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国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外语教育政策 语言战略 国家安全
【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07-02
美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一直受到国家意志的左右,其改革历程中的主要事件都是对剧烈变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所做出的战略性回应。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暴露了美国国家语言能力的巨大缺口,使美国社会各界充分意识到外语人才储备不足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巨大威胁。随后出台的一系列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外语教育政策、法案,标志着美国国家语言战略重心的转变。
一、美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美国人捍卫英语独尊的地位而排斥其他语种。追求“语言一致”和“文化同质”的同化主义模式,抑制了多元文化的生存空间,对语言的多样性构成了极大威胁,同时也严重阻碍了美国外语教育的发展。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政府和社会对外语教学毫不重视,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与外语学习相关的官方政策。从1958年美国开始制定明确的国家外语政策到70年代短暂停滞,再到80、90年代开始走出低谷,美国的外语教育历经几番变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政府感到其科学和政治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反思其教育体制,美国国会于1958年出台了《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该法案首次从美国国防的战略高度,将现代外语教学与科学技术教学摆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1965年,《高等教育法》提出外语教育在保障美国未来经济发展方面至关重要,并为外语教师培训、外语教材开发等提供资金支持。
20世纪60年代未,美国卷入越战,政府的投资重点发生转变,不再为外语教育拨发专款。人们的关心也转向社会问题,对外语的要求再次废除,外语教育出现了明显的倒退。到70年代末,由于美国外贸人员的外语不济,致使美国的外贸出口份额下降,引起了美国教育、外交、贸易界的严重不安。1978年卡特总统命令成立外语和国际研究专门委员会,重新调整了美国发展外语教育的政策,使其重新崛起,美国外语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84年,《经济安全教育法》(the Education for Economic Security Act)授权联邦政府可以为提高外语教学拨款。1993年,国会通过了《国家安全教育法》,目的是为美国情报机构和外交部门输送更多熟练的外语工作人员。1994年,克林顿政府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明确将“外国语”定为核心课程之一。1996年,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ACTFL)开发了面向全国K-12年级所有学生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1]该标准成为美国面向21世纪外语教学的纲领,是跨越美国教育界、商界、政府、地区的外语教育文件。
尽管自1958年以来美国规划和出台了一系列外语教育改革的法规和政策,但在“9•11事件”以前,外语教育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据统计,从1965年到1995年,将外语列入学位必修课的大学从90%下降到67%。在2001年,只有27%的高校要求所有学生学习外语。不足8%的美国大学生注册外语课程,而其中大部分人选修的是西欧语言,只有不到5%的学生选修“关键语言(critical needed languages)”(如阿拉伯语、汉语、俄语、印地语、波斯语等)。[2]外语教育的边缘化致使美国人的外语能力并未得到真正改善,外语人才严重短缺,无法满足美国的需要。
二、“9•11”事件后美国外语教育政策演变
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在总结反恐行动的经验教训时就表达出一种体会:政府机构外语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使其未能及时预测和阻挡恐怖袭击。根据9•11事件独立调查委员会的报告显示,由于联邦调查局缺乏足够精通阿拉伯语和其他关键语言的翻译人员,致使大量的接听情报长期积压,得不到处理。[3]即使在“9•11”发生三年之后,美国情报部门依然留有从嫌疑人手中截获的几千小时的情报还没有翻译出来。
美国众议院随即呼吁美国要以当初《国防教育法》对科学的投入来对待语言教育。2004年6月美国国防部与语言高级研究中心、国务院、教育部和情报机构合作,在马里兰大学共同举办了“全国语言大会”,并于8月17日了“提高国民外语能力之行动倡议”(A Call to Action for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apabilities),号召美国公民学习国家需要的“关键语言”,倡导“政府、学界以及各私有部门都要为提高国名外语能力做出贡献。”[4]2005年,美国力奉欧盟的“语言年”成功模式,参众两院分别通过决议,宣布2005年为“外语学习年”。[5]该项活动向即将步入劳动力大军的青年人显示了语言能力、国际理解对美国人未来成功的重要性,标志着美国为世界语言教育计划的未来奠定基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一系列关于提高国家外语能力的会议、提案促使美国制定出一项以国家安全为直接目标的外语政策――“国家安全语言计划”(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Initiative)。2006年1月5日,美国国务院、教育部和国防部联合召开美国大学校长国际教育峰会,美国总统布什在此次大会上宣布正式启动这一政策。“国家安全语言计划”致力于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加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外语教学和人才培养,目的在于大幅度增加美国关键语言(如阿拉伯语、汉语、俄语、印地语、波斯语等)的学习人数,增加更多精通关键语言的高级外语人才和增加外语教师数量,丰富外语教学资源。该计划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了1.14亿美元和2.66亿美元的财政拨款用于资助以国家安全为目标的“国家旗舰语言项目”,其中包括“中文旗舰项目”。这是美国9•11之后的系列外语政策与国家安全问题讨论之后的重要成果,也是美国政府首次从国家安全与繁荣的角度看待外语教育。
2009年国会通过《高等教育机会法》(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y Act),这项法案增加了“关键外语”和地区研究领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出国学习语言和文化的经费;同时增设管理国际和外语教育的副助理部长,协调联邦政府各种国际和外语教育项目,推动外语教育的发展。[6]
同年5月,参议员Daniel Akaka向国会提交了国家外语协调法案(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oordination Act of 2009)。该法案提议总统办公厅下设国家外语协调委员会,由总统直接任命国家语言顾问,负责监督、协调并落实全美国家安全和语言教育行动计划,提出并落实美国外语战略等。
此外,为解决因反恐战争带来军事外语人才紧缺的问题,美国国防部分别于2005年和2011年颁布了《国防语言变革路线图》(简称《路线图》)和《国防部语言技能、区域知识、文化能力战略规划:2011-2016》(简称《战略规划》)。这是迄今为止21世纪美国军方两个最重要的外语战略文件,它们对美军外语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并对军队外语能力的测量提出了新的要求。[7]
三、对近十年美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几点分析
第一,自9•11事件以来,美国政府在国会、国防部、商业界等重要机构的大力倡导和鼎力支持下连续了一系列关于提高国家外语能力的政策和法案,这标志着美国上下达成了重视外语教育的共识,即对美国社会而言,鼓励国民学习并掌握外语,有利于促进国内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互谅解与和睦相处,有利于加强美国经济在海外的竞争力,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防安全。
第二,这一系列有关外语教育的政策与法案,集中地反映了美国“以国家安全”为本质特征的国家语言战略。这些政策从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和全球竞争力与领导力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外语教育,将外语能力和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力视作捍卫国家安全、提升公共外交的有效性以及推进美国意识形态传播的必要手段,标志着美国国家语言战略重心的转变。
第三,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出台的外语教育政策是以国家安全为战略导向,明确体现在国家安全与危机意识中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意志。差别之处在于,9•11事件后,美国高校以欧洲语言为主的“传统外语”教学发展速度变得滞缓,而以亚洲(尤其是中东)“敏感地区”为主的“非传统外语”却取得了重大进展。
第四,美国出台国家语言战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企图是显而易见的。美国的国家语言战略不仅仅着眼于目前的国家安全,而且着眼于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从全球化的高度,为美国下一代未雨绸缪,可谓“为之计远矣”。
参考文献
1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M]. Yonkers, NY: National Standard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oject, 1996: 1~20
2 Brustein,W.I. The Global Campu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North America[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Vol.11, No.3/4, 2007, 11(3/4): 383
3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rrorist Attacks upon the United States. The 9/11 Commission Report[R]. New York: Norton, 2004: 77
4 A Call to Action for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apabilities [EB/OL].[2011-09-05].省略/i4a/pages/index.cfm? page id=3509
5 2005 The Year of Languages[EB/OL].[2011-10-12].省略/i4a/pages/index.cfm? pageid =3422
[关键词]教学大纲 大纲模式
[作者简介]吴尚义(1956-),男,宁夏石嘴山人,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北京 10114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北京物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大纲终结性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66-02
一、教学大纲的定义
教学大纲对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并不陌生。但是人们对它的理解一直在变,相应地也产生了诸多理论,且至今仍存在着较多的争论。例如,Goodson认为教学大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从多层次、多方面构建并实施完成”。Longstreet和Shane则主张“教学大纲是一个带有历史性质的概念――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人们精心地制定了教学大纲。而且,随着教育决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复杂性,教学大纲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从Goodson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大纲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Longstreet和Shane的定义表明,我们要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教学大纲概念的演变,而这一演变过程应该是由简至繁的。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总是从不同的切入点考虑教学大纲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等,因此教学大纲尚无统一而专业的定义。Jackson认为教学大纲的定义在几十年前是“要学习的整套课程”这样的术语,如今却是类似“学习机会”和“教师经历”之类的宽泛词汇。这种改变似乎是一种“概念性的进步”。
二、专业教学大纲与课程大纲的区别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专业教学大纲相对来说是一个宽泛概念,而课程大纲的概念则要具体得多。专业教学大纲一般是由教育管理部门制定。课程大纲要对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进行细致的描述,要从具体操作的层面上落实教学大纲的设计原则,制定出具体的教学阶段和步骤。术语syllabus和curriculum在定义和使用上可能会引起混淆,因此要区别开来。很多学者都对教学大纲与课程大纲的区别做出过评述。如Sockett就曾经这样比喻,二者就像“一座房子的图纸与真正的房子一样不同,或者像旅游蓝图与实际旅行一样的关系”。White则进一步阐述了Sockett的观点:“如果非要拿房子来比喻的话,那么教学大纲就是:第一,拟建房子的蓝图;第二,建造房子的计划;第三,已建成房子的景观。可以是三者之一,也可以是三者的综合。”Richards指出“课程大纲就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包括教学和测试等”。Breen认为“课程大纲是对具体教学的一个计划,应包含四个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的整体目标”。
三、教学大纲的发展
研究表明,教学大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五个模式:
1.手段-目的模式,这一模式也叫做“目标模式”或“产品模式”。它的提出者是Tyler,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学大纲设计专家。他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教学大纲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首先阐述了这一模式。因此该模式又被称为Tyler模式。至今,Tyler的书仍在众多的学者和教师中有着极大的权威性,因为这本书提出了教学大纲系统化的一个基本框架,即由四个问题所引导的“四步法”。这四个问题是:(1)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什么?(2)为了达到上述的教育目标,学校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3)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活动?(4)怎样判定上述目标是否实现?Nunan进一步解释了这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第二个问题涉及了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大纲的设计者明晰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实现教学目标。第三个问题考虑到了教学活动的组织问题,要求设计者明确课程安排的具体原则,注意先修后续课程。而第四个问题则是评价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虽然Tyler模式对教育领域影响深远,但针对它的批评从未间断。有学者认为该模式只关注教学结果而忽略教学过程,并且把制定教学目标当成了教学大纲设计者的唯一任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模式“一个最大的缺陷在于模式内的诸要素之间都是按前后顺序排列的。这就导致排在后面的要素无论如何也无法影响前面的要素”。
2.综合模式。Wheeler在Tyler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模式。它的框架与Tyler的“四步法”相似: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其次选定和组织教学内容;最后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Wheeler的模式是“首尾相接的,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学目标,用来指导下一周期中大纲目标的制定”。
3.交互模式。交互模式也叫做“Kerr模式”。Kerr提出了教学大纲中相互影响的四个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活动。这四个要素又分别有各自的子要素,因此,一旦其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其他要素皆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例如,“如果使用了新的教材,那么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和教学评价都要有一定的变化。
4.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由Stenhouse提出的。Stenhouse认为,教学大纲“将某一教育项目的基本原则和特点表现出来,能够有效地付诸于实施,接受大众的评价和审视”。他同时指出教学大纲至少要阐明大纲设计、教学内容与实践以及这样做的理由的依据。根据Bartlett和Butler的研究,过程模式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这个模式主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并非事先安排好的教学活动。换句话说,主要关注大纲的实施,而并非大纲的设计。其次,“这个模式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大纲实施过程中的中心作用。最后,它承认只有教师进行有效的实施,教学大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即只有教师本人能够对实际教学做出充分的分析与评价,并成为教学大纲改革的主体,那么教学大纲的改革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从这一层面上说,过程模式所表明的教学大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它是教师、学生和知识之间的一种互动。也就是说,教学大纲包含教学设计、课堂实践和教学评价。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是模式中各个要素间的互动。
以上的四个模式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异。手段-目的模式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基本原则,它更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其内部的诸要素之间是按顺序排列的。随后出现的综合模式是循环式的,更强调教学评价对教学目标的反馈作用。第三个交互模式强调各要素间的交互作用,要素及子要素之间联系紧密,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均要做出相应改变。最后的过程模式强调过程和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以及课堂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界基本采用了Nunan和Pdchards的相关观点。笔者认为,教学大纲可以定义为:是为同类同级学生设计的包括教学目标、学生入学水平要求,教学内容及安排、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和评价等一系列内容的文件。
5.构建性统一模式。构建性统一模式是教学大纲设计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优化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这里的“构建性”指学习者行为,即通过相关的学习活动完成学习内容。“统一模式”则指教师行为,即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设置最佳的学习环境。这个系统的关键在于,教学系统的要素如教学方法和测试必须确保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能学习设计好的内容。
四、教学大纲的评价
Kelly将教学大纲评价定义为“人们评估各级各类教育项目的价值和有效性的过程”。
德国实行小学4年,中学8年的义务教育,小学4年级后开始分流,学业成绩,分别进入主科中学、实用中学、文理中学学习。以巴登符登堡州为例,该州主科中学有15万学生,以培养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工人为教育目标;该州实用中学有23万学生,一部分学生实行“双元制”教育,一部分学生实行文理教育;该州文理中学有31万学生,以培养具有研究和创造能力的大学生为教育目标,实行全面化教育。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初中毕业15岁,获得2个通知书:一个是企业学徒通知书,一个是职业技术学校录取通知书,二者缺一不可。学生一半时间在企业固定学徒,每月发给学生学徒工资500~600欧元,三年后,学生已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术,熟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与文化,快速转为正式工人,月工资上涨为1500欧元;另一半时间则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所学技术的动态与发展,了解国内外最新最先进设备。学生必须获得企业学徒毕业证和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方可被认定职业技术从业资格,方可合法地正式就业。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在二战的废墟上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与技术强国提供了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
三、比萨考试与教育反思
比萨考试缩写PISA,是2000年由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一项对各国中学生基础能力的测试,目的是测试各国教育系统的效率与质量。德国于2003年加入比萨考试,结果是德国中学生的成绩列各国倒数行列,这次考试结果,在全德上下引起了巨大反响,引发了对德国教育的讨论与反思,得出的原因认为有三:(1)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非物质关注程度不够;(2)对学科价值重视程度严重偏颇,如重数学,对其它自然科学不重视;(3)教学实施中缺乏质量的区别,德国从来就没有教学质量的评比。为此,德国开始实行一些教育改革,主要的措施有:①增加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职能,开设语言类教学;②幼儿入小学进行语言类测试,达到标准方可入学,未达到标准的孩子入小学预科班;③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与合作,超常能力的孩子提前入小学;④培养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对图书馆的兴趣;⑤实行公益性广告宣传,鼓励保持读书的好习惯;⑥扩展中小学教育时间,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教育;⑦学校的教育时间扩展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⑧2006年引入全国学标准,第一次出现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规范;⑨教育质量研究机构议定质量标准,开发了一系列题目,对学校质量进行抽样调查;⑩对数学教学进行实践性改进,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应用题;⑾进行一系列教育理论研究,研究教师、学生、设施、环境与教学质量的关系;⑿建立选修模块,学生的兴趣模块可以加深;⒀进行精英教育试验。
四、中学教师培养模式
德国中学教师培养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综合大学培养文理中学师资;一是师范大学培养小学、实用中学、主科中学师资。综合大学的教育专业学生,要接受全面系统的专业学习,主修2门专业,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掌握一套传授给学生自主寻找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常的大学教育专业要学五年,毕业参加国家第一次教师资格考试,然后进入为期一年半的实习,完成实习后参加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通过,获得文理中学终身教师资格,获得国家公务员身份,成为文理中学正式教师。小学、实用中学、主科中学的师资由师范大学培养,以传授知识的技巧与方法为主修课程,同时严格研究现行教科书的内容,期间定期到中小学实习,毕业后自主谋业,无国家公务员身份。
五、学历与就业
德国只有中学毕业才有文凭与学历的概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起算,主科中学9年级毕业,实用中学10年级毕业,文理中学12或13年级毕业。中学毕业后,学生面临选择与被选择,如奥迪汽车厂,今年招聘机电一体化学徒工13名,报名者1630名。随着着汽车业的发展,对机电一体化学徒工的要求与传统机电维修工已完全不一样了,招聘的筛选非常严格。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就业的新要求,一些高等院校废除了本硕连读,实行本硕分开。德国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本科学士读3年,硕士1~2年,之后可在任何时间进入博士学习,3年获博士学位。海得堡大学学生学位必须是双学位,学士专业180个学分,硕士专业120个学分,一个学分的价值相当于30个课时工作量。在德国,大部分中学生都愿意去大学学习,为了体验大学的生活方式与大学文化。现在实行本、硕分开后,教育专业毕业生产就有本科生和硕士生,学历不同,工资薪酬也不一样。德国以往的本硕连读硕士工程师,在欧洲是很有名的。本硕分开后,很多企业不吸收本、硕分开后的毕业生。
六、文理中学教师工资保障
德国文理中学教师待遇比较好,教师有一定的职业优越感。第一,他们获得了公务员身份,工资统一由州政府负担;第二,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比较高。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进入文理中学担任教师,税后起步工资为2300欧元/月,不需要交保险,工资标准全国统一,只有随工作年限增加而增资,而无工作地域之分。文理中学教师职业稳定,收入稳定,退休金高,假期时间长,是一种理想的职业。相比之下,小学校长因为非公务员身份,月资也就是2300欧元,还要交税交保险。小学教师起步工资就更低,随年龄增长才能达到月工资2300欧元。通过这次研修与考察,我们感受到了德国教育体制的先进性与发达程度。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效性,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教育管理系统的完备与民主,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造性,教育经费的保障体系等,都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同时,也有以下的思考,需要引起我们重视,避免盲目照搬。
思考一:学生在小学4年级后第一次分流,分别进入主科中学、实用中学、文理中学就读,年龄小,一分定终身,是一种明显的等级教育,与当今世界提倡的公平教育相背。很多教育专家质疑德国的这种分流教育。
思考二:德国中学老师的教学质量好坏对其收入无任何影响,教师没有我国的职称晋升,工资随年龄增长而上涨。这样导致教师缺乏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动力,严重影响师资整体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专家认为,德国中学教师的职业态度是导致比萨考试成绩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中,文化吸引和文化认同已经成为维系民族与国家之间稳定的重要保障,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增进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以及民族的沟通和了解,有利于帮助我国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我国国际形象的树立。我国英语教育肩负着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将中国现当代传统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内容融入英语教学当中,不仅能确定双向语言文化教学的发展方向,更加注重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以及文化的输入,而且还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学生文化对外宣传的素养。《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采用生动的材料与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领悟精髓,而在此过程中相应地学到了英语表达方式,加快了国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进程。该书还具有如下特点:灿烂文化从智慧与信仰到创造与交流,从民俗和风土人情到美感与艺术,书中展示了中国古代悠久的文化和当代社会丰富的内涵,能够让读者在绘声绘色的清新文字与精美的插图交相辉映中感受浓重的文化气息。该书呈现了中华文明立体而美好画面,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人的生活情趣以及审美情趣。
《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一书题材选择精良、编写严谨,体现了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是以英语教授中国文化的首选课程,对于学生学习英文也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书中提到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中国文化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生活,其二是指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评判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文化的培养,这也是影响世界格局以及发展趋势的重要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加深,尤其是语言的交流显得越发重要,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多样性的文明想要达成共识,国家之间只有加强交流才能更迅速地谋求发展。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吸引在现今的文化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维护着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稳定,同时推动着各种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入,也是政治和经济交流的重要补充。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在不断上升,全球许多国家也开始接触和学习汉语,在《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一书中有这样的统计,截至2012年,已经有30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中小学孔子学堂在100多个国家安家,而其中的学院人数也超过了60万人,但是在此过程中,类似于“中国”的声音也不断出现,这对于我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以及与他国的交流往来非常不利。在《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中也提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其实是许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现状不够了解,这种误解也正是各国之间的文化冲突所产生的。我国文化本身的韵律与内涵与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相比有着极大的反差,在世界舞台上,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话语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作者认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创造优质的语言环境,为我国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也能够带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一书对英语教育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作用也有细致表述,作者认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现实的象征,这两者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也直接决定了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文化交流,都不存在绝对的文化平等,强势文化总是比弱势文化更加自信,这也是文化不平等现象出现的原因,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还要加强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宣传和积极传播,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平等交流基础之上的。要树立文化的自觉意识。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其传播并非某个专业语言文化组织的任务,而是所有中国公民应尽的职责,文化承载着语言,同时,语言为文化的传播搭建了桥梁,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更应当重视语言的重要性。尤其是相对于英语教育来说,它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如果中国学生能够用英文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外国友人,便可以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能够让外国人很好地了解中国。同时,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也会随之扩大,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能得到提升。在《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一书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到在与其他国家交流的过程当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一书关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英语教育的策略研究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交通技术、通信以及媒体与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同步,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加深,这种发展趋势自然也为我国的语言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英语教育也更加注重在教学中渗透中国语言文化的特征,这一点被许多专家和学者认同,加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化,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加重视本民族的文化,积极地将自己的母语和语言文化进行比较和融合,使双语教学顺利开展。书中提到,在比较中进行文化教学,非常有利于学生文化敏感的培养,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英语教育常常将母语文化忽视,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都缺乏对母语教育的正确认识,在我国的英语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母语文化的重视。文化失语症的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不了解四大名著如何用英文翻译,不知道如何用英文介绍我国的经典著作,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也不能用英文表达,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多元化的趋势在今天的国际交流过程中逐渐呈现,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责任开始被英语教育承担,《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中表示,英语教育如果要做到与时俱进,就需要积极调整自身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实施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对外宣传的素养。此外,英语教育是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书中认为,作为实施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介,教材在文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与教学目标做到相契合,满足不同的使用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英语课程不是单纯的语言课程,它是加深对世界文化了解的窗口,具有工具和人文性质,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以及国际文化发展形势。《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中对我国的文化讲解也存在不足,这很容易导致中国高校学生的想象力和母语文化能力欠缺,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育应当是目的语文化和本族文化兼容并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脱离实际,感觉到学有所用。《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中所涉及的众多内容,为高校英语教学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外语教育的作用和策略的研究问题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参考,是非常值得推荐的研究参考书籍。
对于外语教育而言,外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语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外语知识,同时,也把握着外语输出的质量,因此,教师对于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合格的外语教师必须拥有优秀的教学素质。此外,还应当具备扎实的外语技能基础,这不仅需要其本身有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也要对中外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能够使学生避免语言交际中发生文化误用的现象。优秀的外语教师还应该有较高的母语文化素养,母语的传播能力也较强,而《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中也多次表示,较强的传播母语的文化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在吸收外国文化和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加深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方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将中国文化融入各个元素之中,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随之得到提高。现如今,社会与空间的障碍被人们不断地跨越,相同的趋势也在全球文化发展过程中开始呈现,此外,由于文化之间不能做到输入和输出的平衡,因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明显的文化冲突也开始出现。民族认同问题越来越突出,趋同冲突与互动构成了全球文化的特征。《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中提到,外语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语言使用和学习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将文化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才能称之为一个完善的学科教学。在当今社会,外语教学背负着弘扬民族文化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双重重任,将中国文化融入教学中去,确定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双向文化语言教学方向,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在《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一书中,针对当前我国英语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介绍,对于学生领悟文化精髓有很好的引导作用。随着国际形势的改变以及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为自己积极充电。《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一书为众多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英语教学理念,对于英语爱好者而言,也是非常不错的参考书籍。
(孙博/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
一、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模式
研究型大学一直在试图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是因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符合教育与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同时,它也适应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受利益机制的驱动。其具体的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一些应用研究中心在大学的建立,使大学出现了一些专注于应用研究的“研究科学家”。
美国研究型大学不仅重视研究生参加科研,而且越来越重视组织本科生参加科研工作。据统计,如果把大学生和研究生参加科研工作的工作量换由专职科研人员承担,那么,美国大学仅为此就需增加近5万名专职科研人员。日本大学的流动型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亦值得关注。日本从1991年开始推行大学院(即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即将国立大学教师的人事管理从本科学院移至研究生院,由此促使研究生院实体化。其改革的目标是打破以教学为中心的旧体制,进而确立研究主导的研究型大学的新发展方向。
博士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因为科学研究本身不仅需要科学家,更需要有人把科学家的思想付诸于实验室或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把科学研究和研究人员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博士人才具备承担起政府、学术或企业中的领导性职务的基本素质。
二、研究型大学与产业的关系
1.研究型大学和产业――各自固有的“特性”。产业以产品开发和销售为最终目的,研究型大学则是一种研究环境,它使“创造知识”与作为其副产品的教育之间、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之间的相互反馈成为可能。研究型大学与产业的联合,并不是通过无止境地模糊大学与产业的职能界限来实现的。需要注意的是,以大学的“企业化”为目的推进产学联合将承担很大的风险,因为大学的原有功能极有可能被降低。大学应当与工业协同作业,但它们一定不能是工业,只有当大学保持它的文化、它的基础研究地位和教育使命,才能带给它的合作伙伴以价值。
2.人员与创意是产学联合的介质。在大学与产业这两个互补的领域之间,人员与创意为寻求适合各自成熟水准的研究环境而变动,并走向成熟,其结果是以程序革新、产品革新、资源支配能力和社会评价的形式回报所属的组织。可以把“产学联合”定义为“通过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参与者――大学与产业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乘法效应来提高大学与产业各自潜能的过程”。这一定义的基础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人员与创意是大学与产业这两个不同领域联合的介质,这一介质的流动不是单向地从大学到企业,而是双向,借助双向流动,才能获得更大的相乘效果。人们往往认为,产业把大学作为一种外部委托场所加以利用就是“产学联合”,但实际上如果企业能够向大学进行人员和创意的流动,将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每个企业也会从中获得正面的外部效应。
另外,如果只有很少的资源重复运用,就会使技术目标及跨学科合作停滞。为回避这种情况,就需要使公司具有强大的对知识的吸收量,和相当广泛的革新伙伴保持灵活的互动。目前看来,技术中心并不很成功。为促进它们的表现,必需将焦点从媒介转到活动链,和包括科学在内的更具体的目标。传统的大学取向的技术转让并不充分,而双向的知识交换的功能应成为主流。
三、研究型大学的创业
从教学方式来看美国的大学教育特别重视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效果,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相当重视潜移默化的隐蔽教育的作用,重视学校生活环境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而且特别强调实践教学和寓教于乐。一方面,他们将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渗透到大众传媒和社会环境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他们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社会服务,提供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和公民意识。而我国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大纲、教材、课时都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学校缺少自主性,课程也缺少丰富性和张力。并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课堂讲授多、灌输多,让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去体验品味、化为主体内在自觉的少。虽然教育部和许多大学校长也呼吁和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一般号召和形式主义的多,实际效果少。从总体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不高。
二、社会教育的比较
中美两国都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因此,都注重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途径。美国大学注重学生课外活动在德育中的作用,学生活动中心经常举办报告会、文娱活动等;他们还将华盛顿纪念堂、国会图书馆、国会大厦等一系列公共教育设施免费向全民开放,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法院、议会、市政府等机构,强化国家理念并鼓励学生向出色的先辈们学习,并借助宗教途径对学生实施渗透,利用宗教文化特色“屏蔽”其阶级性。我国大学的校外实践活动和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内容涉及科技、文娱等多个方面;强调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社会服务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也免费向公众开放了一些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烈士陵园如南京中山陵、纪念馆、杭州西湖等,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但我国高校活动的政治性和阶级性非常显著,而且很多活动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而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三、家庭教育的比较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比较民主平等的。美国人普遍认为,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在政治社会化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美国的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地位平等,家庭氛围中民主气息非常浓厚,父母和子女之间经常通过民主沟通的方式交流思想、解决问题。中国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认为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成才起到基础性作用。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古语云:“家之正则国之定”“家和万事兴”,家庭教育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家庭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现在的中国家庭,子女教育是家庭的重要问题,不过,重智育轻德育、重管教轻沟通、重功利轻责任都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下,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的智力教育而不是思想品德教育,只重视成绩而不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这都不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在西方的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都是自由平等,子女作为家庭一员,拥有与父母同样的权利。西方的家长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事情,从不强迫孩子,对孩子的想法给予理解和支持,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关系,相对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多与孩子沟通,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
四、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行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性功能
从国外职业教育体系来看,行业在制定专业职业能力标准、职业院校考评、师资培训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指导、管理和参与教学的功能,尤其是前两个方面,更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这两个方面也是我国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尤为薄弱的方面。
为此,由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则》(2014―2020年)中提出: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发挥行业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拟从国外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和组织设计出发,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提升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效能的策略和建议。
2国外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
从国外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来看,其组织设计和参与的形式各不相同,但从总体上看,又都可以分为指导、管理和参与教学三大模式。如表1所示。
21澳大利亚:行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并有极强的政治、经济地位和管理功能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由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负责管理,ANTA下属有ANTA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具体负责职业教育的组织与执行工作,ANTA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下属国家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其下面又设有地方级两类行业咨询机构。如下图所示。
ANTA机构和决策流程资料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校长赴澳大利亚学习培训团报告,P24。
澳大利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形式是政府设置的行业咨询机构,包括国家级行业咨询机构和州/领地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全国一共有23个国家级行业咨询机构,还有6个特殊行业培训组织。其中国家级行业咨询机构主要任务有判断培训需求、为培训提供咨询、帮助国家培训局进行职教调研,编写基于行业和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培训包(能力标准)。培训包主要包括认证部分和非认证部分。认证部分包括本行业应具有的职业能力标准、根据不同课程组合成的资格证书类别和针对受训者和评估考核人的资格要求。非认证部分主要包括学习方法指导、评估材料和发展材料三方面。
地方行业咨询机构则侧重于帮助地方职教院校和组织具体实施ANTA的政策。地方行业咨询组织的主要职能是:联系大小企业,协调政府与企业与学院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和学院提供企业的需求信息,向企业宣传政府的政策,把学院的教育培训推荐给企业。
总体来看,行业的主导性作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导有关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宏观决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由政府、行业和教育界代表组成,其中一届的七名成员中就有五名来自行业,由此可见行业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主导性。下属的行业咨询机构也都是以行业来源的成员为主。
(2)制定专业和课程培训包:这主要是发挥行业的指导性功能,具体而言就是在国家学历级别划分的基础上,负责开发不同级别的课程培训包,并提供参考性的学习评价方法,供高职院校选择和教学。
(3)参与TAFE学院办学的全过程:澳大利亚TAFE学院院级的主席和绝大部分成员来自行业和企业,同时还鼓励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到学校开办讨论,同时也接收教学到企业工作两周,吸收教师成为行业协会会员,以保证教师不脱离行业发展;此外,还承担帮助学校建实训基地和接收学习实习等功能。
(4)负责教学质量评估:每年定期对职业院校进行评估,对企业雇主进行人才满意度的调查等。
(5)投资岗位技能培训:主要是根据立法要求,当企业有培训需求时,行业向TAFE学院拨出资金用于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由职业院校和企业管理人员商议。
22美国:行业协会负责制定行业职业能力标准
美国在1994年颁布了《国家技能标准法案》(National Skill Standard Act),同时成立了国家技能标准推进委员会(简称NSSB)推进法案实施。NSSB成立了五个机构直接负责国家技能标准的组织与实施工作,该委员会在全国又设立了5个称为“自主联合体(Voluntary Partnership)”的产业联合组织,这5个自主联合体除了负责开发各自的技能标准外,还负有协调各有关方面在其职业领域中达成对标准的认同和理解,制订技能认证方案、实施技能认证等职责。开发的技能标准如表2所示。
辅评价标准(由其他组织负责开发,主要针对社会能力)[]关键工作评价(Work Keys)体系[]判定一个职业者的分析判断能力、运行技术和信息的能力等是否适合某一类工作或岗位,以便选择相应的职业培训
职业群(Career Clusters)体系[]是帮助高中生进入社会作准备的。由高中生在高中学习期间,修得3学分的职业课程(是Career Clusters依据其职业基准而开发的职业课程),获得Career Clusters的评价与认证后,取得职业基准认证书
职场成功技能(Workplace Success Skills)[]由Learning Re80u11ce8公司开发,针对“职场成功技能”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考评标准。如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与客户谈判能力等
职业记录(Career Transcript)[]是一个经过有关部门确定的、准确的、联网的个人电子信息库,包括简历、个人能力、技能、学历、学习成绩、进修课程、认证、证书等,在求职面试、职业咨询、自我能力评价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可用于对各级组织对其员工的素质、水平做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在考虑新项目开发时,判断员工队伍素质条件能否适应新任务的要求[BG)F][HT]
23德国:德国的行业协会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组织者
德国行业协会负责的工作有:提升工人职业技术能力等级方面、全权技师教育培训的相关事宜。德国的大型企业较多,双元制下学生在院校和企业学习时间比例大致为3∶7,由此可见,德国行业协会除承担指导职业外,还承担了主要的教学任务。
24其他国家的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
瑞士:行业组织非常发达,很多行业组织有专门的、跨企业培训中心或实训车间,它们是按职业群建立的,从而能够对学生开展基础性、通用性职业培训,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或增加职业选择机会的能力。
丹麦:行业协会具有制定职教与培训课程的目标、认定“培训公司”和负责考试等功能。
从组织结构设计上看,国外行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有着明确设置的负责机构,组织结构清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从而能够发挥所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3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参与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是由政府、各个行业、大型企业和职业院校组成的一个大型战略联盟体,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创新,从形式上看,资源丰富,协调灵活,加强了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的联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形式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战略联盟固有的一些问题,如组织松散、权责不清,从长远来看,阻碍了其功能的发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缺乏切实负责的主体。职业教育集团本质上是一种松散而灵活的协调与沟通机制,不涉及法律性质和资源上的改变。虽然各方都指定了负责和协调人员,但由于缺乏应有的权责压力,其实施全靠协调以及行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机制本身具有不稳定性。
(2)在当前的职业教育集团中,行业与院校的地位是平齐的,在校企合作方面通常比较顺畅,但其指导和管理功能不易执行。从行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来看,它既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设置,也没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规定,所以很难发挥其指导和管理功能。
(3)从内容上看,行业在职业教育集团中承担的职责是灵活、杂乱而不确定的。虽然有些地方探索出了以院校主导、以行业主导等模式,但其承担的职责各不相同,有些是校企合作方面的,有些是专业建设方面的,但都难以成为普适性的体制。
4结论与建议
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行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组织结构设计和参与形式都亟须改善,才能适应未来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需要。
综合上述,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我国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效能,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职业教育体系自身的构建研究。当前,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愿意参与职业教育,但在职业教育体系本身尚未明确的前提下,通过立法要求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还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混乱。因此,教育部门应继续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明确政府、行业和高职院校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加强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立法和激励制度建设。
(2)从职业教育体系系统构建的角度考虑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设置正式的行业咨询机构。明确其在指导、管理和参与教学中的职责和权限,负责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师资培训和参与教学等工作,使其有合理的权限完成其指导和管理职责。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创业教育最早的国家,体系完备,独具特色。
1.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已经系统化,成为一个体系,独具特色。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和创业实务操作类等4种类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设了法律、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启动新设企业、大型机构创业、社会创业、成长性企业管理、家族企业的创业管理、创业营销、企业成长战略等几十门课程。
2.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为保证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美国高校配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这些教师大都有过创业经历,在公司担任一定的职务或向企业提供咨询或者自己开设公司,经验丰富,有利于创业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为了扩充教师队伍,增强师资来源的多元化,美国高校还聘请企业界的成功创业人士为兼职教师,开设课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创业活动的创新性。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以创新为核心、为基础,大学生创业中的创新性特征非常突出,他们的创业项目大多技术含量很高,或者是跨学科的创新组合,特别是IT领域的创意一直是全球的引领者。创新性的特征使得美国高校创业成功率在全世界遥遥领先。
二、印度高校创业教育特色
印度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创业活动非常活跃,高校的创业教育也颇具特色。
1.独特的教师访问制度。访问制度是印度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特的合法化的制度,它允许高校教师去另外一所学校或者机构担任访问教授或者访问研究员,从事两份工作。同时印度高校也允许企业界人士到学校担任访问教授。这就从制度上为创业教育配备高质量的教师提供了条件。创业教育对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印度高校的创业学课程或者全部由访间教授承担,或者是本校的教师(主要教授理论部分)和访问教授(主要承担实践部分)共同承担。
2.创业教育课程的整合性。在印度,创业教育课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都是以某个专业课程为依托,并将其整合在一起。例如,加尔各答管理学院的创业课程根植于管理科目下,KanwalRekhi信息技术学院的创业课程则是围绕信息技术而开设的。一些商学院和技术学院还引入了创业选修课程,并将其纳入到现有的课程大纲中。
3.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高。印度高校创业教育积极与国际接轨,借助于官方语言是英语的语言优势,印度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多直接使用外国原版教材,为学生最先进的创业理论,保证了印度大学创业教育的先进性。同时引进国外知名创新、创业专家担任大学创业中心的教授,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三、美国、印度高校创业教育特色比较
1.学校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美国高校对创业教育理念的理解比较全面,十分重视创业教育的开展,在资金、设备、实践场地和师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备,并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和沟通,为学校的创业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而印度由于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创业教育活动政府和学校参与较少,主要由教师组织和开展。
2.课程设置。美国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已经系统化,涵盖面广,为学生进行创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此外,创业教育已经全面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而印度的创业教育是与专业课程整合在一起,使之相互融合,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3.国际化程度和创新性。印度高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主要体现在直接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引进国外创业教育师资等。美国创业教育的创新性非常突出,创业项目含金量高,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
4.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全面、深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创业的实践经验。美国和印度两国创业教育教师大多数都有着创业经历,实践经验很丰富。此外两国还经常邀请一些企业家到学校进行兼职教学或参与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思想,丰富教学内容,效果良好。
四、美、印两国创业教育的启示
美国和印度高校的创业教育各有特色,有共同之处,也有所区别,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创新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对创业教育目标理解的偏差,一些高校将创业教育看作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或者是生产老板的工具等等,没有真正全面理解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美国、印度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理解给我们以启示,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使之能够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为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个性传承给学生,并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2.营造浓厚的创业环境。营造浓厚的创业环境,争取外界的支持和帮助是美印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美国、印度高校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与社会各界企事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创业资金、课程设置和师资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支持和帮助,推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在这一方面很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尤其是企业的力量,并争取他们的支持。
3.提升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创业教育要与国际接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在这一方面,印度高校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教材选用上,我们可以采用国外一些已经很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教材;在师资建设上,应大胆聘用一些国外有教学和创业实践经验的教授来校工作。同时应提供条件,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学习世界最新、最前沿的创业教育成果。
4.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性。我国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是一些零散的公共选修课,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而美国、印度高校的创业教育已成体系并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此我们应借鉴其经验,在各学科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融入创业教育的元素,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性,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
摘 要 随着财务预算的不断发展,现行的国外中央银行预算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央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以哪一种方式按照国家的预算管理对中央银行的财务预算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与完善,是建立完善的预算体系,保证中央银行预算的合理秩序,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 国外中央银行 财务预算体系 比较研究
随着财务预算的不断发展,现行的国外中央银行预算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央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对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
一、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
1. 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体系缺乏科学性。第一,目前国外中央银行的财务预算一般是财务部门内部的事情,很少有其他部门参与进来,所以很难对财务预算形成全面合理的把控;第二,国外中央银行在财务编制中一般都没有相应的具有科学依据的标准定额,在对年终国家财务的收支情况进行确定时很难做到按照定额的标准开展零基预算,并且对费用的综合预算仍旧不能脱离基数加增长的传统模式;第三,国外中央银行在财务编制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也就是下级部门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出现脱离实际情况而随意定下高额的预算费用,这样,上级部门就很难把下级部门的这些预算报表作为参考;第四,国外中央银行在财务编制中一般在上下级部门间容易出现预算编制同核批相脱离的情况,而上级部门在进行费用的预算时也会有着很强的随意性,导致财务预算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调整情况,没有一定的严肃性。
2.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执行不严肃,有着较多的违法乱纪以及铺张浪费的情况。以前,国外中央银行的基建及费用的支出方面,存在着违规挂账、截取收资金收入等情况。近些年来,随着各国对于财务的管理越来越严格与规范,因此,违法乱纪行为明显得到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仍旧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因为各国中央银行在进行财务预算的构成中没有能够把费用的日常控制具体落实到个人与各具体部门上,所以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财务管理混乱情况,如有的单位或个人为了达成某一央行只能,不计成本的铺张浪费;有的为争取到更多的资金项目,进行重复的建设,使基础建设项目的资金支出增加;有的因为攀比等行为,大笔支出费用,导致预算的实际支出大幅度增加。
3. 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的管理手段落后,管理较为分散。在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的管理体制当中,首先是各地方行政单位在费用支出中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和较大的随意性;再者中央银行以上的财务机关是由会计与后勤两个部门进行同时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最后是后勤部门中财务权利与事物权利有具备,因此缺乏一定的约束机制。在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的管理手段中,首先是很多后勤部门在地财务进行核算时采取的大部分是手工操作,所以很难对费用成本进行控制,以及对费用支出进行科学分析;再者,会计部门进行全账户管理时使用的是手工操作,但是因为会计部门进行工作时的指标非常都,所以劳动量很大,手工操作导致了工作效率非常低,而且上级很难对下级的财务支出情况做出及时和动态的监控。
二、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体系的加强
1.急需完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的管理。首先,要保证中央银行有着特定的财务独立性。以中国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为例,中国在确定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尤其是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必然加快,为了制定更为完善的货币政策,避免出现财政对银行的挤压情况,中央银行在法律上与财务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实际情况与国情决定了中国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无法如美国联邦储备一样不把中央银行的财务预算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但是,在中国中央银行不违法乱纪的情况下,应该在财务的预算上有着更多自主性。
2.不断提高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第一,要着重提高财务预算的完整性与科学性。第二,要尽快的确定科学与合理的财务预案算支出方面的定额,对实际支出中的公务与人员经费惊醒定额的管理,同时对各项固定资产的支出实行科学的管理,对财务预算进行科学的估算。第三,要根据各部门财政预算的实际要求,对财政费用的预算情况进行细化与分解,采用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两方面方法进行财政的预算编制。第四,在基层进行财政预算编制时要保证科学性与严肃性,不能随意进行捏造。
总结:财务预算的不断发展所引发的情况是现行的国外中央银行预算体系很难适应中央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并按照国家的预算管理对中央银行的财务预算体系进行完善,建立完善的预算体系,保证中央银行预算的合理秩序,这是一项事关各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值得引起各种的重视,并且为之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曾玉玲,李光瑛.现行央行财务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华北金融.2005(S1).