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财务审核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农业事业 财务工作 问题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是行使国家赋予的一定权力、具有一定的政府职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机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反映和监督财政性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活动情况。相对企业单位会计工作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一般比较简单,不进行盈亏核算,着重财政预、决算及核算资金的收支结余。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拟就当前农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成因,以及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粗浅探讨。
一、农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是易产生政策违规。《会计法》、《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会计档案管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会计管理诸多方面作出了严格的规定,现行的财政制度也加大了对部门预算收支全过程的财政监管。另一方面,单位具体业务工作的开展,需要财务管理工作要具有弹性,才能发挥必要的资金调控作用。财经制度的日益严密规范同实际工作的灵活要求不相一致,易造成财务活动出现政策违规。
二是易出现支付违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其他必要支出出现资金缺口时且追加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采取挤占专项经费,弥补资金缺口,财务部门也因此容易出现违规支付。
三是易出现核算过程违规。会计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更新与完善,财务人员受自身素质及培训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及时准确的运用新的会计政策,处理问题上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引起会计核算质量的下降,因核算错误造成违规受罚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上述问题的成因
一是思想认识的片面性。特别是一些农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同志,对财务工作在推进部门各项工作中的保驾护航作用认识不足,使财务工作不能提高质量。
二是财务管理体制的责权结构不合理。在目前的财务管理体制下,财务人员首先作为单位的工作人员,处于从属地位,对单位领导在工作上存在利益依赖关系,这使得财务人员在面对单位领导不合理的行为和要求时,履行监督职能时无法有效地依法坚持财务原则,为财务问题的发生提供可乘之机。
三是会计基础工作亟待规范。当前财务工作中,由于会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会带来大的隐患。
四是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相对滞后。多年来,大多数单位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造成不少财务人员业务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影响和制约了财务人员素质的进步。
三、问题的防范与化解
1、强化财务内部控制
加强农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升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防范和化解农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易出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2、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职能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目的在于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财务工作秩序。
一是加强内部审计。通过审计,对本单位的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财务收支以及对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查处、建议、促使各部门加强管理,堵塞漏洞,真正使内部审计起到一查二帮三促进的作用。
二是发挥参谋与协调作用。通过对领导关注的热点问题、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部门开展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内部审计接触面广的特点,发挥协调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遇到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客观、公正地反馈给领导,使领导及时处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三是正确评价,促进学习。开展管理、绩效审计,为单位制订分配制度提供依据;对内控制度进行审计,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在审计过程中,财务工作人员要相互学习,部门之间要相互借鉴。
3、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
所谓“三级审核”是指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对每一笔经济事项均实行部门审核、财务复核、领导审批的三级审核制度。这样可以减少财务管理中的漏洞,确保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做法是:
一是财产购进、领用、报废、处理的三级审核。避免管理粗放,造成财产物资的短缺与流失,以及不良资产的产生,对盘活单位存量资产也有一定作用。
二是资金支付中的三级审核。避免审批权限不明确,造成多头审批的混乱现象。审批过程中要严加调控,坚持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力争把有限的资金用足、用好、用活。
三是现金管理中的三级审核。避免财务人员的职务犯罪,保证单位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增加现金管理中的透明度。第一级审查,由出纳员自己进行现金盘点,做到日清月结;第二级审查是由财务负责人进行不定期监盘;第三级审查是由单位主管领导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不定期监盘,监盘程序与第二级审查相同。这样确保了领导、群众对现金管理的安心与放心。
四是记账凭证中的三级审核。避免记账凭证输入错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第一级审核是记账凭证录入人员的自我审核。一般是在记账凭证未打印出来之前进行,审核的项目有原始单据的正确、合法、完整、记账凭证编制的正确性。第二级审核是财务主管会计进行详细审核,主要包括审查记账凭证摘要是否准确、会计科目的运用是否正确、记账金额是否正确、原始单据是否有错漏等。第三级审核是财务部门负责人进行重点审核。(下转第51 页)
(上接第27 页)当记账凭证打印后,财务负责人作最后的审核。这次审核主要是对那些容易发生错误的会计业务进行重点审核。
4、加强现金管理,合理使用资金
大多数的农业事业单位的事业经费都比较紧张,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加强现金的管理显得犹为重要。财务管理人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财务的预测、计划功能,准确地预计现金的收、支、余。准确的预测会给单位带来利用各种机会的额外收益。
1.部门工作与岗位职责的认识
1.1财务管理部岗位职责的认识
部门财务管理部,主要工作职责是组织会计核算和报表功能、财务管理和控制职能,预算管理和风险控制管理,参与公司经营和管理。具体表现为:在项目准备阶段,负责参与项目可行性分析、税务筹划、投资分析、融资、参与编制项目大纲;在项目建设阶段,负责合同评审、支付工程进度款、财务成本核算;在项目预售阶段和入伙阶段,协助资金计划部开盘收款、现场设备的准备、协助办理入伙手续、审查代收税费;在项目结算阶段,负责项目财务分析、项目决算、项目税务汇算清缴。总之,财务管理部既是一个管理部门,又是一个职能部门,贯穿公司整个经营流程的始终。
1.2自身岗位职责的认识
主要职责如下:加强深圳公司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协助财务经理完成地产子集团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并督促贯彻执行、协助财务经理完成部分财务管控职能,配合集团公司完成上市相关工作,为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支持。
2.全年主要工作内容及工作结果
2.1工作主要内容
2009年1月-4月负责审核康年和深圳地产原始单据及康年公司账务处理、报送会计报表及相关报表;2009年5月-12月负责审核、汇总地产子集团各公司会计报表;负责审核、汇总地产子集团各项目台账;完善地产子集团财务管理制度;配合集团上市的财务对接工作;负责深圳公司存量房产租金的催收;负责深圳地产各公司电算化管理工作。
2.2工作成果
A:完成审核对汇总集团内各公司月度会计报表,向集团报送会计报表,协助财务经理完成二级公司该部分工作的考核。
B:完成《成本与商务工作手册》财务操作指引、《地产开发业务付款管理制度》及《地产开发业务借款与报销制度》并督促各地产公司贯彻实施。
C:启动、审核、汇总地产子集团各项目台账,并完成月度项目台账分析报告。
D:完成各部门费用台账,每月按时发送深圳公司各部门费用台账,关注各部门费用执行情况。
E:根据集团公司要求,按时完成与资本市场的相关财务对接工作,同时配合德勤审计工作。
F:完成深圳公司2009年新会计核算制度账套初始化工作,完成金蝶系统月度完全备份管理,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安全。
G:完成深圳公司存量房产租金管理工作编制月度存量房产租金收取情况表,开具租金发票,确保公司存量房产的租金及时、准确地入账。
H:配合人力资源部完成月度销售中心薪酬统计表及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3.工作的经验教训及改进意见
3.1沟通
需加强沟通的主动性,且沟通渠道仍需拓展,目前仅限于对二级公司财务对接人,而对二级公司项目的了解及跟进,需加强同二级公司其他部门的业务沟通。
3.2工作业务能力
加强了解和熟悉地产项目的整个运营流程、加强香港会计准则的学习,以便对接德勤审计时规避相应的风险、加强专业深度和精准度,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
3.3工作欠缺方面
针对地产子集团各二级公司相关税务管理及税收筹划工作关注较少,以后将更加关注异地税收政策、地方税收管理、跟进二级公司税务管理相关事宜。
二、2010年度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1、新会计核算制度执行报告及相关规范细则;
2、计划完成《花样年地产子集团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规范》,完善会计基础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档案管理;
3、计划完成《花样年地产子集团税收管理制度》,梳理税务管理原则、发票管理、合理税收筹划审批流程;
4、存量房产管理财务管理职责的梳理;
5、协助完成地产子集团年度财务分析报告,为公司经营提供有价值的决策。
三、对公司、部门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1、对公司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加强项目大纲启动及文本化管理、加强销售资产管理、健全完善项目全成本体系。
关键词:建设单位;基建财务处理;问题;建议
为了适应新形势,各地政府不断加大投资规模,且大部分政府投资项目为一次性业主,财务人员一般由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兼职,造成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较缺乏,而基建财务涉及面广、时间长、专业性强、其会计处理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存在较大差别。财务人员对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处理直接影响到了基本建设项目总造价的准确性。现就近几年来我们在工程财务竣工决算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建设项目财务核算未单独建账
根据财政部关于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3]724号),每个基本建设项目财务核算都必须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一建设项目,不论建设资金来源性质,原则上必须在同一账户核算和管理。但我们审核过程中发现,很多项目单位没有按规定单独设账,收入支出与单位基本账户一起结算,不利于整个项目的资金管理以及成本核算。如: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的拨付只通过“拨款收入”和“暂付款”科目来反映,项目的资金来源状况很难分清;另外资金存放在同一账户,项目支出和基本经费支出在同一账户开支,容易混淆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和单位正常经费支出,造成资金相互占用,不利于资金专款专用,不利于项目成本归集。如果一个建设单位同时承建多个项目,就更难对每个建设项目的成本进行管理和核算。
(二)财务建账不规范,会计科目设置不准确
有些建设单位虽然财务单独建账,但对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支出、设备投资支出、待摊投资支出、其他投资支出等建设成本核算,没有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明晰核算,这也是我们在竣工财务决算审核中发现的最普遍问题。如:1.设置的会计科目五花八门,有的使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对收支项目进行核算,有的又使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对收支项目进行核算。2.对会计科目的理解不够,造成科目之间窜户,不能准确进行会计核算和造价分析。如建设单位为该项目购置的电脑、办公桌及空调等,在“其他投资”科目核算,未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科目核算。3.部分建设项目成本未按规定实行明细核算,对部分施工单位支付进度款未及时索取发票,直接列建安投资或挂预付工程款,与基本建设管理财务管理制度不相符合。部分应进行往来款挂账的项目未挂账,造成后续的往来款不能及时清理甚至忘记清理。在审核过程中碰到最多的是对预收散装水水泥款、墙改费等一些预收性质的款项,在支付时直接记入“待摊投资”等支出科目,项目结束后仍未进行结算收回。4.部分建设单位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财务核算及年度结转,造成不能正确反映跨年度的建设项目总体投资情况,不能正确归集建设成本,最终造成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基本建设财务报告,反映项目投资情况。
(三)项目支出审核不严格
因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若干因素的影响,财务人员实际只起到出纳的职能,失去了监督控制的作用。财务人员对项目支出审核主要停留在表面上,只审核经办人及领导的签字是否齐全,对于手续的完备性审核不到位。如工程款的结算是否严格按合同条款进行,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审计程序,设备的采购是否履行了相应的采购程序,收款单位和合同主体是否相符,发票是否规范,是否在建设项目范围内支出,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支出是否符合《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规定等。
(四)财务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之间缺乏沟通联系
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和工程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二者之间沟通脱节,会计的监督职能就无法正常发挥。在我们竣工财务审核过程中,对很多费用内容、费用归属等,会计常常是一问三不知,殊不知缺乏沟通联系不仅会造成成本核算不准确,还可能会造成重复支付。如建设单位代垫支付的费用应是施工方承担,在财务审核过程中没有与项目管理员沟通,直接记入“待摊投资”的科目,虚增建设成本,流失国家资金。
(五)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支出不规范,控制不严格
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丽财建[2009]295号《关于加强市直基本建设预算管理的通知》的要求核算,对建设单位管理费应实行“总额控制,据实列支”。有些建设单位建设管理费存在费用开支不合理,超概算较多,造成建设成本被挤占;有些建设单位不按规定使用建设单位管理费,结算票据不规范及支付依据不充分;有些建设单位(非国资营运机构)未经财政部门批准,在项目竣工后按结余部分的20%内计提节约奖,虚增了建设成本。
(六)项目建设中资产管理及竣工后资产交付使用手续不健全
有些政府投资项目采用代建方式,建设单位在代建过程中,没有对购入的资产进行核实登记,造成资产实际购入和财务入账不相符。在项目完工移交时使用单位直接使用,双方没有做好固定资产盘点和办理交接手续,造成资产不能如实反映,若有短缺责任不明确。有些已办理竣工验收的项目,由于账务核算不规范或未完整核算项目总投资,导致建设单位不能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及资产的相关交接手续办理,形成账上资产不完整,时间久了就无账可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七)项目竣工后财务决算办理不及时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建设单位注重项目的建设过程,但项目建成后往往不能对建设项目各类档案及时进行归集整理,不能及时进行竣工财务决算。还有一些建设项目在投入使用几年后仍未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移交手续,造成国有资产反映不真实,不便于资产管理。
二、完善建设单位基建财务处理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重视财务对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建设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应在重视争项目、争建设、争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对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进行“两手抓”,使财务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规范款项的支出。只有领导充分重视,相关的项目管理人员才会更加配合,协作才会更密切,手续才会更完备,会计人员的工作才会更顺心。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内部控制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各项业务活动有效进行,保障资产的安全性、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在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中,建设单位应按有关规定独立建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并重点对组织结构、职责分工、授权批准、会计记录和资产保全等方面进行设置,实现单位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做到岗位职责明确,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明确业务流程,做到按章办事,减少经办人之间的相互推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能够加强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三)加强相关人员培训,特别是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高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特别是账务处理,其根本还是业务水平和责任心问题。建设单位应尽量选择有专业知识,责任心强的会计人员负责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工作,并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会计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只有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制度规定,才能正确处理各种财务事项,真正做好账,理好财。
(四)建设单位应加强代建项目资产管理,对购入的资产进行核实登记,确保账实相符
对交付使用资产时发生的盘盈盘亏,建设单位应当进一步查明原因,明确相关责任并作相应账务处理。
(五)建设单位应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
关键词:电信企业;财务集中核算管理;问题;建议
一、电信企业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电信企业客户大规模的发展,电信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并且向现代化财务方向转变,选择集中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总而言之,电信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财务集中管理。
网络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必然选择就是集中核算管理。在电信企业中较为典型的经营模式就是网络型,而这种模式要求电信企业必须对网络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并且使得集中计费、维护以及财务集中管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电信企业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资本市场要求能够得到满足,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就是最佳的选择。
随着电信市场的竞争的不断加剧,影响竞争优势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成本。而资源的集中程度和有效性对成本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集中核算管理的实施,能够使成本降低,也就是说,它能够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电信企业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基础,而集中管理又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因此,企业的整体战略的实现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的必由之路就是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实施。
二、电信企业财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集中核算信息系统设计存在问题
财务集中核算能够极大的减少工作量,从而核算工作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这主要是由于采用了电子信息系统。但是目前使用的财务集中核算信息系统问题较多。无论是在设计逻辑上还是在报账界面上,或者是无法合并确认成本以及不确认成本报账等等都存在一些问题。
(二)集中核算信息质量不高
由于在核算会计与会计科目的核算上,存在同一个经济业务使用不同列帐科目的情况,从而使得会计核算的口径受到影响;除此之外,成本科目使用错误的情况存在于SSC业务模块集成的会计凭证中,而后续管理会计分摊和分配的结果受到了这种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不匹配的影响。
(三)集中核算的效率不高
核算会计进行报账审核工作的审核重点是保障资料的完整合规性、报账数据的准确性、审核报账业务的合规性以及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匹配性。在进行核算时,耗时比较长,这主要是因为核算范围广、项目间差异较大所导致的。大量的时间用手工整理核算会计的明细数据。这些都能够导致财务集中管理的效率受到影响。
(四)监督不全面
电信财务核算人员在财务集中核算下,与分公司的实际业务相脱离,导致不能掌握详细具体的资料,对每个公司的财务和业务不能进行全面彻底的监督。
三、加强电信企业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核算效率
启用批量导入报账单、打印报账单列表等批量操作功能,减轻前端报账人员工作量和后续审批环节的审批量。
采用稽核会计审核及扫描相对分离的方式,扫描环节提前到归口审批前,则市公司层面的所有审批环节均在影像覆盖的范围内,可以直接采用电子签批的方式,一方面避免单据在市公司内部的频繁传递,同时提升各环节的审批效率。
采用系统记录并管理摊销数据,所有待摊费用每月由会计触发系统自动生成会计凭证,改变以往由分公司手工记录、每月发起报账流程的方式。
在会计终审及制证环节,系统自动推导关键信息,例如银行支付科目、内部往来类型、凭证抬头,关联交易类型(根据成本科目推导),大大提高核算会计操作环节的效率。
针对目前各单位报账滞后的情况,结合中心印发的报账时限规范,制订全省开关帐方案,按业务、流程入口分别设定开关帐时间,促进报账的及时性和均衡性,在满足各类业务报账需求的同时,也对延迟报账情况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案。
(二)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
从经济事项出发,对会计核算平台的报账界面进行优化,采用报账向导的方式对用户关注业务信息的填报进行引导。通过经济事项和填报的业务信息来对预算项目等财务信息进行选择。对业务信息清晰的经济事项,利用系统固化业务信息;同时进一步完善合同接口,对于关联交易类型、产品、客户、品牌等关键信息,由经办人在签订合同环节确定,后续的报账环节由系统自动带出,从而使得报账人的人为判断和手工填报工作量能够减少,核算会计可重点稽核报账资料,审核报账业务的合规性、完整性,报账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业务系统集成信息与财务信息匹配稽核,由系统通过校验关系判断,不需要核算会计人为判断,由此提高会计审核工作效率。
(三)加强监督
监督是提高人们认真度以及降低错误率的一种有效手段。而由于财务核算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工作人们的高度集中以及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监督力度不够而发生的损失经常都会发生。因此,在工作中要加强各环节的监督力度。
总而言之,在电信这个庞大的集团中,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得许多较为落后的体系得到了完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是财务集中核算管理亟须进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朱锦亮. 通过财务集中模式加强电信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初探[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 2008,(02) .
[2] 闫华红. 电信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的评价及策略[N].财会信报, 2009.
[3] 姚晓蓉. 浅谈国内电信企业实时财务管理的必要性[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 (15).
一、村级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建立组织机构、设立规章制度。1、根据县人民政府及县财政局的有关精神和工作要求,复兴镇成立了村级财务管理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财务工作的副职任副组长,成员由政府办公室主任、财政所和经管站同志组成,下设办公室,财政所长任办公室主任,会计由财政所同志担任,出纳由经管站同志担任。在镇信用社开设村帐镇专户。2、各村相继成立了村级财务审核小组并报镇领导小组审批。各村审核小组由3—5人组成,各村根据情况不同确定村长或书记为签字人,秘书任报帐员。选出5-7名村民代表组成民主理财小组。由经办人提供开支原始凭证,经村审核小组审核同意,民主理财小组签字盖章后由确定的签字人签字,然后村报帐员报镇领导小组审批方可记帐支出。3、镇里出台了村帐镇实施方案,具体规范和指导村帐镇工作。办公室负责各村财务清查、移交封存及村帐镇日常工作。目前,各村财务移交工作已顺利结束,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二)、按章办事,全面启动“村帐镇”工作。1、复兴镇几年来村五大主干及退职村干工资全部按县统一规定标准实现“一卡通”发放,发放成功率100%。2、县财政按村核拨的村级经费及村级其他资金已全部按村建帐,存入专户。村级资金严格按《保靖县乡镇财政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执行,即主要用于村组干部报酬、办公经费、五保户供养和村公益事业建设。严格按《复兴镇村帐镇实施方案》的报帐程序进行报帐,各村都有报帐开支,开支幅度在75%—90%不等,均有余额。3、村级固定资产已建帐设卡,实行领用登记制度。
二、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镇、村财务人员素质偏低。镇村帐镇办公室、村级财务审核小组及民主理财小组财务知识匮乏,甚至有的认为钱既然是县里拨给村级的,你就把钱给我村里,帐怎么做是镇里的事,没有财经纪律的基本概念。(二)、村干工资存在不公。村五大主干工资都是按县确定的标准实行“一卡通”发放,工资结构单一,工资多少不一,大村小村工资不同,这样无形中形成做不做事、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一个样,造成村干之间心里不平衡。复兴镇村干都是兼代,没有脱产,少数村干部一年四季只有镇长和书记才能调动,镇没有什么有效的管理措施来约束村干。(三)、财政安排村级经费有待改进。复兴镇9个村一个居委会,经费除去复兴村是13000元,其余都是每个村一年10000元。大村和小村人口悬殊将进1000人左右,合并后村大了,自然寨多,交通条件差,组长就要多安排几个,经费与工作量不成比例。(四)、村级资金开支不够明确。《保靖县乡镇财政管理实施细则》规定村级资金主要用于村组干部报酬、办公经费、五保户供养和村公益事业建设,但没有明确具体开支比例,也没有规定这四项开支都必需要有安排,造成80%以上的开支用于村组干部误工补助,镇领导小组也不好如何把关。(五)、村级组织建设严重不足。复兴镇9个村1个居委会都有村部,但村部在目前村级运转中作用不明显:其一,办公条件不完善,水、电、办公桌椅、防盗设施不齐全;其二,没有强大的村级经济作后盾,村部办公不具备经济条件;其三,村干部都是兼职,没有脱产,村干部走到哪里办公就到哪里,都是现场办公。
一年来,在公司总经理、财务副总经理、监事会,财务部主任及相关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我在财务部内审的岗位上,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内审计划,紧紧围绕公司提出的“加大检查、审核、监督力度,确保各项制度深入落实”这一工作目标,积极主动地在公司内部开展了审计工作。经过审计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充分发挥内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为公司领导及时提供决策依据。全年共开展审计工作24项,在深化公司改革,促进廉政建设,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与领导对我的期望和要求还存有较大的差距。不过我相信有公司领导的信任和大力支持,再加上我们审计组人员的勤奋工作,公司的内审工作一定会一年比一年有起色,同时也会能得到公司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汇报工作:
一、2005年的主要工作
1、结合新岗位制定内审年度工作计划
财务内审是一个新设的岗位,领导寄予我们厚望,同志们也关注着我们的发展,我深知责任重大。为了使内部审计工作在公司管理中得以顺利开展,在成立内审岗位后,就根据工作需要立即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为了加强供电所财务管理,纠正经济活动中不规范、不合法等违纪违规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制定了供电所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计划,为了防止税务稽查增加税负,制定了经济业务审计工作计划,为了规范供电所的收费行为,制定了农电收据检查的计划;并从工作纪律、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形象和工作结果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基础工作的进行,为我们全年工作的顺利展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积极开展内审工作
①、为了强化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公司年初细化了内部审计制度,其目的是纠正经济活动中不规范、不合法、损失浪费等违纪违规问题,抑制消极因素,促进各部门遵纪守法,为公司经济健康运行保驾护航;通过工作发现2个供电所财务有问题,违纪金额接近10万元,我们财务内审根据公司领导的安排,提前介入,在批评教育的同时,督促其整改,既为公司保护了这2个所长,又避免了检察部门查处的损失.以上审计共提出审计意见或建议15条,审计调帐6笔,收缴违纪金额2万余元,协助2个供电所收回沉淀老电费4万余元。
)②、对各供电所的收费规范行为进行了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部分供电所在收取用户电费时没有给用户开农电收据,及部分收费员没有按规定保管收据,出现了丢失收据的现象,我们审计组及时向公司领导反映情况,并对相关供电所和个人进行了经济处罚,收缴处罚金额1万余元。
③、为了防止税务稽查增加税负,财务内审对各项经济业务、各种票据进行审核,发现不合格的票据及时办理换票手续,需要作纳税申报的,提前申报,需要作调整的提前调整,合理规避了税负,为公司减少了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通过对大量经济活动审核情况的综合分析,向公司领导提出综合建议;全年共审核票据2万多张,提供合理化建议16条,抵制不合理开支17万余元,减少税负20万余元。
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审计检查,规范财务行为。
2005年财务管理工作以抓制度建设和基础管理为重点,为了加强供电所的财务管理,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推行司务公开和阳光理财,公司出台了《供电所财务收支管理办法》,监督和管理的职责落在了我们财务部,为了使公司制定的管理办法得到贯彻和落实,财务部制定了定期财务检查的制度,内审在公司纪检监察室的配合下对各供电所的财务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点放各所的财务收支、费用开支、工资分配、物资采购、生产经营、电价政策、收费标准、等关系到供电所稳定、发展的重点、热点的问题上,检查面为100%;并对个别财务管理较为混乱供电所进行了专项审计检查,针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并检查其整改落实情况,从根本上规范了供电所的财务行为,杜绝了违反财经纪律现象的发生。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005年财务内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也看到了不足,内审有很多应做而未做、应做好而未做好的工作,审计工作还不够深入、细致,还有待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比如在经济业务审核、各项经营费用的控制上,实施财务分析等方面都相当欠缺。这些都应该是2006年财务内审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主题,作为财务人员,我应在公司加强管理、规范经济行为、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等方面还应尽更大的义务与责任。我将不断地总结和反省,不断地鞭策自己,加强学习,以适应时代和公司的发展,与公司共同进步。
三、2006年财务内审工作设想
2006年,是公司面临形势最严峻的一年,如何使公司能够进一步规范管理、开源节流、减本增效,是摆在公司决策层和全体员工面前的新问题,因此,作为内审我们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内部审核工作,努力作好税企财务衔接工作,使稽查税额控制在最低限额内;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费用开支,做好开源节流工作,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使各项费用的开支控制在财务预算范围内。
2、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的检查与指导,狠抓会计基础工作与财务管理,对各经营单位,综合部门执行公司的财务制度的情况定期检查,检查面为100%,使财务制度得到贯彻落实。
3、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化监督机制,不断扩大内审监督的工作面。
4、适应改革要求,逐步推行所长任期经济责任及离任审计。
(一)建立健全资产配置标准体系。资产配置标准是制定支出标准的基础和主要依据。目前亟需由财政部门制定的主要是业务用车标准、通用办公资产配置标准及部分专用资产配置标准。
1.业务用车配置标准。由于业务用车配置一直疏于管理,已成为各单位公车膨胀的重要因素。许多单位业务用车数量大大超过公务用车数量;不少单位把超过公务用车编制的车统统划到业务用车范围中,有关部门难以控制和监督。如果只管公务用车,不管业务用车,将难以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公车的数量和费用。要在科学界定业务用车范围的基础上,尽快制定部门和单位业务用车的标准和编制。配车标准可分为一般业务用车标准和特殊业务用车标准:一般业务用车标准建议参考一般公务用车标准执行,特殊业务车标准可根据实际需要,由各部门从严核定,并报财政部门备案同意。各部门业务用车的编制,建议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2.通用办公资产配置标准。通用办公资产主要包括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配置标准包括单位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两个方面。单位价格标准可根据目前政府集中采购的平均价格确定;数量标准可以按每人占有数量或处(室)占有数量核定。个人用台式计算机、办公桌椅、文件柜标准建议按每人占有标准核定;公用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和复印机等其他用办公资产,建议按处(室)占有标准核定。在具体标准的制定上可参考目前各部门的平均占有水平、实际工作需要以及国家财力等因素综合考虑。
3.专用资产配置标准。专用资产是指有关部门为满足专项业务需要而购置的资产,如一些科研设备、医疗卫生设备、进出境检测检疫设备等。对一般的专用资产的配置标准,建议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制定;对一些特殊的专用资产配置标准,可由相关业务部门制定,报财政部门备案。
4.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配置标准的修订。目前执行的办公用房标准是1999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单位并没有按照上述标准执行,也有一些单位反映上述标准不符合实际。公务用车配置标准在实际执行中也不规范,超标超编配车问题时有发生。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实际,抓紧修订有关标准。鉴于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和工作任务不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保障水平也不相同,因此建议由各级财政部门制定本级的资产配置标准。财政部制定中央级配置标准,但可抄送地方参考。
(二)完善工作流程和审核机制。研究完善财政部门内部预算审核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从实践情况看,做好资产配置预算的难点和关键是财政部门内部有关司(处)之间的职责分工和协调配合问题。鉴于中央部门2009年资产配置预算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对财政部内部审核流程作适当调整:各部门司和两个资产处同时对部门新增资产配置预算进行审核,由两个资产处提出分单位预算控制建议数,经会签预算司同意后送各部门司;各部门司在两个资产处提出的建议数内,对部门预算进行审核,如确因特殊情况需增加的,部门司需与两个资产处协商一致后再作调整。在预算执行环节,待编预算、追加预算及部门专项中涉及资产配置的,也应参照上述要求和流程进行审核。建议预算司及时对《中央部门预算管理工作规程》中相关内容作调整。同时,加强各部门各单位内部工作的协调配合。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审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各单位在编报资产配置预算时,财务部门要充分征求资产部门的意见,资产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财务部门的工作沟通,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三)研究开发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监管。开发建设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动态监管,是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要基础。目前,财政部组织开发的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中央部门和省级财政部门推广实施,并于今年在全国推广。系统的实施应严格按照横向“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纵向“中央—省—市—县—乡”的架构进行部署。原则上各级财政部门及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以该系统为标准版本,以保证资产管理信息的统一规范和通畅传输。系统实施涉及到硬件配置、网络布设、操作培训、软件应用等多个方面。当前,应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保障经费,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在“金财工程”统一框架下,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其他系统的有机衔接,并保障资产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
(四)切实加强国有资产收入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薄弱是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性质不同、情况各异,应区别对待、分类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要全部缴入国库,严格管理。对行政单位的出租出借收入应按照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原则,先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先上路,后规范”,待条件成熟后再纳入国库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出租出借收入要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建议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尽快出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单位上缴收入和未脱钩经济实体上缴收入管理办法。
(五)做好重点资产与大型资产的配置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种类繁多,在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的审核范围上,应突出重点,主要抓好重点资产和大项资产的配置,如房、地、车和大型设备(交通工具)的配置;对一般性的资产,由各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预算限额内自行掌握,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资产配置预算是一项新业务,应该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当前要首先抓好对房屋、土地、车辆和一定价值以上的大型设备的审核工作。
(六)加强监督,严肃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财政监督、财务检查等各方面的作用,加强对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工作的监督检查。在资产配置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批准的资产配置预算执行,未经批准的,一律不得配备购置;对预算执行中,因特殊需要,需追加预算并临时购置资产的,也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经财政部门批准同意后,方可购置;对各部门未申报购置预算的资产,不得安排经费。建议强化审计部门、财政监督部门在资产配置预算监督检查方面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各地财政专员办对驻地中央基层预算单位资产配置实施财政监管的责任义务和实施方式。对违反上述规定购置资产的,应在审计和财务检查中作为重要问题查处;对有关单位超标、超编配置资产的,严肃查处,坚决纠正。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成效及经验
资产管理从生到死有3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即资产购置、资产使用和资产处置。在目前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尤以资产处置环节最为薄弱。
日前,财政部的《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受到了地方各级行政单位财务人员的高度关注,这恰是因其将焦点对准了国有资产的处置管理,并提出了诸多切实有效的加强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从“进口”到“出口”的全程管理。
资产处置环节薄弱
之所以要针对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专门出台该《办法》,主要是因为资产处置是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薄弱环节。
“资产购置和资产处置构成了国有资产管理的进口和出口,这两个环节更容易产生管理问题,也更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高级讲师刘用铨表示,相对而言,目前,我国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购置环节的制度相对比较健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早在2002年就出台了《政府采购法》,而且各地方在2006年后也针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出台了资产配置标准等一些具体的配套规定。
那么,为什么资产处置环节会成为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呢?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财务处处长任红梅表示,实际上,资产处置环节比较薄弱不仅体现在地方行政单位中,也体现在各层级行政事业单位中。不同于资金的直线型管理,资产的管理链条非常多,因为资产存在的状态就是非常分散的,分布在很多资产使用者手里。
很多时候,资产管理者根本见不到资产,即便是进行一次全面的资产清点都存在难度,更何况是进行资产处置。
江苏省工商局审计处处长朱昌兵表示,在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长期以来资产处置制度缺失或规定过于笼统,导致资产随意处置现象较为普遍。另外,资产管理涉及资产管理、财务和资产使用多个部门,由于部门配合不力,很容易出现资产账账、账实不符的情况,家底不清也给资产处置带来一定的难度。
任红梅还表示,以往的制度对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标准、程序、处置收入管理等规定得不够细致。对于什么样的资产需要进入处置环节没有确切的标准,对于处置需要履行的程序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处置后所获收入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等,这些都是造成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环节相对比较薄弱的原因。
处置新规亮点较多
无论是业内专家,还是实务工作者,在通读该《办法》后都表示,这个《办法》不仅针对当前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中的难点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措施,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任红梅表示,该《办法》对报损、报废等以往国有资产处置中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了明确定义,非常有必要。这也让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者感到该《办法》非常清晰,很接地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朱昌兵表示,鉴于地方征地拆迁补偿不到位较为普遍的情况,该《办法》对涉及房屋征收的资产置换作出规定。虽然该规定在篇幅上仅短短一条,但其对维护地方行政单位的权益很有帮助。
另外,朱昌兵也表示,该《办法》中对上级单位向下级对口单位配发、调拨资产进行了限制,这是一项非常好的规定。这是因为,一方面,上级向下级单位配发的资产不一定是下级需要的,容易造成浪费;另一方面,该规定也能有效防止上级单位随意处置资产、提早更新资产所带来不必要的支出。
刘用铨认为,该《办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创新就是规定了“资产处置收入应当纳入公共预算管理,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有关规定上缴国库”。实际上,新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已经做出了类似的规定,但有一些地方在管理实践中没有严格做到“上缴国库”。
刘用铨介绍说,根据以前的办法,资产处置收入属于行政单位的其他收入,属于行政单位自有收入、可支配使用的财力,现在则属于政府非税收入,资产处置的收入在性质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且属于公共预算管理范畴。这样,一者将资产处置收入全部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体现了综合预算的理念;二者在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这四本预算体系中,明确了资产处置收入属于一般公共预算而非其他预算。
有力推进全程管理
若翻开一家行政单位的财务报表,你会发现,其中固定资产一栏数额庞大。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重资金轻资产的状况,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视和引导由来已久。
2006年,财政部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对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等进行了规范,其中对资产处置的部分仅作了框架性规定。
在此之后,财政部针对中央层面行政事业单位了《中央垂直管理系统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针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处置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这使得中央层面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除了2006年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外,针对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未有其他相关办法出台。日前的《办法》是对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重要补充和更新,也标志着我国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从资产购置到资产处置的全过程管理流程基本建成。
关键词:医院;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是医院在医药、村料等物料采购中,采用“价格比较”的方法,对物料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实现低成本采购。据说。比价采购管理是发生在医院以外的所谓“神秘”的购买环节,进入医院内部监督和控制。在对隐蔽权力的采购管理公开,以及权力下放的权力和限制过于拥堵的医院用品和资金管理的漏洞,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计划经济时代,医院的医疗价格和需求的物质都是由商家统一定价和分配,医院是纯福利机构。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随着商店价格的逐步放宽和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目前市场上各种材料价格差异较大,形成的因素价格也相当复杂,对价格投机和欺诈问题的研究尤为明显。因此,医院对物资采购环节若不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造成资金浪费和效益下降的可能会大于医疗过程造成的浪费,而且很难找到,更难以补救。而很多曾经辉煌业绩,最终以腐败的医院负责人,大多是种植的“黑洞”。医院将停止。材料采购环节要努力工作,挖掘潜力。
1实行比价采购管理的基本条件
买方市场已形成。医院所需要的药品,材料,大部分设备为买方市场,充分表达的选择。价格认为渠道广。目前,商品的价格不仅可以来自市场调查,行业价格信息,报纸和杂志,电话咨询和历史购买价格,但也可以使用计算机查询系统,通过互联网。投标报价的采购经验。最近,国家已经组织了招标采购药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医院只要建立严格的控制网络,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科学的经营管理流程,市场价格就可以完全掌握[2]。
2比价采购管理的应用
2.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范围 按照“权责明确”原则,由院长亲自领导亲自领导、向副总裁和领导班子职能的价格监督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医院物资采购工作,形成集体调研、民主决策制度,制定年度平价采购管理目标和任务。建立价格信息采集网。为审核部门和价格监测组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对价格变动、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等方面进行研究。价格的实施和控制的脚的购买价格。主要职责是药品采购的转变。提出了药品采购价格的建议,严格执行和控制药品购买的最高价格。物流支持是对各种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价格的执行和控制。负责物料的采购及设备的价格、质量和价格控制的招标,采购的材料和设备。审核部门是落实一个固定的平价采购管理的专门机构,负责制定的医疗物资采购和管理系统,在采购过程中事前、事后监督和控制。反对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材料采购控制价格,超出了价格控制否决坚持检查治疗医院违反价格规定的购买行为和损害医院的利益:参与以各种材料,建立价格监测台账,对各种物资的采购价格输入电脑跟踪管匈奴;每月对医院物资采购价格保持:向院长报告,并实施奖励措施。财务科是对汇率的采购管理进行动态控制的最终监管部门,主要负责整个采购过程的财务管理的实施[3]。
2.2运作程序 采购管理的一个科学的,严格的和标准的扩展程序的购买价格,一般包括五个阶段:①采购计划。首先,由本部门每月所需的药品,材料和设备。向药学部和物流部、药学部和物流部根据部门的统计和仓库储备量汇总报告;经院长批准后(5000元以下由院长负责审批)使药学部和物流部执行;②价格比较。根据采购计划,提高采购价格建议书或投标的最高价格建议(一般5000000元以上设备采购和个人购买金额超过3000000元以上的投标),购买价格的建议和投标价格的建议必须符合价格的基础上,该产品比询价,审核部门根据价格信息对价格进行比较,如价格的声明,如戈丁市场的价格,以否认需要投标,投标采购;③接受货物。购买物品的图书馆,是在时间的接受程序。受理人员处理各类商品、货物数量、质量等八种情况,严格检查。谁能留下或留样所需的材料验收。必须保留为将来参考;④财务审计。财政部购买材料注意事项应实施审计,审计是否有采购计划,采购价格建议,审计价格的基础上,经济合同,材料验收单,以满足对账单办理结算事项的要求;⑤奖励和惩罚措施。主要考核方案完成,节省量,质量,采购成本四个指标。评估购买低价格医院制定的高价格控制部分的扰动比例提高奖。超过最高价格的控制部分。应全额扣减,以提高采购人员的积极性。
3比价采购管理的作用
有助于降低医院供应过程的成本。顾名思义,进货管理是通过价格比较,以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购买到最低价格的药品、材料、设备,从而降低了医院的物资采购成本,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推动医院诚信建设。通过采购价格和提高采购的透明度,对整个过程的材料采购监督检查的实施,以消除形成的黑盒操作“高价格,高回扣”现象,规范采购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腐败。腐败现象的滋生与蔓延,促进了廉政建设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医院采购材料质量。平价代购管理在京价比较的同时,精料质量比假、跑、假、劣质产品及时排除,把这类物品放进医院,有利于提高医院物资采购质量,保证医院在临床上的安全和有效使用。有利于加强医院管理。在过去的几年中,医疗回扣的盛行,一些医院在收取费用的人,大多都是谨慎的,心理负担沉重。通过采购管理校验,提高医院物资采购的透明度,降低医院负责采购的人员和思想压力,提高之间的余群的关系。有利于医院管理者加强管理,注重工作,使医院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院良性发展。严格控制支付结算支付所有款项须接受单,购买合同及财务部门有合同的所有副本和发票结算[4]。除了零星的小采购,所有采购合同必须签署。为了降低采购成本和成本,金融部门应监督和督促购买经济的批量和最佳采购批次。经济购买数量和最佳采购批次可通过以下公式(严格执行材料消耗定额,医院管理,物资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技术部门认真落实调查,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料消耗定额,并按消费定额控制物品定量配给和安排采购。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应区分损失的性质,非正常损失应由有关负责人承担,其正常损失由经批准的程序予以批准。严格的监督和奖惩,全面落实“三”,即审核采购计划和采购计划,审核采购价格,审核交易记录,检查货物的质量。各方面的财务、经济管理、审计、材料等各部门分别在采购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消除可能出现的舞弊和腐败。就采购部门的方方面面,对医院的采购管理团队,在员工购买的员工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严格奖惩。
参考文献:
[1]陈华森.购销比价管理[J].会计研究,1999,7:112.
[2]刘洪敏,李兴建,刘慧.微山县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娃果评价[J].中国卫生经济,2000,11:365.
广铁集团客运公司于2000年12月2日挂牌成立。公司成立以来,我们按照铁道部、集团公司关于客运公司改革的总体要求,以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取向,积极探索并试行了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推动了客运公司管理创新,强化了成本的“刚性”约束,有效地控制住了成本费用,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推行财务预算管理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细分内部成本控制中心,科学确定财务预算管理的责任单元。
我们将成本中心作为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根据生产经营的环节和组织结构合理设置成本中心,并确定各自的职责范围和管理权限,尤其是强调成本中心负责人所承担的责任,预算的编制、下达、控制、分析和考核都以成本中心为单位进行。公司内部各层次共建立了150个大大小小的成本控制中心,通过成本中心的建立,将预算控制的责任传递到最基层,形成了一级保一级的预算控制机制。在各成本中心之间建立内部转移价格制度,确保成本中心成本的完整和真实,避免成本环节中出现真空地带,在不同的成本中心建立服务与付费的关系,制订内部清算办法,各部门的相互服务收费按实际成本计算,向最终用户收取,使每一项支出都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促进财务预算管理责任的落实。重新确定各项作业成本定额,剔除所有不合理的开支,制定较为科学的物料消耗定额,并对成本的真实性逐项进行认定,为编制成本预算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将收入预算按车次下达,增强员工的营销观念和效益意识。
公司成立之初,就对运营的61.5对列车进行了“量本利”分析,计算出了每趟列车的盈亏平衡点,并将“量本利”分析资料印发到各客运事业部和车队车班组织学习。在集团公司下达经营目标后,我们根据目标利润确定了营业收入预算,特别是按照每趟车的列车等级、运行区间及客流情况,将客票收入预算和车补收入预算按车次进行分解,层层下达到事业部、车队和车班,使每一位列车长、乘务员都明白自己担当的列车单趟应该完成多少收入、上座率达到多少才能盈利,从而主动改善服务质量,吸引客流,提高列车上座率。同时,及时掌握各车次客票收入的完成情况,与收入预算进行对比分析,为调整和优化列车开行方案提供依据。
三是强化资金集中管理,为财务预算管理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跟着预算走,预算资金按照进度拨付,利用资金手段调控成本预算的执行。大宗物资的资金由公司统一对外结算。事业部和各成本中心严格按照成本预算及专项预算使用资金,不允许资金在不同的预算项目之间进行调剂,严禁将预算资金用于预算之外的其他用途。事业部和成本中心都没有融资权,资金的缺口由公司统一筹措。通过严格的资金预算管理,确保了公司生产经营、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
四是推行物资采购招标制度,从源头上加强成本预算的管理。
公司实行物资集中采购,逐步弱化事业部及成本中心的材料采购权限,对列车卧具备品、大宗的车辆配件等常用物料实行公开招标,定点定厂统一采购。事业部只可在限定金额内自行采购普通材料。通过集中招标,大大降低了材料消耗成本。2001年集中对五趟进京列车的卧具备品、乘务员制服进行了招标,单位价降低近30%,仅此一项就节约成本310多万元。
五是对相关实业实行一体化管理,完善了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和范围。
将与运输主业相关的餐饮、多种经营、工附业等相关实业统一纳入公司管理考核,全部回归主业核算,变多本账为一本账,纳入公司财务预算管理。对这些单位的收入、支出、利润、资金都编制下达财务预算,按规范的财务预算方式进行管理,向上级部门汇总编报一套报表。将相关实业的工资分配纳入公司人工费用总预算统筹考虑,统一政策,合理分配,消除了多元经营收入隐形分配的现象,既规范了管理,堵塞了漏洞,又能取信于员工,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六是相关服务市场化运作,减少了预算控制的层次和环节。
对列车保洁等非核心业务和公司不够擅长的业务实行外包,使公司能够更好地将精力集中于旅客运输服务这一核心领域,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节约人力成本和设备投入,减少成本控制环节。2001年,公司先后将各客运事业部库内列车、卧具等清洗保洁工作外包给了专业化的保洁公司,提高了列车服务质量,并节约成本50多万元。
七是注重预算的编制和审核,事前化解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矛盾。
由公司确定总体经营目标和预算编制原则向事业部公布,事业部根据实际需要编制预算建议。事业部预算编制从班组开始,并根据隶属关系逐级审核、汇总,班组预算由车间审核,车间预算由成本控制中心审核,成本控制中心预算由事业部审核,最后将预算建议上报公司。公司进行预算审核主要是确定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哪些钱该花,该花多少,而哪些钱不能花。审核的方法主要是验证预算建议的真实性,在征求事业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财力和项目的轻重缓急进行排队和取舍。在预算的编制和审核过程中,公司上下充分交流信息,统一认识,使各级责任人熟悉了生产业务和定额管理,明确了责任和目标,从而大大减轻了预算控制的难度。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考虑客运公司是新成立的公司,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数据作比较,因此我们采用的是“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多个来回,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使预算尽量接近公司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