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门弄斧议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话题作文让学生“喜”
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然后限定范围的一种命题形式。“话题作文”往往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供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写法更是可以灵活多样。它的写作旨趣是追求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要求大胆想象,自由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命题方式是对束缚学生手脚的写作教条的大解放,是对僵化的“叙―议―联―结”的写作模式的大反拨。
话题作文一般有三部分组成:提示性文字材料、话题范围、注意事项或要求。
话题作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不限(即不限文体、不限主旨、不限具体内容及不限题目)一强调(强调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话题作文因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以致在中学教学和考试中深受欢迎。
话题作文比命题作文更受学生欢迎,我认为原因如下:
1.学生能扬长避短地写文章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擅长写记叙文,但对其它的文体却一筹莫展;有些学生擅长写议论文,但对说明文却束手无策,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而话题作文的出现,不啻于是他们的一大救星。因为学生在确定文体时,可以轻松地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考虑:
⑴根据自己的特长,写自己擅长的文体。自己擅长说理,就选择写议论性的文章;擅长形象思维,就选择记叙性的文章……
⑵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自己所要写的文体。如果自己喜欢写议论文,在这一方面自己掌握的材料比较少,也只能放弃。
总之,学生只要尽量地往自己擅长的文体上靠,即使得不到高分,也不会出现像在命题作文中因审题不准或不会写而满盘皆输的现象。
2.是学生能在写作时独辟蹊径、表现自我个性
学生能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 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能“独具慧眼”选择切入点,并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表现出自己的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自己的创造性。总之,学生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并从思想上、内容上、形式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与众不同)与创新。
二、话题作文让教师“喜”
在教学中我发现:话题作文确实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引发出了多样化的表达。一些学生的作文也是“丰富多彩”,佳作迭出。更重要的是,话题作文避免了以往学生因审题不准在语文考试时满盘皆输的现象。所以说,对于教师提高教学成绩来说,不可以不说是一大喜事。为了让学生写好话题作文,我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出了以下方法,虽不能说是写话题作文的灵丹妙药,但在指导学生写话题作文时确实是大有裨益:
1.要让学生认真读提示语,审准话题
因为提示语是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学生作文的启发和提示,它充分体现了话题作文不与学生为难的平易的特点,也展现出对考查学生思维的重视。它只是命题者所作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抛砖引玉”的“砖”;是举一反三的“一”。其次,要让学生认真审话题,并要审准话题。二是拟好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2.要使学生善于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由于范围宽泛,给学生的把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写作前首先应教给他们学会化大为小。如一个西瓜,洗净后只有切成小块才好下口。话题作文的写作也应如此。我们可以将话题化为几个契合话题的子话题,然后从这些子话题中选择一个易写好的来写。简单地说就是采用大题小作的写法,从具体一点切入,然后调动自己的积累,在这个问题上聚焦、展开和提炼,把这一点说足说深说透。这样才能在6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如果不善于化大为小,就难免泛泛而谈。那种东说一句西扯一句,鸡零狗碎的“拼盘”,是难以写出佳作的。
三、话题作文让人“忧”
话题作文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美丽鲜艳,香气馥郁,引人注目。但我认为它也有其不足,就像玫瑰虽好,但却有刺。话题作文虽降低了了难度,但是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不利于学生对常用文体写作的把握,容易使学生养成“避难就易”的习惯,结果是大部分学生什么类型的文章都会写点,但什么都写不好,使“四不象”的文章大量产生。现在社会上一些单位常不明白,新来的大学生怎么连产品说明书都不会写?出现这种情况,与话题作文的流行不无关系。
二是话题作文容易使一些教师和学生急功近利,在教学和写作中套用材料,固定模式,使作文失去了它应有的鲜活性,变成了新时期的“八股文”。一些学校的教师,迫于“一分三率”的压力,就教中下游的学生怎样用同一材料对付不同的话题。例如,很多老师考虑到自己带领学生平时训练的作文未必和考场作文相合,在短时间内构思成文又比较仓促,就教授给考生一些转换话题的技巧,就是把平时训练过的话题作文“改头换面”“穿靴戴帽”后重新出炉,这样虽然解决了学生的“燃眉之急”,但却导致学生对考场话题理解肤浅,使文章徒具形式,缺少真情,更严重的是平时练习过的所有话题在文中都有涉及且权重相当,杂糅莫辨,最终,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可以说是“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