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科学培养方案范文

海洋科学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科学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科学培养方案

第1篇:海洋科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海洋科学专业;课程改革;毕业生;就业率

一、概述

一个专业是否值得建设,主要看这个专业是否有市场,即学生和家长是否愿意报考这个专业;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简单地说,一个好的专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专业,就是学生招得来,毕业生分得出去的专业。这个专业,也就是社会急需的专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专业。也只有这样的专业,才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能建好一些好的专业,也是一所大学生存的基础。一所大学具体办什么样的专业,除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影响外,又受这所大学的历史、这所大学的特色所决定。所以,为了提高一所大学的生命力,为了提高一所大学的社会竞争力,这所大学就该办社会最急需的专业,办自己最有特色的专业,办自己最有优势的专业。只有这样,这所大学才会立于大学之林而处于不败之地,并经久不衰。但是,大学建设一个专业,及大学停止一个专业的招生,都将涉及到大量教师和教学资源的配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该所大学都是一件大事,并不是说建设就能建设,说停就能停的,事。所以,一旦一个专业在一个大学已经存在,总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到万不得已,随便地取消一个专业是不可取的。一个专业建设后,这个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及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又强烈地受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影响。所以,一个适于社会发展的专业,或一个有潜力的专业,为了提高其生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必须进行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

二、社会的发展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

21世纪是大家公认的海洋世纪。人类发展至今,主要从事大陆的开发和利用,而占地球大部分表而积的海洋,除人类对其有限表面的开发利用(如航运和渔业捕捞及养殖)外,人类对大洋及深海知之甚少。其实,就算渔业和养殖,也只是在大陆周边的极其有限区域里进行。人类数量的剧增,大陆资源的匮乏,使人类不得不加速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大量的有关海洋科学专业方面的人才。只有贮备大量海洋科学方面的人才,才能使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将来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占得先机。

中国海岸线长,岛屿众多,海域广阔,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一。虽然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当低。所以,21世纪开发和利用海洋,中国的任务比其他国家更急迫。在21世纪或在不久的将来,为了使中国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中国必须加强海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具有海洋特色的大学及具有海洋历史的大学,就应该建设海洋科学专业,培养大量的海洋开发和利用人才。

三、当今毕业生就业对海洋科学的影响

虽然大家公认21世纪为海洋世纪,也深知海洋科学的重要性。海洋学科为一个未来学科,海洋专业,是一个未来专业。受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历史的影响,海洋科学专业的就业市场,仍为一个潜在市场。要把这个潜在市场转变为现实的市场,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就造成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真正从事海洋科学相关专业工作的仍不多。但是,我们从事海洋科学的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的确是海洋世纪;大规模、大范围地进行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必然的。真正的海洋世纪的到来,不是等来的,而需要我们投入大景的时间和精力。这其中,大量的海洋学科人才的培养,是真正海洋世纪到来的前提。我们必须清楚地解决这样一个矛盾:没有大量的海洋学科的人才,海洋学科就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目前海洋学科发展的现状,又不可能消化大量的已有海洋学科方面的人才,即不可能给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大量合适的岗位。解决的办法是,为了将中国这个海洋大国转变成海洋强国,大力培养海洋科学方面的人才;同时,通过海洋专业课程的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增强海洋科学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

四、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海洋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虽然某一个涉海行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并不太多,但涉海行业涉及面广。就目前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量的涉海工作岗位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时,就必须考虑这个现实,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适应面。目前社会能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在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方面。所以,在进行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培养时,就应加强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主要的基础课程教学。

本科毕业生,既不同于高中生,也不同于研究生。高中以前的学习,主要是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基础。而研究生学习,除进行一定的知识传授外,主要是进行知识生产,也是一种职业训练。本科教育,介于高中和研究教育之间,既要兼顾基础教育,同时也必须进行职业教育,为毕业生直接就业服务。虽然加强基础教育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但仅有基础知识,而缺乏较具体的实践能力,就将增大单位或企业的用人成本。这可能就是一些单位要求就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的原因。所以,为了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而,又能尽可能地降低单位和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对海洋科学专业进行分方向培养,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通过学习海洋科学不同方向块的相关课程,能使学生掌握较为具体的专业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海洋科学专业分为不同的方向块,也能减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撞车,便于毕业生就业分流。

五、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改革。对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专业(本科),创建于1999年。广东海洋大学是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所以,在广东海洋大学创建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是学校发展的必然。凶为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专业,是在原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的基础上逐步建设的。所以,该专业创建之初,具有浓厚的水产养殖特色。当然,由于是以原水产养殖系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为基础组建,也就决定了其主要以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为专业的基础。由于创建之初的课程设置,水产养殖的特色太浓,造成一定的就业困难:和水产养殖毕业生来比,具体的养殖技术学得较少,养殖能力稍有欠缺。找与养殖有关的单位或企业就业,竞争力就肯定比水产养殖的毕业生差。而和纯粹的生物科学或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比,水产养殖的特色太浓,水产养殖方面的教学内容占了较大比例,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教学内容肯定受到挤压,毕业生就业时,和海洋科学或生物科学的毕业生相比,竞争力也较弱。所以,本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初次就业率(当年9月之前统计的就业率)仅为44.93%,总体就业率(当年12月之前统计的就业率)也仅为86.96%。为了提高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我们自2001年开始,逐步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系列改革。

通过改革,我们规范和加强了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础教育,拟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我们将海洋科学专业分为海洋生物科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方向块。

通过改革,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的初次就业率,从最初(2003年)的44.93%,提高至2006年的86.57%;总体就业率,从最初(2003年)的86.96%,提高至2006年的95.45%;初次就业率和总体就业率均走上了正轨。详细初次就业率见表1,总体就业率见表2。

六、学科今后的发展及改革方向

社会是发展的,学科是发展的,专业也应该随之发展。在今后对海洋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应主要考虑社会的发展、本校的历史、已形成的特色等三个方面。

大学,最终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的。一个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不能为人类进步服务的大学,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大学。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也必须为社会服务。不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将是没有前途的专业。社会在变化,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个学科或专业,要能跟上社会,就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及时改进自己专业的课程设置,服从已变化的社会需求。服务社会,服务于人类进步,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也是学科和专业存在的根本。

第2篇:海洋科学培养方案范文

在自然界中,人们会感受各种颜色。蓝色,海的颜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给课程赋予色彩,需要依据和判别。蓝色课程的界定,一定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方面考虑。一定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特点。构建蓝色课程体系,即所有蓝色课程的集合,并以类别和层次区分和联系,使其形成整体,形成合力,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现行的培养计划,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即通识教育层次、专业基础层次、专业层次。三个层次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共同构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蓝色特色。蓝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决定的。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蓝色课程群,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特色突出,定位准确,实现专业建设错位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蓝色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发展、竞争压力决定的。增加蓝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通过培养方案,教学实践等诸多环节实施,体现,增强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蓝色课程体系调整,是就业需求、服务面向决定的。通过蓝色课程群调整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使之明确专业方向,就业目标,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2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衔接好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2.1蓝色原则

蓝色原则是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海洋与渔业经济管理培养专业人才需要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专业特色。因此,在培养方案中,一定要设置与其他大学相区别的蓝色课程及蓝色课程群,支撑海洋科学和雨夜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2科学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特有的行业背景和内在规律,是一门科学。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本身,既要考量海洋大学的办学优势和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发展状况,又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还要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培养应适应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所以,设置必须科学。

2.3创新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没有现成的东西拿来就用,需要创造,需要创新。创新的目的是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之路,以前瞻眼光,瞄准未来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特色专业前景明朗,充满活力。

2.4适应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但再好的课程体系也要适应专业特色建设及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应学校发展的定位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适应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整合优化,适应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提升。

2.5协调性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首先要与国家及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要求相协调,其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规格相协调,再次是与海洋大学学科特色优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协调,最后是与学院的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等相协调。

3构建蓝色课程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培养目标问题

解读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是围绕海洋、渔业、食品三大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如何做到蓝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既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特色突出,专业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

3.2师资队伍问题

海洋大学的师资队伍肩负着为我国培养海洋、渔业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的重任。在所有学科和专业中,均设置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内容。承担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人数少,年龄偏大,教学任务较重,亟需调整师资结构,引进和培养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师。

3.3资源共享问题

海洋科学的迅速崛起,对人才的刚性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海洋大学的教育资源则明显身单力薄。图书馆、科研成果、期刊、网络等资源共享问题直接影响到蓝色课程体系建设。试想海洋大学建设一个系统、全面、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实现各海洋大学间的教育资源共享,而且利于蓝色课程体系建设。

3.4教材建设问题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蓝色教材。就目前而言,蓝色教材是缺乏的,加强蓝色教材选用及编写工作乃当前要务。首选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编写具有海洋和渔业特色的蓝色教材,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支撑蓝色课程体系。

3.5课程设置问题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是从课程设置开始的。这些课程包括通识课(含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集中实践四大模块,既有蓝色课程,又有非蓝色课程。如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服务面向设置蓝色课程,并处理好蓝色课程之间及与非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是较难的。

4蓝色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

4.1蓝色课程设置

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依据专业定位,突出特色,完善培养模式。在蓝色课程群设置上,既要科学合理,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有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蓝色课程的内容相互独立,但相互衔接合理,优势互补,益于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质量。设置的蓝色课程有: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村社会学、渔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渔村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蓝色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占整个培养计划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的15%~20%。

4.2蓝色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体系的定义,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系统。第一系统,为通识教育课程系统:包括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业法与海洋法、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课程;第二系统,为专业基础课系统:包括渔政学、农村经济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课程;第三系统,为专业课系统: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营销学、海洋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课程。三个系统的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关系,共同构建蓝色课程体系。

4.3蓝色课程体系应用

构建的蓝色课程体系已经纳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始实施应用。从应用的实际效果看,明确了专业对培养目标、突出了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之更趋于科学合理,凸显差别优势。蓝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蓝色人才,不会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需要不断调整、改进、完善,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总结实施应用效果,有必要对蓝色课程群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对蓝色课程的课程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论证听证,使之更加符合我国海洋经济、渔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增设蓝色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增加蓝色实践环节,补强蓝色课程体系。

5结语

第3篇:海洋科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海洋文库;建库;广西;北部湾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持续深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一大亮点,立海之根,聚海之力,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成为当前和今后的重大任务。开发海洋资源,离不开海洋文献信息的支持,如何开发海洋信息资源,为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服务,便成为信息资源建设中一个重要的课题。钦州学院“北部湾文献资料库”建设正在探索之中,本文仅以其中的“海洋文库”建设为例子,谈谈看法,以之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1 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需要

地处我国西南沿海的北部湾经济区,拥有大陆海岸线1595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海岸线总长的1/10。沿海(钦、北、防三市)居住人口560万人,沿海滩涂1005平方千米。这里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海洋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油气资源、风能和潮汐能资源、海岛资源都亟待开发,把北部湾地区作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正是基于北部湾海洋资源的突出优势和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那么,要开发北部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和科研人员对海洋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就势必日益增长。然而,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目前,北部湾海洋文献信息服务还比较薄弱。据了解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海洋文献库,且各个图书馆现有的海洋方面的文献资源也及其有限,因此,大量搜集海洋方面的文献信息,开发海洋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北部湾海洋文库,为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服务,便成了当务之急。

1.2 沿海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的地方性不断增强,为所在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钦州学院作为广西沿海唯一的全日制综合性公立普通本科院校,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服务是义不容辞的。

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钦州学院,在海洋科学办学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学校结合北部湾地区和东盟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特点,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增设了轮机工程、港口物流、海产品储运与加工等专业,填补了广西高校中海洋类专业的历史空白;2007年3月,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成立“北部湾大学筹建办公室”,同年8月又批准建立“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这更加体现了钦州学院特色办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凭借这一良好的机遇,钦州学院一方面可在专业设置上设立更多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以培养更多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在科研上也更多地涉及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以更好地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学院还将肩负着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任务,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提高为北部湾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钦州学院的海洋特色办学,离不开海洋文献资源的支持。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海洋科学教材、教参以及科研用书,还有以海洋科学为核心的由大量涉海文献信息构成的极具特色的馆藏体系。由此可见,北部湾海洋文库的建立是沿海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1.3 沿海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应与学校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发展,钦州学院海洋学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海洋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作为广西沿海唯一的高校图书馆,钦州学院图书馆应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融合起来,构建具有丰富海洋资源的特色馆藏,在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搞好服务的同时,也要面向社会,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海洋文库的建设正是为了实践这一理念而进行的,同时,也体现了钦州学院图书馆工作的创新理念。

2 海洋文库建立的目标及思路

建设海洋文库,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为北部湾经济发展和学院的教学科研服务,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书馆进行海洋文库的建设,应本着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同时建设的建设思路,努力打造北部湾收藏涉海文献最全面的特藏书库。为此,我们以钦州学院图书馆为基点,以建设“北部湾文献资源库”为契机,在原有基础上,大量收集涉海文献资源,并对广泛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和整合,按科学的方法将资源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个集中、有序的海洋专业化的特色馆藏,并实现文献资源信息化、服务网络化,服务人员专业化。努力使海洋文库既能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也能满足北部湾海洋科研工作、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

3 文库建设的内容及形式

海洋文库建设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涉海纸质文献资源的建设,二是涉海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三是海洋文库的管理及服务。

从文献内容来说,包括一切涉海文献。无论是纸质文献或电子文献,其收集海洋文献内容都应广泛涉及科研、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具体包括海洋调查与观测、区域海洋学、海洋基础科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工程,港口经济、海洋旅游、海洋文化、海洋法规等,还有与北部湾人才需求相关的水产养殖、捕捞、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船舶、海洋生物、海洋环境、航海技术等。此外,海岸管理与利用、港口资源利用、滩涂资源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利用、海洋研究、集装箱技术、水环境科学也应收人其中。海洋文库的建设还要注意地方特色,根据本区域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特色,将有关本地区信息资源完整系统地采集收藏。

从文献的载体形式来说,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纸质文献如涉海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生物图谱等;电子文献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音像资料、海洋专业数据库及搜集加工网络资源而成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等。还可以收集图书情报界公认具有较高信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文献类型:学位论文、科学技术报告、会议文献等。

4 文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4.1 资源问题

文献资源是组成海洋文库的第一要素,但涉海文献资源的搜集是海洋文库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馆藏资源基础薄弱。目前,我国海洋文献信息普遍缺乏,钦州学院图书馆的状况更令人担忧。由于历史的原因,钦州学院图书馆曾一度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馆藏资源缺乏特色、枯燥、乏味。尤其是海洋文献资源建设得不到重视,致使海洋文献的严重匮乏,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海洋信息服务非常有限,主要表现为海洋文献馆藏量少,文本类型单一,在所有馆藏中,尚未形成海洋特色馆藏,更不用说海洋特色数据库了。如此薄弱的基础,让我们深感窘迫。因此,开辟多渠道、多方位获取海洋文献,建立海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海洋文库建设的当务之急。

4.1.2 涉海书籍出版发行量少。海洋科技类图书具有科学的严肃性、严谨性、实证性,这些性质决定了它成熟、稳定、理论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它的出版发行有很大的局限性:出书率低,出版周期长,出版种类少等。加上市场利益的驱动,促使出版界减少了科技图书的出版,而销量较好,紧急效益较高的经济管理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及文学艺术类图书出版量剧增,这样就在客观上给涉海文献的搜集增加了难度。

4.2 人员问题

图书馆人员是海洋文库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设者的专业程度、知识水平及其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海洋文库的质量的高低。目前,钦州学院图书馆人员缺乏,力量薄弱,尤其是海洋专业、图书馆情报专业的非常紧缺。人力不足,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大大地制约了海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利于海洋文库的建设。

5 解决问题的对策

5.1 成立海洋文库建设小组并制订海洋文献开发规划

任何科学劳动系统都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多序列的动态综合体,理想的人员结构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础,建立海洋文库是钦州学院图书馆的一项科学系统的重要工程,建立一个有合理人员结构的工作团队,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础,也是海洋文库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从事海洋文库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馆员团队,必须努力实现知识结构配套化、智力结构多样化,要实现这一切,一是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岗位培训,通过培训,使海洋文献开发人员具备相应的海洋知识及知识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等;二是招聘人才,通过公开招聘形式,把海洋科学及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吸引到海洋文库建设团队来,让他们在文库建设中发挥作用。

成立以海洋科学和图书馆情报人员为主力军的建库团队,是展开海洋文库建设工作的基础。加强建库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合理文献资料的采集工作方案,则是顺利进行建库工作的重要保证。建库团队必须在摸清馆藏家底和做好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海洋文献开发利用计划,明确开发步骤和预期效果,然后有条不紊地分步实施。

5.2 拓宽渠道,多方搜集文献资料

5.2.1 加强文献源信息的采集。广泛搜集国内各种图书征订目录(出版社目录、发行商提供的目录、各种单独发行的书目等)建立多方面的采购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海洋方面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生物图谱等,如国内的《台湾海峡》《中国海洋文库》《海洋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国外如美国的《物理海洋学》(Physical Oceanography)、《海洋科学技术杂志》(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国的《海洋学电子出版物》(Oceanography Electronic Publications)等,这些都是反映海洋科学的前沿和发展动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5.2.2 拓宽国内外非贸易渠道,获取更多的文献资源。

(1)书刊交换。用书刊交换书刊是获得海洋文献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文献馆历来重视国内外书刊交换。北部湾海洋文库建设可以参与书刊交换活动,通过这一渠道,获取更多的海洋文献,既可以弥补文献资源的不足,又可以减少经费的投入。

(2)征集个人收藏的海洋文献。在个人手中,散落有为数不少的海洋文献,其中有相当数量海洋文献没有收藏到图书馆中,特别是因公参加国内外各种海洋会议的会议文献,或参加国内外各种海洋学术社团获得的海洋文献资料,这些资料许多甚至大多数被个人收藏,长期禁锢,无法利用,有的随意存放,造成丢失,这实在是资源浪费。通过征集活动,把这部分的文献收集到图书馆来,既能增加海洋文库馆藏量,也能使这些文献得到充分利用。

(3)鼓励个人向“海洋文库”捐赠稀有的海洋文献,提供原著、原文或有关目录等。目前,国内外海洋研究工作者不断增加,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呈现出来,如论文、专著或实验报告等,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他们取得联系,鼓励他们向“北部湾海洋文库”捐赠自己的原著、原文或有关目录,为海洋文库建设作贡献。

5.2.3 开发网上免费的海洋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其中有许多免费信息,而这些免费资源的利用一直是图书馆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选择与海洋科学有关的信息,并通过连接、下载或安装到图书馆服务器上等方式,把这些免费的资源整理、分析、归类加工并合理地利用起来,以弥补馆藏的不足。

5.3 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海洋文献信息普遍缺乏,钦州学院图书馆的情况更为严重。面临如此状况,资源共享对于北部湾海洋文库资源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联合起来,实行海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才是解决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钦州学院图书馆应积极加入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参与国内外海洋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涉海文献资源方面的合作交流,促进国内与国际的涉海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活动。这样才能广泛利用他馆资源,提高文献保障率,同时也能使本馆的馆藏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海洋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还可以避免海洋文库数字化馆藏资源建设中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提高建库效率。

5.4 购买和自建海洋特色数据库

海洋特色数据库是组成“北部湾海洋文库”的重要部分,购买和自建数据库是实现海洋文库数据库建设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海洋信息数据库主要有中国海洋大学的《渔业水产管理法规》,上海水产大学的《渔业专题数据库》《黄鱼专题数据库》,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生物资源数据库》《中国海洋文献全文数据库》,浙江海洋学院的《海洋水产题录数据库》等。国外主要有《海洋、海洋学和淡水资源(Ma-fine,Oceanographic &Freshwater Resources)》(该数据库目前为光盘版),《水科学与渔业文摘(Aquatic Sci-enee and Fisheries Abstracts)》等。我们可以根据经费情况,选择购买其中的数据库,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主建设或合作建设的方式,建设海洋专题数据库,如《北部湾港口群专题数据库》《北部湾沿海工业专题数据库》《北部湾海水养殖专题数据库》《北部湾鱼类专题数据库》《三娘湾白海豚专题数据库》等,以充实海洋文库的馆藏资源。

第4篇:海洋科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海洋药物制造与营销 课程体系 改革

蓝色经济的兴起为海洋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沿海省份纷纷将海洋生物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以青岛为例,近年来,以国风药业、国大生物、中鲁远洋、澳柯玛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企业集团纷纷向海洋药物领域挺进,参与海洋药物制造开发。新形势下,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新型海洋药物制造与营销人才。然而,中职学校目前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影响了海洋药物产业的创新与国际化发展。而直接影响培养人才质量的核心要素就是课程体系建设。笔者结合本专业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尝试探索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生产技能训练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的多元化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不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传统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为本科药学的压缩版,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脱节,就业竞争力低;专业课程教材缺乏应用性、职业性、综合性和适应性,课程定位不够明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差,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1.目的和意义

以海洋药物制造与营销专业的工作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确定该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结构和技能需求,重新制订课程体系,建立起更符合生产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依托医药行业建立完备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开发配套的适用教材,最终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需求。

2.实施方案探讨

课程体系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强化专业特色。通过深入调研,了解行业对毕业生核心技能的需要,剖析其工作任务,确定理论教学的内容、要求和目标,在课程重组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理论课程体系。强化岗位适应性,按知识、能力、素质设计课程内容。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来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材建设,与药厂或医疗用人单位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突出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按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的要求,分层次、分功能模块的对原有实验室进行重组和改造,分层次的选择、开发、确定实验项目和内容,适当保留验证性实验,逐步增加和开发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编写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开发合适的多媒体演示实验课件,对某些条件不足或设备原因等难以大规模开展的实验则配以虚拟实验室,在电脑上模拟操作完成。逐步建立起相对独立的能连接理论知识和专业及生产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3)建立与岗位能力一致的教学评价与考核系统。采用理论与实践能力考核并重,笔试和操作等多形式并举。理论考试采用闭卷、限时开卷等方式。实践能力考核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工作态度。为加大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力度,在传统的期末考试之外,各专业课均进行实验考核,成绩单独上报。这样,既考核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又考核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了实验课的培养要求,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药物制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3.特色与创新之处

(1)以本专业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照岗位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设置,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于学生就业的需要,该课程体系在药学相关院校中具有推广性和普适性。

(2)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该教学方法使校内仿真教学与校外实际环境教学相结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三、结语

随着笔者学校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发展,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将不断完善,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从而为海洋药物制造与营销行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建设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海洋科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霍尔三维结构体系 系统工程学 实验教学 改革

一、系统工程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按照钱学森院士的观点,系统工程处在系统科学的应用技术层次,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系统工程学的定义可以从实体和本质两类研究对象方面进行。从实体研究对象看,系统工程学是关于系统工程实践的一般规律和技术方法的知识体系。从本质研究对象看,系统工程学是关于系统工程实践中目标需求与资源供给的矛盾关系的一般规律及其问题解决方法的知识体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方面的文献较多,而系统工程科学理论方面的实验教学研究则比较少。张国伍、顾佳探讨了钱学森院士创建的“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的全过程。寇晓东、薛惠锋、任军号构建了系统工程学的“认知――理论――技术――实践”新框架。系统工程学是一门理论性与技术性较强的学科,纯粹的课堂理论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典型系统工程学理论如何在海洋技术领域中应用。因此,系统工程学的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将霍尔三维结构体系理论渗透到海洋系统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系统思想,促使学生掌握海洋系统工程实践技术方法以及工程组织管理技术。

二、海洋技术专业系统工程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基于霍尔三维结构体系的系统工程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一方面可为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制订出一套合理的、有效的系统工程学实验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加快海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化程度,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利用系统工程学的理念和技术方法来解决海洋科学问题;从而为测绘工程学院海洋技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后备人才资源;并进一步最终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最高宗旨。

三、霍尔三维结构体系在海洋系统工程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霍尔三维结构体系方法介绍

霍尔三维结构体系是系统工程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是美国工程师霍尔在1969年提出的,它主要包含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在海洋技术专业系统工程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中,时间维分为前后紧密相联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规划阶段、方案阶段和实施阶段以及更新阶段。逻辑维分为相互联系的七个步骤,分别是明确问题、选择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方案优化、作出决策和付诸实施。知识维为完成这些步骤的工作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海洋测量、海洋遥感、海洋环境、系统工程、计算机和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2.海洋系统工程学课程原有的实验教学安排及存在的问题

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海洋技术专业开设的系统工程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袁旭梅等主编的《系统工程学导论》,课程总课时为32,其中理论课时为26,而实验课时为6,应开3个实验项目。从系统角度看,该课程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室,也就是说要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专业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等。从该课程总课时与实验课时安排角度看,与其他高校开设的《人机工程学》(总课时为30学时,实验学时为10)、《草原系统工程》(总课时为40学时,实验学时为8)课程课时与实验课时相比较,实验课时安排偏少。海洋技术专业系统工程课程的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课程实验教学安排重在介绍系统工程关键技术,而实验之间不存在任何连贯性与衔接性,也就是说没有运用系统的思想从海洋某个实体或本质去设计涉海系统工程实验。

3.海洋系统工程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根据海洋技术专业的特点,基于三维霍尔结构体系在逻辑维上,识别现有的系统工程学实验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把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内容以及涉海单位要求掌握的基础内容充实到实验教学中,逐步增加具有鲜明学科专业特色的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衡量该实验安排,必须遵循三条原则:实验本身必须符合系统科学;实验内容必须是与海洋相关的;海洋工程的实验教学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提供有效服务。

4.系统综合

针对我院海洋技术系师资结构、多年教学经验以及相应的调查问卷,搜集并综合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案策略共三种,详细介绍如表2、表3和表4所示。表2中的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为海洋水色遥感系统工程,表3中的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为海洋深度测量系统工程,表4中的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为沿海滩涂盐沼植被环境监测系统工程。

5.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对系统综合种所有候选方案进行模型化的过程,即把每个方案的参数与目标结合起来建立模型的过程,是通过必选进行方案选择的过程。本文对以上三个备选方案采用专家打分法系统地进行比较、分析。共发放15位专家进行打分,结果如表5所示。表5中得分统计中设置5分制,5分为最好,4分为较好,3分为好,2分为一般,1分为不好,即方案不予采用。系统工程学实验教学方案的最终得分采用公式进行计算。

6.方案优化

在对3种方案进行系统分析之后,专家们提出改革后的实验学时过多。原有的实验总学时为6学时,而改革后的三种实验学时均为20课时。我们对实验方案1进行了优化,将实验总课时压缩为10课时,其中“赤潮水体光谱测量系统工程的系统分析”部分和“赤潮水体光谱测量实验方案的系统设计”部分均压缩为2课时,“赤潮水体光谱测量”部分压缩到4课时,“系统评价―赤潮水体光谱特征分析”部分压缩为2课时;课程总课时不变。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系统思想,让学生熟练掌握海洋遥感工程技术和规律,实验课时的压缩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准备以及实验后分析部分需要占用一些课余时间。7.付诸实施

将改革后的系统工程学实验教学方案应用到海洋07和08级学生,效果较好。一方面,激发了07级学生对海洋遥感的极大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将海洋遥感作为考研方向。另一方面,切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了学生的系统思想。

四、结论

本文基于霍尔三维结构体系对海洋技术专业开设的系统工程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案进行了改革。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利用“三维结构”之逻辑维的七个步骤进行阐述。知识维贯穿其中,时间维的四个阶段――规划阶段、方案阶段和实施阶段以及更新阶段,其中系统工程学课程实验教学问题识别属于规划阶段,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方案优化属于方案阶段,付诸实施属于实施阶段;由于方案实施的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本质问题,因此尚未进入更新阶段。

参考文献:

[1]袁旭梅,刘新建,万杰编.系统工程学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卢霞.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改革[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

[3]刘付程,张德利,谢宏全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

[4]张国伍,顾佳.钱学森院士与创建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对钱学森院士的追思[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10(1).

[5]寇晓东,薛惠锋,任军号.系统工程科学:系统工程学科体系新构建[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10(4).

第6篇:海洋科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微藻生物技术 专业建设 海洋特色

1.引言

微藻生物技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可以被理解为,以微藻生物学为基础,利用微藻生物体系和工程原理,提供商品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性科学。其本质上与农业生物技术相似,即利用太阳光能大量生产生物量,用作人类的有机资源[1]。微藻生物技术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40年―1980年,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微藻生物技术体系。此时期开发出的用于培养小球藻、螺旋藻和盐藻的开放式培养系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成功推广,使人类看到了微藻生物技术的巨大经济潜力。1980年―2000年,微藻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微藻生物技术研究体系。目前,全球微藻年产量约8,000―10,000吨,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精细化工原料、医药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微藻的相关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对螺旋藻、盐藻及一些固氮蓝绿藻的培养与应用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0年代后期,我国微藻生物技术快速发展。迄今,我国在藻种选育、培养技术、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制备、生物转化、工厂化培养、微藻保健食品和海水养殖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近年来,随着陆地资源的衰竭,丰富的海洋微藻资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海洋微藻在保健食品、药物、饲料、化妆品、生物农药和污水治理等方面展现的应用前景,为微藻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2]。在微藻生物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如何利用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凸显海洋特色,对人才培养,突出我校办学的海洋特色,以及“江苏省海洋大学”的申报等意义重大。

2.创建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中体现我校海洋特色

自人们认识到微藻的开发价值和巨大经济潜力以来,微藻生物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全世界有关微藻生物技术的专利在1953―1980年的27年间共77项,平均每年仅2.85项;在1981―1993年间却达到了194项,平均每年16.17项;微藻生物技术也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化,为人类新资源的开发开创了新天地。近年来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把海洋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尤其是将海洋微藻的大规模培养及其天然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等技术放在首位。

我校可通过借鉴国内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烟台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在微藻研究领域等的成果和经验,精心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对构建微藻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进行详细规则[3,4]。同时我校海洋学院也可以将传统的生物工程、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微藻生物技术专业的创建。海洋学院利用现有的研究条件和研究队伍,以及国内微藻生物技术的的研究成果,可使该专业具有较高的整体水平,并逐步形成专业特色[5]。我国本科高校,多将微藻生物技术归属于水产养殖学科,或列入海洋生化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下,而未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在此契机下,创建微藻生物技术专业恰能凸显我校的海洋特色。

与其它生物技术相比,我国微藻生物技术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瓶颈”,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积极开展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微藻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可为国内微藻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人才保障。同时,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专业可积极开展β胡萝卜素、医药品、色素、高价值油脂及动物饲料等微藻生物制品的研究。

3.强化微藻生物技术专业优势,以科研实力支撑我校海洋特色

科学研究是探索自然、社会与思维等事物的性质和客观规律。我校海洋学院在海洋生物学(省级重点建设)、水产品加工和水产养殖(校级重点建设)等三个学科涵盖的“重要海洋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和利用”、“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质量安全”、“海洋生态与环境”五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下,积极开展了微藻生物技术方向的科学研究,在海洋微藻的化感作用、海藻与赤潮藻类的化感作用、海洋微藻的光衰减、海洋微藻多糖的合成、分离和纯化、海洋微藻种质库的建立、海洋经济微藻浓缩与保存技术产业化应用试验、抗生素对海洋微藻的促生长作用、螺旋藻的海水驯化及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微波法提取雨生红球藻中的虾青素等省教育厅、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和校级课题的研究上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同时,我校海洋学院拥有学术水平较高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在海水增养殖技术、海洋生物病害防治、海洋微生物酶类、海洋鱼贝类加工及保鲜、海洋活性物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5年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多部,获发明专利9项,科技成果转让多项,直接经济效益数千万元。目前,承担各级各类项目50多项,其中主持和承担国家级项目9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4项、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项),承担省级项目30多项(其中主持省科技厅项目3项)。以上科研成果可逐步构成稳定的微藻生物技术专业的研究方向,并强有力地支撑我校办学的海洋特色。

4.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将我校海洋特色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我校是江苏省特别是苏北地区相关行业和领域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可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使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立足本省,重点满足企事业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强化实验教学和以双赢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既具有浓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能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6,7]。

近年来,连云港赣榆、灌云、灌南和东海等县海水养殖业异军突起,成为致富渔民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贝类养殖、鱼虾养殖迅速崛起,对饵料的需求急剧激增,也对饵料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可依托我校重点实验室,将鱼虾贝类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企业标准的优质微藻饵料的制备等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开放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以及毕业设计与论文等方式,培养基于连云港地方经济需求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将我校海洋特色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

5.努力推进成果转化,在开展科技合作中融合我校海洋特色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科学技术研究的主导方向,目前绝大部分化工产品的原料来自于石油,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近年来人们的目光聚焦于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其中通过水生微藻养殖制备全新的燃料源成为备受关注的亮点。我国具有可观的海洋微藻资源总量,专家认为这为我国在寻找石油替代品的研究提供了一次历史机遇,做好微藻制备燃料源的开发与产业化工作,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78年,美国在“水生种类计划”研究中就已经证实能够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他们指出,用微藻来生产生物柴油已经比矿物油具有价格竞争力,并且能减排柴油发电机废气中高达92%的CO2和氧化氮。10―20年后,当容易开采的石油接近枯竭,全球变暖加剧,微藻生物柴油相对昂贵的石油替代品,如页岩油和沥青砂油,将具有更大的价格竞争力。鉴于此,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可利用我校的交叉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基于微藻资源的全新的燃料源的研究开发工作。而且可以从微藻中提取出更多的生物制品和副产品,进一步提高微藻培养的经济性。其产量高、需水少、肥料效率高,潜在产量超过陆地农作物产量的30倍,海洋微藻的生产优势,加上燃料制取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保证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在开展科技合作中很好地融合我校的海洋特色。

6.结语

当今,人类正面临人口膨胀、陆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恶化这三大全球性问题。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场以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为标志的“蓝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微藻的深入认识和了解,随着高新技术和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以及各学科乃至世界各国间的广泛合作,微藻生物技术必将成为解决人类食品和能源的主要途径,为人类的生存作出贡献。与此同时,我校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微藻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对凸显我校海洋特色,以及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王长海.微藻与微藻生物技术[J].渔业现代化,2006,1:20-22.

[2]管华诗,耿美玉,王长云.21世纪中国海洋药物.中国海洋药物,2004,4:44-47.

[3]韩新,潘志权,丁一刚等.化工特色生物技术新专业建设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6:31-33.

[4]胡兴昌.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性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3,32(3):38-41.

[5]曹军卫,杨复华,张翠华.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2):99-101.

第7篇:海洋科学培养方案范文

在浙江现有海洋经济人才队伍中,能支撑现代海洋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带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创新人才、提升传统海洋经济的高端人才、推动外向型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十分紧缺,很多企业难以招聘到需要的人才。以舟山德勤集团为例,迫切需要海洋领域的法律顾问、金融人才、投资人才等新型人才,但在舟山本地网站、报纸上发出招聘消息后,基本无人应聘。

二、浙江海洋经济人才的需求预测

到2015年,舟山的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亿元。按照《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到2015年,浙江省将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000亿元。可以看出,到2015年,舟山的海洋生产总值将是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的1/7,也即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将是舟山海洋生产总值的7倍。相应地,我们可以分别对2015年和2020年舟山海洋经济各重点产业人才的需求乘以7预测2015年和2020年浙江省各相关海洋产业的人才需求。

三、浙江海洋经济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有效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浙江省制定并实施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822”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重点扶持发展8大现代海洋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制造业、港航物流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业、海洋清洁能源产业与现代海洋渔业。8大现代海洋产业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石,基于它们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出浙江海洋经济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充实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制造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钻井平台、钻井船、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LNG船、深水作业工程船、海洋石油平台辅助船、远洋捕捞船、大型化散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和特种工程船舶及运动船艇等的研发、制造与维护的专业人才,以及深海运载和通用技术、深水探查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人才。

(二)充实港航物流服务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能够支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体系、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加大力度培养能够推进大宗商品交易、现代航运金融服务、航运信息服务发展以及增强港航物流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三)充实临港先进制造业人才队伍

具体地说,就是要充实以下人才:能够支持发展绿色石化及化工新材料、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人才;能够推进临港重大成台套、智能化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人才;能够推进宁波、杭州、台州临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发展的人才;能够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制,形成特色、品牌优势的人才,以及能够提升发展船舶配套产品制造产业的人才。

(四)充实滨海旅游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能够推进邮轮旅游、游艇旅游、人造海滩、高端度假岛等四大高端门类,以及慢生活休闲体验、滨海运动休闲、养生养老休闲度假、旅游营地休闲、海钓休闲、人造碧海金沙、旅游演艺、低空旅游、游轮巡游、海洋主题公园休闲等十大产品发展的人才。

(五)充实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能够围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资源利用、海水利用集成研发、海水利用共性技术,积极开展关键材料、产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自主研发的专业人才,突破核心技术国产化,形成健全的产业化技术支撑体系。

(六)充实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能够创新海洋医药发展路径,加快从原料药向专利药转型升级,提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的人才;充实能够聚力开发一批具有资源特色的海洋药物,形成海洋药物新兴产业的人才,以及能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的人才。

(七)充实海洋清洁能源产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海洋清洁能源研究开发、技术装备与示范工程建设的人才,积极推动海上风能、海洋能、海洋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海洋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人才开发,集聚一批海洋清洁能源开发科研团队。

(八)充实现代海洋渔业人才队伍

具体地说,就是要重点充实:能够拓展远洋渔业和远洋渔场,建设现代远洋渔业基地的人才;能够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加快渔港渔村建设改造,发展多元化、精品化休闲渔业的人才;能够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区,加强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的人才。

四、促进浙江海洋经济人才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积极推动立体多样化的海洋人才教育

纵观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无不重视立体多样化的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以美国为例,现已形成涵盖普及教育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在普及教育方面,以全国性卓越海洋科学教育网为主,每年面向国民推出系列海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高等教育方面,高等院校积极健全海洋学科与专业,深化海洋经济人才培养与海洋科技项目研究。借鉴美国的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浙江也应建立立体多样化的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小学基础海洋科技通识教育;开展海洋知识普及宣传,举办海洋主题科普活动,鼓励海洋科技人才从事海洋科普,提高全民海洋意识;鼓励更多有能力的高等院校设置海洋学科和专业,建立健全海洋课程体系,促进海洋经济教学与实践需求对接;建设海洋经济知识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制定海洋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实施办法;鼓励海洋经济相关专业毕业生到一线地区和艰苦岗位实习与工作;为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发展潜力的青年海洋经济人才提供独立负责项目、承担重要课题、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加快青年海洋经济人才成长。

(二)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

日本、美国等世界海洋经济强国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这些国家的海洋经济创新体系中,除政府外,大学、科研机构、产业企业都是重要的组成主体,共同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而且它们之间经常跨越组织边界进行深入合作,一起培养高层次、紧缺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为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型人才培养,浙江应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鼓励涉海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制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任职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对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明确产学研合作要求,推行共同实施、管理项目,实行“人才+项目”的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和集聚海洋科技人才。

(三)积极加强高层次海洋经济人才的引进

山东省是国内积极引进高层次海洋经济人才的先行区,其主要特点是加强政策引导,强力布局领军人才团队,为此实施了《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简称《计划》)。该《计划》以企业为主体,通过给予每个团队500万-800万元经费资助,重点支持企业创新类领军人才团队与科技创业类领军人才团队的引进。④对于浙江而言,在利用教育资源充分培养海洋经济人才的基础上,也要大力引进海洋经济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海洋经济人才,具体地说:建立健全海洋经济人才需求目录,制定实施海洋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团队引进实施方案;对引进人才及团队在住房、津贴、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予以适当照顾,给予课题申请、研发支持和政府奖励方面的特殊政策;参照山东省的做法,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团队、鼓励领军人才团队在浙江创业创新;实行“海外工程师”制度,鼓励和支持各地引进外籍工程技术专家。

(四)积极引导鼓励海洋经济人才创新创业

美国十分重视、鼓励海洋经济人才创新创业。例如,美国优化金融政策,通过发展风险投资、创业基金、信贷担保,为海洋经济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支持。又如,美国设立海洋科技园为海洋经济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平台。[7]美国的经验对浙江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对于浙江而言,要加大财税优惠力度,设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参与海洋创新创业项目;建设一批海洋创业孵化平台,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为海洋人才提供优质创业服务;改进海洋经济人才的考核评价模式,强化创新和应用导向,把获取创新成果、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项目立项和验收、资助和奖励的重要标准。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五)建立健全海洋经济人才工作投入机制

福建省积极建立健全海洋经济人才工作投入机制,确保海洋经济人才能引进、留住、并用好。如泉州市出台《泉州市高端海洋人才引进培养暂行规定》,确保资金投入用于补助海洋核心人才、海洋骨干人才、平台建设、海洋课题研究、创业创新、海洋高技能人才培训等。对于浙江而言,要落实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政政策,各涉海地区、部门要增加对海洋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在涉海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中,明确一定比例的人力资本投入,并作为项目验收(结题)的重要依据;重视欠发达地区及海岛等艰苦边远地区海洋人才培养,在人才投入中适当倾斜;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涉海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促进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的形成。

(六)积极完善海洋经济人才发展服务体系

第8篇:海洋科学培养方案范文

1.珠海现有耕地43万多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24700hm2(37.05万亩)。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9.1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2.65万人,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23.89万人,城市化率已达84%;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现行价)51.62亿元,增4.1%,农渔民人均收入8575元,增6.6%。

2.珠海有着十分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风景优美,海岸线长691km,海域面积6000km2,水产资源丰富;位于珠江出海口西岸,毗邻港澳地区,是全国第二大陆路口岸,也是珠江三角洲主要的商品出口和集散地之一,蔬菜、水产品、花卉、水果及其加工产品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产品越来越占据市场的主要部分。珠海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在全国同行业内地位领先,发展模式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被誉为“珠海模式”。

3.珠海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以河口型养殖渔业、无公害蔬菜种植业、奶牛乳制品畜牧业为主导的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初步建成了以白蕉镇新环片为中心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平沙镇4500亩罗非鱼养殖示范基地,珠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横琴1200亩水产种苗技术推广基地,以南水、乾务为主的3万亩沙虾、青蟹养殖基地,横琴2000亩生态蚝养殖基地,以白蕉、莲洲、小林为主的8万亩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海鲈养殖基地,以白藤湖、斗门镇八甲、红旗镇湖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万山海岛深水网箱优质鱼养殖基地,以乾务、白蕉为主的生猪、家禽及奶牛畜牧生产基地等10大基地,农业生产逐步向优质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发展。

二、珠海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分布

珠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分市、区、镇三级,共同承担政府公益性职能。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结合本区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水利等行业特点,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农业标准化等技术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动植物疫病、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森林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管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水利建设和水利设施安全管理、水土保持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

2.市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加挂珠海市科农渔业科技推广总站、珠海市海洋科学研究中心)1个,定编45人;市区域性农技推广站7个,分别为:市农业(水稻)科学技术推广站、市水产养殖(淡水)科学技术推广站、市水产养殖(海水)科学技术推广站、市果树科学技术推广站、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市畜牧兽医科学技术推广站、市花卉科学技术推广站,定编41人。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与七个技术推广站统一归口珠海市海洋农渔和水务局管辖。

3.区镇级农技推广体系

横琴新区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组建横琴新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珠海高新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立唐家湾镇农业服务中心,加挂唐家湾镇畜牧兽医站、唐家湾镇水利所的牌子;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立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加挂区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牌子,万山镇、担杆镇和桂山镇分别设立渔农服务中心;高栏港经济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立高栏港经济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加挂南水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南水镇畜牧兽医站牌子。设立平沙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加挂平沙镇畜牧兽医站、水利所、动植物防疫监督检验所牌子。区级农业推广体系财政供给编制53人。

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由区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日常工作和人事管理由各镇负责,同时接受区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4.农业示范园推广体系

除以政府财政支撑的农技推广模式外,还建立了公益与市场混合型的珠海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金湾区珠海台湾农民创业园、斗门北部农业生态园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别归口市级农业主管部门、金湾区、斗门区农业主管部门管辖。它是园区农业科研成果实验、示范、推广、产业有机结合的平台,它具有中介服务、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市场对接、产业带动等功能。

5.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广模式初具雏形

农业龙头企业推广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单位与企业共同申报承担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扶持等方式进行合作,形成龙头企业+科研农推机构+农户链条,在企业经营中建立非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示范、推广、辐射的推广模式。珠海市金果达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出“金果达”牌优质荔枝为主的水果连续十年获得丰产,并通过国家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地区。同时把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向广大农户示范推广,分别在珠海斗门、五山、博罗县罗浮山、连平县内莞镇、揭西县钱坑镇建立了生产示范推广基地和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以各种形式进行科技推广工作,成效显著。

三、珠海农技推广模式发展前景研究

1.借鉴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农技推广模式的组织机构、服务方式、运行机制特点的分析,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成功的农技推广模式必须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结合本土资源、人才、资金优势,建立推广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推广体系。

2.珠海都市农业特征明显,农业推广模式以大力发式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立足点,以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倡导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珠海市环境优美,海域广阔,应以大力开发海洋经济、生态农业观光等产业为主线,辅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农业、畜牧业。

3.坚持公益不动摇,以政府为主导型的农技推广体系只加强,不削弱。

农业技术成果转化需要一个过程,经济效益非像工业产品专利技术般立竿见影,市场经济下,成果转化工作必须由政府财政支撑的农业推广机构来实施,而且在推广体系中必须以从事公益性的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其他如涉农企业、供销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只能作为一个补充。

4.科学设立机构,合理配置资源。在市级推广站中,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珠海市农渔业科技推广总站、市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作为广东省农业区域性试验中心,在也负有农技推广职责,这与市属区域性的七个推广站职责有交叉,七个推广站每个站站员3~7人,人手人,资源缺乏,做为一个独立的事业法人机构,麻雀虽小,却须五脏俱全,造成人力、物力分散、浪费,市级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着网疏、人散、线断的问题,对此,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分成水产(畜牧)和农业种植两条主线进行资源整合,将人才和技术优势最大化,术业有细分,有专攻,而不是“一锅烩”。

5.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管委会,专门管理市、区、镇三级农技推广站,统筹、指导、协调、配合农业(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科技园区、农业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等多种农技推广元素。珠海市现有市、区、镇三级推广机构各有隶属,互不衔接,全市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各撒一张网,各管一分地,有重叠,有遗漏,欠沟通。如将每一张小网拾掇缝合起来,拼成一张大网,建立二级枢纽,形成有机的农技推广网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沟通顺畅,事半功倍。

6.重点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区、镇农业推广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和推广体系的建设重点应建好区、镇级推广体系。珠海市区域经济特色和农业区域化特色明显,一个区或是一个镇,代表着一定的区域特点,具有不同生产特性和经济特色,只有基层推广机构或组织才具有一定的引进、消化、改进和开发能力,并能承担推广工作中的一定风险,进行推广项目的决策。珠海市政府《关于珠海市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珠府〔2008〕146号)、2010年下发的《关于印发经济功能区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均体现了这一原则和方针,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原理。

7.充分发挥农业高新技术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改革和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制,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大力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扶持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并以此为依托,开展农业科研成果的实验、示范、推广,不但可以转移或减轻一定的推广风险(园区或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且还是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从目前“事业、企业混着办”这一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现状中解脱出来,承担公益性职能和实行无偿服务,鼓励和促进各种非政府机构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途径。

8.创新农技推广收入分配体制,调动农技推广人员以各种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保障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的财政支持外,可探讨劳动报酬与推广业绩、经济效益相挂钩,由企业(市场)支付,实现技术产品与知识产权的资本化。鼓励农技人员以技术和资金入股,将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实体与技术推广人员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平台,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先进技术、种子种苗、市场开发、经营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使区域农技站真正成为一个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探索出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技推广的新路子。

9.加强农技推广的法制建设,确保农业推广事业健康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法是1993年颁布实施的,广东省及时出台了《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农业生产形势的变化,许多方面己不适应,建议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重新修订,进一步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权益,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法律地位。

第9篇:海洋科学培养方案范文

一、准确把握科技人才发展新趋势

(一)科技创新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的企业更加注重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发明家和创新人才进行集体创新,集成运用全球创新资源。苹果公司在AppStore(苹果的在线应用商店)上对外针对iPhone的应用开发包(SDK),用户购买应用软件带来的收入由苹果公司与开发商三七分成,吸引了大量软件人才开发针对iPhone及iPodTouch的应用软件,公司不用投入研发费用就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的应用,给开发者带来收入的同时自己还有收益,创造出双赢的循环。海尔集团建立了开放式研发平台,将全球的优秀研发资源作为海尔的研发资源,通过开放式创新,为企业提供关键核心技术、为用户提供引领全球消费时尚的产品方案,企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威高集团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已经走出了一条专家咨询、技术转让、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发等多种形式的开放式创新之路,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产品,推动了企业技术水平的升级。浙江省率先打破省级财政科技经费国内使用地域限制,坚持浙江的科技经费全国用、全国的智力资源浙江用,充分利用全国创新资源服务浙江科技创新。

(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新引擎。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就是通过整合集聚、优化集成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服务体系,为全社会研发、企业创新等提供基础性、应用性、共享性、多样性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实现创新资源共用、创造价值共享,对集成创新的助推作用日益凸显。上海市通过建立创新资源共享转化、网络联动集聚、信息技术终端和服务驱动价值四大体系,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截至2012年6月,平台汇聚了全市3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6916台和700多名资深专家,集聚了264家在沪国家级、部委级研发基地和34家国家级检测中心,建设了12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61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7个区县服务中心和52个园区与行业协会服务站,增添了上海科技集成创新的新动能。

(三)市场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决定性作用愈发突出。其主要标志就是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正在由基地型孵化向能力型孵化转变。基地型孵化是政府主导,以场地为基础,由场地入驻机构提供商务、风投等服务,目前我们大多数的孵化中心和基地属于基地型孵化机构。能力型孵化是市场主导,以成功企业或企业家为核心,向初创企业提供创业培训、顾问服务、市场信息、天使投资等专业化服务,如联想之星、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休利特和帕卡德在加州的一间车库创立了惠普,比尔・盖茨在车库中完成了视窗界面的开发,乔布斯在车库完成了苹果的早期创业。联想之星是以探索适合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传播科技成果产业化观念、培养优秀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为早期科技创业企业提供天使资金等为主要宗旨,将培养科技创业型CEO作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切入点,并通过结合专业投资机构和培训机构的优势,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形成了“创业培训+天使投资+开放平台”的三位一体科技创业孵化新模式。

(四)人才由为我所有向为我所用转变。伴随着网络覆盖率、传输速率和可达性的快速提高,以平台为支撑的动态创新联盟更加活跃,以小型团队和个人为主的“创客”运动蓬勃发展,为企业借助各类创新中心和平台集聚利用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类人才提供了重大机遇。2010年,宝洁公司拥有研发人员9000人,借助创新中心为其研发创新的人才150多万人,把外部的创新比例从本世纪初的15%提高到了2010年的50%,研发能力提高了60%。

二、山东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山东省围绕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加大投入,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6条等系列支持政策,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2012年以来山东省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GDP的比重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获评国家科技奖励有望实现新突破等,标志着在建设创新型省份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顺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们既拥有重大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开放式创新初见成效,但尚未形成燎原之势。海尔、威高等一些企业集团在探索开放式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的已经尝试但机制不够灵活、步子迈得不大,相对于山东省拥有众多行业骨干企业来说,实施开放式创新的企业集团占比仍然偏少。如何引导更多的企业走上开放式创新之路,形成遍地开花之势,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优势领域众多,但整合集成相对滞后。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山东省形成了诸多优势领域,如拥有国家软件基地、信息产业创新基地和国家超级计算中心,量子通讯技术全国领先,2015年,浪潮集团主持完成的“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可以说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撑能力非常强;再如山东省拥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一大批科技研发机构,蓝黄“两区”共建有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海洋科技力量雄厚,研发实力全国领先。但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缺乏载体支撑,集成创新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政府推动成果转化力度较大,但市场主导作用亟待加强。山东省省级以上各类园区数量居全国前列,几乎所有园区中都建有基地型孵化和转化机构;围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正在大力推动公益性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充分表明政府在推动成果转化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相比,在引入社会化资源、借助市场化力量方面不够,成果转化渠道不畅,致使“只开花不结果”或“花多果少”。如何大力培育能力型孵化市场主体,是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有机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必然选择。

(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人才观念滞后。近年来,山东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创新驱动战略储备了多层次的人才队伍。目前,全省各类人才达到1125万人,总量居全国前列。但智力劳动价值体现不够、人才流动和成果转化障碍较多、重引进轻培养等问题,特别企业是仍停留在注重自己培养和引进人才的阶段,对搭建平台和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创新人才“为我所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新形势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在世界产业技术革命孕育突破的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占领产业高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迫切需要我们顺应潮流,调整方向,完善政策,优化环境,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添新动能。

(一)着力推动开放式创新。要加大对海尔、威高等山东省在开放式创新方面先行一步企业的宣传力度,建立激励机制,更好地发挥典型的引路作用。加强对国内外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找出政府可以作为的着力点,制定推进措施,完善支持政策,推动更多的企业借助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智力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借鉴浙江经验,调整省级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使用办法,面向全国进行招标,充分利用全国科技智力资源服务山东科技创新。

(二)着力推动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鉴于科技资源的专业性、独特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以及科技资源分布的广泛性,单靠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动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与转化,迫切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快构筑服务全社会科技创新的共享平台。要立足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优势领域,按照建设模式上“逻辑统一和物理分布”相结合、运行模式上“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服务模式上“集中受理与多样化便捷化”相结合,制定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创新推进机制和共享机制,加快构建由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服务、仪器设施共用、资源条件保障、试验基地协作、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检测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等系统组成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整合优势领域创新资源的载体,形成创新资源集聚越多对用户吸引力越强、用户越多对创新资源集聚作用越强的“超市效应”,全面提高集成创新能力。

(三)着力推动能力型孵化市场主体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在加速成果转化、驱动创新发展的作用愈发突出。要加快调整科技孵化支持政策,把能力型孵化纳入科技孵化支持政策涵盖范围,引导成功大企业开展能力型孵化,积极发展商业性天使投资,加快催生一批能力型孵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现有基地型孵化机构改革,推动更多的基地型孵化机构向能力型孵化机构转变;畅通基地型孵化机构与能力型孵化机构的对接合作渠道,基地型孵化器重点提供共性技术服务,将创业培训、顾问服务、市场信息、天使投资等交给更具专业优势的能力型孵化来运作完成,联手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