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制度建设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度建设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制度建设的意义

第1篇: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腐败;廉政法律制度;监督机制;社会监督

一、廉政制度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廉政”即“廉洁政治”。即被赋有国家公权力的人员使用自己手中的公权力时需要秉持“官德”,廉洁地行使自己手上的公权力,真正的将公权力运用于为人民谋取公共福利的事业上,而不是通过滥用公权力为自己获取私利。[1]廉政制度则是指为了实现“廉政“,而由国家或者组织制定的规范享有公权力的人员的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廉政制度的建设是的终极目的是防止权力腐败。通过廉政制度的制定,廉政制度的执行,廉政制度的监督三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环节共同形成廉政制度体系。由此廉政制度的适用对象是享有国家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廉政制度的制定者是国家,参与者包含被约束的公权力人员以及社会大众;廉政制度的建设目标是为了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最终为人民谋取福利。

二、社会监督对于廉政制度建设意义

在廉政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多重因素共同努力。比如说制度的建设;比如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比如公务员任用和选拔机制;比如完善廉政制度的保障机制和惩处机制的完善;比如对于廉政制度制定、执行和完善的监督机制的实际适用……[2]如此之多的因素中,监督机制是促进廉政制度建设、执行的重要保障,而社会监督对于廉政制度的监督的意义又相对更为突出。社会监督不同于司法监督、公权力单位内部上级对下级,单位内部人员对人员的监督。相对于司法监督它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即在违反廉政制度的事件出现之时,还未进入司法程序之前就可以介入监督。甚至在没有出现违反廉政制度的事件出现时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隐形监督。相对于上级对下级、人员对人员的监督,社会监督具有更为明显的广泛性。即社会监督所监督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所有的公权力享有者,而不单独对某一单位或者某一个单位内的公职人员,只要社会目光所及之处就有廉政制度的监督的眼睛。社会监督根据监督的人员的性质不同,又可以分为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两种。媒体监督主要是指媒体作为监督者发现社会上的非廉政行为,获取社会公众和相关机关的关注和重视,进而对此项行为予以规制;群众监督主要是指普通公众作为监督者对公权力享有者的行使公权力的行为予以监督。媒体监督与群众监督是不可分割的社会监督,一般来说媒体监督既有媒体自身发现的事件,更多的是来自于群众提供的线索,群众监督是媒体监督的基础,媒体监督是群众监督的扩张。媒体监督相比于群众监督具有更广泛的被认知性和被关注度,其社会效应更强;而群众监督相对于媒体监督则具有更广阔的社会土壤,发现问题相对来说更为全面迅速。所以有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共同组建的社会监督体系对于廉政制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约束作用。

三、增强我国廉政制度建设中社会监督作用的途径

群众与腐败是天生的死敌,因为所有的腐败最终伤害的利益都是群众的利益。若要发挥社会监督在建设廉政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其一,拓宽群众的参与渠道,政务公开。政务信息需要及时公开,促进信息对称。唯有信息对称才能够真正的保证群众能够及时的参与到廉政制度建设的监督工作中来。其二,对于民众的监督及时予以反馈。[3]现阶段多有群众监督被置之高阁的情形出现,群众的意见在向有关部门反馈后长久得不到回应。无奈之下群众方会寻求媒体的帮助。如此,长久以往会打消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并会加深群众对于公权力的不信任。是故,相关部门在接到群众的举报等时需要及时调查、及时反馈。其三,要对群众的监督举报具有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现阶段很多群众不愿意进行监督,就是因为监督之时逞一时之快,等到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后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民众在对后期自己处境进行合理的预期后,就会在监督与不监督之间选择后者。所以,接受群众举报的单位必须具有严格的保密措施,让群众无后顾之忧的进行监督。其四,对于比较特别的媒体监督,必须要有效的保障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同时在现阶段网络如此发达的年代,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监督作用。当然也需要规范其传播途径。

四、结语

廉政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宏大的课题,诸多因素缺一不可。社会监督作为促进廉政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国家从多个角度予以保障,最终目的是让所有的群众敢说话、能说话,让所有的媒体能够在符合职业道德的情形下有效的对权力运行予以监督,以社会的力量促进权力运行的清明。

作者:颜颖颖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纪委派驻第七纪检组

参考文献:

[1]贺芬.廉政文化视域下我国的廉政建设[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第2篇: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产权;制度;人力资本;制度建设

    1 人力资本产权的定义

    所谓人力资本产权,就是对存在于人体之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乃至健康水平等进行占有、支配、处置和收益的权利。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本产权实质上也是一种经济关系,即人力资本产权关系,具体而言,人力资本产权包含着人力资本投资、使用、支配和收益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关系。

    2 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创新的意义

    制度是人力资本产权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本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得到有效组织而发挥作用的,制度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保障,减少了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实施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使产权发挥有效的激励功能,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就我国目前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状况来看,理论界仍侧重于引进和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着力探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主张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合理报酬等,强调教育投资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没有把人力资本与产权制度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对人力资本产权及其相关制度等问题的研究几乎是处于起步状态,同时我国处于转型时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较低,没有有效的制度促进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对我国当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资本产权及其相关制度等问题的研究很少。因此,明确人力资本产权与制度的相关机制,将制度引入人力资本产权的研究中,探讨和研究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 人力资本产权的制度建设的探讨

    3.1 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产权市场制度

    要顺利实现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就必须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本产权市场,促进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以使它能够真正衡量和反应人力资本的价值。市场交易的顺利完成是以市场背后的制度建立与完善为前提的。

    3.1.1 法律制度建设

    市场本身的缺陷可能会导致市场主体各自去寻求自身的利益,从而加大了交易成本,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必须借助法律制度的权威来克服人力资本产权市场上的不规范,促进人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1.2 人力资本流动和配置的市场制度建设

    人力资本自由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本市场化和最优化配置的前提。这首先要打破城乡分割、区域分割,废除现行的户籍制度和一些地方保护主义,规范政府行为,建立一个平等竞争、信息沟通良好、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人力资本定价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努力克服人力资本市场在交易对象、地域、行业等方面的分割局面。通过价格机制使劳动力资源得到良好的配置,从而使人力资本的供求达到平衡,最大化地实现人力资本价值。

    3.1.3 提高人力资本市场主体的思想道德建设

    人们在市场中的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其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因此要保证人力资本的有效运行,必须加强人力资本市场主体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人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2 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产权的保障制度

    3.2.1 加强法律保障制度的建设

    法律制度是人才资本产权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人才资本产权首先要得到国家法律制度的认可,受到国家机器的有力保护,没有法律作为依据,人才资本产权的各项权利就会失去实现的可能性。加大社会保障立法的建设,加大社会保障立法的覆盖面积,从而为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

    3.2.2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首先要加大教育投资,推进教育市场化。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立国之本。教育的水平、规模、质量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的水平、规模、质量。因此,建立合理的、高效的教育制度对于人力资本形成及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计划,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发展培训事业,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加大国家资金投入,构筑学习型社会。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有效的培训体制,同时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对假造文凭的现象进行严肃查处,最终建立培训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人才,切实发挥培训的作用。再次,要加速完善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流动提供相应保障,消除人力资本流动的制约因素,增加人力资本主体自由选择的空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3 加强企业组织制度的建设

    3.3.1 完善企业准入制度

    允许人力资本出资入股,明确人力资本的资本地位。所谓人力资本出资入股是指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的资本金,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的出资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成为企业的股本。人力资本可以通过获得企业产权或其他形式加人企业组织。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人力资本可直接获得一定份额的企业产权,并计人企业资本总额,具体方式可以由合作双方商定,以实现收益、风险与责任的均衡。不应规定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股权比例上限,只要资本的提供方与需求方能够取得共识,完全可以提高人力资本或其他资本的人股比例。

    3.3.2 完善新的公司治理框架制度

    实现员工治理是完善公司治理,探索新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可靠途径,可以充分发挥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公司各职能部门的职能和权限,人力资本主体与物质资本主体享有同样的企业产权权利,共同构建企业治理结构,形成两大资本主体共同治理的制度模式。

    3.3.3 重视企业的文化制度

    企业的文化对内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对外是一种保障性的宣言。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效率,与企业组织文化密切相关。实现人力资本产权,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能动性还需要企业组织文化制度建设的及时跟进。一般情况下,每个企业组织都有着企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而演绎的趋同性看法、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企业文化理念,这些企业文化对人才载体的行为具有制约和整合作用。因此,依此为参照加强企业组织文化建设,可以有效的规范主体行为,强化团队精神,提高组织绩效。加强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是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组织凝聚力,实现人才资本产权的又一制度安排。

    3.4 完善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制度

    3.4.1 实行按能力分配

    按照人力资本的层次进行分配,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获取不同级别的报酬额。低层次人力资本获取工资,高层次人力资本应该给予高额回报,这个回报不仅包括高额的工资,而且包括各种奖励和股份。同时各层级工资或报酬的差距要合理,这样才能增强人力资本承载者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的人才资本投资和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充分实现。

    3.4.2 人才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

    在当今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的时代条件下,人力资本的贡献远远大于工业时代,成为生产的直接要素,世界各国之间争先恐后的招笼人才,因为各国政府都清楚,只有拥有了人力资本优势,在未来的竞争中才会有竞争优势,把人力资本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才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简单的企业物质资本的存在,使人力资本得以生存,而是企业的人力资本保证了企业物质资本的保值、增殖和扩张。因此,人力资本应与物质资本分享剩余,参与剩余价值分配。

    参考文献

    [1]胡茂.论我国企业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及制度完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

    [2]王勇,人才资本产权实现的路径分析与制度安排[D].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第3篇: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院内控制度;内控意识;预算控制;货币资金;财产物资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259-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的推进,医院逐步形成企业化的运行机制,由宏观粗放型的经营管理向微观科学型经营管理发展。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医院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促使医院走质量效益型内涵发展的道路,形成“优质、高效、低耗”的经营管理机制。但现实中仍有相当多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医院错误管理混乱,严重影响经济效益。本文以对当前医院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等方面作粗浅探讨。

一、当前医院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财产物资管理薄弱。对各种财产物资购置没有预算,随机性特强,价格没法控制,月末财务照单付款,没有监督机制。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确,医院普遍存在重视对货币资金的管理,而对于财产物资疏于管理,可它们占医疗支出的很大比例。财务没有对库存物资定期盘查,由保管员自行点库,使盘点流于形式,对于库存积压,长期闲置不用的,损耗的不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2、信息系统下内控管理薄弱。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医院财务软件运用和收费系统的电算化,医院的会计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原手工会计核算模式下的内控制度部分失去作用,因此如何重新设计内部控制环节,建立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数据安全显得十分必要。3、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制约失衡。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现象。对固定资产及大型专用设备购置,在购置前,没有可行性论证和投资效益分析,不进行市场调研,只有领导说了算,脑袋一拍,就购,购后就闲置。或者,重复购置,造成极大的浪费。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落后。有的医院领导对医院内部会计控制不重视,甚至自己随意破坏有关的内部会计控制。个别医院领导错把经济责任制当成内部会计控制,殊不知经济责任制只不过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一种。2、内部会计控制不够健全。目前相当一部分医院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但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使医院内部人员无章可循;还有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或更新不及时,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去时效性;还有些医院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制定了比较科学、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并未较好地执行。3、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医院的会计监督采用事后稽核、会计检查和审计为主,以会计工作等级考核为辅等手段,但实际上这些手段不能对由于院长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的监督,也不能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纠正,从而无法保障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无法真正行使其权力和职责,对医院自身经营管理的监督和控制职能未能充分体现,软化了内部控制的作用。

三、加强医院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对策

1、增强相关人员的内控意识。首先医院内部要采取法规讲座、培训、考核等多种形式,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医院领导和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与自律意识,使其做到知法、懂法,严格依法办事。同时,相关都门应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加强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医院的会计监督,加大对医院领导、会计主管和直接责任人的检查力度,使内控制度切实地贯彻执行。2、建立健全合理、科学的预算控制系统。医院的总体预算可以包括管理费用预算、市场费用预算、业务费用预算、科研费用预算和教学培训费用预算等内容,其中业务费用预算还可以细分为水电气预算、药品预算、卫材预算、人力预算和设备预算等。要建立健全合理、科学的预算控制系统,强化财务预算对医院经济的约束力,使预算管理成为医院全局性财务管理。3、加强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安全控制。医院必须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货币资金》各项规定,出纳人员不能是医院主要领导的亲属,严禁未经授权的科室或人员办理现金收付业务。一个单位只能开立一个基本账户,银行预留印鉴的财务专用章和个人名章按照分管原则,指定专人保管。固定资产的购置,必须充分考虑医疗业务发展需要与实际可能,实行计划管理,应先编制计划,再进行可行性论证,报分管院长,交医院仪器设备管理委员会审查后列入医院年度预算,经批准后方可购置。固定资产报废报损,均由使用科室提出并填写报损单,经维修部门认定和设备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分管院长同意后才能处理。医院应当对在用低值易耗品按科室实行“定量配置,以旧换新”管理办法,并指定责任人负责管理,同时按科室设置在用低值易耗品配置明细辅助账,管理部门每年应对使用科室的低值易耗品组织一次清点,盘亏的与奖金挂钩。4、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医院应根据单位的规模设立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在院长领导下,负责全院审计工作,独立开展监督和评价本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工作。要加强内审人员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选派业务素质较好的内审人员外出进修,以培训学习及考核来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系统内的内部审计交流,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进行交叉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作者单位:阳江市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刘红.建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探讨[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第4篇: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友谊县;合作医疗;新农合;新型农村

友谊县是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农业县,农民比重较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制度)建立的较早,该制度对该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科学设计和完善的“新农合制度”对友谊县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结合实际,完善新农合工作方案

在坚持农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供需状况,制订符合实际、科学规范的试点方案,也是保证新农合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各乡镇应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科学规范的农民个人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办法,认真总结过去一些有效的做法,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简便有效、农民认可的筹资办法,降低筹资成本,建立起长效、稳定的筹资机制。要根据各乡镇的实际,进一步科学制定起付线、封顶线和报销比例标准,既要防止因为报销标准收得过紧造成资金沉淀,影响资金效益发挥,妨碍农民受益,又要防止因为放得太松发生透支。要做到“以收定支,略有结余”。具体而言,要适当增加农民慢性病门诊、健康体检等小额费用补偿项目,从而扩大受益面;要根据不同级别的定点医院制定不同的报销比例,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例,鼓励参合农民到乡镇就近就医,提高参合农民的住院报销补偿比例,增加农民对新农合试点工作的信心和吸引力。

二、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

加强友谊县及下属乡镇村屯的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保障参合农民就近就医、降低医疗服务费用的重要举措例。各乡镇政府要根据国家、省和县里的有关部署,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切实增加对乡村医疗机构的投入,对县级医疗机构要完成重点房屋、科室、设备配套,培养诊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急症及疑难杂症的技术骨干,基本满足当地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每个乡镇要建设好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对乡镇卫生院要实行建、管结合,实现房屋、设备、人才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每个村至少要有一个卫生所或卫生室,配备相应的人员和适用的医疗设备,满足村民的需要。要改革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对农村现有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发展需要定向培养人才,进行定向定点招生,充实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研究制定鼓励医护人员到农村卫生机构工作的政策措施,在技术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子女就业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让现有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安心工作,引导医学院校毕业生下基层工作。

三、加强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经办能力

实施新农合制度,是一项十分繁重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足够完善的经办机构和人员。友谊县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尽快完善、充实乡镇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和人员,落实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加强经办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经办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参合农民提供良好、高效的服务,从而缩短参合住院农民费用的兑付时间。要加强经办机构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探索县、乡经办机构的网上审核报销工作,缩短审批工作时间,切实提高效能。

四、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如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不到位,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对农民的保障水平越来越低,或者公平性得不到体现,必将对新农合制度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各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要研究切实可行的办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县内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收费的监管。要认真选择确定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督促医疗机构健全医疗服务制度,执行诊疗操作规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特别是要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使用医疗基金,减少农民医药费用。要加强县内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服务质量、收费价格的检查和公示,要积极实行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参合农民的就医负担和合作医疗基金的压力。要探索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医药供应体系和监督体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药品价格。

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始终是新农合制度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反复宣传建立新农合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紧迫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反复宣传新农合制度的原则、要求和相关政策。特别是要通过受益的参合农民现身说法。宣传新农合的好处,增强群众对新农合制度的了解,消除群众的疑虑,积极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地参合,不断增强农民的健康风险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要切实转变观念,坚持预防为主,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新农合基金也可安排一定比例),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提高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促进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友谊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友谊县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工作方案,2011,1.

[2]张以强,梁媛媛,刘彩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中的问题探讨[J].法治与社会,2006(11).

[3]唐娟.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的阻滞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5,26(4).

第5篇: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一、沿海部分城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趋势

趋势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趋向三层结构

基于分类施保、全员覆盖原则,沿海部分城市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根据城镇个体劳动者、被征地人员、“双放弃”农民、城乡老年居民、农民工等群体的不同特点,建立了类别多样的基本养老保障政策,基本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然而从情势发展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日益呈现三层结构。

第一层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主要对象是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第二层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暂定名),夺杭州市区称之为“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养老保险(俗称“双低”养老保险),在上海市冠之为小城镇社会保险(俗称“镇保”)。“双低”养老保险主要针对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农民工两类群体,“镇保”瞄准的对象是郊区小城镇地区的从业人员及征用地人员。上海市权威人士表示,在条件成熟时,力争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对象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以预见,“镇保”覆盖的对象将是所有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从业人员。第三层是城乡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或服务。主要模式有三:一是非缴费型的养老补贴,如上海市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社会保障办法和老年农民养老补贴办法,苏州、无锡等城市实行的城乡老年居民社会养老补贴制度。二是缴费型的养老补贴,如杭州、宁波等城市实行的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办法。三是非缴费型的养老服务补贴,如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实行的居家养老服务财政补贴制度。=三者的主要区别是:第一、三种模式个人无需缴费,普惠制,即符合条件的所有老年居民均可享受财政补贴。第二种模式个人需部分缴费,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第一、二种模式重在老年居民的收入维持,第三种模式强调的是老年居民的服务保障。

上述结构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保障对象各有侧重。尽管第一、二层都是针对城乡从业人员,但前者更多覆盖的是那些缴费能力较强的正规组织就业人员,后者重点纳入的是那些缴费能力较弱的非正规组织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务农农民和农民工。第三层则是专门为城乡无保障老年居民设计的。二是保障资金来源不一。第一、二层的养老保险费均源自个人、单位缴费。但与第一层相比,第二层在缴费基数、缴费比例方面被明显调低。第三层的非缴费型补贴或服务,资金全部来自各级财政,而缴费模式的资金有相当比例由各级财政承担。三是保障待遇梯次下降。总的方向是:第一层保障待遇最高,第二层次之,第三层最低。具体到第三层,缴费模式的补贴标准高于非缴费型补贴或服务,城镇老年居民的补贴标准高于农村。

趋势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趋向两层结构

根据国家现行政策和对象的不同特点,各地逐次分阶段出台了诸多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老年居民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少年儿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等等。但从发展趋势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有复合成两层结构的态势。

第一层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主要对象是城镇从业人员。第二层是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暂定名),参保对象为所有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主要包括城镇非从业人员,农村居民、被征地人员和农民工,如嘉兴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和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等。

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比,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基金筹集源自个人缴费、政府适当补助,对城乡困难群体(如低保家庭、特困职工、重症残疾人等)实行财政全额补助。二是筹资标准和保障待遇城乡统一,并相应调低。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向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过渡。

趋势三: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趋向综合救助

中央决定,今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意味着,“全民低保”目标有望实现。然而,从沿海部分城市的最新进展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日益完善的同时,正在向综合救助的方向发展,即在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的基础上,逐步把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内容引入恢制度,力求把它打造成保障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综合平台。

二、当前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沿海部分城市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所发生的部分“质变”,总体上是积极的,对全国也有先导作用。首先,基本养老保障趋向三层结构、医疗保障趋向两层结构的制度设计,顺应了当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村居民绝对人数和相对比例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如若仍局限于现行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把农村居民置下法定养老和医疗保险之外,既非审时度势之举,也有违社会公平。其次,基本养老保障趋向三层结构、医疗保障趋向两层结构的制度设计,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的理性选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存在诸多缺陷,如高保险费使大量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村居民、农民工等低缴费能力群体被排斥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等等。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创新设计,既响应了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方面的迫切需要,也顺应了国际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第三,对城乡老年居民实行养老补贴或服务,对无缴费能力或弱缴费能力的城镇非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村居民实行财政适度补助,突显了政府着力维护公平正义和公民基本健康的责任和意愿。

不过,要使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在稳健和创新中有序发展,当前亟待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趋向三、二结构能否超越区域界限

基本养老保障趋向三层结构、医疗保障趋向两层结构的制度设计,目前仅发生于沿海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城市未来的发展是否也会遵循同样的路径。如是,应采取何种时序结构,选择什么样的突破口,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如何有系统地协助广大农村居民加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直面的现实是:一方面针对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国家专门建立了自愿参加的、储蓄积累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使参保农民整体加入

强制型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制度整体转换的障碍。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尤其是务农农民缴费能力普遍较低,如果没有政府财力的支持,如果不进行制度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实现“升级换代”难度很大。事实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转换成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三)城乡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或服务是地方政策还是国家福利

基于财力和需要,沿海部分城市先后建立了“广覆盖、低水平”的城乡老年居民社会养老补贴制度和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财政适度补助制度。然而问题是,这两项制度是有条件地区居民独享的“专利”,还是所有公民普享的权利。如是后者,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应如何扮演主导的角色。

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一)核心理念

制度建设,理念先行。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应把实现底线公平作为首要目标与核心价值。所谓“底线公平”,是指政府和社会有责任确保每个公民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具体到城乡社会保障,底线公平意味着有些制度和项目是最起码的、必不可缺的、非歧视性的,是政府和社会必须坚守并承担的责任“底线”。而底线以上或以外的部分,可以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去承担,是有选择的、有差异的。

基于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底线”至少包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三个方面的内容,其表现在制度上,则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总体思路

1、近期目标:三项制度、多层结构

到2010年,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应着力围绕“三项制度、多层结构”的目标进行建设。“三项制度”指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多层结构”是就基奉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而论,意指在国家社会保障战略框架下,鼓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和不同对象特点,逐次分阶段建立形式多样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政策,力争实现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

鉴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城市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发展,可以在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城乡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使之成为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口。

2、中期目标:三项制度、三二一结构

到2020年,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点应是确立“三项制度、三二一结构”。“三项制度”指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三二一结构”中的“三”是指基本养老保障由多层结构转变成三层结构,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无保障老人养老补贴及服务;“二”是指基本医疗保障由多层结构转变成二层结构,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一”是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远期目标:三项制度、二二一结构

到2050年,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形成“三项制度、二二一结构”。“三项制度”指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二二一结构”中的第一个“二”是指基本养老保障由三层结构复合成两层结构,即城乡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国家养老金;第二个“二”是指基本医疗保障南城乡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和全民初级卫生保健两部分组成;“一”是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对象为城乡各类从业人员,资金筹集以个人和单位缴费为主,政府对困难群体适当补助;缴费标准全员统一,保障待遇与实际缴费挂钩;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捆绑缴费。国家养老金和全民初级卫生保健面向全体城乡居民,所需资金全部由各级财政分担。

(三)具体建议

考虑到中期目标具有较强的规划意义和参考价值,对策建议部分以此为重点。

建议一:不断夯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把重点放在提高两项制度的覆盖面和保障对象受益率上。

建议二:大力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重点取向有二:一是应更有系统地把仍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民工、劳动年龄段被征地人员等引入该制度。二是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广大劳动年龄段的务农农民加入这一制度。可行的办法有:开放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加入;增加财政投入,帮助缴费能力较弱的农民进入。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的着力点有二:一足把新型合作医疗保险逐步转换为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二是帮助农民工纳入该制度。

建议三:努力扩大城乡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或服务覆盖面。有效策略有二:一是放宽准入条件,如年龄以65岁为宜、居住时间不宜过长等。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如适度增加补贴水平和服务项目等。

建议四:着力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的综合救助能力,使之成为保障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促进他们融入主流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基础性制度。与此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救助对象尤其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提高劳动技能,回归或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预防出现“福利陷阱”。

建议五:科学设定政府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的财政责任。就三项制度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应负完全责任。城乡基本医疗保障,政府应负主要责任。城乡基本养老保障,政府应负有限责任。相对下城乡各类从业人员,政府应对非从业人员和边缘劳动力承担更大的财政责任。

第6篇: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一、为何要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

1.信息化建设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现代化的新型医院属于企业性质,而且是大型企业。大型企业的发展与管理需要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医院的管理层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医院的财务系统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查询。可以帮助管理层获取有效的信息,这有利于医院的效益最大化的发展,并能够向领导提供决策化的意见与技术支持。

2.信息化建设对于医院内外监督的加强

医院管理层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来监测各部门的发展与动向。尤其是财务科、设备科、以及药物科等重要部门的发展与技术化的革新。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化的片面认知

新事物的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对于信息化知识的广泛了解,不能片面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会计的电算化,这会阻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会计电算化的辅助,但绝不是单纯意义的替代,电算化只是信息化的一部分,是业务合算的核心部分。

2.相应规章制度的缺乏

目前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医院规章制度的发展仍旧存在相应的不足,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会对医院的发展进行制约与限制。另外规章制度的缺失会影响公众对于医院的信任。制度建设的问题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发展,包括医院人员的培训,会计信息化的内控制度,信息传递与沟通制度,维护制度等等都存在问题。医院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保驾护航。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帮助财务部门适应新的财会制度。

3.信息化的发展不足

目前由于大部分医院对于信息化的建设相对不足,问题的存在与资金的投入不足有重要关系。资金的投资较少,会限制相关软件与硬件的更新,设备的更新可以帮助医院管理人员进行完善信息化的发展。低配置的医院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感受,另外也会降低患者的服务满意度,阻碍医院的正常运营,进而会限制医院的整体发展。

4.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

医院各部门的统一与协调性不足,会限制医院会计核算的精准度,即使是具备相关的计算设备,但是由于各种数据的计算繁琐,以及软件板块的相互连接不足,不能进行顺利对接,无法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传递,这会影响核算的精确度。

三、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1.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系统

新的财务制度的实施可以为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要在新的财务制度的有力保证作用下,完成对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升级,帮助医院会计信息化的完整建设。首先应该保证医院各系统的顺利配合,包括资金核算系统、物流核算系统、以及信息传递系统等。医院的经济管理应与计算机的软件信息系统相结合。应该在系统相应规章制度的管理下对于医院的各种信息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包括医疗保险、工人工资、药品数量、药品种类、进出入容量等方面。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掌握可以保证计算的精确度,并能够节约人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2.从业人员自身能力的提升

不论是制度的不断完善还是系统的更新都需要从业人员自身能力不断提高,这也是会计信息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从业人员首先需要尽快掌握新的技术与新设备的使用技巧,掌握对新型设备的应用技巧。对于从业人员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于:(1)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对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均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传授,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保障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工作需求。(2)加强人才储备,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支持,专业人员的储备可以帮助医院不断发展与提升。(3)加强对现有人员的道德教育。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样有利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完善。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徇私舞弊以及走后门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3.加大投入完善系统

医院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需要相关系统的不断完善,匹配时展的潮流。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系统,不仅有利于提高计算的准确度,更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增加患者的满意度。这些需要建立在相关从业人员对于程序软件的熟练,以及业务熟练的基础上。维护人员需要对会计信息系统定期进行故障排查,并能够在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不断更新软件系统,做好软件升级工作,提高软件的安全度和保密度,从而降低医院财务风险的发生率。

4.更新陈旧的财务观念

医疗环境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要求从业人员应当与时俱进,重视医院信息化建设。改变观念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能够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综合各类信息后进行处理,并形成相应的反馈机制。完善各个系统的发展,包括挂号管理系统、收费管理系统、存货等相关系统的建设。

第7篇: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内部会计制度 经济效益 概述 关系 策略

一.引言

当前,企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追求经济利益是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争取用最低的物质投入以及更低的劳动消耗获取较大经济收益。企业最大化经济效益的获取主要依靠健全完备的企业管理机制,强化企业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所谓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就指企业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而制定的符合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相关制度。会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机制之一,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科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力越来越,企业如果想要强大必须要着手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以此来健全企业内容会计制度建设,最大限度获取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必然性

(一)企业生产效率提高需要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经济收益的获取首先需要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规范企业的管理方式,强化企业的管理能力。企业生产效率的不提升不只是单纯的依靠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假如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得到强化,但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就会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不真实,对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选择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计制度改革需要企业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这就要求我国会计制度需要强化改革力度,与世界会计制度接轨,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化。无论企业哪项经济活动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规范,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则是会计制度改革的关键,更是重要的表现。

(三)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企业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当前,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也不断得到优化,会计电算化应用是企业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拓展,企业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呈现出多样化,需要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电算化的存在就改变了我国过去的会计工作模式,丰富了企业会计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特别是通过计算机实现进行会计信息造假更具有掩盖性,所以,企业建立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第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率的关键之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不仅保障企业财务计划的实现,更是可以建立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前提下,对于优化企业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保障了企业财务预测的准确度,给企业决策以及企业经营计划带来一些帮助。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更是让企业实现制度化建设的关键。第二,企业经济效率的提升也对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规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企业经济效率提升的同时势必会带来更多的企业价值,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水平也会提升,对于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要求的重视程度会不断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必然会得到重视并不断深入落实。

四.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策略

(一)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体系

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不仅是保障企业经济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更是企业会计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保障的关键。企业需要在会计工作过程中对企业会计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的会计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企业会计部门以及企业统计部门、审计部门、销售部门以及物资管理部门应该分工明确,强化协作,共同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断完善,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程序,提升企业会计信息化质量水平,保障企业财产安全。

(二)强化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以及执行需要企业的人员具体进行落实,因此,企业首先应该重视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择,需要挑选合格称职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为最大限度发挥工作效能做铺垫。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进一步培训,通过定期的培训活动来强化参与人员的思想意识态度,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发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只能作用,可以通过考评等方式进行奖优罚劣。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给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结语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仅关乎着企业会计工作水平的提升,更是保障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效率的关键。当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需要企业管理者提升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严格落实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推进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获取,强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程燕 中小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探讨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2016年09期.

第8篇: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现代医院和专业化的医疗机构,已经从过去那种完全依照行政命令管理的泥淖中脱离出来了,走向了更具时代性和现代化的管理道路。也就是说,现代医院和医疗机构的管理要依靠更具效力的规章制度来完成,这样既可以拜托行政命令的束作者简介:陈强(1971.1。一),男,汉族,江苏金坛人,学历:大专,毕业院校: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业:医学工程,工作单位:江苏省金坛巾人民医院,职称(职务):工程师(设备科科长)。缚,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减少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基于此,如果将现代医院、医疗机构的整个管理制度看着一个大的体系,那么整个管理体系中涵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所以,从医院和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医疗设备制度建设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章节与组成部分。倘若失去了医疗设备制度建设这个步骤,整个医院的制度化建设与管理都是不完整的。所以,将医疗设备的制度建设尽快提升议事日程,并着力落实和执行,应该成为广大医院管理者的共识。

此外,我们看到,更多的运用制度建设来保持和维系医疗设备的管理,不能可以有效规避行政命令与个人权力的干扰,而且能够发挥出医疗i量备的最大作用,体现i量备的价值,为医院创造良好的业务环境和诊疗条件。综合来看,加强医疗设备的制度建设,既是业务发展的需求,也是制度建设的必然。

2加强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建设是保障医院服务水平的重要路径与方法

不管时代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如何变化,医院、医疗机构的职责都是要为人民群众就医、就诊、保健、用药等需要提供基本的保障,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一点正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质和服务的本质。虽然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考量,医院自身的业务发展和经济繁荣需要拓宽业务盈利的渠道,但这必须基于合理化、科学化的前提之「‘。总之,医院要谋求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打造更为人性化科学化的诊疗环境与氛围。我们知道,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建设,可以很好的管理各种医疗设备、仪器、工具等,能够为医院诊疗服务的开展解除后顾之忧,提供周到、细致的帮助。

第9篇: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高校 阅读文化 价值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信息获取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首先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阅读方法是高校阅读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阅读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不论是法国的“直接阅读”,还是德国的“最佳阅读”,美国的“效率阅读”,都是向读者提供高效的阅读理论和实用的阅读方法。20世纪中期以来,快速阅读一直是阅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以大量的社会速读和学校速读实践证明了速读理论和速读训练的可行性,比如前苏联出版的《快速阅读法》、美国的《快速阅读训练手册》,都是指导读者提高阅读效率的著作。美国是世界阅读研究的中心,也是快速阅读研究的中心。美国学者伍德创立的“直视速读法”可将阅读效率提高到每分钟5000至10000个单词,此外还有谢尔的“强化阅读法”、桑卡的“意群视读法”、弗莱的“计时阅读法”等,都是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的阅读方法。

大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对文本内容接受、理解、记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方法和阅读效率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接受程度。阅读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学习的过程,而阅读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高校阅读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学理论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高效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实践和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接受能力。

2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思维能力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阅读过程在本质上是思维过程,当阅读者聚精会神地阅读时,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思索、想象、判断、推理和评价。美国的阅读学专家M.A·汀克的研究结果:“在极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时用于眼睛移动仅占时间的5%,其余95%的时间则用于思维。” 如果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不强,也恰恰是思维能力不强的一种表现。

科学的阅读训练可以使阅读者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善于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思维清晰、严密和快捷,并且善于联想和想象,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这样对于阅读者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除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习之外,图书馆是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资源和强大的数据信息资源为学生获取自然、社科等各领域知识提供了便利,随着当前图书馆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图书馆建设为载体的高校阅读文化建设对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除了以传统阅读方式来完成知识体系构建,高校所开展的各项阅读活动也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提升阅读能力。比如新书推荐活动和推荐必读书目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好书,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有明确的阅读指引;读书征文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阅读层次的提高和阅读能力的发展;总体来看,高校阅读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4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陶冶道德情操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陶冶道德情操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阅读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的人文经典名著往往代表着人类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最优秀的智慧结晶,是真、善、美的集合体,也是使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但丁说过:“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知识和美德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却可以通过阅读同时获得。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阅读好书对人的心灵有重大影响,笛卡尔说得那样:“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培根说得更为深刻、透彻、全面:“阅读使人充实……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人文经典,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伟大著作的感染,提高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通过学习经典著作中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真善美的塑造,真正成为德与智全面发展的人。

同时,阅读人文经典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属于阅读的艺术价值。读者通过阅读获得对读物的美感享受,产生一种精神愉悦,就是阅读审美价值的实现。按照“美在和谐”的观点,阅读审美的客观条件是读物的美质,阅读审美的主观条件是读者的美感,主客统一,才能达到阅读过程中最佳的审美境界。通过提高审美能力,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更有助于在阅读过程中区获得美的体验和感知,从而塑造美丽的心灵,提升人文素质和精神品位。

5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不仅是指课堂学习和考试的能力,还包括自主阅读、独立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如何通过个体阅读去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的能力。

通过阅读活动,可以使学生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取得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不仅如此,阅读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交流实践,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水平。智慧是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可以全面开发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诸力综合就形成了人的智慧。因此,阅读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改进阅读方法、优化阅读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

6 高校阅读文化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高校阅读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提高,还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当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事关高校的内涵建设和全面发展,加强高校阅读文化建设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阅读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阅读是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首要途径,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去爱读书、读好书,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精神层次和道德品质,为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高校阅读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导向。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有正确的导向,高校阅读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合理的阅读结构,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只有让学生通过阅读去获得审美的能力和精神体验,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树立正确导向。

高校阅读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风建设、学风建设等各个具体方面,而开展阅读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文化建设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人文经典可以从根本上塑造学生的优良精神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通过阅读活动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 曾祥芹.古代阅读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