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发区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开发区财政体制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发区财政体制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开发区财政体制改革

第1篇:开发区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党的*报告要求,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正在逐步完善。与此相适应,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由全能型政府逐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基础的公共财政体系。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首先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000美元,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和思想认识不足的影响,公共产品不仅供给量不足,而且供给结构也不合理,不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要求。

为改变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状况,就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首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投入应更多地投向长期“短腿”的社会事业,投向义务教育、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廉租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其次,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财政投入向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倾斜,除免除农业税和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外,要尽快构建全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并逐步提高水平,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要着力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与公共交通、电力供应、农业水利与防灾设施及服务、病虫害防治、农业市场信息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气象和通讯设施服务等。第三,应更多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具有扶贫济困性质的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第四,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好地面向困难群众,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制度外,还要关注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加强就业培训,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问题等。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还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根据国家“*”规划纲要,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公共财政体系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特别是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国家“*”规划纲要已列出部分限制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包括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等,还列出禁止开发区域,其中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个、国家森林公园565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上述地区如果没有公共财政的投入和支持,当地居民的生活就会有很大困难,这些地区的功能定位就会受到很大冲击和扭曲,从而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也决定了公共财政体系必须在支持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逐步完善。

第2篇:开发区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一、依法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完成9亿元收入任务版权所有

认真研究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预算执行分析、税源情况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及时分解落实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研究完善财政收入目标考核措施,狠抓财政收入进度管理,努力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依法强化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征管,完善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的征管措施,严厉打击偷税、抗税、骗税行为,认真清理到期减免税优惠政策,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积极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规范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完善罚没收入、政府捐赠收入、土地出让金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二、落实财政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认真落实东向发展战略,建立健全财政激励扶持机制,研究制定相关财税政策,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全县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促进“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县信用担保公司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全民创业行动”。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一些体制性的遗留问题,在财力分配上研究解决办法,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三、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化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乡镇为民服务全程办(代)理改革,扩大乡镇服务中心建设。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的范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村庄规划整治建设,推进中心镇建设,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加大改水改厕和农村沼气建设力度,积极支持乡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试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合作医疗基金收支监管。积极支持农村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开展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试点,积极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设新农村的经济。

五、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巩固财政体制改革成果

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改革及各项政策措施,健全财政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县财政收入的比重。扩大对县级财政预算审查范围,强化县乡财政供养人员动态管理,加强对乡镇财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适应政府职能转变需要,逐步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县乡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完善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新增财力适当向困难乡镇倾斜。抓紧落实县乡财政振兴工程的具体措施,对县经济开发区继续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认真总结近年来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县经验,积极研究化解旧债、控制新债的政策措施。

六、深化财政制度改革,提升财政综合管理水平

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注重制度创新,逐步提高理财水平。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完善公用经费定额体系,提高基本支出版权所有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扩大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范围,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实行重大项目资金使用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做好县级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衔接工作。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将所有补贴资金纳入统一管理和集中发放的渠道,规范和简化发放程序,方便农民群众,保障补贴对象利益。严格“人,车、会,话”等一般性支出管理,全面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进各项财政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七、加强依法理财行政,健全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严格执行《预算法》、《会计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安徽省财政监督暂行办法》等财经法规,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对部门的财务监管。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扶贫、再就业、中小学危房改造、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进行跟踪问效。继续清理财政规章、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规范财政行政执法行为。推进依法理财,自觉接受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审查。开展“五五”财政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依法理财。深化会计管理政革,认真做好新会计准则宣传、培训及实施准备工作,加强会计人员管理,狠抓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积极推进财政政务公开,主动接受审计和社会监督。

第3篇:开发区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一、划分收支

(一)收入考核范围

1、工商税收:①年日后招商引进、纳入县工业发展领导小组考核范围的工业项目(含年注册年投建的并纳入县工业办考核)产生的税收。②按属地管理的工商税收。

2、契税

3、非税收入:①社会抚养费。②地方海域使用金收入。③土地收入:各乡镇和陵工业开发区由县国土部门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生活配套设施用地的收入,扣除应缴上级税费、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及业务费用外的县级收益部分。④各乡镇和陵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费。⑤打假经费收入。

(二)支出包干范围

1、各乡镇、开发区机关运转经费:包括工资及工资性经费支出、办公印刷费、水电费、差旅费、会议费、邮电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工会经费、培训费、购置费、公务接待费、招商引资经费、义务兵优待金、退职费、抚恤金、遗属补助、住房公积金等支出。

2、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包括村主干补贴、村级主干基本养老保险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平农场作业区主干补贴,以及社区居委会主干补贴等。

另外,原全拨人员的离退休经费仍由县级财政负责支付。

二、任务与基数

(一)收入任务及基数

1、工商税收:任务数根据属地管理原则,辖区内的工商税收和契税按年实际入库数(扣除国企、国有控股、县属、农村信用社、核电等企业,高速铁路建设、县政府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商住用地第一次招拍挂产生的营业税和契税,下同)为基数进行计算,具体是陵镇、莆美镇按增长20%为2012年收入基数,其他乡镇、陵开发区按年实际完成数为2012年收入基数。

2、耕占税不定任务及基数。

3、非税收入:不定任务及基数。

(二)支出基数

乡镇、开发区机关运转经费:全拨人员按人员经费(含规范公务员津补贴)由县财政全额国库统付;差拨人员按人员经费100%拨付;其他的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按财预[2012]1号执行;公用经费按在职在编全拨人员每人每年1.5—2.2万元(其中:陵镇、莆美镇每人每年1.5万元,马铺乡、和平乡每人每年2.2万元,其他乡镇每人每年1.8万元)。义务兵优待金按有关文件执行,村级组织村主干补贴每人每年0.36或0.48万元,村级主干基本养老保险县级负担部分30%每人每年0.072万元,村级组织运转补助按每村每年1.43万元或1.52万元,社区居委会、和平农场作业区主干(即书记和主任)补助每人每年0.48万元,村主干退位补贴按文件执行,新增退位人员19从2012年元月份开始执行。

三、体制分成和补助

(一)工商税收分成

1、年日以后招商引进的纳入县工业发展领导小组考核范围的工业企业(含年注册年投建的)生产销售环节产生的缴入地方级金库的县级税收收入乡镇或陵工业开发区分成70%,县分成30%。

2、年日以后落户(含年注册年投建的)“飞地工业”项目落户的工业企业生产销售环节产生的县级税收,引进乡镇(含县直机关引进)与落户乡镇(或陵工业开发区)各按县拨返还数分成各50%。

3、年12月31日前落户的工业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县级税收引办乡镇与落户乡镇或陵工业开发区各按50%分别计算到各乡镇或陵工业开发区参与增量分成。

4、按属地管理原则,县级税收增量分成比例:陵镇分成15%,莆美镇分成15%,陵工业开发区分成50%,其他乡镇分成20%。

5、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经县政府批准即返还部分)属“飞地工业”引进乡镇与落户乡镇(或陵工业开发区)各负担50%由县财政局在年终结算时扣回支付给企业。

(二)其他单列考核项目的税收分成

(1)重点企业(包括:海西钢构、汉晶光电、海峡光电园及光电学院、彩龙物流、闽鑫聚脂、闽能投资项目等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按一事一议原则,企业税收优惠期内按县政府规定的政策单列计算[项目产生的生产销售环节税收原则上按县级净收入(扣除返还部分)的10%给乡镇或陵工业开发区];优惠期结束后进入正常体制结算。

(2)盈辉、太尔、晶蓝德、奕全、彩亮等(具体按工业办提供为准)等租用通用厂房,租金由县政府负担(或补贴),产生生产销售环节的县级税收按20%的比例分成给乡镇或陵工业开发区(飞地工业引办方及落户方各按50%分成,若按合同规定不足返还企业的部分由县政府负责)。

(3)顶大酒店产生生产销售环节的县级税收收入下河乡分成10%,扣除该分成后参与落户地莆美镇增量分成。

(4)火田镇小城镇建设按新增地方级收入60%分成(以后市政府、县政府若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的乡镇也参照执行)。

(5)下坂工业区产生县级税收收入分成80%,待下坂工业区基础设施投入抵扣结束,进入正常的体制结算。

(三)耕地占用税分成

1、陵工业开发区内耕地占用税缴入县级金库的县级收入按实际构成县级财力进行分成,即陵工业开发区分成70%,县分成30%。

2、其他乡镇耕地占用税缴入县级金库的县级收入按实际构成县级财力进行分成,即乡镇分成50%,县分成50%。

(四)土地收入:各乡镇和陵开发区内由县国土部门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生活配套设施用地的收入,扣除应缴上级税费、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及业务费外的县级收益部分全额返还乡镇或陵工业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偿还债务。

(五)各乡镇或陵工业开发区工业企业的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统一上缴县财政,按项目全额返还,用于区内的道路和水电设施配套建设。

(六)打假经费收入分成

1、社会抚养费按实际入库数镇、镇、业开发区分成70%,乡分成60%,镇分成5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财政部、省财政厅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乡镇计生经费实行乡镇长、陵工业开发区主任一支笔审批制度)。

2、海域使用金按实际入库数乡镇分成30%。

3、打假经费收入按实际入库数各乡镇、陵工业开发区分成60%。

四、建立还债基金

各乡镇、陵工业开发区以工商税收分成数和非税收入分成数为基数按10%计提还债基金,年终结算后转入“偿债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项用于归还到期的各种借款本金和利息。

第4篇:开发区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明阳工业区;管理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19-02

明阳工业区是目前广西唯一的自治区政府直属本级工业园区,是促进广西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工业区总体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位于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明阳工业区由广西农垦局统一领导和管理,自2005年设立以来,已有四年的时间,从开发到建设一直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期望工业区要利用南宁―东盟博览会的大平台,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在对外开放、吸引内外资、发展产业、探索管理体制、广西经济增长方式、农垦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起到窗口、示范、辐射的带动作用。

工业区管理体制是指为进行有效的管理而采取的关于工业区组织机构设置形式及其管理权限和职能范围划分的制度。从目前的管理模式看是按准政府管委会体制设置。广西农垦局是自治区政府特设行政管理机构,被赋予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代表政府对明阳工业区管委会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由于工业区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客观地说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工业区没有形成体制优势,法律地位不明确。国家至今没有颁布关于开发区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得工业区的体制、机制缺乏稳定性、规范性。二是工业区管委会的管理权限不到位。机构设置上有劳动人事局、财政局、招商局、经济发展局、国土资源局、建设规划局、社会事业管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但由于体制没有理顺,有些局是有名无实,无法承担工业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职能。三是工业区管委会的部分管理人员从企业临时抽调或兼职,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没有形成优势,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相对薄弱,影响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四是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的改革滞后,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没有提供空间,由管委会承担的大量具体琐碎的有关落实政策的职能、行业管理的职能、社会监督的职能等不能剥离逐步交给中介及服务组织。五是工业区的社会管理职能接踵而来。随着工业区开发建设规模的扩大,社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区管理机构要面对大量的社会事务。社区文化教育、区域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民政福利、公共环境、社会治安、非公企业党建等社会性工作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财政负担增大,精干、高效的管理架构面临膨胀的极大压力。六是在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上容易出现机构运转不协调的现象,容易产生重管理、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招商引资力度不够,产业集群没有形成。

工业区创新的实质,是开发模式、管理模式的转换。科学地建立适应工业区发展需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应该作为工业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尽管各地的开发区有其区域性、多样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模式,但是,通过比较当前国内外开发区成功的经验和教训,还是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和要求的。一是建立事权集中、管理统一的授权领导机制。实践证明,赋予工业区较大的经济与社会管理权限,支持工业区在区域内自主进行改革创新是工业区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工业区在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之前应争取上级党政领导机关,把工业区作为特殊的区域实行先行先试,合理地划分事权、财权,尽可能拥有本级的经济与社会管理权限,以体现充分的自。二是工业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职能要和工业区的功能定位目标相结合,增强整体性的综合协调管理力度。不仅具有一部分关键管理权限,而且具有经济开发管理职能。简化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强化政策导向、综合执法和公共秩序的监督管理,处理好权力的“越位”、“缺位”关系,把资源配置的事交给市场;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把社会服务的事交给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和中介机构。三是体现机构精简、行政公开、决策高效管理运行机制。工业区管委会要坚持走“小机构、大社会”,“小管理、大服务”的管理路子,管理体制应采取管理与服务分离,严格控制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同时建立和完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社区管理机构。切实把“大服务”变为“服务优”运作。四是具备与地方政府相协调的能力机制。工业区管委会除了保证入区企业优惠政策能够顺利的实施外,还应把区域内的道路交通、教育卫生、电网、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纳入到地方政府的统一规划,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五是实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形成选优用优、效率优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业区管理人员队伍,这是工业区事业不断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如果缺少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择优竞聘机制,就很难发挥工业区的体制优势。六是优化综合投资环境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当前各工业区竞争的突出优势。明阳工业区必须在筑巢引凤,继续扩大招商引资成果的同时,应加强对区域内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服务,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1.对工业区管委会要充分的授权。这是工业区行政体制创新的关键,尽快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深化广西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桂发[2006]11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授予自治区农垦局相关管理职能和落实有关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发[2006]29号)等文件,明确授予自治区农垦局相当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名正言顺”地赋予工业区管委行使规划、建设、土地、财税、项目审批、劳动人事等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从组织上保证工业区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同时,呼吁中国尽快以立法的形式从法律的高度赋予和明确各开发区的法律地位,保证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相对独立性。

2.尽快协调和理顺财税体制,设立一级财政。这是当前影响工业区发展与布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业区的管理体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财政体制的影响。在现行体制下,工业区管委还要承担社会性、政权性支出,造成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形成双重负担。因此,要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来协调工业区的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目前,工业区要通过协调理顺财税收入的功能,尽快获得工业区企业的税收分成,用来进行工业区的建设和发展。

3.科学地确定工业区管委会的职能,保证机构设置体现精简、政务公开、程序简洁、服务高效的管理体制。当前应开展的工作是:一是推行简洁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即所有的投资申请事项都可以在一个地方找到办事的相关部门,简化办事程序,减少环节。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业务审批流程、办事指南和管理制度,给入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二是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建立网络管理系统,实行网上申报、审批;三是发展行业协会、中介及服务机构。各种具体的行业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要逐渐交到中介组织去行使,社会中介组织作为政府、企业、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具有政府行政管理不可替代的服务、沟通、协调、自律、公正、监督等方面的职能与作用,是保证工业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吸引、组织和协调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为工业区企业提供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扩大工业区管理与服务功能,提高各项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水平。

4.实行政资分离的工业区资产运营管理体制。把工业区资产运营管理职能从管委会中剥离出来,建议成立政府参股独立经营的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工业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日常维修及服务。公共基础设施(道路、水、电、气等)的开发主要由政府,而工业区只有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落户,如果完全靠商业化开发将会提高设施价格。资产管理公司也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和服务商,其主要负责融资和组织实施,对于具体的施工和服务,应该社会化,采取竞争招标的方式发挥商业机构的作用。管委会则主要承担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区企业提供服务,行使一定的行政审批权,以及对资产管理公司实行监督管理。

第5篇:开发区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结构;辽西北

[中图分类号]F8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3-0047-04

财政收支结构是衡量一个地区财政质量的重要标准。合理稳定的财政收支结构,可以提高财政政策的质量,改善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从而增强政府调控经济活动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财政收入有限,收支矛盾突出,建立合理、高效的收支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辽西北欠发达地区为例,通过对当地财政收支结构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辽西北地区财政收支结构存在的问题

辽西北地区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东邻吉林省,西邻河北省,北邻,南邻辽宁另两大经济区域――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全地区包括三个地级市――阜新、铁岭和朝阳,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834万,有两个民族自治县,三个国家级贫困县(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五个省级贫困县(全省一共有六个)。改革开放以来,辽西北地区财政总体上运行状态良好,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辽西北地区财政收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基数小,在全省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低

近几年来,辽西北3市财政收入增幅较大(表1),一般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由于财政收入基数小,辽西北3市在增量上与省内发达地区(如沈阳、大连)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地方财政实力还比较落后。(见图1)

2.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不够优化

从地方财政收入构成来看,2006年,辽西北3市――阜新、铁岭和朝阳的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是66.78%,58.92%,59.5%。财政学认为: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与财政收入的稳定性成正相关,而辽西北3市在这一指标上的低水平说明,辽西北3市财政稳定性总体较低。此外,在当地税收收入中,农业类税收占比偏高,商业类税收占比相对较低。

近几年来,阜新、朝阳的财政收入结构有所改善,到2008年,除铁岭外,辽西北3市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已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说明实行“突破辽西北”战略以来所施行的财政政策倾斜产生了一定效果。

(二)辽西北地区财政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

辽西北3市财政支出普遍远远高于当地的地方财政收入,且结构不够优化。

以2006年为例,如表3所示,辽西北3市财政总支出分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3.4倍(朝阳)、4.0倍(铁岭)、2.4倍(阜新)。其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各项行政事业支出占有很大比重,这说明辽西北3市地方财政相当程度上还是“吃饭财政”。尽管如此,还是有个别县乡存在公教人员工资发放困难现象,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非常滞后,投资硬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此外,辽西北3市用于科教方面支出的总量和比重都很小。

(三)辽西北财政自给能力偏低

从表3可看出,由于存在着相对低基数增长的财政收入和相对高位增长的财政支出之间的矛盾,辽西北3市财政自给水平很低,朝阳、阜新、铁岭3地的财政自给率分别只有29.5%,25.1%和41.3%,从而导致当地财政自我解困能力较小。这说明辽西北3市要保障政府服务的正常运行,对上级财政的依赖很大。

二、辽西北地区财政收支结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辽西北地区财政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落后,财源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区位、政策和重视程度等因素,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力,资本积累较少,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薄弱,财源相对不足。这就使得地方政府缺乏足够财力来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在造成经济社会缺乏快速发展的动力和依托的同时也影响了地方财政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经济发展落后财源不足财政收入少财力不足无力进行税收竞争资本和人才用脚投票,这反过来又不利于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影响财力积累。

(二)地理区位

辽西北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是辽宁省3大经济区当中唯一一个内陆区域经济实体,当地以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为主,“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使其格外容易受荒漠化威胁。如,2009年夏季,辽西北地区严重旱情就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强化了当地财政对上级财政的依赖性。辽西北的退耕还林和造林任务也增加了当地的财政压力。此外,当地地貌的复杂多样、交通不便、信息落后以及内陆地区容易产生的封闭保守观念等,都是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源扩大的阻碍因素。

(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

1994年,中国开始实施财政分税制改革。经过10多年的实践,这场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两个比重”,较好地增强了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推动中国财政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次改革选择了“渐进式”的发展路径,仅仅初步搭建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框架,带有一定的不彻底性和不完善性,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事权与财权之间的矛盾。根据这次改革的制度设计,60%的财权向上集中到中央,而60%的事权则下放到地方。于是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上级出政策,下级出资金”的现象。而且在地方财政体系中,省、市两级财政也在通过各种方式集中区域财力。

在现行财政体系中,越往上走,财力越集中,收入越大于支出;而越往下看,收入越少,支出则大大增加。这就产生所谓“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市财政勉勉强强,乡镇财政哭爹喊娘”的现象。这种财权重心上移而事权重心下移的趋势是不符合权责相称原则的,也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矛盾的。由于辽西北3市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实力较弱,县(市)财政更是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而困难重重,导致财政收支矛盾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一方面不利于当地软硬环境的改善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地方财力的优化和改善。

当然,辽西北财政问题还有其他原因,如历史遗留问题、预算管理体制以及因政府财力资源管理分散、配置不当而造成的损失和浪费等。

三、对策建议

(一)推动经济发展,加强财源建设

辽西北地区应该从地方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示范、引导和激励效应,以及财政资金对经济发展“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做好地方财源建设发展规划,坚持公共财政的原则和市场化改革方向,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坚持科学立项,严格项目管理,开发优势资源,扶持主导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和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从而发展经济,拓宽财源。

(二)完善财政制度设计,稳定和优化财力

1.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此需要“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就辽西北地区而言,当地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禁止、限制开发区域,为适应主体功能区和公共财政建设的战略要求,建议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考虑在辽西北地区加快推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即“县财省管”)的试行,并与“乡财县管”体制的试行和推广相结合,在这一制度框架下,进一步推动符合省情和辽西北区域特色的改革,加大制度创新,完善制度建设,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财政管理体制。

2.加强财政收入管理,积极拓展地方财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完善征管制度建设。推动税收征管方式由纳税申报管理向税源管理转型,完善一般纳税人年检和税收资料普查机制,健全重点税种、重点税源和新兴税源监控和征管机制。在依法普查和稽查已有税源的基础上,探索、培育和挖掘新的税源,挖掘增收潜力。推动申报、预警、审批、税源监控和评估、责任区管理和纳税人分类管理的信息化,构建以综合数据平台和档案管理数据库为基础的税源动态监测体系,提升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税款征缴、入库的网络化和税收一体化,提高税款运行速度和安全性。抓好队伍建设,改进窗口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制止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行为,改善辽西北地区公共服务质量和投资环境。

3.改进政绩考核体系。辽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产业转型、资源瓶颈和生态环境等多重压力,要想改善自身财政收支结构,需要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增加公共服务效果的指标及其权重,对处于禁止和限制开发区的地方政府要压缩乃至放弃经济增长数量型指标,而且应以资源环境、生态保护、民生发展等指标为主;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与评价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问责制,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与干部选拔、任用和激励相联系,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督促地方政府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改善财政收支结构,使得地方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

(三)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可以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支出管理,加快财政支出体系的改革步伐。按照“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各项支出,结合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公共财政建设进程,促进财政体制由简单的“吃饭财政”、“建设财政”转型为高质量、高效益、民生导向的公共财政。

1.优先确保民生支出。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调整财富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确保稳定,促进和谐。对民生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贯彻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工资制度改革和相关人员待遇标准的提高,有困难的县(市)区可以由省市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继续确保县乡公教人员工资发放率达100%。本着“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原则,一方面支持社会救助和低保体系建设,进一步扩面提标(扩大保障对象范围和待遇标准),同时还要构建“应保尽保,应退即退”的城市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农村新型医疗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要按照“待遇不变,提高服务水平,控制不合理支出”的原则,调整在职和离退休干部医药费用支出管理。做好生态移民和下岗失业工人再就业和自主创业工作,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培训教育、舆论宣传)和资金支持(贷款担保、创业基金、税收优惠和贴息或补贴)。完善社区、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和就业、再就业资金支持、补贴机制(包括再就业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障补贴等)。与相关部门联网合作,动态监控零就业家庭,控制失业率。

2.发展科教文化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质量。转变观念,加大对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树立“县市兴科教,科教兴县市”的理念,提升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向科技要效益、要税收。重点投入方向放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打造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弥合人才缺口。通过基金、担保等优惠政策和创业基地(或园区)等平台鼓励人才回流,扭转人才赤字,满足人才需求。大力推动城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乡镇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鼓励全民健身,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加大对既有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发展文化观光旅游业。

3.改善资源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结合主体功能区建设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推动采煤沉陷区治理改造。继续大力推进和支持生态文明示范村指导帮扶工作,加大财政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防病改水工程,保障人畜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

第6篇:开发区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财税工作力度,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现就2012年全市财税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2012年全市财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全市三级干部大会确定的全年财税目标任务,以“三重一大”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四大计划、四个转型”,以“转型升级,创新创优”为主线,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财税政策,力推实体经济发展,做大做实财政增收基础。按照“稳增长,保民生”的要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事业支持。切实加强财政管理,坚持依法治税、依法理财,不断开创财税工作新局面。市委、市政府确定2012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目标46亿元,同比增长31%,税收比重达到80%以上。

二、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一)服务大局,着力支持经济发展

一是建立扶持企业联系制度。对年纳税50万元以上企业建立财政重点扶持项目库,对连续两年纳税增长15%、地方税收增长20%以上的企业财政优先扶持。二是用足用活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帮助和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抢抓发展机遇,争取政策支持,重点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及转型升级企业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向企业信贷支持,利用财政担保平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积极争取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支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四是做大总部经济规模。立足现有总部经济基础,鼓励总部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废旧物资企业突出招大引强,积极引进租赁、商贸流通、广告、服务等总部企业。工商、国税、地税、财政等相关部门为企业引进设立“绿色服务通道”,为总部企业做实做强提供有效保障。五是做大做实融资平台。积极研究金融政策,完善沂河综合改造、泵站改造、保障性住房、旅游开发等融资项目手续,确保间接融资10亿元。加快推进企业债券发行,确保2012年上半年发行成功。建立有效的政府融资还贷长效机制,确保投融资工作的连续性与持久性。

(二)强化征管,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一是加强全市税源状况调查分析。建立重点税源监测制度,加快财税库行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提高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继续实行税源分析例会制度,定期分析收入情况,协调解决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国家税收政策变动情况,及时部署阶段性征管工作重点。二是开展重点领域税收专项整治。对房地产、矿山开采、房屋租赁、商场超市及低税负企业等重点行业,加大税收专项清理整治。重点开展对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整治,优化税收结构。三是加强对零散税收的的征管。充分利用各镇委托代征站,集中开展零散税收的税源调查、财源培育、税法宣传,税收代征工作。四是规范总部经济税收征收办法。严禁市内乱拉乱引,对弄虚作假、恶性竞争等行为,将对分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市政府按季考核国、地税部门和各镇总部经济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五是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机制。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执收、执罚部门的积极性,保证非税收入稳定增长。加大对排污费、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基础设施配套费及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等征缴力度。

(三)保障重点,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一是优先保障民生支出。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低保工作,扩大覆盖范围,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兑付项目占地补偿和失地农民救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减轻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扩面提标,规范城乡医疗救助管理办法,提高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效益。二是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投入。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面落实扶困助学政策,加大校舍安全工程的投入。三是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深入实施一事一议奖补制度,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农桥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等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四)深化改革,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对镇及开发区的财政体制。加强体制运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充分调动镇级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和开发区自我发展的能动性。二是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推进预算综合绩效管理,强化综合绩效考评与部门预算编制有效衔接,逐步将综合绩效考评结果运用到预算安排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三是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扩大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加大直接支付力度,加强财政专项管理,推进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建设,防范财政支出风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五)加强监管,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一是加强财政收入监管。建立规范、科学、安全的资金运行机制,加强收入监管,组织非税收入征缴专项检查,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或国库。二是加强财政支出监管。重点抓好强农惠农资金监督检查和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使用监督检查,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运行。三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完善资产管理平台,健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四是加强“三公经费”监管。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从严控制规模,逐步建立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

三、目标考核和奖罚兑现

财税工作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各镇、各部门、经济开发区要增强大局意识,牢牢把握财税工作的主动权。各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是财税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

第7篇:开发区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刚才,财政局明国同志对这次区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这些意见很好,我完全同意。后面新宇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各部门、各单位认真抓好落实。借这个机会,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搞好这次清产核资工作的重大意义

这次区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清产核资,是万州区行政体制调整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清产核资。搞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搞好这次清产核资,是摸清区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家底的需要。万州区行政体制调整后,各部门、各单位的国有资产及债权债务情况较为复杂,一些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资产状况底数不清,家底不明,不便于下一步的管理和经营。及时开展清产核资,有利于全面准确掌握区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各部门各单位所有的国有资产,理清国有资产基本情况,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搞好这次清产核资,是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产权不明、多头管理、经营不活等突出问题,国有资产没能很好地发挥效益。开展清产核资,界定资产权属,理顺产权关系,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加强财产监管,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盘活国有资产,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全区财政压力。

(三)搞好这次清产核资,是推进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实施“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财政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充分体现预算的公平性、公开性、透明性和完整性,是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开展清产核资,在摸清区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家底的基础上,对国有资产实施统一管理,可为财政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真实可靠依据,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为加快我区财政预算改革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这次清产核资工作的重要意义,将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上来,齐心协力搞好这次清产核资工作,绝不允许走过场,应付了事。

二、明确要求,扎扎实实搞好清产核资工作

为实现清产核资工作的预期目标,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全面、扎实、深入、细致地做好实施工作,努力做到“三注重”。

(一)注重清产核资工作的严肃性。区委、区政府对这次清产核资工作高度重视,以区委办、区府办的名义专门下发了通知,对清产核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天又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各部门、各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文件及会议精神,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决不允许各行其是。

(二)注重清产核资工作的准确性。清产核资结果必须真实准确,才能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各主管部门要按照清产核资工作要求,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户数进行认真清理,确保清产核资对象不重不漏和全面准确;要采取“以帐对物、以物查帐、见物就点、见帐就清”的方法,对帐内外、地上地下、单位内外的资产进行全面彻底地清查,把实物盘点同帐务核查结合起来,把资产清理同负债核查结合起来,真实反映情况,如实暴露问题,真正做到“不留死角,不打埋伏”。

(三)注重清产核资工作的全面性。各部门、各单位要把专业清查与群众清查结合起来,做好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公物还公家”活动,发动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财产清查工作,把那些被个人或单位无偿占用的财产积极清理收回,确保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彻底。清理过程中,不但要疏理资产数量,还要对清产核资中出现的债权债务等问题进行清理,查明原因,并根据单位实际情况,依据国家清产核资政策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认真研究并写出具体分析报告,提出处理意见。

三、精心组织,切实加强对清产核资工作的领导

这次清产核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扎实推进,确保顺利完成。

(一)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工作机构。为确保这次清产核资工作顺利开展,区里成立了区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清产核资工作,并下设办公室于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抽调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工作组,具体负责清产核资的日常工作。各部门各单位务必从大局出发,真正把清产核资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负第一责任。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并建立由行政、财务、基建、后勤、设备管理等相关科室参与的清产核资工作班子,集中一段时间,专门负责清产核资的业务工作。原开发区部门主要领导要列为各单位清产核资工作班子成员,以便于工作开展。总之,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做到清产核资工作组织周密,责任明确,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积极动员,抓紧做好部署培训工作。各部门、各单位除抓好本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外,还要负责组织好下属企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此次工作会后,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会议精神,及时开好动员会,认真研究部署,细化工作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的良好氛围;要统筹人员安排,抽调精干力量参与此项工作;要加强业务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清产核资的统一政策和办法,为整个工作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8篇:开发区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一、基本情况

xxx镇位于鄂前旗西部,是自治区批准设立的经济开发区之一,是鄂前旗融入大银川经济圈的前沿阵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全镇总面积3871.21平方公里,下辖17个嘎查村,1个国营牧场,农牧户总数为2085户,总人口9884人。全镇水浇地总面积8.5万亩,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45.3万头只,个体工商业户66户。,

二、财政体制

今年我镇严格执行“镇财旗管”政策,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票据统管,由旗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我镇财政收支,促使我镇走出困境进而加快发展,有利于规范和制约乡镇支出,也有利于控制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和债务的不合理增长和膨胀等。嘎查村财务我镇按照上级要求,执行村财民理镇代管政策。

三、债务情况

(一)镇级债务情况。全镇累计负债1011.94万元,其中银行信用社贷款87.99万元、向上级财政部门借款100.40万元、占用旗财政周转金54.50万元、占用旗农综办专项款29万元及其他应付个人、干部的各项款740.05万元(附表)。

债务形成的原因:

一是在过去乡镇财政供养人员膨胀的同时,工资标准又在不断的提高,各种名目的培训和各部门组织的外出参观、学习次数较多而又是强制性的,仅工资和公务费累计欠债110.84万元。

二是我镇经济发展缓慢。由于可用财力不足,境内的畜牧业增收慢,工业对财政贡献小,服务业起步较晚,造成财政收入止步不前。为培植税源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企业无偿提供工业用地、支付移民搬迁和征地费用欠债79.60万元。

三是为使教育“两基”达标,实施教育工程负债20万元。

四是为了更快的发展地方经济,投资10万元建设移动网络设施;投资64.67万元修建了108公里乡村公路;投资7万元改造了农网线路;投资30万元新建两处农贸市场,四项负债111.67万元。

五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负债投入防五经费3.64万元。

六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居住条件,仅生态和环保投入44.29万元。

七是为了正常有序、快捷开展工作,购置交通工具投入28.54万元。

八是由于政府的搬迁工程,重新修建办公场所、购置固定资产、办公设备以及修建政府街道等工程,导致举债465.96万元。

九是偿还到期债务104.98万元,同时支付利息42.42万元,两项负债147.4万元,。

由于地方税源窄,年实现个体工商税收不足30万元,要完成各项目的实施,只能通过举债和高成本的“引税”来完成,导致负债达1011.94万元。

(二)嘎查村债务情况。乡村债务较重,消债化债难。在我们所调查的11个嘎查村各嘎查村负债总额53.26万元,在税费改革前全镇11个嘎查村累计负债375216.40元,负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农牧户举家外出,常年在外,“三提五统”经费无法收回,仅此一项嘎查村通过金融系统、包扶单位和村干部个人垫资上交此项经费375216.40元。在税费改革后各村兴办企业、维修活动阵地、“防五”支出和支付干部工资负债116382.04元(附表)。

第9篇:开发区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一、农业农村经济克服困难保持平稳发展势头

2009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宏观调控一揽子政策措施,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总体要求,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干旱冻害自然灾害双重不利影响,在粮食生产连增6年、农民收入连增5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为有效化解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可达31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和8%,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年度目标均有望超额完成。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0545万亩,实现“夏增、秋增、全年增”,总产预计达到863亿斤,同比增长1.3%。德州市小麦、玉米两季亩均单产合计1061.4公斤,率先整建制实现“吨粮”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园艺、畜牧、水产三大优势产业。预计全年瓜菜产量超过1亿吨,增幅4%;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86万吨、376万吨、265万吨,分别同比增长8%、3%、4%;水产品产量765万吨,出口创汇33亿美元,主要渔业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稳步推进生态建设,新增造林200万亩。

(二)保持“三农”投入增长势头,夯实发展基础

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到重中之重位置,着力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生态工程、“水电路气房”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强化发展基础。全省财政安排“三农”投入972.1亿元,增长31.1%,其中省级财政预算内安排资金175.7亿元,比上年增加30.3亿元,增长20.8%。与此同时,积极利用政府外债,投向“三农”建设。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全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70亿元,同比增长20%。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

全省共安排各种补贴资金81.25亿元,同比增加19.55亿元,其中,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种粮大户奖励资金56.67亿元,平均每亩补贴84元。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城乡经济融合,提升农村富裕劳动力吸纳能力。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培育劳务品牌,扩大转移就业范围与规模,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新增122.4万人。加强国内外市场开拓,完善市场流通调节,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和棉花、猪肉、油料等收储制度,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在产量增加和价格上涨共同推动下,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在多种措施综合推进下,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

(四)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

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南水北调重点工程进度过半,胶东调水开工单项工程92项,东调南下单项工程全部开工并完成总工程量90%以上。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展开,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全部完成,建成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3.6万处。改造中低产田179万亩,建设标准粮田48万亩。新增解决23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改造农村公路6000公里,通油路行政村比例达到97.5%。农村中小学校舍、县乡医院改造顺利推进。累计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61个,新增大中小型全民健身工程1100多处、农民体育健身设施21700个。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新房100万户,改造危房15万户。有农业人口的135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新农合制度,参合率达到98.6%。地方新农保试点县达到55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标准逐步提高。

二、扩内需政策落实到位效果明显

(一)突出制度建设的根本作用,认真落实项目配套资金

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把落实投资作为工作关键点,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突出制度建设的规范作用。制定出台了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新办法,通过简化审批环节、权限下放、提取管理经费、提高服务效率等举措,进一步调动了市县配套投资的积极性。以省政府文件出台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资金来源渠道,年可筹集专项资金8亿多元。

(二)贯彻中央决策与创新地方举措相结合,努力发挥扩内需效应

建立了新增农林水项目调度制度,定期汇总分析并及时通报。同时,组织开展“三个百分之百”现场大检查,指导各级和行业部门成立专项督导组,负责落实本行业、本区域项目进展情况和建设质量。截止2009年底,四批中央投资项目开工1209个,前三批项目基本实现“三个百分之百”。据测算,我省目前已完成的新增投资可增加就业岗位50多万个,吸纳农村劳动力700多万人次。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通过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努力刺激和活跃农村消费市场。1―11月份,全省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900亿元,同比增长1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抓当前谋长远,规划运筹农村经济发展新布局

一是以编制并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发挥资源特色,突出功能定位,优先发展畜牧和渔业,建设黄河三角洲绿色生态农业基地。二是把握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机遇,以编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为龙头,推进蓝色经济与绿色经济融合,以蓝色产业带动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以海洋渔业为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技术高端、绿色品牌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出口基地,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三是以编制《山东省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为龙头,整合投资,统筹建设,推进全省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实现战略性改善。四是以编制《全省水系生态建设规划》为龙头,推进工程措施整合,构建“四带三区两湖一环”的水系生态保护体系,实现全省科学发展的新突破。五是以组织编制《南水北调干线以下配套工程建设规划》为龙头,延伸工程覆盖范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

(四)着力推进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4市7县10镇和2个开发区的综合配套改革顺利开展,20个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扩权强镇试点已作部署。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出台了《山东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进一步规范征地补偿行为,在同一县市范围内实现“同地同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农村土地“两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股换租换保障、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改革试点,在推进土地集约利用、规模经营和农民集中居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同步转变等方面初现成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运行良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深化。28个集体林权制度试点县改革基本完成。

三、2010年工作重点

(一)继续认真落实中央扩内需政策

抓好中央扩内需涉农项目管理,按期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按照国家部署,进一步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充实农林水利项目储备库。改进和完善面广量大项目管理方式,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和完善项目规划、计划和实施调度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规范,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二)全面展开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建设任务,统筹推进工程建设。完善管理办法,强化监管手段,及时跟踪问效,做到起步快、质量高、效果好。

(三)启动实施全省水系生态建设规划

打破部门界限,按水系生态和资源条件论证确定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衔接落实项目和资金安排,协调确定省财政出资比例。推进管理创新,整合相关投资和资源,实现集中统筹。

(四)引导财政资金投向调整,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重点水利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南水北调、胶东调水、东调南下、水库加固、河道治理、大型灌区“六大工程”建设。加大黄河堤防标准化建设力度。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各类水利工程7万处。加强协调,争取将重大水利工程财政专项资金调整用于大型灌区、平原水库等工程建设。抓好渔业资源修复、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农产品质检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等工程建设,提高林牧渔业基础设施水平。

(五)在“特色”上下功夫,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支持创建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引导高端种植,实行高端价位,面向高端人群,促进高端消费。突出抓好200个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示范区片建设,创建100个优质高效果园,大力发展高端生态农产品示范基地。推广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建立健全出口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步伐。依托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通过思维创新、模式创新和功能创新,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全面挖掘农业潜能,创新农业业态。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力度,积极探索低碳农业发展途径,在开发碳汇潜力、推进生物固碳等方面争得先机。

(六)以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大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力度,启动国有林(农)场道路建设和危房改造,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完善提升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解决30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突出抓好生态乡村建设。启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新建户用沼气60万户,深入开展“创绿色家园”活动,整体推进村容村貌改观。加大对革命老区、库区、滩区等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每人每年600元扶持资金及时足额兑付到位,全面实施小型水库移民帮扶政策,启动帮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