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92-03
前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如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一文中从积极与消极的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姜明,文格西则着重从消极的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朱晋元从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角度论述了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有关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还有很多此不在赘述,这些研究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按照佛教的理论“事物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灭。事物的产生并不依仗于一个因缘,而是依仗于众多的因缘,其中直接的因缘或许是可以计数的,而间接的因缘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察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本研究的进行是另辟溪径,运用系统学理论,把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一个系统中进行论述,进而从另一个侧面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以充实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建设。
1 研究路径
要弄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就要把二者放入一个逻辑结构中,把二者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放入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从繁琐复杂的点滴信息中理出一个线路来,进而进行论述,得出研究结果。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基础,是关于某一事物思维的起点,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进行这样的研究,首先必须对核心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即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是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2 核心概念的厘定
2.1 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研究目的、研究动机、研究方向不同,所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总有一些特别关键的点是所有的研究学者都没有、也不能丢弃和省略的部分。首先,在时间意义上来讲,一般是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1840年以前。中国处于地理上的封闭状态,其文化形态一直处于天朝上国的民族情怀之中;其次,是指中国社会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农耕经济。中国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与文化的发展脉络,决定了中国社会自夏商以来直到近代都是以田亩农桑为主的小农经济体系;再次,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以伦理宗法观念为主的皇权氏族承袭制度,中国人的国家观念是大一统的帝国思想。商朝后期诸侯争霸,列国纷争,又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经过几百年的起起落落最后由秦朝统一了中国,确立了中国的大统一国家观念,秦朝以法家的严密律令管理人民,最终秦朝传二世而亡,最后由刘邦统一中国,中国社会进入到了汉氏王朝,刘氏以儒家的伦理宗法观念结合法家的律令来管理国家,被称为外儒内法思想,经过汉朝四百年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强化,与稳定的社会制度,从此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和宗法观念;最后,在具体的文化上,中国文化在它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佛家思想为主体,以法、兵、阴阳等家为互补的传统文化形态,其中,儒、道、佛常被称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这样我们基本上可以给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基本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1840年以前的、以中原地域为核心,包括流传至现今及历史中国版图上的所有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以儒、道、佛思想为主流,以兵、法、阴阳等家为互补,包括伦理观念、道德价值、人生理想、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科学技术等等包罗万象的非自然内容。
2.2 民族传统体育
同理,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研究目的、研究动机、研究方向不同所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可以肯定学者们给予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观念的立体性、时间、空间的不同性,总能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特征,进而给予不同的概念,赋予它不一样的价值和特性。
>>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现代节庆体育的关联性研究: 民间节庆体育的传统结构与现代意义 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关联性 民俗节庆中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吹枪与现代吹箭的对比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消费的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的探索与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广场文化的建设研究 四川藏羌彝走廊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建构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源于欧美的现代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开发价值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论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学的开展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文化的互动 将民族传统体育列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可行性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 体育社团的规范化管理与体育延伸的关联性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阳光体育运动的可行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范建华.论节庆文化与节庆产业[J].学术探索,2011(2):99-104.
[10]周平,熊少波, 周笛.大湘西节庆体育活动流变趋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12):34-37.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相关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注重顶层设计,理清课程、专业和服务社会的关系,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之间的关系等,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及其学科研究、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学科 专业 课程 培养方案
一、前言
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第一次了统一制定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在此目录中,教育部规范下的高等教育体育类本科共计8个专业,武术专业为基本之一。
自1977年我国正式恢复高考至1997年20年间,教育部不断调整专业、重新编制专业目录,武术专业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而被完整保留下来。1993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现为教育部)重新颁布了《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武术(代码040306)列为适当控制点专业与其它7个专业共同构成教育学门类体育学科类专业(代码0403)。
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升体育学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专业即体育教育(代码040201)、运动训练(代码040202)、社会体育(代码040203)、运动人体科学(代码040204)、民族传统体育(代码040205),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位列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由原武术专业拓展而来的,它主要包括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三个专业方向。此后,全国一些体育院校相继将武术系改名为民族传统体育系,当然也有部分体育院校以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代表地位及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仍没用武术系这一名称,但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已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范畴。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立以后,相关体育院校就围绕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三个专业领域逐步设置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一批新开发的理论课程相继进入课堂并出版发行了配套教材,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概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等,为了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探索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上海体育学院在2006年、2008年相继召集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全国高等院校,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课程设置等进行研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逐步走向规范。
为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教育部在广泛听取专家和办学单位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和深入的研讨和论证,在新一轮的本科专业调整中,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调整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因此,对我国体育院校现行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调取了首都体育学院等8所体育院校现行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就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理念、培养方案与专业、学科、课程的关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与探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首都体院等8所体育院校现行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展开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注重顶层设计
首先,明确大学的功能定位。被誉为美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设计师”的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曾把战后新兴的高等教育机构称为“多元化巨型大学”,他认为其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传授知识和技能、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作为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改革,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而专业培养方案又同培养目标与规格、学科、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以及市场等要素密不可分,是实现大学三大功能的最有力支撑。
(二)理清课程、专业和服务社会的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在加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课程、专业、服务社会同材料、产品、占有市场的之间对应类比关系来进行培养方案设计和修订工作。要有服务社会的良好结果(社会效益)和使大学生(受益者)就业,就必须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要完成上述目标,就要科学选择课程特别是核心专业课程,也就是找准了本专业突出特色。加强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使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转化,形成综合专业素质,加强学生的职业观念,提升学生的素养,扩大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水平与交往深度和广度以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与推广力度,努力造就和培养复合应用型的人才。
(三)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之间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专业受大学功能和社会市场规律支配,它是以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区别而划分的,专业人才之所以成为专业人才,就是因其掌握某一学科或学科群的比较精通的知识,并且提高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和素质。专业与学科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主干学科作为自己的支撑。在实践中,人们为强调专业的主干学科的重要性,并将其与其它专业相区分,常常习惯以主干学科对专业命名,如物理专业、生理专业等。于是在实践中,人们有时将“专业”混同于“学科”,将这两者错误地视为可以互换的概念。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是按照研究对象划分的,是关于某一客观事物或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科学研究领域[1]。在英文中,“学科”(discipline)的定义:“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和“科目知识或教学的分支(A branch of knowledge or teaching)”[2]。《辞海》中指出“学科”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部门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部门中的史学、教育学等[3]。”学科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标准。学科是以探索的对象或研究领域划分的,而一个学科研究领域的确定,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其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的专门术语、概念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学科反映的是人类在一定研究领域里对某一客观事物或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认识的深化,它在实践中的基本形式主要表现为探索研究开发[4]。由于学科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知识,强调研究分化、深入等。学科的发展和构建对其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的构建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先导作用。
展现其学科实质的课程则是把适用于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所必需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一个教育实体,主要包括同其学科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等方面。从内容来看,则隶属于学科范畴;从课程的构建过程和属性来看,它隶属于教育范畴。由于在实践中,课程是按其内容来划分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程是提取其学科研究成果并科学有机组合起来的比较稳定的知识。因此,其课程与学科的不同主要在于,学科的首要任务是不断扩大人类对未知领域的认知,而课程的首要任务却是传递人类已掌握的知识,在其传递知识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学科、专业和课程是本质属性不同的三个领域。虽然学科与其专业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本质属性却是有严格区别的,区别是:专业是根据大学功能和社会市场规律即社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计的有关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综合结构,是针对人才培养的;而学科则是具有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5];而专业的人才就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来说,都不可避免地附带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特性。这三者概念的逻辑关系是,社会对不同规格专业人才的需求决定着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人才的规格,专业培养方案不仅以一种社会需求的特定形式,促进学科的发展,同时还决定着对学科知识的取舍和组合,形成专业特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该专业特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对学科内容具体加以取舍和组合,使之成为可传递的知识单位,这就形成了课程。课程不仅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得以完成的实践途径,而且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反馈信息,同时对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培养方案受以上规律综合支配,它是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最新结晶。因此,在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设计和修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四)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指针,它在培养方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抽调的8所体育院校中有6所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占75%;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所从事的核心工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指导、管理等文化传承工作的,8所体育院校中只有2所,只占25%;8所体育院校没有将创新能力作为其培养目标之一,但都能够以市场为导向来制定培养目标。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以市场为导向来制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强调所从事的核心工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指导、管理等文化传承工作,要在传承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设置
调研结果显示,各院校的课程结构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能够按普通高等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规范中规定安排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通过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特别是核心专业课程以拓宽和强化学生学科专业基础;通过专业教育拓展课程特别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促进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
各院校都突出强调实践环节部分,而且形式多样,如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军事训练和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等并能体现其培养方案的职业指向、专业特色和优势。在实践环节要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普通高等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规范中规定必修和选修课程总学时数为2700-2970学时。从表3可以看出:超过总学时数范围的院校有1所,所占比例为12.5%,低于总学时数范围的院校有3所,所占比例为37.5%,在总学时数范围内的院校有4所,所占比例为50%。必修课所占总学时比例超过70%的有3所。核心专业课程学时低于1300学时的院校有5所,所占比例为62.5%。核心专业课程中理论与技术的百分比差距比较大的有1所,所占比例为12.5%。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总学时应安排在2700学时左右比较适宜,保证必修课学时比例在55%比较合适;核心专业课程学时不能低于1300学时,适当增加核心专业技术课程学时比例,保证其在75%比较合适;安排选修课时,兼顾方向模块课,要恰当选择与将从事职业相关联的课程。以实验、实习、观摩等形式,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将知识和理论专化为运用它们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专业素养。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专业培养方案又同培养目标与规格、学科、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以及市场等要素密不可分,是实现大学三大功能的最有力支撑。
2.培养方案受以上规律综合支配,它是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最新结晶。因此,在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设计和修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3.在以市场为导向来制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强调所从事的核心工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指导、管理等文化传承工作,要在传承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4.在实践环节要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5.总学时应安排在2700学时左右比较适宜,保证必修课学时比例在55%比较合适;核心专业课程学时不能低于1300学时,适当增加核心专业技术课程学时比例,保证其在75%比较合适。
(二)建议
1.注重顶层设计重要性,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之间的关系。
2.明确我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核心专业课程还是今后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重点。
3.尚需进一步具体确定和构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对象、特征、方法、内容、目的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建祖,张兴华,陆俊杰.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SSME)学科体系构建[J].中国科技论坛.2009(01).
[2]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M]. 36.
[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126.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发展;认识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为此,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在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1]。它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2]。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疯狂学习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第一,劳动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中最高层次的部分。生产劳动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特征,又是文化创造的开始。当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生命类开始文化创造活动的时候,即使是最粗糙的简单文化,也无不是从自然存在物直接加工开始的。而文化成果又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物质劳动过程中,其技术、社会和价值方式都作为相当复杂的文化体系而存在[3]。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一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现象。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孤立的个体活动是不存在的。尽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常通过个人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和进行,但永远脱离不开社会的联系而受制于社会,永远是物质文化的产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并为一定社会关系所包围,这种社会关系不论是以物为对象,还是以人为对象,其参与活动的行为包含着社会以人为中心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所形成的血
缘、地缘、行业的组织关系;所形成的和风俗习惯,表现出规定性、固定性、制约性的链接方式。从而使社会的人按照一定社会所提供的规定条件和可能,依据一定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方式进行活动。
第三,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围绕民族体育活动方式,通过抽象事物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内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依托体育活动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验证人的物化世界能力的象征,最根本的是促进了民族心理素质的升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3]。因此,民族心理素质是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综合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面貌的表现与结果,是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之灵魂。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示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民族和文化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民族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而文化则是构成民族的要素。[4]
(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属性。任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蕴涵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性,也反映出这一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质。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因其民族性而呈现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特质,又依其时代性而融汇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性特征。
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积淀与特定地域文明的特点,表现为该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类型。时代性则体现体育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共同特征,反映文化发展由低向高的发展方向和文化之间传播、交融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表现为体育文化发展阶段的标识和特定的文化类型所展示的时代风貌与精神。
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民族性存在于时代性之中,时代性反映民族性的共同特征,不存在绝然独立的文化属性。正由于二者的统一,衍生出体育文化的整体性与独立性、连续性与阶段性、自主性与互赖性、兼容性与选择性等等的有机共生。这些特性又表现为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意识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在,全球意识则从世界和人类体育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了各民族的文化视野。民族精神展示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命力,时代精神则代表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历史演进的阶段特征与风貌。
(二)涵延性与主导性的并存
文化的涵延性系指一种文化所具有的兼融涵括、多元共生与传承延续、传播吸收等特性;主导性则是指文化的多元复合结构中,必然呈现该文化的主导倾向,包含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特性。文化的涵延性与主导性并存,反映着文化存在的结构特性。文化是一个涵延广博的概念,有其丰富的内涵,诸文化因素多元交汇,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同文化发展的时代新质共集于一定的社会空间。文化创新是以一定的优秀文化传统之弘扬为前提的,新文化不可以完全独创出来;并且,文化演进还是文化发展多元因素相互吸收、兼容并蓄的过程。正是在继往开来与传播互感的文化整合中,民族文化得以实现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发展。
从文化的涵延性来看,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非常典型地证明了文化特性的客观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论从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从广博的丰富内涵以及辽阔的地域分布上都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从文化的主导性而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衰,其交融会通的强大生命力之中,展现出立于主导地位的、与时展相适应的文化特质,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主导性特性。
(三)兼容性与选择性的一致
兼容性不仅包括了涵延性所规范的文化多元复合与传承演化的因素,而且含指文化发展中精华与糟粕、进步与落后等等因素的并存。有可能区分出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又有许多无法绝然判定的交汇复合内容,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或具体的状况情形下,精华与糟粕的判定受到时代的局限,也受到评判主体的制约。
选择性指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吸收所需养分以补充、壮大本体文化、排斥不适应自身需要的民族文化的内在机制。其包括民族文化自身特有的选择、排斥功能,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特点;又由于文化选择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进行的,从而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意义。选择性同样不能独立存在,也受到兼容性的影响。文化的选择、排斥功能是在兼容性的规范下实现的,选择的结果不是使文化成为单一因素,而是丰富和发展了兼容性。兼容性一样受到选择性的制约,选择的结果是使兼容并包的各种文化因素根据民族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被排斥、淘汰的因素则失去生命力,这就是民族文化发展演进的过程,也代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即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并进行适应本体文化需要的选择和汲取、以及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会通创新,这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同步过程。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凝聚力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为其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5]
历史证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强盛发达国泰民安的时期,往往就是政策开放、民族平等、文化交融、百花齐放的时期。固步自封意味着保守落后,开放创新才是民族兴盛文化繁荣的契机。中国有句名言叫“有容乃大”,民族繁荣是各民族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结果,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立个性和存在价值,促进各民族间体育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二)交流互感是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就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也是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史。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文化,除了时代差异外,还有地域和民族特征的差异,在数千年中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区域、各民族体育文化的荟萃,交流互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有民族间及民族外两种类型。各民族的认同、亲和与交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接触,无论表现为交易、和亲、联盟的友好方式,还是掠夺、复仇、征服的冲突形式,客观上都使民族体育文化得到相互的撞击触发与交流影响,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正是在各民族生息繁衍和相互交流中,积育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养分与动力。各民族的文化聚集和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三)兼融会通是民族体育文化绵延的内驱力
任何民族的体育文化都有其空气和土壤,有自己的载体和灵性;任何民族体育文化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以及尊重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义务;都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汲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发展创新的责任;也有共同繁荣人类文化进步的历史使命。各民族的文化发展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既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却同处并存相互联系,都是其内在调制与外在互感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可能在静止和封闭的状态中发展,都是其内在的新旧更替、进步发展的矛盾运动和外部的文化触击冲突、汲取融合之合力的作用。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兼融会通特质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绵延的内在驱动力。
(四)整合创新是民族体育文化长存的生命力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基本特性集中体现为文化的内在调制与外在互感功能,通过涵延传播、汲取更新来实现新文化建设。开放与交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衰的动因,整合创新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存的(下转第82页)
(上接第74页)生命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兼容并收、各民族间的交融会通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与外来文化的撞击吸收、整合创新是其强劲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
民族传统体育是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各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历来年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疯狂学习,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的节奏一浪接一浪推向,展示了民族体育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民族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融会于民族文化的特性之中,这种基本的属性,既可以反映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表现出兼容性和选择性的一致。从而使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发展特性认识的同时,充分参与、占有和分享属于全民财富的社会主义民族体育文化。新晨
“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现今世界上任何一项流行的体育项目,都源自于各国的民族体育项目,它们同样是在一定的地域受一定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渗透、使团表演、广泛普及而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7]。实践证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点和长处。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占据应有的位置,每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都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创造性。同时,我们的创新还必须树立全球意识,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上把握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脉络,只有立足于全球性的意识,才能深入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进步的文明,并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和创新。
四、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先哲们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中创造、选择、发明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其体育方式仍为各民族人民采用,运用人类学来加以研究,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开发这个蕴藏量极大的资源,可以为中华民族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体育(人大复印资料),2002,(4).
[2]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赵光远主编.民族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诸形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5]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载朱家桢、厉以平、叶坦主编.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文化;教学活动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in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WEI Qi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Through consulting related documents, we investigate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university. It holds that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is significant and irreplaceable in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And it concludes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develop the teaching and activities of traditional sports.
【Keywords】 Traditional sports,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Feaching activeties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在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有过耀眼的光芒,人们不断地挖掘、整理和研究,得以使我们能更深层次地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高度重视,其深刻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以及普遍的健身娱乐功能,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级别的运动会中频繁出现。
高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滋长和推广的主要陈地之一,特殊的条件能将民族传统体育融于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文化之中,对高校体育文化必然产生一定的作用。而民族传统体育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如何更好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所产生的作用,从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对“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回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1989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史》中,把民族传统体育界定为近代以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在《体育人类学》和《民族体育》中,分别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的、还没有被现代化,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民族体育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1〕。熊志冲在《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中,将民族传统体育定义为“在中华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传入,在我国生根发展的、并且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它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张选惠在《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中华民族展开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2〕。
2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一种从属于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和游戏、教育以及合理的竞争方式等逐步地形成的〔3〕。根据体育文化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则可以定义为:是指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下,高校师生体育行为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及其过程。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高等学校所有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指高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4〕。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与高校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3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关系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其属性是多元化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体育文化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校园竞技体育文化、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两个部分,两种不同属性的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空间里,主要受到学校主导、学生需要两个方面的推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学校主导体育是因为看到了体育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在推动学校进步、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形成了作为执政者的价值取向,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需要体育是因为认识到了体育在健身、娱乐、实现自身价值、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以自己的视角来支配自身的体育行为。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并存,形成了一个多元的体育文化形态。
但是长期以来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主要是以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为主,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其活动的开展也主要是围绕“竞争”性进行的,而参与这些运动的人员只有一些水平较高的老师和学生,这样导致参与高校体育活动的群体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然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是产生于生产、生活之中,又在体育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和教育。因此,作为传授生存和劳动技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就往往成为该民族体育活动的主体,它们具有向后人进行生产、生存能力教育的作用。它们具有纯朴自然、贴近生活、简单易行等特点,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活动方式多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这恰恰可以弥补学生们在参加体育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高校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高校体育中竞技体育以外的必要补充,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协成立大会上作的《要大力发展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使青少年一代有健强的体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发展现代体育事业,也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5〕。为此,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高校对挖掘整理和继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是多民族大国,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应以此来把竞技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有机结合,突出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4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作用
4.1极大地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所具有的特定的体育精神环境和体育文化气氛。通过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掌握其知识和技术。由此弥补目前高校中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竞争”性体育文化之不足,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作出贡献。
4.2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许多项目都是人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和具实效性的健身运动。把那些适合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大学生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认真筛选、科学地改造、加工,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来,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对于适合于自身的、自己感兴趣的健身方法和健身形式有多样化选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和方法,对于促进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具学有积极的意义。
4.3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民族传统体育以它特有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它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直接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便学生在耳濡目染、不断地熏陶中感受丰富而深刻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真正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它的精深和广博。
4.4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形成终身体育理念
民族传统体育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偏重于修身养性、怡情铸志,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促进体能的发展和体制增强。其健身特点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活动方式简便易行,不受场地器材制约,适合不同的年龄群参与。因此,当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一些锻炼方法,即便日后步入社会,也还是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锻炼,容易使人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4.5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构建和谐校园,民族的团结尤为重要。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人与人在运动中容易产生共鸣,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情感。在运动中同学之间密切配合,真诚交往,从而有利于增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与交流,增强民族团结,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同一个校园中和睦相处。
5建议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全面发展,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广泛开展。
5.1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及活动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应围绕其制定、安排相关的教学及活动规程,从宏观角度为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开展奠定基础。
5.2加强校本教材的创编
各地的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开设适合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项目,把当地的民族体育特色文化融入高校的体育教材,充分发挥各地高校的教育优势、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
5.3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能力
受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高校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教师比较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5.4成立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
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延续,成立专门的体育活动俱乐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参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俱乐部要有专门的体育老师或体育特长生负责组织和辅导。
5.5举办体育节,丰富学校体育文化生活
体育节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体育节可开展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开展专题性的体育活动或综合性的体育活动,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历史反思与体系重构〔J〕.当代体育论坛:2010,10:22-24.
〔2〕李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综述〔J〕.搏击:2010,7(3):75-77.
〔3〕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170-17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传统的。(1)所谓体育的,是指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规则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2)所谓民族的,就是这类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这种民族文化底蕴主要反映在:它的活动或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为该民族广大民众所喜好,在该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3)所谓传统的,就是这类体育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体育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了:武术、摔跤、射箭、射弩、秋千、赛马、赛龙舟、打木球、抢花炮、贵摔跤、珍珠球、放风筝、打磨秋、赛骆驼、跳板、打飞棒、波依阔、推竿、跳竹竿、雪地走、东巴跳、跳竹、抛绣球、踢毽子、斗牛、抖空竹等等。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1.简便易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2.简单易学。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进而创新和发展。
3.简捷易赛。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四、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1.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是学校全面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通过民族体育意识的建立,引导人们逐渐将眼光投向全球体育文化,建立宏观的体育意识。有了正确、积极的体育意识,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就成为一种应尽的义务,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职责。
2.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教师应好收集、挖掘、整理工作,民族传统体育大都源自民间,体育教师在把某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之前,应根据当地实际深入民间生活进行调查考证,对项目名称、发展及技术要求有所了解,真正要引进体育课堂,以繁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3.统一完备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教学评价体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学校这一基地开展的民族文化教育,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要培养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人才,这是有效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活跃的力量,他将以辐射的方式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尽可能地借鉴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与原则,形成有独立性的有体育文化特色的课程框架。
其次,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学校的素质教育与人的终身体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要能通过教技术、养习惯、重行为等方式有效的培养素质教育中的三个体育素质,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将体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就能与终身体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4.项目的选择应结合当地实际
体育教师除认真上好教材之外,还要根据各地实际,把自己通过努力收集到的内容,在本校传授之后,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以便使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行性。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模及各年级学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对民族体育器材进行就地取材,自己制作,一材多用、灵活搬运的原则进行必要适当改制,对许多呆板、单调划一的动作在保留实质的基础上改进为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灵活多样、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
5.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要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培训方式,使体育教师提高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作到把我国文化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切实有效的运用到现代体育教学中来,从而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让学生的体育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晓峰.浅谈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M].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2]刘胜利.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3]蒋雪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教学几点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
[4]于兆杰.对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10).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发展 认识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由此引发的理论探索和争鸣也是众说纷纭未见定论。随着21世纪全球化的进程,体育的全球化呈现出以西方体育不断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趋势,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国际体育比赛呈现出典型的西方化特征,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体育的发展模式日渐出现了同化趋势,中国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改良,走西方竞技体育的模式,却并没有能使其摆脱尴尬的境遇。
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陷困境的原因剖析
传统体育文化“模仿”较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一种人的实践活动,它具体的表现在外部身体动作的操作上,内部心理认知的思维与问题解决上,同时也体现了主动性的过程。以班杜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科学认为学习是外显行为与内部过程,把社会性学习与模仿作为人类认知的手段,模仿学习成了人类学习重要手段,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中国在学习与吸收相关体育文化的领域中,突出地体现在实践中模仿而缺乏内化,体育文化的发展在于吸收广阔与先进的体育思想并进行内化,而当前我们进行交流,获取信息的手段还是停留在模仿的阶段,没有将国外先进的体育文化进行理解,并进行思维与内化,从而造成在实践运用中存在新旧理念的碰撞与混乱。
“多元化”下的传统体育文化混乱。对于当前的全球化的多元化阶段相对于中国应该属于第二阶段的发展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时期,中国原有的文化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尚未形成新的系统,同时全球化各国的文化思想又在对我们现有的思想进行影响,造成我们在进行价值选择与判断的时候存在主体性的缺失与主观性的选择。同样作为传统体育文化在当前的多元化时期也存在着这样的选择。在体育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怎样去迎接多元化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面对各种体育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碰撞、斗争等,我们该怎么处理?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①
传统体育文化概念的定位及相关传统体育文化因素的整合效应。体育文化内容与形态的挖掘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深度具有深刻的意义,在现实意义上如何正确定位体育及相关的体育文化,对于进一步挖掘与整理体育及相关的体育成分以及相关体育成分之间的协调、整合与联系,将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全球化发展的阶段注入新的活力。从当前的中国体育文化发展来看面临两方面的整合问题;第一,对传统体育文化概念的认识与定位不清;第二,对于传统体育文化及相关的体育文化成分的认识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传统体育文化系统,以及相关领域的体育文化成分的挖掘与整合效应较差,比如医学领域为体育文化服务的程度、哲学宗教学对体育系统思想完善的程度等,以及这些学科领域中的体育文化成分之间相关性的整合效应对体育文化的作用等。所以当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困境就是体育文化概念的架构与相关体育文化成分的挖掘与整合。
思维定势的影响。当前全球化的中国“文化围城”现象非常严重,存在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人们认识过程中的偏好思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就是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形成的一种优势思维,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所谓的优势文化自尊,比如: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由初期西方思维认识自我为中心,逐步向互相学习的思维模式转变。而对于我们发展中的中国,同样存在这样的思维模式,具体的表现在向先进体育文化学习的认识虽占有主导地位,但对自己优势的传统体育文化形式还具有全面的偏好思想,还处在一种把吸收与借鉴先进的体育文化与自己的优势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相对割裂的阶段,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及偏好态度。怎样独立自主地吸收外来体育文化,深刻挖掘自身传统体育文化,辩证地看待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与有效地整合中西体育文化,将有助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重新建构
全球化时代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挖掘、整理的再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积累、整理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主要包括对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养生、健身、体育、娱乐活动方式进行了挖掘整理,集成了中国传统的健身方法和游戏方法;对一些民间的具有竞技因素的民俗活动进行加工整理,规范了规则和方法,并进行了普及,如龙舟、舞龙舞狮、毽球等。但也应该指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还远远没有进入中国体育的主流文化,还处于边缘。因此在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果不能进一步被转达为现代社会的理念,并被现代社会所用,那么它们就永远是历史,是“活化石”。我们要做的关键不是再去挖掘新的项目、新的材料,而是要将已挖掘、整理出来的、既有的、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用最新的现代体育理论去诠释,综合创新,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传播和应用。
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契机。第一,后工业社会即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社会对和谐价值观的需求。民族体育要现代化,适应那个疯狂消耗自然资源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工业社会,的确勉为其难。像乡下人进城打工,即使现代化了,也在边缘,也是附属。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契机不在工业社会,而在后工业社会――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信息社会。民族体育跨进后现代社会,它的价值才真正显示出来。东方的民族体育正因为没有被现代化、大工业、高科技所污染,其绿色、环保、生态的价值,会越来越得到珍视。中华民族的复兴,包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复兴,这必将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观念的崛起。②
第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人文危机”对和谐价值观的需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及其精神反映了西方近代以来的人本主义文化精神,这种人本精神同我国当前发展阶段中对人本主义精神的追求是相契合的。西方的人本主义文化,对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具有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当前的西方文化已经发展至后现代主义,它对近代以来以人为中心的所谓现代文化进行了批判和解构,对人本文化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因此北京体育大学博导熊晓正认为,困扰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种种问题,主要反映在奥林匹克运动引发的“人文危机”。可以概括为:有限资源与无限超越的矛盾、奥运理想与生存发展的矛盾、参与主体不同利益冲突的矛盾、奥运理想与生存发展的矛盾、参与主体不同利益冲突的矛盾。而强调和谐的中国文化,在协调这些矛盾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因为,强调“和谐”的理念,不仅突出、强化了奥林匹克主义原有的和谐思想,弘扬了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重新彰显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为解决、处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遭遇的种种问题和诸多矛盾,提供了解决思路与方法论基础;对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③
第三,专家学者对人文奥运理论缺陷的清醒认识。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是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借鉴、融合,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丰富和相互发展,是东西方人文思想与和谐精神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生活的充分贯彻和深刻体现;是“更高、更快、更强”与“和平、和谐、和爱”的和谐统一。但谭华教授认为,人文奥运还是有缺陷的,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人文奥运的理解基本可以概括为“体育+文化”,缺乏对体育文化的阐释,中国传统体育被定位在“方法”层面。造成上述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社会对现代体育全球化过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利影响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并因此而导致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缺乏理解。④
第四,全球化时代世界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呼唤。世界上任何多元文化组成的集合体,如果长期任由一元文化主宰,都不会有持久活力,必将萎缩,走向消亡。由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奥林匹克大家庭,同样面临着这种历史风险。因此,悉尼奥运会后,国际奥委会2000委员会作出一项决议:“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不应该由西方文化长期一元化主导,而应该是更加多种的文化之间的大融合。”近年来,欧美澳洲等有关机构、团体和大学,每年都要主办多达数十次的会议或专题讲坛,请中国学者介绍中国体育文化。这是世界特别是西方急于了解快速进步的中国体育而发出的呼唤。(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09b351和08TYWH122)
注释
①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0~109页。
【关键词】少数民族;全民健身;体育事业;发展
引言
“全民健身”活动是一项由国家提倡和推行的,由社会各阶层支持和参与的一项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系统化体育项目,也是一项跨世纪,造福于后代子孙的健身事业。“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对提高全民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提供依据。它在应用之中还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健全指明了方向,对指导我国群众体育实践,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和人民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自从改个开放以来,在我们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少数民族生活得到了可观的改善,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多方面的发掘与创新,内容不断丰富,在实施全民健身的基础上不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观念,使得各地群众体育方式日益丰富,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做为全民健身活动逐步进入了城乡之中,在各地都进入了城乡社区。在目前各地少数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中能够,参与人数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其中既包含了各种竞赛性质的体育项目,同时也不乏各种趣味和娱乐性质的活动。这种体育形式不但调动了群众参与激情,同时充分的发挥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长处,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增进交流,推动民族大团结,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身体素质。
2、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极为丰富,各种工作风格也大不相同,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各自的地理环境、文化水平、历史条件、和宗教、民族习俗等因素造成了各自不同的体育特色和方式。
2.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众多传统体育项目历史发展中,经过锤炼、优化而升华、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在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众多传统体育项目。
2.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孕育出来自己的体育文化,必然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如各地的各民族中维吾尔民族特点的“切里西”、具有草原风格的哈萨克民族的“追姑娘”,反映锡伯民族风貌的“射箭”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各地的地域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本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2.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身健体的娱乐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强身健体娱乐性项目居多。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健身性、娱乐性和观赏性。这些活动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在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民族盛会等活动中,穿上风格独特的民族服装,在活泼详和气氛中表演或比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变化,在党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在我国全民健身战略的地位愈加显得重要,对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为广大各族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各自特定区域和群体中倍受欢迎。当代体育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体现在体育项目的多样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其项目的多样化使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加丰富和充满活力。
3.1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的概念”,不仅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和升华,而且也表明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深刻变化,社会和谐发展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民族大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促进民族大团结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顺畅和谐。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通过举行和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及表演活动,对拓宽社会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与民族团结,为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3.2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健康水平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在经济不断开发的过程中,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加,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工作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在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现有的文化精髓和体育目标,为现阶段的体育事业发展和扩大呆了了巨大的效益。在经济开发的力度逐步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已把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上,为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发展机遇。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和时代特点。随着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余暇时间增多,生活水平提高,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形式多样、简单易行、参与人数众多的特点确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面健身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各民族对健身的社会需求,提高民族精神面貌,对各地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民间体育 结合 校园文化
长顺县地处贵州省中部,位于黔南州西部,总面积1543平方公里。有汉、布依、苗、彝、壮、侗等民族。
民间的意思是广大的民众中间,民众外延的扩展性影响着民间体育这也是一个外延很宽广的概念。人们一次偶尔的体育活动是属于民间体育的范围,例如喜欢踢足球的几个人很凑巧地约定在某一个足球场进行足球比赛,那么这种体育行为就属于民间体育,因为,这几个人的体育活动是偶然发生的,不是传统性传统体育主要是体现在“传统”上,所以他们的体育活动就不属于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是本民族、本地区以及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民众所创建的、能够传承与流变的体育项目的体育活动。
一、把民间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教学资源
长顺少数民族具有众多的民间民族体育项目。如滚铁环、跳皮筋、踢键子、拔河、抽陀螺、跳竹竿舞、少年拳,民间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背景,每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无不渗透着中华文化。民间民族体育具有竞技性、娱乐性、民性、地域性等民族体育的共同特点,但也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
二、把民间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结合的作用
1.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民族民间体育本来就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把民间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使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而具有民族性,使学生乐意参与其中充调动其积极性,使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情境中,去享受体育,享受快乐,从而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发展。
2.对教学中所需的场地器材,因地制宜
长顺县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开展不了正常的体育教学。但是民间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如毽球、板鞋竞速、五人同步、陀螺、民族舞蹈、跳绳等,有简单的一块场地和一些器材就可以了,这些都是可以自制的,既有趣味,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也可以去挖掘本土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就地取材,让它再现活力。学校开展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也可以解决经费的不足。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
民族民间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群众性,其娱乐性越来越强,项目的表演性、趣味性、艺术观赏性更加突显,如民族舞蹈,随时随地都可以表演练习,都会吸引很多的人参与进来,而且经久不衰。应将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他们学会一种集体的运动方式,又学会独立锻炼的身体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组织各种各样的节目、比赛,也可以自娱自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自于民间,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简单易学,有趣,既适合青少年在校内外练习,也适合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健身活动,如毽球、板鞋竞速、陀螺、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开展,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使体育锻炼无处不在,而又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项目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以嬉戏娱乐、竞赛为主并结合节庆习俗,构成了一种寓意深刻的、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在文化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把在民间长期流传并受青少年喜欢的滚铁环、跳皮筋、踢键子、拔河、打陀螺、跳竹竿舞、少年拳等项目引入体育课堂,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的极好途径之一。在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还开展了“ 滚铁环”这项运动, 是一种民间游戏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集运动和娱乐为一体,不受场地、器材及人数的限制,易于开展。铁环的玩法多种多样,可根据它的特性,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开发其多种玩法,如丢回缩圈、滚铁环接力、丢圈套物、铁环操等。开展此项目活动,游戏性和竞争性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协调等体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均有良好的效果。
三、民间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结合措施
1.为了使体育教学工作能够很好的去开展,学校、政府等执政执行部门应积极的去制定合理有效地制度,认真研究,积极的去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请民间的师傅来学校授课、利用本土的有效资源等,使体育教育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使体育教学落到实处,确保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人人都享有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