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传统体育范文

乡村传统体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传统体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传统体育

第1篇:乡村传统体育范文

本文系衡水市科学技术研究指导计划项目, 课题编号: 09069Z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当前衡水市农村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226-01

引言:

我国地域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巨大动力之一。

1、概念界定

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某些民族在一定范围内所开展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它受一定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以及本民族自身的各种因素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多在民族节日和民族活动中开展,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纵向继承和横向融合;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具有普遍的娱乐,健身、竞技功能。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农村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农村体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以衡水市农村学校为例,将现代体育教学的理念与衡水市农村传统体育项目和思想观念相融合,力争创建出符合现代体育教学的需求。通过研究,填补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衡水市体育主管部门参考,为增强衡水市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动力、实现农村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推进衡水市农村学校体育事业的构建和完善。

2.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农村体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教育性

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制定出接近他们的年龄特点、生活方式及民族习俗的体育教学内容,精选出具有地方代表性、普及性的传统体育项目,运用到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如:健身秧歌、扔沙包、丢手绢、秋千、跳板、摔跤、拔河、跳绳、踢毽、老鹰捉小鸡、疯秧歌、大花绑、放风筝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贯彻到学校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得到了锻炼,陶冶情操,提高自身锻炼价值,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3、结果与分析

3.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农村学校传统体育项目调查

衡水市农村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调查表

调查显示,在衡水市十六所学校中,传统体育项目占0.7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占0.27%。这说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单一、枯燥,停留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授课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完成教学内容,不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入手,忽略了兴趣教学,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农村学校体育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按其地域性,季节性的特点,通过挖掘、科学地整合,按季节开展不同项目,进入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将是很好发展前景。

4、建议

我国目前85%的中小学校在农村,75%的中小学生在农村就读。只有抓好农村一级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才算真正落实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才能实现全民健身的宏伟目标。

4.1、根据教学计划,举办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周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已成为趋势,举办校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周,能够直到推动和巩固教学课堂的内容,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项目的认识。 活动周的时间可以安排在课外活动中,也可以在校运动会期间作为一项目趣味性项目出现;活动的方法可以先以班为单位,然后以年级为单位,还可以进行全校性的比赛。

4.2、将民族传统项目进入运动会

学校是全民健身基础。它具有人才优势和物质优势。如何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传统的学校运动会。我们大家都知道校运会是具有特长的极少部分学生参加比赛的运动会,要想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运会其中,应将学校传统项目的运动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运动项目,如:健身项目、娱乐项目、趣味项目。

4.3、实施和完善民族传统项目的交流赛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种类多、趣味性强,具有单项比赛和集体项目比赛,单项比赛的最大优点是表演性强、展示自我、时间短、规模小、竞争激烈、有较强的观赏性。集体比赛的最大优点是凝聚力强,参赛的人数比较多,时间长、规模大、竞争强、有较强的观赏性。

4.4、选择适合农村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都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对人的培养上注重内在的气质、品格、精神、修养,其内容极为丰富,风格各异。主要包括以嬉戏娱乐为主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以休闲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以竞技为主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有游戏娱乐部分,又有竞赛的内容,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能为内容的娱乐体育活动;配合节庆习俗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庆典活动,构成了一个寓意深刻的、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在文化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全民健身计划的伟大工程就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体育,明确农村学校体育融入民族体育的必然性和现实性,把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作为一个伟大工程来抓。

参考文献:

第2篇:乡村传统体育范文

【关键词】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资源;人才

1.乡村体育旅游的内涵

1.1 乡村体育旅游的概念

乡村体育旅游广义上讲是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的旅游,即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乡村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上讲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无论是广义的乡村体育旅游还是狭义的乡村体育旅游,就其社会本质而言,都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内容。乡村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游游览的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它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这就是乡村体育旅游的本质内涵。

1.2 乡村体育旅游的类型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体育旅游。第二,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体育旅游。第三,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体育旅游。第四,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体育旅游。

1.3 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意义

1.3.1 乡村体育旅游具有健身功能

乡村体育旅游相对传统观光旅游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通过亲自参与某项健身、冒险或观战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健美强身,还可陶冶情操。所以,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旅游,可以起到提高全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1.3.2 乡村体育旅游具有经济功能。

因为乡村体育旅游能增加国家创汇、改善投资环境、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根据国际奥委会出版的《奥林匹克杂志》的材料显示,旅游业从1997年算起的4年中,单单因为举办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收入就达到了427亿美元。瑞士洛桑对欧洲几个发达国家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体育带来的经济效益约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2%。一次大型体育盛会能给主办地带来大规模的旅游者群体,涉及到运动员、教练、官员、记者的人数近万,同时,还会有大批的观众。成功举办一次大型体育盛会能够带动一条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消费链”,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我国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复杂的地理环境及多样的气候特征,为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例如吉林省境内有北大湖滑雪场、松花湖滑雪场、北山公园滑雪场、净月潭滑雪场等。一些像海南、云南、贵州、成都等地理气候位置相当好的地方,可以开展很多乡村体育旅游项目。还有一些地方民族性项目,如“中国荆州端午龙舟节”、“少林武术节”、“西双版纳泼水节”、“新疆少数民族的赛马节、摔跤节”等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开拓乡村体育旅游的广阔市场。我国小型多样化的乡村体育旅游已逐渐发展起来,如我国爱好钓鱼的旅游者人数增多、各种乡村体育旅游设施的迅速增长、高尔夫球场的增加、保龄球馆的迅增、网球场的普及。1986年中国国际乡村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也为中国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近年来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如国际汽车拉力赛、国际马拉松比赛、国际摩托艇暨水上摩托超级明星争霸赛等大型乡村体育旅游。高校举办的老年人棋类比赛、桥牌比赛,邀请了国内外各高校的教授及教育界和体育界的领导或其他行业的知名人士参加。同时,由于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普及,人们的体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的各类体育竞赛及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乡村体育旅游也在不断发展,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

3.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设施不完善

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乡村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如滑雪旅游者需要的滑雪板、缆车、滑雪服装和急救设备;水上运动必须具备的划艇、赛船、风帆、划水板、摩托艇、冲浪板、救生艇、急救车等设备,这些设施都是为接待旅游者所必备的。乡村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乡村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其次,乡村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差。旅游服务是旅游部门利用一定的旅游设施或其他条件,为旅游者在整个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包括饮食、住宿、交通、导游、翻译、购买商品等方面的服务。高质量乡村体育旅游服务包括体育运动器材规格齐全,能提供各种运动项目的需要;交通工具齐备、方便,能满足旅客对交通的需求;导游资料详细,宣传到位,使游客一目了然;食宿服务主动、周到、热情,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保证各种体育用品、纪念品的供应,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旅游服务(产品)质量高低的标志是旅游者的满意程度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质旅游服务,应该既使旅游者满意,又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目前,我们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旅客不满意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3.2 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内容多年不变

不少来过中国还想再访的客人往往因为没有合适的、能满足其寻求新经历的产品而作罢。面对国际客流和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我国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目前还外于被动和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包价形式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下降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3 资源开发不力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种类多,分布广适合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但目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还远远不够,成为制约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3.1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乡村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开发不够,缺乏富有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影响我国休闲型乡村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3.2 体育人文资源的开发,观赏性的多,参与性的少

我国体育人文资源的开发,观赏性的比赛和表演偏多,主要属于观赏型乡村体育旅游,大多数人处于旅游观赏的位置,达不到体育健身的目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体育人文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体育比赛和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方面。我国由于体育场地缺乏,富有特色的体育建筑很少,能作为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得到开发的更少。游客参与性强的大型体育娱乐场,因为需要较多的投资,只有北京、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近郊出现,在其他许多城市很少见,难以满足人们对短线乡村体育旅游的需求。乡村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开发过于注重观赏性,忽视参与性,致使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不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主要需求,缺乏发展后劲。

3.4 乡村体育旅游需求不足

3.4.1 影响乡村体育旅游需求的因素

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与人们对乡村体育旅游需求的强弱密切相关。根据人们的乡村体育旅游需求进行乡村体育旅游开发,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影响人们乡村体育旅游需求的因素很多,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3.4.2 客观因素

影响人们能否成为乡村体育旅游者的主要客观因素是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是个人产生乡村体育旅游需求的经济条件。所谓可自由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中扣除支付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和日常的衣、食、住等必要的消费开支和必要的社会消费开支之后剩余的部分。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大小,同乡村体育旅游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乡村体育旅游活动的实践证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越多,对乡村体育旅游的需求也就越大,尤其表现为外出乡村体育旅游次数或在外乡村体育旅游天数的增多。

闲暇时间是指一个人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其它日常的限制性活动之外,可用以随意支配的自由时间。闲暇时间的多少,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乡村体育旅游的需求。时间证明,在其他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人们的闲暇时间越多,对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需求越大,外出乡村体育旅游的次数和在外乡村体育旅游天数便会越多。

3.4.3 主观因素

人们进行乡村体育旅游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乡村体育旅游需求,一旦认识到这种需要,他便会以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乡村体育旅游动机可以视为影响乡村体育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乡村体育旅游动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同人们的体育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年龄以及性别等个人因素有关。

人们的体育兴趣爱好是产生乡村体育旅游动机的最主要因素。据对沿海地区乡村体育旅游者的调查,在校学习期间喜欢活动的占83.1%,不喜欢的没有。可见,人们的体育兴趣爱好是产生乡村体育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受教育水平对乡村体育旅游动机的产生也有重要的影响。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水平越高,对体育文化和体育功能了解相对就越多,对乡村体育旅游就有较深的认识与价值判断,从而有助于乡村体育旅游动机的产生。从对沿海地区城市居民乡村体育旅游消费人群学历结构看,初、高中以下学历的占45.6%,这一群体以未成年人为主,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9.5%,这说明成年人中,乡村体育旅游消费者的高学历比例相对较大。可见受教育水平对乡村体育旅游动机的产生有显著的影响。

年龄也是影响一个人产生乡村体育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青少年学生乡村体育旅游动机特别强烈,这与学生在校期间有较强的体育兴趣有关系。中青年人由于工作劳累,身心疲惫,需要休闲散心,乡村体育旅游动机较为强烈。老年人退休后,有养老金和一定的积蓄,闲暇时间充裕,因此他们能够经常外出旅游,但由于现有乡村体育旅游项目适合老年人的较少,老年人乡村体育旅游动机并不十分强烈。

性别对乡村体育旅游动机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从对沿海地区城市居民乡村体育旅游消费人群性别比例看,在整体的乡村体育旅游消费者中,男性占72.4%,女性占27.6%,男性乡村体育旅游消费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参加乡村体育旅游的女性多为年轻人,有女学生、年轻的母亲等,中年及中年以上者极少。缺少体育兴趣和体能不足,是制约女性产生乡村体育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

4.影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分析

4.1 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短缺

乡村体育旅游人才是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目前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的现状,却成为影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4.1.1 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

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进行科学论证,整体规划布局各种体育活动项目。这些工作需要既精通旅游知识、又精通体育知识的专业人员,而目前这一方面的人才还很短缺,难以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专业力量。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致使我国丰富的乡村体育旅游资源难以科学开发,形成富有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胜地。

4.1.2 乡村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缺乏

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后,必须通过营销宣传才能开拓潜在的乡村体育旅游市场。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宣传,需要通晓体育、旅游、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这样的人才极其缺乏。致使我国当前专业的体育旅行社非常少,综合性旅行社内负责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营销的部门也不多,已从业人员乡村体育旅游知识欠缺。乡村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缺乏,导致乡村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不能促使人们产生乡村体育旅游需求。

4.2 缺乏完善的乡村体育旅游政策

4.2.1 乡村体育旅游扶持政策缺乏

乡村体育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开发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还未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政府目前主要重视旅游资源文化品味的开发,对于体育文化意义的认识不足,因此对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优惠政策扶持,导致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在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包括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乡村体育旅游宣传营销和乡村体育旅游人才培训等,不能满足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

4.2.2 乡村体育旅游法规政策不完善

乡村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相应的法规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但目前我国有关乡村体育旅游的法规政策还没有出台,旅游对口管理部门也不明确,导致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出现无序竞争,乡村体育旅游经营单位和个人经营混乱,乡村体育旅游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容易造成乡村体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对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建议

5.1 综合开发、多元化发展

第一,综合开发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乡村体育旅游公园,重点发展休闲型乡村体育旅游,设置能满足广大青少年体育爱好者和中老年喜欢的大众乡村体育旅游项目。第二,积极申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和举办国内高水平的体育比赛,大力发展观赏型乡村体育旅游和竞技乡村体育旅游,第三,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乡村体育旅游资源也要作为重点开发。

5.2 努力提高大众乡村体育旅游需求

第一,开发出高、中、低档次齐全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满足社会不同收入阶层的乡村体育旅游需求。第二,要依据我国居民闲暇时间实际情况,在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短线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在旅游胜地重点发展一批长线乡村体育旅游精品,迎合我国当前城市居民在周末全家到郊区休闲的时尚。第三,大力进行营销宣传,动用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多种媒体,生动形象地向大众进行营销宣传。

5.3 多种途径培养乡村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乡村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在高校旅游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中增加开设乡村体育旅游课程,体育产业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还可以联合开办培训班。培养掌握体育学、旅游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乡村体育旅游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进行行业管理、资源开发、营销、运动技术指导的乡村体育旅游专门人才。

5.4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和配套法规建设

政府要把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战略重点。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乡村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同时,政府要进行配套法规建设,明确乡村体育旅游的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宏观管理。

5.5 加强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的协作 

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因为行业从属不同,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多,造成体育资源、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面对巨大的乡村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应该加强联合,相互协作,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共同推动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

5.6 制定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首先,要同国家的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和2008年奥运会结合起来,以国家现有的旅游景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优势,制定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包括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其次,必要时可考虑乡村体育旅游业的超前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业超前发展是大多数国家在旅游初始阶段的普遍做法,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5.7 突出地方特色

特色是乡村体育旅游点形成吸引力的关键。对旅游线路、活动、景点的设计,要因地制宜,不能离开自身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要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乡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显示其丰富价值。

第3篇:乡村传统体育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公共体育;农村体育;乡村振兴

2021年3月14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五篇中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可见,数字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数字化赋能企业发展、赋能政府服务、赋能“中国梦”的实现,从而推动人民生活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全面迈入数字社会时代。在数字政府领域,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也成为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抉择。

一、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国家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所作出的总体部署。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和体育产业相关系列文件的出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健康的需求更加突出。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异和农村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短时间内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差异还难以消除。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则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供给方式的整体变革,通过数字赋能,让优质的体育资源惠及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滞后的现状,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和支撑。

二、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尽管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受历史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衡水市农村的常住人口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青壮年外出打工和学龄儿童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传统行政村中老年人常住人口占比较大,很多村落成立“空心村”。

(一)衡水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6)提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在此基础上,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地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形成体育文化广场,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从2006年开始,衡水市从最初的“一场二台”到后来的乡(镇)健身工程、乡(镇)示范工程、新民居健身工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不同形式,逐年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持续投入。截至2020年,衡水市下辖5148个自然村已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所有村落都有健身路径,但受行政村的规模、常住人口和场地影响,健身场地大小、健身设施数量、整体布局略有差异。

(二)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的特征

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呈现明显的性别、项目和村镇“三差异”特征。1.性别和项目差异。调查得知,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有常态化的广场舞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形成至少已有5~6年,以45~60岁的妇女为主,男性主要以散步为主,儿童活动呈多样化、随意化现象。衡水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开展“村、乡、县、市篮球联赛”,按照规定进行选拔,历时2个多月,因此衡水市篮球运动一直有较好的民间基础,但非赛季的农村,篮球项目只有学生在周末锻炼,成人极少参与。2.村镇差异。乡(镇)健身活动的丰富程度和参与人群也远远高于行政村,除了健身舞,乡(镇)还有健步行、太极拳、柔力球等活动。

(三)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现状

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属于村民自发行为,由健身爱好者、村体育骨干或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以自娱自乐形式为主。一些活动开展比较好的体育组织通过参加上级行政部门或社会商业活动获得部分资助或奖品。

(四)衡水市农村体育技能培训现状

衡水市每年都会举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县级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但除了传统的线下晋级培训,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继续学习培训,农村体育骨干后期开展日常健身项目的更新完全靠线上自学。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置能满足村民最基本的锻炼需求,但随着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场地不足成为农村体育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虽然能开展常态化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但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这和县市每年以广场舞为主的赛事引导和培训服务密切关联;村民健身意识增强,移动终端基本普及,体育骨干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健身人群方面,儿童活动呈现随意化,男性和老人的活动项目匮乏,急需引导;在技能培训方面,体育系统的培训指导仍然以传统的服务模式为主,不管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都没有和信息技术发生联系,滞后的服务模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健身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三、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健身意识、健身活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了村容村貌、农村文化、农民身体素质、农民精神面貌的极大提升。但由于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总量增加,需求人群和结构出现多元化,仅靠增加供给总量的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的变化。而数字化公共服务不但可以削弱农村地域分散的制约因素,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满足群众健身的多元需求,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一)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政府运营机构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政府的各个机构分工明确,缺乏协同,在数字化政府运营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第一,政府的行政职能和信息化管理合二为一,各部门各系统自行负责和建设本系统的数字运营工作,这样就使大量行政人员从事与行政无关的数字技术工作,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其二,各自为政,出现“信息孤岛”或“数据烟囱”现象。[1]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建设同样应该吸取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必须用数字化服务的“整体理念”来进行建设和运营,而不是由各个基层部门进行建构。因此应由省级部门采用委托经营的方式,牵头成立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运营中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各级政府作为使用者,只负责具体内容的建设和平台的使用。这种政企合作的整体理念可极大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进程和运营效率。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数字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平台

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不是单独在农村构建,而是采取“主站+分站”的站群系统模式。[2]整个站群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便以后的更新和维护;有完善的管理权限配置功能,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子站进行管理,如市可以指定县管理员进行管理县级子站,县管理员可以设置乡管理员管理属于乡级子站,依次类推。

(三)衡水市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根据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型要求,政府角色要从“划桨”走向“掌舵”,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在健身活动基础好的村设立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示范点,政府通过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创新企业加入,提高运营效率和活力。

(四)开展衡水市“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

公共体育数字化建设虽然是政府牵头的一项民生项目,但服务最后对接的是普通民众,要实现从技术层面到社会层面的转化,在实现创新的同时,也给社会转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3]所以要使数字化服务在农村地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首要的现实问题就是要消除“数字弱势群体”,弥合“数字鸿沟”,避免因受教育程度不高、网络技术不敏感而导致资源浪费或效率受限。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展线下“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可分层推进,首先对所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数字化使用培训,能熟练使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的数字资源;其次发展、挖掘和培训关注运动健身的农民和社团,发挥他们在数字化推广中的作用;最后,以点带面,在村民中开展数字扫盲活动,从线下推进数字化进程,营造数字化发展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线上资源的作用。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是以协同治理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它赋予了农村体育新的内涵,既是农村体育供给侧改革的触发器,也是激发农村体育市场活力的发酵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创新公共服务范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逯峰.整体政府理念下的“数字政府”[J].中国领导科学,2019(6):56-59.

[2]温雅婷,余江,洪志生,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多中心—协同治理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3):101-122.

第4篇:乡村传统体育范文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第5篇:乡村传统体育范文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的项目,采取财政配套、部门支持、社会共建、文明单位帮扶的方式,以丰富广大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依托学校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进行修缮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依靠教师和志愿者进行管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课外活动的公益性活动场所。乡村学校少年宫面向农村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可自愿选择参加少年宫的各类活动项目。它既是青少年的活动场所,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阵地。

在没有乡村少年宫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举步维艰,缺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活动形式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它的建成将满足农村未成年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少年宫在组织形式和管理上有一套比较成熟的体系,对学校开展各项活动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是学校少年宫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乡村少年宫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一定要抓住乡村少年宫建设的这一契机,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增添新的生命力。

一、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保障措施加速阳光体育活动的硬件建设

(一)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场地保障,拓宽阳光体育的活动场地

少年宫的建设坚持依托学校,一室多用、一地多用、拓展教育空间,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的原有场地远远不能满足少年宫活动开展的需求,一方面我们积极创建一些必备的场馆,如2011年学校投资800多万元兴建了综合楼,配备了一间高标准的舞蹈房、乒乓球室等阳光体育活动场地,2012年底,学校投资一百多万元修建了塑胶田径场、两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配备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器械等活动器材。目前我校参加活动的人数多,开设的项目多,且各活动项目都有了适合的或专门的活动场所。

(二)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经费投入,加大阳光体育活动的扶持力度

学校乡村少年宫经费一部分来自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第一次就拨给学校的乡村少年宫启动资金20万元。另外每年湖南省岳阳市文明办会对我们少年宫的开展情况及取得的实效进行考核,每年会依据考核的等级发放相应的资金予以奖励。此外地方财政也将给予少年宫大力支持,每年有将近五万元的资金补助保障运转。阳光体育在以前的投入都是依靠学校办公经费支出的,显得捉襟见肘,这些经费的补贴,解决了长期以来体育经费投入一片空白的状况。

(三)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师资保障,强化阳光体育活动的师资水平

乡村学校少年宫诸多项目的正常开展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辅导员队伍,为了解决师资问题,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还聘请了部分校外的专业辅导员。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导项目。例如,老师中擅长武术的,可以辅导武术兴趣小组;擅长排球的,可以辅导排球兴趣小组……这样本校老师就解决了少年宫大部分的师资问题。而许多专业性非常强的活动项目则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教练,因此我们面向社会招聘了志愿者。例如,羽毛球项目我们聘请了湖南省岳阳市曾彬文教练,健美操项目我们聘请了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小学李四梅教练。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少年宫和阳光体育的师资力量,也为学校阳光体育工作增添了新的血液。

二、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平台促进学校阳光体育的发展

(一)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平台,学生可自主选择参与项目

少年宫采用学生自主选择和辅导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组,每个活动组人数在20人左右。除几个对参加人员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的项目之外,大多数活动项目采用菜单式报名方式,即辅导教师向学生推荐活动内容,即先将活动内容向学生公示,让学生自由选择自愿报名。少年宫根据实际报名情况编组,确定兴趣小组最终名额的多少。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二周开始,学校少年宫活动全面启动,每周一至每周五下午的第八节课就是少年宫的活动时间。

(二)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平台,学生参与活动的面广、量多

学校少年宫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书法、舞蹈、英语口语、研究性学习等十多个方面的课程。在原有学校体育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对活动项目进行再次整合创新,分别开设了武术、体育舞蹈、篮球、排球、乒乓球、花毽、跳绳等兴趣小组,少年宫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欢。

(三)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平台,学生参与时间集中

少年宫活动每周安排五次,每次安排一个小时。为了使活动的时间得到保障,学校调整了原有的课程安排,把每天下午的作业整理内容取消了。为了避免活动时间被占用,学校打破了以往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课和班队活动课的惯例,在周一到周五的第八节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报名参加各自喜爱的少年宫活动小组。此外,有些项目还利用节假日和寒假、暑假来进行训练,各项活动都有充足的时间开展。

三、依托政府扶持和社会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与阳光体育的发展形成了合力

学校的乡村学校少年宫从自身实际出发,着眼于传承湖湘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断在传统体育上下工夫。将高脚竞速、滚铁环、陀螺、毽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使每一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健身技能与一项艺术技能。

广泛宣传,发动志愿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者送教下乡的服务活动。其中,有一部分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文化志愿者走进学校的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孩子们提供文艺特长辅导、体育特长训练等多项服务,进一步丰富乡村学校少年宫及阳光体育的活动内容。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了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家长欢迎、孩子喜欢的目标,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四、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管理机制,加强管理指导,丰富阳光体育活动的内涵

少年宫自上而下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是乡村学校少年宫管理的有效依据,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它规定:每位辅导员都要制订辅导计划,设计教学预案,精心组织活动,保证活动效果。学校少年宫通过多种方式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建立台账。通过活动现场考核、小组现场展示、活动成果展览等方法对活动进行评价,并对每学期评选出来的优秀兴趣小组和优秀组员、优秀辅导老师进行表彰。学校还定期组织开展艺术节、阳光体育运动会、各种形式的竞赛等展示活动,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舞台,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学校运用这样的评价标准来考核评价少年宫的活动开展,能确保体育活动项目的正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达到以点带面的评价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丰富了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内容,又提升了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内涵。

第6篇:乡村传统体育范文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接受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农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近几年来,虽然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专业思想不稳固,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结构来看,教师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体育教师极少,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缺乏敬业奉献精神。一些人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课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离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更谈不上改革创新了。班级人数多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丢失或破损。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阻力和消极因素。

3.农村家长对体育的片面认识影响了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大多数农村家长认为,能上大学、上好大学才是硬道理,体育学不学都无所谓。

4.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而不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

5.教学不规范。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的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1.改变观念,提高认识。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首先应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按《课标》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使其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学生身心的独特“武器”。

2. 重视队伍建设。根据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岗体育教师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3. 增加设施投入。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制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第7篇:乡村传统体育范文

【关键词】 农村学校体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71-01

教育改革的深入,不仅体现了体育教育的优点,同时也暴露了它的缺点。笔者通过近十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对中小学体育教学进行了客观的研究与评价。

1 目前农村学校体育面临的窘境

1.1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

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等体育教学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2 学校体育观念落后

学校忽视体育教学的社会价值,没有把体育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大多数学校虽然把体育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列入了课程表,但名副其实的体育课开课率相当低,体育课被其它文化课挤占。

1.3 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所以对体育教学设施不投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音像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有的学校虽购买了一些器材,但仍然与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相差甚远。

1.4 体育教师短缺,体育教师积极性不够

专职体育教师不足,大多数中小学体育教师都是兼职,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有的乡镇小学连一名体育教师没有。有的学校早操、课间操不算工作量,在每年的评优秀、先进教师等一些名单里,也总是难见体育教师的名字,这势必极大的挫伤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体育教师上课热情不够高,往往是得过且过。采用“放羊式”教学。要求每年上传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只是流于形式,大多数学校没有真正测试,上传的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体质。

1.5 学生体质令人担忧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差、意志品质低、怕吃苦、心里承受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爱打闹、爱说话,肥胖和近视比例升高,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下降明显。据专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情况令人担忧。

2 开展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新局面的建议

2.1 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以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2.2 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把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普九”督导内容

农村学校体育底子薄、经费少、发展落后和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因此,我们要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明确目标。农村学校占80%,农村学生占74%,这是教育事业的大头,是体育文化事业的重头戏,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应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义,要认识到,加强农村学校体育不仅是增强农村学生的体质,而且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是增强民族素质,改善农村生活方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

2.3 因地制宜,加强对教学设施的投入

改善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贯彻灵活多样的方针,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应继续鼓励与提倡农村地区学校自制一般教具与器材,如自制毽子、跳绳、沙包等,保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的基本需要。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有乡土和民族传统项目的特色体育。

2.4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境界。可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院系进行短期培训,也可组织教师在职学习进修,还可以报考上级学校继续深造等等;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2.5 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空间

以体育课为突破口,抓好《达标》工作,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使学生获得体育教育的机会,享受体育的乐趣。由于各地农村差距较大,起点不同,但上好体育课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突破口。农村体育课可以突破城市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地选用教材,提高体育开课率。要坚持以开展“课间操”课外锻炼为手段,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按《锻炼标准》的要求,因校制宜,符合农村特点,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乡、镇要抓好一个学校的课余训练工作,搞好传统项目;县、镇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以上以田径为主的运动会。

总之,农村体育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促进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天两天短期内就能改变的事,它需要我们各个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只要努力相信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第8篇:乡村传统体育范文

[关键词] 乡村 节庆 春节篮球

在当代社会,乡村节庆日以其高尚的传统伦理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受人们喜爱。而篮球运动又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具有普及率最高,人们最为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通过对偃师市乡村节庆篮球运动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探寻农村篮球运动发展的最佳路径,对于发展农村体育,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积极的建设性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偃师市商城街道、工业区街道、首阳山街道、翟镇镇、岳滩镇、顾县镇、缑氏镇、府店镇、高龙镇、山化镇、邙岭乡、大口乡的226个行政村为样本,随即抽取了商城街道的新新村、北窑村、塔庄村。工业区街道的石硖村、大槐树村、杏园村。首阳山街道的沟口头村、城东村。翟镇镇的二里头村、四角楼村。岳滩镇的岳滩村、东庄村。顾县镇的顾县村、史家湾村。山化镇的山化村、寺沟村。邙岭乡的牛庄村、牛新村。府店镇的府南村、新寨村。缑氏镇的缑氏村、化寨村。共22个行政村的节庆篮球赛做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偃师市图书馆、市体育局、教育局和农业局收集、查阅和研究了大量有关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现状的资料。偃师市统计年鉴以及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各样本村村民的《偃师市节庆篮球运动的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在调查前,先期对选定的各个村的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于2012年1月1日至1月31日在选定的30个行政村随机进行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12份,其中有效问卷201份,有效率91.3%。经检验和专家鉴定,信度和效度符合本课题研究要求。二是针对各乡(村)体育赛事主管工作领导的《偃师市节庆篮球比赛开展及运作模式》问卷,于正月初一至初五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2份,全部收回。

1.2.3访谈调查法

本课题组调查员均是作者在各个样本行政村选取,他们不仅熟知本村的风土人情,更直接参与到春节的篮球赛事中,通过找人座谈,实地了解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2.多维角度看偃师市节庆篮球运动的现状

民俗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1]而春节又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在这个时刻举办篮球赛事,具有极高的示范作用。

2.1 群众基础广泛,参与人群呈现年轻化

调查显示:所调查的22个行政村的春节篮球赛事举办时间中,有11个行政村个自2003年举办至今;3个行政村开始于2006年;8个行政村开始于2009年。场边的观赛群众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偃师市农村春节篮球赛开始时间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在08年奥运会的影响下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通过对各村篮球赛参赛运动员年龄,工作等的调查,发现参赛人员年龄区间跨度在14-56(周岁)之间,以18-27(周岁)之间的年轻人为主,这部分人中又以在校学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为主,两者各自占到参赛运动员总数的63%和22%,参与篮球运动的时间都在2年以上。这些人与外界交流频繁,思想活跃,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度高,正成为农村体育运动的中坚力量。

2.2 赛事规模逐步扩大,但水平差异较大

这些行政村的春节篮球赛事比赛时间大都在初一至初五,规模有大有小,有8个行政村采用了混合赛制;9个采用了循环赛制(5个单循环;4个双循环);5个采用了单淘汰赛制,比赛场次在30场以上的达到了13个行政村。总奖金的跨度为3万元至800元之间,以1000至3000元区间居多。通过调查发现:那些赛制复杂、时间长、场次多、奖金高的行政村的大都为经济实力雄厚、举办多年已积累丰富经验的行政村,运动员技术水平高,并锻炼出一批有专业水准的裁判、运动员及赛事组织人员,参赛运动员的资格已扩展至全市,这些行政村的比赛已在向现代竞技体育的模式靠拢。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有那些举办时间短的行政村,由于资金、人员、场地等的因素,规模较小,亟待提高。

2.3 篮球比赛开展火热,但经费来源单一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就在于常年、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只有开展体育活动,才能提高广大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和价值,提高农民的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2]近年来,随着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广,以及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各行政村在春节期间的体育运动也迅速开展起来,大部分以篮球比赛为主。从赛事的经费来源来看,政府拨付的占到12%;多数为村民自由集资:一是通过本村的自有企业出资,二是由本村的经济富裕家庭捐资。这样的经费来源使得农村体育无法得到长久发展。

2.4 春节赛事氛围浓厚,单健身意识不强

调查发现:篮球运动在偃师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市226个行政村,120个有水泥地面的篮球场,还包括近30个灯光球场。全市还有16个篮球俱乐部,每年要打一次联赛,持续4个多月,这在全省的县级市里可以说独一无二。但同时调查还显示:认为农村节庆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提升群众对体育参与热情的占24.5%;认为较好的占28.0%;认为一般的占43.8%;认为没效果的占0.035%。0.035%。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财富短缺,教育落后,很多农民仅能达到温饱生活,于是便安于现状,而体育永远是人们衣食无忧后的第二选择,贫困导致了农民的体育消费和健身欲望低下。

3.总结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偃师市的春节篮球赛事现已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已成为多数行政村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盛宴,民众积极参与,赛事规模不断扩大,对未参与其中的人及行政村已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应做好一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丰富活动内容,扩大参与民众

春节篮球赛事虽有广泛群众基础,但篮球运动的激烈对抗性、竞技性使得参与比赛的以青年男性为主,多数女性及30岁以上的人员并未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这有悖于大众体育的宗旨,主要原因是运动项目的单一。应利用好农村地区悠久的民俗传统文化,像舞狮、大鼓等,同时加入现代体育的趣味项目,让居民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3.2 建立统一组织,形成优势互补

建立和健全农村节庆体育组织,完善社会支持网络是农村节庆体育发展的基本保障。[3]通过成立统一的春节体育赛事组织,协调各行政村的春节体育赛事,形成帮扶带动的态势,使各个体间能互通有无。从而让缺少专业人才的行政村体育赛事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也为原本孤立的村落间民众交流提供了便利。

3.3 广开经费渠道,创新赛事机制

在政府财政对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极为困难的现实背景下,绝不能等待和依赖政府的经济实力雄厚有财政拨款再去发展农村体育,广大的农村要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发展农村体育才是农村体育的出路。[4]在利用好现有的资金来源渠道基础上,创新赛事的组织机制,使得农村节庆篮球赛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3.4营造文化氛围,普及健身知识

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5]抓紧春节篮球赛聚集的超高人气,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宣传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体育政策,为发展农村体育起到指引和良好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军.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在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功效研究[J].中州体育,2010(5):13~14.

[2]郭传燕.乡村节庆体育与新农村的和谐发展[J].体育科研2007(28):33~34.

[3]彭成根.和谐农村视阈中节庆体育发展路径――以湖南湘西Z镇和湘中Y镇为例[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8~49.

第9篇:乡村传统体育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村寨;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9-0093-04

为探索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借助体育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动体育发展,在文献搜集的基础上,以贵州水族聚居区为重点,深入考察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就少数民族村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体育选择问题展开研究。

1 少数民族村寨体育的现状

1.1 场地、器材匮乏限制现代体育的开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体育开展的基础和条件、规模与质量等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农村体育难以完全借助发展城市体育的经验。而少数民族村寨大多分布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更低的地区,因此,发展少数民族村寨体育,不仅不能完全借助发展城市体育的经验,而且也不能照搬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经验。

为了更为真实、准确和深刻地发现问题,课题组集中力量,对贵州境内西起独山县翁台拉林乡,东至榕江县古州镇高兴村古依寨,南起荔波县永康水族乡,北至都匀市奉合水族乡,总面积约为2388 km2左右的我国水族主要聚居区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地区,山岭纵横、地表崎岖,自然环境严重制约着交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贵州省水族主要聚居的两个县――三都县和荔波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这两个贫困县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都较低,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欠缺。在抽样调查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梯度不同的60个少数民族村寨中,有19个村寨还保留着改革开放前归属于原生产队的泥地篮球场,但没有1个有完整可用的篮板和篮圈。这些仅存的篮球场,大多被当作了公共晒谷场,间或会被本村儿童作为游戏场所,仅存的2个村的文化站里各发现有1个篮球。贵州少数民族村寨中,这种现代体育的场地和器材欠缺的严重程度,是任何未身临其境者都难以想象的。现代体育对场地、器材、余暇时间、消费水平等方面的高要求与少数民族村寨所具有的场地、器材状况之间的巨大差距,虽然地方基层政府和体育职能部门曾经做过较多努力,但仍然多年难以见到现代体育踪影。

1.2 人们生活注意的指向难以关注体育

所谓生活注意的指向,即人们在生活中,所关注的内容与方向,这是人类一切自觉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在我们的调查范围内,大多数少数民族村寨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其中部分村寨的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使得解决温饱、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成为少数民族群众最突出、最基本、最渴望的需求。因而,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解决生计、摆脱贫困,是生活在这些村寨中的少数民族群众最主要的生活注意指向,包括体育在内,主要表现为较为单纯的休闲、娱乐活动,都难以受到他们较高程度和持久的关注。另外,这些少数民族村寨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过程还保留着传统农业社会“靠体力为生”的鲜明特征,工业化程度很低。因而,当前在这些少数民族村寨中,也就不可能如工业社会般,为消解身体运动不足所带来的危害,保持对体育的强烈需求。或者说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会如同在工业社会中一样,为保有和提高健康水平而去主运动追寻体育。

上述情况表明:生活在这些村寨中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在机械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从而较为彻底地改变“靠体力为生”的生存方式之前,在人均收入水平未发生巨大变化之前,在生活情趣、生活注意的指向,生活方式的选择上,都很难经常地去关注和参加体育活动。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在大多数少数民族村寨开展全面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在体育方式的选择上,如果将源自欧美、对经济发展水平有较高要求的现代体育,作为开展农村社会体育的主要手段和内容,是不适合的。

这个历史阶段大致有多长时间呢?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城镇的体育人口大大低于东部地区城镇,使西部地区城镇除了在校学生和武装力量外,其他社会成员中的体育人口比例还很低,体育的普及程度和对社会及人全面发展的贡献率都还不高。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均消费水平与西部城镇人均消费水平之比,比值大致在1:3.2~7.2,大多数省区为1:4左右。而不同省区不同年度农村人均消费水平的增长率不同,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公布的2005年和2007年增长幅度来看,大多低于4%。当然近年来增长速度正在加快,而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这种增长率还会加快。但是,在广大西部农村中,往往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发展水平更为滞后,与西部城镇之间的差距比上述数据差距还要更大。所以,即使按较高的增长速度计算,再经过近30来年的发展,使人均收入水平翻两翻而达到或接近今天西部地区城镇人口的收入水平,也只能如今天的西部城镇一样,难于支撑起以现代体育为基本手段和方式、较大规模的社会体育。因此,这个历史阶段可能长达30年以上。所以,西部少数民族村寨在近几十年内的农村体育工作,都不宜以现代体育为主要手段和方式。

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2.1 广泛的适应性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与少数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有着高度契合性特征,具有在少数民族中广泛开展的适应性。

1)内容丰富能满足多种不同的体育需求。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仅在全国和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过比赛或表演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448项之多。在经历了全国范围的挖掘整理后出版的《中华传统民族体育志》中,搜集和介绍了来自55个少数民族的676个传统体育项目。还有多种多样的与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共生共存,时而表现为民族传统舞蹈,时而又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众多的少数民族身体活动方式等。仅对总人口406 902人的水族传统体育的调查,就发现了水族传统武术中有风格不同的20余个小项,另还有近30项其它形式的传统体育。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有的项目具有较强的竞争对抗性,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技术难度等都较大,适合于年轻力壮者;有的项目对身体条件有较高要求而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适合广大青少年;有的项目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适中,技术难度也不大,适合于不同年龄、性别、身体条件的广大

民众参与。正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使其具有了广泛的人群适应性。

2)对场地器材要求低、与环境协调易于开展。

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所以,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易于解决场地器材。二是与环境的高度协调。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产生和传承的地域范围,就是其所属民族世居的自然区域和村寨。因而,长期的传承和发展历程,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具有了高度协调性、契合性特征,便于在这些少数民族村寨中广泛开展。

2.2 鲜明的民族性和传统性

2002年出版的《贵州民族志》载:历史上“华夏族系、氐羌族系、苗瑶族系、百越族系的诸民族及蒙古、回、满等民族于不同时期、不同方向进入贵州,与原住贵州之濮人相交汇,逐渐形成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至今贵州仅世居少数民族就有17个之多。在考察中发现,由于各少数民族有着互不相同的发展历史、文化传承和世居环境,因而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毫无例外地拥有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即使是相距不到1 km,甚至隔河而居的两个不同民族的村寨中,都具有特征明显不同的体育文化。这些体育文化往往与所归属民族的古老传说、迁徙历史及整个大文化背景高度关联,留下了不同民族祖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智慧等古老文化印记,“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和内涵,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本民族和地区的象征”,成为了在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区,区分和识别民族归属的印记之一。调查发现,正是在本民族漫长的生存发展历史中,在本民族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步形成和固化下来的这种鲜明的民族性和传统性特征,使得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对自己祖先遗留下的传统体育具有了天然的深厚情感。正如在水族聚居区调查发现:水族群众对节庆活动中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无一例外地表示喜欢参加民俗活动中的传统体育活动,都说在节日和各项民俗活动中如果没有传统体育活动,肯定无滋无味,并一致认为如果过水族传统节日“端节”没有赛马活动,那就不是水族的“端节”。每一个民族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这种深厚的情感基础,使这些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了在本民族中广泛开展的坚实人文基础。

2.3 价值系统的多元性

调查发现,在传播现代体育各种条件均不成熟的广大少数民族村寨中,从不间断、源远流长地传承着自己民族的传统体育。而且这种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少数民族村寨的本民族任何个体,一生都会是热切向往、反复参与、终身享受的文化活动方式,其对本民族文化和个体成长影响力之大,使其成为该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识别标志之一。原因是这些传统体育总是与这些少数民族的其他文化活动共生的形式而存在和发展着。正是这种共生状态,使得历代少数民族群众在参与这些传统体育活动中,既有对快乐和身心健康的体育价值追求,又同时具有宗教、民俗、情感表达、人际交往、择偶等多种文化追求,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更多的理由、更多的机会和更强的动力,使得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宗教活动、民俗活动、节庆活动中承载着多种价值追求,成为最不可缺的重要活动方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假如没有这种价值追求上的多元集合性特征,一旦从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共生状态中剥离出来,只以单纯体育的方式存在,则不仅在历史上难以较好地传承,即使在今天少数民族村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也难以广泛存在,难于大规模的发展。

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在对少数民族村寨进行的广泛田野调查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了部分少数民族村寨借助本民族传统体育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充分显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少数民族村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适合的、可行的体育选择,而且是少数民族村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

1)推动农村大众体育的开展。

调查发现,在难以开展现代体育的广大少数民族村寨中,有部分村寨不仅仅在固有的节日活动、民俗活动中开展本民族传统体育,已将其推广到平时的体育活动中。如贵州赫章县珠市乡,乡政府和党委购买了上万副用于开展彝族传统体育“铃铛舞”的铜铃,分发给本乡彝族群众,并在各彝族村寨通过各村委,组织和开展起了数万彝族群众参与、经常和持久的彝族铃铛舞活动。这种活动既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体育的发展,提升了彝族群众的生存生活质量,又促进了本乡社会、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

2)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1998年,贵州省农村学校体育的调查发现,贵州农村学校中有1/4的学校从来就没有上过体育课,超过2/3的学校不能正常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当然,近10余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学校教育的投入,有效提高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但是,本次调查中仍然发现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滞后,广大的农村学校、尤其是村级小学,仅在校舍、课桌等办学条件上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而在开展学校体育所需的场地、器材、师资上,变化并不明显,学校体育运行的艰难状况仍然困扰着广大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的学校。在本次调查的百余个少数民族村寨中,我们发现了20多所学校,将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过教材化处理而引入了学校体育教学中,如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小学将本地苗族传统体育“花棍”引入学校体育,偏坡乡小学将本地布依族“板凳龙”引入学校体育。

3)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大多数少数民族村寨保存着古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优质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在这些村寨中流传了千百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具有观赏性和可参与性特征。所以,能充分地满足旅游者求奇、求新、求乐的旅游需求,是极有价值和前途的旅游文化资源。调查中,我们发现凡经营乡村旅游业的少数民族村寨,大都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并且凭借着各村传统体育项目的不同,而打造出了各村不同的旅游特色和品牌,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这些少数民族村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体育发展既是促进少数民族村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不可少的资源,又是这些村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追求目标之一,因而体育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在少数民族村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初几十年内,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具备选择和开展现代体育的经济基础和人文条件,最佳的选择是充分利用本民族传统体育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且事实已经证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在少数民族村寨广泛开展的基础、条件和可能,而且已经表现出了促进少数民族村寨体育、学校教育、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4]谷丙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30

[5]贵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6]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