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空间安全意义范文

网络空间安全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空间安全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空间安全意义

第1篇:网络空间安全意义范文

关键词:网络空间安全防护体系;关键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当前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网络空间信息安全风险。针对这一情况,我国相关部门形成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网络空间安全进行规范。除了通过法律手段对相关群体的行为进行规范之外,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也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充分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以此对整体的信息安全水平进行提高。

1网络空间及网络空间安全的概念

在网络空间所指的是依托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构成的网络体系,该体系之下包括了常见的互联网、典型网络和相应的计算机系统等,同时也涵盖各类工业设施之中的控制系统和处理系统等。在2016年我国相关部门对网络空间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认为网络空间所指的是以现有的互联网、通信网、计算机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所共同组成的信息系统,该系统是以磁、光、电和相应的量子介质,对不同的机器设备进行连接之后产生的虚拟空间。在明确网络空间的概念之后,则可以对网络空间安全的概念进行界定。网络空间安全所指的是,处于网络虚拟空间之中的各类信息的安全[1]。由于网络空间之中不存在明确的边界,以及没有集中控制权威的特征,因此任何处于网络空间中的个体均可对开放的信息进行访问和利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导致信息的滥用以及对信息的安全产生威胁的现象出现,而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就是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具体信息的安全进行保障,确保网络空间利用的有序化和合理化。

2网络空间安全体系

当前相关的研究之中已经针对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在后续的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阶段,可以通过对这些理论模型的研究与分析,形成符合当代我国网络空间发展需求的安全体系。以“四横八纵”网络空间安全层次模型为例,在该模型之中对网络空间安全体系进行了层次划分,认为当代的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可以从设备层、系统层、数据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来进行具体着手,在相应的安全层次之中,均存在差异化的网络安全问题,要实现对网络空间安全的有效保障,就需要从这些层次的安全问题入手从而达到保障目标。同时网络空间安全的研究领域按照不同的安全需求,又可以划分为网络信息安全、信息保密、信息对抗、云安全、大数据安全、物联网安全、移动安全和可信计算等方面。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提出,在网络空间安全体系的四个层次基础上,形成贯穿全部安全层次的安全体系模型是进行当代我国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的方向。依托这一模型,在进行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设备指纹、硬件身份认证、云计算等环境的建设,将能够极大地提升网络空间的安全性。除了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建设,以推进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之外,对人才的培养也是当代我国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的关键内容。由于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所涉及的学科较多,涵盖数学、计算机、信息通信、物理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的阶段也需要对当代我国的相关教学的学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从而为后续的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输送充足的人才[2]。通过对相关理论和研究方向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云安全、隐私保护、数据可信、安全防护、内容安全、信息隐藏和大数据安全等。而为实现对这些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从网络空间的物理层面、信息传输层面和软件应用层面进行相应的安全保障。同时为了确保我国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的持续性推进,需要从多个学科的人才培养入手,确保相关人才具有较强的网络空间安全意识、形成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

3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的关键技术分析

3.1物理安全威胁及保障技术

物理安全是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最为基础的内容。网络空间的物理安全层次所指的是为信息传递、处理提供节点的硬件设备,在对这一系列内容进行保障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避免其出现损坏和非法篡改、访问等问题。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主要可以采用相应的冗余备份和容灾手段来避免非正常损坏和威胁对硬件设施的正常使用过造成影响,确保网络信息各个连接节点的安全。其次,当前的网络信息传播主要是通过电磁波以及电子来实现,如果在其传播过程中相关的信息出现泄漏,并遭到恶意利用,则将导致网络空间的信息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针对这种情况,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通过采用电磁波检测和屏蔽技术能够达到保障信息安全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应用电子对抗技术来对发生的电磁波泄漏现象进行反制。最后,网络空间安全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芯片安全,当前相应的网络空间信息的形成与处理均需要依托高质量芯片来完成,这一现象决定了芯片制造商在网络空间安全之中的地位不可被取代,要保障芯片安全,在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需求之下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于芯片产业的投资,从而增强整个硬件系统的安全。

3.2信息传输威胁及保障技术

在充分保障网络空间各类硬件设备的安全之后,信息传输安全成为整个安全体系建设的关键内容。信息的传输是连接网络空间物理层和应用层的中间环节,在该环节之中存在多种传输模式包括有线、无线和演进中的网络体系等,这些网络体系形成的根本目标在于对信息进行有效传输,并保障其安全。在推进信息传输安全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重的是当前网络自身的安全,通过针对不同的信息传输需求进行相应的信息传输安全协议设计,将能够有效地保障网络自身的安全。从当前的信息传输技术发展之中可以看出,诸如工业控制网络、5G网络和SDN网络等的出现,相对于以往能够更好地对信息传输网络本身的安全形成保障。其次,信息传输过程中访问控制也是确保信息传输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访问控制是用户在对信息资源进行访问的阶段,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的一种方式,通过有效地验证用户的身份,并对访问行为进行授权,将能够避免恶意访问对信息造成的威胁。目前在信息访问控制方面已经形成了包括DAC、MAC、RBAC等一系列技术,相关的技术在应用阶段可以针对不同的访问需求进行验证与授权。随着当前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的访问控制需求也随之产生,并形成了新的访问控制方案。网络攻击对信息传输安全影响尤为直观,这一安全威胁的主要是由于非授权进入现象导致。相关网络攻击行为主要会针对被攻击网络或系统的安全缺陷,最终可能导致用户无法正常地进行信息的利用。网络攻击行为在当前可以分为Sybil攻击、SQL攻击、Dos攻击或DDos攻击等,不同的网络攻击方式针对的对象也存在差异,针对这种现象,在网络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强化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和入侵检测与防御是防范攻击的主要手段[3]。

3.3应用威胁及保障技术

应用层直接面对用户,当这一层面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将导致用户的整体体验降低,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利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应用层的安全威胁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工业控制系统等层面。首先,操作系统是保障相应的计算机系统正常使用的关键,要保障操作系统安全主要需要从相应的安全系统开发技术和操作系统安全增强机制建设两个方面入手。相对操作系统而言,应用软件具有更强的丰富性,其所面对的安全问题也更为多样,在以往的生产生活之中,各类计算机病毒是导致计算机软件产生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针对这种现象,充分地应用恶意代码检测、软件检测与安全评估等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潜在的安全漏洞进行把握,并有针对性地对当前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修补,有鉴于此,在后续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加大对这些技术的应用力度。此外,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也是当前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内容,当前的工业控制系统面对着蠕虫、木马和计算机病毒等的威胁,影响到实际的工业生产。针对这一系列现象,采取远程访问控制技术、漏洞管理技术和异常检测技术等,可以强化对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达到保障其安全的目的。

3.4数据与信息安全的保障

数据与信息的安全保障过程中,可以主要从云安全、隐私保护、有害信息防护和大数据安全等多个角度来进行加强。从云安全的角度来看,随着当前云计算技术的出现,用户对其的使用范围、程度均不断加深,这种情况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安全威胁的出现,要实现保障云安全的目的,就需要相关单位对这种新技术进行相匹配的技术规范、法律法规建设。隐私保障则可以通过对、混淆和流处理等匿名技术的应用,从而对用户在网络通信之中的匿名性进行保障,避免个体非法对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等关键信息的泄漏[4]。在有害信息防护角度,则需要重点进行非法、不可信的信息的屏蔽,在实现阶段,需要对相关信息以发现、获取、分析、引导、预警和处置的流程来进行控制,在技术应用方面需要依靠相关单位和部门从强化网络环境下的舆情引导与控制来实现。大数据安全所面对的问题包括用户隐私、可信度等,在确保障大数据安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匿名保护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来保障用户的隐私,强化大数据信息的可信度。

3.5深化网络空间安全体系的研究

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因此不断地强化对相关理论、技术的研究,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是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方法。网络空间安全涵盖的学科包括数学、信息论及控制论、密码学等后续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关单位和院校需要对现有的学科进行合理设置,从而保障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的人才持续供应。同时,由于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不断增加对相关研究的投资、政策引导力度也是极为有效和重要的手段。

4结语

信息技术目前已经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空间的形成促进了人类的交流,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同时网络空间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安全威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提高对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视程度,形成统筹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积极面对网络空间安全挑战的全局眼光,并依托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关注,实现完善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跃飞.计算机网络空间安全体系的框架结构及应用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2):41.

[2]汪猛,于波.5G时代网络空间安全防护体系构建探究[C].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2020互联网安全与治理论坛论文集.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信息网络安全》北京编辑部,2020:94-96.

[3]常利伟,李春雪,刘畅,等.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分析与建设途径[J].信息安全研究,2018,4(12):1083-1088.

第2篇:网络空间安全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安全;解决措施

1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1)数据资源具有开放性:人人都可以从互联网中信息,十分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毋庸置疑互联网技术近年得到了长足发展,内含的信息资源也呈现爆发式增长,问题就在于其相应的管理技术还未能跟上,机制不健全,也就不能很好地保护部分信息资源,造成用户信息泄露事故的发生。对此必须采取措施有效地管理信息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2)大数据应用范围广泛:全球化进程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不断推进,其中一个具体表现为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快速查询全国各地的各种信息。因此推动大数据时代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大数据在各行各业、世界各地的广泛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也提高了网络信息的危险系数,若是储存人们信息的数据库遭到黑客入侵,用户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其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不可想象的。(3)数据资源高度信息化:互联网应用于生活带来的便利越来越多,使得互联网领域用户越来越多,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都使用互联网,且这一比例在逐年增加,也意味着互联网用户信息储存量巨大,因此管理和保护众多资源信息更显得尤为重要。

2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安全所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网络管理不够严格:当今时代是智能化的手机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正得益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手机端APP数量越来越多,其用户量也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管理用户,软件开发者常采用实名认证法,收集有关客户的各项个人信息如姓名、手机号、身份证件号码等。但这一举措在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也容易造成纰漏,一旦软件后台出现漏洞,用户的私密信息十分容易泄露,因此,海量的应用也就造成了较大的信息安全隐患。计算机网络管理不够严格,是我国互联网用户信息泄露的一个重要原因。(2)不法分子肆意入侵:黑客是广泛存在于互联网背后,受雇于不法分子,通过不合法的途径攻击他人计算机,盗取网络信息以谋取自身利益的群体。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因此当自己的计算机遭到攻击时束手无策。黑客往往拥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但如果不把这种专业技术用在正途上,就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风险。(3)个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淡薄:人们往往只是熟练掌握互联网运用,而不重视网络信息安全,这归因于个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他们想象不到信息泄露对自身带来的危害,也无法预想之后所能产生的后果。而且生活中大部分人都高估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认识不到由于信息泄露所带来的风险。例如信息网络诈骗,作为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信息泄露现象,许多人都曾深受其害,损失金钱、名誉、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由此可见,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3大数据时代保护网络信息安全对策

(1)个人: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提高个体用户的安全意识即自我防范意识。任何时候都不应在网络上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应确保安全后再进行填写。密码的设置应该增强难度,且在不同APP或网页中采用不同的密码,提高个人信息的安全系数。浏览网页时遇到跳出来的陌生网址或广告,切忌随意打开,其中非常有可能携带木马或其他病毒,既容易使病毒入侵,从而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其次应在网络上、学校中、社区里等不同场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讲授安全防范知识,宣传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学校是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群体,应以多种形式使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并由此影响整个家庭的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2)法律:黑客数量的不断上升、信息泄露程度的加深,都与我国目前有关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十分欠缺有关。面对黑客在互联网上肆意妄为的依仗不合法的高超技术盗取用户信息以赚取利益的行为,国家有关部门必须不断紧跟时代制定更加详细、周密、严格的法律法规,让不法分子再没有可乘之机,使用户的信息安全得到法律的保护。(3)技术:除了个人安全意识以及相关法律出台的保护,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必须培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人员,定期接受培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当信息安全泄露问题出现时,这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能够从容应对,迅速找出问题并解决,将损失降到最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在数据的储存与传输过程中,防火墙体系是最为重要的屏障,它能有效的保护数据,在源头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最后,应当要在日常加强安全监测,做好日常维护。建立更健全的管理系统,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减少系统漏洞的出现。在日常监测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不法分子的攻击,可以及时进行阻止,更加周密地保护用户信息的安全。

第3篇:网络空间安全意义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随着全球的信息化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很多行业和领域都不断的普及和使用,计算机网络已经深深的融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当中。在企业单位、学校、政府等各界都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自身的办公、教育、科研等工作。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现代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加快了现代社会的生产效率。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全球社会形成了信息网络全球化的趋势。依靠大规模的互联网技术,世界各地都可以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自身的办公、学习、交流、处理金融事务等,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们渐渐的熟悉计算机网络,并且越来越依赖计算机网络进行工作和生活的同时,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逐渐的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最珍贵的资源就是信息,在使用计算机网络当中,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是计算机安全的重要内容。由于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其自身性质就决定了自身的安全很容易受到威胁。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如果出现安全问题,那么就会很容易的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失。在这个虚拟的互联网空间当中,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成为了计算机网络安全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计算机网络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工作,充满着很多难度。例如计算机网络会面临安全入侵问题,计算机网络会遭受黑客的攻击行为,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信息安全风险等其他风险,这需要不断的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进行加强和维护,更好的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行为进行防范。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利用有效的措施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维护和防范工作。因此,对于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可以有效的保护网络用户的自身财产和信息的安全。

1 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用户往往由于自身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缺乏相应的计算机安全技术,从而造成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和忽视,难以实现安全的使用计算机网络,从而造成自身信息和财产的损失。在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同时,没有对自身信息如身份信息、密码口令等重要信息进行保护,随意的泄露和共享,使自身遭受很大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用户忽视对计算机安全的管理,会使计算机极易感染相应的病毒,在感染计算机病毒如果不及时进行查杀和处理,则非常容易造成信息泄露和资料毁坏。由用户自身的安全意识不足,造成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计算机病毒和所遭受的网络攻击,也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互联网上,由于自身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产生了人为的恶意攻击行为的现象。在互联网上,某些在没有获得一定许可权限的条件下,对他人进行非法的操作,这些行为统称为黑客行为。黑客行为是计算机网络中信息威胁较大的行为。在黑客进行网络攻击时,会对用户的计算机进行恶意的控制,盗取用户的信息资料,造成用户的损失。计算机网络当中,由于组成计算机网络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所以计算机硬件设备造成的安全问题,也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中的重要内容。计算机硬件承担着信息的处理、传输、存储的工作,在计算机网络中属于最基础的地位,其工作情况直接影响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情况。在计算机网络当中,一些设备如果损坏或者发生故障,则很容易引起整体计算机网络的瘫痪,严重影响日常使用,同时造成信息和资料的丢失,后果不堪设想。在对于计算机硬件的管理与维护上,有很多管理工作都不到位,例如对机房的管理上,不注重维护机房干燥无尘的环境,不注意对无关人员的管理,使之随意的进出,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

2 维护与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措施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维护和防范工作有很大的意义,可以有效的减少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发生,从而提高用户信息和资料的安全,亦或在发生意外时,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维护和防范,首先需要对计算机网络用户的安全意识进行加强,做好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安全意识的培养工作。加强用户的安全意识,可以有效的使用户重视自身资料的安全,保护自身关键信息,从而提高对计算机网络使用权限的控制,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其次,在面对黑客攻击计算机网络时,要做好计算机修补漏洞的工作,减少由于计算机系统的漏洞所造成的黑客攻击行为。在日常的使用中,注意对计算机病毒与木马的查杀与处理,提高上网的健康度,保证自身资料的安全性。在对于自身资料文件的管理时,及时的做好备份工作,方式由于出现意外情况所造成的资料的损失。最后,在对于计算机的硬件管理上,要减少由于客观因素造成的计算机硬件损坏。并且,对于计算机网络中的关键数据进行多方面的备份,从而避免出现突况,造成的数据丢失等情况的发生,最大程度的规避损失。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较为复杂,各个部件都负责相应的功能,一旦其中一项出现问题,则势必影响整体网络的运行情况。在对于计算机硬件环境的管理上,要注意对计算机工作状态的检查,注意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湿度和温度的影响。在硬件管理上,对设备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避免人为的恶意操作,增加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网络化程度如此之高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如何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益处的同时,避免因为计算机网络造成自身的信息资料的损失,是互联网使用者应该关心的问题。计算机网络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在进行网络交流、娱乐、购物等等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基于计算机网络自身的特点,我们要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与维护工作。计算机网络用户应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在享受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避免自身的信息和财产遭受损失。

参考文献:

[1]丁国华,丁国强.网络安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

[2]潘智华.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第4篇:网络空间安全意义范文

关键词: 网络信息安全 黑客 病毒

一、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信息安全是指为建立信息处理系统而采取的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安全保护,以实现电子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换工具。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互联性、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及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再加上本身存在的技术弱点和人为的疏忽,致使网络易受计算机病毒、黑客或恶意软件的侵害。面对侵袭网络安全的种种威胁,必须考虑信息的安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网络信息安全分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层面。网络安全包括系统安全,即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安全;运行服务安全,即保证服务的连续性、高效率。信息安全则主要是指数据安全,包括数据加密、备份、程序等。

(一)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

1. 硬件安全。即网络硬件和存储媒体的安全。要保护这些硬设施不受损害,能够正常工作。

2. 软件安全。即计算机及其网络中各种软件不被篡改或破坏,不被非法操作或误操作,功能不会失效,不被非法复制。

3. 运行服务安全。即网络中的各个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能正常地通过网络交流信息。通过对网络系统中的各种设备运行状况的监测,发现不安全因素能及时报警并采取措施改变不安全状态,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运行。

4. 数据安全。即网络中存储及流通数据的安全。要保护网络中的数据不被篡改、非法增删、复制、解密、显示、使用等。它是保障网络安全最根本的目的。

(二)网络信息安全的目标

1. 保密性。保密性是指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个人或实体,具有只供授权用户使用的特性。

2. 完整性。完整性是指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被修改、不被破坏、不入、不迟延、不乱序和不丢失的特性。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攻击的最终目的就是破坏信息的完整性。

3. 可用性。可用性是指合法用户访问并能按要求顺序使用信息的特性,即保证合法用户在需要时可以访问到信息。

4. 可控性。可控性是指授权机构对信息的内容及传播具有控制的能力的特性,可以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以及方式。

5. 可审查性。在信息交流过程结束后,通信双方不能抵赖曾经做出的行为,也不能否认曾经接收到对方的信息。

二、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

1. 网络协议和软件的安全缺陷

因特网的基石是TCP/IP协议簇,该协议簇在实现上力求效率,而没有考虑安全因素,因为那样无疑增大了代码量,从而降低了TCP/IP的运行效率,所以说TCP/IP本身在设计上就是不安全的。

(1)很容易被窃听和欺骗:大多数因特网上的流量是没有加密的,电子邮件口令、文件传输很容易被监听和劫持。很多基于TCP/IP的应用服务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问题,这很容易被一些对TCP/IP十分了解的人所利用。一些新的处于测试阶级的服务有更多的安全缺陷。缺乏安全策略:许多站点在防火墙配置上无意识地扩大了访问权限,忽视了这些权限可能会被内部人员滥用,黑客从一些服务中可以获得有用的信息,而网络维护人员却不知道应该禁止这种服务。

(2)配置的复杂性:访问控制的配置一般十分复杂,所以很容易被错误配置,从而给黑客以可乘之机。TCP/IP是被公布于世的,了解它的人越多被人破坏的可能性越大。现在,银行之间在专用网上传输数据所用的协议都是保密的,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入侵。当然,人们不能把TCP/IP和其实现代码保密,这样不利于TCP/IP网络的发展。

2. 黑客攻击手段多样

进些年以来,网络罪犯采用翻新分散式阻断服务(DDOS)攻击的手法,用形同互联网黄页的域名系统服务器来发动攻击,扰乱在线商务。宽带网络条件下,常见的拒绝服务攻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网络黑客蓄意发动的针对服务和网络设备的DDOS攻击;二是用蠕虫病毒等新的攻击方式,造成网络流量急速提高,导致网络设备崩溃,或者造成网络链路的不堪负重。

美国司法部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近10年期间,82%的入侵者掌握授权用户或设备的数据。在传统的用户身份认证环境下,外来攻击者仅凭盗取的相关用户身份凭证就能以任何台设备进入网络,即使最严密的用户认证保护系统也很难保护网络安全。另外,由于企业员工可以通过任何一台未经确认和处理的设备,以有效合法的个人身份凭证进入网络,使间谍软件、广告软件、木马程序及其它恶意程序有机可乘,严重威胁网络系统的安全。

3.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专门用来破坏计算机正常工作,具有高级技巧的程序。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它具有隐蔽性、潜伏性、传染性和极大的破坏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的广泛运用,病毒的种类急剧增加。目前全世界的计算机活体病毒达14万多种,其传播途径不仅通过软盘、硬盘传播,还可以通过网络的电子邮件和下载软件传播。从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日常监测结果来看,计算机病毒呈现出异常活跃的态势。据2001年调查,我国约73%的计算机用户曾感染病毒,2003年上半年升至83%,近几年又不断增多。其中,感染3次以上的用户高达59%,而且病毒的破坏性较大。被病毒破坏全部数据的占14%,破坏部分数据的占57%。只要带病毒的电脑在运行过程中满足设计者所预定的条件,计算机病毒便会发作,轻者造成速度减慢、显示异常、丢失文件,重者损坏硬件,造成系统瘫痪。

三、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对策

1. 安全通信协议和有关标准

在网络安全技术应用领域,安全通信协议提供了一种标准,基于这些标准,企业可以很方便地建立自己的安全应用系统。目前主要的安全通信协议有SSL(TLS)、IPsec和S/MIME。

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为了保证网络路由安全性而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一个保护层。所有的内外连接都强制性地经过这一保护层接受检查过滤,只有被授权的通信才允许通过。防火墙的安全意义是双向的,一方面可以限制外部网对内部网的访问,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内部网对外部网中不健康或敏感信息的访问。

3. 访问拉制技术

访问控制根据用户的身份赋予其相应的权限,即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决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是否合法,当一主体试图非法使用一个未经授权使用的客体时,该机制将拒绝这一企图,其主要通过注册口令、用户分组控制、文件权限控制三个层次完成。

第5篇:网络空间安全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节假日留宿;学生管理

学生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近年来,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关注。据统计,学生安全事故中节假日留宿学生所占比例呈上升的趋势。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以女生占绝大多数的中职卫生学校。节假日期间,很多学生选择留宿学校,对她们的安全管理需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因此,必须加强留宿学生现状分析,积极排查安全隐患,注重安全意识教育,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她们的留宿安全。

1节假日留宿学生的现状分析

中职生的年龄大多在15~18岁,思想还不是很成熟,节假日回家是最普遍的选择。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职生选择了留校。经调研发现,节假日留校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是因为回家不便而留守学校的。这个群体一类是“有家不能归者”,即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无人。这部分学生选择节假日继续留在学校,可以解决生活起居等问题。另一类是“有家不便归者”,即家离学校较远,且家庭经济困难。她们选择假期留校,主要原因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可以节省路费,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又免受长途奔波的劳苦。二是因为社会历练的需要而留校的。进入中职学校后,很多学生就开始找兼职。利用节假日去做兼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兼职打工减轻了经济负担的同时,又为步入社会打下了基础。然而,大多数中职生选择的兼职为发传单、超市导购、收银员或餐厅服务员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还有部分学生则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既提高了社会认知能力,又增加了自己的社会经验,为自己未来就业做好了充分准备。三是因为学生性格等自身原因而留校的。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部分学生逆反心理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与父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关系紧张。这部分学生选择留校,希望在精神生活方面能摆脱他人特别是父母的约束,拥有自主决定权,享受自由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上网、玩游戏、外出游玩、与朋友聚会等。

2节假日留校学生存在的安全问题

2.1交通安全

留宿学生并非足不出户。她们要走出校园从事各种活动。学生们外出大多是乘坐摩托车或是搭乘坐公交车。许多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有搭乘三无车辆、逆行抄近道、走路玩手机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2.2食品安全

节假日期间,学生食堂只是部分开放,所提供的饭菜也比平时少得多。有的学生因错过了饭堂的开饭时间或嫌饭堂饭菜不好而到外面去吃。还有部分学生每天出校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或兼职,她们基本上是在校外的小摊点或大排档解决吃饭问题。学生们吃饭地点不固定,使食品安全隐患增多。因吃了不干净食品,导致身体不适的现象时有发生。

2.3网络安全

现代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学生是使用手机和网络最大的群体。智能手机和网络支付的普及既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给骗子提供了网络诈骗的机会。新式的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学生们的判断能力不高。节假日,更应该提醒她们对于陌生人的电话、索要手机验证码、手机中奖信息等要提高识别能力,不要随便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2.4心理健康安全

中职生的心理正处在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易受诸多因素如不良人际关系、学业挫折、经济困难等影响,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学家称之为“暴风雨时期”。假日留宿学生中有少部分人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她们不愿意见父母,留宿的主要原因是逃避现实、封闭自己。节假日期间,因为大多数学生都离校了,有些宿舍可能就只有个别学生留宿。对她们来说,孤独感增加,在偶发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2.5交友安全中职生的交友方式呈现出多元化。除了校园内、家庭外,她们还喜欢在社会上或在网上结交朋友。然而社会环境复杂、网络空间良莠不齐,认识的所谓“朋友”存在未知的风险。中职女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更容易受“网友”花言巧语的影响,往往背着父母、教师私下去会见“网友”。这就有可能导致财物被骗或人身受到伤害等。

2.6社会实践活动安全

部分学生利用节假日留校进行社会实践。而她们参加社会实践多数是通过中介、熟人介绍、自己寻找等方式在社会上谋求兼职。在此过程中,往往容易上当受骗,容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误入复杂社会场所或从事不法行动,造成不良后果。

3加强节假日留宿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3.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上述的许多问题都源于学生安全意识差。为了保障学生在节假日期间的安全,学校要高度重视,将留宿学生的管理作为假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首先,放假前要全面开展安全教育,可以通过召开安全主题班会、安全知识广播、或者通过微信、QQ等新型媒体平台,采取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学会自我保护。其次,申请留宿的学生要签订安全承诺书,服从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鉴于卫校女学生较多的情况,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女生自卫防身自我保护方面的指导教育,例如教育她们万一遇到不法侵害时,要沉着机智,善于动脑,学会“智斗”,不能硬拼。

3.2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3.2.1落实留宿学生申请登记制度放假前,要做好留宿学生的申请和信息统计工作。具体要做到信息准确,内容详细,具体包括学生的留宿原因、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家长联系方式等。针对不同的留宿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3.2.2落实日汇报制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建立班级、生活教师、学校的三级信息体系。班主任要在留宿学生中挑选有责任心的学生作为班级的负责人,要求每晚十点半前报告留宿学生情况。3.2.3落实生活教师检查宿舍制度生活教师要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检查的方式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和了解留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不放松对留宿学生的管理,坚决查处学生晚归、夜不归宿、留宿异性、使用违章电器等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3.2.4落实留宿学生家长联系制度班主任在放假前要把留宿学生情况告知家长,请家长要协助学校共同做好留宿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3.3发挥留宿学生干部的作用

可以安排学生干部包楼层、包寝室,充分发挥她们在学生自我管理体系中的带头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发现和反馈重点学生中存在各类的问题。重点学生包括痴迷网络、性格偏激、心理障碍、家庭贫困等特殊类型的学生。

3.4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节假日留宿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如果学生没有计划与目标,整个人的身心将处于特别低效的状态,部分学生甚至会沉迷电脑游戏、上网、玩手机等。为此,一方面,学校要引导学生制订好学习、生活计划;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各种假期校园文化活动,诸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电脑制作等,既丰富了假期生活,拓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防止社会不良之风对学生的影响,确保学生度过一个愉快而又有意义的假期。

3.5进一步做好学校后勤保障工作

假日期间,学校必须合理地安排相关的后勤服务工作,包括食堂的用餐、开水的供应、学生文体活动及娱乐场所的开放、学生公寓用水用电的保证等,还包括宿舍值班人员的配备和宿舍区的安全巡逻等。做好假日留宿学生的安全管理事关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建设。各有关方面必须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齐抓共管,促使孩子远离危险,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文兵.对做好假期留守学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0,27(6):151-152.

[2]刘国威.高校学生公寓假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14(2):47-49.

[3]何玉初.高职院校节假日学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5):5.

第6篇:网络空间安全意义范文

就此,《瞭望东方周刊》采访了清华大学教授、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相比民众的担忧,刘文君对自来水的安全充满信心。

《瞭望东方周刊》:民众对于水质的担忧日益加剧,你觉得这种担忧必要吗?

刘文君:一方面,环境污染在加剧,这是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供水的安全性与以前相比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国家对于水质的要求提高了,标准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现在的106项,对于各地来说,水质的达标需要一个过程。

人们普遍认为公共供水的危机是从2005年的哈尔滨事件开始的,实际上在1994年淮河发生过这类事件。只是当时并没有引发巨大的关注。公众安全意识的提高,使得对于自来水水质安全的关注度更高。

《瞭望东方周刊》:兰州自来水污染这类事件,暴露出什么问题?

刘文君:首先是水源地的污染。水源地是第一位的,水源好的话,加工工艺就不用过多考虑了。比如美国纽约,自来水没有所谓的处理工艺,不需要混凝沉淀,消毒之后就可以直接饮用了,因为它的水源地保护得很好。

这里存在一个错误的观点。很多地方用国家标准规定的106项去衡量已经发生污染的水源,然后得出的结论是合格的。其实,106项标准是在水源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没有重大污染的情况下才使用的。水源如果有污染了,那就不能用106项指标来衡量了,水源污染就已经是不合格了。

《瞭望东方周刊》:在水厂方面,你觉得有没有问题?

刘文君:传统处理工艺仍然是主要的处理方式。目前在城镇供水里面,采用深度处理工艺的约占10%。但也不能说有深度处理就代表处理水平高,因为有些水源好的地方是不需要深度处理的。

水厂改造是目前自来水各个环节中可以改造的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效果最好的。因为水源地的改造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短期内不会见效。水厂升级改造则是立竿见影的。

2007年发生过太湖蓝藻事件的无锡,后来就采取了深度处理工艺。2011年,我们去考察的时候,出水的水质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浙江嘉兴,原来污染也很严重,采用了深度处理工艺,水质就变好了很多。目前,北上广深四个城市都上马了深度工艺,自来水的口感和嗅味有很大改善。不过,就全国来看,大多数小水厂还没有上马深度工艺。

水质合格与民众感受存在差异

《瞭望东方周刊》:你觉得,目前全国自来水水质整体如何?

刘文君:2011年的普查数据显示,自来水的达标率是83%左右。

从污染来讲,中国最普遍存在的是有机物污染,这个在全国都是有共性的。但是这些跟老百姓的感受是有差异的。

通常来讲,自来水还是信得过的,老百姓对于水质的理解和真正科学的意义有所不一致。

比如说,很多人都反映烧开水之后会有水碱,觉得这个是水质有问题导致的。水碱主要是硬度造成的,我们国家规定的标准是450毫克每升,但当水的硬度在300毫克每升以上时就会出现严重的水碱,这其实是达标的,是在合格范围内的,并且科学证明水碱对于人体是没有危害的。

而恰恰有些与老百姓的健康有直接关系的指标,他们又感受不到。比如说有机物,有机物带来的危害不是显而易见的,不是说你今天喝了水明天就会得病。它是一个很长期的反应过程,可能10~20年之后这个影响才会表现出来。

第7篇:网络空间安全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信息意识唤醒;大众信息意识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4-0039-03

信息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行各业,无不依赖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个人或团体在学习、生活、工作、家庭、娱乐等各个方面无不需要利用信息,信息素养成为21世纪公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引领行为,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和要素。本文试图从图书馆功能与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提升社会大众信息意识的意义与作用,就教于同行与专家。

1 信息意识内涵及其形式

信息无处无时不在,涉及到人类一切的活动之中,它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出现、传播,有的能被及时接收利用,也有的会一时沉睡或被永久遗忘。意识是人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有意识的、能自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信息意识是一种心理上的潜意识,指人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心理反应,包括对信息的正确认识和对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业内专家对信息意识有着层次、角度和侧重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杜公民认为信息意识是信息这个客体在人头脑中客观的集中反映,即社会的人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点和理论的总和。表现为:A对信息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B对信息具有持久的注意力,C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和洞察力[1]。宦伟认为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表现为: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那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能否很好地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信息意识强弱的重要体现[2]。张厚生、袁曦临认为信息意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包括:A能认识到信息的作用,确立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观念,B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增强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C具有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善于将信息与工作、学习联系且能解决关键问题[3]。曾德良认为信息意识会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现代信息意识应该包括信息价值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道德意识、信息共享意识、信息创新意识和信息传播意识等诸多方面[4]。因此说,信息意识是人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的价值和功能感知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个人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对信息价值敏感程度,对信息的需求、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对寻求信息为个人和社会服务的兴趣与愿望,包含个体对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处理的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情感等等,它是人理解信息,进而利用信息的原始动力。

信息意识是可以调节和培养的,它会随着人们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对信息活动的进一步认识而逐步提高。增强社会大众的信息意识,提高每一个人对信息价值的自觉认识,能促使和推动人们去自觉地掌握信息和应用信息。

2 社会用户信息意识现状分析

社会用户的信息意识是公众普遍对信息价值观念的总体认识和能动反映,一个人信息意识的强弱,仅影响到某个人捕捉、获取、组织信息的能力高低,而社会群体用户的信息意识底下,则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妨碍大众用户信息利用欲望与激情。当前社会用户信息利用意识凸现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需求意识薄弱

信息需求是人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向往获得某种知识或信息,进而对信息的探索和利用。信息需求是一种弹性较大的需求,尽管信息的价值无庸置疑,但并不是必需,信息意识是制约信息产业,刺激信息需求的主要因素[5]。我国高校馆多年来投资力度大,资源扩充幅度大,其使用效益却不尽如人意。据统计,高校馆藏资源利用率普遍低于40%,有的还不足20%。高校馆在社会化服务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尝试,从成效看,已向社会开放的高校馆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校外读者到高校馆办证的人数有限[6]。对于多年来高校馆积极努力为社会用户提供科技查新、数字资源文献传递、代查代译、网络在线咨询、个性化知识服务等各类信息服务,更是很少有人问津,服务效果极不理想,究其原因是与众多社会用户信息需求意识薄弱分不开的。

2.2 信息安全意识欠缺

信息社会中的特定信息的特有价值决定了信息安全对于个人、团体、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计算机网络形成的历史较短,其信息流动仍处于自由期,国际上也未制定出管理计算机网络中信息流动的公约,各国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法规尚不健全,网民在遵守网上信息活动管理法规方面不尽如人意,电子偷窃、计算机病毒、侵权与盗版、侵犯隐私等现象时有发生[7]。社会用户信息安全意识欠缺,在注册邮箱、博客、论坛、网友聊天、新闻组定制等泄漏真实信息;在个人计算机密码、网银账户、电子商务、信息公告、个人空间或主页信息等活动中造成信息暴露、泄密或被非法利用。随着网络空间的开放与互动交流的便捷,个人信息演变为公共信息的比例也在不断扩大,在目前信息活动管理法规不健全和执法监督的力度不强等现实中,社会大众自我与他人信息的安全防范意识尤为重要。

2.3 信息道德意识淡漠

信息道德意识是一个人在获取、处理、应用、创造信息时的道德观念。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就是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传播有害、虚假信息,不制造病毒和流氓软件,有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目前社会用户信息道德意识普遍淡漠,随意制造繁杂无用和无价值信息垃圾,随意传播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小道消息、污秽信息、重复信息和过时信息等;不尊重他人信息隐私,盗窃他人机密,有的甚至在下载文献时修改他人作品内容、删除软件、破坏硬件,窜改电脑设置等等。典型的事例“人肉搜索”,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公布自己的发现,毫无顾忌地公布“人肉搜索”到的个人信息如姓名、照片、肖像等及当事人的家人与朋友的信息,使他们的私生活受到严重干扰,构成了对他人信息隐私的侵害[8]。

2.4 信息利用意识被动

大众文化知识素养是图书馆应用的良好基础,社会用户的信息意识是图书馆资源利用的先决条件。美国小学毕业生能熟练利用图书馆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我国民众知识素养普遍偏低,利用文献信息的意识更是被动,多数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功能是在大学阶段,中学特别是小学阶段,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有机会利用图书馆最基本的书刊借阅和阅览室。据统计:约有67%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会使用电脑;86%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学会使用网络,60%在大学阶段学会利用图书馆[9]。加之文献信息系统多年来重“藏”轻“用”思想,严重阻碍了用户获取文献信息的欲望和激情,社会用户主观上没有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动思想,众多用户根本不了解或者缺乏文献信息利用的常识和基本技能,吸收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更差。

3 高校图书馆提升社会大众信息意识意义与作用

高校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帮助社会用户唤醒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与此同时,向社会公众展示高校图书馆特色功能与优势资源,吸引社会大众利用高校馆信息资源,实现高校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归纳其意义与作用如下:

3.1 能营造信息空间的和谐氛围

开放个性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经常出现不和谐的信息污染音符。那些有意无意妨碍他人对有益信息的吸收和利用,或者因自身的利益,有目的地利用虚假信息误导他人错误地接受或利用有害信息,往往会严重挫伤社会用户信息利用的热忱与情感。图书馆是保障公民自由、平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大众服务性机构,消除信息鸿沟,实现信息公平,构建和谐的信息利用空间是现代图书馆最核心的内容之一。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用户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通过构建一种公平的信息获取制度,使弱势群体也能够获得有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资源,提升大众信息意识,引导与培育大众信息行为,这对净化网络环境,消除信息污染,鉴别信息真伪,抵制信息垃圾,减少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空间,进而提高社会用户信息获取和吸收利用创新信息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3.2 能弥补社会教育的资源不足

我国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内容偏重培养学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高校文检课一部分重视的是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查找技能,一部分偏向专业知识特别是科研论文资料查寻能力。整个信息素质教育过程都没有对学生获取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意识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很多省市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缺乏,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更是有名无实,加之目前大学普及率偏低等客观原因,很多社会人早已就失去了学校教育机会,因此,信息素质教育应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无论中小学、大学教育,还是工作岗位中的在职教育都有必要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接受能力的个性信息能力需求进行培育。为此,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网上教室和在线咨询,设置读者信箱、开设咨询窗口,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等,进行全民信息素质的大众化普及教育,完全可以弥补社会教育的资源不足。

3.3 能唤醒信息利用的潜在欲望

用户的信息素质主要取决于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知识水平。信息能力和知识水平固然是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重要因素,但真正直接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应该是信息意识。知识与能力都可以借助于他人之力,意识却是个人大脑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信息意识清晰可见,信息需求的欲望则随之增强。“经营企业实乃经营信息,经营信息就是经营前程。”的观点已成为企业界人士的共识。信息作用于资本,可以提高资本的有效利用率或减少资本的闲置耗费率;信息作用于技术,就能促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信息作用于市场,就能加快商品流通和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10]。高校图书馆提升社会大众信息意识,培养正确的信息观念,就能唤起用户各种利用信息的潜在欲望,激发大众用户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信息知识素养水平与信息获取利用能力。

3.4 能优化社会读者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能力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协作、交流、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的加强和提高,有利于促进开放式信息思维的形成,培养纵向、横向、立体思维的能力,使创造力得到更大的发挥[11]。高校图书馆根据各类读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文献信息教育课程,着重唤醒普通用户信息意识,促使整个社会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转化为显性的信息需求,引领用户对信息利用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和反应力,提高用户自助利用信息能力的信心,帮助社会普通用户学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形成良好地信息利用反馈的社会影响力,激发更多用户的信息利用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掌握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料来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5 能彰显教书育人的本能职责

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在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是在培养学生对本学科信息的敏感性意识,在教导学生获取本学科信息,并培养利用(包括创新)本学科信息的能力。学校的科技文化氛围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12]。同时,高校图书馆也是社会教育的承担者,提升社会大众信息意识是高校图书馆理应履行的社会教育职能,接待各级各类用户的参观学习,深入社会开展信息利用知识讲座,网络在线解答疑难信息咨询等等都是高校图书馆的本能职责。如:我校附属幼儿园每年安排大班的小朋友到我馆参观,从一双双天真、稚嫩,充满好奇与向往的眼神中,我们体味到信息意识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快慰。而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用户参观学习,高校图书馆应该策划不同的引领内容来提升参观用户信息意识。

3.6 能践行信息服务的社会功能

信息服务社会化是现代高校图书馆重要的内容和方式之一,高校图书馆利用丰富特色的信息资源和高素质层次的专业馆员,能为社会普通大众,特别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咨询疑难解答、文献信息资料传递、在线信息利用课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的交流与合作服务。同时高校图书馆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信息市场竞争中,整合学校各专业专家,社会各类校友人才,为社会用户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地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专题信息产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实施信息社会化服务策略,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各类不同信息需求,凭实力占领市场,提高图书馆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文献信息中心的保障作用。只有提升社会大众信息意识,才能唤醒社会用户利用信息的本能欲望,增强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大众的吸引能力。

4 结束语

社会大众信息意识是群体用户对信息及其价值的理解与认识,应集中反映多数社会成员主动利用信息的意识欲望,因此,培养社会大众信息意识的是整个社会的教育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各级、各类、各科教师高素质意识潜移默化的教育,也需要社会各界、各行、各业营造信息利用氛围与空间的协助。我们相信:无论信息技术是如何不断更新变化,利用信息的思想观念教育都将是终身受益无穷的。

参考文献

[1]杜公民,胡发泉.试论信息意识[J].情报杂志,1997,(1):17-18.

[2]宦伟.论信息意识培养[J].图书馆,1999,(2):24-27.

[3]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

[4]曾德良,张玉辉.论现代信息意识[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6):30-32,37.

[5]潘欣.关于建设高校节约型图书馆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96-98.

[6]周国忠.高校图书馆该不该向社会免费开放[N].中国文化报,2008-04-27.

[7]靳娟娟.计算机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1,(3):56-58.

[8]吴昌政.由“人肉搜索”引发的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9,(4):75-77.

[9]潘杏仙.大学生信息素质基础调查分析——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情报探索,2009,(9):50-52.

[10]黄菊屏,刘炳延.企业家的信息意识[J].冶金信息导刊,2000,(6):18-21,30.

第8篇:网络空间安全意义范文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模式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高校中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也给与此密切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关键问题。在网络时代,如何利用网络平台的特点趋利避害,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网络的特点及内涵

对于网络的理解,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一是认为网络是一种信息技术系统,是一种信息交往的平台。这是典型的“网络工具论”,以现实社会为出发点,把网络看成一种通讯技术和媒体介质,网络通过技术因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二是认为网络是一种新型社会文化生活空间。这种观点基于网络世界审视现实社会生活,强调网络既是工具又是世界,网络的现实和虚拟二重性构造了人们的“双重生活世界”,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演绎着“现实”生活。也就是说,网络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网际互动为生存方式构建虚拟世界而形成的新型社会文化生活空间。

网络在信息领域具有“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点,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网络最大的意义并不是内容的存在,而是交流的发生。世界正迈向新的文明,“网络”作为信息化的特殊代名词,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是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除了以其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化、信息容量大、虚拟性等技术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外,更以其平等、自主、交互性的社会性内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技术和工具层面上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不仅指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指网下针对网络影响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指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不仅是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而且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

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几乎成了高校师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校期间通过网络获得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其它媒体途径。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方式、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1.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机遇。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工作平台,拓展了新的思路和空间。一是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博大的资源库,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二是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网络使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感更强、更加形象生动和直观,增添了趣味性、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网络技术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构建出跨越地域界限的开放式信息传媒,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四是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尊重并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增强了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信任和教学互动性。

2.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复杂的信息环境之中,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健康成长不可避免地带来冲击甚至误导;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教育的针对性难度加大,互动关系渐趋复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体制和机制都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网络环境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舆论控制、监管和导向带来了不利;网络亦使大学生个体行为发生新变化,如有的因沉迷于网络小天地,变得“闭关自守”,行为冷漠、人际关系淡化,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消沉情绪,有的网络行骗或被骗,有的因此而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

信息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良好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必须抓住网络大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大好机遇,勇于面对,大胆创新,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1.更新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网络。

网络大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面对而无法回避:一要确立创新观念。必须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简单沿用过去老一套的方法是不行的;二要确立网络观念。要树立网络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观念,全面认识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网络更多、更强地发出党和政府的声音,敢于参与网络实践,加强对网络和网民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有效利用网络载体。三要确立学习观念。身处网络时代、学习型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老化周期变短,只有不断学习、学会学习,才能培养与时代同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这是搞好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特别能战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一是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艺术;二是要提高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成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输者”,又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监控者”。

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对学生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等专职学生工作队伍的网络技术培训,推动各项工作向网络空间延伸;二是建设一支由教师参与的兼职网上辅导员队伍,选聘、选拔一批年纪较轻、能力较强并且有较好的网络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课教师充实学校网上辅导员队伍;三是组织党员、学生干部、宣传骨干、学生信息员主动介入网络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对于校园BBS论坛的管理、学生工作网页的制作、网络信息监控工作中,可以大胆地培养和使用一批学生信息网络骨干队伍。

此外,积极改进教育方式和载体也十分重要。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充分尊重教育对象,与他们平等相处。在载体使用方面,BBS(电子布告栏系统)、BLOG(博客)、微博、即时通讯(QQ、MSN、飞讯等)、对等互联(P2P)等都应逐步得到学习和尝试。

3.加强网站建设,占领网络阵地。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占领网络阵地,同时要大力加强宣传思想教育“红色网站”的建设。

高校校园网的全面开通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搞好校园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第一,要在现有的校园网上开辟和完善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制度、经验材料、数字资料等信息输入网络,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网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二,要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的基础上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织起来,针对大学生在每一个阶段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的形式,做出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具有生动性、说服力,适用于网络运行的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网上轻松而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进一步实现校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逐步形成一套以全校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为基础、各学院工作网络和网页“百花齐放”的校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第四,形成校园网络对大众宣传媒体的整合作用。某些学校的各类宣传教育媒体,如校报、广播、闭路电视等,在形式上相对独立,要继续把上述所有的传媒通过数字化系统处理后移置到网络上,实现思想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有机结合和互补,从而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大大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第五,要让大学生主动点击,就必须有丰富内容来吸引学生,令学生打开主页后不愿离开,对阅读栏目内容爱不释手。如可以建立电子布告系统、检索数据库、心理咨询网站等;注意利用网络收集学生对学校、学院、班级,甚至党团、学生社团等事务的建议及学生关注的问题;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以上这些方法,都会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转为“立体”而更加生动活泼。

同时,作好舆情分析、加强舆论引导是开展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网上舆情分析工作,有的高校设立了“校长(院长)信箱”、“书记信箱”等,成为了解学生思想的新途径,有的高校专门成立了相关组织,收集网上学生关注的话题,进行分析,为领导决策和学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

4.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网商”。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提出了“网商(IEQ)”这一概念,特指人们在信息网络社会拥有的一种智力商数,是驾驭和掌握网络的智慧,即通常所指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1)网络基本技能的培训

有研究表明,尽管目前大学生使用网络普及率较高,但对网络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上网的积极性与正面效率。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可以将网络培训与计算机及网络课程教学相结合;多组织一些网络知识讲座和选修课,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育软件,或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之中;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竞赛活动,如大学生网站设计大赛、多媒体设计大赛等。

(2)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

仅仅掌握基本的网络使用技能远远不够,还要加强大学生的上网引导与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将信息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补充,充分利用网络手段,使课堂教学与网上咨询相结合,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相结合。

(3)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的教育,使其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到“不抛垃圾、不搞侵权、不看黄毒、不做黑客”,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5.创新管理手段,加强监督管理。

网络的出现,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性、交互性、公开性和虚拟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以行政管理、灌输约束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已经很难奏效,必须实现网络时代的管理创新。

(1)行政管理手段

一是成立专门职能部门进行监管。主要进行网络管理、网络引导、网络舆情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引导。如较多高校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校园网络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效果十分明显。二是建立一支兼职队伍,实施网络的自主管理。建立审查把关、管理监控制度,使上网师生遵守网络安全规定和网上言行规范。三是积极倡导大学生网络自律组织,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2)技术手段的运用

加强技术开发,以科技手段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技术和产品,在网页浏览器中设置不良信息过滤“绿色软件”,在源头上过滤不良信息,包括过滤来自虚假地址的垃圾邮件技术、防止木马病毒攻击的技术、防止篡改网页的技术、防止网络成瘾的技术等。

(3)法律手段的运用

高校要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网络管理条例和网络行为准则,加强学生的网上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倡导文明上网。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配合。

网上与网下配合,网上了解动态,对具体问题特别是那些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仍要坚持开展网下耐心细致的深入工作,进网络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与春风化雨般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矛盾,更不能取而代之。

2.与校园文化活动相依托。

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是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信息资源,要形成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互为依托、互相支持的良性机制。

3.与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环节相协调。

针对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设栏目,更新信息,设立论坛,邀请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沟通,从入学、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学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爱情观、就业观、择业观等环节,紧跟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准学生的思想活动脉搏,全过程服务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4.学校与家长、社会形成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高校应主动寻求对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或干预,净化大学的生存环境,为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创造条件。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与家长接待日、校园开放日等形式相结合,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吸引家长参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校外延伸,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校外思想教育辅导员等各种社会性的组织或其他社会团体,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韦吉锋.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学审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

[2]冯春芳.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涵义的新视角.江淮论坛,2004,(6).

[3]焦娅敏.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途径探析.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4,(1).

[4]孙彩平.大学生网络游戏影响度研究.光明日报,2008-1-13.

[5]张文杰.高校网络建设对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影响.高校道德建设,1998,(1).

[6]张再兴.十年:回顾高校网络思想教育.中国教育报,2005-11-30.

[7]何立新.大学网络先进文化建设研究.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结题报告.

[8]杨丽艳.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第9篇:网络空间安全意义范文

前述矛盾的实质在于,国家与社会两种力量的对比协调。那么,对于社会稳定,到底是紧张型的“国家—社会”关系还是合作型的“国家—社会”关系而言谁更有利?所谓紧张型“国家—社会”关系,是指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关系,两者始终处于矛盾对立的地位,一直在斗争、竞争中寻求双方力量的平衡。伴随时代进程,两者除了相应内部消抵部分效能以外,最终还是各自得到了相应充分的发展。迄今西方发达国家相对完备的政治制度以及发达的公民社会就是明例,也是矛盾论观点在西方现代社会发展历史中的验证。西方自古希腊城邦时期,“国家—社会”关系就主要表现为斗争模式。为了调解人们生活中的分歧、化解制度冲突,那时已开始采取直接民主和法治的手段,以促成群体最基本的一致利益,达到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底线认同的目的。然而,“希腊人这种法律之下的自由的试验,固然是硕果累累,却终于未能全胜”,“即便在城邦的范围以内,法律问题也从来未得到彻底的解决”。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代表各种利益的群体都想实现自己的完全利益诉求时,其实其纷争是难以调和的,或者说,根本就找不到同时实现各方利益的“共赢”道路,更何况当时希腊的政治处于“春秋割据”的状态,各自为政,谁也没有足够的合法性权力和权威去整合各方利益,“冲突纷争永无宁日,直到希腊彻底崩溃”。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迄今西方“国家—社会”关系的斗争模式好像仍未曾有所改观,甚至有时二者一度势同水火。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迷途的价值观、多元的后现代主义主张等思想流变盛行,社会自身的矛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社会生活分化加剧,多元、分散,强调个性、差异性、无主性,甚至冲突性、对抗性,认为国家以公力量对社会生活、公共领域以及个人事务进行全面的监控、干预、训诫或压制,极大地激起了社会对抗性的行动诉求,造成社会利益的极大破坏,社会的稳定性受到了极大挑战。这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话语中已得到充分印证。尽管西方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利益集团能够在斗争中不断寻求到短暂的平衡并不断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但这种动荡给人民造成无法忍受的疾苦和困境却是不可回避的。

所谓合作型“国家—社会”关系,是指国家与社会的和谐一致关系,两者始终处于上下一致的地位,遥相呼应,各司其职,各行其是。但是,国家与社会在这种长期和谐背景下,形成了特有的发展历程———国家不断强大,社会不断弱小,看似平衡,其实内部也蕴含着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与危机,这在中国传统社会阶段表现的尤为明显。在中国社会和文化语境中,关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事关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问题和路径问题。缘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的影响,“国家—社会”一直是以上下通联、和谐一致的形式出现的,好似房屋结构一样,一方处于屋脊,一方处于屋基;一方面它们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它们之间互有通联,通过合作达到建筑的稳定。传统观点认为,中央集权制度模式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社会”关系的显著特点,中国的政治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单向运行,社会是完全被动的。历史实践证明,一个持久、健全的政治必须是上下通联、有来有往的双向形式,否则这种政治统治维系的时间和空间都将受到极大压缩,即任何政治绝对不可能只在单一方向轨道上运行。著名社会学家曾在论述中国的“双轨政治”后指出,因公共需要,一些社会公共事务往往是由老百姓自理,老百姓因此而自动组成的团体称为“自治单位”,表明中国乡村社会存在“地方自治的民主体制”。例如,古代的乡绅,他们是“中国政治中极重要的人物”,地方的代表,并代表民间与官方协商,而这一过程就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另一条政治轨道。中国史学家钱穆对“国家—社会”关系问题作了更为合理的分析和刻画,他指出,中国具有一贯重视“社会”的历史传统,“社会”实际上是一外来语,中国古人称之为“乡”,并认为“乡的观念,在中国古代一向备受重视。所谓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就十足透露中国古人对于社会重要性之认识”。钱穆又以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四民社会”来表述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指出“四民社会”当中“士”是政府的代表,也是社会关注的中心,乡村子弟十年寒窗,经考试或科举,便有机会踏进政府,成为“士”,“士”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参与上下一体的核心,“政治与社会常是融合为一的。上下之间,并无大隔阂”。但是,中国的历史证明,在这种上下联通的“国家—社会”合作型关系中并没有看到现代意义上“社会”的多大发展,社会慢慢演变成国家的附庸。对比上述两种“国家—社会”关系模型不难看出,“国家—社会”关系不论是采取对立冲突的模式还是相对和谐顺应的模式,其背后实际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语境境这一深层次的要素影响。因此,要研究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首先应当着眼于“国家—社会”关系的传统事实,从文化和社会语境的具体性入手,寻求适合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二、中国合作型社会关系基础的新变化———商事社会的发展诉求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合作型的乡土社会根基开始动摇,“国家—社会”关系正处于由乡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的市场经济阶段,“商事社会”就是描述这一阶段的术语工具。“所谓商事社会,是指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以市民自治组织雏形为社会权利或权力主体代表,平等、自由、正义等进步理念日益发展,初步的半陌生人的法治社会。它是中国由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的过渡阶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商事社会阶段,特别是随着网络空间的快速发展,虚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活动的性质开始发生转变,市场活跃,社会生活也呈现出流动性、异质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国家—社会”关系逐渐趋向“国家—市场—社会”的复杂情势,利益、市场、契约、权利、自利、竞争、陌生人交际等成了人们较多关注的要素,社会整体状态出现了从“集体化社会”向“个体化社会”转变的趋向,社会发展呈现去集体化、去组织化和弱组织化的特征。“当代中国社会的规模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传统‘四民社会’的涵括范畴,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多样性、开放性使得单一社会阶层促成‘国家—社会’融为一体、上下整合的力量已然不在,风驰电掣般的社会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抽除了借助大历史和长时段进程缓慢铸造‘国家—社会’关系的时空机制。”在此背景下,调整国家、社会发展的新思路,迫在眉睫。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市场是“伴随生活世界的分化,而产生的系统(市场、国家),系统进而再与生活世界脱节,并对其进行侵夺和殖民化,致使生活世界日渐萎缩”。生活世界的萎缩意味着公民社会的萧条以及公民利益保障的弱化,也意味着强国家、弱社会格局的形成;而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垄断操纵等又是市场不可避免的、也不会自我克制的存在。因此,为了维护社会利益,系统性干预市场,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虽然中国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公民自治组织雏形出现并有所发展,但仍未发展到能够真正成为社会权利或权力的集中代表,尚未发展到与市场、国家理性互动的程度;虽然中国平等、自由、正义等进步理念日益发展,但同时并存的权威崇拜、愚昧保守、人情关系等落后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及盛行于世;虽然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毕竟还不能称之为健全。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出现复杂化的国情下,调和国家和社会两种力量关系的平衡问题,是中国面临的新的时代重大课题。那么,在商事社会进程中到底怎样才能够有效保障好公民利益?靠市场自身那是天方夜谭,从速成鸡事件、注水肉事件、潍坊污水直排地下事件等可窥见一斑。如果走西方公民社会的道路,采取斗争的方式,更是绝对不可取的,一方面意识形态不同、社会文化土壤不同,另一方面损害人民的利益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违背。所以,我们应该在中国新“国家—社会”合作型理念下,结合实际,走中国特色合作型的道路,在国家、市场与社会共同构成“合作的三维”下构建社会利益的有效保障机制。

三、中国社会管理———公民社会建设路径分析

目前,中国社会结构模式的变革之路,首先就是要走好从传统的“乡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商事社会”过渡阶段。笔者认为,在此阶段社会管理的建设应着眼于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三个维度的变革,在合作传统下走深化合作共赢的变革之路。

(一)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确立和公民社会实践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中国社会管理模式改革之需要,可为建设公民社会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首先,为市场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为系统的自身洁净和规制提供内源性动力,及时预防和解决市场竞争可能产生的失业、贫富分化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降低市场侵害公民社会的冲动。其次,通过营造一个健康的民主参与的政治环境,积极培育公民社会的成长。再者,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纳税人观念的增强,以及公民对结社权特别是通过互联网话语权表达的强劲诉求,也都进一步要求政府由“管理者”身份变为“服务者”身份。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在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除了政府,还应该强化公民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过去,“在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是公共事务的唯一的或几乎唯一的主体,是公共物品唯一的或几乎唯一的提供者。人们几乎把政府与公权力等同,很少有人想象政府之外还有其他公权力———社会公权力的存在”。“虽然也有工、青、妇和数量很少的协会、商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存在,但它们基本依附于政府,很少能独立行使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随着商事社会的到来,人们经济活动的频繁,各种经济性组织开始大量涌现,人们逐步认识到,社会管理并非只有政府能够管理,社会同样可以具有管理社会的能力———社会权利或权力。而一些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使社会事务完全暴露在社会成员的直接参与和监督之下,可以较少滋生和腐败,甚至在某些领域比政府管理的效果还要好。因此,社会管理模式的改革,首先应该厘清“政府—社会”的关系,明确政府与社会的职能界限,政府该放手的要敢于放手,只要做好指导和监督就足够了,同时政府还可以腾出大量的行政资源做更应该做好的事情。对此,国家已经在采取行动,《行政许可法》第13条第(三)项明确规定:“凡是行业组织或者中介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法律可以不设行政许可,政府应逐步从这些领域退出。”

(二)商事规则的完善和公民社会的有效监督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也伴生了种类繁多的民间团体,即现代公民社会组织的雏形,它们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在监督着市场主体的德行运行。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市场、国家是生活世界分化的结果,随着分化,原来生活世界社会成员之间和睦的交往与沟通逐渐被打破,正直、诚信和相互支持的原则受到冲击,生活世界日渐萎缩。市场经济大肆发展,俨然一个大竞技场,优胜者发财致富,失利者亏本破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波动性等特点,在发展国家经济的同时,也会导致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决裂,社会稳定的动摇。对此,仅仅依靠市场自身是难以克服的,需要外力的介入,一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规制,二是引入公民社会监督市场经济机制。在中国,由重视市场主体的健康运行,进而推动由商事社会向公民社会的健康转型,才能逐渐还原生活世界的本来面目。前文所提到的服务型政府转型,只是表明政府理念由管制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并非意味着政府职能的单一化,政府除了“公共服务”的职能以外,还有其他职能,这些其他职能可以统称为“规制”。所谓规制,是指“公权力主体对社会、市场和相对人活动的规范、调节、监管和控制。规制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有:审批与许可、限制相对人准入资格、税收、利率、价格控制、强制披露信息、设定环境、质量标准、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规范市场主体、加强生产经营者责任、保证产品安全、保障交易公平、防止过度竞争、垄断等,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实现社会和谐,这对于规范商事主体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服务型政府存在规制职能的正当性理由。随着政府理念的转变,不论从规制目的与程度方面,还是从规制方式和程序方面,都是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追求民生、保护公民利益,逐渐取代GDP或某种政绩追求,成了规制的最终目标。在市场具体规制上,服务型政府往往会采取诸如规范信息披露机制、制定商品定价机制、控制标准制定机制以及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控机制等强制性较轻的手段,规范市场,引导市场自律;通过相对人参与或与相对人协商、合作的方式、程序解决问题,以达到保障公民利益的目的。上述而言说到底,市场的规制还是来源于系统(国家)内部,中国虽然也有合作型的文化基础,但是系统自律毕竟不是一个真命题。因此,为了公众利益,社会自身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亦即在市场经济组织运行过程中须引入公民社会组织过程监督,这种来自系统外的监督往往是最有效的,能够真正引导市场经济活动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例如,最近各大主流网站上关于“某地企业污水直排地下”的报道引起社会共鸣,钱与权共谋发展,一些地方政府漠视放任企业违法排污,能否多一点良知与社会责任担当!在系统可能失效的前提下,假如有了一些公益组织的过程介入或社会监督,也许会减少许多乡邻患癌的悲剧。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公民社会已经拥有了一种强大有效的社会化媒体力量,他们自觉维护国家、集体和社会利益,并为之构筑了一道道超越系统的防线。

(三)公民社会自身的建设与完善

在中国,虽然长期以来形成了合作型的“国家—社会”关系传统,但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市场—社会”关系还是相距甚远,公民社会发展相对较弱。固步自封,绝不可取,盲目崇外,更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所以,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注定要走和谐之路,走变革之路,走中国特色之路。

1.合作背景下现代公民意识有待提升

不管是笔下的乡土社会、“双轨政治”,还是钱穆分析的“四民社会”,它们始终不具有相对的独立意义,老百姓没有主体和权利意识,不要求当家作主,只希望有一个“明君”对社会提供权威统治,实质上是一种“顺从”的“臣民社会”,这是管制型政府的基础。而现代公民社会则不一样,公民具有主人翁意识、权利意识,他们力求参与社会,要求政府以服务型的姿态出现并提供有效服务。但是,意识属于思想问题,它的形成往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带有明显的渐进性。在公民民主、参与意识、法治观念普遍淡薄的情形下,培育公民意识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思想教育的方式几乎是形成共识的经验。同时,囿于国家面对发展中的艰巨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等任务的挑战,因而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形态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精英主导的变革立宪自然就具有了合理性。对于国人而言,自近代以来百余年的理性教育以及政治现实实践,并没有培育出充分的全社会公民意识。而且公民对于身份的认同感主要并不来自于他人的讲述和传授,而是来自于以公民身份参与国家和社会决策的可能性。因此,没有参与的可能性及其实践,教育将是徒劳无益的。公民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主体参与的意识,而参与意识绝非仅靠教育手段灌输所能形成的,尤其是需要实践锻炼手段。其道理与让孩子学会走路一样,口头上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亲自去尝试走路。培育公民意识,强调参与实践性活动所起的作用要比主观教育要来的明显得多,这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客观性手段。一般而言,人从出生到成年,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这两者都带有明显的权威性。由此培育了作为公民的服从意识和义务意识,固然对于公民意识而言不可或缺,但更为重要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却鲜有体现。因此,有限地参与到家庭或学校的决策之中,对于培育早期参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家庭和学校的权威色彩更是浓厚,要做到参与并不容易。一些宽容的家庭和学校可能在很早阶段即开始重视培育孩子的合作能力、自主能力,让其在较大程度上拥有自决权,塑造其独立人格。不过,大部分家庭和学校并非如此,更多的是思想灌输。为了实现现代化国家目标,我们应积极推进学校实现体制上的转换,创造更多的学生实践、参与性训练机会。同时,国家还必须扩展政治社会化的其他途径,提供大众接近社会化传媒的机会、参与行政决策的机会、管理自己生活和参与构建公民社会的机会,引导国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2.合作背景下国家引导公民社会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