报江苏省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新动向,其中包括社会瞩目的高考新方案。根据@江苏教育公布的最新信息,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包括1个整体方案和5个具体方案。
整体方案是《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具体方案包括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等5个方案。
江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整体方案是严格遵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节点和制度框架内,结合江苏省省情和教育实际,并在总结以往高考改革经验、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制完成的,力求体现国家要求,具有江苏特色。
江苏高考新方案23日正式公布 采用3+3模式
江苏省教育厅于2月23日上午10:00召开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会,通报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及2019年普通高考工作有关情况。
实施3+3模式 选考科目调整为6选3
在高考科目设置方面,和现行高考方案相比,江苏省普通高考统考科目仍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保持不变;选考科目由现行的6选2调整为6选3,即由学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选考科目,并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高考综合改革2019年启动 2021年正式实施
教育部明确江苏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时间为2019年,并要求于2019年6月底前将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根据这一要求,江苏省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应该是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起开始启用,在2021年普通高考中正式实施。
考生可享受同一必考科目两次考试机会
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包括1个整体方案和5个具体方案。整体方案是《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具体方案包括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等5个方案。
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整体方案是严格遵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节点和制度框架内,结合江苏省省情和教育实际,并在总结以往高考改革经验、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制完成的,力求体现国家要求,具有江苏特色。
在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方面,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做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要求,江苏省实施了招收农村学生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确定了实施区域。
在改进考试形式和内容方面,和现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相比,江苏省将开齐开足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13门科目均列入必考科目范围,江苏省考生在高中期间可以享受同一必考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
在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方面,严格执行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关于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要求,自2019年起,取消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的考生加分政策;自2019年起,将少数民族考生照顾政策调整为少数民族考生报考省属高校加3分投档。
正方:比现行制度费事但优点明显
海南省检察院检察官范建绥:现行高考制度考录成本最低廉,教育部门最省事,但弊端显而易见:不利于国家客观、公平地选拔各类人才。国家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既需要通才,也需要专才;学生天赋不同,爱好不一,有的语言方面有优势,有的数理化方面有专长,有的政治敏感性特强。而高考用计总分的办法录取学生,用一把尺子考量人才,无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不利于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高考统一时间考试,学生因身体机能差异,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另外,高考采用笔试方法,学生书写速度不同、字迹美观程度各异,这些都可能影响考试成绩。
浙江公布的新课改高考方案,将高中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成绩一并纳入招考体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比如,对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的考察,细化规定各个不同的档次,列出具体的标准,可以让学生朝着这个标准努力,同时也便于老师作出综合的判断,这样还可以避免过分重视分数而忽视素质教育,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呢!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检察院张弘:在现行的高考录取中,唯一的硬指标是高考成绩,至于成绩的背后,考生的一贯表现、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能力水平等均不得而知,导致考生升入高校后,高分低能。加之,高考存在偶然性,有些考生由于心理紧张、临场发挥不好等原因没能考出真实成绩,结果只能在“一考定终身”的招考体制下“自认倒霉”,甚至抱憾终生,这对他们而言是极不公平的。正是看到这一点,浙江从明年开始实行“三位一体”招考方案,将高中会考与综合素质评价共同纳入对考生的考评范围,将平时表现与高考分数结合起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高考的偶然性和不确定因素,给那些品学兼优但高考发挥失常的考生以机会,有利于国家全面、客观地选拔人才。
反方:操作性差且更易引发腐败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安宁:浙江省的高考改革方案,目的在于消除现有高考制度“一卷定终身”的弊病,建立新的科学的高考制度,笔者赞扬其良好的初衷。但是,仔细揣摩之后,发现其弊病不少。
将高中会考成绩纳入招考体系,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高中阶段“会考”次数不少,如果每次“会考”成绩都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尺度,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紧张,而且会使其学习变得更加功利——为了眼前的会考而学习,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
可操作性差。在综合素质评价的6个方面中,除了“学习内容”,其余5项很难举行全省统一考试,即使举行统一考试,考试的标准也很难把握。比如,审美与艺术方面,审美能力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设计考试内容?等等。
增加了腐败源头。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许多内容,只能靠学生平时的表现,教师的测评,也受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样一来,各位老师就握有左右学生高考命运的部分权力,易导致学生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向老师行贿,败坏社会风气,增加腐败机会。
江苏省高邮市读者崔立锋:浙江高考改革方案不过是个“闭门造车”的产物,缺乏调查研究,不但实践中很难行得通,而且还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说这个高考改革方案是闭门造车的产物,并不为过。以新增加的“综合素质评价”为例,它完全是改革者站在城里人的角度,从城市化的立场出发形成的产物,农村学生的情况、农村学校的现状,被改革者忽略不计。如“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的综合素质评价,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根本不具备可比性。城市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好,接触事物多,才艺培训广泛,学校教育资源丰富,教学设备良好,农村学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不知改革者是否考虑过这些。
显然,单纯通过观察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可以清楚地分析出每个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可是如果试行这种“综合素质评价”招考体系,我们只是能更好地区别学生来源的地域。因此,对占考生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来说,这个改革方案不公平。
网友观点
1.1实施改进和推广实施阶段。(1)总结试点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效果,对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提出修改意见。(2)继续编写其余重点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为继续推广教学改革方案做好准备。(3)结合新修改的课程标准和编写的校本教材,在新生计算机班级中继续推广和实施新的教学模式。(4)根据试点及推广的效果,选派教师进企业学习锻炼,找出教学改革中学校教学与企业要求的差距。(5)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继续对改革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完善改革方案。
1.2总结阶段。(1)召开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总结会,聘请参与改革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所有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参加,探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2)根据试点、探索阶段和改进推广阶段的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完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2改革的目标
(1)探索和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场景教学。(2)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3)校内和校外实训更好地与企业对接。(4)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活动来有效地促进教学。(5)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思想技能得到综合提高。
3改革的总体思路
依据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教、学、做”一体化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以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作为重点,抓好理论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四个教学环节,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场景教学。根据新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积极推行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按照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和职业的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单元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建立课程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模块课程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技术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相对完整的工作项目,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最终促成由动作技能、实践性思考、态度、价值观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
4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情况
4.1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根据本专业确定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把课程学习分为基础学习(包括公共学习领域和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和素质拓展学习三个学习领域。
4.2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直观的传统教学和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法,加大项目作业、综合练习的份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CAI、教学幻灯片等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地点由教室、黑板向实验(实训)室、机房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真实,教学方法更直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4.3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计算机类技能竞赛,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计算机应用类和网络类的技能竞赛,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现有取得的竞赛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进取,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以赛促教,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4加强和扩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和新建了多个校内实训场所,新增了2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实训实习环境。
4.5师资队伍建设。确定了两名专业带头人去企业学习培训,感受企业氛围,学习现代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专业带头作用。选派了部分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熟悉当今企业所需的技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
4.6教学评价方法。在专业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是完全以教师评价来决定的,改革后的教学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部分来组成,同时在评价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表现、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4.7穿插素质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穿插讲授思想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学习了其它相关知识,学习反映很好。对于中职类的学生,他们的思想素质、法律知识等相对薄弱,对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也很少涉及,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穿插这些方面的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接受,既调节了学习气氛又掌握了相关知识。
5改革的成效
5.1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学生更愿意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更愿意钻研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有时下课了学生还是不愿意下课,继续讨论继续钻研。教学从灌输式教学到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风貌大大改观。
5.2“以赛促教”成绩显著。学生参加学校、省级技能竞赛,在参加省中职类学校技能竞赛中获多个奖项,成绩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浓厚了,学习效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为主动学习。
5.3穿插教育效果明显。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穿插讲授思想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和企业文化、创新教育等,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学习了其它相关知识,既调节了学习气氛又掌握了相关知识,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e teaching status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in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school, it proposes the idea of putting the "engineering and professional" concept into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pla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goal, the school localization and the training model of stud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enhanced the employment rate.
关键词: 软件工程;职业化;实践教学改革;评价体系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professionalization;practice teaching reform;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11-02
0 引言
随着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高校软件人才的培养数量也在日益攀升。但当前我国软件人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还不能适应软件产业的实际需求,在毕业生就业与企业招聘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企业难以招聘到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很多软件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可归结为:①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间存在较大的差距;②专业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难以与IT发展同步,专业内容更新滞后;③培养的学生缺乏特点,难以满足企业对IT人才的个性需求;④教师自己本身就缺乏实践工程能力,很难培养出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较高的学生。
那么,如何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缩小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是当前高校应当研究的课题。面向就业市场的办学定位,实际上就是要求专业教学中应该融入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而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则要求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工程化”的理念。
1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本文提出一个按“工程化”思想实施实践教学的解决方案,即建立以综合性实验教学与项目型实践教学为主要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对软件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工程化改造,逐步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
1.1 主要改革内容
①研究现有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将职业化、工程化的理念引入实验教学体系中,并依此对办学目标、办学定位与学生培养模式等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②针对专业知识体系,研究综合实验方案及其教学模式。③基于实际工程项目,设计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指导方案。④针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改革途径。
1.2 具体实施方案 针对综合实验方案,采用下面的的技术路线:依据最基础的课程教学要求,合理设计最为基础的实验,如果后继课程中增加的知识点需要实验,则向原实验中增加新的实验内容,从而形成实验方案,并制定实验评价标准。在深化理解专业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办学目标、办学定位以及特色,逐步构建综合实验方案。在方案构建中,可以针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对实验方案进行剪裁,以便实现个性化教学。在综合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贯穿工程化的理念,逐步实施,逐步完善。
针对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基于成功项目案例,结合综合实验方案中所积累的基本技能,设计课程设计等实验教学环节的指导方案,建立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与“双师型”教师的指导队伍,汲取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先进教学模式,引入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构建相应的实验教学指导方案,并逐步实施,不断更新与完善。根据构建的实践教学指导方案形成一定的实践评价体系,通过对方案的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2 实施及其应用
2.1 综合实验的具体实现 通过深入分析、研究专业知识体系结构,确定必须进行实验的知识点,依据知识点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设计了涵盖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等9门课程的4个完整实验,使得前驱与后继课程之间的实验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连贯性。同时,按工程化项目的实施与管理要求,完成实验方案的实施,依据改革方案所实现的综合实验,已经应用在我校2008-2010级学生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进入课程设计等环节之前就具备相当的实际项目开发技能。
2.2 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本方案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引进软件企业已经完成的成功项目案例或待开发的实际项目。将企业中的项目案例引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应用型创新人才。
由于学生在校已经进行了综合实验的训练,通过综合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以及工程化的实施与管理理念,使学生在进入课程设计等环节之前就具备了一定的实际项目开发技能。这些技能有必要在实际项目中加以检验。为此,我校2007、2008级学生大四一学年都安排在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融入到具体的实际项目中,以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这使得毕业设计题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增强了毕业设计的实效性和工程性。重要的是合作企业通过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对于实训期间优秀的毕业生,直接就业参加项目组研发工作,节省了企业的再培训费用,降低了毕业生就业成本。学校教师定期跟班,通过在企业进修或培训、共同开发项目等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逐渐形成了一批双师型队伍。
2.3 教学改革效果评价体系 针对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应该形成一个评价体系,依据该评价体系对实现效果进行评价,能够反映教学改革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在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等阶段,可由教师以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按照学生完成工程项目的功能、性能指标以及在项目组中所发挥的作用等,给出综合评定成绩。在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由于学生脱离学校监管,往往只能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给出教学评价。针对这一情况,评价体系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以实习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工作总结,以此作为部分评价依据,同时,学校教师定期跟班参与项目实践过程,以便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通过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师的紧密配合,从多个侧面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3 结论
通过在软件工程专业中引入工程项目实例和职业化理念,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改变了该类专业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何将课程知识运用于实际应用开发中,有效提升了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并有效实现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更加适合新形势下应用人才的培养需求。通过该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本校2007级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参考文献:
[1]王俊生,戴云龙.面向企业需求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19):37-38.
1 引言
本课题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目标;依据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华桥外院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华桥体育教学为实施平台,结合华桥外院教学环境与资源。确立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改革方案,将体育教学俱乐部体系化,科学化,具体化,合理化的进行设置,对改革方案进行实施,来检验改革方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培养的效果;在满足大学生四年体育锻炼不断线,增进身心健康的同时,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新理念,培育俱乐部模式下的校园体育文化。
2 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构想
2.1实行 “混合――分层――三自主”选课制
“混合”是在一个俱乐部内部,不分年级、性别、专业,全体成员是一个整体;而“分层”在所有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成员中,先对成员的基本身体健康状况和体育技能基础掌握了解,再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基础层”和“提高层”;“三自主”是学生自主选择时间、项目、教师。
2.2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
健全严谨、科学的师生考核制度,制定俱乐部管理细则,体现课内外体育活动以学生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的管理机制。
2.3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
建立课内外体育活动宗旨、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相统一,课外是课内体育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大学生体育活动形式。
2.4确立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内容结构
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体质与健康、能力与素质三个部分,知识包括健康基础知识,技能是专项技能;体质是力量、耐力等,健康是身心、道德、社会健康;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是意志品质、体育道德。
2.5体育教学俱乐部活动设计与策略
俱乐部活动设计分为三大模块,知识与技能模块、体质与健康模块、能力与素质模块,三个模块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体现,紧密相连有机结合。把俱乐部活动过程分为课前设计与策略、课中设计与策略、课后设计与策略三个阶段,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2.6建立体育教学俱乐部质量评价标准
从学生身心健康、品德教育、文化教育、体育技能教育、社会适应多维观评价,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3 体育教学俱乐部实施具体措施
3.1 以评价目标位为指挥棒,确立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改革,评价施行“一主、二多元”的评价标准
俱乐部评价执行一“主线” 二“多元”, 一“主线”即身体健康评价主线;二“多元”是在身体健康基础上对品德教育、文化教育、体育技能教育、社会适应多维观评价,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学生身体健康评价,实现多元评价目标,完成全面人才培养目标评价。
3.2设计多种锻炼形式,创造多种锻炼环境
课上俱乐部,课下社团,校级比赛、运动会、体育文化节、单项俱乐部比赛、院系内部比赛、早操、阳光体育活动等,形成科学性、层次性、连续性的多种锻炼形式与环境,供广大学生参与选择。建立体质健康中心、体育与健康咨询中心、建立俱乐部健康档案,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3.3拓宽活动内容、时间、空间
增加活动项目及内容,供全国各地不同学生的需求选择,学生热爱兴趣高的项目增加开课容量,满足更多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设计季节课,各个俱乐部与冬季滑雪、滑冰相结合,形成分明的季节课。学校的场馆不对外开放,全部的场馆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除课上俱乐部活动时间外)全部免费对学生开放,从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足够的自我锻炼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
3.4施行体育教学俱乐部“三级管理”
使教师和学生明确俱乐部活动目标和进程的质量标准,在活动中自觉完成俱乐部的要求。让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形成良好的俱乐部活动氛围,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4 华桥外院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创新与特色
4.1创新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知识与技能、体质与健康、能力与素质”三部式教学内容;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多元评价标准,建立课内外体育活动宗旨、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评价相统一的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
4.2特色
四年体育教学俱乐部活动设计不断线,突出体现俱乐部课内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特色。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8-03
一、改革方案提出的背景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为此,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也提出了各种符合学科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1-4]宁夏大学地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对于理工科专业,当前的工程素质教育方式、方法已适应不了我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及我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对社会需求、受教育者的需要关注太少。为了解决在教育方式和学生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物理电气信息学院成立课题组,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工作目标,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结合学院专业设置,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我们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期形成较适用于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改革方案设计与实施
1.方案设计。针对本科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已往教育理念的不足之处,课题组提出三层次阶梯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层次:针对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低年级学生群体,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会学习”为载体,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院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基本组织形式,组织各类由学生主讲的读书报告会,举办专业基础课和实验课程的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能力。第二层次:我们以培养高年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形式,作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院以课程设计题库和毕业设计(论文)题库建设为条件,学院“大学生电子科技协会”为活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扩展知识、应用知识的更多机会。第三层次:以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专业竞赛和学生科研项目为载体,给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展现才华的机会,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课题组对原有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应用保障,我们改革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对学生参加的各类实践环节和科技活动给予学分和成绩的肯定。
2.具体实践。①“会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为了使得学生在入学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学习,改变中学应试学习的不良习惯,结合本科教学计划的实施,我们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基本组织形式,结合各类基础课程竞赛,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做法重在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②“能应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这就要求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理论课程学习的配套项目,我们建立了课程设计题库和毕业设计(论文)题库,以满足学生在各个不同学习阶段的实践活动需求。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进行,学生们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训练。作为知识结构的扩展,我们组建了“大学生电子科技协会”,总结出一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辐射式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好处是设备和器材投入少,需要的资金量小,并且师资力量的投入相对较少,但培训范围广,效果明显,可辐射至全体学生,适合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③“有创新”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培养,有部分同学表现出了不同于大家的特点,他们在程序设计、产品制作或项目设计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兴趣和能力。针对这部分群体,我们设立了创新能力培养机制,通过这个平台的多项活动(参加各类竞赛、自主科研立项、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等),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④制订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实验、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科研、创新的平台。并于2008年5月建立了院级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训基地,使得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向日常化、可评测、层次化发展。在院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良好的基础上,又于2009年被宁夏大学确定为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基地。⑤设立了学院大学生作品展厅,学生的大部分作品都被展示出来,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激励了更多学生参与兴趣,使得传统意义的课外活动成为教学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推广与应用
学院提出的“会学习、能应用、有创新”的三层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评价体系综合改革方案,于2005年开始实施。经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基本形成了较适用于理工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6届本科生(2003级~2008级)不同程度地从中受益。
1.学院从2005年开始正式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为所有一年级本科生配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导师,从教学形式到学习内容上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了有利的改变。经过几年的坚持和不断的改进,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生导师制实行方法。作为知识扩展学习,学院每学年坚持举办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实验、英语等竞赛活动,多场学生读书报告会,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烟台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山东烟台,264670)
[摘要]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当前面临着学生计算机知识基础差异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实验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水平递进的实验项目体系、取消纯理论课、创新考核方法、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编写相应的实验教材、引入虚拟现实实验技术的改革方案。经过教学实践验证,此改革方案能有效解决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当前面临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77-03
[收稿日期] 2014-09-09;[修回日期] 2014-10-16
[作者简介] 成桂兰(1965-),女,山东龙口人,烟台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教学,物联网技术。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辅助技能。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既可以获得未来职业必备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又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着很多问题,进行教学改革,解决面临的问题对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知识基础差异大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于本省所有地区和外省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对口支援地区。由于各地教育资源有差异、各地对计算机课程教学重视程度不同等原因,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差异很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普遍不高。
(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以前降低了很多,学生质量普遍不高。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学生对学习没兴趣,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
(三)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担当着普及计算机知识的重任,课程内容必须跟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快速更新。
(四)实验设备不足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硬件、软件都在不断更新。要想更新大量的计算机实验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教育经费的不足,使设备的更新速度远远不够。“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实验设备很多已经属于陈旧设备,更新的部分新设备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二、教学改革方案
(一)学生计算机知识基础差异大的问题的改革方案
针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基础差异大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按学生的基础分班教学。可是原教学班是考虑所有学生综合素质而分的班,如果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重新分班则会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也会给学生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介于以上情况,提出了优化实验课程体系结构与构建水平递进的实验项目体系的解决方案。
1.优化实验课程体系结构
优化的实验课程体系结构建立了三阶段实验教学任务:基础实验任务、知识拓展实验任务、综合应用性实验任务。
① 基础实验任务的内容为每个实验任务容纳的基本知识的了解与使用,基本实验技能及软件使用方法的训练。② 知识拓展实验任务的内容除了继续进行基本功训练外,主要训练学生的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③ 综合应用性实验任务的内容为运用办公软件综合处理实际问题。将Office包含的各个应用软件有机结合在一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课程体系建立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基础之上,以学科发展内在规律为主线,分层次、任务化开设实验,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与技能。新的课程体系使得实验教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综合运用,逐渐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综合程度,构建成从基本功训练到全面素质培养的逐步提高、互相衔接的教学体系。教材中的每个任务都提供了3至5个训练素材和要求,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不同阶段的实验任务。这样既能使基础差的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又能使基础好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得到很好的提高,培养这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 构建水平递进的实验项目体系
依据高职学生的能力、思维、素质及培养要求,按基本型、提高型两层次构建了实验项目体系。
(1)基本型实验主要涉及学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内容,包括演示性、技能训练性、学科认知性等类型的实验项目。其目的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方法、训练技能等。基本型实验是所有学生都必须高质量完成的。
(2)提高型实验包括应用性、综合性等类型的实验项目。其功能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新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型实验要求计算机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对于计算机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与其他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改革方案
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学生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其学习兴趣的制约[1]。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可以通过取消纯理论课、创新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 取消纯理论课
高职院校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他们对纯理论课就更是提不起精神。为此,取消纯理论课,所有课时全部在机房上课。将所有理论知识都融于做实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既不感到枯燥,又容易接受知识。可以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练[2]。或者老师讲完一少部分,学生马上动手做,避免讲多了再练,学生已经将前面的知识忘记了的现象。这样学生基本都能跟上上课节奏,容易达到老师的要求,学生会很有成就感。老师再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 创新考核方法
创新考核方法,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从关注终结性评价向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转变[3]。不仅要关注期末的全省统考成绩,也要关注平日成绩,应将统考成绩与平日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平日成绩主要应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即注重考核实验课上学生的学习态度、独立性、协作精神、创新性,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可以每次课参考考核的各项内容对学生上交的任务作业进行评价。每次的评价都是学生的一次平日成绩。在学生上交了作业后,可以当堂就对部分作业进行评价,并允许学生改错后再次提交作业,直至学生认为完美。改错的过程是学生能力快速提高的过程。上课时要将上次的作业评价反馈给学生,对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对作业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如此的考核方法,促使学生每次课都会很认真地完成任务作业,积极主动地去改正错误,力求提交一份完美的作业。学生每一次课都认真地完成了实验任务,整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收获自然颇丰。此种考核方法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应对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的改革方案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课程内容必须跟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更新。针对此问题提出的应对方案是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及时编写、出版相应的实验教材。
1. 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淘汰陈旧过时的实验内容,引进反映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注重实验课程的应用性和时代性,增加反映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热点、难点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网站上的教学内容也随着课程内容的更新及时更新。
2. 编写、出版相应的实验教材
适用的好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4]。根据省“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内容及要求,同步编写新版实验教材。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设计实验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水平递进的实验项目。根据院校专业的设置情况精心挑选与专业相关的实验素材,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与自己专业相符或相近的素材完成任务,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解决实验设备不足问题的方案
由于教育经费不足,计算机实验设备的更新速度难以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造成计算机实验设备陈旧,新设备不足的问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通常又安排在设备陈旧的机房中,给上课带来很大的困难,有的实验无法完成。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引入虚拟现实实验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条件、实验设备、实验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的不足[5]。针对真实实验无法完成的实验,可以引入虚拟现实实验技术来完成。例如“组建计算机系统”这一教学任务,既要组装硬件系统,又要安装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由于受设备条件限制,无法利用真实实验完成。开发建立基于校园网的“组建计算机系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在这个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上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进行市场调研、提出设计思想,自己选配硬件设备、反复实验研究,最后完成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借助这个平台,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认知硬件系统的各个部件,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组装流程及组装注意事项;掌握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安装环境、安装步骤及安装注意事项;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安装方法与卸载方法。在自主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与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是第一学年的课程,“组建计算机系统”这一教学任务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有些新生恰好会在此时有购买微机的计划,那么有计划购买微机的学生可以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自己动手DIY一台微机,完成“组建计算机系统”的真实实验,进一步巩固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没有购买微机计划的学生可以和其他同学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
三、结语
随着优化实验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水平递进的实验项目体系,取消纯理论课,创新考核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编写、出版相应的实验教材,引入虚拟现实实验技术,学生DIY微机各项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虚拟现实实验技术对解决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困难是很好的方案,今后将加强虚拟现实实验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董新科.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方法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8-89.
[2] 杨玫,刘瑜,赵秀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电脑,2012(4):199-201.
[3] 黄晓丹,朱国华,齐晖,等.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09,26(5):94-97.
[4] 李应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电脑报,2012(4):35-36.
为此,《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制度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两个部分,《方案》对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都作出了详细规定。
从设置本意来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考试属性截然不同,前者是水平性考试,后者是选拔性考试,而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尚未建立像高考制度那样严密的考核程序和评定标准,其可信度和效度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两者如何与高招录取挂钩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省高考方案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校招生选拔的参考依据,将两者与高招录取进行“软挂钩”。从发展趋势而言,随着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评价应逐渐变成高招录取的硬性标准之一。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课程的可选择性。中学各门课程都包含了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而且选修部分又开设了众多系列的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从高考与新课程的互动关系考虑,选修课程内容要求高考设置相应的选考内容,否则,选修课程在中学课程中将不受重视。但是,如此众多的选修系实给高考内容、范围的划定出了很大难题。*省从保证高考信度与效度的角度出发,把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中的部分系列统一划定为考试的内容。对此的相应措施是健全中学教育评价制度,鼓励中学尽可能开设那些没有被列入高考范围的选修课程。
科学命题侧重高考实质性改革
命题是考试的根本所在。从高校招生而言,高质量的命题可以提高考试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将真正有识之士选,提高选拔人才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高质量的命题可以从命题导向、考试方式、试题内容、题型组配以及试题等值等方面引导考生活学活用,有效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因此,命题改革是高考的实质性变革,理应成为高考改革的重中之重。
对此,*省把此次高考改革的重点放在命题改革上,切实发挥高考命题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导向作用。《方案》提出了4条命题原则,即注重科学性、突出能力要求、体现公平性和重视可操作性,并要求建立命题研究机构,加强命题研究。
注重命题科学性主要指提高命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方案》明确要求“命题力求试题设计与课程评价目标相一致,切实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试卷应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并提出“合理控制试题难度”,“避免偏题、怪题”,“命题要努力实现试题结构和题量的科学、合理、适度”。
突出能力要求是指命题指导思想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方案》要求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科思想方法的应用,考试内容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以往高考注重识记、理解以及简单应用等初级认知目标、陈述性知识占高考内容的比重过大,对策略性知识与高级认知目标的考核偏少。针对这种情形,《方案》把命题重心由知识考核转向能力与素质考核,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分析、综合、评价等策略性知识的考核,力求考试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些措施有助于克服中学消极应试现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高考科目组合看,“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是*省多年来一直推行的高考方案,尽管在调研中,多数中学教师、学生和校长对文科与理科
科的小三科要求实行同场分科考试,而且学界研究认为分科考试比现行的综合考试更有助于提高高考的效度,但考虑到新课程强调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理念,而且综合考试毕竟是高考发展的未来方向,因此新方案仍决定采用“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高考科目组合模式,考试科目、分值权重、时间配置均没有改变。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获得社会大众的心理认可,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而且在中学教学与高招录取实践操作上能较好地实现平稳过渡,有利于新课程的平稳推进,减少不必要的社会震荡,并降低制度改革的社会成本。
多元选才推进招考制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的分层与分类越来越明显,不同层次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潘懋元教授从学科结构类型的角度把我国大学的办学层次大体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和职业技术型3个层次。3种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研究型高校主要是培养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科研型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职业技术型高校主要培养掌握应用性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本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分层分类客观要求高考改变以往用同一考试标准来为不同层次与类型高校选拔人才的做法,3种层次高校分类招生考试的改革势在必行。
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省高考改革把学术界有关高校分类招生理论转换成为政策实践,大胆探索多元化评价选拔体系,积极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模式的改革。在“逐步加大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的考查”的基础上,确定“积极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专业发展潜质的人才”为高校招生宗旨,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首先,经批准的省属“211”本科高校可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评价的选拔办法。其次,一般本科院校招生则以高考成绩为主要标准,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新生的必要参考。再其次,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在实施各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不需要高考成绩,而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3级分层的高校招生制度突破了以往高招把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有利于各类高校选拔适合各自办学定位与专业发展要求的人才,也有利于中学打破以往将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与学生唯一指标的被动应试局面。
民主决策提高方案的合法性
高考方案实质上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行分配与调节的规则体系,而合法性是指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高考方案若要获得合法性并被贯彻执行,就必须符合社会普遍的规范而被社会公众认为是公平、正义、有效的,从而获得社会公众的心理认可与自愿服从。一项政策能否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取决于是否表达和满足了政策主体的利益需求。社会由不同的阶层、群体和个人组成,他们对社会资源分配有各自不同的诉求和主张,往往可能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冲突,为了实现社会发展与稳定,必须确定一个让各个阶层和群体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