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保护地宣传范文

自然保护地宣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保护地宣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然保护地宣传

第1篇:自然保护地宣传范文

——以平武县关坝村为例

一、平武概况

(一)平武县脱贫攻坚形势严峻

平武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上游,是“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五区合一”的贫困县,也是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896户19543人,贫困村73个,贫困发生率12.8%,贫困发生率7.3%,分别高于绵阳市、四川省4.3%和1.5%。平武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靠天吃饭”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扶贫脱贫任务十分繁重,全面同步实现小康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

(二)平武县生态地位非常重要

平武处于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和水源涵养地,其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下游的环境安全。同时,平武县是四川省绿化模范县、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县、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是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三大工程建设的重点县,是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县域气候区系明显,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被国际组织列为全球优先保护的关键生态系统区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

二、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平武具备的优势

(一)生态资源丰富

平武是生态资源大县。近四年来,实施前一轮、新一轮退耕还林14.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4年的74.07%提高到2017年的74.42%。县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其他保护地1个,保护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7.2%,森林蓄积量4600万立方米,水土涵养能力、森林碳汇功能优势明显。

(二)生态经济明显壮大

生态旅游正逐渐成为平武的支柱产业。平武始终将绿色产业作为脱贫奔康的着力重点,下大力气夯实脱贫奔康和绿色崛起的产业基础。创新生态扶贫方式,大力发展“森林+”,2017年生态旅游年收入达33.35亿元,占全县旅游收入的80%,带动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近800元,建成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1处,省市级森林康养基地、康养人家28家,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生态农业是平武经济发展的另一优势。建成“中蜂+”产业园84个(覆盖74个贫困村),入园蜂群8万箱,年产蜂蜜1000余吨,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000元,平武被授予“中国中蜂之乡”称号,平武中蜂成为2018年全省公开推介的10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

(三)旅游资源众多

北有被誉为‘熊猫乐园’的白马王朗生态旅游度假区;南有被誉为‘夏日天堂’和‘洗心洗肺•养生养老’非物空间的清漪江乡村文化旅游区;东有被称为‘天然氧吧•自然宝库’的磨刀河生态科考旅游区;西有书写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被称为‘卧云海•揽星月’奇妙世界的虎牙观光探险旅游区;县城还坐落着被誉为‘深山故宫’的国家级重点文物报恩寺。

(四)知名度与美誉度逐渐提升

2017、2018年平武连续两年入围“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成功举办“2017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四川省旅游投融资及市场营销会”、“四川省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版)暨首届平武冰瀑节”,平武逐渐被外界熟知与认可。2018年 5月,平武作为生态扶贫实验的首个试点县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更是将“生态的平武”和“平武的生态”推向更大范围的公众视野,极大地提升了平武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中药材种植具有绝对优势

近年来,平武把具有历史优势、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中药材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和开发,初步形成了品种多元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范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市场专业化、服务优质化产业发展格局。2010年,平武被命名为“四川省中药现代化种植特色科技示范基地”。

(六)生态信息农业有了稳步发展

2015年四川生态诚品公司携手坝子乡贫困村玉丰村,达成“互联网+生态定制农业合作协议”,利用互联网来对外销售生态农产品。销售了生态土鸡、土鸡蛋及其他农产品,产值近30万元。今年,四川生态诚品公司再次牵手平武深度贫困村南坝镇洪溪村,与12户农户签订购销合作协议。木皮藏族乡关坝村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帮助下,搭建起社区生态产业信息化的小平台,目前,村民们通过这一平台销售蜂蜜等农产品获取实惠22万多元。平武生态信息农业有了稳步发展。

三、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关坝模式

(一)关坝村概况

关坝村位于平武县木皮藏族自治乡,关坝村的关坝沟流域属于国家原始森林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6.3%,天然林占98.7%。关坝村虽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优良的生态环境在过去没有转化为经济价值,所以它仍然是平武县贫困村之一。村民们在没有找到替代生计之前,不可避免的要向大山溪水索取。因此对大熊猫栖息地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还将持续发生。

(二)关坝村生态扶贫的缘起

如何将自然资源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协同发展,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2009年,在平武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在木皮乡政府和平武“水基金”的支持下,北京山水中心入住关坝村。“山水”通过技术援助和资金帮扶等多种方式,与该村签订了主题为“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保护协议,并创新提出了通过发展生态养蜂产业,促进生态保护援助计划。通过溢价收购关坝蜂蜜,返还利润用以继续支持关坝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业;成立森林监测巡护队,开展例行巡护,自觉进行关坝沟内森林、动植物资源、水源的监测和保护;保护关坝沟流域水环境,对沟内的原生鱼种进行了野生增殖放流;基于村里的核桃种植基础,成立了乌仁核桃种植合作社,嫁接了本地优质品种乌仁核桃;成立旅游合作社等。关坝村保护与发展有了一定起色。

(三)生态扶贫的深入

1、成立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小区的正式成立,不仅搭建了平武非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示范平台,为大熊猫保护以及社区参与保护探索新途径,为大熊猫栖息地集体公益林管理提供新思路,也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精准扶贫”提供新模式,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和示范。

2、成为阿里巴巴首块生态扶贫实验田。今年,经“山水”牵线搭桥,给关坝沟保护小区引来了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阿里选择关坝村之后,首先联合中科院对平武全县进行生态价值评估,帮助平武寻找适宜当地发展的生态产业;其次,支持环保公益机构在平武建设运营多块公益自然保护地,护林管护等岗位的就业机会向贫困人口倾斜;最后,阿里通过蚂蚁森林等渠道,启动保护地及周边生态产品营销试点。5月上线“关坝自然保护地”, 网友通过蚂蚁森林能量对其进行认领,160万平方米保护地全部认领。“七夕节”前夕,平武蜂蜜通过阿里巴巴生态体系借助蚂蚁森林、天猫淘乡甜官方旗舰店等平台预售上市。不到一小时,第一批1万瓶蜂蜜就宣告售罄,第二批蜂蜜准备在9月25日开始预售。平武的青山绿水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四)以生态扶贫为契机 实现贫困山区乡村振兴

关坝村通过退耕还林享受国家生态补偿政策,通过发展养蜂、种植乌仁核桃、旅游业等产业夯实家底,通过村社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创建自然教育基地和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牵住发展的“牛鼻子”,通过牵手阿里巴巴共建“关坝自然保护地”, 探索保护的“新路子”。他们充分利用生态扶贫的各项政策,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创新保护方式,让老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在产业发展与确保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方面,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高度契合。

四、关坝模式启示

关坝村是贫困村,它紧紧抓住“生态资源”这个“牛鼻子”, 紧紧抓住生态扶贫这一契机,充分利用扶贫政策与当地政府创造的机会,依靠社会力量,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来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它所选择的道路适合所有像它这样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具有可复制性。关坝村的案例给人以启示:

带头人很重要。村支部书记乔梁是一名复原军人,曾在九寨沟打工9年,2012年毅然回乡竞选村主任,2013年换届,当选为村支书。他具有军人固有的果敢与担当,是一位非常具有正能量,非常有情怀的人,少有私心,一心扑在工作上,将村两委班子团结在自己周围,努力为村里的发展、村民的致富想方设法,在群众中很有威信。

人才是关键。贫困村的脱贫与振兴离不开一群具有“乡愁情节”的年轻人。乡村振兴与否,关键看人气,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产业、环境、机会留住人。关坝村巡护队过去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现在是清一色壮小伙。回来了一批年轻人,成为村里各项事务的主力,他们是这个村当之无愧的“伞骨”,撑起关坝村的一片天。

政府的财力支持是保障。近四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960万元实施营造林工程,营造林18万亩。就关坝村自2015年始,县财政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人工巡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前前后后共计投入近500万元。

产业发展是支撑。中蜂、冷水鱼养殖、重楼、乌仁核桃种植是关坝村的主要产业。

保护生态环境是基础。关坝村成立了“关坝沟流域保护小区”,旨在保护流域内生态环境。

帮扶部门创新帮扶方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关坝村对口帮扶部门平武县林业局一直将探索创新作为生态扶贫的活力源泉,积极引进社会公益组织“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参与生态扶贫。

社会公益力量的加入助推扶贫与振兴。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2009年进驻关坝村,就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并不断为保护小区引进社会资金、技术、理念及管理模式;对外宣传关坝、增强关坝知名度;今年通过“山水”的牵线搭桥引进阿里巴巴,构建“自然保护地认领管护模式”, 助推扶贫与振兴。

第2篇:自然保护地宣传范文

关键词:自然 保护区 管理 体制 机构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研究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场所,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基地。从 70 年代以后,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对物种和生境的保护要寓于人类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之中,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将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对保护地的理解和管理思路产生了革新性的变化。

一、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在职责范围内,主管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根据《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的规定,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管理;属于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管理。

二、自然保护区和管理机构

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其人员编制、基建投资、事业经费等,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分别纳入国家和地方的计划,由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保护管理工作。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具体任务包括:开展保护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保护自然保护区生物种源及其自然环境;定期进行动植物资源监测和调查,掌握资源变化情况;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自然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森林及动植物资源的途径;进行巡逻检查,制止乱砍滥伐林木、乱捕乱猎国家和地方保护的野生动物,护林防火,防治林木病虫害;利用荒山、荒地开展造林育林,扩大森林面积;保护和发展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确保自然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带动和帮助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三、自然保护区的区划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区划管理是指在自然保护区内规划道路、科研基地、防护设施和旅游点等的管理,以及将自然保护区按其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部分,对每个部分实行的管理。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自然保护区是一种“自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在自然保护区内禁止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在自然保护区内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则必须按照自然保护区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四、自然保护区一般区划为核心区、緩冲区、实验区三个部分进行管理

1、核心区。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物的集中分布地,是最能代表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的地方。

一般情况下,严格禁止任何人进入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研观测和科学调査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 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其中,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必须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居民确有必要迁出的,应当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给以妥善安排。

2、缓冲区。缓冲区是指为包围核心区而划定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在其区域内只准从事科研观测活动,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目的,需要在缓冲区内进行非破坏性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征得同意后方可进行,而且要将其活动成果的副本提交给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3、实验区。实验区是在缓冲区外划出的区域。在实验区可以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驯化培育珍稀动植物等活动。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来方案,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在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经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在自然保护区组织参观、旅游活动的,必须按照批准的方案进行,并加强管理。进入自然保护区参观、旅游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交纳保护管理费。

四、违反自然保护区管理法规的法律责任工

1、违反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的法律责任

违反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34条规定,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100 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擅自移动或者破坏自然保护区界标的;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者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经批准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的单位和个人,不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活动成果副本的。

2、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撈、采药等活动的法律责任违反规定,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35 条规定,除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处罚的以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处300元以上10 000元以下罚款。

3、给自然保护区造成损失的法律责任

第3篇:自然保护地宣传范文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情况

__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__年*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__万公顷。自然保护区正日益受到国际国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荷兰、美国、蒙古、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6个国际组织先后派出近100名专家来这里考察指导工作。1994年,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列为湿地、水域生态系统16处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保护地点之一;1996年3月,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批准为“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1997年3月被批准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在管理与保护措施上,做到了“五加强,一严格”:

(一)加强机构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设立于__年__月,是依法批准的代表市政府对保护区实施具体管理的专门机构。为正县级事业单位。下辖____*个管理站,接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所在县的双重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本着突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体现黄河口风貌、促进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设计,多方筹措资金,高标准、高质量加大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委托省林业勘察设计院进行了保护区《总体规划》,并得到国家林业部批复。今年制定的《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湿地生态保护规划》,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正在组织专家评审论证和报批。建区以来,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总体规划》,先后实施了一期及其续建工程、二期工程等项目,总投资__万元,其中国家投资__万元。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职工宿舍、科研中心、环志站、湿地监测站、鸟类救护中心、科研设备、湿地修复、鸟类投食区、瞭望塔、防火设施、简易巡逻码头、检查站点、界牌、界桩建设等。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__年筹资__万元建设了__湿地博物馆。20__年国家林业局批准了总投资__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3万元的湿地监测项目。

(三)加强保护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先后邀请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摄制了《风光独秀__》等专题片,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充分利用“爱鸟周”等活动,集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三是被确立为全省科普教育基地、__爱国主义教育基地、__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教育基地。四是以__湿地博物馆为依托,向全社会宣传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与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等大专院校和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合作开展了“自然保护区涉禽调查研究”,“黑嘴鸥调查与环志”等课题;承担了国家林业局GEF科研课题“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鸟类调查”,————省十大可持续发展课题“黄河三角洲新淤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等课题;参与了“青海湖禽流感疫源地重要候鸟的迁徙动态与预警机制研究”课题,为我区搞好野生鸟类禽流感监测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实施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课题。

(五)加强资源保护、修复与利用。一是抓好护林防火工作。实行局领导包管理站制度,严格落实森林防火和安全生产责任制。修订完善森林防火预案,扎实搞好防火队伍的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备足备好各类防火器材,全面做好防火准备。突出加强野外火种、火源管理,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实现了连续五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发生的目标,多次受到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表彰。二是抓好海域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国海函[20__]3号)精神,在调查摸清用海情况的基础上,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域使用活动实行依法管理。对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海域,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活动,统一办理公益性用海海域使用证;对实验区的海域,经批准允许适度进行开发活动,由用海单位或个人申请办理海域使用证,并依法交纳海域使用金。加强自然保护区内海域使用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私自改变用途、破坏性开发等违法经营活动。三是实施湿地修复工程。自20__年开始,经上报省黄委批准,在科学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启动了__万亩湿地修复工程。现已完成__余万亩,蓄引黄河水__余万立方米。该工程的实施,效果显著,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同时,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新路子,尤其注重科学利用湿地资源,加快生态旅游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既保护又发展的目标。

(六)严格依法管理。一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__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以__令颁布实施。二是严格执法。组建了执法检查和巡逻队伍,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层层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制。严格执法,文明服务,维护了自然保护区的正常保护管理秩序,使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三是严格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1998]111号)精神,研究保护管理体制,理顺了管理局与管理站的关系,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四是明确了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__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的通知》精神,__*人民政府以__字[20__]85号文批准

了自然保护区区界及其功能区调整技术方案,并通过《大众日报》和《__政报》等媒体公布,完成了自然保护区及其功能区勘界工作,使其范围和界限有了法定依据。五是积极探索社区共建之路。当前,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自然保护区“双重管理”的体制,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职能的发挥;二是管理“错位”,个别部门和单位随意插手保护区事务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宣传教育不够广泛,全社会关心、支持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四是科研力量薄弱,缺乏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保护管理的科技支撑还不够有力;五是周围的农业开发对自然保护区存在着潜在威胁;六是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的增多,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压力加大;七是随着黄河流路的变迁,保护区部分海岸线蚀退,造成湿地退化,对自然保护区的整体功能带来不良影响。

二、自查自纠阶段的工作情况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三个督导组,全面负责自查自纠工作的调度、检查和指导,对各管理站进行全过程督查。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一是向三个管理站转发了__局等七部门《关于开展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根据《通知》要求,结合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查自纠实施方案。二是在局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各管理站站长参加的读书会上,对实施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研究和修改,使其更具现实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召开了由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动员会议,深入领会《通知》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善始善终、保质保量地完成自查自纠的各项任务。四是制定了周密的实施方案。在时间安排上分为四个阶段:动员部署阶段、自查阶段、整顿阶段、总结验收阶段,确保了整个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重点对区内建设项目、土地及海域承包、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自查自纠。

根据自查中发现的问题,按照上级的要求,我们正在组织清理整顿。一是清理土地、海域承包租赁,整顿土地和海域管理秩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允许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缓冲区、核心区土地、海域对外承包的,已责成相关管理站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逐步依法解除合同,撤出核心区。今后所有涉区生产经营项目,严格按程序报批。国土资源部门办理涉及保护区的用地审批手续、海洋与渔业部门办理涉及保护区的使用海域手续,必须事先征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同意。二是清理油田生产设施,整顿油区管理秩序。通过清理整顿,严格自然保护区内生产经营项目特别是油田生产项目的报批程序,对确需在保护区实验区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须严格报批程序。油田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按油地双方签订的三个协议执行。今后我们将严格与生产经营单位签订森林防火和生态保护协议,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重点整治区内输电设施,逐步把输电线路由地上改为地下。三是清理整顿旅游设施,整顿生态旅游管理秩序。根据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对区内现有旅游设施进行全面清理,能整合的整合,该废除的坚决废除,把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自然保护区“十一五”规划设想

(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总体目标,坚持“全面规划、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贯彻____的工作思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重点,严格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对鸟类和湿地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培训;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开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全面实施自然保护区的科学保护,达到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二)任务目标。一是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加强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对核心区和缓冲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大力实施湿地修复工程,使退化湿地面积的80得到修复与重建。加强重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与修复重建,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二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科学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完善的湿地监测体系。准确及时地监测出由于人为影响和自然因素的各种变化导致的湿地生态功能的相应变化,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和依据。四是建立湿地生态科学研究体系。为湿地生态的保护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五是加强湿地生态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六是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统筹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到__年建成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立法工作。尽快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法》,直接授予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

行政复议等一系列行政权力,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参照国家公益林管理办法,给予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政策。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给予减税、免税的优惠政策。

三是加大支持投入力度。由于地方财力有限,请求上级各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实行政策、资金、项目倾斜,确保自然保护区持续健康发展。

第4篇:自然保护地宣传范文

一、2012年工作完成情况

1、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第11个“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我区充分利用第11个“世界湿地宣传日”的有利契机,以《关于开展xx年年“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为指针,对全区的湿地宣传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安排部署,分管副专员在大兴安岭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各地也都以不同形式,同报社、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单位联合进行了广泛的湿地宣传,重点宣传湿地类型、功能、效益、法规及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特别是湿地在减贫方面的重大作用,形成了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全民湿地保护的自觉性,在全社会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2、编制《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区湿地资源现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委托国家林业局大兴安岭林业规划院编制了《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对xx年~2030年间湿地资源保护建设工作进行了规划安排,确定了我区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湿地保护、湿地保护能力建设和对已破坏湿地的功能恢复等重点和优先项目,纳入我区“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林业集团公司“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及全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3、组织开展了“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根据我区“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规划内容,我们组织开展了嫩江源湿地保护与功能恢复示范项目初步设计可研,开展了北极村、绰纳河、额木尔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并组织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批。

4、积极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工作聘请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的湿地专家来我区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较深入地研究了寒温带森林湿地火干扰后的恢复和岛状林成因等,研究了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通过应用“3s”技术,初步建立了嫩江源湿地空间数据库。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合作,建立湿地资源“生态定位站”。

5、开展了全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专项检查组织制定了《关于开展全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专项检查工作方案》,配合国家林业局驻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对全区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结合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的“绿盾行动”,把打击破坏湿地资源作为主要内容,及时制止了一些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

6、全面开展了砂金停采和流域湿地保护工作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区的部分区域曾一度大规模进行过砂金开采,不仅造成流域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也严重破坏了湿地资源。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砂金停采工作力度,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禁止了砂金开采,成效显著。同时在各项经济工作中,特别是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都充分考虑保护湿地资源的需要,增加生态保护设施的投入,在不破坏湿地资源的情况下,优先争求湿地保护管理部门的意见,充分体现湿地优先保护的原则。通过有效的保护,黑龙江、嫩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7、组织完成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评估工作按照(黑林办发【xx年】56号《关于做好〈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评价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们组织相关部门成立评估调研组,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深入到各县、区、林业局及湿地自然保护区,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个别走访的形式,对《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制定实施以来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科学地总结了立法以来的工作经验教训,提出对策和建议,形成综合评估报告如期上报。

8、积极协调配合,圆满完成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调研组在大兴安岭期间的调研工作任务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调研组于7月27日到达我区,对我区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研。听取了我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汇报,参观了大兴安岭资源馆和湿地监测项目,深入到南瓮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北极村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项目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和实地考察,调研组对我区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针对我区湿地保护管理现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更多同主题文章

2012年社区低保工作总结

2012年社区双拥工作总结

2012年小区物业管理处工作总结

施工工程部门工作总结

2012年拓展部工作总结

2012年度交通公司工作总结

2012年采购工作总结

电子媒体部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 部门工作总结

二、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全国林业厅局长长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建设为己任,按照国家林业局工作部署,围绕全区经济工作总体思路,结合我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实际,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我们将充分利用2月2日的“世界湿地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纪念活动,大力宣传湿地的重要功能、多重效益和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对开展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从而转变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利用大兴安岭资源馆这一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对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使未成年人从小形成保护湿地的生态意识,让全社会重视与支持湿地保护工作。

2、加快实施《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步伐,科学有效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规划》是指导今后我区25年湿地保护和恢复的中长期规划。我们将结合实际,严格按照规划的总体布局、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要求,争取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尽快组织实施,积极推进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3、强化湿地资源保护,促进湿地保护管理与科学利用。要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对现有自然湿地实行普遍保护。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步伐,将更多的自然湿地尽快纳入保护范围,在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地方,因地制宜建立自然保护小区或者湿地公园,结合生态区建设,今年争取完成大青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图强十八湾湿地(县)级保护区或保护小区建设,逐步加大我区自然保护面积。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依法打击违法占用、开垦、填埋以及污染自然湿地等违法行为。

4、积极做好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贮备申报工作。按照全区“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的规划内容,筛选1~3个湿地保护和恢复的项目,做好项目贮备,编制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时上报国家林业局,为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完成《嫩江源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评审和项目实施准备工作。

5、积极做好南瓮河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各项准备工作。我区嫩江源湿地、呼玛河流域湿地已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为进一步强化对大兴安岭流域湿地的保护,今年将认真组织做好南瓮河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应该加快湿地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湿地保护专项法规,使湿地保护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鉴于大兴安岭林区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巨大作用和投入相对较少、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国家加大对我区湿地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与倾斜。建立完善的国家生态补偿制度,对于受益的省、区应该通过生态效益补偿方式给我们以补偿。

3、建议国家尽快修改和调整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将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提报的“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尽快纳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并协调落实已经批准项目的年度计划和资金,确保国家湿地工程计划项目有效实施。

4、加快湿地认证工作,依法确立湿地的属性和保护地位,明确湿地保护主题,为依法保护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更多同主题文章

2012年社区低保工作总结

2012年社区双拥工作总结

2012年小区物业管理处工作总结

施工工程部门工作总结

2012年拓展部工作总结

2012年度交通公司工作总结

2012年采购工作总结

第5篇:自然保护地宣传范文

2027年10月9日,又是新的一天,我的私人机器人—罗米把我从香甜的梦中叫醒。罗米是我自己研发的一种无需能源的机器人,她的外形跟正常人没什么区别,甚至比平常人还漂亮。罗米是我的私人助理兼形象设计师,我和她就像亲姐妹一样。

吃过早餐后,罗米开着我的豪华太阳能汽车把我送到“护球”公司门前,当然我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护球的意思就是保护地球。我走进公司,罗米向我汇报了今天的行程:9:30世界研讨会;13:30飞往日本;17:00飞往印度;21:00飞往非洲……

9:30我跨进会议室的大门,派去各大洲的大使逐一向我汇报工作。亚洲:我们已经把日本北海道大面积鱼亡的事件调查清楚,是由于众多日本民众与游人进行的非故意破坏造成的海水污染所致,针对这一事件我们采取了打捞垃圾,重新播撒鱼苗,向海水冲氧三项措施。目前,海洋环境正在逐步恢复。美洲:我们对美洲的久旱地区实施了大面积人工降雨。非洲:我们在非洲的各个地区建立了大规模生态自然保护区并设立了大熊猫养殖基地……

第6篇:自然保护地宣传范文

关键词:国家公园;标识系统;构建

1 引言

国家公园是一种保护地类型,强调自然保护与社会服务,以及充分满足当代与后代可持续利用需要的功能。然而,目前尚未出台国家公园顶层设计方案,对于公园内的标识系统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并且随着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笔者发现试点区内各类导向标识、指示牌满足不了国家公园的科普、宣传、教育、引导等需要,无法支撑起访客的舒适体验和正确行为。本文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对其现有的标识系统进行分析,并结合试点区总体规划提出笔者个人的看法和

建议。

2 概述

标识系统,是以标识系统化设计为导向,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的整体解决方案。国家公园标识系统不仅包含一般景区所具有的标识系统,还具有重在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解说和旅游管理方面的功能需求。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标识载体的位置设定都是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并契合周边的环境,完整表述标识对象的功能特征,从而传达管理者及设计者的意图,访客通过体验,用行为反馈给管理者,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系统。笔者整理后形成下述“合作-反馈”机制,将在第四部分详述。

3 现状

3.1 试点区概况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下简称试点区)设立于2015 年,位于浙江省开化县境内,是由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古田山保护区)、钱江源国家级森林公园(以下简称钱江源森林公园)和钱江源省级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钱江源风景区)3处保护地整合形成。试点区覆盖苏庄、长虹、何田、齐溪4个乡镇部分区域的19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面积252平方公里。依据试点区保护对象的敏感度、濒危度、分布特征和遗产展示的必要性,结合居民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试点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

3.2 试点区标识系统现状分析

笔者于2017年3月?4月通过实地踏勘法、访谈法、观察标注法等研究方法,对试点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总体布局: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总体规划布局图,了解试点区内景点功能划分、位置布局和路线

分布。

标识标牌:对试点区现有的标识标牌进行定位和数量统计,详细了解标识标牌的内容和含义,分析与周围环境的差异和融合程度。

访客调查:主要是调查试点区访客规模,部分访客访谈反馈调查,了解访客行为习惯以及对标识标牌的看法。

3.3 现状问题解析

通过上述调查和分析,发现试点区内标识系统所应具有的服务功能、使用功能以及教育功能都未能得到全面体现,依旧处于十分混乱、不和谐的状态。主要总结如下:

(1)覆盖范围不全面。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试点区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A级景区各种类型的标识标牌充斥其中,整体布局呈现疏密对比强烈的形态,并且在局部关键位置缺乏明确的指示标识,容易使访客对试点区感到困惑,无法形成总体直观的印象,如在四个主入口位置没有明确统一的标识标牌,缺乏相提示及介绍。

(2)标识设计不合理。试点区内目前很多标识标牌的设计脱离了周边环境,过分重视标识的耐用性,过于形式化,忽略了公园的资源特色,难以包含特定的景观、科普和文化内涵,缺少对自然资源的详细介绍。同时,许多标识的内容出现语言翻译上的错误,未考虑到专业的学术表达,令人啼笑皆非。

(3)分区分类不完善。试点区分为四大功能区,但是目前仍然按照原有的区域性景区标识设计标准,如钱江源风景名胜区、七彩长虹按照4A级景区设计标识标牌,古田山按照自然保护区的要求设置,都不利于凸显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和要求,不利于突出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环境解说等方面的功能。

(4)人性化设计缺乏。标识系统的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和游憩需求,目前试点区内的景点有部分标识位置过高,不利于孩子和老人观看;有些标牌色彩过于暗淡,不易于访客看清内容;尺度设计不合理,未考虑不同标识尺度与不同环境和空间的协调性,不便于访客观看阅读。

4 标识系统构建

钱江源国家公园标识系统构建对促进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多地考察以及结合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从标识系统的相关方考虑,提出“合作-反馈”机制,将管理者与设计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标识系统与访客间的静止互动关系以及反馈调节机制,进行研究和思考,从而提出钱江源国家公园标识系统的三大原则、功能分类、分区构建的方案。

4.1 构建原则

通过对标识系统的管理层(管理者和设计者)和受众进行分析,认为加强科普教育及生态宣传类标识系统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需从环境教育、合作反馈和以人为本三大原则入手研究。

(1)环境教育原则

环境教育功能是国家公园最为重要的作用之一,标识系统的构建必须充分体现钱江源国家公园的资源价值、特色,突出其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和罕见的大面积低海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性,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特色文化,融科学性、专业性和科普性于标识系统的管理、引导、展示和宣教功能之中,增强访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满足访客的精神需要以及游憩体验。

(2)合作反馈原则

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者,要将“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保护理念传递给设计者,在标识系统设计中突出公益性,设计者从专业的眼光将色彩、图文、科技、版面等方面充分与管理者沟通。同时,管理者要坚持通过填写调查问卷、设置留言薄、随机采访等手段收集访客反馈意见建议,从而不断修改完善标识系统的设计。

(3)以人为本原则

访客包括一般游客、学生团体、专家学者、公益组织等,受众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体验要求都不一样,为此,标识系统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如将简单的咨询以色彩图片的形式呈现在青少年访客面前,较复杂的信息以文字说明和图表的形式呈现在高学历访客面前,导向标识要准确标明游步道的长短、地形地貌的区别,提供多样化的游憩选择,保证每位访客都能获得最大的信息和最好的游憩体验。

4.2 功能分类

标识系统通常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其分类方法有许多种,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按照功能分类最为直观清晰。钱江源国家公园的标识系统主要分布在公园内外的主要场所和交通干道上,起到目的地引导、警示警告的作用,主要由导向标识、安全标识和解说标识三部分组成。

(1)导向标识

标识牌的导向信息通过文字、图像和符号等形式向访客提供全面的导向信息,帮助访客顺利的完成观光体验活动。主要由交通标识和设施标识两部分构成,其中交通标识包含位置标志、导览图和道路导向标志,起到道路指引、公园导览的作用;设施标识包含管理标志、公共设施标志和科普地点标志,标注公园内一些街道设施、公共设施等,如保护中心、宣教中心、服务站点、停车场、医疗救助站和厕所等。

(2)安全标识

安全标志主要是约束公众的行为,如警示访客安全须知、禁止活动内容以及疏散逃离指引等,由警告标识和明示标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①危险地带,不允许公众涉足;②野生动植物集中地域,标识禁止吸烟和大声喧哗等事项,保障生物多样性;③核心保护区等禁止游客进入的区域,公园内访客可能到达的危险区域必须设置警示标识牌。同时,安全标志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设计,不同类型的标志在色彩和图形上要有严格的要求。

(3)解说标识

解说标识有资源标识和科研标识组成,是最能体现国家公园不同于其他保护区或景区的区别,对国家公园的形象塑造,提高品牌影响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该部分标识应重点突出钱江源国家公园的资源特色、严格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方面,比如物种资源标志应加注拉丁名;科研监测标志中的固定样地、路线标志等可以对内容进行科学编号;可以参考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唐家河保护区的标牌设计,结合资源特点进行形象设计,提供艺术表达。

4.3分区构建

结合钱江源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不同的功能和特点设计各类标志,并做到类型合理、数量精简,避免出现标志内容互相矛盾的现象。

(1)核心保护区标识系统的构建。核心保护区是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保存最完整、自然环境脆弱的地域。该区的标识主要服务于管理巡护人员和科研监测人员,数量不宜过多。同时根据总体规划,仅在巡护管理、科研监测人员活动的路线、地点和其他人员可能进入的区域适量设置(如古田山有一岔口需要设置禁止进入标识)。该区域需要构建安全标志(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消防安全标志),以及重要的解说标识,如科研标识和资源标识,用以提醒和警告管理巡护人员及科研监测

人员。

(2)生态保育区标识系统的构建。生态保育区为国家公园范围内维持较大的原生生境或已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而需要自然恢复的区域,为核心保护区的生态屏障。该区的标识主要服务于巡护管理、科研监测、宣教活动、科考性观赏游览。标识系统的构建以安全标识(警告标志、禁止标志、劝阻标志)、解说标识(动植物标牌、科研监测标志、科普宣教标志)为主,用以提醒和警告管理、科研监测人员,指导和管理科考、社区人员。标志的设置应根据公园总体规划仅在管理巡护、科研监测、教学科考人员活动的路线、地点和功能区边界处适量设置。

(3)游憩展示区标识系统的构建。游憩展示区为国家公园范围内景观优美,开展与国家公园保护目标相协调的旅游活动,展示大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区域。该区向所有访客开放,是国家公园内游客活动最多的区域,也是国家公园标志设置最多的区域。需为游客及其他访客提供游览信息、公共设施信息、安全信息、资源信息等。标志的构建应以导向标识为主、兼顾安全标识和解说标识,尽可能按照总体规划设置足够多的交通指示牌、全域和分区导览图、生物资源和自然风光标志,沿路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指示标识以及安全须知等。

(4)传统利用区标识系统的构建。传统利用区为国家公园范围内现有社区生产、生活和开展多种经营的区域。保存特有文化及其遗存物,如古村落、古建筑等。该区可依托现有社区生产、生活及经营活动开展一定的旅游体验活动,游客量仅次于游憩展示区。根据其特点该区需为游客及社区人员提供生态旅游体验、公共设施、安全等信息。标识的构建以道路导向标志、位置标志、公共设施标志、劝阻标志、科普宣教标志、文化旅游标志为主,并按照总体规划在游客分流、体验活动过程中设置简洁明了地导向标识和安全标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展现区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5 结语

第7篇:自然保护地宣传范文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反思

自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至2002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757处。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但与这热潮相对应的是却出现了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遭破坏、动物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规律受到人类干涉等与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初衷相违背的后果。据“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调查表明:全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甚至出现旅游资源退化1。既然如此,还要不要在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保护区发展建设上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自然保护区应提倡生态旅游的开发

1、开展旅游项目可以有效解决保护区资金紧张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区内保护功能的发挥。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后代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按照国外的经验,保护区费用应纳入中央政府财政总预算,自然保护区实行垂直管理,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财政拨款,保护区的开发、保护资金也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基金。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而资料显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40%位于西部地区。截止1997年,在我国592个贫困县中,183个县共拥有国家、省、市、县等各级保护区228个。发达国家在自然保护区上的投入每平方公里每年平均约为2058美元,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57美元,而我国却仅为52.7美元,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3,几乎是最低的。2002年的夏天,许智宏、阳含熙、李文华等22位两院院士给中央写信,呼吁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2但我们必须清楚以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还远远不能满足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资金需求,因而只能在现有的格局下努力改善。因此,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要靠保护区自身积极寻求发展资金,走以区养区的道路。

2、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带动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保证保护区保护功能的实现。

世界上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保护区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当地居民的拥护和支持,否则,自然保护往往只能是句空话。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部分都位于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设立保护区、林场等形式的保护机制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发展进一步受到限制,无形中加大了这些地区同其它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经济差距的压力和外界资源需求的激增,使地方居民在致富热情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合法或不合法手段利用和消耗现有资源,不能考虑生态保护的长远利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贫穷,而非贫穷者,才是自然保护区的敌人。3因此,帮助当地居民脱贫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而发展旅游业却可以充分发挥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为保护区自身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绝大多数是以保护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独特的自然资源也正是散发旅游魅力的核心。旅游开发不但可以给保护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保护区所在的当地提供了可观的就业机会,从而可以为保护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应该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濒危、珍稀物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不应因“保护”而剥夺了人们欣赏独特自然景观的权利。人们欣赏到大自然的神来之笔的机会越多,才能越自觉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保护区适当地开展旅游活动更可以通过自然界本身的魅力产生直观的宣传、教育作用,使人们更加热爱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

在保护区开展旅游本身也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开展?开展何种形式的旅游?人们已经注意到旅游已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上认为的“无烟产业”,游客的大量涌入、任意丢弃产生的垃圾、排放的废气等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保护区的资源又尤其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至少具有一定范围内的独特性和相当程度的珍稀性,是属于保护性资源而不是开发性资源,因此,这种利用必须置于“保护第一”的原则下,这在保护区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保护区要提倡的是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根据1992年第一届旅游与环境世界大会的定义,是促进保护的旅行。为了避免传统旅游所带来的负效应,生态旅游是一种低投入,计划性强的旅游活动,对于游客的性质,游客量以及活动路线和安排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这就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应根据本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做出能充分保护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计划,严格控制生态容量和经济容量,避免旅游区超负荷运载;不以人为的方式去破坏景区的自然风貌,不能在景区盲目地建盖与环境和地方文化不协调的设施。就资源的利用而言,要采用新型的、无公害的能源和资源,以及能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新技术、新设备;就旅游商品而言,其使用过程要尽量节约原料和能源。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扮演当地生态环境的欣赏者和保护者这双重角色,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消费者。

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在保证人们享受大自然,游览观光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生态系统不受破坏。而且,生态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也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5—1/4。基础设施建设的低投入从另一角度也相当于增加了保护区的收益。4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四川九寨沟景区为避免因游客过多而对景物的破坏,实行游客限量,规定最大接待量为每天1.2万人等,但总体看来在旅游得开发上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我们要做的努力也还有很多。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保护,在一些地区,保护区内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极其严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发展旅游业,竟违反河道管理规定,在二道白河上游河段拦河修建综合旅游馆,迫使河流改道、造成水质污染,导致水土流失。这种违反规划,盲目兴建的旅游设施的现象也大量存在于其它保护区内。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

1、多头管理,导致权责不清。

据国家林业局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李忠介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分森林、湿地、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草原、海洋、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等9大类型,前5种属林业部门主管,数量最多,达1538处,国家级的164处,后4种类型中,草原归属农业部,海洋属于国家海洋局,而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的行政管理权则属于地矿部门。四大行政管理部门之外,又由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综合协调,往往导致权力交叉、责任不清。

保护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业务指导与实际管理权的分离。目前,自然保护区较为普遍的管理体制是业务由上级主管部门管理,行政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管理,实行业务与行政分离的管理体制。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区的人员组成、工资待遇、经费开支等,全由地方政府承担,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中央行政主管部门,只对保护区进行业务指导。这种管理体制往往导致了当地方利益与生态保护发生矛盾时,保护向开发妥协的结果。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被青海省视作发展旅游的两张王牌之一后,在处理旅游与保护的关系上,省里明显有旅游第

一、保护第二的倾向。不仅将自然保护区的人力、财力主要投入到旅游开发中,还建设了敞开式的观景台,游客可直至正在孵化产卵的鸟近前10m左右的地方。

2、对保护区的开发经营权缺少限制和监督,致使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普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具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的黄山上,现有常住人口六千多人。西海景区海拔2100米处,有宾馆和招待所21处,床位近万张。为了满足供水需求,就地拦截山泉溪流修筑水库;北海景区的万松林,大部分已被酒店、商店、职工公寓和宿舍所取代而成为百松林;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及职工的生活区就建在桃花溪上,从党政军、文教卫生、工商税务、邮政通讯、交通金融、学校医院到电视台、水电站、变电所、垃圾处理厂等等一应俱全,俨然成为一座小城市。据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大都存在这一现象。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部门为了满足旅游需求,都以经济收益为中心,热衷于在风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和兴建桑拿、舞厅之类一应俱全的星级宾馆、饭店,导致景区“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严重,极大地破坏了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风光。

3、保护区的开发需要立法的进一步完善,但目前更为关键的问题却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对于我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内的人为破坏,地方政府及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相关法律对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的保护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在经济利益优先的情况下,都被公然违反。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的观景台就设立在其核心区内,而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本应严禁游客进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竟也成了旅游的特区。近10年内鸟岛上的鸟种群数量下降70%的理由的也就不足为奇了。2003年破土动工的天门山索道工程部分也位于被当地旅游部门称作“空中原始花园”的天门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而且这种滥建滥造的现象大量存在于各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因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其他特别需要在自然保护区内及保护地带修筑有关建设项目时,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并按照有关法规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试问,这些人工设施建设之前是否真正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明明与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工程项目又是如何能一路过关斩将?地方政府及相关的主管部门对此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三、协调好开发与保护之间关系的对策和措施

1、建立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加强规划与管理。

多头领导、条块分割,不能形成统一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是长期以来阻碍自然保护区开发保护工作全面展开的重要原因。为此,自然保护区应建立起统一的纵向分级管理体制。以林业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国家林业局管理,省级自然保护区由省(区)级林业厅(局)管理,县级自然保护区由县级林业局管理。国家局仅管理总体规划、一级保护对象、核心区的审批;省级主管部门负责二级保护对象、缓冲区的审批;县级主管部门负责省级保护对象、实验区的审批,并且各自有一定范围的林地审批权。同时由省级主管部门监督实施总体规划,直接管理包括规划、审核、计划、投资、评价、人事、考核、培训等内容。5

在开发时,应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与布局,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旅游与教育、资源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等关系。规划一经审批,要分年度、分项目“按部就班”地实施,一项一项地落实,年年积累,循序渐进,而不能敷衍了事,监督部门也应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人,权责分明才能使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落到实处。

2、经营权从管理权中分离出来,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既然要对保护区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某种程度上讲就要将保护的主体推向市场,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那么,其经营运作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由于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又不同于市场上一般的资源。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与管理。这样,就要求将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经营权从管理权中剥离出来,将经营权交给有经验、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如黄山旅游股份公司成立后,其保护费投入由原来一年的200万飙升至上市之后2500万。而保护区管理机构由于专注于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也强化了管理职责,加大了保护力度。原先管理机构同时拥有开发和保护两项职权,在开发过程中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当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本该以保护为第一天职却因考虑到眼前利益而舍弃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

出让景区经营权并不一定造成资源破坏,而真正的破坏往往是规划不周、认识不足、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我国目前对景区经营权的转让问题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通常的做法是企业与景区所在地方主管部门签订开发经营协议,其他利益主体并未参与协议的商定,这样一来,很容易引发生态资源利益受损或寻租行为。因此,首先要根据各保护区的不同情况,确定哪些可以转让。在转让时,应让各方利益主体都参与进来,对经营者的资质要科学审核,合同中也应对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应有明确细致的规定。比如规定企业的营业收入中,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景区保护;合同期满后,景区保护水平必须不低于一定的指标;经营期间,应严格遵守景区总体规划,应根据环境承载力来合理确定客流量;在项目增设过程中,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且必须经过国家有关方面及专家的严格论证等。

3、建立起相关的政策引导机制。

在保护区的投资开发上,政府的投资应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及民间资本不愿意介入的公益性领域,而经营性投资则可以由民间资本来实现。民间资本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可以通过利益机制的引导,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充分发挥其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方面。从一些用景区资源上市的公司经营报告中可以发现,获得经营权的公司要上交营业税和所得税,而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又必须尽早赢利以回报股东们,因此公司不得不把资金投向最能并且最快赢利的领域,主要是宾馆、游乐场等。而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又要求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的痕迹。对此,相关部门应当赋予开发经营主体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拉动和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如银行贷款、减免税费、技术辅导等。

而在控制污染方面,则可以通过环境经济政策迫使企业减少污染以及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就是对涉及到的饮食、娱乐、服务企业征收排污费。此外,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保护区内废物的循环利用,最大地减少废物产生,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对于废物回收再利用者也应给予政策优惠或资金奖励。据经合组织(OECD,1996)统计,OECD国家押金—退款制度主要应用于饮料包装方面,返还率介于40%-100%,平均返还率近80%。5而目前我国大部分旅游区基本还没有推广押金制,可见其发展空间还很大。

第8篇:自然保护地宣传范文

关键词: 秦岭; 生态旅游;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20-01

秦岭是亘横于我国中部的著名山脉,它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国华北、华中、西南和青藏高原等多种植物区系和古北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成份的交汇地。这里蕴藏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羚牛、林麝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具有世界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1 秦岭林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1.1 景观资源

秦岭以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森林植被典型性而闻名,其高山草甸、瀑布、野生动植物景观独具特色,各类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秦岭山体高大,雄伟壮观,尤其是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我国内陆最高峰,也是闻名世界的生态旅游胜地。

1.1.1山地景观。秦岭逶迤绵亘,素以雄、奇、险、幽、峻而闻名于世。这里可谓“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别有一番天然情趣。可以说秦岭的山岳景观集泰山之雄、黄山之秀、华山之险于一身,游人至此,大有“两山夹明镜,人在画中游”之感觉。诸如:太白山、红河谷、金丝大峡谷、柞水溶洞等著名景区。

1.1.2水域景观。山因水活,因水成景。秦岭山势高大,植被茂盛,故而形成了多彩多姿、水量充沛的河、瀑、潭、溪、泉等自然景观,构成清澈秀美的水体旅游资源。主要有丹江、汉江、渭河等大江大河的支流60余条,河流大都发源于秦岭主脊,水流湍急,水量充沛,河中怪石层叠,水击浪起,波澜回旋。

1.1.3生物景观。秦岭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具有多种观赏价值,其中许多珍贵植物、孑遗植物,又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据调查,秦岭分布有种子植物157科、894属、3370 种,苔藓植物180种,蕨类植物111种。森林景观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季相分明,一年四季,各有特色。

1.2 区位优势

1.2.1 地理区位。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是我国东西向最长的山脉,地理环境复杂而独特,也是我国10大生态功能区之一、还是全球最优先保护地区之一。

1.2.2 生物区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秦岭是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线,秦岭山地北坡属于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最南部,南坡为华中西部山地亚区最北部,该区域动物区系成分复杂,是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1.2.3 生态区位。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国华北、华中、西南和青藏高原等多种植物区系和古北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成分的交汇地。

1.2.4 社会经济条件。秦岭地处我国中部,由于地势险要、山高坡陡、河谷深切,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人烟稀少是秦岭的典型特点。

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

自1998年以来,秦岭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天然林采伐,实行封山育林,大力开展公益林建设。保护天然林、管好自然资源是秦岭林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天职。对生态旅游缺乏认识,只看到旅游可能对资源保护管理不利的一面,而对生态旅游带给人类的益处还不甚了解。

2.2 基础设施较差,接待能力不足

目前,在秦岭林区已开展生态旅游的景区,大多基础设施较差,接待能力有限,服务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更没有诱惑力。

2.3 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不到位

由于秦岭地域广阔,涉及面广,仅在陕西涉及渭南、西安、宝鸡、汉中、安康、商州等6个地市、30余个区县,管理难度较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生态旅游规划。

2.4 投资力度小,有些森林公园存在批而不建现象

陕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由于财力不足,对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道路等缺乏必要的投资,有些森林公园虽建立多年,但因缺乏前期资金投入,启动缓慢,存在批而不建现象;秦岭林区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少,然而真正开展生态旅游的保护区并不多。致使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闲置,未能充分发挥社会、经济效益。

3 开展生态旅游的有效途径

3.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生态旅游对人们的益处很多。首先是休闲:置身于浓荫蔽天,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使神经得到放松,身心感到愉悦。其次是健体:到山岳林区可降温避暑,同时林区可吸尘杀菌。许多植物散发的芳香物质,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从而改善游人的身体状况。三是疗疾:林区的树叶含有较多的负离子,故国内外纷纷出现“森林浴场”、“森林医院”, 是最好的天然“氧吧”。四是益智:面积辽阔,地形复杂的大自然,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吸引人们去探索许多神秘奇特的自然奥秘。秦岭太白山高差达2891米,地跨5个垂直气候带,具有重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价值。

3.2坚持原则 适度开发

3.2.1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必须服从于保护、立足于保护,即“保护第一,旅游第二”。

3.2.2综合发展的原则。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事业。发展旅游业既要开发旅游资源,又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服务设施。

3.2.3 因地制宜的原则。各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不同,旅游区建设也要根据各自条件建设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3.2.4注重经济效益的原则。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点,就是要增加经济收入。只有在周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才能确定旅游区的开发建设。

3.3 加强游客管理,强化宣传教育

3.3.1科学管理。根据保护区内环境承载能力状况,利用门票等经济手段,以及线路设计、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布局,以达到不破坏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

3.3.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是通过利用保护区的展览馆(厅)、宣传牌以及导游讲解对游客进行直接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通过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工具进行范围更广泛的宣传教育。

3.3.3强化法律意识。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4树立长远观念,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4.1保护生态资源,科学编制总体规划,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4.2森林公园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在生态效益之上,以市场为向导,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3.4.3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生态旅游,规范旅游行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法》等法律,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坚持“以开发促旅游,以旅游养保护”的方针,实行“权属不变、联合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分享”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保护”的政策以及“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

第9篇:自然保护地宣传范文

[关键词]公路扩建 环境保护 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255-1

1公路改扩建对环境影响评价

1.1扩建改造

第一,在设计期间公路扩建项目的路线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在使用当前绿化平台基础上,在进行双边扩建。当公路扩建经过风景名胜还有自然保护区,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路线选项规划带来的影响。

第二,施工期间。施工期间遇见的问题比较普遍,有生态环境问题,有声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等等。第三,公路建设项目一般都是属于线性工程,会永久性的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尤其是占据一些农田。在当前具备的建筑边沟还有绿化平台上进行拓展改造,不需要进行新增地。因为需要路基填筑,因此会借用大量的土石方,这样便会加剧对资源占用影响。

1.2占用耕地

施工现场禁止临时用料也会占用到耕地,避免农田的植被被破坏,在一些扰动区大量的植被被破坏,使得地面出来,使得土壤变得松弛。一旦雨水进行冲击之后,就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出现。

另外,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占据地面,人员踩踏,这样会使得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在一定时间内会使得局部生态结构发生改变。

声环境指的是的施工中出现的噪音。在公路路基路面施工中,一些机械设备的使用,噪音非常大,这些噪音大大地影响了居民生活。而且材料使用、车辆运输带来的噪音,也是不可避免的带来影响。

1.3水污染

水污染指的是施工过程中机械受到雨水的冲刷之后,会有大量的油水污染出现,这些污水会渗入河流,还有农田使得水资源遭受污染。

施工之前,应该将会涉及到的文物保护地方作为重点位置,一旦发现经过文物地区,应该立即停工,上交到当地文物部门,及时进行处理。在进行公路修建过程中,还有会面对其他的保护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地区村庄的建设,应该做好合理规划,进行距离控制。如果在两侧位置时,需要尽量避免敏感点。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污水问题,应该进行集中处理,将其使用于沿线灌溉。

另外,还有一些辅助的设施,应该选择使用清洁能源,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

生活垃圾也需要进行合理处理,做好妥善处理工作。

2公路改扩建对环境保护分析

2.1选线避绕敏感区

扩建公路建设项目路线的走向应该尽量避免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还有一些地质公园保护区等。这些都是敏感区,选线时尽量避免这些敏感区,降低环境问题出现。

另外,还需要最大限度的避开人口密集的地方,像学校、村庄或者医院等等。合理的进行避让,可以使得自然生态保护得以顺利进行,更好的降低干扰出现。合理的进行避让,不占用水资源,避免水质受到污染。

2.2生态保护

第一,在开工之前,应该在周边设立上专门的宣传牌,尽量将生态保护宣传知识展现出来,起到醒示作用。制定出相关的惩罚制度,严格的控制占地问题。

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需要严谨砍伐植被,将植被保护在合理的范围内。植被保护要注意植被所处的位置,像保护桥梁下的自然植被。这些植被在施工之后,需要补种回来,补种适量的当地乔木,降低人为的活动出现。使得一些杂草、灌木可以尽快恢复。

在取土段位置,严格控制取土的深度,取土之前要做好耕地保护,取土后再以表层土壤覆盖,及时设置排水沟、截水沟,取土时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及时恢复并进行景观再造。

2.3声环境保护

应该尽量使用低噪音,施工过程中做好设备维护工作,不使用一些性能比较差的设备,从源头上降低噪音出现。

施工场地应该远离敏感点,应该远离300m之外的距离。

材料运输时,最好安排在白天时间,选择周围敏感点比较的地方作为运输路线。

另外,当经过学校、医院等地方时,应该尽量慢行,静止鸣笛,这些车辆要进行严格管理,不能出现超载或者超速问题。

2.4水资源保护

桥梁施工尽量选择枯水期,在进行钻孔时,应该及时对废弃物进行清理,防止一些油料泄露。

施工材料使用,应该远离水体,应该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必要时候可以给这些材料设置上一定的护栏,还可以设置上防雨棚。一定要避免使用当地居民房,这样可以将一些废弃物合理处理掉,不会危害居民生活环境。

搅拌站的洗涤污水,这些水源应该将其设置成三级防护,进行集中的处理,将其设置在绿化边缘中,当这些物质沉淀下来时,就可以继续定期的清理。有些公路建设,还有遇见文物保护线路。

3结束语

众所周知,公路扩建工程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涉及到的施工面也比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工艺比较复杂。因此,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从大气环境问题、从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声环境问题着手处理。在公路扩建建设中,提升环境保护效益,使得公路建设水平提高同时,更好的保护的自然环境。这是一举多得的建设,在提升我国公路经济效率同时,也保护了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武锋.公路改扩建工程设计的一些体会[J].广东省公路学会东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

[2]陈济丁,孔亚.环长白山旅游公路改扩建对景观格局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ISTIC PKU -2010年12期-赵世元.

[3]陈剑.公路改扩建项目借款费用资本化计算方法探析--基于泉厦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案例实证[J].《商业会计》PKU-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