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范文

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

第1篇: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范文

1.1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特征对比

首先,二者传播方式各异。纸质媒体的传播方式具有单向性,其授受主体被严格区分开来;而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通常具有双向性,其授受主体的定位比较模糊,而且,受者往往还可以参与信息的主动传播,增加媒体的交互性和开放性。其次,二者传播所受限制不同。纸质媒体容易受到管理者的影响,其发行有较多严格的限制;而网络媒体所受限制相对宽松,正常情况下,网络媒体所传递信息,监管部门只能进行事后监督,无法提前限制其发表。再次,二者传播形式与风格差异较大。纸质媒体主要以文字为主要媒介传递知识和信息,而且网络传媒除文本格式外,通常集声音、视频、图片、文本以及数据表格等于一身,更具有吸引力与优势。此外,二者在传播时效与传播容量上也存在较多不同,如纸质媒体由于受到出版发行周期的限制,一般只能做到定时,时效性较差,网络媒体则通常即时性较强。

1.2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优劣比较

如前所述,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各自均具有自身的特征,基于此类特征,二者也具有不同的优势:首先,所传播信息内容方面互有强弱。由于纸质媒体的出版所受限制较多,审查较为严格,通常其内容更多地需要符合社会普适价值观以及管理者所倡导的信息,在信息精度、深度、准确性、严谨性以及使用价值上具有明显优势;而通常情况下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准确度和严谨性欠佳,基于其量多面广的优势,网络信息的可检索性及使用上的便利性更具优势。其次,在传播的时效方面各具优势。纸质媒体传播信息往往具有滞后性,传播和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但具有良好的保存性;而网络媒体的优势则表现为信息的传播和更新速度快,甚至可以进行信息的实时互动,不过信息保存性不如纸质媒体。再次,传播的社会效果方面各具利弊。同样基于纸质媒体在传播信息之前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因而其信息的可靠性较高,正常情况下其传播信息的社会效果方面具有优势。

而网络媒体中信息的传播有时仅为个人行为,其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无从考证,信息真实时性相对没有保障,有时甚至会带来消极的社会效果,但基于其实时全球性传播媒介,且具有即时性的特征,网络媒体的渗透力比传统媒体强。通过对两种媒体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而且在信息传播方面也都具有各自的不同优势和局限。笔者认为,基于对其特征及优劣的对比分析,应结合二者性质特征不同的优势,基于二者的互补性,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将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彼此的优势与长处,弥补各自的不足与缺陷,使其在互补格局当中发展并更好地推动和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优化和完善。

2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路径

网络媒体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对纸质媒体的传统地位带来了有力冲击,但是,同时还存在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即网络媒体的兴起也使不同媒体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传统媒体的网络化将现有的双向式传播与大众传播体系充分融合,各种媒体开始在网上结盟,共享资源,共生共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将成为新的媒介市场又一发展潮流。其实,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发展中,“虽分亦合,似分似合”才是二者关系的本质;二者的互动发展中,虽时刻伴随着明显的竞争,但相互间对不同资源的整合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同质化发展的趋向。随着网络技术及信息化的发展,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联合成为可能,甚至已经成为现实,当新旧传媒间未形成根本的利益冲突时,并且需要互相利用各自的优点时,这种联合的可能性便变成了现实。结合二者关系的本质,我国高校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和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合理运用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各自优势,并应积极促进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协调统一与融合发展。

2.1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新旧媒体的协调统一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推进,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新旧媒体资源互动可谓频繁,如一方面高校依然沿用传统的纸质试卷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另一方面也需要纸质试卷上的得分录入到网络系统进行成绩备案。应当说,现代化高校教育管理中,是两种媒体形式共同完成了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任务,并且缺一不可。其实,高校教育管理中,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从来不是绝对对立的,本质而言,网络媒体可以运用纸质媒体的资源优势,而纸质媒体同样可以合理利用网络媒体的便利优势。因此,为应对网络传播时代所带来的挑战,高校教育管理中应结合纸质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形式,增加教育管理在方式与手段上的平台宽度和信息传递上的渠道广度。

2.2合理利用两种媒体的不同优势服务学生

学生是高校无可辩驳的主体,高校真正的主人公,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基于高校管理工作所具有的服务性与引导性特征,高校教育管理中必须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优势,为提高学生综合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对于纸质媒体权威性及较为直观等方面的特征,高校教育管理应通过纸质媒体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辨别与选择能力以及实践与组织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日益增多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出重要的信息并迅速加以处理、采纳;否则,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会处于被动地位。而根据网络媒体的便利及节约资源的优势,可以在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媒体系统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参与科研或根据自己的偏好参与网络互动与学习,如此教育管理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也可以较为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2.3建立专门的整合与协调校园媒体的机构

从目前校园媒体的形式考察,可谓形式多样,类型丰富,既有图书馆中海量的纸质出版书籍和报刊阅览室中数以百计的报刊杂志,也有层次不一、内涵丰富的校园网络及互联网服务,同时绝大多数的高校还存在着固定时段统一播放的校园广播,更有甚者,为数不少的高校内还存在着诸如北大“三角地”类似的张贴“纸质告示”的特殊传媒空间与形式。但是,优化和改进高校教育管理进程中,我们不仅应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重视和利用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开展工作,同时,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媒体的融合与统一,是各种媒体发展的必然方向与必由之路。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高校传媒形式,高校在推进和改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培养和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整合与协调校园传媒的机构,通过培训、分类指导与现实实践,真正能够熟悉和把握高校传媒的特征与高校传媒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和整合纸质传媒与网络传媒两种校园传媒主渠道,通过合理运用两种主要传媒形式的优势,积极培养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媒体资源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最终实现高校育人目的。

3结论

第2篇: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范文

【摘 要】网络编辑作为一种新型职业应运而生,承担着维系网络环境健康发展的责任,是网络媒体的“把关人”。本文将明确网络编辑在全媒体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工作特征及其基本素质,为进一步提高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全媒体;网络编辑;编辑职能;编辑素质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90-01一、网络编辑的职业特征与新特征(一)网络编辑的基本职能。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其工作内容为:素材采集、分类、加工;稿件内容的编辑、审核及监控;撰写稿件;网页制作;网上调查及论坛管理;网站专题、栏目、频道的策划及实施等。总的来说,网络编辑的职能不外乎信息收集、整理,网络发言,舆论导向和网络传播把关[1]。(二)网络编辑呈现的新特征。1.网络编辑集群化、复合化转变。不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普通网页,都需要精心的多媒体设计,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都各成一派,这是原本的图书编辑、广播电视编辑和美术编辑的集合。集群化体现在原本一个人的工作现在需要集体来完成,而复合型编辑则是身兼数职,是杂家中的专家,精通多种能力。2.网络编辑具有高原创、高整合能力。网络编辑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具备高度的信息挖掘、整合和洞察力,倡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追求目标。3.网络编辑是双重性质的把关人。网络媒体的编辑不仅是精神文化生产的组织者、把关者,是作者与大众的桥梁,更是技术平台的操作者、网络文化的传播者、舆论的导向者,他们是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是网站构架的灵魂[2],需要更高的涵养和素质。二、全媒体时代网络编辑的“多重角色”定位解析(一)网络编辑是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建设者。全媒体时代,知识信息作为网络媒体灵魂的存在,其有用性可直接反映网站的运营水平,也决定着网站的生存和长远发展。网络编辑作为网站的建设者,承担着搜集整理信息的任务。网络编辑要善于观察用户使用习惯,促进网络媒体朝着更加符合用户需求、更有利于传播、更有利于网民间沟通的方向前进。(二)网络编辑是信息的发掘者和组织者。互联网庞大的信息量往往使网民无所适从,其碎片化特征更是加重了网民的迷失感。网络编辑的职责就是从芜杂的信息中发掘有价值的东西并整理成合适的方式呈现给网民。(三)网络编辑是网络民意表达的引导者和倾听者。一方面,网络编辑应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原则,为网民提供健康向上的内容,把理性的观点传达给公众;另一方面,网络编辑要了解网民发表的各种观点,用自己的理性推动事件的理性发展。(四)网络编辑是网站的营销者。1.吸引网民。网络编辑要通过各种方法打造自身网站特色以吸引网民,包括提供准确的消息、设立品牌栏目、举办活动等;2.引导广告商入驻。(五)网络编辑是文化传播的多面手。网络媒体的内容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音频、视频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互联网,逐步形成一种全面整合的网络报道形式。这种形式不仅表现为报道中充分利用文字、图片以及音视频,还要求网络编辑善于运用超链接帮助受众进行扩展阅读。三、全媒体时代网络编辑职能转变的要求(一)网络编辑首先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网络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需要网络编辑严格把关,在内容选择、传播手段和传播策略上严格要求,维护网络秩序健康,着力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体系。(二)网络编辑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编辑业务能力。网络编辑需要掌握以下领域的基本知识: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策划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础、排版基础及相关行业学科基础知识。(三)网络编辑需具备较强的整合和创新能力。网络编辑不能满足于提供信息,还要对网络信息进行深度加工,避免内容同质化,尤其要注重背景资料、相关链接和用户评价的整合。另一方面,网络编辑要时刻谨记“内容为王,观点至上”的原则,要用“新”来抓住用户。(四)网络编辑要有较强的版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又出现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3]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人的利益岌岌可危,“把关人”若不加重视,是很不利于著作人繁殖和文化再创造的。(五)网络编辑要特别熟悉和把握受众心理及网络传播规律。充分了解受众心理才能使自己编辑的内容为大众喜闻乐见。认真研究网络舆论发生、发展的规律,不断增强控制和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才能使网络媒体真正成为一个体察民情、顺应民心、汇聚民意和启发民智的互动交流平台。(六)网络编辑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习与自己工作相关或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此外,网络编辑要时刻学习负责板块的专业知识,保证经手编辑的信息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参考文献:[1]周家群,张惠.网络新闻与传播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2]杨舒丹.网络媒体编辑把关角色嬗变[J].新闻知识,2010(04).[3]易海燕.网络编辑应全面提升版权意识[J].新闻导刊-网络天地,2006,(01):33-34.

第3篇: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范文

网络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冲击并改变了原有的传统媒介的生态环境,丰富了人类的传播方式。随着网络的普及,随着网络使用行为越来越日常化和理性化,人类的认知心理和媒介消费模式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退出与消亡。相反,按照媒介形态变化的“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原则,①如果传统媒介能够深刻认识新媒介所带来变化的实质,及时改变生存方式,寻找新的报道模式来建立自己的差异竞争优势的话,它们会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格局。

在我国,报纸改变生存方式,寻找新的报道模式则显得更为紧迫,意义也更为重大。

首先,网络在中国的普及速度很快,网络媒体的受众群膨胀速度迅猛。中国的网络发展与西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西方网络商务的发展是其网络发展的主流,而中国由于信用制度的缺乏和信息环境的窄仄,网络新闻的发展成为主流,并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不断加强其强势地位。

其次,我国报业经过20多年的新闻改革,已经演化成为一个规模日益巨大的产业化组织,报业市场竞争加剧,争夺年轻受众成为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而年轻受众同时又是网络媒体的主要追随者。所以报纸必须寻找新的报道模式以满足他们在网络媒体中所难以满足的需求。

最后,从社会舆论整合的角度看,网络时代的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分散了舆论的整合性,使舆论引导社会的作用受到严重挑战。而这正是报纸在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优势所在。所以,重塑主流报纸权威性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在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背景之上,建立新的报道模式吸引受众注意力,从而引导形成主流舆论。

二、确立新报道模式的认识

依据“网络媒体的最大特性……首先是非地域性,其次是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再次是信息链接的无限性。”②它的相关联的这三个特征共同指向一个事实:能够极大地满足社会多元的、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开创“个性化传播”的时代,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是,物极必反。网络媒体上大量的信息在另一方面也构成了“信息洪水”,有时还充斥着“信息垃圾”。信息提炼和整合的社会需要也更为强烈。“社会化程度越高,越是迫切需要拥有一个讨论和行动所仰仗的共同信息基础。报纸就是少数几个强大的和能起作用的、有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繁荣兴旺的公共机构之一,其他的都已经衰退了。”③总之,报纸媒体的整合性、公共性等社会属性在个性化传播的时代被凸显出来。我们不妨把报纸的这种传播优势称之为“整合传播”。

“整合传播”需求的背后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概略理论和“认知经济学”在起作用。概略理论认为,由于人们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有限,当洪水一样的超载信息涌向认知个体时,他们往往被迫奉行“认知的经济学”,即形成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来处理信息。西方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处理新闻时,倾向于从证据中得出结论,并将结论储存起来,而不是将证据储存起来。“这种办法是处理超载信息的一个主要方式。人们想了解一则消息的要点,他们并不想记住它。他们大多数人采集信息的最终目的是提取意义,因此信息意义的重要性就很明显了,它使人们处理信息并提取意义的行为变得合理。”④报纸等传统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的科学基础也正在于此。

另外,从市场和消费的角度看,当信息被作为一种产业经营后,不同媒体之间,甚至相同媒体内部,不可避免要出现新闻信息资源的争夺与分割。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来看,网络媒体会更多地被人们用于满足信息提供消费,而报纸则更多地被用来满足意义加工消费。

整合传播、意义消费,这正是报纸应对网络媒体的差异优势所在。报纸的新的报道模式的确立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

三、新报道模式的主要内容

1.强化综合报道,应对网络信息的散碎化特征

网络媒体内容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个24小时滚动刷新的新闻信息平台,这就决定了它对信息时间和信息海量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只有这样,它才能满足网络媒体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以四大网络媒体新华网、人民网、东方网、新浪网为例,它们每天都要保证有近十万条的信息量滚动。如此大的信息量,决定了其编辑操作上的特点只能是信息准入的低门槛和大量采用一事一报的短消息报道模式。

网络媒体技术上的最大特征是以无限链接的方式在时间的纵深上展开。这种展开方式是一种旋涡式的吸附模式,人们上网时在不断的链接点击中把自己埋没在大量的、散碎的、片段化的事件中,很容易在时间的畅游中松懈了精神,忘记了浏览的初衷。即便是专题报道,也要受这种技术的限制,其专题的组合方式只能采取一种把大量的、初级的新闻报道以链接的方式进行。

针对网络媒体的上述散碎化特征,报纸应该强化综合报道模式,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

综合报道是在19世纪20年代为了应对广播的冲击报纸所创造的一种报道模式。它采用在一个版面或半个版面上围绕一个主题将多种新闻形式组合的编辑方式,以便于受众在最有限的空间和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意见。这种报道模式更容易凸显出编辑的意图。现在的很多报纸已在有意识地强化使用这种报道模式,新闻背景+相关链接+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的报道方式在许多报纸上流行起来。

2.加强深度报道,应对网络信息的浅显性特征

前面我们说过,网络媒体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为了时效而不得不采用一事一报的短消息报道模式,一般较少解释性的内容。而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又决定了它受页面长度的限制,文章太长,需要不断下拉,比较麻烦,难以维持人的注意力。再加上网面阅读容易使人的眼睛疲劳,所以网络上的解释性报道或深度报道较少。这就决定了网络媒体上的信息大多属于简单、浅显型的初级信息,缺乏进一步的加工和提升。而报纸正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用解释性报道来应对网络媒体的浅显性特征。

深度报道是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调查、分析的报道形式的总称。现在的问题是,应该在应对网络媒体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如何更充分地、创造性地、艺术性地运用好这一报道形式,做大、做足,并结合综合报道模式的使用,使其真正成为报纸媒体的标志性产品。

3.强调精编原则,应对网络信息的宽泛性特征

网络媒体信息的宽泛性特征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它首页上的分类繁多,如聊天、两性、游戏等等,并非传统新闻所能包含的;二是对新闻的分类,也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并且沿袭的是报纸媒体的传统分类方式。比如新浪网的新闻页面为首页、滚动、回顾、图片、热点、专题、国内、国际、社会、体育、科技、财经、娱乐、女性、文教、军事、汽车等。

网络媒体之所以采用报纸新闻的分类方式,一方面是借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海量的信息只能采取这种相对宽泛、粗略的分类方式,加之网络所独有的搜索引擎功能可以弥补这种分类方式的缺陷,所以宽泛性特征对网络媒体来说就成为一种合理的必然存在。

既然网络已经“霸占”了报纸媒体的传统分类方式,并且拥有信息量、时效性和搜索引擎的技术优势,报纸必须在整合传播、意义消费思想的指导下,认真研究微妙变化中的受众需求,重新确立自己的新闻分类编辑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精心编辑。

前面我们说过,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信息消费模式,人们对报纸更多的使用诉求是整合传播和意义消费。但是,受众的日益细化毕竟也是一个事实。作为日益分化和多元化的消费群体,面对众多的新闻产品,其消费模式已从单纯的信息满足消费转向个性化的心理消费,即倾向选择那些符合自身的经验和心理指标、符合自己的认知类别的新闻信息产品。新的报纸新闻分类的基础也正在于此。每一个报纸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准确的受众定位进行适合自己的分类与精编实验。

近几年来,我国报纸媒体正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改版运动,其中主要内容就是对新闻分类的全面反思和重新编排。有些媒体已在充分认识媒介环境和受众格局变化的基础上,作出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强化精编原则,当然不仅仅是指新闻分类,还包括前面提到的对综合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全方位的精心编辑制作。另外,精编还意味着要考虑到广告客户的需求,要在广告客户和受众的双重满足中尽量实现信息编排的效益最大化。

注释:

①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②陆小华:《整合传媒》,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第4篇: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网络涂鸦 网络艺术 新媒体

年轻人大多知道涂鸦是怎么一回事,也经常或多或少地随手留下一处自己的涂鸦。在世界很多城市的墙壁上,都能看到涂鸦的影子;我们所熟知的课桌文化也是同学们在课桌上随笔涂鸦而产生的。涂鸦者用自己设计的文字和图案来抒发对社会的关注以及个人的情感,他们用喷枪或画笔在墙上画上色彩丰富的字和画,根据风格、字体及色调的不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文化。涂鸦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改变,逐渐成为体现个人艺术创意、技法的一种表现手段。

到了网络时代,年轻的孩子们找到了他们的新玩法——网络涂鸦。城市的墙面变成了电脑屏幕、虚拟画板,鼠标或手写板代替了喷枪画笔。只要手边有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尽情地涂鸦,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需要去考虑是否有商业价值,不需要完美,只在乎灵感与乐趣。网络涂鸦成为一种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即兴游戏。

一、网络涂鸦

所谓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集图形、声音、文字、影像与互动艺术为一体的新艺术。新媒体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蓬勃发展,而网络和技术为涂鸦带来了更加廉价和便捷的方式,网络涂鸦应运而生。网络涂鸦很廉价,因为不需要花钱买喷筒和颜料,只需要有鼠标、手写板及相关软件;它很方便,因为不需要夜间涂画城市建筑的墙壁,怎么乱涂乱画都没人管你。网络艺术正逐渐成为艺术的新媒介、新形式,通过图像、声音、虚拟环境等各种表现手段,构造了艺术史上任何艺术形式也没有实现的。

网络涂鸦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直接在屏幕所显示的画板上,用鼠标或数位板进行涂画,程序还会记录绘画时间和使用的工具次数,并提供绘画过程的回放,使涂鸦者在享受涂鸦乐趣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互联网带来的新体验。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涂鸦与计算机相结合,诞生了具有交互和分享功能的网络涂鸦。与传统涂鸦相比,网络涂鸦的使用者有了更多的创作时间和机会,再加上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迅捷的网速,使得网络涂鸦的交流更为便利。

“涂鸦王国”是一个以涂鸦为主题的专业网站。该网站的理念在于超越传统的绘画思想,接近绘画最初的自由与表达的本质。该网站集合了社交网站与网络涂鸦两种形式,提供多种以涂鸦为基础的多元服务。其功能多样、分区详细,包括试手区、在线涂鸦、插画区、涂鸦自由式、漫画绘本区、像素动画区、写实临摹区、教程区等,涉及了与涂鸦艺术相关的一系列绘画形式,使该网站成为中国插画界知名人士汇集的中心,也让喜欢涂鸦的人在这里找到展现才华的平台。国内新晋漫画插画家寂地是“涂鸦王国”的涂鸦名人,她将自己的网络涂鸦作品《我的路》发行并且赢得出人意料的市场反响,稳居年度内地绘本销售榜首。网络涂鸦带给大家的是单纯的绘画乐趣,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和赢利性质。

二、网络艺术的特征

网络艺术最大的特征是人们可以跨越地理和空间障碍进行交流和沟通,多位网络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的地方与作品进行互动,发出各种指令。这样的即时性和匿名现象所引发的许多不可预测的效果也是网络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网络涂鸦的核心,是作品的交流与共享。想让别人看到你的作品,或者你去看别人的作品,显然,通过互联网是最容易达成的。而网络涂鸦也利用了互联网本身交互的特性,例如,绝大多数的涂鸦都是在线绘制的。同时,网络还给了你的平台,画完了,立刻能发表出来,和大家分享,这些作品也可以成为网络共享资源。最后,网络还提供了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的场所,从而增加了互动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网络艺术:网络艺术是艺术向网络领域的延伸,艺术创作者追求的是一个崭新的创作工具平台、一个全新的传播媒介体系、更加有趣的表现形式。由网络涂鸦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艺术的以下特征:

(一)交互性

互联网对于任何领域的革命性,最重要的就是其不同于传统媒介的交互性。网络新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体系为基础,用以实现信息生成、表示和通讯的多种融合技术。(侯自强,2008)网络新媒体能在公共互联网以多种方式提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连接,其重要特征有:无所不在、进入门槛低、个性化和交互性等。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学会了网络互动,如网络博客作为一种在线日记,取代了个人主页,成为个人表达的首选方式。

艺术也同样如此,对于艺术,互联网之所以有革命性价值,主要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是一种交互性很强的媒体。交互性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媒体的最基本的特征。传统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传播—接收,网络用户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用户,他们既是媒介信息的接收者,同样也是信息的参与者,甚至是信息提供者。杜尚的格言“观众完成艺术作品”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更加积极的意义。

许多门户网站增加了涂鸦功能,将网络涂鸦与游戏相结合,由此产生网络涂鸦游戏产品。以“你画我猜”涂鸦游戏为例。“你画我猜”是以涂鸦和猜谜为主要玩法的多人互动游戏,是一个搞怪和展示才艺的舞台。在游戏中你可以和不同的玩家进行互动娱乐。这种形式使得网络用户之间有着极强的互动性。2012年,《你画我猜》游戏经历了一夜成名的“传奇”,这款游戏的走红一下子扭转了此前处于挣扎、濒临破产的游戏开发商的命运。这款网络产品的互动性为网民带来极大的乐趣,这正是它的成功之处。

(二)易传播性

网络艺术传播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而进行的艺术传播活动,借助于互联网将自己的艺术观念和作品及时地进行展示,并及时与观众进行交流。网络传播由于其开放性而使传播速度获得了一种理论上的无障碍传播的效果,即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即时互动地参与到最新的信息中去。艺术作品能在网上自由地传播,网络传播性赋予了作品创作者更加自由的传播渠道,赋予了艺术作品更为自由的展示范围,使得网络艺术同传统艺术相比具有了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播效率上的绝对优势。就像插画家寂地那般,不需要纸质印刷及宣传的成本,只要在网络上发表,即可迅速受到网民的热捧,最终促成作品出版成书收到出乎意料的市场效益。

(三)虚拟性

网络的虚拟性不但是网络的最大功能和最突出特点,而且又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新成果、新亮点,也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新飞跃、新起点。(杨大威,2010)网络世界中,艺术作品不再作为客观存在的实物出现,网络艺术作品因网络用户的行为随时做出变化。通过网络的发展与互动,虚拟现实的存在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的陈列与展出方式,再也不需要必须提供一个具体的、现实中的陈列空间来进行作品的展出与收藏,而且实体的作品也不一定出现,就完全可以以虚拟的形式来进行。网络艺术作品以JPG 、BMP 、GIF、 PNG等图片格式存在,看得见,摸不着,你可以不需要成本不断地复制粘帖,这也是它的虚拟性所带给我们的便捷。

(四)开放性

开放性是作为网络的根本特性之一,也是网络的基本价值之一。网络媒体的开放性表现在网络艺术领域,就是它所能为艺术创作者提供的自由空间以及对艺术作品的无限宽容。网络作为一个媒体是高度开放的,它能容忍各种水准的作品,从初学者的涂鸦到造诣精湛者的杰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乱涂乱画”,它不像现实生活中的实体创作那样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如果说印刷文明的纸张型艺术在艺术符号的背后还隐藏着某种深层的意义和终极价值,那么网络艺术追求的仅仅是一种符号化的能指狂欢,网络艺术割断了能指与所指的深刻关联”。(李国春,2004)互联网络也体现了最自由、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它是遵循着一定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原则而组建起来的。人们的艺术灵感得以交流,人们的艺术作品得以分享,网络给予艺术更大的开放平台。

三、网络艺术的发展意义

在这个网络时代里,我们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现在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网络艺术的普及也会越来越广泛。网络艺术的发展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网络艺术能提供一种新型的艺术传播模式。网络新媒体能对艺术传播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艺术信息通过多媒体形式制造传播;多媒体艺术信息通过多平台进行传播;基于互联网的艺术传播体系。网络艺术传播就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艺术信息资源的共享,让更多的人能便捷地浏览和欣赏艺术作品,接受艺术作品的熏陶。

其次,网络艺术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网络艺术的发展带给人们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生活模式领域,而且更深刻地体现在思维方式领域。在人们将网络接受为生活所依赖的重要平台之后,一些新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也因网络而大行其道,成为一个时代中的主流,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是高度开放的信息共享。

最后,网络艺术能为作者提供开放的创作平台。网络涂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让更多的人能够创造自己的艺术作品。新媒体时代的多媒体技术为网络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艺术家获得了更为宽广、自由的媒体创作平台。网络使艺术资源越来越公开化、共享化,网络艺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创作越来越便捷,创作群体更加壮大。

结 语

在新媒体时代,发展中的新媒体艺术正以无拘无束的表达方式、自由开放的心态成为当下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形式,网络艺术的发展则代表着当今艺术领域最为有力的一股探索力量。网络艺术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将导致艺术的迅速普及与大众化。网络艺术在中国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飞速发展,更多的人将参加到艺术中来,任何行业的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网络,让艺术的天空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王瑞芸:《涂鸦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黄鸣奋:《网络艺术学刍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郑晓慧:《从传统涂鸦到网络涂鸦》,《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4]高鑫、廖祥忠:《网络艺术及其发展态势》,《现代传播》2005年第2期

[5]侯自强:《网络新媒体和三网融合》,《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第1期

[6]杨大威:《网络虚拟性的作用与意义》,《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第5篇: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组织;作用

1.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背景、定义及特征

   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化,计算机正在经历一场网络化、多元化的革命。在变革中,多媒体与网络不可避免的结合到了一起。为了迎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把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发展作为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战略手段。经济发展,教育先行。考虑到这样的形势,教育领域必须与计算机信息网络结合。当今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和社会化。这一趋势表明教育将受到新思想,新模式,新手段的挑战。

网络多媒体是高速局域网技术和宽带网络技术为网络多媒体应用提供网络支持后,形成用网络进行传输媒体信息的形式。九十年代后的通信网技术,其发展方向是宽带网络的进步,接入技术、交换技术和传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通信网络的传输带宽和网络传输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高速局域网也为局部多媒体网络的发展应用提供了更良好的平台。网络多媒体不但具有多媒体的基本性能、特征,还单独具有资源共享的特征。在多媒体技术发展为网络化后,人们不仅在单机上能获得多媒体的诸多优点,而且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本地当时无法得到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能够将网络应用成功的多媒体化,如多媒体桌面会议、多媒体远程教学。网络多媒体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达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2. 网络多媒体教学组成要素与关键技术

   多媒体网络教学有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2.1硬件环境:组成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硬件资源主要有服务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连接设备、网络传输介质等。如音频,在声卡面世前,计算机靠PC喇叭发出简单的声音,基本就是 “哑巴”。从新加坡创新公司80年代末发明声卡到现在,声卡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育软件、语音识别,人机对话等等,声卡已成为所有家用多媒体电脑的必配设备。

2.2软件环境: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多媒体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等。例如网络教学支撑平台通过各种手段、工具和教学管理系统进行组织学习资源的活动,从而以此支持基于网络的各种学习、教学方式。

2.3网络教育应用: 学习者和教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与教学。教学从学习时间的可控性角度上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异步教学在时间的安排上比较灵活,教师容易根据需要给学生安排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师生之间通过公告板、电子邮件等进行非实时交流,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控制和指导。同步教学是在预先安排好的时间段内进行,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实时交流、互动。

3. 多媒体网络的关键技术:

(1)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多媒体的数据压缩方式可以根据编码原理进行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变换编码、编码、统计编码、混合编码、分析-合成编码和其他一些方法。统计编码为无失真编码,其他编码基本上都是有失真的编码

(2) 在MPEG视频压缩中,为提高压缩比,主要使用了两种技术:即预测和插补帧间编码技术。

(3) 多媒体数据库基于内容的检索,即CBR,有如下特点:a.从媒体内容中提取信息的线索,然后直接对媒体进行分析,从里面提取特征;b.提取特征的方法比较多样化;c.人机交互;d.基于内容检索采用一种近似匹配技术(即逐步求精,不断较少集合的范围,一直定位到要查找的目标结束)。

(4)视频信号获取器。其工作原理如下:从彩色摄像机等视频信号源得到的彩色全电视信号送到视频摸拟输入端口,首先解决行同步信号和场同步信号的分离问题,可以通过采用限幅的方法,将场同步和行同步信号与图像信号分开,然后用微分和积分的方法获得场同步信号和行同步信号。然后送到具有自动增益和钳位电路的运算放大器,经过A/D变换器将彩色全电视信号转换成为8位的数字信号,送给彩色多制式数字解码器。通过多制式数字解码器解码得到Y、U、V数据,由视频窗口控制器对其进行剪裁,改变比例后存入帧存储器,帧存储器的内容在窗口控制器的控制下与VGA信号或视频编码器的同步信号同步,再送到D/A变换器,送到数字式视频编辑器下进行视频的编码,最后输出到VGA监视器及电视机。

(5)多媒体计算机获取常用的图形,如静态图象和动态图象(视频)有不少方法,现列举如下:a.通过计算机来产生彩色图形,动态图像和静态图像;b.用彩色扫描仪,然后扫描输入彩色图形以及静态图像;c.用视频信号数字化仪,将彩色全电视信号数字化后,再输入到多媒体计算机中。

4. 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4.1 积极促进了教学效果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的模式,会对学生有一定积极的吸引力,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项技术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这项技术对老师来讲同样有比较大的辅助作用,比如说学生有了更大自主权,教师压力会相应减小很多,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可以根据图片和视频进行讲解,有实可依,让老师更了解学生处于各个阶段的状态,并依据学生的状态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同时,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老师可以对学生有较好的远程控制能力,可以科学地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乐于接受课后的安排,继而教师能更轻松地进行教学。

   4.2 有效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完全改革,它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铺垫为基础从而飞速发展的。在传统的教学当中通过使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授课,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具体性、生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科研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思考,使学生带着思考好的问题进入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并从中找到相应答案,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其动感、逼真的效果,通过人机交互和网络 平台,营造出一种新颖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来渲染教学氛围,传输学习内容。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思路,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5.结论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极大丰富了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结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教师提高了教学效果,现在教育应该抓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契机,大力研究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并通过努力普及网络多媒体教学,促进教育进步。

参考文献:

第6篇: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宣传思想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93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固本、铸魂工程,事关党的领导,事关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得到了良好的宣传建设,但同时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也是喜忧参半,网络新媒体环境的适用正是问题之一。如何把握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不断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这对于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思想中的作用,促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顺利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久以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保障的宣传工作,一直发挥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当前网络新媒体发展迅猛,据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的权威数据显示,微博和网络两大新媒体的公信力已远远超过了杂志和报纸两大纸质媒体。同时,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过程中也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的运用,使在校师生对于信息的获取时间和灵活性以及对获取信息的思想反馈方式上都有着质的飞跃。由此可见,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

1.1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地位

1.1.1网络新媒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阵地

当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其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宣传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借助网络环境的平台优势,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逐步实现传统宣传思想阵地的数字化与信息化,使之得到创新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高校的办学目标,组织开展富有正面意义的宣传,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加强网络新媒体主流阵地建设,因此网络新媒体环境已经无形中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2008年刘云山同志在中央宣传文化座谈会上就强调:“如果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不重视、不善用,就会陷入被动,更谈不上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1.1.2网络新媒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传播载体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融合发展,网络新媒体较之广播、电视、报刊这些传统的传播载体来说更具影响力,我们既是网络互动的接收者,也是网络互动的传递者,微博与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宣传方式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高校可以搭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微信微博公众号以及思想宣传反馈平台,把网络传播优势与学校信息具有的公信力相结合。这样做能迎合大学生们的需求,并及时给出改进的建议,往往能很快吸引师生的参与度,促使舆论的理性化,发展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从而更好地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凝聚人心。

1.2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1.2.1网络新媒体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增添了有效的手段

众所周知,传统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多是通过墙报、广播电视、报告会、演讲等手段开展的,更多的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已经跟不上网络新媒体环境的适用。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无疑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开辟了新途径,增添了新的方式和手段。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大多处于“90后”阶段,其生活环境、成长阅历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因此高校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性、多样性等这些特征,这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通过网络的便捷性节省了人力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群、校内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老师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平等地参与讨论,这既利于取得学生受众的信任,又便于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因此,网络新媒体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隐性教育的作用,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2.2网络新媒体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建立舆情预警机制

大学校园是青年学生集中聚集地,如何有效预警、防患于未然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追求的目标,舆情监控和预警也成为宣传工作的难点之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舆论监督和对应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宣传人员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进行判断并制定应对方针。这为做好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应急处置和舆论引导工作奠定基础。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面临网络社会挑战,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能够利用网络新媒体在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苗头并建立舆情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了解社会、表达舆情的重要平台。基于这种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在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第7篇: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范文

本文着重从互联网新媒体业务的总体特征出发,探讨互联网新媒体业务的产业范围、业务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新闻资讯类互联网新媒体业务发展的思考。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互联网新媒体业务的产业范围;第二部分侧重分析当前互联网新媒体业务的种类及发展现状;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互联网新媒体业务发展趋势及其主要特征;第四部分重点探索新闻资讯类互联网新媒体业务发展的思路。

一、互联网新媒体的业务范围和特征

根据维基百科,新媒体一词可以从产业区分、人机接口、艺术运动、及其多媒体形式来诠释,不同的诠释是由于不同领域的观点(产业、科技、艺术、及传媒)的出发点之不同。从产业区分的角度,所谓的“旧媒体”所包涵的产业范围,指的是印刷的报纸及杂志,电子的广播与电视。相较之下,“新媒体”所包涵的产业范围不如旧媒体的明确,其产业类型可以包括电玩产业、动画产业、搜索引擎、网络拍卖、等等[1]。

自互联网发展以来,业界对互联网新媒体这个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本文以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对“第四媒体”的界定,来阐述互联网新媒体的含义:第四媒体是指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从广义上说,“第四媒体”通常就指因特网(因特网是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不过,因特网并非仅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因特网还具有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重要功能;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因特网这个载体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2]。

从各类媒体的特征分析,报纸的深度、广播的即时性、电视的现场感、网络的互动性使得四大媒体各有其突出的特点,下表对这四大媒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比较:

表1四大媒体典型特征比较

特征

传统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形式单一,文字单一,声音图文、声音和影像图、文、声音和影像受众被迫阅读,不可更改自由阅读,可转发技术印刷技术无线电技术成像合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互动性弱,尚停留在读编往来阶段较弱,听众可参与某些节目的即时互动弱,交互性只表现在专题节目中较强,但受众难以掌握主动盈利模式发行,广告广告广告,付费频道广告,娱乐,付费内容存储性可存储,但不方便查询本身不能存储,需借助第三方介质随时存储,查询方便移动性好好差较好到达率««««««««««使用时间««««««««信息容量«««««««««表现能力««««««««反馈速度«««««主动提醒 «地域性能力««««««««分众能力««««««时段性 «««««行为挖掘««««««««用户内容参与度««««««««

注:«->«««««:弱->强

由表1可见,互联网新媒体突出的特点反映在受众可自由阅读、可转发,媒体互动性强,存储性强;信息容量巨大;反馈速度快;用户行为挖掘能力强;用户内容参与度强等方面。

二、互联网新媒体业务的分类及发展现状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互联网新媒体业务有多种分类方式,本文着重从媒体内容提供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出现的互联网新媒体进行分类。具体包括以下五类:传统媒体的网络化业务、纯粹基于互联网的大众新媒体;基于用户自生产内容(UGC)的社会性媒体(Social Media)、互联网搜索引擎、聚合媒体(Mushup Media)。

第一,传统媒体的网络化业务是基础的互联网新媒体业务形式。传统媒体,尤其是报刊业在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无法回避的,现阶段越来越多的读者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信息,因此传统媒体数字化是其不可逾越的生存之道。至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企业,也面临着互联网广播、互联网电视服务的挑战。传统媒体网络化衍生而来的互联网新媒体业务已经是,并仍将是重要的互联网媒体类型。例如,《财富》杂志网络版、《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南方周末》网络版等网络媒体均是依托传统报刊类媒体发展而来;央视网络电视(n.com)、中国广播网()则是依托传统电视、广播媒体发展而来,为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图文、广播和电视服务。该类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有雄厚的传统媒体内容为依托,并且能够更大程度地覆盖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不同的用户群。

第二,纯粹基于互联网的大众新媒体是传统媒体运营模式在互联网载体上的对应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人认识到可以采用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以互联网为载体发展独立的新媒体。简单而言,传统媒体的大量“媒体记者+编辑”生产模式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依然有效,并且结合互联网内容的低成本和广覆盖的独特性,可以做到比传统媒体更深远的产业影响。例如,新浪网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新闻网站,依靠大量的网络媒体记者/编辑团队,成为中文网络新闻媒体的巨无霸,在全球范围内注册用户超过2.3亿,日浏览量超过7亿次[3];美国著名的通信技术专业网站Lightreading.com,致力于通信技术领域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目前月均独立用户超过40万,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通信类专业媒体;ZCOM、POCO等电子杂志提供商更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P2P技术,在互联网上将杂志模式发扬光大。该类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与传统媒体相比拥有更低的内容成本,更丰富的内容量和更佳的用户体验。

第三,基于UGC的社会性媒体业务是颠覆了传统媒体内容提供模式的创新互联网媒体业务形式。过去,传统媒体采用的是精英化的记者编辑内容提供模式,读者则是被动的接受媒体信息,而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给予了用户内容的自主权,时下流行的Web 2.0概念的核心元素之一就是UGC。比较典型的案例有:YouTube视频分享网站,成立1年半,日浏览量突破1亿,截止至06年上半年,共25亿段视频被浏览,用户日上传视频量达6.5万段;起点中文网作为中文原创小说网站,2002年成立,2006年8月,日浏览量过亿,注册用户达500万、原创作者达6万、原创小说超过8万本、作品字数超过20亿;另外,博客作为一项新兴的个人媒体类工具,在中国迅速扩散开来,目前已经有近1/5的网民青睐在网上写博客,即博客作者约有3094万人[4]。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了UGC社会性媒体业务充分解放了读者自由信息与交流的需求,以崭新的“草根”内容提供模式冲击传统“精英”模式。该类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提供成本低,用户自发形成的海量的、个性化的内容更容易满足相关群体的需求。

第四,互联网搜索引擎业务是以搜索技术为核心,以互联网内容为基础的互联网新媒体业务形式。这类业务模式的特点就是它是以搜索技术作为驱动力,整合互联网上的内容资源,以更便捷、更精确的方式将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提供给用户。Google毫无疑问是这类新媒体的霸主,它聚合了互联网上超过100亿的网页,目前美国月均搜索超过40亿次。Google! News业务是Google推出的基于搜索技术实现的新闻资讯类门户,它通过卓越的技术手段,以极少的人力实现了勘与庞大的编辑团队比拼的资讯门户。大部分美国人甚至认为,在Google上搜索不出来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技术优势,搜索引擎媒体在互联网媒体领域占据了领导地位。

第五,聚合媒体业务是互联网Mushup技术应用于媒体领域的互联网新媒体业务形式。聚合媒体业务强调的是对站外媒体资源的利用,通过接口标准读取站外媒体资源信息,并通过一定的算法或内容组合以崭新的方式呈现给用户。最基础的就是采用RSS和Atom之类的技术聚合相关内容,例如iGoogle、Yahoo! 360等个性化主页和Google Reader、周博通等RSS内容聚合服务,就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资讯内容整合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用户DIY自己的资讯平台。另外,Diggdot.us也是聚合媒体的一个例子,它整合了Digg.com、Slashdot.org和Del.icio.us上与技术有关的内容。聚合媒体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能够更适合于精细化运营,能够低成本的更好的满足细分用户群的需求。

表2对上述五大互联网新媒体特征进行了比较。

表2五大互联网新媒体典型特征比较

特征传统媒体网络化业务纯粹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媒体基于UGC的社会性媒体互联网搜索引擎媒体聚合媒体运营成本优势««««««««««««««««内容量优势««««««««««««««内容差异化优势««««««««««««««用户覆盖度««««««««««««««««用户参与度«««««««««««««市场吸引力««««««««««««««««««

注:«->«««««:弱->强

对各类互联网新媒体而言,用户规模仍然是其关注的焦点,广告仍然是其核心盈利模式。与传统媒体广告相比,诸多广告主逐渐倾向于投放网络广告,互联网新媒体的广告市场份额也日趋增加。图1展示了中国和美国媒体广告市场份额的状况,2005年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分别为31.3亿元和130亿美元,分别占各自媒体广告市场的4%和9%。

图1中美媒体广告市场结构(2005)[5]

第8篇: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范文

>>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传播 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影响力圈层”效应 新媒体危机传播对公众理性培养的误区 新媒体“碎片化”特征对品牌传播影响研究 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论自媒体的传播特征与公众影响力 以微博谣言传播为例浅析社交媒体的媒介素养 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力研究 陕西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研究 碎片化传播的时代 社交网络对品牌传播的影响力 拯救社交碎片化 浅析社交媒体对政治传播的影响 移动社交化媒体的网络传播教学应用 群体影响力差异对谣言传播全过程的影响研究 新媒体消费平台对公众消费与生活的影响 自媒体对公众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与对策 网络传播对公众知情权的推进 碎片化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新媒体发展 从传播素质看报纸对社交媒体传播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王灿发.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传播模式建构及消解[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6).

[3]刘昊.碎片化语境下的网络传播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1(10).

[4]北京网络辟谣平台每日清理万条谣言[EB/OL].

第9篇: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 校园文化建设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并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新的特质。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向新媒体延伸的现状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是当今新时代伴随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1]。为区别以往校园的四大媒体:校园广播、校报、校园新闻板和校园电视,当今意义上的“新媒体”主要包括校园互联网网络、BLOG、校园论坛、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随着承载着新兴的校园文化的新媒体涌入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一系列的传播媒介、科技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并使校园文化具有了新的特质,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内涵。当下,新媒体对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与渗透,形成了校园新媒体网络亚文化,使得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呈现出较强的互动性和交互性等新的特点。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而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更是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新课题。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认知与关注

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是现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今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更多呈现出时代特征,对塑造健康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重要的现实需要[2]。对于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校园互联网网络、BLOG、校园论坛、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网络原创视频等最受大学生的青睐,并且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网络文化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二)校园文化与新媒体网络文化共同发展

校园文化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有形的校园文化可通过院校所在的区域的地理标识,各具特色校园环境、风格迥异的校园建筑、意义深远的校名、校徽、校训、校歌等有形载体来呈现;而无形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在科研教学、学生文体活动、校园生活中孕育出的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校园氛围、人文精神。新媒体网络文化富含的价值体系、舆论导向以及生活方式,都无形中贯穿于校园文化中,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整体把握传统校园文化与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的互融共进。

(三)高职院校新媒体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现状表明,部分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只停留在信息的层次,虽然在一定层面上提供了BBS、留言板等交流沟通平台,但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互动较少。当下校园新媒体网络建设现状中存在诸多不足,如:内容单调,更新速度慢,缺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形式,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信息交流受阻,缺乏学生互动,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等。现有校园文化渗透教育没有充分依托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从而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对传统校园文化渗透教育的提升。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拓展校园文化载体,传承中不断创新

随着当今高新科技的普及,校园新媒体网络建设也日趋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在深入利用新媒体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同时也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针对新兴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的情况,高职院校应迅速用正确积极的思想占领新媒体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校园新媒体领域的蔓延[3],引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学院应当作为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的引导者,结合时代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使之校园新媒体行之有效,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

(二)定位明确、特色鲜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高职院校有区别于本科院校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不同的职业院校间也往往因为办学导向、人文底蕴、校史制度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落实到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就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中弘扬“职业”灵魂,塑造“职业”形象,培养“职业”素质等职业性教育特征,通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立足于本校校情,找准院校定位,把握时代特色,形成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的校园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苏毅清.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1).

[2]周辉.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2013(03).

[3]丁金诺.论新媒体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03).

【作者简介】

张伟明 (1986―)陕西西安人,男,陕西省西安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西安理工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