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提升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谈判地位、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路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近些年来封丘县不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发展,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在此背景下也迅速的成长了起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涵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1]。按照以上定义表述,可以重点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合作社:一是共同所有。这种共同所有,是指拥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行为的个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的合作联合,并且所创造的财富为全体成员共同所有。二是民主管理。在合作社中,民主管理的核心体现在全体成员一人一票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上。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三条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的5项基本原则是: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1]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对所有权、控制权和受益权做出界定。
二、封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封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隶属新乡市,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2002年封丘县就已经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河南省来说,起步早,且处于较领先的地位。尤其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封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更加蓬勃发展的状态(见图一)。
图一 封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变化趋势图 单位:个
数据来源:封丘县农办
1.数量不断增加
自2007年到2011年年底,封丘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合作社达到438家,其中养殖专业合作社237家,占全县合作社的54.11%;种植专业合作社179家,占40.87%;农机专业合作社17家,占3.88%,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3家,占0.68%,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2家,占0.46%(见表一)。资产规模达到2.1亿元,固定资产达1.02亿元,经营额达4.13亿元,参与农户2.71万户。2011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9家,其中养殖专业合作社38家,占34.86%;种植专业合作社59家,占54.13%;农机专业合作社9家,占8.26%;农业服务合作社2家,占1.83%;土地流转合作社1家,占0.92%(见表二)。[2]
表一 封丘县2007年-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情况
表二 封丘县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封丘县农办
2.质量不断提升
封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数量上有所增加之外,在在质量上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就目前而言,全县已拥有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9家。[2]2011年,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省优秀专业合作社,新乡市仅有两家;和寨红薯专业合作社和王村贡芹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优秀合作社;惠农养殖专业合作社、苌寨红薯苗专业合作社、大理薛绿盟专业合作社、和寨红薯专业合作社等5家被河南省委团委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专业合作社;东船农机专业合作社被省农机局评为全省示范合作社。[3]
3.发展类型更为多样化
至2011年底,封丘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类型更为多样化。从领办形式看,总体上可分为四大类型:农村能人牵头型,乡村干部牵头型,部门与团体组织牵头型,龙头企业牵头型(见表三)。
表三 2011年封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分类情况
数据来源:封丘县农办
三、案例分析——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
1.发展历程
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的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封丘县留光乡青堆村新特优果业协会,于2005年变更为封丘县青堆树莓合作社,200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正式变更为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几年来,合作社拥有社员2200余户,树莓种植面积4000余亩,辐射封丘县赵岗镇、冯村乡、鲁岗乡、潘店乡、陈固乡、李庄乡、留光乡以及长垣县长村乡、天成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树莓产品销售全国各地,既实现了社员收入又扩大了树莓的知名度。2010年资产总额2186万元,利润445万元,社员亩均增收3000元。[2]目前,树莓除原果、树莓冷冻果外,合作社产品还有代加工的树莓饮料、树莓冻干果等,树莓产品研发投产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成功经验
2.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社员种植水平
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把社员培训作为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工作,每年都聘请专家对社员进行集中培训,派出技术人员到地头现场指导,对社员种植树莓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解决。通过培训使社员知道怎么加入合社,在合作社里所享受到的权利和义务。怎么对树莓各生产期的管理,施什么肥、怎么施、怎么修剪树莓、怎么才能达到无公害标准等全方面知识。
2.2搞好实用服务,增强合作社的生命力
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统服务,施行“六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调动了广大社员参与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引进培育树莓新品种,使社员能种植上优质的树莓,对外出售优质树莓苗,同时千方百计使社员增加树莓产量提高收入。另外,合作社积极引进政策项目资金,解决新入社群众种植树莓的资金困难。实行对困难户社员种植树莓先交一半款、对特殊困难社员先不交款交果时再付款及无偿扶持等多项优惠政策。
2.3建立现代化市场营销理念,增强合作社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合作社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弱,是决定合作社能否生存的关键所在。合作社多方筹集资金对产品进行代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与多家树莓研究机构合作,研发树莓新产品,自建加工厂,增强合作社实力。为了解决销售问题,合作社多次参加展销会联系经销商、派出业务员开拓市场、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宣传树莓。
2.4规范内部管理,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
为保障每个社员的合法权益,施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为社员实名专户记帐,并分类记载成员股金和应当折股量化为社员名下的个人财产,盈余按交易量60%、股金百分30%、公积金10%进行分配。2010年合作社成员种植的一亩树莓上交树莓果和树莓苗加上二次返利收入达2万多元。
3.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给封丘县其他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借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在今后发展中加以重视。
3.1资金缺乏
为发展农民种植树莓,合作社需要与农民签署协议,向农户赊销苗木、化肥、农药,同时垫付果钱,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每年收购树莓资金和加工资金都需要合作社提前垫支,同时树莓生产、运输和储藏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不足将直接影响合作社的信誉和正常运转。
3.2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目前合作社发展最好的社员不在青堆村,而是鲁岗乡的陈罗韦村,原因就在于青堆本村的农田基础建设落后,井渠损毁严重,影响树莓产量,这些问题存在于合作社大部分树莓集中地。田间道路不畅,农民收获运输困难,影响种植积极性。
3.3生产加工能力差
树莓鲜果不易保存,必须经过一定形式的加工才能减少鲜果出售的损失,增加产品附加值。合作社本身缺乏加工能力,现在只能由外地公司加工生产树莓饮料产品,合作社不仅每年要多支付短途运输费用,而且解决不了合作社社员剩余劳动力,影响合作社收入,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封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早,发展势头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中仍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而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作为最具封丘县代表性的合作社之一,其发展完善关系到封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为进一步促进和规范青堆树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以供参考及借鉴:
1.加强领导,政策扶持,部门配合,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明确了促进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财政支持、落实税收优惠、金融信贷服务、用地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优惠政策;[4]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典型。
2.规范化发展与建设。
首先,应该着重强调社员与合作社之间形成紧密联合,切实发挥合作社联合小农户的作用。其次,着重于合作社的关键制度建设:监督完善合作社的成员账户制度和盈余返还制度,以保证社员农户确实能够从“合作”中得利。另外,应该着重于组建程序和机构设置上的完善:依法建社和依法治社,机构设置符合合作社的基本规范。
3.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任职或兼职,并制订激励政策,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劲。二是及涉农部门要帮助选好合作社带头人,并做好带头人的教育和培训,挖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Z].北京:2006.
[2]封丘县政府.封丘县农村工作会议[R].封丘:2011.
[3]新乡市政府.新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报告[R].新乡:2011.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对策;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05-01
近年来,在区委、政府的领导下和上级业务部门正确指导下,固原市原州区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方针政策,不断强化各项工作措施,使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长足发展,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带领农民进入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1 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
截至目前,原州区累计备案合作社351家,2014年新增91家。其中从事种植业的67家(粮食生产13家)、林业28家、畜牧业244家(生猪29家)、农机服务业9家、其他行业3家。合作社入社人数8 615人,注册资本1.6亿元,幅射带动农户4万户,社员人均纯收入比非社员高出25%。通过近年开展示范社创建活动,国家级示范社累计8家、自治区级示范社7家、市级示范社10家、县级示范社34家。
2 建设合作社的工作措施
2.1 抓规范管理
按照“先抓试点、培育典型、示范推广、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层层建立试点示范。按照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开展了以规范财务管理、完善章程制度、推行民主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为重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着力培育自治区、市、县(区)三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运行规范好、示范带动强的合作社在信息、技术、培训、设施、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从运行机制、组织形式、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创新,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合作社的规范运行,起到了以点带面促进全区合作社规范发展的良好示范作用;积极在全区推广合作社12项管理制度,建立4种规范性管理台账,并统一印制合作社社员证。
2.2 抓资金扶持
自治区财政每年列出专项经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别对县(区)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础服务设施、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信息网络、绿色食品认证、培育品牌、基地建设和骨干培训等方面予以扶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促发展”的意识,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合作社项目。2013年组织申报财政厅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32家,项目金额205万元;申报自治区示范社项目3家,项目金额30万元。2014年申报市县级示范合作社建设项目35家,项目金额220万元,申报自治区示范社项目3家,项目金额30万元。
2.3 抓指导服务
以全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纽带,对规范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行跟踪服务,指导他们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采收、加工、储藏、运输,支持他们申报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引导他们树立品牌意识,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打造品牌,提升效益。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提升农产品价值,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较好,但从总体上看,合作社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合作社做大做强的瓶颈:合作社发展规模“小”、合作层次“低”、内部管理“缺”、外部环境“差”、造血功能“弱”[1]。合作社在社员人数、资产规模、基地规模上相对较小;在合作层次上,存在服务范围窄、合作环节少、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在内部管理上,财务核算亟须规范,各类人才相当紧缺,民主管理有待加强,档案管理比较弱化;在外部环境上,融资渠道极为不畅,合作社在项目扶持、用电用地、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落实上还有很大难度;在造血功能上,“空壳社”现象较为普遍,利益联结松散。合作社创办的经营实体少,创收能力弱。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营运效率低,缺乏明确的办社思路和科学的发展规划。
4 对策
4.1 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合作社的自身造血功能
切实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就是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2-3]。对真正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充分整合国土、林业、农业、水利、水保、畜牧、水产、农机等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办证、办税、信贷、用水、用电、用地、交通等方面落实好优惠政策[4]。
4.2 嫁接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适应市场的能力
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只有与企业真正结成了“亲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做大做强,才能真正实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依托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4.3 培育示范主体,加强合作社的规范建设
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工作,提升原州区合作社运行质量,实行主体创建、乡镇推荐、经管验收、主管部门批准的创建原则,建议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示范主体一定的资金奖励,在合作社项目上予以倾斜扶持[4]。
5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史冰清.大力发展服务于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4-30.
[2] 孔祥智,史冰清.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基本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09(1):3-9.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比较;启示
一、美国农业合作社与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同点
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出现在十九世纪农业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的时期,农业危机使得农场主无力独自对抗中间商和大公司的控制和搜刮,自愿组织起来集体推销产品。而我国自1981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逐渐出现了农产品“卖难”,生产资料“买难”的两难境地,随着农业市场化、商品化的发展,农业小规模经营与国内、国际大市场的矛盾越发突发。为了突破这个难关,农民成立了各种专业合作组织。
从美国农业合作社与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起源可以看出,两者都是市场经济和农业商品化的产物,都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联合。虽然美国的农场主对土地拥有所有权,但他们都采取独立的经营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生产规模、能力都与市场经济要求的大规模生产、一体化发展等相矛盾,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都采取了联合的方式,都是为了提高竞争力、增加收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另外,从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来看两国也大致相同,都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统一采购,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向社员提供必要的信贷,向社员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提供相关信息等。
二、美国农业合作社与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较
(一)从合作社发展状况来看
1810年美国第一个合作社――康涅狄洲牛奶合作社成立以后,农业合作社迅速地发展。1890年全国大约有1000多个合作社,1920年底就已经达到了14000个。1929年美国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农业合作社开始减少,1955年降到1万个以下,1970年为7790个,到1981年就只有6211个,但社员数在1955年之前是增加的,1931年约300万左右,到了1955年已经达到773万,之后开始减少,1997年社员减少到了324万,2005年美国的合作社仅2896个,社员257.1万人,尽管如此,社员数也远远超过了美国农民数量(213万)。可见美国农民几乎全部参加了农业合作社,有的甚至参加了多个合作社。据统计1981年每个农民大约参加了2.6个供销合作社。而且,合作社交易量一直都是上升趋势,1940年的交易量为22.8亿美元,1970年达到190.8亿美元,1997年上升为1064.7亿美元,2007年已经达到1231亿美元。这充分说明了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大,带动能力强。
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30年来有一定的发展,据农业部统计,1990年,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23.1万个,1993年143万,1996年底,农村的专业合作社组织已经发展到了150万个,但据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的统计,目前运作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仅15万多个,农户成员3468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带动农户551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1.9%,两类农户合计只占了农户总数的35.7%。按中国科协的统计,目前参加农业协会的人数为620万,仅占全国农户的3.5%;按照供销社的统计,参加供销社合作社人数为858万,占农户的4.8%。不难发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小,带动能力还不强。
(二)从合作社的领办主体来看
美国于1922年通过卡帕-沃尔斯坦德法明确了合作社入社退社自由,民主管理,严格实行一人一票等制度,确保了美国农场主合作社坚持民主自治的原则并以为农民服务为宗旨,合作社严格地遵循了国际合作社联盟所修订的合作社原则,是实实在在的群众组织,是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联合建立起来的群众性经济组织,真正实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是真正的主体。
而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合作社的认识有待加强,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主动介入来发展合作社。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主体有基层政府、农业部门、供销社、科协、农村能人、专业大户或企业等其他经济实体。其中大多数是由农村干部、技术能手、专业大户等“能人”发起组织的。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发起的比例比较大,分别占69.2%和12.7%。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较晚,合作社发展还有待完善,农户传统的小农意思根深蒂固,许多农户加入合作社只是“搭便车”。而且农村干部和专业大户等“能人”往往较农民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在合作社管理时会向“能人”倾斜,另外很多地方政府把握不好干预的“度”,过度的干预影响了合作社的自我管理,因此农民没有成为真正的主体。
(三)从合作社的组织结构来看
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合作社可分为供销合作社、信贷合作社和农业服务合作社。经过100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合作社体系。其中供销社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据美国农业部研究报告的估计,每6个美国农场主中就有5个参加了供销合作社。1981年,全美国共有供销合作社6211个,1933年美国建立了信贷合作社,1982年累计向各种农场主合作社提供贷款665.3亿美元,服务合作社主要包括农村电力合作社及农村电话合作社,奶牛改良协会等,1981年,美国有农村电力合作社925个。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战略的新型农业合作社,因为实际附加值战略需要对生产和销售进行大量投资,农民必须承购大额股金,这限制了很多农民成为会员的资格。这种合作社首先出现在北达科他洲,截止1999年,该洲已经建立这种新合作社超过50个。据美国农业部的调查报告,2001年全美3229个合作社中,1606个主要从事销售,1234个提供生产物资供应,389个提供各种服务,另外大约有1000个农村电力合作社。
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分为技术服务型、采购型、销售型、加工型和综合型五种基本类型。根据农业部经管总站的统计,截至2006年底,在我国15万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为社员提加销综合服务的占44.5%,提供技术信息的占20.2%,运销服务的占8.8%,加工服务的占20.2%,仓储服务的占2.1%,其他服务占16.5%。可见,美国农业合作社的主要形式是供销,重在流通领域,逐步扩展到生产资料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领域;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流通领域并不发达,重在生产领域,最近时期才重视产前、产后部门合作社的发展。
(四)从合作社发展趋势来看
美国农业合作社正朝着集中化、大型化、组织体系网络化、经营一体化综合化、国际化和服务合作社小型化专业化的趋势发展。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和市场占有率,美国将分散的农业合作社横向和纵向地合并与集中,实现了业务的集中和经营规模的扩大,目前许多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合作社。随着规模的扩大,美国现在已经形成了很多集收购、运输、检验、分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于一身的涵盖了产前、产中及产后业务的综合的、一体化的合作社。另外还发展了合作社网络,1997年全国合作社联盟的报告称,美国47000个合作社组成的网络,直接服务于1亿人,接近美国人口的40%。目前美国已有一定数量的合作社发展成为了跨国集团,在北美洲乃至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有的巨型农场主合作社已被列入500家美国最大的工业公司名单,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正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业务活动由过去单一的生产技术服务向产加销综合服务转变。过去,由于我国农业中种职业和养殖业对市场的依赖程度高,合作社重点主要限于生产领域,当就现在的情形来看,我国的合作社开始像流通领域转移,向生产、流通、销售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三、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一)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制度,强化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
美国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出台,但这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是原则性的,与现有的法律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法律法规,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除了国家层面的立法,还要建立健全与合作社的组织章程、管理制度、风险调节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发展和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促进农村合作社健康发展。
(二)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
美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始终坚持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多元化的特征,但是随着合作社的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更多地是给合作社提供指导,而不干预合作社的内部管理。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对合作社的认同、增加农民对合作社的相关知识,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确保他们的主体地位。
(三)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加强信贷服务
美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政府的扶持,信贷合作社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也加大了对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在财政、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均出台了优惠政策。但是总的来看,支持的内容比较狭窄,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政策支持有待加强。而且金融支持严重不足,是我国所有农村经济主体面临的共同难题,因此,应加强对合作社的信贷服务,充分发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互补作用,鼓励金融机构的发展,根据合作社的发展状况、信用程度等为合作社提供信贷服务。
(四)培养壮大合作社的实力,开展合作社之间的联合
美国农业合作社规模大、实力强大,服务功能遍布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小散弱,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对于流通和市场销售等的服务才刚刚开始起步。规模不大,一般都只局限于一个村或一个乡范围内,跨村、乡、县甚至跨省的合作社还不多见。因此,应培养壮大合作社的实力,加强合作社之间的联合。
参考文献:
1、徐更生,刘开铭.国外农村合作经济[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2、潘建国.美国农业合作社面面观(上)[J].中国合作经济,2004(10).
3、屈四喜,徐玉波.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国农业合作社[J].世界农业,2009(1).
4、吕新业,卢向虎.新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6).
关键词:合作社 规范发展 模式
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证明,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是沟通农民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桥梁,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探索和总结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式和路径,目的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和健康地发展,使之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于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迅速发展,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850余家。其中,市级示范社和守信合作社数量分别达到165家和100家。入社社员达到6.98万人,带动农户11.02万户。2009年实现农产品销售额43.25亿元,同比增长20.9%。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综观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主要有几个特点。
1.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2004年上海市农委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若干意见》,同年,市农委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发《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工作的通知》,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2006年5月,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签约合作,建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风险补偿资金”;2008年6月,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和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分别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签署小额信贷贷款合同和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单,标志着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新模式——银保协作模式进入实际运作。目前,上海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用地用电优惠、人才支持和服务等6个方面。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极大推动了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
2.规范管理、创新模式
起步较早、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在制度创新、规范管理都有成功经验。宝山区罗店镇四方村合作农场是成功的合作经济组织,农场分成一个农机服务队和四个农业生产作业组,经营全村700余亩农田,在经营管理上总结出“五个统一、一个独立”管理模式:五个统一即:农场统一承担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统一实行机械化耕作;统一提供良种、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统一实施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项目;统一负责粮食销售。一个独立即:农机耕作队和每个生产作业组的生产成本及收益由农场财会进行独立核算。这种管理模式既有效地解决了农业与市场的对接,又解决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问题。金山区吕巷镇是上海最大的“蟠桃种植之乡”,蟠桃面积近万亩。250户果农加入了镇里的“皇母”蟠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使用、统一包装制作、统一产品质量”的标准化管理。
3.主体多元、产业多样
在大力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农民合作组织的形式和产业都得到多样化发展。按合作社牵头主体划分有四种类型:一是农民合作创办型。以能人为核心,联络同类产品生产的专业户,依托能力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二是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创办型。主要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干部领办。三是农技服务组织或农技人员牵头引办型。主要是利用这些部门和人员的场地、设备、经营管理及市场销售等优势,在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四是“企业+合作社”。以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企业牵头,按自愿互利原则,把周围同行或同类的养殖或种植专业大户联合起来,组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联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品种基本涵盖了水稻、蔬菜、水果、园艺(花卉)、菌菇、畜禽、水产等市郊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如青浦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品种覆盖了全区草莓、茭白、枇杷、蔬菜、青虾、玉米、食用菌、水产品、水禽、蛋品等10多个主导特色产业和产品。
通过几年的发展,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先是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合作社的建立有效地推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加工、销售、配送一体化的产业链的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使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其次是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合作社通过组织分散的农户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积极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第三是实现了农民增收。合作社通过无偿或低偿采购,节约生产成本;通过联合避免无序竞争,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通过集中组织销售,节约运输成本;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业效益;通过合作社的再分配机制,获得产后环节的收益。
二、当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遇到的主要问题
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具备了良好基础。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处于发展的规范阶段,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数量骤增背后潜伏隐忧
根据沪郊现行政策,每成立一家合作社,各区县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作为开办扶持。合作社成立后,可以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农产品免税、农电优惠、扶农项目资金等,总之建社有百利而无一害。一些申请中的合作社没能从带动农户,发展生产的长远计议,而将眼光首先盯住国家的扶农惠农政策,这背离了国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初衷。当前郊区正在申请办理组建的合作社中,不乏一些“入社农户七八家,每户田地一二亩”的“迷你型”合作社,这种农户少、规模小的合作社,很难令人相信具有带领农民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开展技术、信息服务和市场营销的能力。
2.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
“民办、民管”是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在民主决策时一般实行一人一票制。但目前郊区一些合作社并不能严格执行。究其原因,沪郊合作社大多数是由某个部门或个人发起的,成员客观分为“核心成员”和“一般成员”,致使在决策权力上产生偏差。虽然大部分合作社制定了章程,但大都流于形式,科学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仅有少数合作社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年终股份分红的合作社不多,大部分合作社没有“二次返利”。
3.管理和技术上缺人才
目前合作社的牵头人,大多是一些农村能人。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但是,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本地许多人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有些合作社社员年龄偏大、缺少专业人才,致使一些合作社在技术上存在不少制约,实施标准化生产、研发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能力较弱,主动依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更显缺乏,直接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与服务能力。
关键词:烟农专业合作社 发展 思考 浏阳烟草
1 现代烟农专业合作社的背景和意义
1.1 现代烟农专业合作社的背景 首先,烟农专业合作社是在国家烟草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建立的。我国烟农专业合作社自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一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合作社法规定,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国家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
与此同时,烟农专业合作社是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是继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取消农业税之后,我国农村改革中又一项十分重大的体制和制度变革。家庭承包责任制对土地使用权的划分,使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产生了恋土情节,农民把集体所有的土地作为解决生活资料的来源,把土地当作就业保障、生活福利保障和伤病养老保障等。烟农专业合作社可以为烟农提供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服务,有利于其充分整合资金、技术、信息等各方面资源优势,并确立科学合理的烟叶种植和经营目标。
最后,烟农专业合作社符合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需要。规模化种植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前提和必然结果。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烟农要想进一步提升其种植和经营水平,实现规模化发展,仅仅依靠自身和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而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一方面有效完善了烟草农业经营种植体制,进一步推动了土地流转进程;另一方面还促进了产销合作关系的稳步健康发展。
1.2 现代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意义 第一,加快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是转变烟叶生产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转变烟叶生产发展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烟叶生产节本增效。只有加快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建立有效的机制体制,把烟农有效地组织起来,提高烟农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促进烟叶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才能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第二,加快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是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烟叶生产发展就是要为工业企业提供规模稳定、特色突出的优质原料,不断提高优质原料保障能力。而烟农在烟农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扶持下,逐步建立起统一规范的烟叶生产经营制度,有效的提升了烟叶生产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优质烟叶保障能力。第三,加快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是确保实现可经营性资产普惠共享的重要途径。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烤房、育苗棚、农机等大量的可经营性资产,如何管护好这些资产,确保持续发挥作用,真正使烟农受益,已经成为烟叶工作的突出重点和难点。只有加快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明确烟草补贴形成的可经营性资产烟农所有权、烟草的掌控权和话语权、合作社的使用权和管理权,才能落实管护资金和责任人,解决基础设施使用时间短、利用率低、运行成本高、管护缺失等难题,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服务烟叶生产作用,真正实现普惠共享。
2 现代烟农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一是提高了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合作社通过集约经营和集约服务,推动土地要素有效流动,促进了烟农间的联合,实现了烟叶生产由分散的小户种植向有组织的适度规模种植转变,提高了烟叶生产组织化、集约化程度。
二是提高了基础设施管护水平。合作社以章程、协议、制度等形式,明晰产权、量化股份,从盈余中提取“公积金”加强基础设施的管护,有效保证了基础设施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是提升了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和质量。合作社将烟叶生产关键环节统起来,实行统一操作,确保了先进实用技术的落实到位,有力推动了烟叶标准化生产,促进了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
四是推动了烟叶生产减工降本增效。合作社将分散的烟农联合起来、将零散的资源统起来、将可经营性资产充分利用起来,实现了集中化产业经营,有效提高了种烟效益。初步统计,与大面生产相比,合作社建设较为完善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亩均用工减少13个左右,亩均成本支出减少170元左右,亩均纯收益增加400元以上。
五是促进了以烟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合作社充分利用烟草补贴形成的可经营性资产,以烟为主,带动多业发展,提高了设施利用率,增加了经营收入,增强了合作社内生发展能力。如部分产区,围绕烟叶生产主业,结合当地实际,积极种植除虫菊、灯盏花、萝卜等特色作物,发展腐乳加工、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利用基础设施生产花卉、名贵蔬菜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了以烟为主,带动多业发展、多种经营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普惠烟农,促进了共同富裕。
六是促进了烟区和谐新农村建设。通过参与合作社的事务管理,提高了烟农的合作意识、民主意识与责任意识;通过组织社员培训,提升了烟农的科学文化素质;依托烟农专业合作社的育苗、烘烤等附属设施,建设农村文明阵地活动中心,让烟农有培训平台、有活动场所,享受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1现状分析
1.1建设概况
林改以来,安徽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呈现出组织多样化、产权多元化、专业多项化、经营规模化的发展趋势。截至目前,全省共组建各类林业合作社621家(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达334家),其中黄山、宣城两市分别有313、150家,占全省总数的77.4%;涉及林地面积102000hm2;出资总额累计达5.55亿(不含折股作价部分);涉及成员总数8.82万人(其中农民人数8.61万人),带动农户达50万户;涉及经营范围涵盖了大部分林产项目,走出了一条以合作社促进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农民联合闯市场的良好态势。
1.2主要特点
1.2.1经营范围多样化
主要围绕森林经营、森林旅游、林产品经销、苗木花卉、林下种植、林业科技推广等主导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合作社与林业产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局面。从产业布局看,林产品经销类、森林经营培育类、苗木花卉类和木竹类占多数,约为70%。
1.2.2合作主体多元化
合作社成员主要以农民为主,但发起人和出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有:①林业大户(能人)牵头型。该类型人脉关系好,信誉度高。利用大户的技术和资金优势,联合同类林产品经营的农户组建合作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如徽州区香榧产业协会。②村两委(村干部)牵头型。该类型组织力量强,合作力度大。如广德县笄山竹笋产销专业合作社。③农民自愿联合型。该模式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其中,既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又延伸了增收链条。如广德县润华林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④林业龙头企业领办型。该类型经济实力强,市场经验丰富,运作模式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能较好解决农民企业间的利益联结。如祁门县食用菌协会。
1.2.3主导产品品牌化
为建立信誉体系,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安徽省鼓励并引导合作社创建品牌,支持开展林产品商标注册、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等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注重品牌开发的良好氛围。如泾县60%以上的林业合作社实现了品牌化经营,其中示范社的商标注册率达到90%以上;宁国市、黟县、广德、太湖、祁门等县也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品牌创建。
1.2.4考核制度规范化
在依法推进林业合作社发展的同时,许多地方还规范考核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如东至县为发挥乡镇林业站在合作社创办中的服务指导作用,安排专项经费开展该项工作,并把工作实绩作为林业站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宁国市、黄山区、休宁县、石台县等也相继出台了考核办法。
2主要成效
2.1提高了组织化程度,促进特色林业规模发展
合作社为社员提供集约化服务,把分散生产的林农组织起来整体参与市场竞争,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在林改和市场经济中较好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间的矛盾。同时,合作社立足本地资源,针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产业,并实行统一的品种和技术、统一生产和销售等服务,促进了特色林业规模发展。2.2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合作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创建、森林培育、林木采伐、产品销售等开展服务,既提升市场竞争力,又促进农民增收。如黄山区入社农户人均收入比未入社农户高12%。
2.3巩固了林改成果,有效解决森林资源管理难问题
一些地方成功地以合作经营方式创新集体林权到户模式。如黄山区通过民主决策,把集体经济组织留存的林地量化成股份给村民,并按“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原则组建合作社,既使集体林权公平到户,又避免了林地碎化的弊端,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的安全。宁国市青龙乡龙阁村采取“分权不分山”的形式,把所属林场改制成林业合作社,将166.7hm2山场的林权量化给13个村民组村民,由理事会统一经营,利润分别按1/3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扩大再生产和社员分红。
2.4提高了合作社社员经营管理水平
一些在林改中成立的合作社,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技术培训,以提高社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如歙县岔口镇原英富村借林改之机,组织发起360余户林农成立林业合作社,在种苗培育、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提供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既有效解决了该村由于“一山多户、一户多山”及林农外出打工造成的护林难题,又提高了社员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3存在问题
3.1规模偏小,示范带动力弱
安徽省现有的林业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通常是在几个自然村甚至更小的户数范围内组织起来的,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小,成员获利少,示范带动力弱。
3.2资金短缺,融资贷款难
一是新成立的合作社初期投入大,大多以实物形式入股,公共积累少;二是普遍缺乏资金积累,日常周转资金主要来自成员入社股金;三是政府扶持有限。大多数合作社成立时间短,加之宣传不力,很难被金融部门普遍了解和接受,加上多数合作社实力弱,缺少有效的抵押物,从而导致融资贷款难。
3.3人才缺乏,经营水平低
全省95%的林业合作社是由农民牵头成立的,农民成员比例达97.6%。由于其文化水平不高,虽有一定的经营理念,但作为管理者水平和经验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的现实条件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聘请的技术人员也仅限于一般的技术指导,能够掌握财务、营销、管理等实用技能的人才稀缺。
3.4组织松散,管理不规范
不少合作社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成员结构,甚至尚未成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有的虽制定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但多流于形式,很少组织活动。一些地方存在“因时而立、因时而废”现象,只注重合作社数量的增加而忽视运行质量。部分合作社内部制度松散,运行不规范,不少合作社靠领办人个人的权威和能力来维持管理和经营;有的缺乏议事制度,议事决策不民主、不科学;部分由企业改建的合作社“企社不分”,民主管理意识差,难以正常运行;还有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收益分配和监督保障等机制不完善等。
3.5措施乏力,相关配套政策滞后
由于多种原因,现实中林业合作社难以真正享受财政、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通过税收优惠、项目支撑、财政和信贷支持等措施促进合作社发展[1],中央1号文件及各级政府也对政策落实提出明确要求,但相关配套政策滞后,尤其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执行乏力。
4对策与建议
4.1扩大宣传,加强培训
4.1.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要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法》办法及相关法规政策,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激发广大林农建社热情,增强专业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意识。
4.1.2开展各类培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培训,夯实人才队伍建设。①加快建立省、市、县(区)林业合作社培训体系和市、县(区)、乡(镇)指导服务体系,为强化保障,建议将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②组织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各类培训教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采取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短期进修、参观考察等形式,分期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林业合作社人才队伍。③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社员思想素质,更好地促进林业合作社文明、健康发展。
4.2多管齐下,解决资金短缺、融资困难问题
4.2.1加强自身经济实力是解决资金短缺的根本途径
一是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二是建立科学的盈余分配机制,鼓励成员入资合作;三是建立适合本社的融资途径等。
4.2.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一是通过建立地方法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二是扩大财政扶持规模;三是鼓励和支持担保机构提供贷款担保;四是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应分别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合作社开展相关服务;五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落实相关扶持政策[2]。
4.2.3改善金融服务,拓宽林业融资渠道
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为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一是按照“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程序,把林业合作社纳入信用评定范围;二是把对合作社法人授信与社员单体授信结合起来,建立林业贷款绿色通道;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扩大林权抵押贷款及参保范围和规模。
4.3健全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4.3.1加强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民主议事、质监制度和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机制,依法推进合作社发展。
4.3.2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和项目帮扶力度;二要完善营销网络服务体系,做好产、供、销及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探索合理的销售结算分配体系[3]。4.4典型引路,示范带动4.4.1培育示范社结合当前国家林业局创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活动,按计划逐年培育一定数量的县、市、省级示范社并统一授牌。支持和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具有核心职能或主打品牌的上规模上水平的示范社,树立典型。
4.4.2实施品牌战略
加快合作社品牌建设,注重品牌培育和维护,更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4.5配套跟进,切实优化发展环境
4.5.1优化服务环境
例如开辟合作社工商注册登记服务“绿色通道”,提供咨询、申请、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
4.5.2优化政策环境
各级政府应尽快出台加快合作社发展的配套政策并确保落实。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应加强分类指导,促其“边发展边规范”;对已规模化发展的合作社,要完善规章制度,“以规范促发展”。
4.5.3优化项目环境
一是林业重点项目,可以向有条件的合作社倾斜;二是将合作社与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区建设等一起纳入林业专项规划,优先享受各项优惠政策[4]。
富德蔬菜专业合作社就是坐落在这繁华而不失美丽,富饶却带点诗情画意的嘉鱼。富德蔬菜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80户,拥有2个蔬菜冷藏保鲜库
2 600 m3,仓储面积2 000 m2,3辆货车,2辆轿车,3个农资配送中心,1个农技服务部,20名技术管理人员,200 hm2蔬菜生产基地,4 hm2名、优、特蔬菜示范基地,66.67余hm2钢架大棚反季节精细菜(辣椒、茄子、番茄、苦瓜、豆角、黄瓜、莴苣等),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商标“家余富德”,9个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种,2014被国家九部委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顺势而为 选择投身蔬菜行业
创业之难,难于上青天!创业过程中举步维艰的现实击退了多少热血的青年,路漫漫的曲折见证了多少半途而废的创业者,所以成功的背后不是偶然,而是辛酸、汗水浇灌出的一种坚韧与执着,一种智慧与卓越。
王国雄原本就职于一家国有供销社下的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体制之内,一无衣食之忧,二无辞退之患,揣着铁饭碗,本来也惬意。然而,天生就不愿惬意的他,在体制改革的浪潮下,自主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农资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既让他困惑也让他焦躁不安的问题,就是因农民收入不稳定而导致的资金难以回笼,甚至资金链断裂。
创办合作社也是出于无奈的顺势而为。农资公司经常与农民打交道,农资产品基本都是赊购给农民,等农民有了收成,才能结清,但农业是靠天吃饭,风险难以控制,很多时候就会出现资金难以回笼的现象,要想弄清农业种植的基本概况,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此外国家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于是他顺势而为,回到家乡,牵头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取名为富德。他说:“富民之道,德行天下。”这既是他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初衷,也是他日后孜孜不倦奋斗的目标。
几经失败 在失败中坚持前行
“跨艰难而含笑,历万险而傲然。”谈到合作社目前的成绩,他只有平静与柔和,展现出一种走过了起落和坎坷,才会有的淡定和从容;经历了沧桑与磨难,才会有的大气和豁达。2009年刚刚成立合作社时,实行农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管理模式,但是很多农户也只是处于观望状态,为此王国雄自己流转土地13.3 hm2,因不敢贸然引进新品种,就种植传统的“两瓜两菜”(大白菜、甘蓝、南瓜、冬瓜),因缺乏蔬菜种植经验,及对市场行情的把握与理解,年前价格低廉亏损十多万元,幸运的是年后价格上涨,合作社扭亏为赢。
2012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为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王国雄决定尝试引进新的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当时他选中了苦瓜,因为价格高,行情好,利润可观,甘蓝、大白菜1.4~1.6元/kg,苦瓜可以卖到4~6元/kg。当即就与其他企业合作,实行苦瓜订单种植,种植面积20 hm2。
当时对苦瓜的冷藏储存技术不甚了解的王国雄听信苦瓜进冷藏库可以放置1个月,他琢磨着行情好价格高就可以卖出去,价格低就可以冷藏直到价格回高,心里暗喜这样无论如何都不会亏损。
可到了5月采摘季节,苦瓜刚上市,行情好、价格高,农户便为利益驱使失信于合作社,将苦瓜高价卖给商贩,导致合作社苦瓜收不上来,订单完成不了,王国雄心急如焚却无能为力;到6月中旬,苦瓜市场趋于饱和,价格开始一路下滑到1.2元/kg,农户的苦瓜卖不出去就全部送到合作社,为守信于民,王国雄还是咬紧牙关,照单全收。回收的苦瓜一部分储藏在冷库,一部分销售进超市、学校、批发市场等,但是后期苦瓜产量越来越大,农户送到合作社的苦瓜越来越多,而价格越来越低廉,而与此同时冷藏库里的苦瓜却不能像当初想象的那样可以储存1个月,四五天就开始变色,王国雄就这样眼看苦瓜越积越多,滞销越来越严重,最后苦瓜全部都坏掉,农户的损失得到了保障,合作社却亏损严重。王国雄说:“就这样因为缺乏对市场行情的把握、冷藏技术的了解以及对当地农户的认知,一下亏损了二三十万元!”
立足现实 探索蔬菜创新之路
经过第一次的悲喜两重天和第二次的血本无归,王国雄体验到了关于农业的一个残酷的事实:市场瞬息莫测,蔬菜种植风险极大;农户抵御风险、承受损失能力极低;蔬菜竞争白热化,生存艰难。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降低风险,助农致富,是合作社未来发展需要不断摸索的难点,也是王国雄不懈奋斗的重点。
经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他发现农业致富之路,就是农业创新之路,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吸引消费者眼球,才能占领市场,最终抵御风险,为此他对合作社经营管理做了以下调整。
其一,引进新品种。王国雄带头,先后引进了优质高产的绿秀苦瓜、紫龙三号茄子、荷兰圆球甘蓝等新品种,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其二,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安排种植茬口,上半年种有机毛豆,下半年种西兰花;发展设施农业,种植黄瓜、辣椒、番茄等精品蔬菜。
其三,创新管理模式。实行农户入社自愿,统一种植标准,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化肥、农药、种子、信息、技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了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对按照标准种植的农户产品进行定价保底回购,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销售,降低农户种植蔬菜的风险。
其四,开发新的销售渠道。产品销售以沃尔玛和家乐福等欧美大型超市,中百仓储、武商量贩等本土知名超市,农贸市场直供点及企事业单位食堂为主,并建有多家专门以蔬菜销售为主的绿色食品生鲜连锁门店。此外,与武汉白沙洲农贸大市场、汉口北四季美农贸大市场、武汉中商集团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商户进行业务对接,并寻找农产品进出口加工企业进行合作,实行订单式生产和销售模式,提升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 喜旺植保 概况 运作方式 体会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13-01
随务农劳力的素质下降,农作物病虫害分户防治往往时机把握不准、方法不当、药剂不对,导致防治次数多,投入成本高,防效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宿迁市喜旺植保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成立,在吸纳宿城区一批有实践经验的老农技工作者基础上,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为有需求的单位及个人提供植保服务,当前已成为宿城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一支新兴辅助力量。
一、发展概况
通过三年运作,喜旺植保专业合作社已在12个乡镇设有分支机构,形成了区有总社、乡镇有分社、村组有服务点的组织构架,服务内容由成立之初的提供农技咨询、药剂供应、代防代治服务,拓展为提供良种、育秧、机耕、机插、病虫防治、收割等多项服务。合作社开展病虫防治方式灵活多样,以方便操作和服务对象满意为要,可供药由乡、村或农民自防,也可供药出人代防,还可以分段或全程承包统防。三年来,共开展稻、麦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7.1万亩次,基本做到了防效好,价格合理,无重大事故。
二、运作方式及主要做法
1.市场化运作,分工协作明确
股份制操作,合作社以承包地及为周围农户防治田为示范样板田,逐步吸纳种植大户、基层干部和农机户入股加盟,引导农户积极参加专业化防治。总社管理层6人,由股东及聘请专家、骨干构成;分社人员主要为种植大户、特聘基层农业系统退休人员;总社、分社人员相对固定。实际操作层由基层村组干部、作业队长、种粮大户构成,签定阶段合同,其劳务费用按业绩提成。机手多从当地组织召集,由实际操作层面人员直接联系。
2.多元化发展,增加服务内容
喜旺植保专业合作社在开展农作物病虫防治的基础上,根据农户需求,不断扩大规模、增加服务项目、拓宽服务领域,积极探索开展从种至收的多元化综合服务,如秸秆还田、深松耕、机插秧等。同时,合作社承包地根据技术部门要求,承担各类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切实起到“做给社员看,带着社员干”的良好效果。
3.订单化服务,提高履约度
喜旺合作社与乡镇分社签订协议,确保供应药剂“三证齐全”,药剂、药价全区统一。分社与操作层签订协议,合作社负责机手培训、药剂供应及药剂协调;操作层承上启下,负责机手的组织培训,服务面积的核定、费用的收取、药剂的下发及防治落实。操作层与服务机手签订协议,机手按服务面积取酬,保证在适期内按技术要求完成作业面积并做好机械维护工作,出现问题由责任方负责赔偿。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明确职责与义务。
4.规范化操作,确保防治效果
药剂由区农技推广中心统一把关,确保对路、对症。合作社按农技中心推荐配方统一采购药剂发放至各基层操作层,基层操作人负责统一发放至防治人员,并负责防治监管。药品下发过程中当事人有记录,防止乱配乱用及备查,喷药后包装物清点收回。施药器械一般由实际操作层自行组织,不足部分由合作社无偿提供使用,借器械人按规定交付押金。
5.与农业部门主动对接,争取技术、物资(资金)支持
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技术部门的指导与扶持,主动与农技、农机部门沟通协作,按农技术部门的技术要求选定配方、确定防治时间、统一组织防治,并负责为农技、农机部门提供田管现场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防治前,农技部门负责对机手、农户进行病虫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切实提高防效。病虫承包防治利润微薄,当前情况下合作社要发展,需要政府的药剂补助、药械优惠补贴。
6.加强技术储备,适应发展要求
组织合作社成员参与培训,提高机防人员业务技能和防治质量。针对农业生产上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试验、示范。除与区农技、农机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外,同时与区老科协等单位协作,正常保持有两名高级农艺师在一线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实力,从容应对生产中出现的难题。
7.加强财务核算和物资管理,实现良性循环
一是控制药价。合作社收入主要来自农药批发价与市场价的差价部分,用工参照市场价执行全部归机手所有。在坚持选购大厂品牌农药的前提下,提前于淡季预定、采购大包装农药,或抓住机遇采用保质期将到的低价药。二是科学配方。预防为主,视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合理用药主辅搭配一喷多防,降低施药次数,节约成本;交替使用不同农药,降低受主抗药性,提升防效。三是合理配置资源。人尽其才其力,必须的设备物资及时添置,物尽其用。
三、体会与启示
1.贵在坚持。目前本地专业化防治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事操作外包需求尚未旺盛,实际操作时还受农村组织化程度低、服务对象收入水平低、种粮比较效益低、劳动辛苦程度高、露天作业情况下不确定因素多的影响。有利的是竞争少和发展空间大,及早切入取得先行之利,摸索经验,厚积待发,正当其时。
2.注重协调。农业部门的扶持是事业发展的保障,乡村基层组织的帮助是很好的助力,与种粮大户的良好协作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3.重视基础建设。主观上保持工作热情,增强技术底蕴,努力做好示范,咨询有求必应,业务指导及时,不惧艰苦困难,了解农民需求,经常换位思考,不急功近利。客观上还要提高基建、装备水平,“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以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一、项目单位概况
***县腾飞家禽繁育专业合作社始建于2008年,到目前已年,合作社社员50人,社员出资2800万元,有纯种猪场2个,二元母猪场三个,生猪人工授精点70个,牛冷冻配种点17个波尔山羊纯繁场一个承担全县猪牛羊种畜生产、推广及配种业务。
二、目的意义
猪牛良种推广是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优良品种;能繁保证猪牛品质的提高,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能充分提高生产效益,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大好事。因此,抓好良繁体系建设,搞好良种推广是畜牧业发展的前期基础工作。
三、目标任务
1、推广良种公猪100头。
2、推广良种公牛配种11000头。
四、建设地点及建设内容
1、生猪改良点:全县24个乡镇
2、牛冷冻精人工授精16个乡镇17个冻配改良点
3、技术培训
4、网络信息
5、产品推介活动
6、申请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7、管理和技术服务
8、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
五、建设期限:
一年(2010年)
六、资金补助及自筹
项目实行自筹与申请项目补助,总投资70万元,申请项目补助20万元,自筹50万元。
项 目
自筹
(万元)
项目补助
(元)
合计
(万元)
推广良种公猪100头
15
5
20
牛冻精2万支
30
6
36
技术培训
2
2
4
网络信息
1
1
3
产品推介活动
2
1
3
申请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2
3
5
管理和技术服务
4
1
5
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
4
1
5
七、项目管理措施:
项目资金由专业合作社建立专帐专项存储,实施内容,由合作社社员成员商议,合作社理事会研究决定,保证资金用于项目实施中,确保畜禽良繁体系建设,确保猪牛商品生产有序,真正体现生产有序、管理规划、产品优质、风险较小、效益明显,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主要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