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文明的核心范文

现代文明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文明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文明的核心

第1篇:现代文明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传统 现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D4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082-01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所说的现代文明更多是一种同步于世界的外国文化,虽然现代文明中有中国文化传统的部分,但似乎文化传统成了现代文明的对立面。其实文化传统对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内容体系

(一)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容体系

中华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由于我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不侵略、不称霸的民族性格。南部和西部有高山、沙漠,东部濒临大海,北部则是冻土带。整理中国文化传统其特点如下:

儒学是主流文化。孔子创立儒学框架,战国时经孟子、苟子的继承与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派别。在秦朝时经历了“焚书坑儒”,到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中国文化传统是一个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体系,它充分吸收了其他许多民族优秀的文化。而且有主动吸纳外国文化的举动,引入佛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现代文明的内容体系

文化界限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似乎没那么明晰了。现代文明已经扩展到世界范畴,超越国界而成为全球共享。因为中国和西方已正趋于同步,现代文明趋同于物质文明,其核心价值如下:

民主观念。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它是的核心思想是“民有”“民享”和“民治”。

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国又一个具有战略性号召力的新概念。它主要包括法治的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和和谐精神。

全球视角。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让整个世界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形成了一个地球村。整个世界范围内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是全球伦理,也是现代文明一种独特的美景。

二、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对接

(一)中国文化传统与科学理念

在中国古代社会比较重视人文学素质的培养,对自然科学知识比较薄弱,不具备理性思维方式。但中国古代也产生了许多科学技术成果和文学作品,这些都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中国文化传统与民主观念

民主观念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核心价值之一。但是,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占主导。不过中国文化传统与民主观念也是有衔接的。

(三)中国文化传统与法治精神

中国文化传统是一种温情的文化,以“仁”“义”“礼”

为活动的原则,是一种道德本位的德行文化。但“法治”概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早就存在,战国时期韩非子以“法治”代替“仁义”治国,得到了统治者的采纳。虽然最后被中央集权制所取代,但文化传统中也有一些法典、法仪可以为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四)中国文化传统与全球视角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交往不断增多,以前只是同民族、同文化范畴内交往,现在面对的是不同文化渊源的对象。以前的理论渐渐淡忘,新的伦理观念即全球伦理成为潮流。但是,仍然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基因遗传,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明发展应该成为一项全球共同任务。

三、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第2篇:现代文明的核心范文

首先,我认为,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是学校德育的核心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全区各中小学可以此次“小手拉大手”城市管理体验活动作为一次重要的德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校园、爱城市、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文明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将对学生们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为此,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以饱满的热情争做现代文明的先行者,以高度的责任心当好现代文明的传播者。

第三,广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未来,是现代文明知识的积极接受者。因此,广大学生应争做推进文明城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小天使,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把现代文明带入家庭,影响带动家长,勇敢地指正“大人”的不文明行为,帮助“大人们“克服陋习。

第3篇:现代文明的核心范文

与今天那些频繁现身的经济学大师相比,凡勃伦具备了与他们比肩的绝大多数条件:他创立了一个学派,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他留下了传世之作,他的思想影响了(美国的)一代甚至几代经济学家;他曾在众多名校求学和执教,曾任《政治经济学杂志》主编;他的学生(比如米切尔)名满天下……

但是,凡勃伦终究没能风光无限,终究没能吸引足够的目光,而是形单影只地呆在知识世界的角落里。其原因,似乎只能归咎于他尖锐地批评了处于霸权地位的正统经济学,以及正统经济学所维护的那个世界。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即凡勃伦的著作异常晦涩,曾有人问他是否想把《有闲阶级论》译成英文――不过,凯恩斯的《通论》同样晦涩。

凡勃伦的批评文章集中于1919年出版的文集《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及其他论文》。收入文集的论文是由他的学生米切尔等人挑选,其中包括一些后来在经济学方法论领域广为引用的文章,如“为什么经济学还不是一门进化科学”、“边际效用理论的局限”、“经济学的先入之见”、“克拉克教授的经济学”、“论资本的性质”、“马克思及其追随者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

那么,凡勃伦的批评究竟如何,以至于其被打入冷宫,成为“知识上的无家可归者”?

首先来看经济学。“均衡”是正统经济学的核心观念,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今天的“动态均衡”、“博弈均衡”,都把均衡状态看做现有约束条件下的最佳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状态就是正统经济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在凡勃伦看来,这个目标是臆想的。人们假设它已经存在,只需要努力靠近这个目标;甚至不需要努力,“看不见的手”自然会把人们导向这个目标。

均衡观念源于自然法哲学或者自然秩序观念,在这种哲学中,上帝早已为人类社会设计了一个结果(均衡),设计了一套运行机制(市场)。也就是说,今天的经济学仍然固守着早已作古的哲学基础,不去探讨“初始原因和最终结果之间不稳定的间隔和转换”,不去分析“由经济利益所决定的文化发展过程”,从而还不是一门进化科学。正统经济学的分析围绕着“成本-收益”而展开,凡勃伦看到的则是这种分析的快乐主义-功利主义基础,它大大简化了人性,以至于把鲜活的人当做“一个闪电般计算快乐与痛苦的计算器”。这样的人考虑的是金钱利益,以这种人为分析对象的正统经济学于是就“将交换价值而不是将有益于社会物质福利的生产作为其理论的核心特征”。概言之,这样的经济学靠陈旧的哲学基础来支撑,将人简化为物,将人与人的关系简化为金钱关系。这样一来,人与动物有何异,经济学和宗教又有何异?

再来看正统经济学所维护的这个世界。凡勃伦把世界划分为保守的仪式体系和进步的工具体系,或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这就是“凡勃伦二分法”。仪式体系支配着工具体系,这种支配力来自人类的“竞赛本能”。私有财产制度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人类的这种本能:占有物的多少是在竞赛中取得胜利的标准。

这种竞赛在今天的体现,就是比谁能赚取更多的金钱利润。金钱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财富英雄”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因此,直接实现利润的“商业”受到青睐,不能直接实现利润的“工业”受到冷落;商人“最终决定工业中生产什么”,“工业必须顺应商人对利益的追求;这并不等于说它必须顺应整个社会的需要或者便利。”于是,一边是饥肠辘辘的民众,一边是倾倒在大海里白花花的牛奶。不仅如此,在仪式体系支配下的社会将有选择地接受技术进步的成果:光能提高产量的技术进步是不够的,它必须能增加利润。于是技术进步受到抑制,最终结果是有可能打断人类生命过程的连续性。

面对这样的批评,正统经济学以及它维护的世界如芒刺在背。在正统经济学已确立权威的学术界,凡勃伦的著作自然要被冷落,甚至科斯这样的无畏者扬言要把它们“一把火烧掉”;在人人为金钱而疯狂的世界,凡勃伦也自然难有容身之所。不过,凡勃伦的文字是烧不掉的。他只需要继续呆在角落里,偶尔在适当的时候出来警醒世人。这是凡勃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从而也是《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

第4篇:现代文明的核心范文

以《北京市中小学的与整体化工作纲要》为指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出少先队活动和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提高小干部教师现代教育素质,为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向上、向善、向新”为目标,以本班学生特点为基础,培养出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新型少年。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1、利用晨会、夕会和队会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并向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礼貌、讲文明、守纪律、讲卫生的好少年。

2、在各课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为祖国培养创新性人才。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4、加强班级管理岗位责任制。

设岗位,定人员,定工作,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岗位,每个岗位专人负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

5、加强学生心理教育,促进健康成长。

对心理严重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教育,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6、做好家教工作。

措施:

通过学生评价表、电话,写信等方式多与家长联系。配合学校做好专题研究。

各阶段活动:

第一阶段

二、三月份伴随着“学雷锋日”和“三八妇女节”的来临,开展献爱心活动。

第二阶段

四月份争当智慧小先锋。

第三阶段

五月份、六月份争当才艺小先锋。

第5篇:现代文明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火葬;节地生态安葬;生命文化;

2016年是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名倡导火葬60周年的一年,又是缅怀总理离开我们40周年的一年。生不争名利,死不占土地。总理提出,由保留遗体到不保留遗体,是殡葬习俗的“第一次革命”;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是“第”,也是更加彻底的革命。60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拉开了我国殡葬改革的帷幕。火葬方式是我国殡葬改革的“第一次革命”。民政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民发〔2009〕170号)、《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民发〔2016〕21号)等文件,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为宗旨,“节地生态安葬”为核心的殡葬改革。殡葬改革的“第”正在进行。本文对节地生态安葬与环境保护、人们殡葬观念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

一、殡葬改革的“第一次革命”

(一)殡葬改革的“第一次革命”的由来与意义

生命的消逝是人类最终归宿,生命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不断发展。“孝道为先”、“入土为安”的儒家思想影响我国殡葬习俗几千年,将逝者遗体、遗骨掩埋于泥土里得以安息。进入近代,因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人口飞速发展,死亡人口总量日益增加,加上科学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殡葬观念不断发生变化。自1956 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以来,火葬已成为我国主要的遗体处理方式,据统计,我国东中部一些省份火化率持续攀升,有十多个省份连续多年火化率保持在90%以上,上海、浙江已达到100%。民政部提出,到2020年,要使全国火化率达到或接近100%,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40%以上。60年来,有老一辈革命家的倡导和身体力行,虽然殡葬改革不时有“回潮”现象,但火化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被人们接受,可以说,我们基本上取得了这一场“革命”的胜利。

火葬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最先流行于西域。古代火葬使用木材焚化遗体,现代火葬则多用电力和柴油。火葬后的骨灰,传统方式中最常见的就是墓葬,即将骨灰埋于地下。客观分析,相对于土葬,火葬缓解了逝者与生者争土地的主要问题。但是,因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有限,火葬在节地的同时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火化机的技术水平和操作人员操作技能的提高,火葬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将会解决。在人口日益增多、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只要能控制住遗体火化过程中和骨灰处理的环保问题,这无疑是文明、科学的殡葬方式。

(二)火葬与环境保护

火葬方式,一方面有利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因科学技术的局限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火化技术的进步,将解决火葬环保问题。

针对火葬过程中遗体气化分解会产生新的污染物和火化设备所用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新的污染物。近年来相关专家一直在研究解决,如火葬场无害火化系统的改造、遗体火化二f英类污染物减排技术研究、新型环保等离子火化装置的研发、蓄热式高温燃烧技术在火化机上的节能应用等。这些火化技术的研究及研究成果的转化,将进一步解决火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火化机的技术水平和操作人员操作技能的提高,火葬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将会解决。

(四)火葬与节地生态安葬

以火葬为标志的殡葬改革“第一次革命”,从土葬到火葬的改革并不简单。在中国普及火葬40年之后的1997年,火葬率只有36%,直至现在也没有超过一半。中国政府规定,截止2020年,除少数民族聚居地等部分地区之外,所有地方的火葬率都要达到100%,但达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因为仍有很多中国人希望以传统方式土葬。由于传统丧葬陋俗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一些地方重敛厚葬之风盛行,占用耕地林地建坟、过度使用不可降解材料、骨灰装棺再葬等问题突出,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助长了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等不良治丧风气。殡葬改革60年来,通过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整治乱埋乱葬,在节约殡葬用地、保护资源环境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节约资源、现代文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科技文明在进步,人类社会在发展。随着人们对低碳生活的要求,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关注,因目前火化技术的局限性,火葬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受到社会关注。随着社会文明进步,殡葬方式也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科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现代文明发展理念贯穿于殡葬事业之中,辐射到殡葬活动各环节和殡葬改革全过程,推动合理利用殡葬用地资源,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在大力倡导和推行火葬的同时,积极探索骨灰存放、树葬、海葬、深埋等节地生态葬法,促进殡葬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节地生态安葬的产生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殡葬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殡葬改革的“第”

(一)殡葬改革的“第”的过程和意义

殡葬改革的“第一次革命”是60年前老一辈革命家发起倡导,现已取得基本胜利。殡葬改革的“第”正在进行。

2009年,民政部颁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民发[2009]170号文件,提出了“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殡葬负担”为我国殡葬改革的宗旨。“节约土地”被放在首位。2013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积极推动殡葬改革。2016年2月24日,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倡导节地生态安葬,即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国家在殡葬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个专门性文件。

我国是人口大国,加之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年死亡人口数量庞大,安葬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土地与资源的过度消耗,对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短板。殡葬改革60年来,通过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整治乱埋乱葬,在节约殡葬用地、保护资源环境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节约资源、现代文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将现代文明发展理念贯穿于殡葬事业之中,辐射到殡葬活动各环节和殡葬改革全过程,推动合理利用殡葬用地资源,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节地生态安葬与生态祭祀

生态祭祀是节地生态安葬延续,安葬逝者只需要一次,然而人们的追思绵远不绝,日后的祭祀活动需要若干次,要节地环保,减少污染,就不仅仅是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还要更加重视节地、低碳、环保、文明的生态祭祀方式。

(三)节地生态安葬符合我国民众的观念

第6篇:现代文明的核心范文

一、东西方文化冲突与并存的时代背景

1.多元文化并存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

李安是一位跨文化的电影作者,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并存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其影片重要的叙事主题。东西方文化之所以会发生冲突,是因为它们的生存空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交叉和渗透的,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如今都已经不可能再生存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多元文化的并存乃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

2.西方的现代文明亦成为其作品文化气息的重要一环。

李安的作品并非单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置于当代主流的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中。西方的现代文明亦成为构成其作品文化气息的重要一环。这些细节都将人放置在现代的西方文明的语境中,在这种诸多展现西方文明细节的背后是一种强大的迥异于东方化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展示了跨文化语境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1.展示了对中国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反思。

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体察而享誉,在这三部作品中充溢着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太极拳、中国书法、中国饮食文化、婚宴习俗,由此构成了浓郁的中国文化风情。但李安所着意展现的并非仅仅是表象上的东方文化奇观,而是更为内在深沉的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的反思。这三部影片的核心人物,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神韵的“父亲”形象经过李安的精心塑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曲的主题都是“使传统上以父亲为主的一个家庭关系,得以从一个假象的平衡状态,历经危机和冲突之后,重新寻得一个新的平衡”。面对中西文化的冲撞和家庭的解构和重组,影片采用了“推手”式的应对方式,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情节,在看似无可奈何的退避中,仍然表现出顺应时代、在新的美系中建立平衡的达观心态。

2.展示了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冲突。

新老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代沟以及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冲突是《家庭三部曲》的男一个重要的叙事主题。通常老一代的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年青一代则容易接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因此,新老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以及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冲突这一叙事主题与东西方文化的共存和冲突这一叙事主题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文明呈加速度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谓日新月异。于是,父辈与子女之间的观念差距日渐增大,代沟的现象日益严重,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冲突也步步升级。在这样的语境下,《家庭三部曲》对新老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以及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冲突这一叙事主题的书写,显然具有丰富的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

3.冲突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以《喜宴》为例,电影选择了一对中国男女青年在美国举办中式婚礼这一巧妙的切入点,生动地表现了东西方文化从相互冲突到和平共处这一悲喜交加的曲折过程,而影片所有的冲突其实都根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影片的全部冲突首先根源于东西方文化在对待同性恋这一问题上的观念差异。其次,影片的冲突产生于东西方文化对待婚礼的不同看法。西化了的伟同认为,结婚是个人的私事。在当代西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中,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占有核心也位,个体对其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是被充分肯定和高度尊重的。相比之下,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当代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中,仍然强调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甚至主张为了维护群体的和谐与稳定而压抑乃至牺牲个体的自由意志。

三、传统与现代结合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1.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采取了家庭这一小的视角,同处一室的两代人因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历史背景,分为传统和现代两大阵营。戏剧冲突由于二者的矛盾对立而产生,传统和现代不是谁向谁妥协,而是走向了融合。李安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以小小的家庭为视点,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在融合中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同时现代文明又使人获得崭新的快乐的生活。故事从渴望平衡到走向失衡最终又走向平衡。“不管讲父子、讲父女、讲家庭,主要都是讲它在解构过程中的一些挣扎、痛苦,然后再到另外一次结构的完成。”中西方的结合实际是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李安通过影片表达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体现了具有传统气息的中国人巨大的包容性。

2.展示了中西文化互动和兼容的真谛。

李安及其电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综观李安十年来的电影作品,涉及的题材和类型相当广泛,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家庭对人物行为有深远的影响、特别突出了“家”的文化意义。李安既敢于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却又善于吸纳西方现代性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养分蜕变自身、别开新局。正如电影学者焦雄屏女士所指出的:“李安能在西方电影体制中显现出一种出尘的个性,他的东西为什么可以感动或者超越国界,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兼容性。”

第7篇:现代文明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规训;反抗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科类立项建设项目“应用复合型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

一、电影简介

《搏击俱乐部》是天才导演大卫・芬奇最好的电影之一,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社会问题片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誉为“一部现实主义艺术和哲学的启示录”[1]。该片风格独特,多角度的反映了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多方位的研究。比如,刘颖在《一个精神者的救赎:〈搏击俱乐部〉解读》中,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了电影中“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搏击”[2]。

从片中的故事大纲来看,电影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杰克患有严重的失眠症,经常参加各种互助团体的聚会,以寻求帮助治疗。随着病情的加重,他出现了人格分裂。被分裂出来的人格(泰勒)组建了一个搏击俱乐部,并进行了很多的活动。最后,杰克成功克服了自己的第二人格,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但是,这仅仅是故事的表面。综合整部电影的各个细节,却可以发现电影的另一条线索:无处不在的规训和极力挣扎的反抗。

二、规 训

(一)福柯与规训

规训(discipline)是法国思想家福柯在其重要著作《规训与惩罚》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追其根源,这个词具有纪律、教育、训练、校正、惩戒、学科等多种释义。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福柯描述了刑罚制度的三种形式(“酷刑”“人道主义的惩戒模式”以及以“规训”和“监狱”为主要特征的规训体制)及其转变。“在福柯看来……每一次转变都使规训权力更加隐蔽、更加精致化……”[3]这种转变表明,法律制裁机制已经由的暴力惩罚进化到了隐蔽的裁决规训,以“规范化”为特征的“规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权力技术的核心。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个体空间的缩小,规范化已经成为必然的手段;而微观权力的规训触角也深入到了社会的每一件事物、每一个角落。正如韩平在《微观权力分析――读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所描述的一样:“微观权力运用“凝视”(gaze)的方式,使社会个体处于永恒的“可见性”(visibility)之中,因而这样的运作机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作用于社会机体的每一个方面,进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以管理人的面貌出现,并在道义上宣扬管理的合理性。”[4]这样的结果就是,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受到了“全景敞视”,“规训在无形中实现了普遍化”[3]。在网格化的社会之中,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被权力监视、规训、裁决。

(二)规训的场所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指出,规训权力的运作往往与特定机构(如监狱、学校、工厂等)对空间的精心设计以及各种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联系在一起。“日常的空间本身对个人的身体直接有一种塑造力量。”[5]“在空间中,权力通过一系列管制把个人的身体局限于其中,把个体的身体同别的身体尽可能地隔离。”[5]规训发挥作用主要有三种方式:层级监视、规范化的裁决以及检查(考试)。[6]

在《搏击俱乐部》中,存在三个典型的规训空间。其中之一个是杰克所在的公司。一方面,杰克的生活充斥着电脑、电脑程序、星巴克、复印机等规训社会的“信号”;另一方面,杰克老板的老板也会以固定形象出现,甚至他的领带从周一到周五都有固定的变化。而这一切,虽然没有法律条款的明确规定,但微观权力却无处不在地行使着“裁决”和“规范”的功能。

另一个规训的典型空间是绝症患者互助的倾诉聚会。杰克因为失眠问题,经常去参加这些聚会。这些聚会虽然以彼此安慰为目标,却也正是规训发挥作用的场所。人生失意的汤玛斯在倾诉之后,情绪崩溃。这时主持者通过要求大家集体感谢汤玛斯,并指导大家进入结对倾诉的环节。在这个过程里,主持者执行了“规范”与“裁决”的功能,阻止了悲观情绪的漫延,帮助塑造了更加积极的个体。类似地,互助团体中的克萝伊女士的发言也受到了主持者的规训。即将死去的克萝伊,在发言中提到“不再害怕死亡”的时候,主持者带头鼓掌表示鼓励,但当她表达想要“最后做一次爱”的时候,发言却被主持者中断了。主持者在这一过程里,执行了“监视”与“裁决”的规训功能。

规训发挥作用最典型的空间是搏击俱乐部。虽然搏击俱乐部是主角杰克反抗规训力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其本身却也是规训发生作用的典型场所。在搏击俱乐部中,泰勒处于俱乐部的顶端,他发号施令,监督着俱乐部成员的活动。同时,他制定了俱乐部的纪律,要求会员遵照执行,用纪律规约会员。在俱乐部中,规训力量发生作用最明显的方式是检查。泰勒通过给会员一道道的、由简单到困难的任务,并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完整地掌握了这种规训力量,并运用这种力量,开始了他反抗规训的历程。

三、对规训力量的反抗

在电影中,规训的力量无处不在;但同时,反抗也步步跟随。杰克的女朋友玛拉,直接让观众形成这种认识。玛拉没有任何疾病,却像杰克一样经常参加互助团体的倾诉会;她甚至还无所顾忌地参加癌患者的倾诉会。玛拉的行为违反了社会对于性别差异的基本认识,也是对社会规训的公然反抗。除此以外,她也不顾交通规则,多次在车流中直穿而行,甚至在车流中和人交谈,而她的解释是“想要死去”。玛拉这一形象,在本质上符合“疯子”的行为特征,却也是“受规训最少的人”。玛拉的形象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参照,从正面向观众表达了电影的主题。

当然,本部电影对于规训最大的反抗来源于杰克。杰克的反抗可以从他对很多名牌的异化上得以体现。在杰克眼里,IBM成了“IBM星球”;微软被称为“微软银河系”;星巴克被异化为“星巴克星球”。这种异化,正表明杰克对于循规蹈矩的工作的厌倦。择要来说,他的反抗具体可以分为人格分裂、搏击、反抗社会等几方面。

(一)人格分裂

杰克的失眠症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症。他经常接受老板的任意差遣,每天做同样的工作,是整个文明社会被规训了的一部干活机器。而他也通过购买最新的餐具、货架、家具和沙发(这些现代社会被规训的文明产物),试图融入整个被规训的群体。但是,因为失眠症的影响(深层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规训的压制以及对社会规训的憎恨),生活状态恍惚,最终被迫分裂为两个独立的人格:浑身充满叛逆,反抗规训的他者泰勒以及服从规训,活在现实中的第一人称的杰克。

对于主角来说,人格分裂是一种反抗规训的手段。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无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杰克代表的是意识成分,而泰勒则是无意识的集合。在杰克无法战胜现代社会各种规训的情况下,故事主人公的无意识被单独分裂了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泰勒的出现,使得电影的另一层意义得以凸显,也使得电影的主题更加明朗化。泰勒人格的形成,代表了故事主角对于沉重的社会规训的反抗。

(二)搏击

泰勒创建了搏击俱乐部,吸引人们通过搏击的方式来释放压力。泰勒的搏击具有无护具、身体伤残和公开展示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正好能充分地体现泰勒反抗规训的特征。

现代社会的拳击,是一种相当规范的竞赛活动,有正式的场地、裁判、护具以及搏击规则。这些要素使得搏击能在现代文明的规约下有序进行,是现代文明规训的物证。而泰勒组织的拳击则完全抛弃了这些要素,拳击没有正式的场地和裁判,拳手不戴护具,也没有正式的搏击规则。没有了这些约束的搏击,完全脱离了现代文明的规训。现代拳击虽然时有血腥的场面,但拳击的规则会尽量将身体伤害降到最低。但是在泰勒组织的拳击中,不时出现的身体伤害,残忍的流血场面,以及发泄式的连续拳击,则完全无视了这一规则。而在拳击进行时,周围的会员不仅欣赏着拳击的精彩,也欣赏着拳击的残忍,其场景甚至有着中世纪死刑围观场面的特质。电影中的拳击搏斗,就这样遵循着古老社会的野蛮原则,展示着现代社会对立面的无序与伤害,正是对现代文明规训权力的有力反抗。

(三)破坏与爆炸

泰勒在搏击俱乐部组织稳定以后,开始给会员们布置任务。其中包括找人斗殴、破坏公共建筑物和涂鸦、对现代建筑进行爆破等。这些任务由泰勒个人精心挑选,其目的都是反抗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规训。

泰勒分配的第一个任务是要求会员找人斗殴。但打斗有悖于社会生活的一般原则。由于人类文明的长期积累和规训作用的不断加深,一般人早已经适应了这种规训带来的安全感,因此最经常的情况是,被挑衅者对他们避而远之。找人打架的任务,挑战了个体间原有的已经约定的关系,是泰特反抗社会规训力量的第一步。而泰勒的会员们在公共建筑物上涂鸦的举动,则是将对于社会规训力量的反抗进行公众示范。他们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经过媒体报道、被社会凝视以后,已经不再是俱乐部小群体内的反抗行为,而成了反抗社会规训的公然表演。

而到最后,泰勒内心的破坏情绪再度扩大,已经到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地步。他开始组织炸毁一些城市的信用卡公司TRW公司的大楼,因为“如果消除掉一切信用记录,所有人都会回到原来的起点”。泰勒对于爆炸对象的选择很有目的性。信用卡是基于契约精神而出现的,而契约的实现既有赖于法律的制约,更有赖于社会微观权力的规训力量。而高楼不仅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是社会规训的场所,可以看成是规训的象征。泰勒选择炸毁这两样东西,正一如既往地展示了泰勒对于规训的反抗。

四、结 语

正如福柯所指出的一样,现代社会的控制是法制与规训相互配合,规训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规训的结果是,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凝视与规范。人类已经与原来的生活渐行渐远。电影《搏击俱乐部》中,杰克对这种规训力量进行了多方位的反思与反抗,虽然最终杰克不得不抛弃过激的反抗,“救赎之旅回到原点”[2]。但是,作为一种人文反思,这种抗争能引导人们对所谓现代性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房彤.《搏击俱乐部》――关于自我与现实[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01).

[2] 刘颖.一个被者的救赎:《搏击俱乐部》解读[J].电影文学,2012(18).

[3] 尹弘飚.权力/知识共同体的发展与规训社会的形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4] 韩平.微观权力分析――读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J].河北法学,2006(11).

[5] 王宗礼,海云志.沉默与反抗:关于身体的社会建构[J].甘肃理论学刊,2005(05).

第8篇:现代文明的核心范文

一、人文素质须把握好教育两极性的界域

国外研究证明,教育对创造性的发展既有张扬性又有压抑性。可见教育本身具有两极性。“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包括: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成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这是对教育两极性的另一种言说方式,这里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大力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多地应加强学生基本能力、基本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变化,让创造精神扎根于学生本身,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学生一定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所以语文教师要了解教育本身的两极性特征,把握好其积极因素,避其消极因素,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二、语文教师人文素质应具有的文化风范

第9篇:现代文明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苗族鼓舞;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一种活态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思维方式和精神价值,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1]。当前在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严重冲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致使许多珍贵的资料实物与精湛的传统技艺遭到破坏,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概述

(一)起源

苗族鼓舞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多流传于湘西苗族村寨,受节令和时间的限制,其具有诸多的称谓,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自古以来,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多是深山老林和崇山峻岭之中,生活和文化相对封闭,生产条件不高,这些都使得苗族祖先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落后,为了振奋族群精神,调节情感,往往以击鼓为乐,从而形成了苗族鼓舞这一文化艺术。从当前的苗族鼓舞内容和动作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先祖们的淘米煮饭、种地插秧、耕地犁田等生产生活情境,这表明苗族鼓舞产生于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深深根植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二)现状

苗族鼓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承方式落后。苗族鼓舞传承方式基本为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模式,人口组成和形式较为单一,受众规模小,虽然能保证被传授者的技艺质量,但是参与人数少,难以形成规模化和大众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利于苗族鼓舞的生存及发展。

二是现代文明的冲击。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电视和网络等不断普及,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对年轻人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导致苗族鼓舞逐渐失去群众基础[2]。当前湘西大多数人较少参与苗族鼓舞活动,不愿意练习和学习鼓舞,并且部分人为谋生计而外出,无暇顾及苗族无辜,影响苗族鼓舞的传承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传承及发展的路径

(一)积极保护传承人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是以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开门授徒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因此保护传承人十分之必要。首先,给予传承人物质生活保障。湘西地区经济水平不高,文化和交通等相对落后,许多苗族鼓舞传承人因经济原因而被迫放弃技艺,导致技艺逐渐流失,因此政府可以为其生活提供物质保障,使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提高传承人的名望和社会地位。政府可以支持和奖励为苗族鼓舞做出贡献的人,对其技艺加以肯定,为其提供才艺展示的舞台与机会,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二)加大宣传力度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要想实现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借助舆论导向优势来普及苗族鼓舞的文化及价值,营造良好的声誉。目前苗族鼓舞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没有深度挖掘其价值与内涵,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宣传力度,多是将其作为旅游宣传附属品,影响其传承与发展[3]。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平面广告和网络媒体,立体化、全方位宣传苗族鼓舞,将鼓舞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加以展现,积极宣传文化深层次内涵,使湘西民族特色与特有的神秘感相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束语

苗族鼓舞作为生态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对其传承及发展的方式和规律进行深入探索,客观思考其发展现状与趋势,能够让鼓舞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生。当前苗族鼓舞在实际发展和传承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传承方式落后、现代文明的冲击、传承危机等,这就需要遵循“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积极保护传承人,加大宣传力度,构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模式,从而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婉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湘西州的考察[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