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级合作社分红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乙方:兴和县雷丰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简称乙方)
根据兴和县店子镇政府关于扶持村发展集体经济扶贫产业的要求,使用好村产业发展资金,经我村村民大会讨论,同意将扶持资金投入到乙方作为生产发展资金,乙方以相应资产作抵押,以保底分红方式确保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乙方计划续建肉牛养殖场用于发展牙代营村集体经济项目。甲乙双方本着共同发展、平等协作、诚信自愿的原则,经双方协商,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入股金额:甲方以60万元扶持资金入股乙方作为生产项目建设资金,乙方以相应资产作为风险抵押,且必须严格按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管理的细则使用。
二、入股方式:资金投入、固定比例分红
三、合作期限及收益分配:从资金注入之日起计算,前三年按本金年化利率6%分配红利,每年固定比例分红4.8万元。后三年乙方按4:3:3返还甲方本金后,并每年按乙方使用本金的6%分红,在每年12月底之前支付。
四、协议期限:合作期限为六年,自 2019年3月 ____日(资金注入之日) 至 2025年3月 日(六年期)。
五、双方权利义务
1、乙方必须制定村集体参股资金使用方案送甲方备案,并严格按方案使用资金。
2、乙方分红所得实行“村财镇代管”,乙方支付给甲方的分红金以转账方式直接支付到甲方指定的村财镇代管账户,不得以任何方式支付到其他单位或个人。
3、甲方以资金委托管理的方式与乙方合作,不参与乙方的任何经营管理,乙方经营的盈亏不影响甲方的固定分红。
4、甲方有权随时了解乙方的经营状况、财务报表,乙方必须向甲方如实提供所需资料。
六、乙方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甲方可以单方面解除本协议,并不承担违约责任。
1、乙方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影响甲方项目资金安全;
2、乙方不按时支付甲方分红款;
七、乙方必须加强企业的合法经营和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并及时支付分红资金,如企业发生不可预测情况,乙方必须优先退还甲方的入股资金。有关协议争议,双方沟通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功的,双方有权利向签订合同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本协议的签订地为
八、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甲方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一份,自双方签章后生效。
九、本协议的附件和补充协议均为本协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当补充协议与协议不一致的,以补充协议为准。
甲方: 乙方:
【关键词】苏州高新区;城乡一体化
经济学界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融合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要围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优化城乡布局和城乡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1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区域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富民强区的步伐不断加快,但由于“滚动式”的开发模式,在成熟一片区域开发一片区域过程中折射出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研究加以解决。
一、城市空间再利用、再开发遭遇瓶颈
中心区域重要区位的城中村,制约了进一步提升中心区现代化水平,急需完成拆迁,腾出空间。狮山、枫桥中心城区在保护、鼓励、扶持第三产业,逐步迁移第二产业方面成效并不显著。横塘、浒关、东渚等老镇改造如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下,加快拆迁工作,实施新城镇建设,加快对接和融入高新区整体发展,也成为束缚高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桎梏。
二、“三集中”指标再上台阶遭遇“瓶颈”
所谓“三集中”主要指“工业向规划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群众对城乡一体化的生产生活期望值增高,特别是土地征收工作中,受到政策欠帐、投入欠帐、体制欠帐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使得征收动迁工作总体进展不力,农民主动参与城镇化的热情和开发建设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影响了“三集中”的进展。尤其体现在农民集中居住方面,农村住宅拆迁成本大幅提高,农户配合开发建设的积极性下降。目前,我区尚余1.7万户农户尚未拆迁。同时,从近年来我区农民人均收入统计数字来看,工资性收入依然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财产投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不高,也是影响“三集中”的重要因素。
三、村级经济发展乏力,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遭遇瓶颈
当前全区范围内支撑村级经济长效发展的富民载体不多,发展途径单一,手法活力不够,村级资金积累几乎没有,村级经济水平在全市已明显落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薄弱。总体来说,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的发展,尤其是西部乡村,没有走向从“输入”型转变为“再生”型的道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区发展村级经济,融入城乡一体化轨道,在人力、智力、财力以及规划、土地等方面均存在制约因素。
为此,笔者认为高新区要想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总结我区在前期滚动开发过程中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在构建城乡一体规划、富民强村、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五个方面长效机制的前提下,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走出一条适合高新区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完善城乡一体化区域布局
紧扣高新区组团式发展理念,各乡镇街道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共赢的局面。东部中心商贸城进一步提升三产服务业集聚度,强化CBD核心作用;北部城铁新城提升产业档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西部打好生态、科技两张品牌;中部加快对大阳山的生态修复,整合资源,挖掘旅游潜力。
(二)加快推进“三个集中”
根据区域开发建设规划,建议要对全区“三个集中”工作作出统筹安排,尤其是对剩余的1.7万户未拆迁农户,要根据城乡一体化推进的需要,制定相对具体的拆迁(置换)计划和安置方案,同时加快动迁房、廉租房建设。西部地区探索土地流转和管理的新模式,对成片流转的土地,探索推广“大承包、小包干”的合作农场管理模式,提高土地收益,打造农业品牌。对未流转到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探索通过土地换社保、股份合作等流转方式加大流转力度,突破农业生产用地“不成片”的瓶颈。
(三)加快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转型升级
“三大合作”指在农村集体资产、农村承包土地、农村生产经营等方面,通过推进合作、股份合作制形式改革发展新型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深化此类合作组织改革,使农民积极参与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来,让群众更多地分享城乡一体化改革成果,改变以往政府和群众之间“拆迁与被拆迁”、“补偿与被补偿”的关系。一是做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还原做实村级资产,鼓励组建社区股份合作联社。探索合作社抱团发展,投资参与优质项目,降低政府融资和建设成本,让农民得到更多收益。二是做优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充分整合区域农业生产资源,组建“合作农场、合作果园、合作茶场、合作渔场”等一批具有高新区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三是做大土地股份合作社。进一步加强区域土地的集约化管理,尽可能将农村土地流转至村集体组织统一经营管理,配合区域开发建设顺利推进。四是做实劳务专业合作社。加大合作社成员培训,提升合作社资质,增强活力,鼓励区内运作较好的劳务合作社优先承接政府市政保绿、保洁、保安工程,促进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四)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亮点,做好“山、水、田”三篇文章
充分发挥高新区临近太湖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好“西京湾农场”项目。保障落实“四个百万亩”工作,整合好全区49个山头、25公里太湖沿岸、5.2万亩基本农田等资源优势,优化调整四大农业产业布局,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发展方式上可以考虑市场化运作,通过股份合作和保底分红的方式吸引工商资本、富民合作社参与,既解决项目建设、融资等问题,又能在征地动迁过程中增强农民的参与度,尽快把太湖资源引入高新区腹地,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把太湖沿线生态做成精品,构筑“山隐城中,城映水中”的美丽高新区新形象。
参考文献:
一、**基本情况
**位于**西面,全村65户,179口人,党员18名,村支“两委”班子6人,其中支委班子3人,村委班子3人。60岁以上的老人47人,都享受我国基本农村养老保险。全村有低保户9户15人。全村有五保户2户2人。现在村里常住人口45人,基本上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村民的主要收入靠种植、村合作社务工。种植业方面以种玉米为主。村合作社种植有550亩核桃树,120亩特色水果园,120亩蔬菜,村民可在合作社务工增加家庭收入。
基础设施方面:图书室、医疗室、党员活动室健全,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街道全部硬化,家家通了自来水。
**于2014年进行贫困户建档立卡。2014年识别贫困户18户45人,当年脱贫3户5人,2015年新识别35户58人,2016年新识别2户2人,出列26户40人。2017年时有贫困户26户60人,2017年12月全部脱贫。2018年自然增加0户2人。
二、“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思路及成效
精准扶贫以来,全村按照**“围绕党建抓脱贫,抓好脱贫促党建”的总体思路,全面实施“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精准脱贫路径,把产业的发展直接放在了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创新开启了“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发展模式,实现扶贫政治责任、实体经济责任、带动致富社会责任“三合一”,村党支部优势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群众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别是2017年**结对帮扶**以来,驻村工作队坚定地“抓党建、促脱贫”,在巩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加快了**产业升级步伐,依托“党支部”的核心力量,抓好转型升级项目,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通过两年努力工作,**村集体经济顺利“破零”,2017年突破5万元,村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村容村貌整体改善,村民精神面貌极大提高。
(一)落实了“三保障”政策。全村4—6周岁的学龄儿童全部入园,入园率100%;7—15周岁的中小学生全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全部村民参与了新农合医疗保险。全村低保户9户15人、五保户2户2人全部享受社会兜底政策。住房安全全部达标。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深入开展“五洁净,六要六有”专项行动,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精神面貌。经过宣传动员,摸清底数,制定方案,号召党员带头,互帮互助,带动全民动手开展“五洁净,六要六有”专项行动。全村共油漆门窗45户,改厕19户,垒围墙7户,新安大门7户,旧大门换新大门15户,建影壁2户,吊顶10户,粉刷墙壁45户,更换破损玻璃40户220平米,买门帘20户,硬化街门洞5户。使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和群众的精神面貌明显改观,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三)继续完善了村集体经济果园。结合本村土地、林地特性和地理位置优势,继续大力发展核桃树、水果树等特色林业产业,采取“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即由专业合作社牵头发展相关产业,农户以在合作社打工、土地租赁、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获益。**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带动村域经济发展。2017年,**党支部依托本村种植水果的传统,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业,组织贫困户,注册成立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总投资64.4万元,发展特色水果120亩,其中种植柱状苹果树70亩,玉露香梨树30亩,桃树15亩,葡萄树5亩。进入盛果期,每亩收入3000元,全村人均增收2022元。实施了干果林“高级换优”,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促村级集体经济“破零”。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集体总投资98万元,实施规模为600亩的经济树“高级换优”工程,(核桃树550亩,板栗50亩)。带动全体村民增收致富,人均增收680元(包括贫困户)。实施了120亩林下经济,在果园套种蔬菜,既解决了本村及周边村相当一部分劳力,增加了村民务工收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增加收入,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这两项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集体经济顺利破零,26户65口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农户整体增收。在2018-2020年,**将继续发展完善经济果园的建设,促进农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
(四)大力发展旱鸭养殖。**1993年整村搬迁。旧村在山沟里远离污染源,通风良好,排水方便,该地块经必要的整治后,很适宜建设绿色生态养殖场,提供安全放心健康的农副产品,提高闲置土地利用率,提高集体和农民经济收入。2018年,**在旧村旁的大柳沟实施旱鸭养殖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其中财政扶持120万元,建设内容和规模为:鸭棚建设共2400平方米(100米×12米/栋双层,共2栋)及配套设施,扶持资金113.25万元;蓄水池150立方米,扶持资金4.5万元;通水工程500米,扶持资金1万元;通电工程500米,扶持资金1.25万元。通过项目设施,每栋每期可产鸭15000只,预计2018年可产旱鸭6万只,每只纯利1.5元,年获纯利9万元,除去承包工资3.2万元,全村贫困户每人可分红300元,其余为村集体收入。2019-2020年产鸭每年预计产旱鸭18万只,每只纯利1.5元,年获纯利27万元,除去承包工资9万元,村集体预留5.4万元,全村贫困户人均增收916元,2021年以后,所有纯收入归村集体所有。旱鸭场的运行,不仅可带动全村29户65个贫困人口通过养鸭增收,而且旱鸭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可作为有机肥投入农田,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关键词] 村集体 经济组织 产权制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27-0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土地已经不再是农民唯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农民已不再以务农为就业,农民也不再以农村为居住地。农民脱离土地,进厂打工,进城务工异地务工就业。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土地不断规模化集中经营,土地流转。沪郊农村土地消耗不断增加,农村土地不断被征用,村集体积存了大量的集体资产,这些资产大多以货币形式积留在村、镇账户上,有的城镇化比较完善的地区,将这些资金转化成了固定资产,进行出租,这些资产随房地产的升值,村集体资产也在不断壮大,集体收入又也在不断增加。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农民自愿、政府指导的原则下,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在农业发展规划区内的村,也在进行着以“明晰镇村级集体资产产权,规范集体资产管理,提高公益效率为重点的改革,以“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诠释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但是在沪郊经济发达地区,只有少数次中心城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进行了改革,大多数区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还处于清产核资、农龄统计的前期准备阶段,仍未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进行实质性的产权制度改革。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维护农民的财产权益,为农民创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成为拥有薪金、租金、股金、养老金的“四金”农民。(半月谈2012.3期)。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难以进行?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难点及成因
1.改制过程中现行体制的制约
在现行的体制下,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存在很多制约。比如工商登记。在现行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可以按照市有关部门出台的文件进行工商登记,而以全部现金、或部分现金和资产组建的社区股份合作社进行工商登记的尚未进行,同是将农村土地资源以入股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也未进行探索。还有税收。本身股份制改革后,可供股份制改革的资产总量不大,农民股份不多,优质资产更少,农民的收益很有限,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再加之现行的税制,新经济组织大多是实体经济组织,还要缴纳所得税(营改增),城市维护建设税,农民所持股份分红部分还要缴纳20%的红利税。各种手续费。产权制度改革后,大多成立了新型的经济组织,新经济组织名称变更,按规定需缴纳资产额的3%的契税和0.5%的手续费。
2.土地规划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2.1农用地收益有限。农村有大量的集体用地,按现有的政策划分,农村集体用地可以分2大类,一是农用地和非农用地;非农用地包括:集体建设用地、集体公益事业用地、宅基地。现在农村集体土地中,农用地90%以上已经进入流转,土地流转费用尽管在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比较缓慢,2012年,土地流转费用每亩已经增加到750――800元。以农用地入股为主的村股份合作社,由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农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尽管经过近年的大力扶持,农产品品牌和农业龙头企业有所发展,但带动效应还不明显。所以农用地经营的收益增长是有限的,净收益增长也受到限制。由于农用地经营管理的成本大,土地入股之后,农民的收益达不到入股之前土地流转报酬。
2.2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越来越难。受土地红线的限制,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几乎是不可能。非农用地采用占补平衡制度,可开垦的资源已经殆尽,非农投资项目越来越少。土地作为一次性资源,是一个恒定值,一个增多,另一个必然就减少。非农建设用地增多了,就意味着农用地减少。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也就固定资产租赁收益、土地租金收益、招商引资返税、政府转移支付和其他收益。这几项收入变动很小,很难找到新的收入增长点,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由于农村社会管理任务逐年加重,村民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管理成本不断上升,村级负担逐年加大。村集体收益大多用于弥补社会管理费用的不足,很难用于扩大集体资产投资。
3.村集体资产的总量小,吸引力不大
3.1村集体资产总量小,股改后每股所占均值不大。村级集体资产总量决定处置的方式,而从现状看,由于金山历史上属于农业大区,村办集体企业不发达,固定资产规模比较小,再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2次大规模企业转制(92~94年和97~99年),村办企业大部分以卖断所有权的形式转制,村集体固定资产所剩无几。即使有的村征地前有一定量的集体资产,但因在城镇规划建设、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的土地征用中,也都拆迁,这些拆迁补偿款没有继续投资,大量现金长期放在账面上。现行的建设用地公开招拍挂政策,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预留村集体建设用地,征地村再投资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政策,现在回过头来再投资,成本很大,同时地处远郊的区县,除投资厂房出租外,其他投资渠道不多。因此处置后,农民所占股份会很少,股权分红对提高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将十分有限,吸引力不强。
3.2产权难清。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模糊。比如村级道路征地补偿金,因历史跨度比较大,投资主体多元,是属于村集体所有还是镇集体所有?各说不一。包括农田基本设施等等。
3.3缺乏相关经营人才,保值增值难度大,。由于村级集体资产大多是不动产,不外乎厂房、仓库和土地等,类型有限,要想有效盘活操作难度较大,更为关键的是缺少相关人才。现在参与经营管理的多数村干部普遍缺乏经营意识和才能,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和创业精神。从目前农村经济条件看,也很难吸引农村专业经纪人、专业技术人才和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
4.主观局限,基层干部不愿改
包括几个层面的认识,首先是区、镇两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是否统一,是否愿意投入一定的人、财、物、来推进这个事情,从目前情况看,区(县)级层面问题不是很大。二是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乡镇层面,这涉及到很多现实利益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大家不敢碰,不敢揭盖子,怕担责任担风险,希望安于现状。三是有些群众对改革认识还不够,希望现金分配,对集体资产公司化股份化合作化运作不放心,怕公司被少数人操纵,得不到长期有保障的收益。
二、加快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对策思
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和社员合法利益的有效手段。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破除过去农民群众对集体资产抽象所有、共同共有、实际上却很难保障应得利益的体制怪圈,形成了农民真正所有、人人按份享有的良性局面,使农民真正成为村集体经济的主人。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产权制度、集体资产营运机制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
1.加大宣传教育,提升认识。
加大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宣传,让基层干部充分认识到,做好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创新发展能力,加速农民向市民转型,有利于创新发展环境;加速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 有利于创新发展模式,加速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型;有利于维护绝大多数村民利益,集体利益平等分享”,对有条件的村抓紧着手,在试点的基础上,本着“一村一案”区别对待的原则,政府做好统筹规划,加大改制村社区公共管理经费投入,加快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
2.区分职责,共同推进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
2.1村(社)抓基础。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管理,必须做到家底清楚、产权明晰、责任到人,重点是“一清、两建、三确权”。一清,即清产核资。对集体所有的账面有价资产,账外资源性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对不良资产严格按程序核销,对违法违规流失的资产依法依规追缴,摸清核准集体资产家底,交给村民评议,做到账实、账账、账表、账证、证证“五相符”,资产财务明细和债权债务明细“两清晰”。两建,即建立集体资产明细账、资源性资产登记簿。清产核资结束后,对集体资产分别建立明细账,包括集体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资产、有价资产等;对登记未进入账内的机动地、四荒地、多经地等资源资产建立登记簿。三确权,即确定产权、股权、经营权。对清查核定的集体资产,由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报批,颁发产权证书;召开村民大会议定配股方案,将经营性资产按方案配股到人,成立股份合作社并颁发股权证书;确定资产经营权,将不同类型资产以租赁、入股、承包等方式明确到责任人。
2.2镇抓规范。着眼规范管理,促进集体资产运行“由地下向公开、由无序向有序、由分散向集中、由行政手段向市场运作”转变。一是搭建平台。以镇农村经营管理站(财政所)为依托,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所。主要职能是宣传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法规政策,收集公布集体资产交易信息,开展集体资产产权、经营权交易。二是完善制度。产权交易所制定了产权交易配套制度、产权评估制度等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管理与交易制度,拟定《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评估流程》、《农村集体资产添置流程》等工作流程。三是规范操作。交易集体资产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其他项目承包经营权,由村民代表、村民理财小组全程参与、全程监督。集体资产添置处理实行“三不受理、三不办理”,即集体资产产权交易所没有村民主理财小组意见的不受理,未经村民代会代表讨论通过的不受理,未经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核准同意的不受理;没有评估报告的不办理,没有公开招标的不办理,信息没有公开的不办理。四是配套服务。围绕开展清产核资、业务培训、产权交易、信息沟通等重点环节,完善服务方式。
2.3区级抓监管。一是建立土地流转监管系统。区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实行区、镇、村三级联网,畅通信息共享、工作沟通的高效机制。二是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监管体系。坚持早介入、早控制、早调处,村建调处小组,各村支书任组长,治保主任具体抓;镇经管站有专门人员负责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二是不断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完善集体资产产权评估、离任干部及经济效益审计、集体资产年度审验、每月资产产权变动情况报告等制度。
3.拓宽渠道,搭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
发展村级经济,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区位特点、功能定位、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搭好发展平台,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实行差别化发展。
3.1盘活资产,努力增加租赁收入。租赁收入是村级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具有稳定性好、收益高的特点。对合并村的闲置村部、原村办企业的厂房设施、村民小组的空置仓库晒场等,经过修理翻建和改造扩建,可以扩大存量规模,提高使用效率,培育收入来源。加大农村公益性资产市场化运作的步伐,尽可能地转化成经营性资产;优化资产结构,尽可能把二产资产向三产转化;稳妥运作集体积累资金,鼓励其投入不动产,允许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运作,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3.2扩充总量,积极整合社会资本。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后,广泛吸纳区域成员、资本参与,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打造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作规范、管理有效”的全新运作平台。
3.3集中资金,向园区和城区发展。集中资金、集中开发,利用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等优势,成立镇村联合集体资产运作公司,走集约之路,尽可能地把各村资金集中起来,在集建区内,进行固定资产;利用城区建设集中,商业、其他服务业集聚等优势,在条件较好、人气较集中、有发展潜力的地段,积极参与建设或购置房产,以获取租金收益。
一、考察情况
考察团分别参观了**县**片区、**片区、**片区、**茶业集团以及**县**片区、**镇等地方,每到一处,考察团听取了各参观点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介绍、查看扶贫实施作战图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台账、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具体实施步骤。两县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给考察一行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考察主要成果
**、**两县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精准扶贫、拔除穷根的根本出路,以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为统领,坚持外修生态塑形、内修人文铸魂的理念,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整县推进、金融扶贫等举措,整合资源,全面发力,展开扶贫攻坚的强大攻势,取得显著成效。
(一)精神脱贫转民风
**、**两县,在精准扶贫上,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扶业,一手抓扶志,**县以**好人、最美家庭、美德少年等系列评选,让一批道德楷模、身边好人的故事登上乡村文化墙、走进广播电视,使之成为**的草根明星、百姓学习的标杆。**县是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发源地,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村由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变成全国文明村,家规家训与村规民约有机结合,新的中华传统美德二十四孝在村部随处可见,强大的宣传氛围,使全县百姓的精、气、神在耳濡目染中发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神奇裂变,使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蔚然成风。在这里,核心价值观与家规家训融为一体,亲切而自然地走进千家万户,孕育良好民风。
(二)做实产业引富民
在精准扶贫中,**、**两县围绕生态好、环境美、农民富的目标,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产业扶贫的理念,坚持产业扶贫与生态建设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产业,在培植产业中发展生态,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致富产业,实现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双赢。
举全县之力,招引外援,全力争取乡土能人回归故里,以茶叶、核桃、药材、魔芋、养殖为主导产业,带动产业发展,其中,蒋家堰镇**片区的敖勇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投入3900万元,注册成立****药谷晨康药业有限公司,**创建**锦源绿化造林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流转土地6700亩,投入3500万元,发展红豆杉、美国红火箭等珍稀苗木63万株。土地流转后,五个一点的收入有效促进了贫困户脱贫,即身富力强的农户外出打工收入一点、土地流转以每亩700元的标准收一点、自留土上产一点、每年在合作社挣一点(公司每年向流转土地农户提供50个劳动日,按照每天100元工资计算,每户农户每年至少可以挣到5000多元劳务工资)、合作社红利分红分一点。
(三)金融支撑精滴灌
(四)全面整合齐推进
统筹扶贫、发改、移民、国土、住建、残联、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搬迁项目资金,坚持三为主 (集中安置、进城镇安置、进中心村安置为主)和四靠近 (靠近城区、靠近集镇、靠近园区、靠近景区),统一规划、统一补助标准、统一建房试样,采取村级修建集体宿舍安置贫困户或农户自建给补助等灵活多样的安置方式,连片推进生态扶贫搬迁和消危、旧房改造,从而改善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下段工作建议
**无论从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实力和贫困层度与**、**两县相比,都有着绝对的优势,我们理应对精准扶贫工作期待高、信心更足,结全我县当前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观念、树新风
当前部分干部职工仍把精准扶贫工作等同于以往的三万工作,满足于发个文、联个村、包个户、给点钱、走走看看,嘘寒问暖。还有部分群众争着要当贫困户,等着上级领导送来慰问金和物资,这种等人授鱼,等米下锅的思想,严重制约了扶贫政策的实施。我们应学习两县把精神文明创建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的扶贫理念,干部精准帮扶、群众受惠感恩,将干部群众的扶贫工作思路回归正确导向,扶贫先扶志。要强化驻村帮扶责任,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扶贫氛围,做到扶贫扶谁、怎么扶、扶到什么程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建试点、立标杆
精准扶贫是一项全新工作,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工作流程、管理办法、具体措施。要在干中学、学中干,以星星村为试点,以点带面,全县推进。一是学习两县重调查、强基础的做法,抓基础台账建设。切实做到六有、五清,六有即有申请表、有信息采集表、有脱贫方案、有结对承诺书、有五评审核表、有房屋或能够反映贫困户生活现状的全景照;五清即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二是学习两县精准扶贫、规划先行的思路,抓村级规划。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土壤、水系、地理环境,在农田水利、特色优势产业、饮水安全、生产生活用电、交通、农村危房改造、公共文化、林业和生态等方面认真研究、合理规划,重点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制定村级基础建设发展规划和产业项目发展计划。三是学习两县树典型、强宣传的经验抓扶贫氛围。在全村开展身残志不残、十星级文明户、敬老之星等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出一批身边的典型人、典型事迹,做到电视有声、墙上有影,同时加大扶贫相关政策、村级发展规划、结对帮扶思路等宣传力度,营造扶贫与扶志相结的氛围。
一、旺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探索
旺山村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越溪街道,位于苏州市西南,紧邻苏州绕城高速及吴中大道,总面积6.1平方公里(约合9000多亩)其中山林面积5000余亩。全村现有村民540户,常住人口2240人,农村劳动力1680人。
近年来,旺山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个中心任务,酝酿新思路,实施新举措,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村级经济显著增强,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初步形成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2009年旺山村集体可支配收入1408万元;农民纯收入17800元。近年来,旺山村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创建文明村工作先进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江苏省百佳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康居示范村”、“江苏省园林式居住区”、“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规划先行,着力改善村庄环境
旺山村坚持规划先行,用城乡一体化的理念统领全村发展规划,优化各种村级资源的配置,稳步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柏油路网体系,引入公交线路方便村民出行;建设生态型停车场、公共厕所、安装景观路灯;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房屋外立面改造,美化村落环境,绿化覆盖面积达85%;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贯通整村污水管网,实现区域零排放,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二)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优化产业布局
依托吴中经济开发区这个载体平台,投资兴建工业小区,拥有标准厂房85000平方米,商用房和集宿楼8000平方米,村集体总资产达到1.2亿元。同时深入推进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开发,在原有无公害茶园800亩的基础上,规划1800亩的林地,分步实施丘陵农业项目开发,并结合生物防火隔离带选种优质茶叶及新型果品,既起到防火、生态作用,又带来了经济效益。
(三)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特色景区
旺山在遵循规划的前提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注重突出农业文化特色,融参与性、亲和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现已形成景点:九龙潭景点、宝华寺景点、阿达岭景点、南山景点、环秀晓筑景点、钱家坞景点、耕岛景点、七子山景点。2006年旺山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9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解决当地村民就业500余人,景区总收入超过5000万元。
(四)完善保障机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旺山村民都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大病风险保险覆盖率达到100%。村集体每年拿出60万元资金用于老人补助、困难户补助及学生班车接送等村公共福利事业。同时建立吴中区越溪旺山物业股份合作社,全村540户农民全部参股。总股本金800万元,其中村集体出资200万元,村民出资600万元,村民收益率10%以上。并于2007年12月份成立吴中区越溪旺山资产股份合作社,量化村级集体资产1200万元,村民人均分红600元。两大股份合作社使农户户均净增3000多元。
二、旺山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旺山的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级集体资产的规模不够壮大,虽然旺山村组建了多个股份合作社,但是规模和资金一直处于小量积增的程度,无法形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民获得的收益,仅靠每年的分红和自主经营,仍然与市民的收入存在较大距离。二是旺山依托乡村旅游建立起来的这项新型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资金问题成为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旺山乡村旅游建设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融资渠道不畅,单靠政府投入明显不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由于旺山村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加上资金投入不足,一些配套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旺山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再次,市场意识有待增强。旺山旅游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渐成气候,但是,有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与集体促销的积极性,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市场占有率较低。最后,策划、管理人才匮乏。把握乡村旅游规划策划、设计包装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严重匮乏,造成旺山乡村旅游区(点)规划布局不够科学。有些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服务不规范,小农思想较重,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有时甚至出现拉客宰客等现象。
三、旺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探索途径
目前,乡村旅游在很多欧美国家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意义巨大。作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新领域,乡村旅游在许多国家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因而首先在政治层面得到有力扶持。促进旺山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无论是发展乡村旅游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部门要在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设置乡村旅游发展补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注重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扶持与发挥农民作用关系,发挥好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只有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将乡村旅游充分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一、任务目标
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对扶贫工作重点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情况进一步查缺补漏,完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组建群众文化团队,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创作生产一批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主题文艺作品。实现省定贫困村文化惠民活动“一村一年一场戏”全覆盖。培育文旅融合样板村,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推动特产销售,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撬动乡村旅游大市场,加大促进旅游扶贫村、具备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的区脱贫迁建村、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负责人培训力度,以乡村旅游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二、时间安排
全面梳理文化旅游扶贫任务,倒排工期,强力推进。3月底前,对各科室、各乡镇(街区)扶贫攻坚以来工作成效进行自查评估;4月中旬配合市文旅局完成第三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全面摸清旅游扶贫发展现状和底数;4月中旬前做好迎接市局委托第三方对扶贫脱贫攻坚成效验收的准备;5月中旬前根据自查情况和市局反馈情况进行自查自纠、查缺补漏,举一反三,建立台账,补短板、强弱项,根据自查评估情况进行整改提升;6月中旬前将问题全部整改到位;7月底前,全面做好迎接市扶贫办评估验收的准备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
一是加强贫困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核查扶贫工作重点村文化活动室在硬件建设、服务内容、活动开展、开放时间等方面是否符合省、市脱贫攻坚标准与要求,充分发挥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在有条件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服务点,今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县、运转规范、服务有效的基层图书馆、文化馆服务网络体系。继续实施儒学讲堂标准化建设工程,在有条件的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建设标准化儒学讲堂。推进农村书屋改革创新。
二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戏曲进乡村”演出向省定贫困村倾斜,优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精品剧目、扶贫小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采取连片演出、小分队演出等多种演出形式,提升演出效果,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文化大餐。
三是加大艺术作品创作力度。运用文艺形式讲好脱贫故事,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营造脱贫攻坚全面收官浓厚氛围。加快创作生产乡村振兴题材重点剧目,争取年内完成剧本创作。加强农村现实题材艺术创作,督导更多优秀剧目早日立上舞台。继续开展非遗扶贫培训和文创产品宣传推广工作。
四是加强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区迁建社区全部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区脱贫迁建公共服务综合平台。
(二)是全面完成广电精准扶贫工作
实现广播电视无线信号“户户通”,在原有三个发射基站的基础上,再增设两个发射基站,力争6月份动工,7月份完成站点增补工作,确保无线数字电视信号全覆盖、户户通。
(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程
一是培育乡村旅游扶贫载体。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支持乡村旅游合作社、涉旅企业等经营主体,带动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周边的贫困户就业增收。指导有条件的旅游扶贫村、区脱贫迁建村挖掘周边旅游资源,充实旅游元素,完善旅游功能,培育文化旅游小镇、文旅融合样板村和创建A级旅游景区,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群众脱贫增收。
二是规范使用扶贫资金。进一步发挥旅游扶贫资金作用,增加贫困人口股息和分红。聘请第三方开展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并形成审计报告,根据审计情况立即督促问题整改。
三是实施旅游扶贫宣传推广工程。通过文化塑魂,旅游承载,推动产业融合,丰富旅游业态和项目,努力构建“旅游+文化+乡村”融合发展大格局。举办旅行社乡村游踩线活动。开展“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积极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微信、微博、移动手机客户端和媒体专栏等方式,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客网、齐鲁乡村旅游网等网络平台,深化与旅游电商合作,实现旅游扶贫村产品、项目的网上推广、网上营销。
(四)开展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活动
一是充分发挥全县文旅系统委派第一书记的作用。以建强支部为目标,加强派驻村班子建设,提高政治引领和脱贫致富能力,完善扶贫计划,实现精准扶贫。
二是继续做好帮扶村调研走访慰问工作。做好领导干部到联建村进行走访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帮助解决联建村的问题和困难。组织局机关全体党员在重要节假日,走访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和贫困户,帮助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困难。“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各党支部到联建村走访慰问,慰问老党员和困难党员群众,开展扶贫主题党日和共建共驻活动。
四、政策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县文化和旅游局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进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制定并印发《2020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定期组织召开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局市场资源推广管理科负责做好旅游扶贫日常工作及调度。
二是强化资金投入。积极整合公共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产业、文化培训等各类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特别是在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基层文化活动设备购置、戏曲进乡村等必备文化阵地和服务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旅游扶贫项目,推荐报送一批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重点项目,拓宽旅游扶贫项目融资渠道。
四龙乡在全县够穷了,黑龙观村又是全乡“首穷”村。行路难、增收难、用水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差、村级活动室破旧……几乎农村所有的问题都在这个村集中存在。
“你们农工委包这个特困村,难度大啊!”得知消息后,几位来省上办事的南部同志都捏了把汗。
人未到,心已行
在省上还在讨论“挂、包、帮”有关方案的时候,省委农工委就明确了由产业处副处长赵晓斌挂职任四龙乡党委副书记和黑龙观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尽管还没正式上任,但赵晓斌早就开始了和省直有关部门的联系,四处请求支持四龙乡的发展。比如联系国土部门,使县里3个土地整理项目破例快速入库;利用出差机会,先到黑龙观村摸底了解情况,并在4月底就初步制定了《南部县黑龙观村2010―2012年帮扶规划》,提出了该村建设“一年启动初见成效,两年攻坚改变面貌,三年巩固提升持续发展”的目标。
5月,省委农工委主任张宁来到四龙乡,深入调研后,他认为,3年时间仅仅帮扶黑龙观村脱贫还不够,应该把黑龙观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于是,驻村干部再次走访村民,与干部、党员座谈发展意愿,召开村民大会,充分讨论规划内容,于8月底制定完成了《黑龙观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3年内使黑龙观村基本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兴产业,富百姓
交通一直是制约黑龙观村发展的头号难题,经过赵晓斌的积极协调,今年新修了一条宽4.5米的村道通到四龙乡场。这条路的建成,彻底改善了黑龙观村的交通落后状况。此外,省委农工委还积极与交通厅协商,争取到近100万元经费建设黑龙观村村道及便民路,确保村民刮风下雨都能出入自如。如今的黑龙观村老百姓,再也不用过那种“晴天灰、雨天泥”的日子了。
路通了,调整产业结构就有了基础。过去,村民朱纯秀一家全靠种植玉米、小麦为生,年收益只有2000元。如今,通过省委农工委的牵线搭桥,村里依托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元安药业大力发展中药材。朱纯秀成为中药材合作社成员并以承包土地入股,每年3亩地光保底收入和分红就有1500元,加上务工挣的钱,年纯收入在5500元以上!朱纯秀逢人便说:“这和以前光种小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黑龙观村,和朱纯秀一样受益的人还有很多。在省委农工委的帮助下,村里还引进了养猪大户,带动农户扩大养殖规模。现在,村里有41户农户改建和新建了圈舍,年出栏生猪可达3000头以上。“年底了,猪肉一个劲地涨价,今年增收肯定不成问题!”养猪户们一个个眉开眼笑。
结对子,治穷根
黑龙观村有一批特困户,缺劳力少资金的他们渴望早日摆脱贫困。于是,省委农工委将其中最困难的25户作为结对帮扶户,每个厅级干部联系一户,每个支部联系两户,并制订了具体措施帮助其早日脱贫。
决策:
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
六盘水地处中国西南部,是镶嵌在磅礴乌蒙万山丛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区位优越,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素有“江南煤都”“中国凉都”的美誉。
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六盘水山高坡陡、耕地破碎、生态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占总人口77%的农民群众散居在大山中“单打独斗”。2013年全市有贫困人口60.96万,贫困发生率达到23.52%,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占比高达53.8%,新时期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
但是,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
自2014年以来,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六盘水坚持问题导向、战略导向和民生导向,下达“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总动员令,在全市吹响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集结号”,举全市之力,决战山地特色农业、决战基础设施、决战新型城镇建设、决战经营主体培育、决战美丽乡村、决战民生社会事业、决战“三变”改革、决战基层组织建设,通过把各种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确保到2018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三变”:
增强产业扶贫“新动力”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农民增收是核心,产业平台是关键。
2014年以来,六盘水立足贫困山区实际,探索出了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龙头、以产业为平台、以股权为纽带、以农民为主体、以小康为目标的农村“三变”改革新路。
推进资源变资产,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将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入股等方式盘活,变“死资源”为“活资产”,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水城县玉舍镇海坪村委会用351亩荒山入股,打造海坪风景区,可解决3000人就业,带动5000人脱贫,年创造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元。
推进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等,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各类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
盘县普古乡娘娘山银湖专业合作社整合财政资金、项目资金、社会资本4.23亿元入股园区。现在,116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年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推进农民变股东,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坚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鼓励农民自愿将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参与分红成为股东。
3年来,全市65个乡镇、31个社区(街道)、881个行政村、29个省级农业园区实现了“三变”全覆盖;共有51.48万亩集体土地、28.92万亩“四荒地”、68.3万平方米水域、5.86万平方米房屋入股。整合财政资金6.61亿元,撬动村级集体资金1.25亿元,农民分散资金4.28亿元、社会资金45.71亿元入股。
3年来,共有39.05万户农民变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达129.03万人(其中贫困户11.31万户33.44万人)。集中打造了852个产业平台,29.5万农民在产业平台上务工。
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8856.3万元,“空壳村”由2013年的53.8%下降到2014年的15.3%,2015年已全部消除“空壳村”。
全市共减少贫困人口55.8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9%下降到F在的15.67%。今年预计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万人,贫困面进一步缩小。
产业:
开启脱贫攻坚“金钥匙”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电商、特色农业+文化、特色农业+旅游、特色农业+金融、特色农业+光伏等“1+N”扶贫模式,积极搭建产业扶贫的有效平台……“三变”改革催生产业裂变,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为全国农村发展提供了样板示范。
特色优势产业在“三变”改革中做大做强。六盘水遵循“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的理念,以特色农业“3155”工程为抓手,通过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建成了猕猴桃、刺梨、核桃、人参果等特色产业基地458.75万亩,建成产业平台85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55个,带动39.05万人就业,受益农民达129.03万人,实现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成功获批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创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
农旅文融合发展在“三变”改革中步履铿锵。目前,全市建成农旅一体旅游村寨175个、农业观光示范园区37个、“百里长廊、百万亩产业”集群示范带六条,一二三产实现融合发展,推动了农业“接二连三”。全市冬季滑雪、温泉度假、户外运动等旅游新业态已初具规模,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幅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先后获“美丽中国・十大生态文明城市”“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殊荣。
城市优势资源产业在“三变”改革中活力彰显。钟山区政府以优质城市公共资源为平台,引导贫困群众贷款与区物管公司投资22.63亿元,共同建设、经营、管理城市智能停车场、商铺等投资收益稳定的项目,覆盖全区14409名农村贫困人口和3703名城市贫困居民,让贫困群众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跨越:
共筑同步小康“中国梦”
产业强起来、村庄靓起来、生态绿起来、百姓富起来。全市脱贫攻坚进程不断加快。
农村发展活力充分显现。农业实现增效,六盘水农业总产值从2013年的93.81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84亿元。农民实现增收,农民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5934元提高到2015年的7522元,贫困人口下降到41.65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67%。生态实现增值,森林覆盖率从“十一五”的37%增加至49.77%,林业总产值达101亿元。
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通过建立联村党委、探索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政府向村居购买服务等方式,把村集体、企业和群众的利益联接起来,实现了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全市548个“空壳村”全部“脱壳”,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