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学典礼新闻报道范文

开学典礼新闻报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学典礼新闻报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开学典礼新闻报道

第1篇:开学典礼新闻报道范文

一、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识字量不够,句意表达不清,甚至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通话都不会说。这种现实决定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应在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上。具体而言,要提高基础语文能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实施分层教学。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不一,相互间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必然是一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因此,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课堂上要具有针对性。讲课时较浅显的部分请一部分学生积极对答;较深奥的部分则主要由老师讲解。另外在课外作业的要求上,也不强求一致。比如讲述文言文单元时,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自觉性较差且语文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只要求解决生字词和背诵名句即可;对中等程度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要求掌握并背诵重点段落;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要求全文背诵并能够自主翻译全文。三种作业要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能各有所思,各有所得。

第二,强调基础字词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基础字词的教学是小学阶段的任务,到了中学或中专应该以对文章和段落的分析、鉴赏为主。其实不然,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观念。实际上,词汇量的积累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石。例如,形容一个人死亡,一般的学生都知道用“过世”、“仙逝”。但到了“作古”、“圆寂”就已经有学生不理解了,至于“涅磐”、“驾鹤”茫然不知所云的更是比比皆是。许多在表达中常用的生字词学生都不懂,或者只会读和理解大意而不会写不会用。词汇量的严重不足,导致学生表情达意只停留于简单的层面,就更谈不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了。由此可见,中专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字词积累量的增加,经常对课文生词进行听写和连接表达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三,精讲多练。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繁的适度讲解并作典型而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如《国际民歌节展示南宁巨变》这篇文章的课堂设计,可先让三个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小段话、一大段话叙述文章的内容。然后告诉学生新闻文体的写法,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所报道的内容表示出来,这就是新闻的“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所报道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表示出来,这就是新闻的“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翔实地把所报道的内容表示出来,这就是新闻的“主体”。标题、导语和主体通常是一则新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样让学生既顺利地接受新闻基础知识,又通读了课文,掌握了课文内容。接下来趁热打铁,结合学生刚入学的实际,让他们写一则开学典礼新闻报道,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专业能力的提高

这里所说的专业能力,其实并不单纯是指学科专业,还包括有别于课本知识的适应社会的种种能力。中专语文教学应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侧重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提高语文基础素质的同时。应发挥语文这门学科的特色和作用,力求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能有所裨益。

第一,中职学校的职教特性使得语文教学应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中职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相对忽略文化课,对此,语文教师可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进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如何使语文学科中学习的内容能更紧密地与专业相结合,是中专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和方向。以笔者所在的桂林卫生学校为例,学校共有9个专业,大致可分为护理类、中医类、药剂类、检验类等。为使语文教学更具实效,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语文知识的专业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对所授班级的专业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即将从事或能从事怎样的工作,工作中将会用到哪一方面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茫然地进行完全没有专业特性的大一统教学。比如中医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本草纲目》、《千金方》等传统医书,因此培养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应让他们了解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知识和技巧,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对护理专业则要着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这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增大此专业学生的业余阅读量,多进行文学作品的品读和鉴赏,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同时,还应针对护理专业的特性,通过课堂基本的说话训练,包括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口头作文、回答问题、讲故事、讲新闻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第2篇:开学典礼新闻报道范文

【关键词】 校园电视台;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构建

校园电视台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壮大的,各个高校一直将校园电视台作为发挥校园文化建设职能的重要阵地,其主旨在于传播校园文化、传递校内新闻动态、丰富师生校园生活及搭建师生之间沟通桥梁的重要窗口。但与此同时,高校校园电视台由于功能定位等历史的原因,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忽略了校园电视台服务教学的育人功能。如何利用校园电视台的种种优势,结合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内实践基地,为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

一、校园电视台的发展现状及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由于高校教学与新闻宣传工作的需要,校园电视台在各个高校中应运而生,高校一直将校园电视台作为校园新闻传播、宣传舆论和有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红河学院校园电视台创办于2010年,采用教师指导依托学生团队的模式开展校园电视台的摄、录、编、播等工作。在应用层面主要是录制学校内部各学院开展的重大会议、学术讲座及文艺活动,制作校园新闻或协作教师拍摄制作教学视频等内容。而校园网络电视台作为学校对内对外宣传和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目前的发展阶段只是处于对重要资料和信息的数字化保存的阶段上,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对这些庞杂的信息进行合理分类归类,多渠道、全方位展示,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同时随着我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服务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将高校校园电视台纳入学生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把校园电视台建设成为集摄、录、编、播等一体化功能的校内实践基地,同时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训基地,如何充分发挥和深入应用校园电视台的资源和功能,物尽其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是我们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依托校园电视台构建校内实践基地的前提

1、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校园电视台的发展方向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电视台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的育人作用。对校园电视台的功能定位不能仅限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外宣传学校的方针政策及校园文化建设上,而是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台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教育功能。整合校内资源、社会资源形成一个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技术平台和视频资源平台,提高师生的实战能力,启发学生在技术、策划、音乐、美术及设计等方面潜在的创造力,为学生综合才能的发挥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校园电视台的工作流程

校园电视台采用教师指导依托学生团队的模式,学生团队来自学校各学院各专业,其中既有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的学生,也有其他非专业的学生,人员组成复杂、知识层次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加上制作人员较高的流动频率使得校园电视台的正常运转需要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涉及管理制度、实践计划、实施方案、保障措施、评价等方面,明确校园电视台工作人员职责范围,从政策和机制上确保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转。学校应当从经费、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将其纳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实践计划中,使实践基地能够充分发挥其提高实战技能的综合实效。

3、创办特色栏目,注重节目质量,贴近师生校园生活

校园电视台作为学校对内对外宣传和信息的特殊校园媒体,其受众是校园内的广大师生,因而在创办节目选择专题的时候要源于学生、鼓励和教育学生,本着寓教于乐的同时,注重节目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结合学校的实际设置了《每周要闻》:关注校园百态,传递校园信息;《校园人物》:品味校园生活,讲述你的故事;《友鸣谈》:聚焦校园热点,关注身边话题;《明理生活》:关注吃穿住行,体验明理生活;《文源笔记》:抒写文源笔记,奏响青春乐章;《我要去红河》:以在校大学生的角度诠释红河州的人文旅游景点等栏目,并根据实时、因事的需求创办一些特色机动栏目。所有节目从策划、录制、后期都是由学生团队自行完成的,校园电视台的教师从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上都经过层层审核,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时代风采。

三、高校校园电视台服务教学构建校内实践基地的策略

鉴于校园电视台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学校已经将校园电视台申报为校级的视频教育资源和实践实训基地,使其不仅能够为新闻、广播电视、广告、数字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的学生提供校内专业实践实训平台,同时也能够为其他专业的对电视新闻制作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和校内观摩实践场所。

1、完善组织机构,加强校园电视台学生队伍建设

完善校园电视台机构设置,下设办公室、新闻部、编辑部、制作部、《校园人物》栏目组、《文源笔记》栏目组、《明理生活》栏目组、《友鸣谈》栏目组、《我要去红河》栏目组、影视创作部、播音部、外联部、广告部等部门,整合学校各个专业对新闻媒体感兴趣的优势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文案策划、新闻采编等文字处理优势和专业摄录、后期编辑设计优势,提高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的质量。每年通过初试、面试等环节从全校13个学院39个专业中选拨出一批品学兼优且热爱电视台事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校园媒体团队,从新闻报道到各个栏目的制作,都让学生独立策划、摄制、编辑制作,实现校园电视台的运行和管理完全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并通过校园网平台进行播出检验其成果,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专业实践知识,使校园电视台成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摄像技巧、沟通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后期编辑能力全面提高的重要基地。

2、开展相关培训,提高新进校园电视台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

校园电视台面向的主体是学生,在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学生的成长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成员相互影响下,通过自主的、创造性的完成各项实践实训节目内容来实现的。因此,每学年开学校园电视台动员全校新闻媒体方面的优秀师资力量开展媒体设备使用操作、稿本编写、节目策划、影视后期编辑制作等内容的专题讲座,使新进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此同时,在校园电视台各组织机构内部,建立“学长制”,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带新进的低年级学生,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可以带动其他非专业的学生。让新进学生从一开始进入校园电视台就开始接触新闻媒体、熟悉节目的制作流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长的影响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自主学习、观察与沟通等探究性活动获得专业知识、技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服务学校的校内实践实训项目

校园电视台结合学校教学情况和发展需要编排电视栏目以及相应的实践实训项目以适应学生实践的需要。通过《每周要闻》栏目每周一期关注校园百态,传递校内最新资讯,设计一系列的采访报道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有播出任务的压力下,要求电视台新闻部负责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到各学院甚至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观察生活、善于思考,寻找新闻素材,保持新闻的敏感性,及时报道校园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也正是这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活跃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教学科研实践课程,给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充分利用电视媒体技术,积极参与到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制作优秀教师的视频公开课、教学案例、教学试验,协作教师完成重点课程的摄像工作,将学校每年开设的各类学术讲座、会议、专家论坛拍摄制作为视频专题服务教学,让教师可以借鉴观摩,学生也可以利用校园网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访谈实践课程计划,以座谈的形式安排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或优秀学生代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学生进行主持,就学生关心的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文艺活动实践课程计划,面向学校服务,录制高校每年开展的开学典礼、毕业晚会、颁奖典礼、运动会等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电视文艺实践课程计划,每年举办一届原创DV大赛,让全校学生从自己关注的视角出发,拍摄制作公益广告、纪录片、剧情片等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参赛。

4、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校园电视台进行校内实践的学生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每个节目的策划、主持、拍摄、后期、合成、展播等工作,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完整掌握节目制作的流程,实现“实践――专业反思――在实践”的自我管理。这样能使师生明确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使校园电视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综合时间技能的重要校内实习场所。

5、依托数字化校园,扩展校园电视台的校内外影响力

校园电视台依托已经建成的数字化校园,在信息技术中心的支持下,在学校校园网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展播平台。实现了各类节目的在线点播和下载,所有的栏目都可以实现实时的网上观看,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利用校园网进行随时随地的观看学习,提高了校园电视台节目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制作校园电视台节目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小结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依托校园电视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校内实践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校园电视台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是一条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高校校园电视台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在传播校园文化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重新定位校园电视台的校内育人作用,营造有利于高校各专业学生进行校内实践实训的良好氛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手段,灵活设置栏目,设计开放性的实践实训计划,搭建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内实践基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坤.高校电视台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以西北大学电视台为例[J].新西部,2009(04).

[2] 张翠玲,闫利雅,符方进.基于个性发展的高职校园电视台人才培养 [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