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方案

第1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

一、强化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宗旨,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二是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机构示范作用,三是抓好创新管理,把现有的政策落实好,实行绩效考核。

二、加强社会办养老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打造升级达标示范性养老机构,引导社会办养老机构按照我市养老需要发展布局发展,培育助老家庭连锁管理机构科学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经验。

三、完善社会办养老机构规章制度。一是以政府令的形式出台《市社会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增加奖惩和处罚内容,提高执行力度,更好地规范养老机构服务市场;二是认真落实省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与市财政局共同研究补贴方案,制定政府补贴标准,将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的工作落到实处。

四、创新工作模式。重新启动社会福利行业协会工作,对社会办养老机构实行行业自律管理,对养老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养老机构进行等级评定等工作。

第2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

入选评语:武汉市蔡甸区始终将养老事业作为德政、惠民工程来抓,依托区内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结合自身条件,全局规划,产业互动,着力打造华中地区健康养老之都。现在已经建成一个集休闲游憩、商务度假、时尚居住、产业服务于一体的生态型滨湖新城。同时,该区以生态城建设为引领,放开土地政策,放宽投资渠道,共吸纳了300亿元资金,吸引了中国健康谷、侨亚社区、合众人寿健康社区、同济健康社区等养老机构入驻,形成了集生态、科学、便捷等养老必需的完整的生态养老产业链。

江苏如皋:“公建民营”走出公办养老新路子

入选评语:江苏省如皋市民政局在如皋市社会福利院大胆探索,试点推进公建民营模式,改建为医养结合型的博爱康复护理院,并取得了成功的试点经验,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博爱康复护理院的建成有力推动了如皋市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盘活公办养老机构闲置资产探索了一条成功的新路子。

浙江金华:“统分结合”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入选评语: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以“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为主要思路,采用统分结合模式推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一是在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上,采取“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相结合的统分模式;二是在服务中心的布局运营上,实行“中心较大村统一布点、边缘较小村分餐配送”相结合的运营模式。目前已建成养老照料中心288家,服务老年人4万余人,覆盖全区2/3老年人口。在“家庭养老”面临巨大现实压力,浙江金华市以及机构养老模式难以广泛覆盖的现实情况下,统分结合模式符合国情实际,较好地实现了“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河北卓达:“三加三”全龄化健康享老智慧社区模式

入选评语:河北卓达集团致力打造“卓达养老”模式核心竞争力及“卓达养老”银发族养生照护系统标杆。经过10年探索,独创了由“健康、养生、享老”软服务和“居家、社区、机构”硬体系构成的“三加三”全龄化健康养生享老智慧社区模式,并成功导入了相对成熟的台湾“智慧化照护”模式,让老人获得更好的照顾,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卓达养老模式在全国各地开发的卓达太阳城项目中予以落地及应用,成为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

上海“老了吧”:开创互联网智能养老新模式

入选评语:“上海老了吧”公司以养生科技结合互联网思维,应用020(线下整合+线上平台),构建互联网智能养老产业链,融“养老、养生、养心、养性”于一体。通过科技智能手环与移动终端使老人与家属无缝对接,能使儿女第一时间了解父母状况,送达关爱,为不同需求老人提供家政、医疗、出行等便利服务,开创互联网智能养老综合服务模式,令人关注。

山东钟冠:以海洋产品为核心构建健康养生产业链

入选评语:钟冠以健康文化为内核,经过多年的探索,从产品理念、生产环节、养生养老文化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通过产业化运营高质量的原生态海洋产品,同时跟产业链进行联盟,用一系列文化项目搭建中老年人养生平台,倡导中国五行养生理论,让新生代的健康养生文化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构建起了新型养生养老产业模式。

北京厚德宗兴:宗亲社区养老合作社让养老不再难

入选评语:北京厚德宗兴资产管理中心以契约型基金的形式组建“宗亲社区养老合作社”,利用宗亲与社区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利用财富及财富创造力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差异进行资产配置。合作社成员退休(60岁)后至75岁前,生活能够自理,可选择回乡居住,获得城乡房租差异带来的利润;75岁后,回到城市,享受城市相对优质的医疗服务。该中心深入社区,街道和居委会,已经在北京建立10个居家养老服务点,最大限度地开发老龄资源。

湖北侨亚:机构养老现代化、社区养老智能化、居家养老信息化

入选评语:湖北侨亚集团将传统专业机构养老服务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起完整的机构养老现代化、社区养老智能化、居家养老信息化的“三化”养老服务体系。湖北侨亚从中国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开发与完善各类养老服务产品,为更为广泛的老年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个性化的系统养老解决方案,创建了集机构、社区、居家养老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武汉侨亚颐乐园老人村曾获“全国模范养老机构”称号。

杭州“联众模式”:异地休闲养老促进城乡一体化

入选评语:浙江联众乡村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创新经营模式,在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的村落,与愿意合作的村民签订协议,由公司出资按统一标准对他们的住房进行改建装修为“城仙居”。房子的产权仍归农民所有,农民可任选两间居住,其余房间30年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则归联众公司所有,期满后归还村民。投资者可以定期或是长期居住,也可以请联众公司代为出租,获得租金收益。在杭州和上海,已有不少老人成为“城仙居”的住户;而不断到来的城里人,又给当地的村民带来了提高收入的希望,“联众模式”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

山东盛泉:开创国内养老上市第一股

第3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

1.动态管理,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加强低保监管,4月份对全区所有低保家庭进行核查,退出230户431人,增加74户164人,截止目前全区共有低保对象3417户5956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324万元。低保人均补差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达到578.84元和416.05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

2.适度普惠,积极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在全区开展“救急难”试点工作,做好2015年春节困难群众慰问工作,共发放资金318.74万元,慰问7580人。对747名疾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发放救助资金164.6万元;对370名困难群众开展临时生活救助(其中新温州人15人),发放救助资金46.65万元;开展困难家庭转介服务试点工作;为34名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总计11万元;局班子成员及相关科室与全区7名孤儿进行结亲,开展“一对一”帮扶;为21名60岁以上家庭困难的半失能老人免费提供轮椅;为全区五保对象发放御寒衣物;对全区199户申请廉租房的困难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核对,予以住房救助;借助爱心驿站平台,通过与其他活动结合,开展多次义卖,筹集善款8000多元。

3.扎实有序,高效开展救灾减灾工作。一是科学谋划防灾减灾工作。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防灾备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镇街对照要求抓好落实。二是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全区97个避灾安置点进行安全排查,并对新增的86个避灾安置点进行安全鉴定。三是精心组织“5.12”宣传活动。制作精美的图文版面,利用新媒体宣传“512”科学防灾减灾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在43个社区和251个村开展有奖问答活动、在18所中、小学校组织开展地震、火灾等寓教于乐的逃生演练,让防灾减灾理念深入人心。

1、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项目。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事业。____老人公寓、__红景天老人公寓等2家养老机构已投入使用,前园老人公寓已经结顶,__归国华侨侨眷老人公寓已进场施工,__百佳等老人公寓近期将营业。全力打造护理性养老机构,全市首家民办护理性养老机构落户茶山街道,该机构引进__安心养老的先进经营及护理技术,近期将对外营业。积极探索__镇敬老院公办民营模式。

2、着力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今年将完善提升现有的养老照料服务中心功能外,继续推进居家养老向村级延伸,新增建设49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目前创建单位已全部落实到位。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对象评估、服务评价体系,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确保2%以上老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

3、重点推进“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突破传统医疗和养老分离状态,率先将温州万福医院转型为温州市首家民办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重点满足困难失能、失智老年群体需求。积极引导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__、红景天__老人公寓已上报区卫生局审批。

4、扎实做好养老机构安全工作。一是召开会议,部署工作。5月14日,召开养老机构安全生产工作专题会议。与各养老机构签订2015年度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二是开展专项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坚持对全区养老机构和福利企业进行每周一抽查,每月一小查,一季度一大查。扎实开展重大节日检查工作,为各养老机构送上安全过节的温馨提示通告。三是加强应急演练,增强安全意识。重新修订了《__区民政局突发公共应急预案》;全区7家养老机构开展了消防演练,提高管理人员和老年人的防火意识。

1、稳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一是“三化”转型,分类推进。重新确定社区服务范围,切实优化全区社区布局,已将85个社区调整为43个。今后,新建立的社区将按照“自治化”、“实体化”、“社会化”三种模式进行推进。二是强化创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指导西岸社区建立社区共建理事会,立足社区实际,开展特色化的社会服务,与政府、社区在服务功能上形成互补。目前,理事会已和区民政局签订政府购买服务6万元。三是加强培训,夯实基础。选派16位社区干部分赴__、__等先进地区实地学习半个月,吸收和汲取当地好的做法。此外,对全区社区干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培训,有效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在注重社区干部培训的同时,做好全区重点村干部的培训,优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四是建章立制,深化基层民主法治。拟定完成《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范本,力争在10 月底全区所有村(居)完成《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制订修订工作,

2、依法做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目前,我区共登记社会组织700家,其中上半年新增登记社会组织29家。有序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和等

级评估通知工作,完成年度优秀社会组织评选工作,表彰了30家优秀社会组织。制定了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2015年政府购买服务方案,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开展社区干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知识培训,赴__、__两地考察民办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开展情况,为我区社会组织建设吸取经验。3、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第三届社工宣传周、社工沙龙、社工团队合作训练、社工带义工志愿服务、2014年度优秀社会工作者评选等系列活动,完成“三百工程”社会服务项目的终期评估和验收工作,为社工队伍建设提供典范。制定印发《2015年度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点》,起草《社会工作者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登记管理办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考核管理及奖励办法》,为考核社会工作者工作绩效提供依据及机制保障,促进社工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做好2015年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动员报名和考前培训工作,做好市级社会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报名和材料审核工作。今年我区共有151人报考国家社工考试,155人报考市级社工考试。

1、狠抓私坟“禁新改旧”工作。一是加大“禁新”督查力度。健全巡查机制,建立巡查台账。对市局查处的禁新,按照建造行为予以立即改造或平毁。上半年,按期完成2座翻新坟墓的整治,对禁新工作领导不力的启动干部问责机制。二是加强暗访抽查力度。每周三天对全区各个镇街进行禁新工作暗访,及时反馈情况,并要求做好整治。三是加强骨灰跟踪管理。严格落实“先改后葬”政策,严控偷建、新建私坟行为。四是全面推进“四边区域”私坟生态化改造。全年需对220座遗留的“四边区域”私坟生态化改造,目前改造率已达25%。

2、全面强化殡葬文化宣传。一是开展“清明”主题宣传活动。以清明传统祭祀节日为契机,倡导文明祭祀方式,在各个公墓开展“禁燃禁放”、免费派送鲜花、黄丝带行动,并在各个山口开展文明劝导,禁止带火种上山。清明期间,共发放宣传单2万多份,广告牌、横幅等300多份。二是开展殡葬文化讲坛活动。邀请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胡玉民处长为全区1000多名党员作了题为《党员、公职人员带头推进殡葬改革教育实践活动》的报告,以此推进我区党员、公职人员带头推进殡葬改革的热情。三是承办全市第三次联合树葬仪式。为5位树葬对象提供了免费树葬活动,为推进全市殡葬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板模式。四是完善__公墓服务网站架构。自上线以来,在线注册人数达1025人,今年还重点推出了远程祭祀,逐渐引导网上祭祀等新型祭祀方式。

3、完善公墓建设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价格联评专家队伍,对15家公益性生态墓地的“基本墓穴”进行了价格核定,并对年度墓穴供给数、服务价格、申请条件及流程等进行了上墙公示。二是拟定了星级公墓评定办法,全面提升公墓的整体服务水平。三是全面启动公墓年检工作,召开了动员大会,并研究成立年检工作组,对公墓进行实地检查。

4、继续深化惠民殡葬工作。继续做好殡葬基本殡仪服务由政府买单,上半年共为辖区1025人减免殡仪服务费用80万元。其次,通过简化免费墓穴审批手续,下放公益墓穴审批权限,上半年已为辖区5位群众提供免费墓穴服务。

1、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一是开展春节拥军慰问活动。区四套班子领导走访慰问驻温部队和部分优抚对象,总计送上慰问金65万元,慰问物资30万元。二是开展拥军主题系列活动。上半年共开展了“我在__有棵树”主题植树、“爱国拥军走基层,情系官兵送书画”、“关爱现役困难军人家庭帮扶”等5大系列主题活动。三是开展烈士墓祭奠活动。全区5所学校共组织160名学生前往烈士陵园扫墓,开展“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区民政局组织20余名优抚对象代表开展“继承先烈遗志铸就共同理想,发扬革命传统谱写时代新篇”主题活动。同时,部分区直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团员约300人在全区4个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开展主题活动。四是做好双拥宣传工作。报送信息14条,被国家级网站录取4条。

2、全面落实优抚政策。一是创新优抚服务模式。在全市率先引入市场机制,开展 “让关爱与优抚同行”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试点工作。二是落实优抚政策。为42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医疗补助金16万元;为780名优抚对象发放春节慰问金62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0%;完成19名申请参战待遇对象的审批;送检4名申请带病回乡待遇的退伍老兵;确认新增17名60周年以上的农村籍退役士兵。严格执行省厅236号文件,及时调整抚恤标准。三是全力化解优抚矛盾。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化解矛盾,上半年共接访3批次50余人次退伍军人。

3、切实落实安置政策。一是完成18名转业士官待安置期间养老保险持续工作。二是接收2014年冬季退役士兵157人,组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35人。

1、科学指导老龄事业全面发展。一是继续推进居家养老工作。完成2014年度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市级资金补助的发放,共计127万元。开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补贴评估工作,委托市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完成今年新增的769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补贴评估工作。二是构建文化养老工作。做好2015年的老年电大教学点春季开班,今年新增2家村级教学点。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及时发放省、市福彩补助老年电大建设资金35万元。注重老年文体活动,举办“百年会市法治同行”普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到__举行映山红义工队爱心大联动送文艺下乡活动;实施老龄委讲师团送知识活动,至今上半年已累计授课9场次。三是规范老协队伍建设。开展互看互学观摩活动,更新观念找差距,以此共同推进全区老龄事业的发展。落实区老年人太极拳协会的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共计投保399人。继续推进省级“老年友好型城区”创建活创建申报工作。

2、区划地名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上半年命名大型建筑物4座,变更道路名2条,发放门牌证266块,制作路牌47块、门牌2376块。基本完成对__路、__村门牌整顿;牵头组织完成__区与__县线的界线

联合检查;成立民非“路门牌勘察维护中心”;启动全国地名二次普查(补更)工作,联合区文联开展征集__地名老故事。3、审批窗口工作规范运行。一是认真做好各项审批工作。上半年新增社会组织28家,其中社会团体14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0家,民办事业单位4家;办理社会组织变更登记14家。承接了市局下放的民办养老机构审批工作,并率全市之先正式登记养老机构2家。二是简化社会组织验资程序。2月起,联合建行对社会组织登记验资程序进行简化调整,大大降低了社会组织设立成本。三是完成权力清单比对增补工作。严格把握时间节点,顺利完成了本部门63项权力事项的信息比对工作。

4、婚姻、收养登记工作规范有序。截至5月底,办理结婚登记1468对,离婚登记212对,补发证件250件,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2444件,提供婚姻登记相关查档400余件,与去年同期相比结婚登记下降了12%。

5、福彩销售形势成绩喜人。截至5月底,福彩销售2600万元,募集福彩公益金260万元。

1、精心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工作,建立局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贯彻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完善其他工作人员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基本信息数据库。

2、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和建设。制定学习教育计划,先后开展了系列讲话精神、区委书记厉秀珍重要讲话、“三严三实”专题党课报告、《》、《宪法》、民政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学习教育以及观看反腐倡廉专题片,坚定了党员队伍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3、深入开展“三联三促”活动。坚持把扶贫与扶发展相结合,与扶基层党建相结合。积极协助“三联三促”结对村、后进共建村村间道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立机关33名党员与结对村困难群众、党员家庭结对帮扶机制。

1、起草《__区救急难救助办法》。推进“救急难”转介服务试点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构筑物质、精神并重的多种救助方式。

2、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城镇低保标准比上年末增长10%,农村低保标准占城镇标准75%。

3、提升减灾救灾能力。全面完成86个新增避灾安置点标识牌设置工作;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4个省级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着力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1、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实施居家养老服务场所“星级”化管理,按照三星级标准,每年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1.2万元的运行经费补助。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确保全区2%的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全区1400多位老人享受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2、全面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抓紧启动__爱心家园项目(列入2015年重点工程项目),改变我区目前没有一所上档次护理型公办养老机构的局面。启动__镇敬老院公办民营养老服务新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郭溪养老养生等项目的投资,争取早日落地。

3、积极引进“养医结合”新模式。重点扶持温州万福养老护理中心;推动__医院转型为养医结合服务机构。

4、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成49家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农村广覆盖。新增15家老年食堂(或助餐点),缓解农村独居、空巢老人就餐难的问题。

5、推进养老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老年人信息库,委托第三方为为有需求的老年人进行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和养老需求方面进行评估。

6、推进养老专业队伍建设。力争2015年拟新增持证养老护理人员125名、家庭养老护理员1900名,进一步壮大养老专业队伍。

1、扎实开展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健全完善基层、提升农村社区建设,建立社区负责人例会制度,制定基层协商民主试点工作方案。以需求为导向,对不同类型的村干部进行分批培训。拟在新桥街道成立新社区。

2、强化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管理。做好社会组织评估,对优秀社会组织进行表彰奖励。深入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编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目录。开展社工机构示范单位和品牌项目创建,提升我区社工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3、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做好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工作,规范社工登记管理体系和年度市级社工资格评审工作。

1、完成公墓年检工作。深化“综合安置型生态墓地建设”机制,通过完善公墓销售月报表、基本墓穴及公益墓穴季度建设任务报表等形式,确保“三三四”制落实到位。

2、开展公墓星级评定工作。根据公墓总体规划及基础设施、公墓绿化美化、经营管理等三方面进行细化量分,评定公墓1-5个星级标准。

3、构建多层次惠民体系。出台免费骨灰墙、骨灰堂服务政策,以满足群众的骨灰安放多元化需求,逐步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新风尚。

4、做好党员干部带头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工作。在新桥、__等镇街开展党员、公职人员带头推动殡葬改革试点工作,并计入该镇街的年终考核。

5、加强殡葬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殡葬执法人员的管理能力建设,组织面向区、镇街管理干部和殡葬协管员管理能力培训。开展面向殡仪服务人员和公墓管理人员的行业标准教育培训,加强殡葬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培训。

1、营造双拥氛围。开展军地共建双拥摄影展、青年企业创业分享进军营、英雄事迹巡回展等系列活动。着手准备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的前期工作。

2、落实优抚政策。着手开展让“关爱与优抚同行”政府购买服务中期评估工作。开展“夏送清凉”活动。全面落实2015年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3、做好安置工作。做好2014年转业士官安置工作和2015年退役士兵接收工作,完成全年转业士官安置任务,大力宣传退役士兵创业货款财政贴息优惠政策。

1、扎实开展老龄工作。科学规划未来五年老龄事业发展,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继续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区创建。启动第二轮的“敬老文明号”创建,开展“敬老养老助老模范”人物评选和“慈孝大宴”活动。做好老年人协会的规范化建设,加强老龄宣传和文化教育工作,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

2、加强区划地名工作。全面完成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补更)工作,加强普查成果转化运用。

3、做好行政审批工作。继续做好社会组织登记工作和年度检查工作,对部分社会组织进行实地抽查。

4、巩固婚姻登记规范化的成果。继续完善婚姻登记

档案资料,提升婚姻登记整体服务水平。5、增设中福销售大厅。年底前完成新设大厅装潢并试营业。

1、按“三严三实”要求涵养道德,全面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发扬求实作风和奋斗精神,熟练掌握专业政策、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科技文化等知识,增强改革发展底气和攻坚克难能力。

2、按“三严三实”要求履职用权,全面提升依法办事能力。突出社会需求和群众满意导向,广泛听取意见,调整和出台重大民生政策。把握便民利民原则,加快理清民政部门“权力清单”,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及时上网公布资金安排使用。

第4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

一、民政工作的基本职能及面临的新要求

民政工作内容广泛,涵盖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政权建设等,有3大方面、6个组成部分、20多大项、100多小项。按照年初召开的十三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及第十七次全省民政会议精神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加快推动传统民政向现代大民政转型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将新时期民政工作的基本职能及要求概括为“一统四分”,一统即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四分”即支撑骨干的四大支柱:保底作用、基础作用、支持作用、支撑作用,这个构架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政事业发展的基本方略。

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即在继续履行好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职能的同时,创新社会管理,加大社会开放度、增强社会透明度、扩大社会参与度,有效聚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资源,肩负起向社会公众服务的新职能,当好社会建设中的骨干,推动传统民政向现代大民政转型发展。

省委书记将现代“大民政”归纳为四个大,即“大视野、大服务、大格局、大平台”,具体来说就是开放大视野,实现由传统的社会治理向现代文明社会的管理要求转变;拓展“大服务”,实现由保底型保障向发展型保障的转变;建设“大格局”,实现由参与社会建设向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的转变;建立“大平台”,实现由部门动员向社会动员的转变。通过这四个转变,充分发挥民政工作的保底、基础、支持、支撑作用。

一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发挥民政的保底作用,着力完善减灾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安排,努力提高受灾群众、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改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生活状况,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要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发挥民政的基础作用,着力推进基层民主和社区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努力发挥民政的支持作用,贯彻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加快形成优待原则充分体现、优待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局面。同时还组织指导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四要围绕提供和强化社会服务,努力发挥民政的支撑作用,通过提升区划地名、边界治理、殡葬管理、儿童收养、婚姻登记、移民安置等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基本社会服务城乡统筹、公平均等、供给均衡。

二、我区民政系统基本情况

民政局内设5个科室:办公室、救灾救助与社会福利科、社会事务科、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科、优抚安置科(双拥办)。

与局合署办公的事业单位4个:移民办、殡葬管理所、残疾人集中就业管理办公室、民政事务中心(内含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婚姻登记处、地名办)。

下属事业单位5家:大同公墓总管理处、干休所、陈寿昌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第二福利院、九龙福利院。

企业性质单位1家:福利关怀院。

三、2013年全区民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及进展情况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民政局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创新管理,突出重点,破解难题,大力推进民政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重点抓好并完成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探索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1.按照“十二五”全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到“十二五”末实增床位1800张的工作任务,大力推进镇(街道)养老机构改扩(迁)建工程;大力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开展养老机构政策性综合保险工作和“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上年半完成情况:城区养老机构一期工程即将完成主体机构建设,澥浦镇敬老院迁建工程列入镇政府实事工程,其他各镇(街道)养老机构改、扩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全区9家养老机构首次实施政策性综合责任保险工作,参保费用50346元,养老机构参保率100%。

2.完成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组建及启动工作,整合资源合理定位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作用与功能,同时指导各镇(街道)组建养老服务中心。

上半年完成情况:全区共有17家居家养老(老年人)服务中心,53家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共配备245名居家养老服务员,为661名(困难\高龄)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健康服务、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服务,且为835名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结对服务,支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53.77万元。为6262位高龄老人发放津贴171.44万元。

3.认真贯彻《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办法》,提升福利企业管理服务水平,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确保福利彩票发行安全、健康,力争完成全年福利彩票销售5500万目标。

上半年完成情况:全区现共有福彩销售网点39家,完成销售1904万元,创收各级公益金666万元。福利生产稳定,全区35家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人1100人。

(二)着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重点确保救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及有效解困。

1.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完善低保动态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困难对象应保尽保。

上半年完成情况:以“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低保对象摸排工作,并配合国家审计署开展低保资金审计,完成了低保资金审计基础信息与数据的录入。全区有512户家庭(664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月补差金额467.92元,比去年同期提高76.81元;619户家庭(844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月补差金额473.5元,比去年同期提高153.23元,累计支出最低生活保障金371.69万元。此外,还有565名残疾居民和135名70岁以上农村低保老年人享受了生活补助,分别发放生活补助金13.48万元和2.94万元。至5月底城乡低保新增282户378人,退出336户478人,实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

2.深化医疗救助工作,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即时结报管理平台,提高医疗救助效率。

上半年完成情况:全区有4418人次获得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39.57万元,平均每人次救助316元,其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类救助对象(包括低保证、扶助证、重度残疾人救助证)享受即时医疗救助2500人次,救助金额共计20.61万元。

3.实施社区小额临时救助运作模式扩面工作,进一步提升临时救助的及时、有效性;研究修订完善临时救助办法和困难助学办法,力争在帮助特殊群体解决“因病致贫”等问题上有突破;建立完善困难群众物价补贴联动机制;进一步做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贯彻市慈善促进条例,加强和促进慈善组织管理。

上半年完成情况:完成了《区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办法》的修订起草工作;初步制定了我区困难群众家庭子女助学帮困政策及补助标准方案;制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特殊人群救助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完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甄别、救助、救治、返乡、安置等为一体的工作体系。截至5月底,全区共有727户(人)次家庭得到临时救助,救助资金达83.47万元,其中小额临时救助132人次,支出救助资金3.49万元;212户困难家庭(424人)领取《社会扶助证》;926人享受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发放生活保障金为171.69万元;642户、733名困难老人享受了每月100元生活补助,发放困难老人生活补助金累计37.62万元;为2517名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62.67万余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2人次,共支出流浪乞讨救助金121万元(含精神病患者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支出)

另外,上半年还深入开展其他各项解难帮困活动。元旦、春节期间,全区共帮扶、救助各类困难对象5823(户、人),发放困难补助金(慰问金)873.45万元;“365关爱行动”中继续为100名困难学子发放助学红包共计5万元;协同市第六医院开展白内障复明行动,完成了142名困难群众白内障手术初检工作;会同区商务局、TCL集团、国贸家电开展“扶贫工程”,为1400余户低保和社会扶助证家庭发放每户价值1000元的电器购买优惠券;及时调整了精简职工及定期定补救济对象补助标准。

4.不断强化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大力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实现从灾后救助向防灾、减灾并重的综合能力建设转变;开展村(社区)级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信息员网络队伍。

上半年完成情况:组织人员对全区的避灾中心(点)进行了专项检查,补充应急救灾物质;进一步完善了全区各村(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更新了自然灾害统计报表;对全区镇(街道)、村(社区)的灾害信息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在“5·12”防灾减灾日,开展“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主题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万余册;召开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现场观摩会议,白龙社区、曙光村、沿山村被授予“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至此,我区拥有了5个国家级、3个省级和16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75个避灾中心(点);今年另外推荐了城东社区等9个村(社区)为市级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单位,并在全区排查出17户农村困难群众家庭亟需危旧房修缮,修缮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着力夯实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基础,重点深化“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社区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

1.深化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破解新建社区管理难、新居民融合难等突出问题的新方法、新举措;探索完善农村社区建设规范化体制机制,以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拓展功能,提升公共服务全程化和“一站式”办理效益;进一步跟踪指导银凤社区“一委、一会、一中心”的农村新社区工作运行模式,探索“一核多元,点片互联,纵横结合,分类引导”的农村社区工作机制;在抓好社区自治、社区服务基础上,抓好“一社一品”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品牌;繁荣社区文化,组织展示区社区文化风采。

上半年完成情况:召开了2011年度城乡社区建设考核评定会,并联系我区城乡社区发展实际,修改了2013年镇、街道城乡社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标准,有效促进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提出了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管理理念,并起草了实施方案,拟将镇(街道)、社区、片区依次分为大、中、小网格,组建网格员队伍,使管理服务延伸到每家每户,将社区由服务型向城市管理型转变;创建了涵盖社区各项管理和服务业务的14个社区综合电子政务平台,推动社区服务队伍、服务人员、服务对象信息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文化宫达到全覆盖,积极推广居民和好屋、残疾人日托中心等多种服务载体,进一步实现居民自治、自助、自教、自我服务功能;通过走访调研、收集梳理、征求意见,起草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编写完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和光明等四个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经验材料。

2.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大培训”工作,及时开展“回头看”活动,努力形成“对象广泛、内容丰富、科学实用、方式多样”的村委会干部培训长效机制;积极研究探索我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完善村干部考核制度、加强竞职承诺监督,努力排查可能影响下一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顺利进行的各种不利因素。

上半年完成情况:深化村务信息电视公开工作,顺利实现一季度、二季度电视与传统村务公开“时间及时、内容到位”;认真开展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回头看”活动,同时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展省级民主法制村创建工作,积极开展针对性更强的村级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各项制度的监督指导工作,筹备下半年农村基层干部大培训。

3.强化制度及保障,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城乡社区建设整体水平。在各镇(街道)进一步落实相应工作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提高经费保障标准;加强社工队伍能力素质培养。进一步建立健全区、镇(街道)二级培训网络,着力办好各类社工素质培训班;积极推进村社结对、新老社区结对,继续开展城乡社工相互挂职交流等,加快城乡共融和全域城市化步伐。

上半年完成情况:按照区委办39号文件5%递增机制,会同区财政局发放了2011年增补经费和2013年预发70%的城市社区事业保障经费、农村社区服务管理补助经费,共计2292万元;先后组织举办了城乡社区信息员培训,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考试培训等;先后分两批派社区干部异地挂职交流学习;落实提高社工工资福利待遇,目前我区城乡社工人均年收入3.4万元,比上一年度平均增加4100元,增幅为13.71%;强化社区工作者激励机制,连续两年在专职社区工作者中考核录用事业干部。

4.创新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机制,指导督促有条件的镇(街道)成立社会组织联合;加强分类指导和典型示范,城市社区重点抓好社区服务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新建社区及农村社区重点抓好社区管理类、融合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做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和年检工作,加快推行网上年检;着力引导、发挥社会组织在协调和解决村、社区各种利益冲突,提供社会公益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半年完成情况:启动了社会组织党建及专用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工作,并在6月底成立了区社会组织促进会。新增注册登记社会团体1家、民办非企业单位4家,变更登记社会组织5家,现有社会团体9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1个;完成了全区社会组织2011年年检工作。

(四)着力巩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社会氛围,重点提升优抚安置保障服务水平。

1.进一步提高优抚保障水平,不断完善优抚保障政策,着重做好部分农村籍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工作;完善优抚对象数据库建设,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一站式”即时结算保障体系,全面实现医疗保险、补助、救助、减免“四位一体”。

上半年完成情况:向342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今年第一季度基本生活价格补贴共8.5万余元;向重点优抚对象1750人次发放优抚金共187.5万元;向303人发放春节一次性慰问金共45.45万元;向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2554人次发放老年生活补助金13.19万元;向65名在职伤残军人发放抚恤金共30.9万元;向12名“三属”发放全年一次性补差共5.6万元;向26名在职6级以上残疾军人和烈属发放春节慰问金共1.56万元。全区有195名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医疗费“一站式”结算服务范围,占应纳入人数的100%,医疗补助5587人次,金额为24.73万元;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险、补助、救助、减免实现四位一体;我区部分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的人员信息录入了全国优抚数据库。

2.认真贯彻新修订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完善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增加承训机构;进一步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无军籍职工和复员干部接收安置工作,及时落实军休干部“两个待遇”,积极稳妥地做好军休干部房改工作;扎实做好涉军群体稳定工作。

上半年完成情况:今年我区共接收退役士兵96名,其中退伍义务兵、复员士官95名,转业士官1名。15名退役士兵办理了复工、复职、复学手续;进一步完善了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机制,根据退役士兵切实需求增加了汽车驾驶、汽车维修、物流师、数控车床等多个培训项目,目前共有47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在此基础上今年还同多家用人单位联系,提早在我局张贴了招聘信息,为招聘单位提供面试场地,进一步提高了退役士兵就业机率。

3.制订新一轮双拥工作目标,加强基层双拥工作,创新双拥工作机制,以建军85周年为契机,推动双拥工作新发展。

上半年完成情况:扎实开展了驻镇部队春节走访慰问及相关拥军活动,支出慰问金45万元;在各镇、街道成立双拥工作专职机构,重视解决驻镇部队实际困难,并首次向市双拥办申报“省级双拥模范区”;完成了朱枫烈士生平汉白玉雕塑和烈士陵园的整修,并配合开展整修工程的审计协调工作;圆满完成了市清明祭扫革命烈士活动仪式,祭扫人数大幅增加。

(五)着力发展民政事务管理,重点确保各项工作整体推进。

1.要全面完成钦寸水库第一水平年移民安置任务,按要求适时启动第二水平年移民安置工作;加大移民创业致富工作支持力度,认真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和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项目实施。

上半年完成情况:在全市率先启动了钦寸水库第一批移民建房工作,104人37户移民建房率已达100%;为1182名大中型水库移民发放后期扶持直补资金累计381.84万元,为524名区管水库移民发放生活困难补助金共计26.2万元;妥善处理了滩坑水库移民有关自留地分配、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发放等问题的事件。

2.充分利用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加强地名管理标准化建设;重新修订《区地名管理实施细则》,完成与毗邻乡镇(街道)平安边界协议书的签订。

上半年完成情况:全区第二次地名普查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相关普查成果已上报省普查办,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已着手展开;启用了各镇(街道)地名证明专用章,将出具地名证明的权限下放至各镇(街道);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篇)编纂工作,完成了县、乡两级词条的编纂;逐步开展了毗邻县(市、区)平安边界互访,已完成对北镇线的界线年检及江北区的走访工作,毗邻镇(街道)平安边界协议书起草完毕,目前正在签订中。

3.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做好公共墓地建设和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细化实施我区殡葬惠民政策;加快殡仪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深入开展殡仪服务单位规范化建设和行风建设活动,加强殡葬执法监管,不断提高殡葬服务和管理水平。

上半年完成情况:今年1月1日起实施惠民殡葬政策,遗体接运、遗体停放、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殡仪基本服务项目、入葬生态墓地和有山村社员认购骨灰墓费用均由政府买单,并于4月起实现普通骨灰盒普惠。上半年我区减免上述各项费用78.99万元,政策惠及821人;经营性公墓绿化苗木7500余株,投入绿化资金5万余元,累计种植苗木22.55万余株,墓区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大同公墓投入改造资金10万余元,新建了一批花坛葬,历年累计投入墓园改造资金947.66万元;今年1至5月份,全区共死亡704人,火化遗体701具(其中3具外省户籍人员按规定到原籍地进行火化),火化率及火化覆盖面继续保持100%;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庄丽等代表提出的“关于尽快在庄市、骆驼片区建造一所关怀院”的重点件办理工作。

第5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

关键词:制度;发展趋势

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中国旧的养老保险制度根植于计划经济土壤之上,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分城镇、集体企业或职工中的固定工,小集体企业、私营、三资企业职工及个体户业主都没有纳入保障范围。二是养老基金来源渠道分两个部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基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企业职工的养老费用来源于企业生产性收益,并在企业营业外列支。其实质都是来自国家预算。三是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实行代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工作的人供养已退休人员。基金的筹资保持收支平衡的原则,不留积累,易于管理。四是以单位为“单位”封闭运行。每个单位只对本单位的退休者负责,表现出显著的单位化特征。五是管理制度分立的非统一的制度安排。国家机关与企业职工两个系统并行,分割管理、分割实施,离休、退休制度并行。

二、中国现行养老金筹资模式及养老保险的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运动在20世纪70-80年代的逐步蔓延,尤其是在智利私有化改革所带来的巨大震撼效应所导致的世界各国养老保险体系纷纷开始进行变革趋势的影响下,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也进入了改革的行列。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1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的文件确定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样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1997年2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试点的结晶,养老保险制度由过去的现收现付制转变为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提出了全国统一的改革方案: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比例不超过企业总工资的20%,个人1997年缴纳工资的4%,从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最终达到8%;另外规定按本人工资的11%建立个人账户,不足的从企业缴费中划拨。但新的部分积累制的创新模式并不是一帆风顺,由转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自从70年代初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人口转变的过程,很快进入老龄社会,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成为又一次改革的契机。

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国发[2000]42号)规定:个人账户基金不再用于当期养老金的发放,而是全部用于积累,存入银行,购买国债,以保值增值;同时规定个人账户基金积累由个人缴费构成,规模由原来的11%减少到8%;确定了企业年金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营的原则。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路径表明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位保障到国家保障再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的演变。所谓部分积累制的筹资模式,兼具了现收现付筹资模式和基金积累筹资模式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和不足,这是中国政府为避免老龄化危机到来时所作的政策改革和调整,是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上的创举,也是特殊人口政策的必然产物。

第一,中国现行养老金筹资模式。一般来讲,养老金的筹资模式有三种:一是现收现付制,即用年轻在职一代人的收入来支付当代退休人员的养老费用,其实质是收入在代际之间重新分配。二是完全积累制,即把当代人收入中的一部分强制储存起来,放入个人账户,为将来的养老之需做储备,当代人供养当代人,其实质是个人生命周期内资产的时序转移。三是部分积累制,即将当代人养老费用的一部分由社会统筹即代际转移来支付,一部分由当代人工资的部分储蓄来支付,其实质是代际转移的“横向分配”和代内转移的“纵向分配”相结合的筹资模式。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有利于调整国家、企业、个人三个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三者责任共担的机制。责任主体是国家、企业和个人。由企业和个人分担保险费,政府承担社保机构的管理和运营费用,在基金不足的情况下由财政拨款加以补贴,分散了原来只有企业养老的国家包揽过多,企业负担过重,个人自保意识淡薄的现状。另外,强化了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不缴费者不受益,多缴费者多受益,增强了人们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促进了公平和效率的共同发展,以及多层次社保体系的形成。

第二,养老保险的形式。目前,中国养老保险的形式主要有:公务员及参公人员(暂没开始缴费);事业单位人员(含财政全额拨款的、部分拨款的和自收自支的,简称事业单位);企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简称灵活就业人员);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简称新农保),2009年9月1日,国务院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

三、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这对即将进入老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同时又正值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必然要求尽快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完成由旧制度向新制度转移的过程,将养老保险推向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轨迹。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表现如下:

第一,覆盖面小。与养老保险在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历程相类似,中国的养老保险也呈现先城镇后农村、先城镇正式单位职工(职业人群)后各类灵活就业人员的推进趋势。目前,养老保险主要是在城镇,覆盖2亿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占人口半数以上的广大农民没有被纳入养老保险。即使在城镇,一部分困难集体企业和多数非公经济、个体灵活就业人员仍游离于养老保险之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尚待改革。城乡无收入老年居民老年保障缺乏制度安排。

第二,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尽管中国明确了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但由于未支付改革成本,导致统筹基金挪用个人账户,职工个人的缴费没有实际积累下来,不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统筹层次低。由于养老保险改革从县级统筹起步,加之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统筹层次长期以县(市)为主,各地费率高低不一,基金难以调剂。目前,全国各省市已经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省级统筹,但从长远发展方向上看,应向全国统筹迈进。

第四,不同类型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不同,且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享受养老待遇差距大。以广东省2009年度(2009年7月-2010年6月)不同类型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例(以广东2008年度社平工资2759元/月为缴费基数)(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一是不同类型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的不大及差距之大。二是企业相对于机关和事业单位来说,负担单位缴费比例之重,这样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不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三是中国目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每年有大批的毕业生难以就业,再加上城镇待业人员的不断增多,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太高,不利于大学生创业和自由职业者的发展。

另外,由于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同步,待遇计发办法和调整办法不同,导致退休人员待遇差距大,目前平均相差1倍。以1959年出生的A、B两人分别在企业和事业单位2009年退休为例,A的退休待遇约1600元/月,B的退休待遇约3100元/月。一些具有可比性的人群差距更大一些。

第五,退休年龄偏低,且男女性别在退休年龄上差距太大。退休年龄的高低决定着领取养老金时间的长短,退休年龄越高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短,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少。而退休年龄越低,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长,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多。所以退休年龄这一变量也是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中国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干部为55岁,女性工人为55岁。偏低的退休年龄是导致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加上生活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中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另外,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明显高于男性,而且在老龄人口中女性占的比例也远远大于男性,在中国,女性要比男性起码早5年退休,这不仅导致中国养老金支付压力加重,而且也不利于妇女权益的保障。

四、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目标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实现保障对象全民化保障方式多样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和谐稳定的保障网。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人有保障。劳动年龄段有工作有收入的人,绝大多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可承受的比例缴费直到退休,退休后能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过低无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居民,由政府出资建立养老补贴制度,按月发放。截至2020年,中国城乡从业人员近8亿人,其中90%以上的从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制度;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34亿人,老年人口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第二,待遇适中。城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达到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左右,农村老年居民基本养老金达到当地农民纯收入的50%左右,城乡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分别为当地城镇家庭人均可分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0%左右,在农村地区逐步推行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每一个老年人可以维持体面生活。同时,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使城乡老年居民能得到适当的社会服务。

第三,加快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与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体系相适应的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网络,落实跨省流动就业的养老保险转续政策,使得各项养老制度能够有机地衔接,做到“跟踪一生、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真正实现参保人员“不论你在哪里干,养老保险接着算”,解决参保人员因就业地的变换和间断性就业而丧失养老保险权益的问题,从根本上维护参保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Z].

2、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Z].

3、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Z].

4、社会保险业务教材[Z].2010.

第6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

最近,我们结合“勤廉村(居)”创建活动和区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的督查工作,深入全区9个乡镇街道的农村、社区,对村(居)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__区深化村(居)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在__市纪委和__区委的领导下,__区纪委、监察局大胆实践,务实创新,全面推进了农村和社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推动政策落实。__区注重加强基层纪检组织建设,畅通政策落实组织渠道,全区112个村(居)建立了村(居)纪检小组,设纪检委员112名,规范了村居纪检组织建设;通过发放《__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资料汇编》和实用手册等方式,利用公开栏、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统等阵地,及时传递同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政策和信息;加强涉农政策落实监督检查,仅去年就组织检查组10个,开展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保障性安居等11个方面的专项检查,查处土地违法案4件,确保了中央涉农惠民政策在我区得到较好的落实。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防控廉政风险。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廉政宣传教育,如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进社区示范点的考核授牌活动、结合电影下乡播放廉政电影、开辟廉政宣传专栏等,营造良好廉政氛围,基层干部自律意识进一步强化;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岗位风险防控工作,将腐败风险点、防控措施、防控流程向社会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基层干部腐败风险预防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加强监督制约,规范村(居)务管理。去年以来,全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35宗,涉及金额1986万无,增收节支298万无,退回不规范票据金额135万元,减少不合理开支93万元,查处违反“三资”管理的乡村干部3人,对5名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农村“三资”管理进一步规范;开展创建村(居)和村(居)干部“勤廉双十佳”活动,重点推行村(居)办事承诺、基层干部勤廉双述等制度;推进党务、政务、村(居)“三公开”,落实了点题公开、公开工作评议制、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制,村(居)民主管理逐步深化。

四是加强体系建设,提升便民服务。加强了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9个乡镇街道按“九有”标准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村居基本上设立了便民服务站,纳入便民服务事项30多个,去年以来全区便民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7.3万多件,受理群众咨询2.2万余人次,调解各种矛盾纠纷近770件,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我们近几年来坚持不懈地抓村(居)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发现工作实践中有些问题亟需解决。比如,村(居)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有增多的趋势,强农惠民政策落实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仍然存在,少数农村、社区党员干部服务意识淡薄、办事不公、与民争利现象仍有发生,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深化村(居)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必须突出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深化村(居)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必须找准有力的抓手。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可以探索从推进基层政策落实、加强风险防控、强化村务监督、优化便民服务等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整体推进。

1、细化任务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一是要细化工作任务。对乡镇街道纪委、村(居)纪检小组成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对惠农惠民资金发放,制定规范的发放流程和操作规程以及检查方案。对民生项目建设,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二是要细化工作机制。必须结合上级要求抓细,健全完善上下沟通、左右整合的协调机制和信息交流等工作机制,为深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要细化监督检查。整合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力量对中央涉农惠民政策落实开展监督检查,科学谋划,做到日常督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以强有力的监督,切实解决有关建设项目和补贴资金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2、强化责任举措,推进风险防控纵深开展。一是要健全防控工作平台。依托__区政务网建立健全乡、村两级廉洁从政宣传教育以及廉洁信息传递和监督平台;探索廉政教育新方式、新方法,开展经常性的廉洁从政宣传教育。二是要扎实开展风险防控。按要求开展风险教育、排查、防范、预警工作。制定风险防控示意图和风险防控制工作流程图,并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监督,提升风险防控效果。三是要认真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把“41个不准”的禁止性要求作为村(居)基层干部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年度述职述廉和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加强自查整改;认真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确保《规定》落到实处。

第7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江苏经济社会比较发达,传统的单一的农民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要根据农民群体的分层及养老需求情况,细分目标人群,充分整合和优化现有的养老组织制度资源,巩固家庭养老的墓础、突出社会养老的功能、拓展商业养老保险的空间。

    江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而言,城乡社会保障还存在巨大的差异,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十分薄弱。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的加快,失地农民、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间题凸显,传统的养老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江苏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目标人群分析:农民群体的分层及其养老需求的变化

    (一)职业角色的分层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江苏农村社会单一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非农化程度较高。据统计,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比重分别为24.25%和20.19%,纯农业户所占比重为55.56% ,远远低于全国73.29%的平均水平。(资料来源2001年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江苏乡镇企业发达,在乡镇企业从业的农民职工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13以上,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二是流动农民工多,江苏是流动人口流人数量较大的省份。截至2005年6月,全省已登记暂住人口1 030万人。其中苏南地区暂住人口759万,占总人口的73.7%。三是失地农民多。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园区、开发区的建设,建设用地的需求迅速增长,失地农民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多。2002年全省农村居民中无地或未经营农地的家庭约占7%,而1998年还不到1%。

    农民职业角色的多元化带来了养老保障需求的多样性和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异性。据我们对被征地农民、乡镇企业职工、流动的农民工、农村自谋职业者和留地农民调查,被征地农民由于失去了土地的依靠,对社会养老的保障需求最为强烈,其次是有稳定工作的乡镇企业职工,而流动的农民工及农村自谋职业者的养老需求程度要小于留地农民。

    (二)收入水平的分层化

    近十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根据江苏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数据,2004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人分别为6 544元、4 765元和3 906元。苏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人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是苏中、苏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人的1.37和1.68倍。2004年农民收人墩高的江阴市7 673元,最低的灌南县3 079元,两者相差4 594元。按照人均纯收人五等份分组,2004年20%收人最高组家庭人均纯收人10 292元,户均纯收人达到32 523元,分别是20%收人最低组的5.9倍和4.5倍,去掉高收人户的份额,全省还有一半以上农户的收人水平达不到平均数。

    农民收人分化对养老保障的含义是十分显著的。收人低的农民群体对社会养老保障的需求可能会明显不足。由于强制性或自愿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费可能会明显超出这些低收人群体的承受能力,尤其是那些收人水平过低的贫困人口面临的问题就更加复杂了。养老的年龄结构问题也加剧了上述问题的复杂性。

    (三)年龄结构的分层化

    年龄结构的分层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以及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据调查,江苏省现有60岁以上老人845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1.9%.在全国已率先进人了人口老龄化时期。其中城镇老人为182万,农村老人有663万,占农村人口的12.5%,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已超过了城镇。从地区老龄化差异来看,苏南高于苏中,苏中又高于苏北。

    江苏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分层化与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农村养老问题变得十分突出。据预测,未来50年内,江苏老年人口规模将以年均1.9%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 702万人,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四分之一。所以,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的设计就必需考虑到这一未来或预期的养老保障问题与现实的养老保障问题的统筹规划与发展。

    二、江苏农村养老保障可供选择的组织制度模式及其评价

    (一)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最主要的养老形式,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养老方式正在出现弱化的趋势。这些因素包括: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户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减少,家庭日益小型化。据调查,1995年江苏省家庭平均人口为3.41人,比1990年减少0.45人。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进一步贯彻实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家庭人口将会形成“四、二、一”结构.即一对夫妇在抚养一个孩子的同时要赔养四位老人;二是人口迁移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市更加严重。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7.5%.而城市只有6.4%.人口向城市迁移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再加上家庭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难于与子女一起生活,到时农村“空巢”家庭将比城市更为突出;三是农村生产的社会化使得家庭的部分生产功能外部化,家庭的养老能力随之降低;四是土.地的养老功能正在削弱。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农民的土地正在不断减少,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对目前主要依靠土地养老的农民,由于受土地制度、土地数量及土地收人的限制,不能对土地的养老保障作用估计过高。土地的所有权并不属于农户所有,也没有自由转让权。土地数量少,农产品价格低,单靠土地是难以维持生计的。

    (二)社会养老模式

    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养老的对象局限于“五保”老人,这部分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很小一部分比例,因此,五保养老的模式不具有普遍性。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在部分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了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但是由于制度的缺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自1998年后就基本上处于停顿的状态。至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形成一个较好的方案,目前还处于各地制度探索时期。

    近几年来,以苏州为代表的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形成了自身特色.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截至2004年7月,累计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139.37万人,参保覆盖面达76.05%,按月享受社会养老待遇人数52.25万人,覆盖率71.46%。据统计,江苏全省13个省辖市、100个县(市、区),1 276个乡镇的830万农民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保基金总额达66亿元,其中有71万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虽然江苏省的农保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从目前制度的运行情况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普遍存在夜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参保率不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不强、统筹层次太低(以县级为单位的统筹)等问题。

    (三)商业养老保险模式

    从很多西方国家建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的经验来看,商业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障体系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商业保险业通过经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计划生育特殊对象的养老保险等,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在农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受农民收人水平和养老观念的影响,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诸如以营利为目的,遵循的是自愿的原则,国家对商业人寿保险的政策优惠不够,因而,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推广的条件,只在小范围内发挥着作用。

    总之,无论是养老的经济来源还是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家庭养老(包括个人养老、土地养老)在农村养老中占据绝对的地位。社会养老保险仅在苏南少数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制度试点,商业养老保险基本处于空白。

   三、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思路与政策逮议

    江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不断拓展商业养老保险的空间。可采取的发展思路为: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为目的,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分地区(先苏南发达地区,再苏中、苏北地区),分项目(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发展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分重点(先保障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再兼业农民,最后留地农民),分阶段(先试点,再推广)进行。

    (一)强化家庭养老的保障机制,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

    家庭养老的实质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养老资源在家庭范围内的互助和代际交换。家庭不仅是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重要依靠。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家庭养老都将是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基础。针对目前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的间题,要加强宣传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养老文化,以确保养老文化基础不受削弱和动摇;另一方面要加强家庭养老的法律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老人依法养老的权益。基层组织要利用农村原有的邻里互助的良好传统,开展“手拉手”、“结对子”等社会互助活动.创造一个尊老,爱老,互助合作的乡风民俗。

    (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性工程,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苏南地区要全面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苏中地区要健全制度,创造条件,实现“应保尽保”;苏北地区要低标准起步,重点保障特困户,逐步扩大覆盖面,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制度中要建立由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财政以县为主负担,省财政设立省级农村低保专项调剂金,对财政较为困难的经济薄弱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合理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保障金由银行统一发放,并重视各项配套措施建设。

    (三)积极实施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制度,拓宽农村养老机构的功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群的养老需求

    江苏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率在苏南、苏中、苏北之间差距较大,苏南地区集中供养率普遍较高,而在其它地区集中供养率还比较低。与浙江省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浙江省2001年末,全省共有4.97万孤寡老人实现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81.88%。据调查,苏州农村“五保”老人中人住养老机构的有69%,人住农村养老机构的人员中,有6%的老人为自愿选择养老机构的非“五保”对象,虽然这部分老人占的比例还较小,但已反映了传统的“子女养老”、“居家养老”的观念正在发生变革。今后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公共养老机构的建设,满足农村“五保”和贫困老人集中供养的需要;另一方面,政府要制订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和经营养老机构,形成多元化竞争的格局,更好地满足各类层次的老人养老需要,加快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

    (四)依据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有差别分层次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结合西方工业化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和目前江苏省农民的实际情况,农村养老保险应该依据社会群体分层情况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建立,逐步推进。具体的说,对被征地农民.把征地费、补偿费转化为养老保险资金,以土地换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乡镇企业职工,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建立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保证其缴费的可持续性和养老金的可转移性,技术要求较为复杂,因此,要首先解决这些前提条件,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才能顺利推行。最后是解决自谋职业者(经商人员)和留地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自谋职业者的养老保险费由其本人全部缴纳,留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建立取决于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和政府财政实力。换言之,如果纯粹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成为农村人口的很小一部分,如20%或是30%左右,那么,留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间题就是一个小间题了。

    (五)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辅助和补充性作用

    目前,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商业养老保险在整个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作用还非常弱,远未发挥出其在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中应有的作用。今后,政府要在利率、行业准入等方面提供相应政策优惠,支持和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对商业保险公司来说,要加强宣传,不断开拓多种形式的人寿保险业务,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具有的保障方式较为灵活的优势,满足各种层次的养老保险需求,不断扩大服务的对象,提高夜盖面。使商业养老保险成为养老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其真正成为农村养老保障的重要补充。

第8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

记者:请问省委、省政府为什么把办好民生十件实事作为今年民生工作的重点?

张卫东:近年来,虽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一个又一个挑战,但省委、省政府发展的坚定决心始终没有变,发展为人民的执政宗旨始终没有变。自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已经连续6年举办并圆满完成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实事,赢得了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誉。2013年,李学勇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继续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实事,这是省委、省政府连续第七年举办民生“十件实事”,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宗旨。

记者:今年民生十件实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张卫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民生十件实事,是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的结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民有所盼,都有所应”。去年9月底李学勇省长亲自审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方案,强调要继续办好民生十件实事,报告起草小组多次反复向省有关部门征集十件实事具体内容,并与省有关职能部门细化研究。形成初稿的几个月中,李学勇省长先后主持召开了基层、科教文卫界、老同志等一系列座谈会,就《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报告涉及的民生十件实事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去年底,起草小组向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以及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出1000多份征求意见稿,听取大家的好点子、好建议,先后收到包括对如何办好民生十件实事在内的意见和建议共950多条。对于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李学勇省长逐条过目,仔细筛选,反复修改报告,通过不同形式加以吸收的占60%以上,还有20%多的建议将在政府工作中加以体现。可以说,今年的民生十件实事,处处体现“一诺千钧”、“一事一策”让群众受益。

今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实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增加就业。重点开发5000个基层公益性岗位和1.6万个高校毕业生见习岗位,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万人。二是教育惠民。加固改造、新建重建中小学校舍500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800所农村幼儿园,对符合规定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全部实行免费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学前1年免费教育。三是医保提标。城乡居民医保的财政补贴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实现全科医生在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力争65%以上的社区中心实施家庭医生制度,新增应急救护培训100万人以上。四是住房保障。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3万套,基本建成18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万户,累计形成200万套以上保障能力。五是敬老助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改善农村敬老院生活设施和保障条件。新建20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增3万张养老床位。为2万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六是关爱妇幼。扶持百万留守流动妇女就近创业就业。实现农村妇女专项疾病筛查全覆盖,对160万名留守流动儿童开展安全守护行动。七是文体生活。推进省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院资源数字化,努力实现全省共享。深入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到基层活动。70%的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成健身步道400公里。八是便利出行。新增城市公交线路200条、节能环保公交车3000辆。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新改建农村公路4000公里、桥梁1000座,行政村通达客运班车基本实现全覆盖。九是改善环境。解决3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苏南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苏北、苏中完成40%以上。建设污水处理主干管网2500公里以上,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80万立方米,完善省辖市市区PM2.5监测能力,基本实现县(市)PM2.5监测能力全覆盖。十是脱贫致富。确保今年有10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新一轮脱贫标准。切实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

记者:您认为,与过去相比,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民生十件实事具有哪些特点?

张卫东:概括来说,今年民生十件实事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内容详尽。在转变文风背景下,“切实保障改善民生”一项工作就占2013年重点工作的近1/4篇幅,民生十件实事更是内容具体、言尽其详。二是目标量化。对今年民生十件实事一一分解、细化为33个具体数字目标,使人一目了然,易落实、能考核、可督查。三是贴近百姓。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讲老百姓最关心的件件实事,内容实、措施实,实实在在回应了群众期待和百姓关切。四是与时俱进。在突出就业、教育、医疗、医保、养老、住房等传统民生内涵的同时,首次将“建成400公里健身步道、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写入十件实事中,不仅从量向质上深化,也向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上深化。五是亮点频现。针对发展中的新问题和民众的新诉求,积极调整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和覆盖面,力求让百姓真正全面感受幸福。比如,今年出现“完善省辖市市区PM2.5监测能力,基本实现县(市)PM2.5监测能力全覆盖”、“加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切实减少灰霾污染”等更为具体新鲜的民生亮点。

记者:为扎实办好今年民生十件实事,省委、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张卫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办好民生十件实事,将采取这样一些具体措施。一是坚持统筹兼顾。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更大力度推进统筹发展,特别要紧紧扣住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立足当前办好实事,着眼根本构建体系,努力让全省人民分享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纳入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确定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等。三是加大投入力度。过去五年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2%,公共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18310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2.1%;“十二五”以来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74.4%。四是狠抓工作落实。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的十项规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崇尚实干,力戒空谈,言必信、行必果。对确定的目标、制定的政策、部署的任务,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第9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

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

既能助长民众的幸福指数,又能提高民众的消费能力,更能提升社会的公平和谐――

这,也许是当下中国转型的巨大推动力。

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

陕西的神木县并不是中国最有钱的县,却从2008年开始接连烹制“民生盛宴”,时任县委书记郭宝成说,这是结合神木县情,弥补过去在民生方面欠下的账,“我们必须用公共财政这个平衡器来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把钱首先花在民生上,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2008年,神木推行12年免费教育,近9万名学子不用掏一分钱,还给他们每天补助3.5元的午餐费,为此,县财政每年支出1.6亿元。2009年3月,神木县开始推行全民免费医疗,“看病不要钱”极大地刺激了大众的神经,县内定点医院人满为患。因政策推出之时,正逢新医改出台,许多人评价说:“全民免费医疗开国内之先河,其政策远远高于新医改方案的设计标准。”在“2009第四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谈到全民免费医疗实施之初,病人数量猛增、个别医院床位紧张的问题,郭宝成坦言:这恰恰是老百姓长期看不起病的结果。

神木之外,陕西另一个让全国人民感喟不已的“标杆”是实行免费教育的吴起县。从2007年起,吴起开始推行免费教育,在全县范围内对小学至高中的所有学生实行“五免一补”,即免除杂费、课本费、住宿费、取暖费、信息费,并补贴寄宿学生生活费,一学期以125天计,小学与学前班学生每人每日2元,初中生每人每日3元,高中生每人每日1.5元。从2010年春天起,吴起5300多名儿童也享受到了学前免费教育,全县28所幼儿园,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对所有孩子一律免书本费。

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免费大餐”的还有广东东莞石排镇的居民,2010年9月,石排镇迈出了走向免费教育时代的最后一步,该镇4.2万户籍人口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博士阶段的免费教育。现就读于中山大学的廖思政是来自石排镇的学生,也是第一批享受到大学免费教育的学生之一,每年开学之后,只需把学费单和自己的银行账号交到村委会,村里就会统一把材料上交到镇政府,到了年末就可拿到补助。

实行高中免费教育的第一年,在东莞中学读书的廖思政就获得了石排镇的第一笔高中教育补助3000元,与他同时获得补助的还有4位来自石排的同班同学。后来,因他高考时理科综合科得到满分,还获得了镇政府奖励的4万元。

去年7月,石排镇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再出新招,户籍居民乘坐镇内公交车正式告别了收费时代,居民可以用当地政府免费提供的“易通卡”乘坐镇内公交车,政府则通过统计本地户籍人口乘公交车刷卡的总次数,再根据这些数据及其他规定补贴项目,清晰地算出每年财政该补贴给公交公司的金额。

沐浴在基本公共服务阳光下的神木、吴起和石排的人们是自豪而幸福的。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来提供、旨在保障个人生存权和发展权所需要的最基本社会条件的公共服务,其有三层含义:第一,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第二,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底线”,由政府负最终责任;第三,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是动态的,随着经济水平和政府保障能力的提高,其范围逐步扩大,标准不断调整。

基本公共服务分四个方面:一是底线生存服务,包括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二是基本发展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民政等社会事业中的公益性领域;三是基本环境服务,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公用设施和环境保护等;四是基本安全服务,包括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全体公民不论地域、民族、性别、收入及身份差异如何,都能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结果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今天的改革是在中国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开始步入发展型社会的历史新起点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步入发展型社会的内在需要。”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莹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十二五’,国家将加快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建设,加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加速内需社会的建立,通过大转变和大调整,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社会公平和和谐程度。而这些都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提出了要求。”

一方面,城镇化进程要求拓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的广度。在今天的中国,城镇化异军突起,已经被视为现实中国的第一内需和最大内需。这意味着,在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城镇化将作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也将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而城镇化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财政体系是否完善。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的深度。目前国内对以往经济发展方式概括为“四重四轻”,即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而未来5年所要着力打造的则是将原来的“轻”变为“重”,这种发展方式实质上也是个体更受尊重、地区更有自主、生态更为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过程。

此外,内需社会的建设要求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的力度。建设内需社会将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核心。而内需社会的建立,消费经济是基础,但在以往GDP政绩观的引领下,以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为代表的社会领域落入了过度市场化的陷阱,缺乏成果分享,缺乏社会公平。因此,内需社会建设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政策,更需要依靠公共财政来加大这些社会政策践行的力度。

江苏的江阴市无疑是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均等化的先行者。江阴是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发达地区,原来根据国家的新农保政策,农村60岁以上男性和55岁以上女性,每月可以享受120元养老金。2010年7月,江阴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将建国以来被征地农民并轨到城市社保,采取财政补贴与被征地农民个人负担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采取不同的补贴办法。

这个政策的直接结果就是让江阴被征地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退休养老金。

实施这一政策,江阴市政府要拿出43亿元,即便是对于江阴这样有着“天下第一县”美誉的强县而言也不是一个小数字。这笔资金由市、镇两级财政共同承担。

中国行政学院教授邱霈恩说,从普惠的内容和支撑上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政府根据财力条件而让全体公民、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充分平等地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和改革发展的成果;也就是一种公共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平等共享性再分配。本质上就是财力用度公平化的二次分配。

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角度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是这样一种政策选择和举措:以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平均水平为基线,根据离该线的远近程度,实施远者多予、近者少予和超者不予的公共政策,使最困难和较困难的群体、地区尽快享受到社会平均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全体公民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权利得到满足和维护。

从根本上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具体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等新型执政理念的政策举措和政策实践。目前,我国人均GDP还处在世界100位左右,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还极不平衡;与此同时,经济正在转轨,社会正在转型,作为一种政策导向和政策举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事关经济社会能否成功协调发展的关键,成为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特定历史功能和效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剂。

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看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首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有效缩小城乡差别、贫富差别,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防止两极分化。目前我国城乡的收入差距是3.3:1,若把社会福利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实际收入差距高达5:1或6:1,这意味着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失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所占的比重达到30%―40%。要有效防止我国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拉美陷阱”,重要的战略措施之一就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结构调整的关键,这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分不开。广东省原本计划用8000亿元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后来省委、省政府决定拨出2.48万亿解决广东未来10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同时,规划未来5年左右解决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问题,把有固定住址、稳定工作的农民工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中。这样大手笔的投资,必将加快广东形成人力资源优势,从而对广东的发展方式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未来我国城镇化的风险主要不是来自经济领域,而是社会领域。而相当多的社会问题是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联系在一起的。

现实与期望的距离

据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胡祖才介绍,“十一五”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国民教育体系比较完备;基本医疗保障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始建立;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覆盖全部行政村和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失业、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和保障性住房供给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为2.8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两倍多。可以说,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已具雏形。

但总体而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财政支出规模与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性不对称。尽管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保持了在以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为代表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增长趋势,但从国际视野来看,各类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GDP和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容乐观,满足不了全体国民日益扩大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同时财政支出范围与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普遍性亦不对称,财政职能的“越位”与“缺位”现象依然存在。

此外,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失衡的矛盾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城乡情况看,由于我国二元户籍制度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相对于城市严重滞后。一是农民生活条件落后,受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我国长期存在农村居民饮水难问题,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难的力度,但目前我国农村的供水设施普遍简陋,仍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全国还有1.7亿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其中8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同时还有9000多万人经常受季节性干旱影响,饮水困难。二是农民行路难的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在全国3.7万个乡镇、65万个行政村中,有近100个乡镇、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三是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全国小学和初中生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分别为1.4:1和1.3:1,虽然政府通过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专项转移支付改善了农村的办学条件,但目前农村学校的校舍、仪器设备等状况仍较落后,与教学质量明显相关的指标城乡差距巨大。四是基本医疗服务城乡差距较大,农村与城市基本医疗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卫生投入、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和卫生服务等方面。以2009年为例,人均卫生总费用城市为农村的2.59倍;按市县统计的每千人拥有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为3.59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为2.54张,而每千农业人口拥有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为1.16人、床位数为0.81张;患者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农村比城市高出3%。五是城乡就业机会不均等,目前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在5%以内,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确切数据,但农村目前有劳动力4.2亿人,除去已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1亿多人,尚有1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六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目前,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心仍在城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仍在探索之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人均收入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人均收入的26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人均支出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人均支出的23倍。

从区域情况看,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导致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地方财政收入方面,东南部发达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如江苏和广东2010 年的财政收入均超过10000亿元,是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在财政支出方面,各地区的总体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落实到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人均财政支出上的差异就更为明显,比如就公共安全和教育经费而言,发达地区如北京、江苏和广东的人均财政支出高于江西、河南、甘肃等地几倍甚至十几倍。

从不同人群情况看,城乡低收入家庭和社会困难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权益还得不到充分保障。对此,四川富顺75岁的胡老太有着切身的体验。老伴在世时,每月有1000多元养老金,老两口就靠此生活。5年前老伴去世后,没有养老金的胡老太就靠3个儿女隔三差五给的几十、百把元钱艰难度日。一旦得了病,无处筹钱的她只能硬挺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对胡老太来说是一种奢望。在中国1.67亿老年人中,像胡老太这样无法享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基本社会保障的不在少数。

通往理想的路径

业内人士认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应该从“十二五”开始,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同GDP和财政收入增幅按一定比例挂钩,最好是以财政收入的年度增幅为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比率,由此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物质保障和动态增进机制。

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3313美元,表明我国仍然较穷,只能低水平着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过,我国经济实力总体上增长较快,目前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的人均GDP可以乐观估计,以增幅8%推算,未来10年人均GDP分别是:2011年4161美元,2012年4496美元,2013年4856美元,2014年5245美元,2015年5665美元,2016年6208美元,2017年6609美元,2018年7136美元,2019年7706美元,2020年8324美元。这表明,我国最迟到2014年开始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14年、2016年、2018年、2020年将分别提升一个中等发达的档次。显然,这4个年头都应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一个档次,实现4次有力度的跃升。我们应以城乡、区域一体化为核心目标,以农民工市民化为突破口,具体应着重把握和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形成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决于公共财力,而财力增长可能时高时低。因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做到有多大公共财力,就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水平实际定位在多高、具体推进到多深;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波幅也不能太大,必须根据实际的财政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统筹考虑、合理确定财政投入的力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提升、逐步到位。

统筹规划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目标,促进公共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和职业培训。这两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在“十一五”期间已有突破和进展的基础上作为重点目标,集中力量,定位在国家人才战略上加以特别推进,既抓发展的基础、即确保立国之本,又抓发展的实际、即化解就业之急。一是全面做好义务教育工作。不仅要以更细致有效的措施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落实,还要引导和促进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要注意强化从科学上对学前教育进行战略关注和投入,还要合理调整、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建设义务教育学区,确保学区范围内的所有义务教育对象都能无差异地享受就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育公平。二是全面做好职业培训工作。实行更有针对性的免费职业培训,以城市为中心,面对全民,全面开展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培训和创业指导培训,全面提高民众的劳动技能、就业适应性和创业水平,全面提高民众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推动全民创业和微观创业,从根本上化解或消除社会性就业压力,要特别帮助待业的中等和高等学校毕业生、退伍或转业军人、待业青年、下岗人员、有地农民、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化后的原农村人口、城乡残疾人员实现有效就业乃至成功创业,保障进入社会的劳动力能够健康地成长或转化为生产力。

统筹考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一是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保报销的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尽快建立和完善医保基金随人迁移的国家统筹机制;根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二是坚持公益性质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并实施规范、完善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调整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建立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找到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与途径。三是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实施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整体增强基层医疗卫生实力;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内部协作机制,建立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县级对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与协作机制。四是尽快建成基本成熟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完善、比较发达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安全体系;为城乡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价廉、快速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保障,全面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统筹考虑推进城乡基本社保服务,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一是建立和发展城乡标准一致的基本养老金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相对滞后和欠发达地区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月发制度,在相对发达和先行一步的地区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金开源节流、稳定保障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救济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灾难应急救助体系,对军烈属、五保户、残疾人、贫困户、特困户、受灾户和其他极度困难的社会个体提高生活补助和直接帮助的标准。三是建立健全城乡所有就业人员的工资分配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和退休金保障制度,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形成退休金适时提高机制,确保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四是建立健全城乡一致的失业保障制度,由政府、企业、开发商和社会各界提供主要资金来源,完善个人参加失业保险的机制和制度,确保城乡居民失业不失生。五是围绕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及相应的行政执法机制和高效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提高全国范围内乃至跨国的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成效,侧重加强全面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和政策成效,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健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六是建立应对自然灾害与安全事故的各种保险制度,直接为容易遭受天灾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以及其中的群体与个体提供保障,极大增强全社会抗灾减灾的能力,最大限度降低面对危机时的脆弱度。

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政府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丁力的观点是:要建立起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社会政策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重大突破,政府转型是重要的支撑力。政府职能应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民生、公共服务为中心,有效地承担起公共责任。

在这方面,杭州进行的是“政府买服务”的探索,由政府购买公共卫生、公共就业、法律等服务提供给老百姓。

目前,生活在北京东城、西城、丰台三区的64171户家庭、149847位居民享有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在未来5年内,北京将搭建一张覆盖所有居京者,包括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管理等职能的服务网络,这张网络将由上万支社区医生、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支撑,而资金则由政府全额支持,两年后,北京平均每600户居民家庭可享有一支社区家庭医生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