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第1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

关键词 数学 情境 创设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载体,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下面来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原则和方法。

1创设情境的原则

1.1科学性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学数学教学资源,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创设情境;其次,教师要创设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实践的情境,要使学生在情境中探求新知,积极思考、认真观察、猜测、操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再次,紧扣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每节数学课都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创设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掌握新知识,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2直观性原则

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创设情境时要注意情境创设的形象性、直观性,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具体而言,我们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能够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1.3启发性原则

问题情境是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创设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困惑,积极思考,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问题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新知识。此外,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或者合作探究都能解决问题,问题不要太难,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考虑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及其关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2创设情境的方法

2.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能够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陌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联系实际生活,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提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块长方形地里种着白菜,要给白菜地围篱笆,你知道篱笆需多长吗?它的长度和菜地的什么有关?以此引出周长,调动学生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的积极性。

2.2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操作情境,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用学具中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思考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分析、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会充满乐趣,学生能够更容易、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2.3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4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把教学内容寓于其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口算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搜集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米老鼠、奥特曼、汉堡包、巧克力等,利用这些素材设计小猴子吃汉堡包、小动物送信等口算练习的游戏,从而使口算练习更有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要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在教学中穿插相关游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不同的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同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情境,但是不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服务。要想每个情境创设都能达到上述要求,就需要不断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提高驾驭现代数学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情境创设的时效性。

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

一、情境创设的原则

1.以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情境创设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兴趣的活动、游戏、故事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入手,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通过情境建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效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2.以情动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做到以情动人,赋予数学课堂以人文的关怀,促进师生和谐沟通交流,以情育情,促进师生心灵的沟通和智慧的碰撞,使师生在互动碰撞中教学相长。

3.以趣激活,营造课堂活跃气氛

情境创建重在一个“趣”,情趣化的场景,才能让课堂更加生动,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在“趣”与“活”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更好地激发,课堂氛围才能更加活跃。

4.以疑引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疑是思之始,问题是引领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情境创设要以问题情境构建为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动促动,促进师生教学合一

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情境创设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促进师生的互动合作,形成教学合一。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引导法

通过妙趣横生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故事情境与教学主要内容建立关联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故事场景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数学思维。例如:在讲“圆的认识”时,我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小短篇,两只猴子一大一小分别自己组装的自行车,并进行骑自行车比赛。小猴子的自行车很小,是两个圆形的车轮,而大猴子的自行车很大,但车轮是椭圆形的。结果小猴子的自行车又快又稳,大猴子的自行车骑起来忽上忽下一点都不稳,结果摔了个嘴啃泥。同学们看了笑的前仰后合的。我问为什么小猴子的自行车又快又稳,而猴子的却根本就不能骑。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自行车轮胎都是圆的,不是椭圆的。问他们为什么?我给同学们提示看小猴子骑车时车轮的轴心和地面是什么关系;大猴子骑车时车轮有什么变化?通过有趣的故事同学们直观地认识到圆的特点是圆心到圆周的距离相等。

2.生活体验法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从同学们手续的生活场景导入,让同学们感到亲切,要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认识分数时,我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分切生日蛋糕导入。将一个人蛋糕看成整体“1”,将蛋糕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几。因为分蛋糕是同学们都体验过的,所以帮助同学们建立分数的数学概念。

3.故布悬疑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能让人感觉困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年历的时候,我给同学们演示小福尔摩斯探案视频。当贩毒集团头目化妆后准备乘飞机出国的时候,扮成乘务员的小福尔摩斯检查乘客身份证,发现乘客出示的身份证号是:440106197402291284,这时小福尔摩斯说,“抓住他”。同学们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议论,小福尔摩斯认为这个乘客是嫌疑犯?此时我巧妙地引出了教学内容:闰年。同学们了解到闰年知识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1974年不是闰年,2月只有28天。

4.活动实践法

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关活动,让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建立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维。例如在讲角的概念时,我请同学们每人拿两支笔,让他们摆角,问两支铅笔能摆几个角?有几种摆法?同学们很快能答出有三种答案,分别是:1个角,3个角,4个角;当问题改成三支铅笔摆角,多数同学都能想到三种答案。当我启示不要局限于一个平面上,如果把第三只铅笔转化一下角度,结果会如何呢?同学们通过动手体验才焕然大悟。

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

摘要:教学情境对于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小学数学教育也是如此,一个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认真遵循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创设

数学是一切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素有“科学之王”的美誉。要学好小学数学,学生本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教师的责任不在于向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把学生领进门,让他们自学、探究。要使学生学好小学数学,必须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观察、分析、探索,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和教学的魅力,进而喜爱数学,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用导语创设出一种美好的情境,能使小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积极情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方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

1、数学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走进数学、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一位二年级数学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两只猴子,一天他拿了两个同样大的西瓜准备分给它们吃。他对一只猴子说:‘我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4块,其中3块给你吃。’又对另一只猴子说:‘我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12块,其中9块给你吃。’第一只猴子听了,不高兴地嚷了起来说:‘主人,你太不公平了,给它那么多,给我这么少。’”这时教师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判断猴子的主人公不公平?”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2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不可以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有效的情境不仅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优化课堂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主动运用数学。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直线与平面的垂直”这节课时,教师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植树节栽树如何判断树与地面垂直?问题提出后,学生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甚至生活中的办法也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如何定义线面垂直、如何判定线面垂直等这一课时的重点内容也就在轻松和谐的情境之中完成。

1.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将数学与儿童的生活、数学经验有效地整合,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分析、提炼、推理、探索和发现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锻炼,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是数学知识方法、技能的建构,而且经历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获得对数学的情感价值观体验。

2、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2.1讲究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情境

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害怕、恐惧等消极情绪是导致学生心理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通过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安全感,从而打开思维闸门,畅所欲言。如在教学“分类”时,教师在课的开始用谈话法创设一个情境:“昨天布置了作业,请同学们回家观察周围的小动物。现在,谁来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情况?”学生纷纷发言。教师:“我们可以根据动物的不同习性进行分类,动脑筋想一想,可以把动物分几类?”学生畅所欲言。生1:“按照吃肉与不吃肉分两类。”生2:“按照跑得快与慢分两类。”生3:“按照高矮分两类。”生4:“按照爬、走、飞分三类。”在这样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关系是和谐、融洽的。学生敢于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学习热情高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养成敢想、会想,敢说、会说,敢问、会问的良好习惯。

2.2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趣味性情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数学的魅力,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

2.3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创设冲突情境

利用隐含于教材中的矛盾因素或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设计矛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如在解答时,可有意出现差错与疏漏,形成学生思维上的正误冲突,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正确与错误的强烈对比, 波澜起伏的教学,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2.4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新课的导入也应该着力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可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商场计划在‘5·1’期间举行商品降价酬宾促销活动,有两种方案,甲方案是打9折销售,乙方案是销售满100元赠奖品(价值15元)。请问:哪种方案降价较多?”这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

1.促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加其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科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抽象思维、认知水平也很低,理解能力比较弱,他们对单调、枯燥的数学教学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在课堂上结合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例子,使抽象的数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和生活化,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存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了解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利用生活情境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注重说教灌输,在课堂上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处于一种被动、压抑状态,这种教学方法极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了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近年来众多教育工作者积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到教法、学法等方不少成效。将生活情境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培养他们的实践探究能力。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1.营造良好、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是让小学生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不同情况而设计不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欣然接受,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顺利进入创设好的生活情境中去,从而达到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面对问题,勇于挑战自我,积极思考,要能够大胆向教师提出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立足于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使创设的教学情境尽可能贴近生活,将课堂教学巧妙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样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他们更愿意参与课堂活动,更愿意主动学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还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会达到很大提升。

3.创建层层深入的生活情境教学

创建层层深入的生活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或者是生活现象,然后抛针引线,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提出多个问题,就像剥洋葱一样,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提出问题。这种剥洋葱教学方法能够将实际生活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快乐学习。

4.数学作业尽量做到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传统的数学作业注重于理论知识的巩固与提升,很多学生在课后作业方面存在厌烦、抵触情绪,自然也就达不到课后作业布置的目的。数学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来说也很重要。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改变以往的课后作业模式,要结合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些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课后作业,不仅起到了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做到数学教学向生活化靠近。

5.注重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小学生的思想简单、纯真,他们正处于基础教育起始阶段,很多数学思维与能力都不具备,在理解数学中的有关知识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就应该注重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这样就能够达到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150—98=?”这样的题目时,很多学生们都不理解150减去100后还要再加上2。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创设这样的生活例子:妈妈带着150元到商场买了一件98元的衣服,付款时妈妈给了售货员一张100元的钞票,售货员又给了妈妈2元,引导学生联想上述题目在减去100后还要再加上2。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第5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010-02

情境创设在小学教育中是一个较为常用的策略,它可以解决小学数学教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之间所产生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在的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让小学生们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解释的全过程。”所以“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世界数学化”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数学情境创设让学生们在更加生动和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概念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同,在当今的课堂中,老师可以看到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听到学生的质疑和推理,让沉闷的课堂有了生气,感受到了小学课堂的动感和鲜活。但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效”和“度”呢?

一、小学数学的情境创设要注重生活化和真实性

要注意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在构建数学情境创设时,要强调其中的真实性,因为只有真实性才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可以不断让学生们了解到自己必须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使他们有主人翁意识。这种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可以启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要注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对有可能实现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其中,小学数学情境的多样化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表达出他们的知识,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二、在创设小学数学的情境模式时,不能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相脱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模式,是为了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目的,帮助小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学习内容。整个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习目标和内容,达到最终预想的教学目的;要帮助学生们突破难点和重点,提高整体的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堂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知道和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又表示结果,这才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了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这堂课的重点以及难点,老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模式,通过情境模式让学生们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解决这些问题。在这节课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情景构建的效果。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模式的基本原则

在创设小学数学情境模式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1.经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情境是一种由刺激性的数据和材料构成,从事教学活动的环境,它是整个教学行为的条件。可是,情境创设必须遵循两个方面的要求:①数学中的情境创设要能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变成价值取向;②情境创设要和学生的问题意识之间产生某种内在联系。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情境创设看成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源泉”。将学生的问题意识看成是信息形成认知冲突的一种反应。其中的“问题意识”是指当学生面对一些问题时所产生的怀疑、困惑以及忧虑等各种心理状态。因为这种“问题意识”反映出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所以,作为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平台,数学的情境创设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较好的学习氛围,而且还要提供出一个原创,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2.在选取情境素材时要注重合理性。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中,素材的选择要符合现实生活场景以及事物运动的规律,要包含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就像是一颗正在发芽的种子,除了日常的浇水、阳光以及空气以外,还需要选择适合生长的土地。所以,在选择情境创设时素材是否合理,会直接对学生的问题意识造成影响。

3.要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在整个数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同样是涉及素材的选取、内容组织形式的过程。就像是桥梁的建设一样,假如我们把“合理性”看成是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把“问题导向性”看成桥梁设计的要求,那么其中的“有效性”则是整个桥梁质量的总体考虑。换句话说,小学数学的情境建设是老师在一定的要求下,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设计过程。其实,在整个数学的研究活动中,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问题只是“问题链”中的一个“结”。当他们相互引发之时,教学活动才可以走向深入,整个数学的教学目的才得以实现。

四、结语

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以及方式,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老师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需要来创设各种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和创新,就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童桂凤.试论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价值追求[J].考试周刊,2011,(31).

第6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教学模式

现在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虽然已经开展了情境教学这一项内容,但是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一些学校并不是十分合理,同时开展地也过于生硬和表面化,并不能真正发挥出情境创设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所以我们将针对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

一、开展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的原因

1.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身数学教学就是一项比较抽象而单调的课程,大多数小学生都很难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所以,我们开设情境教学的目的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够很好地丰富课堂内容,不仅增强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还会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提高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性,这就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

2.增强学生的体验过程

情境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和优势之处就是在于学生对整个课堂内容的体验感非常好,让学生摆脱了传统的学习和老师授教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简单直白地接受知识。

3.加强情感的交流

在长久以来的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都是只注重知识性,而对情感交流和人文教学的方面则略显欠缺,情境创设教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情境教学中运用到了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情境和内容,不但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和情感的交流,而且是一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二、情境创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新课改在我国的逐步开展和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课堂中开展的情境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这项措施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和面对。

1.情境创设不贴近生活

在我们目前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也在积极将情境教学的方式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但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并不能真正处理好和运用好情境教学,他们往往偏于形式化,很多的情境创设都是来自凭空的想象,并不是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和见到的场境和内容,这样就很难让学生去理解教师所要讲解和引导的内容,不但不能够达到情境教学所想要达到的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的目的,反而增加了教学难度。所以情境创设一定要贴近于生活。

2.情境创设过于乏味生僻

很多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学内容都存在乏味和生僻这个问题,他们引用或创设的情境很多都是小学生生活中并没接触到的或者接触和认识比较少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折线的内容时,如果教师创立的是一个关于股票的情境模式,虽然说内容上确实是具有相似性,但是股票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就显得比较生僻了。只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迷失了重点,越学越迷茫,极大地挫败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境创设的形式探究

1.生活情境的创设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就再合适不过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场境、一个画面或者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是可以运用到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中来的,这些东西都是学生日常往往会接触到的,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为小学数学学习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

2.问题情境的创设

我们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可以创设一些好的问题情境,好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来源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问题的发出主要靠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很好地启迪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去观察、探求一些数学问题和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数学的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3.成功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处于一个个人发展和发育的初期,所以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作为数学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创立适当的成功情境,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激发。一次成功的经历是可以在一个人身上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的。一次次的成功是学生不断学习和求知的动力源泉。通过成功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会使一部分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并带动更多学生投入进来。所以,成功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目前我国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在教学工作中加入情境教学分模式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对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开拓思路,探究真正可行的情境创设并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从而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创设方法

小学生还保留着人原始的好动顽皮的本性,所以小学教学并不是那么容易展开。还有受到传统教育影响,现在的学生跟老师之间的关系很生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也是按部就班地讲课,这样的教学模式效率低下。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应该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取得好的成绩。此外,也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为祖国作贡献。

一、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意义

1.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学习能力强。所以,老师如果在传授书本知识时先给他们创设一个与教学相关的情境,做一个铺垫,比如,讲个故事、看个视频等,把他们引入那个情境中。然后,通过这个情境的铺垫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改变他们胡思乱想的状况,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游戏,既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又可以集中注意力,可谓一举两得。

2.拉近学生跟老师之间的距离

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跟老师之间的沟通,这样的教学方法让老师与学生都融入其中,进行良好的交流,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感情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喜欢老师与不喜欢老师之间的差别很大。在情境教学方法下,老师跟学生可以敞开心扉交流,老师也会发现许多问题,这样既可以为师生之间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又能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二、创设小学数学情境课堂的方法

数学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很难学的课程,它对人的逻辑思维的要求比较高,更需要有严谨的态度和按部就班的过程,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一部分人的天赋可能较高,比较适合学习数学,但是天才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以老师的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毕竟老师要照顾所有的同学,不能因为几个天赋较高的同学就放弃一大部分同学,这样是得不偿失的。因此,老师的教学方法就至关重要了,开设情境课堂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1.讲授趣味性的故事

鉴于数学知识的抽象和乏味,老师在讲授知识时可以先讲一个与学习相关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这一特点来展开教学,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加法的复杂运算时,可以讲讲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先给他们出一道题:1+2+3+……+100,先让他们思考一段时间,然后问问有没有人可以短时间把这道题算出来,在没有人会解的时候告诉他们就是同样的情境,高斯举起了他的手,告诉了老师他的算法。学生肯定会好奇他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教师要趁热打铁,讲授书本中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他们会听得非常认真,并且会很快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效果是我们想看到的。另外,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厌恶学习的情绪,为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用性游戏情境的创设

传统的数学学习都是通过布置作业来巩固上课的学习成果,而有些学生因为贪玩或是其他的原因经常不写作业,没有达到老师想要的结果,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下滑,最终一蹶不振,失去学习的信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变。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做游戏的方式来解决。例如,老师可以搞个做题竞赛,出一道与上节课讲的知识点有关的习题让学生做,这样的方式既可以锻炼他们解题的速度,又可以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3.类比性情境

对一些比较抽象、难处理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快速地理解,老师可以采取类比思维来讲授,通过简单或者是以前学过的知识,类比到现在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的方式可以降低难度,并且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情境设置能够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降低难度。

我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为了学好数学,我们就要采取创设情境课堂的办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的方面,国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数学人才的努力,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数学型人才来适应国家发展的要求,才可以让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第8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

一、运用生活情境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到“通过数学,能够不断地帮助人们来进行数据的处理、计算、推理和证明等”。数学有着很强的抽象性,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教师直接进行数学讲解,学生无法理解所讲的内容,往往会导致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十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列举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小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将抽象化的数学形象化,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地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和视野,涉猎面要广泛,特别是对心理学要有一定的了解。小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采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用生活中的情境,就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熟悉感,进而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在我国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和学法上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教学的讲课,采用的是灌输式教育,教师只顾着讲课,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一种压抑和被动的状态,长期下去,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就更谈不上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他们的实践探究能力了。

二、在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学生的生活性。众所周知,数学是源于生活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同时数学又是高于生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生活情境是否符合小学生的生活性和真实性。如在教“第几”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设置情境:“动物赛跑的时候,小鸭第一名,小鸡第二名,小狗第三名。”很多学生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是第一名。如果采用这样的生活情境,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问题的把握。因此,教师在设置生活情境时,要符合现实生活。

2.要符合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在认知物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数一数、摸一摸和看一看的方式进行教学,让他们掌握所学物体的特点,同时这也是比较符合他们的思维能力水平的。如果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依然采用这种简单的方法,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在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要不断地培养他们面前没有实物、心中拥有实物的思维习惯。

3.确保生活情境的健康纯洁。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训斥和说教,要想不断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就需要不断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净化学生的心灵,不断地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接受熏陶。但是,不少教师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与理科无关,应该是文科教师的责任。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就需要每一位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懈的努力,这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4.把握教学重点。教师对于生活情境教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依然停留在表面,如果没有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就不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一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刻意地做到处处有情境和时时有情境,但是在进行情境设置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学重点,十分不利于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生活情境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紧密相连时,其学习的过程就会丰富多彩。此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时机,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教师要不断地设置相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作用。如教师创设购物环境,去超市购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体会出数学的简单和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数学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学科,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数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和升华,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学习数学往往会变成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在其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这些生活情境要力争高于现实生活,力争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159+99”时,学生很难掌握,如果能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现实生活的收付钱时的付整找零现象。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

一 以旧引新,铺路搭桥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课堂导入以旧引新,既灵活地复习了旧知,进而也自然地提出了所要研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更使新知的学习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教《百分数应用题》时,先出示这

样一道题目:一桶汽油倒出 刚好是12升,这桶汽油共有

多少升?然后将题中 的改为40%,让学生计算。又如教学

《分数的认识》时,和孩子们一起玩拍手游戏,老师拍手时孩子们听好,看好,然后拍出老师所拍次数的一半,我拍8,你拍4;我拍4,你拍2;我拍2,你拍……这时孩子们有的拍了一下,有的不会拍了,分数就在这里自然而然的生成了。这样的课堂导入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二 联系实际,激发求知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而生活的实例既生动又具体,选择一些发生在小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作为情境导入,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高涨,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关于新知的学习中去。如教学“年、月、日”时,首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爷爷明年过第16个生日,而孙女明年过第18个生日(出生那天不算),爷爷和孙女今年各几岁?又如教学“乘法应用题与常量关系”时,先问同学们有没有到商店里买过商品?买了些什么商品?你是怎样付钱的?学生回答说买过本子、铅笔……,有时只要看单价,有时需要用乘法,如单价是6角,买3本,就得用6乘以3。于是教师就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关于本节课新知的探索:商品的价钱,买东西的数量与应付的钱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体会它的亲切与自然。

三 活动探索,快乐学习

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若要实现真正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给足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观察、类比、想象等,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自主探索与创新的源泉。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安排这样的一次操作活动,让学生把一个蓝球和五个红球放在口袋中,一边摸,一边找一个人来进行记录。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知道事情发生结果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从而引出并揭示课题“可能性的大小”。又如教学“平均数”时,让学生分小棒,让他们把6根小棒分成两份,于是出现了以下几种分法:1根和5根,2根和4根,3根和3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最后一种分法叫作平均分。这样的情境导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的轻松快乐,又让学生对于新知的探索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四 采用故事,激发联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故事是小学生的第一大需求,是小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能使小学生处于拟人化的世界,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可能性”时,编制了“狄青抛铜钱”的故事:宋代,南方迷信鬼神,大将狄青讨伐侬智高时,大部队在桂林的南面,狄青假装祈祷说:“对胜利还没有把握。”拿来一百个铜钱,向神灵约定:“如果真能打胜仗,那我投出这一百个铜钱都是面向上的。”旁边的人劝道:“如果不如意,恐怕会打击士气。”狄青不听。全军将士都紧张地凝视着。狄青挥手一掷,一百个铜钱都是面向上。部队欢呼,声音震动了山林。狄青也十分高兴,要左右拿一百个钉子来,按照铜钱在地上的分布情况,把钱钉在地上,亲手用青纱笼封盖,说:“凯旋之后,定当酬谢神灵,取拿铜钱。”这样的课堂导入在小学生原本就熟悉的历史故事中注入了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津津有味的历史故事中领悟新知,运用故事的悬念,激发学生对于新知的渴求。

五 歌谣引路,抛砖引玉

歌谣能不断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使学生的情绪处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交换中,达到课堂的动静结合。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学生会感到松弛、愉快、满足,并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乘法口诀》时,请一些学生到讲台上来扮演青蛙,其他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唱《数青蛙》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两声跳下水。又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如果直接告诉小学生字母表达式:A×B+A×C=A×(B+C),这样小学生一时很难理解掌握。但如果将之改编为歌谣形式: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再结合数学式子(3×4)+(3×5)=3×(4+5),其中3代表我,4代表爸爸,5代表妈妈,×代表爱,这样就融合成了快乐的一家。我×爸爸+我×妈妈=我×(爸爸+妈妈)。这样的情境导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六 现代技术,亮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