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1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财税 体制改革 创新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集中攻坚的深水区,财税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领域的焦点,甚至是被寄予希望成为整个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突破口。特别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审议通过以后,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财税改革号角已经吹响,财税改革相关配套制度将不断完善。然而,财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创新,就必须实现各项改革之间的协同推进,这是完善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支柱,更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财税体制改革背景分析

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是我国于1994年建立,当时国家基于解决中央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财政陷入困境问题而出台的具有明显中央集权特点的税制改革。改革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央的财源进一步扩大,为国家基本建设工作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转移支付不规范、地方债务风险上升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也导致一些地方走上了“土地财政”之路,并进一步的引发加剧了房价暴涨、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在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创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创新的思路主要是通过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等来实现,通过充分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发挥央地积极性,并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利益,兼顾效率与公平,协同推进财税与其他改革,形成合力、顺利推进。

二、财税体制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

(一)财税体制改革创新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的基础性工作

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由于财税体制在所有改革领域中最具有综合性,关系到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支撑,而且与企业、居民也有着直接、密切、紧密的联系,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推进,必须有着健全完善的财务税制管理体制作为基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

(二)财税体制改革是解决当前财政管理问题矛盾的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与新变化,对于财税体制的职能和调控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一些深层次矛盾在运行过程中越发的凸现出来,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重点支出挂钩机制、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越发突出,而现行财税体制功能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力度不足,迫切需要对财税体制进行创新改革。

(三)财税体制改革创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构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础,发挥财政支柱作用的基础保障。对我国的国家财政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进行改进提升,首要工作就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完整、法治、公开、规范、透明、高效的可持续的现代财政制度,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发挥财税体制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作用。

三、财税体制改革创新的推进实施策略研究

(一)对财政预算审点进行调整

在财政预算审查方面,应该逐步由过去的侧重收入的审核向支出预算和政策审核进行拓展。由于在传统的财政预算审查方面,主要重视对收入预算高低,收支平衡、赤字规模的审查,因此容易造成财政预算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出现顺周期问题,也就是地方上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满足于完成税收任务,而在经济形势紧张时出现过度征税的问题。而通过转变财政预算的审点,尤其是进一步的加大对支出的审核,弱化收入方面的审核,同时进一步的完善中期财政规划、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等,可以起到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作用。

(二)规范财权事权与支出责任

当前在我国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以及支出责任的划分上,仍然存在着较多的不清晰的地方,特别是部分需要由中央负责的事务交由地方,但是在财权上却没有给予,这就造成了很多地方出现了“跑部钱进”的问题。因此必须对事权与支出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在具体的运作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全面准确、科学合理的对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特别是针对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方面的有关和事项,尽可能的减少对地方的委托,由中央政府统一负责;对于各种区域性的公共服务事项,则可以交由地方,通过进一步的明确事权,明确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

(三)加快推进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也是财税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对于税制改革关键是对间接税、直接税、财产税以及费改税制度改革的推进。在间接税的改革方面,对于营业税改增值税,应该进一步的扩大范围,尽可能的实现对所有服务业全部实行“营改增”;对于消费税,则重点是改进征收办法,逐步将在生产环节征收的做法,改为在批发或零售环节征收,同时进一步的将高耗能、高污染以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等纳入到征收范围;对于资源税,重点是实现“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扩大征收范围,发挥好对资源协调保护的作用。在直接税改革方面,重点是以个人所得税为重点,应该逐步的探索对工资、利息、股息、稿酬、财产转让等所得不同计征的模式,将综合计算收入全部纳入计税范围,进一步的体现增强税收政策公平性;在财产税改革方面,加快房地产税的立法进度,增加房屋持有成本,引导在区域形成合理的住房消费,确保房地产行业的稳步发展;在费税改革方面,当前重点是将环境保护方面的收费改成收税,征收环境保护税。

(四)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

财税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主要是针对预算管理、政府融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债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在预算管理制度方面,重点是确保预算的规范性,将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等实施归口管理,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之中,并加大审查监督以及社会公开力度,以确保主管部门统筹使用。在政府的投融资管理方面,应该针对城市基础设施、住宅等设置政策性金融机构,并通过发行债务、允许社会资本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资本参与到城市建设之中,进一步的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民间投资在保障经济建设支出、缓解政府融资压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方面,应该注重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之间更好地相互衔接,充分发挥资金统筹合力的作用。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重点是进一步的对政府购买服务进行推广,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财政支出,进一步的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在政府债务管理方面,主要工作是重点加强债务管理,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风险预警机制,并将债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进一步的强化对风险的管控能力。

四、结束语

财税工作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石,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运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护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秩序,推动社会公平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分级财政体制,与国家其他行业领域改革协调规划,统筹推进,对财税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我国各个行业领域改革的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刘尚希,梁季.税制改革20年:回顾与前瞻[J].税务研究.2014

[2]方胜.打好新一轮税制改革攻坚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

第2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

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经济正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继续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现行的财税体制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与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尤其是与当前实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财政税收体制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军区医院作为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财政税收制改革创新方面也必须做好相关工作。以自身实际情况,分析现阶段自身存在的弊端,探讨解决问题的方针思路,提出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对策。

一、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改革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财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是关系着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和体制保障。财政体制建立的基础是政府体制,由政府体制决定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决定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分配,这是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的现状。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从财政政策和各项财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到财政预算安排和财政收支模式、收支结构的确定等,都是由中央政府决策。而地方政府仅在中央集权统一决策或授权下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的责任和权力。一直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着“集权—分权—再集权—再分权”的模式。分税制改革使得我国分税分级财政的框架初步形成,既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梳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方面实现预期效果,显著提高了财政总体实力与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的现状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是关系着社会经济不断高效发展的重要任务。因而对当前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综合分析,明确清楚现时状况。伴随着改革的逐步加深,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的问题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有:财税管理难以控制;监督监管不到位;民主管理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在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下,业务、行政双重管理体制影响着管理人员,难以有效控制和管理对有关财政税收,产生诸多弊端。

(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外来有益经验,在新形式新环境下坚定不移的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是在继续深化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有益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现行财政税收体制已不适应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新一轮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有:一是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以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的需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以及收入权力和收入能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收入比例,适当减少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财政压力,按照科学发展观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需要赋予地方必要的财政权力,逐步实现从财力性分权向制度性分权过渡。军区医院也应梳理和政府的权责关系,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军区医院自身财政管理的体制。二是规范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收入机制。一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道关卡。改革是从“放让权力”开始的,在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建立和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税收制度是必须的。政府需要承担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只能,严格规范收入机制,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出现。三是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专项资金进行撤并,增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四是建立健全宏观税负水平适中、税负结构公平合理、主体税种设计科学、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合理的税收制度,是加快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第3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与创新

一、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的重要意义

财政税收是我国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物质保障,科学完善的财政税收体制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作为其关键的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面临巨大的压力,推动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深化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改革有利于促进新型财政税收体制的转型,更好的服务民生,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改革对于调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合理缩小人均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居民幸福满意度,进而也有利于政府政策的实行,对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民生保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改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对全方面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稳定。

二、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税收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财税体系未充分吸纳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和调节收入分配的相关税种,造成了财政收入的损失,影响财政收支平衡,使得缺乏相应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建设。同时,由于分税制改革的不完善,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权分配不均衡,地方政府自缺乏,影响其经济发展状况,

对于从事财政税收的从业人员要求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当前我国大多财税管理人员是由上级指派任命,随着领导层的人员调换,其财税管理人员亦会随之变动,严重影响了财政税收管理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在选派财税管理人员时,不注重联系地方实际情况,往往根据其主观臆断去判断选择,使得财税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财政税收机制的合理健康运行。

(二)财税监管措施不到位

在当前分税制的环境下,纳税人在进行转移支付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违法现象,资金贪污、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使得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转移性支付缺乏合理性与规范性,降低了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对经济的调整力度,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地区也加大了对财政税收管理的削弱力度,较多财税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被撤并,使得财税管理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管理理论落后,同时大多地方政府并未设立专业的监督管理机构,使之对财政税收的监管力度缺乏,易造成现象。

(三)财税管理控制力度欠缺

自分税制实行以来,地方政府存在严重的财政收支失衡,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迫使地方政府采取精简机构和削减编制的方法来促进财政收支平衡,但是由于财税管理人员的减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财政管理控制力度。

由于现行的财税体制不够完善,造成财税管理方面存在较多弊端,其主要体现在对相关财税管理缺乏有效控制、监督措施不够完善,同时相关财税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违法乱纪现象较为突出,使得财税机制的创新改革也有一定阻力。

三、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平衡合理的分权财政税收体系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改革,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促进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平衡,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应不断促进分税制改革,科学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权分配,适当提高中央的财税收入比例,进而加大对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降低地方政府的财税压力,促进其财政收入收支平衡,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方向和责任,加强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二)完善财政预算体制

政府应建立健全合理的财政预算管理机制,实行新型复式预算管理体制,重视短期预算和中长期预算的结合状况,扩大对国家预算的覆盖范围,并成立专门的预算审查机构和监督机构,加强对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社会对政府预算的监督作用,保证政府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促进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开性。

(三)建立精简高效的财政税收管理机制

建立新型财税管理机制,加强相关财政税收法律法规的建设,促进财高效财税管理体制的建立,进而提高税收征管的有效性,激发地方经济活力。对于地方债务问题,要赋予地方政府相应财政支配权力,完善其债务管理制度,提高地方政府在投资建设过程中的自主融资权力,激发地方财政活力,进而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峰.探讨我国财政与税收中体制创新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3(08).

[2]崔绍光.关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4(18).

第4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

在全球化加深、社会转型加快和改革共识发生变化的高成本时代,公共治理成为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因此,以政府转型为主线,合理安排改革优先顺序极为重要。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定时期,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新的发展方式尚未实质性破题。所以,在系统总结30年改革经验的同时,也需要依据变化的现实,研究新阶段改革开放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进入发展型社会后,全社会公共需求呈现全面快速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公共需求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涉及到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公共安全问题等。

除了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公共治理建设滞后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社会参与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与此相联系的制度建设,例如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政务信息的公开程度、利益协商对话渠道的建设等,同社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此外,政府自身建设也存在某些突出问题。比如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过高等问题。

当前迫切需要改变的是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和谐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除了制度上寻求公平统一外,治理的体制上也应该解决好几个突出的问题:比如,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力的制度安排矛盾问题太多;行政体制范围内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尚未破题;长期权力结构和短期权力结构的关系没有解决好。

只有政府实现成功的转型,有效的公共治理结构才能建立起来。为此,要加快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改革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提升和社会矛盾的变化,改革也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由于多种因素,改革也面临着相当复杂的环境。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从环境变化的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改革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1.改革的社会共识发生变化。同以往相比,当前改革的社会共识有明显的变化。首先,对改革的质疑有所增多。由于某些传统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和改革的不到位,近几年对改革的质疑有所增强。其中,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客观分析新阶段面临着的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等。其次,改革的信心不足。在改革进入利益关系全面协调阶段,并且在下一步不得不进行一些局部性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改革能否取得重要进展,对此相当一部分人信心不足。再次,改革缺乏合力。由于利益的多元化和社会结构的分化,现在一项改革措施出台,有的支持有的反对,这和过去出台一项改革措施的状况有很大的不同,改革的合力在减弱。

2.改革发展开始步入“高成本”时代。随着资源环境的成本在加大,要素价格在提升,劳动力成本上涨,制造业出口能力的红利明显缩减,我国开始步入一个高成本时代。“低成本、高增长”的路子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代替。

3.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社会危机的发生往往在社会阶段变化的时期。我国由生存型社会开始步入发展型社会,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危机因素增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4.我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首先,经济全面融入全球化。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由1993年的31.9%上升到2007年的67.1%。其次,国际经济影响中的“中国因素”在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舞台的话语权不断增大,作用全面增强。当前,许多国际经济社会问题的讨论,都需要中国的参与。

改革优先顺序的安排

改革的顺序安排应该同改革环境相适应。第一,改革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要基于国内外环境变化,尤其是宏观环境的变化;第二,改革顺序的安排应当是优先解决容易的和能够带动全局的事情,以此为切入点,逐步推进;第三,根据现实情况,要改变过去以微观层面为主的改革方式,更多地侧重宏观层面的改革;第四,改革优先顺序的安排要从基本国情出发,沿着从经济、社会到政治的路径,以经济社会改革为主,逐步推进相应的政治层面改革,由此推进全面改革。

1.短期内主要是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和垄断行业改革。第一,理顺能源价格。从现实情况看,如果没有大的宏观经济波动,应当在2009年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并逐步同国际接轨。当前,石油维持在较低价格水平,同时国内CPI有所下降,这是推进能源价格改革一个比较好的时机。第二,理顺粮食价格。当前,我国粮食长期处于“脆弱的紧平衡”状态。总体来说,粮食的主要矛盾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要尽快实现粮食价格的国际对接。这既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有利于统一粮食市场的形成。至于对社会的影响,可以采取积极的社会政策来解决,如给城镇中低收入居民一定的粮食补贴。第三,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垄断行业的改革和能源价格改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源价格管制一旦放开,垄断行业改革应当加快推进。

2.中期内改革主要是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现行财税体制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如果不尽快改革现行的财税体制,抑制地方投资过热、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是不可能的。二是财税体制对民生的关注还不到位。尽管这些年财政结构有所变化,但公共财政体制正在形成之中,制度性安排还不稳固。三是税负太高。中央地方财政增收大都在30%左右,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在这个背景下,要实行一定程度的减税,使企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四是财政的透明度不高。

新阶段的财税体制改革应当有三个重要目标:一是改革导向问题,要由经济建设型财政全面转向公共服务型财政;二是要解决财政税收的体制机制安排;三是把过高的税收逐步降下来,降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当前,财税体制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它不仅是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因素。加快新阶段的财税体制改革,是未来几年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关于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程度需要与我国新阶段的国内外环境相适应;二是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化解经济风险。如果能有效的解决金融风险,就能够在相当大程度上化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拐点上的经济风险;三是优化金融治理结构。当前,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治理结构仍然是一个重大问题。

3.长期内改革主要是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实行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关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体系、体制的建设问题;二是事业机构改革问题。要把社会管理体制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联系在一起,使现有的事业机构逐步去行政化,主要服务于基本公共服务;三是实现以城乡统筹为重点的制度统一。这主要涉及土地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在土地制度方面,从现实来看,农村土地使用权还是债权关系,不是物权关系。未来土地制度改革,要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农民的产权,并用立法来保证这种物权关系,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机制等。这既有利于农民使用土地的积极性,提高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率,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如果土地制度改革在近期难以推进,那么,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应该有可能尽快建立。

政府转型成为改革的关键和重点

只有通过政府转型才能使市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基础性作用。没有政府转型,就难以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化改革就难以突破,包括资源价格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环境制度改革等就难以有实质性进展。更重要是确立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极其明显。从30年改革历程看,政府作用取决于政府角色的正确定位,而这种角色的正确定位是在转型过程中实现的。

第5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财政金融;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为更好服务于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不断深化。在经济管理层面,降低企业职能审批门槛;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中小企业税负压力;提升金融市场活力等方面的政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就目前改革深度来看,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仍有待进一步深化,提升政府有关部门的财税管理水平。

一、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关理论概述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指的是银行与相关资金合作社,还有保险业,除了工业性的经济行为外,其他的与经济相关的都是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如今,我们已经进入金融时代、金融社会,因此,金融无处不在,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金融学涉及的范畴、分支和內容非常地广泛,如货币、证券、保险、银行、衍生证券、资本市场、投资理财、各种基金、国际收支、风险管理、地产金融、贸易金融、财政管理、外汇管理等。

二、我国财税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财政金融发展现状

2016年,我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其目的促进供给作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引领新标准的重大创新,同时新标准的调整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建议加快结构性改革,重新进行生产要素分配方式,扩大有效供给发展方向,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是财税金融政策(尤其是税收性金融政策)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地方。有两个主要的财税金融政策,一个是支出性金融政策,另一个是税收性金融政策。支出性金融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方面,而税收性金融政策则影响短期和长期供给的需求。更深层的区别在于,支出性金融政策相当于把资源分配给政府官员,而税收性金融政策则赋予企业和居民决策权。一方面,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往往低于私营部门;另一方面,政府有太多的权力分配资源,很容易导致资源浪费。例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及时推出了“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在遏制危机蔓延和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该计划主要由支出性金融政策组成,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交的问题,譬如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和腐败问题。由此可见,我国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一定程度有效改善我国财政目前的困境,推进了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二)我国财政金融发展问题分析

(1)财政税收金融优惠政策范围和对象狭窄,且不平衡

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鼓励创业对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优惠政策实行范围较小,目前还只适用于特殊群体和一些特定的企业,例如残疾和失业群体、随军家属、微型和创业投资企业等等,这些创业的人仅仅是潜在创业群体的一部分,更多的普通创业者没有得到实惠,且其能够获得金融扶持的力度有待加大,如物流、服饰等在内的非科技类的创业企业,他们同样能够为社会就业提供助力,但是却不能享受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

(2)财税金融激励政策过于单一

企业在不同阶段,创新研发的风险及资金成本有别,当前的税收金融缺乏弹性和动态机制,没有根据不同的阶段特征,推出针对性的税收补贴及优惠,而是注重“成果导向”。

衰败期,成熟期、发展期和萌芽期是企业成长的四大过程,在不同的过程当中,都会出现不相同的问题和,各个时期企业的着重点也不同。在企业萌芽期间,会因为企业市场前景不明确,要承担较大的压力,所以,对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缺乏一定程度的掌握。由于融资困难带来的市场经济活动投入不足是我国初创期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然而大部分地区对初创期企业风险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导向作用不明显,在保证资金来源、调动投资者和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上出现了调控的缺位。成长期的企业急迫提升市场份额、塑造品牌,而当前在企业股权投资、并购重组、品牌宣传等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方面则缺少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无法切实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成熟期的企业虽然经过前期的积累,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等方面取得了相对竞争优势,但是成熟期的企业也必须时刻维持自身创新能力才能维持竞争优势,避免进入衰退期。此时成熟期的企业应维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时刻关注前沿技术以及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然而当前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更侧重于技术研发创新成果,对企业研发的过程不甚关注,难以激励成熟期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

(3)企业享受积极性不高

从现行支持市场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看,普遍存在一年一定,一年一调整现象,政策预期不稳定,导致企业信心不足。对于新的企业来说,可能由于自己对政策理解不到位,享受不应享受的部分,税务部门不仅要追缴其已经享受的税收优惠,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还会记入不良信用记录,影响企业今后的贷款申请等。此外,尽管税收优惠政策优惠的优惠力度在逐步扩大,但由于多数政策设计与企业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直接挂钩,导致小微的企业获取的税收优惠有限,有些税种甚至只能受益几十元,尤其是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近年来因业务萎缩,未能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带来的实惠,导致申报积极性不高。

(4)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审批程序复杂,操作性差

简政放权方面持续改革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在财税金融征管中已采取减少前置审批审核环节和备案等多种措施,以降低创新创业主体获取财税金融优惠的成本。但从整体上来看,税费项目繁多,纳税申报频繁,审批程序复杂,政策可操作性差的局面依然存在。因为计算难度大、填表复杂,而致使中小企业放弃享受相关财税金融优惠待遇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外,相关部门仍存在着职责不清,多头征管的格局,不仅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和纳税人的纳税成本,而且影响了整体经济运行效率。比如根据现行政策规定,企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将材料交给当地财税部门、科技部门、经济主管部门,三大部门协同对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等进行核查并形成统一意见,这毫无疑问会拖累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审批的进度,不利于企业尽早享受财税金融优惠待遇。

三、我国财税金融发展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高财税金融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对于财税金融政策的全过程而言,拟订、实施、反应和修改是环环相扣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理顺工作机制,消除政策真空,使其得到切实有效的履行。具体来说,现阶段,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财税金融政策比较纷杂,要想促进这一行业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对这些政策進行整理,剔除不符实际和多余冗杂的部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不适应现阶段发展的政策进行调整。其次,应根据各种政策的作用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每个部门应当创建相互通报机制,这样政府在出台财税金融政策的时候,能够充分了解各部门之间的意图,在相互合作下拟订出符合实际发展的措施和策略。

(二)加强财政资金的整合力度

其一,首要前提是理顺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如发改委、财政部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与科技厅、农业部等专项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与关系,从根源层面上杜绝职能交叉、划分不清的现象。

其二,明确统一资金管理出口,强化并有序推进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资金、支出资金的权限。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金融扶持资金现状,由资金“多头管”转变为资金“一个出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财税金融政策的效能和活力。

其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在日常狠抓管理的基础上,迪过狠抓执行到位、资金落实到位,确保把用于支持市场发展的各项资金真正落在亟须的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群体,提高财政支持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推动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常态化的制度性安排,在资金分配的过程中建立与资金绩效评价联动的机制,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三)提高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普惠性

一是要扩大财税金融优惠对象的范围。对个人创业方面的财税金融优惠对象主要是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重点群体,应提高激励市场发展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受益面,推广到所有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创业者,同时扩大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对弱势群体的扶持程度,平衡创业主体间的财税金融待遇,提高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普惠性。

二是要加强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宣传。针对当前部分企业对财税金融优惠政策了解不全面的问题,税务部门应该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宣传,如微信公众号、税务网站、微博、税务栏目、走进企业等,切实帮助企业减轻财税金融负担,支持企业更好地发展。

三是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纳税申报程序。近年来,虽然税务部门已大力推进财税金融优惠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对后续服务的管理,要深刻贯彻放管结合的政策,让财税金融的征收更加的规范化,纳税的申报流程更简单化,纳税主体能更加高效便利的申请财税金融优惠手续,让“服、放、管”这一政策同时进行,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督,不断提高纳税服务的水准。

第6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政府掌控的资源为依托,财政作为重要调控杠杆之一大有可为,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财政体制改革、财政政策制定和财政资源配置。

一、继续推进省内财政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一是实施新一轮激励性财政体制,强化发展动力。继续遵循激励发展原则,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实行分类激励———抓“两头”(财政困难县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带“中间”(各市本级和其他县区),促进所有地区加快发展、协调发展。二是调整部分财政收入归属,促进科学发展。调高资源税收入归属层次,保护资源和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增值税收入体制进行调整,促进市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范围,规范试点县改革模式,推进乡财县管改革试点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四是推动异地投资税收分享措施的落实,促进二、三产业生产要素向大基地、大园区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完善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财税政策,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健全稳定的支农投入增长机制,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业投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落实企业分离办社会、破产关闭、改制重组等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财政财务政策,以及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财政政策资金,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按照省政府确定的战略调整方向,整合运用相关财政政策和资金,推进工业主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认真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向第三产业转移。加强国债项目管理,科学安排使用基本建设资金和重点项目资本金,积极谋划争取外债项目,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投资规模合理增长。二是支持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落实自主创新的财税支持政策,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导科技资源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产业、产品集聚,推进科研院所转制。三是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支持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配置技改贴息、资源节约、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引导资源节约利用,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加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和谐河北建设。一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支持教育优先发展。认真落实教育经费增长的有关政策,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二是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三是加强文体广播支出管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四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就业再就业。五是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六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提高相关人员的收入水平。

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及运行机制。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大力推进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提高2009年预算编制质量。着力加强预算项目库建设,拓展先评审后入库工作范围,充分发挥预算项目库在预算决策中的作用。加大绩效预算实施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和办法。二是全面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整合优化支付程序,规范银行账户管理,开展财政资金增值运作,加快推广公务卡制度,加强预算执行和分析,积极推动市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三是强化政府采购管理。完善采购制度,规范采购程序,加强监督检查。四是加强财政监督与管理。继续推进财政派驻监察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省直派驻范围,探索完善财政监督的新机制。

第7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

“营改增”改革引发了诸多关注和议论。有政府高层曾表示,有望借此倒逼财税体制改革。但也有观点认为,营改增将导致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减少,而地方财力与事权不匹配诱发地方政府发债冲动,从而增加债务风险。

减税是营改增的第一目标,且20%的减税效果由地方政府承担;由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收益,全部划归地方政府收入,原来的增值税则按比例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成。这种过渡政策无法长期维持,随着企业重组整合和业务领域扩大,或迟或早会实行统一的分成办法,即地方全部留成的部分增值税也会按比例分成。根据2012年的静态数据估算,营业税大概有15000多亿,地方政府会因该政策的减税效果减少3000亿左右的税收收入,按现行75%的比例,中央分成9000亿,地方政府增值税只有3000亿左右。

因此营改增施行后,现行财税体制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包括地方和中央政府间事权划分、税收分成比例、地方税体系构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等等,否则地方政府收入规模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就会大幅下降。

正在考虑的方案有多个,其中一个方案有较多的共识,即把现在属于中央收入的消费税从生产环节转移到零售环节,然后划归地方政府收入。消费税加上车辆购置税这部分的规模共有10000亿左右,基本上可以对冲地方政府由于增值税因中央地方分成而减少的收入,能够使得地方政府收入规模维持支出的60%-70%左右。这样的调整会减弱对地方政府投资的刺激,相应加大对增加本地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激励,也是符合现在中国发展战略的。

关于中央和地方财权分配的方案一直存在争论。有一个基本判断:1994年分税制实行至今,中央相对收入较多,地方收入较少,特别是基层地方政府面临着较严重的收支矛盾。因而未来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从合理划分中央、省、市县三级事权和支出责任入手,梳理各级政府的关系,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财权与事权相呼应的财税体制和面向城市家庭和个人的征税体制。

如何操作?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总体上看,中央政府应该向地方下放财权,而在特定领域如法院、检察院,中央可实行垂直经费管理,中央应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实行上收支出责任的思路。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央政府应适当扩展事权,上收部分财权,加强对社会保障、农林水事务和环境保护的支出,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赋予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上更大的自由度。从相关政府官员的公开讲话中可以发现,主导财税改革的几个部门也有较大分歧。

新一届政府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要从基于工业化的财税体制转向基于城市化的财税体制。基于工业化的财税体制,分税制并未改变地方政府追逐自身利益的强度,但却对地方政府代表地方提高公共利益的能力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来增加本地收入的行为模式依旧,从而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始终无法从投资推动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中摆脱出来;另一方面,在收入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纷纷抛弃那些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产生大量收入的支出项目,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

而着眼于未来基于城市化的财税体制,需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支关系,让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向公共财政转型。地方政府拥有多少事权和财力、中央政府向地方下放多少财权,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基层财政出现困难是不是现行分税制存在问题?下放财权后,中央政府是否会出现财力不足,地方政府是否有主动性去认真履行他们所承担事权?从这个角度来看,更多应该考虑财税体制对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并强化绩效导向。

决策层已下定决心加大营改增的步伐和力度。今年8月1日起,改革要在全国推行,同时铁路运输和电信这两个领域也已在设计方案,其他领域也在加快准备。改革大概需要5-10年时间。随着营改增这项改革对整个财税制度的影响逐步显现,其对中国财税制度的冲击将不亚于分税制改革。

(本刊编辑吴思根据多位政策专家观点整理)

智库观点

FOR VIEWS

经济学人智库:零售增长驱动中国

在预测期内,中国消费品销售的快速增长将主要集中在较不富裕的三、四线城市。预计在2013-2017年间,随着这些地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大量消费者开始有能力购买消费品,而非仅仅购买生活必需品。

外国公司进入零售市场和消费品制造业的情况相较于其它经济板块要容易得多。最近外国企业成功收购了大量中国日用品品牌,这或许表明中国政府对此类收购行为的抵触情绪不似以往那么强烈,即便它仍在鼓励本土企业的发展。

奢侈品企业在中国的持续增长显示,在预测期内,中国将成为推动全球奢侈品市场增长的主力军。奢侈品市场两极分化将日益突出,一端是高端消费人群,他们青睐低调但又迎合其特定消费需求的品牌;另一端是收入稍低的消费者,他们将名牌商品视为中产阶级的标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以减税稳物价支持企业

一季度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信心有所回升,企业产销量、库存、价格、订货等指标趋于好转,出口需求有所回暖。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经营者认为,一方面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问题突出;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企业招工难问题仍然存在,期待政府通过减税和稳定物价对企业给予支持。

中国社科院:智能化有助产业升级

中国要重视工业化国家重振实体经济可能带来的冲击。当前,美国页岩气的开采加速了国际能源结构的调整,正在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减少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工业化国家在贸易中加大知识产权的维护,加重对别国的限制;工业化国家还在内部利用金融手段减轻企业压力,营造稳定高效的资本市场,对国际资本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冲击带来的危机也是机遇。当前正在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发展造成的巨大冲击主要是对传统发展方式,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全面变革与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长城战略咨询:

借助3D打印实现“中国创造”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介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间的“2.5产业”,能够在产品的制造环节融入服务功能,使同质化消费转为个性化消费。3D打印带来的新技术浪潮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同时借助3D打印实现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掌握未来产业链高端换件,将实现“中国制造”的新生。

安邦咨询:小心政府债全民承担

评价中国政府的债务承受能力,与评价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债务能力有很大差别。在中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下,中国政府掌握的经济资源远远多于市场经济国家的有限政府。在这种体制下,我们看不到中国出现政府破产的可能,只要中国政府愿意,它能够以举国体制来提供信用支持。在中国,评价中国政府债务的风险要看权力体制,中国现行的权力体制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政府债务风险变成全民承担的风险。

中国需要克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张,警惕其中风险,并努力缩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迄今为止,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还没有到引发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的时候。中国的政府债务只能算作名义债务,真正的风险在于过程识别,关键是能否正确认识到债务风险,并及时采取对策。

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

明确政府的支出责任

财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要明确政府的支出责任:政府应在哪些方面花钱,不应该在哪些方面花钱。有些责任,政府可以放手,让社会机构去承担而有些完全靠市场做不到,需要政府来承担责任。明确政府支出责任,需要厘清哪些责任政府该放手,哪些责任要加强。在界定责任的同时,需要考虑财力支撑的问题,即财政收入来源。

中国(海南)改革开发研究院:城镇不在规模在品质

以往的城镇化由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直接相关,其规模城镇化的特点比较突出。例如: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做大经济总量和承载投资为主要目标、以土地批租为重要手段。这种城镇化模式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突出问题。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许多矛盾、问题,大都与人口城镇化的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相关。充分释放城镇化巨大的内需潜力,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未来5~10年,随着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条件、需求、角色的深刻变化,新型城镇化主要不在于铺摊子、造新城,而重在适应人的发展需求提升城镇品质。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是否保留土地是户改难点

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实惠是在农村拥有一块承包地和宅基地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如果在完成了身份的变更之后,是否也要放弃自己的承包土地和有偿转让自己的宅基地、是否会失去计划生育的优惠政策是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不可逾越的一个难题。

媒体摘编

MEDIA SUMMARY

中国经济在延续弱复苏状态,在房地产和通胀预期制约下,财政和货币政策难有作为,唯有加快改革。改革核心在金融、财税体制、要素价格、行政审批、收入分配与户籍制度等。在完善推进经济领域改革的同时,对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改革应不容忽视。转型中的中国似乎处在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而公布官员财产就被视为是凝聚民心的重要一招。

前言

宏观保稳定

微观要搞活

《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5月20日

鉴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基本稳定可控,中央财政收入出现连续负增长和“惠民生”的基本政策取向,财政政策用来保增长的可能性已不大;货币政策前期已经充分运用,现在已出现流动性过于宽松的迹象。因此,应保持宏观政策的相对稳定,同时通过搞活微观市场,释放经济活力,包括搞活中小微企业、搞活金融市场和以创业促就业。

警惕

中国式财政悬崖

《财经》 2013年第14期

据估算,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在2012年约为12.77万亿元,相比之下,2011年的总额为10.7万亿元。总共有3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务将在2013年到期,约占地方政府预计财政收入的50%。然而,许多地方政府似乎并不担心。因为地方政府并不对自身融资行为负全责。事实上,中央政府在为地方政府进行隐性信用背书。

利率汇率

去行政化

《上海证券报》2013年05月21日

如果不能真正实现国内利率市场化,则加快开放只能使得一个扭曲的金融市场,面临更复杂的外部风险冲击。汇率市场化改革也远不只是扩大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波动幅度,而是应该构造更健全的外汇交易市场、更透明的汇率形成机制。还需要强调的是利率与汇率的去行政化。

审批改革

如何动真格

财新《新世纪》2013年05月20日

惟改革的手术刀在整体改革的治本层面更深切入,才能真正避免改革成效不彰、再度受挫。行政审批改革多年步履艰难,根由在于行政权力未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这无疑取决于中国整体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国企改革

分类进行

《经济参考报》2013年05月21日

3月份以来,国资委要求十大行业协会根据各自行业情况编写“产业布局及央企在行业转型中地位和作用”的报告。下一步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对国企进行战略性定位,一类是公益性国企,另一类是竞争性国企,在分类的基础上,再根据重点行业的产业发展的情况来制定国企改革方案。

改革

催生新国企

《人民日报》2013年05月21日

国企改革一度被称作“最难啃的骨头”。十年前,国企改革再次发力,经历坎坷曲折、激昂壮阔的探索,如今,国有企业已是活力、效率、影响力的代名词。在2012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54家国有企业上榜。

官员财产公示

“要听楼梯响,

更要见人下来”

求是理论网2013年05月16日

首试官员任前财产公示的做法值得我们大家为其鼓掌。从官员财产公示的根源上进行把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现“漏网之鱼”。只有在源头上把好关,才能将官员财产公示的效力发挥到极致。将任前官员的财产进行公示,目的是为了加强公众对官员的监督,以发现官员的财产公示是否真实。

美联储

酝酿退出

第8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国库;监管职能;国库监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中央银行国库监管在保证正确执行国家预算收支计划,防范和化解国库资金风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能作用。因此,为适应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强国库监管,充分发挥国库职能作用,防范国库资金的风险,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1 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1 国库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影响国库职能的发挥。导致国库职能难以发挥,监管工作无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国库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不健全。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及《实施细则》中对财税部门如何实施监管的规定不明确,国库监管难以落到实处。国库在履行责任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除了有权反映和拒绝办理外,别无他法,国库监管其实是监而不管,流于形式之中。

1 2 国库利用计算机程度不高,制约国库监管工作的开展。当前国库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和数据资源的水平还较低,许多地方还没有实现国库与财政、税务之间的横向联网,造成数据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导致资源不能共享,信息沟通不及时,致使国库难以及时有效地开展监管。

1 3 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国库监管工作的依据涉及到政府、财政、税务等部门的规章制度。但由于目前信息渠道不够畅通,人民银行国库部门无法及时得到上述部门新出台的相关制度办法,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依据过时的规章制度去行使监管职能的现象,使国库部门在监管工作中处于十分尴尬和被动的局面。

1 4 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库监管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它不仅要求国库干部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素质和道德素质。国库干部不仅要懂核算业务,还要有调查研究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微机操作能力等;同时国库监管人员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但目前国库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匮乏,业务素质偏低,整日忙于日常核算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库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

1 5 财、税、库、行缺乏相互制约机制。国库业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税务等部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新的财税体制实行后,财、税、库、行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考虑的问题不同,易造成国家整体利益和地方局部利益之间,各部门之间利益的冲突,形成资金流失,逃避监督。而现行的相互制约机制不尽完善,给国库监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 加强国库监管工作的对策

2 1 加快立法进程,确保国库监管工作真正到位。完善国库法规和制度建设是国库依法监管的有力保证。从目前看,198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在国库监管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滞后性。因此,我国应加快国库监督立法步伐,在现行《国库条例》的基础上,按照金融、财政体制改革后的新要求及国库工作的新变化,尽快修订和完善与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及国库管理工作相配套的国库工作法规、制度和办法,并明确对各类违规行为的具体法则,以法的形式充分赋予国库对国库资金收入、退付和拨付的监管权力,明确国库的监督管理职能,保证国库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和震慑性,以利于充分发挥国库监督应有的作用。

2 2 提高国库人员素质,增强国库监管水平。充实国库队伍,提高整体素质水平。一是不断更新知识。国库工作涉及到金融、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没有相应的知识水平作基础,行使监管职能只能空谈,所以国库工作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面,尽量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与央行国库职能相适应。二是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业务培训,提高国库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国库工作的专业性、权威性,才能适应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国库促进两大政策工具协调配合的职能作用,提高国库监管水平,增强国库部门的监管力度。

2 3 要加强信息沟通,提供及时有效的监管依据。财政、税务、金库等部门应大力加强信息沟通,凡涉及政府、财政、税务、国库等部门的规章制度,要相互传送,使国库部门能及时准确地得到相关部门的最新制度信息,使国库部门在监管中真正有法可依,以增强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第9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

企业家判断: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对财税体制改革有两个期待,一是为企业和个人减税、免税,二是政府层面的预算管理制度。

我对财税体制改革有两个期待:一是给企业和个人减税免税;二是在政府层面,能规范征税、改进预算管理。

发展经济要靠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但做实业的企业是税负压力最重的,去年娃哈哈销售600多亿元,上缴税收50多亿元,而像娃哈哈这样的大企业还算好,中小企业日子就紧巴了。

企业整体税费水平偏高、税种过多,会引发一连串的后续反应:直接影响是企业不堪重负,特别是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更是举步维艰,自身无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也无力给员工加工资,个人则无力去扩大消费改善生活。

因此结构性减税,给企业减负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其实仔细算算,(减税)这笔账很划算。企业效益好了,市场搞活了,经济上去了,个人收入也提高了,内需真正拉动了,税基扩大了,国家的税收总体上也不会减少。

另外一个就是透明预算、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目前各级政府普遍开支比较大,基础建设、形象工程导致投资很多,产生的效益却非常有限,政府钱不够用,就想方设法广开税源多征税。通过深化税收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建立完善严格的财政预算制度,同时要少投资甚至不投资,把投资的事情主要交给企业去办。

在开征具体税费环节,我有个明显的感觉:目前要征收税费往往地方政府就能决定,要减免却要经过中央政府批准,这一现象极不合理。避免乱征收税费,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约束,重点在于这方面的税收制度变得更完善。

周海江(红豆集团总裁):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升级”

这次三中全会对企业的机遇,在于市场决定性作用规律的把握和运用上,获得更多的要素资源,拓宽更新的发展领域。比如,政府将会更严格规范地控制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所以,企业以后所能获得和消耗的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等将日益困难和成本攀升。怎么办?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升级”。红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一个重大决策,每一步大的发展,都是在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中获得的灵感,实现快人一步。

滕泰(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

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城乡一体化着眼点在于土地确权、建立健全市场、解除壁垒、促进交易,通过城乡人口、土地、资本和资源等要素互动,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思路正确、措施到位,高明之策!

张庭宾(中华元智库创办人):土地流转会短期刺激市场

经济仍然有明显路径依赖痕迹,土地流转未限制城市资本和外资下乡,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将给中国经济打一剂兴奋剂,会短期刺激市场。

唐宁(宜信公司CEO):小微企业迎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