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合作社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农业;发展
1农机合作社是农业发展的必然前提
要想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农机合作社道路。农机合作社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1农机合作社是联系企业、市场、农民、政府的一个纽带
它把千万农户和市场联系起来,实现农业生产品种、销售、加工的扩大化。
1.2农机合作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它实行的是大规模经营,能有效解决土地分散、统一播种收获的问题,对实行农机合作社地区之外的地区也能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
1.3农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通过农机合作社的机械作业可以把农民从繁重的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将过去的分散经营、多种经营改变为集中经营、产业经营、高效经营,以实现高效增产目的。
1.4农机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发展靠的是科技,科技的主要力量是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的载体是农机合作社。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2农机合作社促进农业发展的体现
2.1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速度
通过农机合作社的指导参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在大大提高,进而使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得到提高。农机合作社使农民生产水平趋于同一,使农民便于进入市场。
2.2推动管理创新机制
建立农机合作社之前,农民都是自主经营,自己购买或租用机械进行生产,这使得农用机械结合使用的程度不高,农机利用率也在降低。而建立农机合作社后,可以通过农机合作社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
2.3提高农业生产化水平
农机合作社的建立改变了以前小户经营的模式,开始了集体多户经营的机械化模式。农机合作社将以前分散的农业机械化模式进行整合,把农户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生产安排,使得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4推动人才有效整合
农机合作社建立之前的农业生产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但在建立农机合作社后,有大量机械参与到农业生产中,这进一步减少了人力劳动力的投入。使得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工作领域,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3农机合作社促进农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3.1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农机合作社工作人员多数是农民,他们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农机专业培训。要想农机合作社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要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挖掘生产和管理潜能力。要加强农机合作社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的农机管理、操作、维修等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民。要对普通农民进行培训,以扶持年轻有为的生产、管事人才来支持农业发展。
3.2加大招商引资
农机合作社想要更好发展并不断促进农业发展,就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引资来增加农机合作社的活力,并集中各种先进的发展思路,融合成一个适合自己的创新的发展规划,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3.3加强政府引导和资金投入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必须有政府的支持。政府需要在各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帮助农业发展开辟新道路。
3.4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管理制度的健全可以保证农机合作社健康、规范地运行,健全的管理制度更有利于管理人才的引进。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利益不受侵害,可以为农机合作社提供更好地发展机遇。可以鼓励大学生回乡参加农机合作社管理,可以选派技术人员来协助管理,使得农机合作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要合理规划农机合作社的布局,避免重复,加强农机合作社的优化设置。还要加强政府的监督力量,建立示范合作社,发挥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
3.5加大宣传力度
在扶持典型的农机合作社基础上积极宣传和推广。组织更多农民来学习、考察并交流经验。用事实与外界交流沟通,让农民开眼界,增加农机合作社建立和推广的信心。让更多人知道农机合作社的好处,优点,使得更多人自愿加入,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农机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农机合作社需要自身努力和社会支持来不断发展壮大,在发展中探索,在发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展中促进农业生产水平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梅,王福林.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困境及解决思路——基于黑龙江省的调查[J].农机化研究,2014(11).
[2]吴荣生.浅谈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作用——以建阳市小湖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J].福建农机,2013(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展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之一,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组织形式[1,2]。近年来,苍山县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苍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512个,社员7.8万人,代销农产品9.2万t,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利润0.6亿元,成员增收0.55亿元。按所属类型划分:劳动合作型92个,资产运营型112个,技术服务型23个,市场对接型8个,龙头企业带动型143个,综合互助型134个。目前,苍山县比较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苍山县新农村畜牧养殖合作社、苍山县会宝山生态产业合作社。有的是产前合作,主要是以较低价格向社员提供种子(苗)、化肥(饲料)、农药(兽药)等;有的是产中合作,主要是为社员提供生产技术服务;有的是产后合作,主要是帮助社员销售产品。
1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一是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有效地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技术服务部门“包”不了、农民自身“办”不了的问题,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起到较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二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带动了许多专业村、专业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三是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当前,一方面随着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要有效应对这一局面,单靠农民一家一户是难以做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发挥其组织载体优势,对内有效地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对外统一质量、价格,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护农民利益。四是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调节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五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直接进入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增值,拉长、拉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使农民可以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利益[3]。据统计分析,全县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平均增收达到5 000元以上。六是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在内部发挥着教育、培训的功能,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以及民主决策等方面得到锻炼,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民学习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管理的好学校,对提高农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七是改善了政府对农业的服务方式。政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获得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信息等,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控的有效性。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合法有效地支持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
2发展对策
一是加强组织引导。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的普及推广,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合作参与意识。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培养造就一批骨干队伍。二是加强试点建设。开展试点示范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4]。三是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探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农业产业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四是加强规范管理。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管理机制,建立由农业、工商、财政、税务、经管、金融等部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
3参考文献
[1] 江尧辉,周军.景德镇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170-171.
[2] 王磊,盛莹.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0):119-121.
关键词:农机专业作社;新农村建设;自主发展
Abstrac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olve the drawbacks of previous"organic farmers find work hard,live inorganic dry", the collective economy "system" is not up,the national economic departments do not,farmers ChanGuDuHu do not matte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s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agricultural socialservice system an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近年来,我疆各地农机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使农机服务的产业链进一步加强,有效化解了长期存在的机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等不良现状,通过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农机化运作模式,使农机生产与市场取得良性对接,增强了农机服务群体抗御风险的能力,成为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具体的工作环境的突出影响
1.1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交流、物资交流和信息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机经营者和农机使用者组织起来,以互惠互利、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自愿平等为原则。开展技术交流、物资交流和信息交流活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机化科技应用水平,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农忙时由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统一调动使用、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收费标准,开展机械系列化作业,解决了农机经营者有机车无机具和部分村农机车少的问题,做到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
1.2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维护行业利益发挥了监督作用
监督和规范农机供应市场和农机作业市场,保护广大农机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利,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责任。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民间群众组织同样有责任保护广大社员的利益。在农机供应市场,假冒伪劣产品一直充斥着市场,侵害广大农机经营使用者的利益,还危及着农民的生命安全,在农村部分地区行政管理形成盲点。在农机作业市场,如何运用作业合同约束农机经营者和农机使用者,如何保证农机作业时间、保证农机作业质量、保证作业收费的兑现等问题,不能全部通过行政手段来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发挥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 促进了农民增收
我镇通过各种培训,组织村民有序地到外地务工,以一人带多人的方法外转劳动力329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60%。他们不仅在外学到了经营知识和专业技术,有了一技之长,有的还成为管理人员,人均增收收入600元。
2.2 促进了畜牧业繁荣发展
为安置剩余劳动力,在村里修建了养殖园区,协助村民贷款,鼓励养殖。同时,我镇与德隆牧业集团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农户,龙头带基地的模式,养牛3700头,养羊38900只,养殖户加大了信息沟通,降低了不良竞争带来的风险,增加了收入。全镇养殖户发展到323户,从业人员达到1500多人,人均增收460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0%。
2.3 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依托农机合作社 ,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两年,对全镇村民实行“两免一奖”政策,即免农户的合作医疗费、免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对于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奖励2000元,全镇实现了合作医疗,使老百姓有病能得到及时就医治疗。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作业的信息平台。有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形成了统一的作业服务质量和作业价格,避免恶性竞争,维护了机手和农户之间的根本利益,在为机手和农户服务的同时,它自身也得到发展和壮大,真正实现了“三赢”。
3 总结
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专业组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遍及我县,涵盖了农机作业的全过程,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农民机手作业面积不足,。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组织不规范,内部发展动力不足,造血功能低下等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在发展的过程中予以解决和完善,使之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作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35-1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为促进我市的现代农业生产,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取得一定成绩面前,也出现了明显的问题,比如,农机服务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机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效能的发挥等等,以上问题是农机的相关部门急需解决的实际情况。
在机具保有量增加的前提下,全市可耕地机械化程度提高到了80%,另外,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农具推广工作成效明显提高,机整地、机播种、机插秧及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促使农业机械化在生产中发挥了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增产增收的作用。
1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多位于主导产业优势区内,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对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起到了较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1.2 推动了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
农机生产合作社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一种新模式,是目前开展农机化的上佳选择,对推广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发挥农机的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具有非常深远的重要意义。
1.3 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过去的一家一户农民面对大市场变成了由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闯市场,通过规模生产和规模销售,降低了农产品生产和运销成本。
1.4 加快了农机新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一是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向社员推广农机新技术。二是农机合作社通过示范、培训等形式,向社员推广适合本地区作业的精量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农业机械。三是合作社通过盈余分配、股金分红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2 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根据现代农业生产、农民需要,从创新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入手,实行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模式,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生产服务单一
主要集中在小麦、水稻的机收、机耕及少量的农用运输。
2.2 组织程度不高
农机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服务功能不强,应对风险能力差。
2.3 内部管理不规范
主要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运行有待规范,收益分配和监督保障等机制也不完善。
3 对策
3.1 争取政府重视
各级政府应将组建、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列上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制订规划,拿出具体扶持政策,切实抓出成效。
3.2 加大资金扶持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议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在每个乡镇重点投入建设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将其他可以集中的项目资金重点投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同时,购机补贴资金优先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3.3 创新发展模式
农机专业社的发展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盈利能力。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联手重组,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积极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跨区作业,提供技术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助其顺利发展。
3.4 加强服务指导
从目前来看,国家和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农机推广部门要积极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使众多的农机生产合作社真正成为这些惠农政策的受益者,使农机生产合作社在推广农机的新机具、新技术的同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大力发展“三大”产业,加速农村产业出规模
1、工业原料林产业。我市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是全国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等速生树种的中心产区,杨树在我市平原地区也生长良好。根据国家“南用、北休、东扩、西治”林业发展方针,通过科学经营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使之成为林区群众稳定的增收渠道。近期,我市对320国道改造砍伐的杨树的生长、流向、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小头直径10厘米及以上的木材就地交货价600元/吨,主要流向山东、江苏等地;10厘米以下的枝丫材320元/吨,由罗宾公司收购;14年生杨树单株平均材积0.759立方米,年生长收益18.9元。我市“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河滩面积大、土质好,一家农户如能种植1000株杨树,年收入可达2万元,不仅农民增收,而且彻底解决了我市木材加工业原料紧缺的问题,促进我市木材加工产业的发展。
2、高产油茶产业。油茶业是一次投资、长期受益。如丰城市白土镇江下村的120亩高产油茶林,造林仅六年,平均亩产40多公斤,其收入超过了全村水田的总收入,20__年卖接穗收入就高达16余万元,使农民在经营中得到了实惠;高安市农村人口人均1亩油茶林,每人平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油茶业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中具有明显优势。
3、毛竹产业。我市毛竹面积333万亩,蓄积量3.2亿根,亩平立竹96根,20__年采伐量2389万根,亩年平均产出100元左右,而浙江省安吉县毛竹面积78万亩,蓄积量1.35亿根,亩平立竹173根,年采伐量2500万根,亩年平均产出500元以上。如果我市毛竹经营能达到安吉的水平,可年增加收入14亿元,可见,我市毛竹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本文来源:文秘站 潜力。
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开辟林农增收新途径
特色经济林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林木”,是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迅速有机结合的最佳林种之一。我市特色经济林的发展已有成功经验,如铜鼓温泉凤山村圳上组吴唐钱的七亩南方优质早熟梨,20__年下种,20__年试产,当年产量2800公斤,而今年产10000多公斤,亩收益3000多元,总收入近3万元,产品供不应求。又如靖安的椪柑,奉新、宜丰的猕猴桃,樟树的药材,大部分亩年收益都在千元以上。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林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条好途径。过去,特色经济林虽起步早,但因品种劣、规模小、产量低,多数产品处于有展品无商品的状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规范区域布局,发展规模经营。多形式加强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基地建设,实现专业化生产。科学布局,集中连片抓准一两项重点突破,进行集约化经营以增强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2、加强产品流通,促进产业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生产与流通同等重要,市场是核心。我们要有明确的产品定位以满足社会的生产、消费和市场多元化需求。如开发初期,规模小、产量低,要选择采取能迎合主消费群体的流通形式,而随着产业不断壮大,市场定位和销售策略要相应地调整,切实解决有市场没产品、有产品没市场的问题,走出农产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怪圈。在组织形式上要以实业公司为主,通过销售提高企业效益、促进生产,使林业生态产业走销—供—产一体化良性循环的路子。
3、建全服务体系,推广先进科技。一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为确保良种化,可由县级政府和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开展长期合作并健全相应的赔偿责任机制;二是建立以林业技术推广站为核心的技术推广体系。直接面向基地、农户或其他专业户推广先进科技,开办各类培训班,传授良种良法模式化栽培技术,确保产品优质高产;三是建立全国商品信息网络。在发展初期各级政府可给予必要的支持,而对如科技、良种、信息这类商品可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以增强自我调节力,使之良性持久运行。
4、发展“龙头”企业,加速产业进程。要发展储藏、深精加工、有高附加值的龙头企业,以带动和促进产业基地的形成。调整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种、养、加、销的利益关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延伸深度加工,实现梯级增值增效。
三、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既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又有利于发展林业经济,更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生态文明的资源开发方式,也是新农村建设需要而且必须发展的新兴产业。我市地域宽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物产丰饶,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条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自然、高雅、保健、文明、舒适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近年兴起的无景点休闲度假,过过农家生活,品品农家饭菜,成为都市人的休闲时尚,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亮点。
1、注重保护森林公园和自然景区。把小型自然保护区和村庄的龙脉山、风水林结合起来,融入民俗风情,植树美化,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基础上统筹规划,使之有序发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景观典范。
引言:当前,农业合作社不仅是农民谋取切身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同时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进步的主力军。加快农业合作社改革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但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并不如人意,而且还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从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为解决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
近年来,农业合作社对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同。各地农业合作社发展也各具特色:湖北省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工作,以多形式帮助合作社开拓产品渠道;宜昌市按照“大小结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实现多社联合发展。近年来,各地区依托各自资源禀赋,结合优势产业,成立各地区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建设示范社、人才培训等,增强了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的能力。
二、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分析
农民的分散化,无充分的权益保障,固有的弱势地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合作社作为针对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的一种制度资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改善自身经济的企社团体,是分散家庭经营的必要补充,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和组织形式。从各国实践看,农业合作社越发达、越完善,该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就越高。因此,农业合作社的大力构建,经营和发展,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
三、农业合作社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一)政社不分、企社不分。目前,我国很多农业合作社仍拘泥于形式。产权不清晰,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等导致了“政社不分”、“企社不分”的现象发生。有些专家认为,对于“政社不分”问题,关键是要把握好对其扶持的尺度,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先锋带动作用。总之,对于农业合作社政府必须做好宏观调控作用。
(二)金融服务缺位。金融服务缺位严重制约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于金融服务缺位问题,专家指出,要缓解农业合作社及贷款难的矛盾,必须全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涉农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综合发挥财税杠杆作用,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这是顺利开展农业合作社的重要举措。
(三)配套法律缺位。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此提供法律保障,做好制度规范是加快我国农业合作社合作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与农业合作社配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仍存部分空白区域。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有完备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合作社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保障作用。因此,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法律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合作社的地位、作用,以期尽早与国际合作经济组织相接轨。
(四)专业合作社发展良莠不齐。由于我国目前合作社发展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一些地方出现了“伪合作社”,甚至因为发展指标过高,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空壳社”,致使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良莠不齐,严重阻碍了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发挥。从全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状况来看,部分没有登记注册,财务管理制度等不规范,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上不能做到民主决策,有些章程和制度形同虚设,在实际工作中并未认真执行,有的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这些也是农业合作社不能健康发展的制约条件。
(五)假合作社滋生。目前,一些地方出现了套取国家扶持政策的“假合作社”。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真正的合作社得到政府项目非常重要。对此,专家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合作意识的培训,一方面要对合作社承担政府项目实行严格的审查,避免把项目给“假合作社”。
四、解决合作社发展问题对策
(一)立法支持。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内外部监督工作还不够完善,建立和完善合作社的内外部监督制度势在必行:内部监督,应发挥监事会在合作社治理中的作用,公开审计结果,确保成员对经营情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外部监督,应优先考虑对合作社的外部审计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明确的规定;第三,良性竞争机制应被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不合法、不规范、无生命力的合作社应及时被淘汰,对于发展规范、潜力较大的合作社,国家应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使之发展壮大。
(二)资金支持。资金短缺,是众多合作社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瓶颈。要突破资金缺乏这一难题,就需要探索多种资金融通渠道。一方面,加强合作社自身组织建设,吸收多方面合作社入股资金,提升合作社自身的经济实力,得到各大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的专门信贷政策;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农业合作社资金支持方法,更好地探索解决农业合作社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难题。
(三)借助国内外经验。国外合作社已走过160多年的发展历史,对发展我国农业合作社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完善的法律保障,健全的法律支持;积极的农民参与,通过政府扶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民的创造性,使农民真正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成为真正的属于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
一、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经营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为数不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注重建立却轻视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很多合作社有规章制度,有办公场所,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形同虚设;还存在一部分只是为了实现政府的组建指标而仓促建立的。很多地方政府不同部门针对同一个方面的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制度混乱,使得农民不知该听从哪个。
2、金融机构服务滞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合作社资金主要来自合作社成员的资金。目前农村的金融现状如下:一是支持农村经济方面的金融力度不够。农业银行主要负责粮棉的收购贷款,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方面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徽;二是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大部分农民贷款金额较小,这就导致银行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的还贷能力存在一定的质疑。
3、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存在着人才的"三少",即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少之又少;政府相关指导部门中懂法律、懂政策、会监管的指导人员少;理论深厚、善于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特殊国情融会贯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人员少。
4、合作内容层面低。与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向着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向比较,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还很低,仍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流通领域。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主要起中介和联结作用,其本身并没有设计农产品的加工、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和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增加。
二、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积极功能
时代的发展,促使着各种经营理念的诞生。在现代化经营思想与模式的引领下,我国农业合作社已经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无论是从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上,还是从资金融入上,都已经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其市场竞争力得到稳步的提高。尤其是分散农户的统一,更是提高了信息传递、更新的效率,为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供有效助力。农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的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代农业合作社更加注重对农业活动各个环节的联合与创新,并在社员大会的指导下以及理事会、监事会两种组织的带领下,进行科学分工、优化配置、流动生产,从而实现有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目的,降低了农业合作社在经济市场中经营与发展的风险,有利于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是改变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因此,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致力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以便发挥科技力量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现代农业合作社也将应用与优化科技成果作为重要工作,并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改良,与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学校等组织的合作,有效地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更提高了农业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降低了农业生产、交易等环节的不必要支出,这对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有很大帮助。
三、完善现代农业合作社的措施
农业合作社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但是根据相关人员的调查研究表明,现代农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内部管理不完善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经济的提高。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提高重视,积极研究相关解决措施,以便更好地完善现代农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所以,国家相关部门与基层政府必须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双管齐下,以便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基础;农业合作社的组织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注重对农民群众的引导语组织,同时也要注意对理事会与监事会等基础组织人员的培训,以其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合作社的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现代农业合作社更加注重对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以此为基础,对农业合作社实施产业化经营模式,注重品牌优势的利用,引进先进的信息与销售系统,提高信息流通的速度,统一对外营销,促进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完善。
四、 总结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比较;启示
一、美国农业合作社与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同点
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出现在十九世纪农业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的时期,农业危机使得农场主无力独自对抗中间商和大公司的控制和搜刮,自愿组织起来集体推销产品。而我国自1981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逐渐出现了农产品“卖难”,生产资料“买难”的两难境地,随着农业市场化、商品化的发展,农业小规模经营与国内、国际大市场的矛盾越发突发。为了突破这个难关,农民成立了各种专业合作组织。
从美国农业合作社与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起源可以看出,两者都是市场经济和农业商品化的产物,都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联合。虽然美国的农场主对土地拥有所有权,但他们都采取独立的经营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生产规模、能力都与市场经济要求的大规模生产、一体化发展等相矛盾,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都采取了联合的方式,都是为了提高竞争力、增加收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另外,从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来看两国也大致相同,都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统一采购,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向社员提供必要的信贷,向社员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提供相关信息等。
二、美国农业合作社与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较
(一)从合作社发展状况来看
1810年美国第一个合作社――康涅狄洲牛奶合作社成立以后,农业合作社迅速地发展。1890年全国大约有1000多个合作社,1920年底就已经达到了14000个。1929年美国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农业合作社开始减少,1955年降到1万个以下,1970年为7790个,到1981年就只有6211个,但社员数在1955年之前是增加的,1931年约300万左右,到了1955年已经达到773万,之后开始减少,1997年社员减少到了324万,2005年美国的合作社仅2896个,社员257.1万人,尽管如此,社员数也远远超过了美国农民数量(213万)。可见美国农民几乎全部参加了农业合作社,有的甚至参加了多个合作社。据统计1981年每个农民大约参加了2.6个供销合作社。而且,合作社交易量一直都是上升趋势,1940年的交易量为22.8亿美元,1970年达到190.8亿美元,1997年上升为1064.7亿美元,2007年已经达到1231亿美元。这充分说明了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大,带动能力强。
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30年来有一定的发展,据农业部统计,1990年,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23.1万个,1993年143万,1996年底,农村的专业合作社组织已经发展到了150万个,但据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的统计,目前运作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仅15万多个,农户成员3468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带动农户551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1.9%,两类农户合计只占了农户总数的35.7%。按中国科协的统计,目前参加农业协会的人数为620万,仅占全国农户的3.5%;按照供销社的统计,参加供销社合作社人数为858万,占农户的4.8%。不难发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小,带动能力还不强。
(二)从合作社的领办主体来看
美国于1922年通过卡帕-沃尔斯坦德法明确了合作社入社退社自由,民主管理,严格实行一人一票等制度,确保了美国农场主合作社坚持民主自治的原则并以为农民服务为宗旨,合作社严格地遵循了国际合作社联盟所修订的合作社原则,是实实在在的群众组织,是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联合建立起来的群众性经济组织,真正实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是真正的主体。
而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合作社的认识有待加强,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主动介入来发展合作社。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主体有基层政府、农业部门、供销社、科协、农村能人、专业大户或企业等其他经济实体。其中大多数是由农村干部、技术能手、专业大户等“能人”发起组织的。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发起的比例比较大,分别占69.2%和12.7%。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较晚,合作社发展还有待完善,农户传统的小农意思根深蒂固,许多农户加入合作社只是“搭便车”。而且农村干部和专业大户等“能人”往往较农民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在合作社管理时会向“能人”倾斜,另外很多地方政府把握不好干预的“度”,过度的干预影响了合作社的自我管理,因此农民没有成为真正的主体。
(三)从合作社的组织结构来看
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合作社可分为供销合作社、信贷合作社和农业服务合作社。经过100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合作社体系。其中供销社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据美国农业部研究报告的估计,每6个美国农场主中就有5个参加了供销合作社。1981年,全美国共有供销合作社6211个,1933年美国建立了信贷合作社,1982年累计向各种农场主合作社提供贷款665.3亿美元,服务合作社主要包括农村电力合作社及农村电话合作社,奶牛改良协会等,1981年,美国有农村电力合作社925个。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战略的新型农业合作社,因为实际附加值战略需要对生产和销售进行大量投资,农民必须承购大额股金,这限制了很多农民成为会员的资格。这种合作社首先出现在北达科他洲,截止1999年,该洲已经建立这种新合作社超过50个。据美国农业部的调查报告,2001年全美3229个合作社中,1606个主要从事销售,1234个提供生产物资供应,389个提供各种服务,另外大约有1000个农村电力合作社。
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分为技术服务型、采购型、销售型、加工型和综合型五种基本类型。根据农业部经管总站的统计,截至2006年底,在我国15万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为社员提加销综合服务的占44.5%,提供技术信息的占20.2%,运销服务的占8.8%,加工服务的占20.2%,仓储服务的占2.1%,其他服务占16.5%。可见,美国农业合作社的主要形式是供销,重在流通领域,逐步扩展到生产资料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领域;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流通领域并不发达,重在生产领域,最近时期才重视产前、产后部门合作社的发展。
(四)从合作社发展趋势来看
美国农业合作社正朝着集中化、大型化、组织体系网络化、经营一体化综合化、国际化和服务合作社小型化专业化的趋势发展。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和市场占有率,美国将分散的农业合作社横向和纵向地合并与集中,实现了业务的集中和经营规模的扩大,目前许多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合作社。随着规模的扩大,美国现在已经形成了很多集收购、运输、检验、分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于一身的涵盖了产前、产中及产后业务的综合的、一体化的合作社。另外还发展了合作社网络,1997年全国合作社联盟的报告称,美国47000个合作社组成的网络,直接服务于1亿人,接近美国人口的40%。目前美国已有一定数量的合作社发展成为了跨国集团,在北美洲乃至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有的巨型农场主合作社已被列入500家美国最大的工业公司名单,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正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业务活动由过去单一的生产技术服务向产加销综合服务转变。过去,由于我国农业中种职业和养殖业对市场的依赖程度高,合作社重点主要限于生产领域,当就现在的情形来看,我国的合作社开始像流通领域转移,向生产、流通、销售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三、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一)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制度,强化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
美国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出台,但这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是原则性的,与现有的法律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法律法规,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除了国家层面的立法,还要建立健全与合作社的组织章程、管理制度、风险调节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发展和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促进农村合作社健康发展。
(二)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
美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始终坚持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多元化的特征,但是随着合作社的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更多地是给合作社提供指导,而不干预合作社的内部管理。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对合作社的认同、增加农民对合作社的相关知识,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确保他们的主体地位。
(三)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加强信贷服务
美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政府的扶持,信贷合作社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也加大了对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在财政、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均出台了优惠政策。但是总的来看,支持的内容比较狭窄,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政策支持有待加强。而且金融支持严重不足,是我国所有农村经济主体面临的共同难题,因此,应加强对合作社的信贷服务,充分发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互补作用,鼓励金融机构的发展,根据合作社的发展状况、信用程度等为合作社提供信贷服务。
(四)培养壮大合作社的实力,开展合作社之间的联合
美国农业合作社规模大、实力强大,服务功能遍布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小散弱,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对于流通和市场销售等的服务才刚刚开始起步。规模不大,一般都只局限于一个村或一个乡范围内,跨村、乡、县甚至跨省的合作社还不多见。因此,应培养壮大合作社的实力,加强合作社之间的联合。
参考文献:
1、徐更生,刘开铭.国外农村合作经济[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2、潘建国.美国农业合作社面面观(上)[J].中国合作经济,2004(10).
3、屈四喜,徐玉波.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国农业合作社[J].世界农业,2009(1).
4、吕新业,卢向虎.新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6).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生产力;交易费用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47-03
一、目前学术界对农业合作社产生发展原因解析的主流观点
作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载体——农业合作社广泛地分布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国家重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因而对农业合作社的研究始终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中,对其产生发展原因的分析是农业合作理论最基本和重要的问题,是合作经济制度分析的理论逻辑起点。在这些“浩如烟海”的研究中,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理论研究,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范式在农业合作社的研究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并为西方学术界所普遍认同,同时这一理论分析范式也被国内绝大多数学者接受,并广泛应用于对国内农业合作社的产生及发展演进的制度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如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委托理论、博弈论等)将农业合作社分别视为单独的厂商(Dobrin,1966)、厂商联盟(Hendrikse,2001)和经济主体的一系列契约关系联结形成的合约集(Zusman,1994),并通过引入交易费用概念,说明合作社产生发展的原因: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利用层级制度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N.ilsson,1998)。当人们通过构建一个组织能够在市场外以更低的风险和成本实现同样的交易时,合作社就产生了(Hendrikse,2002),并在追求降低交易费用的博弈中,驱动合作社的发展完善。
二、对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起源论”的质疑
新制度经济学将农业合作社的产生发展归结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冲动”。不禁使我们产生疑问:(1)合作社为什么出现在资本主义发展之初,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得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阶段?而没有出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中,这两个制度下的农户同样需要降低交易费用;(2)合作社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产生的,那么为什么合作社偏要节约农产品的交易费用,而不节约其生产费用?(3)新制度学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为什么要组织合作社,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假定合作社和市场可以互相代替。按照新制度学的理论,只有合作社内部交易费用小于市场交易费用时,合作社才产生。这意味着市场曾经是没有合作社存在的市场;(4)合作社作为市场的替代物而产生,合作社的产生意味着市场的部分交易内化到了合作社,企业与市场存在着此长彼消的关系,这与事实不符。历史事实是,合作社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而兴旺发达,并未存在着此长彼消的关系。随着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市场的交易从总量上没有减少,反而使市场的疆域扩大了。这说明合作社和市场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荣、相互促进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澄清农业合作社生产发展的根本原因,实现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有必要简要回顾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史前人类以部落或族群为单位,集体进行农业生产,这主要是生产工具非常落后和进行生产时危险程度很高。随后,发明了金属工具,私有制产生,家庭出现。奴隶制度产生后,绝大部分奴隶在奴隶主或其人的组织管理下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这种组织形式是与当时以人力、畜力为主要代表的生产力相适应的。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庄园制产生了——这一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确立的基础是生产工具的进步,畜力牵引农具逐步取代人力,人数众多的集体生产可逐渐让位于以家庭为单位的佃户制。伴随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推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家庭农场出现。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生产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工业化进程中所提供的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生产效率及产出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进入市场化阶段,这时如何解决农户家庭农场小生产与经营大市场,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矛盾就成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这内在地要求农户以家庭农场为单位进行横向联合、纵向发展,即组成农业合作社,以强大的组织形式而不是以弱小的单个家庭进入市场。除合作社外,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还演化出农业中最先进的生产组织——农业工厂。农业工厂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后,实践中只有极少数一线生产获得生物技术突破的农产品实现了工厂式生产,创新的生物品种可以不再依赖其祖先生存的自然环境,适应了钢筋水泥厂房内的工厂制流水线作业,生长周期也缩短并适应了人造供养系统。结果,技术上的突破引发了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这些产品的生产组织形式也由家庭农场制演变到工厂制,由家庭农场制下的简单协作演进为工厂制下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农业领域绝大多数生产对象由于生产技术难以突破,其生产无法进行专业化分工(因其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条件,受雨水、温度、土壤等的影响,生产要根据上述因素随时改变,所以一线生产难以进行专业化分工),再加上农业生产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散性,从而决定家庭依然是农业生产一线高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为了保持这种高效率,农业就必须另辟蹊径来实现现代化,这就是由家庭农场单独生产经营演进到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合作制生产经营。合作社建立后,部分生产经营工作(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与农产品的销售)分离出去,农户可以集中精力专注农业一线生产,从而使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可见生产力水平决定农业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又决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即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产生、演进最终是由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决定。
综上,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社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它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之后的产物。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起源说”忽略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将合作视为没有生产方式差异的交易或博弈模型,就只能基于成本(风险)——收益视角来分析合作社的产生发展,这是因为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范式本质上是否定科学技术对经济组织发展演进的决定作用,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
三、马克思理论视角下的农业合作社产生发展原因分析
马克思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应用历史—逻辑—实证的动态经济分析方法,科学地分析和阐述了人类生产经营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得出了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逻辑关系的科学结论:基于生产力视角,马克思从简单协作及专业化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出发,沿着生产经营组织发展的历史逻辑,运用历史实证的方法,说明其产生、演进和发展的轨迹,阐述导致它产生和促进其制度变迁的现实因素;基于生产关系视角,马克思认为人类生产经营组织是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变革的结果;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统一和矛盾运动的角度,马克思把生产经营组织的起源与演进置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指出生产经营组织的制度演进受制于总体生产关系的变化,其制度作为具体生产关系的每一次变革都受制于生产力的变化,在人类生产经营组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体现出其生产社会化的趋势。
基于马克思的理论,我们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两者矛盾运动的三个视角来综合分析农业合作社产生发展的原因。
生产力视角:农业生产经营分工协作的结果。从合作社产生的历史轨迹来看,其起源在组织形式上,首先是与简单协作相联系的。传统农业生产主要面临自然风险,农户家庭作为个体小生产,在生产效率上的局限性,导致了简单协作这种联合生产的最初形式的产生。生产相同或相近农产品的农户联合起来互帮互助共同抵御自然风险,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不同程度地协助劳动提高生产效率。这种简单协作在家庭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之后就存在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过大多数协作仅在具有血缘、亲缘关系的农户家庭间进行。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市场经济萌发,农户生产逐步趋向于商品化。农户将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为抵御双重风险,同时为应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与竞争,需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内在地要求以专业化分工协作取代简单协作。而这时(资本主义发展之初,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合作制原则出现并被很快引入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农户按合作制原则构建合作社,使得更广泛的农户能参与分工协作的农业生产经营,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特征的合作社以其巨大的经济性取代了简单协作: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供、销等服务工作从农业生产经营中分离了出来,由合作社专业人员来完成,这些工作原来是由农户家庭任一成员担任,而现在由农户拥有的合作社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或者由农户中拥有这方面禀赋(如技术、信息、责任心等)的人脱离田间劳动专一从事这些工作(欧洲农业合作社技术人员大多来自于组建合作社的农户,而北美农业合作社则大多外聘专业人员),大大节约了生产经营成本(其中包括新制度经济学所谓的“交易费用”,可见降低“交易费用”是合作社产生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获得分工、协作的规模效益。
新制度经济学观察到了合作社的出现和所谓市场及组织交易费用之间的变化关系,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其过分夸大了节约交易费用对合作社产生发展的作用,从根本上否定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合作社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将合作社建立之后,降低了农户进入市场的风险以及生产经营等费用(所谓交易费用)视为合作社产生的原因。由于新制度学忽视了合作社所带来的分工协作上的生产效应,没有看到合作社给分散的自给自足小生产农户首先带来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之后才产生生产经营费用的节约和风险的降低,导致了他们把节约所谓交易费用——合作社产生的结果视为其产生的原因。
生产关系视角:产权关系演进的结果。分工使生产者彼此独立并不能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经营,在分工的基础上还必须使彼此独立的生产者之间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怎样才能使由于分工而彼此独立的农户之间形成密切的协作,这就需要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合作社就是应农业生产分工协作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样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由于合作社既是劳动的技术组织,又是劳动的社会组织。合作社中的农户还需结成某种关系(如财产所有制、管理、分配等制度)来不断地促进分工协作效率的提高,这种关系的总和就是合作社生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合作社也是生产关系演化的结果,但这种生产关系的演化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即合作社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来自生产力进步的内在要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视角:农业生产社会化的结果。农业生产社会化是指分散的个体农业生产经营转变为由社会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社会生产经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农业合作社的产生发展是农业生产关系对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适应性调整。首先农业生产力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不可能再由个别劳动者及其家庭单独完成,而是按照与生产技术相适应的组织原则——合作制构建合作社,在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整个农业生产与经营。这就内在要求旧的生产关系发生一系列的调整:众多的农业小生产者出让各自部分财产的使用权到合作社,即部分生产资料从单个家庭使用的生产资料变为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从而使农业生产逐步成为社会化生产。因而,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来看,生产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单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性的产品。这样,合作社将各个农业生产单元都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其再生产过程只有依靠各生产单元间的商品、劳务交换和密切协作才能完成。可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是农业生产社会化的结果。
新制度经济学将农业合作社建立后的结果视为其出现的原因,是来自于其方法论方面的缺陷。但部分研究者运用马克思理论,来解释合作社产生发展的原因时,其结论也值得商榷。如有的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合作经济产生发展的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和阶级与社会矛盾是合作社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从上述两结论来分析:第一,在当今的资本主义国家,合作社就应具有成为生产经营主要形式的趋势,但事实不是;第二,公有财产制度下的、集体农庄就应该是最优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但实事也不是。
如前所述,我们认为农业合作社产生的根源是来自于农业生产力发展,其次,从生产关系的视角来看,才是所有制应对生产力发展所做的变革。即在决定合作社产生发展的问题上,生产力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一旦将合作社产生的根源归结于农户家庭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农业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那么调整生产关系就成为了重心,可能使我们忽视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这也正是前苏联集体农庄、中国产生及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将合作社产生的根源归结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不是农业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这将导致一旦我们对农业生产力发展特点及其生产方式的判断失误,那么对农业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可能是灾难性的。
综上所述,忽视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生产方式的特点,而将农业生产关系适应性调整视为是农业合作社产生的根源,并且在一段时期内,将这种调整理解为消灭家庭生产经营单位,建立纯粹的公有制,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背景及原意理解上的偏差。
四、结论
新制度经济学的农业合作社“交易费用起源发展论”过分夸大了节约交易费用的作用,从根本上否定了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是合作社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因为其方法论的错误而将农业合作社建立后的结果视为其出现的原因。而对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发展演进历史轨迹的分析证明:马克思的理论分析方法基于历史事实创造性地运用动态和矛盾的观点进行研究,因此是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统一的科学方法。同时我们还要防止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调整,而忽视了农业生产力及生产方式发展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Dobrin,Ather,The role of agrarian cooperativ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Kenya[R].Studies in Coope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66.
[2] Hendrikse,G.W.J.,C.P.Veerman.Marketing Cooperatives:An Incomplete Contracting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52(1).
[3] Zusman,P.,G.C.Rausser.Inter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 and Optimality of Collective Action[J].Journal of Economics Behavior andOrganization,1994.
[4] Ollila,Petri.Farmers’cooperatives as market coordinating institutions.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vol.65,Issue 1,1994(6).
[5] N.ilsson,J.The emergence of new organizational models fo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Swedish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1998 (28).
[6] Hendrikse,G.W.J.,J.Bijman.Ownership Structure in Agrifood Chains.the Marketing Cooperativ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Economics,2002,84(1).
[7] 格剌斯(N.S.B.Gras).欧美农业史(1925)[M].万国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8] Staatz,John M..The Cooperative as a Coalition:A Game-theoretic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