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创新思维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其艺术设计学科同样获得迅速发展,在其市场、工程学性质逐渐提高的基础上,专业方向的内涵同样也在逐渐拓宽,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新兴专业,例如环境艺术、服装设计、包装装潢等等。艺术创新思维当属艺术设计的重中之重,然而,现阶段,现实的生活中,我国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注重技术,而忽略了艺术修养,所以,怎样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当前中职教育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美术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
现代科技对于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地便利,虽然创造了好的条件,但是部分设计者却不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不注重色彩、素描、构成等在基本艺术素质养成中的重要性,一味地注重技术因素,认为单纯利用它就可以发现设计的捷径。然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是技术因素是艺术构想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则创新思维属于艺术设计的灵魂。相对于绘画艺术来说,艺术设计的抽象性与简约性非常突出,其把个人意图转变成具有设计特性的可视形象。这恰恰能够反映设计者的能力,同时这还属于设计的根本。设计的要素主要涉及到设计形象丰富的创造性、想象性,形式美与艺术的感染力。要想培养设计能力,必须先构筑稳定的美术基础。美术基础是为了开发人们的动手、思维、创造能力,实现从构想到实践的目标。美术基础是其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方法,主要涉及到对造型能力与观察方法的培养,训练模仿与动手能力,培养设计思维与审美能力等。强调美术的基础性质是培养专业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开发学生实践与思维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片面地把它看做是某种固定的绘画表现形式。重点把握下列几方面。第一,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绘画模式彻底打破,加强对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结构是素描基础的关键内容,在实践中应用打散等构成因素,可以进一步开拓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利用色彩训练,使他们以绘画语言来对自己的设计构想进行表达,使他们可以轻松地把构思上升至艺术层面。另一方面,色彩、素描的学习方法同样还是积累设计知识的有效渠道之一。第二,构建创新思维的训练理念,在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美术基础训练过程中,让他们自由思考,扩散思维,努力探索多样化的表达。课题设置过程中,积极将传统形式打破,摸索符合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的训练主题,勇于表现各种新的观念与方法,通过艺术实践来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的探索性的思考力不断提升。第三,坚持以创新教育为主的理念,形成多元化知识结构。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自身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可以对学生产生刺激,使他们以老师为榜样,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当构建起新的审美评价标准,将传统评估模式的绘画倾向的权威性、支配性、单一性适当弱化,强调审美评价的独立性、动手能力等,充分调动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来自综合学科的基础
作为一门涉及到诸多领域知识的应用性学科,艺术设计的基础是艺术的审美能力与知性,其次是培养设计思想、表达意图,最后是使个人的设计概念得到实现,这同样属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宗旨。现代设计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追求艺术与人的完美结合,使我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作为艺术和科学的边缘产物,设计往往会被业界专家人士所重视,它将成为科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的联结点。这样就对设计师的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今后,设计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修养,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基于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将设计升华为具有艺术特质的文化产品。所以,设计者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首先,设计者的艺术素质。对于设计师来说,如果想表达个人的创意,必须使用到图纸与模型,要是不具备良好的绘画造型的基本功,则根本不能有效表达个人的设计意图,并且还不能使设计由构想的层面上升到实践的层面。或许部分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当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以及各种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手绘的设计表现方式已经过时,值得肯定的是,这种认识过于片面。要想养成良好的艺术素质,一定要学习美术基础,绘画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使作者的艺术品质和感受力得到锻炼,而且还属于设计创新思维养成的有效途径,是审美素养提升的必由之路。现阶段,设计者之间的竞争,并非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力的竞争,而是艺术创新思维能力的竞争,是艺术表现能力的竞争。其次,设计者文化知识的积累。尽管文化知识能够通过书本获取,也可以通过模仿已有设计作品中获得,然而,单纯依靠这些根本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师。这需要在长时间的持续学习中积累经验,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对设计对象反映出满足现代文明的需要,充分反映出生活的积极意义。再次,设计者的技术掌握。优秀的设计离不开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艺术修养与设计专业知识的积累,应当掌握自己设计产品的制造工艺与机械结构,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全面掌握各种新产品加工工艺,应当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综合设计统筹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产品。除此之外,成功的设计必须随时注意市场的需求动态性,同时展开深入的调研,作出准确有效的预测,应当善于汲取优秀设计的精华,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更好地作品。
三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
设计的要素主要由审美、结构、技术、材料四者构成。就设计作为造物活动的过程来说,其仅仅具有一个核心要素,即创新思维,审美的、艺术的、技术的创新思维。对于设计师来说,只有拥有熟练的技巧、良好的艺术素质,才会拥有良好的创造思维与设计能力。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设计方法日益发展完善,著名设计巨匠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在今天依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设计史的发展、设计的形成进行分析,自古至今,设计始终深深扎根于艺术之中,两者紧密相连,而艺术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然而,伴随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种片面地注重技术方法,不注重艺术创新思维的苗头逐渐开始在设计领域萌发、蔓延。毋庸置疑,设计肩负着赋予产品美和实用功能的使命。信息化的发展使各种设计资源能够充分共享,要是设计师不具备审美的趣向,丧失了艺术创新思维,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他所设计出的产品的个性化特征会随之而逝,设计同样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过多的注重技术会导致设计风格呆板、机械、没有历史感、没有感情,并且还会在很大产生影响到艺术性与审美性。当今社会环境非常复杂,同时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职业技术教育的课题与任务同样愈发具体,其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学会以敏锐的洞察力来观察身边的事物,以敏智的头脑来思考身边的各种动向,从设计的思维角度,发现身边还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那种改善,以有效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今后,设计师需要时刻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注意力,善于追根究底,积极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善于把握各种细节,演绎成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形成新的设计创意。所以,设计品质优劣的关键,是由设计者对艺术、文化、技术的整体把握所决定,其品质主要是由思维的创新所决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需求型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设置艺术设计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而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应当将创新思维的培养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而且要形成常态化,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兆卓,刘海英.应试教育背景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实用性创新教学探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24:189-190.
[2]沈杨.职业教育与艺术教育双轨并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索[J].求知导刊,2015,04:82-83.
[3]胡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7:162-164.
[4]徐向东.职业学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J].科技与企业,2013,17:22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2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旨在将一些最新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让他们用技术去武装自己,以便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由于职业教育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有些方面需要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甚至还需要教师创建特定的环境才能够很好地理解它们。
1 在职业教育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都是教师拿着课本和粉笔,通过黑板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会把学生需要做的事情都规定好,并在合适的时间安排他们去做这些事,每位学生需要参加的所有活动,教师都会有相应的安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都是被动地接受,没有机会表现出自己的想法。然而,现在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拥有叛逆心理,尤其是那些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独立的人生观,却一直生活在他人安排好的生活中,并承受着来自于家长、教师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这时,他们就会非常厌恶原先的生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由,更重要的是这种环境下的生活会让他们感到压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多的新鲜事物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学中,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让每位学生得到充足的自我思考空间和表达自我想法的机会。
2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2.1 表现形式多样化
当前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它能为现代教育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技术支持,把学生带入一个声音和图像共同作用的世界,把那些抽象化的知识变得具体化。用多媒体进行职业教学,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能够把各种事物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还能够把事物的本质剖析清楚。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这样即使学生在教学中遇到难题也能够轻松地解决掉。
2.2 信息资源非常丰富
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资源,对互联网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是每位现代教育人员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网络上的信息量是非常庞大的,这些信息能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教学方案,而且还能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教育的职业动态和发展方向。将教学的范围局限在课本内不能教育出更好的学生,只有让学生学到和看到更多的相关信息,才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学习平台。
2.3 模拟真实的实验
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在讲课过程中部分必做的实验,可能都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完成,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有一定阻碍的,因为学生光靠教师的口头描述而不去实际操作是很难掌握好这些知识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整个实验的过程详细地展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了解整个实验的全过程。例如,在《模拟护理技术试验与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每一章教学过程中,都让学生自己安排和调节护理技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由于实验条件和环境比较有限,导致有些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甚至有些数据是相反的,引进信息技术,可以顺利地完成一些常规实验条件下所不能完成的实验,从而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4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职业教育技能的更新
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目标中提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高低将会更多地取决于其开发、管理和利用人力资源的能力。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更好地与企业实践结合在一起,并且在实际训练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设置也要与企业和行业的背景相结合,并对校企合作给予高度的重视,突出合作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特点。其主要做法就是,利用相关医疗机构提供的资金和机械设备来建立实训基地,从而将教学活动和技术推广、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以更好地实现实习、实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职业院校还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来为学生讲解一些案例,使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到医疗实践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企业更好地衔接在一起,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3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已经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打破,由于多媒体教学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了教师的教学,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给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方法。所以部分教师会产生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的想法,以至于用一些机器去代替教师的讲课过程。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的话,不仅不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过分地依赖信息技术,而不能真正地去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地丧失自我学习的能力,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除此以外,学生不能按照既定的计划去接受学习,这样也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情况。
4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和相关的专业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好地进行,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但是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分半的,因此,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做到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日渐凸显。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者,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着更高的能力需求。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师资队伍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应如何改善提高。
一、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基础
要想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首要因素就是要重视践行者——信息技术课教师。教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者,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保证,他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规划组织、课程教学、教材编制、资源建设、教学评价、总结研究、合作竞争、榜样激励。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找准认清自身定位,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崭新角色——终身学习者、学生学习的导师、同事、师生间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和开发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
信息技术课教师首先应该具有管理能力,包括对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对学习资源的管理主要是指计算机房、教师机器、校园网、电教媒体等基础设施硬件的管理,这是促进信息技术应用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等,这是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其次,为了提高其他教师和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应具有宣传和组织能力。目前普通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还很低,相当一部分教师现有的信息能力还不足以保证其在现代教学中游刃有余。他们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一方面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更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他们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在全校员工中掀起学习之风,组建学习型组织,争取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培养能力为主
计算机的发展是迅速的,软件的更新换代也非常之快,而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则是日积月累和需要下功夫培养的。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应以教授知识为辅、培养能力为主。 信息技术是工具,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不应该等同于计算机课,课堂教学绝对不能演变成介绍某一软件技术的讲座。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应该侧重的是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学习效率、与他人交流、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创造知识产品,关注的是学生把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知道用技术能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后运用于实践并有切实的成果。因此课本在编排中应多考虑后者,减少软件技术的教授内容,增加形式多样的练习,增加学生合作交流研究的内容,给学生合作创造知识产品的空间、时间,增加学生自我以及协作处理实际问题的内容编排等。
三、让学生学会综合使用信息技术
我们教授信息技术的目的不是学会使用软件,而是要有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包括外围的其他设备来提高自我的创作能力,弥补自我的技艺缺陷,促进自我的课程学习。所以我们应该增加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的课程,让学生自己或合作完成几个作品或者几个工作,可以让他们选择网络、摄像机、照相机、扫描仪、书籍等等一切可以搜集信息的工具来协助他们。通过这样的教学,相信不仅能增加学习的乐趣,而且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和处理能力。
四、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课程整合
从目前来看,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关键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处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时,要关注它的学科交叉性以及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并能实现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或真实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应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参考文献
[1]解月光 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一、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采用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等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及其他的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输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的介入使“书灌”变成了“电灌”,并没有引起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那么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又是怎样的呢?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作为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确定以下教学内容步骤
课前先深入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因为有些学生或自学或通过其它途径已了解或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确定的教学主题,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希望能通过课堂教学获取教学主题相关知识的深化;而有些学生则对这些知识内容的了解可能是一片空白。比如在“中文Windows98操作系统”一章中有些学生已经学会了Windows98的基本操作,但是对“操作系统” 、“文件夹”、 “文件”等的概念却搞不清楚。对了解到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学生层次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上的制定。即将一节课的知识分成几个层次:基础、提高。因为Windows98操作系统提供的一种可视化操作,它的基本操作如“打开文件”、“文件复制”……,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掌握的,而这些又是以后课程必需的基础,所以我将它归入基础部分;而"资源管理器"则涉及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就相对难了些,我就把它归为提高部分;仔细分析知识点,基础部分中找重点,比如有些部分可能学生们会不甚重视或者对在了解学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提高部分则挖掘基础。制定学习任务,创设问题。
四、教学过程中的设计
【关键词】高职高专 学校教师 信息技术 能力培养
教育作为世界各国发展其综合国力之根本的一个领域,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的环境,信息化将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信息技术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应是全方位的,即运用于学校教育、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科研及其指导等工作中、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是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关键。
一、实现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关键问题
(1)构建信息教育的平台是信息技术能力之“根”。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切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加强师生信息化的素养是培养信息技术能力之“本”。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定格在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一中心议题上。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与结果。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载体的信息开发、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呈现、信息处理的综合及其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提升为同学生、教材、教师并列的教学过程构成要素,将传统的主要素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为和谐高效的四要素,形成真正的学生主体性的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本中心”的全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备课、上网查阅教研资料、用网页等形式编写教案,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效率。利用信息作为手段,可以超越传统信息呈现的教学内容,快捷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组织各类协商、讨论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练习和测验,可实现计算机软件对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减轻教师负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二、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1)专家讲座。通过专家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向全体教师讲述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发展趋势及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等问题,使教师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树立信息教育意识,自觉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方法。
(2)观摩学习法。教师通过专家讲座和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有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的需求,但在实践上如何操作则需要有一些具体的课例来做指导。对于大多数教师讲,如何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到开展教育信息化比较成功的学校参观学习,再组织本校教师开展教学示范研讨活动,从而使更多的教师自觉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3)培训集中法。组织系统而实用的信息技术培训是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学校中组织诸如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课件的制作与加工、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策略、数据库开发及从网上获取教学科研信息的技能、与计算机使用有关的法律问题与道德问题之类的培训班显得十分必要。培训时应讲练结合,以教师的操作练习为主,同时落实有关培训制度,以保证培训的质量。
(4)环境养成法。学校还应通过校园信息化建设,营造一种信息化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工作中处处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这样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5)课题研究法。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球的教育新课题,如何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来改进教学,它需要广大中职教师开展创造性的研究。通过小组或个人形式的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时代的学与教,有助于教师信息能力的创新。
三、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应具备的基本信息能力
(1)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在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中,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纷纷进入教学领域,传统的师生口耳相传式的教学将不断弱化,而计算机和网络等新的信息技术将更多地出现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例如可用WORD进行英语写作或作为排版软件用于制作电子简报,用EXCEL教数学等。另外,数据库的应用培训是网络时代教师的重要技能,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网上资源搜索机制,也有利于开展探究式教学。
(2)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对信息时代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同时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授业”的职能将被淡化,一种新的基于资源型的学习模式将要成为重要的学习模式。在基于资源型的教学模型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问题或一个疑难情境,让学生根据问题搜集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网络等获取相应的信息,以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减少学生浏览信息的盲目性,提高资源型学习的质量。因此,从表面上看,这种基于资源型的教学模式教师似乎比较轻松,但其实对教师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更高。
四、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原则
(1)分层次原则。在确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上,应考虑到教师的年龄、任教学科及信息知识水平等特点。从普及层面上讲主要针对一般的教师,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当前信息教育及普及的需要。经过信息技术培训,达到一定的水平。从提高层面上讲主要针对信息科学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其目的在于培养信息学科的带头人。要求他们具有更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并能够根据这些教学设计开发出各种科学软件和网页等。
(2)设施建设与教师培养同步原则。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不单是提高理论和改变观念的问题,还要培养实际操作的技能,因此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时,学校应提供必要的硬件保证,让教师接触到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在实际操作和使用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3)制度约束与自觉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由于观念和在教学中已形成的惯性,教师往往并不热衷于接受培训。为了保证教师培训效果,学校必须制订必要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定要求教师接受培训。例如可以在培训管理制度中建立成果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对通过培训学习能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成果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把培训考核与教师工作实绩结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职业教育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其规模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8年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中职和高职总的招生人数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尽管职业教育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但从总体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教学规模、质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型人才的需求,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不足。
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教学体制的改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教育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技工和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更加需要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改革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在网络化环境中开展技能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专业课教学的整合,对于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几点问题
随着2004年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但是,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具体分析有如下几点:
1.课堂管理失控。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课程改革以来,为了体现“学生主体”理念,我们提倡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发挥思维的主动性、活跃性和创造性。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让学生“自由”过了头,造成课堂管理失控,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优势,效果反而更差。
2.换汤不换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天盖地的展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展得如火如荼。于是教室迅速变成了多媒体的天下,教师原来精心备课的笔记变成了打印的教案,原来的板书也被一张张精美的投影片所代替。但是教师继续站在讲台上按照一贯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使命,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角,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多媒体设施仅仅是代替了黑板和粉笔的作用。但这也是信息技术在目前很多教学上的应用现状。
3.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多媒体课件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角。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以多媒体为中心,为课件而教学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样一来,在教学中往往顾此失彼,扰乱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常常是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技术的优势完全没有体现。多媒体课件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舍本逐末,喧宾夺主,收不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导致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的累赘。
还有些教师觉得制作多媒体费时、费力,便从网上下载或购买一些现成的多媒体课件,不加修改,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的学生,便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么一来,教师的思路就很容易被束缚在别人的思维框架内,不利于教师开拓思维、提高教学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职业教育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地融合与主动适应。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1.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取代教师的知识传授。技术是为支持教学而服务的,整合不代表技术的滥用、误用,更不能用技术来取代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关键,最终要看技术能否用得恰到好处。所以,教学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先看看拟采取的技术是否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技术是否是教学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技术用法是否增强了教学效果。如果是,应大胆放手地使用;否则应放弃使用,不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不能为了应用而使用。目前,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且富有实效。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作为教学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教学目标、内容、对象等要素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使各要素按照各自的特性有机协调地对应起来,才能发挥整体的功能特性。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正确选择、熟练应用各种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尽量避免为应用而使用的问题,使信息技术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最优化。
关键词:郫县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46-02
一、郫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概况
郫县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位于成都市西北近郊,公元前314年建县,迄今已有2300余年历史。全县幅员面积437.5平方公里,辖15个镇,总人口50多万人。
郫县职业技术教育起步于1982年,这年举办职业高中班。1984年友爱职中正式挂牌,1985年郫县五中改校并命名为县职中。2003年10月24日两校合并并经市教育局批准,正式命名为“四川省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分设友爱校区和安德校区)。2003年11月13日,学校通过“四川省校风示范校”评估,14―15日,由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又对友爱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国重”评估验收,于2004年3月16日由教育部命名,5月28日由省教育厅授牌,正式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中。
2004年10月起,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市教育局领导的具体指导下,率先在友爱校区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在安德校区进行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两个校区将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2005年5月27日,安德校区正式与“丑小鸭集团”联合办学并挂牌为“成都西部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成都市第一所从公办学校分离出来独立设立的一所民办职业学校。
2007年3月,“丑小鸭集团”退出联合办学,经县编制办批准,将“成都西部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省郫县安德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政府举办的一所中职学校。2007年11月,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创建省级文明单位获得通过。
郫县职教资源丰富,专业涵盖面广。目前郫县拥有各类中职学校10余所,按照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划和安排,有5所中职学校纳入郫县教育局管辖,其中公办中职学校2所(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郫县安德职业技术学校),民办中职学校3所(四川托普计算机职业学校、成都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经济管理学校)。这5所学校共有教学班132个,在校中职学生7000多人,开设有包括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园林规划与设计、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业与民用建筑、印刷技术、经济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食品加工等专业。
郫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和该县职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郫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1.领导重视,指导思想明确,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规划思路清晰。郫县县委、政府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统领全县职业教育全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认真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的决定》和《成都市职业教育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深化“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以职教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实现职教资源的有机整合;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郫县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以“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为目标,全面提高郫县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
长期以来,郫县十分重视对职业教育的建设。2007年,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新建1800平方米的机电实训基地,新购价值150万元机电教学设备。2008年又新建成33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两年共投入资金500余万元。2008年,启动安德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继新建校门后,2008年底启动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楼建设,共计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同时,购置汽修等教学设备等,预计投入资金850余万元。
长期以来,郫县始终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脉搏,“立足郫县,服务成都,辐射四川”,把发展职业教育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培养输送了大批实用性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2006年郫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本结束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县教育局又把2007年确定为“职教发展年”,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列入郫县教育事业的两项重点工程之一来抓。
2.立足破解“三农”难题,坚持把职业技术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例如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出了面向市场设专业,服务三农调模式,挂靠高校求支撑,联合企业壮实力的办学新思路。该校也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这所农职业中学的办学理念是,把学校打造成立足农业现代化,适应农村现代化,服务农民市民化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培育成;辐射全县各村镇的职前培训,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的示范点。该校一直承担郫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学校既培养大批知识型、技能型新增劳动力,又开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长、短班,为全县各部门、各镇提供职业技术培训所需要的技术支持。近三年来,学校先后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500余期,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6504人,成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头堡。2003年,学校挂牌成立了“郫县科教兴农培训中心”,利用各镇成人学校建立起19个协同培训网络,对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培训。去年一年就培训农民12460人,对外输出劳务1142人,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
3.在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调整上,突出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的特色。为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确保专业人才规格和确保财政补助资金的合理利用等基本原则,成都市教育局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对该市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进行全面清理和审核,原则上一般学校专业开设不得超过5个,“省重”以上学校开设专业不得超过8个。经清理审核合格后的专业在今年方可招生,并纳入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券享受范围。郫县友爱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2009年招收了12个中职专业,按规定2010年将控制在8个专业。校长赵洪理解“此次专业清理”是用政府的调控手段来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学校专业水平,“一个学校的专业多了,很容易在师资和设备上出现不足。”“各个区域应该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专业”。友爱学校经调研和反复讨论,确定农类专业为学校特色,淘汰“文秘、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这三个专业,招收机械、电子、园林、工业美术、幼师、财经、旅游、计算机这8个专业。
4.整合教育、劳动、农业、人事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优化结构和布局,构建起层次清晰、体系完整的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具体承担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成人科学文化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各类短期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区教育、统筹管理乡(镇)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等任务。把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成为职业学历教育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成人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社区教育中心,同时成为未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培训和就业服务中心。郫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建职业教育集群1个,友爱职中和安德职中融合为“一校两区”,组建郫县职教集群,并整体加入成都职教集团。同时对接现代工业港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以两个校区的专业调整为纽带,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校企合作等方式,与成都技师学院、托普计算机职业学校、成都铁路工程学校等驻县职技学校合作办学,资源共享。
5.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例如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实践了几种新的办学模式,分别是:(1)“学校+基地+农户”模式,即学校依托农村各类专业大户、种养殖大户,建立培训示范点,组织离土不离乡的农民“零距离”培训,目前已在全县建立了以专业户基地为示范的培训点200多个,促进了全县“一村一品”的形成;(2)“校企联合”模式,即学校与30多家企业挂钩,面向青年农民开展各类短期务工培训,目前已向30多家企业推荐就业1456人;(3)“行政挂钩”模式,即学校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外事办联合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对口培训,输出到阿尔及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出国务工人员达300多人。
6.推进“三教统筹”,加快实施“社区职业教育工程”,加强对新生代农民的培训,探索对义务教育阶段后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农民子女进行延长一年的免费职业教育,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郫县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形成社区比较完善的教育网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郫县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实作场地的优势,由各镇社区学校组织有学习意愿的城乡劳动力到校培训。到目前为止,已为郫筒、唐元、红光、花园、友爱等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11期,培训学员1039人,先后开设有电工技术、焊工技术、园林绿化、计算机操作技术、家政服务等专业。
7.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郫县农村发展局围绕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珍稀食用菌、优质粮油等四大主导产业以及“一园三带五大基地”产业布局要求,本着“市场需要什么、产业发展缺少什么、农民需要学习什么就开展什么培训”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选送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到川农大、川师大、技师学院和县内各类教育机构进校深造,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采取“人才+基地”、“人才+项目”、“人才+资金”的1+3的办法,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相结合,做大做强农村实用人才领办企业(基地)规模。通过专业教育培训、基地实习、先进考察等多种形式,系统学习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农业新技术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营销、畜牧兽医、畜禽养殖新技术和疾病防治、农机推广、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和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一批农户满意、农业企业满意、社会满意的管理人才和农业技术骨干,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例如,郫县是“中国盆景之乡”,为打造郫县花卉品牌,县农业局在全县19个镇开展花卉专业培训,招收学员1308名,其中绝大部分是村社干部和农村党员。通过开展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了全县花卉种植水平,扩大了种植规模。
8.利用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好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成人教育产业项目示范基地,加强社区教育服务站建设,以便增强社区教育工作的力度,并将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据统计,2007年全县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3436人次;开展各类短期培训44767人次;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746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11468人次,技能性培训6278人次;培训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64人,其中教育部门单独转移就业616人;开展创业带头人培训16期,培训学员489人;各镇中学与镇成人校对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4028人;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率达100%,建立社区教育示范点(社区教育服务站)10个,超额完成了年初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1)围绕城乡一体化统筹工作,开展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2)抓成人教育产业项目示范基地建设,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3)抓成人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化项目的推广,发展农村经济。此外,当地还依托成都市大众培训中心、西南交大培训中心、四川天地职业学校、互惠超市集团培训部等培训机构,利用他们师资、设备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举办引导性培训班52期,培训学员8752人;技能性培训46期,培训学员4818人。进一步促进了郫县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成人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本文系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2008年度立项资助课题(项目编号KY0831003)《郫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郫县教育局.郫县人民政府关于职业教育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
2.郫县教育局.郫县职业教育发展及规划.
3.郫县教育局.郫县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4.郫县教育局(执笔:胡锡全,郭维佳).《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5.郫县教育局.2008年郫县成人教育工作总结.
6.郫县教育局.2007年郫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总结.
7.郫县教育局.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年鉴(2007卷).
8.郫县教育局.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年鉴(2006卷).
9.郫县劳动局.郫县人民政府2008年城乡充分就业重大决策目标完成情况汇报.
10.郫县农村发展局.郫县扎实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
11.郫县农村发展局.郫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2009.5.26
12.成都中职校.今年专业大“瘦身”.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2010.1.12
13.以强带弱.郫县学校“集群作战”.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2009.7.6
14.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成都日报,2006.12.21
15.当攻坚“尖兵”,推进职教又好又快发展.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2009.5.25
16.发挥职业院校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省略/ShowNews-629.ht
一、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直观生动,易于理解,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传统教学的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技工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加之学生的理解、思维、想象等能力较低,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提高教学质量及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难以达到。而信息技术的运用提供了极好地解决途径。直观,生动,易于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如教师在黑板上讲红烧鱼的做法,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费劲辛苦,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利用直观的教学,学生一目了然,易学有趣,师生欢迎。
2.积极参与,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传统教学方法的最大缺点是效率低。每一个教学目标、每一项教学任务都需要教师一一去认真说明强调,学生仔细记清,费事耗力。但是,利用信息技术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有充裕的课堂时间进行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分组学习,谈论、合作探究、实验验证、协作完成各项任务,各小组学生充分发挥,通力合作,既体验了合作的快乐,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3.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信息技术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在互联网上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突破时间空间局限,与同学老师交流探讨,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取更多课本上没有、教师拓展不到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创新性地提出自己的新设想。
二、问题及对策
1.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忽视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应用,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信息技术应用,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说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并非所有科目任何内容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 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不顾时机是否恰当,滥用信息技术,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简直像是信息技术展示。结果,刺激了学生的兴奋,图了个热闹,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反而丧失了课堂教学的严谨。
所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要结合职业院校学生身心状态,根据课程授课需求,内容特点,做到授课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有的放矢,适当运用,避免滥用。
2.一味追求“技术含量”,教研成果比赛偏离方向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看它的实际效果,并不是比较这堂课运用了多少计算机技术。只要能达到预期效果,手段方法越简单越好。普通简单软件可以,就没有必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尤其是每年进行的教研成果评比活动中,有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不注重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方法是否适当、教学效果是否优良。结果是谁的作品做得花哨,成绩就会好。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
因此,这样的评比活动,违背了比赛目的,难以达到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而是应该通过相互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合理恰当运用科学手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过分夸大信息技术效果,忽略教育教学的核心
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要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引导培养学生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认为,不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就没法上课;不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就讲不出好课。其实这种看法是过分夸大信息技术效果和功能,忽略教育教学的核心,违背了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方法,都要处理好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的东西,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更是应该重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中不能单纯为了使用而使用,应合理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实现信息技术的功能,努力达到教学效果最优。
哈尔滨现代医护卫生学校
哈尔滨现代医护卫生学校是由哈尔滨市教育局审批、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教育厅备案的全日制统招中等专业学历教育学校,学校代码6832。开办的护理专业经过黑龙江省卫生厅和市教育局、省教育厅审批。与黑龙江科技职业学校、哈尔滨幼儿教育职业学校、黑龙江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黑龙江城市职业学院一同隶属于黑龙江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团。学校实行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纳入省教育厅、省招生办计划内统一招生。是全省实力雄厚的正规中职办学团体之一。
哈尔滨市职工医学院
哈尔滨市职工医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北国名城哈尔滨市中心,交通十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