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情感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和道德品质方面。有资料显示,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当严重,其中小学生约占15%。另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及培养研究”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问题行为的比例占到了20.6%。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虽然包括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但是环境因素是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其中,又以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最为直接。1.家庭环境。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倾注了所有的爱,导致其在性格上刁蛮自私,很难与同龄人交往。2.学校环境。面对多重的竞争,包括升学竞争、工作竞争等,教师和家长都不得不给学生施压,在压力重重的氛围下,学生也就容易产生厌学、逃学、不爱学习等心理问题。3.社会环境。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连网络都充满了诱惑。对学生来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千万不要小瞧了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省很多学校都开展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形式化倾向。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教师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心理健康课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心理咨询室也是形同虚设。2.学科化倾向。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导致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门学科来对待,教师在课上也只是形式化地讲讲心理学的概念、理论等,甚至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这反而加重了学生课业和考试的负担,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3.片面化倾向。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治疗,要等学生出现了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后,再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其实,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多数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针对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以引导其健康发展,提高心理素质,这才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学生的发展过程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几方面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1.走讲课堂。心理辅导活动课具有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特点,能让学生通过活动感悟成长,从而正确认识成长道路上出现的各种发展性危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主题地走进课堂,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活动之中,满足全体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
2.融入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不管什么学科都可以伴随着心理辅导。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我要报效我的祖国》一文,可以通过学习邓亚萍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精神,教育学生要从小立志报效祖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可以教育学生只要真诚关爱别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就能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在课堂中,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都是治疗学生心灵创伤的良药。例如,对于一些平时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鼓励,使其能在课堂上大胆、大声地说出来;对于想问而不敢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善意的微笑或一个眼神为他加油。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所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 活动 小学生
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形成心理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其总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它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要紧紧地以活动为中心,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又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的活动。结合理论及实践的一些经验,笔者下面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途径、方法和外部条件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1.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途径
1.1 利用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另外,童话、寓言故事能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用肯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线宝宝等)传递给儿童,可以使儿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价段学生的特点,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每学期利用班队活动课和校园艺术节的机会,选取喜欢的童话故事自由组合进行编排和表演。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剧中的表演,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1.2 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由于小学生天真活泼,乐于接受鼓励,乐于参加活动,能大胆地与教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还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
1.3 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
教师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汲取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程中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计论、思考,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2.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二字。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应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手脚和大脑都动起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源泉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当采取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把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促进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内容等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
2.1 角色扮演训练法
角色扮演训练法,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实生活情景,可以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
2.2 游戏法
将游戏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领悟心理体验,克服自卑、自私、嫉妒等不良心理,养成真诚、宽容、谦让、合作、自律等良好心理品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2.3 情境创设法
通过问题的创设,使学生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形成情感互动、感悟体验的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要提供创设和模拟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去锻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2.4 求知法
认知法即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活动目标,因为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
3.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外部条件
3.1 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时间
既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要保证开课时间。一般每周安排1课时,或者每两周安排1课时。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排进课程表,无特殊情况不得侵占,学校要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间,课时在地方课程时间中安排。
3.2 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对场地、设备等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有些学校设置了专门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使用的小班化教室,以保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教室内的桌椅、环境等都进行特殊布置,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4.开展各种活动训练
【摘 要】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学业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健康活动课作为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课程,教师需要重视心理健康活动功课,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发挥心理健康活动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为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心态的改善,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存在心理困惑和问题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干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萌芽阶段,自身对于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强,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身边环境的不同影响,容易因为学业、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心理不健康情况的出现。积极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性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力求营造良好而轻松的育人氛围,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打好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带有明确教育目的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问题,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
心理健康活动课目前大多由班主任进行,因为班主任作为跟班老师最熟悉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干预。随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上,也逐渐形成了突出活动形式创新,引导学生心理状态的基本模式,让学生能够拥有积极、正面的学习与生活观念,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度过小学阶段的教育。
三、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易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近年来社会环境趋于复杂,学生接触到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信息,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培养造成一定影响。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就需要特别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竞争意识进行合理的引导,避免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个过程中,交流的重要性十分突出,教师可以开展“说说你愿望”、“说说你的困难”等活动,让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帮助小伙伴出出主意,帮助同学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者解决碰到的困难,形成一种班级内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调整班级内部的学生心理状态。
四、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多样化
心理健康活动课突出了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应避免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实践中说教式的心理教育也难以得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中,突出活动设计的教育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活动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改善。在特别受到学生欢迎的室外活动设计上,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同手同脚”、“合作运球”、“拔河比赛”等一系列的户外拓展性活动,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户外集体活动,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关系,通过集体活动在潜移默化间向学生传递团结、集体、竞争的观念,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拥有更强的竞争意识与主动性。
五、注重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中,教师也许注重家教合作的独特作用,设计合理的活动内容将家长也纳入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营造中,向家长传递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长呵护的理念。在实践中,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时进行旁听,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家长知晓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要求家长更多的给予学生激励式教育,避免家庭教育给学生带来挫折感,影响学生的健康心态。
六、发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核心作用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团结、向上的良好品质。心理活动的课程内容,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起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寻求突破。紧紧把握新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脉搏,让心理健康活动课真正的围绕学习的心理困扰与困难展开,发挥实际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也要更多的以各类活动的形式来开展,教师通过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保持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期待感,避免出现抵触情绪。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所提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掌握和了解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发挥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新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2:17-20.
[2]肖新燕,刘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7,06:94-97.
关键词: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管理;重要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才产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至今,国家的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1994年开始国家行政部门颁布了众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这些文件里,都特别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师资、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说明。同时还有不少课题研究实践等来考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这种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着很大作用。因此,本文对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重要性。
一,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可行性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班主任工作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8月13日)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其特点、专业化程度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专业途径和非专业途径。专业途径有系统、全面、深入等特点,但需要班主任掌握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要占用专门的时间来进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个别或团体心理咨询等属于专业途径,通过非专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占用专门的时间,灵活多样、贴近生活,而且对班主任专业上的要求也不那么高。因此,非专业途径是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具体包括:结合班队、少先队活动和校内外各项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广播、宣传栏、心理咨询信箱等媒体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等等,主要的形式为活动式和环境感染式。
经过一定的培训,小学班主任在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后,发挥班主任的特长和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班主任工作中,一方面使原来的小学班主任工作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有较高的起点。另一方面,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某些内容已经包括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如:营造优良的班风、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升学指导等等。现在只不过是要把原来无意识当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为目的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科学的教育活动而已。
2,班主任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者
我国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有近2.5个亿,相当于美国人口的总数。如果按照美国每4000~5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标准,我国中小学就需要50000多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按照我国目前的状况,即使每个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100年时间内也不能满足目前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更何况因为学校的人员编制、职称等一系列客观原因,不愿到中小学工作而流失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毕业生也为数不少。况且,本科毕业的学生也不能马上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是要经过积累3~5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后,才称得上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可见,按照目前我国的状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都由专业的心理学工作人员来完成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也有优势,即有稳定的班级和班主任制度,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和班团队活动经验以及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出现严重后果,全部由班主任解决。从调查中可以看到:班主任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目前,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己成为小学班主任的新职责和新要求。为适应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小学班主任应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把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注意将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和心理健康医生角色溶为一体。事实上,班主任也最有可能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1)小学班主任的特有角色地位
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是全面关心小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是班级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小学班主任特殊的角色,在班级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得他在小学生心中有比一般教师更高的权威性,学生对他也有比一般教师更多的信任感。这是班主任参与班级心理教育的一个有利条件。
(2)小学班主任在任课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协调性
了解学生在其他学习、生活中的情况,有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矫正问题。小学班主任在学期的每个阶段都会向任课老师了解情况,介绍班级的总体情况,提出一定的要求;任课老师发现班级中存在什么问题也会向班主任及时反馈,这样班主任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情况,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还可团结各任课老师,齐心协力解决某些突发事件,省时省力且更有效。在心理辅导中,如果能取得家长的配合,效果会更好。班主任对小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都比较了解,通过电话、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与家长保持联系的习惯也由来已久。一般的小学家长也是对学校里的班主任比较熟悉,和班主任更能沟通。
(3)小学班主任比其他教师拥有更多了解小学生的时间空间
作为小学班主任,有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有责任多接触小学生,多了解小学生,他们与小学生的关系也最为密切,更易于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更易于取得好的育人效果。他们可以很好地掌握每个小学生的个性、能力、交友关系、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在此基础上,能够在综合地、移情地理解小学生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机会,有计划地针对每个小学生进行适当的持续的指导。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地位,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性质,他所拥有的教育的时空,使他成为学生最接近的老师,最经常地、在更广范围内全面关心小学生成长的老师。同时也使他与班级群体的关系成为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态度、行为的一种隐性课程。
二,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表现
生活在21世纪初小学生,物质生活、学习条件都较为优越,但是,基于快速的生活节奏所导致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经常出现紧张、为一些小事过分担心、同学间关系冷漠、有困难时没倾诉对象、对考试过分紧张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当代小学生心理存在严重问题。
1、“厌学”心理。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有许多家长把未来希望寄托在了孩子们的身上,社会、家庭、学校受其影响,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却忽略了孩子们自身能力承受程度。极少数学生由此表现为:反应迟缓、成绩低位徘徊、厌倦考试、对学习缺乏信心。
2、“自卑”心理。有些小学生受到家庭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始终认为自己“后进”,自卑感特别重,其表现主要是对外界敏感,胆小怕事,不思进取,尤其喜欢独处,不合群、性情孤僻。
3、“柔弱”心理。当今家庭独生子女多,他们从小娇生惯养,生活在父母的荫庇之下,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自理能力很差,自私心理很重,恒心不强,缺乏“一做到底”毅力,做事经常半途而废,拈轻怕重。
4、“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如今小学生较为普遍的表现,当遇批评、委屈、挫折时,思维狭窄,不能客观对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与同学交往时常表现出 “逆反”“小气”的心理。还有的学生不服管教,自行其是,上课时候不遵守纪律、随便讲话、做小动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二)原因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虽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1.教育主体模糊不清。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有相当数量教师有“好生无需教,差生无法教” 的错误观点,简单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粗化为有人格缺陷的个别孩子,因而在运作上僵化守旧,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化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安排一定的报告讲座就就是讲课。
2、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塑造完美人性和健全的人格,但是基本理念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包括德育目标的实施,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又属另一门类。但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少教师将其混为一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理论不足的问题。
目标不明。在课堂上,利用德育方法并不适合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不少教师对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健,到何种程度比较恰当,对其重要性、必要性不知所以然。
理论不足。关于德育的教育理论明显无法适应于心理健康教育,现成教材及经典教法无法接使用,实践活动在理论上指导方面无法保障。理论基础的缺位也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业余特色明显,具备专门训练的教师缺少,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家人才缺乏。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影响已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基于此,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和干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一)基础——学校环境
1、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环境应以“新颖、整洁、明亮、美丽”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学生内在的需求。应该把学校各种建筑物以绿化环境为衬托,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花园,也成为学生自由自在成长的乐园。
2、文化建设。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离不开正确的思想导向,学校要有意识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业余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
3、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校貌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氛围。在“团结、向上、积极、乐观”风气沐浴下,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4、家庭环境。学校应该在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协助下,开设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家长们认识到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学生从小能生活在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关键——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依赖于家长与学校环境,它更需要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学生的思想性格的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劳动、成绩、隐私,以父母之爱对待他们;
在教学过程中,“公正”对学生尤为重要,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诚信”这词反映了教师个人的素质,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教师不应把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对孩子言而有信,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
(三)保证——课堂教学
关键词:研究对象;中小学生;对策
一、研究目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已经是新时期下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和2002年教育部分别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已逐步走上正轨。
贯彻落实上述《意见》和《纲要》10多年之后,我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到底如何?其“三多三少”现象必须引发我们的重视:学生心理困惑日益增多,但学生乐意接受的咨询(辅导)途径较少;前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的人群中家长居多,而学生主动求助者偏少;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日益增多,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专职教师甚少。《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并在“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及《学校德育“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完善学校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开展生命教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转介机制。”面对上述“三多三少”现象,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贯彻《纲要》精神,创新心理辅导和咨询的途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本课题拟在学习贯彻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德育“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从本区域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辅导现状出发,以构建和谐教育、改进教育民生的视角来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本区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在调查中,通过前期的半结构化访谈,我们自制了一份心理咨询调查问卷对全区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开展了抽样调查。该问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本区域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现状,了解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和看法。
(二)研究内容
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加强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找到促进本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可行的途径与方法。希望本研究最终能够为创新心理辅导和咨询的途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对区域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现状的分析:学习压力大,求助意识弱,对心理咨询的要求、喜欢的心理课程等项目的分析。
促进本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对策。
(三)研究对象
2012年3月我们对奉贤区中小学的学生共969人进行了测验调查,被试具体分布见表1。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区域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现状调查结果
1.学生的心理困惑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困惑分别见图1、图2、图3。
2.遇到心理困惑如何处理
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各学习段的学生的处理方式见图4。
3.主动打电话给心理咨询师
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学生若有心理咨询师的电话,他们的求助意愿程度见图5。
4.最希望谁帮你解决心理问题
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学生最希望帮自己解决问题的对象调查结果见图6。
5.心理咨询的地点
学生对心理咨询地点偏好的调查结果见图7。
6.喜欢的心理课程
各学龄段学生喜欢的心理课程见表2。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困惑颇多,学习压力位居第一
由图1、图2、图3不难看出,学生最大的心理困惑是“学习成绩不好”。调查发现,有57.8%的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而这有可能与“父母要求过高”有关,这也是学生公认的第二大心理困惑。当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上要求上进的内心需求。
在中小学阶段,另一个烦扰学生的问题是“同学犯错该不该告诉老师”,若告诉老师,自己就背叛了同学,会被同学们排斥;若不告诉老师,又违背了心中的正义,而中小学生正是道德情感快速发展形成的阶段,因此,这一问题成了他们心中难以解决的矛盾,28.3%的中小学生都存在这个困惑。
高中阶段比较突出的心理困惑还有“妈妈过于唠叨”,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矛盾更加激化,30.6%的高中生正面临此问题。另有29.7%的高中生为“失恋”而烦恼,恋爱现象在高中阶段已不容忽视,而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高中生来说,如何应对“失恋”就成了困扰他们的又一难题。
2.学生求助意识比较弱
由图4我们可知,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后求助意识较弱,62.6%的学生采用的方法是“找朋友倾诉”,这一点无论是在小学、初中或高中都是如此,因为朋友是最值得信赖的,身为同龄人更能理解自己的困惑,始终站在自己这边,为自己出谋划策并保守秘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到心理咨询室找心理老师,还有小部分同学选择“上QQ找心理老师”“用学到的心理知识自我调节”或“拨打心理热线”。学生到心理咨询室主动求助的意识总体较弱。
较小学生和高中生而言,初中生的求助意识明显要强很多,41%的初中生遇到心理困惑会去咨询室找心理老师。在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心中,父母的地位渐渐下降,他们崇拜老师,在他们眼里,老师什么都懂,是最听老师话的一个阶段。高中生对很多事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三分之一的高中生表示更倾向于用学到的心理知识进行自我调适。
由图5可知,若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他们有心理老师的手机号码,76.5%的学生会选择打电话给老师求助。从数据上看,年龄越小,越愿意主动求助。
3.学生对咨询对象的要求各异
由图6不难看出,学生更喜欢同性、年轻的心理咨询师。同性的咨询师有着相类似的成长过程,比异性更易理解自己的心理过程,而年轻的心理咨询师较易接受新一代年轻人的想法,代沟越少越容易接受和理解自己。出于这样的想法,无论小学、初中或高中生都偏爱找同性、年轻的心理咨询师。而他们对于是否本校的心理老师或外校的心理老师则没有特别明显的偏好。有的学生喜欢本校的心理老师,因为比较熟悉,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感;有的喜欢外校的心理老师,认为这样的老师看问题比较客观,没有偏见,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他也比较安全,不会影响自己以后在学校的表现;其他同学则喜欢班主任帮他解决心理困惑,因为班主任与自己接触最多,最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够更好的帮助自己分析问题。
由图7可知,对于进行心理咨询的场地,42%的学生喜欢在校园内一个比较僻静的地方进行心理咨询。他们认为心理咨询室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在心理上给他们造成了一种压抑感;特意进入心理咨询室肯定是有心理问题需要咨询的,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校园内随便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不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心情也容易放松下来。这提示了我们心理老师可以走出心理咨询室,找一个舒适的环境进行心理辅导。
四、促进本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评估
在“奉贤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奉贤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区教育局负责具体运作,筹备和建设奉贤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培训、指导和咨询等工作,发挥其在规划制订、标准研发、研究、培训、督导等方面的作用。
启动奉贤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十百千”工程:制订《奉贤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根据评估标准对区内所有中小学进行达标验收,实现100%的中小学校达到区级合格标准,其中10学校成为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通过示范辐射和引领,推动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试行)》精神,分批完成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改造,三年内实现100%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达标建设;探索“温馨教室”创建的方法和途径,把微笑、激情、公正、宽容带进教室,形成“人人参与、班班争当”的创建氛围,鼓励有创意、有特色、有实效的“温馨教室”,评选出1000个“温馨教室”。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在心理团体辅导课方面,规范课时安排与教材教法,通过定期教研活动、区优秀心理健康教师示范展示课等活动,引导全区教师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教法及教学有效性,积极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挖掘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开发生命与心理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同时,通过分学段开展区级优秀心理辅导活动课评比以及分小组进行一课多磨活动,建设一批优质心理辅导活动精品课。
在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方面,各学校要通过建设心理健康图书角、发行心理小报、校刊、板报,开设专门心理宣传橱窗以及校园广播节目等途径,加强宣传,构建有利于学生随时参与的多样化平台,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校心理网站或在校园网上开辟心理专栏、开设论坛,方便师生、生生交流,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晓度与参与率。在各校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区每年举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根据区域特点和学生需求,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并建立资源库。活动形式包括:心理剧展演、优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展示、心理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校外生存拓展训练、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等。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组织骨干教师和专职教师培训班。培养和造就10名专家型教师、30名优秀骨干教师,增强学科优秀人才的储备,确保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有效运转。
一、有关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途径、方法及基本原则做出了规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师资队伍、条件保障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要求。2002年8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及组织实施等都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许多地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行政推动不够,科研指导力度缺乏,机制不健全,心理专兼职教师无职称系列可走,心理老师师资队伍出现了这边培训那边流失的严重问题等。
二、有关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随着社会发展和升学竞争的加剧,广大小学生的心理负荷不断加重,心理问题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在小学心理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时,凭借的是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很少把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与其结合起来加以考虑。这种主观判断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学习为主的在校行为,如学习用功、乐于学习、遵守纪律、求知欲强等;二是以品行为主的处事行为,如乐于助人、不损人利己、与教师相处融洽等;三是以心理特征为主的个体行为,包括少有逆反心理和乐于交往、不固执己见等。由于理论界对何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应包括哪些内容等,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说法,再加上小学教师缺乏对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各种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深刻认识,小学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与心理学界所界定的标准比较起来,往往表现出许多差异,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制定科学的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能够判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是解决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问题的关键,而制定科学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应注意:(1)体现发展性。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又会发生一些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心理学界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制定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要及时地体现发展了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2)富有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特征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时期的人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也是有差异的。(3)具有全面性。制定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在内容上要全面,能够反映出小学生心理的各个维度的发展特征。
三、当前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小学心理教育逐步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许多小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为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不少学校把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参加心理测验。这种片面的做法,不仅没有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问题,而且有时有意无意地制造了学生新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新的心理疾患,从而使心理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认为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许多学校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向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来是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实质上是把实施学校心理教育的责任推卸到个别心理咨询教师身上,致使广大学生需要心理服务的要求得不到满足。(3)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教育课。不少学校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开展心理教育课堂教学。这种做法,不仅很难深入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不能灵活、及时地顾及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解决好实施小学心理教育的策略问题是获得心理教育最佳效果的必要前提。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讲,为了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小学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注重实施两个策略:一是全面动员,多渠道、全方位地将心理教育贯穿于小学各项工作之中,形成专门与非专门渠道;二是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变学校“孤军奋战”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合唱”。只有形成小学心理教育网络,才能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总之,当今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重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建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了当前业内工作者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教师只有掌握科学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才能准确、深刻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教师只有准确、深刻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2]江海燕.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2.
[3]李建平,金志明.《认清功能明确目的》,《中国教育报》.
[4]林建华.《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
1.父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奠基者。作为小学生的家长,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生命及其生物遗传基因,同时也奠定了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块基石。不用说入学前的心理健康基础是家长打下的,就是进入学校后,家长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不可低估。
根据2005年对柳州市1781名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对家庭环境因素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所调查的4所学校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1]该项研究还认为,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承诺、互相帮助和支持,并直接表达情感,彼此倾听和倾诉;同时,如果家庭成员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活动的兴趣都比较浓厚,比较重视在文化知识上的共同学习、讨论和进步,在家庭中鼓励参加社交,有一定娱乐活动,家庭气氛比较融洽等,这些对小学生心理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反之,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情绪以及相互之间矛盾对立的程度高,过分强调各个成员的独立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活动和交流比较少,家庭气氛比较沉闷压抑,则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
其实,家庭作为孩子在学校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活动环境,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等氛围因素,都构成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有研究结果显示,学习不太好儿童的家长,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方面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组的家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低于正常儿童组的家长。除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先天的遗传性因素考虑之外,家庭环境因素势必制约和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2.教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塑造者。与家庭环境相比,学校作为专业和职业的教学和育人机构,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显而易见地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而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师,理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起自觉、理性和科学的塑造者角色。因此,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作为一项日常的重要工作职责,常抓、抓好。
2.1 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树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充分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摒弃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处理问题学生,或是针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工作等错误观念。根据目前小学校中的具体情况,我们提倡,班主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最好的心理辅导教师。
2.2 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活动形式、持续时间等具体操作问题,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遵循。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能力的同时,应关注和体验孩子心灵的感受,而教会孩子去“将心比心”地感受,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心与心的交融只能在日复一日的具体互动中实现。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触及灵魂、终生受用的百年大计、人心工程;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来自教育者的各种影响,形成了与教育者十分相似的行为习惯,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兹不赘言。
2.3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过程,特别是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说教上,而应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融入生活,在实践中让他们得到心灵的熏陶,在参与中引导他们合理释放自己,进而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行。其中,在当今小学生、特别是城市小学生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尤其注意为学生创造挫折情境、增加抗压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学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让学生在认真思考、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心理得到锻炼,承受挫折能力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伙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者。在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个学生心理产生了某种障碍和困扰,他既不跟家长讲,更不在老师面前吐露,而是在他的伙伴中寻求宣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伙伴的作用不可忽视。
这个观点恰好得到了2007年合肥市一项关于小学生心理复原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的实证研究的支持。[2]所谓“复原力”(resilience),是个心理学术语,指个体、学校、家庭和社区能够成功地应付生活中出现的挑战,比如生活变迁、不断增加的压力、危险因素等的一种能力。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均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正相关,其中同伴支持与心理复原力关系最密切,说明与同伴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对儿童复原力具有促进作用。毫无疑问,同伴的支持对于小学生应对挑战等带来心理振荡所具有的作用力,对于小学生建立一种健康的心理平衡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伙伴关系是小学生群体中年龄相近、处境相同、心理类似的一种紧密关系,他们“同声相近、同气相求”,在日常的大量互动中,最容易达成心理共振和情感交流。比如,不少学校就通过成立“特色小组”,不仅满足了不同小学生的不同兴趣需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独立性等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充分张扬每个小学生的个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伙伴间交往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特别发挥好这种伙伴之间的亲密互动作用,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好伙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创设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团队互动情境,让他们在为达成某一共同目标而进行的交流、协作与互动过程中,化解心理困扰,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父母、教师和伙伴这三种角色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关键因素;抓好这三个因素,就可以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伙伴互动环境,从而可以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成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相反,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儿童学习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学习成绩不好反过来也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必然导致小学生心理-成绩的恶性循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以及教育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待人接物能力;教师不但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还应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这种科学的育人观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重视。
但是,必须认识到,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有规律的连续过程,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就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教育者要分析和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正面的、积极健康的影响,目的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养成教育的本质就是心理自觉性的养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持久塑造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开题报告的质量写得好与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
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历程,追忆战士的丰功伟绩,对概况、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
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
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
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
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
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名称: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一、立论依据
研究意义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与核心,同时也是智能正常发挥的保证。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此,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文献综述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物质和精神二者缺一不可。小学生的天生素质如何发展,有赖于他的周围环境,而其心理怎样发展,则取决于他的生活过程。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遗传、营养、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心理的自我强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自杀呈现低龄化趋势。应试教育与学习压力的超负荷造成少儿身心的亚健康。心理疾患的高发是造成自杀行为的低龄化的重要原因。我国未成年人在情感、人格、人性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普遍存在的校园欺侮现象也是造成少儿自杀的原因之一。家庭因素对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有着重要关联。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与减负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有效防治自杀的重要途径。
田云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与目标取向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国内比较常见的提法还有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等。这类提法含义基本一致,即离不开心理二字,最终还在于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还有一类提法比较普遍,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诊断、心理卫生等。这类提法沿用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术语,但含义十分广泛,在学校也多指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我们沿用心理咨询这个术语,从心理咨询自身的发展来看,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编辑的《心理学百科全书》(1984年)认为,心理咨询应遵循两种定义模式,即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指出咨询心理要始终遵循着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咨询对象(不是患者)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已经存在的能力,或者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的模式,它试图帮助咨询对象得到充分的发展,扫除其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高平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影响三方面分析得出: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依据,环境影响是条件。要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必须从改善外部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各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就安康的实质;认识到了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适应问题、情感问题、学习问题、行为和人格偏离四大类,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我们应当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生物的、环境的、教育的几个方面来分析。
二、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提出了全面素质的概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
1、通过研究,全面了解小学生心理状况,获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通过实验研究,获得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个案,探索出适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2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3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4社会环境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心理测试法、经验总结法、成果分析法。
三、论文大纲
1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
(1)遗传因素;(2)生理因素;(3)心理因素等。
2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2)家庭氛围;(3)家庭关系;(4)教养方式;(5)家长的榜样;(6)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3、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
(1)校风与班风;(2)学校环境;(3)教学内容和方法;(4)教师素质;(5)师生关系。
4、社会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生活;(2)大众传媒;(3)社区环境。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4(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