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朗诵比赛评委点评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准备阶段 入门阶段 深化阶段 巩固阶段 验收阶段
我实在找不到更有文采的文字来为我的文章命题,只好以此文内容“我的朗诵课”做标题。平时语文课上也有朗诵,为什么要单独出时间上朗诵课呢?从去年开始,我校实行了新课改,课改要求还课堂于学生,课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课堂已不仅是老师的舞台,更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所以学生在课上展示的机会多了起来。与此同时,我发现,每次上课积极发言的同学只是那么几个,其它绝大多数学生都把自己藏了起来,老师即使点名把他(她)叫起来,他(她)也只是简单地应付了事。为什么这样,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我发现,学生要么是一句“不会”,要么就是回答特别简短,并且声音大多较小,因此我推断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性差是源于缺乏自信心,缺乏语言表达技巧。
针对这种情况,这学期我特意准备了每周一节的朗诵课,目的在于通过朗诵,提升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我的朗诵课共设十八节,每周一节,分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入门阶段、深化阶段、巩固阶段、验收阶段。准备阶段要求学生敢朗诵,入门阶段要求学生会朗诵,深化阶段要求学生朗诵得好,巩固阶段要求学生养成良好朗诵习惯,验收阶段以朗诵比赛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验收。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学生摘录本自主摘录内容做朗诵素材。
准备阶段时间为四周,分前后两期。前期,用时两周,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座位原地起立朗诵一段百字左右摘录,声音尽可能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胆气。在座位原地朗诵,周围都是他(她)熟悉的同学,朗诵的内容又是他(她)自己摘录的喜欢的内容,这样做可以使他(她)不至于太拘谨,能够有勇气大声地朗诵。班内有将近六十名同学,每节课先给五分钟自由准备时间,然后朗诵,朗诵人数不超过三十人,老师可在所有学生朗诵结束后给予集体点评,也可针对某个学生在其朗诵后做单独点评。后期,用时两周,要求每位学生到讲台朗诵一段百字左右摘录,声音尽可能大。朗诵内容与过程同前期。到讲台朗诵,学生面对的是全班同学,朗诵的压力明显增大,但由于有前期的练习,讲台朗诵的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这一轮朗诵要对学生进行单独点评,点评语言以对学生的鼓励为主,力求简练。
入门阶段时间为四周,分练习期和巩固期。练习期用时两周,先为学生讲述朗诵要注意的基本要点,重点强调采用普通话,注意吐音清晰、停顿准确、(1、长句子可根据句意在中间做一次或多次短暂停顿;2、标点符号及段落间的停顿注意: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重音突出、(重音根据文章情感及语句表达含义的需要而确定)语音洪亮、语速适中(根据选文情感而定,但学生往往因情绪紧张而语速过快,所以要提前强调上台朗诵比平时朗诵课文要适度放慢语速),语调富于变化。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学生接触的作品一般都是运用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准备五分钟,然后上台朗诵,教师逐个点评。巩固期用时两周,每节课初始再次强调朗诵注意要点,然后正常进行练习。
深化阶段时间为四周,分练习期和巩固期。本阶段重在培养学生朗诵时的正确身姿习惯,塑造良好朗诵形态举止。练习期用时两周,先讲述朗诵身姿基本要点,第一,站立。基本要求:稳、正、直。采用丁字站立或八字站立。第二,持稿。基本要求:双手持稿,一手拖底,一手扶边。扶边之手可在朗诵过程中适度做辅助手势。第三,朗诵前后注意事项。基本要求:朗诵前先环视观众,然后介绍朗诵内容;朗诵结束后,环视观众宣布朗诵结束,并向观众鞠躬表示感谢。第四,朗诵过程中注意事项。其本要求:朗诵过程中,不可始终低头朗诵,要时不时抬头观察观众反应。根据观众反应适时调整朗诵状态。注意事项讲解结束后进行正常朗诵训练。教师点评紧随学生朗诵,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巩固期用时两周,每节课初始再次强调身姿注意事项,然后再进行训练,教师点评要及时。
巩固阶段时间为四周,将前两阶段朗诵技巧进行综合巩固练习。每两周为一轮,共进行两轮巩固练习。每节课先讲述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印象。
一、紧扣课内示范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课内示范提高学生朗读感悟效果。一方面,笔者在课堂上强调了朗读示范的作用,教师带着学生进行朗诵,注意发音的准确性,掌握好停顿节奏与腔调,使朗读深情并茂,给学生以美好的享受,让他们认识到朗诵是一项非常优美的学习活动。同时还通过多媒体播放、专门课件朗诵,提高学生对朗读技巧的领悟效果。在语文课堂上,笔者还通过学生朗读的方式巩固朗读效果,如通过学生个别朗读、男生女生或分组朗读的方式,在班级让学生更多的感悟朗读的技巧,这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抓手。实践证明,抓住了课内示范训练,对学生而言能够获得更多的朗诵技巧,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帮助较为明显。
二、紧扣专门活动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课时相对固定,为了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教师要善于发掘资源开展一些专门的活动。如早读课指导、活动课训练等方式,教师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提高学生普通话基础发音水准,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音不分等现象进行突击纠正,特别是对于来自农村学校的学生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要通过突击式恶补的方式,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做到有效纠正,对他们发音的准确度也进行巩固训练,这些方面的基础工作是提高语文朗读训练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笔者还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技巧的辅导,如根据文章的内容蕴含的情感确定整篇文章朗读的基调,是充满欢快的语调还是充满哀怨的语调、忧愁的语调、悲痛的语调等等,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与情感确定朗读的基调,还要对朗读的节奏进行划分,什么时候停顿都有技巧可言,要让学生充分把握朗读中涉及的发音、停顿、技巧处理等方面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朗读训练的方法技巧。
三、紧扣学生自主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教师无论是在早读课活动课还是语文课堂都要注重强化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要强调发挥授人以渔的作用,教给他们方法技巧、提出训练要求,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目标任务应当放在学生自主训练中进行。笔者将朗读能力作为语文能力过关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从发音准确性、语调语速以及停顿情感等方面综合评判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课后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训练。笔者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优美文章,要求他们开展自主训练。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大家一起探讨这篇文章朗读的语调,分析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停顿,针对其中一些技巧进行分析,依靠小组的力量集中全体智慧来提高学生对朗读技巧掌握效果。实践证明,让学生自主开展训练可以进一步调动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对朗读学习的兴趣明显提升,上课前、吃饭后,甚至晚上就寝前一些零碎的间隙时间都被学生用来研究分析朗读方面的技巧,这些间隙时间被利用起来,久而久之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能够发挥明显促进作用。
四、紧扣竞赛激励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初中生在朗读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许多教师采取了竞赛方式,运用下来效果非常显著。笔者在教学中也将竞赛激励模式融合进去,采取了多形式的训练活动,效果也非常明显。例如,笔者在课外活动中组织了纯拼音朗读活动,将一段优美的文章全部以拼音形式展示出来,这就兼顾了学生朗读和拼音能力的双重训练,也是非常新颖的一种形式,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有效调动。笔者还组织了朗诵比赛,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文章内容进行深情并茂的朗诵,由学生组成评委小组进行评分,对每一项评分都给出具体理由。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在竞赛中激发兴趣,同时对自己朗读能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如有些学生控制不好语速,有些学生在情感处理方面还没有达到起伏跌宕的效果,有些学生对文章的基调把握不够准确等等。通过这样的竞赛活动,广大学生的朗读训练积极性有了提高,而且也养成了相互点评、相互探讨的良好习惯,对于完善不足、提升自我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朗读;朗读类型;背书制度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同时也对朗读提出了三点总的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在“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中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初中生的朗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些都充分强调了朗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根据文章的内容所包含的主旨和情感,运用语言技巧,以优美的节奏、变化的音调,把原作品生动的表现出来,用声音把文字作最佳的阐释以此来理解文意,产生共鸣。
然而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朗读兴趣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别说读好,甚至“会读”都谈不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摆在很多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困惑。每个语文老师都深刻的感受到朗读是如此重要,遗憾的是,昔日书声琅琅的场面似乎以“渐行渐远渐无声”。要想听到朗朗书声,老师确实要费些脑筋,下一番苦功。
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1.从七年级一开始,发现八十来个家伙连读书都还不懂断句的,要么是顿读、要么是唱读,没情感,机械的读。我除了范读之外,还在课堂上、早读课上经常带他们读段落,像《春》、古诗词、简短的古文这样的课文就整篇带读。
2.早读课上和他们一起读,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他们的激情。看到老师如此投入去读,再懒的学生也不好意思不开口了。
3.各种诵读类型轮番上阵。只有不断的变换花样,学生才来精神,才不易产生厌倦情绪,就会觉得读书“真好玩”。
(1)范读。优美的名家名篇、诗词、精彩的段落就常常使用这种方式。
(2)伴读。我在学生齐读时使用,让他们在隐隐约约中听出老师是怎么读,听出自己的毛病而有所改正。
(3)接读。让几个甚至是十来个学生完成。一人负责一段或几段,就像接力赛一样。遇到有问有答的,就可以一个问,另一个答。如《小溪流的歌》,有枯树桩、枯黄的草、乌鸦、泥沙、沉船和小溪流的问答对话,学习本文时,就可以采用接读的方式来感受各个形象的特征。这种读法可以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读完后又容易比较点评,充满了趣味性。
(4)自由读。这种读法比较自由,不必与别人配合,速度不拘,可边读边思考边勾画关键词句,常常运用在说明文、议论文。
(5)指名读。由老师指定学生读其中的一段或几段,读后由学生来评价,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应该怎样读。老师再加以评价、示范。其实这种做法已经把朗读的指导融在里面了。
(6)分角色读。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方式,也是最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的一种方式。可它受的局限性比较大,不是任何课文都适合使用的。比较活泼有趣味性的童话,如《犟龟》,如果老师引导到位,学生是可以读上再现乌龟的犟、蜘蛛的同情、蜗牛的迟钝和难过,乌鸦的傲慢与不屑。所有的戏剧,如《钦差大臣》、《茶馆》,对话比较多的记叙文、小说等均可使用这种方式。可以这样说,老师掌控好分角色朗读,就打开了学生对读书感兴趣的大门。所以千万不要放过适合分角色读的机会。
4.制定背书奖罚制度。我几乎每篇文章都圈画出要求背诵的段落,简短的现代文、现代诗、古诗文,就要求全背。
(1)每学期分一二三等奖奖励十五名背书先进分子,奖品是学习用具。
(2)没有完成期中背诵五篇以上,期末十篇以上的,在段考、期考的语文成绩中分别减掉5分、10分。
(3)完成任务的人人有奖品,奖品还是学习用具,第二个学期开学时颁奖。
除此以外,每期举行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或朗诵比赛,每小组选派三名代表参赛,评委由学生推选六名,主持人由学生推选。全班有奖品(奖棒棒糖之类、写字本之类),再奖参赛者、评委、主持人。还有,一定要经常使用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每个学生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一句“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要被你陶醉了”、“你简直可以当演员了”……可使学生受益一生。老师的鼓励、赞许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更可点燃他们对朗读方式处理的独到的创造火花。
5.落实好检查记录。我制定有专门的背书记录表(附上要完成的背书任务和奖罚制度)。检查背诵先是同桌互查,然后是老师随机抽查。一个学期下来,背得最多的有四十多课,因为我经常补充有相关的现代诗和古诗词给学生课外积累。
经过一个学期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就知道,用这个词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在教室的走廊外,能听到精神点的书声了。一到八年级,老师就轻松了,即使早读课老师不进教室,那朗朗的书声也能传很远。因为学生能从朗读中体验到文学作品带来的愉悦享受,能从获奖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当15位学生站在讲台上接受老师的颁奖,哪一个内心不飘飘然呢?当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背诵任务,收到老师的一份礼物,有哪一个不兴奋、不铭刻在心?
【关键词】教师要求 表达 激发兴趣 训练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44
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学生怎样写作文,写好作文,这与老师的指导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作为教师的我,想结合近些年来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一些训练学生写作文的教学法和同行们进行交流、探讨,望多多指正。
一、对教师的要求
语文老师不会写作文,是否存在于语文教坛之怪现状。有报道说,上海市举办一次师生“同题”作文竞赛,教师作文总体水平竟不及学生,评委们着实大吃一惊。这样一来,由于多数语文老师缺少写作经验,不能体会写的酸甜苦辣,于心灵深处感悟生活,阐释人生,他们在指导、批改、讲评作文时,就只能“公式化”、“雷同化”,而无法予以学生新的角度和新的视界。学生的学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特别是今天,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求知欲旺盛,教师只有具备各方面的兴趣和修养才能多途径、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而拉动整体作文写作水平。
二、让学生努力学会表达
表达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作文就是书面表达。要想书面表达精彩优秀,我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用心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比方说:让学生用几句话表达出今天的天气状况。我让学生做准备,天气状况的几个方面如:天空的太阳是否存在、什么颜色、天空是什么色彩、云彩、风、还有今天的心情。这样先打腹稿,在表达中注入写作技巧的训练。对一些违纪,日常行为差的学生,如:犯错的瞬间、知错了、老师批评时的心情等,估计同学们的心情,或是心理报告。这样既认了错,又提升了认识自我的表达能力。
2.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和书中真实对话,为写作文积累素材。
课本教学是教学的主战场,课文的内容中方方面面的知识。让学生去感知,去归纳,成型在学生的脑中,形成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技能。课文读完后,我总要问,你读了这一课后说一说你知晓什么?哪怕懂得了一个词语都谈出来。同学们对这个程序很感兴趣,一般都有二十多个同学主动站起来谈话,有关于主题的、自动检索的、结构上的、内容上的、开篇结尾过渡上的、一些词句精彩的,或是质疑的,或是层次结构上的,写作手法上的等等。每堂课的学习前的这一程序,使老师省力不少,学生发现一些东西,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表达能力和写作积累能力都尽在其中展现。
3.积极争论表达见解从而锻炼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语文老师应最喜欢“扯筋”的人,在我教的班上,那些“扯筋”的同学最喜欢我,因为我总和他们好几个回合的扯下去。可以说无论是和学生车轮战、一对一的争辩中,学生们都获得了知识,训练了表达从而提高创作的能力。作文课上,我设置一正一反两题,小组间对垒,如“老实人吃亏,老实人不吃亏”,“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富裕的家庭环境好,富裕的家庭环境不好”,“学生穿时装显出青春气息,学生穿时装是一种堕落”等等。那辩论场面之激烈,那思想的交锋之敏锐,令人想象不到,有时我不禁想,也许那些扯筋的学生天生善斗吧。
4.鼓励口头作文即兴演讲,将合作运用到实际。
作文运用到实际那就是演讲。先打好草稿再交流,我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交际时,加上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去口头表达如叙述一些经历、一个场面、一个细节、一次家庭的吵闹、一次小纠纷、说明一个物件、介绍往返家里走的路线、谈谈对生活的向往、说说你的心愿等等,再让学生评说,老师点评,让学生展露辩论的天赋,可有稿讲,可即兴讲,特别是即兴讲具有挑战性,初中的学生不完全能出口成章,可以在一个学生断线的思路上,接着由另一个学生阐发,直到满意为止。
三、激发作文兴趣,为写作文消除心理障碍
要使学生不把作文当成苦差事,激发他们的兴趣十分重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1.要让学生在切实的“需要”下作文,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通过生动具体,而有感染力的引导,使学生主动在前面讲的表达中去写。
2.目标勿高,保持兴趣。教师不要动辄限定作文字数和质量规格,还要在半小时或一节课内完成。教师应从班级基础出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及表达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氛围,消除作文心理压力。还可以通过竞赛加分等手段促使学生写作心境处于最佳状态。
3.创造成功体验,保持兴趣。教师要挖掘捕捉每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大至节段篇,小至字词句,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对学困生要前后比较看进步,他们从不交作文到交作文都是一种进步。优秀作文要通过公开评奖,刊登在黑板报,或推荐给学校等手段促使学生更加努力,文质兼美又具有一定社会现实意义的优秀作文,由学校向报刊投稿,参加各种竞赛激发学生竞争心理,也使他们从小做社会的小主人,投入生活,热爱生活。
四、解决内容难,杜绝假大空
1.按照学校工作计划的要求围绕作文教学内容结合其他学科实践活动,安排班队活动。
(1)学校艺术节,集会,大型活动。
(2)进行思想教育的心理主题班会活动。
(3)随季节走进大自然活动如寻找春天秋游等。
(4)节日活动,如3・12植树节五四青年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等活动。
(5)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家务活动,饲养小动物种菜及小制作等。
(6)学生活动,如作业展评,作文比赛朗诵比赛一堂有趣的课办板报手抄报等。
(7)评议班级偶发事件。
老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学、自治、自理,这些活动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丰富了学生生活。学生练笔,言之有物。
论文摘要: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职业技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统称“品德课程"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训练活动,是石家庄市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活动。它以提高教师任教能力为目的,以全员参与、练以致用、注重过程为原则,对品德课程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示了过程培训的实在效果。
为了转变、更新小学品德课程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励他们立足本职,苦练教学基本功,努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组织全市品德课程青年教师开展了历时一年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基本功达标训练活动。
这次活动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基层学校人人参与,层层选拔;县(市)、区严格把关,优中选优;市级展示交流,评点互动。为了提高活动实效,我们确定了重在全员参与、练以致用、注重过程的活动原则。要求每位选手在市级交流阶段,不仅参与全程比赛,还须做群众评委为其他参赛教师评分,并将此作为其竞赛参考成绩;每项比赛内容结束后,评委都要针对比赛情况,有重点地进行点评,使该项活动真正成为展示交流、学习借鉴、培训指导的平台。
通过这次大练兵,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素质优良、勇于实践、富于创新精神的新秀脱颖而出。WWW.133229.cOM本次活动共分演讲、说课、即席表达、特长展示四个项目。选手们在教育理念、精神风貌、表达技巧、特长展示等方面均有可喜的进步。
一、关于演讲(主题:我的教学故事)
品德课程教师的教学演讲重在结合品德课程教学实际,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用饱满的热情来摆观点,谈认识。活动中多数参赛选手有较深的理论积淀,演讲内容有深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从教学出发阐明自己的观点,有很好的实践指导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能充分挖掘教材中有意义的真实素材撰写演讲稿,观点正确、鲜明,主题明确、深刻,见解独到,论述严谨;多数材料真实感人、典型、新颖、耐人寻味,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2.常言说得好,三分戏,七分演,好的演讲内容还应辅以好的演讲技巧。多数教师的演讲条理清楚,主次分明,修辞得当,语言生动,感情充沛,气势旺盛,表情自然,肢体语言恰当,能与听众保持良好的情感交流,能感动自己和听众。
3.部分教师还大胆创新,突破了以往演讲比赛的传统模式,辅以多媒体课件,新颖生动,演讲效果突出。
4.多数教师举止大方,精神饱满,妆扮得体,脱稿演讲,按时完成。
主要问题也有四个方面。
1.个别教师演讲时缺乏自信、激情和演讲技巧,有讲无演,直接影响了演讲效果。
2.本主题演讲本应凸显日常教学中的故事,而一些教师演讲内容空泛,只是堆砌理论或词汇,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说服力。
3.有的教学故事内容与班主任管理工作故事内容混淆,缺乏针对性、典型性和可借鉴性。
4.个别演讲稿之间存在雷同现象,可见其中有非教师本人经历的故事。这是青年教师,尤其是品德课程青年教师成长的大忌。因为该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渠道,是关注学生一生的教育,真实应是课程灵魂。其任课教师的教学故事应该是原汁原味、真实可信的。作为教师,如果教学多年都没有自己值得记取的教学故事,实在是一件很令人遗憾的事情。对于品德课程教师而言,最致命的就是心灵僵硬,因此,品德教师必须不断给自己以心灵滋养,否则就无法感召自己和学生的心灵。
二、关于说课
说课是阐明教师对教材内容、框架定位、学情适应性、重难点及其确定依据等的认识和思考,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及其理论依据、施教策略:教学方案准备怎样实施,作了哪些预设,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据哪些教育理论,以及备课中的有关思考等。其中,要使新课程教学理念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与落实,使备课的过程更趋于理性。
从整个说课情况来看,多数教师能够把握品德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定位适度,重、难点把握准确,能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以活动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且活动设计新颖,有坡度,层层递进,实效性强。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活动目标生成全面、适度。
(1)教学目标是活动的灵魂。多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能贯彻“三维”理念,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行为与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又符合活动类型、内容的不同特点。其中,特别关注学情,因为品德课程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唯此才能切实地指导学生生活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能够阐明说课内容所处单元的知识结构、要点、特征及该内容在单元整体中的地位和任务。依据教材特点设计活动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所选择的活动方法,同时注重体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活动要素。
a.活动流程简明、清晰,重点突出。
l清晰流畅。很多教师能够明确阐释教学意图、教材处理方法和目的,根据学段要求、教材特点和学情来设计教学流程;且条理清楚,有理有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大多教师能从引人说起,然后按照教学设计逐步展开,明确说出课前准备、课堂小结、课后延伸及教学各环节的衔接和过渡,并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拓展内化的层次安排教学活动。
(2)详略得当。能够采用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阐述,详细说明活动的重、难点及其中蕴含的各个教学环节,设想活动开展中每个环节的状态细节及其指导方略,预测达到的学习效果等。针对课程实施的不可预知性,有的教师还进行了多种预设构想,从而为课堂教学的生成预留了空间和选择,也有了悬念和生气。
(3)理念凸显。说课教师能在一定高度上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理性思考,即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不但说清“教什么”和“怎样教”,更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教”;而且理论引用自然、恰当、明确,阐述简明扼要,令人信服。从而,使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能从中感受说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以及对本课程教学的认识高度,与之产生共鸣。
3.活动设计精心,方法多样。
第斯多杰认为:“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在活动中习得的。为了凸显活动效果,多数教师能够注重课前、课中、课后活动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即不仅关注课前活动的认真准备和课中活动的精心安排,更关注课后活动的延伸。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活动准备认识充分,全面深人。①充分的课前活动准备是保证活动有效进行、目标得以达成的基础和前提,是活动化教学的根,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的依据。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最重要的准备是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包括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生活水平及状况、接受的教育和周边环境等方方面面。②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都能够关注活动的实践性、体验性,关注引导学生深人生活,进行课前调查,搜集有关资料,获得“鲜活”的体验、感受,从而促进积累直观、鲜活的生活素材,使学生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能在亲历亲为中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提升与发展。③除考虑学生的必要准备,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有的教师还考虑到有时必要时动员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准备。例如,在每次相关活动前,给家长写一封信,与家长沟通活动目的,征得家长支持,以形成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家校教育合力。
(2)活动方法多样,贴近学生生活。①活动设计层次清楚,实效显著,能很好地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明理、实践留有体验的空间,能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基础。②能够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活动形式,设计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系列活动,尽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体验中找出答案,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自我生感与欲望。③活动目的明确,方法得当。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质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道德判断能力。能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情景模拟、交流讨论、角色扮演、欣赏、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和帮助,促使学生回味、感受生活,并在感受、回味中不断提升认识,悟出道理。④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针对学生思想实际,疏导得体,有说服力。能考虑到学生在各种感性活动中,身体及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3)活动过程注重学生亲历、体验与感悟。品德课程的教学提倡通过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感悟,学生通过感悟来明白道理。因此,多数教师能够努力为学生的活动和探究“铺路、架桥”。一方面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活动情景及引领学生自悟、自得的情感场,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体验、思考、研讨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生成对活动的自我需求,即“活动需要我,我需要活动”;另一方面,在活动中还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怎么想到的,能给大家说说吗,你为什么这样想?以显示学生正确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充分激发,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预设的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达成。
4.活动效果追求:近、小、实。
《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行统一”原则:“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因为在课堂上很难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实践机会,所以要提高教学实效,必须向课外延展,与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要实行课内学习与各种课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校外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做到“近、小、实”,即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规模小些、效果实在一些,以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形成和内化。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我们在课堂活动结束时,考察到其所追求的两种教学效果。
(1)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生活的“大课堂”紧密结合。这确保了贴近学生实际,随时随地解决学生身边发生的现实问题。
(2)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具体、可行。例如: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学生能做什么教师就提什么要求:提倡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做个小宣传员,诸如动员家人不用或少用塑料制品,少扔白色垃圾,节约每一滴水、一粒粮等等,都是学生凭举手之劳即能做到且可立竿见影的活动项目。
5.教师形象大方、得体。
说课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的同时还注意了以下能力的发挥。
(1)精彩表达。常言道“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很多教师不仅说课方案设计精彩,而且表达也十分精彩。其语言清晰,音量适中,语速快慢适度,语言节奏适宜,尤其注意到了独白与对话交替使用。例如:教材分析、方法选择、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概括介绍教学环节、阐述教学理念等多用独白的方式;情景模拟时,则以对话方式为主,仿佛身处课堂、面对学生,说得活灵活现,生动可感。不但打动听众,甚至还能使听众推测、想象出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状态,从而引导听众清晰完整地感悟教学环节。
(2)自信尚美。很多教师不仅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能对教材、教学设计了然于胸,还能够自信交流、探讨,其仪表大方,谈吐轻松自然,体态语言恰如其分,都使听众获得了视觉和听觉的美感享受。
(3)力求特色。很多教师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遵循说课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创造空间,力求创新、灵活、有特色。例如,对某些环节作一定拓展,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精彩导语与环节,或艺术地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辅助,增强了说课的新意与效果。
说课环节主要存在的四个问题。
1.有的教师说课目标定位过高、欠准,目中无学生;学情分析不能面对相应年级段的学生;对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思想现状了解不够,使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落空。
2.有的教师对教材要求盲目拔高,大量准备理论性的东西,缺乏实施及可操作的环节。
3有些教师书写欠功夫,缺乏美感及整体感;有的为了板书而板书,例如一年级刚人学的学生并不认识教师板书上的字,但教师仍然费时费力板书,浪费了学生课堂活动体验的时间。
4.有些设计的课堂体验活动很难引发学生深刻的感悟,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游离于目标之外,华而不实。
关于说课的五个方面的成效,体现了青年教师对把握教学要点、优化活动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深层思考。
三、关于即席表达
即席表达是对教师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能力的综合检验,是教师综合实力的象征。要求直觉准确,观点鲜明,有理有据,逻辑性强,思维敏捷。这是本次活动中多数教师表现比较薄弱的一项。个别选手知识面较窄又缺乏锻炼,抓不住文章主旨,观点不明确,表达欠条理,不充分,达不到要求。问题的实质是内功浅薄。瞬间捕捉、分析、评判事物的能力是品德课程教师的内功,是教师精神世界宽窄和学识修养高低的分水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文字理解、分析能力差。对所抽取的短文主要内容概括不精炼,主题把握不准确,阐述不够充分,论据单薄,有的教师甚至明知要求是提炼要点,却作了全文复述。
2.文化积淀浅薄。教师的竞技状况表明,一些青年教师平时生活阅历浅,阅读涉猎面狭窄,知识储备不足,文化积淀不够,需要多读、多看、多思,增加文化积累,加强能力锤炼,以迅速提高分析、提炼和即兴表达的能力。
四、关于特长展示
为了全方位了解品德教师的综合素质,体现教师的文化底蕴及个人风采,我们特别设计了特长展示这个考察项目。其形式不限,凡能体现个人风采和有助于发挥本课程教学优势、特长的内容、形式均可展示。
这是本次活动中最异彩纷呈、赏心悦目的项目,教师们展示的内容有歌曲、戏曲、舞蹈、书法、绘画、手工,语言表演等。赛场上,歌舞热情洋溢,激人奋发;诗朗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绘画作品更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有些参赛教师的特长还很见专业功底,体现出本届参赛教师的艺术综合素养较前有很大提升。
总之,广大品德课程教师通过此项活动,不仅品德素养得以提升,责任感、使命感有所增强,对本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感悟也更深人,更明确。大家都进一步认识到,品德课程教学与学生心灵接触最微妙,任课教师需要用心灵去引导和帮助学生,使学生的心灵不断得到滋养,性情得以陶冶,习惯得以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