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案例范文

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案例

第1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案例范文

近些年,小学生自伤、自残,甚至自杀事件频发,呈现低龄化趋势,这是令人痛心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笔者通过诸多案例研究,走进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探析小学生自我伤害的秘密,找寻有效对策,唤醒生命自觉。

一、寻根究底,探析内因

【案例一】

“老师,我不演了!”

“为什么呀?你可是女一号,还有一周比赛就开始了,你现在不演,叫我去哪找人啊?”

“我们班同学都喊我‘梦肥猪’!我不想做‘梦肥猪’,我不演这个角色!你们再逼着我演,我就不活了!”

……

市里举行校园自护情景剧大赛,《挥着翅膀的女孩》参赛。剧情是这样的:主人公梦雅因为长得胖、做事慢,遭到家长、同学的言语攻击。上学的路上,她不小心撞到一个小妹妹,被小妹妹妈妈责骂。但在当天学校组织的一次春游活动中,梦雅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认可,从而让梦雅重新认识自己,变得自信,敢于面对生活中人们的不友善。

可是现在女主角欢欢因为同学的嘲笑,坚决不再参演。欢欢的家长、班主任、好朋友,多方劝说,她不但不演还以死威胁,无奈只好临阵换人。

【案例二】

笔者曾辅导过一名四年级的女生田田。田田带的玩具不跟同学分享,遭到同学冷落,同学表示“以后不跟她玩了”。为此,田田在上体育课时,偷偷跑到一个角落,用头撞墙,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幸亏被同学及时发现并予以制止。

【案例三】

2013年11月,重庆一个十岁男孩军军,在活动中不遵守纪律,老师让他选择罚写1,000字检讨或者罚站1小时。男孩选择了写1,000字检讨。当他提出写不了1,000字时,老师说“写不了你就跳楼”。就是这样一句话,导致该男孩直接跳楼身亡。

……

类似案例不胜枚举,案例中的学生,看似由于身边重要他人(同学、老师)的不当言行,导致他们发生过激行为,其实深入探析,我们发现这些行为的发生,都与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觉察的偏差有关。

(一)偏差一:自我认同感低

案例一,表面看,似乎是欢欢爱面子,自尊心强,实质是她缺乏自我认同感。美国学者埃尔克森认为所谓“自我认同感”,是个体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与体验。由于欢欢自我认同感低,混淆了剧中角色和自己的身份,别人喊她剧中人物绰号,她就误以为别人不喜欢她,认为自己再演下去,就真的成了“梦肥猪”。为了不破坏她在同学们心中的好印象,不惜以死相威胁而罢演。

g欢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好。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材横向发展。这一变化给她内心带来了莫大的冲击,心理明显产生落差。而在情景剧中,女主人公的胖与她的真实情况有些相似,同学们半真半假地喊她“梦肥猪”,唤起了她内心不愉快的体验,她更担心自己会跟剧中梦雅有同样的遭遇。假如老师、家长没有尊重欢欢的意愿,硬逼着她参演,后果不堪设想。

实际生活中,因为长相不够出众、家庭不够富有、成绩不够理想等,而不能悦纳自己的小学生很多。这类学生,需要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及早纠偏。

(二)偏差二:个人信念不合理

案例二,田田因不跟同学分享玩具,遭到冷落而失去朋友,选择撞墙轻生。表面看,似乎是一句“以后不跟你玩了”让其选择轻生。实质是田田认为同学们不喜欢她的“不合理信念”所致。所谓不合理信念,指的是存在人们头脑中某些不合乎道理或事理的信念。

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田田家境较好,父母均做生意,她是家中的长女。去年,父母又生个小弟弟,所有的人都围着弟弟转。她受到了极大的冷落,一时很难适应。田田在悄悄发生变化,变得脾气古怪,跟家人、同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觉得自己到哪都是多余的人。

在平时的辅导中,遇到过这样的小学生:老师当着他的面表扬别的同学,心里就不舒服,他觉得所有人都必须对他好;因考试失误而痛不欲生,不能容忍自己有一点过错,因为他认为犯低级错误是无用的人;一次考试不好,就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开始自暴自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给学生带去困扰,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纠偏。

(三)偏差三:生命意识淡薄

案例三,表面上看导致男孩自杀的罪魁祸首是班主任说的话“写不了1,000字检讨就跳楼”。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教育的缺失导致他漠视生命。

军军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比较优秀,比较活泼好动,但经常违反纪律。他跟父亲、继母一起生活,家庭教养方式比较民主。但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生命教育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家长、老师、学生自觉关爱生命,才会减少悲剧发生。所以说,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二、及时纠偏,唤醒生命

作为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我们积极探索纠偏策略,努力唤醒学生生命自觉。

(一)利用校园心理剧让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它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汇集在一起,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让学生学会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

笔者以案例一中的欢欢为蓝本,编导了校园心理剧《珍爱生命之花》,逐步引导孩子找到自我认同感。

首先,慎选角色。选一个学生扮演欢欢,可以由辅导老师选一个跟欢欢气场接近的,也可以让欢欢自己去选一个跟自己投缘的。其余角色按需挑选。

其次,再现情景。欢欢被喊“梦肥猪”,生气罢演,进入不愉快的情境。然后家长、老师、好朋友来劝说,欢欢显得格外痛苦,把自己反锁在门内,做出自伤举动。

第三,心理辅导。在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下,迁移运用“空椅子技术”。“空椅子技术”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运用两张椅子,要求来访者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一方(譬如一个内心的“胜利者”),然后再换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另一方(譬如一个内心的“失败者”),再让扮演的双方进行对话,以逐步达到自我的整合或者与自我环境的整合。

先让欢欢坐在一张椅子上,诉说自己的痛苦:我到了四年级突然变胖,别人都说我变丑了。我扮演的梦雅也是因为胖而被同学嘲笑,被叫作“梦肥猪”,我感觉同学们冲我喊“梦肥猪”,就是在嘲笑我变胖了、变丑了。不能接受这样的我,很难过,甚至都不想活了。

再让欢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进行反驳:拜托,同学们喊“梦肥猪”,喊的是梦雅,他们只是喊着玩,并不是在嘲笑你,更没有嫌你胖的意思。你看,下课了,明明、芳还不是像以前一样喊你一起跳皮筋,做游戏!你还是你,还是那个人见人爱的欢欢。

欢欢再坐到第一张椅子上,回应:我跟剧中的梦雅有很多相似之处啊,都是女生,都胖。不同的是,梦雅不仅胖,做事还拖拉,家长、同学都不太喜欢她。而我做事不磨蹭,妈妈也非常爱我。

欢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说:对呀!你跟剧中的梦雅一点也不像,你是陷入角色太深,以致于分不清你是谁?这下搞清楚了吧!你是欢欢,不是梦雅,你是我们的大班长,是我们的大明星,是我们的好朋友!

回到第一张椅子:哦,原来我不是梦雅,我是欢欢!

通过校园心理剧,欢欢解开了心里的千千结,获得了自我认同感。

生活中,不少学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而产生自卑心理,可以用校园心理剧等团体辅导方式消除其自卑心理,使其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珍爱自我!

(二)借助情绪ABC理论让学生信念回归

对于不合理信念产生的困扰,可以运用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帮助学生信念回归。

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情绪困扰,消除不合理信念”。其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要想改变学生不合理信念,就要进行个案辅导。案例二中的田田,同学说以后不跟她玩了是诱发事件A,用头撞墙是结果C,导致这一结果的真正原因是她认为“同学们都不喜欢她了”这一不合理信念B。这一不合理信念具体表现在她把同学一次不友好进行泛化、绝对化,归结为同学们不喜欢自己了,这一观念支配着她做出错误行为――自杀。这就需要咨询师对她进行个案辅导,直面问题。

师:“你认为同学们说不跟你玩了,就是不喜欢你吗?”

生:“是。”

师:“她们为什么不跟你玩呢?”

生:“我带来的玩具,同学们都喜欢,她们要玩,我没给。”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不喜欢的是你不与同学分享玩具这件事,而不是你本人。”

学生听了老师的话,想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师:“你伤害自己,你的身体是多么无辜呀!你觉得自己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生:“有,现在我很后悔,我觉得自己太小气了。他们都是我的同学,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老师,我在家里不快乐,就把坏心情带到学校,发泄给同学了。”

师:“很棒,你觉察得很好!你说在家心情不好,怎么啦?需要我的帮助吗?”

生:“父母以前很疼爱我,自从有了弟弟以后,他们都围着弟弟转,我感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喜欢我了,我觉得我在家里是个多余的人。再加上同学们不喜欢我,所以,我不想活了。”

师:“哦,我明白了,这个问题,明天来我们继续交流,好吗?”

……

通过对田田同学进行跟进式的个案辅导(共四次),在第五次回访中,田田这样写道:“我这一年来,总认为家长不喜欢我、同学不喜欢我,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想以死逃避生活……我现在认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对,我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脸红……”

在学习、生活中,有的学生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世界末日到了;有的学生因为自己某一方面不优秀,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有的学生不能容忍班级里有人不喜欢他,……这些由不合理信念带来的情绪困扰,都可以用情绪ABC理论来处理,且效果比较理想。

(三)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珍爱生命

现以案例三为素材,设计“珍爱生命・活出精彩”团体辅导课。“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组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团体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个体独特的身份感。

活动伊始,老师用“找领头人”游戏来“破冰”。破冰之意就是打破坚冰,打破人际交往间怀疑、猜忌、疏远的篱樊,用于团体辅导活动中,就是营造安全、和谐的心理场,让学生打开心扉,进入活动状态。

接着,呈现案例三,让学生通过“议一议”“说一说”“辩一辩”,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老师抛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人死了就能一了百了吗?引出书籍《天蓝色的彼岸》。这是一本适合9岁以上孩子阅读的描写关于死亡的书。书中描写了死去小男孩的幽灵回到人间,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父母亲人的眷念,很多人看到后为之动容,并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学生在“金句”分享时,均对“绝不要在你怨恨时,让太阳下山”感触深刻,表示不能斤斤计较,要学会宽容,学会原谅!

最后,师生共同观看视频《生命的诞生》,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形象直观地体验到自己来到世间就是胜利者,从中获得信心去面对生活、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在团体辅导活动中,生生、师生开始网状式的思维碰撞,学生了解“死”,珍惜“生”,并进一步明白:自己的发肤、生命受之父母,活着不仅仅是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也是为了父母,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团体辅导课后,我随访了班级内学习成绩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们,他们纷纷表示:这节课让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样的团体活动课是扎实而有效的,对普及生命教育有价值。

第2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案例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工作目标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以努力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对于少数有心理疾病障碍的学生,给予积极地咨询和辅导,及时转介高一级机构、医院等获得更好的治疗,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2、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做好家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与讲座。

三、具体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通过家长会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加强家长学校的互动合作,同时请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每月一题的问题回答,积极全方面的帮助家长、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3、与学校德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广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集体辅导。每月一次心理健康班队课,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地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2月份:学会打招呼。3月份:正确的学习方法。4月份:意志力训练。5月份:记忆力训练。6月份:自信迎考。

(2)心理咨询室。做好来访咨询和“心语信箱”的回复等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心理辅导室以年级为单位,每天中午的12:10~12:30向学生开放。(星期一:一年级,星期二:二年级,星期三:三年级,星期四:四年级,星期五:五年级)

第3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案例范文

一、案例教学及其独特魅力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关乎案例教学成败的就是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对教学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教学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教学问题的方法。

有学者列举出案例教学的五个益处: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关注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传授、讲座)让学生获得知识;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的知识,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讨论技巧,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帮助学习者理解教学中所呈现的两难问题,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

以上种种益处,彰显出了案例教学的独特魅力。也正因为它的独特魅力,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路径,成为新课程教学中很有成效的方式。

二、生活辅导及其对案例教学的呼唤

生活是侧重于对学生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生活适用辅导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重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于儿童将来获得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他们以后的个性发展、自身内涵的丰富提升、学习工作效率的高效具有有利的迁移效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自我意识指导、人际交往指导、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生活辅导可以纳入到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的范畴。

对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辅导,诚然是必要的。但是,生活二字的含义太广,教师在辅导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取得长效的成果,这就需要选择一种适当的途径,而案例教学的很多特点、功能恰恰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三、新课程下案例教学在学生生活辅导中的运用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教师的描述必须如实地反映实事。这种描述是一种如实地叙事,而非文学性的演绎,不需要过度的夸张,只要将需要的事例如实在适当的时候描述出来即可。

(二)时效性原则。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有一定的时效性,这些案例在使用时必须是时下的。就拿应激性训练来说,对学生进行灾难危机预防干预,使用“512”四川地震这个案例要比唐山大地震显得更有说服力。当然,有些案例还需要就近选材,案例就发生在身边,这样就更有说服力,更加显得真实可靠。

(三)适用性原则。在对学生进行生活辅导的时候,所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这也是一种常识。进行安全常识心理辅导时,不可能选择帮助他人的事例,这是浅显的理解。较为深层的理解就是,在选择的时候,要明晰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具体方面,如在开展防盗方面心理辅导的时候不能选择与地震、火灾等方面的案例。

(四)可操作性、实践性原则。所选择的案例并非凭空捏造,而是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空前拔高学生不熟悉的案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而那些较为熟悉的、准确的案例易被学生理解接纳。

四、以一节“学会生活”主题活动课为例,分析案例教学的使用

以《想法不同,心情不同》为例。这次心理辅导课设置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合理化”的心理调控价值,帮助学生及时从消沉、苦闷中解脱出来。笔者采取一个传统的案例为导引,把问题衍生出来。

有一位老奶奶,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开了一家鞋店,另一个儿子开了一家卖伞的商店。当晴天的时候,她担心卖伞儿子的生意不好,当阴天下雨的时候,她担心卖鞋儿子的生意不好。弄得这个老奶奶整天心情都不高兴。

随后设置一个问题,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怎么帮助她呢?”

学生针对这个故事进行讨论,不同的观点呈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去粗取精。然后进入第二个环节,根据学生中存在的现象提取出下列案例:

(1)本次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小明没有当选,应该怎么办?

(2)不久前小红与同学发生了一些摩擦,心里不痛快,我们该怎样帮助她?

(3)刚买的一本画册不小心丢失了,觉得很遗憾,应该怎么办?

以前文述及的案例为思维蓝本,以学生的集思广益后的观点为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三个真实案例。

在进行本次辅导之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由于部分学生存在钻牛角尖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交往,因此很有必要对这类问题进行辅导。而笔者所提取的三个案例也是经过和其他教师细致分析思考后而确定的“应用案例”。这些案例不需要学生从中得出什么观点,而是学生对前面所讨论观点的进一步升华应用,进而使学生得到合理的体验。学生们能够通过采用“合理化”的方式,缓解个人遇到的不愉快情绪;能够做到与好朋友一起,共同寻找克服消极情绪的有效方式。这是本次心理辅导的最根本的目标,而在课后,笔者回访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五、对号入座:学会生活辅导中需要规避的现象

对学生进行学会生活方面的辅导时发现,如果使用的一些案例正好是学生周围的或者生活中的事儿,学生很容易会联想到案例的原型是谁。当说到这个案例的时候其他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看向这个案例的“原型”。即使案例的主人公的姓名已经做了处理,一旦在使用这个案例时,案例的原型往往会低下头,显得不好意思。可以看得出,学生对号入座了。而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会生活辅导的时候,需要规避学生对号入座行为的产生。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提前的声明或者提示,不要让学生对所使用案例对号入座。另外,教师也可以对某些案例进行合理的演绎,使案例一定程度上“面目全非”,但却能如实反映事情的本质。当然,也可以等上一段时间,当学生对这类事件已经淡忘或者对它的记忆已经模糊时,然后再使用,这样也会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案例教学确实有着很大的魅力,但却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一些方法,比方说心理剧、心理游戏等等。案例教学引入学生学会生活辅导这一专题是一个理性的思维和考量,有的时候效果很理想,但却不是时时刻刻都是理想的,所以不能随意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和使用范围。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必须经过良好的训练。案例教学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水平上的,由于学生知识经历的局限性,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铺垫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陈美玲,孟繁胜.案例教学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应用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1)(下半月).

[2]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5.

[3]李日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3,(6).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 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 咨询案例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心理问题是指小学生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内心冲突、困惑、挫折、烦恼、学习与人际关系不适应等心理失调现象豍。笔者通过56份咨询案例发现,引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人际关系不良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认为,人类心理的问题,最主要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问题。

案例表明,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构成小学生最主要的三种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紧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直接、负面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问题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人际关系。由于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学校,与学前相比,由学前阶段父母单向的付出转向双向交流,由单纯情感转变为多元需求,往往家长却没有意识到亲子关系的这种变化,所以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主要表现为:(1)部分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尤其是在对待孩子学习方面,每当孩子考试没有达到父母要求的时候,分母就会对孩子谩骂,更有甚者,有些家长施行暴力。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多么大的伤害!使他们失去信心,自暴自弃。(2)父母间关系紧张,如经常吵架等,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每天都恐惧回家,想到回家就会紧张,他们时刻担心父母抛弃自己。(3)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常常更少体会到父爱或者母爱,他们更缺少安全感,表现得很敏感。(4)在发生某些有冲突的事情时,父母往往不给予孩子解释的机会,以家长的权威自居,而他们希望得到来自父母的鼓励。因此,我们认为,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保证个体积极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师生关系问题

师生关系,严格来讲是指学生与教师在校园情境下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具有互动性,这种人际关系是以教育为中介因素贯穿于学生的学业以及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教师与学生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校园里有特殊的含义,对学生的身心影响深远。

在小学心理咨询实践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也相当突出。如,“我们老师好凶啊,我们班上同学都怕他,但大家的成绩却没多大提高”等,这些都是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不协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言行起着主导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具有绝对权威(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总结心理咨询的案例发现,师生关系失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关系紧张,另一种是关系淡漠豎。

师生关系紧张,一方面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专断或者要求过于严格;另一方面是迫于教学成果的压力,教师“唯分数说话”,给学生施以较大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敌对等情绪,行为上常常表现出逃学、装病、说谎、口吃等现象。

师生关系的另一个方面表现为师生关系淡漠,有的学生说:“我们的老师根本不管我们,什么事情都是随我们,上课纪律很差”等,这会使其他学生产生失望、烦躁等负性情绪,学生容易失去班级归属感,而且将其归因为老师的管理问题,导致师生情感淡漠,学生的学业及集体荣誉感较差。

从教师反馈的信息发现,并不是教师不想管好一个班级,而是有的教师课时多,工作繁忙;有的教师由于中间接的“二手班”,先前的老师没管理好班级,所以遗留下“历史问题”,尽管也努力了,想转换管理模式,但学生情绪很大,不适应新的管理模式,而习惯于以前的“自由”模式,教师的努力无效,所以也就“随他们去”。

但是,从心理健康与教育目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多从学生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来开展班级工作,处理好班级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以及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都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同学关系问题

欺负行为有直接欺负与间接欺负,但在小学生中主要表现为直接欺负,包括直接的身体欺负和直接的言语欺负,如给同学身上洒水;给同学起外号,扮鬼脸,散布同学的谣言等等。欺负行为主要发生在学校教室里,从空间距离上来讲,座位靠近的同学间更容易发生欺负行为。欺负者多为男生,被欺负者多为内向的女生。经常被欺负的学生会表现出焦虑、忧愁、孤独的情绪,而且上课时容易走神,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经常欺负别人的同学如果没有老师、家长方面的管教,长此以往,则容易形成攻击性的性格。

鉴于在心理咨询中的成功经验,建议加强心理辅导老师与各班主任、家长的联系、沟通,通过心理辅导老师的桥梁作用,可以协调小学生与父母、教师的关系。另外,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家长会的方式,加强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以上是从咨询案例反映的角度分别对小学生不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进行的初步分析,对小学阶段的教育以及今后的实证研究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注释:

第5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案例范文

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三、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四、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第6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案例范文

三年级:

1、学习目标。(1)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2)摆正自己在班级(或小组中)的位置,肩负起自己的责任。(3)掌握学习技能,克服自卑,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4)能集中精力,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2、人格目标。(1)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2)学会观察别人的优点,能接受别人的批评。(3)懂得宽容待人,与他人真诚沟通,并体谅他人。(4)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性情。

3、生活目标。(1)了解消费常识,学会合理消费,培养管理钱财的初步能力。(2)培养处理日常班务的能力。(3)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四年级:

1、学习目标。(1)增强学习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学会调整学习情绪,具有良好的进取心。(3)增强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2、人格目标。(1)懂得与他人交往应遵循的准则,尊重他人人格,友好的与亲人、老师和同学相互沟通和交往。(2)能向别人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焦虑,争取别人帮助(3)能谅解别人的不足,在老师与家长地指导下,学会指出他人不足的方法。

3、生活目标。(1)增强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2)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3)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五六年级:

1、学习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习技能,灵活掌握学习方法。(2)能及时调整学习情绪,克服考试紧张心理。(3)能自觉集中注意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2、人格目标。(1)能在成绩面前,保持良好的进取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具有较强的自信心。(2)能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别人的不足。(3)能理解别人,真诚待人。

3、生活目标。(1)培养生活中的独立自主能力。(2)进一步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3)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和能力。

实施途径的工作目标:

1、使学生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达到优良水平。

2、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性、坚持性、批判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以及创新人格,具有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不拔的性格。

3、研究探索编写更适合小学年龄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

4、探究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方式方法。

5、深化家校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6、帮助个别学生克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以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7、探索“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的方式方法。

四、研究的内容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

1、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模式。

2、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

3、研究编写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

(二)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

4、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创新、能创新,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

(三)小学生心理咨询研究

1、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使之以健康的心理对待人生。

2、帮助个别学生克服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

3、做好个案研究工作,建立健全档案,规范管理。

4、出版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成果集。

(四)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的研究

1、提高现代家庭教育质量,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

2、针对问题家庭开展心理咨询。

3、探讨新形势下现代家庭教育模式。

4、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探讨理论培训的方式,推广家庭教育成果。

5、构件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

(五)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懂得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与承担的责任。

2、让学生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能接受别人的批评。

3、引导小干部自觉在同学们当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4、学会遇事的处理方法。

(六)小学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

1、具有自尊、自信和较好的自控能力。

2、能愉快的胜任教学,与学生、家长、同事有良好的关系。

3、具有广泛兴趣、果断、机智,有领导才能,有幽默感。

4、坦白、公正、真诚、热情尊重学生,积极向上,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

五、研究的方法和类型

根据各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采取以下类型:

1、应用研究 2、个案研究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制定各子课题实施方案,成立各子课题研究小组。(2)组织课题开题会,广泛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组织各子课题组长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研究阶段(20013年1月——2014年12月)

(1)各子课题全面展开研究,完成阶段性研究目标,及时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2)各子课题完善研究档案,整理研究成果。

3、结题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1)各子课题进一步实验研究,并写出实验报告,总课题全面总结研究成果,完成总课题实验报告。

(2)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组织专家鉴定结题。

(3)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推广。

七、成果表现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

2、活动课教材及教师用书

3、校刊及研究论文集

4、个案研究典型案例集锦

八、课题研究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陈新能

副组长:谢绪友 张晓毛 叶仕红

成 员:黄明芳 刘 芳 管雪君 王德良 李桂华 伍邵华

周进良

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谢绪友

副组长:刘 芳 周进良

成 员: 朱 莉 陈雅琴 张 艳 瞿利云 徐晓云 许小丽

第7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案例范文

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和核心部分,这一方面与教育实际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关,另一方面还由于许多心理学家都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看待。因此,在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诞生之前心理学家们就十分重视学习心理的研究。与之相适应,教学的重心从课程转向学生的认知,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一:以赏识的心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心理

在教学中,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经常缺课,成绩在全班最差,他父母失望,认为他没有前途。一次家访时,他正在桌前专心致志地装卸玩具车,桌面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具车和小飞机。我不失时机地对他说:"老师真高兴,你有这么高的技术,说不定我们班将会出现一位小发明家呢!可你现在学习基础不牢固,恐怕会影响你的前途。"第二天,在班里我表扬了他的心灵手巧,任他为"科技小发明兴趣小组"的组长。从此,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不再缺课,学习成绩提高了。在县里组织的"科技小发明"比赛中,他们组制作的"小飞机"荣获一等奖。可见教师一句赞美的言辞是何等的重要。

让学生学会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遇到心理矛盾冲突时保持心理平衡、镇静、稳定的情绪,不轻易产生积极情绪或学会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以保持良好健康的情绪。心理学家凯拉斯・西藩达在《儿童发展诸因素》一书中谈到:"小学生情感心理倾向具有不稳定性,而教师可以给予小学生一个良好的情感心理开端。"让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件事,或根据老师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

再如,学生自觉地摆桌椅、扫地、整理教具、主动帮助学生等,对学生这些行为,教师决不能忽视。教师对他们说几句赞美的话,对他们报以微笑或给予一个爱怜的眼神,都包含着鼓励的含意。教师对小学生的行为及时表现出高兴、鼓励和赞美的态度时,90%以上学生会整天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中,表现为轻松愉快,愿听老师的话,学习做事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高。而当教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状态时,学生则表现为焦急、呆板、做事不认真,缺少自信心等。所以教师教育态度对小学生情感倾向具有极大的影响。

案例二:以喝彩式的语言,对学生多做肯定性评价

我班学生刘亮,内向、胆小,课堂上很少发言。有一次在学校公开课上,老师提出一个较难的问题,他竟然举手回答的很好,我对他微微一笑说:"你回答得非常准确,真聪明,希望你以后继续努力。"从那以后,他对自己感到异样的自信,进步很快,性格也慢慢变得开朗、活泼。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果教师在给学生写成绩报告或家庭报告书时,能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生理、心理特点,各自成长变化的过程,写出不同凡响的评语,评价学生聪明、能干,激励性的语言会起到鼓舞、鞭策的作用。学生会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反之,教师平时老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会觉得自己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学生值得肯定的行为都用喝彩式的语言给予肯定性评价,不断激励学生,使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小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可塑期,也是培养各项能力的关键期。教师要更新自身教育观念,在改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合作学习、团体咨询,各种集体活动等,培养小学生的人际敏感性,与同伴合作的精神,与他人亲密接触的能力等。

1.建立对话式的师生关系,创造师生交流的良好气氛

师生关系是学校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人际关系。师生关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师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领导者、权威者、指导者、知识的传授者等崇高的形象,教师的行为必然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儿童时期有其如此。其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态度和学生的行为表现之间具有非常重要的互动关系。据调查,我国小学生喜欢有爱心、亲切温和、公平、以身作则、知识渊博、跟学生一起玩、常带学生野外旅行、说话算数、不随意用主课代替副课、不拖堂、谦虚好学、实事求是、不向家长告状的老师;最不喜欢粗暴偏心、不尊重任、爱发脾气、固执、自以为是、知识浅薄、不愿与学生接触的老师。在交往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了解学生个性、需求、态度和世界观,在民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给予指导与帮助,对小学生学会理解世界、理解生活、理解他人,充满自信地表达自己,真诚地与他人交流沟通具有巨大的作用。

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依赖,就能主动接受教育。

2.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同伴之间有更多的共同兴趣,同伴交往尤其是亲密友谊的关系的建立,使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增强。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儿童可以从同伴那里观察和尝试新的角色、兴趣、技能、行为,印证自己的想法和表现是否一致,学习沟通、合作、协调矛盾的技巧,发展自我调节的能力,展现自己的人格力量。在同伴交往中,儿童找到了自我的镜子,可以不通过成人的教育,而是用亲身体验和自主行为来交友、娱乐、理解他人,试着与任发展平等的亲密关系。

第8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案例范文

一、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更好地服务中小学校师生,对返校后的师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作出预判,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校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师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构建平安、和谐、友善、稳定的校园环境提供心理保障。

二、组织机构

负责人:

三、工作对象

全县中小学师生。

四、工作方法

(一)组建志愿者团队

在全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招募抗疫心理援助志愿者,组建县教体系统抗疫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建立微信工作群,为开展团体辅导、一对一的线上与线下心理援助服务提供人员保障。

(二)开展培训

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利用网络平台,录制复课复学后心理咨询与干预培训课程,对抗疫心理援助志愿者和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开展抗疫心理援助技能培训,帮助大家了解不同情况下开展心理健康援助活动的流程和技术,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请各校心理健康教师于4月26日登陆QQ“县校长工作群”,下载视频学习,并制定本校工作方案,于5月9日前将本校工作方案发至中心邮箱1914586469@qq.com。

(三)广泛宣传

1.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编制抗击疫情心理健康小贴士。各校以手册或活页等形式发放,让师生了解,出现心理问题时,如何应对,如何求助。

2.各校心理健康教师要深入有武汉和湖北等疫区归来学生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帮助来自疫区的学生和其他同学正确看待肺炎疫情,正确处理同学关系,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四)深入排查

在全县中小学推广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制度,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委员,作为班委会成员之一。

心理健康委员的主要职责: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同学,及时上报;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积极关注和主动帮助。

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对心理健康委员进行培训和管理。心理健康委员实行双重领导,发现问题既要向班主任报告,同时也要向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报告。

为有效开展工作,各校须尽快确定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名单,填写“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和班级心理健康委员登记表”,于5月9日前发至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邮箱:。

(五)开展援助

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处理。如果案例复杂,或者案例较多,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可申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援助。如果案例过于复杂,可申请中心开展同辈督导,一起讨论案例,共商对策。

(六)及时转介

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围,心理健康教师要严格遵守心理咨询伦理,及时转介,或者上报中心,由中心来评估、转介。

五、工作要求

(一)各校要高度重视,规范组织,认真推进并完成班级心理健康委员的配备。

(二)各校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督导都要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免费为师生提供服务。

第9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案例范文

一、创造宜人、和谐的教育物质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环境,包括校园环境、校风校貌,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人文因素。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从而有了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