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

第1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 聚合物材料 成型加工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聚合物的成型加工是获取高分子材料制品、体现材料特性和开发新材料、新产品的重要手段,是高分子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1]。因此,聚合物成型加工课程与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课程一起,成为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使学生以大工程的整体观来了解和掌握聚合物的成型加工,这门课程将涉及诸多内容,包括影响聚合物性能的物理化学因素、添加剂的分类和作用、配方设计方法、聚合物流变学、成型加工设备、成型工艺条件及控制等。如何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高分子材料科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科研的能力,为以后从事高分子材料制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一直是广大高分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2]。这需要我们在多方面进行改革。

1.课堂教学改革

1.1明确培养目标,强化理论基础。

江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成立于2002年,最初聚合物成型加工课程主要围绕塑料和橡胶的主要品种及其制品的生产原料、成型工艺、加工方法、材料、性能和产品质量控制等内容开展教学。我们在总结前几届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于2012年再次修订了本科生培养计划。本科院校需要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与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不同。具体到聚合物成型加工这门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除了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及聚合物流变学等聚合物成型加工的基础理论外,成型加工技术本身也存在系统的原理知识,不容忽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本学科前沿研究领域和最新研究动态、介绍重点科技成果,丰富和活化教学内容,使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

1.2围绕课程主线,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在成型加工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聚合物的加工流变性能、聚合物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助剂的作用及配方设计原理、各种物料的混合和分散机理,以及成型加工的设备和工艺等。与其他课程相比,聚合物成型加工的课程内容较为庞杂而分散,理论知识的半经验性较强,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抓住课程内容的主线,突出理论重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聚合物成型加工涉及的主体内容,本课程主要围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条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明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不是简单的工艺操作,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三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制品的性能取决于高分子材料和成型加工方法及工艺的选择,而制品的性能又反过来指导聚合物的改性、应用及加工,优化成型工艺。因此,如何抓住教学主线,让学生全面掌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及制品性能各自特性及相互关系,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主线,从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和材料的加工原理出发,以成型加工的工程观点为着眼点,剖析各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共性和区别,这样可以使原本较为分散的理论知识相对集中并系统化,让学生更为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和半经验理论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比如在讲解聚合物材料的压制成型时,分别介绍了适用的热固性塑料、橡胶及复合材料的特性及成型工艺性能,不同加工方法和成型工艺条件生产制品的特点及控制条件,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了成型加工工艺与制品性能的相互关系。这样的讲解生动地体现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主线,使教学内容由庞杂繁多变得简单易懂,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1.3结合课程特征,采取灵活教学方法。

聚合物材料制品的性能既与聚合物本身的性质有关,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型加工过程的影响。这其中不但涉及很多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的理论问题,而且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基础理论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来解释具体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以实验和实际生产中的具体例子来说明基础理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是本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

因此,我们根据聚合物成型加工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借助于江苏大学目前多数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利用工厂和车间的场景图像、成型设备的实物照片、加工工艺过程的动画仿真模拟等信息对授课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这样不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增加信息量,而且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使学生对成型加工原理和工艺获得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为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紧密贴近工厂实际,江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专门安排了两门为期各两周的课程设计,即高分子材料生产工艺设计和聚合物反应工程及设备设计。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通用或特种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氨酯等)及其制品,设计出相关聚合物材料及其产品项目内容,包括原料品种、型号选择、工艺流程及设备确定、产品质量检测,以及厂房布局和规模,等等。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获得一定的灵活应用的能力,为后期的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前面已经谈到,聚合物材料成型加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仅凭课堂教学是难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并且容易使学生学习时感觉枯燥,实际工作时不能学以致用。因此,这门课程的实验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让学生在实验室和工厂中实地了解和直观认识成型设备、工艺控制和生产线管理,对聚合物成型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进行整体和全面的认知,他们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利用学习的理论知识来真正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3]。

目前江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有约200m2的专业实验室,购置有注塑机、挤出成型机、高速混合机、平板硫化仪等成型加工设备,以及拉伸实验机、冲击实验仪、硬度仪、紫外老化仪、高低温实验箱等各种材料及制品性能检测仪器。利用这些仪器设备,我们围绕课程主线,将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成型加工、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等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开设了一系列的综合性实验。比如,在聚合物的注射模塑成型实验中,要求学生从原料的选择开始,分析原料的结构和性能特点,有针对性地设定成型加工工艺参数,并在注塑成型得到制品后,对其熔点、熔融指数、热变形温度及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和测试。通过对这些聚合物原料—成型加工工艺—制品性能数据之间关系的分析与总结,使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路,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此外,聚合物材料成型加工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需要学生建立起大工程的整体观。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水平和目标,仅靠课堂的学习和实验室实验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到工厂、车间参观实践,实地了解成型设备、工艺控制及生产线管理等,使学生对工业化生产有具体、直观的感受。

针对这样的问题和现状,本专业积极与周边高分子材料企业加强联系和交流,目前已建成近10个实习实践基地,涉及聚合物成型加工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模压发泡成型、压延成型、注射成型、挤出成型等。通过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现场实地对各种成型加工涉及的原料准备和处理、设备、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实际生产过程进行近距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针对成型过程中的某一感兴趣的内容,或参观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资料查阅和文献调研,对涉及该内容和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并验证。这样就使学生真正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成为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达飞,唐颂超.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第二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李宝铭,张星,郑玉婴.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课程建设初探,化工高等教育,2010,3:39-42.

[3]程丝,王新波.高分子材料专业聚合物加工实验的改进与探索,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2:50-51.

第2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材料、能源和信息已被公认为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分支学科,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应用的日趋普及,使得社会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培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责任。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实施“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应用能力。

一、社会发展急需工程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分子化纤生产国,化纤工业正在实现由“数量型”向“技术型”的战略转变,使化纤主要常规品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在一些重要高新技术纤维品种上取得产业化成果。

目前,我国高分子化纤材料工业随着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正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行业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化纤人才的培养速度。据调研统计,化纤企业的专业人才数量不到职工总数的5%,有的甚至不到1%,存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同时还发现,由于化纤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企业原有的专业人才不能完全跟上行业的发展,急需更新人才。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这些教学理念包括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向开放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个性化培养模式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1,2]。

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培养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成型加工等领域从事科技开发、工艺设计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重视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社会实践,以及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工程环境背景等多种形式,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强化基础训练,拓宽专业口径。

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强化基础,一是在基础理论和技能上进行面上拓宽,加强要求,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牢固,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二是将专业基础课拓宽到新的专业目录的专业口径,为新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专业口径,不是将专业课程的名称加以改变,而是将专业主干课程认真整合,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4.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最直接的体现,是形成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3]。要进行课程重组,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逐步深入;建立大工程观念下的新型课程体系,重视各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渗透和时间安排上的协调,做到课程综合化、系统化。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1.实施“平台式”教学。

本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原则,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教学平台,即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以达到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和充分发展个性空间的目的。

“理论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能力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初步形成学院、学科、专业、职业兴趣四级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实验教学和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的工程实践教学两部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则包括学院公共选修课、课外素质教育及社会实践三部分,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4]。

2.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它是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基础上发现并总结出的一般规律,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探索这一规律内在的作用机理,采用数学、物理、化学理论与模型计算归纳形成理论体系,并在理论指导下,将科学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使理论体系进一步得以检验并逐步完善,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向前发展的学科。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实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每一理论、发明的诞生都是在实验中孕育、培养出来的。针对上述学科特点,专业教研组在制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分子专业教学实践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教学环节等实践教学部分。在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要积极有效地开展研究型、设计综合型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开放实验室科研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5]。

在毕业教学环节实践中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选择学科前沿或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工厂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科研能力培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本专业研究与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改革上,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此举不仅能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做工程实际应用型人才,而且能够提前将学生“预售”出去。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订单式”培养学生提供奖学金、贫困助学金等费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就业等问题。

4.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要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关键是建立与企业同步发展的规范的实训环境。要充分利用区域与学科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设立产学研联合体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场所,保障实习、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6]。实习基地可以完成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任务和多项工艺实验。学生通过这些实践环节能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了解了本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和继续深造都是大有裨益的。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需要,办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需要不断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提高本专业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对新进教师进行“传、帮、带”教学指导,使新进教师的授课水平快速提高,从而有效地将行业发展动态与理论授课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结语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极其迅速,每年都会有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而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加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应用而忽略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是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在重视应用的同时,还要注意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即提倡一种“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龚春丽,文胜,郑根稳,汪连生,颜永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6):109-111.

[2]高炜斌,枝苗,自瑛.高职教育中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2):69-70.

[3]申长雨,关绍康,张锐.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随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8,(3):52-54.

[4]陈立贵,袁新强,李雷权,王忠,付蕾.构建符合学校定位的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技教育,2009,(22):161-162.

第3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生产实习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60-02

一 生产实习在高分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生产实习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一般会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完成了高分子专业绝大多数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实验能力,但对实际生产情况还比较陌生。生产实习是联系学校和工厂的一个纽带,通过生产实习,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更确切地说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种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感觉。

与此同时,生产实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进入工厂之前,学生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感知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即便是在专业实验中接触到了一些设备,但也仅限于实验范畴,从各方面来讲与实际生产还有很大的距离,再加上学生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因此,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实验中无法得到体现与提升。生产实习恰恰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以诱发、展现和培养的媒介,实际生产中会遇到很多校园里无法模拟的工程情况,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不仅可以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与发展,而且还可以从这一过程中真正了解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这个专业,清楚自己就业或升学的方向。

二 高分子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及原因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高分子专业的生产实习并未起到预期的良性效果,反而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联系生产实习企业困难、实习过程走马观花、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阻碍了学生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发展。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分析,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企业不愿接待生产实习

学生进企业实习,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带来企业管理和生产上的不便。学校周边的相关企业并不多,所以,一般情况下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形式都是以集中进入为主,也就是带队教师会提前与相关企业联系,然后在确定的某一个或某一段时间带领学生集中进入企业实习。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且对实际生产基本没有什么概念和经验,企业考虑到生产安全及学生的人身安全,一般会派专人陪同参观一些不太重要的生产线,对要进入的车间会进行一些安全隐患排除,甚至会暂时停产。从企业角度出发,接待生产实习往往会给企业的管理和效益带来负面影响。从学生角度考虑,这样的生产实习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生所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生产情况。

2.学生数目激增导致实习资源短缺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发展迅速,涉及领域广泛,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因此,近年来高分子专业的招生人数翻倍增长。激增的学生人数使有限的实习资源日趋紧张,由此导致长期的顶岗实习机会逐渐减少,绝大多数学校只能选择集中实习。集中实习虽然解决了“量”,但却影响到了“质”,对于企业而言,大批量学生在同一时间段进入同一企业实习,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待生产实习,对于学生而言,人数众多会导致企业在实习过程中多以集中讲解为主,简单参观为辅,学生基本无法得到参与实际生产的机会,长此以往,生产实习将成为一种任务、一种形式,而无法再起到应有的桥梁作用。

3.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无法有效对接

学生在学校所学的高分子专业知识是按照课程体系铺设的,逻辑性与理论性较强,其实际工程应用需要进行转化,而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进校门,缺乏实际生产的经验,再加上现代化的生产日新月异,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很难将举出大量恰当的实例实现高分子专业理论知识向工程实际的转化。与此同时,企业由于有自己的产品方向,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有自身的特点,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距离,虽然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初期,企业一般会安排集中宣讲,但由于用时较短,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学生在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会出现双方专业知识与技术不匹配的尴尬境况,这种错位的存在,导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企业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讲,由此导致生产实习的作用和效果大幅缩水。

三 走出高分子专业生产实习困境的具体策略

影响高分子专业生产实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目前的困境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来看,影响因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解决外部因素,如实习企业问题、生源激增问题等,并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调整内部影响因素来弱化外因的不利方面,以期使高分子的生产实习达到预期的良性效果,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方面

课程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课程结构的改革与课程内容的改革两个部分。

第一,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同时具备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现行的课程结构中,必修课的比例偏重,共性的东西偏多,学生的兴趣发展与个性得不到满足与体现,这样的课程结构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生成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对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加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拓宽学生的选择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可针对生产实习所需要学生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专门设置一定数目的选修课,让学生在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之前就对相关企业的运行情况有所了解,有利于实现学生与实习企业的有效对接。

第二,课程内容方面应该尽可能做到丰富化、实用化。除必修课中一些基本的原理外,其他课程内容的选择,尤其是选修课内容的选择应尽量贴近实际生产,保证学生在修完相关课程之后可以学以致用,而不是觉得理论与实际相差甚远。如此一来,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就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储备,对企业的运营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学生迅速适应实习的角色。

2.教学方面

从教育的根本属性上说,教学是一种经验的传递过程,但这种传递绝不是灌输,也不像讲授那么单纯,它必须充满积极、能动、丰富的学习活动。而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制约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制约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以至于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企业后面对实际生产问题时显得不知所措。高分子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生产实习中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3.教师方面

高校教师大多是从校门进入校门,缺乏生产实践的经验,本身就对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由此导致教学中教师更擅长和关注的是高分子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而对这些知识与实际生产的联系,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却往往很少提及,即便是举一些实际应用的示例,也大多与生产实际有一定的偏差。其实这是造成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企业的知识要求不相匹配的最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让高分子专业的教师与相关企业的一线工程师进行一定程度的角色互换。在合适的时间内,一方面聘请相关企业的工程师为高分子专业的学生主讲一部分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与生产实践相关的部分,让学生清楚所学知识的应用途径和应用方式;另一方面鼓励一线教师定期下厂实习,弥补其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缺憾,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将高分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进行更好地融合。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现状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断层问题。

4.实践方面

实践方面主要包括实验部分和校内实习部分。

第一,现行的学生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结论较为清楚,过程过于简单,这样的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尚有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几乎没什么帮助。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很多问题都是不可预期的,其解决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为使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主要的改革方向就是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使实验结论是未知的、实验方法是多样的、实验过程是独立的,以此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从实验室中的实验直接走向工厂的生产实际跨度比较大,学生很难适应角色转换,其相关知识与技术也很难衔接到位,为了使学生更快地适应生产实习,需要在实验室与工厂之间构架一个桥梁,帮助学生进行角色与技能的过度,这个桥梁就是校内实习基地。校内实习中最容易推广的就是仿真实习,仿真实习技术是以仿真机为工具,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学模型代替真实工厂的实际操作来进行教学实习的一门新技术。学生可以在与实际生产十分接近的虚拟装置中进行操作,可自行对工艺参数进行全面控制和调节,探索最佳的操作条件,可通过处理操作不当而引发的各种事故来充分体验实际工业过程的复杂性。仿真实习只需较少的人力、物力,比较容易建立,但却可以给学生提供甚至比实际生产实习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因此校内仿真实习不仅是连接实验室与工厂的一座桥梁,而且是生产实习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李继新、赵新宇、李素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

[2]胡燕海、叶飞帆、林庆兰.大学工科实践性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现代化,2001(1):46~48

[3]雷彩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0(11):55~57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24

第4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就业能力,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25-02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呈现日益复杂的趋势。社会对人才的技能、经验、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2]。高分子材料以其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了21世纪最具生命力的新型产业。众多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行业发展迅猛,社会对兼具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无疑为毕业生提供了极好的就业前景[3]。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摆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课题。

高分子材料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实验教学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因此,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要通过建立科学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改革,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本文立足于我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基于就业能力提升这一核心,提出了几点关于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二、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4]。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居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般,高分子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由三大块构成即材料合成实验、材料成型加工实验和材料性能测试实验。三块实验内容各自独立展开,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缺乏知识点之间的串联及各部分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由于经费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等种种原因,大部分本科生仅限于实验课和做毕业论文时进行实验研究,缺少实验训练的机会,对广泛提升本科生的就业能力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因此,如何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平台,建立合理的面对本科生的开放机制,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实验教学改革举措

针对以上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以期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及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1.构建系统化实验教学体系。为了改善实验教学效果,需要加强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将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以及高分子成型加工实验等多门课程有机组合起来,利用不同课程间实验项目的关联性,形成多条跨越不同课程的实验项目链,构建出环环相扣、高度系统化的高分子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例如,聚苯乙烯塑料的制备实验,它可以涵盖三个紧密相连的实验项目。利用高分子化学知识,从苯乙烯单体的悬浮聚合实验开始,获得聚苯乙烯粉体;再利用高分子物理知识,经由GPC凝胶渗透色谱分析所合成的聚苯乙烯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以确定聚苯乙烯的基本性能;再利用高分子成型加工实验,将聚苯乙烯粉体制成高分子塑料样条,对其拉伸、冲击等性能进行测试。将以上三个实验安排在同一个学期,按顺序依次开展实验,能够加强知识的连贯性,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高分子材料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促进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多层次实验教学。积极推行实验课程改革,开展多层次实验教学,降低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开设综合性实验,增设设计性实验,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展现出良好技能。

单一的验证性实验,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为了将高分子材料的专业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灵活运用,需要开设一定比例的综合性实验。例如,开设“聚苯胺的制备和导电性测试”这一综合性实验。学生不仅能理解聚合物的结构,还能掌握聚苯胺的合成方法及性能测试方法。通过这一实验,能够把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两大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即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只要求学生掌握简单操作,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给学生发挥潜能提供更大的空间,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例如,“海藻酸钠溶液的流变性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性实验。根据实验任务,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动手、动脑、交流、协作,切实得到科学研究的一般逻辑过程训练。设计性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依托科研项目拓展实验教学。我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生除了实验课和做毕业论文之外,很少从事科研实验。只有极少数同学因为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学科竞赛而进行实验研究。从普遍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角度来看还远远不够,需要学校方面加大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为更多的学生提供科研实验的机会。

另外,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设立导师专项基金,由导师的课题经费中拨出一部分用于本科生实验。导师重点选拔一些兴趣高、素质好的学生,在大二提前进入实验室学习,参与科研项目,这个措施对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很有效,有些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发表了科研论文,有些本科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导师实验室做硕士论文。不过,对于本专业兴趣不高的学生起不到太大作用。

4.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为了调动大学生主动进行创新实验的积极性,需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对于创新型实验完成优秀者、完成自主创新项目者、发表科研论文或专利者等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给以增加学分的奖励,同时在保研、评奖学金等方面作为重要参考。这一举措可以大大增加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机会,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5.完善实验成绩评定办法。受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学生单人操作的条件不具备,一般采取分组实验的形式,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验操作训练,需要完善实验成绩评定办法。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透过实验报告可以反应出学生对实验项目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单单依据实验报告评定成绩并不合理。通过课前提问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观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并做好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重要依据,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通过完善实验成绩评定办法,可以被迫式加强大学生参与实验的力度,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小结

面对就业市场对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提升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从实验教学体系系统化、开展多层次实验、依托科研项目拓展实验、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和完成成绩评定办法五个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期有效提升本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管天球.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69.

[2]田仲富,王也,刘晓义.如何提高理科大学生就业能力[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21.

第5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目前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的教材有不少,覆盖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材料加工等课程内容。但这些内容大多摘选自国外早期的原版专业书籍,不少内容陈旧,体裁单一,一方面不能反映高分子材料专业发展现状,同时让学生感到应用性不强,缺乏学习兴趣。针对以上教材内容的缺陷,笔者在有选择的讲述教材内容的同时,精心选择一些著名国际高分子专业期刊,如《Macromlecules》、《Polymer》、《MacromolecularRapidCommunications》等期刊的部分相关内容作为教材的补充,同时鼓励学生上网搜索一些相关资料,如美国化学会下的Chemical&EngineeringNews下有关高分子材料方面的报道,这些内容反映当今高分子材料发展的前沿,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考虑到学生毕业之后在工作中或进一步深造中会接触到专利、说明书、技术标准、市场报告等多种体裁的专业文献,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这部分实用性的内容,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课堂理论教学方法的革新

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一般为专业知识的论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学术性。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初步写作的能力,笔者采取的方法如下。

1.师生互动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传统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是先讲解词汇,再阅读和翻译课文,这样的课堂单调且冗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考虑到语言教学的特殊性,为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尝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简单教学模式,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提前布置作业,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每次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堂上再随机指定学生朗读并讲解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最后教师结合专业内容进行点评,并讲解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和专业词汇。这样,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2.适当进行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在多媒体及网络等教学手段已广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为此,在每次课文内容讲解结束后,笔者播放一些相关内容的科普性英文短片,比如介绍高分子材料合成、成型、应用等方面。由于刚学完相关内容,所以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看、听、讲述,留下了直观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把一些信息量大、实用性强的专利、论文、技术标准等专业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解,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传递了较多的信息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3.教学效果的检验

考核方式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巩固学生所需知识的重要手段。考核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平时主要考核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信息交流的能力,期末考试则通过试卷形式检验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以及快速阅读科技论文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环节后,教师要不断总结,了解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考核指标,根据考核结果来修正下一阶段的目标,设计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平时的阶段性考核可以有多种方式,如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抽签选择一个题目用英语讲述,考察听说能力。或针对知识点,把常见的错误总结出来,引导学生纠错,考察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教学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完成一次科研课题的汇报,学生自行分工,查找资料、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台汇报讲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结束语

第6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 实践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91-02

本文结合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江苏常熟理工学院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对应用型院校工科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课程教学方面积累的经验和不足。

一、当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教育观念和实验内容陈旧落后,管理考核体制不完善,对实验系列教师考核标准不公

领导和任课教师普遍对实验课不重视,实验课教师在职称晋升、待遇上都处于相对弱势,由此导致了很多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缺乏进取心和工作责任感;还有些学校把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的教学,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的综合即为该门课程的总成绩,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一般不会超过20%,导致了师生都不重视实验教学。

(二)实验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更谈不上先进性和与时俱进性

具体教学内容上,验证性实验占了绝大多数,传统、经典的实验内容较多,体现现代高分子科学新手段的内容较少;单个、小型、离散的实验项目较多;注重承上启下的连贯性、综合性、复杂性,尤其是工程系统性的实验项目较少;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应用性实验项目更少。

(三)教学模式落后,实验方法具有极大的被动性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学生依葫芦画瓢,无论是双棍开炼机塑炼实验、密炼机塑炼实验、双螺杆挤出造粒实验、热塑性塑料测试样品注射实验还是拉伸实验、冲击强度试验,都主要是讲述各自的实验原理、设备原理、具体工艺参数的设定;再由教师操作演示,指导学生操作机器。学生实验时只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内容,按部就班被动地进行,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组织实验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四)高校教学模式和培养人才的定位越来越同质化

导致目前工程人才培养上出现专业结构失衡、层次类型过于集中、就业率不高等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少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上普遍的同质化。无论是研究型的国家重点高校、教学研究型的省部属重点院校,还是普通的本科教学型的地方性应用型院校,在教学模式和培养人才定位上都趋向于一致。同一专业各层次院校的培养方案基本上没本质区别,甚至有些教学型应用性院校片面追求考研升学率,还特地选用重点大学的理科教材。

二、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课的改革及探索

常熟理工学院近几年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课程的建设进行了大力改革和探索。

(一)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改革实验教材,适应教改新形势

首先从教学管理和制度上进行改革。提高相应实验人员的待遇,在职称晋升和培训进修政策上适当向实验教师倾斜。对实验教材进行改革,按照培养应用型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在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增加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实验内容,根据学校所处的苏南地区的产业特点和人才需求以及任课教师的横向科研课题,在实验讲义中适当增加一些综合性研究型经过精炼的特色实验项目供学生选用,例如车用环保绿色聚丙烯专用料的开发,高级环保阻燃聚烯烃电缆料的开发等。

(二)重组实验体系,提高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建立大工程的概念

注重承上启下的连贯性、综合性、复杂性、先进性,尤其是工程系统性。把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测试样品制备及性能测试三个部分的实验项目统一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从原材料的选取到加工成型、性能测试做到针对一个具体的典型实用性产品进行实验,如聚丙烯的增韧合金的制备。从合金的加工制备到样品制备,性能测试,各个环节承上启下,相互联系。

(三)与理论课紧密结合,相互统一,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改进教学方法

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课是重要的专业必修实践课。实验课要与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不要相互割裂。要充分认识到实验课对于应用性本科院校的重要性。拨付必要经费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室建设完善。在经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投资建设一个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中心以满足校内教学需要。

一些重要的实验项目,例如热塑性塑料双螺杆挤出造粒实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由教师设置好正确合理的实验工艺参数进行实验,还要尽量通过适当地改变工艺参数,给学生现场演示一下,喂料转速过快、螺杆转速过快及机头温度设置过低等会引起螺杆电流过载、熔压超限、双螺杆挤出机报警停机等后果,从而让学生直观现场地了解掌握双螺杆挤出机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印象深刻。

(四)实验考核方式的改进

传统的实验考核成绩一般由四部分按比例构成:实验预习报告成绩、平时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期末实验考试成绩。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比重较小。常熟理工学院大幅度提高了高分子材料实验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使其占总成绩的60%左右。这样就要设计合理的考试考核方式。

借鉴一些学校在高分子材料设计性、研究性、应用性大实验中的探索经验,把实验期末考试和以前单独开设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设计课程结合起来,既兼顾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设计的课程内容,节约了学时,解决了实践性学时有限的突出矛盾,又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了测试评定,一举两得。学生按照个人意愿自愿组成一个规定人数的小组,实施一个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的大实验。要求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实验部分、实验结果和参考文献等。实践表明,该种考核方式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和空间,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五)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双师型”师资的培养

在新形势下努力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前提。教师不仅要传授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能够胜任引导学生熟悉生产岗位操作、相关设备的性能、使用领域等。“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靠从工程领域引进具有相应学历的经验丰富的生产科研专家;二靠大力进行已有师资队伍的培训,从学校制度层面上保障青年骨干教师到一线生产企业锻炼的机会,让教师到相关企业服务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三、结语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课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依据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定位,常熟理工学院在实验课教学改革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提升了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在实验中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验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人多机少,设备台套数不够,有些加工测试设备仍然缺乏等问题。希望以后能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验经费的投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教学上继续探索和提高,不断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一线技术工程师日益增长的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 郭福全,胡治元,余东升,等.高分子材料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探索[J].陕西教育,2007,(12).

[2] 张德震,潘肇琦,唐颂超,等.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创新能力[J].华东理工大学教育研究,2000,(2).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第7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9-0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科学之间更加相互渗透、融合和交叉。陈旧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和体系与新的科学前沿理论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格局进行调整和重组,建立综合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教育部1998年正式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作为引导性专业提出,体现了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综合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成长的要求。“材料科学基础”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担负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作用,也是研究生入学的必考课程。该课程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具有奠基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与优化整合。

一、教学内容优化的动因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及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专业目录中提出的引导性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部分高校材料类的专业设置不再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金属材料,而是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重新设置,“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作为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其材料类专业是按二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三个材料类专业,各成体系。其中关于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从各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专业开设“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其重点是无机材料的结构、组成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内容相近;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未单独开设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中大部分相关的理论分散在专业基础课程“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中,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制备科学而关于高温烧结、扩散、固相反应和相变过程及晶体结构和缺陷理论则涉及的较少。然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向着复合型人才发展,材料也正在向着功能型和复合型发展,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要求,培养人才应具有大材料专业的理论基础,故必须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整合,同时考虑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特色,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材料科学基础”一级学科平台课程体系。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原则

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具有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材料科学基础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其重点是“厚基础、宽口径”,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强化实验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用能力;加强相关课程的综合,一起考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三个专业的相近课程,根据无机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其重新定位,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坚持先进性原则,突出高、新、精、实的特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第8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您好!今向贵单位推荐我系的优秀毕业生XX同学。他是XX航空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得知贵公司有意愿招聘应届毕业生,他心情激昂,并非常希望到贵公司工作。

在校期间,他充分利用学校优越的学习条件和浓郁的学习氛围,认真学习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并多次获得奖学金;他还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并拿到驾驶证和普通话证等证书;能熟练地操作word、excel、powerprint、solid works等软件。另外,该生还辅修了金融学、心理学、太阳能光伏学等课程,并在相关领域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

XX同学还担任了两年的班级干部,这些经历和大量的社团活动让他充分具备了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多次参加“三小”、“挑战杯”等科技创新大赛锻炼了他坚实的创新能力;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到XX集团当销售员,让他更加具备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充分认识到强悍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是走向工作的基石。

行为上,他思想饱满、爱好广泛、严于律己、责任心强,对事物精益求精,能正确处理与身边人员的关系,同时,他还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积极进取,勤奋向上,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名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合格社会接班人。

该生坚信,勤奋才是真实的内涵。只要勤奋努力,他相信自己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熟悉业务,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做好本职工作。他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我毫不犹豫坚决肯定地推荐他,希望您将优先考虑他的申请望贵单位予以重点考虑,他一定会不负您的重托!再次感谢你在百忙之中一阅,并衷心祝愿贵单位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第9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做科研不是只有实验室

2013年3月,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2012级博士生秦柳多了一个身份――宁波格林美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林美孚)的总经理,他创业了。对秦柳来说创业不在规划中,却又成为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骄傲和煎熬并存的道路。“压力主要是现有的博士培养体系里,是这样评价的:做了哪些实验、发了多少文章、有多少专利。我大部分时间不在学校、不在实验室,能不能顺利毕业成了未知数。”秦柳说。然而,他顾不上担心,科研落地带来的梦想成真推动着他。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上将重点扶植包括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在内的新兴产业。2012年,从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等经济枢纽,上自职能部门、下至企业百姓都在讨论民营经济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制造业民企老板们生存还是死亡的焦虑,秦柳看在眼里,想在心里。

2009年,秦柳考入北化机电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教育部长江学者”杨卫民教授,研究方向是:基于高分子材料的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制造技术。理工科研究生的学习需要埋头于实验室,秦柳也不例外。实验室除了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985”项目外,还承担着不少和地方企业的合作项目。在企业合作项目中,学生们一般是在学校做实验,去企业待三五天补充实验需要的数据等,然后回校写文章。秦柳起初随大流,一个月后,他觉得这样做远远不够,应该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和科研方法解决一线遇到的问题。他主动找到导师,要求常驻企业,落地项目做出成果,导师十分支持。于是秦柳选了自己感兴趣的山东威海三角集团的轮胎项目,后来又接了浙江温岭市旭日滚塑科技有限公司的滚塑设备项目。就这样,秦柳跑威海、跑温岭,日子过得很辛苦。秦柳泡在企业的效果明显,他负责的两个项目在较短的时间就做出了成绩。

秦柳是2011年介入温岭旭日滚塑科技有限公司的滚塑设备项目的。这家民企老板找到实验室时,正处于风雨飘摇中,韧劲十足的老板一心要扭转小型加工作坊的命运。秦柳中学时寒暑假都跟着姐夫在长三角地区南翼的浙江温岭一带打工,他主动接下了这个项目。秦柳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科研思路,帮助公司改进和升级产品、设备。如今,这家公司在行业里排到前三。企业老板感谢秦柳之余,多次在交流中流露出对传统的代加工方式的忧虑,想要拆资另起炉灶。秦柳告诉老板,做新项目不在于投入资金的多少,而是要考虑:产品是不是独一无二,是不是只有你的企业能生产,得有自己的运营特点。老板向秦柳提出了优厚的条件,希望他留在公司。秦柳拒绝了,他要读博,手上的实验项目还没有完成,心里舍不得。“我读本科时就深刻地知道,读书的机会就这么一次。如果工作以后再想要回到学校读书,做决定会困难得多。”秦柳说。

在科研的路上,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分,秦柳的导师对应用科学看得比较重,所以鼓励秦柳和企业老板探索合作的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民企老板们有市场、有资源、有资金,高校导师们有技术、有团队、有人员,但是这中间如何衔接?导师们不太可能带着队伍直接进企业,毕竟教学任务为重,而一茬茬的研究生、博士生毕业了往往选择外资企业、国企和科研院所做研究。秦柳倾向于应用研究,他说:“博士该做的就是实现理论到应用,在应用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理论,再做研究,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在大环境利好的情况下,读博后,秦柳的创业之路开启了。

解决分叉,实现交叉

“研究成果到企业的落地,问题在于执行率和效率分叉了。”秦柳说。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产品的形成要经过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的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的重大突破是我们所说的科学创新,后一个阶段的重大突破是我们所说的创业创新。

产业化的科研在应用过程中要求产品能够批量生产,标准化,性能统一、稳定。秦柳以格林美孚生产的“超临界CO2微发泡制备超轻热塑性材料”为例,这一新材料的研发是在实验室搭设了小型设备,通过反复实验,成功地制备出超轻的复合材料,并且系列的工程材料也都做了,没有问题。从实验角度来说,得出在什么样的温度、什么样的压力下能做出产品,就是完美地解决问题了。但是格林美孚要想实现年产量200万平方米的超轻发泡材料,问题就来了,连续生产的时候,幅宽、厚度、平整度如何保证?更重要的问题是,市面上根本没有这样的生产设备。

把实验室的小型设备“放大”到实现批量生产的设备,也就意味着秦柳需要先打造出新设备,为此他花了近两年的时间。“这不是简单的放大,是一个原理的放大。”秦柳说,用好的材料做出好的产品,必须要有好的设备。他和研发团队不得不从设计开始,然后是组装、调试再到运转,一步步来。画出设备的图纸,申请专利,找不同的厂家委托加工,有时候为了一个零件的加工不得不找几十家工厂。组装后的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屡屡调试,秦柳坦言没有一次是能一次成功的。

秦柳将这一新材料应用到墙纸和皮革替代品,这是一种全新的产品。秦柳创立的格林美孚定位于绿色制造,他解释高分子材料的特性可以做到无毒害、食用级。“从墙纸来说,国内的壁纸行业很早就提出希望生产的壁纸实现食品级,消费者也迫切需求,但是传统工艺肯定是实现不了的。”秦柳还提出新材料不只是绿色环保的,还能防火、防潮、防霉,这些都可以从高分子入手攻关。在导师的推介和帮助下,秦柳一路解决了设备问题、材料生产的问题。花了近半年的时间,秦柳拿到了符合要求的原材料。他把600平方米的材料交给下游厂家,想做一批包。厂家按着传统的加工方式去做,结果材料全部报废。

“得知消息后真的是绝望啊。”秦柳说,“也不能怪厂家,最了解产品特性的人是我们,但是我们不懂制作成品的环节。”为了赶一个展会,秦柳临时召集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原材料。然后,他带着赶制出来的材料到下游工厂盯了40多天,从预处理、成型到后处理,他和厂家的设计人员、技术人员一起琢磨和研究,最后顺利做出成品的包。说到做包,秦柳开心地给记者展示手机里的图片,是他最近做的靠枕。“我们刚做出来一新材料,我们叫它塑料的记忆珍珠,我要试验它的弹性并有所控制,就做了个靠枕。”秦柳乐呵呵地说。动手做包、做靠枕这样的事情,在实验室的时候,秦柳是不会做的,这也充分说明研究成果到工业产品之间的路不仅遥远而且风格迥异。

解决了分叉问题,实现跨界交叉后,企业的路就走得宽了。“这是我的一个深刻体会。”秦柳说。他在北化实验室的英蓝团队研究熔体静电纺丝,研发的中纳米纤维过滤膜在空气过滤的领域表现出优异性能,专门针对空气中的PM2.5,是空气过滤材料行业新星。秦柳琢磨着应该把这项技术应用到家具产品,尤其是生产出能够过滤PM2.5的儿童家具一定会很有市场。格林美孚可以做新材料,但是打造家具超出了现有的能力范围。后来,有朋友推荐了台州做家具的老板。“我们就加紧开发,已经攻关成功了。”秦柳介绍这类儿童家具,采用高分子材料,不会那么坚硬,可以很好地避免小孩子被碰伤,同时还有过滤空气的特效,这需要跨行业的交叉,传统家具厂很难独立完成。

秦柳告诉记者,高分子成型往往是在高温环境下,在实验室的时候,他就想过用一种使用清洁能源的锅炉来代替现在的燃媒锅炉,成立公司后,他们研发出了新型的超高速绿色智能蒸汽发生器,基本实现安全、清洁、自动化,目前设备销售得不错。

两年间,三个稳定的项目,格林美孚开始盈利,稳步发展中。目前,秦柳的企业有近二百员工,6个研发部门、设计部门和管理、财务等10多个部门是重中之重。

大三找到方向:轻量化

“这么多年,读书、打工、做项目,有一点很明显,就是我的忧患意识比较强。”秦柳说。

秦柳出生在湖北恩施的大山里,小学时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长大。中学的寒暑假他会探望在温州打工的父母,也跟着姐夫在民企里打工。2005年,秦柳高考后,不知道如何填志愿,老师帮他选了湖北理工学院的车辆工程专业。“其实,我学的这个专业对我现在创业挺有帮助的。”秦柳解释,车辆工程专业学的内容比较杂,要学习材料、控制、机械、成型工艺等很多东西,就算学得不精深,起码得知道重要性,这些所学在创业中都用上了,可以说是知识资源的大整合。到大学报到后,在课堂讨论中秦柳知道自己在思维和意识上跟同学们有比较大的差距,他努力学习。一方面是泡图书馆,看经济学、人文学、社会学的书,一方面是听学界大家的讲座,开阔眼界。大三分方向,秦柳敏锐地选择了轻量化,他在某次讲座中听过院士专家提出节能减排、新材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在学习轻量化的过程中,秦柳通过调研发现高分子材料是汽车轻量化必不可少的,决定到北化读研,跟着研究高分子材料的杨卫民教授学习。

“大家都说年轻人最大的优势是时间,这不对,时间是年轻人最不能浪费的,应该在年轻时最有效的时间内攒够人生所需要的东西,这不是钱,而是一些必须具体的硬件素质,包括思维的模式、学习的能力、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危机感促使秦柳学习,也让他在大学里不断折腾。大二考下驾照后,秦柳当起了夜班出租车司机。因为入学时申请了助学贷款,秦柳急于还清贷款。辛苦的兼职了8个月的司机,赚够后两年的学费,他才不干。此外,他还做过些小生意,比如回收毕业生的电脑转卖给大一、大二的学生,迎新时为新生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等。在这些小折腾中,秦柳学会了待人接物、有效的沟通和表达,也锻炼出一颗迎难而上、面对问题就解决的坚强心脏,攒下不少经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