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两个基本途径。
2.理解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具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
2.通过对传统孝义与现代孝义的分析、探究,树立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
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四、课堂导入
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视频,活跃课堂气氛。
导入:该部影片为什么会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对文化发展而言,它的成功表明了什么道理?
生:该片一改往日国产动画片人物造型呆板僵硬,说教味极浓的缺陷,以幽默的语言,搞笑的剧情,鲜活的人物造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它的成功表明文化发展需要创新。
文化怎么才能创新呢?或者文化创新有哪些途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
五、新课教学
【情境教学】
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主线设置五个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探究活动一:
展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相关图片:
喜羊羊――社会上的台柱子,是整个团队里很重要的人物。
美羊羊――生活中美丽亲切和爱美之心很强的人。
灰太狼――社会上奸诈愚蠢的坏蛋。
红太郎――社会上的凶悍老婆。
讨论:上述影片的角色原型来自于哪里?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易把握,3分钟)
生:上述影片角色的原型来自于生活,启示文化创作者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创作出鲜活的文化作品。
结合上一框题的学习,认识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引出以下内容: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板书)
设疑过渡:进行文化创新除了立足于社会实践,我们还能怎么做?
探究活动二:
展示两段视频,动画故事《狼和小羊》及《喜羊羊与灰太狼》“称霸森林”结尾片段。
《狼和小羊》体现传统狼与羊的关系,《喜羊羊与灰太狼》片段突出灰太狼的经典台词“我一定会回来报仇的”。
讨论:灰太狼、喜羊羊与传统国产动画片中的狼与羊的形象有何异同?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时间3分钟)
生:灰太狼与喜羊羊是建立在传统“狼”与“羊”形象基础上的新的“狼”与“羊”。
进而得出文化创新的第一个基本途径。
(二)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板书)
学生产生疑问:怎样“继承传统,推陈出新”?(5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3综合探究部分,播放《孔雀东南飞》朗诵视频,焦仲卿被母亲逼迫赶刘兰芝回娘家片段。
设置疑问:作为现代的中学生,我们如何认识焦仲卿的“孝”?
生:对待古代的孝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并注入时代精神。
探究活动三:
展示灰太狼被羊暴打的图片。
讨论:《喜羊羊与灰太狼》借鉴了国外动画片《猫和老鼠》一些内容,颠覆了羊一直受欺负的形象,是其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生:影片的成功是在坚持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学习了国外动画片的成功做法。
进而分析推理出文化创新的第二个基本途径。
(三)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板书)
学生产生疑问:如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时间4分钟)
生:(1)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2)要注意不同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
(3)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二是立足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两条途径都要以“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的原则为保证。(板书)
探究活动四:
列举近代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三种看法。
观点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全盘否定。只有彻底解脱了传统文化的羁绊,我们才能走向新生。
观点二:近代中国的衰败,乃是由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失落。只要复兴中国传统的儒家文明,中华民族就可以强盛起来。
观点三: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世代累积、相对稳定的群体经验的总结,虽然其中存在着过时的、保守的东西,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则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往往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时代挑战的内在动力。
讨论:你同意哪一种呢?请说明理由。(难点,8分钟)
生:我支持观点三,观点三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观点一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观点二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结合教材深刻理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探究活动五:
在对《喜羊羊与灰太狼》创作团队的采访中,他们谈到动画的形象和情节均来自于他们童年的记忆,而且希望能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夸张的形象来缓解和调剂人们紧张的工作生活。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学生探究后归纳文化创新的第五个途径:
(四)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作用,促进文化发展。(板书)
六、知能测试
强化认知,穿插高考题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
七、课堂小结
我把课堂小结的权利留给了同学们,让他们自己进行总结,说说都学到了什么,最重要的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和启示,深刻体会“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活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最后结合直观系统的板书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脉络。(时间5分钟)
八、课后拓展
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的牡丹花与别处的真不同,不仅能开在园中极尽娇艳,还能开在水中央超越芙蓉。
关键词:高效课堂 六步教学法 民主 和谐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主张民主化教学,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助和谐的关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这样的关系有利于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动力。要形成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是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老师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视科学与民主,创造出的新的教学方法。
一、谈一谈六步教学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心得。
笔者以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授课为例,谈一谈如何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创设课堂环境的。本框内容结合全国教育改革专家魏书生老师提出的“教师课堂教学十项要求”和“学生十二个学习习惯”(见备注),同时运用“六步教学法”,并以“六步教学法”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六步教学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环节。)
首先,定向。即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精心设计,既要包含重难点,又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目的是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要尽量简明、容易记忆。这节课我用数量词(3、2、1)的形式给出学习目标“文化创新需要三个途径、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坚持一个正确方向”,并且使学习目标始终出现在多媒体页面右上角,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明确本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第二、自学、讨论环节是六步教学法的重要体现,通过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一些较易掌握的知识就不必在课堂上过多研究,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探讨上。如: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较易理解,学生通过图文资料很容易就能总结出是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复习上一框题的知识,这样做有利于温故而知新,加强知识的前后衔接。
第三、通过自学指导给出自学问题、学习方法和充分的自学讨论时间。学生在自学讨论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或是不能解决的问题适当做出标记,留在课堂上解答。解答时也要以学生答疑为主,教师适当引导。本课在学习文化创新的两个基本途径“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和“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时,通过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例让学生产生共鸣,总结出理论知识,又通过教师介绍我国的原创艺术——杂技芭蕾,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首创精神,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文化创新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在设计环节时,使用了通过标记重点字词的形式让学生们能更直观的理解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和的区别,又通过实例“连连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
通过设置问题“举例说明:社会生活领域和学习过程中是否也需要创新”,开拓学生思维,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感悟到创新的途径不仅仅可以运用到文化领域,也可以运用到经济、政治、自身学习等方面,由此感受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第四、自测 。原意是“根据定向指出的重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测学习效果。”但是根据所学框题内容的特点和难易度,自测可以灵活运用,例如较难把握的框题内容可以把自测变通为检测。本堂课就是由教师设置了低、中、高难度的选择题,对学生进行检测。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先由答对题的学生解答,再由教师适当点拨。记忆习惯是“学生十二个学习习惯”的内容之一,限时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还可以通过同桌互考、学生间互问互考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
第五、自结。下课前,围绕授课内容的重点要有总结,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总结本堂课的知识,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先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主要收获,再在好、中、差各类学生中分别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各类学生接收的信息都得到及时的反馈。
最后,留课后作业,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时适应所有的学生,所以要留不同层次的作业,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这节课必做题的内容我设置了练习册中的基础习题,便于学生巩固所学教材知识,为高考夯实基础。选做题可以选择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这样更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二、教师课后反思:
(一)政治课堂“六步教学法”的优点
1、克服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占据了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在活动中也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这就完全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从而克服了教师满堂灌的弊端。
2、克服了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弊端。本教学法重在向课堂要效率,当堂传授,当堂测试,当堂巩固所学知识,打造高效率课堂。
3、克服了教师不认真备课,课堂随意性的弊端,本教学方法要求每一堂课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教案,不然作业处理不了,学生掌握不了课堂知识,也就无法进行下一课,进而影响整个教学计划。
4、克服了教学中教师只备教案不备学生的弊端。要提高教学质量,除备好教案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备学生,对学生承受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克服了片面追求高分而不注重能力培养的弊端。本教学法从思到评,都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正所谓教书育人,不仅仅站在一堂课角度,而是在学生以后做人,完成某一件事,处理某一个问题方面,都注意加强如何育人。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传授中注意了各学科尤其文史类知识的紧密联系,起到相互渗透、相互提高的作用。
(二)“六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这一模式是主干,不是课堂的全部,即主干部分与枝节部分(课前预习、导入新课、联系、测试)结合起来
2、克服了七个不充分:自学不充分;思考不充分;谈论不充分;提问不充分;质疑不充分;巩固练习不充分;量化评比不充分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2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概念,部署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内涵式发展的新提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这是党与时俱进的又一重要科学决策。相对于传统的外延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更强调的是质量和效率。在新的形势下,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实事求是,力求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最终达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服务社会的目的[1]。
一、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含义与内涵式发展战略
进入“十二五”以后,高等学校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高等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奋斗目标,以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提高办学条件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内容,使学校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从而促进高等学校的长远发展。具体地说,内涵式发展就是指高等学校以自我为发展主体,经自我积累、由内而外的途径,推动高等学校有效和可持续地发展。
党的十报告对高等学校明确提出了要求,即“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将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列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说明转变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建设高等学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使高等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全面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使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使高等学校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
高等学校的发展模式是关系到学校兴衰成败的战略性问题。我们现在所说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就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模式而言的,即提高资源利用率与效率的发展和要素投入的发展。外延式发展是扩大学校总体规模的发展模式,即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扩大学校面积等方式来来达到发展的目的。内涵式发展则是指在学校经过外延式发展后,学校已达到一定规模,通过挖掘潜力,优化内部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等来推动高等学校发展的模式。因此,学校要实现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移,就要结合自身特点,深入研究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尽快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从规模扩大转向功能提升,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
二、内涵式发展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内涵式发展是解决高等学校发展弊端的根本途径
内涵式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弊端的根本途径。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多年来的外延式发展,使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扩大、硬件逐步升级,而在此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教学资源不足、效率与质量建设拖后、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学生就业的问题说明了目前高等学校教育目标不能与社会相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与社会形成有效对接。因此,要解决当前高等学校发展中产生的诸多弊端,高等学校必须进行改革,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发展发展方式。
(二)内涵式发展是高等学校改革的动力
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是政府改革政策的执行者,政府对高等学校采取全方位控制,学校缺乏活力,积极性没有被有效调动,忽视了学校发展的内在能动性[3]。内涵式发展能充分发挥学校的能动性,使其具有推陈出新的能力,并从持续发展出发,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知识的创新能力。内涵式发展更注重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而作出适时调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这些都支撑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更是外延式发展不可比拟的。所以,只有内涵式发展才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内涵式发展为高等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三)内涵式发展是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高等教育的理念、模式、目标等方面也要适时发生改变。为了应对现代教育的要求,体现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我国高等学校就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进行特色发展[4]。特色是高校的灵魂,特色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取胜之道,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已在我国高校界达成共识。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发展对策,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都彰显特色,争创一流。
三、高等学校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创新制度文化,彰显内涵式发展战略的灵魂
高等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现代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高等学校的校园及建筑等物质形态不只是一个实体,应体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内涵,表现出一种锐意进取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因此,在教师和学生中培育大学精神,并将这种精神渗透于高等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创新制度文化,推进学校大学精神的培育。学校应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保障机制,建立一套公开、合理的优秀教师遴选和聘用管理制度,在学校相关制度文化中宣扬民主、自由和创新精神,宣扬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新的理念,让制度文化发扬光大,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战略。
(二)协同创新,内涵式发展战略的新途径
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是我国为了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具体体现。协同创新被视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新途径,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需要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协同创新的实质是管理创新。协同创新与国家的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息息相关。从宏观上讲,管理创新涉及到国家科技、教育、人事体制改革;从微观上讲,涉及高等学校内部各种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确保协同创新平台高效有序运行的机制。其次,协同创新的新趋势要求办学主体多元化。多元化的办学主体顺应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当前,高等学校这个办学主体,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已出现明显的不足,但通过协同创新,可以与协同单位共建平台,加大投入,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活动。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协同创新,其实质是指具体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再次,高等学校协同创新成为开放办学的新途径,即学校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使办学实践更加社会化和国际化。协同创新,促进了学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也加快了学校开放办学的进程。
(三)提高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基石
高等学校要树立“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的理念,建立质量保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高等学校应该制定与教学有关的一系列标准,如教学课堂、实验教学和专业建设等各环节,以此来引导和提升教学质量,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强化危机意识,让更多的教师能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校与相关单位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与社会对接,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强国际交流,开拓内涵式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高等学校应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合作科研攻关和共建实训基地,拓展人才培养的领域与规模,培养国际合作人才。这样学校不仅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同时还可以扩大在国际上的声誉,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新的形势与环境。高等学校应加大留学生教育宣传,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同时也可以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学科推向海外,扩大声誉和在海外的招生规模,积极探索海外教育办学渠道,争夺海外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要积极探索双向互动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招收大批外国留学生的同时,也选派一些优秀的学生赴国外学习,鼓励广大师生出国深造,并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充实教师岗位,参与教学科研,为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战略,增添新的元素,拓宽新渠道。
四、结束语
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改革高等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内涵式发展聚集了各种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因素,激发了学校发展的活力,要求学校在发展中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真正发挥大学教育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邓蕙.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谱写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篇章[J].天津教育,2012(12):7-12.
[2].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J].科学新闻,2006(12):4-5.
[3]洪港.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9-21.
[4]张鑫.从国外名校的发展看我国高校改革的方向[J].大学教育,2013(1):5-7.
1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特点:①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②从文化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从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来看,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2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途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而持久。
关键点拨:潜移默化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过程来看的,是从方式上讲的,强调每时每刻、不知不觉;深远持久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结果来看的,是从效果上讲的,强调经年累月、难以抹去。
(4)文化塑造人生: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典型例题: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对我国的及其附属岛屿非法实施所谓“国有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有事,更期待公民智识提升。某班举行了“关注海洋权益,增强海权意识”主题班会,同学们介绍了有关海洋权益的四本著作:
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如何提高公民的海权意识提出具体建议。
解析:本题以“增强海权意识”为视角,考查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时要抓住“有关海洋权益的四本著作”这一指向性信息,主要从提升文化素养、学习优秀作品、重在实际行动等方面说明。
参考答案: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海权意识,参与政治生活。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要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培养健全人格,增强海权意识。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学习优秀文化作品,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海权意识。(其他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等角度说明亦可)
综合知识点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 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对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措施和意义: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典型例题:伦敦奥运会成功克服了全球经济低迷带来的诸多困难,组织出色,气氛热烈,对英国及欧洲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给世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回忆。伦敦奥运会办得有声有色,对提振英国和欧洲民众士气发挥了重要作用。伦敦奥运会的中国内地金牌运动员代表团于2012年8月25日至26日访港。奥运英雄为国争光,港人与有荣焉。他们访港为港人献技,与市民亲切接触,大大增强了市民对体育的热情,提升了市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从上述材料中,你能感悟到文化的哪些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伦敦奥运会“对英国及欧洲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体现的是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对提振英国和欧洲民众士气发挥了重要作用”强调了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提升了市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体现的是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伦敦奥运会作为一次文体盛会,对英国及欧洲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体现了这一点。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伦敦奥运会对提振英国和欧洲民众士气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这一点。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伦敦奥运会的中国内地金牌运动员代表团访港提升了香港市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我国的民族凝聚力体现了这一点。
综合知识点三、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正确认识文化的多样性
(1)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元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正确的态度与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又是世界的。
关键点拨:列表透视文化多样性
3 文化传播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主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除此之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3)手段:传媒。①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②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关键点拨:文化传播途径≠文化传播手段
①区别:文化传播的途径即文化传播的方式。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是文化传播的方式。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联系:任何文化传播的途径都要借助一定的文化传播手段,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传播。
(4)正确态度: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典型例题:2012年6月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艺术节――非遗和传统文化展示”活动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幕。作为2012年艺术节的主办方,中方特意选择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展示作为艺术节的主要内容,旨在从不同侧面展示各成员国的民族传统和文化风采,体现上合组织对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以及对加强青年交流的重视。世界不同民族绚丽多姿的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珍视和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举办此次活动的意义所在。这项活动在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清华大学举办,是一次让中国青年近距离感知上合各国多样文明和多彩文化的机会。
(1)结合材料,分析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艺术节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意义。
(2)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青年应如何作为?
解析:第(1)问是意义型试题。这一艺术节的文化意义,应从对世界文化发展、对中外文化交流和对中华的积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的主体是中国青年,考查角度是“如何做”,应从“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艺术节的举办,既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通过举办艺术节,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中国青年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综合知识点四、文化继承、发展、创新
1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3 文化创新
(1)是什么:文化创新的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
(2)为什么: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怎么办:文化创新的途径。①根本途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②重要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③重要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⑤反对错误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倾向。
典型例题: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走红,引起好评。该片以其高质量的拍摄手法用纪录片的形式将“酸、甜、苦、辣、成”这些抽象的感觉具化为生动、鲜活的镜头,再现了我国绵延数千年的丰富饮食文化,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味觉审美和智慧思考。被《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止有美食的享受,更有浓浓的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情怀弥漫其中,仿佛一碗“心灵鸡汤”,才下舌尖,又上心头。它还跨越不同文化的障碍,让海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关,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走红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何启示?
一、专辑系经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刊有“CN50-1089/K”、“ISSN1005-5207”号的正式出版物,享有同《地理教育》正刊同等待遇。
二、专辑面向全国各级各类从事教育、教学、班主任及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教师和在读研究生、本科生等征稿,希望广大读者能利用课余闲暇,梳理改革思路,总结教育经验,撰写教研论文,积极踊跃投稿。
三、专辑内容结合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德育美育、校园文化等问题选题组稿,主要涉及:①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的探讨;②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探索;③教学技术及新方法的变革;④新学习方式及学习途径的改革;⑤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的创新;⑥高考复习及各类测试的指导;⑦新时期学生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的探究;⑧教师专业素养及专业发展的研究;⑨课堂管理及班主任工作的举措;⑩校园文化建设及德育教育的论述等。
四、专辑拟于2013年8月出版,征稿截止日期为2013年6月30日(以当地邮戳日期为准)。
五、论文字数要求在2000字以上。征文经初选入编者,本社将寄发采用通知并酌收出版及评审费用,专辑出版后,赠阅作者样书一册。
六、本社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刊出论文进行公正评比,凡获得特等、一、二、三等优秀论文奖者,将发给获奖证书。
七、电子稿请发至邮箱:,主题注明“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纸质来稿请寄: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专辑出版小组收,邮编:400030 。来稿请在论文左上角及信封正面特别注明“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字样。
八、来稿请详细注明作者的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以便及时联系。
以上未尽事宜,请电话联系:023-65362774(办)。
通识素质是指教师对知识、科学、宗教等方面的关注。实践证明,学生最尊重知识渊博、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美术教师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随着阅历的增多,不断地投身教学实践,达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更好的激发创作热情和增加更多创新灵感。进入信息社会后,新型传播媒介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课堂的知识仅限于书本,那么学生听课的兴趣就会减弱,教学的质量也会降低。因此,美术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社会学、自然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地理、中国传统文化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全方位了解科技发展动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只有通过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专业素质包括教师职业的素质和美术专业的素质。教师职业的素质包括:
一是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美术教育作为一个门类,具有教育的一般性特征,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必须借助于教育理论,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科学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具有一定的组织教学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是美术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并非绘画水平所能替代,组织教学的能力,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最终是要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这就是现代教学理论中的有效教学思想。
三是要具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创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运用各种教具和方法展开美术教学,教师只有发挥自身创造性,才有可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四是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的能力、教材编写的能力。能够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能将教学科研的理论研究能力转化为参与教学实践的具体能力。
直到多年以后,王培火还是保持着创业初期的生活方式,风火干练、简单务实。作为见证了中国服装行业十几年兴衰沉浮的太子龙,其发展历程与创始人王培火的成长之路非常相似,都是出身寒微,都是负重拼搏,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不断打拼和竞争成为太子龙成长的主题,从90年代中期以“加工”为中心的速度竞争,到90年代后期以“营销”为中心的成本竞争,以及到本世纪以“品牌”为中心的设计竞争,在经历了岁月和市场洗礼之后,太子龙一步一步走遍城市、走向全国。
太子是时代的、龙是成熟的;太子是积极的,龙是稳重的;太子是前进的,龙是成功的;太子是个性的,龙是经典的;太子是精致的,龙是永恒的!今天的太子龙已打造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服装行业竞争力前10强”、福布斯“2007中国潜力品牌”。在中国的服装界,经过十二年锻造的太子龙已经站稳了脚跟,拼出了一片天地,在赢得市场和社会认可的同时,太子龙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升华……
或许每个太子龙人心中都承载着一个梦想,这也是一直藏在王培火心中的梦想,那便是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让太子龙走向世界,在世界男装舞台上开辟出“中国”的天地。
品牌提升是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服装界,王培火可谓是能感应到市场变化的“先觉者”,在大多数人还在从事散户批发的时候,王培火就敏感地抓住机遇,开始了品牌建设之路。属龙的王培火的性格是刚强坚毅的,他对品牌的要求是必须大气甚至霸气,要充满文化底蕴,因此“太子龙”这个品牌是王培火个人思想和价值取向的最好诠释。而服装行业的龙神话、龙时代,也都源于王培火和他的“新龙精神”。
不得不承认,“太子龙”品牌战略的成功,不得不惊叹,“太子龙”迅速完成的大品牌建设。而探究其成功之道,一方面,受益于“太子龙”本身的品牌优势,这包括过硬的服装质量、准确的品牌定位和符合市场规律的营销方式等等因素;而另一方面,“太子龙”的成功与走民族自信路线密不可分。可以想像,作为一个以“龙”为图腾,为民族精神象征的国家,“龙”的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影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龙”的形象更加光辉神圣、“龙”的内涵更富魅力与时代气息,“龙”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太子龙立足于自身文化底蕴的优雅和自信,通过对中国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创新,服饰风格赋予了尚真、尚朴、尚淡的“精气神”。新龙精神倡导的是以新时代、新时尚、新男人的核心理念,无处不在的“龙”的传统内涵与时代含义,“太子龙”流露出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自信、希望与创新,正是这气势磅礴的传统文化与时尚情结的重合。
“首先,我一直希望中国文化能让世界接受,并走向国际舞台,让中国文化感染世界;我们一直去探索去发现去提炼中国文化的精髓,然后把这些元素融入时尚,使它能时尚化、时代化。”在谈到品牌理念提升时王培火这样说,“品牌提升的关键首先是设计理念上的创新”,为此太子龙重金聘请著名设计师加盟,实现了从生产品牌向设计品牌转变的过程,通过创新设计思路,倡导东情西韵,借助西方的立体剪裁,以当代的风尚,制造了中西融合的新时尚,彰显时尚和个性的设计理念打造出新时代的太子龙。
从传播角度看,太子龙第一次提升是借助姜文雄性霸气的独特气质和个性魅力将太子龙的品牌演绎得淋漓尽致。当然,明星加广告的作用在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中会逐步淡化,通过文化提升品牌才是长久之道,这就要求太子龙去寻找新的亮点。2005年,太子龙文化传播公司的成立,可以说是服装产业带动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反哺服装产业的双赢的差异化策略。再次的品牌提升被王培火称为“品牌革命”,彻头彻尾的品牌革新,这当然包含太子龙在积淀了十二年后的标识革新,文化和时尚兼具的新工业园的诞生,搭建国际化的设计中心,以彰显太子龙企业的艺术生产能力和再造能力,等等。
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王国,是王培火创建太子龙的梦想,而不断提升太子龙品牌内涵、增强品牌的综合竞争实力将成为太子龙未来品牌战略。太子龙品牌已经深深地溶入到了每个太子龙人的血液之中,品牌,是太子龙的生命,也是太子龙走向世界、铸就辉煌的支点。
营销创新是实现太子龙国际化的根本途径
中国服装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经历了正装时代的过去、休闲装时代的兴起、个性表现的时代的来临,经历了单一产品竞争向系列化产品竞争格局的提升,销售模式也从批发模式向特许经营转型的品牌经营,在这股市场洪流中很多品牌走向了没落,而太子龙毅然屹立潮头,并发展成中国服装界的中流砥柱。
王培火从一个品牌商到自己投资开工厂深切感受了市场的潜变。他设身处地地站在市场中间,站在市场洪流的中间,决策一次一次的市场变革。90年代末,众多的服装企业在营销手段上还在过着“勤劳致富”的日子的时候,王培火的市场嗅觉引导使太子龙内部开始了营销变革,太子龙和当时极少数的品牌开始了在经营方式上的第一次求变――特许经营,把已经开辟的批发网络打碎重组,改变固有的一种营销方式,一种操作习惯,这曾经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过程。从此,太子龙从散户批发转到渠道营销,以渠道模式为主,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当然,在消费者意识发生变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太子龙要持续发展,走向世界,光是靠传统渠道打天下已经很难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建立起差异化体系。与曾经的“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相对应,从2002年太子龙有了第一家杭州的直营店开始,太子龙已经为终端管理摸索一条路,至今太子龙的直营店已经是遍地开花,并形成了利用制、加盟制、分公司、直营店四个层次同时并存方式巩固营销体系,实现营销结构上的差异化。在营销手段上,结合公司品牌战略,不断创新,建立情感式营销,体验式营销,改变传统固化冰冷的营销模式,通过各种活动与消费者互动,与消费者交流感情来获得消费者对太子龙品牌、太子龙文化的认同,因此来获得营销手段的差异化。
王培火很早就意识到,营销是企业与商、消费者与终端一个联动的体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太子龙的差异化营销与其他男装最大的不同在于,太子龙建立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单一的靠某个点来获得优势,因此王培火最看重的是团队的持续学习、持续营销的能力。
王培火倡导的是一种全员学习、全员营销,不断获得新知的学习型组织的打造,这首先要求企业决策层互动钻研,决策层带动各部门员工学习,同时加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经销商的营销能力打造。全员营销,帮助经销商自我提高,让其有成长的机会。一方面自己传经授道,另一方面聘请专家作为品牌顾问,以太子龙的提升带动经销商的提升,充分发挥经销商的区域市场网络优势,让经销商做精、做细、做强。同时在决策过程中与经销商互动,在制定新的营销方针时就把“渠道”和“终端”两大要素高密度地结合起来,从而开发出太子龙式的渠道营销模式。
通过针对现代营销趋势的学习型组织的建设,通过全员营销,太子龙提升了员工专业素质,转变了经销商的营销理念,能适应太子龙经营理念的优秀商得到巩固,获得与太子龙共同成长的机会,而一些保守和不思进取的商将被接受历史的现实――洗牌。太子龙所打造的持续营销创新模式,是太子龙不断进步,走向国际舞台的根本途径。
文化提升是实现太子龙国际化的根本保证
惟有文化生生不息,在王培火的内心深处,是不愿意让别人叫他商人的,王培火更愿意把他定义为文化人。自创立太子龙品牌开始,太子龙似乎就承载着梳理中华民族的龙文化,传承龙文化,提升龙文化的历史使命,太子龙也正是借助龙文化使其以鲜明的文化特质、独特的品牌内涵在中国服饰业独树一帜,走在前列。
纵观世界上伟大的企业,都是靠优秀的文化凝聚人、用优秀的文化引领人,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太子龙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太子龙个性鲜明的品牌文化,而内在底蕴则是太子龙优秀的企业文化。经过12年的发展,太子龙形成了艰苦创业、执著追求、求真务实、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的太子龙精神。太子龙的企业文化史,就是一种“拼搏文化”、“创新文化”和“进取文化”的发展史,但太子龙要持续发展并带领新时代龙文化走向世界,在传承太子龙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亦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提升,形成能支撑持续发展的文化体系。
在太子龙的发展中,王培火最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没有用不好的人”这是王培火用人的基本口头禅,他从“肯干、求进、好学、负责”四方面锻造员工的个人修养,注重员工个人修炼与企业发展的步调一致。王培火提倡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他说“只有学习型的企业才能永无止境”,只有员工不断的学习修炼、不断求进,企业才能永续发展。连续几届的“外来员工节”、“高效集训营”、“准军事集训”、别出心裁的“团队节”,使太子龙以人为本的文化本质真正得到体现,团队文化、学习文化的打造让太子龙的每个员工都能主动承担责任,使经营理念得到快速落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进行自我修炼;而提倡温情的宽容文化则让员工心态平和,这种人本文化让太子龙始终保持着进取之心和很强的战斗力。
【关键词】数字化;教师素养;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1-0017-03
【作者简介】叶文梓,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院(广东深圳,518000)院长,博士生,研究员。
一、立足教师本位思考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发展
人类社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还将更加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人类社会无可怀疑地将进入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思考数字化时代,已明显地显示出两种具有普遍性的立场及其相应的追问方式:
其一,技术本位立场。追问的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现代信息技术及数字化时代的挑战?追问的重心在“应对”与“挑战”。
其二,人文本位立场。追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并引领数字化时代的健康发展?追问的重心在“适应并引领”以及数字化时代的“健康发展”。
两种不同的立场和两种不同的追问方式,揭示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发展和人自身发展复杂关系的不同方面。立足技术本位立场,突出的是技术的积极作用,更多强调个人对技术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挑战的回应。而立足人文本位立场,突出的是人自身的积极作用,更多强调人类对技术发展及社会发展所担负的责任及发挥的作用,并区分了“适应”和“引领”的不同层次要求和不同责任。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两种立场虽然不是非此即彼的,或者对立的,但也并不是同样重要的。技术并不是自足的,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要素,深受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其他要素的影响,技术发展是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体现。技术有不同层次、类型和水平。那些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技术,我们可称之为革命性技术。数字技术无疑是这样一种革命性技术。然而,无论什么样的技术,从其本质看,都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延伸和体现,不同的技术水平标志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层次和水平。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革命性技术变革并不是第一次出现,铁和青铜技术是古代社会的革命性技术变革,蒸汽技术和电气技术是近现代社会的革命性技术变革。革命性技术变革通常包含三个互相联系又互相支持的不同过程:一是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及其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过程。革命性技术开始只是为少数人掌握并应用,只在有限范围内得到推进。二是革命性技术的社会化过程。革命性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应用人群越来越扩大,应用水平越来越提高。三是革命性技术的常态化过程。革命性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普遍地得到推广应用,并形成新的技术标准、技术程序,以及与革命性技术相适应的各类社会制度,革命性技术全面地融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新常态,从而人类社会在革命性技术基础上迈上了新的发展台阶。回顾革命性技术变革过程,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人类支配技术发展,而不是技术支配人类发展;二是人类自身创造了未来,而不是技术创造了未来;三是技术能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关键要素,与技术有着更为具体的联系。一方面,教育在技术的发明、创造与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没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各种研究基础,没有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代代人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明和成熟是不可理解的。同样,没有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培训,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及其社会化也是不可理解的。当然,技术也反过来引发教育的革命性变革。正如当前已经发生的,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线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未来学校则改变了传统的学校形态,等等。然而,不管革命性技术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多么巨大深刻,归根结底都不可能改变教育的基本关系和教育的本质。就教育的基本关系而言,始终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技术的关系,更不可能是技术与技术的关系。就教育本质而言,始终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与启悟,而不是技术对生命的唤醒与启悟。因此,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决定教育发展,而不是技术因素决定教育发展。我们应当立足人文本位立场来理解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发展,其中最直接、最基本的就是立足教师本位来理解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发展。因此,强调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不是信息技术而是教师决定未来教育的发展。当然,数字化时代无疑会深刻地改变教师的内涵及其素养要求。可以说,唯有新型的教师才可能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教育需要,也唯有新型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引领数字化时代健康发展的新一代年轻人。那么,新型教师是什么样的教师呢?
二、直面教师专业化的时代危机
当前,一谈到教师队伍建设,就是专业化发展,似乎专业化就是未来教师发展的唯一方向和道路。专业化在人类教育发展中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发展阶段。但专业化教师能够适应并引领信息社会的教育发展吗?笔者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持续深入发展,专业化教师日益陷入严重的时代危机之中,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育人的危机。教育乃是立人之事业,教育的根本首在立人。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在网络环境中变得越来越方便,教师培养学生最重要的不是训练学生技术以提高学生技术水平,而是培养具有更加良好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具有更加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年轻一代。他们不但能够掌握和使用日益发达的现代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人类正义与公平的事业之中,担负起现代技术的人文责任,避免现代技术,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的工具化和功利化,避免技术至上主义对人自身的奴役与支配。然而,当前无论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仍然深陷在知识中心和技术中心的泥沼中,普遍重技能重能力而轻人文素养与综合素养,普遍重教书轻育人。
其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危机。职前的师范教育培养不了合格的“师范生”;职后的教师继续教育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微乎其微;职称评定同样无力引导教师成长。而真正的好教师的成长,又无法用专业化来解释。专业化并没有引导教师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三是教师自我生活的危机。一些教师缺少活力与生机,不喜欢读书和教育,沉迷于感官的满足和物质享受。越来越多的教师找不到感觉,缺乏成就感和幸福感,陷入职业倦怠和人生迷茫之中。
教师专业化危机的普遍存在,不是说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就能够化解这种危机的。在某种意义上,教师专业化的时代危机,反映的不是教师专业水平高不高的问题,而是专业化教师能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根本问题。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是什么样子,也许现在还不能非常明确且系统地描述,但可以肯定,数字化时代更加突出了教育以下方面的特性:
一是个性化。自我的存在,是所有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自我,是现代文明的核心基础。没有自我权利的明确,没有自我人格的尊重和独立,就不可能有现代市场、现代政府和现代社会,更无从构建现代文明。数字化技术为个性化发展拓展了空间,更提出了个性化发展的根本要求。数字化时代要求教育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不同需求,并努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是创新性。数字化技术一方面使傻瓜化操作和复制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数字化时代绝不是一个倡导复制的时代。数字化时代,技术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垄断越来越难,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数字化时代是一个创新才可能制胜的时代。唯有对每个社会成员创新本性的激发,才能发明现在还没有的技术,才能解决现在还没遇到的问题,才能创造现在还不确定的未来。创新是数字化时代的本质要求。
三是人文性。现代技术已经阻隔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亲密交往,导致普遍的现代性焦虑。数字化技术,因其虚拟性与便捷性,可能更加严重地影响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导致更加严重的焦虑和冲突。手机不是让亲情更亲,而是让人见面更少,亲情更远;网络阅读,不是让阅读更深刻,相反让阅读更浅层化和碎片化。因此,数字化时代需要更加深厚的人文素养,以引导数字化时代的健康发展。
个性化、创新性、人文性,是数字化时代的普遍要求。但在这些基本方向上,专业化教师与之是不相适应,甚至相背离的。专业化教师是适应工业化发展提出来的,根本目标在于以工业化大生产方式为工业社会培育大批量的标准化人才,比如标准化的律师、经理、技术工人等。不但如此,专业化教师自身也是按照统一的专业标准批量制造出来的标准化教师。在专业化视野中,教育,只是标准化人才的生产线;学生,只是有待加工的原材料;教学,只是加工的流程与技术。师生共同的标准化,压抑与排斥的恰恰是师生的个性化与创新,失掉的恰恰是教师的人文性。因此,数字化时代所需要的教师,不是专业化水平更高的教师,而是超越专业化的新型教师。那么,超越专业化的新型教师是什么样的教师呢?
三、走向“觉者为师”的新时代
教师在历史发展中已经历了不同的形态:长者为师、吏者为师、知者为师、能者为师。能者为师也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时期。超越专业化发展,教师将走向“觉者为师”的新时代。教师,是生活者、教育者、文化者,是多元存在的统一。觉者为师,指教师对生命价值、教育价值及文化价值的自觉守护、追求及其实现的自由状态与境界高度。教师之为教师,不只是职业,也不只是专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一条自觉觉人的人生道路。所谓“自觉”,指基于对生命、教育和文化本性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价值信仰及其自律、自信与自由的生命状态。“觉者为师”强调以下几点:一是强调教师对人生的自觉,成为自觉自主的“我”;二是强调教师对教育的自觉,成为“人师”;三是强调教师对文化的自觉,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尊敬的老师.领导.尊敬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奥运精神,立志振兴中华”。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