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乡村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1篇:乡村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措施;存在问题;对策;河南西平

近几年,西平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提升了西平县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1土地流转的形式

西平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3 433.3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8%;流转的农户1.0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3%,签订流转合同3 000多份。全县土地流转集中连片面积33.33 hm2以上的逾333.33 hm2,20.00~30.33 hm2的133.33 hm2以上,6.67~20.00 hm2的200 hm2以上。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和其他形式。其中,转包是西平县当前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采用这种形式流转的面积2 720 hm2,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79.2%。

1.2土地流转的去向和用途

去向:流转入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其他主体。其中流转入农户的面积为3 073.33 hm2,占流转面积的89.5%。用途:一是种植业,用于良种繁育、高产开发、蔬菜种植、特色种植、建立休闲农业观光园等;二是养殖业,用于养猪、养鸡、养鸭、建设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等;三是进行其他经营,有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

1.3土地流转的原因和组织

原因:一是外出务工,将土地经营权进行转移;二是支持二、三产业的发展,将耕地流转给其他经济组织或农户;三是从事自己所需要的经营生产,与其他农户进行互换;四是调整产业结构,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组织:一是乡村两级组织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协调农户与龙头企业、经济项目投资方等进行流转;二是农户间的自由流转,由农户双方、农户与农村二、三产业经济组织之间自由协商达成协议;三是集体统一经营流转,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将部分土地实行村委统一管理、分户核算。

1.4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特点和趋势

特点:一是流转面积不断增加,2007年全县流转面积为1 333.33 hm2,2009年增加到至3 333.33 hm2以上;二是流转方式多样化,有代耕代种转变为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和其他形式;三是流转的层次越来越多,有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其他主体;四是群众对流转的认识不断提升,能赋予其相应的价值。趋势:一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土地流转向现代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三是土地流转向产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2土地流转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2.1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县里统一组织有关部门和重点乡镇负责人外出学习经验,下发了《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印发了《西平县农村土地流转实施细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二是舆论引导典型带动。利用县里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体,开展宣传报道。选取盆尧、重渠2个乡作为试点,召开土地流转工作现场会,有关乡村典型发言,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推动作用。三是健全机制完善服务。西平县组建了土地流转指导中心,乡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有关部门经常深入到乡村,认真指导土地流转工作,制定土地流转规范文本和实施方案,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签证和有关的档案管理工作。

2.2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有的从经营土地转向了非农就业,有的被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聘用,实现了劳动力就地安置。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流转土地有用于种植蔬菜、食用菌、林果、烟叶、花生、草莓等收入高的经济作物,有用于畜禽养殖、饲料加工和农产品加工,还有用于建立高效示范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民增加了劳务收入,不仅获得了经营性收入,而且得到了工资性收入。

3存在的问题

一是操作不规范。流转中没有按一定的操作程序去办,管理和监督体系还不健全。二是协议不规范。没有按照一定的示范文本签订协议,口头协议多,书面协议少,时间长了易引起纠纷。三是缺乏组织协调。主要是农户间自发流转,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四是改变耕地用途。个别地方有在流转土地上建房、变可耕地为宅基地等现象。

4对策

一是正确认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土地流转和家庭承包经营紧密相连,能否正确处理,关系到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否能得到正确维护,关系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此,土地流转一定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制定法律和政策时,要做到统筹规划,规范有序[1-2]。二是规范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市场和土地流转服务功能,建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传递机制,对土地进行评等定级、价格评估,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村中介组织的带动、引导作用[3-4]。三是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明确土地经流转的具体管理机构,配备相关人员,做好动态监测、规范操作、服务信息等项工作。建立土地流转的申报,流转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档案管理和纠纷调解等制度。做好土地流转试点的管理,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5参考文献

[1] 王利.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对策及建议[J].农业经济,2010(2):33.

[2] 孙天全,李振,张闻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2-85.

第2篇:乡村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村级财务;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168-02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农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解决好农民的问题,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更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三农”问题中村级财务管理问题是一个最敏感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由于我国农村中的部分村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公开不到位、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产生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因此,如何搞好村级财务管理这一项紧迫而又复杂的工作,如何采取村级财务管理新模式以确保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是值得我们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村级财务管理的研究现状。

国外村级财务管理大多数采取建立合作社的管理模式。

英国,1995年在曼彻斯特召开的国际合作社联盟10周年大会上,确定了“自愿与开放的社员制、社员民主管理、非营利和社员参与分配、自主自立、关心社区事务”等目前世界上所公认的“合作社七原则”。特别是对带有公司性质的流通合作社来说,全部社员兼有“股东”与“客户”的双重身份。美国在推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通过“新一代合作社”加强了对村级企业(农场等)的财务管理;韩国主要通过推行“新村运动”,兴建村民会馆,提高国民潜在的良好社会伦理道德来加强对村级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德国主要通过在“合作社”管理方式上遵循民主、规范、科学的管理原则,加强对村级财务等的管理,确保农民既能充分行使民利,又能获得很大的经济利益;日本通过自下而上、由地方自发性产生的“造村运动”,政府鼓励村民寻找大家所关心的共同事务、公共设施、村级管理(包括财务管理)等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激发村民参与意识,在不消耗大量能源和财政支持的前提下实现乡村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荷兰通过具有自治性质的“农民联合会”,对村级财务审计、村级企业利润分成、监督制裁、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等做出了严格而又详细的规定。无论是美国的“新一代合作性”、荷兰的“村级联合会”、德国的“合作社”,还是日本的“造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上都体现了自治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特点,很多经验和优点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可见国外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带有很大的自治性和独立性。为了保护众多而又分散的农户的切身利益,政府一般采取保护和扶持政策以支持合作社的发展。

(2)国内关于村级财务管理的研究现状。

我国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广大农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刘正中、兰俊成在《当前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中指出:我国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着村级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差、收费票据不规范、白条入账和抵库现象严重、财产物资和资金管理混乱、财务不公开等一系列的问题。王秀琴在《当前农村会计管理的对策思考》中指出:村级财会队伍不稳定,“包包账”和断头账严重影响了会计资料的规范性和合法性。村级财务管理问题是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导致群众不断上访、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所应该采取的政策方面,总理曾明确指出:“要推动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此外学者们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建议与方法。李评在《村财委托乡当提倡》中简单提出了村账代管的做法。向青松在《完善村级财务委托,促进村级经济健康发展》中简单概括了村级财务委托的主要做法。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实行会计委派制的问题上,汪红玲在《农村会计委派制问题的研究》中论证了村级会计委派制的可行性、必要性,并提出了实行会计委派制的一些相关措施。尹献科在《探索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强化农经管理监督职能》一文中指出:可以通过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深入发动,广泛宣传;健全制度,规范运作等方法来减少非生产性指出、减轻农民负担、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密切干群关系、强化会计监督职能、防止形成新的村级债务、提高农经队伍的整体素质等,从而达到提高村级财务管理绩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周长峰在《当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一文中指出可以通过六点措施来提高当前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分别是:提高乡村干部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健全各种制度,规范财务管理为使村级财务步入规范轨道,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财政部新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要求,在资产、收支往来票据、账目设置、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做到规范管理;加强财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强化审计监督,加大惩戒力度;开展民主理财、遏制乱支乱用;发展农村经济、化解理念债务;推行乡管村用,定期财务公开。我国当前对于村级财务管理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关注,这必将为以后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2 对当前我国村级财务管理的启示

通过对当前国内外村级财务管理研究现状的概述,根本目的是要借鉴学习国外的科研成果,优秀做法。认清我国村级财务管理的存在问题,努力完善我国村级财务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搞好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笔者认为,通过对当前国内外村级财务管理研究现状的概述,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1)要坚持“村民财富最大化”和“村财来自于民,用于民”两个理念。“村民财富最大化”是所有财务工作的价值基础,“村财来自于民,用于民”的财务理念是处理好财务与村民关系的基石。坚持这两个理念,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在整个经营管理中的定位,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

(2)要强调“财务垂直管理”、“财务双线负责”和“信息系统监督平台”三个要点。“财务垂直管理”和“财务双线负责”机制能够维护村级财务主管人员的相对独立地位,且有利于其管理和控制职能的实现,而“信息系统监督平台”的建设和完善,能够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可检查性,有利于监督平台的实现,确保“村民财富最大化”和“村财来自于民,用于民”,对于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前者是从人的角度、后者是从技术角度来确保财务信息的质量。

第3篇:乡村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林木种苗;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对策;青海互助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命脉,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发展的关键[1]。为进一步做好互助县林木种苗工作,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对全县林木种苗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理清了今后发展方向。

1种苗基地建设现状

1.1育苗基地

全县现有苗圃214处,总面积334.2 hm2,其中国有苗圃10处(包括林场下属苗圃7处,县级以上苗圃3处),面积69.7 hm2,集体苗圃8处,面积9 hm2。个体苗圃196处,面积255.5 hm2。全县年产苗量12 523万株,其中国有苗圃2 997万株、集体苗圃750万株、个体苗圃8 776万株,基本上能够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的需要。随着林木种苗事业的发展,在国有苗圃中基本形成了以李丰苗圃和北山林场苗圃为龙头的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针叶树种育苗基地;以双树苗圃为主的青杨、青杨二号、新疆杨等阔叶树种和丁香、榆叶梅、连翘等花灌木育苗基地;以中心苗圃为主的大果沙棘、乌柳、沙地柏、甘蒙锦鸡儿等引进树种和乡土灌木树种育苗基地。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个体育苗户迅速增加,育苗面积不断扩大。

1.2育种基地

建立了一批林木种子繁育基地。2002年实施了“互助县祁连圆柏种子园母树林建设项目”,项目总规模68.4 hm2,其中祁连圆柏种子园13.5 hm2,祁连圆柏母树林54.9 hm2,项目总投资125.24万元,可年产种子13 t;2003年实施了“青海省海东地区柠条采种基地建设项目”,基地总规模670.7 hm2。总投资304.3万元,每年可产柠条优质种子100 t,年收入可达60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有采种基地739.1 hm2,其中祁连圆柏种子园13.5 hm2,祁连圆柏母树林54.9 hm2,柠条采种基地670.7 hm2。

2林木种苗生产的主要特点

2.1呈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趋势

根据生态立省战略和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及产业政策的调整,加之互助县和青海省内高标准造林绿化等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有力地拉动了互助县林木种苗产业的发展。各地紧紧抓住苗木紧缺、种苗价格上涨的契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苗木产业,特别是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个体私营育苗已成为互助县育苗产业的一支生力军,如互助县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是苗木种植户自愿组成民间新型组织,依据“政府引导、专业运作、服务会员、降低风险”的原则,从维护会员切身利益、降低市场风险、避免无为损失、提高苗木产值、维护品牌形象、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实际需求出发,自愿组成利益共同体,规范苗木销售市场,消除变相压价等不良现象,实现会员利益最大化。截至目前,已成立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17个,其中加定镇相继成立了“互助县加定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互助县加定镇得红苗木专业合作社”、“互助县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互助县绿鑫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截至2009年底,加定镇种植苗木面积达123.3 hm2,共销售各类苗木299万株,苗木销售累计收入1 275万元,其中专业合作社运作销售189万株,苗木收入716万元,其他途径销售苗木110万株,销售收入559万元,成为全县个体育苗的“排头兵”。

2.2经营形式灵活多样

从经营体制看,互助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国有苗圃为龙头,乡村集体苗圃为骨干,个体育苗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合营一齐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县、乡、村3级育苗网络。一是国有苗圃。国有苗圃依然起着龙头示范作用,它们充分利用自身在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继续发挥着骨干作用。二是乡村集体苗圃。这部分苗圃主要是村集体育苗,所占比例不大。其主要经营方式是集体统一规划、统一出地、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其优点是充分发挥了集体优势,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壮大集体经济。缺点是责、权、利不明确,成本高、浪费大,效益较低。三是个体育苗。个体育苗又分为2种形式:一种是个人独资育苗,即通过自产自销、租赁土地等形式,利用兴办其他产业盈利资金投入育苗生产;另一种是专业合作社育苗,即通过技术入股、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按照合作社形式育苗。这种方式弥补了个人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不足,集中力量,共同兴办。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基础设施差,经营与技术落后

一是投入不足,苗圃基础设施差。近几年成立和创办的苗圃,各项基础设施(围墙、房屋)不健全,使苗圃的管护工作一直处于滞后状态;部分苗圃无灌溉条件,也缺少必要的喷灌设备,使育苗数量、质量达不到要求。二是经营粗放,国有苗圃没有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由于互助县国有苗圃属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经济负担较重,仍停留在老模式,经营规模不大,苗圃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发挥龙头和骨干带动作用。三是采种条件落后,种子利用率低。采种工作大部分采用人工作业,造成一部分林木种子资源流失。

3.2市场竞争力弱

一是个体育苗缺乏市场调解能力,经营理念较落后。大部分个体育苗户没有育苗经验,存在盲目育苗,一哄而上现象,加上又没有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技术应用不到位,管理粗放,导致沙棘、金露梅和小檗等部分苗木滞销,给众多育苗户带来了经济损失,影响了其育苗积极性。二是林木良种基地数量少,结构不合理。全县只建林木种子基地2处,尚无林木良种基地。除柠条和祁连圆柏少数几个树种外,其他大多数树种都未建繁育基地。加之互助县新品种育、繁、推脱节,良种苗木繁育、生产、供应滞后,影响了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此外,原有基地树种单一,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4发展对策

种苗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现代林业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分类管理、分区突破战略,坚持科技兴种、依法治种,搞好良种繁育,逐步实现生产区域化、苗木供应基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多样化,形成种植、营销一体化的市场网络。

4.1积极调整育苗结构,培育适生树种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2],按科学规律办事,根据川、浅、脑不同自然地理、气候条件,适当减少沙棘等当地树种的育苗面积,增大抗旱、速生、经济价值较高树种的育苗面积,如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和油松等。现调整的基本格局是:川水地区主要培育青杨、新疆杨、山杏、油松和花灌木等速生、抗旱、经济价值较高树种;浅山地区主要培育青杨、榆树、沙棘等造林树种;脑山地区和林区周边主要以发展常绿针叶树小苗和种源苗木及野生适用品种苗木为主。同时,完善种苗引种、驯化程序,结合县情实际,引进耐干旱、耐寒冷、耐瘠薄、无病虫种苗,经过苗圃苗期培育,上山造林后逐步成活成材、开花、结果,繁衍后代,最终取代退化树种。

4.2加强国有苗圃科技培训,提高育苗技术水平

目前,互助县林业重点工程及城镇绿化建设相继启动实施,种苗供不应求,迫切需要采用新技术,建立稳定的育苗基地体系。因此,必须抓好国有苗圃建设,发挥其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一是重点在苗圃领导班子建设、技术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和苗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二是在苗木生产的树种、品种、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强化以质量求信誉、以质量求市场、以质量求生存的市场竞争意识,不断调整苗木生产结构,培育出名、特、稀、优、新的市场急需的高质量苗木,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在苗木生产中,要与造林单位密切配合,制订种苗生产计划,搞好种苗生产与造林计划的衔接,尤其是与工程造林相结合。四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实行科学育苗,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重点抓好容器育苗、大棚育苗、全光喷雾扦插等技术,广泛推广应用GGR生根粉,实行育苗全过程质量管理,层层把关,严格管理,以提高育苗质量。五是积极做好国有贫困苗圃的解困工作,要尽快制订贫困苗圃脱贫方案,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增强改革开放意识,提高适应和驾驭种苗市场的能力[3]。

4.3加强采种基地建设,提高种子利用率

良种繁育基地是林业工程的基础和出发点,要在保护和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建设新的良种繁育基地,主要抓好优良资源的收集、繁殖和推广,提高采种技术,建立健全种子采收、分级、贮藏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一整套林木结实预测预报体系,引进林木种子采集和调制的机械化研究成果,加大采种基础设施、种子贮藏冷库的建设力度。

4.4引导多方参与,实现多种方式的苗木产业化生产

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种苗是主要的发展模式。积极鼓励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单独或合伙参与林木种苗的开发和建设。同时,要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林木种苗建设的法律地位,统一税费、资金利用和投资等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目前互助县种苗结构状况看,国有、乡村和个体经营成分各占1/3,但从市场经营和投资渠道看,个体育苗更具活力,只要技术服务到位、引导有方,个体育苗可作为农村种苗产业的主体和骨干力量[4]。

4.5拓宽思路,多角度发展苗圃

小城镇是青海省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园林绿化和新农村绿化是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因此,抓住时机培育连翘、榆叶梅、丁香、旱柳等主要绿化树种,使苗圃从多角度发展,调整苗圃的经济运行机制。绿化树种以多样、层次分明,空气净化,环境优美方面,还要从常绿阔叶树种、秋花树种、彩叶树种等,实现县城周边绿化、美化、净化、香花、彩化等多方面的角度考虑。

4.6加大建设投资力度,实行林木良种补贴制度

种苗工作是林业建设的基础,是影响林业建设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根本因素。因此,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和支持林木种苗工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尽快实行林木良种补贴制度,鉴于林木良种和农业良种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一是林木良种基础投入大,生产成本高;二是林木良种推广面积不固定,单位面积内重复使用林木良种周期长,不像农业年年重植,年年收获,林业造林一定管“终生”;三是林业良种生产、使用、推广,需要经历“种子、苗子、林子”的“三子过程”,与农业相比,多了一个育苗环节,林木良种推广更多表现为良种苗木的销售与使用(相对苗木造林而言,种子直播造林比例小)。

建议实行林木良种补贴:一是对林木良种生产、选育基地进行补贴;二是对良种造林推广实行补贴。前者对良种生产者进行补贴,有利于林木良种基地的稳步发展和良种的稳定生产,后者对良种推广者进行补贴(即造林直补)可以促进良种使用率的提高,间接拉动良种销售与良种育苗。

4.7加强依法治种,强化种苗质量管理

要加强《种子法》的贯彻执行,尽快出台《互助县林木种苗管理办法》,保护和利用种子、苗木,维护种苗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实行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规范种苗生产经营活动。加大种苗执法力度,依法整顿种苗市场,严厉惩治经营伪劣种苗的行为,使互助县种苗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同时,强化种苗质量监督,建立种苗质量抽查制度。目前,互助县林木种苗还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尤其是直播造林种子质量较差,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效。因此,要进一步强化质量监督,充分发挥县林木种苗管理站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检验检疫职能,加大种苗质量抽查力度,对生产、流通和使用中的林木种苗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5参考文献

[1] 邹向英,刘大伟.谈加快林木种苗的发展[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7):93.

[2] 郑三军.高台县林木种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9(6):78-80.

第4篇:乡村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农村土地使用权;土地流转;金融支持

Abstract:Via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reform on assignment of the land-use rights and financial support in Shandong and Henan province,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ameness among the typical cases of assignment of the land-use rights, indicates that the case in Zaozhuang is the most practical one and should be popularized. On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transference of land-use rights, this paper giv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reform on the transference of land-use rights.

Key Words:land-use rights,assignment of the land-use rights,financial support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7-0003-04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需要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大金融支持三农的力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笔者在对山东、河南两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改革实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和加大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一、案例基本情况

近年来,山东、河南两省各级地方政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因地制宜,以股份合作、转包、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适度规模的农村,取得了较大成效。从各地实践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典型案例主要包括枣庄案例、泰安宁阳案例、潍坊案例、青岛胶州案例和信阳案例。

(一)枣庄案例

1. 以农村土地合作社为发展平台,形成规模优势。在认真总结农民自发进行土地流转经验的基础上,枣庄市以土地合作社作为土地流转的基本平台加以推广,2008 年5 月以来已成立山亭徐庄、滕州龙珠等多家农村土地合作社。土地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加入土地合作社,合作社发给入社农民《合作社成员证》予以确认,农民凭证按股份获得土地收益。

2. 发放土地使用产权证,明晰权利边界。为明晰流转土地产权边界,枣庄市创设了全国首批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截至2008年底,枣庄已核发土地使用产权证686个,涉及土地4560亩。持证人在3年的产权期限内,可以作价入股、合作经营或向银行业机构办理抵押贷款。

3. 建设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立体市场,搭建流转平台。枣庄建立了市、区(市)、乡镇三级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网络,农民、合作社或银行可凭土地使用产权证到土地使用权交易所进行土地使用产权交易,土地交易所对涉及土地进行评估。

4. 主动创新信贷产品,金融跟进配套服务。为满足融资需求,人民银行枣庄市中心支行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农村土地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枣庄市金融机构主动创新信贷产品,按照“多行进入、分类抵押、一证多贷”的方式积极加大信贷力度。目前,该市金融机构累计向土地合作社社员或理事发放联户联保贷款354 万元。

(二)泰安宁阳案例

1. 健全土地流转配套机制。宁阳县出台《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促进规模经营的意见》等,鼓励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基地的政策,先后建立土地流转管理体制、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制、土地流转财政扶持机制和土地开发整理机制,规范土地流转。

2. 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一是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土地流转,全县年销售收入过1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8家。二是按照“股份+合作”模式,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台助推土地流转,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到364个,入社(协会)农户9万户,流转土地1.8万亩。三是加大劳务输出,促进5万亩农田以“托管”方式进行流转。

3. 土地流转规模较大。截至2008年10月底,宁阳县开展土地流转的村庄共302个,占全县的53.36%,参与农户3.7万户,流转面积7.6万亩。

(三)潍坊案例

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基础上,潍坊市形成了多种较具特色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形式。三种有代表性的模式如下: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自属种养基地+农户”模式。农业龙头企业以租赁承包形式向农户或村集体取得一定时期的土地使用权,与基地农户按比例共同投资生产。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农户”模式。农村专业合作社以租赁承包形式向农户或村集体取得土地使用权,由社员农户分别投资生产。三是“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自属专业公司+职工农户”模式。合作社以入股形式取得农户和村集体土地使用经营权,成立专业公司经营入股土地。目前,农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成效显著,全市农地流转面积已占总面积的5%。

(四)青岛胶州案例

胶州市着力推动和规范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据调查,该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7%;参与流转的村庄563个,占村庄总数的69.4%;参与农户3.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8%。

1. 以专业合作社为土地流转的主要载体。2008年2月以来,胶州市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出资设立和农民自发成立等方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36家,土地流转面积4.9万亩,占全市流转面积的44.5%,涉及农民9000户,占全部流转农户数的25%。

2. 地方政府建立三级土地流转市场,加强规范引导。胶州市搭建政府主导、市场运转、规范长效的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实行土地流转一站式服务,保证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地进行。

(五)信阳案例

信阳市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 积极搭建农村土地经营流转平台,规范、服务土地流转行为。如罗山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和服务网络,健全了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流转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土地流转工作。

2.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取得初步成效。信阳市吸引“城市工商资本下乡” 参与土地流转,已扶持、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50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7家,共带动了全市50%左右的农户参与土地流转。

3. 金融机构丰富支农信贷产品,加大金融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加强信贷产品创新,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提供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支持。如,截至2008年底,仅罗山县楠杆镇就利用368公顷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作抵押共向农村信用社办理贷款876万元。

二、对几个土地流转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因此,推行土地使用权流转,其前提是清晰农民的土地产权,否则流转就无法保障;其活力在于建设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否则流转就无法实现;其动力在于政府的积极推动和监管,否则就不能保证土地流转的健康、有序、规范进行;其核心在于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否则规模化、资本化的目的就很难实现。对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详见表1),有助于研究确定土地流转改革的发展路径。

(一)几个典型案例的共同特点

一是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进行了确权。几个地方政府部门都向农民发放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有助于明确农民权利界限,一定程度上解决土地流转行为和土地合作社融资面临的产权界定难题。

二是政府建立了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枣庄、泰安宁阳、青岛胶州、信阳均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农民、合作社可以到交易市场进行土地经营权交易,贷款银行也可以通过市场将设定抵押的土地经营权进行变现。

三是政府对土地流转积极推动,正确引导。地方政府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加强监管,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规范地进行。在流转形式上,因地制宜,鼓励流转形式多样化。

四是金融支持“三农”力度逐步加大。农村土地流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融支农担保难的问题,解决了“三农”贷款难的问题。特别是枣庄市创设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得到了法院的认可,调动了银行参与的积极性。金融机构主动创新信贷产品,探索创新土地产权证抵押贷款、合作社创业带头人贷款等七类信贷支持模式,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二)几个典型案例的差异比较

一是土地产权证明有所区别。与其他地方相比,枣庄市创设了全国首批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向加入土地合作社的农民颁发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进一步明晰了流转土地的产权,有效解决了土地使用权量化入股和融资困难等问题。

二是交易市场的模式和完善程度不一。枣庄市建立了市、区(市)、乡镇三级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胶州市建立了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有的只有二级或一级。其中,乡镇一级成为主要交易市场。相比较而言,枣庄市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比较完善、规范。

三是土地流转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主要包括入股、租赁、转让、互换等几种,但近年来以土地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逐渐成为主要的模式。其中,枣庄、胶州和潍坊的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更为强劲。

通过比较,枣庄案例的明显优点在于清晰界定了权利边界,完善了交易市场,有利于土地的流转和金融机构抵押权的实现,其以合作社为平台的“四位一体”做法也是目前各地典型案例探索的主要方向。因此,笔者认为枣庄案例有较强的借鉴和推广价值,如果吸收胶州的政府扶持、潍坊的市场化经验,其发展前景可以更加宽广。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地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改革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但是总体上看,该项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各种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面临法律障碍

《物权法》第184条和《担保法》第37条均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设定抵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5条进一步明确,“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或者抵偿债务的,应当认定无效”。虽然《物权法》规定“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为土地流转改革预留了出口,但是目前尚无明确的相应法律规定。即使枣庄市政府向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发放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其抵押的合法性还值得商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禁止性规定,一方面造成“抵押难”问题,影响了金融支持“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影响了农民的权益,因为耕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手中最具有价值的财产,不允许其进行抵押融资,就是限制了农民土地使用产权的担保权能。

(二)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缺少具体操作制度,土地流转过程中不规范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农户之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多采取口头协议的形式,留下纠纷隐患。二是有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未经农户同意,便将土地流转给第三方经营。三是部分乡村干部越权直接充当土地流转主体。四是个别乡村组织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违反规定借承包经营权流转之机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流动性不强

一些地方尚未建立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缺乏完善的市场规则,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开展。部分地方政府部门未能按规定对所有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导致土地流转无法有效流动。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遵循的“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农业土地用途”的原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流通性、可交易性。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评估制度有待完善

一是评估机构缺乏法定资质。当前,土地承包产权的评估认定主要由乡镇的司法所、经管站及土管所进行,而这些机构缺乏法定资质。二是土地使用权贷款抵押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有待提高。三是评估登记缺乏有效监督,其公正性、准确性缺乏公信力。

(五)金融机构难以有效行使抵押权

一是违约处置难。如果贷款出现违约风险,鉴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殊性,由哪个部门来处置、如何执行、如何再流转等问题存在操作难度。二是土地流转期限过短。枣庄等地方的土地使用产权证期限暂定为3 年。但3 年有效期较短,如果抵押人在合同期内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债务,抵押权人面临抵押权到期灭失的风险,无法予以变现。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法律制度

应当充分总结各地的土地流转经验,修改《物权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取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限制,允许其依法进行流转和设定担保。为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尽快制定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明确土地流转具体操作程序,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调解制度。

(二)以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推进土地流转改革

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的实践表明,必须在坚持“三不变”原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积极探索。鼓励各地方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和规模经营方式,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提供充分的实践支撑。可以借鉴枣庄、胶州、潍坊等案例经验,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建立土地合作社。各级政府应加快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促进各类土地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三)优化土地流转交易市场环境

鼓励地方政府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搭建土地流转和交易市场,为流转提供有关法律政策宣传、流转信息、流转登记、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等服务,逐步建立完善流转服务平台和网络,培育良好的流转市场环境。

(四)优化土地流转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要在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维护适当竞争。二是发挥政策优势,加强窗口指导,研究制定金融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加大对土地流转经营和规模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科学设计农村土地抵押贷款制度。制定土地流转贷款操作指引,鼓励、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合股方式连片集中经营。

(五)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评估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评估准入制度,明确抵押评估中介机构的资质条件,增强土地使用产权评估抵押的合法有效性。二是科学确定评估依据和标准。通过建立土地评估信息数据库,跟踪分析、加工交易信息,不断调整、完善评估依据和标准,切实维护银行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农村征信系统的建设。扩充和完善征信信息来源,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实用性和及时性,为各金融机构投放信贷提供服务。

(六)健全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配套机制

一是合理确定土地使用产权期限。既要考虑农业生产周期和贷款偿还,又要防范农民失地风险,在设定土地流转及抵押时,土地使用产权期限以5-10年为宜。二是建立贷款风险防范补偿机制。由农村土地合作社建立风险基金,政府部门建立还贷周转金、风险补偿基金,按一定比例分担土地合作社的贷款损失。三是引入商业性保险保障机制,通过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的介入,有效降低合作社土地使用产权的抵押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子强.山东枣庄农村规模经营和金融创新调查[J].中国金融,2009,(4).

第5篇:乡村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小型农业机械;皖南地区;影响因素;推广应用;对策

安徽省皖南地区在新时期大力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化发展,他们的总体发展思路就是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来发挥科技创新,充分开拓山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将农产品加工机械化作为首要突破口,主要强化机械化薄弱环节技术。在整个皖南山区推广成熟的机械化设备技术,确保山区内林果业、设施农业、初加工机械化等环节的相互协调发展。同时也要积极优化升级农机装备结构,积极快速提高农区机械化水平,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基于小型农业机械化的皖南山区专项工程发展概述

皖南山区在农作物种植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山区特点,他们所主要种植的农业作物包括水稻、油菜、茶叶、烟叶、果蔬、药材、等等。该地区本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分步推出、再配合政府扶持和社会服务,构建了一套符合于地方农业发展行情的小型农业机械化体系。到2015年底,该地区已经初步建设完成特色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区10个,果茶桑机械化水平也已经达到50%以上,农技专业合作社注册数量超过500个,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乡镇、行政村的全面覆盖。争取到2020年,包括皖南山区在内的整个安徽地区将建设完成特色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区超过42个。从皖南山区的主要农业机械化专项工程项目来看,包括了茶叶、山核桃、板栗、桑树等专项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以特色农产品为例,该地区就开展了基于特色农产品薄弱环节的机械化试验示范工程,以“一乡一品”工程原则,大力推广山核桃脱蒲、烘干、板栗剥苞、蚕茧烘制、毛竹初加工、果树植保等机械化生产及初加工技术。强化对地方新型适用机械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经验交流[1]。到2015年底,皖南山区已经初步建成4个优势特色农产品薄弱环节机械化试验示范区,实现了对地方农机装备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2小型农业机械化在皖南山区推广的影响因素

安徽省皖南山区由于整体发展受制于地理条件、耕作制度和种植规模等等内外因素,所以农业发展地域性特征极强,其小型农业机械化发展也被深刻影响,主要来讲体现在以下3点。第一,由于地理条件限制,皖南山区更适合于发展小型农机,而事实上地方小型农机相比于大中型农机保有量更多,在水田、耕地、茶园、林山和竹园中应用更加得力。可以看出该地区在多种农业种植经营方面都求小求新,例如对微耕机、小手扶、修剪机、茶机等小型机械的应用就非常广泛。而更由于地区地理条件影响,在山间耕作作业、运输等等农业活动中也更适合于小型农机发展。第二,皖南地区整体农机作业水平不高,这是由于当地山区土地规模较小且非常分散的地理特征所造成的。所以许多农户沿袭了传统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这使得农机作业面积偏小且作业时间偏短,导致农机利用率变低[2]。总体来看,这不利于皖南山区土地流转,更不利于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第三,虽然皖南山区比较适合于小型农业机械化发展,但整体来看地区农机装备总量还偏低,特别是受到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限制影响,田地整体平整度差、农机耕路也不够完善,农机总生产动力较比北方某些地区还有巨大差距[3]。

3小型农业机械化在皖南山区推广及应用的发展优化策略

3.1强化政府扶持力度

以发达国家过往发展经验来看,必须做到对工业反哺农业来弥补农业发展的弱质性,因此政府必须强化地方扶持力度,实现多元化投入发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基本导向、以工程项目投入为主要抓手、以乡村集体与农机专业化合作社为投入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特色小型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再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在新形势下努力转变观念,多多投入财政资金发展皖南地区小型农业机械化的相关研发、引入、示范、鉴定、推广和培训工作,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帮助农民在享有优惠福利政策的辅助下实现小型农机购入,例如贷款购买设备、享受政府补贴政策等等。通过政策拉动内需、保持皖南地区小型农业机械化的稳定向前发展,最终实现对地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高。

3.2强化农机农艺有机融合

皖南地区要想快速发展小型机械化农机农艺,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就必须建立具有农业机械化技术特色的指导专家组,强化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机械化种植,并扩大种植规模,建立以地区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指导。再者,也要加速制定适应于不同区域及不同农业产品的科学农艺标准,走规范化机械技术作业路线,提升地方农技作业的标准化水平,做到健全皖南山区小型农机化技术创新体系。最后,还要把初加工这一薄弱环节作为重点来突破,将农机农艺有效融入到初加工生产体系当中,进而提高它的科技含量和适应性,打造一套轻便耐用且节能环保的初加工农业机械化设备。

3.3重视新型服务主体培育

要鼓励和积极推动发展适合于皖南山区的特色专业性农业技术,再配合综合性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业大户等等,建立具有示范性和共建性的专业农机合作社并重点扶持。在这一点上,要优先委托和安排合作社组织承担皖南山区的小型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开发,推广优势项目,探索全新合作模式,进而达到对经营服务领域的全方位拓宽,最大限度强化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力度和规模[4]。

4结束语

皖南山区作为安徽省的特色农业发展地区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及技术指标,当地还应该继续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小型农业机械化道路,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种植培育,利用小型农机将山区地理劣势转化为优势,全面推广农业机械化,最终实现山区农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朱茂林.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8):21-22.

[2]梁景晟.泰和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机,2014,45(5):13-15.

[3]石永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第6篇:乡村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对策建议;凤台县

发达而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于解决好“三农”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县域农业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体系建设情况。凤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由县、乡镇2级农技推广机构构成。2006年,凤台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基层农技推广机制创新试点县。体系建设情况如下:(1)县级推广机构6个,属凤台县农业农村局农业委员会二级机构。在编人数79人,批准编制数为86人。年龄50岁以上18人,36~49岁51人,26~35岁10人,无25岁以下人员。具备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59人。(2)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28个,乡镇农技站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在编人数88人,批准编制数为117人。年龄50岁以上5人,36~49岁64人,26~35岁19人,无25岁以下人员。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有62人。(3)基层站所建设。自2008年起,凤台县进一步加强了乡镇基层农技站硬件建设,农技站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了电脑、电动车、数码相机、电冰箱等办公设备。1.2取得成效凤台县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40个基层农技推广星级服务创建试点县之一,桂集镇和大兴镇农技站被授予全国五星农技推广机构称号。凤台县先后9次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先后2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1.2.1农业推广体系制度健全。建立了竞争上岗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知识更新制度等管理制度,完善从农技人员到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了县、乡2级农技推广服务网格。1.2.2遴选培育示范户效果明显。围绕小麦、水稻、蔬菜、生猪、水产五大主导产业,2019年推广21项主推技术,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认真遴选熟悉农技推广方法和技巧、“一专多能”、责任心强的164名农技人员参加包村工作。培育82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万户,取得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1.2.3农业产业化形成规模全县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超60亿元,顾桥、桂集等乡镇大中型面粉加工企业发展到30多家,是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朱马店全国1万hm2糯稻生产基地续报获得审批通过,糯米加工企业发展到20多家,是全省最大的糯米加工基地。1.2.4种养业扶贫突出特色成立了县产业扶贫领导小组,行业牵头全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乡镇农技站长为本乡镇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联络员,全县38个贫困村建成了40个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特色种养业贫困村完成达标38个;特色种养业贫困户完成达标1385户;通过产业扶贫项目、扶贫车间、整合社会化服务、小额金融贷款等带动贫困户4899户,实施特色种养业项目的贫困户覆盖率达94%。1.3存在问题。1.3.1参与乡镇中心工作过多。由于实行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技推广工作需要得到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主管部门在人员调配、考核和晋升等方面也要充分听取所在乡镇政府的意见。乡镇政府常安排乡镇农技人员包村开展计生、创建等工作,从而挤占了农技人员的推广工作时间,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成效。1.3.2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中高级岗位职数少、职称工资长期得不到兑现等问题,影响了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乡镇国土所、计生办、司法所、学校等单位横向相比,农技部门在工资、福利、经费等方面的劣势更为明显。1.3.3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青黄不接。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站进入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较少,有的即使招入了,也因为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劣势留不住人,导致农技推广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平均每个乡镇有农技专业技术人员2人、水产专业技术人员1人、畜牧专业1人。1.3.4缺少稳定的工作经费来源。当前,乡镇农技站工作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只是在与上级或其他单位业务合作时,才拨给农技站或相关农技员协作经费,致使部分试验、示范、推广等业务活动开展较为困难,自身职能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2对策建议

2.1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创新。2.1.1理顺“条”“块”关系在现有体制下,要强化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条”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同时兼顾“块”在落实农业政策、实施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乡镇农技人员既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农业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又要积极参与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以争取乡镇政府和乡镇、村对农业工作的支持。2.1.2完善延伸队伍建设2018年,中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人才是关键。重点要加强科研、推广、农村人才3支队伍建设,并有机结合起来。由农技推广服务专家组为核心,以164名县乡2级农业技术人员为依托,每个技术员联系1个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指导5个示范户和2个贫困户每个示范户至少辐射带动5户,形成技术服务单位、专家组、技术指导员、合作社、示范户、辐射户层层延伸的农技推广工作网络。2.1.3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解决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及被乡镇中心性工作缠身的问题。公开招聘大专以上农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青黄不接、后续乏人的问题,满足农技推广的工作需要。2.2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育。2.2.1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扶持力度建议将局属几家科。研单位确立为一类公益性单位,鼓励和支持现有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基层参与科研创新,结合院士工作站和孵化器工作,推进科研成果向企业、合作社等转移。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市场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长期有效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双赢”。2.2.2加强农村人才培育。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中招募有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较高技术专长、服务意识和协调能力较强、在服务区域有较好群众基础的人员作为特聘农技员。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紧密结合起来,深化农村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机制,增加职业教育比重。2.2.3提高农技人员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农机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制定应时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计划,组织所有农技人员参加专项能力提升培训。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业科技人才培训、进修专项经费,保障基层农技人员有培训、进修的机会,不断更新知识,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2.3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3.1加强物化平台与虚拟平台建设。以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物化平台和农业信息网、农业物联网等虚拟平台为载体,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县建设,落实配套资金,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设施蔬菜栽培、生猪养殖监控等物联网示范点。按照“六个一”标准,即:一处场所、一套信息服务设备、一条宽带、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处宣传栏,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区建设。结合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推进乡镇农技站视频会议系统建设。2.3.2加强农技推广。App等应用普及积极推进中国农技推广App等应用普及,提高农技人员和示范户运用互联网学习和传播农业科技、生产经营等知识能力,并不断开发其他现代化推广服务方式方法,推进农技推广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第7篇:乡村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1.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夏粮、秋粮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2013年,全年粮食总产36.8万吨,水果总产17.6万吨,花生总产8.2万吨,蔬菜总产124.8万吨。

支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补贴面积进一步扩大。小麦综合补贴面积36.75万亩,共发放直补资金520万元、良种补贴400万元、农资综合补贴2394万元,良种补贴和直补实现了小麦、玉米全覆盖,首次实施了棉花良种补贴项目,今年又实施了花生直补项目。小麦高产创建、小麦科技入户项目取得新成效,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今年还承担了国家花生、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和市级小麦高产创建项目。马铃薯高产创建,经省、市专家实地测产,10亩片亩产达到3890.6公斤,小麦高产创建,经市专家实地测产,10亩片亩产达到712.3公斤,均超额完成创建指标。

测土配方施肥有序开展。目前已完成全县的农业土地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完成土样化验13000多个。

2.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农村政策进一步落实

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初步建立了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在全县16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初步构建了有形市场,搭建起了信息平台,选配了村级信息联络员,政府严格监管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初步形成。截止目前,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92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82万亩的10.55%,涉及农户2.6万户,占承包耕地农户数的11%。

扎实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工作。通过重点扶持,典型示范,改造提升了5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66家,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86家,入社总户数达到12.2万户。其中已进行工商登记的967家,有60多家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受到国家、省、市表彰。郑城、流峪两乡镇充分发挥金银花协会作用,开工建设了中国金银花物流港,组织金银花交易,年销售收入150万元以上的营销大户已发展到320家,金银花交易量占全国的70%,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金银花集散地。

3.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强

结合“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的创建工作,以小麦、玉米、花生、蔬菜四大产业为依托,坚持一手抓新基地发展,一手抓老基地规范,在全县初步建立了高蛋白优质小麦、旱地小麦、玉米新品种展示、优质花生、优质马铃薯高产示范、优质蔬菜等十个示范基地,促进了农业规模和效益的同步提升。蔬菜形成了马铃薯、大蒜、西瓜、食用菌、铁葱等专业生产基地,面积达到48万亩。果品形成了蓝莓、凯特杏、乌克兰樱桃、苍方早生桃、雪枣、水晶梨等20多个优质果品基地,面积达到45万亩。中药材形成了金银花、丹参、黄芩等专业生产基地,面积达到50多万亩。县委、县政府把金银花产业作为全县五大产业发展的重点,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金银花产业发展的意见》,给予重点扶持,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来自金银花,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全县银花总产量达到1550万公斤。

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新突破。郑城、流峪、临涧10万亩金银花片区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的金银花标准化生产基地,山东三精制药有限公司平邑金银花基地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国家GAP认证的金银花基地,“平邑金银花”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性商标。2013年,新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14个,发展“三品”认证基地11.6万亩。农产品“三品”认证总数达47个(绿色食品22个、有机食品20、无公害产品5个)。全县蔬菜标准化基地达到11.2 万亩,优质果茶标准化基地达到8.9万亩,优质中药材基地达到3.6万亩。2个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3万亩,15个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15.8万亩。

4.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截止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0家,其中,2013年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4家,农产品出口企业7家,为4家龙头企业申请财政贴息资金22万元。以汇源、康发、玉泉、金泰药业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可加工果蔬5亿公斤,中药材350万公斤,全县60%以上的农副产品通过农业龙头企业转化后进入市场。先后组织部分重点龙头企业参加了深圳农产品展示订货会、青岛农产品交易会、烟台绿色食品博览会,扩大了平邑品牌的影响力。农业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市场主体。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形成,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产品集中度不断提高,形成了罐头加工、畜禽肉制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2009年,地方镇被授予“中国罐头第一镇”、“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山东省特色产业镇”称号。

5.农村新能源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是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逐步推进。截止目前,全县完成农村户用沼气4.2万户,完成农业改水改厕任务16600户。开工建设大型沼气工程3处。二是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有了新突破。2010年,投资262.7万元,在全县14个镇、街道、经济开发区按照“六个一”的标准建设乡村服务网点37处。通过服务网点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农村户用沼气利用率。三是加强了典型示范培养。重点对卞桥时家村、平邑胡同村等进行培养,做好了示范带动作,推进了全县农村清洁能源发展。

6.存在问题及对策

6.1农村政策落实不能及时到位,阻碍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措施:一是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监管力度,保障农民能够真正体会到国家政策的优越性。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制度。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规范流转行为,更好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和增收致富能力。认真开展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活动,依法规范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水平。积极探索建立企业与农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6.2基地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规模小、知名度范围窄。主要措施:一是全面推进基地规划的落实和品牌的创建。按照县政府《关于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推进出口农产品区域化管理的发展规划》(平政发[2013]30号),加快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三年建设规划,重点创建果品品牌,提升金银花品牌,培育和整合蔬菜品牌。二是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大农业三品认证力度,力争年内三品认证数达到160个,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10处以上,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园区3处,发展有机农业基地5000亩。三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工作。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净化农资市场,切实解决农产品产量提升较快、农产品质量提升较慢的问题。

6.3农业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但在国内国际上竞争力强的、规模大的仍然较少。主要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大申报力度。特别是加大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申报力度,为企业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二是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果品、中药材、畜牧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第8篇:乡村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林果 现状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27-02

引言商南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北纬33°05′49″~33°44′39″,东经110°23′54″~110°01′50″,地处北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带,土壤为沙壤土,境内背风向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十分适宜核桃、板栗、油茶、桃、樱桃等果树生长,为了准确掌握商南林果业生产现状,充分利用商南林果业现有生产条件和可利用因素,进一步加快商南农村经济发展,为全县加快推进林果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指导,本人在工作之余对商南林果产业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

一、林果业生产现状

商南县具有发展林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商南县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把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突出基地建设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注重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果树品种,实现了林果业发展的新突破。止2012年底,全县林业总产值产值6233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1%。其中,林产品产量1054万公斤,产值21840.75万元;果品产量850.7万吨,产值6805.6万元。主要特点是:

1.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全县各镇不断加大林果业基地建设,以基地发展带动林果业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适应市场、突出特色、优化调整”的原则,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累计发展特色林果经济林63.6万亩,其中干果55.8万亩,水杂果1.8万亩,油茶5.9万亩,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良种丰产示范基地、板栗良种示范基地、油茶良种示范基地、猕猴桃良种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逐年扩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基本形成了良种核桃、良种油茶、良种板栗、良种猕猴桃等优势品种生产基地,商南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油茶发展重点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格局逐步形成。

2.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随着林果新品种的引进和基地规模的扩大,一批科技示范园区应运而生,对引进和推广优新品种、示范高新技术和果农技术培训发挥了很大作用。各镇结合各自产业实际,积极组织林农开展林果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普及实用技术,推广先进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全县共举办各类林果业科技培训班1258期,培训果农3.6万人次,12项新技术、新成果在林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引进国内油茶、核桃、板栗新品种46个,研究推广新技术12项,示范带动林果业基地10.5万亩,建立林果业示范园20处、科技示范户2000户,全县林果业栽培良种率达到85%以上。

3.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在林果产业协会和合作社的推动下,林果产品的市场运营体系日趋完善,流通能力也逐年提高。赵川镇建成了全县最大的板栗集散地,经销量占全县60%以上。清油河镇建成了全县最大的核桃集散地,经销量占全县70%以上。商南县清油河镇恒鑫林果专业合作社、商南县长盛林果专业合作社、商南县强力林果专业合作社、商南县木本油料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分散的农户结成了生产、技术、销售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了适应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存在问题

1.种类多,规模小,经济效益难以凸现

虽然全县林果种类较多,尤其是水杂果,栽植分散,没有形成规模,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2.品质差,市场占有率低

即使已经成园挂果的果树,由于商南夏秋昼夜温差小,不利于同化作用和糖分积累,含糖低,着色差,品质低劣,不耐贮藏,同时,易发生采前落果现象,因此,广大消费者不愿购买当地果品,一些果品经营商宁愿支付高额运费从关中、湖北、四川等地批购苹果、梨、葡萄、西瓜、柑桔等果品,也不愿买售本县果农同类果品,从而造成本县果品没有市场,有果难销。

3.不遵循客观规律,存在育目性

很多果农认为商南气候条件优越,适合多种植物生长,一听到或看到果树发展信息或广告,就不加选择地盲目引进和发展,但到了结果期却发现挂果率低、品质差、易染病、果实不耐藏、难销售、经济效益低,继而又人为地挖毁已建果园,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浪费。

4.缺少龙头带动企业

由于商南林果基地规模较小,产量较低,不能满足一般果品加工企业生产需求,因此,没有任何人原意投巨资筹建果品加工企业,致使林果发展规模难以扩大,更难形成致富一方的支柱产业。

5. 受土地政策限制,林果发展规模难以扩大

根据林果对水肥条件要求,大部分林果建园需要建在平地,不宜建在陡坡地,这又与国务院2005年1号文件提出的严禁在平地兴建果园和造林相抵触,使商南林果发展受限制,规模难以扩大。

三、建议与对策

1.立足县情,调优结构

林果业结构调整要走出“大而劣,小而全”的发展误区和“不重实际、人云亦云、一哄而上”的思想误区,立足实际,着眼市场调结构。确定“一引三改”发展思路,即大力引进适合商南气候条件和富有市场前景的名、特、优、新、环保旅游型无公害果树品种;改造现有核桃林,采取高接换优,结合科学管护,提高品质和单产;改造现有板栗林,发展优质抗病虫品种,增强贮藏性,适应市场和季节需求;改变传统运作方式,引导创办行业协会,化零为整,形成拳头,创造规模效益。

2.合理优化果树生产布局,实施优势果树发展策略

果树,尤其是柑桔、苹果对低温和昼夜温差比较敏感,应根据各种果树和品种生态适应性,科学区划,合理布局果树发展区域。因此,商南果树宜按“南北五区”格局合理布局安排:①板栗主栽区:以清油河、青山、赵川、水沟为板栗主栽区域,辐射带动城关、十里坪、过凤楼等镇;②核桃主栽区:以清油河、十里坪、魏家台、白鲁础为核桃主栽区域,辐射带动试马、城关、金丝峡、过凤楼、赵川等镇;③木瓜主栽区:以湘河、白浪为木瓜主栽区域,辐射带动赵川、青山、富水等镇;④水杂果主栽区:以富水、城关、党马、试马为猕猴桃、樱桃等水杂果主栽区域,辐射带动清油河、过凤楼、金丝峡等镇;⑤枣树主栽区:以过风楼、金丝峡为枣树主栽区域,辐射带动城关、白浪、湘河等镇。果树发展应相对集中,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便于进行商品性生产、集约化栽培和规模化经营。

3.实施科技兴果,强化典型示范

科技兴果要以县级科技人员为主体,发挥农村乡土科技人才优势,抓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要坚定不移地开展核桃高接换优、板栗嫁接改造、猕猴桃优质良种建园、果园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力争用三年时间,将现有核桃、板栗实生园全部进行嫁接改良,确保良种推广率达到90%以上。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在发展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充分发挥县果树站、动保站和苗圃中心作用,以栽培一代、试验一代、储备一代为目标,加快新优品种的引进、繁育、示范、推广。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市职业技术学校,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开展技术培训等形式,为基地乡村培养一批新型的林果业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4.依靠科技,提高林果产业科技含量

一是加大低产园改造力度。对低产林果基地进行嫁接改造,改良换优,实施综合科管技术措施,力争使良种普及率达到85%,丰产果园达到60%,单产提高30%,亩产量提高到50公斤,进一步提高林果业经济效益。二是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加大林果优良新品种引进力度,加快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林果业发展步伐,不断引进和推广优质高产良种核桃、板栗及水杂果品种,提高果业产量和产品质量。同时,引导广大果农积极主动应用和推广果业发展新科技,提高果业科技含量。三是开展技术培训班,提高果农科学管理水平。每年春季和秋季分别举办果树嫁接改造、良种选育、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整形修剪等综合科管技术培训,确保每个果农能熟练掌握1-2门科学技术,增强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思想意识。四是鼓励科技人员奔赴生产第一线,指导农民进行科学建园管理。制定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解决好科技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和科研、技术推广工作经费,设立科技成果奖励制度和科技贡献考核制度,促使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到科技服务行列,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作用,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宣传科技、推广科技,全力搞好林果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健全产业服务体系,保证基地增产、产品畅销、产业增效。

5.积极探索新型林果业发展模式

为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保护和扩大林果业自然资源, 要充分利用退耕地、荒山荒地,继续扩大基地规模,改变单一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和引进新型果业发展模式,生产出更多的林果产品,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使果业区域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农林生态一体化,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综合优势。在产品升级上,走果业集团或农村合作组织的模式,密切果业内部联系;在果业经营上,走经济联合体的模式,使果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在果业生产上,推行“果树—农作物”、“果树—黄花菜”、“果树—茶叶—农作物—食用菌”等多种农林复合经营型发展模式,充分有效开发利用各项资源,提高单位经济效益,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之目的,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6.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四大”投入机制

要在经营方式及利益分配上,对林果业实行维持山权、确定林权,坚持谁造林、谁发展、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一定70年不变甚至更长,允许转让、承包和继承。一是建立企事业单位入股合作机制。按照全面招商政策规定,鼓励县级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以各种方式参加联合发展。产业发展可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共同体,推动产业发展;二是建立社会共同参与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筹措建设资金,为果业发展注入活力;三是建立金融信贷投入机制。加大金融部门对果业信贷投入力度,集中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多种经营、长治、扶贫开发、水源涵养林、林业专项贴息等工程资金,按照全县总体规划捆绑使用,各负其责,区域板块推进,使支农资金效益发挥最大化;四是建立股份制合作机制。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面向社会,开辟资金渠道,取得国家、集体、个人及外资的多元投入,允许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力等多种形式入股;县上赋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建立国家、社会、集体、农户“四位一体”的资金投入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红.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五个问题[J].新疆林业,2010(1):36-37.

[2] 徐红梅,刘淑茹:《陕西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果业协会的重要作用分析》,农业经济,2008,4.

[3] 李平步.让林果撑起可持续发展大厦[J].社会主义论坛,2008(4).

[4] 孙兰凤.国内外林果业发展现状研究综述[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2):52-56.

[5] 尉亚妮.关于山西现代果业发展的思考[J];果农之友;2010年08期.

[6] 杨建涛,马西宁.制约陕西关中南部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及对策[J];西北园艺;2003年12期.

作者简介:刘风敏(1959-),男,汉族,陕西商南人,技师,商南县中心苗圃主任,主要从事育苗技术推广、技术培训、苗木培育、产业建设等工作。

第9篇:乡村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农资企业;“互联网+”;经营模式;战略选择;发展对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300-04

成功的农资企业必须依靠正确的发展战略,抓住每个市场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以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审视企业当前的营销体系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性,并客观分析受限于企业的战略地位正确判断的内外部的诸多因素,以战略驱动营销,以营销驱动销售,最终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农资”平台的搭建、领域的迅速扩大,“绿色产品”成为全社会的健康文明的标签,作为不完全竞争的农资行业一度呈现白热化,传统的农资企业发展经营模式不合时宜,新型的经营模式又危机重重,怎样破译农资行业的成败密码成为一道“速算”难题。

目前,甘肃省农资企业已进入转型变革时期,农资龙头企业具备产品、渠道、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应紧密结合省情,准确把握机遇,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优势,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借互联网东风,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从销售商转型综合服务商,开辟属于自己新的“蓝海”。

1 甘肃省农资企业发展现状

农资企业,是指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的企业。按照农业生产资料(在农林牧渔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凝结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的物质生产资料,一般情况下包括肥料、种子、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及零配件、渔机渔具等七大类)的定义,农资企业也可分为相应的七大类企业。随着农业生产资料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农资产品种类逐渐增多,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如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社区支持农业(CSA)、智慧农业等,加之绿色生产的客观需要,传统意义上农资的生产、供应、销售已不能满足新常态农资企业发展的需要,而技术支持服务已成为农资流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农资企业的发展经营需要借助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进入“2.0”时代。

1.1 经营规模小,结构模式单一

据中国农资网数据显示,甘肃省农资企业共有1 365 家,涉及农药生产的有12家,涉及化肥生产的有58家;其中专业合作社、果业合作社和经济合作社合作社共计102 家。按其营模式可分为生产型、贸易型、服务型、经销商、政府或其他机构、植保站等六大类。由图1可知,经销商经营模式达587家,占总数的43%,植保站和政府或其他机构经营模式分别是6家和18家,分别占总数的0.4%和1.3%。以经销商为主从事经营活动提供农资销售服务占很大比例,由此可见,甘肃省农资企业经营规模小、结构模式单一。

1.2 缺乏管理创新,农资产品终端诉求发生新变化

传统的农资产品终端服务,即供应商仅负责生产环节、经销商以赚取农资流通渠道的价差而获得盈利。但流通过程中经销商间存在价格竞争、赊销竞争,不利于市场农资的充分配置。随着政策的鼓励、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资经营者到农资流通渠道的主要诉求发生变化,其主要是实现高效经营,包括高效的农资产品、专业的农技服务、及时的信息支持、产品销售服务等,因而能够为土地经营者提供一系列产品及服务的平台型企业成为未来关注的焦点。甘肃省40多家农膜企业固有的竞争强、效益低,研发投入不足,农膜回收利用不到位等,已不再适应社会需求,同时面临着转型危机,而平台服务型企业通过迎合产业链新需求有效凝聚客户群体,有助于提升市场集中度,从而增强企业经营规模效应[1-2]。

1.3 品牌宣传推广度低,影响范围小

目前,甘肃省整体农资企业的品牌经营与管理基本上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商标图案设计简单,品牌宣传只停留在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现卖等阶段,政府依靠推行“甘肃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农资放心店”评选活动、“农资交易大会”“甘肃国际农业博览会暨种子、农药、肥料展示订货会”等措施促进品牌传播,效果不佳。大多数农资企业没有建立起科学、系统、完善的经营品牌、管理品牌的体系。农资企业在以散户为主导的农地经营背景下,未能充分认识到农资品牌对经营效率的提升作用,忽略农资品牌在市场中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追随度等的提升或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提升。

1.4 行业壁垒低,假劣产品严重影响市场环境

农资的主要消费者农民由于教育文化素质低,并且技能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加上农村基础设施(道路、网络通信等)不健全,使得农资生产商和农民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而部分生产商利用此种弊端为谋求利润,进行掺假造假非法活动,不仅使农资企业失去忠诚的客户,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资市场的正常运营。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省各级农牧部门检查农资市场1 058个(次),检查农资经营门店7 438个(次),查获种子、肥料、农药、饲料、兽药、渔机具、农机及零配件等各类假劣农资425.4 t、9 830盒(件、瓶、袋、罐)、229台件。假劣产品充斥消费市场,顾客需求服务受到威胁,如果得不到解决或是补偿,农资企业将面临经营风险。

1.5 经营生产受农资政策影响

随着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病死猪肉等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侵袭,农产品供给量增加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得到重视。2015年,农业部针对当前农药使用过量、农业生产安全隐患突出、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等问题,制订出台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力争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一方面,政策旨在通过“控、替、精、统”技术路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部分企业而言,农药、化肥等农资的零增长政策,不仅使农资企业的销售量减少,而且会带来流通不畅、产品积压、经营费用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农资企业需要提前作出理性决策,以不断适应市场的新变化[3-4]。

2 新环境下农资企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目前,在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的“互联网+”背景下,农资企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甘肃省农资企业已进入转型变革时期。中央提出支持“三农”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调、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发展、初步形成区域种子优势产业群等优势条件都为农企发展带来机遇。

2.1 惠农补贴政策为农企发展注入活力

2.1.1 优惠税收政策极大鼓舞企业运营积极性。中央提出支持“三农”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所得税减免、增值税返还、出口退税补贴、公益性补贴、价格补贴等。对企业而言,农资企业短期(增值税返还、出口退税补贴、财政贷款贴息、公益性补贴、价格补贴)产出补贴政策相当于降低了产品成本或提高了产品价格。增加长期产出的补贴政策(所得税减免),如所得税减免会增加企业可分配利润,大大加快企业投资回收率,刺激企业扩大规模,达到提高产量的目标,并获得经济利润。其不仅为农资企业发展经营给予了资金支持,而且极大地鼓舞了企业运营的积极性[5]。

2.1.2 各项农业补贴逐年提升为农资企业增加机会。粮食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以种粮面积为补贴依据的补贴方式会增加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会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收入,为农资企业发展增加了机会。据数据显示,甘肃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从2006年的365.874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 419.751万hm2,增加了53.877万hm2,平均每年增加6.73万hm2,平均增长速度为1.7%。近年来,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和农机补贴逐年增加,这些条件为经营化肥、种子、农药、农机具等产品的甘肃农资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加快转型步伐。

2.2 科技驱动下降低农资企业多元成本

农业生产资料是农资企业发展经营的血液,随着农业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我国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使得农业效益、竞争力难以有效提高,从而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科技投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和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精细化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分化、高端化,企业针对农业生产需求研发的专用肥、专用药、专用工具等;新兴的“3R”技术从节水、节地、节肥、料、节能等多方面入手,可有效减少农业生产资料投入、降低物化成本;精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可在不减少产量的情况下,使化肥使用量减少20%~30%、总成本降低15%~20%。与此同时,当前农村的种植规模由于土地流转的不断推进而逐步扩大,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劳动成本,然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正在转向老人和妇女,这些新变化必然要求农资产业加大农资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方式。因此,农资企业在为农服务中,发现新需求、提供新服务,把为农服务提升到新水平。并努力推行“技物结合”,使肥料、农药、农机具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新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率,加快农资企业转型,以适应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2.3 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资源约束加强,农业正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转变。

2.3.1 农村融资为打造“农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平台。近年来,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由2005年的1 008家增加到2011年的7 559家,年均增加1 092家,年均增长速度为39.91%。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多元化,支农政策的不断完善,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有效改善为搭建“农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台提供了保障,有效缓解了众多农资小微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设备更新资金短缺等问题。

2.3.2 初步形成种子优势产业群,企业实力增强。目前,甘肃省拥有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和蔬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优势。全省玉米种子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8%,其中杂交玉米制种、蔬菜花卉种子和脱毒种薯生产的面积分别达8.2万、1.7万、8.3万hm2。国家54 家骨干种业企业,41家已在甘肃省建立了加工中心和生产基地,使得甘肃省种子企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种子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了制种优势产业集群。

2.4 “互联网+农资”平台为农资企业迎来发展契机

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旨在推进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互联网+”势必将成为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动力。

2014年,静宁“兄弟农场”成立公司,主营业务是帮助客户开展网络营销工作,即利用媒体技术(摄影、摄像等)的视觉手段为顾客搭建产品平台,并通过网站策划建设、网站推广维护、信息化管理方案策划等的实施,最终使客户实现盈利。2015年,公司着眼新市场发展潜力,转型经营战略,采用“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的生产营销模式,结合地方苹果特色,集生态观光旅游、销售一体化经营发展,完成了13.3 hm2电子商务优质静宁红富士苹果基地建设,获得较大成功。

张掖临泽国家级玉米种子电子商务中心运营的电商平台2014年实现线上玉米种子销售额达到7 000多万元,2015年实现农作物种子1亿元以上的交易额,目前已形成了6家在线运营公司和17个玉米种子品种,8个月累计收到 900万元的种子预付款,从而真正实现了种业的“精准产销”[6]。

上述案例是高度聚焦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动向的结果,利用自身优势,确定发展思路,在打破传统购销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商业化运行,不仅有效简化了农资购销的程序,而且实现了农技服务体系的标准化。

3 甘肃省农资企业的战略选择

3.1 实施“差异化战略”,逐步细分市场

3.1.1 实施地区差异化战略营销定位客户。实施地区差异化战略有利于农资企业建立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形成强有力的产业进入障碍、增强农资企业对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甘肃省14个市(州)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化,是以发展旱作农业为主,河西走廊主打灌溉农业;定西打造园区发展马铃薯产业;天水立足林果产业优势推进精准扶贫;张掖建成省级种子质检中心;庆阳市发展瓜菜生产、苗林培育产业;陇南徽县旱地辣椒种植形成规模。因为各种农产品生产所需的肥料、农业、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各不相同,因而农资企业根据各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实施产业化战略,建立各地区“农资企业+龙头产业”定向营销,不断取得良好的用户体验,依托龙头产业拓宽市场、推销品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双赢[7-9]。

3.1.2 搭建省县局域网络平台实现标准化经营。所谓局域网络平台是省级农资企业在个县区设立县域公司,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的管理模式。实现省县网络对接,省公司的农资可以直接运送到县级市场,有利于净化农资市场,使农民用上放心农资,节省各级职能部门的市场监管成本;有利于减少经营环节,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有利于基层销售人员节省时间和精力开展技术服务,提升为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基地、专业大户提供侧土配方服务度;有利于零散的网络得到整合,提升供销社农资市场占有率。

3.2 实施“自助套餐”战略,增加消费者选择权

所谓“自助套餐”定向战略,是指农业生产中“需要什么生产资料,就生产什么”,企业以需求量来确定自己的生产规模,此战略打破了以往“套餐”模式,其核心在于农资企业不仅要非常熟悉行业行情,且要有足够的实地调查分析。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农资产品(化肥、农药等)品种应有尽有,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搭配选择。甘肃农资企业要实行“自助套餐”供应迫在眉睫,要使农民降本增产,服务到点,节能减排,提高化肥利用率。结合决策合理布局上下游产品链。如复合肥营销,需要做好下游的经营、生产、服务工作,保证规模、区域、品种和产品在结构上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3.3 实施“蓝海战略”经营,提升用户体验

“蓝海”是相对于红海而言的。所谓“蓝海战略”是指开创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超越竞争的思想范围,开创新的市场需求,开创新的市场空间。而“红海战略”则是指在现有的市场空间中竞争,是在价格中或者在推销中作降价竞争,以争取效率,但增加销售成本或是减少了利润。未来的农资市场必须将服务放在第一位,即注重用户体验。目前,甘肃农资企业营销通过“农资生产企业―各级经销商―零售商店”等诸多环节,消费者获得的产品不仅价格高,且不符合消费者意愿的情况往往出现。因农资企业市场集中度低,未来整合空间大,只有增加用户体验,才能开创新的 “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彻底甩脱竞争。

3.4 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农资企业品牌提升力度

在激烈的农资市场竞争中,农资品牌在扩大市场需求、获取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逐渐突出,品牌已成为当今农资企业经营者与消费者共同的追求。因而加强农资品牌建设、培育知名品牌有利于农资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创新农资品牌,不仅仅是“容貌”新,且包含质量创新、服务创新、广告创新、公关创新、文化定位创新、形象创新等诸多方面。施可丰品牌牵手《乡村爱情7》植入营销;史丹利品牌借央视及地方电视台的强势广告提升形象;金正大携手央视“寻找最美村官”正能量营销;“兄弟农场”拍摄MV宣传静宁苹果,不足1个月创下转发140万次的纪录。总之,农资企业品牌建设可以集中资源,发挥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10-12]。

3.5 实施“互联网+云平台”战略,加快转型升级速度

打造“互联网+农资”物流平台,是互联网时代必走之径。甘肃农资企业应该抓住机会整合资源,搭建健全的“互联网+农资”综合服务云平台,从农资生产、流通、营销、服务等方面解决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不对等、农资生产商和农户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从农民的需求出发来实现精确农业。2013年8月成立的天辰云农场,成立不足9个月中云农场电商平台的化肥销售额分别达到阿里巴巴的658.9倍、京东商城的446.55 倍,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网上农资商城。云平台营销的优势在于提高了信息透明度、营销精确度、客户满意度,从而解决了传统营销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

3.6 实施“制度创新战略”,建立健全农资流通市场制度

3.6.1 “制度创新”有利于农资企业良好运营。企业制度创新,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规范设计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制度,提升企业思维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的一种创新活动。目前,甘肃省农资企业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打破创新瓶颈,增强自主新能力,获得竞争优势。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限制,一是受限于创新条件不足,如创新基础条件差、力量不足、创新人才短缺等;二是受限于动力不足,农资企业缺乏创新热情,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农资企业应从制度创新角度着手,紧密结合经济转型充分协调各类要素深化企业改革。

3.6.2 “制度创新”有利于政府加强市场监管。政府是制度创新环境建设主体,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政府完善催生创新、保护创新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农资企业提高竞争水平,打造充分、有序的竞争环境,强化竞争对创新的压力和推动力。严格的市场准入水品是培育有技术集成和产业链领导能力的大型农资企业,发展生产性中小企业的摇篮,是保障农资企业健康运营的关键。由于农资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网点零售化,经营品种多样化的格局使得农资监管难度越来越大,因而政府应完善保障农资打假工作有利进行的省、市、县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进农资产品质量的可追溯管理体系的建设,从而为农资市场环境提供绿色可持续的创新运营环境。

4 结语

农业规模经济的成熟,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资料供给服务提出了特定要求:一是生产资料须是无污染、清洁、环境友好型和健康安全的,特别是化学农药、化肥、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二是生产资料须是高效低耗的原材料,如高效、高抗、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和高效低耗农机具等;三是生产资料须能重复利用或容易回收利用,以减轻环境承载力。

农资企业是食品质量安全良好经营的通行证。农资企业参与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各个环节,若不能从源头防止、严控生产环节,必将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因而应大力推进农资企业安全化和标准化生产,并使其成为农业政策扶持的重点领域,而农资作为农产品生产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更显得尤为重要。

5 参考文献

[1] 郑敏.牵手专业合作社 农资企业优化升级的新路标[J].中国合作经济,2013(6):55-56.

[2] 许锋.认清市场 转变农资企业发展方式:当前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J].中国合作经济,2015(4):55-56.

[3] 钱韧.关于农资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问题探讨[J].乡镇经济,2007(5):61-64.

[4] 诸建立.新常态下农资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15(8):37-38.

[5] 石福刚.人口发展对甘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6] 高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2013(3):109-111.

[7] 任保才,马新明.农资电商平台发展浅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3(11):198-202.

[8] 张利霞.我国农资企业发展网络营销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3(4):83-85,89.

[9] 王建军,吴海民.“蓝海战略”的经济学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7(5):88-95.

[10] n建飞.实践“互联网+农资”的云农场[J].中国工业评论,2016(1):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