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贸易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韩自由贸易区 静态效应 动态效应
中韩同为东北亚地区两个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不仅仅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文化方面也很相近,中韩在生产的技术、劳动力和文化方面有极大地相互补充特性。中韩自从1992 年的时候构建外交关系到现在为止,政、经等多个方面的交流十分的频繁,特别是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取得了让人吃惊的发展进度。然而,贸易和经济关系迅速发展的背后却有很多的贸易纠纷问题,,特别是双边的贸易不均衡随着双边贸易额的拓展而拓展,这已变成双边贸易中的明显问题。而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不仅符合两国的核心收益,使贸易纠纷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大大促进两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推动中韩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增强两国在全球社会中的竞争实力。
一般地,构建自由贸易区将会产生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的经济效应。静态效应指的是关税等贸易壁垒撤消后对同盟国出现的直接影响,这又可以进一步被分为贸易构建和贸易转移这两种效应。动态效应指的是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同盟国的经济提升产生的间接效果。从中韩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经济效应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静态效应
(一)贸易创造效应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会形成比较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两国能够通过构建自贸区所带来的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大量出口来推动经济的提升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自由贸易区的构建能推动成员国相互贸易的自由化,促使流通费用和交易成本尽可能地下降,最终实现两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和两国间贸易量的快速扩大。比如欧洲经济共同体构建后,成员国相互的贸易在1960 年之后的十年间提升到原来的4倍;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促使北美贸易额增长了8%,美国和墨西哥的福利净收益分别增长了0.1%和0.5%。中韩两国目前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全球大环境下,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将给中韩两国带来比欧洲和北美洲更多的经济收益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除此之外,目前韩国在中国的投资80%集中在制造业,两国的服务贸易由于两国间严重的服务贸易壁垒少之又少。韩国的相关资料分析显示,40.7%的行业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外商投资,诸如服装、卫生保健等服务业的制约比重更是达到79%。同样,中国也对自己国家的服务贸易设置了严格的标准。而两国自由贸易区的构建能够大大地推动两国双边服务贸易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服务贸易能够为非成员国里面拥有竞争实力的服务供应商拓展市场,继而吸引海外的商人进行投资。
(二)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在关税同盟成立以前,关税同盟国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后,关税同盟国该项产品转为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但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并不一定是世界上该产品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前增加,消费开支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因此,自由贸易区的构建理论上会出现上述消极影响,但从目前已有的自由贸易区来看,贸易转移效应不会很大,消极影响实际上并没有理论描述的那么显著。而中韩自贸区的构建,一方面,由于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与非成员国相互的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由于中韩都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成员国,而且都在依据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与其他国家开展谈判,降低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建,将不会形成两国相互产品的进口很多地从生产效率高的国家转向低效率的国家,不会出现大的贸易转移效应。
二、动态效应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不仅限于货物贸易,贸易范围还拓展到了诸如金融和服饰等社会生活的领域,因而自由贸易区的动态效应比仅仅限于传统产品贸易的静态效应更突显重要。
(一)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将推动双边投资的提升
双边投资的提升不仅包含成员国间由于贸易壁垒的下降而增加的相互投资,也包括区域内生产率的提升而吸引的区域外国家的投资等。同时两国因为在各自优势领域上的差别会出现垂直型投资。韩国在中国的投资集中在资本和技术都很密集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上,而中国对韩国的投资则集中在诸如餐饮等服务行业。两国构建自由贸易区后,贸易壁垒的消灭,将很大地增强双边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进一步吸引区域外投资者的投资。不仅如此,两国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也将大大提升两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实力,促进两国企业对区域外市场经济主体的投资。除此之外,在原产地原则这一个构架下,区域外企业要想进入两国市场,有必要在该市场内直接投资,直接进行生产销售。
(二)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有助于提升双边的劳动生产率,出现规模化经济
这主要是因为两国自由贸易区构建后市场的扩张将促使生产要素再一次分配,提升要素的使用效率;引入海外资本,竞形势更加激烈,推动分工细致化和新的技术革命。对于两国这两个市场经济主体来说,市场规模的扩张、竞争的更加激烈将细化产业的具体分工,提升两国产品的竞争实力以及应对外来产品的抵抗力。与此同时,能够将绝大部分的地区的小规模经济产业进行再组合,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细致化分工,促进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
(三)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将促进两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一方面,两国目前都在专注于自己国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改进,而通过构建两国自由贸易区推动双边投资的自由化,可充分发挥中韩的要素禀赋优势,通过产业转移和专业化发展,实现中韩各自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另一方面,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可加深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从而带来更多的产业内贸易。
动态效应可出现良性循环。由于生产效率提升,造成生产规模扩张,成本下降,竞争力增强,而随着竞争实力的提升将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和生产率的提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3-02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与朝鲜新义州毗邻。通过对丹东地区外贸公司的调查,丹东从事对韩、对朝贸易企业占全部贸易企业的2/3,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作为辽东学院的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韩朝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所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所需要较好专业英语和初步朝鲜语应用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同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了错位竞争。
一、实践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特有的实践性和涉外性特征,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人才实践能力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双外语应用能力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双外语”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背景,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交流、谈判等,二是具备基本的朝鲜语听说能力,用朝鲜语完成一般的商务接待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应用能力,主要是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包括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各种单证的使用能力、市场营销及开拓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是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它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获得,只能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按照人才实践能力体系的要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页图所示):
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强调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培养
1.实践教学环节完整,强调连续性和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利用课内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我们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高效仿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中心。采取“学员操作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网络通讯为途径”的全方位开放实习模式,培养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我们还与丹东太华电热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不定期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短期见习,感受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专业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国际经贸人才的主要从业资格证书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出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表,并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获得必要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在获取这些证书的同时,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条件。
(二)语言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适用,能有效提高“双外语”应用能力
1.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1)针对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及内容。除了开设基础朝鲜语外,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如听力、会话、口语交际等多种实训课程,并设置了朝鲜语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采取与外教面对面、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校内校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内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的朝鲜――韩国文化苑集语言学习和体验韩朝文化功能为一体,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校外建立了三个朝鲜语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让学生实地感受朝鲜的风俗文化,锻炼交流能力。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建立了朝鲜语(韩国语)俱乐部。定期开展韩语角、影视时间、韩文写作大赛、韩语系列技能大赛(演讲、打字、情景会话)、 “疯狂韩语课堂”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短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其次,利用课外活动,创造语言训练环境。定期举办英语角,锻炼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同时不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演讲大赛等,采取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打造“双师“型和中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1.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使专业教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锻炼业务能力,提高授课的说服力,现我系有两名教师长期在外贸公司从事业务及管理,有四名教师有双师资格证书;同时不定期从社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与老师座谈,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2.充分利用韩朝学院资源优势,打造中、朝、韩融合的语言实践师资团队。一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现有五位教师都已从韩国攻读完硕士学位;二是利用现有的韩国、朝鲜外教,开设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我校留学生资源,开展课外交流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五、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1.人才应用能力日渐明显。通过近几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二是英语和朝鲜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英语方面表现为函电往来和商务谈判的能力不断提升,很多外贸公司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英文函电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已成为公司谈判的主力。而朝鲜语的听力和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垄断;应对策略
一、大国垄断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大国垄断是指某个国家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数量在世界总进出口数量中占了绝对优势,比重非常大,逐渐掌握该种商品的贸易主导权,可以主动影响到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双重性是大国垄断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含义的双重性
含义的双重性一方面是指大国出口数量非常之大,导致商品价格过低,影响了整个国际贸易市场,被称之为卖方垄断;另一方面则是进口数量过大,购买力强,进一步影响了国际贸易市场的商品价格,贸易市场的局面发生改变,这时被称为买方垄断。
(二)作用的双重性
1、大国利用自己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垄断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贸易利益,造成严重的出口顺差。2、大国巨大的进口量和出口量会导致商品的市场价格增长或降低,继而出现贸易壁垒,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二、大国垄断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使加工制造业飞速发展,且随着政策的深入推广和近年来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在全球市场新增量中的占比已经超过50%,原油消费则超过了35%,据统计,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5万亿元。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进口量越来越大,地位日益上升。但由于我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际市场调控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遭受来自大国垄断的威胁。同时,我国科技不如那些欧美大国发达,商品品种不够丰富,优秀的自主品牌稀少,且出口区域过于集中,面对激烈的出口贸易市场竞争,供过于求,商品市场价格不稳定,呈现逐渐下跌的趋势,贸易优势越来越少,甚至有国家对我国的部分出口商品进行反倾销活动。
另一方面,大国垄断导致我国虽然表面出现顺差,但实际上,大部分的贸易利润仍旧是被大国所瓜分,而进口商品的价格越来越高,我国贸易环境受大国垄断影响愈发严峻。另外,我国部分企业规则意识不强,在国际贸易运作方面的经验不足,沟通协调能力较弱,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严重,行业内部混乱、缺乏诚信,这些都导致我国的国际贸易市场日益萎缩,受大国垄断影响严重。
三、大国垄断现象的应当策略思考
可以看出,我国作为一个进、出口量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探索国际经济市场的变化,抓住机遇,把握优势,改革创新。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我国一定要紧紧抓住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大国优势,改善我国目前的贸易条件,创造更多的贸易利益。首先,要充分认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所处地位,起了怎样的作用,了解承担角色。目前,我国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越来越低,进出口贸易已经进入初步成熟阶段。可以了解并分析一些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政策,研究发达国家科学的进出口贸易政策,借鉴其中的成功之处,汲取大国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以利用。同时,我国也要认清自己的“大国”身份,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我国在出口贸易方面的优势主要有家具、手工艺品、鞋子、家电等加工制成品;而进口优势则体现在石油、铁矿石、原油等初级产品。
(二)分析市场环境,贴合市场情况
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商品价格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市场。因此,我国在寻找对策时,一定不能遗漏了市场环境的变化,要贴合市场情况,再根据当前市场状况,适当调整进出口政策,使之符合市场变化规律。在进口初级产品比如石油、原油、粮食、铁矿石等时,不能毫无计划地盲目大量采购,而是要设定一个计划,平稳地采购,避免商品价格被恶意抬高,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半成品商品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价格瞬息万变,可以集中采购,获得相对比较优惠的价格。在出口供应量大、利润低的商品时,要尽量减少摩擦,避免遭受国外反倾销活动,为此,可以适当征收出口税,调节出口量。
(三)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我国目前出口的产品普遍科技含量不高,品牌效应不强,所以我国一方面可以给予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创造出优秀的自主品牌,增加出口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构建相应的销售、推广渠道,从而提高在世界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改变过去低端产品的输出,变得更加高端、科学;另一方面转型和升级我国的对外加工业务,在世界贸易市场中逐渐掌握自,降低大国垄断对我国的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一体化促使了大国垄断现象的a生,而大国垄断又影响了整个世界贸易市场的稳定、和谐、公平,将市场的主导权力交给了贸易大国。我国虽然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仍处于发展中,受大国垄断现象影响严重。因此我国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大国身份,不断完善当前的贸易体制,分析国际贸易市场现状,调整商品价格以适应市场需求,也要加强自主创新,建立自主品牌,逐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龙,陈恒超.浅谈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大国垄断现象[J].知识经济,2014,19:69.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经济贸易;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自“经济全球化”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各国学者都在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对其加以诠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虽然这一定义被认为较为合理、较有权威性,但仍不全面。如果我们将迄今为止的各种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加以概括和综合不难发现,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实际上是指,在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条件下,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以及技术和人员的国际流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越来越紧密地结合成一个高度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使世界经济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发展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主要是指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贸易速度不断加快,并逐渐超过了生产的速度。贸易自由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张,贸易对经济发展起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国际贸易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2.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即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活动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的国际金融活动,他们在金融政策、金融业务、金融资产等方面相互影响和融合,相互竞争和制约,从而使全球金融市场日趋开放、金融体系日趋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进一步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
3.生产与投资全球化
生产与投资的全球化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并借助这些分支机构突破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生产条件和资本条件,从而获得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4.国际专业分工进一步深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工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使各国各地区的生产都成为了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它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也日趋强烈和多样化,这些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上,同时,它也对当前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因此对每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机遇,还有挑战。
1.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通过更为自由的对外贸易和更加广阔的投资渠道获取了巨额现实经济利益。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为发达国家对外出口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建立和快速发展,使发达国家能够充分的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2)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获得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潜在利益。发达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自然也就成为国际经济贸易的规则制定者,特别是当今世界一些非常重要的国际组织,几乎都是由发达国家在背后主导,这就导致了它们往往只能代表一些发达国家的利益,甚至不惜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造成国际经济贸易的不公平,发达国家也就能从这种不公平的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3)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产业分工的深化,随之而来的是发达国家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和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不断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转移产业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土地、政策等各种有利的条件生产大量产品,又通过跨国公司等渠道返销到发达国家,这既为发达国家消费者提供了必要的消费品也使发达国家可以将其更多经济资源投入到更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去,从而优化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4)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条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尽快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经验等。而在当今世界经济中,这些要素大都为发达国家所占有。因此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经济全球化加强与发达国家的联系与交流,才可能获得这些必需的资源要素,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
(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得以发挥比较优势,更好的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市场等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使得这些要素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促进发展中国家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其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使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冲击着各国的国内产业,因此贸易保护主义随之盛行起来。当今的贸易保护措施也体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即由公开转向隐蔽,由固定转向灵活,由单个国家自我保护转向区域集团集体保护,由通过贸易政策保护转向寻求国内产业政策保护。贸易保护手段更加多变和隐蔽,非关税贸易壁垒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出现更是使贸易保护主义添上了集团的色彩。
(2)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各国的金融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全球金融资本的流动速度加快,规模增大,使大额资本的调度更为便捷,这就在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同时也加大了全球金融投资风险,对金融市场的管理难度加大。此外,一国的经济波动很容易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带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充分证明了金融全球化所蕴含的巨大金融风险。
(3)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南北差异,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者之间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原本就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凭借其主导地位从发展中国家获得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各种资源,从经济全球化中的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收益,而发展中国家也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
(4)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难度加大。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国际间资本的自由流动增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容易引起经济的动荡不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的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这就需要国家通过经济、法律以及行政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的调控。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的运行趋于全球化,各中之间的关系利益十分的复杂,这就增大了各国政府对本国经济的管理和控制的难度。
四、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反对或是支持全球化,而是应该立足自身,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制定合适的发展计划,全力发展中国经济。
1.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2.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薄弱,不足以推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因此中国应该积极的与周边及其他国家进行区域经济合作,从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建立起国际经济新秩序。
3.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确保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难度增大。因此为了维持本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就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制定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世界经济概论》.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WTO;区域经济一体化;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家间联系的日益紧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正越来越强。经济全球化过程是世界范围内国家和地区间经济的融合过程,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为了占据发展优势,纷纷寻求国际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由此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自中国加入WTO成立以来,如何在WTO框架下寻求适合自身国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就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从时间上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日益凸显的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广义上包括一般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相对而言,后者较之前者范围要小,但也更加反映了地区间日渐紧密的经济依赖和协作。它们两者的关系是:任何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都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一部分,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从概念上来看,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都是典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着眼于消除经济发展中的地理障碍,以立足经济发展为重点,消除因国境、国别限制而造成的经济发展障碍。很显然,经济一体化是其最终目的,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管理、组织机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新浪潮。这股新浪潮推进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内容之广泛、机制之灵活、形式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同时也反映了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的新趋势。
从根本上来看,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国家地区间经济贸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不平衡是促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另一个因素。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各国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致使贸易歧视和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因此发展中国家难以发挥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也开始寻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保护。此外,地区利益的保持和追求也是促进各国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二、WTO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解析
WTO和经济区域一体化都是伴随着国家间关系的日益紧密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而出现的新概念,两者都以全球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为构想,它们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对WTO体制的必要补充
自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具体而言,实现了生产、加工、经销的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程度更高、范围更广;以金融市场为代表的全球性一体化资本市场亦初步形成。然而,随着WTO成员国日渐众多,WTO体制下在推动多边合作中遇到了一系列瓶颈和障碍,主要表现在因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导致谈判中经济利益很难达成一致,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国家另辟蹊径,通过协调区域关系、建立起立足于区域发展的一体化组织,从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增强本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同时也补充了WTO体制在处理不同区域和国家间经济合作关系的不足。
(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受到WTO的监管
“WTO的建立,标志着统一的有约束力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形成。WTO认为,关税同盟是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建立一个单一的关税区,相互取消关税和其他限制性商业法规;自由贸易区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所组成的集团,相互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从上述内容来看,无论是采取关税同盟,还是自由贸易区的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发展。通过国家、地区间自由协定的签订,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对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因此,WTO并不限制国家、地区间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必须在WTO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为此,WTO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做出了一些限制和规定,例如,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立的条件,WTO曾作出如下规定:“不论是自由贸易区还是关税同盟,任何区域经济组织的成立,都必须有利于促进成员间的贸易,同时,关税同盟成员对未参加同盟的第三方的贸易所实现的限制,大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为建立同盟时各成员间所实行的一般限制水平。自由贸易区成员对未参加同盟的第三方的贸易所实现的限制,大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为建立自由贸易区时各成员间所实行的一般限制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监管力度,WTO专门成立了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以便加强对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审议和系统监督。由此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WTO的监管,必须在WTO体制和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三、中国在WTO框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博弈策略选择
(一)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有顺应潮流,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获得或维护相关利益。”①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在国际经贸合作中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入,中国的对外区域经济合作也有了显著进展,例如,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于2001年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组织成立上海经济合作组织,还积极参与与拉美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从这些成果来看,
虽然我国的对外区域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贡献,但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很多时候是国际形势所迫下的无奈选择。事实证明,在经济发展潮流不可阻挡的情势下,主动转变发展思路、顺应社会潮流,积极寻求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有利于取得经济发展主动权。因而,无论是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还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都是必然的选择。
(二)积极推动以亚洲为核心的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涉及到不同地域、国家间的利益,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而其最终实现需要长期、复杂的谈判过程,所以,我们不应急于求成,而应按照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原则,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建立与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对我国而言,首先应该着重巩固的是立足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组织,鉴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初见成效,而且中国与东盟各国及日、韩有着地缘优势,文化背景也极为相似,在产业结构和自然资源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互补,具有得天独厚的合作条件。因此,立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同日、韩两国的经贸磋商,促进亚洲区域经济发展应当是我国未来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方向。
(三)深化国内改革和改革开放力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参与程度越高,就会相应对我国的改革开放程度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在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会有经济发达国家参与进来,其贸易自由化程度必然高于我国,这也就会造成对我国产品和企业的严重冲击。在WTO体制下,参与经济区域一体化,就必然要求我国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减小关税设置和贸易壁垒,如果我国企业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不可避免要遭受很大损失。为此,我国政府应当加快改革开放力度,并加强企业的危机意识教育,为其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引导和建议,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
21世纪仍是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体制并行发展、交互作用的世纪。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大国,对世界经济有很强的依赖性。面对新的国际贸易形势,我国无论是出于本国发展需要,还是经济发展潮流的波及,都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尧.服务贸易自由化区域路径与中国的选择[D].厦门大学,2009:7-8.
[2]曾华群等.新型贸易自由区:“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法律模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9(3):76-77.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思考
民营企业是利用民间的资金、民间的力量、民间的办法进行经营,包括国有企业经过改制、改组、改造后实行了股份制(国家不控股的)、股份合作制、租赁制、委托经营等形式的企业;另外还包括全部集体企业、混合所有制集团公司、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等[1]。因此,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主要是除国有国营企业之外的非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的集团公司和私营企业。
一、江苏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现状
江苏民营企业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化进程,从把产品卖到国外,到在国外办厂设机构,从行销层面的简单“国际化”,到资本层面的“跨国并购”。目前,苏商的足迹已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涌现出红豆、远东、月星、雨润、一德、利安达等知名的江苏民营企业。江苏民营企业成为江苏企业国际化尤其是对外投资的主体,2008年江苏境外投资中方协议金额为63459万美元,在232个项目中民营企业就有138个,占59.5%,民营企业的协议投资金额更是达到43761万美元,占68.9%;2010年江苏协议对外投资达到21.76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项目数达到269个[1]。
但是整体上看,江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对外投资来说,还处于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的阶段,其规模和质量与江苏的吸引外资很不相称。截止2010年底,江苏累计实际到帐外资超过2200亿,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已超过9万家,而2010年底江苏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约52亿美元[2],在境外设立的民营企业也仅有百来家而已。江苏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最终能在海外立足并有较好绩效的为数不多。
二、江苏民营企业国际化中的问题
民营企业自身素质的高低及其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决定了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也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所采取的策略。从当前江苏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江苏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优势在逐步丧失
随着江苏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的进一步加大,以中外合资等多种形式的外资相继涌入江苏的不同产业,并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使构成各项成本要素如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等“刚性推动”增长过快,在局部地区和个别地方,部分商品与国际市场的平均成本慢慢接近,甚至还高于一些竞争国家和地区,使江苏民营企业的原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当前江苏民营企业以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的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价格比重高,市场价格低,越来越受国际市场经营规模的限制[3]。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使江苏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受到挑战。
2.企业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
结构性矛盾突出是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它在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已经严重危及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经营的商品雷同
江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其突出的特点体现在产品结构上的“三多三少”即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这些特点决定了江苏民营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难度。
(2)产品技术含量低,居于产业链的末端
从民营企业在整个社会的产业链来看,按上、中、下游来划分,民营企业的产品上、中游产业少,下游产业多,直接用于消费的多;以当地资源和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多,“精、特、优、新”的资源深加工型少,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密集性的少;集约化的名牌产品少,粗放型的产品多。
3.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技术创新能力是每个企业发展的潜在源泉。对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而言,创新能力强弱关系到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目前,江苏的民营企业在技术的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主要反映在引进科技进入企业难;产品开发能力弱,升级换代困难;技术创新难。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江苏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入、产出周期较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短,产业的技术吸收、消化等一整套过程较为简单。但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资源配置失衡和低效现象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从而削弱了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升级换代能力。
三、江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思考
一般来说,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是产品出口,包括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两种方式;第二是非股权安排进入方式,这种方式包括许可合同、合同制造、管理合同、技术协作和工程合同等。第三种方式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另外,考虑到江苏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当前很多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潮流,本文提出了民营企业通过与外商合资与合作、通过与外商建立战略联盟以及充分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等思路。同时,政府应参考国际上的一些通行的做法,为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的一些有利的政策环境。
1.民营企业产品出口策略的选择
民营企业的产品出口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直接出口,二是间接出口。直接出口是指生产企业直接从本土或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将商品提供给海外的批发商、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经营方式。间接出口模式就是生产企业将本企业的生产的产品卖给本国的贸易机构,由本国的贸易机构再卖给海外的目标市场[4]。
(1)间接出口模式的选择及评价
在间接出口模式下,当生产企业与国内贸易机构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买卖关系时,即我们通常称之为本国贸易机构的收购出口,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的这一出口模式与一般的国内贸易活动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当生产企业与本国贸易机构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关系时,生产企业的这种出口贸易才具有了真实的含义。因此,在民营企业的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间接出口也不失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策略。
(2)直接出口模式的选择及评价
产品的直接出口模式根据其进入海外市场的主渠道不同,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基本模式和扩张模式两种。基本模式就是指生产企业直接将商品输往目标市场。这一模式只适用于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直接出口的扩张模式是指生产企业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将商品销往目标市场的经营方式。这一分支机构可以是贸易型的分销中心或经营机构,也可以是集生产和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机构。这种贸易形式是国际经营的高级形式。但这一模式只适合那些势力雄厚、出口贸易在其业务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企业。
总之,民营企业在选择产品出口的策略时,一定要分析企业自身的实力、自己的发展阶段、企业产品的特点、企业拥有各种资源的状况,才能选择出适合本企业当前发展情况的出口模式。
2.与国外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提高国际化经营质量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或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的事业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某种资源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5]。战略联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非股权式的联合,它强调的是一种“以共同的利益为核心、以协调一致为基础”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一国企业对另一国企业的控制和支配。可以说,战略联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独资和合资经营,改变了跨国公司一贯追求独立控制和实际拥有的传统风格,将以往公司间你死我活的激烈搏杀变成了一种以双赢为目标的协作型竞争。通过战略联盟,中国的民营企业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可以较为迅速的拓展国际市场和分摊企业的经营风险。
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人们通常认为参与国际分工,进行跨国营销,只有大企业、大公司才能做到。密集的广告轰炸,大规模的人员促销,发达的分销网络等使那些在财力、物力及人力上明显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望尘莫及。但是,今天信息技术为江苏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商业竞争扫清了障碍。同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信息技术的成本更低,对企业的财力、物力及人力要求更小,并且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新的经营手段,民营企业有了与国际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机会[6]。
江苏民营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把本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信息技术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便用更小的代价,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为企业的迅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尽管国际形势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发展停滞且前景不妙,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时将会遇到新的困难。但是,只要江苏民营企业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坚持企业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壮大企业实力,相信中国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的前景必将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唐娟.江苏企业赴外投资增速惊人,投资地转向欧美[OL].中国新闻网,2011-01-27.
[2]何金泉主编.中国民营经济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2(第2版).
[3]张二震,马野青著.国际贸易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刘红忠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马春光著.国际企业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
[6]王绍熙,王寿椿著.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10(第3版).
项目来源: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青蓝工程”,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外贸结构优化与江苏经济发展》(编号:09SJD790067)。
作者简介: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 国际商务合同 翻译原则
一、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业务不断拓展。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国际商务合同,愈来愈凸显其重要性。同时,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业务中的商务纠纷也屡见不鲜,而许多纠纷正是源于合同翻译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有科学的翻译理论对其进行指导。由于国际商务合同是法律文件,是一种目的性及专业性很强的翻译活动,其文本用语、措辞和内容等都具有明显的契约体特点。因此,人们对其汉译质量要求很高,在翻译时必须仔细谨慎。
目前,对于各种应用文体的翻译研究,如旅游翻译、电影翻译等,都已使用过目的论的相关理论。而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国际商务合同的汉译进行研究,依据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探讨分析目的论在国际商务合同汉译中的运用及其指导作用,从而为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提供参考,以期改善、提高其汉译质量。
二、翻译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家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使翻译的研究不再受原文中心论的束缚。弗米尔将人类活动定义为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该理论认为,翻译作为跨越文化壁垒的交流工具,是一种有结果的目的性活动。它以原文为基础,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简单的对应转换,实际上更是人们交往时有目的的互动。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在于: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翻译活动的预期目的(Nord, 2001)。它要求译者在理解源语文本的基础上,以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来决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之取得与源语文本同样的效果。于是,目的论就为国际商务合同翻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视角。
翻译行为的目的一般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Venuti,2001)。目的论指出,翻译的决定性因素是目的语文本的预期交际功能或目的,而译者选择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也取决于翻译文本的目的。因此,目的论为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明确了功能和目的这两个依据和归点。如果能有效运用其相关理论来指导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则必将产生积极效果。
三、翻译目的论和国际商务合同的汉译
(一)国际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胡庚申、王春晖,2002:21)。“与其他商务文本相比,合同文本属于正式程度最高的契约文体”(马会娟,2005:84)。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正式的特殊应用文体,国际商务合同属于法律文本,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一种契约,它是为商务活动中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协议提供的保证,受到国家法律承认和保护。因此,国际商务合同具有用词准确严密、语言正式规范、句式结构严谨和语气庄重严肃等特点,所以翻译时要契合其作为法律文本的特点,做到语篇行文逻辑严密、具有条理性,真正体现其法律含义和文体特点。
(二)目的论在国际商务合同汉译中的运用
在翻译目的论视域下,国际商务合同翻译策略的选择应当满足其文本类型的翻译要求。国际商务合同作为法律文件,其功能是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定义社会成员的职责,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文本应承担和源语文本相同的功能。其语言应传达源语文本包含的所有信息,并且作为法律文本,目的语文本应翻译得当,以达到法律效应的目的。因此,如何使目的语文本达到与源语文本相同的功能,就成为翻译国际商务合同的关注点。
由于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是专业权威的翻译,译者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因此,“‘准确严谨’是合同翻译的首要的标准,做不到这点就谈不上翻译商务合同”(胡庚申,2002:228)。为使目的语文本在内容层面上最大化忠实于源语文本,译者必须选择准确的词汇和恰当的语法结构以全面、确切地传达文本信息,保持合同的规范性、权威性和专业性,并且能够明确源语文本中所有有关法律的规范性内容,以达到相同的法律效果。换而言之,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考虑译入语的语言特征、文化传统与法律法规等因素。(闫杨、王青梅,2010)
在目的论框架下,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个重要原则,即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以及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三者中,目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从属于目的原则。(Nord,2001)
1.目的原则是指导商务合同汉译的首要原则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也不例外。尽管国际商务合同订立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目标却是明确的,即清楚表达出合同当事人的意愿和要求,使合同各方达成一致协议并受法律保护。因此,这就要求译者能在目的文化背景下,使译文达到原合同在源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从而为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以下述购买合同中的包装条款为例,其目的是对其中涉及到的包装、义务、责任等达成一致协议。
(1)原文:The Sellers shall be liable for any damage of the Commodity and expenses incident thereto on account of improper packing and/or improper protective measures taken by the Sellers in regard to the packing.
译文:如因包装不当和/或卖方未能采取适当包装措施而导致的一切损坏和后果均由卖方承担。(石定乐等,2007:142)
该条款的主要信息是规定卖方关于货物包装的义务。其中,划线词明确了卖方在交易中因货物包装问题所需承担的责任。尽管原句较长,结构稍显复杂,但译文并未按原文逐字翻译,而是按照中国商务合同的语言风格特点调整了语序,按照条件句的形式将包装问题置于句首进行翻译,然后表明了卖方的责任,简洁明了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使卖方更清晰了解己方必须承担的义务,实现了合同源文本翻译的目的。由此,合同双方能确切理解该条款的法律含义,达到交际的目的。
又如下述合同中关于仲裁部分的条款:
(2)All disputes arising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agreement shall be settled through friendly negotiation. Should no settlement be reached through negotiation, the case shall then be submitted for arbitration to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Arbitration Commission (Beijing) and the rules of this Commission shall be applied. (石定乐等,2007:142)
例(2)包含典型的法律信息,如“negotiation, arbitration,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Arbitration Commission(Beijing)”等词表明了合同中争议的法律解决途径。因此,除了需要将原文中的内容准确译出之外,译者还必须再现原文的法律语言特征和语言风格,从而达到拥有法律效应的目的,比如,将“should no settlement be reached through negotiation”翻译成“如果通过谈判没有达成协议”,尽管从字面翻译来看并无任何错误,但无法明显反映出原文的语言风格特点,达到原文的法律性目的。该例句可译为:因履行本协议所发生的一切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能解决争议,则应将争议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依据其仲裁规则进行仲裁。如此翻译则体现了国际商务合同中语言专业规范的特点及其法律性质。
2.连贯性原则有助于实现译文的连贯性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读者理解并且能帮助译者较好地实现译文的上下文连贯。在满足目的原则的基础上,为实现译文的连贯性,译者可以采取一定策略,使翻译更加得体。
以下述的不可抗力条款为例:
(3)The Sellers shall 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the delay in shipment or non-delivery of the goods due to force majeure, which might occur during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or in the course of loading or transit. (胡丹婷,2007:186)
译文:由于人力不可抗力的原因发生在制造、装载或运输的过程中导致卖方延期交货或不能交货者,卖方可免除责任。
原文是个长句,包含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which might occur…”,但其译文只有寥寥数语,清晰简要,并且其规范的用词充分显示了国际商务合同用语的专业性。此处若简单照搬原文的句式结构,显然不符合汉语的正确表达。因此,译者并未按照原文逐词翻译,而是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调整语序,重新组织语言,将原句的“due to force majeure”置于句首突出主题,并先翻译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然后将卖方对于在“force majeure”影响下所造成的后果无需承担责任之意置于最后。如此翻译虽然调整了原文的句法结构,但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所有信息,并且这样的表达更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方式,使译文实现了连贯性。
3.忠实性原则有助于实现译文最大化忠实于原文
忠实性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译文应尽可能忠实于原文。译者应准确地将原文的信息用目的语表达出来,做到信息含义上的相等,使译文融为一体。由于国际商务合同涉及到双方当事人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严肃的法律问题,因此,在国际商务合同翻译中,译者更应完整传达合同文本的所有信息,做到译文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此外,译文的忠实性还应体现在国际商务合同中的专业术语以及固定表达的准确翻译上,从而使译文更严谨、明晰和准确,实现译文的规范性、专业性以及功能和目的等方面的对等,从而避免因文字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所引起的合同纠纷。例如:
(4)Within 30 days after the signing and coming into effect of this contract, the Buyer shall proceed to pay the price for the goods to the Seller by opening an irrevocable L/C for the full amount of USD30,000 in favor of the Seller through a bank at export port. (周燕、廖瑛,2004)
译文:买方须于本合同签字并生效后30天内通过出口地银行开立以卖方为受益人的不可撤销信用证支付全部货款计30000美元。
例(4)清楚地表明了卖方对于买方货款支付方式的规定和责任义务。英文原文是一个长句,用时间状语“within 30 days after…”以及方式状语“by opening an irrevocable L/C…”把前后文意思紧密地连在一起,可谓结构严谨,滴水不漏。考虑到中英文表达习惯的不同,译文把握了句子的中心思想和汉语表达的逻辑关系,在汉译时通过采取调整语序、重新组织语言等方法精确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并准确地译出了商务术语如“opening an irrevocable L/C”和“in favor of” 等以及固定表达“come into effect”等的意思,同时表明了合同的时效性,实现了译文对原文最大化的忠实翻译。
四、结语
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不仅要考虑译文的连贯性和忠实性,更要达到译文交际功能的目的,进而达到最终目的。本文从目的论角度探讨了该理论对国际商务合同汉译的指导作用,分析了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在国际商务合同汉译中的运用,检验了目的论在其中的实用性和有效度。实践证明,国际商务合同的汉译应以目的论为指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目的语文本的预期功能为目的,并在最大程度上使目标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一致的感受,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虽然所有的国际商务合同都是信息型文本,但不同种类的国际商务合同有其各自的特点,例如购买合同、聘用合同、技术转让合同等在许多方面都有其差异性。因此,笔者认为,未来在目的论框架下研究各种具体的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也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Venuti,L.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A].In Baker,
M.&Mlmkjar.(eds.).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3]胡庚申,王春晖.国际商务合同起草与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02.
[4]马会娟.论商务文本翻译标准的多元化[J].中国翻译,2005,
(3).
[5]闫杨,王青梅.目的论观照下的化妆品广告英译[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2010,(5).
[6]石定乐,蔡蔚,王纯林.实用商务英汉互译[M].北京:北京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7.
[7]胡丹婷.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8]周燕,廖瑛.英文商务合同长句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J].中国科
[关键词] 外贸英语 翻译错误 一词多义 惯用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 中国的贸易业务与国际有着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联系。外贸英语翻译受到越来越多的翻译界专业人士和外贸业务人员的关注,其重要性也显得越来越突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外贸英语翻译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不少的错误和问题。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对其中的一些常见词汇翻译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归类分析,探讨它们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就此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充分认识外贸英语词汇的特点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结构单位,词义辨析是英汉翻译基本功,因词义理解错误而导致的翻译错误是外贸英语翻译中最常见的错误,它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导致的错误,以虚指实的名词导致的错误和名词复数变义导致的错误。
1.一词多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在翻译中如何分析把握原语中的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准确无误地使之在目的语中再现,是翻译的关键问题之一。
许多常用的英语词汇在外贸英语中既有普通含义,又被赋予新的含义,有的进而发展成为专业词汇、外贸术语。许多外贸英语翻译错误由此而生。如例句: Provided you fulfill the terms of the credit , we will accept and pay at the maturity误: 在贵公司履行信用证条款的条件下,我行将接受并于成熟之日支付信用证下提示的汇票。正:我行将承兑并于期满时支付信用证项下提示的汇票。此句中的accept 和maturity 都是我们熟悉的词汇,其常用意义分别为“接受”和“成熟”,而在此处,accept 意为“承兑,即远期汇票的付款人接受汇票,正式确认如期支付汇票金额的责任”;maturity 意为“(票据的) 到期”。这两个错误显然是由于忽略了这两个词在外贸英语中的特别意义所致。
由此可见,在外贸英语翻译中遇到一词多义的词汇时,千万不能想当然,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含义。在不能确定时要勤查专业词典和书籍,弄懂词汇的确切意义和可能具有的特定意义,才能使传达的内容符合原文。
2.以虚指实的名词
外贸英语中的抽象名词在很多情况下也可变成可数名词,表示比较具体的东西,并可有复数形式,这些以虚指实的抽象名词能大大简洁英语的表述。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应该把虚化为实,使之具体化,从而使译文更为贴切。例如:
(1) Thank you for informing us about the damage to our shipment.
(2) The United States is a heavy consumer of natural resources , and it is increasingly reliant on certain imports , especially on oil.
Shipment 做不可数名词时有“装运,运送”的意思,而在例(1)中,该词用作可数名词,其语义具体确定为“所交运的货物”则更准确。在例(2)中,imports 并非抽象的“进口”之意,而是指“进口的产品”。在处理类似情况时,需要一点灵活变通,在原词词义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伸或添补,即可使中文译文很确切到位。
3.名词复数变义
在外贸英语中,有些名词在从单数构成复数时词义发生了变化。有些名词的单、复数意义截然不同,复数意义并非单数意义的扩展或引申,也非联想意义。处理这类词的翻译时需要格外小心,认真辨析,不能简单当作复数概念看待,不然的话,译文也容易出现偏差。如:
(1)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uying and selling process(商品的期货交易是买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2)For accounting and other purposes , the above mentioned current assets and liabilities are those actually shown in the Balance Sheet as per incorporation date (为了核算和其他目的,上述流动资产及负债就是那些实际反映在公司成立那天的资产负债表内的数字)
以上两例中futures 和liabilities 的意义分别为“期货”和“负债”,与各自单数形式的抽象意义“未来”和“责任”相去甚远。类似的例子还有: securities 表示“有价证券”,而非“安全”,facilities 表示“设备,设施”, 而非“容易,便利”,等等。这类词尽管为数不多,但是若译者稍有疏忽大意,处理不慎,就会造成误译。
二、全面把握外贸英语词汇的翻译原则
1.把握适合的语场语场, 即话语范围, 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事, 以及参与者所从事的活动, 其中语言活动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贸活动中, 为了达到有效交际, 主要语言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着贸易活动这个话题进行, 贸易工作者必须使用能够有效表达这个话题的语言项目, 如贸易术语、贸易习惯用语、固定语法和语篇格式( 例如国际贸易定价单、合同) 等。也就是说, 外贸英语的语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场来决定的。在国际贸易的悠久历史中, 其词汇、语法结构、习惯用语等已经形成了许多固定表达方式, 而这些表达方式大多数是由语场决定的。在外贸英语翻译时, 译者必须使用表达国际贸易语言意义的词汇和习惯用语,也应当符合外贸英语的语场义。
2.了解不同的文化;翻译意味着传达信息。其准确性依赖于很多因素: 文章本身的可信度、文章类型、目标读者、被翻译文章在使用中的风格以及翻译的目的。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了解原文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如何以及译文读者的反应如何是很困难的, 也就是说如果译者不了解原文和译文各自所代表的文化的特点, 那么他就很难达到对等翻译的目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观察和思维上都存在着差异, 因而对同一种东西及其特征和属性有着不同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翻译时译者必须清楚地了解中西方对某一具体事物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 越过英汉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例如:
(1)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samples you sent to on July 4 and have decided to place a trial order for 300 clests of black tea and 400 clests of golden sugar,but only if you can guarantee dispatch in time to reach us by the end of July.
对于贵公司7 月4 日寄来的样品我们非常有兴趣。现决定试定300箱红茶和400 箱赤砂糖。惟请规范法保证能在7 月底之前及时交货。
在这一例中如果将black tea 译成“黑茶”、goldensugar 译成“金色糖”的话, 会令人难以理解, 而将它们分别译成“红茶”和“赤砂糖”则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
三、密切注意词汇惯用法和搭配
熟悉和掌握英语的惯用法和搭配会对翻译有所帮助,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避免直译或不合习惯的类推,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若不知redtape 常用来表示“繁文缛节”的话,就很可能把它直译成“红带子”。外贸英语中to draw a draft 也可能被想当然地译为“提取一张汇票”,因为draw 一词在to draw money from the bank 中有“提取、提款”的意思。请看例句:
(1)The exporter has drawn a draft on the importer for USD 5 ,800 with relevant shipping documents attached.
此句中to draw a draft 是to write out a draft ,即“开立一张汇票”之义,而该义一般不用to open a draft 来表达。明确了该搭配的意义后,全句可译为:“出口方开立了一张金额为5800 美元、以进口方为付款人的汇票,随附相关货运单据”。再如,in favor of 和in the red 在外贸英语中也有其习惯用法和意义,翻译时要引起注意。例如:in favor of在外贸英语中往往译为“以某某为受益人”,而不应译为“支持”或“有利于”。当然,外贸英语合同语言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如多用正式和法律用词,多在here , there ,where 后加后缀使用等,限于篇幅,在此不逐一列出这些翻译错误。
四、结束语
总之,在翻译外贸英语合同时,了解类似用法特点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合同翻译的准确无误,才能充分体现合同具有的法律效力。
在翻译外贸英语内容时,除了勤查词典、字斟句酌之外,平时还应注重外贸知识学习,了解外贸英语的特点,熟悉外贸术语、常用表达,善于积累,掌握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外贸专业知识,尽可能消除交际中种种障碍,从而达到准确、忠实传递信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2]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漫谈[M].北京: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3.
[关键词] 体谅 具体 简洁 完整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对外经济贸易业务日渐频繁。外贸英语函电作为国际商务往来经常使用的联系方式,是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业务和有关商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外贸英语函电写作不同于日常英语书信写作,由于关系到贸易双方的关系建立及利益获取,所以相关人员应当熟悉外贸英语函电的写作特点,准确把握在写作过程中的几个基本原则。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这些基本原则概括为七个“C”原则。
一、Courtesy(礼貌)
尽量避免使用令人不愉快,不礼貌的措辞用语,要让读者有一种被尊重、愉悦的心情。在书写之前就把握好你的语气,要让对方感觉到具有说服力又不失诚恳,要立场坚定而又不失亲切。恰当的语气会让对方感到温暖,产生兴趣。
及时回复也是一种礼貌,让客户等待回复是不礼貌的。如果你不能立即回复一封探询信息的来信,那就写信给对方解释原因并应做到尽早地给予答复。
二、Consideration(体谅)
要把握书写时的“体谅”原则,首先要求写信人持有“You-attitude”,而不是“We-attitude”,也就是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措辞,给予对方充分的体谅和照顾,始终考虑到对方的愿望,要求以及读信时的感受。要让读者对你的来函留有良好的印象。你需要为了最好地传达信息、请求、希望等而精心设计好书信的内容。最好能够做到既拒绝了对方优惠的要求又不破坏双方的友好关系,既否定了对方打折的要求又不危及日后的往来。
即使你收到了一封不友好,粗鲁的来函,也不要以同样不友好甚至有点尖刻的语气回复对方。尽量多的使用积极,肯定的语气,尽量少的使用否定语气。
下面举几个例子体会一下态度和语气。
三、Clarity (清楚)
写信人必须要做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任何文字不严密,含糊不清的词句均应避免使用,不能让读信的一方产生误解。当你确定了想要传达的内容之后,就应该用最朴实,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而尽量避免使用具有不同含义,意思不确定的词语。同时也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安排,使用必要的连词或短语使句子连贯起来,要选择简单的,直接的句式。商务书信讲究简洁,一目了然,因此写信人还应该注意恰当地划分段落,通常情况下,一个段落围绕一个主题。清楚明了的信函显得更富有诚意。
四、Completeness (完整)
商务书信中应包括一切必要的信息。尽量不要在商务书信中使用附言,否则会让对方感觉你做事不够认真,态度不够真诚。一封不完整的商务书信有时会让对方很懊恼,从中得不到期待得到的信息。这样当然会抑制贸易往来的顺利进行,使双方的工作都受到了延误。
要想做到书信完整,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在读信人的立场,不断地询问自己是否回答了对方的所有疑问。在发信之前再仔细检查一遍是完全必要的。
五、Conciseness (简洁)
力求商务书信完整清楚的同时,也要做到简洁。使用最简洁的语句表达最完整的意思。能使用单词的不使用短语,能使用短语的不使用句子,能用短句的不用长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过度的细节描述。但是简洁的原则是以不影响清楚为前提,清楚始终是商务书信的首要要求。
六、Concreteness (具体)
要让信函中所涉及的对象具体化,明确化。任何含糊不清或易于引起误解以致混乱的表达方式都应避免。商务书信中必须使用意义明确的表达方法。当你要确认一封来信时一定要提出它的日期、事由及编号等。
七、Correctness (正确)
这里的正确除了指语法、标点及拼写正确外,还要求使用规范的语言,恰当的叙述,精确的数值。在给商务书信签名时,应检查其内容的正确性,按照惯例检测所写内容是否合适,要正确理解并使用对外贸易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
最后指出的是这七个“C”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使用中要做到统筹兼顾。
参考文献:
[1]尹小莹:外贸英语函电[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
[2]火树钰:国际商务英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
[3]余富林:大学英语外贸翻译教程[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