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馆藏品管理范文

美术馆藏品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馆藏品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馆藏品管理

第1篇:美术馆藏品管理范文

【关键词】美术馆;美术资源;公共服务

引言

美术馆是收藏、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当今全世界约有7000多个美术馆。在19世纪以前,已有专门或主要收藏美术品的博物馆,如18世纪在梵蒂冈建立的最早的基督教博物馆,1759年开馆的英国不列颠博物馆;1893年法国成立的卢浮宫美术馆是美术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由于一般博物馆只收存古代美术作品,20世纪初产生了主要收藏当代作品的新型博物馆――现代美术馆,1929年诞生在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印象主义之后的作品,为美术馆史上的又一次变革。之后,巴黎、东京也先后建立了现代美术馆,而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美术馆诞生于后,1925年在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的基础上建立以古代美术作品为主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1959年建成的中国美术馆,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作品的收藏、展览中心。美术馆的性质和作用可从众多角度划分,它们可作为提高公众文化艺术修养、协助艺术教育、为艺术家创作活动提供交流、借鉴和资料信息研究、保存的重要场所。所以美术馆日趋专门化和多层次,成为多功能综合艺术活动场所,形成美术馆学,成为一种新型学科。美术馆在当下的环境中对大众起到了教育、文化、传播、知识生产和对美术资源的整合、转化与再生的功能。

一、美术馆与美术史的关系

美术馆与美术史之间一直处于一种既密切联系又互有差别的复杂关系,大部分美术馆的馆长和陈列部主任都是接受过专业美术史训练的,高校和艺术研究院所的美术史教学和研究往往也与美术馆的收藏、展览是紧密联系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美术馆与美术史的社会定位、空间场域和知识功能又有着重要的区别:美术馆主要是面对广大的公众,展览以具体的实物作品呈现;而美术史研究主要是在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其成果主要是文字性的理论著述。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城市美术馆,对于二者关系的调整与完善影响着我国美术馆事业的发展。

美术史家巫鸿先生在《美术史十议》中,总结概述了美国20世纪以来美术馆发展的历程和不同发展阶段美术馆与美术史间的关系脉络。从早期的美术馆和美术史教育具有相当大的重合性和认同性,到中期各自独立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二者经历了一个自身独立化、系统化的演变过程,美术馆与美术史重新取得了在一个新平台上进行合作的可能性。与早期的“重合”和“认同”的关系不同,此时期的美术馆与美术史学科对各自的任务、目标更加明确,呈现出的是一种更为冷静的对美术史与美术馆新型关系的摸索和实验。美术史研究中的另一个新的趋势是“对实物的回归”,即对艺术作品原境的重构,在美术馆收藏和展览时,除了对于实物作品的展览之外还涉及到历史遗存的问题,以及历史原境的重构问题。

尽管美术馆与美术史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但美术馆的发展仍然离不开以美术史研究为依托的学术支持。美术馆与美术史对立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面对的任务是在新的基础上发展、合作并彼此健全完善自身而达到有机的互动。对于现代性的美术馆而言,就是使美术馆和美术史如何更加有效的结合,将其运用在教育、研究、公共展示和知识生产等方面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上。美术馆要在美术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下,将已收藏的和正在补充的美术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转化,并同时进行美术史的研究,将美术遗存和美术作品有效管理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二、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美术馆的转型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市场经济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促使了文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我国美术馆已处在大发展的时期。当今是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社会,有不同的文化资源和展览可以选择,新兴的艺术生态正在兴起和成长,所以过去传统美术馆所营造的艺术圣殿,使观众像信徒一般虔诚的仰望和膜拜经典画作的时代已经逝去,全国美展和官方美展也失去了以往圣坛上的光辉。那么面对文化的多元性,传统的美术馆应该如何转型以适应社会文化意识的转变和需求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

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更多的承担了艺术品和艺术遗存收藏、展览的任务,也会涉及到相关藏品的研究和著述,但在美术馆的工作中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传统的美术馆定位中可能产生了一种误区:美术馆是展览的场所,最重要的功能是收藏和展示艺术品,至于藏品的研究并非重点。但是,从现代美术馆的角度出发,美术馆更多的是应该实现知识生成、公共教育和社会文化传播的功能,不再只是把经典作品置于神坛之上,使观众顶礼膜拜,而那种偏向大众化的现代、当代艺术展览更受到大众的青睐,无论从展览方式和体验方式上都使观众有新的感受和收获。根据欧美和日本现代性美术馆发展的经验,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不仅仅是展览的场所,而是从对外的实物作品展览;藏品的保存、管理和保护:藏品的研究和数据化信息资料的建立和完善等三个方面去经营、管理和发展现代性的美术馆。因此,现代性的美术馆体现了一种展览的现场性和观众的互动性,通过展览过程中观众的体验生成更多的知识与经验,或激发观众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反思等,展览的空间变成了一个知识生产的场域,已经超出了展览作品本身的意义。实际上,这正是现代美术馆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正如有学者指出现代性的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具有开放性和实验性的要求和企盼。

(一)展品展览

对外展览是美术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不论是传统性还是现代性的美术馆,展览活动都是最基本的构成因素。现代性的美术馆展览不再只是将经典作品简单、单一的展示,而是根据一定的展览目标和意图,挑选作品进行展览,使展览变成一个知识生产的场所,能够有观众现场介入进行体验,这样的展览具有了开放性与敞开性。现代展览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实物的回归”,还原作品的源初性,即对作品原境的重构。在展览中,往往也会专门有画家的文献展配合作品展览或独立的文献展,将作品作者的手稿、信件、照片、作画工具和其他使用过的物品一并进行展览,使观众更全面的理解作品,反观作品背后的原境,这也是一个现代性美术馆所具有的新理念。

(二)藏品的收藏保存和管理

美术馆除了展览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收藏保存和管理作品。我国美术馆对于藏品的管理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就简单地藏于库房,由于过去没有一个完善的运作机制的保证,传统美术馆在这一方面可能并不完善,基本处于一种无条理和规划的收藏,收藏系统混乱无序。而现代性美术馆,则是按照一定的规划和体系来进行收藏,对已有藏品分类管理。从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的藏品管理来看,对于库房的温度、湿度和预警措施都非常到位,这也体现了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美术馆、博物馆的藏品都是属于不可再生的美术遗存或资源,如果没有一种虔敬的保存、保护意识,是很难对这些藏品真正有效合理的管理和保护的。

(三)建立藏品的研究和数据化信息资料

美术馆收藏的目的并非只是收藏,而是通过藏品的保存、分类、管理、展览、研究和保护再生,以达到所产生的教育、文化传播的社会服务功能。过去对于美术馆的藏品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美术馆藏品的研究需要美术史研究的学术支持,更需要美术馆与美术史研究的深度融合,才才有可能在完善美术馆的研究同时促进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美术史学研究的发展。当今的美术馆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美术馆藏的美术资源,使之可以转化为社会化服务的公共资源和文化资本,并配合美术馆的展览使观众生成新的认知经验和知识系统。美术馆藏品研究的成果最终以资源数据库的形式呈现,配合展览或藏品研究举办对公众开放的知识讲座,可分级地供研究者、学生和大众进行学习使用,惠及更多的公众。此外,还可以在美术馆建立专门的资料室和网络资源库,不断地增加、完善最新的藏品研究成果。

三、美术资源的转化与再生

美术馆收藏的美术品和美术遗存是不可再生的,实质上是作为一种美术资源和美术遗产的状态存在,那么收藏保存仅仅只是一种手段,并非目的。美术馆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对已有馆藏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研究与保护,并有体系地进行收藏,特别是对于濒临消失的美术作品和遗存进行有效保护。其次,就是如何对已有藏品的深入研究和挖掘,从藏品和遗存中还原作品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风尚等知识系统,真正对大众起到知识再生产的作用,将美术遗产和资源有效的利用转化成服务于大众和社会需要的资源。具体而言,就是转化为数据化信息的智库资源和对公众开放的实物作品展览,通过大众的现场介入和展览体验,激发知识的再生产,惠及更多需要查阅资料和研究的社会群体,二者都是资源转化服务的重要途径。作为美术遗产和资源是无法再生的,如何有效地将遗产和资源中的精华提炼向社会推广传承,实际上是激活了遗产、资源中传统精神,再生是使遗产和资源中的精华可以为当代人借鉴和服务,生成新的文化成果,所以美术馆、博物馆在这样的文化生态构建中,就起到了文化资源管理、转化、再生的重要作用。

第2篇:美术馆藏品管理范文

本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是继2006年第一届举办之后第一次由首都之外的地方美术馆承办,而且第一次成功突破东盟概念,形成了亚洲概念,并第一次接受了欧美国家为观察员国家。此次“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此,中国美术馆馆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范迪安教授在论坛闭幕式的总结发言中,对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对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美术馆为本届论坛所做的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借用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评价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话语同样赞誉本届论坛是“一次卓越的无与伦比的亚洲美术馆界的盛会”。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A Festival for Community of Asian Art Museums: A Summarization of the

Fifth Directors' Forum for Asian Art Museums

KUAI Lian-hui

(Jiangsu Provincial Art Museum, Nanjing, Jiangsu 210018)

一、论坛开幕

2006年,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以中日韩和东盟自由贸易组织为核心的亚洲十数个国家的美术馆馆长聚首中国北京,首次就当代亚洲美术馆事业的现状、发展与建设进行高层学术论坛,并签署了“北京宣言”,开辟了亚洲美术馆界合作的新纪元,并在会议上签署了《“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决议》,为论坛的主旨、方向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的三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则相继在新加坡、日本、韩国举办。

2010年的第五届论坛作为“第二届中国•江苏国际文化艺术周”的重要活动,于9月26日晚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第二届中国•江苏国际文化艺术周暨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开幕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章剑华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巴基斯坦国家美术馆馆长Mussarrat Nahid Imam女士则代表与会的各国美术馆馆长致辞,并表示:本届亚洲美术馆长论坛将秉承前四届论坛的精神,深入探讨当代亚洲美术馆事业的发展与建设状况,以求达成共识,确立亚洲美术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把亚洲美术馆之间的全面交流与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论坛主题――美术馆的亚洲模式与文化职责

第五届馆长论坛秉承第一届的论坛宗旨,延续“北京宣言”与前四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的精神,提出“美术馆的亚洲模式与文化职责”的论坛主题。章剑华厅长提出:此次举办的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让我们在全球化的文化条件下,思考如何依照本土的文化特征来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如何在保持文化传统和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努力为促进亚洲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创新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贡献。

对于本次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的论坛主旨,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9月27日上午的发言中强调,以“美术馆的亚洲模式和文化职责”为主题,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美术馆作为当代艺术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不可避免的要对活跃的、丰富的、纷繁的当代艺术进行选择、展示、收藏和研究,因此如何通过美术馆的综合功能,使当代艺术的生态在美术馆里再视觉化,又要形成社会的文化认同,这就需要思考我们亚洲美术馆在今天文化生态面前的一种眼光,一种判断,也就是一种文化职责。

其次,亚洲艺术在20世纪曾经普遍受到西方的影响,或者说我们很多国家的视觉艺术的发展过程,是遭遇西方影响和走出西方影响的过程。在21世纪全球社会发展,亚洲不断崛起的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如何能够在艺术的当代性上,找到亚洲自己的特质,从而与西方的艺术体系形成广泛的对话,发出亚洲艺术在文化对话上的声音,在这方面美术馆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今天的美术馆在经营方式上,已经与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等等形成的复杂的关系。亚洲国家的文化,一方面处在国际文化的生态系统之中,另外一方面又不断面临着本土与全球的一种新的坐标关系,有没有可能探寻美术馆的亚洲模式便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个课题不仅对亚洲是重要的,而且对包括欧美和其他地区的美术馆的发展也是重要的。

可见,本次论坛的举行,旨在使艺术通过美术馆这个平台,展现出一种整合性的力量,为艺术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而且,章剑华厅长在论坛致辞中也强调:如何最大化地发挥美术馆的功能与作用,让广大民众应有的文化权益得到充分的体现,已经成为政府文化部门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为,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在交流的态势下来实现,亚洲各国通过彼此交流和相互借鉴,共同构建了亚洲文化独有的地域特色,从而为世界所瞩目。

三、三个议题

作为论坛主旨,“美术馆的亚洲模式与文化职责”共分三个议题进行探讨。分别为:亚洲美术馆的当代功能与管理特征,由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江苏省美术馆馆长高云,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馆长(Soon-hoon Bae)裴洵勋主持;美术馆与现代城市的协调发展,由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和新加坡国立美术馆馆长(Kwok Kian Chow)郭建超主持;以及亚洲美术馆与西方美术馆的交流、对话,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香港艺术馆总馆长邓海超(Tang Hoi-chiu)主持。

1、亚洲美术馆的当代功能与管理特征

21世纪被很多人认为是“美术馆的时代”,同时也被认为是“亚洲的世纪”。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标志之一的美术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术馆的当代功能与管理特征也就成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各个美术馆在探索自身发展模式时的重要议题。这一议题中,诸位美术馆的馆长或专家都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成果或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

美术馆的公益性及其所肩负的公共教育的使命是所有馆长的共识。而且,这个共识始终贯穿在所有议题之中。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江苏省文化厅厅长章剑华,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江苏省美术馆馆长高云在发言中也都强调了美术馆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公益性是当代美术馆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的皮埃尔•阿平先生、越南国家美术馆策展人道明月女士、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等人的观点中皆被明确提出。

更多观点是关于美术馆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研究、展览这两个方面。新加坡国立美术馆馆长郭建超认为促进艺术史学研究是美术馆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东南亚地区缺乏艺术分析,尤其是亚洲内部的对比研究。而且他认为,这是我们美术馆应有的一个功能。深圳美术馆馆长宋玉明在关于城市性格与美术的发言,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讨论知识生产的问题时,都指出美术馆在市场挑战中,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策展的学术性问题,并且这是阻碍美术馆事业发展的最不利因素。宋玉明馆长还指出,现在,在西方,策展人是一个在美术馆、博物馆里培养的专业性研究人员,一般都是研究学者,他们工作最突出的方面就是要研究美术史,提出展览的计划和方案。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在发言中也强调美术馆面临的此项问题,并指出学术性是今日美术馆策展的宗旨。

美术馆如何找寻并确立其发展的模式?江苏省美术馆馆长高云认为,“定位与换位”的思考是首要问题。只有“定位”与“换位”的完美结合和良性互动,才是一种协调可持续的、好的发展模式。比如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首席代表Ms. Robin Groesbec(罗宾•格罗斯贝克)女士所举的案例,她以其对大批博物馆的参观游客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得出人们对古代艺术展的兴趣远远大于现代艺术展的令人震惊的调查结果。从而,他们认识到,如何策划真正意义上公众所需要的展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站在公众的立场做出思考非常重要。对此,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表示,模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模式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地就形成答案,但是如果我们都有这种意识,模式就可能在我们彼此的交流中逐渐清晰起来。因此,这也正是此次论坛举行的主旨之一。

2、美术馆与现代城市的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盛兴,以及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美术馆的文化价值在一个城市建构中,越来越处于绝对重要的一个位置。美术馆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也已是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各自城市的性格和文化特色,美术馆须确立自己的学术定位,逐渐体现自身的特色和文化意义。在这个议题中,代表性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美术馆对自身的学术定位是关于美术馆与现代城市协调发展的议题中被诸位馆长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

台湾省高雄市立美术馆馆长谢佩霓女士,率先提出了美术馆作为城市形象,在地性,即在地的文脉,是美术馆的底线的重要观点。因为,任何一个美术馆,都得明确自身特性,最终都需要形成自身的理念或主导思想,以学术的,文化的思想方式,去领导、发展美术馆。而且,她还提出了美术馆是服务业这一非常领先的理念。深圳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新加坡市立美术馆,以及陕西省美术馆等等也在发言中明确提出确立美术馆的个性及办馆理念的重要观点。另外,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专家黑田雷儿提出福冈亚洲美术馆的“内部与外部”这样一种类似的表达。这种“内部与外部”应该可以理解为包括对美术馆与在地的、国家的、甚至世界的人文的、物理的,时间、空间上的内外关系。四川美术馆馆长梁时民从对美术馆观众群应有明确定位的角度,论述中国各地区的地域性与中国美术史之间的自主发展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则通过各自美术馆多年主办的持续性展示等活动和案例,提出了保持与城市文化互动,并协调发展是美术馆重要文化职责的观点。

其次,是关于美术馆与城市建设的观点。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冀少峰从文化策略的高度,论述了美术馆在城市建设中是整个城市生态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的观点。他以湖北省美术馆的建立体现湖北省的一种文化战略为例,阐明美术馆的建立对城市文化生态的极大影响。同时还明确提出,选择一个有思想、有学术、懂政策、精通管理的馆长关系着美术馆工作的成败。同样,韩国全罗北道立美术馆馆长李兴宰,从博物馆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战略的角度,认为文化和社会发展之间紧密关联。艺术不仅是城市的一部分,艺术还可以是改变城市的能量,提出依靠博物馆将文化和艺术整合并提供城市发展战略的观点。对于美术馆本身的建设而言,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罗宁不仅提出前瞻性是美术馆建设的要害,是美术馆与现代化城市协调发展的关键的观点,还发出,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件文物,它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对美术博物馆的发展无路,搬新弃旧,是对美术博物馆性质的颠覆的呼声。

第三种代表性的观点是关于对美术馆与现代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或者说是关于一种互动关系的论述。那么,对美术馆而言,这种协调与互动最重要的呈现方式或跟公众交流的方式之一,即是展览问题。对此,深圳美术馆的宋馆长认为,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建立一种良性的艺术机制,尤其是策展机制的问题。王璜生馆长的观点是,在展览问题中,这种互动、交流的关系,即是拿出什么样的展览去跟公众、社会、历史发生关系,这其中,最重要的即是要有学术问题意识和具体的实践能力,并且要用一种比较进行时的思维方式去关注、切入,和参与当下文化问题的探讨和建构,去追问一些当下社会学发生的一些问题。同时,他还提出开放的知识生产机制这个观点,来讨论这种跟社会交流、对话,以及互动的方式等问题。对这样一种机制的形成,他认为,最关键的依然是必须具有坚守的、开放的学术精神。应该说,王馆长与宋馆长的问题正是切实当下美术馆的策展及研究的最大现状而提出的,这密切关乎美术馆如何为公众推介优秀的艺术成果、如何真正意义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如何积极推动中国美术的繁荣发展和提高社会审美水平与文化认知等重要问题。

3、亚洲美术馆与西方美术馆的交流、对话

近年来,亚洲的艺术、亚洲的美术馆也积极地与国际大展和国际上著名的美术馆之间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交流与互动,并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应与文化影响。在国际文化交流的今天,美术馆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东西方美术馆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也越来越得到各馆的关注与重视。

印度国家美术馆馆长瑞杰夫•卢臣、越南原国家美术馆馆长张国平都就此议题提出了文化身份、文化认同的问题。瑞杰夫•卢臣认为,在西方背景下,亚洲身份的独特性展示了亚洲的民族精神。张国平则在强调越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文化责任中提出文化认同的问题。他认为,每个国家的博物馆,特别是艺术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应认识到其责任的重要性,以加强本国人民对自己身份的认识。同时提出要加强与亚洲艺术博物馆合作,合作研究艺术、文化和历史的共同课题,合作举办专题展览交流,将独特的文化传统纳入亚洲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中。

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在谈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呈现时,提出也赞同了谢佩妮馆长关于文脉的在地性观点。同时,他提出了公民的文化权益和文化判断的问题。认为今天的美术馆更多地扮演了城市文化窗口和桥梁的作用,美术馆面临着如何提高办展质量,如何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必须注重本地在地的文化的发掘。福建省美术馆馆长游光霖从福建省美术馆的区域定位与海峡交流的角度,也做出提醒:我们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不能迷失自己的方向,立足本土依然是我们当前首当其冲的任务。对此,宁波市美术馆的于效祥先生认为,东西方美术馆的交流与对话应该建立在一个互信、共赢的长期合作的机制之上。最有效的交流对话模式应该具有深度性和稳定性,而这种深度性与稳定性则需要美术馆去探索一个有效的载体,比如馆际间的各种合作交流项目等。缅甸文化部考古部主任、博物馆和图书馆司司长稻q顿女士,即和我们分享了缅甸的文化保护措施、缅甸与东盟和对话伙伴间的文化交流项目的成果;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艺术工作室室长崔孝俊则在发言中阐述了他们为艺术家提供驻馆机会的国际交流项目的具体方案,并且提出驻馆艺术家项目能够使现代美术馆在达成既定管理目标的同时,发挥当代美术馆的功能。

对于如何大力推介宣传经典文化,如何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张玉杰提倡,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增进相互了解,并提出促进品牌艺术向名牌文化产品转化的观点。坚持公益性与公共性,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传承地域文脉、提高公众审美素质,促进国内外艺术交流,并增强美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于在互动、交流中对公众审美素质的提高,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馆长裴洵勋,以韩国光的公共艺术项目为例来阐述他们的经验。他提倡在选择一个公共的艺术项目的时候,让周边的公众都可以来参观。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馆长鲁克思鲁提比克,则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我们分享了他对不同类型的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一些建设性意见以及对未来西方亚洲艺术中心创建的期待。

在这一议题中,形成馆际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形成经验与资源的共享,谋求差异化的共同发展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因为,这样的对话与交流,对美术馆自身的发展,对提高公众服务的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并有利于一个美术馆在多层面的参照系中,审视自身,找准定位,凸显个性。着力现代形态美术馆的专业建设,参与构筑美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格局,这正是举办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的意旨所在。

论坛最后,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范迪安做了总结发言,并宣布了论坛前夕圆桌会议的三个共识。这三个共识分别为:一是论坛结束之后,完成此次论坛论文集和各国美术馆通讯录的编辑;二是在今后的论坛休会期间,通过设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论坛秘书处建立常规的各个馆际之间的联系,起到深化亚洲美术馆之间交流的目的,这包括各个馆的重要展览的情况,特别是亚洲各个馆准备举办展览的一些计划、方案,以此来促动亚洲各个馆之间的展览的交流,专业人员的交流和学术研究的交流,并希望在今后会有更多的项目,在亚洲、欧洲、美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区之间展开;三是计划2010年年底之前落实明年举办论坛的国家、城市和承担这项工作的美术馆,以便大家更进一步有时间充分思考下一届论坛的主题,和做好组织工作,特别是在论坛中进行发言演讲的准备工作,来不断推动论坛本身的学术质量。同时,范迪安馆长还提出,我们要为论坛的常规化和不断的推进做出努力。

四、视觉盛宴――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专题展

为配合此次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的举行,2010年9月26日下午,江苏省美术馆新馆还举办了三项大展来纵论东西方文化。展览由江苏省文化厅主办、江苏省美术馆承办,三个大展分别为,《时代多彩――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江苏获奖入选作品汇展》,《走近大师――中国美术馆藏路德维希捐赠作品展》,以及《南北二石――傅抱石、齐白石中国画作品展》,这三个展览分别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西方近现代绘画艺术以及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典范,也更加为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的举行增添了华彩的一章。

《时代多彩――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江苏获奖入选作品汇展》展出了200余件获奖和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国画、版画、油画、雕塑、综合等五大部分作品,集中体现了江苏画家在十一届美展中创作的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作品不仅在造型特点、形式风格、表现语言、审美意境等方面。

《走进大师――中国美术馆藏路德维希捐赠作品展》则集中展示了德国大收藏家彼得•路德维希及其夫人于1996年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117幅国际艺术作品。

《南北二石――傅抱石、齐白石中国画作品展》以北京画院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20世纪两位杰出画家――傅抱石(1904-1965)和齐白石(1864-1957)的100件作品为主,这批作品堪称中华民族之瑰宝。

本次专题展配合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的精彩呈现,无疑是一场视觉文化的盛宴,它呈现出艺术在不同地域范围内与社会文化的现实结构中所发生的联系与互动。同时,也表明了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亚洲美术馆事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亚洲文化的蓬勃发展,在全球性的文化冲突与当代世界文化格局中,积极承担自身文化职责的决心与热情。

五、结语: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带来的思考

伴随本次论坛的成功举行,各美术馆馆长在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的主题下也探讨了诸多有关美术馆未来发展与建设的模式与方案,并且在美术馆相关问题上也达成共识:美术馆的公益性与肩负的公共教育使命;美术馆的公共服务模式创建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加强美术馆规范化建设与特色发展;找准美术馆的定位,围绕本地、本馆特色做文章;美术馆面临的挑战:策展的学术性问题及史料研究的匮乏;加强美术馆对各馆藏品管理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美术馆专业人才培训与馆际展览与学术交流等等问题。这些共识将进一步引导全国美术馆,乃至亚洲美术馆以及国际美术馆的建设走向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也将更好地促进亚洲地区的文化艺术活动,进一步把亚洲美术馆之间的全面交流与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