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文明的内涵范文

现代文明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文明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文明的内涵

第1篇:现代文明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鲁迅 沈从文 现代性 内涵

发轫于启蒙时代的现代性,因其优越的现代化文化,对中国近代及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1](P4)中国文学也从那一时期,顺应时展变化的律动,开始了现代转型。但是,由于现代性自身内涵的模糊和不确定性,故而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也呈现出来了不同的范式。本文试以鲁迅的《故乡》和沈从文的《丈夫》为例进行比较,来探讨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样式。

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中,鲁迅无疑是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从《狂人日记》的写作到创造和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四大模式,可以说鲁迅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不过,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却并非止步于鲁迅。马泰·卡琳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曾这样说道,“现代性(常常被视为理性)的双重冲突——一方面是同传统,一方面是同它自身(或同一种对立的对抗现代性)——所导致的那些悖论。”[1] (P337)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鲁迅和沈从文可能恰好发展了现代性的这两个分支。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核心是启蒙,反对封建文化和儒教纲常,批判专制制度,维护和张扬人的个性以及世俗生活的快乐,呼唤人的解放,构成了是中国现代文学主导性启蒙潮流。”[2](P2)鲁迅的文学创作呼应了这一历史要求,他开始了终其一生的关于中国国民性的思索和“改造国民性”的探索实践之路,从而也使国民性话语成为“一个现代性神话”。《祝福》正是这一思潮下的产物。

《祝福》中以年关之夜从外地匆匆回到故乡鲁镇的“我”为视角,展开了整个故事叙述。文中的“我”显然是一个“现代化”的、拥有现代性精神资源和话语体系的“外来者”,尽管鲁镇是“我”的故乡,但“我”所接受的文化与环境与鲁镇势必迥然不同,所以才会对鲁镇的守旧和封建有更为直观的感受,才会对鲁镇的陈腐感到更深层的悲哀!

常年在外生活的“我” 与遵循中国封建思想和传统礼教的鲁四老爷自然毫无共同话题,所以鲁四老爷一见到我,除了寒暄就是“大骂其新党”。鲁四老爷对新事物——或者说是非传统事物的敌对情绪,还有鲁四老爷书房中的陈抟老祖写的“寿”字、《近思录集》、《四书衬》等,让“我”看到了一个国民性的非现代存在——一个沉浸于传统文化而自得其“恶”的老者形象。

而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无疑给了“我”更大的刺激。当“我”看见祥林嫂从一个“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脸上有些白胖的女工,变成如今头发全白、瘦削不堪,乞丐般的形容时,大为震惊。但是,这样的祥林嫂却把“我”视为一个“见识得多”的出门人,神神秘秘地来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等问题,所以“我”才会有“诧异”、“悚然”、“疑惑”、“吃惊”等反应。形如枯槁的祥林嫂关注的并不是现实自身的温饱问题,而只是对地狱有无深怀恐惧,封建宗法和传统礼教制度对她的迫害程度可见一般。也因此,“我”才会从祥林嫂那“间或一轮”的“瞪着的眼睛的视线”中,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悲哀;才会在得知祥林嫂在年关之夜死后依然被四叔大骂为“谬种”时,发出“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的喟叹。

以有着现代文明价值体系背景的“我”为视角,来观看、反思鲁镇,无论是讲理学的四叔,饱受磨难的祥林嫂,伙同祥林嫂的婆婆逼祥林嫂改嫁的卫老婆子,主观帮人但客观是帮凶的柳妈,还是鲁镇上消遣祥林嫂的众人……在传统的家族伦理道德和精神文化浸下的中国国民的素质、精神和状态的非现代性皆暴露无遗,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封建主义统治奴役下所形成的“精神奴役的创伤”——种种“国民性”的病象和弱点也得以发掘和呈现。

如果说鲁迅是在“任个人而排众数”、“掊物质而张灵明”,以启蒙者的姿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以西方现代性精神文化作为启发国民觉悟和改造国民性的良方,那么沈从文则开出了另外一张改造国民性的药方,他以田园牧歌的形式走出了一条反现代性的“现代性”道路。

沈从文认为,“西方、现代和城市在腐蚀败坏着民族的‘德性’,生成着病态的个体人格和整体的国民性格,致使民族失去活力,陷于萎靡不振,而民族固有的优美健康的品质与德性,存在于远离现代文明和城市的乡村边塞和乡民边民身上”,[3](P36)所以才有了沈从文笔下的那个未受现代文明浸染的、宛若世外桃源的湘西世界——那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在那里,即使“出现了有如‘觉醒’、‘抗争’之类的事情,打破了固有的宁静平和,也不是‘阶级意识’或‘阶级斗争’使然,而是人性阻遇引起的小小波澜”。[3](P137)《丈夫》就是这样的一曲人性的牧歌。

年青的丈夫把自己的妻子送进城去卖身养家的风俗,在现代文明中可能被视为奇耻大辱的事情,在古风古道的湘西似乎却只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这既“不与道德相冲突,也并不违反健康”。 《丈夫》中的丈夫就是当时众多送妻进城营生的“年青的丈夫”中的一员。小说通过讲述他进城见妻时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其人性从蒙昧而麻木到愤然而觉醒的过程。

丈夫进城去看妻子,并未看见妻子有任何不快,反而不仅受到了大娘也就是老鸨的热心款待,还有幸与他眼中“督抚的派头、军人的身份”的“伟人”——水保聊天。尽管水保是丈夫的妻子的一位重量级的 “客”,但两人的关系,不若现代人眼中尴尬和对立,反而带了些许平静和谐的气味。水保一来,丈夫就学着城里人说话,招待水保。丈夫他为水保找烟、找自来火、拿板栗,水保也并未因丈夫的身份而嘲笑丈夫,反而与丈夫闲话了半天的家常。在这里,我们看不见阶级的仇恨和对立,有的只是生命个体的平等与尊重。

而最后丈夫一早带着妻子回转乡下去的结局,与其简单地把其划归于阶级冲突的产物,不如把它视为是风俗旧习在人性的感召下自然转化的结果。丈夫从妻子与别人交易时躲在后梢舱上低低的喘气,到因水保的嘱咐感到羞愤,再到老七同醉鬼睡觉时的沉默,再到大娘暗示巡官要来时用“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捂着脸孔,像小孩子那样莫名其妙的哭了”,到最终下决心带妻子回到乡下去,这一系列举动无疑是人性苏醒过程中的产物。因为同他的妻子温存片刻的、一个要求不算高的梦的破灭,让丈夫终于明白,在那艘船上,他们毫无尊严可言,不仅要遭受身体的侵犯和言语上的侮辱,还要遭受人格和权利的践踏。所以丈夫的男性尊严和自然人性也在最后得到了彻底的苏醒与解放。年青的夫妻终于有了反抗习俗和命运的勇气,选择“离开码头”这一全新的道路夫妇离开了使乡下妇女堕落异化的城市,一起“回转乡下去了”,在那里,他们或许能够重温恬静、和美、健康的乡下夫妻生活。

在《丈夫》中,不论是老七、大娘、水保还是丈夫,他们都活得自然、健康、不做作。尽管那个社会依然存在着不符合人道的习俗陈规,但是人生的悲喜剧及风俗旧习都随着自然人性而得以转化。沈从文认为,这样远离现代文明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4](P50)是治愈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的一剂良药,而这个药方不会造成像现代文明给城市人们带去种种不幸的恶果。

青少年时期于南京求学和留学日本的经历,让鲁迅接受和认同了西方知识价值体系,他“认为西方社会和文化是现代的、文明的、理性的,是值得模仿搬用的;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是落后的、愚昧的、野蛮的、非理性的,是需要被克服、被遗弃的” [5](P94),因此鲁迅以现代文明为镜角观看和反思中国。鲁迅曾在《文化偏至论》中说到,“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流于暗淡。”所以鲁迅以发掘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和弊端作为他反思现代性的突破口。他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贯穿着他的“改造国民性”的理想和精神解放的历史欲求。

“中国的现代性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国人对社会现代化渴望,大于现代化境遇中人的存在本身的探寻,更缺乏对现代性本身的质疑和批判。”[6](P17)鲁迅以在铁屋中呐喊的方式,唤醒沉睡的中国人,冀图实现人的现代化,从而使国家免于流落到沦丧的地步。而沈从文却放弃了当时大多数读者的期待视野,他“以超前性的眼光触摸到了历史的暗流,敏锐的洞悉了理性与文明对人的本真性、丰富性的蚀空。悲悯慨叹人存在本身的危机,痛惜人的内涵正日渐削减、稀薄。”[5](P96)所以沈从文以构筑供奉 “人性”的“希腊小庙”的形式来反思和质疑现代文明,他孜孜以求的诊断“国民毛病”、“修正现实”的文学理想,而我们也从中看到了沈从文对现代性的自反特质(即反思性)和对人性本体的认真态度的解读。

鲁迅和沈从文,一个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上来批判传统,要求该“改造国民性”和精神解放,一个站在现代化洪流中以传统来反观现代文明、反思现代性,希望以自然人性来实现民族精神重造,尽管关注视角不同,但殊途同归地为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 马泰·卡琳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韩]赵恒瑾.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追求[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3]逄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沈从文.沈从文集·小说卷 [M] .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第2篇:现代文明的内涵范文

比如铁凝的《哦,香雪》,小说中写的是火车开进台儿沟,却引出一个现代文明的问题。火车代表了现代文明,火车带来的冲击,改变了台儿沟那种延续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并显示出台儿沟是多么封闭偏僻以及贫穷落后。姑娘们去看火车,其实是为了去感知现代文明。“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姑娘们如此精心打扮除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外,更表明了看火车对于她们的重要。这其中,香雪最积极。香雪皮肤很白,长得美。但她不只是外貌美,她的心灵更美。故事的发展,讲到姑娘们提着篮子做买卖,

便展现了香雪的纯真。“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

香雪的淳朴和天真,这些原有的美在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但香雪的不同,还在于她是学生。“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小说描写的细节场景中,现代文明是通过发卡、手表、纱巾、尼龙袜这些事物来体现的,但令香雪更感兴趣的是人造革书包及铅笔盒。为了换铅笔盒,香雪勇敢地登上了火车,这无疑是故事的阶段。香雪换到了铅笔盒,却被火车载到了下一站,叫西山口。她下了火车,走了三十里路才返回家。回家路上那大山那月亮那核桃树在她看来都不一样了,就因为她怀揣着希望。“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

从来不骗人。”铅笔盒既是现代文明的一个象征,又表明了香雪的上进心。至于结尾写姑娘们一起前来接香雪,则既突出了个体,又顾及了群体。

小说中的人物有扁形与圆形之分。扁形人物多是突出一些性格侧面或要素,圆形人物的性格则很复杂,甚至还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此外,人物形象还包括叙述者,就是故事的讲述者。古典小说的叙述多是全知的角度,现代小说则大多通过其中的某个人物来叙述。比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就是从酒店小伙计的角度来写,既写出了孔乙己的迂

第3篇:现代文明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真人秀节目;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一、前言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核心在于“真”“人”“秀”三个字上,是普通人在规定的情节和游戏规则下表演或竞技的一种节目。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地发展,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其发挥的社会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于此,本文简要探析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社会文化价值。

二、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特点

(一)“真”——真实性

真人秀节目取材真实,贴近普通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以纪实的手法来反映社会现状和文化变迁状况,能够展现基层社会的社会风貌。这种真实性也是电视真人秀节目发挥社会文化价值的基础。

(二)“人”——以人为本

参与真人秀节目的都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其在舞台上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没有任何粉饰,能够展现出平常人的风采和魅力,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节目来说,其更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容易引起观众对社会文化的思考。[1]

(三)“秀”——表演性

真人秀节目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一种表演性节目的范畴,其强调娱乐性,将娱乐融入社会生活中。在快速的生活节奏和高强度竞争压力下,这种娱乐性能够让观众放松心情,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奇的文化消费,让观众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和束缚。其符合大众逃避痛苦和消遣娱乐的社会心理,这是真人秀节目能够发挥社会文化价值的重要前提。

三、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社会文化价值

(一)社会价值

1.启迪人本观念。电视真人秀节目取材于现实生活,节目参与主体广泛,有着纪实性的特点,节目的核心在于人本观念的启迪,强调人的价值和对人权的尊重。[2]电视真人秀节目将人本观念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其表现出对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展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是最真挚的情感的抒发。以陕西卫视《超级老师》这档真人秀节目为例,《超级老师》属于基层教育者的舞台,是所有基层教师追梦的舞台。其以独特的视角展现普通教师的风采和魅力,传递尊师重教的正能量,充分体现了人本价值,展现了人文关怀,启迪了人本观念,以教师人格塑造为价值追求,取得了卓越的社会效果。2.构建现代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厚,但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日渐乏味。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的生活看似热闹,实际上内心有着巨大的孤独感和陌生感,人们的社会心理并没有随着现代文明同步发展。在商业经济的笼罩下,电视真人秀节目对大众的社会心理和审美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一种对生活理性的思考,其对于现代文明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参与群体有着广泛性的特点,其贴近社会生活,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展现真实的社会经历,能够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加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从现代文明的角度来展现共同理想,弘扬现代文明精神。以第五季《英国达人秀》为例,在第三集中一个小女孩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小女孩将巨大的蟒蛇缠绕在自己身上,起初观众和评委十分排斥,但当“科莫多龙巨蟒,人们为什么要剥夺你的生命……活剥蛇皮做手袋……”的歌声响起,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节目通过小女孩的表演展现了保护动物的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从而构建了一个友好、纯洁的现代文明。

(二)文化价值

文化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文化价值指的是能够展现文化的基本志趣,展现文化的真善美,是一种文化内在精神的呈现,真人秀节目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特有的文化价值。1.促进文化交流。真人秀节目往往面向一个区域来进行选材,不同的地区的人在参与节目的过程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以《中国达人秀》为例,在年终盛典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达人们汇聚一堂,三国达人冠军相互交流、切磋,这何尝不是一种跨国文化的交流?不仅为国际文化的交流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同时能够开阔人们的眼界,了解国外的文化特色,还促进了本土文化向国外的传播,彰显了真人秀节目的文化交流价值。2.强化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一种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守望,从而形成文化凝聚力,真人秀节目的另一大文化价值就在于此。观众可以自行解读真人秀节目传递出来的文化价值观,引起大众对社会热点的思索。以陕西卫视《超级老师》为例,通过全国各地基层教师的舞台展现和比拼,展现了一种寓教于乐的文化价值观念,并得到了广大社会大众的认同。现代的教师已经与传统的教师大不相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讲台,一改刻板形象,尽情展示其时尚活泼的一面,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内涵。一些年长的教师在观看节目之后也十分认同,以更加轻松的姿态来为学生传授知识。《人民日报》文化评论板块就盛赞陕西卫视《超级老师》更具文化味,以一种教育文化的传承和人格的塑造为节目价值追求,使得寓教于乐的教育文化深入人心。3.传承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最基础的本体文化。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性的时代,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的传承形势不容乐观。对于真人秀节目来说,为了符合当地人的审美文化心理,其往往要根植于民族文化,在节目中也要尽可能地展现民族文化,这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再以陕西卫视《超级老师》这一真人秀节目为例,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师身上得到了着重体现。教师不仅传授科学知识,同时也传授优秀的民族文化。例如,节目中有的老师就用戏剧表演的形式传承了国粹艺术,而有的老师则用文言文授课的形式来展现国学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结语

在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空间较大。真人秀节目能够反映现代社会的真实状况,能够集中展现社会生活,突出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以及文化品格,能够直抵人心,发挥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付兆欣.论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社会文化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12.

第4篇:现代文明的内涵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67-01

1、《人间新天堂》作词感想:苏州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气息交融、文明和谐的人间“新天堂”。2500年前,伍子胥“相天尝水,象天法地”打造了苏州城。新世纪以来,苏州用鲜活生动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践,诠释了现代文明的和谐魅力。“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城苏州在人们的记忆中是宁静而淡雅的,但它又是繁华而悠久的,丝绣书画、昆曲评弹、园林湖泊、小桥流水、古韵今风见证了它的辉煌。这座千年古城、东方水乡、人间天堂是华之品牌形象,成为中国四大旅游城市之一。吴文化的内涵,缔造了现代化城市风范。于是产生了极大的创作灵感:“小桥流水姑苏城,青石巷啊古老而年轻,水陆相连啊河街繁华,园林古塔展神韵。桂花儿香啊香樟树青,丝绣书画出精英,昆曲评弹啊唱乡音,太湖金鸡湖畔醉游人。”音乐对于灵魂的塑造充满威力,苏州人生活上的温馨、精神上舒心、事业上的迈进,又是苏州城市文明的先导,体现着现代新天堂的新风情。宣传苏州形象,打造一流的品牌城市,也是音乐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2、《人间新天堂》作曲感想:《人间新天堂》在音乐材料的组织与架构方面把歌曲的曲式的结构分为三段体,即ABC三个部分,从昆曲、评弹音乐元素中提炼出乐思,充分展现纵向与横向上材料的组织与架构,在旋律发展中进行有机的创新与整合。歌曲用以典型的两小节评弹前奏引入A段男声伴唱,加入了现代时尚的音乐元素。“新天堂啊,新天堂,苏州是人间的新天堂!”显得阳刚大气,与后面进入主题、柔情似水的B段女声独唱“江南水乡新姑苏城,老园区拓展着现代文明,小城风貌啊大城风范,古韵今风新仙境。荷叶儿荡啊小船儿轻,梅熟笛箫留燕莺,如诗如画啊如梦萦,人在天堂乐融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C段“新天堂啊姑苏城,养育了一代代吴地人,勤劳安逸情悠悠,文明和谐享太平。” 通过变奏手法使歌曲推向,体现新天堂的蓬勃魅力和人们的自豪感。

《人间新天堂》由北京歌手李媛媛演唱,在音乐制作中将和声从功能性转到色彩性,为现代作品脱离传统曲式束缚做了有效的应用。运用乐器合奏,呼应的对比手法,以琵琶、古筝等作为华彩、钢琴柱式和弦以及其它乐器齐奏把七声调式的旋律的宏大和技术结合成一体。这是一首抒情性群众歌曲,突出“新”,与时俱进,可独唱、合唱。表现了抒情、赞美的场景。随着乐思的不断深入,情感也愈加深厚和高涨。以声乐为主导,器乐为基础,追求交响性、立体性、整体性的统一构思。整个乐段体现出刚柔兼并之美、对比显明之美和与时代结合之美。将来如果用交响乐队伴奏,请宋祖英演唱是作者最大的心愿,这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第5篇:现代文明的内涵范文

参展的作品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独特人文景观,沧桑历史风骨,画家们直接利用桑皮纸特有的“纹理清晰、绵韧柔坚、百折不损”特性,渲染出空灵、深沉、悠远的意境,依稀见证着流沙之下、残纸之上丝路文明的辉煌与永恒,以特殊的方式展示了新疆的风土物产。

据了解,此次展出的120幅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都是新疆各族知名画家和美术工作者在和田桑皮纸上描绘的精品力作。其中既有龚建新、龙清廉等老一辈画家的作品,也有新疆画坛中青年画家的佳作,还有部分基层美术工作者的作品。画家们描绘出的一幅幅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独特人文景观,沧桑历史风骨的画卷,透过桑皮纸渲染出空灵、深沉、博大和悠远的意境,依稀见证着流沙之下、残纸之上丝路文明的辉煌与永恒。让这干年薪火相传的古老技艺重焕光彩,也为新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载体,展示出和田桑皮纸永恒的艺术魅力。

据了解,和田桑皮纸的生产始于汉末,以其纹理清晰,绵韧柔坚,百折不损的特性而成为典籍、字画、修复手工纸的上品,干古绝技传承至今。2004年6月,故宫博物院修复倦勤斋通景画,首选桑皮纸作为唯一的纸源;2006年5月20日,和田桑皮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十分重视对桑皮纸的传承与保护,如今,已在和田墨玉县投资100万开始建设传承中心,文化厅对桑皮纸新用途的开发,提出了拟用桑皮纸再造古籍善本文献、绘画和书籍装饰应用等方面的文化创意来拉动传承与创新,并把探索和开发桑皮纸新用途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创意活动来推行,这是挖掘和推动我区文化产业的有益尝试和重要举措。我们的文化事业在坚持继承和创新的同时,努力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性吸收和融合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并不断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时展要求的有机结合,实现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并树立世界眼光,形成解放思想、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大力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

第6篇:现代文明的内涵范文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国学热持续升温。目前,很多幼儿园都开展了国学教育,但是收效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幼儿园照搬传统私塾教育模式,室内悬挂孔子、孟子等大家画像,组织学生席地而坐并诵读等国学经典作品,为幼儿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是,凡事都讲求度,需要选用正确的处理方式,幼儿国学教育在此方面的工作力度明显不足。

一、幼儿国学教育存在的误区

1.国学经典乱入

近年来,国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逐渐深入,旨在传承发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很多幼儿园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引作教材,生搬传统私塾教学方法,将其硬套在现代幼儿教育中,收效低微,而且增加了幼儿的负担。我国大部分国学经典主要由古代汉语行文,与现代汉语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对幼儿的理解造成极大困扰和阻碍。国学经典的文化内涵丰厚,同时涉及治国、伦理、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加上晦涩难懂的文字,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而言,其学习难度可想而知。因而,很多孩子在国学教育中只能囫囵吞枣、食之不化。身处现代文明的孩子,即使面对浅显的童蒙读物尚不知所云,况且,国学经典中也不乏落后思想,假如一味地全盘接受,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偏重死记硬背

幼儿尚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对语言文化的理解能力不强,只能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国学教育任务。不少幼儿虽然可以熟练地背诵《弟子规》等国学内容,但是一旦提及一些问题,就会出现茫然状态。还有部分幼儿园单纯地以古诗词背诵量为国学教育评价标准,与其教育目标格格不入。幼儿正是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适当诵读部分国学内容将有助于其记忆力的开发,但这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事实证明,过度强调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随着时间的延长,对所学内容就会忘却,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兴趣大减,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二、幼儿国学教育的优化对策

1.明确国学教育目标

以儒学为主体的国学内容丰富,内涵深厚,涉及文史哲等多个方面。幼儿国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精读几本经典,其根本目标是对传统优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为此,我们应该在孩子们的能力范围内,合理地筛选国学教育内容,一改灌输教育的弊端。具体而言,需要在确定国学教育发扬传统美德主线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引导教育,启示他们掌握为人处世的道理。

同时,还需要把幼儿国学教育的重点转移到用传统文化陶冶其美好情感方面上,让孩子们领悟国学经典中蕴藏的精神内涵,使之感受人性美、人情美以及自然美,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美好情感、优雅人格。

2.合理选用教学方法

第7篇:现代文明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港剧文化融合互补

从1967年香港电视有限公司制作播出了香港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太平山下》开始,香港便成为中文电视剧的重要产地之一。几十年来,港剧发展蓬勃,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倾倒无数观众,被誉为“文化传播基地”。香港的电视和电影节目出口量占全球第二位。1990年,仅香港无线台,就销售出一千多小时的节目(主要是剧集)至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如此,港剧还获得包括1979年度、1983年度纽约国际电影电视节金奖,1997年度、1999年度、2000年度亚太电视大奖,2001年英国广播协会设计大赛银奖等在内的多次国际大奖。①

由于中西文化交融下的香港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港剧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即现代性和传统性的融合互补。这种融合和互补体现在:一方面以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弥补现代文化中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以传统血缘亲情的纽带改善现代文化中工具理性带来的个体异质化;另一方面,以平等自由理性的现代观念缓解传统文化中伦理等级的压力,以真善美的终极目标赋予人生意义从而摆脱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缺乏终极目标的困境。

以“仁”的思想来弥补现代文化中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所谓现代性,是指“从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历史和文化”②。现代性的本质是反对神权和愚昧,崇尚自由、平等、理性和进步。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现代性本身的矛盾渐渐表露出来。首先是现代文化中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认为,人类行为的目的不是传统抽象的善或恶,而是尽可能多地享受快乐逃避痛苦。“立法的全部艺术在于,根据人的爱己之心促使他们经常对人公正……人虽关心自己而忽视他人……乃视共同利益如何而定”③。功利主义早期是对一种人类本性自由的呼唤,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功利主义转而成为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主体为生存和发展,不断向外攫取,为达目的,主体注重的是‘手段’和‘工具’,而本身的‘善’和‘正义’等终极问题不在考虑中”④。在这样的社会压制下,人性不可避免地被扭曲,个体成为不择手段的功利攫取者。

港剧在反映现代社会实际生活的同时极力回避现代社会中的这种压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来弥补现代社会中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原则和儒学的核心原则,尽管“仁”包含着多重含义,但究其根本,其基本规定为“爱人”。“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诸多观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等,无不体现出对“人”的重视是“仁”的中心。换言之,工具和手段作为自然存在而只具有外在的价值,而只有人才有“仁”的内在价值。港剧以“仁”的价值观塑造出一批现代社会中的君子形象,用传统思想的仁义理智来解决功利主义带来的个体利益至上的缺陷。港剧中的小人物们在关键时刻总有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作为。这些人物在平时信奉的都是利益均衡的功利主义原则,但是一旦到了生死关头,则立刻显现出性格中“仁”的一面:或是面对亲友的危难挺身而出,勇猛得和平时判若两人(如《陀枪师姐》中的小警察);或是面对民族大义抛弃自身利益乃至生命(如《上海滩》中的许文强)。这些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侠义精神和英雄气概,融合于现性下的“人性”之中。港剧正是用传统中“仁”的思想重树起一些值得敬畏和固守的价值观念,弥补了功利主义对人性的忽略和压制。

以血缘亲情的纽带改善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带来的个体异质化

在现代文化中,理性求真精神的原意是打破神权的统治。然而当理性逐渐异化成为一种工具理性,个体不得不按照社会体制规范行事时,“社会的合理性也已变成了非理性,启蒙运动所高扬的自由和进步的理想沦为完全控制和退化的困境”⑤。这种个体的孤立和人的异质化是现代文化所固有的顽疾,其起因可以追溯到作为西方现代文明源头的古希腊文明。古希腊社会在进入奴隶制文明社会之后,彻底清除了原始氏族社会的制度、风习和思想,斩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氏族血缘纽带,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基于个人的财产、利益以及由政治、法律所规定的公民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西方现代性的观念中,直接与政治、法律相联的“公正”观念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而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则只具有从属于“公正”的次要意义。西方从政治、法律层面去看人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表现为各个独立个体的利益通过政治、法律而得到被认为是“公正”的满足。正如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柯所说,现代性是一个不断理性化、规范化和控制人的过程。机器文明的社会中,规范化的社会分工导致每一个个体都成为整个社会机器中的片段和零件。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观念和血缘亲情的崇尚恰恰能够消解这种由工具理性所带来的个体的异质化。“中国古史的发展脉络,不是以奴隶制的国家取代由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而是形成由家族走向国家的‘家国一体’的格局”⑥,这样由氏族社会延续下来的血缘关系持续千年并成为联系着人们的重要纽带。在这种文化传统中,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并且成为政治和法律不能违反的根基。香港是深受现代文明熏陶的现代社会,人的异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同样是香港社会不能回避的问题。港剧用中国传统的家族血缘感情消除现代社会中人的异质化,把散沙状的个人通过血缘的纽带结合起来。从早期的《流氓大亨》、《义不容情》到后来的《大时代》、《流金岁月》、《创世纪》,港剧中家族题材的故事比比皆是。不仅如此,在其他题材的港剧中,血缘亲情也往往作为重要的情节出现。在绝大多数港剧中,主人公无论职业、年龄和性别怎样,总不是孤立出现的。他(她)的故事中一定有家庭的背景,他(她)的生活中一定有家庭的存在,他(她)一定有朋友、亲人、爱人的陪伴和帮助。不仅如此,主人公个人奋斗的动因甚至不是积累财富或者促使社会进步,而只是为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正是运用血缘亲情的纽带,港剧才轻而易举地回避了现代社会的顽疾。

以平等自由的现代观念来缓解传统文化中伦理等级构成的个体压力

伦理,就是对个人在社会中位置的一种定位。正所谓“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论》)。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用一套“三纲五常”定义每一种身份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一个民族和一个群体有明确的等级和较强的凝聚力。传统伦理思想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不容置疑的自我塑造标准,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个体的身份、地位、应当做的和不能做的都清楚明白,每个人都要按照自己已确定的位置遵循“礼”的规定去思考行动。正是这种明确的定位使得个体生存于强大的专制压力之下,而这种专制压力恰恰是现代人所无法忍受的。

在港剧中我们看到基于伦理的忠孝节义,却没有看到这种针对个性和自由的专制压力。港剧并没有高明到提出一套传统思想现代性转型的理论,它只是自然而然地用现代文化的信条回避了这种压力。“现代性……其特征就是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来评判一切”⑦,现代文化宣扬平等、自由、理性,摆脱权威与等级的束缚。“通过理性批判,从传统的独断中摆脱出来,获得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⑧。港剧中所使用的正是现代文化中平等、自由、理性的信条。在《司机大佬》中,宣扬家庭间的爱,但家长却不是一定要领导全家乃至压制家庭成员选择自由,相反,在出现家庭成员和家长――子女和长辈、弟妹和兄长等意见相左时,通常的做法是在作为子女的一方的努力之下,曾经持反对意见的家长终于理解了自己的子女,认可其个人的选择。在《金枝玉孽》中,着力表现爱情的伟大和忠贞,但是反对对于女性贞节的强烈要求,转而推崇自由自主的情感追求和女性对于自身命运的把握选择。在《O记实录》中,表现普通人对于职业和岗位的恪尽职守,但是同时又明确地表现出上司并不见得比下属高明,甚至上司昏庸而下属神勇无畏,强调小人物的不懈奋斗。在《一号皇庭》中,宣扬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但是这种友谊并不包含毫无选择的自我牺牲,而是基于一种公平理性原则基础上的互利互助,友谊不是对个人生活的阻碍或者牺牲,而是在每个个体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有原则地互相接受和信赖。

港剧用现代文化中最易为人接受的力量对抗着传统观念中令现代人不满的部分。在港剧中,自由与平等、反家长制、反权威、反特权、推崇个人奋斗、知识改变命运等,这些现代性的种种信条颠覆了伦理等级产生的个体压力,自由和理性取代了重群抑己的传统制度,以基于理性协商的社会契约来规范社会行为的现代文化模式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崇尚。

以真善美的终极目标赋予人生意义

传统的儒家思想只有伦理道德的实用理性,而缺乏本体论的哲学思考。儒家宣扬积极的人生态度,肯定人的努力和奋斗,但是人的奋斗最终会带来什么,人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命运遭际,生活的真谛意义又在哪里,儒家思想并没有从哲学本体的角度回答这些问题。尽管这种思考可以从“佛”与“道”的宗教哲学中找出答案,但“佛”与“道”将人生终极目标归于因果与虚无,而这对于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现代人来说,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科学的发展已经确切地告诉我们没有鬼神没有宿命,那么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对于终极意义的思考实际上影响到一部作品的最终结局与主题意义,传统文化的危机恰恰在于终极意义的模糊和迷惘。港剧用一种浅显易懂的现代文化信条解决了终极意义的问题,给予观众一个光明的回答,那就是现代文化所坚信的终极目标――真、善、美。现代文化告诉我们,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活动获得科学知识,并且以“合理性”、“可计算性”和“可控制性”为标准达到对自然的控制;人类应当相信历史的发展是合理的和进步的;人类应该不断发现新的科学知识来合理地改造世界,让它更加美好。很多人批评港剧中结局的老套和重复:司法题材剧中正义一定战胜邪恶(如《刑事侦缉档案》),家庭伦理剧中人性归于善良,结局多为幸福大团圆(如《誓不低头》)。殊不知港剧正是用这样的方法让我们相信:个人奋斗、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必然带来历史社会的进步,这种进步指向个体与群体的永恒幸福。港剧用现代性的进步理念描绘出美好的未来理想,给所有的故事光明的结局。

由于独特的历史地理原因,港剧中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既有现代文化的一面,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而最重要的在于,港剧中现代和传统互相融合和互补,一方面它颠覆了传统的压力,用现代主义的原则重新规定了世界的价值和制度,给了大众一个真善美的终极期待;另一方面,它回避现代文化中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顽疾,用传统文化中仁爱、血缘的纽带解决了现代性的矛盾和压力,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崇尚知识、平等、自由、博爱的真善美的世界。这种融合与互补是港剧最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一点也正是港剧、港产影片、流行音乐乃至整个香港文化对观众的吸引之所在。

注 释:

①香港电视有限公司官方网站http://www.tvb.com

②③④⑤⑦⑧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⑥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9页。

第8篇:现代文明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贾平凹;《商州》;现代意识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15-01

在中国当代众多寻根文学作家中,贾平凹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他的小说大都描写他所熟知的商州社会,表现商州文化特色,在现代文明的行进中力图通过商州的历史与现状,从中寻找出与我们今天的民族心态相契合的“新的价值形态”和精神风貌。他说:“商州成全了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①这块生长养育过他,被他选定要在这上面深深植以文学之根的陕南洛山地,有f岩峭崖向人提供猎物、柴薪和药材,有河道提供鱼群和航路,更有山地人异常的谨慎、节俭、坚韧以及健忘,土地的贫瘠和生计的艰难迫使他们将适用于日常性事务的韧劲也同样使用于精神上的事务。贾平凹曾坦言告之:“欲以商州这块地方来体验、研究、分析、解剖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生活变化。”②其中,《商州》展现了商州地域性的环境特点和民族心理,在改革风潮的冲击下,这块封闭的地域与现代文明之间也发生了碰撞,民族文化心理中的落后、保守因素在现代意识的冲击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衍变。

一、现代意识的概况

由于城乡改革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强烈冲震,中国的现实生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带有世界性的现代思潮也必然作为一种社会因素冲击并铸造着中国人的观念。现代意识是一个很大、内涵很难界定的概念,但我们也许可说,现代意识实质上表现了世界历史发展到现阶段,人类对世界的猛惊和反思。作为现代人,他们更加放开眼界来认识、思考宇宙、社会和人自身,从而产生最新的观念。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人在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面前处于怎样的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怎样?即现代人已经非常自觉地站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制高点上,鸟瞰着时间和空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于历史感和全球意识。

二、《商州》中的现代意识

(一)“寻根”是现代意识的表现之一

贾平凹从拉美文学和日本川端康成的创作中受到极大的启发,一个眼光高远的作家,他要把自己的文学事业放置在全人类文化意识的大背景下来思考。但同时,他的艺术根系必须深扎在本国文化的深土中,他的创造既不是封闭自足的土特产,也不是与本土相脱离的洋品种,而是现代意识照耀下极富于民族个性的精神生产。然而在中国,现代意识如果不与传统相融合,它就只能是漂浮着的游魂。把现实和以往、和未来作为一个流动的系统去认识,这是现代意识照耀下产生“寻根”文学的创作主体方面的根源。

一个地域的文化,往往蕴含着民族沿袭已久的精神风貌和难以改变的气质,是历史深厚积淀的结果。贾平凹展示人们身上的美善,我们看不到他们有什么明确信念,美善沉积在集体潜意识并化入他们的灵魂和血肉,他们依凭这种人性成就高尚的人格。《商州》中的刘成勤劳朴实、坚强勇敢,因镇队长无聊的纠葛,他劳教出来后走投无路去华山做了捞尸的营生。在对爱人珍子他也和那些想霸占她的人完全不同,他希望能给珍子幸福。最终刘成本可以和珍子一起幸福地生活,只因他可怜一个女子的尸体被水冲走下到水里又见顺子落水去救人才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珍子是一位至贞至洁的女子。因为人长得漂亮唱戏又好,因此遭来很多男人的眼睛,但她洁身自好对那些无赖从不理睬。而在秃子身上集中体现了贾平凹心中的女性形象。在贾平凹看来,女人是天上的月亮、圣洁的菩萨,是为了美、为了善,恩泽于这个社会的。秃子对珍子的超脱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升华而上的爱正体现了作者的用心。贾平凹笔下的秃子,对中国封建男权思想是逆反的,他对珍子极其尊重和仰慕,把低首下心为她服务、给她快乐视作自己的幸福,绝不对她萌生玷污的邪念。最后认识到自己的狭隘自私,力主让珍子和刘成举行了阴婚,自己雇木排运送珍子和刘成的棺材回漫川。不但《商州》中记录下商州人美好的精神风貌,更让我们看到了民族 “野蛮”而善良的文化。武关人刚强的秉性,山阳烈女的闻名,达坪人心胸出奇得善良。

贾平凹在赞美商州人的人格美的同时,也揭示了民族心理中的劣根性。董三海是一个爱财如命、自私自利、偏狭固执的老古董似的人物。为了使董家香火不断,千方百计想让刘成继承家产,但条件是让刘成老老实实呆在自己身边,听从他安排,不考虑刘成的主体意识。董三海思想的蒙昧使他作为传统文化中劣根性的代表犹如横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座大山。而商州这个地方传统的因袭也很重,很多封建迷信的东西在民间保持着。

(二)改革风潮下现代意识的觉醒

贾平凹选取商州这块封闭的土地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是把它放在改革和开放的背景下来加以表现的,由于中国改革风潮的强劲,这块封闭的土地也受到了冲击,从人们的心理到商州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贾平凹展示主人公身上的美善,也展现了他们在现代文明的行进中对社会对自身的关注和价值判断,以开放的眼界来认识自己和社会,表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刘成在现代文明的感化下有自己的主体自觉,对城市里的恶的一面敢于大胆反抗和批判,对农村中美善表示由衷的欣喜和赞扬,对坚守封建传统的外爷董三海敢于驳斥。珍子也是一个有着自我独立性的女性,她不甘于落后蛮野的村落地域,一心向往着文明,既排斥乡村的野蛮落后也拒斥人在改革风潮下为了追求一己私利人性恶的凸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正是农村新经济体系改革的过渡期,商州这块土地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过了一系列的整治,工商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在这种改革开放风潮的冲击下,贾平凹也在担心流贯在这块山地上的厚道、韧性的信念和沉实的生活态度,在趋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逐渐消解,或者被外来的力量冲撞得支离破碎。《商州》中商州市外来人员影响复杂,风气混乱。那些沿海城市的走私者,也以其廉价的电子表、塑料制品、尼龙衣服,打入了这里的市场,而摄去大量的木材、药材、文物古董。

(三)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贾平凹在《商州》中向世人表明,传统生活秩序中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被人们自觉地汲纳、整合到新的生活结构之中,才能不断地保有它的美质,而这,只有当商州顺应山地之外的现代社会进程,物质上摆脱了贫困落后,心理、行为上祛除了小生产的印痕和宗法观念的束缚之后,才可望做到。即成的生活秩序如果能够满足商州人的身心需求,那就用不着担心它会接受外面世界的影响而改变自身。《商州》中的秃子形象表明贾平凹仔细到不轻易放弃从一个极其特殊的方面,向世人说明文化的封闭和经济的落后,以及人们心理上与地域一样偏仄的道德规范,自然不可能帮助那些深藏在商州人心灵深处的正常欲求得到正当的实现和发展,而只能使它们受到压抑,以扭曲过的形式表现出来。秃子对珍子和刘成之间的真爱熟视无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他也不想让刘成得到,以自欺的心理一直给自己以慰安,也一直从中破坏二人的幸福。

贾平凹在《商州》也写到了这样一种文化的对接和交流,省城一位搞美术的人来照川坪写生意外发现了这里的民间美术,他写文章详尽介绍了这里的刺绣、补花、印染、编织、镶拼、年画、灯彩。商州世界正在努力向外面的现代世界寻找自己的前景;另一方面,现代世界也从它业已超越的传统世界中重新发现了可资充实自己文化创造活力的东西,也就是说,两种文化都在试图突破自己,又都从各自对方所要突破的文化中寻找到了对自己有用的因素。

注释:

①孙见喜.浮躁评点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235.

②贾平凹.小月前本・在商州山地(代序)[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贾平凹.贾平凹作品集〈商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第9篇:现代文明的内涵范文

当前,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内涵深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它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荣辱观,同时也确立了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将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八荣八耻”精辟地告诉人们该以什么为荣,该以什么为耻,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为全社会树起了一个新的道德标尺。它就象一面镜子,映照着每个公民的一举一动;它还象一位法官,拷问着每一个公民的道德良知;它更象一股清风,净化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我们应该承认,现实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有些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美丑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和蔓延,极大地损害了我们的社会风气。我认为,在当前社会思想领域动荡,人们的价值标准出现偏离和迷茫的情况下,同志提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是太及时,太有必要了。

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了“礼、义、廉、耻”道德观,到了宋代,又有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八德”,并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华传统美德曾经被错误的批判,使得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中华美德的失落与偏见。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文化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冲击,使部分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失去了信仰根源,精神空虚。在当代社会,到底应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为全体公民道德树起了新的标杆,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又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一个社会要全面发展,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进行。社会风气的好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新要求,将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有对光荣传统的发扬与继承,也有对现代文明的创造和发展。荣辱观包容了幼儿教育教学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全部内涵。细细品味,认真思考,总书记提出的这八荣八耻,从培养孩子们爱国主义到团结友爱,从树立孩子们遵守法纪到崇尚道德,从激发孩子们热爱科学到勤劳诚信,既有对光荣传统的发扬与继承,也有对现代文明的创造和发展。荣辱观包容了幼儿教育教学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全部内涵。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含义深刻、充满期待、深怀希望,更是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教导和要求。

幼儿时期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幼儿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儿童。我们平日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更是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文明素养、民族精神的未来社会人。我认为要做到“八荣八耻”,就是要以“八荣八耻”作为标准,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师德水平,做到以德服人,以行动带动人,以情感染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把它作为自己的潜意识行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八荣八耻”作为一个基因,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引导,把荣辱观教育融入到幼儿日常教育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以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地对幼儿进行着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言传身教,浅移默化,引导他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荣辱观,从而提高幼儿的整体道德素质,使我们的国家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