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因组学研究范文

基因组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因组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因组学研究

第1篇:基因组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功能基因组; 西瓜; 甜瓜; 黄瓜

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又被称为后基因组学(post-genomics),它是利用结构基因组学提供的丰富信息和产物,借助高通量、大规模的试验分析方法,在全基因组或系统水平上研究基因的功能,弄清生物体中各组分是如何工作并形成有功能的细胞、组织及整个生物体[1]。其目标是明确基因组中全部基因的功能, 揭示植物生长发育、环境应答互作的分子网络, 从而全面阐释植物的生物学基础。目前,水稻、拟南芥等模式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发展较快,近几年随着科技进步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葫芦科作物基因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西瓜基因组全长约425 Mb,甜瓜约450 Mb,黄瓜约376 Mb[2], 基因组大小比较适合开展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组研究。2007年由西班牙牵头组织,美国、中国、法国、以色列、日本等国家的14个实验室联合启动了国际葫芦科基因组计划(International Cucurbit Genomics Initiative,ICuGI),该计划为瓜类蔬菜的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2008年相继启动了葫芦科三大作物西瓜、甜瓜、黄瓜的全基因组测序计划[3]。随着基因组测序工作的陆续完成,瓜类作物基因组研究逐步进入到功能基因组研究时代。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主要研究方法在西瓜、甜瓜以及黄瓜上的应用概况。

1 高通量、大规模EST测序及功能解析

EST(Express Sequence Tag)是指通过对cDNA 文库中随机挑取的克隆进行大规模测序所获得的cDNA 的5’或3’端序列,长度一般为150~500 bp。EST是基因编码序列的一部分,通过与数据库中已知功能的基因序列进行对比,从理论上可推测其基因功能。EST已发展成为新基因发现的有效途径,也是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改良和测序成本的降低,高通量、大规模EST测序及功能解析开始广泛应用。

西瓜EST研究方面,A. Levi 等[4]通过与叶片cDNA消减杂交构建了西瓜果实发育不同时期(授粉后12、24、36 d)果肉消减cDNA文库,获得了832条无冗余EST,序列比对分析表明有410个EST-unigenes与已知编码蛋白的基因同源,按功能归类分属于初级代谢、氨基酸合成组装、细胞膜运输、细胞分裂、细胞壁代谢、细胞骨架和细胞形成、基因转录和表达、信号转导、抗性防御和次级代谢。这些潜在的功能基因序列为日后开展西瓜果实发育和品质形成的遗传与功能基因组研究奠定了基础。吕桂云等[5]通过构建枯萎病菌诱导的西瓜根系组织SSH-cDNA文库,对测序获得的4 431条高质量EST序列进行聚类拼接,获得1 756个非重复序列,基因功能分类表明抗病与防御相关基因约占36.3%,对获得的西瓜与枯萎病非亲和互作中部分特异性表达的基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可能参与西瓜与枯萎病菌非亲和互作的转录因子、激酶和防卫基因及茉莉酸和木质素2个主要代谢途径。Guo等[6]采用Roche/454新一代测序技术,从西瓜4个果实发育期(授粉后10、18、26、34 d)获得了577 023个高质量EST,组装成了75 068个unigenes,有54.9% 的unigenes与GeneBank中的已知基因同源,其中2/3来源于黄瓜。Gene Ontology (GO)注释表明,有33 853个unigenes(45.1%)获得至少1个GO术语,被注释序列的基因功能分属于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类别、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类别和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类别,所占比例分别为38.6%、38.6%和36%,另外大约29%的unigenes同时具有以上3种功能分类。生物过程类别的基因主要参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和生物合成过程,表明果肉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发生了广泛的代谢活动。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及实时定量PCR验证表明有3 023个基因在果实发育不同时期存在显著的表达差异,表达量差异至少在2倍以上。研究发现细胞壁相关基因在未成熟白瓤果肉组织中高效表达,而类葫芦卜素代谢基因(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和番茄红素-β环化酶)、蔗糖代谢基因(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在果实发育不同时期差异表达明显,作者对与果实品质相关的一些生化途径如纤维素合成、木栓质合成、葡萄糖合成降解以及淀粉合成降解等进行了进一步鉴定。

甜瓜大规模EST测序及功能解析方面,Nurit Katzir等[7]通过构建甜瓜EST数据库,从4 800条序列中鉴定出与甜瓜果实香味代谢相关的3类基因家族,乙醇乙酰转移酶、倍半萜合酶和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克隆得到候选基因的全长序列,研究了这些基因在不同甜瓜品种间的表达模式。Daniel Gonzalez-Ibeas等[8]通过对8个来源于甜瓜不同组织和生理状态的cDNA文库(包括授粉后15 d和46 d的2个果实的文库)测序和序列拼接、组装,获得16 637个无冗余EST。通过与拟南芥基因组做生物信息学比对分析,发现众多个与果实发育相关的基因,如ACC合成酶、ACC氧化酶、细胞壁代谢酶、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酶、MADS-box 基因等。实时定量PCR表明在果实成熟期乙烯受体基因EIN4表达量翻倍,表明该基因与果实成熟期乙烯信号调控相关。MADS-box 基因SVP在果实成熟期表达量下降了4倍,番茄红素ε环化酶基因(LUT2)和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基因(TCH4)表达量也下降了4倍。2011年,Christian Clepet等[9]构建了4个不同类型甜瓜品种不同植物组织的11个全长cDNA文库和4个标准化cDNA文库,分别获得71 577 条和22 179条EST,能够组装成24 444条unigenes,基因对比显示有75%~85%的序列与双子叶植物同源,70%与单子叶植物同源,有6 972个基因家族在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间具有保守性。对数字基因表达谱研究,结果表明有175个基因为组织特异表达,这些基因为未来开展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作者从这些序列中鉴定出了4 068个SSR和3 073个SNP,并对1 382个全长转录组进行了分析。为了解甜瓜对盐胁迫的抗性反应机制,Shiwei Wei等[10]构建了耐盐甜瓜品种根系组织的抑制消减杂交(SSH)cDNA文库,测序获得262条uni-ESTs,有161条序列与已知基因高度同源,128条与未知功能基因同源,有很多基因显示与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相关。研究表明,甜瓜耐盐受众多蛋白质调控,这些蛋白涉及细胞代谢、能量、转录、信号转导、蛋白质命运以及细胞拯救和防御等生物过程,表明甜瓜作物耐盐存在复杂的抗性反应机制。

在黄瓜上面,Dae-Jae Kim[11]构建了黄瓜子叶生长不同时期的cDNA文库,筛选出大量与衰老相关的基因,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了365个克隆,发现有很多基因表达量提高,这些基因有些功能已知,有些功能未知。齐晓花等[12]采用SMART 技术构建了高抗白粉病的黄瓜品系JIN5-508 的叶片cDNA文库,利用该文库随机挑选的8 352个克隆从5’端进行单向测序,共获得8 035个有效的ESTs,序列的平均长度为838 bp。从文库中筛选出了大量的低丰度表达基因,约占unigene总数的72.5%,1 991个unigenes 获得分子功能注释,其中与蛋白结合活性和催化活性相关的基因分别达到了41.34%和38.72%;在获得功能注释的unigene 中,有部分抗病抗逆相关基因高丰度表达,其中3个unigenes与拟南芥白粉病抗性基因Mlo2、Mlo8 和Mlo14 高度同源。盛慧等[13]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黄瓜胚胎发育早期和晚期差异表达cDNA文库,经反向Northern blot杂交检测,共得到97个阳性克隆。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测序后的序列进行质量检测和聚类、拼接,共得到93个Uni-ESTs,其中包括86个singletons 和7个contigs。将上述EST序列在GenBank上进行BLAST比对,有83个EST片段找到了与之匹配的同源序列,有10 个EST片段未找到同源序列,推测可能是新基因。其中很多EST与拟南芥、水稻或玉米蛋白质数据库中的热激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将以上序列进行功能分类,发现在胚胎发育早期细胞防御和代谢过程占主要位置,而在胚胎发育晚期细胞防御和抗渗透胁迫功能是非常重要的。Guo等[14]以黄瓜全雌系和雌雄同株系测序获得353 941条EST,其中188 255条来源于全雌花,165 686条来源于雌雄花,结合5 600条GeneBank收录的EST和mRNA序列,组装成了81 401条unigenes。通过基因功能注释和分析,预测了343个生化代谢途径。对数字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大约200个基因在不同花性型存在差异表达,为研究植物花分化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新的认识。潘宇等[15]构建了黄瓜授粉前后多个发育阶段的幼果组织cDNA文库,测序获得116条EST,92.2% 的长度在400 bp以上,19% 为重叠序列。在GeneBank中进行BLAST分析后确认与已知功能基因相似的EST序列有71条,有相似序列而功能未知的基因和没有相似序列的EST序列各占19.83% 和18.97%。

2 TILLING技术

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该技术借助高通量、标准化的检测手段,快速有效地从经化学诱变剂(EMS)诱变过的突变群体中鉴定出点突变。与传统的插入突变比,TILLING技术利用传统的化学诱变获得突变体,不需要耗时的转基因和复杂的组织培养过程,具有高通量、低成本、高效率等诸多优势。目前,TILLING作为一种全新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已经用于多种植物。

TILLING技术在葫芦科作物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甜瓜方面,2007年,Yaakov Tadmor等[16]最先用EMS诱变构建了甜瓜品种Noy Yizreel的突变基因库,共产生3 000个M2家系,发现了大量新的表型突变,大部分为隐性单基因控制。Fatima Dahmani-Mardas等[17]建立了甜瓜品种Char Mono (Cucumis melo L. subsp. melo var. cantalupensis)的TILLING技术平台,CharMono系雌雄同株、呼吸跃变型,在M2现了大量子叶、茎蔓、花和果实发生的表型突变,利用与果实品质相关的11个基因筛选突变株系,发现大约每隔573 kb会发生一个突变,大部分都是G/C 突变成 A/T ,也有G/C 到 C/G,T/A到 A/T和C/G到A/T的变异,外显子测序表明31.3%为基因沉默突变,65.1%为错义,2.4%为转录终止,1.2%为拼接剪接突变,氨基环丙烷羧酸氧化酶基因CmACO1筛选到7个独立的点突变,其中G194D果皮颜色变异明显,果实延迟成熟黄化,而果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肉颜色仍然与野生型一样。G194D自交纯合株系也呈现出果实发育期延长、果肉变硬和果实延熟,并且在2个不同试验地点表现一致,这些表型变异证明了G194D系CmACO1基因突变而来,该研究利用TILLING技术成功创造了甜瓜品质新资源,显著提高了品种货架期。Mireia González等[18]建立了甜瓜品种Piel de Sapo (Cucumis melo subsp. melo var. inodorus)的TILLING技术平台,Piel de Sapo系雄全同株、非呼吸跃变型,EMS诱变得到2 368个M2家系,用病毒侵染抗性相关的2个基因Cm-eIF4E(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eIF(iso)4E(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异构体)、4个与果实成熟相关的基因ACO1、Cm-NOR、Cm-DET1、Cm-DHS(脱氧羧腐胺赖氨酸合酶)以及PDS(八氢番茄红素去饱和酶)筛选突变株系,发现有4个Cm-eIF4E等位基因突变,推测其中的2个改变了蛋白质功能,PDS有2个等位突变,发生在外显子的突变改变了蛋白质功能,造成了苗期白化表型突变。4个与果实成熟相关的基因在群体中筛选突变,得到8个突变的家系。徐美红等[19]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2种方法用于检测这8个突变家系的碱基变化。在直接测序中,4个突变家系的测序结果清晰,能够确认碱基的变化;其他4个家系的结果不清晰,不能确认碱基的改变。在克隆测序中,8个家系的测序结果均清晰,能够直接确定目的基因的点突变。在2种方法的比较中,克隆测序的准确率、效率明显优于直接测序法。

黄瓜方面,以色列的R. Fraenkel等[20]通过EMS诱变获得了大约1 000个M2家系,在苗期发现了诸如植株矮化、子叶自发病变、黄(花)叶、白化苗、叶片卷曲、窄型黑色子叶等诸多表型突变,利用PDS-3(八氢番茄红素去饱和酶)筛选突变株系,发现了4个突变家系,测序表明碱基突变均发生于基因内含子区域,因此并未造成相应的黄化表型突变。该套突变体库为黄瓜反向遗传学及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西瓜作物TILLING技术的应用尚未见正式报道,美国农业部蔬菜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目前正在从事相关的工作,预计将很快取得进展。

3 DNA芯片

DNA芯片是利用已知基因组序列,或来自未知序列的 cDNA 克隆制备模板 cDNA,通过人工或特定的仪器将大量模板 cDNA 按设计好的顺序定量地固定在载体上制备成高密度的微阵列。将标记好的样品 cDNA 片段(来自不同细胞、组织或整个器官)与模板上的cDNA 进行分子杂交。根据不同材料间基因差异表达的信息,推论某个基因的功能或鉴定和分离目的基因。DNA 芯片还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谱、突变基因筛选和转基因鉴别等方面。

在西瓜上,Levi 等[4]通过与叶片cDNA消减杂交构建了西瓜果实发育不同时期(授粉后12、24、36 d)果肉消减cDNA文库。为进一步探究这些EST-unigenes在果实发育不同时期的转录表达差异,W. Patrick Wechter等[21]利用微列阵(microarray)技术对这些EST进行了差异表达分析,发现与叶片相比,有335个ESTs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表达量差异至少在2倍以上。其中有211个与已知功能基因同源,96个为未知基因。这些基因参与了维管系统、类胡萝卜素合成、转录调控、病原和逆境胁迫响应以及乙烯合成等,实时定量PCR也验证了这些功能基因的差异表达。

在甜瓜上,张红等[22]利用国内首个甜瓜cDNA 芯片Melon cDNA array ver1.0检测了新疆厚皮甜瓜(Cucumis melo var. ameri)果实基因表达以及经60Co射线辐射诱变后的新疆厚皮甜瓜酸味抗病变异株成熟果实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该芯片平均能够检测新疆厚皮甜瓜基因2 008个,检测出的基因占该芯片基因探针总数的65.4%。发现酸味抗病变异株上调表达的基因有251个,占检出基因总数的12.5%,下调表达的基因224个,占检出基因总数的11.16%。RT-PCR重复试验表明用Melon cDNA array ver 1.0检测新疆厚皮甜瓜成熟果实基因表达水平是可行的。Daniel Gonzalez-Ibeas等[23]利用抗西瓜花叶病毒甜瓜材料TGR-1551,感病材料Tendral,用DNA 芯片检测了17 443个unigenes的表达,发现接种感染后TGR-1551比对照发生了显著的转录差异,与空白对照相比,Tendral有 3 291个unigenes 差异表达,TGR-1551有2 488个unigenes 差异表达,共有677个unigene unigenes受到抑制表达。说明TGR-1551发生了广泛、深刻的转录差异。

在黄瓜上,毛伟华等[24]通过GenBank搜索已的生物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序列, 设计特异性引物, 采用RT-PCR法扩增这些酶的相应基因片段,在完成432个基因片段的克隆分离、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研制出国内首张黄瓜cDNA 芯片。该芯片含有9个质控cDN段和423个cDNA探针, 涉及光反应、卡尔文循环、碳水化合物代谢、水-水循环、信号传导、激素代谢、光呼吸、防御、蛋白与氨基酸代谢等多个代谢途径。利用该芯片对黄瓜缺镁胁迫下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初步研究, 发现在缺镁胁迫下差异表达的22个基因, 其中10个基因的表达受缺镁处理抑制, 12个基因的表达受缺镁处理诱导。该芯片的研制为进一步研究黄瓜功能基因的高通量时空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为验证该套cDNA芯片杂交结果的可靠性,毛伟华等[25]研究了黄瓜在CMV 侵染胁迫下的基因表达谱变化,并对其中5个具有代表性的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进行检测,共获得67个差异表达显著的基因,其中42个基因下调表达,25个基因上调表达。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涉及了许多重要代谢途径,许多与光合作用、氮同化相关的基因受到明显的抑制,而一些防御相关基因和信号传导相关基因则诱导表达。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与CMV 胁迫相关的功能未知基因或未有任何功能信息的基因。研究发现,CMV 胁迫引发了黄瓜代谢发生一系列复杂的适应性变化,PR1-1a 等基因可能在黄瓜防御CMV侵染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4 RNAi技术

RNAi(RNA interference)是一种双链RNA (double-stranded RNA,dsRNA)分子在mRNA水平关闭相应序列基因的表达或使其沉默的过程,也就是序列特异性的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PTGS)。RNAi技术具有高度的序列专一性和有效的干扰活力,可以特异地使特定基因沉默,获得功能丧失或降低的突变体,根据表型变异可推测该基因的功能,RNAi已发展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基因功能鉴定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2012年,ANA M.等[26]利用RNAi技术沉默甜瓜 Cm-eIF4E(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基因,通过对转基因T2代接种8种甜瓜易侵染的病毒,发现转基因植株对黄瓜叶脉黄化病毒(CVYV)、甜瓜坏死斑病毒(MNSV)、摩洛哥西瓜花叶病毒(MWMV)、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产生抗性,表明Cm-eIF4E的存在造成甜瓜对这4种病毒的易感染性。Cm-eIF4E基因对于甜瓜作物广谱高抗等位基因的发现,将是一个有效的选择途径。程鸿等[27]通过RT-PCR 方法从甜瓜中克隆得到白粉病感病相关基因CmMLO2 的cDNA 序列,RT-PCR 结果表明,CmMLO2 主要在甜瓜叶片中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受到白粉病菌胁迫时CmMLO2表达显著上调,表明CmMLO2 很有可能与白粉病发病有关。构建RNAi表达载体,利用叶盘转化法转化甜瓜,获得了PCR 阳性植株,对白粉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转化植株对白粉病具有抗性,证明通过ihpRNAi敲除CmMLO2,可以获得对白粉病具有抗性的甜瓜材料。

5 T-DNA插入突变

T-DNA(transferred DNA)是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内 Ti 质粒(tumor-inducing plasmid)上的一段 DNA, 它能侵染并稳定地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由于插入的 T-DNA 序列已知, 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的T-DNA 类似于给基因贴了一个序列标签。通过分离T-DNA 标签位点的侧翼水稻基因组序列, 可以快捷地找到含有标签的基因, 经过插入标签基因与突变体表型的共分离检测, 从而获得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任海英等[28]采用农杆菌侵染子叶外植体的方法产生T-DNA 插入的甜瓜突变体,筛选到一个蔓枯病抗性明显增强的突变体,命名为edr2,该突变体是T-DNA 单拷贝插入甜瓜染色体引起的,edr2 的蔓枯病抗性和标记基因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共分离。蔓枯病菌在突变体甜瓜edr2上的侵染过程与在野生型甜瓜上相比,分生孢子萌发率降低、芽管的伸长和菌丝的生长较迟缓。蔓枯病菌的侵染能引起edr2突变体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但是不引起野生型甜瓜的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本研究为选育抗蔓枯病的甜瓜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挖掘甜瓜-蔓枯病菌互作的基因提供了支持。

6 展 望

西瓜[29]、甜瓜[30]、黄瓜 [31]全基因组测序已完成并对外公布,测序获得的大量生物信息为开展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瓜类作物基因组研究逐步进入到功能基因组研究时代。可以预测,未来将会有更多不同类型的cDNA文库,包括全长cDNA文库被构建,更多的EST序列将被释放,从而为基因芯片的开发提供更多的源序列。另外,TILLING 、T-DNA突变体库的构建工作也将陆续启动或完成,更多的功能基因将被鉴定和分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深入有望鉴定和分离出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全部基因, 揭示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弄清在性状形成中基因与基因的互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基因调控网络的认识。届时人们就能够从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两个方面对基因进行修饰,在作物育种实践中实现分子设计育种,从而培育出抗逆性强、品质优良、有益人体健康的西瓜、甜瓜、黄瓜品种,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 Hieter P,Boguski M. Functional genomics: it’s all how you read it[J]. Science,1997,278(5338): 601-602.

[2] Arumuganathan K,Earle E D. Nuclear DNA content of some important plant species[J]. Plant Mol Biol Rep,1991, 9(3): 208-218.

[3] 许 勇,张海英,郭绍贵,等. 西瓜基因组学研究与全基因组测序计划[M]. 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2009: 27.

[4] Levi A,Davis A, Hernandez A,et al. Genes express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ripening of watermelon fruit[J]. Plant Cell Rep,2006,25: 1233-1245.

[5] 吕桂云,郭绍贵,张海英,等. 西瓜与枯萎病菌非亲和互作的表达序列标签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9): 1883-1894

[6] Guo Shaogui,Liu Jingan,Zheng Yi,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ranscriptome dynamics during watermelon fruit development:sequencing, assembly,annotation and geneexpression profiles[J]. BMC Genomics,2011,12: 454.

[7] Katzir N,Portnoy V,Benyamini Y,et al. Functional genomics of gene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melon aroma[J]. Cucurbitaceae,2006: 31-38.

[8] Daniel Gonzalez-Ibeas,José Blanca,Cristina Roig,et al. MELOGEN:an EST database for melon functional genomics[J]. BMC Genomics,2007,8: 306.

[9] Clepet C,Joobeur T,Zheng Y,et al. Analysis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generated from full-length enriched cDNA libraries of melon[J]. BMC Genomics,2011,12: 252.

[10] Wei S,Wang L,Zhang Y,et al. Identification of early response genes to salt stress in roots of melon(Cucumis melo L.)seedlings[J]. Mol Biol Rep,2013,40(4): 2915-2926.

[11] Dae-Jae Kim. A study of cotyledon senescence in cucumber(Cucumis sativus L.)based on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and cene expression[J]. Journal of Plant Biology,2004,47(3): 244-253.

[12] 齐晓花,罗晶晶,Mouammar Alfandi,等. 黄瓜抗白粉病品系cDNA文库构建及EST分析[J]. 园艺学报,2010,37(6): 931-938.

[13] 盛 慧,秦智伟,周秀艳,等. 利用SSH 技术鉴定黄瓜胚胎发育相关基因[J].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1): 2292-2299.

[14] Guo S,Zheng Y,Joung J G,et al.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cumber flowers with different sex types[J]. BMC Genomics,2010,11: 384.

[15] 潘 宇,蒲志群,肖雅文,等.黄瓜幼果cDNA文库构建与EST测序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6): 30-35.

[16] Tadmor Y,Katzir N,Meir A,et al. Induced mutagenesis to augment the natural genetic variability of melon(Cucumis melo L.)[J]. Israe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2007,55,159-169.

[17] Dahmani-Mardas F,Troadec C,Boualem A,et al. Engineering Melon Plants with Improved Fruit Shelf Life Using the TILLING Approach[J]. PLoS ONE,2010,5(12): 15776.

[18] González M,Xu M,Esteras C,et al. Towards a TILLING platform for functional genomics in Piel de Sapo melons[J]. BMC Research Notes,2011,4: 89.

[19] 徐美红,闫景景,陆文玉,等. 甜瓜“Pield Sapo”TILLING平台的测序[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2,30(5): 34-39.

[20] Fraenkel R, Kovalski I,Troadec C, et al. A TILLING population for cucumber forward and reverse genetics[M]. Cucurbitaceae,2012,Proceedings of the Xth EUCARPIA meeting on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Cucurbitaceae(eds. Sari, Solmaz and Aras) Antalya (Turkey), 2012: 598-603.

[21] Wechter W P, Levi A,Harris K R,et al. Gene expression in developing watermelon fruit[J]. BMC Genomics,2008, 9: 275

[22] 张 红,张志斌,王怀松,等. 应用基因芯片检测酸味抗病甜瓜果实基因表达[J]. 西北植物学报,2009,29(4): 0669-0673.

[23] Gonzalez-Ibeas D,Canizares J,Aranda M A. Microarray Analysis Shows That Recessive Resistance to Watermelon mosaic virus in Mel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duction of Defense Response Genes[J]. Mol Plant Microbe Interact,2012, 25(1): 107-118.

[24] 毛伟华,龚亚明,宋兴舜,等. 黄瓜cDNA芯片的构建及其在黄瓜缺镁胁迫下基因差异表达研究中的应用[J]. 园艺学报,2006,33(4): 767-772.

[25] 毛伟华,龚亚明,宋兴舜,等. CMV侵染胁迫下黄瓜重要功能基因表达及代谢响应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1):3691-3697.

[26] Rodriguze-Hernandez A M, Gosalvez B, Sempere R N,et al. Melon RNA interference(RNAi) lines silenced for Cm-eIF4E show broad virus resistance[J].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2012,13(7): 755-763.

[27] 程 鸿,孔维萍,何启伟,等. CmMLO2:一个与甜瓜白粉病感病相关的新基因[J]. 园艺学报,2013,40(3): 540-548.

[28] 任海英,方 丽,茹水江,等. 抗蔓枯病甜瓜突变体edr2 抗病现象的初步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9): 3131-3138.

[29] Guo S, Zhang J, Sun H,et al. The draft genome of 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 and resequencing of 20 diverse accessions[J]. Nature Genetics,2013,45(1): 51-60.

第2篇:基因组学研究范文

牡蛎俗称海蛎子,是世界第一大养殖贝类,是人类可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之一。除了可食用外,牡蛎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对内湾和近海水域藻华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基因组学发展迅速,影响越来越大,几乎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山东海洋科技人员一直致力于海洋生物基因的开发和应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长期研究海产动物遗传与育种研究,特别关注牡蛎等海洋贝类性状的遗传基础和改良方法研究。2008年5月,张国范研究员和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郭希明博士联合组成了一支国际牡蛎基因组研究团队,正式发起国际牡蛎基因组计划,拉开了我国水产养殖动物首个基因组研究计划的序幕。

研究人员针对牡蛎基因组的高杂合度问题,开发了短序列片段拼接新算法,开辟了分级组装新手段,为高杂合度物种的基因组测序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技术。2010年7月,绘制完成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养殖贝类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标志着基于短序列的高杂合度基因组拼接和组装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的基因组图谱标准。2012年9月19日,研究组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基于多组学方法揭示的牡蛎对潮间带逆境适应分子机制及贝壳形成复杂性的研究成果。这是我国水产养殖研究成果首次以长篇论文形式登上该刊物。

第3篇:基因组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民族音乐 价值 小学生 普及方法

一、民族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春秋时期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音乐是其中之一。儒家最为重视的“六经”中有《乐经》。《礼记》中的《乐记》和荀子的《乐论》是专门讨论音乐问题的重要论文。孔子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就是《诗经》,诗经多取自民间歌谣,后经删选加工,而成为古代重要的教育内容。“乐”即音乐,《诗经》等内容都是可以配上音乐来传授的,此即古人所谓的“歌诗”。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的完善离不开音乐。好的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人格境界。古人重视音乐,除娱乐之外,主要是通过音乐涵养性情。荀子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远。”(《荀子・乐论》)正因为认识到音乐对人的感化作用,古人特别重视音乐教育。

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陶冶人的情操、感化人的心灵,不好的音乐只能扰乱人心,因此古人十分重视音乐的内容,孔子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音乐不只是钟、鼓等所发出的声音,还有着感化人心的内容。因此,对音乐进行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荀子在《乐论》中说:“夫乐者,乐也,人之情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不使音乐染污邪恶之气,使音乐能够发挥感动人之善心的功能,这是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向。

再来看看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娱乐的功能似乎更多一些,而音乐的教育功能则相对弱一些,这从我们不甚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民族音乐是祖祖辈辈积累下的音乐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对其加以继承与发展。仅靠为数甚少的音乐工作者是不可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民族音乐的希望在儿童身上,我们应该大力推进民族音乐的普及工作。

民族音乐,顾名思义,就是民族特有的音乐,它包括民间音乐、民族器乐、少数民族音乐、戏曲音乐等。民族音乐有的直接来自民间,有的来自民间且受到过音乐工作者的提炼与加工,有的虽为音乐工作者创作但题材取自民间。有些民族音乐经过音乐工作者加工制作后已经得已保存,还有些民族音乐依然活跃于民间。而有些民族音乐由于缺少保护,已经消失。要想让民族音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使他们养成欣赏民族音乐的习惯,热爱民族音乐。只有这样,民族音乐才有希望。另外,从教育人、培养人的角度说,民族音乐都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反映着真真切切的民族情感,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现在,不管是多大的小孩都能哼唱几句流行歌曲,为什么呢?不是这些音乐多么有吸引力,而是环境渗透的结果。一首流行音乐在其流行之时,无论站在哪个角落,都会侵袭人的耳朵。我们并不否认流行音乐的时代价值,能够经受时间检验的流行音乐最终会融入民族音乐的大河中。但凭心而论,大多数流行音乐,实是靡靡之音,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因此,流行音乐的教育功能十分有限。民族音乐中的经典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精品,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具有十分强烈的感化力,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民族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因此,民族音乐应该是音乐教育天然的、必然的内容。

二、在小学生中普及民族音乐的方法

有人说,在最白的纸上可以画出最美的图画。小学生纯洁善良,这个时候,我们选择最具真、善、美的东西来教育他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并细心地加以呵护,对他们的人生必将产生莫大的影响。音乐即具有传递真、善、美的功能,孔子说“成于乐”,就是说音乐具有诗、礼所不具有的综合功能。遗憾的是,我们对如此重要的音乐的重视程度却不如古人。民族音乐是音乐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近年来音乐教育界已有所认识,音乐教材中增加了民族音乐的份量,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还很不够。如何在小学生中普及民族音乐呢?

(一)发挥音乐课的音乐教育主阵地功能。小学的音乐课依然是弘扬民族音乐的主要渠道。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不能因为应试教育使音乐教育边缘化而自暴自弃,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有限的时空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强化音乐教学的效果。首先,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民族音乐的重要价值,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音乐教材中有民族音乐的元素,这些元素能不能发挥育人作用,完全依赖于音乐教师。由于音乐课普遍不受重视,缺少各种应该具备的条件,这使得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课上难以得到贯彻落实。广大音乐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使孩子们接触民族音乐,感知民族音乐,学习民族音乐,最终喜爱民族音乐。其次,教师应该结合自身条件和学校条件,有选择地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由于受到教师自身条件和学校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教材中提及的所有民族音乐都加以落实,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内容,以做到事半功倍。最后,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小学有六个年级,我们一般将之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不同年级的学生受社会影响的程度不同,故在对其进行音乐教育时方法上要有所选择。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较小,故教师应让他们多直接感知民族音乐,久而久之,就会在其心灵中种下民族音乐的种子。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并且已经与社会有较多接触,故其受社会的染污与影响较之低年级学生已十分明显,因此,音乐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时更要注意运用合理的方法,以防其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可以从他们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入手加以引导,如歌曲《编花篮》、二胡《赛马》、小提琴《梁祝》等都是其所熟知的经典音乐,从这些音乐入手必将能引起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当然,中高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教师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时可结合介绍音乐产生的背景,以及音乐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以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二)发挥音乐兴趣小组的功能。兴趣小组虽然只是由少数学生参加,但他们对弘扬民族音乐所起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我们注意到,很多家长十分重视孩子音乐特长的培养,但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被送到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因此,学校的兴趣小组就成了一种重要的培养渠道。学校应该重视兴趣小组的建设,使之发挥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条件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的音乐兴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音乐兴趣小组是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这里既可以学习民族歌曲,又可以学习民族乐器。

第4篇:基因组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基因多态性;候选基因

1 脑卒中概述

脑卒中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在人类各种疾病死因的排序中居第二位[1],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死亡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多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已成为当今世界医学的重要课题。

2 脑卒中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与脑血管危险因素密切关联,所以寻找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致病基因成为近年研究重点。

2.1 脂类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

2.1.1 载脂蛋白E(ApoE)基因

ApoE是血浆脂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脂类代谢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决定因子。马飞煜等[2]研究表明:ε4等位基因与I AA型脑卒中的发病相关,而与其他类型脑卒中无明显关系。

2.1.2 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B, ApoB) ApoB基因定位于2p23~24,是LDL的重要组成部分。 Aalto-Setala[3]等报道, ApoB基因C7673T突变T等位基因频率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及TIA患者中较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高,认为ApoB基因C7673T突变T等位基因与脑梗死及TI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2.2 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基因多态性

PAF可导致慢性血管病理损害,促进LDL的氧化修饰。张雄等[5]分析汉族人PAF-AH基因-994G/T多态性,发现LAA 型脑卒中组TT基因型、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2.3 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

MTHFR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关键酶,其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被认为是脑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6]。

2.4 炎症反应的相关因子的基因多态性

2.4.1 细胞介素-6(IL-6)基因

IL-6是一种炎症细胞因子,在急性炎症反应的启动中起着关键作用。Chmaorro A[7]等研究发现IL-6基因的CC基因型与较高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有关。Karahan ZC等[8]对SAA型脑梗死患者研究发现IL-6基因-174G/C多态性CC基因型相关。

2.4.2 IL-4基因 人IL-4基因中存在多个多态性位点。Robert等[9]报道IL-4 C590T是美国白种人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独立预知因子。

2.5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相关基因多态性

2.5.1 肾素基因(REN)

人类REN基因位于染色体1q32。Frossard等[10]研究得出REN基因G10631A多态性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5.2 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 AGT作为RAS的唯一底物AnglI形成的限速因子,是RAS活性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Guo ZS等[11]在对RAS基因多态与腔梗关系的研究中发现,AGT基因-704T/C与SAA亚型中梗死病灶的数目密切相关,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2.6 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 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家族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相关。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的研究探讨了NOS3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但所得结论不一。

2.6.1 NOS3基因 NOS3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7q36,编码eNOS。Elbaz等[12]研究发现,eNOS Glu298Asp T等位基因纯合子进行研究得出-922 G>A、-786 T>C与缺血性脑卒中显著相关。

2.6.2 NOS1基因 NOS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12q24.2-q24.31[13],编码nNOS。国内高鹏等[14]检测605例脑梗死患者和313例对照组人群的rs9658281和rs2682820位点基因型,得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OS1)基因rs9658281位点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有关。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基因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从遗传学角度筛查高危人群,进行早期预防,另一方面,基于不同亚型的易感基因不同,我们可以从遗传学角度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病因学分型,针对性进行个体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1 999.Geneva:WHO,1999.

[2] 马飞煜,邬伟,王风,等.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脂类代谢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关系的研究口].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8):513-516.

[3] Aalto-setalaK, PalomakiH miettinenH, et al. Genetic risk factors and ischa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ole of common variation of the genes encoding apolipoproteins and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nnMed, 1998, 30: 224-233.

[4] Gretarsdottir S,Sveinbj rnsdottir S,Jonesson HH,el a1.Localization of a susceptibility gene for common forms of stroke to5q12.Am J Hum Genet,2002,70(3):593-603.

[5] 张雄,袁成林,张桁忠,等.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994(G T)突变与脑梗塞的关联性.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5,22(4):450-452.

[6] Ho GY,Eikelboom JW,Hankey GJ,el a1.Methy-lenetetrahydr0fo1ate reductase

Singaporean stroke patients.Stroke,2006,37(2):456-460.

[7] Chmaorro A,Revilla M,obaeh V,el a1.The-174G/C polymorphisms of the interleukin·-6gene is a hall-mark of lacunar stroke .Cerebrovase Dis,2005,1 9(2):91-95.

[8] Karahan ZC,Deda G,SIPahi T,el a1.TNF-alpha一308G/A and IL-6-174G/C polymorphisms in the Turkish pediatric stroke patients.Thromb Res,2005,115(5):393-398.

[9] Zee RY, Cook NR, Cheng S. Polymorphism in the P-select in and interleukin -4 genes as determinants of stroke: 2004,13 (4) :389-396.

[10]

Frossard PM, Malloy MJ, Lestringant GG, et al. Haplo-types of the human ren in gene associated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stroke.Hum Hypertens, 2001, 15: 49.

[11] Guo ZS,Hong JA,Irvine KR,el a1.De novo induetion of a cancer/testis antigen by 5-aza-2'-deoxycytidine augments adoptive immunotherapy in a murine tumor model.Cancer Res,2006,66(2):1105-1113.

[12] 戴秀华,赵宝春.C一反应蛋白水平与基因型分析探讨不同类型炎症与脑卒中关系.中国综合临床,2005,21(9):792-794.

第5篇:基因组学研究范文

人际冲突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会发生的行为。处于“心理断乳”关键期的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并未成熟稳定,社会经验不足,在与同龄人交往中常产生语言和行为冲突及一些极端行为。长此以往,会使他们产生失望、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或自我封闭、逃避现实、自暴自弃的倾向。

在提倡各民族和谐共处的今天,多元文化聚集的高校中不同民族学生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的延边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不同于内地的民族分布刺激着大学生的生活,增加他们人际交往机会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着更多的人际冲突。民族身份、文化传统等的差异,特殊的家庭人际关系网构成朝汉大学生人际冲突的重要原因,形成了与一般高校的鲜明对比,也是大学生族际冲突的一种折射与缩影。因此,本文借探究朝汉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影响因素,以帮助朝汉大学生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素质教育质量,加强各民族文化共生共享,补充朝汉大学生人际冲突解决办法的理论建议。

一 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于人际冲突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并无统一意见。在此,我们认为人际冲突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对立行为,表现为人际关系双方之间的紧张和对抗,包括互相不理解、不信任、怀疑、敌意和对抗。人际冲突的双方都有的主观感受会产生带有主观体验的冲突行为,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排斥、敌视和侵犯。

1.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影响因素

人际冲突的过程是一个动态、不断改变的历程,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际互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所探究的朝汉大学生人际冲突是指朝鲜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之间由于差异、被侵犯、个性、沟通方面的不协调所引发的交往紧张状态和对抗过程。

第一,人际交往中气质、个性的差异常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当代青年“自我为中心”的特征也严重阻碍了人际交往,诱发冲突。研究表明,在个性和性格中存在心理偏差或者人格障碍的人更容易产生人际冲突。第二,对沟通技巧知之甚少的大学生不敢、不愿、不懂、不善沟通,因此而产生的沟通障碍时有发生。受电子科技的影响,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宅男、宅女”面对面的交流越发困难,使得双方想法被压抑、沟通质量欠佳。而且,在跨民族沟通中,由相异语言造成的沟通障碍也成为影响跨民族人际冲突的重要因素。第三,在校内外有限资源的分配上因竞争而产生的利益争夺也是诱发因素之一。为了这些无法增加的资源,双方一旦成为竞争者,冲突就在所难免,难以调和。第四,由习惯、认知的差异,民族间宗教、文化传统的差异带来的人际冲突也占据了一定的分量。如果成员彼此行为模式差异过大,就会产生不理解、拒绝的现象,形成一种主观体验的对立行为,即冲突。

2.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应对方式及效果

托马斯提出回避、强迫、迁就、合作、折中方式五种应对人际冲突的策略。而中国大学生多采用“合作、折中”“迁就、回避”和“抗争”策略,但调解能力并不强,这与大学生人际交往区域限制、缺乏人际冲突调解的训练与实践经验有关。

二 研究对象、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对延边大学535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专业、年级、性别、民族、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地域来划分。实发问卷535份,回收492份,回收率91.96%,有效问卷456份,有效率92.68%。所有被试均未接受过系统的相关测验。

本研究被试频率分布如下:以专业分,人文社科类121人(26.5%),理工农医类111人(24.3%),语言类111人(24.3%),体育艺术类113人(24.8%);以年级分,2011级153人(33.6%),2012级171人(37.5%),2013级132人(28.9%);以性别分,男性168人(36.8%),女性288人(63.2%);以民族分,朝鲜族235人(51.5%),汉族204人(44.7%),其他民族17人(3.7%);以是否为独生子女分,独生子女317人(69.5%),非独生子女139人(30.5%);以地域分,来自城市237人(52.0%),来自县城118人(25.9%),来自农村101人(22.1%)。

2.研究工具

第一,本研究使用自编的朝汉大学生人际冲突来源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包含差异、被侵犯、沟通、个性4项因素。

第二,数据统计使用SPSS17.0。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1.朝汉大学生人际冲突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最终生成差异、被侵犯、个性、沟通4个因子。(1)差异:由于在语言、习惯、行为上存在差异,或由认知差异而引发的冲突。(2)被侵犯:为保护被侵犯的权益或精神、物质而引发的冲突。(3)个性:由于个性、信仰不同产生的不包容所引起的人际冲突。(4)沟通:由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交流不够或被曲解引起的不信任、不尊重的人际冲突。

2.朝汉大学生人际冲突来源问卷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一,描述性统计结果与讨论。

总体上看,朝汉大学生人际冲突处于轻度状态(见表1)。作为具备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修养较高的当代大学生,多数能保持良好的交际自控力。大学生的主流群体“90后”在个性上有一定共性,彼此了解并认同。但处于以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更为成熟的人际关系以及向成人角色的过渡为标志的青年中期的他们,突然从备受保护的客观环境进入大学,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分析、判断,受到不成熟社会性的制约使他们找不到有效的途径,因而产生人际矛盾,但碍于道德的约束,他们倾向于将矛盾淡化,尽力控制人际冲突的发生。

此外,4项因素极大值均接近5,大学生中也存在个别较严重的冲突。进入大学后,他们在专心考虑、探索、确立自我的过程中,少数处于弥散型状态的人在自我同一性确立上不能获得共享的同一性从而无法满意地融入社会、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加上自控力的缺乏,易产生极端行为。

相较而言,被侵犯的均值最高(M=2.542)。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习惯唯我独尊,认为所有人都应承认、支持、接纳自己,在交往过程中稍有不满意就会觉得被侵犯或侵犯他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恰是大学生人际冲突的症结所在。

第二,人口统计学差异。

一是不同专业、年级、地域的差异分析结果与讨论。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不同专业的朝汉大学生在4项因素中均存在显著差异。人文社科类学生(以下简称文科生)在4项因素中均值最小,即人际冲突处于轻度状态,而其他三类专业均为中度。此外,文科生与语言类和体育类学生在4项因素中都呈现显著差异,与理工农医类学生(以下简称理科生)在差异、被侵犯、沟通3项因素中呈现显著差异,且前者强于后者。在个性因素中,理科生和体育艺术类学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35)。

大学是向职场过渡的时期,较为稳定的职业个性特征形成后对人际关系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专业学生间表现出极为显著差异。文科生表达力强、善于沟通,在人际交往中显出优势。相较而言,“理性、直接、没情趣”的理科生在沟通中喜欢用枯燥、尴尬的封闭式问题,易造成沟通的不协调;虽然语言类学生研究语言,却不善在实践中运用;此外,根据Y-G人格测验调查表显示,艺术类大学生有与普通大学生不同的人格特质,他们过于追求个性,且攻击性强,不愿听他人意见,气量小、承受力差,一旦事与愿违多采用极端方式,较易形成极端人际冲突。而每天接触枯燥、精细内容的理科生谨言慎行的性格与思想活跃、特立独行的体育艺术类学生形成强烈的个性对比,产生显著差异。

此外,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变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这使得社会阅历较浅的大学生心理过早成熟,产生极为相似的处世态度,因此不同年级的学生对4项因素的态度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是,延边大学朝鲜族达40%左右,新的语言、被“朝化”的生活方式使大一新生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无法完全适应,通过长期生活学习,适应了本地文化,克服差异,因此2011级和2013级在差异因素中表现出显著差异(P=0.032)。此外,根据佩里的大学生思维转变阶段论可认为大一新生处于二元论阶段,对问题的看法非彼即此,绝对化的思维易激化人际关系;大三学生进入约定型阶段,他们在分析事物时既能坚持约定俗成的立场和观点,又能适时做出调整,恰当地避免人际冲突的发生。

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减小,信息化时代使人们的交流过程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加之青年学生对新事物接受力较强,因此不同地域的大学生人际冲突产生的可能性就更小。被侵犯因素中农村相较于城市(P=0.024)、县城(P=0.040),个性因素中农村相较于县城(P=0.019)均表现出显著差异。虽然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毕竟存在一些甚至更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城市学生家庭条件优于农村学生,极易表现出优越感,多数人都较为自我,不懂换位思考,所以人际冲突较易产生。

二是在不同性别、民族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结果与讨论。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3个分组变量在4项因素中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当今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男性和女性要进行相同的社会活动、承担相同的社会家庭责任,虽然他们的能力不相上下,但由于女性姣好的容貌、性格等优势可以帮助她们取得更好的人际关系。但同时受到缺乏集体观念、过分求全责备、常以挑剔和防范的眼光看待他人等因素的局限,阻碍了她们拓展人脉,成为引发人际冲突的根源。

朝汉民族间的人际冲突水平处于轻度。在对待差异和沟通问题上,汉族大学生要稍微严重(P=2.581,P=2.569)。在延大,汉族学生被认为是“少数民族”,与朝鲜族不同的民族特征使人际交往变得复杂,常产生孤独、缺少支持和关爱等感受,导致他们不自信,渴望又排斥人际交往,产生压力、发生摩擦。虽然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间的差别常被夸大产生民族形态曲解,当这种曲解不断积累,就形成民族偏见产生族际冲突,但朝汉两民族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和民族偏见。

此外,无论独生子女与否,他们的人际冲突状态都处于轻度。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富足的生活使孩子的需求得以满足。因此,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个性差异并不明显,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展现出相似的能力。虽然如此,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关爱及与其相处的时间、财力等方面会优于非独生子女,致使其形成高傲、自我、不愿分享的特征。进入大学后,平等的地位、没有家长的呵护、较弱的情绪稳定性都会诱发他们的人际冲突。因此,差异和个性两个因素中,独生子女(M=2.534)较非独生子女(M=2.464)稍严重。在被侵犯和沟通两因素中,非独生子女(M=2.578)较独生子女(M=2.527)稍严重。由于非独生子女多和成年人相处,思想更为成熟、主动性更高、性格外向、会恰当地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被侵犯,大学中成年人的交往方式使他们在交往中如鱼得水。

四 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第一,朝汉大学生人际冲突情况并不严重。差异、被侵犯、个性、沟通4项因素对朝汉大学生人际冲突造成影响较小。

第二,人文社科类学生人际交往技能较强,冲突发生率最低。

第三,被侵犯是形成朝汉大学生族际冲突的首要因素。

2.建议

第一,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开展冲突教育,减少人际冲突的发生。虽然朝汉大学生的人际适应力较强,但对依然存在的人际冲突问题,学校应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与重视,将冲突教育提上日程。学校应该从入学之初就有意识地对学生传达避免人际冲突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交友观。通过开设有关课程或讲座,丰富大学生的理论知识;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丰富实践经验,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第二,调整对各个专业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当今社会复合型人才急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是走不通的。社交生活的缺乏使他们面临人际危机时不是逃避就是冲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自身局限性,社会、家庭、学校通过对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调整,比如摒弃那些传统观念,综合评价学生,帮助他们全面发展,释放心理束缚,完成自我突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6篇:基因组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10-03

一、什么是民族音乐学

民族音乐学是以研究各民族音乐的结构、特征以及它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和历史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音乐学中的一门专门学科。

我国的民族音乐包含了各民族特有的民族风俗,区域特点等特征的音乐文化现象。我国的音乐家们将我国传统音乐系统化地梳理,这就形成了民族音乐学理论。民族音乐学发展到如今已经逐渐的完善和发展,与很多其他学科产生了深刻的联系。如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等。中国当前音乐的发展很多方面都借鉴了民族音乐的特色元素,民族音乐的研究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发展、壮大的局面,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民族音乐成为我国音乐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是中华音乐史上灿烂的明珠。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所谓中国传统音乐是指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建立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和体现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音乐。在民族音乐学诞生之前,我国对于传统音乐的研究和学习,过于专注于研究传统音乐的旋律,韵律,曲调结构等,忽视了对于传统音乐背后的人文环境,地域特点和民族习俗的考察和研究。随着我民族音乐学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音乐研究逐渐将重心放在了研究传统音乐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上来。从历史上看,《穆天子传》这本书中有记载,在公元前21世纪的时候,西周时期的周穆王曾经带领大规模的音乐队伍对外国进行“友好访问”,并且就音乐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商、周到之后的各朝各代,传统的民族音乐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虽然在音乐体裁、音乐题材、旋律音调、音阶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在这之后,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各民族经济、文化不断的融合,我国的民族音乐又迅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外来乐器也进入人们的音乐生活中,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琵琶等乐器,改变了商、周时期的以“青铜铃铛、大倒钟”为主要乐器的现象。

在乐器方面,古人以自然界的“金、木、土、革、丝、匏、石、竹”材料创造了我国的“八音乐器”,比如石磬、笛、笙、箫、陶勋等乐器。在律学方面,创造了“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要比西方的音乐律学要早几百年。在音乐理论方面,荀子的《乐论》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论著为中国的传统音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音乐美学方面,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的儒家提倡在艺术形式上应该是“尽善”、“尽美”,强调“乐”在政治、道德和社会风尚的教化作用;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非乐”思想,片面否定音乐客观存在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这种观点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消极意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提倡“大音希声”,在有声和无声的辩证关系上具有某种积极意义,但把社会不安定和动荡的原因归结到音乐本体,从根本上否定了音乐,这是一种唯心和消极的音乐观。我们对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要辩证的汲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有着5000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文化不断积淀,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上世纪80年代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舞阳贾湖骨笛”,可以吹奏出完整的七声音列,距今有8000多年。它的出土把中国音乐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同时也把东方文明也推进了2000多年。中国也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的和谐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这就形成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也是包容开放的民族,在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也丰富了我们的民族音乐大家园。这是先人给我们流下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法来“为我所用”,完全摈弃中国的传统的音乐,照搬西方的技法创作中国音乐也不乏失败的例子。例如朱践耳的《第八交响曲》、金湘的《中国书法》、交响曲《天》等。但利用西方技法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也枚不胜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该曲是作曲家陈钢、何占豪以浙江越剧曲调为音乐素材,以家喻户晓的故事“梁祝”为题材,采用交响乐与我国传统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以西方的奏鸣曲式结构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作曲家将“梁祝”的主要故事情节“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完美地融入奏鸣曲式的三个部分,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中。呈示部的引子部分在轻柔的弦乐震音基础上,长笛吹奏出秀丽华彩的乐段,然后小提琴奏出诗意般的“爱情主题”;展开部是戏剧的发展中心。铜管与弦乐形成鲜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再现部小提琴奏出凄美的“爱情主题”,与呈示部相呼应,乐曲结束。《梁祝》经典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总之,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的感染力,可以采用中西音乐结合的手法,但是过于依赖于西方音乐,使得很多音乐作品失去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应有的韵味。中国传统音乐才是我们创作的“根”、我们创作的源泉。因此,我们应倍加珍惜我们的民族固有的传统音乐文化,在传承、发展、创新中不断丰富它的内涵。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传统音乐是一直在发展的,但是一定要在继承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创新,让中国传统音乐重新焕发活力。认真实践民族音乐学理论的研究,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

三、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对策

音乐的发展一定是向着多元化发展的,不光是要研究我国各民族的音乐,还要和国际接轨,汲取西方的一些技法,不断丰富我们民族音乐。由于我国各个民族的生活地域不同,生存环境的差异以及文化习俗的不同,各族的民族音乐有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特色,正是这些差异性构成了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1.树立中国传统音乐保护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外来文化也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勇于去改变,适应时展的需要。积极创新,敢于创新,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寻求机遇,创建发展空间,为民族音乐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方面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挖掘其中的内涵,传承和发展下去,尤其是处在21世纪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信息交错复杂,如果一次小小的不在意,就可能会造成文化的流失,导致本土文化发展向错误的方向进行,进而导致遗失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因此,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端正自身的思想行为,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始终突出民族文化的地位,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重要的。

像汉民族的安徽花鼓灯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包括花鼓灯音乐、花鼓灯舞蹈、花鼓灯后场小戏等。它是我国起一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还有我国内蒙古特有的“呼麦”,是特有的单人多声表演形式,类似于相声界的单口相声和口技一样,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式,从公元13世纪产生传承至今,经历了千年,现已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流传于与黑吉辽交界处的乌力格尔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力格尔主要以说唱为主,彰显民族特色,受广大牧区人民喜爱,其内容多以说书为主,也改编过很多汉语著作,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在蒙古民族音乐中有很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国家音乐事业增添了一点新的活力,更为世界乐坛贡献了一份力量。只有全民族树立传统音乐保护意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才会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

2.从国家政府方面来说,要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制定合理的政策来保证传统音乐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在法律法规层面上,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提供保障。联合国在进行多次的研讨之后,对全世界发表了宣言,建议全世界都要加强和促进自身民族音乐的发展,要督促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做到,像他们提倡的那样,可见联合国对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这不止在联合国中得到了体现,在此之前,中国就预知性的加强了对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世界音乐艺术领域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和特点,不断的强化咱们国家自身的独有民族音乐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此事有着很高的重视程度。除了文化领域的专家,我国政府对此事也更加重视的态势,正体现出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具有创造性的思想,这也正值年轻的我们学习,应该肩负起文化建设的重任,在学习其他国家民族的先进思想文化同时,增强自身民族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

3.从教育方面,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们民族音乐的培养,完善音乐教育体系。给学生们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音乐素养等,引导他们去领悟中华民族音乐的深刻内涵。许多的中小学由于传统课程学习的课时紧张,将音乐课取消,或只是把音乐课程作为一个摆设,这是一个非常不可取的。在中小学应加强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有很多学生都没有经过小学、中学音乐的熏陶,进而只发展成为一个考试机器,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同时也没有做到对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忽视导致现在我国逐渐暴露出民族文化流失的问题。重视当代音乐教育,应从孩子、年轻人抓起,除中、小学设置音乐课外,大学也应该设置音乐课,让他们更多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武装他们,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内涵,这才是对民族音乐的尊重与重视。

四、结语

只有认真研究和实践民族音乐学理论,才能实现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对于民族音乐的研究,要多多进行田野的考察,不要仅仅从书本上去了解民族音乐的多样性,更要深入生活,挖掘我们更多的音乐文化。

对于传统音乐的研究必须认真的时间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想要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必须抱着的原则,寻求音乐文化的多元化。研究民族音乐学理论有利于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伟大精髓。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8-10.

〔2〕周婉嫣.我国中小学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策略研究》[J].北方音乐,2010(29).

〔3〕孙茂玲.内蒙古呼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初探[J].枣庄学院学报,2013(22).

〔4〕陈曲,王志清.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的深描与阐释[J].西部蒙古论坛,2013(01).

第7篇:基因组学研究范文

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真正地定论到底什么是基因,但是我们有对基因深刻的理解,可以阐述基因在细胞学的基础是什么。首先我们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信息基础是DNA序列和遗传密码,功能技术是基因产物,这个产物包括RNA和蛋白质。

基因是经济,也是未来基因首先是资源,每个人都携带自己的基因;基因本身是知识,我们要了解基因的功能、基因的存在、基因的多样性;基因也可以成为专利,然后生产出基因药物;基因还可用于食疗;做农产品的基因组就是为了让农产品增产,所以基因是经济,也是未来;基因与健康的关系稍微复杂一些,基因可以归味入药,可以用于诊断疾病、治病救人。

基因产物的多样性通过数学家的参与,使生物学有更重大的发展,产生了数量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介入使生物学又有一个新的综合思考,就是分子生物学和观察生物学,这两个生物学之间的综合就产生了新的开阔领域。基因的研究或者生物学的研究有很多因素在里面,有环境因素,有基因型,有表现型、表型可塑型。

基因组学人有数十万个基因,在不同的细胞里表达的基因不一样,人体由几十种组织,几百个细胞组成。基因组学或者叫做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创的基因组生物学,主要目的是获取基本的生物学信息,包括六张基本的图,从DNA到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人类基因组学研究计划的几个阶段目标

基因组编码的生命蓝图是现在生命科学研究很重要的起点。人类基因组学研究总体计划分几个阶段性目标:

“一个人”:1995~2004年,完成一个人的基因组,即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

“几百人”:2003~2005年,完成几百个人的人类基因组的多样性,即人类基因组单倍体型图;

“几千人”:2005年以后,完成几千人基因组多样性,完成群体特异性基因变异图谱;

“每个人”:2010年以后,当技术准备充分,每个人的基因组都可以测定出来。

从基因组学到疾病与健康

基因可归味入药;基因可断疾切脉;基因可治病救人;基因可延年益寿;基因可返老还童;基因可起死回生。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把基因组学的科学成果用到生物学其他领域里,用到人的健康上,最后到社会的应用。

目前,人类面对很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癌症等,对此,研发新药也有新的突破,中国科学家生产出来第一个用基因重组的药,是基因治疗药物,第一个在市场上应用。

第8篇:基因组学研究范文

药物基因组学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药物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及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关系的学科。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药物效应基因所编码的酶、受体、离子通道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基因多态性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来影响物的作用。

基因多态性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应编码的药物代谢酶及药物转运蛋白等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生物转化等方面。与物代谢有关的酶有很多,其中对细胞色素-P450家族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较多。基因多态性对药效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受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使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发生差异。

苯二氮卓类药与基因多态性:咪唑安定由CYP3A代谢,不同个体对咪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异。地西泮是由CYP2C19和CYP2D6代谢,基因的差异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用药后镇静时间的延长。

吸入与基因多态性:RYR1基因变异与MH密切相关,现在已知至少有23种不同的RYR1基因多态性与MH有关。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机体对在CYP2E1作用下产生的氟烷代谢产物的一种免疫反应。

神经肌肉阻滞药与基因多态性:丁酰胆碱酯酶是水解琥珀酰胆碱和美维库铵的酶,已发现该酶超过40种的基因多态性,其中最常见的是被称为非典型的(A)变异体,与用药后长时间窒息有关。

镇痛药物与基因多态性:μ-阿片受体是阿片类药的主要作用部位,常见的基因多态性是A118G和G2172T。可待因和曲马多通过CYP2D6代谢。此外,美沙酮的代谢还受CYP3A4的作用。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与痛觉的产生有关。

局部与基因多态性:罗哌卡因主要由CYP1A2和CYP3A4代谢。CYP1A2的基因多态性主要是C734T和G2964A,可能影响药物代谢速度。

一直以来麻醉科医生较其它专业的医疗人员更能意识到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将不仅更加合理的解释药效与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是在用药前就可以根据病人的遗传特征选择最有效而副作用最小的药物种类和剂型,达到真正的个体化用药。

能够准确预测病人对麻醉及镇痛药物的反应,一直是广大麻醉科医生追求的目标之一。若能了解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用药的个体化原则,就有可能根据病人的不同基因组学特性合理用药,达到提高药效,降低毒性,防止不良反应的目的。本文对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概述

二十世纪60年代对临床麻醉过程中应用琥珀酰胆碱后长时间窒息、硫喷妥钠诱发卟啉症及恶性高热等的研究促进了药物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这门学科最早的研究就是从麻醉学开始的。

药物基因组学(Phamacogenomics)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药物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及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的关系。它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影响药物吸收、转运、代谢、消除等个体差异的基因特性,以及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病人对药物的不同反应,并由此开发新的药物和用药方法的科学。

1959年Vogel提出了“药物遗传学”,1997年Marshall提出“药物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是药物遗传学的延伸和发展,两者的研究方法和范畴有颇多相似之处,都是研究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药物反应关系的学科。但药物遗传学主要集中于研究单基因变异,特别是药物代谢酶基因变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而药物基因组学除覆盖药物遗传学研究范畴外,还包括与药物反应有关的所有遗传学标志,药物代谢靶受体或疾病发生链上诸多环节,所以研究领域更为广泛[1,2,3]。

二、基本概念

1.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

基因是一个遗传密码单位,由位于一条染色体(即一条长DNA分子和与其相关的蛋白)上特定位置的一段DNA序列组成。等位基因是位于染色体单一基因座位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形式基因中的一种。人类基因或等位基因变异最常见的类型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13000000多种SNPs。突变和多态性常可互换使用,但一般来说,突变是指低于1%的群体发生的变异,而多态性是高于1%的群体发生的变异。

2.基因多态性的命名法:

(1)数字前面的字母代表该基因座上最常见的核苷酸(即野生型),而数字后的字母则代表突变的核苷酸。例如:μ阿片受体基因A118G指的是在118碱基对上的腺嘌呤核苷酸(A)被鸟嘌呤核苷酸(G)取代,也可写成118A/G或118A>G。

(2)对于单个基因密码子导致氨基酸转换的多态性编码也可以用相互转换的氨基酸的来标记。例如:丁酰胆碱酯酶基因多态性Asp70Gly是指此蛋白质中第70个氨基酸-甘氨酸被天冬氨酸取代。

三、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药物效应基因所编码的酶、受体、离子通道及基因本身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关键所在。这些基因编码蛋白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药物代谢酶、药物作用靶点、药物转运蛋白等。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物与药物代谢酶CYP45O酶系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1,2,3]。

基因多态性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来影响药物作用,对于临床较常用的、治疗剂量范围较窄的、替代药物较少的物尤其需引起临床重视。

(一)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

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应编码的药物代谢酶及药物转运蛋白等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生物转化等方面[3,4,5,6]。

1、药物代谢酶

与物代谢有关的酶有很多,其中对细胞色素-P450家族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较多。

(1)细胞色素P-450(CYP45O)

物绝大部分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参与反应的主要酶类是由一个庞大基因家族编码控制的细胞色素P450的氧化酶系统,其主要成分是细胞色素P-450(CYP45O)。CYP45O组成复杂,受基因多态性影响,称为CYP45O基因超家族。1993年Nelson等制定出能反应CYP45O基因超家族内的进化关系的统一命名法:凡CYP45O基因表达的P450酶系的氨基酸同源性大于40%的视为同一家族(Family),以CYP后标阿拉伯数字表示,如CYP2;氨基酸同源性大于55%为同一亚族(Subfamily),在家族表达后面加一大写字母,如CYP2D;每一亚族中的单个变化则在表达式后加上一个阿拉伯数字,如CYP

2D6。

(2)丁酰胆碱酯酶

麻醉过程中常用短效肌松剂美维库铵和琥珀酰胆碱,其作用时限依赖于水解速度。血浆中丁酰胆碱酯酶(假性胆碱酯酶)是水解这两种药物的酶,它的基因变异会使肌肉麻痹持续时间在个体间出现显著差异。

2、药物转运蛋白的多态性

转运蛋白控制药物的摄取、分布和排除。P-糖蛋白参与很多药物的能量依赖性跨膜转运,包括一些止吐药、镇痛药和抗心律失常药等。P-糖蛋白由多药耐药基因(MDR1)编码。不同个体间P-糖蛋白的表达差别明显,MDR1基因的数种SNPs已经被证实,但其对临床麻醉的意义还不清楚。

(二)基因多态性对药物效应动力学的影响

物的受体(药物靶点)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有可能引起个体对许多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药物效应和毒性反应[7,8]。

1、蓝尼定受体-1(Ryanodinereceptor-1,RYR1)

蓝尼定受体-1是一种骨骼肌的钙离子通道蛋白,参与骨骼肌的收缩过程。恶性高热(malignanthyperthermia,MH)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由于RYR1基因异常而导致RYR1存在缺陷的亚临床肌肉病,在挥发性吸入和琥珀酰胆碱的触发下可以出现骨骼肌异常高代谢状态,以至导致患者死亡。

2、阿片受体

μ-阿片受体由OPRM1基因编码,是临床使用的大部分阿片类药物的主要作用位点。OPRM1基因的多态性在启动子、内含子和编码区均有发生,可引起受体蛋白的改变。吗啡和其它阿片类药物与μ-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镇静及呼吸抑制。不同个体之间μ-阿片受体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差异,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也有差异,对阿片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3、GABAA和NMDA受体

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是递质门控离子通道,能够调节多种物的效应。GABAA受体的亚单位(α、β、γ、δ、ε和θ)的编码基因存在多态性(尤其α和β),可能与孤独症、酒精依赖、癫痫及精神分裂症有关,但尚未见与物敏感性有关的报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多态性也有报道,但尚未发现与之相关的疾病。

(三)基因多态性对其它调节因子的影响

有些蛋白既不是药物作用的直接靶点,也不影响药代和药效动力学,但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改变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例如,载脂蛋白E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可以影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反应。鲜红色头发的出现几乎都是黑皮质素-1受体(MC1R)基因突变的结果。MC1R基因敲除的老鼠对的需求量增加。先天红发妇女对地氟醚的需要量增加,热痛敏上升而局麻效力减弱。

四、苯二氮卓类药与基因多态性

大多数苯二氮卓类药经肝脏CYP45O代谢形成极性代谢物,由胆汁或尿液排出。常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咪唑安定就是由CYP3A代谢,其代谢产物主要是1-羟基咪唑安定,其次是4-羟基咪唑安定。在体实验显示不同个体咪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异。

地西泮是另一种常用的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由CYP2C19和CYP2D6代谢。细胞色素CYP2C19的G681A多态性中A等位基因纯合子个体与正常等位基因G纯合子个体相比,地西泮的半衰期延长4倍,可能是CYP2C19的代谢活性明显降低的原因。A等位基因杂合子个体对地西泮代谢的半衰期介于两者之间。这些基因的差异在临床上表现为地西泮用药后镇静或意识消失的时间延长[9,10]。

五、吸入与基因多态性

到目前为止,吸入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引起药物副反应的遗传方面的原因,其中研究最多的是MH。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RYR1基因变异与MH密切相关,现在已知至少有23种不同的RYR1基因多态性与MH有关。

与MH不同,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机体对在CYP2E1作用下产生的氟烷代谢产物的一种免疫反应,但其发生机制还不十分清楚[7,11]。

六、神经肌肉阻滞药与基因多态性

神经肌肉阻滞药如琥珀酰胆碱和美维库铵的作用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血浆中丁酰胆碱酯酶(假性胆碱酯酶)是一种水解这两种药物的酶,已发现该酶超过40种的基因多态性,其中最常见的是被称为非典型的(A)变异体,其第70位发生点突变而导致一个氨基酸的改变,与应用肌松剂后长时间窒息有关。如果丁酰胆碱酯酶Asp70Gly多态性杂合子(单个等位基因)表达,会导致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药物作用时间通常会延长3~8倍;而丁酰胆碱酯酶Asp70Gly多态性的纯合子(2个等位基因)表达则更加延长其恢复时间,比正常人增加60倍。法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16例发生过窒息延长的病人中13例被检测为A变异体阳性。预先了解丁酰胆碱酯酶基因型的改变,避免这些药物的应用可以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6,12]。

七、镇痛药物与基因多态性

μ-阿片受体是临床应用的阿片类药的主要作用部位。5%~10%的高加索人存在两种常见μ-阿片受体基因变异,即A118G和G2172T。A118G变异型使阿片药物的镇痛效力减弱。另一种阿片相关效应—瞳孔缩小,在118G携带者明显减弱。多态性还可影响阿片类药物的代谢。

阿片类药物的重要的代谢酶是CYP2D6。可待因通过CYP2D6转化为它的活性代谢产物-吗啡,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对33名曾使用过曲马多的死者进行尸检发现,CYP2D6等位基因表达的数量与曲马多和O-和N-去甲基曲马多的血浆浓度比值密切相关,说明其代谢速度受CYP2D6多态性的影响。除CYP2D6外,美沙酮的代谢还受CYP3A4的作用。已证实CYP3A4在其它阿片类药如芬太尼、阿芬太尼和苏芬太尼的代谢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有报道显示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与痛觉的产生有关。COMT是儿茶酚胺代谢的重要介质,也是痛觉传导通路上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神经的调控因子。研究证实Val158MetCOMT基因多态性可以使该酶的活性下降3~4倍。Zubieta等报道,G1947A多态性个体对实验性疼痛的耐受性较差,μ-阿片受体密度增加,内源性脑啡肽水平降低[13~16]。

八、局部与基因多态性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麻药,有特有的S-(-)-S对应体,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罗哌卡因代谢产物3-OH-罗哌卡因由CYP1A2代谢生成,而4-OH-罗哌卡因、2-OH-罗哌卡因和2-6-pipecoloxylidide(PPX)则主要由CYP3A4代谢生成。CYP1A2的基因多态性主要是C734T和G2964A。Mendoza等对159例墨西哥人的DNA进行检测,发现CYP1A2基因的突变率为43%。Murayama等发现日本人中CYP1A2基因存在6种导致氨基酸替换的SNPs。这些发现可能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意义[17,18,19]。

九、总结与

展望

第9篇:基因组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对策研究

藏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育,是面向藏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数学教学效果往往依赖汉语基础。和平解放以来,随着汉语教育事业的推广和普及,数学教学也日益普及。但由于数学是相对抽象的学科,学生容易产生数学焦虑和厌学情绪,再加上藏民族学生用汉语学习数学,特别是汉语水平不高的初中学生学习数学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

一、藏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

据调查分析,藏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学习数学的能力普遍较差,厌学气氛浓厚,不少学生上课听得懂,自己不会做;看来懂做,一算就错。上数学课积极性不容乐观,走神、打瞌睡、看课外读物,甚至逃课,有许多同学不做作业,而做作业的同学中有许多是抄袭的。另一方面是生源数学基础太差,优秀的学生还是有,但是少,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还停留在小学二三年级水平。数学课本难度大,考试多,除了课堂学习,没有多余时间复习教材,顾此失彼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筹莫展。三是初中数学教材多为汉语教材,很多藏民族地区初中学生汉语基础差,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学习教育。

这样的数学教学现状,根据达不到初中数学教育的教学目的。 以上现象集中反映了藏民族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要条件是弄清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五种现象。

二、藏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藏民族地区初中学生数学教学困难的原因主要有:

(一)学习习惯不良。藏民族地区的中学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他们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筋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许多同学只听不动手练习,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能力,导致学习效果极差。还有部分学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学习积极性不强。大部分藏民族地区的初中生普遍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缺乏学习动机,缺乏学习责任感,缺乏学习动力和压力,虽有个别学生数学成绩好,但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付了事,学习风气不浓。

(三)教材选择不科学。藏民族初中教育阶段,学生汉语基础知识差,水平不高,现加上大部分数学教材均为汉语内容,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和把握,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基础数学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此外,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对学生引导和启发不力也是导致数学教学困难的原因之一。

三、藏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方案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改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做好课前预习的辅导训练、课堂引导讲解和课后监督强化。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一开始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科学的引导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课后监督强化主要体现在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主要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并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运算甚至验算的良好习惯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要不断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和原则,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作为老师不仅对上课的内容、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手段进行精心设计,还要对我所教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进行分层教学,同时多使用提问,即上课的过程中,不时地编制一些小问题,让想开小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课堂问题设计中,教师可多结合藏民族地区数学计算习惯、计数方法进行讲解,提高汉语数学与藏民族计数方法的融合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和呼应,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解决课堂上学生被动思考、精力不集中的问题。

(三)科学选择数学教材。选择适合藏民族地区学生特点的初中数学教材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数学教材应体现以下特点:一是严格按照教学基本要求, 遵循民族地区学生教育的教学规律,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藏民族学生教育的特点, 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素质培养。二是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注重直观性与逻辑性,重视培养民族学生的几何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三是尽可能母语化,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选择较多的例题, 并附带一些数学专用名词的汉文与藏文对照解说,以便民族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它们的实质,并能将基本方法条例化,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结语

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数学教材是提高藏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途径,只有三方互相配合与整合,才能使藏民族初中数学教学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