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

第1篇: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一、影响小学生思想道德的诸多因素

1.“留守儿童”居多。我校自2011年9月成立以来,来自10所不同学校的学生汇成了1000多人的大集体。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目也在增多。据统计,我校约有40%的学生父母不在身边,都是由爷爷奶奶代管。由于老人很是溺爱孩子,只能够管理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比较忽视。

2.家庭影响。有的父母对孩子采取高压、专制和棍棒的方式,造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和压抑的性格,甚至对他人充满敌意;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造成孩子骄横跋扈的性格;有的父母给孩子很多零花钱,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自私性格,缺乏忍耐和吃苦精神;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上进心,安于现状。我曾问一些家长,在家里让不让孩子参加劳动。有的家长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家长说:“让他们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家长的这些行为,导致一些小学生不会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快乐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失去了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3.忽视晨会和班队会的作用。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其他方面就可以放松。我曾作过一个调查,对我校的校风、学风、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主班级公约等进行提问,有不少学生都不能完整地回答上来,说明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缺失。

4.社会影响。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给学生的心理投下了阴影,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对孩子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电视、电影、杂志等媒体,以自由化的传播方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得学生一味追逐歌星、影星而淡漠伟人、英雄、科学家和文学家的事迹,丧失了上进的品质。

二、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观念。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近年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虽然一直强调“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时常存在,各个学校智育的力度在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在增强,但德育工作的力度滞后甚至在下降。德育工作往往搞形式与表面化,实质性的工作很少。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处处为学生做好表率,要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真正做到以“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为上一级学校和社会培养、输送合格人才。

2.积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为使德育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校园科技小制作”、“校园艺术节”、“廉洁清风进校园”、“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争当环保小卫士”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把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警校共建活动,加强未成人的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切实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办好家长学校,完善家访制度,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努力营造使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第2篇: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思想道德 整体素质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

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是积极向上的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把自己全身心的爱给予学生,常沟通、常交流,以心交心,真诚对待,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例如从学生的温饱、家庭困难、心理等方面,做到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用真心诚意去关爱他们,发现问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身教胜于言传,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让班级的德育工作达到预期目的。

俗话说“校园无小事,事事在育人”。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中都会去模仿。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语言、行动乃至人格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教师替学生系好一个纽扣,弄好学生的衣服,都会给学生一个深刻的记忆,正如魏巍写的《我的老师》,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如教师亲手摆正教室里的课桌椅,亲自动手帮学生捡起掉在地上的橡皮、小刀等细节,都会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学生潜移默化树立尊师敬老、刻苦勤奋、积极好学的品格观念。

二、在实践中塑造学生

小学生是最天真无邪的,他们的心灵深处是一片纯粹的净土,与外界刚接触的他们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可塑性极强,因此在学生身上发生的日常小事都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这就为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学生的事从不是小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孩提时代养成的习惯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对学生的善举多多表扬,但绝不能因他们的恶习小而放置不管,日积月累,小恶总有一天会导致他们走上犯罪之路。客观地说,学生毕竟是孩子,让他们每件事都做妥帖未免强人所难,大人都不一定事事做好,何况小孩呢?不过我们应该相信他能在教师的积极带动和教说下做得越来越好。像打人、骂脏话、衣服不整洁、随手丢垃圾等日常小事都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基于此种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教师要做到穿戴整齐、不骂、不打、不损、不挖苦学生,言语上管住自己的嘴,行动上管住自己的手,以身作则注意影响。(2)对于平时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使其起到表率作用,触动那些有类似缺点的学生,学生就怕互相比较。(3)教师要带动学生亲身参加到日常事务中来。例如,黑板没有擦干净、冬天没有暖气的教室门关不严、地上有纸屑和塑料袋等丢弃物这些问题,教师自己做的同时,也要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这样刚开始就可以带动部分学生参加,时间长了,学生之间就会互相带动,大家都自觉参与,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氛围。

三、用心沟通,真诚交流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出务工人员持续增加,繁杂的社会形态等问题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农村,不断地涌现出大批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里,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有的孩子不仅与父母分离,加上平时还缺少联系,这种情况让孩子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没有父母亲的呵护和相伴,导致他们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上往往变得内向悲观、不爱和同学说话、情感孤僻冷漠;行为上骄横、霸道、报复心理很重;心理上自闭、自卑。其中内向胆怯、孤独封闭的占到多数。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应用心和他们交流,发现其身上存在的根本问题后,从生活上给予帮助,思想上加以引导,心理上多多开导,让他们重新感受到被人关心和呵护的温暖,从而让他们的心中重新燃起爱的希望。其次,依据班级职责和校规来进行批评教育,用严格的校规约束学生,针对学生不当行为批评的同时加以指导。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从而激发更多的学生改善自己的行为。真诚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班级学习气氛的增强,更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独立能力。例如,爬山看上去很单调,其实真正的爬山包含了很多趣味,爬山途中观察周边的人,猜猜他们爬山的目的,细细品味山上所存的建筑物,甚至山边的野花都能带来无穷的乐趣和聊不完的话题。无论什么样的感受都是学生亲自得到的,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集体活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野外活动更是让学生流连忘返。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

五、学校应树立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

学校应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在小学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以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想道德教育。小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在中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二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心灵净化、思想熏陶、认识升华、觉悟提高。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熏陶和感染学生。四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五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第3篇: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意志培养;体育教学

我们应该怎么样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及意志培养呢?下面针对本人对体育教学的认识谈几点体会。

一、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1.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放任自流等不良行为,将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作用。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

2.针对教材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

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好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每个体育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3.利用体育比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比赛游戏本身具有竞争性,它需要有团队的集体主义精神,例如,在接力跑游戏时,需要每组每个学生齐心协力,力求取得比赛的胜利,如果小组中有学生没有正确对待,特别是有人对能力比较差或者是有失误的学生进行指责的话,这就会引起小组的不团结,这时,教师就应及时引导,能力强的学生要帮助能力弱的学生,对有失误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4.结合贯彻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有步骤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等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做“交替跳远”等准备活动,就要对学生进行集体团结、协作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体育教学中的意志教育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高度的自觉主动性是一个人意志品质的最高表现形式,具备了这一品质,就能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些课后作业,使其对课堂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复习,对动作难度自己进行揣摩,以此达到自觉主动锻炼的目的。

2.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集体主义精神,而只顾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就不会顾全大局。如,跳高等,在这些活动中,有的学生表现出动摇等消极意志,其原因有这几个方面:有的学生在一次跳高中不慎摔伤,下次就会害怕,其他学生也有可能受其影响。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讲清动作要领,注意暗示和引导等,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果敢的意志品质。

3.利用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利用竞赛法。竞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学生在竞争条件下进行学习,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分为强弱两队进行对抗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且在接受成功与失败考验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实施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5-0114-02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一贯将道德教育置于首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在学校其他各学科中,均注重渗透道德教育,学校的各项工作也注重育人。然而,即使这样,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仍然不理想,差强人意,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这就不得不令我们再次反思学校的道德教育,问题到底在哪里?由此,本文将以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为基础来审视现今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学校必须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渚项教育中,他将道德教育置于核心位置,充分凸显了其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这对处于新世纪的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无疑会带来些启示。

一、造就现代公民一道德教育目标的重新厘定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他清楚地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在他看来。德育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占着主导地位。因为“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从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人。不论他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另外,他认为,学校培养出来的全面发展的人、合格的公民、有用的人才、有道德的人,归跟到底应当是“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人。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是他德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反观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标的设定:定位过高,缺乏层次性和渐进性,把道德教育理解为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为高尚完美的人、纯粹理想的人,把理想目标当作现实目标,事实上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不能以“一个模式”、“一种标准”要求所有人。另外,在实际的道德教育实践中,设定的目标既虚又空,是对成人观点的简单复制和嫁接,不予考虑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他们的兴趣、爱好,又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对其既不可望又不可及,当然也不可能附诸于实践,目标的实现就落空了。

既然这样,就要重新厘定道德教育的目标一培养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应是着眼于远大目标,立足于现实生活,实现二者的完美统一。以往道德教育之所以成效不佳,原因之一就在于把这种宏大的近乎完美的道德摆在德育的起点和核心位置,使得道德教育成为培养圣人的德育,而这种道德追求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让学生感觉不到与自己有任何的关联。一味宣扬至真、至善、至美的大道德往往会让学生感到空洞甚至反感,真正要做的是设定具体可行的、普通人的道德目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只能是这样的一利,标准,而是期望在这样一利,基本标准和要求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再对学生提出高要求,设定高一层次的标准,最终的着眼点还是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公民。

二、回归生活世界一道德教育内容的重新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建立坚定的道德信念,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

在我国传统的中小学德育教材中,教材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过于空泛、过于高深。例如。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都开设有专门的课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所选的题材都是些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或者名人的丰功伟绩,让人可望不可及,没有考虑到大多数人还是普通的人、平凡的人。这样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太遥远。产生不真切的感觉,其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学会生存》曾指出20世纪的学校教育,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利,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道德教育割裂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因此,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选材时,一定要贴近现实生活,因为道德源于生活,为了生活,所以,道德教育的内容也要源于生活,以活生生的生活为素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如果脱离了生活世界,变成了纯粹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教育,没有很大的意义了。另外,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典型事例,或创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就容易产生真实的的情感体验。这样,通过鲜活的事例、生动的素材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在现实生活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简言之,我们的德育要触及学生的灵魂,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

三、注重体验实践一道德教育实施的可行之道

现今学校的道德教育,存有以下问题:第一,理念上的偏颇。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教师以一副准道德的形象示人,常常采用说服、规劝、纪律、训诫、品德评价等外在的灌输教育方法来教育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才是主体,看其意愿和想法,而将成人的标准强加于学生身上。第二,方式方法的单一化,学科教学中偏重单向灌输。长期以来,我国都是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这种主要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加上一些课外活动为辅的方式来开展。而在专门的课程教学中,又主要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且以说教的方式来展开,这样,教师似乎已经习惯了把灌输作为培养道德个体的最佳途径,生搬硬套地将一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往往通过简单的一问一答、说服教育、奖励惩罚等手段,将一些“假、大、空”的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期待他们掌握道德知识从而形成所期待的道德素质,而学生却甚为讨厌这种说教的方式、枯燥的内容,产生逆反心理,效果就不尽如人意了。第三,范式上:比较封闭,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不注重开展实践活动,即使开展了也是大多流于形式。例如:现实生活中出现这样一种说法“雷锋叔叔三月来,四月走”,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过于注重形式。

通过反思现存的问题,再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理念上:将学生视为道德认知主体、道德实践主体。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把受教育者看作是一个主体,而不是单纯地看作一个教育对象;受教育者感到自己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而教师实际是一个指导者,是学生进行自我教

育的催化剂,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的一条主要原则。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体验者,即让学生自己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体验。而后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作出判断、选择,惟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面对问题的思考方法,不是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学生的分析或选择,不是试图在道德领域的问题上确立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开放的心境下,倾听和反思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和意愿,然后在实际生活中去行动。要充分信任学生,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中挖掘他们的潜质,激励他们从小事坐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最终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其次,方法上:实现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的转变;实现单一化一多样化、个性化的转变。在学科教学方式上,要实现从单一,枯燥的说教、灌输方式转向讲课、讨论、案例教学、创设情景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结合,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组合。另外也应与对俱进。有所创新,结合时代特点,用网络、电视、报刊等现代媒体对传统德育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赋予新的形式。

重视德育必须以实践为主要方法,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如创设具有道德问题的游戏、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通过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科学调查等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成长。

第5篇: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以人为本和谐新型人才

军校担负着为军队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军队院校的稳定不仅关系到军队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大局。当今军校学员大部分是90后,大多对政治冷淡,对社会热点现象关注不够,这与学员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特别是军队建设主体的地位不符。这就需要军校教员用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即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去唤醒学员的政治热情,使其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真正的部队建设者。那么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呢,这就需要教员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以教员在课堂讲授为主,传递学生已有知识,并以限定时间的纸笔测试来进行教学评价。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学员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教员依然采取传统的传递教学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员要转变教学观念。例如教员可以在教学中开展创造型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在教学方式上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员要成为学员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强调的是和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的同步思维,使学生不断产生问题。从而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发挥学员的内在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了一切学生。例如在讲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一章时,我采取开放式教学方式,以大学生在上学期间该不该谈恋爱为题,让学生分别持正反两方面观点,展开辨论,教员给予指导,向学生开放教师的备课资料,提供相关的信息,在课堂上由学生组织教学,课后教师针对这节课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机制,设立多种奖项如最佳辩手奖、最佳表现奖,创新观点奖等。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学会这节课,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在准备这节课时表现出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探索精神等。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一定的途径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教育效果的体现,又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素质的提高,最大可能的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地进行对话,让学生在愉悦、积极的心态中接受知识。随着信息来源渠道的扩大,学生在有些方面的知识比教师还多,如处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踊跃发言,提供了教师也不知道的知识,师生的友好互动交流有效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显而易见,教可以促进学,学可以促进教,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员和学员在教学过程中都能有所促进。

三、提高教员自身素质

为了把军校学员真正培养为德才兼备的部队建设者,军校教员就要全面提高自身素养。首先就要提高专业素养,作为军校教员,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要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报刊、电视、网络等收集积累教学资料,获得广博知识,为教学服务。教师必须终身学习,通过不同渠道获得专业知识,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教员只有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给学生不懂的,更要传授给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只有教员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信息时观点明确、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是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接受你传递的信息,教学才能真正起到效果。此外,军校教员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人文素养。教员还担负着育人的责任,不仅要在专业上成为学员的师长,更要在品德上成为学员楷模,成为学员最尊敬的人。因为军校学员在思想道德修养上的要求比地方大学生更高,这就要求军校教员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在个人修养上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对学生造成坏的影响。相反,教员非常重视提高自己的道德人文素养,这也会影响和感染学员,也才能培养出适应军队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树立尊重学员的意识

教员要充分尊重学生,首先要使学生拥有自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员教学中适当采取一些激励性语言能极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其次充分认识到学员的个体和个性差异,给学生尊重。这样学员才会有活跃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学员除了具有求知欲望以外,还有高度的社会需求,青年学员虽然在教育活动中是被教育者,但他们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人格尊严是不可轻视的,他们与教育者具有平等的人格。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是以学员为本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彼此相互信任的前提,在追求个性化的当代青年学员中,个人的尊严越来越得到强化,叛逆思想越来越突出,如果教员以家长的姿态来教训学员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甚至相反的作用,只有尊重青年学员的人格价值,正确引导其个性发展向社会共性需求的过渡,才能使其具备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

第6篇: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校领导必须率先垂范。

领导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榜样和方向。领导是称呼更是责任,言行是形象更是力量。“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立身”,领导威信来源于人格力量。对得起自己的称呼,这是有责任和有良知的人时常的内心自我告诫。也是平常人在履行自己的责任、捍卫自己的尊严、实现自、己的价值时应守的本分。领导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谨慎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才能在群众中留下口碑、在工作中产生动力。

领导班子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推手。领导班子只有坚持集中学习与业余读书相结合、专家辅导与专题研讨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研究现实问题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才能使班子的理论水平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增强,从而使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思路更清晰、效果更显著。

抓思想道德教育贵在“四要”。一要善,即出发点要善,要以人为本,情系师生,爱心至上,扶弱济困;二要高,即着眼点要高,要努力站在理论的高度,高瞻远瞩,答疑解惑,以理服人;三要低,即着手点要低,要放下架子,伏下身子,从小事人手,以情动人,以德感人;四要实,即具体点要实,克服形式,注重内容,反对虚夸,崇尚实际。

二、改造传统道德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它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硕果,是维系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结晶。改造后的传统道德文化对建立当前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鼓励广大师生创造性地运用传统道德文化,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构建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环境。

“仁者,爱人”。师生之间应当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同学之间应当有体恤之心、互助之行。义,即正义。我国传统道德文化推崇“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现实中经常“信义”连用,只讲“信”不讲“义”,“信”就没有依托;只讲“义”不讲“信”,“义”就是虚伪的。两者互为依存,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正道。礼,即礼仪。也就是说,要想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教育环境,我们师生之间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制度,按规则办事,不能违法乱纪。智,即知识和智慧。也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就会获得辨别是非的能力。信,即信用。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基础。

总起来说,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对相应的人际规则概括得十分精辟。运用好它,对建立民主自由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肯定大有裨益。

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需要师生相互配合,需要不断地总结与学习。

首先,教师要积极正确地引导。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自控力和分辨力较差,因此教师要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及时引导,对症下药,语重心长,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第7篇: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一、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高校学生在多年的教育中不断加深自己的道德认识,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认识的发展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在道德认同和道德行为上则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表现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在探究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中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知行矛盾冲突中发现,形成高效学生知行冲突是由以下的原因导致的;第一,德育教育局限于德育课堂教育。高校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通过德育课堂的教育,高校在德育课堂的时间设置上是一周两个课时,在德育教育的实施中表现出教育的中断性。同时,在德育内容的上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基本是照本宣科,而教材多是关于德育理论的探讨,未与学生的日常德育行为相联系,使得学生在德育认知方面的认识不断提高,但是学生普遍认为现实为给道德理认知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美德。第二,德育教学方式为传统的接受式。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共鸣的思想才能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德育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基本可以理解文本大意,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并引导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这也必然要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第三,德育理论的强化缺乏有效途径。德育的知行转化需要两个过程,第一是对德育内容的思想认同,第二是根据自我的德育思想树立或者纠正德育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普通高校缺乏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表示学校对于学生的评定基本呈现以学生成绩为参照标准,以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为参考,很少与学生的德育认识和德育行为相联系。

二、在高校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以行动导向为核心设计教学

德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个转化过程通过动态的方式进行呈现和分析。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核心设计英语教学是突破这个难点的重要途径。这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分析本节课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相联系,围绕主题选择学生典型的日常作为,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案例;第二,促进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讨论,对道德行为是否需要改正进行讨论;第三,确立本周的道德养成行为。例如,在“say yes”的单元教学中,配合的课文中心思想是人的极限是不断突破的,We usually only accept 55 guests but at a pinch we could take 60.围绕此主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当代大学生不易坚持,容易半途而废的特征,渗透“坚持去做,努力突破”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通过坚持取得胜利的故事进行句子练习,其次引导学生设计近期的目标,并设计具体实现的步骤,通过一二百字的英语课堂小短文进行表达,第三,引导学生互相监督将目标予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枯燥的讲解课文中设计的语法和复杂句子,而是将语法的学习和短语的使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潜移默化的进行坚强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以情境教学为途径开展教学

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学生道德思想的情感认同,这个过程只有在同伴的交流中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强调以情境教学推动学生的同伴交流,促进道德认知的情感认同。道德情境的设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为素材,将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进行综合或者典型化的凸显,通过学生的话剧表演或者PPT的展示,引起学生作为旁观者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省视,与同伴对道德行为展开讨论。例如,在“More Crime and Less Punishment By Richard Moran”的学习中,教师通过ppt展示社会中因为不同的错误认识导致的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对性和谐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设置促使犯罪人改过的措施。这样的情境教学促进道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领会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道德行为

第8篇: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第一阶段,小学的义务教育不仅仅是对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更是对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在这样一个重要的阶段,接受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至关重要。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重大,甚至很有可能决定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所以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石,做好铺垫工作,是为了学生今后的思想路线做建设。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目标就必须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学进行改革。

二、小学思想道德教学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改变传统的老师主导课堂的状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内容的掌控,提高学生的热情。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思想道德教学也要紧紧跟随这样的步伐,凸显学生在思想道德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同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一起探索创新思想道德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加强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想空间,让学生积极而自由的发展。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新课标要求的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2.2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理论知识只有结合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和深刻的记忆。在理论和实践中,老师就要做好桥梁。在老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之后,教师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边发生的事上体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校、在家庭当中都能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自主的学习效果要强过被动接受的效果千百倍。所以只有让学生自己主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培育。提升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如果不是课程本身很有趣,就只能从教育方法上花心思。在教育方法上,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更像是说教和讲座,内容无趣,形式枯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可以将创新课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和设计课堂的环节和要素。这样就能更好的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生对思想道德课程学习的热情。

2.4增加课外活动环节

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基础,但是学习这些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提早的接触实践就能更好的发现问题,更好的解决问题。所以在学生课程的设置上,建议设置一部分社会实践课。让学生接触社会,将理论知识践行到社会中去。也让学生成为社会的一股清流,净化社会风气。将理论践行于实践,让的世界观指导学生更好的成为社会主义需要的品德高尚的人才。

三、在实施创新思想道德课堂中遇到的困难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创新课堂就成为一个突出的亮点。虽然创新课堂的优点众多,但是创新课堂对老师的水平要求高,需要老师能够对学生有很好的引导教育,对课堂有足够强的掌控能力,让学生为主的课堂中,不至于偏离学习的轨迹。对老师的要求提高,就需要师资力量上的支持。对在校老师的提高培养,对新老师的着重选拔就成为新课改下思想道德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改下,需要将理论更好的结合实际,有更好的课堂氛围和参与环节。这就要求学校需要更多更好的基础硬件设施。现在很多乡村学校还缺乏最基础的硬件设施,想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硬件设施就成为一大难题。所以改革下的创新课堂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也需要慢慢的发展和更新。

四、教师如何创新思想道德课堂

创新是新课改的重要任务,但是如何创新也成为新课改的难题。创新太多容易忽略理论知识,创新太少那么很容易让创新只流于形式,没有实质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如何创新就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首先要对创新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创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创新课堂本身,也可以创新课堂形式。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本身是一个极其难也不容易成功的方式,那就只能在创新课堂形式上下功夫。创新课堂形式不一定是对传统课堂的全部颠覆,可能只是对传统课堂的调整,课堂内容的丰富,学生的参与和实践环节的加入。教师为了迎合这种创新的转变,就要加强自身能力。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证这种创新的课堂能在有序和正常的节奏下进行。所以教师在创新课堂的同时,要较强自己建设,提高自己适应这种创新课堂的教学节奏,和学生主导课堂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创新的同时兼顾理论。

五、结束语

第9篇: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大众化,趋向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有效地在全社会形成了思想道德教育声势,呈现出全民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态势,在促进反腐倡廉,提升全民素质,营造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良好氛围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不仅为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为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营造了强烈的声势。时下,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已成为一种趋向。

一、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具备的前提条件。

1.良好的社会基础为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奠定了良好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系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体系,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在全社会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等,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了较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声势,思想道德教育形势呈现喜人的良好态势,在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推进全民素质提升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有了较为成熟的条件。

2.群众对思想道德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文化思想领域的需求呈现出一种追求文明向上的新格局,人们的求知欲和对文明高尚情趣的追求欲望正在不断增强。无论是寻常百姓的审美情趣,还是子女教育的主流导向,还是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取向都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情怀,一种追求文明,崇尚进步,讲求科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

3.科技发展为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络传播媒体不断丰富和互动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互动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言论自由的氛围更加活跃丰富,从央视广播到个人网站;从人民日报到个人博客都无不渗透着民主、透明的良好气氛。所有这些,不仅为大众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而且更像一针无形的催化剂,刺激着这一大众化教育逐步成为一种时尚。

二、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反腐倡廉斗争工作的需要。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在以后,党和国家反腐败力度和规模不断加大,取得了不少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某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仍然有禁不止,腐败现象赖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还没能从根本上铲除。分析其中的原因,除了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监督力度外,目前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力度欠乏、氛围不浓,是致使信念危机、价值观偏差等现象抬头的一项重要原因。因此,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我们建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实施长效性管理,而且必须通过大众参与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形成全社会崇尚社会公德、讲究职业道德,弘扬社会正气,传递正能量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反腐倡廉工作抱着事不关已、冷漠处之的心态。

2.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思想道德水准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全民素质的标志,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引领人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在人民大人心中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二是要引领大众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崇尚礼仪、崇尚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聚合众人之力营造文明公正、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三是要弘扬华夏文明古老的传统文化精髓,发展和传播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三方面的内容均遍及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反映的是整个群体的精神和意识,必然具有大众化的趋向。同时,三者又呈相辅相成,共融共进的格局。因而,提高全民素质就必须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

3.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是丰富和引导良好的群众文化需求导向的需要。广义而言,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种文化。从理论上讲,它是意识完成,意识一致,意识结果,由灵感变成理论,由社会群体用来使世界更利于他们所理解的解释框架。从实用上讲,它在满足人们表情达意愿望的同时,直接指导人们反映社会、改变社会现实生活,追求文明进步的实际行动。因此,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直接满足了群众对思想道德文化领域的需求,有利于促进精神文化市场供求的丰富和繁荣。另一方面,则突出地体现了其引导教育功能,确保思想道德教育事业顺着健康有益、高效快捷的轨道发展。

4.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需要。首先,思想道德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其次,从各行各业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看,有效地证明了: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做到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和谐社会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正确把握和驾驭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趋向。

1.要把握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的主流和主题。首先,思想道德教育应体现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道德情操,崇尚良好的社会礼仪和文化修养,它反映的内容应该既包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又具有现在人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的内涵;其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体现良好的人本原则和人性原则。人类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错综复杂的情感内涵包括着诸如尊老爱幼、关爱感恩等诸多反映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内容,为此,我们必须以追求外在美、内在美、人性美的完美结合为目的来加以引导和培育。其三,思想道德教育还应在注重主题、突出主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体特性,激发地区、民族、行业甚至公民个人求新、求美,敢于创新的潜能,以个性丰富来弥补主流共性,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进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繁荣发展。

2.要科学把握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的运作规律。虽然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因行业、地域等因素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大体上还应遵循以下三结合的规律:一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应趋向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启蒙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必须依托这一基础,只有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方能卓有成效。反之则成了空中楼阁了。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趋向应该遵循正规和附助相结合的原则。正规教育一般指传统方式的课堂、课程教育,通常以儿童和年轻人为主。然而,这些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正规教育,因为受时间、地点、对象的限制,往往显示了教育面狭隘等诸多的局限性。而附助教育则以单位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为主要形式,广泛地突破了课堂等时空限制,使得教育方式更灵活,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效果更便捷,因此,正规和附助相结合,可实现互补互助,相得益彰的效果。三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趋向应该遵循灌输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灌输式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使用最广泛的教育模式,是正面教育的主要渠道,所谓灌输即输送、灌注之意,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这种方式应该属于主流,但这种方式却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等缺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因势利导地顺应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趋向中,还必须大量应用“引导”式教育方式。所谓引导,即带领、影响之意,所谓言传后的身教,说的就是引导,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谈心交流通过直接沟通实现教育目的;帮扶奉献通过体验熏陶达到教育目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通过寓教于乐方式完成教育功能。同时,我们还必须知道,思想道德教育在灌输后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消化理论知识,必须让大众在实践中体会、领悟,继而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因此,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引导才能巩固灌输的成果,才能真正产生成效。

3.要把握住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强劲的推进势头。一要不断地寻求前进的动力。思想道德教育的前进动力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真正能让大家认识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所能带来的好处,从中获得认识上的动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良性循环,并从中获得客观利益。这种良性循环就是:道德水准提高带动公民素质提升,公民素质提升又推进文明程度提高、反腐倡廉增强、执政环境改善、投资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加速,导致人民收益提增。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了,文化需求加大,这一系列的因素又能反过来促进道德水准提高。实现了这种良性循环,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动力就源源不断,用之不竭。二是要正视教育产生的成效,客观地分析形势和现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推进事物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思想道德教育领域,了解和掌握其内部所包含的各种矛盾及其关系,并正确运用这种内在的诸因素的互动作用,是确保有效促进工作成效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客观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弄清其运作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一客观规律进一步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三是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教育体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查纠改进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往往是局部的、零星的。而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善于解决局部的、零星的问题,而且还应敢于从全局上调整思路,大胆改进,只要有利于全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全民素质提升和社会发展的,我们就应该下大力去不断地改进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