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企深化改革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国企;农行;改革;作用;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前言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自20世纪以来,相关国企改革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重点。国企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企业管理机制、制度的转换与创新,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从而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发挥其对整个中国社会及其上层建筑的存在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改革项目也成为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对银行企业本身乃至整个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和作用。本文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探讨了新时期国企改革的作用。
二、实现经营管理深化改革,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行、工行、建行三大国有银行紧跟市场的脚步,先后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过渡为商业银行,实现了企业的优化管理,获得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农业也认识到改革的紧迫性,进行全方位的经营管理深化改革,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主要表现在:
1.通过组织结构改革,优化了资源配置
改革前,农行的组织结构仍以行政区划设置为原则,特别是在总行和省分行层次上,行政化色彩浓厚的国有银行组织管理系统,极大地抑制了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且纵向链条过长,总行领导与支行行长距离甚远,导致总行与分行之间出现严重的信息纰漏。改革之后,农行在组织结构上形成地区城市分行和省会中心城市分行直属总行的局面,并划分了区域管理中心。这样不仅简化了组织管理链条上冗杂的管理分支,更发挥了中心城市分支行的龙头辐射和主战场作用,以及区域管理中心协助总行进行各区域分支行的监督作用,实现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
2.通过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
在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中国农业银行一直坚持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即将全部县市支行业务划归到“三农”事业部。其改革核心意义在于将传统管理体制中的地域限制和业务条线打破,设置独立的事业部,按县市支行业务性质将其统一纳入事业部管理。同时,坚持事业部独立核算、独立经营、独立管理、自负盈亏原则,赋予事业部更多的决策权和管理权。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总行的业务管理重担,促进总行可在其他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配置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使事业拥有更多的决策管理权来核算和管理企业整体经营绩教。从而加强了总行和事业部双方面的业务管理效率,进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三、实现经营战略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银行不断入驻各省市,分支机构不断增加,各大银行面临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全面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农行的战略性策略。近年来,通过实现经营战略的深化改革,为农行的发展赢得了较强的竞争力。
首先,在金融重组管理改革上,农行重组设立小企业金融部,并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标志着农行零售业务战略转型迈出了新步伐,整体竞争力逐步加强。
同时,实现了农行了业务整合与流程再造,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实际行动,促进了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其次,在信贷管理改革上,农行进一步健全授信执行管理组织体系,提高贷后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强了合同管理、放款审核、押品管理、账户监管、贷后检查、风险预警、客户退出、档案管理等重点工作的落实。同时,建立了信贷准入审批责任人制度和责任人调查制度,加强的信贷资料的审查力度,从而对农行的信贷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全面的提升,为加快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增强了竞争力。
最后,在风险管理改革上,农行对企业的整个运营局面进行了系统化的审视,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制度体系建设、IT系统建设、机制建设、队伍建设、方法工具建设,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定期开展风险识别活动,紧抓重点环境进行风险预测和防范。从而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
四、实现内部机制深化改革,促进企业经营持续稳健
内部机制是其内部员工的行为和行为结果向着企业所期望的方向转化的力量。农行在改革实践中,通过内部机制的深化改革,对企业经营的持续稳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在内部控制制度改革上,农行进行了“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新市场定位,并围绕该定位进行了工作流程的梳理,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实现定岗、定人、定责,保证工作人员各司其责,互相监督。并针对重点岗位实施重点监控,全面推动了农行的健康、有效运行。另一方面,在监督机制改革上,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和内控监督机构,实现了企业各项业务的有效监督管理,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持续稳健。
参考文献:
对于当前市场的走势,接受《投资者报》采访的公募基金人士指出,近期大盘走势仍未完全明朗,投资者还需谨慎操作,短线再次入场的投资者要严守自己的止损标准。相对于谈论大盘指数,公募基金更愿意从此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去发掘机会。上述公募人士称,互联网金融和医疗信息化作为“两会”热点议题,相关扶持政策有望出台,相关概念股的活跃带动电子元器件、互联网、软件和医疗保健等板块资金流入较为显著。此外,航空、文化传媒和港口等板块也出现了明显的资金流入迹象。银行板块、重型机械、工业机械和房地产等板块资金流出迹象仍然较为明显。
对于后市,东吴新产业股票型基金经理戴斌表示,本届政府上台后推动了一系列改革,2015年又成为这些改革的落地之年。基于现在的状况分析,“两会”期间市场平稳向上的概率应该更大,特别是“两会”后,应持谨慎乐观态度。
东吴基金:“两会”之后市场不会明显回调
东吴基金分析指出,从货币政策来看,自去年四季度以来,货币政策处于一个较为宽松的状态,目前这种趋势仍将会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得以延续;从宏观背景来看,随着各种微刺激举措推出或者转型升级,经济在今年或有望逐渐企稳,甚至可能重启新一轮经济周期,再叠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认为,从长远来看,股票作为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上的概率更大;从居民资产配置来看,过去10年,居民大多配置在了房地产或不动产领域,当前及未来正在向以股票为代表的、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转移;因此,“两会”期间特别是“两会”后市场不会出现明显的回调,可以持一个相对比较乐观的态度。
南方基金:
两会后重点关注“一带一路”
南方基金两位基金经理认为,“一带一路”及A股中符合政策支持、满足人民群众新生需求、有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产业都值得关注。
南方小康ETF基金经理柯晓表示,“一带一路”作为去年的热点,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被总理多次提及其战略部署。在“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章节中提到,“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加快互联互通、大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构建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在“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章节中提到,“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无论是稳增长调结构,还是深化改革开放,“一带一路”都将是2015年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
光大保德信:看好两会后主题行情
光大保德信基金表示,2015年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之年,其中,国企改革牵涉的范围最大,影响最广,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而正在召开的两会是在推进四个全面的整体大环境下开幕的,其中“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纲领和方向。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3月6号,今年以来不到3个月时间就已相继成立了5只以国企改革为投资对象的基金产品;目前,还有光大保德信、国投瑞银等多家公司正在发行相关的主题基金。其中,光大国企改革主题基金首日募集近5亿。
对于国企改革受益的行业,光大国企改革主题基金拟任基金经理王健指出:可以关注四大类投资机会。一是资产证券化提升带来的资产注入机会,主要关注那些拥有集团资产证券化较低的上市公司;二是效率改善型,可以从具有一定品牌基础和收入增长能力的公司中进行发掘;三是打破垄断民营企业进入的机会,比如金融,电信,能源等领域的民营企业将明显受益;四是锦上添花型机会,主要涉及一些目前经营较好,如有管理层激励、业绩相关考核、更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等,以及经营绩效有望继续改善类型的公司。
嘉实基金:聚焦两会主题投资
嘉实基金表示, 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新的消费热点不多”是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等具体措施。为此,以瞄准新兴消费崛起和传统消费升级为特色的各类消费主题基金将迅速“走红”。
关键词:国有企业 激励 对比 操作路径
国企作为我国经济命脉,不断推动国家经济实现高速运转。与此同时,国家在战略层面也不断要求国企进行改革,以进一步适应市场对现代化企业的要求。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之后,政府更是不断推出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国企进行深化改革。
一、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出资或实质性控制的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是指国务院和各地方政府出资并参与控制的企业。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肩负着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作用,始终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为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国有企业员工激励制度改革,可以为我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提供可靠地管理经验,提升国有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转变国有企业的管理观念和人才管理态度,适应市场化变革,最终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提供强有力的稳定性支撑。
二、近年来国有企业员工激励的相关政策
2015年至2016年,我国国务院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国有企业员工激励制度采取了相应的改革,从各个方面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激励的有效性。
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对于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可以适当增加技术持股的比例,也可以采用期权、分红、奖金等激励方式调动其积极性,提高了国有企业关于奖励机制的灵活性。
2016年2月,财政部、科技部、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办法》中提到关于奖励机制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规范了国有企业以及其附属产业对于激励条款的使用和执行。
三、国企改革后员工激励的实施路径
(一)选择激励对象
政策规定对激励范围都进行了明确的约定,即重要的技术/科研人员(业务骨干)以及经营管理人员,但在具体激励人员选择时仍然是难点。对此需要根据不同的人员性质和贡献确定需要激励的员工对象。第一是根据社会价值定义激励对象,即科研课题社会价值较大的、本身的学术价值较高的、享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第二是根据对企业的贡献程度确立激励对象,比如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个人或创收能力较强的团队等;第三是解决激励渠道,建立完善的激励门槛和奖励制度,让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政策处之有道,奖之有源。
(二)确立激励方式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激励方式的创新。通过产生增量类保证国有企业改制后依旧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依靠股份制改革。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对于员工的激励,可以采用现有股权进行股权出售、股权奖励和股权期权的方式。还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设立收益分红和岗位分红,这种属于短期激励机制有着强大的激励效应,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显著。但是在实行中要主要时间限制,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投产最多有5年提成,岗位分红不超过3年,无法达到核心科研骨干与企业长期股权捆绑的激励作用,所有需要根据项目的情况进行管理创新。
(三)提升人才约束与管理制度
传统意义上国企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局限在人事管理层面,对部门岗位评定、员工职业规划制定、系统性培训、业绩考核等方面,没有形成现代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因此在实施员工激励的企业中,需要实行科学、规范的员工股权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对于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是一大迫切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国企能否有效实施员工激励的关键要素。
(四)确立最终申报审批与推广流程
国有企业改革后,市场化程度会逐渐加深。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又决定了政府必须行使宏观调控的职能,因此国有企业依然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窗口。对此,笔者建议通过试点机制逐渐探索出一套完善的激励申报审批程序。
第一、对于国有企业个人激励机制的试点企业,在激励机制改革初期,需要圈定一定的申报范围,在各行各业的国有企业中需要根据发展规划确定激励企业的具体类型和名单,上报政府相关部门管形成激励试点备案。
第二,在试点单位内部进行激励方式和激励制度的讨论,确立适合企业管理现状的具体激励方式。并提出针对员工激励效果的可行性报告,上报上级部门确定审核。
第三,在企业内部执行审批通过的激励制度,包括员工持股、岗位分红、奖金激励等。并将具体的奖励金额和资金支出路径进行系统的备案。上报审计部门审核。
第四,计算激励效应数据。通过对员工的具体激励试点,可以将企业激励政策执行前的效益与执行后效益进行数据对比,并通过年度财务报告体现出来。通过审核数据形成具体的激励政策推广路线,并提供优秀的激励经验。
四、结束语
国企改革是一个时代的命题,员工激励是推动国企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如何做好国企改革,如何在国企改革的洪流中实现员工激励,体现员工价值,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需要企业的稳步推行,更需要员工的积极参与。本文仅做抛砖引玉,希望能为国企实施员工激励提供一些参考,找到操作路径。
参考文献:
[1]曹雷,黄再胜等.破解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难题的可行路径――国企改革30年的反思与前瞻[J].经济经纬, 2012(6):100-103
关键词:财政税收;问题;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 D912 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税收工作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做好财政税收工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年来,我国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是存在企业的偷税、漏税现象。因此,我国要继续创新财政税收体制,要针对现有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税收措施,解决我国企业偷税、漏税的问题。
一、我国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财政税收制度本身固有的缺陷。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国内在走出计划经济至迈向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分久远的事情,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因此也决定了国内在财政税收工作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一蹴而就更是不可能。就此情况,国家应对这一问题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完善措施。由于目前国内的财政税收并无法很好的适应当下的社会现状,其在融入社会期间具有一定的摩擦以及冲突。在结构上,财政税收无法很好的保持协调状态,而在调节经济行为方面,也具有弱化的现象。财政税收未能满足社会主义在动态变化下对于税收的要求,相关部门对于该情况应给予重视,其对于我国财政税收的健全具有不良影响,并且其在法律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公平性的建设。
2、财政税收的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改革体制、发展任务等的持续深化下,逐渐暴露出财政税收传统工作模式中所具有的问题,例如:在财政税收的管理方面,难以控制财政税收相关管理体制的情况十分常见,不少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常常被两种管理体制所影响,在此情况下就引发了不少弊端问题。在财政税收的管理工作上,在进行管理工作期间,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与控制工作,更严重规定甚至会出现不遵循原则、不遵循法律的情况,加上现阶段所实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且缺乏一个对应的监督体制来保障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使得在财政工作中的一些管理人员、负责人员具有工作倦怠与工作懒散等不良行为,在紧迫感、责任感等方面更是欠缺,进而频频发生违法乱纪的不良事件,对税收工作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此为国内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问题。
3、税收质量不断下降,加大了其成本的提高。我国税收的质量在不断的下降,据统计,我国每年在税收犯罪这一事件上就达到上万起。一般情况下税收的成本高就代表税收的效率低,据统计,我国从1994年开始税收的收入由原来的3%降低到2%,且在这之后还在不断的下降,这就说明我国税收的质量在不断的降低,就导致我国的成本加大了,这种种表明问题在不断的变严重。对于税收的征管模式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但是仍然没有较高的效率。
二、财政税收工作的深化改革建议
1、建立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为了确保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正常的开展,其实的提高税收工作效率,就要建立健全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使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脉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国家财政部门,逐渐的提高直接税收在国家税收入中的比例,优化直接税收和间接税收的比例。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应该合理的调整企业的营业税和所得税,最大限度的减少重复税,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快个人所得税的深化改革,降低工薪收入的税务负担,并且实行综合申报和分项扣除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全民的推进我国税制改革。
2、加强对财政税收的监督工作。在我国财政税收中,偷税、漏税现象一直存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为了有效的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加强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力度势在必行。首先,国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监督体制,勒令各行业都要遵守。其次派遣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税务收缴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由各地方各级的税收征管部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监控,有效的避免会计资料丢失、核算不准、信息失真等情况的发生。有效的降低好国家财政的损失,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财政与经济是紧密联系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实现对财政税收体制的深化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部门都过多介入了整个竞争领域,大多是采用投资或财政补贴的形式去促进国企的发展。这样做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既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造成了财政资源的严重损耗,还使资源一度出现“滞废化”的情况,最终导致财政税收目标被扭曲,起不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有效措施处理两者的关系。根据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来看,政府能够促进整个财政经济的发展,但除了投资竞争的方式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比如,政府可增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基础事业的建设步伐,这也为财政税收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一个较合理、人性化的环境,还能促进产业结构链条的优化,从而有效提高了整体质量,使财政与经济两者的关系得到了有效处理。
4、完善会计核算制度,防止会计指标弄虚作假。我国现行的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把申报应征数税收核算起点,有利于建立基层分税种明细账。但是由于公司受利益诱惑,为了少交税,制作虚假会计数据,使会计数据缺乏完整性、真实性。因此必须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对于会计数据弄虚作假的企业应该加大惩罚力度。
5、采取奖惩的制度来提高税收的质量。奖惩的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人的积极性,也会对工作人员对待工作也会认真、负责产生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税收的效率,但是有奖也同样有惩罚。有些不干实事的员工就应给一些警告,或是惩罚,若是有较严重的就将其辞退。这种制度会对不良的分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会从根本上来提高税收质量的。也会将税收的成本降低。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消极性,对办事效率有一个更好的提升,从而降低税收的成本,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6、深化财税队伍自身建设,强化部门职责。财税部门要根据部门特色及发展规律,做好部门建设规划,真正地打造出一支具有良好业务技能、职业道德的财税人员队伍,为财政税收工作改革的深化和改善提供基本保证。以人为本,创新培训活动载体,拓宽学习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在财经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财税人员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内部刊物、标语、横幅、简报等,激发财税队伍学习与追求先进的主动性,营造共同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良好氛围,打造一支学习型的财税队伍;强化岗位责任和使命,通过讲座、讨论等形式让全系统财税工作人员更深刻地认识到财政税收工作的本质和内涵,财税工作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起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服务于社会与大众,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结束语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是我国的重要任务。财政税收工作的有效运行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因此,我国要对现有的财政税收政策进行改革和完善,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协调市场经济的运营。
参考文献
[1]胡忠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6,8
[2]郭淼.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的有效策略[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12):7,
[3]胡乃武.在改革开放中对财政税收问题的新探索[J].经济纵横,2011,12(9):84-86.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政企分开 方法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鲜明地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也更加明确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完善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激发企业经营活力将是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重点。
一、地方政府和国企关系现状
国有企业自成立以来一直扮演着地方经济发展先行军的角色,发挥着“骨干、示范、支撑和引领”作用,肩负着超前投资及政府职能等使命,但大部分国企长期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经营行为和社会效益行为相互交织,导致国企经营业绩不佳、资产收益率低、经营性现金流紧张、债务负担超负荷等问题,对国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也难以落到实处,无法真正激发企业负责人积极性,使企业成为地方政府的负担和包袱。为了使国企能够回归市场,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当务之急是解开其背负的历史或政策包袱,还原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本质属性。
二、厘清政企关系的总体思路
理顺政企关系要以“厘清职能、深化改革,科学分类、规范管理”为总体原则,以“合理安排资金,保持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平衡”为短期目标,以“夯实资产,企业与政府建立契约关系”为经常性目标。通过深化“一企一策”方案,规范政企关系,厘清国企市场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边界,合理量化国企承担政策性业务的经济成本,还原企业在市场化运作下的正常经营,并匹配与绩效考核刚性挂钩的薪酬激励措施,以最大程度激发企业的经营活力,企业盈利后通过收益上缴来增强地方财政实力,以形成国企与地方财政互哺的良性循环。开展此项工作是推行国企混合所有制的前提条件,是增强对区域经济质量贡献的有效途径。
三、厘清政企关系的具体途径
根据国资委、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的《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标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国有企业承担的职责定位、产业特征、市场属性、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建议将国企分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和公益类三大类别,实现差异化管理。厘清政企关系的顺序应先易后难,先市场化企业后非市场化企业,即先商业一类企业,再商业二类企业,最后公益类企业。
商业一类企业特点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充分遵循市场规律,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对于该类企业如果还承担少量的政策性业务,则政府要一次性回购所有非市场化资产,与企业建立如BOT或PPP等形式的契约关系,还原企业市场化运作本质。
商业二类企业特点以创新为导向,根据政府确定的战略目标,承担重大专项任务或者实现特定功能,以实现政府在调节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等战略意图,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对于该类企业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原则是一类一策,推进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促进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如对于转型升级的科技类载体类,暂时自身现金流无法覆盖利息的企业,给予财政专项贴息;对于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财政在本金无法全部到位的前提下,先通过贴息补偿企业的资金成本,维持资金链,同时对符合条件的负债由政府债务进行置换等。
公益类企业特点以社会效益为导向,以保障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企业。对于该类企业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原则上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进行结算,提高利用市场机制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的能力,引入社会满意度评价。
四、厘清政企关系期望的效果
通过借鉴国有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城市的发展经验,企业在市场化运作经营前提下将会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可以有如下预期效果:
(一)有效压降企业的债务规模和资金成本
在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国企在收到财政回购资产、政府购买服务、资本金注入等形式的资金后,及时还本付息、或置换高成本贷款或清理与政府的长期往来等,可以有效压降国企的债务规模,夯实资产基础,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产收益率水平,推进国企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企业的转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逐步提升的同时,推进企业不断融资创新,大力发展企业债、公司债、中票、资产证券化等,缩短融资链条,降低融资成本。
(二)逐步建立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意识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有意识的推进符合市场要求、符合企业需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改革,解决 “政企不分”的历史包袱,使企业轻装上阵,有助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契约,以契约精神体现公共服务的市场价值,使得该类企业建立市场化的商业模式,给企业营造一个市场化运营的氛围,还原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本质属性。如提供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企业,通过与政府签订PPP协议等来规范和制约双方的经济行为;对于提供政府公共服务的企业,通过政府采用服务并签订协议来体现服务价值等,从而倒逼企业提高竞争意识,优胜劣汰。
(三)完善构建企业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
厘清政策性业务和市场化业务边界,是完善企业绩效考核的基础,是挂钩国企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源头。在经营业绩考核方面,要求企业加强对标管理,倡导“横向比,行业内要领先;纵向比,任期内有进步”的理念;在薪酬激励机制方面,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同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即业绩好、薪酬上,业绩差、薪酬下,并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以最大程度激发企业的经营活力。
总之,厘清企业与政府的边界,建立企业与政府的契约关系,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资本管理,还原资本的逐利本性,并辅以薪酬改革、考核机制等手段激发企业潜能,将为国企下一步调整投资与产业布局,厘清产权关系,搭建高效融资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地方政府对国企的有效管理,实现国资国企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志远.浅谈目标管理在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03期
一、2014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调查情况
2015年2月,质检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14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了双层复合不等比例抽样法,依据HS编码,将被调查的出口企业划分为七大产品类别(农食产品类、机电仪器类、化矿金属类、纺织鞋帽类、橡塑皮革类、玩具家具类、木材纸张非金属类),从全国随机抽取了3146家出口企业,分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企业所属行业、地区、性质、规模、出口国别、贸易损失、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调查分析了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情况,并了解了出口企业获取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的途径、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时采取的做法、希望获取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形式和途径以及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对政府主管机构和中介组织的期望等。
此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3134份,回收率达到99.6%。根据调查结果推算,2014年有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755.2亿美元,比2013年增加93.2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3.2%,比2013年上升0.2个百分点;企业新增成本222.2亿美元,比2013年下降20.3亿美元。
对中国企业出口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排在前五位的是欧盟、美国、东盟、拉美、日本,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2.8%、29.9%、8.1%、4.9%和4.6%。
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产品类别排在前五位的是机电仪器、化矿金属、纺织鞋帽、玩具家具、橡塑皮革,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41.3%、20.4%、9.6%、8.2%、7.2%。
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省份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浙江、山东、天津、江苏,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1.4%、15.6%、13.9%、8.7%和6.1%。
抽样显示,主要贸易伙伴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认证要求、技术标准要求、标签和标志要求、包装及材料要求、工业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等五个方面;影响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限量要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微生物指标要求、加工厂和仓库注册要求以及食品标签要求等五个方面。
抽样还显示,技术性贸易措施被认为是继汇率之后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主要障碍,继续受到企业的高度关注,出口企业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问题上普遍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加强管理、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成为企业在遇到国外技术措施或技术要求限制时的首选做法。
下一步,质检总局将继续做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重点开展对欧盟、美国等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国别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积极推动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体系,推动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企业更有效的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
二、质检总局《关于深化京津冀地区进境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检验检疫监管改革的通知》
为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和科研发展,质检总局自2013年12月起在北京开展了“中关村进境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检验检疫监管改革”试点工作(简称“中关村改革试点”)。一年多来,中关村改革试点工作目标明确、边界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符合国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要求,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成熟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我国生物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15年6月3日,质检总局《关于深化京津冀地区进境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检验检疫监管改革的通知》,决定在京津冀地区推广复制中关村改革试点经验,并深化进境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检验检疫监管改革。
《通知》明确,推广复制中关村改革试点5项经验,即分级授权审批、缩短审批时间、分批核销许可证、调整相关动物细胞系风险级别、调整SPF(无特定病原体动物)鼠境内隔离检疫措施。新增2项深化改革措施,即对进境动物诊断试剂实施分级分类管理;规范实验用啮齿活动物及其遗传物质检疫要求。
《通知》还明确,实施京津冀一体化3项举措:一是监管统一,各局统一开展相关检验检疫工作;二是结果互认,对符合条件的指定场所及时公开信息,并在京津冀三地互认;三是进口直通,对进境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口岸实施符合性查验后,货物直接调至目的地实施检验检疫。
《通知》还提出4方面工作要求,即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信用管理,争取各方支持,及时跟踪评估。质检总局深化京津冀地区进境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检验检疫监管改革意义重大。为此,质检总局将统筹谋划,认真实施,并继续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面深化动植检改革提供借鉴。
三、质检总局开展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专项行动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众多代表委员直言需破除央企垄断。晨风集团董事长尹国新代表以石油为例,政策放开后,民营企业可以经营加油站,但是,现在一缺油,他们那边就先无法供应了。这生意怎么往下做呢?石油行业的垄断是最典型的了。经过近年的国企改革,央企已从当初的“老弱病残”转为生机勃勃乃至霸气十足,2010年央企实现营收166 968.9亿、净利润8489.8亿。然而,毋庸讳言,这一切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垄断。北大教授张维迎曾批评,资源垄断是中国企业进入全球财富500强行列的最重要因素。
2011年4月7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表示,“十二五”时期将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如何打破央企垄断,这一直以来是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通过对我国汽车产业市场化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汽车业打破央企垄断的大量有益经验,并从中总结出相关启示。“十二五”新时期,打破央企垄断需要新思维。
汽车业市场化有例可循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1988年前,我国的汽车产业几乎全部被央企垄断,本国民企和外国资本遇到了极高的市场进入壁垒,此时汽车为奢侈度极高的商品,价格远非普通民众所能承担,且产品类型较少,质量水平很低,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印记。此后,国内汽车产业逐步开放,引入了大量外资及先进技术,价格相对降低,品牌逐步增加。但从总体上说,开放程度依然有限。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吉利、奇瑞、长城、比亚迪等这些中国汽车民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国外知名品牌的汽车也纷纷进入了中国汽车市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竞争结构。央企的垄断地位不再如以前那样稳固,愈来愈重视成本控制、技术研发、品牌打造等。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汽车产品的价格不断降低,种类大规模增加,很多不同层次的收入人群都有购置、使用汽车产品的能力,汽车逐步由奢侈品向普通消费品过渡。时至今日,在中国汽车行业当中,央企的垄断势力仍旧存在,一汽等央企仍然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有着很强的市场控制力,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已经初步形成,市场竞争机制的功能日益显著。
汽车产业不断市场化、央企垄断逐步被打破的案例告诉我们,打破央企垄断其实有办法可循。
降低垄断市场进入门槛。之前汽车产业进入的门槛十分高,存在大量的政策及行政审批程序障碍,外资及民资很难进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的政策供给不断加大,进入门槛不断降低,非国资进入的不确定性与机会成本大大降低,吸引了大量非国资的进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垄断行业的垄断程度。
政府职能的转变。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对汽车行业的管理变动很大,管理的内容和方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演进。许多汽车产业央企政企分开的改革效果较为显著,企业从过去单一依靠行政力量获得垄断利润,逐步向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转变,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多为间接的引导作用。此外,汽车行业中涌现出的众多民企也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密不可分。地方政府为了扶持本地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对于有实力的民营汽车企业的扶持力度很大。例如吉利汽车,作为中国轿车界最大的民企,自成立之日起,其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扶持。
灵活有效的组织形式。打破央企垄断会触及诸多利益集团,受到很大的阻碍。对此,对央企进行有效的体制改革是有效的措施之一。不断深化公司制改革,充分利用股份制等有效的组织形式,吸收大量非国资的注入,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弱化央企中导致垄断进而产生非效率的因素,例如固步自封、效率低下等。此外,垄断行业尤其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的行业如石油、通讯等,对于有进入意愿与能力的非国资可以采取股份制等多种灵活形式来吸收,一方面增强国资的控制力,保障国家的战略安全,另一方面增加了垄断行业的竞争程度,弱化了垄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重新定位央企职能
我国已经迈入“十二五”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任务与目标,要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就需要真正地打破央企垄断这一难题,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新思路与方法。
重新定位央企职能。长久以来,央企作为国家战略意图的重要实施者,承担着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稳定国民经济、国资的保值增值等重要职能,效率虽然一直被强调,但是重视程度却相对欠缺,这也成为导致央企垄断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经济规模及质量的不断提升与央企的不断做大,国企尤其是央企的职能有必要重新定位,经济效益目标应当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应切实深化改革,消除不符合市场要求的规制及保护,建成完善的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强央企。
深化垄断央企的董事会制度改革。董事会制度有助于企业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防范决策风险,形成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这对于打破央企垄断,塑造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是极其关键的。进行董事会制度改革一直以来是央企改革的重点,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董事会制度建立存在很多障碍,例如当前遇到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符合要求的优秀领导者。此外,人事制度不健全、不合理,董事会与原有职能部门如党委会的职能冲突等也是重要因素。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加快深化央企董事会制度的改革,使央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与竞争实体,依靠自身实力而非行政垄断去参与市场竞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工作;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35-001
一、围绕中心,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为企业经济工作服务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经济工作领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当前,随着我国国企改革发展的推进,既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时,也伴生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如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但改革出现的机制问题,又是不可避免和不可回避的。对此如果而不见,单纯用行政手段强制地推行措施,就会出现欲速而不达。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同时运用生动的认识,顾全大局,增强改革意识,处理好长远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才能提高全体干部职工对改革发展的承爱能力,牢牢把握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依赖思想政治工作强大的舆论支持、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使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围绕企业发展服务。
二、转变观念,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其它各项管理工作相结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发展是党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国企深化改革和发展是大势所趋,是职工的根本利益所在。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级投身于改革发展之中,争做创新改革发展的主人。这样,企业的改革发展就可达到预期目的。企业的改革,特别是涉及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于改革的每一个环节,以保证改革方案的推行和实施。因为人们已经习惯并适应了几十年的传统观念,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必须经过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因此,针对这个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的原则,多做解惑释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保证企业各项工作出现新局面。
三、以人为本,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发掘职工的内在价值
随着企业就业机制的变化,要努力发掘职工的内在价值,从而使每个职工、企业的领导者清醒地认识到职工的重要价值所在,以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首先,要关心人。要满腔热情的关心下岗职工的思想和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要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和帮助下岗职工重新创业;其次,要帮助人。当前企业职工处于深化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往往会因为物质利益格局的重组和因重新分工而带来的权益变化,产生消极甚至抵角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这就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行业,正确对同事,正确对待自己;再次,要激励人。要把竞争机制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来,鼓励大家提高竞争意识,参与竞争,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要在企业内努力形成人人争意识,参与竞争,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要在企业内努力形成人人争先、个个上进的良局面,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后,我们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不便之处,这些问题要靠继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大部委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所有部委现在都应该想清楚并制订一个可执行的目标。之后,如何执行,有没有做到,由“监察审计部”来做审核,做不到就问责,官员下台。这么做的话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让老百姓过得更幸福。
广东的改革跟香港的改革比较相近,在香港你去买食品、吃饭,大家是比较安心的,当然不是说一定没问题,但香港查得非常严,部门分工非常明确,例如一个部门来监管各餐厅的卫生,一旦有投诉一定会查,最后监管得好不好、老百姓满不满意,由审计署来认定,查完之后,你还要在网上告诉老百姓调查结果。这就有很大压力了,投诉人对你的调查满不满意,有没有解决问题……有了各方面压力,你才能做得好。
从10年前开始,我们所谓的房屋改革碰到一些“瓶颈”。房屋不再分配,而是通过按揭的方式让大家能够居者有其屋,这是好的,问题是以后发生的弊端,有没有一个人因此而被问责?有没有一个官员因此而下台?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一个监察审计部门对政策的推出来问责。这个政策为什么会失败?只有经过深刻的检讨,才能推出一个更适当的政策,而不是说你要推就推,推完后没责任。
还有国企改革,当时国企还承担社会责任,办托儿所、小学、医院,负担非常重,无法跟民企竞争。因此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企业税、医保、社保等。到今天发现改革的弊端出来了,变成国企非常强势,以不公平的竞争压制民企,所以现在变成对民企不公平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
改革的目的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通过改革,重新回到一个所谓的公平竞争的道路上去,既不袒护国企,也不袒护民企,谁好谁起来,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这是我们该努力的目标,这才是改革要做的事儿。
我们不要反对改革,但要反对改革所带来的腐败。国退民进当时的目标非常好,国企你做不好就别干,然后将国有资产以一个公平的价格卖给民企。做得好的话,它不但可以养活你这一批职工,同时还给社会创造更高的效益,这个叫国退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