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

文化创新的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创新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1篇: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

创新文化的培育,既要从战略上谋划,又要从战术上思考,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就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而言,应侧重于通过培育如下五种精神,来促进创新文化逐步形成“精神土壤”。

培育开放精神

关起门来搞不好建设,关起门来搞不好,同样关起门来也会搞不好创新文化,需要培育积极的开放精神。但目前的情况却是,在有些地方和企业,创新视野比较狭窄,开放度不够宽广,局限于本地区本企业本单位搞创新,这与关起门来冥思苦想没有两异,其创新实效总是式微也就不足为奇。究其缘故,与其缺乏创新文化与开放心态密切相关,未能很好地兼收并蓄和为我所用。因此培育创新文化,就要培育和发扬开放精神。

大海因不拒山川细流而成其深,泰山因不厌一石一土而成其高。所以无论是进行科技创新,还是进行管理创新,或是机制创新,都得有开放式的心态,善于与外界合作,既要用好内脑内力,又要善用外脑外力,也就是不仅要用好内部的创新资源,也要用好外部的创新资源,这包括国内国际资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疑得益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而前不久推出的“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决策,都是我国在发展路径上的重大创新。

再就科技创新而言,培育开放精神亦尤为重要,因重大的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没有开放开明的心态、海纳百川的胸怀,要成就创新是很难的。因此企业不仅要善于与国内的科研院校合作,还要善于与国际的科研院校合作。通过开放合作、精诚合作、互惠合作,以取得预期效果,并在诸多合作之中,形成一种开放精神,进而使之演绎为创新文化。

培育协作精神

协作精神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开放精神有些类似,但还是有着重大区别。这就在于协作精神,着重强调承担某个创新项目的组织内部成员的团队协作,它在创新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试想在一个创新团队中如果大家心不齐劲不足,各自为阵,一盘散沙,甚至为争名争利,成天搞窝里斗,不但形成不了创新文化,还对创新文化培育百害无益。

协作精神的培育,首先要引导团队成员克服不正当的个人名利思想。名利思想过重,是创新的大敌,它会消解团队的力量与意志。因此团队成员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尤其是团队中的组织领导者,绝不能盗名捞利,而应适当地让渡名利,还应善于为贡献特别突出的团队成员“正名让利给位”,同时还要敢于为捞名捞利的团队成员“去名去利”。其次要培育狼的专注精神。狼的团队精神、专注精神,可谓之世间奇迹。这种精神无疑是创新所需要的。

因创新是那些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突破性的创新,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团队力量的凝聚,没有协作或协作不力,要登上创新之巅或击中目标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作为团队成员的座右铭,克服任何形式的单打独斗,特别是个人奋斗。从而逐步形成“有你无我不成,有我无你也不成”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为创新文化的培育厚植基础。

培育挑战精神

所谓挑战,汉语词典给出的一个解释,是“谓首开衅端”。这里讲的挑战便是向看似不可能甚至不大合常理的事情进行向更高层次、更深机理、更宽领域等迈进的具有理性的开拓性尝试,包括对其否定或者打破原纪录或根本改变原属性及模式而进行重建的一种创新性活动。由此可见创新离不开挑战,挑战则需要一种勇气一种精神。这种勇气与精神便是创新文化的内在基因。挑战精神的培育,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有点批判精神。

现在一提批判,人们似乎心有余悸,而自然想到时期的那种把人们给搞怕了的大批判大斗争。这里讲的有点批判精神,是指在学术上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已不合附宜甚至阻碍事物发展的一些原有定论定理定律等进行科学性修正或升华。这就要敢于说“不”善于说“不”。比如对那些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时展大势的一些老调子、旧框框、陈模式等,就要进行大胆且具理性而非狂热的挑战。

回顾我党的任何一项重大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无不具有对陈旧东西的否定或扬弃之性质,而一些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发明,也大都具有对一些过时的学术观点的否定与升华。在这其中,都充满了挑战性并具有批判性。创新文化正是在这种经常性的挑战与批判性中孕育的。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创新活动中利用批判这个武器,要坚持贯彻落实党关于创新工作的系列要求,要与人为善。

培育坚韧精神

在创新文化中,绝对离不开坚韧精神的培育,只有长期培育并使之弥漫开来,才能使创新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扩大,进而使创新在其驱动下,能动地克服创新之中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而坚韧不拔。

在坚韧精神的培育上,需要引导创新者树立三种精神。第一,要树立永不言败精神。既然是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总不会一帆风顺,更不会轻轻松松,还可能有失败。要有屠呦呦搞青蒿素的韧劲,即使遭遇挫折,也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奋发崛起。第二,要树立吃苦奉献精神。搞创新特别是重大科技创新与发明,不吃常人吃不下的苦、不受常人受不了的累、不忍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不付出常人难以的付出,那是不可能有重大建树的。这就要甘于吃苦、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甚至甘于牺牲。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便是众多科技人员无私奉献的集成。第三要树立敬业专注精神。认定的并经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创新方向、创新思维、创新路径,就要一条道走到黑,始终把心思放在创新上、把智慧花在创新上、把精力用在创新上,绝不可三心二意,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有些叫人迷茫的时代,更要努力做到不被世俗所惑、不被挫折所困、不受人言所累。只有如此,才能在创新上有所获,而创新文化也才有可能在众多创新者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中逐渐生长。

培育宽容精神

创新最需要的是宽容与体谅的氛围。倘若没有该氛围,使大家经常处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之中、互逐名利的气氛之中、相互猜嫉的气氛之中、互不服气的气氛之中、相互打压的气氛之中,创新就难免走麦城。因为没有好的氛围,大家便没有好的心情,也难集中精力,更难充分发挥才智。因此创新最需要的是有特别好的心境、高度集中的精力、灵感灵气的闪现。只有使创新者时常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免受五花八门的打扰,创新的火花才可能与之亲吻,创新的欢快才可能与之相伴,创新的硕果才可能与之青睐。

第2篇: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教育过程 课程资源 重要场所

学校作为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场所,要精心安排好学生的每一项活动。安排好学生的有益活动,开发和利用好人文课程资源,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活动安排恰当,可以促进课程之间的整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校选择集邮作为学生实践活动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品行教育的切入点。因为集邮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集邮实践活动,可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添学校老师与学生交往的新内容。

一、着力推进“三个走入”

1.让集邮走入校园

学校开办集邮活动,首先邀请集邮协会专家来我校进行了集邮知识讲座。带来了大量的资料、图片供学生们传阅。让学生体会到从邮票中折射的伟人光辉思想、英雄的高尚品质、名人的勤奋精神等先进文化内涵。让学生对集邮知识有初步了解的同时,增添了一份爱国之情。初步的的活动让师生在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对集邮逐渐产生了兴趣,参与集邮活动开始积极起来,原本一些教师认为集邮活动会影响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顾虑被打消了,集邮活动也由此拉开了序幕。有了第一次讲座的基础,我们又多次邀请市集邮协会专家来我校进项讲座、指导。之后还举办了集邮知识竞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颁发了纪念邮票,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高了、信心更强了。随着我校集邮活动的不断深入,紧接着,我们又举办了集邮手抄报评比活动。让同学们把自己了解到的集邮知识、体会到的集邮心得,以手抄报的方式展现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展览,推广集邮知识,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给学校老师和学生课余生活注入了新鲜血液。现在校园内宣传栏里呈现的是师生在集邮活动创造出的优秀作品,这些活动更增添了师生集邮兴趣,激励着师生不断地创作热情,学校的集邮活动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成为一个宣传学校教育特色的最佳窗口,成为一个展示师生创作能力的成功舞台。

2.让集邮走入课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园集邮活动只有与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学校开展集邮活动必须为教学服务,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必须为学生良好品行形成服务。我校老师近几年在集邮活动中,抓住邮品的特点,抓住邮票反映的知识面,所涉及到的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过授课计划,把直接与学校现行教材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合起来,让邮票作为形象直观的教具进行“邮票”教学。把邮票知识渗透到课文中去,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这既活跃了课程的学习气氛,又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在我校把与课文相关的邮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老师在教学中选择相关邮票进行讲解课文内容。老师讲解时能做到图文并茂、清晰醒目、生动形象,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觉,情景交融之兴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增强了集邮兴趣,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上,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低年级是认识邮票的启蒙教育;中年级是让学生了解一些邮票的相关知识;高年级是利用邮票进行一些主题探究活动,从邮票的探究中学习一些知识,从而达到课本教材的延伸。真正使邮票功能显现在教学之中。

3.让集邮走入校本教材

这一步我校还在不断地摸索之中。虽然学校领导和老师在编辑校本活动类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学校内外的传统课程资源和优势,也充分考虑到学校开展校园集邮教书育人的教学实际,同时也兼顾到集邮本身是一种文化,它同文学、音乐、美术等同属专业文化范畴,是一项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高雅。文明的文化活动。可能我们水平有限,工作实践经验有限,目前还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我们一定会努力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特长发展学习所需要的教材。我们的集邮活动将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引领下,逐步系统、规范、健康地发展下去。

二、着力实现“四个整合”

1.集邮与现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机整合

新课改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我校的集邮活动不仅在老师当中形成了共识,而且在学生和家长面前也得到认可,它的活动价值越来越被显示出来。它能引导学生亲自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学生在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下,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因此我校立足于本校实际,立足于师生及活动的可操作性,有机地把新课改的教材内容与集邮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校本教材,供师生使用。

2.集邮与研究性学习有机整合

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们主动参与探究,提出了很多新颖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同时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也学到了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了学习思路,提高了学习质量。

3.集邮与传统美德有机整合

每逢重大节日,学校根据集邮特点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搜集相关的邮票,了解邮票内涵,讲述邮票背后的故事。在活动中着重体现传统美德教育,把邮票上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与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4.集邮与校园文化相整合

营造校园集邮文化特色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装点校园的宣传品,大部分都是出自学生在集邮活动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以宣扬集邮文化、宣传学生作品为主,把激励学生放在首位。都围绕着一个主题――邮品,都突出一个特色――集邮艺术特色,都体现一种精神――民族精神,都呈现一种才能――学生创造能力。让一走入校园的人感受到浓厚的集邮文化。

第3篇: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基层文化建设;不足;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62-01

当今社会,我国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得到了进一步推进。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完善,不仅仅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还要求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而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有利于稳定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目标。

一、基层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观察分析,笔者发现,当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当前我国迅速提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适应。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我国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和不足进行分析。

(一)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纵观部分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的人员队伍,不难发现,很多文化建设人员要么是街道居民、离退休人员,要么是村民。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有些人员的文化素质较高,而却有部分人员缺少文化修养,这导致整个队伍存在着各种意见分歧。同时,基层文化建设人员并没有进行定期培训,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因此文化建设中创新性不足。

(二)经费短缺,投入不足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保证一项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反之,则会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或事物的顺利发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各种主客观限制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并没有将基层文化建设纳入财政支出范畴中来,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该地区的基层文化建设事业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更谈不上文化建设的创新。

(三)缺乏全面的基层文化建设认识

纵观当前我国基层文化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当前人们对基层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全面,并没有了解其深刻内涵。例如,有部分群众认为,基层文化建设仅仅是一种个人兴趣,参不参与都没有关系。这种片面的认识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不能真正了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意义,从而降低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基层文化建设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二、基层文化建设的创新途径

(一)创新活动方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因此,在进行基础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从事基层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态度,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文化活动的方式。同时,必须注意一点,各个文化活动的形式必须与人民群众的兴趣广泛结合起来。例如,在一些社区和村镇,工作人员可以组织一些广场舞或健美操活动,号召人们充分参与进来;此外,还应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例如下乡放电影等,以此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在各种节日期间,应结合当地的民俗习惯,组展开展一些具有意义的晚会等。总之,工作人员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丰富文化建设的活动方式等。

(二)创新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资金投入不足是当前限制我国基层文化建设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阻碍了我国基层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推进。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创新投资渠道,进一步完善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政府必须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与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并保证各项资金“用之有道”。其次,基层地区要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及优势,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在大力发展本地经济的同时,促进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当地的文化建设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文化队伍结构,提升文化工作水平

基层文化建设队伍是基层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未来基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文化队伍的结构,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其文化工作的水平。首先,要注意引进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他们能够把握文化建设的主流方向,并能为文化建设的创新出谋划策。其次,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领导队伍建设,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与时俱进。当然,最重要的是,基层单位要采取措施提高整个地区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基层文化建设与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基层文化建设的创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与配合。尽管这项工程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作为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一员,我们必须充满信心,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基层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未来,我国的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的精神生活将会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第4篇: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

“80后”“90后”的审美趣味,笔者拟从视觉文化语境中传统图式的创新性出发,探讨其在国家文化形象自塑过程中的核心价值。

一、视觉文化语境中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图式的创新性研究

通过对建筑屋顶、藻井和天花、斗拱和雀替、门窗和栏杆、台基和柱础、建筑彩画的传统图式进行分析,体会中、直、正、稳、对称、宽阔、空灵的建筑美感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学、哲学、风俗、礼仪等,结合现代设计美学理论,从中抽化出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建筑图式风格的符号用于现代的建筑以及装饰设计,填补建筑图式在新时期创新性研究的空白。如何镜堂设计的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融合“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用传统建筑斗拱层层叠加的形式与传统红色,使作品既呈现出浑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显现出国家文化形象自塑过程中建筑图式应有的核心价值。

二、视觉文化语境中中国传统装饰雕塑图式的创新性研究

通过对装饰石雕、玉雕、木雕、砖雕、雕塑面具、民间泥塑的传统图式进行分析,体会其“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掌握其夸张、概括、变形的装饰手法,结合现代设计美学的理论,抽化出新的装饰雕塑图式,填补其在新时期创新性研究的空白。如韩美林为大连老虎滩广场设计刻画了一群威猛雄健的下山猛虎,形象地吸收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玉雕中的虎纹造型,以立体形式呈现、放大了其体量,充分表现了雄浑壮阔的阳刚之美,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充满装饰美感的时代杰作。

三、视觉文化语境中中国传统装饰绘画图式的创新性研究

通过对历代壁画、民间年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的传统图式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其构图的平面化与秩序化、造型的单纯化与理想化特征,利用提炼、概括的手法,结合现代设计美学的理论,设计出既有传统文化意蕴又有现代形式美感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作品,填补传统装饰绘画图式在新时期创新性研究的空白。如张光宇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形象塑造,融会了传统装饰图案的形式美、中国绘画的线条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艺术的多样化表现,形成了具有强烈个性和民族风格的装饰绘画语言体系,开创了中国动画影视的先河。

四、视觉文化语境中中国传统纺织品图式的创新性研究

通过对织物、印染、刺绣等装饰的传统图式进行分析,体会丝绸的高贵、印染的神韵与刺绣的典雅,利用归纳、简化的手法,结合现代设计美学理论,从中抽化出具有强烈文化内涵与优美寓意、情趣的视觉图式,用于现代的纺织品设计领域,增加作品的文化附加值,填补传统纺织品图式在新时期创新性研究的空白。如2001年上海APEC会议时各国元首所穿的中式服装,就是对中国传统纺织品图式进行创新的结果。面料上的团花图案采用中华民族向往幸福、吉祥、富贵的国花牡丹,浓缩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悠久文化,凸显出中国的民族特色。

五、视觉文化语境中中国传统金属图式的创新性研究

通过对青铜器、金银器、铜镜、景泰蓝等金属装饰图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体会中国先人附着于器物上的和谐之美、对称之美、连续之美、统觉之美的美学思想。结合现代设计美学的理论,从中抽化出大气、和谐的视觉图式,用于现代的金属图式设计,填补传统金属图式在新时期创新性研究的空白。如2009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美观而又独特的奖杯设计,就是结合了内涵丰富的中国古典图案纹饰的精品。女单冠军奖杯造型取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国宝重器子龙鼎,奖杯上的凤耳造型结合了商周青铜器中的凤纹和传统刺绣、绘画中的凤形。男单冠军奖杯的夔龙双耳则结合了商周时期青铜器中的龙纹和金瓯永固杯的夔龙耳造型。

六、视觉文化语境中中国传统陶瓷图式的创新性研究

对陶器、瓷器的装饰图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形式美的角度体会其灵活的组织形式、优美的造型、生动的气韵;从内容的角度体会其蕴含着的丰富吉祥寓意和人文精神;从艺术的风格上体会其华丽而不流俗、丰富而不繁琐,生动自由而又庄重大方的传统装饰风格。结合现代设计美学理论,从中抽化出新的图式,填补传统陶瓷图式在新时期创新性研究的空白。如洋河蓝色经典瓶体与外包装设计就是对中华传统陶瓷图式继承与发展的最好阐释,一举荣获“世界之星”“包装之星”两项大奖。融合了“宁静致远”的淡泊,形成了有容则大的文化境界,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对现代人心理的准确把握。

用何种形式来开展研究呢?笔者拟从三个方面来剖析。第一,沿用传统图式之基本形。沿用其形,融入当代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表达创新理念的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视觉母体在现代视觉文化语境中形式的现代变革,即通过对传统图式解析,把其中最能代表原始图式的形提炼出来,直接用于现代的设计;第二,延伸传统图式之意味。掌握古代艺人是如何将“意”转化成“形”这一思维过程,并把这种思维的模式应用到现代视觉语境中来,体现出独特的中国气质。通过解析原始图形的寓意,归纳、总结传统,即视觉文化造型的内在规律,构建新的寓意;第三,传承传统图式之神韵。每一种图式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事件,具有特定的精神需求时所产生的,有其内在的深层次的精神体现,通过解构剖析,体会传统的思维方式,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视觉文化内涵。对传统图式内涵精神的把握作为创新性研究的重点,创新性图式的开发是难点,也是众多学者难以跨越的鸿沟。

只有文化强大才能立足世界。在跨文化传播的舞台上,要树立中华民族视觉文化的话语权,必须以“越民族越世界”的创新理念、多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心态、全球化的创新视野、现代化的创新手段和多元化的创新方法,进行以民族文化为依托的视觉图式的创新,通过对传统图式语言的解析和研究,利用现代设计美学理论的形式法则在传统的视觉文化中寻找可以嫁接的切入点,在视觉设计、城市景观、影视动画等设计领域进行探讨,拓展在国际视野中中国文化形象的空间,扩展视觉文化语境中传统图式精神内涵与外延形式,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彰显视觉文化在国家文化形象自塑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为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未来30年打造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注:本文为天津市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的联姻》,项目编号:E08046)

参考文献:

[1]肖伟胜.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卡罗琳・冯・艾克,爱德华・温特斯.视觉的探讨[M].李本正,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1.

[3]何平华.视觉饕餮的秘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5.

第5篇: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化创新的作用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文化创新的作用知识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P64—70)

①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即“”和“兼收并蓄”.所谓“”,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外城文化的理解.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72)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P78—79)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4.(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P89)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6、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自觉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P91—94)

(1)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2)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因:当今,各种各样的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透过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应看到: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③随着时代不断前进,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P9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P9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创新简单题汇总1.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要着眼于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所以文化创新还必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怎样理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怎样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理解: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①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做到: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①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

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如何理解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文化创新具有继承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

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其基本内涵和根基。因此,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2)但是,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就是问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内涵。所以,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如何理解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是“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工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因此,我们对待外来文化不能一味拒绝和排斥,而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不是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盲目排外的“封闭主义”,也不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

5.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怎样做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要正确把握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则 ─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2)要正确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甚至民族的存在;“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3)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文化创新知识点1 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重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重点)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 文化创新的途径(重点)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

5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6、创新与借鉴、融合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第6篇: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价值;创新;途径

1、前言

市场经济改革的结果是企业真正面临市场的冲击和挑战,企业必须实现动态地发展和不断地创新才能实现对新挑战和新冲击的适应,也才能得到市场的加速和发展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和背景,经济越发展,企业文化就会越变化得越快,生成与市场、企业相适应的文化基础。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指向之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就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不断更新和持续建设,以创新谋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利支撑,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促进企业价值、理念和目标的实现。

2、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

企业文化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背景和基础,是企业综合建设的目标之一,企业文化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重要成分,而且又是激昂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所具有的优势和企业管理紧密结合的一最佳形式,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的群体意识、进一步规范企业职工的行为习惯,探索出团结职工凝聚力和竞争力方式与方法,从而最终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在企业文化中,其倡导的企业精神主要包含: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既能使外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又能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新活力。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得到扩展,使之和企业的经济工作相融合,促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转变成企业巨大的物质生产动力。

3、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

3.1企业文化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思路的扩宽

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企业文化来丰富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思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紧密结合能够克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枯燥、单调、乏味等弱点,有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的提高,能够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得到保障。企业文化的创建和完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社会影响,这会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达到扩宽的效果,不但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的交往,更容易形成企业发展的社会空间和舆论氛围。

3.2企业文化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的开辟

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结合和同步开展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职能和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解决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出现的新问题,这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适应和解决发展中的新困难有着帮助的作用。企业文化的发展可以从思想和意识上补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并为后续展开此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方法。企业文化能够整合和统一企业的道德观念和评价体系,这样会使企业的认知、规范、理念、行为以及方式都能够得到企业各方面的共识,有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员工价值观念、抱负、企业目标的控制,这可以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崭新的途径。

3.3企业文化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

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相互作用的,为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与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结合,这样可以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提升企业员工主动性和凝聚力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达到站稳市场和竞争优势的作用。

4、企业文化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4.1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

企业文化在观念上可以起到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为企业文化创造了创新的空寂,而企业文化的发展也更新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立足于本企业的情况,从企业文化上找到创新的源泉与营养。

4.2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等方面的营造和改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选择综合和选择的手段,形成深加工和进一步提炼,这样才能达到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的价值。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进程的稳定器,也是企业建设的巨大精神和意识动力,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无疑不是企业文化成功为基础的重要支持。新时期要通过企业文化的打造、重建和解构达到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撑和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建设观念,要将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环境和氛围作为当前的主要工作,通过文化的软实力、凝聚力和渗透力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质量,描画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王建明,黄乡平.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推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企业导报.2010(11)

第7篇: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 艺术教育 教育方式

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就越来越重视高校艺术教育,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应对措施还有待加强。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通识教育

20世纪初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开始。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的宗旨》一文中,提出了“完全之人物”的人才培养路径,其中即包括美育。王国维认为,美育一方面可以使人情感发达,达到完美之域;另一方面美育是德育与智育的一种手段。关于艺术一词,学界上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大致可以概括为: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技巧的作用下所进行的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R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有机结合,是精神世界的物化。艺术从行为活动上看具有两个特征,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学科属性上看,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实践教育和美育上。艺术的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艺术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在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的阶段,艺术教育已经从专门的职业教育转变为一种通识教育。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大学四年就培养出数10万计的艺术家,但是我们需要培养出有综合素质、人文精神、审美情趣、一定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毕业以后可能不一定从事艺术职业,也许终身都不可能成为一名艺术家,但他们会从事需要一定艺术专业修养的其他社会工作。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立德树人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一)人文教育功能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曾任教育部部长的周远清先生指出,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即人文科学和艺术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积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高校艺术教育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美育。美育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辅助与诱导作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道德的象征。先生也曾指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功能

林逸鹏先生说过:“高校艺术教育即是艺术的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创新的精神。”高校艺术的通识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普及,更多体现的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功能。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必然包括开阔性的形象思维,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形象思维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对大学生丰富想象、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科研创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形象思维与人的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形象思维,人类的科学技术如何能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三)文化传承功能

第8篇: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竞争力;企业文化;决策力;创新力;联动力;凝聚力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国有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日益凸显,大部分国有企业与国外优秀企业特别是与那些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不仅表现在装备、技术、产品等“硬件”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经营理念、发展方向、品牌形象,员工的价值观等“软件”方面,即企业文化上的差距。国有企业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企业的“软件”――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力量是企业文化

当今企业文化已成为以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为指导,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相对优势为目标,以培养企业全员创新精神为内核,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向,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行业、地域、民族文化积淀,由企业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产品文化、环境文化等高度统一有机整合的文化系统,它是企业作为存在形态的文化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实质上是竞争文化,它是以现代文化理论为指导,以企业在竞争国际化的环境中取得优势为鲜明目标,改造、扬弃企业现存的文化,建设与新的客观环境相适应、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目标服务,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竞争文化。

从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兰哈拉德与赫海尔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市场竞争已经发生了从产品竞争到核心能力竞争的战略观念的转变。核心竞争力又叫“核心能力”和“核心专长”。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并以其核心专长参与竞争,对一个企业乃至行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所谓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可以是人力、产品、技术、流程,也可以是企业文化及价值等。“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市场的整合力就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两种整合来实现,一种是企业体制与市场机制的整合,一种是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的整合。”而这两种整合,都是靠企业文化。在未来,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很可能成为关键要素。不少经济学家认为,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入世后的形势表明,经济学家们的结论,已经成为企业的现实选择。这是因为,新的竞争环境告诉我们,市场竞争单靠物质力量较量的时代已经过去,包括智力在内的文化力在竞争中的作用能力的形成,必须靠企业文化的整合力,否则一个企业的核心专长及其竞争能力是无法确定和形成的。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掌握文化竞争的主动权,就是掌握企业的生命之根,制胜之魂。确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为此,应确立以下几个观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能回避市场的企业,也不应当有不搞企业文化的企业。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竞争越是激烈,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就越是紧迫,那种把经济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对立起来的观念和做法,往往就是企业战略性的失误。

――越困难的企业越要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困难企业不抓企业文化建设,无异于放弃生存的权利,那种认为没有钱就不能抓企业文化建设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企业文化诸要素中,观念、精神、道德、制度等文化的建设是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就可以干起来的,而且,困难企业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目标、追求,会更加困难,反之抓好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上下同心,精神振奋,方略正确,就可以走出困境,效益自然也会好起来,这是企业生存发展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二、重在塑魂才能形成企业文化的竞争力

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一种民族精神作为支撑,一个企业同样需要一种精神和经营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进而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短期、长期发展目标,给企业以准确的市场“定位”,有效规避行业和市场风险。如果没有了经营理念的支撑,那末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就失去了方向,更谈不上发展。日本能在战后三十多年中迅速赶上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很重要的一条是依靠了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一种重文化、重群体、重纪律、重毅力的民族精神。世界级的知名企业,如“可口可乐”、“美国通用电气”以及我国的“海尔”,无不拥有优秀的、独特的经营理念。

创新是企业活的灵魂。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生命力所在,是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它与时代的发展和环境变化同步,不能有丝毫的窒息和停滞。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创新的企业英雄人物和创新的员工队伍,就没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创新的产品、创新的服务和市场,企业就会丧失其社会价值的依据。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企业价值观,全方位融入企业文化诸多要素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企业的品质,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同经验。创新作为一条成功的共同经验,又存在于各个企业的个性化实践之中,以本企业特有的表达方式、实践方式和实际效果表现出来。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其创新的个性就越是突出和具有不可复制性。创新来自于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要让每一位员工都有创新的欲望和动力,并始终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要激发和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其提供创新的外部环境,大力推进企业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意发现、总结、提升独具特色的创新内核,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员工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企业每一项经营战略的实施、每一件高质量的产品都要靠全体员工的有效工作来实现。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为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工作责任心。企业经营者还应该经常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使“下情”及时“上达”,同时让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各项措施,明确工作目标。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丰富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

突出和依靠主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和员工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员工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和动摇。强调突出和依靠主体,就是要注意吸收员工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创造的特色文化原料,注意发现和升华员工在工作中创造的闪光点,不断充实企业文化的内容。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提出和形成企业文化关键要素的过程中走群众路线,使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反映企业发展方向与反映职工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企业文化诸多要件都按程序正确确立起来以后,必须通过反复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达到全员认同,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表现在领导者和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地实践企业文化的信条,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使企业文化不仅成为领导者对全体员工的要求,也同样成为全体员工对领导者群体的要求。

三、努力实现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化

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全面发展。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化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两者的有机结合在于实践中的高度统一,即要善于运用企

业文化建设的成果。根据对企业文化功能的理解和实践中总结的主要经验,要特别重视和运用企业文化建设中四个方面的成果。

――实现观念转轨,提升决策力。企业决策,是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步骤、途径、方法与策略的选择。当今国际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的“决策力”、“决断力”的概念,把提高企业领导层决策能力的问题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企业领导层决策是否正确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大事,在核心能力竞争的时代,决策正确的关键是要为本企业选择一个独一无二的战略定位,即在国际经济分工和行业经济发展中选择一个能够为自己所独有的位置,从而有效地形成本企业的核心专长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必须通过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包括心理素质尽快实现与国际经济和国际规则的接轨,尽快形成对国际市场的正确认识,为正确应对挑战和积极利用新的机遇,实现正确决策创造条件。

――依托学习借鉴,提升创新力。创新能力源于创新素质,提升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学习借鉴。应对入世,企业尤其是其领导层,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学习、充电。学习世贸规则,熟悉世贸组织,吃透我国入世承诺的主要条款,采取正确的对策,尤其是跨国公司成功经验的学习借鉴。学习吸收他人所长,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

第9篇: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

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微文化也随之诞生。新媒体技术为美术家们提供了巨大的舞台,美术家们只要将作品上传至微信或微博等新兴媒体软件,就能与广大的网民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已经有许多美术家利用微博举办“微展览”,这种新颖的方式,使艺术家的作品被更多人欣赏,将自己的理念传播得更广。而以“微动漫”为代表的影视艺术,以活灵活现的视频,动人于无形,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就接触到了新思想。在“微动漫”创作的过程中,美术家们把自己的艺术理念融入到艺术作品中,让作品充满灵魂。素材取源于生活,作品常常对现实社会现象进行暗讽、比喻,常常对广大群众起着教化的作用。不管是静态的“微展览”还是动态的“微动漫”都是美术类微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微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创新。

一、对微文化的分析

(一)微文化的本质。一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聚积起来,不经意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就是微文化。

(二)微文化产生的背景。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后,人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信息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内容贮存量也越来越大,而各民族的文化也凭借着互联网在人类社会中交换交融,在这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必定孕育出新兴文化,所以说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微文化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

(三)微文化产生的条件。近几年来,出现了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技术,让信息传播变成“弹指一挥间”即轻轻滑动手机,发条微博就能同时把信息告诉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甚至上万个人。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及时、经济效益高、运用广泛等特点是微文化产生的重要技术条件。

(四)微文化产生的意义。厚积薄发,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但是积蓄许多微不足道的力量,就能斗转星移。微文化就是积累微小的力量,不经意地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微文化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微文化应运而生,它是当今社会的产物,是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进步的象征。

二、对美术类微文化产业的分析

(一)微文化创新产业的理解。微文化创新产业,主要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即文化因素或主体文化凭借个人或着团队运用电子技术、创意理念和生产产业化的方式进行开发、推广,并且通过新型媒体技术载体来营销知识产权的一种行业。微文化创新产业有微电影、微动漫、微电台、微电视剧、微漫画、微视觉艺术、微工艺与设计、微雕塑、微广告、微建筑等。

(二)微文化对艺术家们的影响。微文化给美术带来了崭新的存在方式,不但放宽了艺术家的视野,同时也让艺术品大众化,让艺术随时随地地走进人民群众中。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社会,艺术家只有放弃旧观念,带着创新精神,关注人民群众,放低身姿,走进生活,和观众对话,心交心,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微文化作为艺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的沟通平台,给艺术创造者带来了更多展示自己艺术作品的机会,微文化的产生是艺术大众化的过程。

三、美术类微文化产业中的创新要素

(一)创新意识。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激起了其创造新生事物的欲望,并且在创造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图、希望和假定,是人类特有的品质,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样的,在美术类微文化产业中,创新的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最新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微动漫”这一美术类产业,它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由于富有强烈的讽刺感、幽默感和隐喻的作用,而被人民群众喜欢。一部值得一看的微动漫《子狐物语》讲述了小男孩在回家路上遇见了小狐狸,并驯养了小狐狸,与之成为朋友,最后由于分开而领悟到了“肉眼看不见事物的本质,只有心灵才能洞察一切”的道理。导演塑造了一个天真,向往大自然的男孩,也暗示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用心去交往,同时讽刺了当今社会快节奏的人际交往关系。此动漫是改编自日本电影《生命奇迹的小狐狸》,但是翻拍的动漫却比真人原版更加感人,主要因为在原著中一笔带过的对话情节,却可以做出几十幅颇为有意思的画面,这就需要“漫画家”具有创新理念,跳出原著,琢磨情节,夸张化加入浪漫主义,把自己想象的、自己认为主流的新思想,在画中表达出来,而不是根据原著电影画面情节完完全全地照抄、照描,拍成动漫,这样制作出来的动漫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换种画风把原著“录”了下来。想要成功,创新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微动漫是从原来的动漫中创新而来,比原有的动漫更具夸张化、幽默化、戏剧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才使得微动漫得到发展。因此,美术创造家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微动漫制作的过程中多动脑,时时刻刻保持创新意识。

(二)知识储备。具有创造力的人不一定就会有创新成果,只有同时具备创造力和足够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创新成果才能出现。著名导演卡梅隆给人开过卡车,当过机械维修人员,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物理学,但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喜欢电影并且开始尝试写剧本,后来又对电影特效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主攻电影特效,到后期他又发现当导演不错,于是他开始尝试导演的工作,这一系列的经历让他得到了宝贵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他在拍电影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知识有机结合,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仅仅从《阿凡达》分析,就有了故事情节的创新、特效的创新(3D技术)、人物性格的创新。因此,知识储备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你的创新成果,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灵感尤为重要,而灵感往往来源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内在修养,微文化创造者要明白知识储备的重要性。

(三)独特的眼光。具有独特的眼光才能创造出有意义的成果,否则就会使文化脱离艺术的轨道,走向庸俗化。一种文化是否具有价值就是看其本身是否存在生命力和感召力,而过于庸俗的文化是不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微文化作为时代的产物想要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抛弃庸俗化,而美术离不开微文化,微文化也离不开艺术。因此,美术类微文化产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庸俗化,这就需要艺术家的独特眼光,看准主流方向。

(四)敢想敢做。要做别人不敢做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有什么新的观点,新的理念,都要敢于尝试。中国最成功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全片运用中国特有的水墨画来制成,这就是创新,做别人没做成的。其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美术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途径,虽然结果一样,但是不同的途径有不同的美,要尝试别人不敢尝试的途径。只有抱着敢勇于尝试的心态,才能有机会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