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范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

第1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杨凌示范区;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2-0016-08

现代农业包括先进技术、规模化、现代服务支持体系三个层面。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解决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服务体系两个问题。合作社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土地流转的“孪生兄弟”。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在小生产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切实保障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同时它还有效解决了土地流转之后土地包给谁、土地保增值和农民增收等问题。

课题组就此对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详细考察了其发展现状,系统总结了其中的经验做法,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政策建议,希冀能够对陕西、西部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类似实践给予有益启示。一、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实践方面,杨凌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业创新示范实施主体,现已成立合作社51个。在内部治理上,合作社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自身管理章程,规范各项运作。在外部管理上,分别与村委会和农户签订合同,规范因土地流转产生的法律关系。2010年,杨凌的合作社在发动群众、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农资统购、组织施工、质量监管、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

二、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的研究设计

本文根据研究设计制定整体框架,依据文献分析,借鉴已有量表,结合相关人员访谈记录,汇总编制初始量表。运用小样本前测删除异常题项,制定最终量表。通过问卷回收、发放和录入,获得原始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进行频数计算,在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形成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合作社成员、村两委负责人、乡镇主管干部、区上主管干部等主体作为访谈对象。随后,课题组在2010年7月期间曾两次在杨凌的大寨乡、五泉镇、揉谷镇等地进行问卷发放回收。本研究实际投放纸质问卷200份,最后回收2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为97.5%。

三、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 发展现状

由于杨凌的合作社在发展上具有先合作社后产业的特点,其主要模式可按两个标准划分:一是以生产、再生产环节为标准,将其分为生产合作社、流通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与服务合作社,实际中以前两者居多。二是根据合作社的主体组成来划分,主要有大户为主的模式、散户为主的模式、企业申请成立合作社的模式、涉农机构领办合作社的模式、“企业+合作社”模式和合作社联盟模式(见图1)。

由问卷结果发现,散户为主的合作社较多,大户为主的合作社与企业申请成立的合作社也占有一定比例,其他三种相对较少。

从职能定位来看,调研发现杨凌的合作社在不同阶段拥有不同职能。在前期阶段,主要在土地流转、集资融资和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在中期阶段,主要承担农资统购、统一生产、技术服务、产品加工、市场销售、订单农业、组织管理等职能;在后期阶段,主要是发挥维权保障和联系沟通的作用(见图2)。

从表2可知,多数受访者认为合作社在土地流转、大棚建设、农资采购等初期环节发挥了重要作川,这可能与杨凌的合作社运行时间短,尚未完全发挥功效有关。

四、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特点

与其他地方相比,杨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以土地流转为先导、以产业规划为依托、以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政府资金为支撑、以帮农富农为宗旨、以涉农帮扶为创新的新型合作社模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确定产业与合作社发展顺序

与其他地区先产业后合作社的发展顺序不同,杨凌是先组建合作社后发展相关产业。因为杨凌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刚刚起步,产业分工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先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通过合作社的逐步壮大来推动产业发展,反过来产业的深入发展与分化又必然带动合作社的重组升级,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明确界定农业设施产权归属

杨凌设施大棚建设主要由政府出资,同时农民自筹部分资金,有效降低了政府成本,更多利用了民间资本,确保大棚建成后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避免因损坏过快重复建设。同时,杨凌对农业基础设施予以了产权界定,成功避免了“共有地悲剧”。

(三)注重拓展帮农富农新渠道

合作社在统购统销方面相较个人优势明显,它能够以低廉价格购得所需生产生活资料,利用统一稳定的销售渠道,以较高价格出售农产品,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同时,合作社聘用农民,帮助其解决土地流转之后的生存就业问题。也有合作社将土地反包给农民,给予其一定的技术资金支持,要求其按需生产,合作社到期以优惠价格收购,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展了新渠道。

(四)涉农帮扶与社会支持共同助力合作社发展

《合作社法》颁布以后,供销社等传统涉农机构逐渐从合作社具体事务中抽身,但仍然负责合作社及其负责人的监督考核与业务指导,并为其提供多种服务,如帮助完善治理结构与规章制度、推动标准种植与品牌建设、开展社员培训、协助拓展销售市场等。总之,传统涉农机构在政府、市场与合作社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有力推手。除传统涉农机构外,杨凌各级政府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林专业高校以及相关科研单位、中介机构或者第三方组织和龙头企业,共同助力合作社发展。

五、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杨凌通过组建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推动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但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予以重视,加以解决。本研究主要依据访谈记录发现和归纳问题,同时结合扎根理论中开放式译码的方法,详见表1-表5。

(一)政府包揽导致合作社发展缺乏后劲

依据网络治理理论以及政府在治理网络中的作用大小,可将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参与型和自组织型(政府可作为网络之外的独立监督者)。杨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上是在政府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属于政府主导型,这就导致以下两个问题:

1.合作社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各级政府

在合作社发展初期,或者直接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资金投入,或者代行合作社部分职能,造成合作社对政府的过度依赖。目前合作社基本上形成“发展靠推、销路靠等、资金靠要、技术靠给”的被动局面,缺乏自谋发展、自寻销路、自筹资金、自学技术的意识能力。很多社员群众甚至误认为合作社全系政府事务,与自己无关。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合作社的发展是自身努力与政府支持的共同结果。同时,分别有18%和35%的受访者“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合作社存在等靠要现象”(见图3),应当予以重视。

2.合作社带头人的作用尚未发挥。社员认为,目前的合作社带头人一是观念陈旧,缺乏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过度依赖村两委和各级政府;三是能力较差,缺乏种植和销售专业知识;四是素质能力较低,私心过重,不够廉洁,市场信息共享差;五是目光短浅,对合作社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总体而言,合作社带头人尚未发挥应有作用,已经影响到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调查发现,多数受访对象认为合作社带头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有57%的受访对象认为带头人基本发挥了作用,多数合作社负责人是经过社员选举产生的。

(二)合作社发展保障体系亟需健全

1.各个农业生产环节相互脱节。一是农资采购缺乏统一组织。绝大多数合作社在农资统购上缺乏有效组织,社员仍旧个人购买生产资料,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二是标准化生产尚未形成。具体表现为合作社成员普遍缺乏农业标准化生产专业知识,对市场相关信息缺乏准确了解,生产投入严重不足,生产条件较差。三是自身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建立。大多数合作社规模太小,无力聘请专家。合作社大多缺乏技术人员,主要依靠农业局和农经站等涉农部门的专职技术人员,产品质量检测设施也主要由区上提供。四是农产品初级加工能力欠缺。多数合作社缺乏农产品初级加工的条件和能力,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差,价格低,利润非常有限。五是市场销售水平低。绝大多数合作社缺乏市场营销经验,促销手段单一,与企业对接很少。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农产品无法进入超市,独立销售渠道尚未建立。各期种植易受极端气候影响,销售极不稳定。销售与种植脱节,各自为政,与农产品收购商的议价谈判能力较弱。六是订单农业主要依靠单打独斗。合作社基本在订单农业中无所作为,社员大都直接与企业订单。一方面,社员在议价上处于绝对劣势,产品价格经常被压低。另一方面,产品质量无从保障,企业货源质量无法保障。七是组织管理过于松散。社员技术水平较低,亟需学习培训。绝大多数农户对合作社认识模糊,观念陈旧,组织自觉性差,内部管理如在选举环节上较不规范。八是缺乏品牌建设与共享意识。绝大多数合作社尚无独立品牌,或者正在建设尚未打响,没有形成较具影响力的品牌。进行品牌共享较为理想,但如果生产标准不统一,也极易搞砸品牌。部分合作社拥有自身品牌,但也疏于维护管理,品牌生命周期较短。

以下是对合作社在产销环节发挥作用的认识评价问卷调查结果(见表6)。

受访者认为现有合作社在统一生产、技术指导、品牌建设、获取生产销售信息方面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在生产销售、品牌共享、统一销售等方面的功能尚不明显,规章制度建设也不够规范和完善。

2.缺乏资金保障。一是集资融资功能发挥有限。很多合作社创办者动机不纯,目光短浅,只想借合作社空壳套取政府资金支持,争取相关补贴,因此导致合作社“松、散、乱”。多数合作社的启动建设资金主要依靠社员个人向银行贷款,数额十分有限。部分合作社采用实物(如果蔬大棚和基础设施)人股的形式,但效果并不理想。二是普遍存在经营不善的情况。杨凌各类型的合作社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总体来看,整体经营状况不容客观,主要原因还在于经验不足,效益不佳导致合作社生存和发展无以为继,使群众对合作社渐持消极看法。三是资金积累少导致发展缺乏后劲。大部分合作社刚刚起步,缺乏资金铺垫。社员不入股现象较为普遍,合作社运作和发展缺少风险基金,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比较薄弱,资金链容易断裂。合作社的核心特征是按交易额分配盈利,而绝大多数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极不健全,尚未建立利润提成机制,无法对社员和相关负责人形成有效激励。缺少利润提成也让合作社缺乏日常运作经费,相关负责人纯属无偿劳动,导致发展乏力,运转不灵。四是金融借贷困难。合作社的性质定位致其借贷不易。《合作社法》将其定为企业法人,但又与通常意义上的企业不同:一是合作社在注册时没有资金限定,不需要银行验资,只需填写成员出资表;二是陕西省不容许土地入股的形式,但可以将农资设施折入股。对合作社金融借贷的配套措施与政策尚未跟上,尽管政策规定相关部门应在某些环节对合作社实行优惠扶持,但由于和金融机构相关法律法规不符,这些部门往往以缺乏会计报账制度、制度不完善为由拒绝兑现,导致合作社争取金融支持相当困难。五是政府扶持不够。政府扶持往往不分良莠将补助投向所有合作社,不能鼓励优胜劣汰,致使合作社无法做大做强。项目资金支持特别少,补助落实不到位。政府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对合作社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受访者非常赞成目前的合作社存在经营不善、资金匮乏的问题(见图4),并希望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予以支持。

3.横纵联合不足,合作社竞争力较弱。目前,合作社数量过多,规模偏小,效益低下,重复办社、管理松散的现象非常普遍,亟需做大做强。具体面临以下几个难题:首先,社员合作意识较差,对合作社缺乏清醒认识。其次,尽管很多合作社已有并社整合的打算,来共担市场风险,开展统购统销,但真正实行还不多见。再次,有些合作社之间的合并能够遵从法律进行,但更多是随意开展,过程比较混乱,缺乏规范管理。另外,合作社的盲目合并与扩大也会产生问题,因为组织规模的扩张会相应带来管理和技术成本,如果相应软件不能及时跟上,合作社的横纵联合未必就是好事。

大多数受访对象认为合作社缺乏竞争力,有77%的受访者觉得迫切需要进行合并重组以改善现有状况(见图5)。

4.社会支持有限且未形成合力。政府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机制以发挥支持合作社的合力,比如科技局虽然将合作社作为推进科技工作的有效载体,但相关工作还非常有限,整体上支持不到位。从合作社自身来看,只有部分合作社能够利用自身网络寻求与科研单位、中介组织的合作,其他合作社无法共享,政府也未能在其中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无形中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无法形成社会支持合力。

有86%的受访对象认为来自外部的社会支持对合作社发展非常重要,另外有85%的受访者认为现阶段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对合作社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见图6)。

六、针对存在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减少政府干预并逐步培养合作社的自主发

展能力

1.政府应逐步由“划桨”改为“掌舵”。合作社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作为第一推动力,经济活动步入正规后,国家就应适时抽身,减少干预。政府与合作社的理想关系应当是一种混合模式,即兼具政府主导式与市场自发式的优点,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的关系。政府的相应职能应是指导、扶持和服务,并努力提升合作社的自助能力,培养其自活能力,让农民组织起来。

就杨凌实际而言,各级政府应当逐步从一系列具体事务中抽身,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由“划桨”改为“掌舵”。集中有限的工作精力和资源,继续开展合作社前期的宣传动员工作,共同与村两委在土地流转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各种配套公共服务,给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科研单位、第三方机构和其它社会组织搭桥牵线,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2.加强对合作社带头人的选拔、培训、管理与考核。充分发挥合作社带头人的作用,关键在于加强对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包括社长、理事长、理事的选拔、培训、管理与考核。在选拔环节,要充分保障社员群众的民利,严格按照《合作社法》的条件和程序,公开、自由、民主地选出合作社带头人。在培训环节,一是确立合作社带头人先进的组织管理与市场经营理念,二是树立其自谋出路、长远发展的意识、信心和能力,三是提高其农业专业知识水平,四是培养其廉洁奉公、大公无私的品质。在管理与考核环节,应当形成社员群众、村级两委、区乡政府、涉农部门共同监督评估的局面,推进合作社带头人管理考核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二)着力健全完善合作社发展保障体系

1.着力实现各个生产环节紧密衔接。一是加强农资统购工作。充分发挥合作社集体购买农资量大价优的优势,将分散的农户及资金有效集中起来,根据农户与生产需要,以一个整体向农资销售商议价谈判,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二是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初级加工能力。首先,由政府相关部门或合作社聘请专家向社员讲授农业标准化生产专业相关知识,树立科学种植理念,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其次,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时刻对农产品行情保持关注。再次,通过多方融资与合作社之间的合并重组,扩大组织生产规模,提升资金技术实力,增加生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农产品初级加工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三是逐步建立自身技术服务体系。技术指导方面。建立较为紧密的技术服务体系,在具备一定资金积累的前提下,聘请专职技术人员,或者由社中种植大户聘请,全社共享。亦可由政府对部分实力较强的合作社予以资金补助或政策优惠,鼓励其利用技术优势帮助其它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和有机认证,推动相互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技术培训方面,需要合作社、涉农部门、农科机构、龙头企业共同建立培训平台,对社员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巩固培训成果,提升培训质量。四是提高市场销售水平,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品牌建设与共享。在销售方式和渠道上,注重利用社员个人网络并实现全社共享,鼓励和推动合作社跨社收购产品,发展合作社间的销售网络。主动与市场对接,联系和吸引企业上门收购,继续依靠区上涉农机构的传统供销网络进行销售。与此同时,开展必要的市场营销培训,丰富促销手段,争取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指导和销售支持。建立税票制度,使合作社农产品顺利进入超市,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此外,应以合作社为载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逐步减少社员直接与企业签订单的情形,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增强议价能力。在品牌建设上,避免多而不强,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可以考虑实行品牌共享,已拥有品牌的合作社要注意对其维护和管理,延长品牌生命周期。

2.多措并举保障合作社发展资金。首先,进行多方筹资,充分发挥合作社的集资融资功能。村级两委、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组建合作社的资格审查与跟踪监督,对“皮包公司”性质的合作社不予审批,坚决杜绝借合作社空壳套取政府资金支持、骗取相关补贴的投机主义行为。已成立的合作社,应对合作社发展有长远谋划,率先开展集融资工作,核心是建立利益联系,避免“松、散、乱”。在筹款融资渠道方面,可以继续鼓励社员以个人名义向银行借贷,同时能以合作社或者合作社联盟的名义来获得更大数额的贷款,为农业设施建设与启动准备资金。在采用实物(如果蔬大棚和基础设施)入股的同时,逐步推广资金入股,用牢固的利益联系,彻底解决人心散乱的问题。其次,建立利益分配机制,积累发展资金,解决经营不善的问题。在实行实物人股的同时,重点推广资金入股。金融保险机构应探索建立合作社发展风险借贷抵押和保险资金,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建立专项风险基金,帮助合作社共同构建运作发展风险基金体系,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建立健全合作社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抓紧建立利润提成机制。由此既能对社员和相关负责人形成有效激励,也能解决合作社的日常运作经费,并可给予负责人和一般工作人员一定的劳动报酬,激励其真心诚意为合作社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再次,开展金融创新,加强政府扶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帮助合作社着力解决资金借贷困难的问题,对联合申请贷款、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抵押有保障的合作社予以贷款。长远应出台专门的借贷管理办法,对有一定资金积累、接受银行验资、以资金人股为主的合作社提供借贷支持,允许其以农资设施作为抵押。此外,政府对合作社的优惠与扶持政策应和金融借贷的配套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形成支持合力。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相关补助政策在实行时务必要考虑合作社的经营状况和未来走势。切忌良莠不分、平均主义,必须鼓励优胜劣汰,扶持政策要体现扶优去弱的导向,促使合作社真正做大做强。政府还应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和投入,落实各项补助,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高度重视合作社发展。

3.通过横纵联合增强合作社整体竞争力。加强横纵联合,通过重组合并,有效解决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遇到的数量过多过滥、规模偏小、效益低下、重复办社、管理松散等问题。要做大做强合作社,一方面需要把同一地区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形成横向联合。另一方面,还要使同一类型(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或者销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地区、部门的局限,发展纵向联合。在上述联合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总社或者联盟。同时,需要配套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考虑组织合作社联盟,组成同行业协会,杜绝官办,进行市场化运作,可以借鉴公司制。二是夯实合作社横纵联合的软件和硬件,即注重培养广大农民与社员群众的合作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提高其合作社认识水平,重点培养其管理和经营能力。三是既要根据实际情况果断进行合作社合并调整,尽早上马统购统销工作,又要保证合并重组的过程严格依法有序进行,避免过程混乱。四是根据自身情况谨慎开展合作间的重组合并,因为组织规模扩张会带来相应的管理和技术成本,需要跟进硬件尤其是软件建设,所以要在合并之前开展可行性论证,避免仓促上马。

第2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范文

近年来,浙江省__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至20__年6月底,全市登记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48家,拥有生产基地8万亩,入社农户1万户。其中,供销合作社系统领办参办52家,拥有基地34个,面积1.7万亩,入社农户1500余户。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

(一)领办主体多元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利用生产、经营、购销等优势来组建的,约占45%;二是基层农技部门利用技术、服务等优势组建的,约占15%;三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利用场地、经营等优势组建的,约占12.5%;四是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加工、品牌、营销等优势组建的,约占17.5%;五是其他组织和个人牵头组建的,约占10%。多元化主体牵头兴办合作社,使合作社涉及不同的领域,并呈现了不同的特色,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二)产业覆盖和成员范围不断扩大。全市合作社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已涉及农业各产业,属农业的占77%,林业的占4.3%,渔业的占17.7%,其他的占1%。其中又以水果、茶叶、花木、畜牧、中草药、蔬菜等产业居多。有的合作社延伸到农业服务业,跨乡镇的合作社不断增多。甚至基地辐射到省外,如红麟西瓜合作社、仙溪绿叶农业合作社已在广东、海南建立生产基地,产品销往港、澳、东南亚地区。

(三)合作层次逐步提高。从生产领域的合作开始,逐步向品牌、流通、加工等经营领域发展,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生产经营格局(体系)。部分合作社已做到统一使用商标,统一供种供苗,统一生产或安全质量标准,并被认定为无公害基地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有机地衔接起来,解决了生产经营中村级经济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在提高农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水平,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和交易费用;增加农业的现代生产要素投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体制创新和先进技术传播,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兴起时间不长,缺乏规范化建设方面的指导,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户入社覆盖面不广,带动力不强。目前,__市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不到3%,带动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不到10%。全市有葡萄专业合作社12个,其中南塘镇和湖雾镇各有7个和3个,而每个葡萄合作社仅有一、二百亩的基地。全市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2个,其中雁荡镇就有5个,每个茶叶合作社茶园面积都不到1000亩,年加工干茶都不到5吨。部分合作社的社员仅5-7人,注册资金仅3-5万元,没有办公服务场所、经营设施和生产基地,甚至没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更谈不上为社员推销农产品。

二是实力偏弱,自身发展后劲不足。__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实行统一采购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约占40%,统一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的仅占35%,统一注册使用商标的不到50%,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仅占55%。部分合作社规模偏小,产量不高,销售额不多,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不长,没有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仅依靠政策扶持生存。

三是利益联结不紧密,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部分合作社没有形成社员控制的决策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发起人往往既是理事长,又是总经理,一人控制合作社,普通社员参与度低,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联结不紧密,社员相互约束力不强,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薄弱,只能利益共享而不能风险共担。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牵头领办的合作社,往往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有限;基层农技部门和供销合作社牵头领办的合作社,往往牵头单位事务多,经办人员兼职,与自身利益不直接挂钩,投入精力有限;龙头企业组建的合作社,往往考虑企业自身利益多,对社员利益照顾有限。

四是财务管理观念淡薄,没有独立建账。由于一些合作社在成立初期,很少有经营活动和收入来源,承担不起专门聘请会计人员而产生的财务管理成本,再加上一些社员观念比较落后,监督意识比较淡薄,财务知识比较欠缺,因此没有独立建账和进行会计核算,没有反映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情况、合作社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以及合作社的盈余亏损情况、债权债务情况,甚至个别合作社的理事长既是法人代表又兼会计出纳,账务“摸兜算”。据了解,盈余按股金额与交易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二次返利的合作社仅占10%。

五是扶持政策还不配套,支持力度不够。税费优惠落实难、绿色通道政策落实难、财政扶持资金争取难,合作社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和增值税发票难以落实,加工厂房用地指标难以落实。农村合作银行只能提供小额资金贷款

,远远不能满足规模经营的需要。

三、加强规范化建设具体要求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生事物,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影响了其正常健康发展。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培训、指导、试验、督查、总结、验收、推广等多种办法,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在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等方面加大力度,努力培育一批产业规模较大、社员带动较多、服务设施较全、利益联结较紧、市场品牌较响的示范性合作社。

(一)规范社员管理和股金设置。根据合作社章程规定,规范社员入退手续,进行登记,核发社员证,健全社员管理及其生产档案。社员都应认购股金,从事生产的社员认购股金应占股金总额的一半以上。单个社员或者社员联合认购的股金最多不得超过股金总额的20%。合作社应向社员签发股权证明,对社员姓名(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所占比例等情况进行登记,作为所有者权益和盈余分配的依据。社员间股金转让必须按章程规定的程序办理。

(二)规范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社员(代表)大会要依照章程规定行使职权;理事会要严格执行社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做好日常工作,保障合作社正常运行;监事会(或执行监事)要监督理事会执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和日常工作情况。根据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并建立健全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切实可行的制度。

(三)规范民主管理。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应由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社员(代表)大会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本社的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得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20%。单个社员的票数最多不得超过总票数的20%。社员有权查阅本社的章程、社员名册、社员(代表)大会记录、理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账簿。

第3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范文

关键词:农牧民;合作社;发展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阿拉善左旗采取有效措施,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和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全面了解全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制定对策,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笔者对全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1 阿拉善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阿拉善左旗农牧业总人口有44 364名,集体所有农用耕地总面积14 667 hm2。近年来,随着阿拉善左旗地区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畜产品商品化速度的加快和农牧民市场观念的提高,农牧民群众合作意识逐步增强,在农牧业部门的引导、培育、扶持下,阿拉善左旗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至2012年7月初,阿拉善左旗经工商部门登记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73家,吸收社员近3 000人,注册资金近1.46亿元,带动农牧户15 000余人,基本覆盖玉米、棉花、小麦、油葵、番茄、药材、西瓜、辣椒、畜禽等10多个特色主导农畜品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和农牧民的增收。尽管阿拉善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但合作社效益较低,全旗合作社注册资本最少的只有1万元,一半合作社注册资本在几十万元左右,合作社成员人数也较少,再加上缺少资金、人才、品牌观念等等,合作社规模效益很难实现。

2 阿拉善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2.1 脚踏实地型

这类合作社有一批有想法、敢作为的带头人,合作社分工明确,运转规范,实实在在地带动了一部分农牧民实现增收,同时合作社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

2.2 自然消亡型

这类合作社在创办初期热情很高,也曾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但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捕捉的敏锐性,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日渐下滑,社员对合作社逐渐失去信心,最终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合作社名存实亡。

2.3 投机取巧型

该类合作社的创办就是为钻政策空子,套取政府补助款项。他们花力气挂起合作社的牌子,待办社扶持资金到手后或争取不到补助资金后,便放手不管合作社,更无心带动农牧民开展生产经营,成为名副其实的挂牌合作社。

3 提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组织化程度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3.1 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各项制度

通过悬挂横幅、印发资料、到合作社现场宣传等形式,积极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有关法规条例,有效调动了农牧民群众和农牧民能人参与和创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为推动阿拉善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举办合作社法人、会计、致富能手、嘎查长等专业培训班3次。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有关规定,以指导、服务为主,帮助合作社建章立制,成立机构,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努力增强其服务和带动能力。

3.2 政策扶持促发展

为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阿拉善左旗各相关部门分别开展便捷服务,对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大力支持。在合作社的注册登记中,积极落实“登记不收费,监管不年检”的规定,开辟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的绿色通道。同时,积极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申报项目、争取扶持资金,工作成效明显。

3.3 典型带动促发展

采取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方法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巴彦浩特镇诺明蔬菜专业合作社、阿拉善盟绒源白绒山羊专业合作社、阿拉善左旗科泊那木格牧民新型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代表,发展典型种植养殖特色产业合作社。巴彦浩特镇诺明蔬菜专业合作社园区占地面积9.07 hm2,拥有日光温室55座,拱棚8座,主要生产番茄、茄子、豆角等精品蔬菜。该合作社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引进陕西杨凌、山东寿光等地的高科技种植技术,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目前每座温棚产值达2万元,平均纯收入在1.2万元左右,极大地提高了种植农户的生产、生活水平,每年向区内外市场提供无公害蔬菜精品近50万kg。2012年6月1日,阿拉善盟绒源白绒山羊专业合作社为了更好地体现成员户的利益,将名称变更为“阿拉善盟绒源白绒山羊双峰驼专业合作社”,成员户达到548户,共1 973人,其中,羊、驼兼养户257户,共915人,双峰驼13 863峰,折合人民币2 772.6万元(占总注册资金的52.03%),山羊127 828只,折合人民币2 556.56万元,合计注册资金达到5 329.16万元,草场面积971 267 hm2,非牧民成员户1户,现在仍有近30户待注册。2012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及羊绒加工企业对卖方市场的调控,羊绒采取低价收购的策略,由于合作社成员户坚持联合统一销售、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理念,中心产区羊绒价格仍然保持了340~360元/kg,价位最高的牧户达到364元/kg,高于周边地区羊绒价格50~80元/kg,高出市场预测价格40~60元/kg,牧民收入提高1 200万~1 800万元。发展以上典型特色产业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经验积累。

3.4 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动效应,发展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把各类农牧业大户、致富能手等农牧民人才有效组织起来,以联合、合作、入股和投劳等形式,把农牧民有限的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集中起来,形成了一批以农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为核心的专业合作社,在农牧民最需要的生产环节和销售领域,开展技术指导、信息服务、销售中介等经济活动,发展了巴润别立镇富强种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玛拉沁食用菌有机蔬菜、沙舟红文冠果专业合作社、查哈尔滩盛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以巴润别立镇富强种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现已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296座,占地面积60 hm2,由沙日霍德嘎查14.9 hm2设施园艺核心示范园区以及图日根嘎查22.2 hm2和塔塔水嘎查23 hm2两个有机蔬菜生产园区组成,目前已发展社员728户。合作社章程规定,合作社和社员有关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购销等交易行为中,对社员要按照当次交易量现场一次分红,合作社全年累计产生盈余的80%为当年可分配盈余,其中的60%按照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进行二次返还,40%对出资社员按比例进行分配。特别指出的是,合作社与中日合作腾格里沙漠生态治理示范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示范区的科技人员组成专家团队专门为合作社量身设计了战略合作委员会科技支撑机构,如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宁夏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的专家教授和年轻的博士团队等。

4 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1 缺少人才、技术、信息带头人

目前全旗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牧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也主要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仅3人,而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却占70%,难以适应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合作社经营规模偏小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使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缺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知识、缺乏有实践经验和市场知识的带头人等问题,因此人才问题也是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4.2 缺少资金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前期建设时,如设立固定的办公场所、 场地建设等占用了大量资金,在后期的开展培训、引进新技术和设备购置等方面资金严重短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企业法人,只有极少数能得到政府一些财政补助,想进一步向银行融资,银行无相关的具体扶持政策,这也制约了合作社的规模化发展。

4.3 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

尽管国家近年来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给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宽松的发展环境,但由于阿拉善左旗专业合作社规模太小,达不到扶持范围,特别是具体到某一行业,能具体执行的政策就寥寥无几,各合作社只能采取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无法开拓合作社的业务,进行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对农牧民吸引力不是很大。

4.4 内部制度不够完善

一是有些已注册登记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制定不规范,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会员权利、义务不明。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大部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虽已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但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作用不能在日常管理中得到体现。在73家合作社中,理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活动正常的不到1/5。

4.5 为得到国家财政补贴钻注册登记的空子

一是部分农牧民不明白成立合作社的真正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确实有一些比较吸引人的优惠政策,为了能得到国家财政的补贴,用家庭成员的名义拼凑够法律要求的5人以上成员成立合作社,这种所谓的合作社虽具有法定形式,但其生产规模仍是下的个体农牧民家庭;再加上相关政策不配套,合作社登记后是经营正常还是名存实亡,难以掌握。二是有的组织形式明明不是合作社,只属于个人投资或者合伙,考虑到工商部门办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不需要验资,出资情况只需填写一张“出资清单”,提交简单手续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再加上工商部门对合作社有着“不收费、不年检、不处罚”的优惠政策,导致个别人带着钻法律、政策空子的心理来登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4.6 大多数合作社经营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强

大多数合作社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单薄,无法形成规模优势,服务层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合作社成员的服务和业务仍停留在初级产品贩运销售及一些简单信息宣传、粗浅技术指导的层面上,涉及加工、贮藏、运输、保鲜等环节较少,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大、商品附加值高的稀少,组织化程度以及合作层次较低,盈利小,发展缓慢,后劲不足,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社结构不能适应抵御市场风险的要求。

品牌战略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农牧业产品市场竞争从产品质量竞争上升到形象竞争的新阶段,着力打造品牌、商标、包装、信誉等无形资产形象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品牌战略尤为突出。全旗73家农牧民合作社中只有3家合作社的产品注册了商标。

5 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5.1 注重规模化发展

目前全旗有73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但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不多,仅占总数的20%,更多的是规模小、分散经营、生产技术低、管理不规范的小规模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相对而言,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较弱。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应尽早开展“合作社联合社建设”行动,整合同类型产业合作社的人才、资金、设备资源,实行强强联合,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实现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2 注重具体扶持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和弱势群体的联合,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其发展也就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的范围,政府应对合作社增强农牧业生产能力、兴办技术信息服务的项目给予倾向支持,以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和对社员的服务能力。二要加强信贷方面的支持,金融部门应对制度健全、经营业绩良好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予以一定的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帮助解决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境。三要实行政策优惠,可以对合作社在用电、土地使用、运输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使合作社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逐步扩展壮大。

5.3 注重人才培养

由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经营管理者文化基础、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相对较弱,社员素质普遍较低,合作社很难跟上现代农牧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节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既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加入合作社创业,更要加强合作社发起人、带头人的继续教育与培养,以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潜力。职能部门同时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使这些发起人、带头人熟悉合作理论,灵活运用优惠政策,以提高指导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工作水平,减少经营决策局限性,更好地引导广大农牧民参加并办好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5.4 注重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要构建服务平台,为合作社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和农资及农畜产品的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为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架桥铺路,以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要积极举办各种农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等活动,为合作社宣传品牌、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5.5 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打造品牌

产品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应以做大做强、培特培优为目标,根据阿拉善左旗农牧业产业的现状,以西瓜、白绒山羊、骆驼等地方优势产业为目标,在“地方性”、“专业化”上做文章,在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组织化上抓突破,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5.6 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第4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范文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总体状况

通过对山东省潍坊市及其下辖的寿光市和昌乐县、河南省郑州市和新野县、四川省成都市以及上海市等地的调研发现,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一)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整体实力逐步增强

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44.6万个,比2007年增长了3倍[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建立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等达到10多万个,只不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这些合作组织、协会需要重新注册登记,但事实上已经存在。],实有入社农户3000万左右,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2%。与此同时,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也由2007的900亿元增长到2011年上半年的5700亿元,增长了5.3倍。

具体来看,山东、河南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处于全国前列,其中山东的合作社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截至2011年6月底,全省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近5万个,占全国的11.2%左右,成员总数48.6万人,出资总额552.7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了2.8倍和8.7倍。

(二)合作社行业分布广泛,以种养殖业为主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逐步拓展到种植、养殖、农机、植保、技术信息等多个行业,其中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从事种植业的专业合作社大体占43.3%,从事畜牧业的专业合作社占29.7%,合计达到73%。

调研发现,许多地方的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于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从事种植、养殖业的最多,并存在跨领域兼营的现象。例如,山东省从事种植业的专业合作社有24594个,占总数的49.4%;其次为养殖业16669个,占总数的33.5%;再次为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14249个,占总数的28.6%。

(三)合作社服务领域拓宽,以产品销售和生产服务为主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的领域已由过去主要开展信息服务拓展到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加工、仓储和销售等多个环节。

从山东寿光的调研情况看,以产品为依托、以销售为重点开展服务的合作社占到全部合作社的比重约为53%;以提供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和培训以及生产资料供应为主的合作社占32%;以加工服务为主的合作社占12%。此外,一些合作社还探索开展了信用合作、互助保险等。

(四)合作联社不断涌现,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势头明显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合作社开始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合作联社。合作联社的成立使各合作社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升了合作层次,拓展了合作范围。

例如,2011年7月成立的寿光鑫盟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山东省唯一一家跨地区联合成立,合作社数量最多、社员人数最多、种植种类最全的联合社。联合社吸纳了济南、潍坊、威海、滨州、聊城等地的31家合作社,年产葡萄1500万斤、苹果4600万斤、各类蔬菜6000万斤。该联合社的成立成为促进分散农户连接广阔市场的中间桥梁。

(五)合作社运作模式多元化,以“合作社+农户”类型居多

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合作社+农户,这类合作社一般由农户自发组织成立,主要通过合作社把自己的产品销往市场;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该类合作社通常拥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合作社通过生产基地,指导农户生产,并按标准收购或代销社员产品;三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类合作社一般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起,企业占合作社的绝大部分股份,社员以劳动或产品入股,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多数由龙头企业负责人兼任,合作社搭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成为企业的生产车间;四是合作联社+农户,这种组织模式由从事相关行业的不同合作社组成,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联合体,并在各环节上带动社员和农户。

从调研情况来看,“合作社+农户”是许多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组成形式。以山东、河南为例,截至2011年上半年,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成员47.0万人,占全部成员总数的96.8%,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成员22.7万人,占成员总数的98.2%;两省的企业单位成员仅为1571个、350个。若按平均1个企业参与1个专业合作社计算,“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类型仅占这两个省合作社总数的3.2%和1.1%。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限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从调研情况看,2010年,河南省2,3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带动非成员农户1.90多万户,覆盖了全省农户总数的16%。各类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改变了单家独户的市场弱势地位,共同组织生产,共同面对市场,使专业生产优势与销售优势得以有机地结合。

(二)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合作社通过将科技推广、品种改良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等各个环节,推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化。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2.4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了农产品“三品一标”质量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2.6万个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

调研发现,许多地方的合作社积极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社员带着土地入股。以在山东的实地调研情况为例,昌乐宝石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09年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建成了800亩的自属基地,并实行全封闭式的集中生产管理,同时还建立了300亩育种基地,以良种选育与推广为核心,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的技术竞争力。

除此之外,合作联社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地域、行业界限,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配置生产要素,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三)有利于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方面,按市场价或保护价收购社员农产品,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将经营利润提取一定比例按社员的交易额进行分红,促进农民既增产又增收。

例如,山东寿光的燎原果菜专业合作社规定,对于给合作社提品的社员,以当地蔬菜市场交易的最高价格给予收购。同时,还探索实施了“土地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合作经营模式,实行农场化统一管理和股份制利益分配。农民自愿以土地入股,对土地流转的农民保底每亩一年1000斤小麦,年终根据盈余分得红利,有劳动能力的还可通过务工挣得工钱,这样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社员在经营过程中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都需要符合质量标准,进入最终消费环节的产品具备可追溯性。各地通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上海春鸣蔬菜专业合作社定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科学用药,对基地内生产的蔬菜制定“企业产品标准”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实行田间档案管理制度和植保员签名制度,最大限度控制蔬菜农残。此外,该合作社还积极推行蔬菜生产信息化管理,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从播种育苗-施肥用药-检测采收-加工分拣-冷藏运输-客户,确保每个生产环节都有章可依,有据可查,成为了上海世博会的农产品供应商。

(五)有利于促进产销对接,稳定农产品价格

近两年,流通环节过多被认为是引发农产品价格较快上涨的重要推手。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分散的农民根据掌握的市场信息做出更为理性的生产经营决策,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更重要的是,将一家一户生产的农产品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与超市、企业、学校等主体对接,直接进入销售终端,可以大大缩减流通环节并降低零售价格。

从调研情况来看,河南省通过“农超对接”试点项目的引导,800余家合作社与超市或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了产销对接关系,合作社通过连锁超市和流通企业的农产品销售额超过15亿元。

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

(一)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整体实力仍显薄弱

调研发现,真正上规模、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合作社为数较少。截至2011年上半年,四川、山东两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入社成员数量为15.4人和9.8人,而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社员数仅为7.5人,只比法定设立人数高2.5人。另外,合作社的户均出资额也相对较低。截至2011年6月底,山东省专业合作社平均出资额为111.1万元、四川省为124.0万元、上海市为142.1万元、河南省为156.9万元。以户均出资额较高的河南省为例,合作社出资额在100万元以下的有19119个,占合作社总数的62.2%,100万-500万元的有9765家,占比为31.7%,500万元以上的有1874家,占比仅为6.1%。

合作社规模偏小、经济实力较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本积累慢,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很难形成产品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等。这些都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产业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的主要障碍。

(二)合作社服务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除一些规模较大的合作社之外,大多数合作社对成员的服务更多地是停留在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贩销大户销售服务的层面上,缺少对能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深加工。以山东省为例,截至2011年上半年,涉及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4343户,仅占合作社总数的8.7%。服务面不广、层次较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组织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农民自发组成的专业合作社在适应和开拓市场方面普遍面临更大的困难。这类合作社往往是以村为单位,产品总量及市场占有率有限,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并且在信息搜集、技术引进、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标准化等方面与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合作社都存在较大差距。

(三)合作社融资难,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

从调研情况来看,流动资金缺乏是制约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大瓶颈。合作社虽然是法人,但由于入社农户本身收入较低,出资有限,自有资金不足,导致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给其贷款时缺少抵押物品或必要的担保,或是贷款手续繁杂、授信额度低。合作社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组织加工、开拓市场的开展。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合作社给予扶持,但限于财力,受惠面较小。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需要,发展后劲有待增强。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缺乏信息利用、市场营销、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合作社而言,最缺乏的是带头人、财务、经纪人、营销、经营管理五种类型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与创新。

(四)合作社制度尚不健全。管理运行有待规范

调研发现,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存在着内部组织不健全、民主管理机制不落实、财务制度不规范等问题。

一是有的合作组织虽然设立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架构,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在重大决策上往往由合作社发起人自做决定,普通社员基本上没有对专业合作社参与管理。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员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分配机制有待完善。例如,有的合作社向社员收购农产品统一对外销售所取得的经营利润,没有按收购量再次返还给社员;股金分红与交易量分配比例没按法律规定执行,社员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三是个别合作社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无专人核算、无会计账簿、无合法的原始凭证的“三无”现象。

(五)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有待配套完善

首先,扶贫项目、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基地建设、“一村一品”建设等项目资金,难以与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效对接。

其次,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政府的扶持、税收减免等政策主要给予重点龙头企业,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还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第三,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规定。多数合作联社只能以社会团体的身份进行登记,由于市场主体身份不明确,合作联社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享受政策优惠受到很大限制。目前,尽管一些地方出台了扶持合作社联合组织发展的政策规定,但对于合作联社的法律地位、性质,以及合作联社与基层社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还需要由国家从法律层面来进行明确。

四、政策建议

(一)促进各类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

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地位,鼓励和扶持合作联社的发展壮大。完善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大理事会、监事会权力的行使。建立健全入社审批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风险保障制度等。规范和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盈余返还等方式,与合作社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二)改进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

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监管方式,鼓励金融结构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特点,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重点要在担保方式、授信额度、贷款利率等方面,体现便捷、灵活特点,开发适合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贷产品。与此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同类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社,引导合作社之间开展金融联合与合作。

(三)加强合作社专业人才的培养

通过开展专家授课、示范指导、技术交流,提高合作社员的科技文化素质。鼓励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加强合作社带头人、发起人的教育与培养。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组织开展合作社各类人才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强化对合作社的项目支持力度

在农产品优势主产区,项目实施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主导产业,开发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业标准化、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等各类农业财政专项基本建设项目优先委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

(五)加大对合作社的税费减免

第5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范文

关键词:蔬果主产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040-02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专业合作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专业化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在浙江,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已近5亿元,达到30多亿的固定资产。浙江省已经成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社员收入最高的省份之一。但是,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不够明确、农户满意度不高等。因此,要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很有必要提高农户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对于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影响专业合作社社员满意度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一是农民自身个体特征,包括自身的性别、年龄、知识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对合作社的认知程度等(Peter Osterberg,Karin Hakelius Jerker Nilsson,2007;郭红东,2009;卢向虎,2008;孙亚范,余海鹏,2011;牛西平,2011);二是专业合作社在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对农户的影响(Thomas W.Gray,Charles A..Kraenzle,1998;Bhuyan,2007;Svetlana Golovina,Jerker Nilsson,2009;郭红东,2004;邵科,2012)。这些研究在调研农户的选择上,往往都以一个地区或几个省份来确定。本研究认为,不同的种植作物及其商品化程度的高低都会影响农户对合作社的参与行为与满意程度。因此,本研究以浙江为例,选取了若干典型性蔬果主产地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探明蔬果主产地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满意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好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建议与对策。

一、研究假设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假设

在考虑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影响因素选择上,主要从个体因素、服务因素、收入因素、政府因素这四个方面来入手。首先,选取社员对合作社的了解情况作为指标来衡量个体因素。而衡量收入因素的3个指标则是农产品销售价格、生产经营成本、获得资金借贷。服务因素通过农产品质量、农民技能、提品储蓄或加工等方面来衡量。政府因素包括对政府政策的了解、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力度这两个要素。文中假设这9个指标对农户参与合作社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通过对农户的问卷调研来分析佐证。

(二)数据收集

为了使数据与研究主旨相符,2013年6―12月,我们选择了浙江省建德(草莓)、海盐(包心菜)、平湖(西瓜)、上虞(葡萄)、奉化(水蜜桃)等县市的200户农户(均已参加当地的合作社)发放了问卷,回收问卷175份,有效问卷160份,问卷有效率为91.4%。对于数据处理,主要是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相关的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1.农户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的农户中男性有131人,占82%,女性为29人。从年龄上来看,41―60岁之间的占了71.2%。就社员的文化水平而言,初中水平的人数约为50.6%,小学文化及以下的约为23.1%,高中及以上仅占26.3%。就社员家庭年收入来看,农户家庭年收入在5万―10万元的比率最高,占了63.2%。

2.农户的家庭经营特征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被调者中收入来源最大的农产品主要是包心菜、西瓜、水蜜桃、葡萄、草莓,这5种经济作物所占总量的比重达到了约87%。被调研者中农产品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为0―25%的社员占到了将近一半,约为49%;其次是比重占家庭总收入25%―50%的为35%。可见,农户的农外收入占比较大。

3.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与特征

从社员参加专业合作社的途径来看,大多数社员都是因为村委会动员而加入的,约占53.8%;其次为33.1%的政府动员;而社员主动找上门的占8.1%。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的发起者来看,被调者中参与的合作社组织发起者主要是村委会以及当地政府部门,这两者的比例占到总比重的绝大多数,约为83.2%。

4.农户的总体满意度

从调查所得结果来看,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满意度的基本情况为:非常满意占4%,很满意为29%,一般占52%,不满意占15%。

(二)相关分析

如研究假设所述,本研究设了公变量F1(个体因子)、F2(收入因子)、F3(服务因子)、F4(政府因子)与因变量Y(总体满意度)。这里对它们作了相关性分析,以期得出公变量中哪一个因子对因变量Y的影响最显著。通过数据处理可见,F4(政府因子)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730;其次是F2(收入因子),为0.716;再次是F3(服务因子),为0.609。因为这3个因子的r值都处于0.3―0.8之间,表明F2、F3、F4这3个自变量与因变量Y(总体满意度)呈现中度相关,且相关系数的检验值P小于0.01,可认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显著。

(三)回归分析

这里,我们将假设的9个变量转化为4个公因素变量,并且把这4个公因素变量作为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由于受限于因变量的离散特征,关于个体(年龄、文化水))等决策主体对是否进行(参与)某些事项的选择(意愿)研究,理论界一般是用非线性的分析方法特别是运用离散选择模型进行应用性分析(如McFadden & Train,2000;McFadden,2001)。而本研究在选取个体因子时已经排除了文化水平等要素,在分析中不考虑个体因子带来的影响,故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也是合理的。我们对回归模型进行了汇总(表1),并做了方差分析(表2)。由于F值为82.136,P值小于0.005,表明该模型是具有相应的统计意义的,也即四个自变量F1―F4 在该回归系数中是具有有统计意义的。

F4(政府因子):a=0.419,b=0.464,F4政府因素对Y满意度影响最大。政府因素所得出的P值小于0.001,非常显著,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对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越大,社员对发展合作社的相关政策越了解,社员的满意度就越高。

F2(收入因子):a=0.419,b=0.432,F2 收入因素与Y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F2对Y的影响仅次于政府因子,在同等条件下,随着收入因子满意度的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合作社的总体满意度也会随之升高。

F3(服务因子):a=0.419,b=0.385,同理,自变量F3与因变量Y之间存在正相关,即随着收入因子满意度的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合作社的总体满意度也会随之升高。

F1(个体因素):对社员的满意度影响相对较小,但其对社员的满意度影响也不能忽视。其个体因素的P值为0.237,表明他的显著性并不是很高,也就是说当个体因子有所提升时,其他条件不变,总体满意度被其影响的程度并不大。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农民合作社社员的满意度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如下。

1.政府因素。主要表现是合作社社员对政府政策的了解程度。当农户对政府政策了解越透彻,政府的支持力度越大,他们对合作社的满意度也就会相应的大幅提高。

2.收入因素。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是否得到提高是决定收入因素的最重要指标,合作社帮助其社员提高产品售价的能力是对收入因素影响最大的因素。当然,帮助农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3.服务因素。为合作社社员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生产技能是最能体现服务因素的指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合作社应该能更多的去免费或者以较优惠的价格出售给社员相应的生产资料,突出抓生产、加工、储藏、技术指导等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

4.个体因素。本研究仅采用了社员对专业合作社的了解程度一个指标,结果表明与最终的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另外,我们也对农户文化水平这一要素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三)相关建议

1.建议政府要更加注重相应政策的出台与宣传,让更多的农户了解到这些政策,以以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数量,提升现有社员对合作社的总体满意度。

2.合作社应该更多的去帮助那些收入低的社员,增加其来自农产品的收入。如合作社可以建立起属于自己合作社的原产地品牌,利用品牌效应来提升农产品的价值,从而不断增加社员的收入。

3.在服务方面,协调农技等部门更多的专业技能培训,增加社员的生产技术,让社员对生产更好的农产品更有信心。同时,合作社也应该尽可能帮助解决农产品后期的加工、储藏等,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参考文献:

[1] Peter Osterberg,Karin Hakelius,Jerker Nilsson.Members' Perception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Governance of Cooperatives:The Key

to Trust and Commitment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2007,(5).

[2] Thomas W.Gray,Charles A.Kraenzle.Member Participation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Regression and Scale Analysis[D].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Rural Business-Cooperative Service,1998.

[3] 郭红东,楼栋,等.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9,(8).

[4] 孙亚范,余海鹏,社员认知、利益需求与农民合作的制度安排分析――基于江苏的调研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第6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范文

1.骨干人才匮乏,领办人素质有待提高。各地普遍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缺乏,尤其缺少有合作意识、会管理、开拓市场能力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同时,多数农民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尚未达成共识,对合作社的理解和运用还处在初级阶段,缺乏足够信心和兴趣。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目前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外出务工,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文化较低、思想保守、年龄偏大的农民。而个别具备能力和条件的农村“能人”或是对合作社不了解,缺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足够信心。

2.运行管理还不够规范。由于从组织者到成员大多数是农民,不可避免地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存在着组织结构不严密、规章制度不完备以及责职权利不明确的状况。这次调研发现,有的专业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会员代表会、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有的发展目标不明确,工作重点不突出;有的与成员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3.扶持发展力度不够大。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强大动力。多数金融部门至今还不能依照法律规定,按经济组织对合作社办理信贷业务。其他在税收、用地、用电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指导扶持方面也缺乏具体的、有效的落实措施。此外,对合作社的运行监管缺少一定的刚性规定,如虚假注册登记拒不改正、变更事项不向登记机关备案以及其他违法经营行为,法律上都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些法规内容的缺失,制约了合作社健康发展。

二、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建议

1.加强培训和人才引进,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和管理人才等方面缺乏问题,培养合作社的带头人。目前,合作社发展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爱奉献优秀带头人很少,了解合作社知识,甘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民社员也很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要因势利导,鼓励广大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参与、领办合作社。

2.健全完善机制,促进规范有序发展。对新组建的合作社,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对已建立的,要把扩大规模、增加影响力、增强生命力作为发展重点,逐步规范完善。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通过健全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内部制度,保障社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对上级扶持资金的监督管理,对财政资金扶持的合作社适时组织检查,以制止和杜绝套取扶持资金等不法行为,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健康有序发展。

3.大力支持,保证扶持政策与措施落实到位。要深入基层,搞好调研,加强协调调度,及时出台符合我旗农村牧区实际、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政策,促进金融部门降低担保门槛,积极为合作社提供便捷的贷款服务,解决好合作社发展资金筹措难的瓶颈问题。要依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做好承担和落实各类农牧业产业政策工作,督促有关业务部门发挥职能优势,进一步细化税收、用地、用电等各项具体优惠措施,推动农村牧区各生产要素向合作社转移集聚,为其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第7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范文

关键词:土地托管;乐源合作社;效益分析

土地托管是土地流转的一种形式,土地托管实现了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也拓展了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多方共赢的新渠道。土地托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产生的新成果。

一、乐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产生的背景

乐源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前笔者深入乐土驿镇调研发现,土地经营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土地细碎化问题严重。(2)种植作物种类复杂,科学化管理程度低。(3)第三产业和家庭养殖业居多,导致种地劳动力短缺。在以上背景下,乐源合作社通过长期摸索坚持土地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对土地实行“六统一”土地托管经营模式,即“乐源模式”有效的解决土地细碎零散程度大、机械化程度低、效益低等问题。

二、乐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前后效益分析

(一)土地托管效益理论

(二)乐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前后效益对比分析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乐源合作社托管的土地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占总种植作物的98%,所以此次调研就以棉花作为样本进行土地托管前后效益对比分析。

1.土地托管前后总体经营效益对比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种植棉花土地托管后比托管前净收入每亩增加380元,生产成本每亩降低了540元,其中采摘成本降低幅度最大,每亩降低了550元。

2.土地托管前后生产成本效益对比分析

本文把所有的生产成本进行整合归纳,最终归纳为物资成本和用工成本,用工成本在表1中已经分析,在此只对物资成本进行详细分析。

由表2数据说明土地托管后土地整合形成连片种植规模经营,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提高机械使用率和作业效率,降低机械作业成本、合理配置了资源。

三、乐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实现了社会资源最优配置, 土地托管,实现了农业生产从家庭生产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实现了土地零散化到规模经营的转变。

2.提高了管理标准化、种植科学化水平,降低了农户种植风险和农资成本, 乐源合作社对托管土地实施“六统一”管理,通过对不同条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良种推广、精量播种、病虫害科学防治等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种植标准化、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并且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

3.提高了农机具使用效率,降低了农机具、水电设施的使用和投入成本,土地托管后合作社对土地进行整合规划形成土地连片,机械化效率显著提高。

4.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农业服务成本。

四、总结

土地托管是新时期深化土地流转模式的新探索,也是开拓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第一步。乐源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虽然乐源合作社的土地托管还在发展阶段,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但是依然走出了一条在稳定农村家庭责任制前提下,农业科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规模化发展,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参与各方互利共赢,保持农村长期稳定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第8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农业合作社;现状;对策

1.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

河北省蔬菜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不但为邻近的京津地区提供新鲜蔬菜,甚至出口到邻近的韩国、日本等国。蔬菜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农民更加团结起来闯市场,进而带动了我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1.1 河北省早期的蔬菜专业协会

河北省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一直被称为是为北京、天津供应蔬菜的“菜篮子”。并且在蔬菜出口方面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所以河北省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得也比较早。几个蔬菜大县永年、藁城、玉田、乐亭、定州等早在2000年年初时就有了蔬菜专业协会。其中永年县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永丰无公害蔬菜专业协会,在2007年发展为永健蔬菜专业合作社;饶阳县的系沿湾村在2002年就成立了蔬菜协会,在村里技术能人的带动下发展蔬菜种植,带领村民致富。这些早期的蔬菜专业协会性质的合作社主要是在技术能人的带动下创建的,对当地农民致富起到了促进作用。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立法的推动作用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河北省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制度逐步健全,运作逐步规范。据蔬菜生产部门调查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省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蔬菜专业合作社有729家,占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4956家的15%。全省蔬菜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约22万户,占全省蔬菜产业联系农户数128.88万户的17%。截止2010年初,河北省登记注册有954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28.6万农户入社,实现了产、加、销的有机衔接,大大提升了自身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说明随着合作社法的出台,蔬菜专业合作社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1.3 蔬菜示范县项目的的带动作用

河北省从2010起,加强对河北省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选择了15个蔬菜示范县,促进河北省共新建成124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并首批加入了河北省蔬菜行业发展联合总社。这些合作社都是标准化性强、比较规范的合作社,部分示范县在示范村以外的蔬菜基地也新建了合作社。示范村的合作社都有固定的办公地址,添置了电脑、药残检测速测仪、投影仪等硬件设施,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如组织技术培训,进行农资购销以及补贴农资的发放等。部分合作社功能健全,运作规范、运转良好、成效明显,在示范村标准园建设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和统一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示范县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一批优秀的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水平有所提高。

1.4 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比重

河北省专业合作社这几年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根据《关于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通知》的要求,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经各区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综合指导部门申报,省直有关部门专家评审,选定了2010年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在502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中,蔬菜专业合作社一共有159家,占到了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2%,比重比较高。其中各市省级蔬菜专业合作社所占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2.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数量增长比较快,但仍就处于覆盖率比较低,质量水平比较低的阶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业务范围的拓宽、自然灾害的应对、专业人才的引进、资金短缺仍是困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主要问题。

2.1 业务范围面窄的问题

现有的蔬菜专业合作社业务范围还比较窄,大部分蔬菜专业合作社组织仍处于只提供如种子、化肥、农药、育苗等初级生产资料,负责发放生产物资的阶段。农户仍是单个单的应对市场,只是从亲戚朋友的介绍、菜贩子的收购,来“等”销路。很少从合作社处解决销路问题。如在廊坊市安次区落垈乡邢官营村的园农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时,农户普遍反映急需市场销路的解决,现有销售渠道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所以蔬菜专业合作社需要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由简单的物资提供者向市场提供者转变。

2.2 风险问题

河北省是蔬菜种植大省,不论是24个蔬菜示范县、13个环首都经济圈县,还是后来15个示范县的选择都是基于广大的市场需求。为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提供优质的蔬菜,并面向国际走出口的路线。而市场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蔬菜生产也面临着市场风险的问题。另外,现有的蔬菜生产模式广泛存在的是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建设模式,然而蔬菜专业合作社只是农民的自身结合,对市场的适应性还不够强,没有市场意识和风险观念。这就使蔬菜专业合作社比一般企业要承担更多的风险问题。

2.3 人才短缺问题

蔬菜专业合作社只是农户自身的联合,由于农民素质水平普遍比较低,难以应对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另外,蔬菜专业合作社主要是靠种菜能手带动建立起来的组织,技术能手只是技术方面擅长,在管理合作社,应对市场环境等方面也会遇到难题。所以要积极引进外来人才,那样才能使蔬菜专业合作社更好的发展。

2.4 融资问题

融资难是蔬菜专业合作社遇到的最为普遍的问题。蔬菜专业合作社中农户资金有限,蔬菜专业合作社筹集资金社费少,自身融资难;蔬菜专业合作社缺少担保物资,从金融机构贷款难;另外虽然国家有很多惠农支农的政策,但对合作社而言只是杯水车薪的作用,并未从实质上改善合作社的融资现状。所以融资现状是合作社的一大难题。

3.发展思路和对策

针对上面提出的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的四个主要问题,在下面从市场途径的扩展,合作社的风险机制,引进优秀人才,拓宽融资渠道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3.1 市场途径的扩展

合作社作为一个服务农民的组织,不但要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还要积极为农户寻求市场销售的途径,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避免农民优质蔬菜卖不出去的难题。市场途径的拓宽有很多种方式,合作社可以寻求龙头企业的合作、超市(下转第99页)(上接第97页)的对接、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蔬菜供应,参加蔬菜产品展览会,打出自己蔬菜的品牌等等。在信息化时代,蔬菜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建立自己合作社的网站,自己的产品信息。合作社要积极从多方面着手,应对市场途径的难题。

3.2 合作社的风险机制

蔬菜专业合作社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必须建立应对风险的机制。一方面,蔬菜这种产品要想一年四季生产,必须要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必须合适,这就为冬季的生产带来了挑战,需要温室等设施蔬菜棚的保障,保障蔬菜产品的均匀上市,不会出现冬季无菜供应,市场留不住的现象。而这些设施的建设对合作社来说是一项重大投资。另外恶劣气候的出现也对农户是一个重大损失。所以合作社要为合作社自身建立风险机制,为农户大棚等建立保险机制。在农户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使合作社度过难关。在15个蔬菜示范县调研活动中,大部分合作社都还没有这种风险机制,所以要抓紧建立合作社的风险保障机制。

3.3 拓宽融资途径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问题,是政府、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社四方的力量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合作社自身力量的薄弱,只有在政府的协调下才能真正发展壮大。首先,由政府对合作社的贷款提供担保,在合作社不能按时偿还时,由国家来负担,使农村金融机构与合作社的利益同时顾虑到。这样就避免了,合作社由于缺少担保资产而无法融资的问题。其次,我们可以以合作社法为依据,引进企业投资,使企业投资变得有法可依。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蔬菜专业合作社组织的融资能力,使蔬菜专业合作社自身实力增强;另一方面,可以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入企业管理的理念,注入新鲜血液。总之,只有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蔬菜专业合作社才能得到企业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所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靠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胡定寰.“农超对接”怎么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2]赵慧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与运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7.

第9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范文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郑州 451450)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Zhengzhou 451450,China)

摘要: 本文以合作社成员的同质性和异质性问题为基点,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合作社经营提出政策建议。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ith the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of members of cooperatives as the basis,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 for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risk of Chunfeng Fruit and Vegetabl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in Zhongmou County. The analysis is carried on from many aspect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operative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 合作社;风险规避;因素

Key words: cooperative;risk aversion;factors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131-03

0 引言

在合作社理论中,成员的同质性或异质性问题一直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成员异质性问题受到许多农业合作社研究员的关注与重视。以Levay为代表,最早认为发现它的重要性及影响性。Karantininis和Zago 建立博弈理论模型,认为在双寡头垄断背景下,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来规避农产品市场带来的风险,并得研究出合作社最佳成员数量以及成员异质性对最佳成员规模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实践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量形成,其发展也主要依赖于生产和运销大户、农村基层组织、地方龙头企业以及供销合作社等少数非小农群体,风险规避的效果越显突出。2007年7月1日,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更加制度化,进一步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防范的能力。

Townsend(1994)认为家庭消费的增减是整体收入水平变动的单调函数,它会随着该家庭收入的变动而变动。这说明,家庭的特殊性风险在社会网络内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险。尤迪(Udry)对尼日利亚北部乡村的研究表明,在无强制实施制定合同机制下,互惠协议必须保证自我实施, 这一点限制了非正式保险机制所能提供的保险的范围。这时我们发现,合作社虽有降低市场风险的能力,但必须在成员遵守合同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优。

在我国,大多数专家或学者都是在研究农业市场风险时提及农产品市场风险。毛玲玲(2008)认为,农产品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农产品在生产和购销的过程中,由于市场行情变化、消费需求转移、经济政策改变等不确定因素所引起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不确定性。虽然合作社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农户规避风险,但合作社成员的异质性也直接影响到风险规避的效果。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300户农户调研,证明通过合作社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的可操作性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方案作为选题,拟对该问题的研究加以深化和拓展。

1 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现状

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4月29日。刚成立时,社员只有49户,全部为西春岗自然村草莓种植户,现在社员已发展到321户,分布于东春岗、西春岗、前赵三个自然村。社员草莓种植面积由起初的150亩发展到目前的1800多亩,同时带动姚家、大孟、刘集、韩寺、郑庵五乡镇60个行政村农民新发展草莓10000亩。

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为社员搞好服务,围绕发展草莓产业,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开拓销售渠道,有力地促进了社员增收。

由表1知, 2005年度销售草莓56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425.3万元,社员家庭人均纯收入9500元,比上年增长1.03倍,比全村人均纯收入4800元高一倍。2007年度冬季气温高,上市集中,加之周边面积扩大,草莓价格虽不如上年度,社员亩均草莓纯收入仍达1.2万元。2010年销售草莓600吨,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合作社引导农民走上了致富路。进入2011年以后,由于当地景观大道工程施工,草莓种植面积受到影响,但当资源稀缺问题出现时,价格反而成倍增加,价格的坚挺使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大幅度上升。随着这两年合作社社员搞起草莓采摘项目后,吸引了大量自驾游客前来采摘,虽然受景观大道工程影响,草莓种植面积下降,但每斤价格确一路飙升,这种以“农家乐”形式为主的旅游采摘模式成为了农民收入提升的重要途径。

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无论从其带动社员数量或者发展规模方面,还是合作社的组织结构方面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之所以要选择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是因为该合作社“政治色彩”较轻,是经过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发展起来的自发性互助组织,更具代表性。

2 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风险评估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农民专业合社在农产品市场风险规避时的强弱情况,我们以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为例对其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主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以下是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各个要素的介绍: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即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评价对象做出综合评价的一种有效决策方法。此方法把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主、客观指标都适用。它的优点是:所建模型简单且数值处理的过程明晰,容易掌握和修改,对多因素存在的影响和多层次的复杂问题,有着很好的评判效果。果蔬农民合作专业合作社是一类庞大复杂的系统,很难取得全面且精确的数据对其生产经营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因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2.1 建立风险因素集合 通过对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风险的调研与分析,建立以组织制度、质量风险、储运风险及市场风险四个方面的风险因素集合u,并设组织制度为u1、储运风险为u2、 质量风险为u3、市场风险为u4,因此评判因素为:u=(u1,u2,u3,u4)。

调查过程中,我们向该合作社成员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273份,其中作废问卷28份,有效问卷249份,收回率达到91%,有效率达到83%。问卷情况如表2所示。

2.2 建立风险大小评价集合 由于风险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不同,对所得到的风险值产生的评估值就会不同,所以为了准确评估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风险值,在进行评估之前,我们确定了评价集合,参照合作社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的大小把风险因素分为5个等级:高等风险、一般风险、中等风险、低等风险、很低风险。用V1,V2,V3,V4,V5来分别代表高、一般、中、低、很低。又把风险评价集合定义为V={V1,V2,V3,V4,V5}

结果显示,认为组织制度风险属于高等风险的占 9.23%,一般风险的占20.59%,中等风险的占45.15%,认为风险低的占19.63%,认为风险很低的占5.4%。则

u1={0.01,0.20,0.45,0.20,0.05}

经过对质量风险、储运风险、市场风险进行调研后,分别得出评价子集为:

u2={0.12,0.10,0.40,0.35,0.03}

u3={0.03,0.22,0.43,0.27,0.05}

u4={0.02,0.21,0.50,0.26,0.01}

2.3 设定风险因素指标体系权重 我们知道,最终评价目标是受到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而不同的。为了展现每一个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我们对其赋予相应的值,即权重。资料统计法、专家意见法都是确定各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资料统计法是使用已掌据的历史资料,通过数学统计方法对各项指标赋值。而专家意见法又称德尔菲法,是指某行业专家将自身经验和对各项指标的了解紧密结合,主观分配各项指标的权重。由于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是一类数量众多但又较为复杂的组织类型,所以在数据收集时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本文在给风险因素赋予权重的时,采用德尔菲法。

通过专家对该合作社生产经营风险的类型u1,u2,u3,u4进行综合权衡后,对组织制度、质量风险、储运风险和市场风险赋予相应的权重,即20%、30%、15%和35%。则

权重分配模糊子集为:X={0.20,0.30,0.15,0.35}

对矩陈R和子集X做合成运算,即得到模糊综合评评结果。y=X·R={0.20 0.30 0.15 0.35}·

2.4 评价结果 经过认真分析,对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风险评估的结果如下:合作社成员普遍认为与果农、菜农们个体生产经营相比较,加入该合作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风险状况处于很低水平的概率为1%,风险为低等水平的概率为31%,风险为中等水平的概率为35%,风险为一般水平的概率为21%,风险为高等水平的概率为12%。从整体来看,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风险处于中等和低等水平的概率为66%,因此,结合最大隶属原则,我们得出结论,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整体风险处于中低等水平。农户加入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后,其风险状况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规与改善,但是合作社作为一个合作组织,它的组织制度风险还是存在并增加的。组织制度风险是农户们个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无需面对的风险。由于目前合作社发展阶段受一定因素的限制,所以农户们通过加入合作社来规避风险的方式仍不乐观,总体来说,其生产经营状况处于高风险和一般风险水平的概率仍占到总风险率的33%,因此合作社的风险控制及风险规避措施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但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本课题研究,受合作社成员异质性和漂移性影响,我们发现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为社员的服务主要体现在购买化肥、蜜蜂、棚模、种子上,2012年一共为社员直接节省成本30421元,同时也为社员节省了路费、运费和时间。但是该专业全作社在应对市场风险中仍存在一定风险,主在体现在组织制度、质量风险、储运风险及市场风险四个方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 自我服务、民主控制 从合作社治理结构来看,笔者认为现阶段合作社成员异质性是无法彻底消除的,合作社不需要社员人人入股,同时也不要强求股东社员均衡持股,但要发挥好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机制,要确保理、监事会间的相对同质性,并促使理、监事会实现有效制衡。

3.2 组织监管、规范种植 当前中牟县农户的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大、分布广。由于大多数农产品种植过程中采取的是粗放式作业,质量安全隐患严重,种植过程中设备、技术、管理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引发质量风险,所以合作社应在引导农户种植时,要在设备的使用,技术的专业性,管理的统一性和温度的把控性上下功夫。

3.3 社企合作,打造市场 生鲜农产品在全省的需求量大,但是粗放式储运形式使农产品损失程度较高。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温度接近冰点时可明显抑制草莓的呼吸作用,-1.0℃下贮藏草莓为30天,效果最好。合作社可针对储运特点选择物流企业深度合作。

3.4 信息畅通、培养人才 合作社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平台的形式保持信息通畅,但是还要为更快更好的发展培养人才。随着河南省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匮乏,合作社可以自我培养一批懂专业、会技术,能营销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充实自己的队伍。

参考文献:

[1]Karantinin K, ZagoA Cooperatives and Membership Commitment: Endogenous Membership in Mixed Duopson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5).

[2]Townsend,RobertM.Risk and Insurance in Village India. Econometrica,1994.

[3]Udry,C.Risk and insurance in a rural credit marke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Northern Nigeria. Rev Econ Stud,1994.

[4]毛玲玲,傅国华.浅议我国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2008,1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