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产业的特征范文

旅游产业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产业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产业的特征

第1篇:旅游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现如今,如何抓住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给旅游产业所带来的机遇,从而积极调整和优化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了增长民族地区经济的一个主要途径。通过对新形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充分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新形势给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所带来的机遇,从而对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进行初步研究,以此来提升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

一. 我国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民族地区对于旅游产业的关注可以说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由于当时社会体系中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从而导致其未得到明显的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产生真正得到发展是在2003年,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也起到了比较大的推动。据资料显示,在2003~2010年期间,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总创收比例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1.8%,为我国国民经济做了很大的贡献。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也因此而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虽然如此,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生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对我国目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够将其产业性质以及在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中的位置进行充分的认识和定位,从而导致其统筹规划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和层次上去进行,使其缺乏长远的规划目标,相关的发展项目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将之上升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以此考虑的数量比例仅仅有37.8%,这种情况大大制约了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产业链整体的协作和经营效益不高也是目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对于旅游产业的管理过程中,没有树立起产业链的管理思维和整体协作互补优势的发挥理念,从而导致旅游产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和战略伙伴关系机制,缺乏对产业良好的管理,则必然会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导致经济效益下降。据统计,近几年来,包括在旅游产业链之中的旅游产业链成员仅仅占了不到50%的比例,其中的关系耦合性也比较松散,供应链成员之间因为同时也因为缺少战略合作机制,从而导致的利益博弈行为也给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三)由于民族地区在对旅游产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自身缺乏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对相关产业的外部化作用和影响的作用机制,从而使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成为了一种带有掠夺性质的占有,不能对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并且对其相关产业发展的滞后和阻碍作用,特别是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冲突,随着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加剧,从而使得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制约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脚步。

二.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对其旅游产业进行发展策略部署的时候,根据新形势下基本特征的内涵及其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和相关要求的阐述,发展策略研究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进行充分的考虑:首先,应该根据新形势的基本特征以及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所起到的推动型作用,将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进行合理的定位,从长远的规划目标去进行充分的制定,确保此项策略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层次;其次,在旅游产业的产业链范围内,建立健全的成员之间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沟通协调互利共赢机制,以此来保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经济得到稳步提升;最后,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过程中,应该加大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性作用和影响的综合治理工作,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同时,扩大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打造大旅游模式,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全面发展,以此来促进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在新形势推动下的稳步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其经济效益。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了民族地区提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形势特征给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因此,如何根据新形势特征来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相关部门的人员应该将我国新形势的特征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充分的联系到一起,抓住机遇,制定完善的发展策略,从而确保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旅游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 集聚 区位基尼系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47-04

一、引言

随着产业集聚在制造业的成功实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者开始关注其他产业,如旅游产业中的产业集聚问题。20世纪末Michael(1998)率先对旅游业的集聚现象进行研究,认为旅游业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集聚效应。Jackson J. & Murphy P.(2006)论证了澳大利亚的旅游产业集聚现象。Urtasun A. & Gutierrez I.(2006)分析了旅游业集聚的经济影响。Novelli M(2006)分析了英国HLTC机构促进旅游企业产业集聚、集群形成的过程。21世纪初,我国学者也开始了对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旅游业的集聚模式、旅游业的集聚机制、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产业绩效及区域旅游经济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均展开了探索。

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开始用更为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衡量我国旅游业的集聚水平及其变化,但研究结果却不尽相同。邓宏兵等(2007)利用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指出2004年我国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杨勇(2010)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埃利森―戈里瑟指数,发现在1999至2006年期间我国旅游产业聚集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并呈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而赵黎明等(2011)利用埃利森―戈里瑟指数,指出2000至2008年期间我国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大体呈下降趋势。陈刚等(2012)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集聚指数,选取2000年和2010年为研究时间,指出我国旅行社行业的空间集聚在增强,旅游景区和星级饭店的集聚化水平在变小。对集聚现象进行准确地定量描述,是研究旅游业中所有集聚问题的基础。鉴于此,本文将在剖析利用区位基尼系数这一指标的缺陷及解决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对我国旅游产业的集聚状况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实证研究。

二、衡量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分析:区位基尼系数

旅游产业集聚的主要表现就是旅游企业在地理空间上趋于集中。当然,旅游企业在某个区域内的集中会带来旅游产业在区域间的不平等分布,也就是说会带来旅游产业的地理集中。但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产业地理集中又不完全相同,旅游产业集聚强调的是这种产业的不平等分布是多个企业在某地区集中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大企业坐落在某地区的结果。旅游产业集聚的这一特点使得利用区位基尼系数衡量旅游产业集聚程度时既有自身的优点又会出现不足之处。

(一)区位基尼系数在旅游业中的运用

区位基尼系数发展于用以揭示社会分配公平程度的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自从1986年,基伯尔等人发展了区位基尼系数,这一指标开始被广泛地用来度量产业(包括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如果用图形工具洛伦兹曲线来表示地区间旅游产业分布的平均程度,我们可以假设将全国分成了N个地区,其中r地区的旅游产业规模为Xr,那么r地区的旅游产业规模占全国旅游产业规模的比重为Si= 。用横轴表示1/N的累加值,用纵轴表示Si从低到高排列后的累加值,然后画出曲线。这条曲线就是可以用来反映旅游产业在不同地区分布平均程度的洛伦兹曲线(见图1)。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洛伦兹曲线是这条直线45°,这反映了旅游产业在N个地区之间是平均分布的;另一种是洛伦兹曲线是OLH这条直角线,这反映了所有的旅游产业都聚集在某一个地区。当然,一般情况下洛伦兹曲线是介于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的一条弧线,并且弧线与45°线之间的面积越大,则表示旅游产业在N个地区之间的分布越不平均。

用数学公式Gi= Si-Sj计算出图1中弧线45°与线之间的面积,得出的数值就是反映旅游产业在N个地区之间分布不平均程度的区位基尼系数。公式中的Si和Sj分别表示地区i和j地区的旅游产业在全国所占的比重,N表示全国所分成的地区个数。区位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并且系数越大,表示旅游产业在各地区间的分布越不均匀。

(二)用区位基尼系数分析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缺陷及解决方法

区位基尼系数虽然广泛地被学者们用来计算某产业的集聚程度,但由于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产业在各地区间的分布情况,即产业的地理集中情况,这使得利用该指标反映旅游产业集聚度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

一是旅游企业的规模问题会使得区位基尼系数难以准确反映旅游产业的集聚现象。例如,图2分别代表旅游产业的两种分布情况,图中的线条代表是地区间的边界。从图中可看出图2(A)由许多旅游企业组成,并且这些旅游企业分布在两个地区,因此图2(A)中出现了较多企业集聚在某一地区的集聚现象。图2(B)中有两个大旅游企业,分别分布在两个地区,因此图2(B)中没有发生较多企业集聚在某地区的集聚现象。但图2(A)和图2(B)中旅游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却是相等的。由此可看出,由于旅游企业规模问题的存在,会使得计算出来的区位基尼基数并不能反映旅游产业集聚的真实情况。Ellison and Glaeser(1997)提出的埃利森―戈里瑟指数(EG指数)通过控制产业内企业规模的分布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之后,Mori et al.(2005)发现运用EG指数计算出来的15个集聚程度最高的产业排序与区位基尼系数的排序是基本一致的。同时,Lu and Tao(2009)认为当产业中的企业数目比较多,而每个企业的规模相对于产业总规模都较小的时候,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影响的区位基尼系数也能较好地判断出产业的集聚状态。对于旅游业来说,正是符合企业数目多的特征。因此,在运用区位基尼系数衡量旅游业的集聚程度时,可以忽略该系数没有考虑企业规模这一因素的缺陷。

二是地理单元的规模会影响区位基尼系数反映旅游产业集聚现状的准确性。从图3(A)和图3(B)中可看出,两种地区划分方式下旅游产业的客观集聚状态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利用区位基尼系数衡量旅游产业的集聚情况时,如果将整个地理划分为4大地区(图3(A))时,旅游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为零;而将整个地理划分为16小地区(图3(B))时,区位基尼系数提高了。产生两种不同计算结果的原因就在于研究时所采取的地理划分规模不同,当以较大的地理规模为单元时,便会出现掩盖地区内部产业的分布情况,使得区位基尼基数不能够准确地反映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修正的办法是在更小的地区规模上计算区位基尼系数,来描述我国旅游产业的集聚情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利用区位基尼系数衡量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旅游企业规模和地理单元规模的影响。鉴于旅游行业本身的特点,旅游企业规模对区位基尼系数的影响可以忽略。而针对地理单元规模对区位基尼系数的影响,本文在计算区位基尼系数时将采用较小的省区市为地理单元,研究旅游产业在我国大陆31个省区市(不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集聚状况。

三、旅游产业的界定及数据选取的说明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将产业定义为从事相同或类似活动的基层单位的集合。构成一个产业的这些基层单位(企业)需要满足3个标准:生产的产品相对同质、使用的技术基本相同、企业的数量必须足够。也就是说,关于产业的定义和标准都是从产品的供给方面给出的。而从供给的角度看,旅游企业提供的是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食、住、行、游、娱、购等各类产品,旅游企业并不生产相同的产品或服务,因此按照传统的产业分类原则,旅游业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所以,在联合国公布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中没有将旅游业列为单独的立项产业,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也没有旅游业这一类。

虽然不能从传统的供给角度给出旅游产业的界定,但涉及旅游活动的各个企业都在为共同的对象“旅游者”提品,因此可以从需求的角度来界定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是指为满足旅游者需求而提供各类核心旅游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但由于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多层次性,使得从需求的角度界定旅游产业的范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联合国统计署、世界旅游组织于2001年的《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从需求的角度确定了与旅游者旅游需求密切相关的旅游特征产品(TCP)的详细列表,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旅游特征产业。之后,开始进行旅游卫星账户编制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如加拿大、西班牙、中国的江苏省等在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旅游特征产业的基础上,确定了更符合本国或本地区实际的旅游特征产业。借鉴世界旅游组织、加拿大及我国江苏省在编制旅游卫星账户实践中的产业分类,本文在分析时所涉及到的旅游产业为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旅行社三类。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我国大陆地区,先选取2001~2013年间各年的旅游产业总营业收入(为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各自的营业收入之和)作为旅游产业总体规模的代表指标,对我国总体旅游产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利用2001~2013年间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的各年营业收入,分别计算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三大核心旅游产业的各自集聚情况。论文分析中的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

四、数据分析结果

(一)我国旅游产业的总体集聚状况

从图4中可看出,从2001年到2013年我国旅游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大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从旅游业总体上看,我国各地区之间的旅游业集聚程度在下降,这与这些年我国各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很大关系。但同时也看出虽然区位基尼系数在下降,但下降的速度缓慢,基本仍维持在0.5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虽然各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但由于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旅游优势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仍与后发地区之间仍有着较大的差距。从更一步的数据来看,2001年东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总营业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7.9%、10.9%和11.2%,到2013年这一比重为63.1%、22.0%和14.9%。这意味着十几年期间,虽然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在快速发展,但占全国国土面积13.5%的东部地区的旅游业仍处于领先的优势地位。

(二)我国三大核心旅游产业的集聚情况

2001~2010年期间我国旅行社的区位基尼系数出现不稳定波动的特点,2011~2013年旅行社的区位基尼系数开始逐年降低(见图5)。相对而言,我国各地区星级饭店的差距小于旅行社业(见图6),并且除了2001~2004年期间星级饭店业的区位基尼系数逐渐上升外,2005~2013年间大体上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与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的区位基尼系数出现较小幅变化相对比的是,我国旅游景区的区位基尼系数变化较大(见图7),表现出的特点是虽然有较大波动但仍开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并且,三大核心旅游产业中,除了2001~2003、2010和2011这四年旅游景区的集聚度最强之外,其他年份中旅行社的集聚度相对较高。通过对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三者区位基尼系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来说,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的集聚程度都开始呈现出了下降,这表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旅游业差距在缓慢变小。

虽然我国各地区之间三大核心旅游产业之间的差距正在缓慢变小,但是目前仍较高的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的区位基尼系数(如2013年的区位基尼系数分别为0.56、0.468和0.436)又从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各地区这三大旅游业之间的差距仍存在并较大。进一步对比发现,旅行社营业收入排名前7位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其营业收入之和占全国的比重在2001年和2013年分别68.51%和68.52%,由此可看出拥有着优质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地区的旅行社仍占据着绝对优势。经济发达的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这5个地区在2013年的星级饭店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为46.69%,在全国几乎占据了一半的份额。另外,2013年旅游景区营业收入在我国排名前7位的地区收入之和就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五、结语

本文运用区位基尼系数计算了2001~2013年间旅游产业整体及三大核心旅游产业(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景区)的区位基尼系数。计算结果显示旅游产业整体、旅行社、星级酒店和旅游景区的区位基尼系数在近几年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表明无论是从整体的旅游业,还是分别从三大核心旅游产业来看,我国各地区的集聚程度均在下降,地区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同时,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又表明虽然各地区的旅游业差距在变小,但经济相对发达、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在旅游业中仍占据着绝对优势。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旅游集聚区形成及其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编号:SK2013B035)。]

参考文献:

[1] Michael E P.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

[2] Jackson J.&Murphy P.Clusters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6)

[3] Urtasun A.&Gutierrez I.Tourism Agglome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Social Welfare: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Spanish Case[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

[4] Novelli works,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in Tourism:A UK Experience[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

[5] 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6]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因分析[J].经济问题,2009(7)

[7] 聂献忠.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8] 孙钰霞,刘今朝,杨庆媛.大城市边缘地区旅游业集聚机制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J].旅游经济,2008(1)

[9] 刘佳,赵金金,张广海.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3(4)

[10] 邓宏兵,刘芬,庄军.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3)

[11] 杨勇.中国旅游产业聚集水平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9)

[12] 赵黎明,邢雅楠.基于EG指数的中国旅游产业集聚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2)

[13] 陈刚,刘大均等.中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及演化空间差异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0)

[14] 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2)

[15] Ellison G,Glaeser E L.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 Does natural advantage explain agglomer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2)

[16] Mori T,Nishikimi K,Smith T E.A Divergence Statistic for Industrial Localiza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5(87)

[17] Lu J,Tao Z.Trends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a’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9(65)

[18] 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9] Stephen L.J.Smith.旅游决策与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0] 联合国统计司.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修订本第4版)[M].2008

[21] 国家统计局.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2] 张辉.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及运行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第3篇:旅游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旅游产业 集群 潜山旅游

潜山地处安徽省西南部,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古皖文化内蕴丰厚。有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风景区,一个省级旅游渡假区,县域以北还有一处省级森林公园――金紫山森林公园、一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板仓自然保护区,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禅宗之地、黄梅之乡”的美誉。面对世界旅游发展新趋势、全国各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潜山旅游业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仍需要认真研究。

一、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一种环形的价值链,是基于特定区域范围内各个产业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互间联系的。旅游产业集群的组成应该是包括若干个旅游景区的主体,还有提供互补的实体,主要包括政府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交通营运、酒店、餐馆、医疗等。

一般我们将旅游产业集群的各种成员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核心层,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主要对应于旅游产业的六个主要消费环节食、住、行、游、购、娱。潜山旅游产业的核心层主要在于它独特的景区资源,和一些相当数量酒店、旅馆、餐馆、KTV、商务会所、购物中心等配套资源,潜山在这方面可适当地扩大规模,或者形成一些自身的特色来吸引游客;第二层是紧密层,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主要包括有文化、房地产、工业、农业、金融保险、邮电通讯、医疗保健等行业,这些行业在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需要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潜山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上面还比较欠缺,潜山县应该促进这些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以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第三个层次是相关层,它在旅游产业集群中所起的是一种支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园林绿化、教育培训等行业,它为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持,潜山应该在发展核心层和紧密层的同时注重相关层的发展,使得产业集聚的效应更加明显。

二、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

现代旅游业的竞争不仅是旅游市场的竞争,而体现的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竞争力,潜山的旅游只有走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应对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创建自身品牌的需要

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可以更好利用旅游资源树立起区域旅游的品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群的特征,会使众多相关企业和产品聚集,潜山旅游“天柱山”是其旅游的核心资源,旅游产业集群的开发就是以现有的资源为主导,整合其他旅游资源,对其他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新包装,挖掘潜力形成相配套的系列产品,形成独特性的、垄断性的品牌,增加旅游的竞争力。

2.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或者相关产业的需要

潜山旅游业发展已经初见规模了,一些旅游设施也在逐步地完善,潜山还有没有形成以旅游为中心的产业群体,没有发挥好旅游产业的强关联性,延长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并且第一、第二产业对旅游产业的促进和支持作用也不够充分。

3.提升旅游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目前,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许多地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潜山的旅游产业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布局,在现代旅游产业激烈竞争下,旅游产业需要重新整合的过程,而产业集群在优化内部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

1.资源整合

潜山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需要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以旅游产业自身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结构为核心,以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和有竞争实力的企业。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提升产业的整理竞争力。需要整合的资源包括旅行社资源、旅游饭店资源、旅游购物业的资源、旅游餐饮业的资源等。

2.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培养

潜山应当完善旅游人才的培训机制,着重培养一批对潜山的历史文物、风土人情等非常熟悉的优秀的导游人才,以及具有很强推广、营销、和管理等业务能力的管理经营人才。旅游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育制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以及宽松的制度环境,在实践中培养中高能力、经验丰富的旅游人才,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持。

3.旅游业与三次产业联合发展

旅游业与工业。旅游景区环境非常重要,发展工业要谨慎,主要发展一些绿色环保型旅游工业,重点发展中药材深加工、旅游工艺品、旅行食品、生态养生保健品、旅游食品制造等特色旅游工业项目,还可以将工业发展与工业旅游观光相结合,让游客对旅游工业产品制作工艺过程进行观光参与,提高游客的兴趣和产品质量的信任度和购买力。

旅游业与农业。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等项目,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对有特色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包装,提高其附加值,使其作为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

旅游业与文化、卫生、体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开展保健,健身,文化旅游。现代人们城市生活压力大,选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可推动旅游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晏钢 杨伟:云南与周边国家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J]. 滇缅和谐发展德宏论坛文集

[2]丁艳平:西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年4月

[3]尹贻梅 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11月

[4]张梦:以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J].财经科学.2005年6月

第4篇:旅游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旅游活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

学术界一直把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研究作为认识旅游的起点,通过分析旅游活动的产生、本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等方面来深化对旅游的理解,作为建构旅游学科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

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产生是随着旅游的产生而形成的。原始人为了生存繁衍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他们斗争的主要方式是迁徙活动。这种迁徙活动形成了最早的“旅游”。当时所谓的旅游只是为寻找适当的定居场所,一旦找到适合的居处便不再进行,而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寻找一种愉悦的短暂的生活方式。就本质上讲,两种意义上的旅游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笔者认为,旅游产生的根源是一种人类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时空性特点,旅游产生的根源具体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转换生活空间与开拓生活领域的本能。而每个时代的旅游只是人类转换与拓展生活空间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旅游活动的属性

旅游活动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大概有以下观点:田里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李天元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等。

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属性是社会文化性、政治经济性、综合的社会现象等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未能体现其本质属性。旅游活动的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旅游活动的自然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的经济活动。在旅游业系统内、外的经济运行体中,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谓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旅游正是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的人文沟通来达到发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产关系的目的。

凡是人类所参加的活动,其本质属性无不是社会属性。笔者认为,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即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这种属性可以通过文化运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政治、经济运动来实现,所以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可以体现在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并与旅游有关的所有活动类型中。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自然属性属于科学范畴,社会属性属于艺术范畴。所以旅游活动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同时,旅游活动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化的生活。

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一)旅游者

关于旅游者的概念定义很多,说法不一,其理论定义是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但主要不是为了赚钱。其技术性定义是针对国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的概念而提出的,概念中定量语言较多,在此不一一叙述。笔者只对旅游者的概念进行理论性定义:旅游者是指出于休闲、娱乐或工作等原因而对自己生活空间进行相对自由的转换或拓展的人。

(二)旅游资源

学术界中很多关于旅游的概念,其核心非常清晰,但边缘很模糊,人们往往是认同某些概念的核心,只是进行关于概念边缘认知的争论。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可以称为旅游资源的自然存在。

笔者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定义:由诸多具有吸引旅游者、可创造价值、可被旅游产业利用的因素所组成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旅游时空组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自然现象及人造景观等。

对本定义的几点解释:旅游资源要具备旅游吸引功能,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资源的非凡性或差别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价值创造功能就越大;旅游资源是可被旅游产业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并具有价值,能够产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没有文化背景与内涵的事物不能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整体性很强的综合体,综合性包括它的时空性与构成要素的复杂性,时代性很强不是指旅游资源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只是说它吸引力强弱的增减。

(三)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旅游者旅游经历的缔造者,是为旅游者打造新奇的、愉悦的、并有所收获的生活空间的产业。

1.产业定性的双重性。旅游产业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具有双重属性的产业。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文化是游客出游的出发点和归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产业必须经营和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业具有文化属性。另外,旅游产业需要以一定的物质产品为依托,组织旅游活动,形成供需双方,从而产生经济效应,使旅游产业具有经济属性。

2.行业聚集性。这是旅游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产业囊括了景点、饭店、宾馆、交通、旅行社等行业,具有行业的综合性特征。从旅游者旅游的需求角度来讲,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要通过多个行业共同打造,这就决定了旅游产业的行业聚集性。

3.产业产品的组合性。整体旅游产品融合了旅游行业及关联部门的单个旅游产品或产品要素,产品具有组合性。旅游产品从构成上可分为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初级状态,满足旅游者愉悦需要,而组合或整体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完整状态,是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部门围绕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做的价值追加。

4.效应外部性和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产业的效应外部性主要说明了旅游产业的旅游影响,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旅游影响的客观存在,其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就表现出来了,主要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产业的永续发展性。旅游产业依托于旅游资源来发展,而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虽然自然资源有其发展的生命周期,但某些人造景观可以再生。相对于其他产业所依托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得出旅游产业的永续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人类永远的追求,只要人类生存与发展就有旅游的动机,只要人类生活进行,旅游同样进行。

6.产业结构层次性。游产业有着极其严密的结构体系。横向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虽然规模不一、水平各异,但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纵向上,这些企业或行业因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时序各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由里向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提供核心旅游产品的旅游观赏娱乐业、提供组合旅游产品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行业,以及为旅游业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撑的旅游关联行业。

7.产业发展的敏感性与弹性。产业的综合性与旅游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敏感性,旅游要借助综合的社会资源,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敏感性主要由社会动乱、经济危机、自然灾害与旅游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导致。由于旅游产业的敏感性决定了其弹性较大,其发展有波浪式前进的特性,某个时期旅游进入低谷后,势必迎来一次发展。

四、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1.异域性。旅游活动一般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或变化。可以称为异域活动,这是它的主要特性。

2.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通过步行或交通工具达到“游”的目的。而且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最终须返回生活常住地。

3.综合性。旅游是人们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4.审美性或愉悦性。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或愉悦。

5.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动始终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是人们不断追求与向往的,是转换生活空间与拓展生活领域的表现,是追求短暂而美好的生活或对生活现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56-85.

[2]保继刚,楚义芬,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64.

[3]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8-45.

[4]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6-132.

[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6-128.

[6]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156.

[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9.

第5篇:旅游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产业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随后各行各业相时而动,纷纷展开了关于如何在各自领域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探讨。作为第三产业排头兵的旅游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重新定位其发展方向与战略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基于科学发展观“协调、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旅游产业要想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人和旅游产品,人的要素包括旅游规划者、开发者、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服务者和当地居民等,而旅游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工自然扩大的一种产物。在旅游开发和规划中,旅游规划者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有重要的影响,在旅游规划中既要尊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对旅游发展进行科学化规划和设计。开发者、管理者和经营者都属于旅游产业的直接推动者,在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将旅游产品和服务人性化设计,保证行业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同时又必须保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旅游者、服务者和当地居民是旅游活动过程中供需双方和受影响的第三方的集合,旅游者的到来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当地居民对待旅游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发展的状况,如果当地居民采取比较善意的态度,则可同时扮演旅游服务者的角色。三者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多方协调的局面,高素质的旅游者会对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小一些,而高素质的服务者和当地居民也不会因为短期的利益而忽视自然的持续性发展。总的来说,由于旅游产业是建立在自然的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的,同时旅游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人与自然的关系错综复杂,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互动。

2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在时间维度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处理好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资源的利用上,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必须考虑未来的需求,实现持续性发展,而不能局限在满足当代人或者部分人的旅游需求;第二,产业发展形态上,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最初的简单组团,发展到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游览,现在已经开始转型到休闲度假与旅游体验相结合,逐步得到提升;第三,旅游规划上,旅游的规划和开发是基于现在、面向未来的一项工作,在规划中必须有长远的目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超出时间的限制,将旅游产业定位于未来;第四,旅游者需求上,从初级的感官享受,逐步提升到了精神的享受,甚至将旅游作为提升自我素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因此,旅游产业必须立足现在实际情况,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才能少走弯路。

3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在这一时期应努力实现从追求增长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增长,快速的旅游发展建设,在填实了旅游发展基础的同时,也出现了不科学的发展状况,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过失。因此,在稳定旅游产业发展速度的同时,要注重旅游产业的健康指数,将发展的质量摆到首位,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规范旅游发展的高质量增长,而不是数量和速度的增长。

4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旅游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和设计之后,是否会面临着破坏的危机,就需要通过科学地正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开发和保护的统一,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资源的保护则需要大量的成本,因此需要在开发中贯彻保护的概念,而当旅游开发开始有了经济收益之后,又可以将部分收益用于资源的保护,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旅游开发不仅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旅游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高级形式之一,人类的进步必然要求开发旅游产品。同时,旅游资源的保护又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旅游开发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发,而不仅是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的开发。

5产品与市场的关系

旅游产品设计和创意不仅要考虑资源的赋存状况,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方向。只有在充分研究旅游市场需求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和规划出来的旅游产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最大程度地实现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针对旅游市场的不同结构特征,为旅游者提供特色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才能延长。另外,研究旅游市场的潜在消费趋势,将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迎合度,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或影响旅游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从而引导旅游市场的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实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6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旅游产业是在竞争和合作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的,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初期,由于没有客观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形成了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耗损,既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妨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旅游产业开始了区域化整合和区域性合作,也就是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譬如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长江三角洲无障碍旅游区的形成、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圈的构建等。因此,旅游产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在战略层面上强调区域整合的概念,通过产业联合、行业分工、内部协作的方式,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7政策与舆论的关系

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而且很大程度上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首先表现为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秩序通过“看不见的手”来加以调节,但市场运行过程中有“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此时,政府就必须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保证市场的正常秩序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表现为旅游均衡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保证旅游业各区域、各部门均衡发展,同时保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比例协调。最后表现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需要,通过相关政策对旅游业的倾斜,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条件。因此,政策对旅游产业具有引导和保障作用,而社会舆论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旅游规划和项目的建设。另外,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辅助政府实现旅游行业管理的职能,促进旅游行业规范化发展。因此,要正确利用政策和舆论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作用,科学地引导旅游产业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8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处理城市与乡村发展关系的原则,在大力推进城市旅游发展的同时,加快近郊旅游、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全方位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实现城乡旅游资源互补和旅游市场互动,从而促进城乡旅游协调发展。此外,它还将带动乡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响应了国家促进农村发展的国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了“三农”问题,对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为实现旅游全民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出境与入境的关系

这里的出境和入境主要是指我国三大旅游市场的发展排序和旅游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从旅游市场角度来看,考虑到旅游业在外汇创收和回笼资金方面强大的拉动作用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近期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原则上应遵循“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基本方针。从旅游企业角度来看,国内大多数旅游企业呈现出小、散、乱、差的局面,总体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航母式的跨国旅游企业集团,无法主动“走出去”在国际竞争市场上站住脚跟;而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服务贸易总协定中规定的某些行业进入壁垒的消除,我国的旅游业领域将被动“引进来”众多蓄势已久的国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因此,我国旅游企业界的当务之急是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实现集团化扩张。

10危机与发展的关系

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响,属于敏感型行业。由于旅游危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很容易对旅游业产生重大的影响,譬如SARS的爆发对旅游业就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反过来看,危机的产生也会促进危机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不能因为危机的破坏作用而忽视了其积极的启示作用,客观、科学的认识到危机将给旅游业带来了更完善的管理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因此,短期损失和长远保障是辩证统一的,危机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免疫功能,使之更具生命活力。

总体而言,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才能辨析旅游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晰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思路,从而保证我国旅游业全面、协调、稳定、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戴斌.以社会发展目标统筹旅游产业运行[N].中国旅游报,2004-05-12

第6篇:旅游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产业融合;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4;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66-04

Research on Township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rom Industry Convergence Angle

Taking Zhouwo Music Town as an Example

LIU Dong

(Institute of Arts , 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 053000,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the methods,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ownship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ion was analyzed. Taking Zhouwo music town as an example, the loca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industrial integration; township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线强调城乡统筹、产城互动,以提升城镇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内涵为中心,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了文化创意和观光旅游的双重特征,其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和文化内涵将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1]。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重点分析乡镇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途径、意义和作用,以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作为实例,探讨了我国乡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以期为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1 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框架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优势资源的交叉融合实现相互渗透,建立新的产业链,从而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或增长点的动态发展过程[2]。产业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整体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化,传统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正逐渐被技术革新所削弱,只有不断引进、吸收、整合、优化不同产业的优势资源和商业理念,并通过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转化为企业新的增长点,才能不断提升整个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1 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融合

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创意为发散点,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挥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又能为地方旅游增添新的内涵和元素,从而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补性融合,扩大地方旅游产业的影响能力,形成全新的产业模式。追本溯源,文化旅游产业首先是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地方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它是地方特色资源、经济、文化和技术等优势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综合产物,能够与传统产业融合,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良好的条件。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不断提高,将地方文化进行整体包装,形成文化创意产品,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准,符合国家政策发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基于旅游产业的融合性和辐射面,以文化特色为轴线,将地方传统优势工业、农业、商业、地产以及人文景观进行有效整合,可形成多维度和深层次的新型旅游架构,给旅游者以不同的体验,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形成资源协同效应。以文化旅游产业园为例,特色文化为先导可以丰富整个旅游园区的内涵,奠定旅游产品的文化基调,打造园区核心竞争优势;通过文化带动旅游的发展,提高整个园区的客流量,以达到聚集人气的效果;丰富的客流量又可为当地房地产行业和传统工业、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协同效应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地方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3]。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首先应做好优势资源的高质量整合,夯实旅游园区的文化基础,同时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将文化融入到相关行业和产品中,并纳入整体规划,从而形成产业链。

1.2 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机制

文化旅游产业以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为基础,通过旅游项目拓展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其成功的根本就在于整合文化与经济产业的能力。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不断创新,最终形成资源协同效应。不同产业由于自身功能、作用、技术、优势、特色等方面的差异,同时由于与旅游产业关联方式的不同,将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的途径也各有差异。一般而言,资源整合渠道主要包括资源优势整合、技术优势整合、功能优势整合以及市场优势整合[2]。

不同产业的资源优势各异,基于资源优势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能够使文化旅游产品更加全面,如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整合等。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市场是受供求关系所决定,不同产业或产品具有不同的市场调动功能,整合不同市场的旅游资源能够使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如民俗文化节与地方旅游产业结合等。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较快,而旅游产品的创新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高技术含量的优势产品能够为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新的元素,它的引入和融合能够给旅游业带来科技含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因此,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资源的简单投入,更需要其他资源的不断投入,发挥不同产业之间的连带与协调作用,以点成线,以线带面,以面成片,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旅游产业。

1.3 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创造

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满足人们更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可以从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精神价值3个方面来衡量。了解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创造功能,有利于更好地制定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首先追求物质享受,在满足物质需求后会进一步加大对于精神产品的渴求。文化旅游产品融合了传统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同时借助地方民俗文化对产品进行重新包装,开发出高附加值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不同层次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如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带动当地传统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地传承地方文化,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最短缺的不是工业产品,而是生态环境和精神解放,需要和谐的生态环境。基于此,文化旅游业另一个重要效用就是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将传统农业、工业纳入到旅游产业中,成为旅游产业的一环,其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都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实现旅游者、投资者与当地居民的共赢。只有将当地传统产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使地方乡镇文化得到有效地传承和流转,才能够持续带动地方相关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地方乡镇及其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生活质量。

2 乡镇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路径

中国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经过不断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产业园,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国内城镇旅游多集中在休闲和观光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各种参与式和体验式的文化类旅游产品投资较少,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小城镇旅游产品开发大多呈现以资源为导向、各自为政的状况,片面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了乡土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大大影响了小城镇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区域内各景区之间产品开发缺乏协调与联系,开发建设分工不明,竞争多、协作少,没有形成多样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和综合开发优势,从而导致产品类型重复,特色不明显。本研究以周窝音乐小镇的发展为例,剖析我国乡镇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的路径。

2.1 以文化为主线,注重发展方式的协同融合

融合文化创意元素、充分调动旅游资源的整合效用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打造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文化特色的主线,围绕文化创意开发合适的旅游产品,以丰富的产品和文化来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明确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交叉点、产品的交会点以及产业的互动点,寻找到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与策略,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形成立体产业体系,从根本上脱离传统旅游业的单维性[3]。周窝音乐小镇隶属于河北省武强县,是我国西洋乐器的重要生产基地,其制造乐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在开发建设周窝音乐小镇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投资方尊重现有民居的历史价值,保留小街小巷风貌,依旧建旧、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民宅的原有风味和形式,彰显北方民居特色。同时,将音乐融入到整个旅游产业园区中,依托周窝乐器产业良好的基础,以拓宽延伸产业链方式实施“产业链”招商,成功引进了德国GEWA和北京璐德文化艺术中心两家知名企业,共同打造了中国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在建造过程中,对墙体立面、重要设施、村镇夜景、街角节点等地方进行视觉形象设计将都统一在以乐器、音乐为主题的符号中,着力突出了乐器制造的产业特色,让人们体验、享受独特的乐器文化。

2.2 联合周边产业链,有效整合不同产业资源

产业融合的实质是通过优势资源替代或互补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源的整合开发中应充分调动不同产业的优势资源,特别是要充分挖掘文化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以乡镇文化作为特色,将文化元素融入传统农业和工业,创新原有产品体系,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图1),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开发相关产品,丰富旅游业的产品形式,拉长整个产业链。在联合周边产业时,要有整体思维才能够充分调动其他产业的积极性,通过整体宣传、整体开发、整体促销等统一手段将产品的开发、发展和销售纳入旅游业发展的系统中,与文化特色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整个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还应以旅游资源为纽带,以主题文化为切入点,构建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路线,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档次,打造旅游地的文化旅游品牌。周窝音乐小镇的建设遵循“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将本土居民分期分批迁出,将原有民居统一包装,建设了以各类乐器展览功能为主的博物馆16个,以各类商业经营功能为主的门店80余个,以餐饮住宿功能为主的旅社200余个。同时,结合乐器之乡、木版年画发源地的特点,打造一座民风古朴、原汁原味,集吃、住、行、娱、购、游一体的旅游景点。同时,周窝音乐小镇还创办了全国最大的麦田音乐节,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狂欢,将音乐制造、音乐旅游、音乐演绎完美结合,借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

2.3 协调统筹,完善和提高相关配套保障机制

配套保障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政府作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当加强协调配合职能,形成相互协同、相互搭台的保障机制,做好旅游产业的配套服务[4]。由于文化旅游产业涉及到多个产业和政府部门,这要求当地政府建立一个统一的联合协作机制,共同确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讨论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共同筹划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工作,使其在思路、目标、措施、步骤和产品开发的类别设计、时间安排、空间布局等方面能够有机结合和有效配合。周窝音乐小镇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政府部门的直接协调统筹,形成了统一的发展思路,保持一致的发展步调,使乐器产业、音乐文化节以及生态农业能够协调统一发展。另外,当地政府注重对传统文化和原有民居的保护,通过租赁的形式与当地居民达成协议,将小镇民居转租给音乐人,将现代音乐文化与周窝传统音乐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发散点,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产业、文化创意特色和旅游资源的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从根本上摆脱了产业的单一性和旅游业的片面性。产业功能范围不断拓宽,形成了相互渗透的产品体系,以满足人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各个层次的需求,为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3 地方乡镇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所融合的资源范围越来越广,一方面使旅游业边界更加模糊,另一方面也使旅游业成为以服务为核心的庞大产业群体。在发展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地区现有资源,结合国家宏观政策,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3.1 统筹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行业联动协调机制

多头领导是管理中的大忌,也是影响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文化旅游产业涉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其他传统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干预,只有实行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出产业融合效应[5]。目前,我国打造文化旅游概念的乡镇不在少数,但资源整合不到位,分管部门各行其道,没有统一的规划。因此,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统一部署,建立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旅游、工业、经济、城建等协调机制,制定符合产业大局的整体方案,尽量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利益最大化。

3.2 挖掘乡镇特色文化,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创意含量

无论产品形式和商业模式如何变化,归根结底,文化才是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挖掘乡镇特色文化的途径非常广泛,包括旅游规划、项目建设、产品开发等。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与国际旅游大城市相比,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要求加强对旅游规划的重视,更多地引入国际或国内先进文化元素,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文化体验;重视对旅游产品的细节开发,确保旅游项目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提升旅游者的体验和感受,充分发挥产品创新效用;不断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升旅游产品的创意含量,提升旅游产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3.3 创新商业模式

除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好的商业模式也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影响着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功能的发挥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弄清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制定商业模式的关键,只有相关产业都能够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分享收益,旅游产业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商业模式可以参考国际上成功项目的开发模式,针对大型主体旅游项目,应当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专长,由专业文化公司、大型旅游投资集团、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投资组建成立项目制股份公司,综合运营产业园项目,实现创意产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合作共赢。同时可以不断拓宽产业发展边界,推动项目执行的积极性。

3.4 重视旅游配套功能和服务质量

配套设施及服务质量是制约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旅游产业也不例外。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主要包括创意园区、大型文体活动、创意建造以及大型展览等观光旅游和体验旅游,这对地方旅游产业的配套功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让旅游者能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打造地方旅游品牌,必须能够有相应的条件让旅游者获取更好的体验[5]。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行业,而是一种横跨多个行业的价值实现过程,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当不断开拓思路,促进文化产业向旅游业和传统产业延伸。

4 小结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中心日益向大中城市聚集,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前经济改革、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而地方乡镇在此轮发展过程中则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这不仅体现在经济资源的不断流失,还有人力资源的持续输出,乡镇后续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道路,更是地方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研究从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乡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地方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文建,陈 琳.产业融合框架下的农业旅游新内涵与新形态[J].旅游论坛,2009,2(5):704-708,716.

[2] 单元媛,赵玉林.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评论,2012(5):152-160.

[3] 黄细嘉,周 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9):131-133.

第7篇:旅游产业的特征范文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间的频繁沟通与交流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新兴产业,旅游产业结构间的协调也已经成为影响和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2000年,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将在所难免地遇到旅游产业结构非优化的矛盾”。如何有效调和矛盾,推进旅游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成为当今人们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明确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差异是一大重要前提。

二、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一)区位熵分析

区位熵用于衡量某一区域内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用于反映产业部门的集中度及某区域相较于高层次区域的作用及地位。结合我国多个省份旅行社区位熵数据来看,较高数值的集中在北、上、广、浙、苏等东部省市,在、宁夏、甘肃等西部省市较低。由此可见,旅行社区位熵的空间分布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东部最高,中部居中,西部稍低,由东到西呈梯度递减的格局。笔者引用2000-2009年我国旅行社的区位熵结合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区位熵下降的省份明显多于上升的省份,旅行社总体集中度面临下降的趋势;从区域角度而言,东西部省份大幅变化,中部相较稳定;从总趋势而言,西部省份上升明显,以重庆、四川、湖南增幅最为明显,东部正呈下降趋势,而中部小幅上升。不过,总的来说,我国旅行社区位熵仍处于均衡化发展状态。

从各省市景区区位熵来看(如图2所示),除却部分数据空缺状况,2009年四川、江西、广东、江苏、新疆、北京相对较高,青海、、天津等省份较低,这些省份区位熵特征没有体现出明确的区域集中性。但绝大部分景区省份区位熵都呈上升的趋势,以新疆、四川、江西、河南增幅最为显著。总体来说,我国各省份景区的区位熵也处于均衡化发展趋势中。

(二)集中指数分析

产业集中指数反映的是某一区域内,各个不同行业的集中程度。对于旅游业这种综合性产业而言,考虑到各行业的互补性,过于集中的区域发展并不利于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根据旅游产业集中度指数而言(如表1所示),整体集中指数约0.138 2,但有77.4%的省份高于该平均值,其中较高地区包括青海、山东、安徽、上海等省份,而湖北、辽宁、黑龙江、广西等省份集中指数较低,这说明我国的产业集中指数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从各省市旅游核心产业区的集中指数趋势来看,这十年间全国的总体变化幅度并不是太大,大体呈下降趋势,旅游核心产业在全国层面上已基本实现了一个区域平衡。从区域角度来看,增幅较大的省市集中在山东、江西、广东、湖南等一些中东部的省市,增幅超过了0.1;下降指数波动较大的包括、湖北、辽宁、河南等中西部地区,降幅超过0.05,大体呈现出一副东增西降的局面。

(三)产业机构变化指数分析

产业结构变化指数能够反映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区域某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大小。从2000-2009年的产业机构变化指数来看(如表2所示),我国旅游核心产业结构的整体变化相对较小,总体得分为1.126 4。通过省市对比,发现:约61%的省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在这十年间的旅游核心产业结构变动不太突出,可能是因为我国在这段时间里,旅游产业的宏观发展形势较为稳定。从区域角度来分析,我国的旅游核心产业机构变化指数有着明显的抵御特征,即北大南小,东、西部大,中不小。其中西部的赏析、新疆、贵州、广西、四川,东部的辽宁、广东、黑龙江、河北,中部的湖北、护板、河南等地的旅游核心产业结构变化指数都比国家平均值稿;而东南部省市,除了广东、广西两省外,其他省份均抵御国家的均值。

三、我国旅行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状况

我国在区域旅游行业的区位熵方面反映出一种东高西低呈梯状递减的格局,这体现出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高度重叠性质,原因是:旅游作为一种经济产业,与各区域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有较大的关系。总体来说,我国的旅游行业总收入在区位熵方面呈均衡发展的势态,折射出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事实。

从旅游核心产业的集中度来看,在这方面没有凸显出明确的区域性特征。但可以发现:如青海、这些旅游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和资源开发的相对滞后,对当地景区和旅行社的贡献较小。而对于上海、广东、山东这些省份而言,便利的交通、相对发达的商贸经济,导致这些省份旅游产业的集中指数相对较高。总体来说,我国的旅游产业集中指数呈下降走势,我国核心旅游产业间的空间差异已基本趋于平衡化发展。

从产业结构变化指数层面来看,我国在2000-2009年这十年间的旅游产业结构的总体相对平缓,这说明我国的旅游产业格局已经朝着最佳的状态发展。转到区域层面上,我国旅游核心产业的结构变化指数也反映出一定的地域性规律,概括为北大南小,东、西部大,中部小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北部、东、西部地区在近些年发展迅速,产业变动大。由此可见,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促使旅游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8篇:旅游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研究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现状分析

在二十一世纪,旅游产业在不断的发展而且旅游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我们国家甚至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而且根据统计,在未来的时间里,旅游产业也将持续高速发展下去。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特色,也有自己本民族最具特色的具有旅游产业及项目。我们国家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现状表现为以下几点:

1、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的精髓就是民族文化,从“十五大”一直到今天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的旅游人士,而且越来越多的爱好旅游的外国人都被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所吸引,所以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来我们国家各地区体会各民族的文化,随着旅游人数不断的增长,对我们国家的旅游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我们国家的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深深吸引着国内外的旅游人士,而且旅游人员也在不断的增长,而我们国家在亚洲属于最大的旅游产业国之一,一直在保持着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旅游人员持续不断的增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一定的对策来接待国内外的旅游人员,真正做到了人源与财源双丰收。各民族都具有本身民族特色的衣、食、住、行,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着每一位旅游者。

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在不断的改变,所以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而民族地区为发展旅游产业也在不断的改变,为保证自己地区旅游产业的更好更快在不断的努力。特别是节假日期间,旅游人数是平常的好几倍,但民族地区已经从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解决了将会遇到的问题,保证了旅游人士的正常欢乐旅游。人们旅游的消费方式、旅游的目的与类型的各方面都在不断的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二、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现状分析

这些年我们国家在不断的对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与调查研究,对在各民族地区从事旅游产业的衣、食、住、行的旅游人才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从事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人才具有以下的特征:

1、在我们国家从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人员有很多,在工作人员当中女性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人数比例,从旅行社到旅游饭店酒店,但是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做到高管、经理、老板的人员当中,男性人数比例又高于女性人数比例。只有在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的男女比例比较均衡。

2、从旅行社到旅行饭店酒店的工作人员的年龄分布一般在25-35岁之间较多,在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年龄段又稍微高,一般分布在35-45之间。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做到高管、经理、老板的人的年龄一般都在30-45之间。

3.在民族地区从事旅游产业,除了旅游景点对人员的要求不是很高,其他地方对于学历还是有一定的要求。无论是旅行社人才还是旅游饭店酒店人才对于自身能力以及学历是有一定要求的,必须是接受过相关教育或者高校毕业应聘从事该工作岗位,而且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从事旅游行业人员大多数都不是对口,但是对于高层次的旅游产业人才必须是研究生以上学历而且专业必须对口,来保证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4、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对从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人才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外语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各民族文化不仅仅吸引着我们国家的旅游人士,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旅游人士,所以从事旅游产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

三、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

1、我们国家民族地区对于旅游人才的数量需求分析:旅游产业对于与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处于一个积极吸收的状态,从事旅游行业年轻人为主,所以每年民族地区将会招收大量的旅游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以及研究生,不断的吸收新鲜血液,来改变着民族地区的知识结构,增加人员的流动性。

2、我们国家民族地区对于旅游人才的岗位需求分析:旅行社与旅游饭店酒店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而且也是众多高校毕业生选择的归宿之一,从事旅游饭店酒店的人员流动性较大,但随着旅游饭店酒店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对于人才岗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知识层面到本身能力都必须与所从事岗位相符合。今后民族地区旅游景点也将对岗位人才有一定的需求,将从专科与本科生当中吸取。

3、我们国家民族地区对于旅游人才的学历需求分析: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根据学历对旅游人才进行了细分。从事旅游饭店酒店的工作人员较多,而从事人员多为非本专业的毕业生,而且对于中专大专的学生更为欢迎。在旅行社以及旅游景点对于大专以上学历更为重要。

4、我们国家民族地区对于旅游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分析:在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实践性很强,实践能力的好坏一定意义上也关系着旅游产业的好坏。调查研究发现,旅游产业对于旅游人才的能力培养极其重视,经常会花钱对工作人员进行能力培训,这样给旅游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所以无论是旅游社还是旅游饭店酒店都希望直接接收接受过相关专业能力培训的人员,特别是中专生和大专生,对于本科生的要求就是对外语的掌握,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在民族旅游产业当中更受欢迎。

四、小结

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在高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来从事旅游产业,也在不断的呼唤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加入,做出属于自己民族地区的特色,将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打出品牌。

参考文献:

[1]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地区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求预测辽宁旅游文化教研室

第9篇:旅游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集群竞争力;集群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8日

一、旅游产业集群概述

和产业集群一样,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也有“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企业集群”和“旅游集群”等多种称谓,但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研究都是基于产业集聚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界定:从产业集聚的目的角度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为了提高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而形成的服务体系或有机系统。从产业集聚的结果角度,认为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从产业集群的特征和功能角度界定旅游产业集群;麻学锋借用产业集群概念和旅游产品的特性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界定;聂献忠等从集群企业关系和集群功能角度提出了主题旅游集群的概念。从国内目前关于旅游产业集群及与此相关的概念来看,尽管表述方法不一,但在地理集聚、集群组成、专业化分工及竞争和合作关系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旅游产业集群(tourism industry clusters)以旅游为主导,由旅游带动或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和横向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与产业群体的聚集与集成,这个集群由旅游核心产业(旅游产业本身)、旅游相关产业(为旅游产业提供基础支持主要体现为纵向联系的产业)和旅游支持产业(为旅游增加体验消费型产品主要体现为横向联系的产业)三部分构成。简而言之,旅游产业集群是以旅游业为龙头,以旅游消费需求为驱动力形成的产业集群。

二、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不同机理及其分析

(一)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不同机理

1、基于规模经济、外部经济视角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机制。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其结果主要有:(1)通过收益递增降低旅游企业的建设成本和经营成本,从而有利于旅游产业集群开展低成本战略参与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获得低成本旅游竞争优势;(2)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有利于树立旅游产业集群整体品牌。相对于旅游产业集群,单个旅游企业的生命周期可能是短暂的,品牌塑造与延续难以持久,但旅游产业集群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持久和知名度高的优秀旅游品牌是某区域旅游发展的珍贵的无形资产;(3)旅游产业集群通过外部规模经济带动了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多群体联动,形成了旅游发展合力;(4)旅游产业集群内分工专业化、劳动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与扩散速度极快,成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2、基于政府行为视角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动力机制。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是旅游产业集群横向规模效应实现的重要保证,政府的指导有利于旅游市场秩序维持。在产业集群过程中,政府通过政策的实施与权力的运用,并与企业双向沟通等方式,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保障其稳定运行的重要外部条件。

3、产业发展动力带来的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要素为复合型架构,包括了交通、餐饮、娱乐、游乐、观光、购物等服务性以及旅行车船、旅行装备、旅行服装、旅游酒店配套用品、旅游纪念品制造等生产性两种不同性质的产业类别及多种要素。每一要素,都能单独构成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在泛旅游产业整合的架构下,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

旅游引导的产业集群,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形成本地化产业的集聚。比如琼海试水的温泉鹅、嘉积鸭、粗粮小食等作为乡土特色餐饮,基本都依托于旅游的带动,形成优势化的集群产业。

(二)旅游产业集群演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分析

1、客源市场。旅游消费者是旅游产业的主体,旅游产业中的任一环节都需要围绕着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者偏好来进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掌握市场的结构以及各个结构的消费者需求偏好和购买力,明确目标,对企业和旅游产品进行正确的定位,制定规划,选择最佳促销手段,制定合理的价格,有针对性地开拓自己的客源市场,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1)消费者购买力。中国旅游业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倘若消费者实际可用资金较多,那么消费者除了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外要保留一部分货币在手头就会增加获取满足自身精神上的需求,也就使旅游产业集群有了生存和支撑下去的动力。在旅游淡季,旅游业就会萎靡和停滞,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造成阻碍。

(2)消费者结构。消费者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他们的旅游选择。而消费者消费的季节性和无形性也增大了旅游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难度。旅游企业必须根据客源市场的细分情况,进而针对不同的旅游群体对自己的旅游项目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创新。根据不同的变量可以把消费者市场分为若干个消费者群体,以便了解不同消费者的旅游目的和需求,进而确定目标市场。

2、资源禀赋。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像楼房的地基。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和品味往往决定了这个地区旅游业的规模和水平。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会造成对旅游者不同的吸引力。拥有全国甚至全世界吸引力的核心资源就必定会吸引相关的资本,围绕旅游相关产业的建设形成集聚现象。资源禀赋的优势仍是核心旅游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像黄山、张家界和九寨沟等这类世界闻名的旅游资源四周所形成的旅游产业集聚也正是资源区位集聚现象。因此,最大限度地挖掘旅游景点的美学观赏价值、科学文化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作用。

3、交通区位。在一定的引力和外推力的作用下,游客流量与距离影响力是成反比的。在旅游效果影响因素中,与住宿、饮食、景点和其他服务消费项目相比,60%左右的人将交通列于首位。由此可见,旅游景区的交通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旅游景点普遍存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差异性大的情况。旅游高峰时交通运营不能满足旅游需求。交通拥挤、无序等现象都严重影响了旅游者的出游心情,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4、旅游信息化。旅游信息化是指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充分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变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以信息化来优化旅游经济的运作,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旅游业的信息化程度决定了这个旅游区的便利程度和现代化程度。实现旅游业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利用信息化对传统旅游业加以改造提升已经刻不容缓。

三、提升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对策分析

目前,制约集群演进的既有企业方面的因素也有集群整体的因素,本文从旅游企业、生产要素、环境、制度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重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从企业管理层面来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二是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三是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能力;四是公司创新品牌和运用品牌的能力;五是企业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价值增值性、延展性和时间性的特征,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要根据其特征有目的的培育。

(二)强化提升生产要素竞争力。首先,要整合旅游集群内所有资源,根据市场需求,转变观念,创建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借助自身独有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其次,要彰显区位优势,持续加大旅游交通投入,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再次,加大融资和引资力度,提高资金利用率;最后,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当前,人才是制约旅游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旅游企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不断提高环境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涉及的是旅游产业的宏观发展环境,它通常间接地对旅游产业形成影响,如技术环境渗透到集群各个企业,对旅游产品的价值创造过程起放大作用。环境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但在众多的环境影响因素中旅游的营销环境的作用最为直接,作用更为明显,故旅游的营销方式不容小觑。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消费者消费层次和品位的提高,原有的旅游营销方式已不适合当前市场需求,因此要转变旅游的营销方式,才能提高其竞争力。

(四)充实提高制度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对旅游产业集群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只有科学的制度才能促进集群的形成,引导集群的良性发展,使其竞争力不断提升。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一规划区域集群,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增加产业集聚度。政府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平衡各方利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各城市的主管部门应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制定详细的体育旅游开发规划,力求实现区域内旅游集群的旅游产业、市场、信息、管理制度的一体化;其次,应加强相关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力度。通过不断地调研发现政策的落实情况,在调研当中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并及时制定和出台新的政策以应对新情况。通过与相关旅游研究机构、大学以及各地旅游局协调合作,与旅游公司结合,并建立旅游产业调研基地,通过实地调研观测,了解旅游产业开发的新进展,以检查政策执行状况。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玲,邬永强.广州市会展旅游产业集聚过程及形成机理研究[J].人文地理,2013.2.

[2]陈梦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